• 101.00 KB
  • 2021-06-05 发布

2018-2019学年陕西省渭南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陕西省渭南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 文 命题人:王新翠 ‎(考试时长: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审美功利主义是针对中国现代化的问题,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思潮的双重影响而产生的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审美功利主义一方面主张审美、艺术独立,一方面又把审美与道德内在联系在一起,主张凸显审美和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纯洁情感、养育道德、提升境界等功能。‎ ‎20世纪初,中国社会混乱,人心涣散,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纷纷寻求救国之道。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等选择了可称之为“无用之学”的美学。他们对美学的热衷,倒并不完全是单纯地喜欢美的创造和欣赏,而是另有原委,那就是拯救人心。王国维一方面主张艺术独立,强调美“不关于吾人之利害”,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审美的“无用之用”说,认为这个“无用之用”胜过“有用之用”,正是这种“无用之用”“使人达于无欲之境界”。朱光潜也重视美和艺术对于人心的养育价值,提倡“人生的艺术化”。从属于现代美学的审美功利主义当然也是如此。‎ 由于以养育人心为目标,审美功利主义思想具有突出的矛盾结构:无用—有用,无为—有为,出世—入世,审美—功利。现代美学家在中国儒家文化的传统框架里,把这些矛盾的方面融合在一起。与康德、席勒、叔本华等人的美学相比,明显更具现实性。但是,与中国古代美学相比,思辨性、系统性却大大增强。因此,审美功利主义美学是一种兼具超越性和现实性的美学,这里的“超越性”是指审美是人达到道德境界的中介;而“现实性”是目的,那就是新型国民,具体说就是情感纯洁、道德高尚的国民。当然,这种美学不同于“文以载道”式的文艺功能论,所谓审美功利主义也是就其强调审美内在育人功能而言的。‎ 作为一种具有强烈现实关切的美学思想,中国现代的审美功利主义的一个现实落脚点就是美育。美育问题本来就关涉美与善的内在关联,而实际上中国现代美学家们都有美育和德育相互交融的意向。朱光潜对美育的德育功能持充分肯定态度。他认为,德育须从美育做起,所以美育是德育不可缺少的基础。‎ 中国现代审美功利主义思想中的美育德育融合论是我们当今建构中国本土美学和美育理论的一个宝贵资源。但是,其限于个体修身养性的人格养成指向还有待拓展。如何培养国民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担当,如何提升国民的社会参与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这些都是德育和美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而这些,在传统的修身养性理论中还不可能给出答案。另外,与德育相融合的美育,如何与其提升创造力的任务相互协调,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摘编自杜卫东《中国现代美学中的美育德育融合论》)‎ ‎1.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思潮影响,产生了审美功利主义。‎ B.王国维等人选择美学,有喜欢美的创造和欣赏的因素,更是想以此来寻求救国之道。‎ C.审美功利主义美学强烈关切现实,可通过美育来落实,事关美与善内在关系的处理。‎ D.审美功利主义与其他美学不同,强调解决人们在生活中的矛盾,使人达到道德境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和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简述美学在中国的产生过程,论证了审美功利主义的作用和学术地位。‎ B.文章论证中国现代审美功利主义美学,是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作为论证的背景的。‎ C.文章对中西美学、中国古代与现代美学进行比较、论证了审美功利主义的特征。‎ D.文章从开始的分析概念到最后谈审美功利主义面临的现实问题,论证不断深入。‎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审美功利主义认为,虽然审美和艺术相背离,但都具有纯洁情感、养育道德等功能。‎ B.和西方美学相比,审美功利主义美学是具有现实性的美学,有利于培养务实的精神。‎ C.关于审美功利主义美学的建设还不完善,要让它更好地发挥作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D.就美育和德育的关系看,审美功利主义美学更强调德育,因为它以养育人心为目标。‎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昆仑山的灯光 窦孝鹏 ‎20世纪60年代初,我是青藏高原的汽车兵,部队常年执行繁重的运输任务。茫茫青藏线上人烟稀少,陪伴我们的就是那些设在路旁的兵站。昆仑山中的纳赤台兵站,就是其中一个。每当夜幕降临,兵站门前的大红灯笼便会被点亮。‎ 初冬的一个下午,我开的车在半道上抛了锚。副连长留下修理班长和我们车组一起修车,便带车队走了。‎ 这里是可可西里无人区,我们冒着飞扬的大雪和刺骨的严寒修好车辆后,已到了晚上21时30分。等我们看见纳赤台兵站门前的那盏大红灯笼时已是凌晨零点40分。‎ 听见我们车子的响动,红灯笼下的餐厅棉门帘一掀,走出一个人来,正是兵站炊事班的老班长徐宏武。‎ 徐班长热情地把我们迎进餐厅,每人先送上一碗温开水。我歉意地说:“老班长,让你久等了!”他一瞪眼:“废话!你们最后一台车不到站,我能封炉关灶吗!”‎ 原来,每晚不论多少车队住站,老班长都要找带队干部了解途中有无抛锚车辆,哪怕只有一台车未到站,他也要备好饭菜一直等着,这已是他的铁规。‎ 不一会儿,一盆高压锅蒸的米饭和面条,一盘肉末烧豆腐、一盘肉丝炒豆芽便送上了餐桌。这地方气压低,没有高压锅,米饭面条都煮不熟。老班长嘟囔道:“我向你们连长打听了,你们三人中有两个四川人,一个陕西人,所以准备了米饭和面条,慢慢吃,别烫着。”‎ 徐班长是闻名青藏线的老模范,老高原都知道他是1951年入伍的陕北汉子,是跟着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进藏的老军人,他说自己这一辈子已离不开青藏线了,后来就索性转业到兵站当了炊事班长。‎ 当时,由于气候原因,兵站沿线都不能种菜,兵站吃的菜大都从兰州买来,长途运输浪费很大,冬天路上冻掉一半,夏天路上烂掉一半,吃到大家嘴里的普通菜也成了高价钱。‎ 还有,上级发的许多黄豆,他只能靠着锅台边的热气给大家泡豆芽吃,他想做豆腐,给大家改善伙食,一方面缺乏工具和设备,另一方面技术上也不入门,这让他很伤脑筋。‎ 老班长已有好几年没有回家探亲了。那年,他趁着汽车兵搞冬训、兵站接待任务不多的空儿,千里迢迢回了趟老家。到家后,他一头钻进了镇上一个豆腐坊。经过10天的跟班劳动,他把做豆腐、豆腐脑、豆腐干和豆浆的技术学到了手;接着又到县城一家食品厂去学做面包、蛋糕以及凉粉、腌小菜的手艺。他态度诚恳,老师傅毫不保留地把技术传给了他。‎ 一个月的假期快到了,归队前老婆给他准备了许多土特产。但他每样只拿了一点点,因为他有许多“宝贝”要带。其中一个“宝贝”就是一个磨豆腐的小石磨。‎ 回了兵站,开始试验做豆腐。首先是磨豆腐,他们只能用人推。在海拔4000米的雪山上,氧气“定量”供应,人推着石磨转圈,累得头昏眼花,心里像塞了一团棉花,憋得喘不过气来。推着推着,眼一黑,腿一软,摔倒了。没关系,换两个人再来。好不容易做出了第一锅豆腐,却又苦又涩,难以下咽。问题出在哪儿呢?他们把从山上采来的点豆腐的石膏用火烧过后研碎,再用面箩筛过一遍,然后再次试验,但仍不好吃。是不是水质有问题!他们把水烧开,使水碱沉淀下去,再用清水煮豆浆,果然,做出的豆腐又嫩又香。以后,又用上了昆仑泉水。后来,老班长的精神,感动了修理连的一位电工技师,技师给他制作了一个带发电机的电动石磨,才圆了老班长让住站人员都能吃上豆腐的心愿。‎ 老班长不但做出了豆腐、豆腐脑和豆浆,还用新学到的手艺做出了面包、糕点、凉粉,腌制出了各种口味的小菜……兵站的伙食品种丰富了,质量提高了。‎ 吃完饭,我一抬头,在红灯笼的照耀下,我看见墙上贴着住站部队送给兵站的一封表扬信,上书10个大字“风雪几千里,此地最难忘”。‎ 第二天天不亮,我们就起床吃饭准备出发,吃上了老班长做的豆腐脑、包子和馒头。上路前,我把写好的表扬信贴在了餐厅的门上,上面是14个大字:“双手巧做百样饭,红灯照暖万人心”。‎ 我们鸣着喇叭表示感谢,出发上路。走出很远很远了,我回头一看,兵站门前那盏大红灯笼于薄明中仍在闪闪发光。‎ 啊,昆仑山的灯光,照着一批批汽车兵,给我们无尽的温暖和力量,直至今天,直到永远。‎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如“氧气‘定量’供应”等句子展现高原的地域特色;“风雪几千里,此地最难忘”这样的表扬信又使小说有了雅致色彩。‎ B.小说中多处写到灯光,茫茫原野、夜幕之中的兵站门前的大红灯笼发出的光芒带给人们温暖和力量,也渲染了氛围,增强了小说的审美色彩。‎ C.徐班长一直在焦急地等着我们,听见我们车子的响动,就掀帘走出来,下文的“一瞪眼”“废话”“我能封炉关灶吗”正是他这种心情的反映。‎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写了“我”的所见所闻,自然地交代了事情原委,增强了故事真实感,同时又通过“我”的感受烘托了小说主人公的形象。‎ ‎5.小说中说“老班长的精神,感动了修理连的一位电工技师”,老班长有怎样的精神?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 ‎ ‎6.小说主要写在纳赤台兵站住宿、进餐的经历,却又大篇幅的回忆,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4月19日《科技日报》推出新专栏“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专栏首篇文章以“是什么卡了我们的脖子”为引题,报道了中国在高端芯片制造领域所需要的顶级光刻机方面的落后状况。截至上述演讲之日,这个栏目已经推出29期,对中国各个行业的29项卡脖子技术做了比较全面的报道和分析。这些报道和分析,引起的社会反响之强烈超出了预期。‎ 而所谓超出“预期”的效果,却正是在一些常识性问题上产生的。不是么,我们今天一些喜大普奔的科技成就,比如大飞机,人家半个多世纪前就有了。我们今天一些正在苦苦攻关的重大项目,比如载人登月,美国1969年就已大功告成,(差距)明年整整50年。因此,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反映了中国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的方式。‎ 中国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的方式,实际上是中国与世界如何相处的思考基点,因而同样也为世界思考如何与中国相处提供了行为预期和思考基点。那些把中国建设成就夸大其词的與论,无论出于什么动机,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其结果是误国害民。‎ 当然,问题更在于,中国正视差距,跟进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目的是什么。核心技术的掌握,有助于壮大国力,而国力的壮大,可为国民的教育、医疗、社保提供更坚实的物质基础,实实在在地增进中国人民的福祉。‎ ‎(摘编自《核心技术固然重要,过好日子更重要》)‎ 材料二:‎ 在我国,高端科研仪器面临着一个尴尬的现状:一方面依赖进口,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国产科研仪器在实际推广和应用上难以得到用户信任的局面。而对于国产仪器设备来说,只有用才能改进缺点,才能赶上世界最好的、质量最高的仪器。同样的,在常用的三种桌面操作系统安全性评估中,显示国产Linux系统最安全,Win10最差,Win7相对好一点。用户可能不够习惯国产操作系统,但从安全的角度,国产操作系统应该大力推广。‎ 航空领域处处都是“卡脖子”‎ ‎,且已被卡了四五十年。例如欧盟涡扇发动机技术出口管制,它在高空台相关技术、风扇技术、发动机实时监测技术等关键领域限制向中国出口。这个领域不仅要有资金,还要有技术积累。事实上,我们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论文科研成果很多,但应用成果转换不多。在产业层面中国引进为主,消化吸收不足;在评价体系方面,创新在经济中的贡献导向不足。‎ ‎(摘编自高雅丽等《面对技术难题,中国科技如何赢得未来?》)‎ 材料三:‎ ‎“我们现在大国重器有了,但还没有‘精器’。也就是说,肌肉强壮了、骨骼长大了,但是心脏和脑子还要靠别人。这是不行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在接受采访时说。‎ 中国科技正处在从跟跑到并跑的阶段,只是在某些领域冒了头,有了一些突破。完全实现突破,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们需要突破的是基础和核心的部分。比如人工智能,现在聚焦的是应用,以机器代替人。有的公司就买一个在这方面做得好的外国公司,希望花钱抱个“金娃娃”回来,而对于人工智能中关键的芯片设计、算法等研究却很少。因为企业从成本考虑,觉得划不来。而对于科研人员来说,现在科研评价体系的导向是做出了什么东西、产值多少、增加利润多少,不出产值、不出利润甚至赔钱的东西,单位不大愿意投入,领导也不会特别关注。‎ ‎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现在需要的是加强对国家的责任感。”徐匡迪说,“科技工作者要把自己的聪明、智慧和精力都投到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中去,不计名、不计利,真正为国家振兴作出科技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摘编自陆琦《突破核心技术还需砥砺前行》)‎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技日报》推出的“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专栏,对中国各个行业的29项卡脖子技术作了较全面的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B.只有用才能改进缺点,才能不断成熟完善,正是因为国人的不信任,使用率低,才造成今天国产科研仪器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局面。‎ C.如何看待中国在大飞机、载人登月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反映了中国看侍世界、看待自己的方式。‎ D.我国成功完成了大飞机、载人登月等一些大科学工程,但我们的很多关键核心精密元器件还要从外国引进。‎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中,企业聚焦于应用,不去研究人工智能中关键的芯片设计、算法等,这样虽然有一定的利润、产值,但并没有掌握核心技术。‎ B.对“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的报道产生了超出预期的效果,一些常识性问题,需要扩散和普及,帮助人们了解实际情况,正确客观看待。‎ C.让中国人民过得更好,这是研发、掌握核心技术的基本出发点,不能正视差距,把中国建设成就夸大其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D.我国航空领域,需要突破核心技术,虽然我们在航空发动机领域有很多论文科研成果,但仅仅这样还不行,还必须有技术积累,加强成果转换。‎ ‎9.根据上述材料,请就我国如何攻克核心技术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6分)‎ ‎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卢柔字子刚。少孤,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柔尽心温清,亦同己亲。宗族叹重之。性聪敏,好学,未弱冠,解属文。司徒、临淮王彧①见而器之,以女妻焉。‎ 及魏孝武②与齐神武③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以柔为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务,柔多预之。及胜为太保,以柔为掾,加冠军将军。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曰:“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若北阻鲁阳,南并旧楚,东连衮、豫,西接关中,带甲十万,观衅而动,亦中策也。举三荆之地,通款梁国,可以身免,功名去矣,策之下者。”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既知柔所制,因遣舍人劳问,并遗缣锦。后与胜俱还,行至襄阳,齐神武惧胜西入,遣侯景以轻骑邀之。胜及柔惧,乃弃船山行。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士卒冻馁,死者大半。‎ 至丰阳界,柔迷失道,独宿僵木之下,寒雨衣湿,殆至于死。‎ 大统二年,至长安。封容城县男,邑二百户。太祖重其才,引为行台郎中,加平东将军,除从事中郎,与苏绰对掌机密。时沙苑之后,大军屡捷,汝、颍之间,多举义来附。书翰往反,日百余牒。柔随机报答,皆合事宜。进爵为子,增邑三百户,除中书舍人。迁司农少卿,转郎,兼著作,撰起居注。后拜黄门侍郎。文帝知其贫,解衣赐之。魏废帝元年,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 孝闵帝践阼,拜小内史,迁内史大夫,进位开府。卒于位。所作诗颂碑铭檄表启行于世者数十篇。 ‎ ‎(选自《周书·卢柔传》)‎ 注解:①彧,即元彧,字文若,鲜卑族,北魏宗室,太武帝拓跋焘第四子。②魏孝武,名元修,字孝则,是北魏最后一位皇帝。③齐神武,即下文的高欢,东魏权臣,北齐王朝奠基人,史称北齐神武帝。‎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B. 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C. 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D. 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邑,又称食邑,是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子的封地,以此地的租税作为其俸禄。‎ B. 牒,有时指古代官府的文书,如“牒文”;有时指官方颁发的证明性文件,如“度牒”。‎ C. 起居注,是对古代帝王言行的记录,多由专人负责,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D. 践阼,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冬至日祭祀天地这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文中即此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卢柔文笔出众。他不到二十岁时就懂得写文章,替贺拔胜写的奏表得到武帝的赞美,他有几十篇诗颂碑铭檄表启流传世间。‎ B. 卢柔为人孝顺。他幼年被叔母收养,虽然叔母待他严苛,但他仍将叔母视为自己的母亲,尽心孝顺,因此被宗族看重。‎ C. 卢柔善于出谋划策。他在贺拔胜手下时,参与很多军事要务,后来又给贺拔胜提供了对付高欢的上、中、下三种策略。‎ D. 卢柔忠于职守。他冒险跟随大军艰难行军,后来迷失道路险些被冻死。在沙苑之战后,他每天处理百余件文书。‎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魏孝武与齐神武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5分)‎ ‎ ‎ ‎(2)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士卒冻馁,死者大半。(5分)‎ ‎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白帝[注]‎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这期间诗人还创作了《秋兴八首》《登高》等作品。‎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照应题目,写白帝城云雨翻腾的景象:云气从城门涌出,大雨倾盆而下。‎ B. 颔联对句工巧,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C. 诗歌前两联以风雨起兴,为后两联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做铺垫。‎ D. 尾联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尽净、哀愁恸哭的悲剧形象,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 ‎15. 诗歌的颈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 ‎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什么是“小年”的句子是“ , ”。‎ ‎(2)《庄子·逍遥游》描写迁徙南溟的大鹏击水之广、飞升之高的句子是“ , ”。‎ ‎(3)《庄子·逍遥游》中点明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受外界评价影响的两句话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有了无数读者的拣选和参与,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组成了经典的谱系。正是在大众的 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 的经典作品。‎ 因此,( )。前几天,美国《纽约客》杂志网站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在中国 的一位作家:金庸。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这一评价,恐怕也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经典”的价值。当然,“经典化”的过程难免 。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口传心授 纷至沓来 家喻户晓 鱼龙混杂 B. 口耳相传 延绵不绝 家喻户晓 泥沙俱下 C. 口耳相传 纷至沓来 妇孺皆知 鱼龙混杂 D. 口传心授 延绵不绝 妇孺皆知 泥沙俱下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拣选和参与,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 B. 因为这个过程有了无数读者的拣选和参与,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 C. 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 D. 因为这个过程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组成了经典的谱系。‎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 B. 阅读经典作品,我们也要以优质的创作、大众的文化参与、精纯的阅读,成就今天的经典。‎ C. 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大众的文化参与、精纯的阅读,使经典在今天得以成就。‎ D. 阅读经典作品,我们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使经典在今天得以成就。‎ ‎20.下面一则通知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5分)‎ 关于举办中国传统节日讲座的通知 为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学校将于4月16日在图书馆403室举办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讲座,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讲座内容 本次讲座主要牵涉以下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 二、讲座嘉宾 本次讲座我们应邀了德高望重的淦老师,他将抛砖引玉,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丰富详实的历史材料,为大家带来一顿精神上的文化大餐。‎ 三、其他说明 请各班主任认真组织,拜托同学们踊跃参加,准时莅临图书馆,细心聆听淦老师的精彩讲座。‎ 学校教务处 ‎2018年10月23日 ‎ ‎ ‎21. 阅读下面图表,完成题目。(6分)‎ 请根据图表列出的数据,写出一条结论和建议。‎ ‎ ‎ ‎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末,习近平从北京到陕西省延安市梁家河,在那里插队当了7年农民,他和乡亲们一起住窑洞、睡土炕,过着艰苦的生活。在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苦难中,他树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追求和崇高使命。‎ 材料二 永贞革新后,柳宗元先后被贬为邵州刺史、永州司马、柳州刺史。在柳州,他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四年时光。当时的柳州还是蛮荒之地,他强忍内心极大的痛苦,推行“兴办教育”“改变陋俗”“发展农事生产”等一系列兴利除弊、惠及民生的政治措施,改变了柳州面貌,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你的生活,畅想未来,写一篇文章。‎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7级(高二)第三次月考质检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理解的能力。‎ 思路点拨“强调解决人们在生活中的矛盾,使人达到道德境界”错误,从文章第二段来看,审美功利主义强调审美内在的育人功能,即通过审美培养情感纯洁、道德高尚的国民。‎ ‎2.答案A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思路点拨“简述美学在中国的产生过程”错误,文中主要淡了现代美学在中国的产生缘由。‎ ‎3.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思路点拨A.“审美和艺术相背离”错误,曲解原文,原文说审美功利主义主张审美、艺术独立,并不是指审美和艺术相背离。B.审美功利主义美学相较于西方美学,应是更具现实性。“有利于培养务实的精神”不当,对“现实性”的理解错误,原文第三段有“而‘现实性’是目的,那就是新型国民,具体说就是情感纯洁、道德高尚的国民”。D.“审美功利主义美学更强调德育”错误,原文有“中国现代的审美功利主义的一个现实落脚点就是美育”。另外,“因为它以养育人心为目标”也不当,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4.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思路点拨“正是他这种心情的反映”错误,“他一瞪眼:‘废话!你们最后一台车不到站,我能封炉关灶吗!’”是针对“我”的歉意而言,老班长认为自己这样做是理所应当的,无焦急之意。‎ ‎5.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答案①‎ 爱边疆、爱军队、爱战士的精神。他是闻名青藏线的老模范,他说自己这一辈子已离不开青藏线了,转业到兵站当了炊事班长等。②竭心为大家服务的精神。他苦心学习烹饪技术,克服重重困难,丰富兵站伙食品种,提高质量等。③执着、坚持的精神。每晚不论多少车队住站,他都要去了解车队情况,备好饭菜一直等着,这已是他的铁规;他带领大家试验做豆腐,一次次总结失败的教训,终于让人家吃上了豆腐等。(每点2分)‎ ‎6.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 答案①简述老班长的人生经历,回忆老班长徐宏武学做豆腐等故事,使小说内容更充实,小说所表现的军队、边疆生活主题更突出。②大篇幅的回忆扩大了时间、空间范围,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使一个对边疆、对军队、对战士有着深厚感情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③把大篇幅的回忆插入文章中,补充衬托了主要情节,使行文起伏有致,避免了平铺直叙。(每点2分)‎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7.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思路点拨“正是因为……先进水平的局面”原因不全。国产科研仪器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不单单是因为国人不信任、不使用。‎ ‎8.答案A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分析信息的能力。‎ 思路点拨“不去研究人工智能中关键的芯片设计、算法等”错,从材料三可以看到,原文意为“而对于人工智能中关键的芯片设计、算法等研究却很少”。‎ ‎9.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答案①正视差距,明白掌握核心技术的意义。②进行资金投入以及技术积累,加强推广和应用。③在引进的同时,还要做到消化吸收。④在评价体系方面,注意创新在经济中的贡献导向。⑤突破基础和核心的部分,不短视,不执着于产值、利润等。⑥科技工作者要加强对国家的责任感,把聪明才智投入到核心技术研究中去。(每点1分)‎ ‎【答案】10. C 11. D 12. B ‎ ‎13. (1)等到魏孝武与齐神武有嫌怨(隔阂),下诏书命令贺拔胜出京管理荆州,卢柔认为可以趁此(借此)建立功业,于是跟随贺拔胜到了荆州。‎ ‎(2)(他们)背着(担着)干粮,冒着危险,行走数百里。当时恰逢秋雨连绵,同行的人又冻又饿,死了一大半。‎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代词“胜”“柔”“孝武”“东魏”“侯景”“穰”“梁”“武帝”“表”“辞彩”,虚词“而”“之”“其”,“柔年少”作“轻”的宾语,主语是“胜”,意思是“贺拔胜轻视卢柔年轻”,结构完整,意思独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东魏”作“遣侯景袭穰”的主语,意思是“东魏派遣侯景袭击穰城”,结构完整,意思独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再结合本句意思:贺拔胜轻视卢柔年轻,笑着不回答他。到了孝武帝往西迁移,东魏派遣侯景袭击穰城时,贺拔胜被打败了,就往南投奔梁。卢柔也跟随他。贺拔胜多次上表请求回去,梁武帝看了奏表,称赞他的言辞文采。句子可以断开为: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D 项,践,履踏;阼,主阶;践阼,封建帝王登阼阶以主持祭祀,指帝位,后多指皇帝即位(登基)。此外,明清两朝每年冬至日祭天。从语境看,当指即位。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叔母待他严苛”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可知,叔母抚养看待他比对亲生儿子还好。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及”,等到;“隙”,嫌隙,嫌怨,隔阂;“出”,指出京;“牧”,管理;“谓”,认为;“因”,趁机;“著功绩”,指建立功业;“之”,动词,去,到。(2)中省略主语“他们”,翻译时补齐;“赢”,背着,担着;“经”,经过,这里指行走;“时”,当时;“属秋霖”,秋雨连绵;“冻馁”,又冻又饿;“死者大半”,死了一大半。‎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卢柔,字子刚。幼年时父母去世,被叔母收养,叔母抚养看待他比对亲生儿子还好。卢柔尽心孝养叔母,也同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叔母。宗族的人都感叹并且看重他。他性格聪明机敏,喜爱学习,不到二十岁,就懂得撰写文章。司徒、临淮王元彧见到他并且器重他,把女儿嫁给了他。‎ 等到魏孝武与齐神武有嫌怨,下诏令贺拔胜调出朝廷管理荆州,卢柔认为可趁此建立功业,于是跟随贺拔胜到了荆州。贺拔胜让卢柔担任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密事务,卢柔很多都参与了。等到贺拔胜任太保,他让卢柔担任属官,加授冠军将军。孝武帝后来召贺拔胜领兵赴洛,贺拔胜询问卢柔的意见。卢柔说:“高欢依托晋阳的军队,心思实在难以知道。你应该席卷军力奔赴京都,与他一决胜负,不顾存亡,这是忠的上策。如果北面阻挡鲁阳,南面并吞旧时楚地,东面连接衮、豫,西面连接关中,率领士兵十万,伺机而动,也是中策。拿三荆的土地,与梁国通好,可以使自身免于祸难,但是功名就不存在了。这是下策。”贺拔胜轻视卢柔年轻,笑着不回答他。到了孝武帝往西迁移,东魏派遣侯景袭击穰城时,贺拔胜被打败了,就往南投奔梁。卢柔也跟随他。贺拔胜多次上表请求回去,梁武帝看了奏表,称赞他的言辞文采。武帝后来知道是卢柔所撰写,就派遣舍人慰问,并送给他丝绸锦缎。后来卢柔与贺拔胜一起返回,走到襄阳,齐神武帝害怕贺拔胜从西边进入,派遣侯景率领轻锐的骑兵拦截他。贺拔胜和卢柔很恐惧,就舍弃船只爬山而走,背着干粮,冒着危险,行走数百里。当时恰逢秋雨连绵,同行的人又冻又饿,死了一大半。到了丰阳地界,卢柔迷失了道路,独自在枯树下过夜,寒雨打湿了衣服,他几乎要冻死。‎ 大统二年,他到了长安。他被封为容城县男,食邑二百户(二百户人家的租税作为其俸禄)。太祖重视他的才能,推举他为行台郎中,加授平东将军,任从事中郎,与苏绰一起掌管机密事务。当时沙苑之战后,大军多次传来捷报,汝、颍之间,很多人起义来归附。文书往返,每日有一百多件。卢柔根据情况答复,都符合事宜。他被晋升为子爵,增加食邑三百户,被授任中书舍人。他升为司农少卿,转为郎,兼任著作,修撰国君的言行录。后来担任黄门侍郎。文帝知道他很贫困,脱下外衣赏赐给他。魏废帝元年,他被加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 孝闵帝登位,他担任小内史,升任内史大夫,进位开府。他在官位上去世。他所作的在世间流传的诗颂碑铭檄表启有几十篇。‎ ‎【答案】14. B 15. 表达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思:对安宁的渴望,对战争的厌恶,对乱世百姓的同情; ‎ 诗的颈联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戎马”和“归马”对比,以“归马”的安逸,反衬“戎马”的劳累、紧张,突出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侵扰;往昔“千家”和战乱后仅余“百家”对比,揭示了战乱造成的生灵涂炭、十室九空的恶果。‎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B项,写“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错,首联“雨翻 盆”写大雨已至,“雷霆斗”也非“沉寂”。‎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此题颈联中“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中利用“戎马”和“归马”以及“千家”“百家”的对比,表达情感,“戎马”不逸暗含战乱;“百家存”表明对百姓的关心以及战争的厌烦。‎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16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1)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2)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答案】17. B 18. C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口传心授: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指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这里“大众”不是“师徒”,只能用“口耳相传”。第二处,纷至沓来 :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延绵不绝:连续不断,一直延续。形容相同的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这里还强调了“不间断”的意思,所以要用“延绵不绝”。第三处,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谓人人皆知。妇孺皆知:妇女和小孩都知道,指某件事物众所周知,流传得很广。这两个成语在这里都适用。第四处,鱼龙混杂:形容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泥沙俱下: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一同显现出来。这里指事物,只能用“泥沙俱下”。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仔细阅读划线句子“因为这个过程有了无数读者的拣选和参与,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组成了经典的谱系”,该句一共有三处错误:第一,语序不当,“因为”应该移到“这个过程”的后面;第二,语序不当,“拣选”和“参与”应该调换位置;第三,搭配不当,“组成”应该改成“构成”。只有C选项把这三处错误都更正过来了。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解答此题,一是看主语“我们”,放在第一个谓语动词“阅读”之前要更合适,二是“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要更符合逻辑顺序,三是看后半部分是主动句式还是被动句式衔接更紧密。故选A。‎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 ‎【答案】①“牵涉”改为“包括”。②“应邀”改为“邀请”。③删掉“抛砖引玉”。④“拜托”改为“希望”。⑤“莅临”改为“到达”。‎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得体,然后仔细进行辨析。①牵涉:牵扯,涉及;关系到;这里不仅仅是涉及到,而是讲解的重点,所以将 “牵涉”改为“包括”;②应邀:接受邀请,这里将“应邀”改为“邀请”;③抛砖引玉: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谦辞;删掉“抛砖引玉”;④拜托:(敬辞)托人办事,这里是通知,不合适,将 ‎ ‎“拜托”改为“希望”;⑤莅临:来到,来临,光临,敬语,多用于修饰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这里不当,将“莅临”改为“到达”。‎ 点睛:得体,就是适合语言环境,用语恰如其分。具体说,就是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同某个或某些有关系的人说一件事,怎样说最恰当,合乎这种场合的要求,合乎听话人和说话人相互关系的要求,是运用语言的一项重要要求。语言的运用受“语境”的制约,“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主要指文章的上下文,如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外部语境”指言语交际时的各种情境条件,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性别、经历、思想性格、爱好、文化水平、心理需求、职业处境等。‎ ‎【答案】结论: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村人均平均水平,但实际人均收入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建议: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表说明的题目,属于图文转换类的题目,图表说明的题目,重点关注图标的表头和所问问题,结合“2016年”“2015年”,增长比例等,结合表格主体内容分析。如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村人均平均水平,但实际人均收入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建议需要切合实际分析。‎ 四、写作(60分)‎ ‎22.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分析两则材料,可以看到,一个伟大的人物,无论处于何种环境,都有追求、有担当。“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你的生活,畅想未来,写一篇文章”是任务,也是在交代写作视角。“联系你的生活,畅想未来”,要求写作内容要结合生活,面向未来,着眼于自己的发展。这里,写作内容包含忧患意识.使命意识、担当意识、人生规划意识等。‎ 参考立意:①面对困境,勇于奋斗,追求成功;②不断磨砺意志、品格和能力,胸怀国家,厚植为民;③自强不息、志存高远;④不计个人荣辱,勇于担当,忠于职守;⑤在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苦难中,要树立“为中国人民谋宰福”的价值追求,勇于担当崇高的使命等。‎ 评分细则略 说明:‎ 一、二类卷:符合题意即可,一、二类卷的区别看表达,结构好,语言好,有创意,可归一类。‎ 三类卷:从材料出发,允许内容游离;与材料内涵有一定距离,属于基本符合题意。特征按实际给分,不能跨类给分。比如,内容上判为三类卷,其他两项只能是二、三、四类,不能判为一类。也就是说,一旦是基本符合题意,最多是40分,这就是立意定等级;最少是6分,这就是表达定高低。‎ 四类卷:另起炉灶,或随意发挥。不要仅看题日,要看内容,要通读全文。‎ 发展等级:从中学生的实际人手,不要全面。若十点突出(至少两点突出);基础等级是三等,根据文章实际打发展等级;基础满分,发展等级也可满分;只要特点突出,发展等级可打满分,基础等级可以不满;深刻(立意内容,侧重于议论文);记叙文、散文要发现亮点;我们是找优点,不是挑瑕疵;要大胆、热情地给学生发展等级打高分,对于平庸的、乏味的、无力的,一定要打低分。‎ 注意事项:‎ ‎1.明确文体。不要死抠文体,只要能看出文体就可以。确是文体不明,适当扣分。‎ ‎2.缺标题扣2分。‎ ‎3.字数不足800字,每少50字扣1分;不足400字,20分以下。‎ ‎4.错别字:一字1分,上限5分。错宁太多,其他项也会扣分,影响表达。‎ ‎5.标点:点实点,标题后加标点,一“逗”到底或标点模糊,扣1到2分。‎ ‎6.规范现代汉语:不能用繁体字,不能用甲骨文;含义不清,流传不广的网络语言,酌情扣分。‎ ‎7.套作:所谓套作,即主题万能化。适当扣分。‎ ‎8.抄袭:一字不改,照搬原文。“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