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6.50 KB
  • 2021-06-05 发布

山东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收心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三开学收心检测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她身着中国传统服饰,在山间汲泉水,在菜地摘时蔬,在幽静的院落里烹饪传统美食,周围鲜花灼灼,山林森森,流水潺潺,仿佛在世外桃源……‎ 近日,以李子柒美食文化为主线,围绕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展开的视频从国内火到了国外。不少外国人通过视频,开始了解“有趣又好看”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开始喜欢中国人,喜欢中国这个国家。‎ 好的传播,一定要有好的故事。一个故事如果只停留在反映情感的层面,充其量只能算是有内容。当今时代,有内容的故事未必能取得良好的国际传播效果。好的故事还必须具备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而且能够发挥引领作用。‎ 当然,有价值并不是在价值观的外面生硬地套个文艺外壳,而是要将价值观不露痕迹地融入内容。李子柒视频散发着一种原生态的美,并且“道法自然”等中国传统的思想价值观念隐藏在这种美的最深处。外国观众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但他们喜欢李子柒视频里传递的美,而美是有力量的,它牵引着外国观众继续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 就短时间内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来看,李子柒视频可能抵得上甚至超过花费大量时间制作的影视、舞台艺术作品。这是因为对外文化传播有了新媒介与互联网的结合,所产生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已大大超越了传统媒体。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对外文化传播中,我们把目光多放在传统形式上,如推动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去等。虽有一些成绩,但我们要看到,传统媒介形式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限。‎ - 25 -‎ 新媒介降低了传播的门槛,李子柒自己或许没有对外文化传播的主观目的,但她不经意间成了这方面的“高手”。这启示着我们:对外文化传播,不仅是政府和文艺机构的事,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同时,相较于政府主导的对外文化传播,民间的传播由于形式灵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更接地气,效果可能更好。‎ ‎(摘编自《李子柒式短视频走红海外的启示》)‎ 材料二:‎ ‎(摘编自《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9>》)‎ 材料三:‎ 近年来,中国在对外交往过程中也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主张,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这些理念体现了很多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思想。但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缺乏深入系统的了解。如何创新中国的对外话语体系?如何加强中国文化理念的国际传播,以使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国在进行理念传播时尤其需要关注这些问题。‎ 文化是影响国家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文化可大致分为两类,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前者强调可视的内容,如艺术、服饰、建筑等,而后者强调理念性内容,如价值观、思想等,实际上后者的影响更大。‎ 如今,中国日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话语权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世界能否准确理解中国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能否准确理解中国所提出的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结果会直接影响中国评价、中国话语、中国形象。‎ 长期以来,世界上存在着对中国的误解和误读。很多西方国家以西方思维、西方经验来解读中国行为,经常对中国的行为冠以西方经验的标签。例如,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西方以“马歇尔计划”来解读,这种类比充满了误导性。‎ 目前,中国在国际范围内还是做了很多努力来宣传自己的文化,但是很多时候还是停留在显性文化内容方面。例如,孔子学院主要是教授汉语,也经常组织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活动,如书法展示、京剧表演、文艺演出等。‎ 当下,中国日益对世界产生影响,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理念、中国思想等就日益重要,这是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基础,也是增强中国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的关键。‎ ‎(摘编自《加强中国文化理念的国际传播》)‎ - 25 -‎ 材料四:‎ 中华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首先必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形式有载体解构和他者解构。前者受市场利益驱使,从内部实现对中华文化及其价值的自我解构;后者受西方文化霸权影响,利用技术传媒等手段进行价值解构。对此,我们既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揭穿历史虚无主义的真实意图;又要讲究策略,有理有力有节地实现有效应对。其次必须加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自主设置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议程,提升中华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与美誉度,彰显中华文化美美与共的价值魅力。‎ 要真正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完整讲好中华文化的故事,传递中国价值与智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文化传播的战略自觉。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做好长远全局规划。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需要政府引领各方,为文化传播提供长远完整的战略规划。第二,整合文化资源,凝练传播内容。我们必须对中华文化进行高度凝练和总结概括,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文化理念和主张。第三,丰富传播渠道,形成线上线下、同向同行的传播合力。‎ 中华文化传播要协同互动,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模式,将差异化传播与大众性传播结合起来,形成新时代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大格局。‎ ‎(摘编自《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选择》)‎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好的故事只要具备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领人们的心灵积极、向上、趋善,它在国际传播中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B. 李子柒的视频作品能从国内火到国外,得到较大的关注,关键因素在于其将自己的作品通过新媒介与互联网进行结合。‎ C. 材料二中,我国近年来的国家文化服务贸易出口额与美、英、法等国相差甚远,说明我国的国际文化传播影响力有待提高。‎ D. 材料三认为,文化大致可分为强调可视内容的显性文化和强调理念性内容的隐性文化,两者地位同等重要。‎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对外文化传播中,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传统媒体功不可没,但现今和新媒体比起来,影响力和传播力已有些相形见绌。‎ B. 进行对外文化传播,不仅政府和文艺机构有责任,民间和个人也有责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后者效果有时候可能会更好。‎ C. ‎ - 25 -‎ 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有危害,但近年来我国神化色彩浓重的抗日神剧在海外市场的传播不在此列。‎ D. 我国政府在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中责任重大,既要做好全局规划、整合文化资源,又要丰富传播渠道,形成传播合力。‎ ‎3. 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 “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正在加速,对外文化贸易快速增长,对外文化投资有序推进,对外文化贸易伙伴呈现多元化格局。”‎ B. “要大力发展先进性、尖端性的文化科技,要制造和引领文化传播技术领域的革新潮流,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文化传播技术、经验和范式。”‎ C. “新时代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是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华民族优秀品格,提升中国道路和发展经验感召力与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D. 受众群体的增加等,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传播中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同时,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 ‎4. 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最近李子柒短视频引发了许多网友对文化传播的热议,你对李子柒短视频有何看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C 2. C 3. C ‎ ‎4. ①先提出问题,再进行具体分析,论证思路清晰。②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 ‎5. 观点一:肯定。①李子柒短视频以美食文化为主线,围绕衣食住行等方面展开,不仅散发着一种原生态的美。而且将“道法自然"等中国传统的思想价值观念隐藏在这种美的最深处。②李子柒短视频是民间传播.是对文化传播方式的一种创新,丰富了传播渠道。③李子柒短视频短时间内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优于传统媒体。‎ 观点二:否定。①李子柒短视频反映的是中国农村旧式生活,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无法勾勒出中国文化的全貌。②李子柒拍摄视频更多是为吸引关注。其商业化、网红式的行为不能和严肃而宏大的文化传播挂钩。③李子柒短视频可在短时间内造成轰动效应,但持续性欠缺。‎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 25 -‎ A项,“只要……就”说法绝对。材料一中说“新媒介降低了传播的门槛,李子柒自己或许没有对外文化传播的主观目的,但她不经意间成了这方面的‘高手’”,可见除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领人们的心灵积极、向上、趋善”外,还要有“传播途径”等因素。‎ B项,“关键因素在于其将自己的作品通过新媒介与互联网进行结合”分析错误,关键因素材料中并未提及。‎ D项,“两者地位同等重要”曲解原意,从文中“实际上后者的影响更大”可看出。‎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C项,“但近年来我国神化色彩浓重的抗日神剧在海外市场的传播不在此列”分析错误。根据文中“前者受市场利益驱使,从内部实现对中华文化及其价值的自我解构”的信息可知,抗日神剧属于历史虚无主义的解构。‎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材料三是说西方对中国有很多误解,在中国国际地位日益重要的背景下,让西方“准确理解中国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这一点很重要,对外宣传不能仅仅停留在显性文化,如服饰等上面。‎ A项,是说“对外文化贸易伙伴呈现多元化格局”,说的是贸易伙伴的问题,不能作为论据;‎ B项,“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文化传播技术、经验和范式”更多的是强调的形式,不是传播什么内容,不能作为论据。‎ C项,“展示中华民族优秀品格,提升中国道路和发展经验感召力与凝聚力”,这些内容可以让地方了解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理念,可以作为论据。‎ D项,“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是说出现问题,没有说怎么解决,不能作为论据。‎ 故选C。‎ ‎【4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对论证思路以及论证方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先梳理文本的结构层次,总结层意,然后可以看出论证结构特点;再从文本中寻找论据,看是哪种类型。‎ 材料三第一段说“如何创新中国的对外话语体系?如何加强中国文化理念的国际传播,以使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国在进行理念传播时尤其需要关注这些问题”,这是“提出问题”;‎ 第二到六段,分别从隐性文化的重要性、中国当前的国际地位、西方对中国的误解、我们的文化宣传还停留在显性文化、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理念、中国思想等几方面“分析问题”。由此可见,材料三是先提出问题,再进行具体分析,论证思路清晰。‎ 再看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如“前者强调可视的内容,如艺术、服饰、建筑等,而后者强调理念性内容,如价值观、思想等”,这是举例论证什么是显性文化、什么是隐性文化;“例如,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西方以‘马歇尔计划’来解读,这种类比充满了误导性”,这是论证西方对中国的思维和做法的误解等。还有对比论证,如“实际上后者的影响更大”,这是对比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的对外宣传的价值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探究F。这类题型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角度来回答,前提是自己要能理解并认同,回答时能自圆其说,并结合文本时行分析。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关于李子柒的内容在材料一,对她的视频我们可以肯定、可以否定,但都要从文中并结合自己的理解找出充分的理由。‎ 如肯定,可从内容“李子柒视频散发着一种原生态的美,并且‘道法自然’等中国传统的思想价值观念隐藏在这种美的最深处”;形式“对外文化传播,不仅是政府和文艺机构的事,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同时,相较于政府主导的对外文化传播,民间的传播由于形式灵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更接地气,效果可能更好”;以及同传统媒体的对比“这是因为对外文化传播有了新媒介与互联网的结合,所产生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已大大超越了传统媒体”这三个层面来肯定。‎ 如否定,则可从内容较偏狭“她身着中国传统服饰,在山间汲泉水,在菜地摘时蔬,在幽静的院落里烹饪传统美食,周围鲜花灼灼,山林森森,流水潺潺,仿佛在世外桃源”,不能反映中国当下的状态,也不能反映中国全貌;目的是吸引流量,商业化、网红模式不能与主题宏大的“文化传播”挂钩以及火爆的短暂性,不能持续性等方面分析。‎ ‎【点睛】‎ - 25 -‎ 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送  米 孟宪歧 傍晚,老林来了。老林是党的地下交通站站长。柳溪归老林直接领导。跟老林来的一个人挑来两袋粮食。老林说:“清凉洞的伤员没粮了,你把这100斤小米送过去。”柳溪点点头。‎ 老林又说:“今晚就走,越快越好。”‎ 老林走了后,柳溪把两袋小米打开,他把双手伸进小米里抚摸着,那种感觉真好!‎ 他家断顿了,他已经吃了两天野菜团了。‎ ‎10岁的儿子见到小米,高兴地问:“爹爹,这回咱家可以吃小米干饭了吧?”‎ 柳溪摇摇头:“不可以的。这米不是咱家的,是给东家的。”‎ 儿子噘起了小嘴说:“一顿也不能吃吗?”‎ 柳溪说:“东家的米,一粒也动不得。”‎ 老婆颤巍巍地问:“你看,咱就留一点点,给娃熬口粥喝。大人好对付,娃受不了啊,行不?”‎ 柳溪叹口气:“不行。这是救命粮,动不得啊!”‎ 老婆默默给柳溪拿过两个菜团团。‎ 柳溪装起一个,把另一个递给儿子:“我一个就够了,这个给你。”‎ 老婆又从儿子手中把菜团要过来说:“穷家富路,来回一天一宿,一个菜团咋够?”‎ 柳溪说:“我会在路上想法的!”‎ 在老婆幽怨的目光里,在儿子祈求的眼神里,柳溪果断地挑起了两袋米,隐进夜色中。‎ 柳溪家距清凉洞约70里,过了乔家镇全是山路,树木参天,荆棘丛生。柳溪挑着米,困苦可想而知。‎ 天亮后,柳溪来到乔家镇。‎ 多半夜的奔波,柳溪已经没有力气了,他摸摸怀里的菜团,舍不得吃。‎ 他知道,进了山里,才更累,这菜团可是他的救命粮啊。‎ 柳溪把米袋放在一家面馆前,进门跟掌柜说:“赏我一碗热水吧!”‎ 掌柜看看门口的两袋米问:“啥呀?”‎ 柳溪答:“给东家还的米。”‎ - 25 -‎ 掌柜嘿嘿笑:“你这人真傻,拿着金碗要饭吃。这样吧,你拿小米换我的面汤,咋样?一斤换一碗。”‎ 柳溪摇头:“东家的小米,万万动不得。”‎ 掌柜沉了脸:“你的小米动不得,我这热汤也喝不得。”‎ 柳溪转身挑起小米就走。‎ 掌柜喊:“还东家的小米多一斤少一斤该咋着?你死心眼啊?”‎ 柳溪边走边说:“我死心眼。反正这米不能动。”‎ 出了乔家镇,就进山。‎ 柳溪实在是走不动了。‎ 路边有小溪,他跑过去,双手捧起水来,喝个痛快。‎ 喝了不少水,肚子饿的滋味小了些。‎ 他坐在路边,发现了一株小黄花,一看,是苦麻子,这东西能吃,就是特别苦,管败火的。‎ 柳溪乐了:嘿嘿,这里有野菜,就饿不着我。‎ 他吃了苦麻子,又看见了婆婆丁,还有羊妈妈,这些都是他小时候最喜欢吃的野菜,不一会儿,就吃得满口青绿色。‎ 有东西填了肚子,柳溪的劲儿又来了。‎ 刚走几步,柳溪见一男人一瘸一拐地走过来。‎ 男人问:“你挑的啥东西?”‎ 柳溪答:“小米。”‎ 男人问:“卖点给我吧?家里没吃的了。”‎ 柳溪答:“东家的小米,我哪敢卖呀?”‎ 男人仍不死心:“你给我一半米,我给你两块大洋。”‎ 柳溪想:100斤小米也就值一块大洋,现在50斤小米给两块大洋,这买卖合适呀。‎ 柳溪说:“这样吧,今儿这米不能动,明儿我给你送来,咱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行不?”‎ 男人面露难色:“可是,我这会儿缺粮啊。”‎ 柳溪只好说:“这我可帮不了你。”‎ 男人一瘸一拐走了。‎ 柳溪心里难受。‎ 他想,这小米如果不是送给八路军伤员的,他说啥也要卖给这男人点,一家人挨饿,那滋味他尝过啊。‎ 柳溪望一眼前面的大梁,拿出菜团,大口吃起来。‎ - 25 -‎ 他知道,翻过大梁,就到了清凉洞。‎ 吃完菜团,他顿觉又来了劲,挑起小米,跨步翻梁。‎ 站岗放哨的战士发现了柳溪。‎ ‎10多个伤病员一同来到洞口迎接着他。‎ 陈连长握着柳溪的手说:“柳哥,你辛苦了!我代表大家谢谢你!”‎ 说罢,陈连长给他敬了一个军礼。‎ 陈连长吩咐赶紧熬小米粥,柳大哥一定饿急了。‎ 这时,一个男人一瘸一拐走进来,柳溪一看,是路上遇见的那人。‎ 陈连长说:“这是新来的张排长,粮食没运来,肯定是有困难,我们自己也得想法,我就派他出山买粮。”‎ 张排长把经过一说,大家都哄堂大笑。‎ 柳溪喝了一顿香喷喷的小米粥。‎ ‎(摘编自《民间故事选刊·上》)‎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在开头交代了柳溪的党员身份和他送大米的用途,这为柳溪后面拒绝别人的行为提供了思想支撑。‎ B. 柳溪“把双手伸进小米里抚摸着,那种感觉真好”一句,既暗示了其家庭贫困,又体现了粮食的无比珍贵。‎ C. 柳溪从妻子给他的两个菜团中拿出一个给儿子,而自己宁可路上挖野菜吃,这说明他是关爱家人的好男人。‎ D. 柳溪其实完全可用卖50斤小米的两块大洋为队伍再多买一些粮食,但他没有这么做,说明他确实死心眼。‎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是山路,树木参天,荆棘丛生”的环境描写,既突出了送米路途的艰辛,也突出了柳溪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 B. “菜团”对于柳溪来说,极其重要。文中写他先舍不得吃,后来又大口吃了,这看起来矛盾,实际不矛盾。‎ C. 小说将张排长花大价钱买米与柳溪舍不得动一点米进行对比,从而突出主要人物柳溪的优秀品质。‎ D.‎ - 25 -‎ ‎ 小说的情节虽然简单但很集中,叙述简洁,不枝不蔓;对话虽简洁,但寥寥数语就将人物形象的特点凸显了出来。‎ ‎8. 小说的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中,柳溪家人、面馆掌柜以及张排长都向柳溪要米,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C ‎ ‎8. ①用“喝了一顿香喷喷的小米粥”突出了柳溪不辱使命后的愉悦心情。②用语虽然十分简洁,但照应标题“送米”,并交代了故事结局,使故事情节更为完整。③故事由“送米”开始,由“喝粥”结束.平淡朴素,而又耐人寻味。 ‎ ‎9. 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小说就是借- -次次要米的情形,使故事情节得以展开。②突出了主人公不为自己一心为公的形象特征。一次次的要米,使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也得以在一次次的矛盾冲突中完成,从而突出了人物的优秀品质。③揭示了小说的主旨,高度赞扬了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D项,“说明他确实死心眼”分析不当,应是体现了他作为一个革命者坚持原则的精神。‎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C项,“对比”说法错误,两者之间不是对比,两人都是为了伤员所需的粮食,其目的是一致的,因此不是对比。‎ 故选C。‎ ‎8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思维角度涉及内容主旨、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语言修辞等方面。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等。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结尾是“柳溪喝了一顿香喷喷的小米粥”。‎ 从情节上来看,结尾的“喝粥”既照应了标题“送米”,又呼应了文中“送米”的过程,属于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严谨;‎ 从人物上来看,“香喷喷”是人物喝粥的感受,体现出柳溪愉快的心情;一路忍受饥饿和劳累,把米到清凉洞,人物的愉快不仅仅是吃饱,更是对胜利完成人物的自豪,更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从效果上看,这个结尾简单、质朴,戛然而止,留给读者空间,自己去品味这未尽的余味,反而更有滋味。‎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节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概括出情节的内容,然后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思考这些情节的作用,答题时要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不能只答套路。‎ 从情节上看,柳溪送米的过程中,安排了柳溪家人、面馆掌柜以及张排长向柳溪要米的情节,正是这些情节组成了这篇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因此这些内容丰富了小说情节,并一次次考验着柳溪,使得情节曲折有致。‎ 从人物上看,从家人挨饿要米,到面店掌柜要拿面汤换米,到张排长要拿大洋买米,诱惑逐步升级,但是柳溪始终坚持原则,没有为利益所动。在一次次矛盾冲突中塑造了柳溪一心为公、坚持原则的优秀品质。‎ 从主题上看,这样的情节设置能够突显一个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对小说主题的展现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点睛】小说中情节的作用方法指导:‎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侧面烘托,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照应前文;‎ ‎(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25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康绚字长明。绚少俶傥有志气。齐文帝为雍州刺史,所辟皆取名家,绚特以才力召为西曹书佐。永明三年,除奉朝请。文帝在东宫,以旧恩引为直后,以母忧去职。服阕,除振威将军、华山太守。推诚抚循,荒余悦服。永元元年,义兵起,绚举郡以应高祖,身率敢勇三千人,私马二百五十匹以从。义师方围张冲于郢城,旷日持久,东昏将吴子阳壁于加湖,军锋甚盛,绚随王茂力攻屠之。自是常领游兵,有急应赴,斩获居多。天监元年,封南安县男,邑三百户。魏围梁州,刺史王珍国使请救,绚以郡兵赴之,魏军退。绚身长八尺,容貌绝伦,虽居显官,犹习武艺。高祖幸德阳殿戏马,令绚马射,抚弦贯的,观者悦之。其日,上使画工图绚形,遣中使持以问绚曰:“卿识此图不?”其见亲如此。时魏降人王足陈计,求堰淮水以灌寿阳。高祖使水工陈承伯、材官将军祖暅视地形,咸谓淮内沙土漂轻,不坚实,其功不可就。高祖弗纳,发徐州、扬州人,率二十户取五丁以筑之。假绚节,都督淮上诸军事,并护堰作,役人及战士,有众二十万。堰起于徐州界,刺史张豹子宣言于境,谓己必尸其事。既而绚以他官来监作,豹子甚惭。俄而敕豹子受绚节度,每事辄先谘焉,由是遂谮绚与魏交通,高祖不纳,犹以事毕征绚。绚还后豹子不修堰至其秋八月淮水暴长堰悉坏决奔流于海祖暅坐下狱绚在州三年大修城隍号为严政。绚宽和少喜惧,在朝廷,见人如不能言,号为长厚。在省,每寒月见省官褴褛,辄遗以襦衣,其好施如此。普通元年,除卫尉卿,未拜,卒,时年五十七。舆驾即日临哭。赠右卫将军,赙钱十万,布百匹,谥曰壮。‎ ‎(选自《梁书·康绚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绚还/后豹子不修堰至其秋/八月/淮水暴长/堰悉坏决/奔流于海/祖暅坐下狱/绚在州三年/大修城隍号/为严政 B. 绚还/后豹子不修堰至其秋/八月/淮水暴长/堰悉坏决/奔流于海/祖暅坐下狱/绚在州三年/大修城隍/号为严政 C. 绚还后/豹子不修堰/至其秋八月/淮水暴长/堰悉坏决/奔流于海/祖暅坐下狱/绚在州三年/大修城隍/号为严政 D. 绚还后/豹子不修堰/至其秋八月/淮水暴长/堰悉坏决/奔流于海/祖暅坐下狱/绚在州三年/大修城隍号/为严政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古代,谥号“文帝”指该帝善于治理天下,在领土、外交等方面有所建树。‎ - 25 -‎ B. 奉朝请,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春季朝见为“朝”,秋季朝见为“请”。‎ C. 敕,我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名称之一,多用于任官封爵、告诫臣僚等。‎ D. 赙,指以财物帮助人办理丧事,也可以指送给丧家的布帛、钱财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康绚富有才华。康绚少年时就卓尔不群,志向高远;齐文帝任雍州刺史时,康绚凭借自己特别的才华被召为西曹书佐。‎ B. 康绚作战勇敢。康绚跟随王茂歼灭吴子阳;康绚经常带领士兵巡游,哪里有危急就奔赴救援,杀死和俘获了很多敌人。‎ C. 康绚深受亲近。皇帝让画工给康绚画像,派宦官拿着画去问康绚是否认识画上的人,他被亲近的程度到如此地步。‎ D. 康绚乐善好施。康绚在省里时,寒冬腊月,拜见省官,自己衣衫褴褛,却赠送棉衣给穷苦百姓,他就是这样乐善好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幸德阳殿戏马,令绚马射,抚弦贯的,观者悦之。‎ ‎(2)由是遂谮绚与魏交通,高祖不纳,犹以事毕征绚。‎ ‎14. 文中对康绚的外在形象有所描绘,试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10. C 11. A 12. D ‎ ‎13. (1)高祖前往徳阳殿骑马游玩,命令康绚骑着马射箭, 康绚控弓射箭,箭穿过靶心,围观者都感到开心。‎ ‎(2)因此张豹子就诬陷康绚和魏国勾结,高祖不采纳他的话,仍然每事都向康绚征询绚。 ‎ ‎14. ①身材高大,相貌堂堂;②喜怒不形于色。‎ ‎【解析】‎ ‎【10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句子大意:康绚回去后,张豹子不再修筑大坝,到这年的秋季八月,淮河水暴涨,堰堤全被冲决毁坏,河水一直奔流到大海,祖暅因而被逮捕下狱。康绚在州任职三年期间,大修护城壕,为政号令严谨。‎ 其中,“后”应紧跟在“绚还”后面,做时间状语,断到“后”后面,排除AB项;“号为严正”意思是“号令严谨”,“号为”必须连接,排除D项。‎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在领土外交等方面有所建树”错,这样的帝王常谥号为“武王”,不是“文王”。‎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项,“拜见省官,自己衣衫襤楼,却赠送棉衣给穷苦百姓”错,原文是“在省,每寒月见省官褴褛,辄遗以襦衣,其好施如此”,可见应该是他看见省官衣衫褴褛就送棉衣给他们。‎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幸,表示皇帝驾临某地,可译为“去、到”;戏马,骑马游玩;马射,骑着马射箭;贯的,穿过靶心;悦,意动用法,感到开心。(2)由是,因此;谮,诬陷;交通,古今异义,勾结;征绚,征(于)绚,向康绚征询。‎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剑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结合文中关于这个人物的描写来概括。比如找出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等的句子;或者找出其他人物或作者对人物评价的句子,结合这些概括即可。‎ - 25 -‎ 本题要求找出康绚外在形象的特征。结合“绚身长八尺,容貌绝伦”可概括出“身材高大,相貌堂堂”;结合“绚宽和少喜惧”,可概括出“喜怒不形于色”。‎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25 -‎ 康绚字长明。康绚少年时卓尔不群,志向高远。齐文帝当雍州刺史时,所选用的官员全都出自名家,康绚以他特别的才华被召为西曹书佐。永明三年,康绚被授予奉朝请。齐文帝在东宫当太子时,康绚因以前的旧思情被齐文帝任为直后,因母亲去世而离职。服丧期满,被授予振威将军、华山太守。他安抚百姓,以诚相待,荒远地区的人也对他心悦诚服。永元元年,高祖的仁艾之师起兵,康绚带领整个华山郡响应高祖。他自己率领三千勇士,牵着自己的二百五十匹马跟从高祖。起义部队正把张冲围困在郢城,旷日持久,东昏侯的将领吴子阳沿加湖形成包围圈,军队的前锋很厉害,康绚随王茂奋力进攻,歼灭了吴子阳。从此康绚经常带领士兵巡游,哪里有危急就奔赴哪里救援,杀死和俘获了很多敌人。天监元年,康绚被封为南安县男,食邑三百户。魏军包围了梁州,刺史王珍国派人来请求援助,康绚带领竟陵郡的士兵前往,魏军退走。康绚身高八尺,相貌堂堂,无与伦比,即使位居高位,仍然练习武艺。高祖前往德阳殿骑马游玩,命令康绚骑着马射箭,康绚控弓射箭,箭穿过靶心,围观者都感到开心。这天,皇帝让画工给康绚画像,派宦官拿着画去问康绚:“你认识这图上的人吗?”他被亲近的程度到如此地步。当时魏国投降过来的王足提出一个计策,请求在淮水上筑拦河坝,用水灌溉寿阳。高祖让水工陈承伯、材官将军祖瞼去视察地形,(他们视察以后)都说淮河内沙土轻漂,不坚实,不可以筑坝。高祖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发动徐州、扬州两地的百姓,以每二十户取五丁的比例,抽调人丁去筑大坝。授康绚符节,都督淮上诸军事,并监护堰坝的修筑,服役的民工和战士,共有二十万之多。大堰在徐州界内开筑时,刺史张豹子在境内到处扬言,说自己一定会主管这件事。后来康绚派其他官员来监督主管这项工作,张豹子感到非常羞愧。不久,皇帝命令张豹子受康绚的节度指挥,每件事都要先向他咨询,因此张豹子就诬陷康绚和魏国勾结,高祖不采纳他的话,仍然每事都向康绚征询。康绚回去后,张豹子不再修筑大坝,到这年的秋季八月,淮河水暴涨,堰堤全被冲决毁坏,河水一直奔流到大海,祖暅因而被逮捕下狱。康绚在州任职三年期间,大修护城壕,为政号令严谨。康绚性情宽厚和悦,喜怒不形于色,在朝廷,看见别人就像是不会说话的人,被称为长厚之人。在省里,每当寒冬腊月看见省官衣衫褴褛,就送棉衣给他们,他就是这样乐善好施。普通元年,康绚被授予卫尉卿,还未正式拜官就去世了,终年五十七岁。皇帝当天亲自去哭悼。追赠他为右卫将军,送十万钱、一百匹布为他办丧事,谥号为壮。‎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元  日 陈与义①‎ 五年元日只流离,楚俗今年事事非。‎ 后饮屠苏②惊已老,长乘舴艋竟安归。‎ 携家作客真无策,学道刳心③却自违。‎ 汀草岸花知节序,一身千恨独沾衣④。‎ ‎[注]①诗人曾在朝廷任职。南宋建炎四年,金兵大举南侵,诗人避难湖湘间。此诗作于建炎四年。②屠苏:屠苏酒。③刳(kū)心:道教语,谓摒弃杂念。④独沾衣:传说战国时齐景公在牛山落泪,感慨人世无常。‎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扣题,回忆自昔至今五年来辗转奔波的生活,每逢“元日”,只有“流离”,可见诗人的生活境况。‎ B. “惊”字写诗人饮屠苏酒时蓦然发觉自己垂老的惊惶之态,“竟安归”表达了对最终竟然安然归乡的欣喜。‎ C. “携家作客真无策”呼应首联上句,是说自己五年来漂泊辗转,客居他乡。“真无策”透露出诗人的内心感受。‎ D. 颈联第二句,写诗人原本决心学道以清除内心杂念,后来却违背了自己原本的意愿,步入仕途,自感追悔莫及。‎ ‎16. 本诗尾联中,诗人是怎样表情达意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拟人。“汀草岸花知节序”,说汀草、岸花应时开放,花草尚知季节转换而百般珍惜,更何况是人。面对草长花开,诗人只有独自怅恨。②用典。“一身千恨独沾衣”,化用了“齐景公牛山沾衣”的典故,抒发自己身逢动荡时世,漂泊流离,不知何处可归的怅恨。‎ ‎【解析】‎ ‎【15题详解】‎ - 25 -‎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表达了对最终竟然安然归乡欣喜”理解不当。“竟”是“最终”的意思,“安”是疑问代词,意为“何处、哪里”,整句话的意思是“我乘着这舴艋舟最终将回到哪里?”,表达了对国土沦丧、辗转漂泊的无奈、迷茫与痛心。‎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含义及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诗句的意思;如有手法应分析出手法及效果;然后结合背景、注释、作者的生平等探究诗句背后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尾联“汀草岸花知节序,一身千恨独沾衣”中,第一句“汀草岸花知节序”意思是“汀草、岸花知道节序到来,按时生长、开放”,花草懂得珍惜时光,这是拟人的手法;透过表面意思,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想说,花草尚且懂得珍惜时光,何况是人呢?可是如今自己却只能“一身千恨”,面对大好时光毫无办法。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怅恨。第二句中“独沾衣”用的是齐景公“牛山沾衣”的典故,“沾衣”就是“落泪”,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表达的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一身千恨独沾衣”,化用了这一典故,抒发自己身逢动荡时世,漂泊流离,不知何处可归的怅恨。‎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写日光暗淡,日将西沉,诗人流连孤松,象征诗人的耿介之志的句子是“____,____”。‎ - 25 -‎ ‎(2)李白《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 ‎(3)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 ‎【答案】 (1). 景翳翳以将入 (2). 抚孤松而盘桓 (3). 天生我材必有用 (4). 千金散尽还复来 (5). 至丹以荆卿为计 (6). 始速祸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翳”“抚”“桓”“材”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百年间弦诵不绝的古典诗文,也仿佛一条长河, ① 。对于桐庐这个地方,早在南北朝时期,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中,就已经有着极为生动的描写了。‎ 诗画不分家。富春江的涛声,在诗人吟哦声中化成一行行韵脚,而她的浪花溅落到宣纸上, ② 。元代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初秋景色。六百多年前,年近八十的黄公望游历至此,感慨于这里“山峰俊奇,峡谷雄伟”,于是长住下来,用整整四年的时光,走遍富春江两岸的峰峦林壑,绘就了这幅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山水长卷。据说,八成画面都取材于桐庐境内的江山景色。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林峦浑秀,草木华滋,村舍茅亭之间,樵夫钓客的身影参差隐现,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凭借艺术的非凡力量,大自然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 引用   比喻   夸张 B. 对偶   反复   排比 C. 对偶   夸张   拟人 D. 排比   引用   比喻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村舍茅亭之间的樵夫钓客的身影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18. D 19. ①有着自己的上游(源头)②便晕染成(绘就成)一幅幅画卷 ‎ ‎20. ‎ - 25 -‎ ‎①原文使用了三个短句,节奏明快、有力,并和前文句式保持一致。改成长句后,就没有这个效果了。②原文使用“参差隐现”很好地表现出樵夫钓客的身影状态和那种当地特有的朦胧感觉,且这里的“参差隐现”是与“萧散淡泊的诗意”紧密相连的,删掉“参差隐现”后.就缺失了这层诗意。‎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对常见的修辞手法的特点有所了解,能够抓住特征快速判断,并能结合语境分析修辞手法的妙处。‎ 选段中没有使用夸张、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也仿佛一条长河”使用了比喻手法;“山峰俊奇,峡谷雄伟”使用了引用手法;“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林峦浑秀,草木华滋”使用了排比手法。‎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具体考查情境补写。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第一空,前面把古典诗文比喻成一条长河,后面说“对于桐庐这个地方,早在南北朝时期,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中,就已经有着极为生动的描写了”,这是在追溯最早写“桐庐”的源头,因此横线上可填写“有着自己的上游(源头)”;‎ 第二空,前面说“诗画不分家”,又说“富春江的涛声,在诗人吟哦声中化成一行行韵脚,而她的浪花溅落到宣纸上”,既然前面已经说到了“诗人”“韵脚”,那么此空就应当提到“画”,因此可填写“便晕染成(绘就成)一幅幅画卷”,注意句式与“化成一行行韵脚”协调。‎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语言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着眼于句子想要表达的意思、意境、情感色彩等;然后从句式、用词等角度分析对比,看看哪种表达更能传达作者的意思;这类题有时还要注意与上下文的协调。‎ 对比这两句话,我们发现两个区别,一个是原句是短句,题干句子是长句;而是题干句删掉了“参差隐现”这个词语。‎ - 25 -‎ 短句的特点是短小、精炼,读起来节奏明快、有力,而前面的句子“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林峦浑秀,草木华滋”也是短句,那么使用短句就能够与前文风格保持一致,变成长句就不协调了。‎ ‎“参差隐现”这个词是形容“樵夫钓客的身影”的,这样写富有一种朦胧美,与后句“萧散淡泊的诗意”共同营造一种诗的意境,表现山水长卷的诗意之美;而改成长句并删掉这个词语后,就缺失了朦胧的意境,既不能与后句“萧散淡泊的诗意”协调,也无法体现画作的诗意。‎ 因此,还是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点睛】赏析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题技巧: (1)从句式入手。常见的几种句式的表达效果为:①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②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③反问句,加强语气;④感叹句,抒情强烈。答题模式:这是个……句,(作用)……表达了……‎ ‎(2)从修辞角度入手。掌握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①比喻、拟人,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②夸张,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③对偶,句式整齐,表意凝练;④排比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⑤反复,富有音乐美,突出强调某一感情。答题模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 (3)从用词的角度入手。答题模式:“……”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从表达方式入手。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①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②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③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④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答题模式:运用于……的表达方式,点明了(写出、抒发或交代)……‎ ‎21.下面是大湾供电所发布的停电通知,其中有四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修改。‎ 因供电所线路严重老化需要换掉,所以决定自‎11月28日8:00起,成华初级中学附近地方停电,停电时间于‎11月28日17:00结束,到时候上述区域将恢复供电。不便之处,敬请原谅!‎ ‎【答案】①“换掉”是口语,改为“更换”;②“附近地方”是口语,改为“周边区域”;③“到时候”是口语,改为“届时”;④“原谅”改为“谅解”。‎ ‎【解析】‎ ‎【详解】‎ - 25 -‎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具体以应用文的形式考查。解答此类题目,要仔细审读题干,找到答题方向,比如本题要求“其中有四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修改”,这就告诉我们去找口语化的词语,改成书面语即可;另外这种题一般会有一些细节,比如修辞、字数等限制,需要考生注意。‎ 这则停电通知有四处使用了口语词,比如“换掉”“附近地方”“到时候”“原谅”,而通知是比较正式的,因此只要将这些词换成书面语即可。‎ ‎22.把下面两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60个字。‎ 本报北京‎8月17日电,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捷龙一号运载火箭,以“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将“千乘一号01星”“星时代—‎5”‎卫星和“天启二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均进入预定轨道。‎ 该火箭是一款小型固体运载火箭,火箭总长‎19.5米,箭体直径‎1.2米,起飞重量约23.1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低于200公斤。该火箭是我国目前固体火箭中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的火箭,但运载效率却很高,具有高性价比、高可靠性等特点。‎ ‎【答案】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捷龙一号运载火箭,以“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发射三颗卫星,卫星均进入预定轨道。‎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语言压缩能力,属于新闻类语段压缩试题。此类试题压缩后的内容应是陈述对象和事件构成的主谓式陈述句。解答此题,可根据压缩语段的要点“谁”“事件”“结果”对文章信息进行筛选概括,材料的对象是“我国”,事件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捷龙一号运载火箭,以“一箭三星”方式,发射了“千乘一号01星”“星时代—‎5”‎和“天启二号”三颗卫星,结果是“卫星均进入预定轨道”。据此有条理地将各个要素表述出来即可。‎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被评为“企业工匠”的铆工刘师傅说:“什么是工匠精神?对于我来说,就是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 ‎②办企业的楼先生说,二十年前他们决定一辈子专注于生产某种塑料吸管,希望在这个细分领域做到全球第一,那时他们认为这就是工匠精神。后来欧盟禁塑,塑料吸管不能用,他们开发了可降解吸管,一个月卖出去的可降解吸管比前面两年卖出去的塑料吸管还要多。他们更进一步认识了工匠精神。‎ ‎③有人引用名言阐释工匠精神: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业绩,更在于完善人的内心。埋首工作,不知不觉中深耕于内心,陶冶人格,磨炼心性,提升灵魂。‎ ‎——稻盛和夫《干法》‎ - 25 -‎ 以上材料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怎样理解工匠精神?如何践行工匠精神?……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理解?请以“我看工匠精神”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让“工匠精神”成为我们的信仰 ‎ ——我看“工匠精神”‎ 何为“工匠精神”?刘师傅说,是“专注”;楼先生说,是“创新”是“能力”;更多的人说,是“人格”。没错,这样的“工匠精神”,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信仰,毕生追求。‎ 在追求短平快的今天,我们更要拥有(工匠精神),拥有它,相信未来,我们将会走得更平坦。‎ 工匠精神,是对于完美的不懈追求。有多少人体验过,因为一个铁蹄,一个渺小的标点符号,一根小小的签字笔,就不幸因此亡国,就仔细思考了一天,连至交好友的到来也丝毫不觉,就去调查,一个个的数据小心排列,计算每个礼拜最多可能用多少根。在许多人的眼中,工匠精神,更像是一种吹毛求眦,但事实上,正是这种精神,造就了多少人的伟业,影响了多少人的人生。瑞典的手表,德国的制造业,日本的丰田汽车。也许有人会对此不懈一顾,念叨着所谓的“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却不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是的,正是因为小节的一点点的精细,如沙般的聚集,才造就了平地而起的万丈高楼。细节,是工匠精神的四肢。‎ 如果说细节,是工匠精神的四肢,那么,创新,就是工匠精神的心脏。‎ 工匠精神,是对创新的不断努力。多少人体验过,为了一个知识,一个问题,一次小小的突破,就拼尽全力,只为要搞明白,就注足思考,草稿遍桌,就欣喜若狂,手舞足蹈。在许多人的眼中,工匠精神,更像是一种学者的怪癖。但事实上,正是这种精神,影响了多少人的世界,造就了多少人的伟业,如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胡双钱,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是的,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心脏。‎ 工匠精神,它如同辰星,高悬无垠,影响的人,数不胜数。所以,我们更应该去继承,去弘扬,让工匠精神,成为我们的信仰。‎ 工匠精神,其实就是由细节和创新糅合的产物,它活在我们的心中。有人倡导去国外,学习他们的管理方法,凭此来学习工匠精神。但其实,这种行为是错误的。‎ - 25 -‎ 工匠精神更像是一种对于职业本身的要求,是一种追求完美,追求创新的责任感,它活在每一个人的心里。要学习的不是国外的管理方法,也不是什么神秘的知识,它就在人们的心中,我们要做的是叩问自己,是否可以时时刻刻的保持这种不断追求完美,追求创新的精神,凭此去完成每一件事,并且热爱它。是的,工匠精神不是管理方法,不是一种工具,不是一种神秘的知识。它是一种心态,一种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态度,它是工匠精神的灵魂。‎ 细节是工匠精神的四肢,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心脏,而态度则是工匠精神的灵魂。是的,态度,将引领细节、创新,去做好每一件事。‎ 荀子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让我们从小事作起,从细小的每一件事情开始,一点点的积淀。‎ 当工匠精神成为我们的信仰,将来回首时,看到的将是彩虹。‎ ‎【解析】‎ ‎【详解】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本题给出了副标题,要求围绕“工匠精神”来写,写出自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看法。围绕“工匠精神”,题目用三个材料,分三个角度阐述了什么是“工匠精神”。第一则材料,刘师傅所说“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就是要“专注”,要“精益求精”;第二则材料,楼先生的企业顺应欧盟禁塑的形式,“开发了可降解吸管,一个月卖出去的可降解吸管比前面两年卖出去的塑料吸管还要多”,这说明“工匠精神”还要与时俱进,不能思想僵化,还有具备跨界的能力;第三则材料,更是通过名言,诠释出“工匠精神”的更高层次,“不仅在于追求业绩,更在于完善人的内心”“深耕于内心,陶冶人格,磨炼心性,提升灵魂”,可见“工匠精神”的实质是“做人”,人格高尚,生命才能厚重、精彩。‎ 参考立意:‎ ‎1、工匠精神就是敬业、专注、精益求精,追求极致;‎ ‎2、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应该与时俱进,要有敏锐的感知,多元的思维、跨界的能力;‎ ‎3、时代发展,产业更新,工匠精神不可缺;‎ ‎4、工匠精神不口号,要付诸实践,落地生根;‎ ‎5、工匠精神是累积生命的厚重。‎ 参考素材:‎ ‎1、敬业会让你出类拔萃。不要满足于普普通通的工作表现,要做就要做得最好,你才能成为企业里不可或缺的人物。超越平庸,选择完善。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一生追求的格言。有无数人因为养成了轻视工作、马马虎虎的习惯,以及对待工作敷衍了事的态度,终致一生处于社会底层,不能出人头地。你工作的质量往往会决定你生活的质量。‎ - 25 -‎ ‎2、其实工作就是一种修行,在修炼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披荆斩剌,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冷讽热嘲,使自己变的强大。‎ ‎“用心做事”是一种人生原则,它能使自己在生活中学到更多,做得更好,只有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出色。“用心做事”是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态度决定一切。‎ ‎3、工匠精神就是对工作的高度忠实,对产品精益求精的一种态度,那些工匠们将这种精神塑造成了一种价值观念,也化作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就是工人与工匠之间最大的不同,工人们只是在工作中勤勤恳恳,做好自己的本分而已。但是工匠们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钻研,它们在工作不断地发现,不断地改进产品,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意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他们想把最好的产品展现在中国人的面前,想让中国制造这四个字让更多更多的外国友人们知晓。所以我们更应该弘扬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创造中不断的创新,在创新中不断的改进,追求更高更优越的品质,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智造,让中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让中国的科技水平也可以走在世界的前沿。‎ ‎4、中国的工匠精神在哪里?我们可以在博物馆中找到它:一件件精美的漆器、玉器、青釉、粉彩,古代的匠人们将这些精美的艺术品创造出来,保留至今,当我们对着这些文物惊叹古时匠人精神的伟大时,又会不会疑问:“我们现代的工匠精神在哪里呢?”当中国变为世界工厂,当机器替代了灯下工人的双手,当人们开始对千篇一律的电子产品热情不已,又有几个人会想到保护我们濒临灭绝的工匠精神呢?也许我们可以从外国的事例中为中国工匠精神看似黑暗的未来中找到一点光亮。工匠精神是冰冷的机器所代替不了的,当工匠精神被大众所重视,当手工的艺术与流水线上的产品区别开来,当工匠精神带上本应属于它的高贵,我们的工匠精神才能得以发扬光大。‎ ‎5、所谓“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在众多的日本企业中,“工匠精神”在企业领导人与员工之间形成了一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并由此培育出企业的内生动力。‎ 结构示例:拟一个题目《让“工匠精神”成为我们的信仰》。开头用排比的格式概述材料,然后提出中心论点:这样的“工匠精神”,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信仰,毕生追求。主体部分,巧妙的运用比喻,将“细节”比喻成工匠精神的“四肢”,将“创新”比喻成工匠精神的“心脏”,将“态度”比喻成工匠精神的“灵魂”。并以瑞士钟表、德国制造、胡双钱、高凤林等为例,阐明观点,富有说服力。行文中不断出现,“工匠精神”应当成为我们的信仰,这样点题的句子。结尾更是呼吁,当工匠精神成为我们的信仰,将来回首时,看到的将是彩虹。‎ - 25 -‎ ‎【点睛】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 ‎(1)相同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2)相反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其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相异点就是这组材料的作文立意所在,正反皆切入可立意。‎ ‎(3)相对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既不相同,也不相反或相对,而是各偏执于一点,带有片面性。其方法是将各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找出它们之间的对立矛盾点,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4)递进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构成递进关系。其方法是先确定每则材料的内涵,辨析材料内涵的层级关系,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5)综合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之间存在多种逻辑关系,且可能出现干扰学生思维的材料。审题立意时需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明辨材料之间的关系,排除干扰项,然后归纳出全面正确的观点。‎ ‎ ‎ -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