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35 KB
  • 2021-06-05 发布

【语文】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古代文人以诗书入画,于山水、花鸟等自然物象中寄兴托志、抒情达意,自王维,经苏轼、赵孟頫、董其昌诸先贤,成文人画一脉,传至当代,不断开创写意新境。文人画讲究笔墨情趣和诗书画印综合修养的传统、画格简淡的境界追求,以及崇尚和谐仁爱的审美理想,在当下依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赵孟頫的“作画贵有古意”,和韩愈的散文中“文以载道”的复古理论其实是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该说,赵孟頫是南宋院体向元代文人画过渡的一个桥梁,这也是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性之所在。赵孟頫为什么提出画要有“古意”?他说,画无古意,百病丛生。画无古意,虽工无益,这一切的根源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尚朴的理念。‎ 尚朴即主张俭朴,是不拘泥于外象的一种文化追求。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凡所有象皆是虚妄——眼睛所看到的象,都是会时刻变化的幻象,因此要追逐内在的真实,追逐宇宙真理,追逐人的真性情。说到底,就是追逐“大道”。“道”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失道则病,得道则圣。政冶、社会、经济、文化乃至绘画莫不如此。‎ 绘画必须尊重大自然的规律,也就是尊道而行。所以,赵孟頫提出“书画同源”,这里的“同源”就是同一道源,书画都是从大道而来,这就是文人画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找到事物本源的大道,便占有了整个宇宙。这就是中国的哲学。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化中,让我们从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找到它最积极的力量。‎ 要从文化的本源看待文化精神和审美。审美的根源是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根源是什么?是众生的根本利益。凡是符合众生根本利益的文化,就是正确的文化,就有正能量。利益有眼前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之分。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应该找到符合众生、符合全人类根本利益的文化,而从这样的文化生发出来的才是真正的审美。‎ ‎《淮南子》有记载,东方有君子之国,《山海经》亦云其人好让不争。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建立和谐世界、世界大同的一颗种子,一颗文化种子、尚朴的种子。我们不是不重视经济,但我们不追求奢华;我们不是没有竞争,我们的竞争是争之以理的君子之争。《淮南子》的“君子之国”比老子“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境界还要高。老子的理念是独善其身,是出世的,《淮南子》讲的好让不争的君子之国,却可以适用于整个世界。就像习总书记所说,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国与国之间携手共商未来,这样还会有战争吗?这岂不是人民的福祉?我们对经济发展的态度,也是在道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大自然,而不是无限制地追求。这 就是东方人的适可而止、中庸之道。‎ 中国文人画的特点恰恰就在于此,核心就在于此。传统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系,我们要尊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国家乃至为世界创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选自《文人画的现实意义》,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赵孟頫认为,画无古意,百病丛生,画无古意,虽工无益。故凡作画者,都应有古意,都应将传统文化融入画中。‎ B.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凡所有象皆是虚妄,因此要追逐内在的真实,追逐宇宙真理,追逐人的真性情。‎ C.作者认为,《淮南子》比《老子》要高明些,因为其好让不争的思想比独善其身的思想要高明。‎ D.“中国文人画的特点恰恰就在于此,核心就在于此。”一句中的“此”指的是传统文化精神中的尚朴理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举例论证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认为以诗书入画,于山水、花鸟等自然物象中寄兴托志、抒情达意,自王维开始,经苏轼、赵孟頫、董其昌等大家们发展,成为中国文人画之一脉。‎ B.作者举赵孟頫为例,阐述他的文人画的创作观点,即“作画贵有古意”,目的是为了证明中国文人画的一个“文人”特点就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C.文中将画家赵孟頫与文学家韩愈放在一起,实是以韩愈的“文以载道”的思想来论证赵孟頫“作画贵有古意”,这里赵孟頫的“古意”与韩愈的“道”是相通的。‎ D.作者在论证文人画的现实意义时,先表明观点,指出文人画具有现实意义,然后举例论述文人画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再联系现实从宏观的角度谈其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文人画画中有诗,画中有书,于山水花鸟等自然物象中寄兴托志、抒情达意,自王维,经苏轼、赵孟頫、董其昌诸先贤,成文人画一脉,几千年来,不断开创写意新境。‎ B.赵孟頫是南宋院体向元代文人画过渡的一个桥梁,就因为他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观点,这与韩愈的散文复古理论其实是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是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性之所在。‎ C.要从文化的本源看待文化精神和审美。意思就是从众生的根本利益来看待文化精神与审美。凡是符合众生根本利益的文化,就是正确的文化,就有正能量。‎ D.习总书记所说,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这既符合中国人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 ‎【答案】1.B 2.A 3.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题和仔细比对选项与文本内容的差别。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画无古意,虽工无益”并非赵孟頫的话,且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画无古意,百病丛生。画无古意,虽工无益,这一切的根源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尚朴的理念;选项C,“《淮南子》比《老子》要高明些”,此观点无中生有,其原因亦理由不足;选项D,这里“此”应指上文中的“适可而止,中庸之道”。故答案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选项A,表述不严密,选项中“以诗书入画,于山水、花鸟等自然物象中寄兴托志、抒情达意,自王维开始”说法不准确,应是自王维开始发展成文人画之一脉。故答案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归纳、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从以下角度进行作答,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B,偷换概念,原文中是说“赵孟頫是南宋院体向元代文人画过渡的一个桥梁,这也是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性之所在”,因为是桥梁所以才有重要性,而选项中将原因说成是“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观点”不当;选项中“就因为”一词不符合文意,曲解文意,也过于绝对。故答案选B。‎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大德曰生 你可知,一粒袁隆平教授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让我国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你可知,仅仅20多株被西方“植物猎人”引进的我国野生猕猴桃枝条,撑起了新西兰 经济的支柱产业?  ‎ 你可知,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收集有全世界最多的豆科植物种子,一旦全球变暖,英国将占据粮食作物的基因优势? ‎ ‎“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钟扬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作为中国植物学家,钟扬立誓,要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作为对人类负责的植物学家,他立誓,要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这个想法,终因复旦大学和西藏大学的结缘成为现实。自此,钟扬背起足有三四十斤重的双肩包,带着学生开启了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征程。  ‎ ‎16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1/5。他的理想,是在未来10年间,收集西藏植物的1/3以上,如果有更多人加入,也许30年就能全部收集完……  “最好的植物学研究,一定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做出来的。”钟扬有些“傲娇”地与学生共勉,这也成为他一生大写的标注。‎ 党员本色 经年累月的高原工作.让钟扬的身体频发警报。‎2015年5月2日,51岁生日当晚,他突发脑溢血,大脑破裂血管中流出的殷红鲜血化作CT片上大块惊人的白斑。从医院出来,医生给他规定了3条“铁律”:一是戒酒,二是吃药,三是绝不可再去西藏。担心钟扬的人们“舒了口气”:这个“钟大胆”,可以在进藏上消停消停了吧。  ‎ 离开ICU刚半年,他又进藏了。开始不敢坐飞机,就辗转坐火车。怕在家人那里“落埋怨”,就偷偷一个人行动。很多人不解,他连命都不要了,到底想要什么?钟扬,他仿佛对一些人们热衷追逐的事从不在乎,又仿佛对一些人们不可理解的事格外执拗。  ‎ 研究植物一辈子,万千植物中,钟扬最爱高原植物,它们在艰苦环境中深深扎根,顽强绽放……他曾深情写下这样的诗句:世上多少玲珑的花儿,出没于雕梁画栋;唯有那孤傲的藏波罗花,在高山砾石间绽放。这是高原植物的品格,也是钟扬,这个有着26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  ‎ 先生之风 ‎“教师是我最在意的身份。”钟扬说,每个学生都是一颗宝贵的种子,全心浇灌就会开出希望之花。这些年,除了为国家收集植物种子,钟扬倾注了巨大心血培育最心爱的种子——学生们。  初始援藏,钟扬想为青藏高原盘点植物“家底”。漫长科考道路上,他慢慢意识到,这片神奇的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于是,他想把西藏大学的“造血机制”建起来,打造最好的平台,把学科带到新高度。  ‎ 事实上,钟扬的视野从没离开过下一代。“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要从小培养,现在让孩子们多一点兴趣.说不定今后就多出几个科学家。”谁能想到,一个忙得连饭都顾 不上吃的大教授,每个月却坚持抽出两天去上海的中小学开科普课。多年来,钟扬以巨大热情投入科普教育中,参与了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建设,承担了自然博物馆500块中英文图文的编写工作,出版了3本科普著作和6本科普译著,每年主讲三十场科普讲座。钟扬,是有口皆碑的明星科普专家。  ‎ 高原永生 ‎2017年9月25日凌晨5时许,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在为民族地区干部授课返程途中,钟扬遭遇车祸,生命定格在了53岁。 这就是那个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祖国植物基因库,在青藏高原跋山涉水50多万公里,数次攀登至海拔6000多米,收集了4000多万颗种子、打响了“植物保卫战”的人吗?这就是那个不顾高血压、心脏肥大,坚持16年援藏,让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的人吗?这就是那个从教30余年,立志要为每个少数民族培养一位植物学博士的人吗?  ‎ 钟扬那带着湖南味的普通话依然回荡耳边:“任何生命都有其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 ‎ ‎(摘编自张烁《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追记优秀共产党员、复旦大学教授钟扬》)‎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扬走进西藏,最初是出于生物学家的使命感: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为人类建种子的“诺亚方舟”。‎ B.钟扬托物言志,写诗赞颂藏波罗花深深扎根高原,能在艰苦环境中顽强绽放。这朵孤傲顽强的小花是他一生的生命品格。‎ C.在漫长的科考途中,帮助西藏大学建好生态学科,留下一支优秀科研团队,成为钟扬的新梦想、新目标。‎ D.钟扬艰苦援藏16年,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标题“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中的“种子”一语双关,既是指他收集的种子和培养的学生,又是指钟扬自己。‎ B.文章开头用袁隆平等三个事例强调了植物基因库在国家建设中的关键作用,这是钟扬成为科普专家的直接原因。‎ C.文中交代了钟扬突发脑溢血和遭遇车祸去世的具体时间,这样的精准表述饱含了对钟扬离世的无限哀痛之情。‎ D.文中多次引用了钟扬说过的话,直接表现了钟扬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塑造了钟扬的形象,使文章更加真实、准确、可信。‎ ‎【答案】4.D 5.B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题干问“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D项,“钟扬艰苦援藏16年,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说法错误。文中有钟扬在上海开展科普教育的实例,但在西部地区开展科普教育属于张冠李戴。‎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三个事例“是钟扬成为科普专家的直接原因”强加因果,应是钟扬收集种子的直接原因。‎ 故选B。‎ ‎【点睛】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疆:一枚金色的书签 肖复兴 ‎①南疆是金色的。‎ ‎②横亘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南疆,一望无垠,连接着天与地、神与人那遥远渺茫而神秘的界限,在西北格外高远的蓝天的映衬下,在紫外线格外强烈的阳光的照射下,沙漠浸透着无边无际的金色。那种纯正的金色,似乎从每一粒沙砾中都可以提取出金子来。‎ ‎③这种金色,可以说是涂抹在整个南疆的底色,在中国,这是任何一地旅游中都无法看到的风光。在江南的春天,可以看到绿色的山水;在北国的冬天,可以看到银色的冰雪;在中原的秋天,可以看到火红的枫叶……但是,你要想看到这样壮丽恢弘的金色的沙漠,必要到南疆,舍此其谁,别无选择。‎ ‎④不过,如果你以为南疆只是沙漠一片地表的荒凉、一种色彩的单调、一幅“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枯寂画面,那你就错了。南疆的魅力,在于这样壮阔的沙漠背景中所蕴藏着的庙宇、千佛洞和古城遗址。它们相得益彰,构成了南疆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的奇迹。‎ ‎⑤庙宇在各地都能够见到,但如果你不乘飞机而是坐汽车横穿塔克拉玛干之后来到喀什,见到那金碧辉煌的清真寺的时候,那感觉是不一样的。因有了漫长旅途的期待,更因有和天一样宽广的沙漠的依托与对比,那彩色的清真寺才会在你的眼前立刻为之一亮,仿佛在茫茫的黑夜里看到了灿烂的星星,和在星星闪烁下出现的童话般的辉煌的宫殿一样。风景,如同戏剧中的人物出场一样,南疆独有的沙漠无疑起了烘云托月的作用。金色和彩色的色彩相比,才会显得如此炫目。这让我想起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见到的蓝色清真寺,在蔚蓝色的博斯特鲁斯海峡涌动的海水的映衬下,才显得那样的壮观。南疆的沙漠,与伊斯坦布尔的海水,作用是一样的,化学反应似的,衬托得清真寺那样的不同凡响,金色的沙漠和蔚蓝色的海水,是清真寺的背景,如果没有了这样的背景,怎么可以迸射出它们如此的辉煌?‎ ‎⑥千佛洞,无论是库车的克孜尔尕哈的千佛洞,还是新和的托呼拉克埃肯木千佛洞,本身无疑就因有佛光聚集而辉映着灿烂的金色。这种佛光与沙漠的金色相互辉映,彼此增添着金色的浓度和纯度,千佛洞,诞生在这样的沙漠之中,才显示着它的神秘与古老。沙漠的苍老和沧桑,如老人一样保护着它们,让它们在沙漠的腹地,在历史的深处,免受伤害而能够长久的保鲜存真。也让它们历史的厚重如树的年轮一样层层叠加那样的醒目,不用任何标签,一眼就能够看得出来。那是在真正岁月雕刻下的皱纹,而不是现代化妆术后的形象。同样,沙漠因有了这样的一座座千佛洞的存在而有佛光的普照,才让沙漠中的每一粒沙砾格外金光灿灿,让在自然中在俗世中的沙砾有神圣的光芒,让你膜拜,禁不住跪拜在沙漠之中,双手捧起沙砾,让沙砾从指缝间沙漏一般流溢而出,让你感到温度,感到力度,感到茫茫天地之间的渺小和自然与神的伟大。‎ ‎⑦那些散落在南疆沙漠中的古城遗址,交河故城也好,唐兰遗址也罢,或是楼兰古城、苏巴什古城、乌什喀特古城、唐奥依古城、库尔勒古城……都是南疆的奇迹。它们是南疆闪烁在今天的眼睛,它们是活在历史中的灵魂。记得那一年,我去库车的苏巴什古城,是一个落日洒满天地之间的黄昏。山是金色的,沙漠是金色的,古城的断壁残垣也都是金色的。粗犷、空旷而荒凉的景色,天和地,风和日都加入了景色之中,成为了景色独一无二的元素,更容易让人荡涤心胸,感受到与大自然的相通,和历史的接近。那样的景色,是都市的人造景观无法相比的,是那种油饰一新的仿古景观更无法相比的。在这样的景色中徜徉,古龟兹国的威风凛凛,出征西域的班超的金戈铁马,似乎都显得那样的近,仿佛就在身边不远的地方,在那座古城堡的黄色山丘后面藏着,只要我们一声招呼,他们,还有那万千将士和战马都可能呼啸着奔涌而出。四围山色,一鞭残阳,万里戈壁,迎风怀想,那样的旅程,是和小桥流水,和桃红柳绿,完全不在一个段位之上。‎ ‎⑧南疆的魅力,还在于在这样壮丽的沙漠中所蕴藏有一条壮丽的河流——莽莽苍苍的塔里木河,和河两岸各自延伸40公里的莽莽苍苍的胡杨林。‎ ‎⑨金色的南疆,如果说是一座用金子打造而成的宫殿,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丰富的人文与自然风光的参与,才使得南疆这一份炫目的金色丰富起来。如果说庙宇、千佛洞、古城遗址,是南疆雄性的体现,那么,塔里木河和胡杨林则是它女性的象征。‎ ‎⑩只要你一踏进南疆,你就被这样丰富多彩的金色所包围,所淹没,便把你自己也锻造成了一枚金色的书签,夹在你回忆的纪念册里了。‎ ‎(选自《感悟中国》人民出版社出版,有删节)‎ ‎6.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的感情融注在景物中。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南疆自然、历史文化景观的由衷的赞美之情。‎ B.文中说:“免受伤害而能够长久保鲜”,又说“而不是现代化妆术后的形象”,表明作者对于现代化对历史文化戕害的忧心忡忡。‎ C.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明快而深沉;在生动的叙写中历史人文呼之欲出,说理更透彻。‎ D.文章句式参差错落,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灵活运用;作者驰骋思维的空间很大,但形散而神不散。‎ ‎7.结合全文,谈谈“南疆:一枚金色的书签”中“书签”的含义。‎ ‎8.本文在行文结构上有何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6.B 7.①既指壮丽恢弘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如同标有书名的南疆风景。②又喻指自己被金色包围,融入金色的环境中,记录自己的人生经历,沉浸在记忆中。 ‎ ‎8.①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写南疆总体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再分写游览清真寺、千佛洞、古城遗址、胡杨的感受,最后总结全文,以自己被金色感染作结。②全文也以“金色”为线索,很好地组织起材料,贯穿全文。‎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B项,“文中说:‘免受伤害而能够长久保鲜’,又说‘而不是现代化妆术后的形象’,表明作者对于现代化对历史文化戕害的忧心忡忡”说法错误。结合原文“沙漠的苍老和沧桑,如老人一样保护着它们,让它们在沙漠的腹地,在历史的深处,免受伤害而能够长久的保鲜存真。也让它们历史的厚重如树的年轮一样层层叠加那样的醒目,不用任何标签,一眼就能够看得出来。那是在真正岁月雕刻下的皱纹,而不是现代化妆术后的形象”,并没有表现作 者对于现代化对历史文化戕害的忧心忡忡。‎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在现代文中,理解词语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熟知词语本身固有的意义 ,二是能全面把握上下文,对语言环境中的相关信息了解得比较清楚。而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时要考虑形象性作用(修辞) ; 主旨表达倾向,感情色彩等(主观) ;描写对象特点(客观) ;结构性作用:在篇中的地位及点题、照应、过渡等方面。总的来说,对文章中重要词语作用的理解一定要与所在的句子或段落整体结合。“书签”,夹在书里的,有书签自然有书,因此,先要搞明白“书”指的是什么。本文一直在写南疆的风景,因此,这“书”的是南疆风景。另外关键词“金色”指金色的南疆,又喻指自己被金色包围,融入金色的环境中,记录自己的人生经历,沉浸在记忆中。‎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分析文章的行文结构,首先要把文章划分出层次段落并总结段落大意。解答本题,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分清文章层次,通过分析可以将原文分为三部分,本文首尾呼应,即可判断出是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来写;整篇文章是围绕南疆的金色来写,因此可以确定本文的线索为“金色”。‎ ‎【点睛】在回答行文思路时,(1) 总体阅读文段,将文段大体分成几个部分; (2) 说明每一部分运用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有时还要说明这种手法的表现效果。(3) 如果主体部分写了好几个方面的内容,应以列举的方式,将这几个方面分别概括出来,表述时,应使用“首先”“然后” “接着”“最”等起到连接作用的词语。(4) 表述的语言要力求简洁、流畅、连贯。(5) 主体内容的概括要力求全面、清晰、层次清楚。(6)一般的散文都可以大体分为三个部分。对设问、过渡句、总结句等要点出来;还有“但是”“然而”等表示转折的词语,“总而言之”“综上所述”等表总结的词语也应该点出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 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孝廉不行 不行:不去(应荐)‎ B.帝引在帷幄 帷幄:指皇宫 C.衡下车 下车:指官员初到任 D.上书乞骸骨 乞骸骨:请求(皇帝)宽恕 ‎10.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一句中“奇”字的用法一致的是 A.空以身膏草野 B.卒廷见相如 C.且庸人尚羞之 D.外连横而斗诸侯 ‎1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 B.衡乃诡对而出 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C.因以讽谏 衡因上疏陈事 D.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尝一龙机而地不觉动 ‎12.将句子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答案】9.D 10.C 11.B ‎ ‎12.①虽然才华高于世人,却并不骄傲自大。② ( 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D项,“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例句中,“奇”,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特;‎ A项,“膏”,名词做动词,“使……肥沃”;‎ B项,“廷”,名词用作状语,在朝廷上;‎ C项,“羞”,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羞耻;‎ D项,“斗”,动词使动用法,使……斗。‎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第一个“于”,介词,在;第二个“于”,介词,到;‎ B项,第一个“乃”,连词,于是,就;第二个“乃”,连词,于是,就;‎ C项,第一个“因”,介词,通过;第二个“因”,于是;‎ D项,第一个“而”,连词,表顺承;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虽”,虽然;“骄尚”,骄傲自大;‎ 第二句得分点:“视事三年”省略句,省略主语,应是(张衡)视事三年;“视事”,执政,掌权;“乞骸骨”,请求退休;“征”,授予官职。‎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参考译文:‎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接着进入京师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高于世人,却并不骄傲自大。(他)总是举止稳重,神态淡泊、宁静,不喜欢与一 般的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模仿班固的《两都赋》作了《二京赋》, 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后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包括天文、气象、历法诸种学问) , 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 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 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樽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虽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然而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 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曾经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奇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力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但那些宦党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于是一起诋毁他。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与河间王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同时逮捕并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 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 ‎(二)古代诗词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定风波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这首词作于宋元丰五年(1802),苏轼谪居黄州第三年春天。‎ ‎13.本首词中,能够表达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14.词中描写了哪两种情景?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15.这首词景、理、情交融,学习完之后,你从词中得到了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答案】13.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14.一是风雨中吟啸徐行;二是风雨后斜阳相迎。表达了作者:①归隐田园之情;②强调了自己的心胸,志向及对人生的态度;③能体现出作者的旷达之情。 ‎ ‎15.在叙事绘景中含蓄表明了面对人生高低起伏的际遇应泰然处之的人生道理,表现了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和随遇而安的坦荡胸怀。‎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中关键语句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诗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及表达效果。‎ 全词是紧扣“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主旨展开描写、抒情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若按自然的逻辑也很难解释得通。雨过天晴,应该是“已无风雨正是晴”,怎会是“也无晴”? 所以,这里的“晴”不会单纯指天晴。由此可见,这些都是写作者心中想象之事而非眼前之景,全词就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归去”白日梦!‎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诗歌中情感的表达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仔细阅读诗歌,从“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可知,这是描写的雨中的场景;从“也无风雨也无晴”中可知,这是描写的雨后的场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写出的是政治场合的晴雨表是升沉不定的,做一个老百姓,不切实际的幻想着“也无风雨也无晴”,不如晴天雨天对我来说都无所谓,与前面“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前后呼应,这样写法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心胸,志向及对人生的态度,也更能体现出作者的旷达之情。‎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绝对不能离开诗歌内容而漫无边际地去谈,而应该紧密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然后再去谈自己的人生启示。结合诗歌的内容,“一切景语皆情语”,词人写眼前景寓心中情;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词中的“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暗指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一语双关;围绕着“旷达”和“随遇而安”来回答。‎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建康赏心亭》中,作者想到孙权不禁感叹到;________,__________。‎ ‎(2)云树绕堤沙 ,_________。‎ ‎(3)_____________,有暗香盈袖。‎ ‎(4)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 ‎【答案】 (1)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怒涛卷霜雪 (3)东篱把酒黄昏后 (4)竟无语凝噎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榭,涛,篱,凝,噎。‎ 三、基础知识部分 ‎1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眩晕(yūn) 谙(ān)熟 逾矩(jū) 螳臂当车 B.谶(chèn)语 饮(yǐn)马 碑帖(tiè) 一绺头发 C.颔(hán)联 禅(shàn)让 狡黠(jié) 无稽之谈 D.毒瘤(liú) 市侩(kuài) 秸秆 招徕(lái)顾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辨析和修改。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所以,平时复习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以上三种字的读音。‎ A项,眩晕的“晕”应读yùn;逾矩的“矩”应读jǔ;‎ B项,饮马的“饮”应读yìn;‎ C项,颔联的“颔”应读hàn;狡黠的“黠”应读xiá;‎ D项,正确。‎ 故选D。‎ ‎1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旋律 天籁 协奏曲 休止符 余音缭绕 不绝如缕 B.文采 脚本 座右铭 俱乐部 鸿篇巨制 异曲同功 C.闲置 禀报 亲合力 传帮带 弊绝风轻 惠民工程 D.机率 调剂 蠕子牛 气垫船 顾明思义 一如既往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汉字字形的辨析和修改。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平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 A项,正确。‎ B项,异曲同功的“功”应是“工”;‎ C项,亲合力的“合”应是“和”;‎ D项,机率的“机”应是“几”。‎ 故选A。‎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B.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C.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青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不见其踪影,而在全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 D.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轻松。‎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台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A项,不孚众望:指不能使大家信服,意思说反了,望文生义,应为“不负众望”。‎ B项,呼之欲出:指画得十分逼真,一叫就会出来似的。也泛指文学作品对人的描写十分生动。这里指“立体报纸”, 形容对象错了。‎ C项,渐入佳境:指状况渐好或兴趣逐渐浓厚。主体应是人,但句子语境为家具。形容对象错了。‎ D项,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符合语境。‎ 故选D。‎ ‎20.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 A.《朗读者》开播后,许多广电“名嘴”、企业职工、机关干部、退休教师、留学生吟诵社等朗诵爱好者,纷纷加入文化经典诵读的行列。‎ B.大脑这个东西越用越好用,越用越聪明。有的人之所以本事小,办法少,进步慢,主要原因不是因为脑子笨,而是脑子懒。‎ C.为稳定香蕉市场,减少农民因香蕉滞销带来的损失,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南宁市两级政府均做出决定,从财政中列出专项资金,分别对香农和香蕉经销商进行补贴。‎ D.备受瞩目的中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制造业大国” 的基础上进一步转换成为“服务业大国”,即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的结构转换。‎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 A项,搭配不当,“许多……留学生吟诵社等朗诵爱好者”搭配不当,可改“留学生吟诵社”为“吟诵社的留学生”搭配;‎ B项,重复赘余,“主要原因”与“因为”重复,可去掉其中一个;‎ C项,没有语病;‎ D项,两面对一面,“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两面对一面,可去掉“能否”。‎ 故选C。‎ ‎2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杂剧一般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一本戏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人演唱,其他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 B.《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与《汉书》《后汉书》 《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C.《汉书》 是由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撰写,与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左传》不同,《汉书》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D.《张衡传》“通五经,贯六艺”里的“六艺”指的是“《诗》 《书》《礼》《易》《乐》《春 秋》”,韩愈《师说》里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里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查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官职和科举、姓名和称谓、宗法和礼俗、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考生平时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看清题干要求,对选项进行辨析。本题:‎ D项《张衡传》“通五经,贯六艺”里的“六艺”指的是“《诗》 《书》《礼》《易》《乐》《春秋》”错,此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韩愈《师说》里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里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错,此处“六艺”指的是六种经书:《诗》《书》《易》《礼》《春秋》《乐》。‎ 故选D。‎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②相如引车避匿 C.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②且相如素贱人,吾羞 D.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大王亦幸赦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①趁机,介词,译:不如趁机好好对待他;②通过,介词,译:通过门客到蔺相如门前谢罪。‎ B项,①引导,动词,译:引导赵国的使者蔺相如;②拉,动词,译:蔺相如拉着车躲开他。‎ C项,①②均为况且,连词,译:况且因为一块和氏璧的缘故让强大的秦国不高兴;②况且蔺相如平素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人,我感到羞耻。‎ D项,①宠幸,动词,译:而你被大王宠幸;②幸好,副词,译:大王也幸好赦免了我。‎ 故选C。‎ ‎23.对以下三句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场大雪来。‎ ‎②那雪正下得紧。‎ ‎③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A.①句渲染了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②③句都写出了雪势。‎ B.①句用恶劣的天气烘托林冲这一落难英雄的心境,同时也预示着一场更大的灾难的来临。②句中“紧”突出雪势,也暗示了形势发展十分严峻。③句渲染悲壮的气氛。‎ C.①句以景衬人,预示人物将面临更大的灾难。②句渲染悲壮的气氛。③句“紧”暗示阴谋越来越近,林冲处境越来越危险。‎ D.①句渲染了悲壮的气氛。②③句中“紧”的作用一样,都暗示了人物的命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A项,“推动情节的发展”理解有误,句用恶劣的天气烘托林冲这一落难英雄的心境,同时也预示着一场更大的灾难的来临。C项,“预示人物将面临更大的灾难”分析有误,是预示着一场更大的灾难的来临。D项,“①句渲染了悲壮的气氛”分析有误,应是为林冲的活动设置了一个自然背景,通过天气烘托了即将发生的紧张场景。故选B。‎ 四、语言文字运用 ‎24.仿造例句,在下列四个句子中的横线处,分别用一组反义成语填空,要求用词准确,合乎语境。‎ 例:帮助别人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雪上加霜。‎ ‎(1)追求理想要 __________________,而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接见客人既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 ‎(3)干工作要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面对困难要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专心致志 三心二意 (2)趾高气扬 低三下四 (3)精益求精 粗枝大叶 (4)勇往直前 望而却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式的能力。仿用句式要求按照给定材料的要求、思路和格式进行仿写,这类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往往涉及语法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语意连贯、风格协调等方面。所填成语要前后构成反义成语,另外,要合前面语境的提示。如例句中的“帮助别人”,涉及这一语境的成语,有扶老携幼、慷慨解囊、雪中送炭、扶贫济困等,然后再选出其反义的成语即可。‎ 五、写作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有个四五岁男孩,平时总爱反着穿袜子,父亲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他还要自己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没想到他竟理直气壮地说:“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 袜子是穿在自己脚上的,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人生也是这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别人永远只是观众,自己生活的苦乐,只有自己在承受。为了自己而活,为了自己的快乐而活,因为人生是自己的。‎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以“做最好的自己”为话 题,谈一谈如何做好自己,做好自己需要做到哪些事情,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勇于打破常规 涓涓细流,绕过千山万阻,汇成江河,只为了流入大海,回头看,曲流织成网;细细的藤枝,缠绕着枝干,螺旋生长,只为了生存,览全体,绘出美妙的螺旋结构。自然中的万物,无一不打破常规,为了自己的目标,而挑战自我,绽放人生光彩。‎ 墨守成规,无异于将自己活埋;打破常规,等于为自己开辟出一条星光大道。而我们不要赴陀螺的后尘,一味憧憬于美好的远方,而不改变自己追求的方式,只是重复做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机械运动,无异于水中捞月。‎ 世界的光彩,总会吸引我们的双眼。喜欢追求美好的我们,必定会张开翅膀,飞向绚丽的一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是陶渊明追求美好的田园生活而唱出的自由之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是曹操渴求政治理想而吐露的肺腑之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李太白蔑视权贵而吟诵的愤恨之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原为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而立下坚强的决心。我们伟大的诗人们,向往着美好的理想,不断打破常规,挑战自我,最终流芳千古。‎ 生活中的我们,有着无数梦想,然而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去走别人走过的路,我们不会去创新,只是一味地重复下去,没有见到曙光。我们就像旋转的陀螺一样, 踏着千篇一律的节奏,不停的旋转,旋转,总以为自己会旋得很好,那怕旋得许多人来围观,那都是徒然,因为它并没有看到自己想看到的美好远方,而前来围观的人只是来看它笑话的。所以,我们要看清现实,适时改变努力方式,打破常规,挑战自我,转出绚丽人生。‎ 人生就像一张画,而我们手中紧紧握着决定画走向的铅笔。画的完成,需要许多直线,如果我们只知道将线无限延长,那么就不会显现出美好刺激的人生。但如果我们打破常规,用铅笔巧妙地增加一些拐点,那么我们就可以随心所欲的将画的曲线发挥到极至。‎ 打破常规,创造新的蓝天;挑战自我,书写美妙乐章。‎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审题】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道话题作文,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所给的材料叙述类材料,讲的是儿子喜欢反着穿袜子,父亲不认同他的做法,理直气壮地说:“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 子翻过来! ”写作要求:上面的材料引发了怎样的思考,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1.儿子角度: (关键词:自知、适合自己、坚持自己的做法、亲身体验)与儿子角度相关的关键语句是“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这应该是本次作文立意的关键句。审题的核心要素是如何看待自我行为,“自己”一词为立意的关键点。当然,对于表现出不健康思想的文章,即使紧扣“自己”这一角度,教师也要从严扣分。从另一个角度看,材料还有一个如何看待他人与外物的角度,这就给学生留下了辩证思维的空间。‎ ‎2.父亲角度: (关键词:别人的感受、合乎习惯常规、站在孩子的角度)。与父亲角度相关的关键语句是“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 ‘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 ’”父亲想引导孩子照常规穿袜,孩子却不听从,父亲生气也是人之常情。但父亲也不能不尊重孩子感受,不能一味要求孩子按惯例做事。毕竟,孩子的做法是建立在真实感受上的,看似违反常规,却不违反常理,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作为父亲有必要予以尊重,这对培养孩子的个性很重要。孩子的童真不应该被扼杀,只要孩子的举动不违背常理,只要适合其成长轨迹都应该被理解、尊重、甚至引导、鼓励。因此,面对孩子的另类表现,家长怎样处理就是一门门成长教育的高深学问。‎ ‎【立意】儿子的角度:‎ ‎(1)为自己而活(不必活在别人的眼光下) ;‎ ‎(2)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 ‎(3)勇于打破常规,选择适合自己的;‎ ‎(4)只要适合自己,就应该被尊重;‎ ‎(5)坚持符合自己发展的做法;‎ ‎(6)人生如人穿袜子,苦乐自知;‎ ‎(7)别人只是观众;‎ ‎(8)快乐的感受因人而异;‎ ‎(9)实践出真知,行不行要靠亲身体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0)人要根据需要去控制物,而不能成为物的奴隶(物的价值在为人所用,而非为了好看);‎ 父亲的角度:‎ ‎(1)教育孩子时要尊重孩子的真实感受,因势利导;‎ ‎(2)人要努力适应、遵守社会规范(我们的行为举止要合乎习惯,顺乎常规);‎ ‎(3)要多考虑他人感受。‎ ‎3.综合角度:人既要保有本真,尊重自我;又要努力适应社会规范。‎ ‎【素材】不要羡慕别人的成就,因为他们背后可能付出是我们没有看见的。我们在这个社会上,我们不可能独善其身。很多人可能会回忆从前的时候总会感觉到失落,因为我们所做的 一些决定都是为了在意别人的感受,做出的一些改变只是为了讨别人的喜欢。明明知道是自己的人生,便要百般顾及别人的感受。因为我们不能为自己而去活着,所以这就是我们痛苦的根源。‎ 人这一辈子都是在为自己活着,我们应该学着喜欢自己,我们应该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活着别人说怎么想我。很简单,别人是如何去衡量你,也全部在于你自己如何去衡量自己。‎ 有的人就是懒惰,这样的人我们不应该施助,也不应该同情他们,不然狗皮膏药是很难从身上撕下来的。我们应该视情况跟自身的能力去帮助别人做不到就要拒绝,我们应该为自己而活,这并不是自私。人只有照顾好自己,才有能力去照顾别人。但我们不要为了自己的利器去侵犯别人的利益。‎ ‎【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层进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 ‎【点睛】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必须全面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了解材料所涉及的几个方面或层次。另外,材料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在动笔前,还要对所得到的观点进行适当的筛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