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68 KB
  • 2021-06-05 发布

2020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二)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绝密★启用前 ‎2020届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苗绣,苗族的刺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绩、汉绣同流而异源。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也用在裤脚和鞋面。在衣服上以栏杆形式围在肩膀和袖口。黔东向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苗绣针法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辫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辫绣是先将8根或12根同色丝线纳成“辫子”,然后再回旋缀于底布成花,多用于“男性之衣”(“鸟爸”)的盛装中,绣品风格粗犷凝重。结绣则将丝线在针头挽数结,然后抽针,如此反复插满成花。苗绣图案多是鸟、鱼、花、果子。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龙在苗绣中有虫龙、水龙、牛龙等形态。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苗绣一般先在绣布上绘或贴上图案。黔东南苗族妇女不直接在衣物上刺绣,而是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缀到衣物上相关部位,这样一方面便于操作,也便于单独取下来保护或替换。‎ ‎(摘编自《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材料二:‎ 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从启蒙开始,苗族人就可以从苗绣里学习生活常识,认识草木动物,学习纺线耕田,了解节日习俗,解读神话、宇宙天体等,无所不可。乍一看这本“书”,罗列的事物真不少,率性随意,缺乏归纳,但如果仔细阅读,你便会发现,它所表现的内容也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择的,而且不乏思想深度。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 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神秘的气息,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型,饱满的情感,让我们惊叹相见恨晚。‎ ‎(摘编自解如光《十指春风 一绣千年》,《人民日报》2019年2月23日)‎ 材料三:‎ 目前,民间手工技艺的主导传播形式多依托出版物或博物馆等相对静态的媒介,传播途径单一。实际上,民间手工艺的文化形态非常丰富。以苗绣为例,其非物质文化形态至少包含三种:苗绣中的图案,苗绣的针法和绣法,苗绣中承载的文化等。这些丰富的内容仅仅依靠静态形式传播显然是不够全面和详尽的。尤其是苗绣的刺绣技法十分复杂,无法仅仅依靠静态形式记录,借助摄像和三维动画等形式能更好地记录和还原刺绣复杂的过程。另外,传承主体的口述记录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利用视频记录显然比单纯用文字记录更为方便、生动、鲜活。移动互联网上灵活多样的数字化观看模式可以改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相对静态和单一的展示方式,观众能进行个性化的选择,深入、反复地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摘编自罗丹《民间手工艺遗产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绣的另外两方面特点。‎ ‎(1)图案: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质.‎ ‎(2)针法和绣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承载的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槽、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蔡元培: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1916年,蔡元培是应教育总长范源濂的电报回国的。这位他当年的旧部言辞恳切:“国事渐平,教育宜急。现以首都最高学府尤赖大贤主宰……”当时的北大还是老样子,是个“臭虫窝”“大染缸”。对于北大这种状态,几任校长都无能为力。或许是“国事渐平,教育宜急”打动了蔡元培,这与他这么多年来教育救国的奋斗历程不谋而合。‎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踏入北大。从此,北大这一潭死水掀起大波澜。蔡元培开始了他一生最为辉煌和伟大的教育改革。先生在此,北大重生。他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术为天责的前提下,他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随后,陈独秀来了,胡适来了,梁漱溟来了……一时间,北大集合了当时最优秀的学术头脑。‎ 蔡元培留学德国,发现德国的大学管理十分民主,而且,他发现学校不会因为校长的去留而出现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大的波动,因为学校是由教授来管理的,校长和各长由教授会公选出来。‎ 早在1912年,蔡元培起草颁布的《大学令》中就提出教授治校的相关内容,如第十六条提出:“大学设评议会,以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互选若干人为会员,大学校长可随时召集评议会,自为议长。”‎ 蔡元培来到北大当校长时,北大仍没有评议会,因为当时的教育部始终不允许成立。这次蔡元培据理力争,得到当局的同意。在北大的第一年,蔡元培就制定了《北京大学评议会规则》,组建了大学评议会,作为学校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以让更多的教授议决立法方面的事。随后,北大评议会决定在北大各(系)设立教授会,由教授会规划各的工作。从此,旧北大官僚衙门般的管理体制被教授治校的体制取代。经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的洗礼,北京大学脱胎换骨。蔡元培被誉为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蔡元培成功地革新了北大,他的办学理念深得高等教育界的认同和效仿。蔡元培之后的北大校长蒋梦麟,在任期间始终奉行蔡先生的办学理念和主张。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抗战后期筹划复校时重温蔡元培的经验,刻意模仿。‎ 直至今日,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往事仍被反复提起,后人渴望予以复制甚至超越,但人们往往失望地发现,有很多无法复制的东西,比如先生的人格魅力。‎ 他是一位谦谦君子,但仍时有金刚怒目的一面,1922年10月,北大发生了“讲义风潮”,蔡元培的校长室外聚集了几百名学生,起哄呐喊,要求废除收取讲义费的决定。蔡元培对学生破坏纪律十分生气,他向学生吼道,“我跟你们决斗”,直到逼得学生慢慢散去。‎ 更多时候,先生是个“老好人”,冯友兰、罗家伦在回忆文章中多次提到聆听先生的教诲时如沐春风的感觉。蔡元培经常写介绍信,哪怕只有一面之缘,只要有一技之长无不相助,其提携后辈之心让人为之动容。‎ 在混乱的民国时代,争名逐利、爱财弄权是时代的底色。蔡元培是开国功臣,是教育总长,是北大校长,是中央研究院院长,足可谓位高权重,但大先生蔡元培竟没有自己的房子。从绍兴山阴县笔飞弄走出来,求学、入仕、从教、革命、游学,到回到教育,蔡元培怀着救治病中之家国的热切,努力培养大写的人,为时代营造风气。‎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教育领域。孙中山先生也从北大改革中受到巨大启发,认识到思想学术带动社会政治变革的内在规律,于是他后来大力改组国民党,采取切实举措,为国民党注入了新的活力。可见,北大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改革影响到中国社会层面的变化。‎ ‎(摘自《我们怎样才能更靠近蔡元培》)‎ ‎②在北大改革中,祖父遵循“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他主张,“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迭自然淘汰之运命,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任他们自由发展”。为了扭转北大的学术风气,祖父凭借其渊博的学识,融合中西文化的眼界,以兼容并包的用人方针,使北大聚拢了一批学有专长的教授。‎ ‎(摘自蔡磊珂《我是祖父的追随者》)‎ 文中说“先生在此,北大重生”,请简要概括蔡元培是如何使北大获得“重生”的。‎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松鼠会到果壳网 胡征和 ‎①嵇晓华,不,还是用他的笔名姬十三来称呼吧,因为姬十三比嵇晓华使用频率高,名气也要大很多。‎ ‎②姬十三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学系毕业,到2007年从复旦大学神经生物系博士毕业,前后花了几年时间,在专业上修炼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毕业后,他决定只做一名自由撰稿人。姬十三写的东西与他的专业神经生物学有关,算是科普一类的,但文字风格却俏皮幽默,迥异于一般的科普文章,很耐看,深受《牛顿科学世界》主编唐云江的青睐,姬十三兴奋莫名。他在科普的道路上一发而不可收,激扬文字,挥洒灵性,成了十多家科学类杂志的专栏作家。‎ ‎③姬十三说他不喜欢一个人寂寞地搞科研,只是喜欢科学,而且喜欢让“小众”的科学变成“大众”的科学,他认为传播科学与分享科学比科研更重要,不能让大众生活在不明科学的恐慌中。‎ ‎④“杂志的受众面太窄了。”姬十三借助覆盖面广的网络,开始在博客上自由写作。“科学是应当而且可以写得很好看的。”他秉承“严肃问题娱乐化、娱乐问题严肃化”的写作态度,在网上贡献出了一系列看似娱乐、实则严肃的科普文章,使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博客喜欢上了他的科普文字。2007年11月20日,姬十三和一帮志同道合者决定在Google上创建一个名叫“科学松鼠会”的私密论坛,一个特立独行的门派“松鼠”在互联网的江湖上诞生了。次年四月,群博正式上线。“科学松鼠会”正式开山立派,征战江湖。‎ ‎⑤姬十三说:“科学就像一枚枚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我希望和朋友们一起,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让人们能够领略到科学的美妙。”在姬十三的“忽悠”下,一大帮出身理工、能写会画的“江湖儿女”被吸引进了“松鼠会”。但要做一只“松鼠”也并非易事,起码要写一篇既有科学素养又有文字功底的科普文章,还得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老“松鼠”们的点头认可才行。‎ ‎⑥群博的写作内容五花八门,但都不脱离姬十三所倡导的“有趣而严谨的科学写作”,致力于“让科学流行起来”。由于实用耐看,“松鼠”们的博客日浏览量达到5万人次。2008年11月,“科学松鼠会”博客获得了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最佳国际博客公众奖”,这是国内“科普群博网站”首次摘得该大赛的重量级奖项。‎ ‎⑦“松鼠会”从事的是一项公益活动,“松鼠”们凭兴趣和义务维护更新论坛。单凭兴趣是不能长久的,要想让“松鼠会”可持续发展,首先得让“松鼠”们有收入,有了比较好的收入,“松鼠”们就会释放更多的精力到“松鼠会”上面,才会把科学的坚果一直快乐地剥下去。于是,在争取到第一轮百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后,果壳网出世,姬十三被逼成了CEO。2010年11月,姬十三创立果壳传媒,以商业化传媒运作方式向公众传播科技内容、倡导科技理念,继续高举“让科学流行起来”的大旗,继续“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给大众尝。‎ ‎⑧在姬十三看来,没有科学支撑的人,在某种情况下也是弱势群体。于是,他的果壳网的主题站有“谣言粉碎机”“心事鉴定组”“自然控”“死理性派”“微科幻”等,关注、解析人们身边的生活。其中“谣言粉碎机”是目前最火的主题站,该板块针对现实生活中人们不明真相的盲从与恐慌,针对网络上层出不穷的谣言,挺身而出,捍卫真相与细节,让一切谣言到此终结。比如,“手机和银行卡不能放在一起”“加油站不能打手机”“食碘盐防辐射”“孕妇要穿防辐射服”等都在这里一一被粉碎,终结了大众的恐慌情绪。“谣言粉碎机”建立不到5个月,其新浪微博粉丝已超过6万人。 ‎ ‎⑨“谣言粉碎机”何以得到大众的信任?因为在它的背后是一个20多人组成的小团队,团队的成员有着较高的学历和国外留学经历,学科背景涵盖物理、生物、电子、植物、数学等领域。破解一个谣言,短则一两天,长则一周。这期间,成员们会查阅、搜集国内外大量相关信息,从中找到相关数据,再加上自己的专业水准来判断,一切来龙去脉都有完整的记载。有的还配有实验报告与视频,让谣言彻底粉碎。‎ ‎⑩果壳网创建一年多来,收入早已超过千万,养活了团队,养活了公益。姬十三像个大男孩,他从不财大气粗,说起话来活泼幽默,少了许多距离感,多了几分亲切和可爱。30多岁了,虽然顶着CEO的头衔,却不仅没车,还没储蓄,买了房子还在交月供,是名副其实的“月光族”。但有一点他始终在乎,那就是面向公众倡导科技理念,把科技发展的喜悦分享给更多人,从而“让科学流行起来”。‎ ‎(有删改)‎ 阅读全文,简要回答姬十三是如何“让科学流行起来”的。‎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约翰·道尔顿 严雪芹 ‎1766年9月6日,道尔顿出生在英格兰北部坎伯雷的一个贫穷的村子里,父亲是一位兼种一点薄地的织布工人。当时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期,很多破产的农民沦为雇佣工人,道尔顿一家的生活十分困顿,道尔顿的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都因为饥饿和疾病夭折。道尔顿童年根本没有读书的条件,只是勉强接受一点初等教育,但是他酷爱读书,在干农活的空隙还坚持自学。他勤奋学习的态度得到一个叫鲁宾逊的亲戚的赞赏。鲁宾逊主动地利用晚上的时间来教他数学和物理。‎ 到了15岁的时候,道尔顿的学识已经有很大提高,于是他离家来到附近的肯达尔镇上,在他表兄任校长的教会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在这所学校里,他仍然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发奋读书。无论是数学、自然科学,还是哲学、文学的书籍,他都广泛涉猎。‎ ‎1793年,道尔顿被推荐到曼彻斯特,受聘于一所新学院,担任数学和物理讲师。他到这里不久,就加入了曼彻斯特文学与哲学学会。由于他学识渊博,待人诚恳,作风朴实,大家都很尊重他。1817年,道尔顿出任曼彻斯特文学与哲学学会会长,一直到他去世。‎ 道尔顿在曼彻斯特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一篇研究色盲的文章。说起来,事出偶然。圣诞节时,道尔顿为母亲买了一双深蓝色的袜子,母亲却厉声责问他,为什么买一双红色的袜子。他经过认真研究发现,他哥哥和他一样也具有不正常的辨色能力,另有一些人也有这种病症。为此他撰写了论文,提出人类中存在着色盲这一病症。道尔顿的这一发现,引起了社会的重视,所以,英国人常将色盲称为“道尔顿症”。‎ 长期以来对气象的观测和对大气各种问题的思索很自然地引导道尔顿去研究气体的物理性质。他用亲自动手制作的各种器具认真地考察了大气、水蒸气等各种气体和蒸发、压缩、膨胀等物理现象,还对大气的组成、混合气体的状态、气体的扩散、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等问题做了实验研究。从1801年开始,他陆续完成了“关于极光”“关于气压计”“论降雨”“关于温度计”等论文。其中,最突出的成果是,他在“论气体受膨胀”的论文中清楚地提出了“气体膨胀定律”:任何气体每上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体积膨胀是相同的。‎ 道尔顿一生大量的工作就是观察天气,他一生记录了20万条观察记录。他在观察天气时对空气产生了兴趣。他决心通过气象观测和对气体物理性质的研究来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他假设各种物质(气体)都由同样大小的微粒构成。这时,他想起了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原子假设”,于是他选择了“原子”这一名词来称呼这种微粒。牛顿在他的力学理论中指出,在物质微粒的运动中,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根据这一思想,道尔顿假设在混合气体中,一类气体的原子并不排斥另一类气体的原子,仅仅是同类原子相互排斥。他利用化学家对一些物质的分析结果,换算出一批原子的相对质量,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张原子相对质量表,记载在道尔顿1803年9月6日的日记中。这一天,恰好是道尔顿37岁生日,因而更富有意义。‎ 道尔顿一生勤奋好学,认真进行科学实验,自制简单的气压计、温度计等仪器,分析从各地搜集到的空气样品。虽然他不是一位分析化学家,但是,他却从自己的实验结果中得出“所有来自不同地方的空气组成都是一致的”这一结论。‎ 原子理论建立以后,道尔顿名震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各种荣誉纷至沓来。道尔顿对这些没有丝毫兴趣,他仍然像过去一样,将自己的热情和精力奉献给科学,继续从事原子理论研究,测定各种元素的原子量,继续过着朴实而紧张的隐居式生活。他的清贫生活,特别是那简陋的住房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使慕名来访的科学家感到非常意外。‎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道尔顿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过哪些贡献。‎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雨花石 ‎①南京,这座“石头城”盛产一种美丽的石子。在雨花台、夫子庙等地,到处都能看到兜售它们的石摊和三五成群的玩石人。一个个小小的瓷盆中,一汪汪清水之中,是数粒极美的石子。它们大抵晶莹剔透,似有霓虹凝聚其中,丽影在水中摇荡着,像花、像景、像画。人们叫它“雨花石”。‎ ‎②一个古老的传说是这样的:梁武帝时,云光法师开坛讲经,其微言大义如悬河流水、咳唾成珠,竟然感动了上苍,遂降下一场五彩天雨,泠泠雨水敲击在雨花台上,变成了五彩缤纷的石头。‎ ‎③那么,雨花石到底是怎样的石头呢?‎ ‎④历史上,雨花台早早成名,文征明“雨花台上雨花石,野色江光入座间”说的便是这里的五彩奇石。近几十年南京雨花台奇石渐少,六合区一带成为主产区,可雨花石的名称却这样流传下来。据著名岩石学家王德滋说,无论是雨花台还是六合,都有着同样的特质——都是雨花台砾石层的分布地带。这一砾石层是南京地区的重要地层,在1924年世界地质大会上由地质学家刘季辰、赵汝钧创名,是古长江及其支流秦淮河、滁河的沉积物,在距今约1200万——300万年的漫长岁月中逐渐形成,分布在南京雨花台及周边的六合、仪征、江宁等地,是多时代、多期次、多物源的沉积物相互交切叠置构成的复杂堆积体,厚度从数米到数百米不等。‎ ‎⑤不过,这一地层只是雨花石的“公寓”和“社区”,石头真正的诞生故事更为遥远而复杂。在王德滋绘声绘色的讲述中,一位“玛瑙雨花美人”传奇逐渐浮出水面——大约在一亿年前,长江上游出现了猛烈的火山爆发,伴随着灼热的岩浆,大量富含二氧化硅的热液也喷涌而出。她们急切寻找着容身之地,争先恐后地钻进火山岩中空洞和缝隙。在这场混乱中,红色的钾铁元素、黑色的锰元素和绿色的铜元素等也被裹缠沾带,一并涌入。随后,大地的愤怒逐渐平息,炽热的二氧化硅热液也慢慢冷却,与各种元素共同构成了五彩缤纷、浓淡深浅千变万化的玛瑙石。她们成为沉睡在岩层中的“胎儿”。可外面的时节并不平静,千年万年,烈日、暴雨和冰雪击打着“母体”。终于坚硬的岩石也扛不住了,她们风化碎裂,滚下山崖,美丽的玛瑙石遂与母体脱离,堕入红尘,开始了“流浪”生涯。不知经历了几世几劫,经山洪冲击、流水搬运,有棱有角的石头被磨砺成圆滑光亮的卵石,五彩纹理如花般绽放。终于,在漫长的跋涉之后,她们来到了长江下游的南京一带。这里江流平缓,水波缱绻,遂逐渐停泊沉积下来,与其他各路“游子”以及当地的“土著砾石”组成了“雨花台砾石层”大家族。所以,玛瑙雨花石和一般的玛瑙矿不同,多为藏身于砾石层中的细碎卵石,并无矿脉可循。可是,如此复杂的形成过程,也只不过是雨花石中小小的一类——“玛瑙雨花石”罢了。‎ ‎⑥在查阅了许多资料后,我发现,雨花石不仅丽影神秘缥缈,其定义也充满了种种疑问和争论。关于雨花石的形成,除了较为公认的三段论,还存在着海底火山间歇喷涌、近源火山喷发再加工、星云说、陨星说等诸多说法。而最根本的,就连雨花石的种类和范围也存在着不同的意见——王德滋告诉我,一般来说,地质学上认为凡是产于南京地区“雨花台砾石层”内的砾石,不论美丑大小均可称为雨花石。可在雨花石研究界有着很多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即使出身于“雨花台砾石层”,也须得千里挑一的美丽卵石才能算雨花石,俯拾皆是的砾石不能入类;有人认为,雨花石在大小、圆润度、透明度上也应有规范。‎ ‎⑦池澄是当代收藏界的大家,出版了诸多雨花石专著。对目前通行的各种定义进行了集纳和说明——就狭义来说,雨花石是指出产于南京雨花台的卵形玛瑙、水晶、蛋白石及各种化石;而已被大众认可的雨花石概念,其出产范围则扩展到江宁、六合、仪征、江埔、和县等地;再扩而大之,雨花石的产地包括整个长江流域。池澄认为这一定义获得认可,只是“时间问题”。‎ ‎⑧更有趣的是,就我读到的众多资料看,在民间,雨花石的概念比池澄的集纳还要广阔复杂,更有甚者,将长江流域内外的所有美丽“文石”都纳入了雨花石概念之下。‎ ‎⑨形成、种类、分布,都充满了疑问和争论——这和其他著名观赏石有着明显的差异。美丽的雨花石啊,你究竟该被怎么定义?‎ 根据第⑤段文意,简要概括南京“雨花石”形成的三个阶段。‎ 参考答案 ‎1.(2)种类多,技法复杂;还有两种特有针法 (3)凝聚了苗族人祖祖辈辈的人生智慧(或: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 ‎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并且概述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由原文“苗绣针法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辫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可知,苗绣在针法和绣法上的特点是:种类多,技法复杂,还有两种特有针法。由原文“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和“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可知,苗绣在承载的文化方面的特点是:凝聚了苗族人祖祖辈辈的人生智慧或者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 ‎【点睛】‎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2.①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②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务本求真;③严谨笃实,勤勉治学,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概括的是顾炎武的“治学特点”,前面又有限定“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看”,可见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答案在文章的第二段,提取重点词语“严谨笃学”“学术创新”“不断增改”“供后人研讨”。然后从“创新”“增删”“严谨”的角度分条作答。‎ ‎【点睛】‎ 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类题,一定要回到原文,注重阅读效果,提高提取信息的效率。阅读人物传记,要善于提取有关的“纲目”,从而快速锁定文中的关键信息。相关“纲目”主要有:‎ ‎1.线。即要梳理出传主的人生经历、人生轨迹。‎ ‎2.事。即要筛选出传主有哪些“事迹”“行为”“贡献”“成就”“经验”等。还要学会在阅读中把握最具典型意义的事件的细节。‎ ‎3.理。即要弄清楚作者传达了传主什么样的思想、观点、人格等。‎ ‎4.情。即要了解作者对传主的情感态度。‎ ‎3.①在师资方面,延揽积学与热心的教员;②在治校理念上,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③在管理方式上,推行教授治校。‎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题干问“蔡元培是如何使北大获得‘重生’的”,可以确定答题范围在第二、三段,可以从师资、理念和管理三个方面加以简要概括。如“他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术为天责的前提下,他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随后,陈独秀来了,胡适来了,梁漱溟来了……一时间,北京大学集合了当时最优秀的学术头脑”“因为学校是由教授来管理的,校长和各学科长由教授会公选出来”,然后分条概括即可。‎ ‎【点睛】‎ 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①姬十三挥洒灵性,激扬文字,凭借俏皮幽默、迥异于一般科普文章的风格,成为十多家科学类杂志的专栏作家;②致力于传播科学与分享科学,使科学从“小众”走向“大众”;③开设博客,追求“科学是应当而且可以写得很好看的”;④建立“科学松鼠会”,由个体奋战走向团队作战;⑤创办果壳网及果壳传媒,走出了一条传播科学的持续健康发展的公益之路。这些都很好地践行了“让科学流行起来”的理念。‎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此题要求概括姬十三是如何“让科学流行起来”的,作答时,一要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文段内容,提炼关键信息;二要紧扣“让科学流行起来”选取信息,抽取其所作所为,再加以整合。主要有:成为十多家科学类杂志的专栏作家、致力于传播科学与分享科学、开设博客、建立“科学松鼠会”、创办果壳网及果壳传媒等。‎ ‎【点睛】‎ 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类题,一定要回到原文,注重阅读效果,提高提取信息的效率。阅读人物传记,要善于提取有关的“纲目”,从而快速锁定文中的关键信息。相关“纲目”主要有:‎ ‎1.线。即要梳理出传主的人生经历、人生轨迹。‎ ‎2.事。即要筛选出传主有哪些“事迹”“行为”“贡献”“成就”“经验”等。还要学会在阅读中把握最具典型意义的事件的细节。‎ ‎3.理。即要弄清楚作者传达了传主什么样的思想、观点、人格等。‎ ‎4.情。即要了解作者对传主的情感态度。‎ ‎5.①道尔顿在对气象和气体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假设气体是由同样大小的微粒构成的,并将之命名为“原子”;②根据牛顿的力学理论,假设混合气体中仅仅是同类原子相斥,一类气体的原子并不排斥另一类气体的原子;③利用其他化学家对一些物质的分析结果,制作出一批原子的相对质量。‎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此题要求概括道尔顿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过哪些贡献,作答本题,第一步要审视题干,把握题干基本要求,由题干信息“科学研究”“贡献”,可知有效阅读区间较大,涉及谈论“科学研究”的主要段落。第二步应确认信息源范围,即文章第四段至篇末。第三步要划分出层次,然后分别概括每个层次所讲的研究成就。‎ ‎【点睛】‎ 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类题,一定要回到原文,注重阅读效果,提高提取信息的效率。阅读人物传记,要善于提取有关的“纲目”,从而快速锁定文中的关键信息。相关“纲目”主要有:‎ ‎1.线。即要梳理出传主的人生经历、人生轨迹。‎ ‎2.事。即要筛选出传主有哪些“事迹”“行为”“贡献”“成就”“经验”等。还要学会在阅读中把握最具典型意义的事件的细节。‎ ‎3.理。即要弄清楚作者传达了传主什么样的思想、观点、人格等。‎ ‎4.情。即要了解作者对传主的情感态度。‎ ‎6.火山爆发初生成,山洪水流冲击搬运,沉积组成砾石层。‎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根据第⑤段介绍,南京雨花石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火山爆发初生成。大约在一亿年前,长江上游出现了猛烈的火山爆发,伴随着灼热的岩浆,随后,大地的愤怒逐渐平息,炽热的二氧化硅热液也慢慢冷却,与各种元素共同构成了五彩缤纷、浓淡深浅千变万化的玛瑙石。她们成为沉睡在岩层中的“胎儿”。‎ 第二阶段,山洪水流冲击搬运。千年万年,烈日、暴雨和冰雪击打着“母体”。终于坚硬的岩石也扛不住了,她们风化碎裂,滚下山崖,美丽的玛瑙石遂与母体脱离,堕入红尘,开始了“流浪”生涯。不知经历了几世几劫,经山洪冲击、流水搬运,有棱有角的石头被磨砺成圆滑光亮的卵石,五彩纹理如花般绽放。终于,在漫长的跋涉之后,她们来到了长江下游的南京一带。‎ 第三阶段,沉积组成砾石层。这里江流平缓,水波缱绻,遂逐渐停泊沉积下来,与其他各路“游子”以及当地的“土著砾石”组成了“雨花台砾石层”大家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