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00 KB
  • 2021-06-05 发布

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部分(4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两个精品展,一个是南昌汉代海昏侯考古成果展,一个是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展览甫一开始,便引来热切关注,预约名额很快告罄。文物曾“乏人问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值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 文物是人类触摸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一件件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故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无论是拿着放大镜对着一枚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那些被罕见金饼“亮瞎眼”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三千多年前的工匠,如何将一块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成高8.1厘米,厚只有0.3厘米、憨态可掬的对尾鹦鹉。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华丽的西汉编钟,虽静默无声,却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古老的宫商角徽羽……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后现代人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更看到了现代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追问。‎ 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不仅代表了当时高超的技艺水平,而且有助于现代技术发展。古代不少青铜器都是用失蜡法制造的。20世纪初,德国人曾用失蜡法铸造工业用齿轮;1929年,又对失蜡法进行改造,以硅酸乙酯为耐火涂料,用熔点达‎1500℃‎的铬钨钴合金制成假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奥斯汀在云南保山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青铜器,大受启发,铸成了喷气发动机叶片和涡轮盘。之后,失蜡法技艺发展成为现代精密铸造技术。‎ ‎(取材于杨雪梅、黄洋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文物与大众亲密接触才能实现其价值,可是与海量文物库藏相比,目前展出的文物只是九牛一毛。由于展出空间有限、担心损毁等原因,很多文物都“藏在深闺人未识”。感谢数字技术,打破了层层壁垒,盘活了很多被“雪藏”的文物,使之在线上“活”起来。大众足不出户,便可欣赏到以前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在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数字技术不断将今人的创造融入传统文物,使之获得了新生。文物不再仅仅是摆在展柜里的静态展品,而以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走近大众,真正“活”了起来。‎ 动漫技术在文物的文化创意中越来越受重视。三星堆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推出了数字动漫《神树的传说》,以新近发掘的海昏侯墓为素材的动画作品《海昏魔镜》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借助动漫,专业的学术介绍变成了幽默的旁白和“萌萌哒”的漫画,“高冷”的文物也一下子变得活泼起来,实现了学术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其实,早在1981年,我国已有让文物“活”起来的动画作品——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的故事创作了《九色鹿》。无数人通过这部动画片知道了莫高窟,看到了敦煌壁画。‎ 移动应用程序(APP)以新鲜时尚的方式提供给观众审美与求知、娱乐与鉴赏的多元文化体验。过去,由于保存和展出的特殊要求,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能够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机会十分有限。故宫博物院推出的《韩熙载夜宴图》APP弥补了这一缺憾,让观众随时随地可以欣赏这幅传世经典的精妙之处,在鲜活的文化体验中感受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非凡魅力。此APP独创了三层立体赏析模式——总览层、鉴赏层和体验层,使这幅“数字画卷”可远观、可近赏,全方位向观众解读画作中的每个细节。点开APP,琵琶声起,拨动江南寂静的月色,观众仿佛随着画家顾闳中一起,走进韩府。画卷中的墨痕笔意、人物的衣纹表情都纤毫毕现。轻轻触动屏幕,指尖所至之处,似有烛光追随;移动“烛光”,人物、用品的名称、典故一一呈现,如同“秉烛夜读”,在静夜里与千古佳作“对话”……忽然之间,画中人“活”了起来,乐伎轻扫琵琶,舞伎翩翩起舞,画与真实的界限瞬间模糊起来,观众沉浸在画卷创造的艺术氛围之中。‎ 虚拟现实技术(VR)借助计算机图形系统、传感器技术等生成三维环境,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状态,通过调动用户的多种感官,带来沉浸感觉。以前,游客只能在兵马俑坑外观看,有了VR技术,戴上特制的眼镜,你会发现自己置身坑内,变身成了一个兵马俑,低头就能看到自己的身体——残破却依然威严。抬起抬头来,你会发现博物馆的穹顶慢慢向两边散开,建筑逐渐退去,转化成荒野,风沙弥漫,你的身体同时下沉,身处地表起伏的俑坑之中,周围是千军万马……‎ ‎(取材于胡克非、张英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有的博物馆认为保护好文物不出事情是头等大事,将文物封闭在库房,秘不示人,觉得这样才可以确保万无一失。其实不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有些文物同样如此。2010年浙江省博物馆利用馆藏的“彩凤鸣岐”和“来凰”,举办了唐代古琴演奏会。古琴属于漆器,很难保存。这两把古琴之所以能历经千年保存下来还能使用,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有人使用它。古琴在安装上琴弦以后,才能保持力学上的平衡,不至于散架。‎ 数字技术使文物在线上“活”起来,更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敦煌石窟集珍贵性、脆弱性于一身,历经千年的莫高窟艺术品,每一件都像岌岌可危的病人,游客的参观成为莫高窟最大的隐患。2003年,莫高窟全年游客接待量为30多万人次,2014年已增长到81万人次。根据测算,莫高窟一天的游客接待量极限在3000人次左右,而黄金周的日接待量曾超过2万人次,莫高窟不堪重负。实验监测数据显示,40个人进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空气温度升高‎4℃‎,这都有可能侵蚀壁画,加速其老化。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彩塑和壁画正在缓慢退化,千百年后人们何以领略莫高窟的神韵?‎ 面对日益增多的游客,如何化解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敦煌数字化工程,犹如一缕明媚的科技之光,照进古老的莫高窟。有了数字化展示中心,游览模式发生了变化,艺术体验搬到洞窟外面,游客先通过数字化体验艺术“做足功课”,再进个别洞窟实际体验。这种模式既能满足游客看真品的需求,同时又减少了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减少了对莫高窟的破坏。中心建成后,游客停留时间由2小时缩短至70分钟左右,莫高窟最高日接待游客量因此可提高到6000人次 ‎(取材于黄洋、祝越、周龙等的相关文章)‎ ‎1. 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前因为精品不多,所以文物展览观者寥寥。‎ B. 要合理利用文物,发掘其内涵,发挥其作用 C. 文物热反映大众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 D. 奥斯汀从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中得到了启发。‎ ‎2. 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甫一开始:“甫”读作pǔ,意思是“刚刚”。‎ B. 告罄:“罄”读作qìng,意思是“尽”。‎ C. 乏人问津:“津”读作jīn,意思是“路”。‎ D. 憨态可掬:“掬”读作jǔ,意思是“令人喜爱”。‎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数字技术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让大众了解到更多文物。‎ B. 增强了文物的学术性价值。‎ C. 增强文物欣赏的趣味性。‎ D. 帮助大众更好地理解文物。‎ ‎4. 根据材料二,下列成语中最能准确表达VR技术带给人的体验的一项是 A. 身不由己 B. 感同身受 C. 设身处地 D. 身临其境 ‎5.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文物原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现在却走近了大众。如果用诗句来描述这一现象,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A.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B.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C.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6. 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文物保护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将文物“深藏闺中”不是最好的保护方法。‎ B. 实际上有些文物使用起来反而有利于保存。‎ C. 二氧化碳含量的降低会加速壁画的老化。‎ D. 彩塑和壁画的退化也有自然因素的作用。‎ ‎7. 根据材料三,下列对敦煌“数字化展示中心”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减少了莫高窟的游客接待量。‎ B. 改变了洞窟的游览模式。‎ C. 缩短了游客在洞窟内停留时间。‎ D. 减少了游览对莫高窟的破坏。‎ ‎8. 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让文物“活”起来的含义与作用。‎ ‎【答案】1. A 2. B 3. B 4. D 5. D 6. C 7. A ‎ ‎8. 含义:一、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内涵。二、把文物拿出来,在展厅或线上展示出来,有些可以用起来。三、借助数字技术,让文物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作用:一、发挥文物在公共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二、使更多文物得以展示,使文物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并理解。三、有利于一些文物的保存与保护。‎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以前因为精品不多,所以文物展览观者寥寥”错误。结合“文物曾‘乏人问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值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分析,“以前因为精品不多,所以文物展览观者寥寥”错误。‎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及词语意思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词语的意思,需要平时注意识记、积累。‎ A项,“甫”fǔ。‎ C项,“津”的意思是“渡口”,“乏人问津”的意思是很少有人过问。‎ D项,“掬”应读作jū,意思是“用两手捧”。“憨态可掬”,形容憨态十分明显,好像可以用手捧住一样,多形容动物或人形态天真可爱、单纯的样子。‎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增强了文物的学术性价值”错误。结合“文物与大众亲密接触才能实现其价值,可是与海量文物库藏相比,目前展出的文物只是九牛一毛”“便可欣赏到以前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文物不再仅仅是摆在展柜里的静态展品,而以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走近大众,真正‘活’了起来”“无数人通过这部动画片知道了莫高窟,看到了敦煌壁画”“在鲜活的文化体验中感受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非凡魅力”等分析,语段主要从让大众了解到更多文物,增强文物欣赏的趣味性,帮助大众更好地理解文物等方面论述的。‎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理解选项成语的意思,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概括特征。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身不由己:身体不能由自己做主。指行为不能由自己支配。‎ 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感谢),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 设身处地:设,设想。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 身临其境:身体不在那个地方,却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地方。一般指听课时、看书时等,好像亲身经历过一样。‎ 结合“有了VR技术,戴上特制的眼镜,你会发现自己置身坑内,变身成了一个兵马俑,低头就能看到自己的身体——残破却依然威严。抬起抬头来,你会发现博物馆的穹顶慢慢向两边散开,建筑逐渐退去,转化成荒野,风沙弥漫,你的身体同时下沉,身处地表起伏的俑坑之中,周围是千军万马……”分析,体验为好像亲身经历过一样。‎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意思是说,这样的乐曲只能是天上才有的,人世间有能听到几回呢?古人认为,只有天上的仙乐才是最美妙的。‎ B项,“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意思是读书人长期攻读诗书默默无闻。一且考取功名,就名扬天下。‎ C项,“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董大的劝慰。说“莫愁”,说前路有知己,说天下人人识君,以此赠别,足以鼓舞人心,激励人之心志。‎ D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意思是当年豪门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里,可以用来描述“文物原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现在却走近了大众”。‎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C项,“二氧化碳含量的降低会加速壁画的老化”错误。结合“实验监测数据显示,40个人进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空气温度升高‎4℃‎,这都有可能侵蚀壁画,加速其老化”分析,原文为可能加速其老化。‎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 A项,结合“游客的参观成为莫高窟最大的隐患。2003年,莫高窟全年游客接待量为30多万人次,2014年已增长到81万人次。根据测算,莫高窟一天的游客接待量极限在3000人次左右,而黄金周的日接待量曾超过2万人次,莫高窟不堪重负”“这种模式既能满足游客看真品的需求,同时又减少了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减少了对莫高窟的破坏。中心建成后,游客停留时间由2小时缩短至70分钟左右,莫高窟最高日接待游客量因此可提高到6000人次”等分析,“减少了莫高窟的游客接待量”错误。‎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让文物‘活’起来的含义与作用”,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题干问的是“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让文物‘活’起来的含义与作用”,需要结合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结合“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值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数字技术使文物在线上‘活’起来,更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文物不再仅仅是摆在展柜里的静态展品,而以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走近大众,真正‘活’了起来”等分析概括。作用,结合“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数字技术使文物在线上‘活’起来,更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在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数字技术不断将今人的创造融入传统文物,使之获得了新生。文物不再仅仅是摆在展柜里的静态展品,而以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走近大众,真正‘活’了起来”“‘高冷’的文物也一下子变得活泼起来,实现了学术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等分析概括即可。‎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次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鰲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9.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与雅致的“苏菲”相比,“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 B. 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 C. 本文明写对梅的热爱,在无意识中也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 D. 在旅居海外的作者看来,梅花不仅渗入了自己的生活,也象征了民族精神。‎ ‎10. 本文倒数第三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 ‎11. 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2. 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答案】9. D 10. 情境: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寒冬,欣赏梅的一树繁花; 在风雪夜后,欣赏千年干枯老梅琼枝吐艳,让人感到绝处逢生的希望;在为情所困,辗转反侧之时,幽香袭来;想象在不同的情境下赏梅,伴以诗酒琴笛,有一种飘飘欲仙之感。品质与格调:不畏风雪,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生命力;高洁孤傲,淡然,超凡脱俗。 ‎ ‎11. “书香”本义指笔墨之香,在文中指梅花的绘画作品以及梅花所蕴含的疏,瘦,清,斜之美。“诗心”本义为诗歌的情感,在文中指从古至今有无数的咏梅佳作,呈于书本,萦绕于心,把梅花的品格深入到血液灵魂和心里。并且给了我们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陶冶人心。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人爱梅,种梅,写梅,赏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梅花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清高孤傲精神的象征,表达作者对梅花这种品格的赞美。 ‎ ‎12. 手法:以小见大,由我与外国人谈论梅花,上升到民族精神;象征,由梅花象征民族精神;对比、反衬,在于美国人谈到梅花时,用牡丹做对比(或反衬),牡丹又大又美,但是不具有梅花高洁的品性,梅花诗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结构:承接上文西方人对我名字的好奇,也为下文作者因外国人误解梅花而抒发了对梅花的赞美做铺垫。作者层层递进,引出文章主旨。照应题目。内容:表达了作者对梅花自强不息,不屈不挠,清高孤傲,铁骨冰心等美好品质的赞美。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A项,结合“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分析,选项内容因果颠倒。‎ B项,作者只是说这个意大利人有艺术感染力,文中并没有体现出期待。‎ C 项,“在无意识中也表现”错误。结合“记得第一次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等分析,作者并不是“无意识”的表现。‎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本文倒数第三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需要立足文本对应语段内容分析概括。结合“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等分析概括即可。“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体现其不畏风雨,傲然挺立。“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体现其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体现其高洁淡然不张扬。“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体现其超凡脱俗。‎ ‎【1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如本题“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如下:语境分析法、关键词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考查理解词语及语句含义,品味语言表达艺术。本题要用还原法来答题。还原法——还原其“真面目”。此方法适用于运用了艺术手法(象征意义、比喻意义、双关意义)的文采句。让语言出彩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恰当运用艺术手法(隐喻、拟人、象征等),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直露的意思变得含蓄。结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分析,“书香”在文中指梅花的绘画作品以及梅花所蕴含的疏、瘦、清、斜之美。结合“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分析,“诗心”本义为诗歌的情感,在文中指从古至有无数的咏梅佳作,带给我们的审美体验。仔细品读画线句子,抓住关键词语“书香”和“诗心”,通过思考其表现内容和表达情感方面去思考。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人爱梅,种梅,写梅,赏梅;梅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表达作者对梅花品格的赞美。‎ ‎【1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结构及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结合多次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的故事,以小见大,由我与外国人谈论梅花,上升到民族精神。结合“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分析,由梅花象征民族精神。结合“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分析,在于美国人谈到梅花时,用牡丹做对比(或反衬)。结合“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记得第一次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等分析,承接上文西方人对我名字的好奇,也为下文作者因外国人误解梅花而抒发了对梅花的赞美做铺垫。结合“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等分析,表达了作者对梅花自强不息,不屈不挠,清高孤傲,铁骨冰心等美好品质的赞美。照应文章标题。‎ 二、古诗文部分(4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饷。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①之涧而语。‎ 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②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③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 病愈,西入关,至栎阳,存问父老,置酒,枭故塞王欣头栎阳市。留四日,复如军,军广武。关中兵益出。当此时,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田横往从之。项羽数击彭越等,齐王信又进击楚。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羽解而东归。‎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毂城。‎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广武:城名,故址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北广武山上。山上有东西广武二城,中隔广武涧。②卿子冠军: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宋义。③新安:故址在今河南渑池县东。‎ ‎13. 下面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汉王数项羽曰 范增数目项王 B. 汉王欲引而西归 引以为流觞曲水 C. 汉王伤胸,乃扪足曰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 遂以鲁公号葬项羽毂城 亦足以畅叙幽情 ‎14. 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全都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B. 为政不平,主约不信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 至固陵,不会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 以为汉尽得楚地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1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 B. 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 C. 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 D. 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 ‎1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B. 弑,本意是指古代统治阶级称子杀父、臣杀君。‎ C. 关中,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今属陕西一带。‎ D. 本纪,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史记》,其中有十篇。‎ ‎17. 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刘邦和项羽约定在广武涧谈判。项羽要跟刘邦单独决一雌雄,刘邦却把项羽的所作所为归纳了十条罪状,不屑应和他的挑战。‎ B. 项羽听了刘邦的话非常生气,趁刘邦不注意,抽出暗藏的弓箭,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部。刘邦假装自己伤了脚趾,并且在重伤的情况下,还去慰劳军队,鼓舞士气。‎ C. 项羽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后,马上罢兵撤走了,而刘邦却联合其他诸侯军队共同进击楚军。后来,终于在垓下之战中消灭了项羽。‎ D. 项羽有着好逞一人之勇、遇事急躁等缺点,而刘邦能够从大局出发,遇事冷静,多听谋士意见,所以最终项羽失败,刘邦夺得了天下。‎ ‎18.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饷。‎ ‎(2)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 ‎【答案】13. D 14. D 15. A 16. D 17. B ‎ ‎18. (1)楚汉两军相持很久,未决胜负,青壮年对长年征战感到厌倦,老弱者由于运送粮饷疲备不堪。‎ ‎(2)你项羽把各诸侯的将领都封在好地方,却迁移赶走原来的诸侯王田市、赵歇、韩广等,使得他们的臣下为争王位而反叛,这是你的第七条罪状。‎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A项,“数”列举罪状;屡次。‎ B项,“引”带领军队;引流过来。‎ C项,“乃”转折关系“却”;承接关系“于是就”。‎ D项,“以”都是介词,翻译为“用”、“拿”。‎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全都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设题,考生可以把今天的意思代入句中,看是否合乎语境。‎ A项,“自尊”,古义:尊自己(为上将军);今义:是个人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 ‎“教训”,古义:教养;今义:一般指当把事情做错了,结果是失败和痛苦,所以说得到了教训。‎ B项,“不信”,古义:不守信用;今义:不相信。‎ ‎“所以”,古义:表原因;今义:一般用于表示因果关系。‎ C项,“行军”,古义:巡行军队;今义:军队进行训练或执行任务时从一个地点走到另一个地点。‎ ‎“非常”,古义:不同寻常的情况;今义:是“很”“不同寻常的”的意思。‎ D项,“往来”,古义:即来来往往;今义:去和来。‎ ‎“见录”,即记着我,现代汉语“见谅、见恕”等用法同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受命”,是接受命令的意思,“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为一个完整的句子,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C项。‎ ‎“项羽”是“负约”的主语,“项羽”前面需要断开,排除D项。‎ 句意:当初与项羽你一起受命于怀王,说好先进入、平定关中的人就推举他在关中称王,(而)项羽(你)背负盟约,最终在蜀汉立我为王,(这是你的)第一宗罪。‎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项,“其中有十篇”错误。本纪或简称纪,是东亚纪传体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B项,“项羽听了刘邦的话非常生气,趁刘邦不注意,抽出暗藏的弓箭,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部”错误。结合“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分析,不是项羽射的箭,是暗中埋伏好的弓箭手射的。‎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决”,决胜负;“苦”,意动,认为……苦,对……厌烦;“疲”,对……疲惫不堪。(2) “王”,封王;“而”,连词,却;“徙逐”,迁移赶走;“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判断句)。‎ ‎【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参考译文:‎ 楚汉两军相持很久没决出胜负,青壮年困于军旅(征战),老弱疲于转运粮饷。汉王与项羽同时来到广武涧隔着水谈话。‎ 项羽打算与汉王单独挑战(以决胜负),汉王数落项羽说:“当初与项羽你一起受命于怀王,说好先进入、平定关中的人就推举他在关中称王,(而)项羽(你)背负盟约,最终在蜀汉立我为王,(这是你的)第一宗罪。项羽(你)假冒上级命令杀了卿子冠军,推重自己,(这是你的)第二宗罪。项羽(你)救赵之后,应当还军(向上级)报告,而你擅自胁迫诸侯军队入关,(这是你的)第三宗罪。怀王约定进入秦地后不要肆意践踏抢掠,而项羽(你)烧掉秦的宫室,挖了秦始皇的坟墓,私自收缴秦人的财物,(这是你的)第四宗罪。(又)强横地杀掉秦的降王子婴,(这是你的)第五宗罪。在新安用诡计坑杀秦军子弟二十万,把他们的将领封了王,(这是你的)第六宗罪。……项羽(你)暗中派人在江南弑杀义帝怀王,(这是你的)第九宗罪。(你)作为臣子却杀害主人,残杀已投降的俘虏,处理政事不公平,主持盟约(却)不守信用,被天下所不容,大逆不道,(又算是你的)第十宗罪。我率领正义之师跟从诸侯诛杀(你这个)凶恶的危害人民的家伙,让受过刑的罪人就能杀掉(你)项羽,何苦竟与您(单独)挑战呢?”项羽大怒,俯身用弩射中汉王。汉王胸部受伤,却摸着脚叫道:“敌人射中我的脚指了!”汉王因创伤卧病,张良执意请汉王起身行走慰劳军队,来安定士卒,不要让楚军乘机取胜。汉王出来在军中走了走,病得更重了,于是赶快撤军到成皋。‎ ‎(汉王)病愈后,向西入关到栎阳,摆酒慰问当地父老,停留四天后又去军营,在广武驻军。关中的部队又渐渐出动(袭击楚军)。这时,彭越率领部队驻扎在梁地,往来困扰楚军,断绝楚军粮食供应。田横也前往参与。项羽屡次攻击彭越等人,齐王韩信又前来袭击楚军。项羽害怕了,就与汉王立约,把天下(疆土)从中间分开,鸿沟以西,疆土割给汉,鸿沟以东面,疆土割给楚。项王把汉王的父母妻子归还给汉王,军中都欢呼万岁,于是各自返回,分离而去。高祖葬在长陵。‎ 五年,高祖和诸侯军共同进攻楚军,与项羽在垓下决战。汉王派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一直追到东成,杀了八万楚兵,终于攻占平定了楚地。只有鲁县人还为项羽坚守,不肯降服。汉王就率领诸侯军北上,把项羽的头给鲁县的父老们看,鲁人这才投降。于是,汉王按照鲁公这一封号的礼仪,把项羽葬在谷城。‎ ‎(二)诗歌鉴赏(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示秬秸①‎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9. 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 “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 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D. 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20. 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 ‎【答案】19. B 20. 教育内容: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教育方式: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B项,“歌一声”是为了突出卖饼儿起的早,同时生动地表现出卖饼儿娴熟的叫卖声,但并无童趣在内,童趣与此诗主题不符。故B项不正确。A项,诗前的小序中“因为作诗”一句,表明这首诗是有因而起,小序交代了人物背景,使诗歌更真实。故A项正确。‎ C项,本诗颈联中写到,北风像利箭一样射在衣衫和饼上,可是卖饼儿担心的不是自己衣着单薄,而是饼会冷掉。选项表述与此相符,故C项正确。D项,本诗尾联写到,职业并无高低贵贱之分,男儿应当有所追求,不能游手好闲。结合小序可知,这是诗人对儿子的教导和警示,也是本诗的主旨。故D项正确。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古诗词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考题考生要重视标题、注解,不要一扫而过,而要细加分析,揣摩命题者的思路,这样才能做到答题时有的放矢。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都要结合原诗解读分析,切记对原诗进行反复推敲,①教育内容:诗中直接写教育内容的诗句是“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因此可从这两句中概括答案。前一句中,诗人告诉儿子:职业不分高低贵贱,无论做什么,都要志向坚定,像卖饼儿一样不畏艰辛,干好自己的事业。后一句中,诗人进一步告诫儿子:男儿应当有追求,而不是无所事事,为自己的抱负付出,辛勤劳苦不得闲也值。‎ ‎②教育方法:首先,诗人专门写了这样一首诗来教导孩子,以文学的方式给单调的说教内容赋予艺术性,前面对环境和卖饼儿早起卖饼的生动描写十分感人,使得说教充满真情实感,更易被孩子理解和接受。另外,诗人在说理时并不是单纯地直接发议论,而是通过对卖饼儿的生动描述,塑造了一个可感的榜样,因此更加形象。‎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21.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陶渊明是很多古代诗人的偶像。《归园田居》(其一)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秋十月,天高云谈,今天大家齐聚一堂,真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在校同学,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3)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久在樊笼里 (2). 复得返自然 (3). 群贤毕至 (4). 少长咸集 (5). 长太息以掩涕兮 (6). 哀民生之多艰 (7). 寄蜉蝣于天地 (8). 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樊”“返”“集”“艰”“沧”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表达题(66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在《诗经》《家》《巴黎圣母院》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句子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要求: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且三个句子构成排比。90字左右。‎ ‎【答案】《平凡的世界》犹如一杯淡淡的清茶,散发着芬芳,也含有说不出的苦涩;《平凡的世界》犹如一首婉约的宋词,满含着情韵,也包着难以言传的惆怅;《平凡的世界》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氤氲着美好,也传递着说不清的忧愁。‎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学名著的内容以及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题干是“在《三国演义》《家》《平凡的世界》《巴黎圣母院》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要求: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这里重点考查了运用排比、比喻修辞手法表达的能力、陈述故事情节的能力和评议人物的能力,将语文学习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开放性和思想性结合在一起,在审题时,考生要注意关键词“至少”“一部作品”“一组排比句”“抒写”“教益”等,主要情感应围绕读《三国演义》《家》《平凡的世界》受教育而得到的好处;表达方式上应以抒情为主。比如《三国演义》,可围绕作品凸显对国家的忠、对朋友的义,也可围绕某个人物如关羽、诸葛亮或一组人物形象展开,同时能够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平凡的世界》,可以围绕人性、人情、生活、奋斗等展开,感受昂扬的精神和美丽的心灵;围绕《家》,考生可以从打破陈规,传递正能量,敢于为自由奋斗的角度来写启示;围绕《巴黎圣母院》,考生可以围绕“美和丑”来写作品给自己的启示。拟写的时候要注意修辞和字数的要求。‎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雨是山峦间翩然而至的精灵,雨是湖面上随风微步的舞者,雨是小河里轻轻溅起的欢快。我喜欢它潇潇洒洒的淋漓,也忧愁它缠缠绵绵的悱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细数秋雨吧。‎ 秋雨引起了你怎样的情思,雨中的什么人或者事情令你难以释怀?秋雨又勾起了你什么样的深深记忆?‎ 请仔细阅读上面材料,选准角度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秋雨 秋雨过后,我们好像不是在清冷的秋季,而又回到了温暖的春天。‎ 冬天的雨,像一位古时候的女子,很少露面的。如果说冬天的雨,恐怕是雪了吧。它絮絮扬扬地飞舞在天空中。这时候,孩子们可高兴着呢,又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把了。‎ 有句俗话说的好:大雨易晴,小雨难停;急雨易晴,慢雨难停。每一场雨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与细密如线的春雨相比,秋雨多了一份热烈;与瓢泼如珠的夏雨相比较,秋雨又多了一份柔情 ‎ 秋雨淅淅沥沥,沁入泥土,一花一草,一树一木尽情地吮吸着雨水的甘甜,有了充足的营养,它们便尽情地摇曳,为城市增添了几分魅力。‎ 没有春雨的润物无声,没有夏雨的倾盆不歇,没有冬雨的冰寒浸滑,秋天的雨萧索凄凉,给人以无限的惆怅。但是,请你随我捧一杯清茶,搬一把摇椅,抹去所有烦恼,安坐在落地窗边,感觉潇潇秋雨别样的美妙。‎ 听!淅沥的秋雨落下来了,雨很细,朦朦胧胧地笼罩世界,一切都变得模糊了,似被蒙上了一层轻纱,又似点彩派的大作。‎ ‎“淅沥沥,淅沥沥”,雨珠连成了线,珠帘般细密垂挂下来,树叶宛若跳起了舞,一片片被雨滴打中,轻轻摇曳,显得更加油光闪亮,光彩照人。我想,此时的雨,定是仙女轻轻抖落的花瓣。‎ ‎“呼—”幽久而绵长的秋风吹来,秋雨也跟着来了。雨点又大又密,透过厚重的雨帘,我看见—平时看似娇嫩的花骨朵在此时悄悄绽放,在寒风中显得格外顽强。雨似被感动了,轻轻拂过它的脸庞,为它清洗去尘埃,使他粉得更加鲜艳明亮。‎ 一只浑身湿透的鸟在雨中疾飞,嘴里还叼着一只虫子。此时雨这么大,别的鸟都躲在巢里,而它为了儿女,义无反顾地在雨中穿梭。此时,我真想为它撑一把伞,为母爱致敬。‎ 雨中,调皮的孩子握着雨伞,一蹦一跳地踩着水洼,毫不在意裤脚已半湿;一对祖孙依偎在伞下,脚步不紧不慢,背影逐渐消失在街头拐角处;一辆汽车疾驰而过,溅起一片片水花……他们是不是都在朝着那亮着橙黄灯火温暖的家而去呢!‎ 潇潇秋雨中,每一个生命都为了爱的希翼默默奉献着。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人。‎ 所以朋友,请你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安宁美好的世界道一声“谢谢,”无论是潇潇秋雨还是姗姗来迟的太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并思考秋雨,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材料主要讲“秋雨”。题干要求“秋雨引起了你怎样的情思,雨中的什么人或者事情令你难以释怀?秋雨又勾起了你什么样的深深记忆”,可以写生活中对秋雨的观察,抒发情感。可以写秋天的雨,细细绵绵,有时却像发哮似的降散。秋雨是丰收果实的使者等。‎ 参考立意:秋雨,留下人生记忆;秋雨,让人心旷神怡的雨;因为秋雨的陪伴,似乎不会感到寂寞;秋雨,它唤醒了无数孩子们的喜悦等。‎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确定标题《飘零的秋雨》。开头可以用一些精彩的语句分析引入,如“秋雨不像春雨那般柔软;秋雨不像夏天的雨那样嚎啕大哭;秋雨更不像寒冬的雪那样寒烈。跟它们相比,只有秋雨才是别具一格的、与众不同的”。然后可以结合秋雨的特点来多角度写,如“常常独自一人在瑟瑟秋雨中散步,在秋雨中感受秋天五彩缤纷的含义”“秋雨淅淅沥沥地飘落着,落在房檐上,形成了一道美丽动人的风景线”“秋雨还是沙沙地下着,这是它在演奏吧,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样流了出来,大地变成了金黄”等。最后可以写启发或感悟,如“独自漫步在幽静的小路上,也许是因为秋雨的陪伴,似乎不会感到寂寞”“秋雨淋漓了我的心田,抚平了我的心灵”等。‎ ‎【素材】秋雨,没有春雨温柔,也没有夏雨豪爽,却是如此宁静,典雅。秋雨中,我领略了水晶般的清爽,那是一位腼腆的姑娘,羞涩又静谧地倾听我的心事。雨滴敲击着楼顶,发出清脆的音响。‎ 秋雨姑娘在给大地妈妈洗脸,大地妈妈露出了会心的微笑;秋雨姑娘热切地和小伙伴们打招呼:你好,纤细的小草!澡洗得舒服吗?你好,芬芳的花朵!‎ 你在雨中频频点头,是在向我示意吗?你好,缤纷的落叶!你在风中簌簌飘落是要投入母亲的怀抱吗?你好,美丽的蝴蝶!你在花间翩翩起舞,是在邀我与你共舞吗?用手接了一捧雨水,用舌尖触着,冰凉冰凉的,略带一丝甘甜,就像秋雨姑娘在笑呢,笑得那么甜美!‎ ‎“沙沙沙,沙沙沙……”雨声像无数少女轻盈的脚步,又像无数的细沙在一遍遍地摩擦着。红蜻蜓们似乎知道了什么,很快地飞走了。风抚摸着树叶,像是在对她诉说着什么。树叶欢快地编出一支优美的乐曲回应着——“哗——沙——哗——沙”。这些美妙的自然之声让人仿佛来到了极乐世界在聆听天籁之音。绵绵的秋雨像棉花糖的丝,落到了每一个角落。“沙沙沙……”‎ 雨变大了。“叮咚,叮咚……”雨点落到路旁的小水洼、小池塘中,仿佛无数纤细的手指在敲击着精致的琴键,弹奏出一首又一首秋的乐章,让人陶醉,让人如痴如迷。雨落在水面上,每一个雨滴都激起一圈涟漪,一圈赶着一圈,转瞬间,成千上万个回旋被激起,绵绵不绝。风也变得更大了。‎ 大雨终于来了。狂风的怒吼着就像一头生气的狮子在咆哮,路旁的柳条瞬间变了脸,柳条就像那狮子的鬃毛,在狂风中乱舞。又一阵闷雷滚过,好像几个空木桶由楼梯上往下滚似的,树叶吓得瑟瑟发抖。大雨很快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雨,慢慢地停了。“滴答答,滴答答”,落在屋檐上,落上树叶上……这是大自然的交响曲,奏黄了稻谷,奏红了枫树,奏出满地金黄,奏出了一曲秋之韵。‎ 那一道道银丝,无声无息地从天空落下来,柔柔的、细细的、如同一根根绒毛、一串串断了线的珍珠、一缕缕银丝。她不停地拥抱大地,足足下了十几天,这让我不禁想起一个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透过蒙蒙秋雨,雨中一切都显得朦朦胧胧,还想戴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细细一听,那淅淅沥沥的雨声显得格外优美;雨点打在窗子上,“叮叮咚咚”唱起了歌;雨点敲在雨伞上,雨伞“乒乒乓乓”打起了鼓;雨点落在树叶上,树叶“啪啪啪啪”敲起了锣。多么优美的乐曲呀,她仿佛在告诉人们秋天来了,秋天来了!‎ 雨还在下,威风不减。大街上已经水流成河。偶尔还有几个小汽车开过这里,汽车的车轮都被淹了大半,看汽车在水中滑行的滑稽样子,这倒挺好玩。可是我太扫兴了。本来一大早起来了期待着好消息的到来,这可恶的恶魔偏偏前来作怪。‎ 秋雨淅淅沥沥,时而缓,时而急,时而快,时而慢过往的路人打着花伞,秋雨便落在伞棚上,接着又像坐滑滑梯一样滑落地上。它们,似乎在与我们开玩笑,又好似在和我们做游戏,有时还真能把我们逗得乐呵。‎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