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01 KB
  • 2021-06-05 发布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5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环境情节(测)(含解析)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 5: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环境情节 (时间:120 分钟,分值:140 分) 班级学号得分 1、(17 届江西省五市八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4 分) 庆捷 终于告捷了,寒地栽桑养蚕项目审批手续一拿到手,赵主任和王助理就架着胡文斋往松 雷大厦走。 胡文斋拖垃着鞋,有点儿跟不上他们的步伐,兴奋的红晕依然在瘦刀条脸上荡漾着,问 两个部下要把他弄到哪里去。胖胖的赵主任说,上午来省厅时你答应过的,事办成,就把你 穿了八年的皮鞋换掉。 个矮的王助理说,堂堂局长,一言九鼎。你脚上这双鞋,甭说我们看不下眼,连警卫都 嫌有碍观瞻。你别忘了,这是在省城,不比我们嘉通那疙瘩。 胡文斋站定说,怪不得警卫瞅我那眼光有点特别,敢情是看人下菜碟啊!甭说他了,连 主管厅长看我这鞋时都皱眉了。我说今天咋这么顺利,大笔一挥就过了呢?原来还有鞋的功 劳啊!言罢大笑。 三人来自嘉通县农业局,项目立项一年有余,省城跑了数十回,还是见不到阳光。胡文 斋上次到省城索性就放挺了,在一家小旅馆住下,打起了持久战,终于惊动了陈厅长。把胡 文斋邀去一谈,陈厅长激动了,拉着胡文斋的手说,老百姓有你这样的父母官是福份啊!之 后一应手续办得快马加鞭。这次再到省城,因为胡文斋鳄鱼嘴一样的鞋,差点儿被警卫拦在 门外,办不成事情。 转了几个来回,胡文斋拉两人的衣袖说,这里的东西太贵了!王主任瞪眼,一分钱一分 货!别总想买东西就去咱那破百货。告诉你,现在我们俩说了算,让你穿啥就穿啥! 前后试穿了几双鞋,两人商定,买下其中一双三百多元的。胡文斋心疼得直咧嘴,太贵 了,我穿这样的鞋咋下乡啊?咋和农民…… 两人明确表态,给胡文斋换鞋是全嘉通人的心愿,一会儿他请他们吃饭好了。胡文斋红 了眼圈,默默点头,穿鞋走了几步,红着脸努力适应。两人在一旁拍手窃笑。 胡文斋不肯扔掉旧鞋,把它小心包起来,装进了鞋盒里,两人无柰,只得随他。三人找 了一圈饭店,最后胡文斋拍板,干脆,我请你们吃自助餐得了。三十八元一位,还大酬宾, 肯定能吃饱。三人又戗戗一番,走进一家装潢考究的自助餐馆。 胡文斋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左打听,右探问,才算把心放肚里了。 菜肴很丰盛,三人有说有笑夹菜。赵主任和王助理眼放光,夹完奶油泡芙、深海清鱼, 又夹生菜番茄沙律、火鸡烩粟子,直咽唾沫。 赵主任突然想起什么,问胡文斋这次来省城,是否去看看他读大学的女儿。胡文斋边夹 菜边乐着说,她和同学去云南见习了,说是增加经验。这孩子懂事,勤工俭学,办了个什么 网上培训,已能挣一些钱了。上次我来,她特意请我吃了牛排。 真的?孩子真是有出息了,他爹虽然当着局长,可也不常吃牛排吧?赵主任乐得眼睛眯 成一条缝儿。 王助理不忘幽默,此言差矣,我们局长啊,天天摸爬滚打在乡下,和乡亲们混得熟,谁 家宰牛杀羊不请吃一顿?红烧、清蒸,不是想怎么吃就怎么吃?甭说牛排羊排,就是鸡排也 早吃腻了。 胡文斋笑,你小子,嘴上给我留点德。说老实话,我一次牛排也没吃过,当时还埋怨姑 娘干嘛花那么贵的钱吃牛排骨?三十多元啊!可后来我发现自己错了,牛排不仅有骨头,也 有很多肉呢! 两人大笑,笑胡文斋的老土,笑声引来就餐者的侧目,这才惊觉,他们的旁若无人早引 得人们皱眉了。三人急忙噤了声。 胡文斋悄声问赵主任,这地方咋净是年轻人啊?夹那么大一盘菜,吃得了吗?赵主任乐 了,人家吃不吃得了你管得着吗?真是乡下见识。 胡文斋兀自摇头,又下意识打量餐馆里的人,但见窃窃私语者有,朗声说笑者有,多半 吃一点东西,再用手触一下手机屏幕,或把手机举至耳边,和什么人通话。面前大多放着可 乐、雪碧什么的饮料,以及咖啡。 三人把食品端至桌上,赵主任和王助理各夹了很多生蚝,唯有胡文斋未夹。赵主任问, 胡局,你不爱吃生蚝? 胡文斋惊诧,这东西叫生蚝?咋个吃法呀?没吃过…… 王助理瞪圆眼睛,堂堂大局长,怎么会没吃过生蚝?太不真实了吧? 胡文斋脸红了,我没说谎,这东西甭说吃,见也没见过,刚才夹菜时我看到它,心里还 想这是什么东西?样子不太好看,不知好不好吃?你们别笑话我,自小农村长大的,哪见过 这些稀奇八怪的东西。 两人这才发现,胡文斋的餐盘里夹的是玉米、瓜片什么的,肉食只有肉串和猪耳朵之类。 两人把生蚝悉数往胡文斋的餐盘里拨,红了眼圈说,胡局,你尝尝……你今天必须尝尝! (选自《百花园》作者,田洪波)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3 分) A.胡文斋的皮鞋穿了八年,因为穷舍不得换,但幸亏没有扔,正是因为这双鞋他的审 批手续才拿到手,这告诉我们节俭终究是好的。 B.胡文斋的女儿虽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贯穿了文章始终,正是她推动了故事情节 的发展,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才得以展现开来。 C.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多样化,运用了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使得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D.“胡文斋兀自摇头”是因为饭馆里的年轻人夹的菜太多,胡文斋对他们的浪费行为 很是不满,这也反应了作者对现代年轻人的批判。 E.“庆捷”是小说的线索,揭示了买皮鞋、吃自助餐等主要情节与内容,以“庆捷” 为题还有利于作品主题的凸显。 【答案】CE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A 项,审批手续是因为鞋子才获得的 说法不对,那只是胡文斋的玩笑话罢了;另外由此“节俭终究是好”也是偏离了小说旨 意。B 项,胡文斋的女儿只是在吃牛排部分情节中出现了,并没有贯穿文章始终,;D 项,“很是不满”不恰切,胡文斋并没表现如此强烈的情绪;“这也反应了作者对现代 年轻人的批判”不对。 (2)第五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答案】1)补叙交代了买鞋这件事的原委,使故事更完整清晰;2)刻画了胡文斋生活朴素 的形象,使其更真实;3)照应前文,且承上启下,使结构更加自然。 点睛: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语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 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 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 (3)有人说,小说对胡文斋买鞋和吃饭中的一些描述,显得有些虚假,在现实中是不可能 有的。你对这种说法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说出你的理由。(5 分) 【答案】示例 1:①我认为并不是虚假,这是小说作为文艺作品可有的合理虚构。②小说反 复写到胡文斋不愿买鞋和吃自助餐似的节俭,正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为官当以造福一方 为己任”的主题。③虽然在现实中一位局长不可能真如此寒酸,但这反应的正是人们对 廉吏的期盼,既然是期盼,那合理夸张自然是可以的。 示例 2:①我认为有些虚假,虽说文学可以高于生活,但虚构过度就显得虚假了。②一双皮 鞋穿了八年,还舍不得扔,一位局长连自助餐等普通百姓都相当熟悉的事物都如此陌生, 未免太不真实了。③现实中人们盼望廉吏出现,但也不会要求为官者连一双鞋也买不起, 吃个饭也不会点餐,所以有点不可信。 【解析】本题需要表明看法;结合文本,联系现实。理由合理,条理清晰即可,不要求和答 案完全一致。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情节发展及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 2、(17 届云南楚雄市高三下学期统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14 分) 棉花被子 衣向东 (1)有些物品被我们珍藏着,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不是因为它们多么稀奇贵重, 而是其中融入了我们太多的情感。比如一支钢笔,一本书,一枚发卡,等等。马宁珍藏的是 一床棉花被子。 (2)马宁二十年前跟妻子赵薇结婚的时候,他的家乡马湾镇还不是风景旅游区,街道 狭窄屋舍落败,一砖一瓦都显得那么寒酸。有一条水路和一条旱路通往马湾镇,水路不宽, 旱路崎岖,把满眼的青山绿水,封闭在山峦叠嶂的一团宁静中。南方湿润的空气和缭绕的山 雾,使得门前青石板上的苔藓,一年年滋蔓着。每年入冬之后,日子就阴冷得很了。 (3)赵薇是北京部队大院出生的女子,对南方阴冷的天气,难免有些不适应。马宁说: “你别担心那边冷,我早就写信告诉我妈,让她缝做一床新棉花被子,冷不着你。” (4)赵薇知道这件事情对马宁的重要性,她就不再说什么了,跟随他走进南方阴冷而 灰暗的小镇。 (5)马宁的母亲按照儿子来信的要求,选用了上等的新棉花,缝做了一床棉被。白棉 布的被里,大红的缎子被面,密密实实的针脚,看上去非常讲究。她怕冻着了北京来的儿媳 妇,被子里垫了厚厚的棉花。赵薇拥着被子,就闻到了新棉花的气息,还有白棉布的香气。 (6)等到儿子儿媳离去后,母亲就很细心地收起棉被,把它保存在厚重的木箱里。南 方的屋子潮湿,遇到好天气,她总要把棉被放在阳光下晾晒,让棉花保持着蓬松细软的状态。 (7)马宁结婚的第二年,家乡发了一场洪水,环绕马湾镇的河流水位暴涨,淹没了屋 前的石阶。母亲屋内的水漫过了床铺。她用塑料布缠裹着那床加厚棉被,抱在怀里,站在客 厅的方桌上,整整站了六个小时。马宁的哥哥试图帮她接过棉被,她却不肯松手。 (8)屋前的柿子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一晃五六年过去了,北京的儿媳始终没有回 来。一个夏天的晚上,母亲突然主动把电话打到北京,说她想他们了。马宁说:“这好办, 你到北京来住些日子吧。” (9)马宁就让哥哥把母亲送到了北京,母亲住了二十几天,就再也住不下去了,吵着 要回老家。眼下南方正是梅雨季节,她老是担心木箱内存放的那床棉被潮湿生霉了。母亲到 家的当天,就把棉被从木箱内倒腾出来,果然挨近木箱底部的棉被子,有些潮湿,她急忙把 被子抱出去放在阳光下晾晒。 (10)这样又过了两个春秋。有一天母亲晾晒被子的时候,因为胸闷气喘,竟没有力气 将被子搭在铁丝架上了。母亲心里就恨自己不中用,知道自己活不太久了,禁不住抱着棉被 子,蹲在地上哭了。 (11)也就是这个冬季,母亲在一个阴冷的雨天走了。在母亲生命最后的日子里,马宁 的姐姐一直守候在病床前。母亲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别忘了经常把木箱里的被子拿 出来晾晒。” (12)马宁赶回家处理了母亲的后事。马宁的姐姐就把关于棉被子的一些细节,详细告 诉了马宁。姐姐说:“妈说,要是以后赵薇回来,让她放心地盖那被子,还软乎呢。”马宁 把棉被带回了北京。尽管他居住的楼房一年四季都很干燥,但他还是经常在阳光充足的时候, 把棉被子放在阳台上晾晒。有时候他也陪伴着棉被,坐在温暖的阳光里,想一些很久远的事 情。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 (13)棉被因为吃足了阳光,贴在他脸上的时候,就更加柔软而温暖了。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3 分) A.本文以“棉花被子”作为行文抒情的线索,既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爱也表达了儿子 对母亲的理解与怀念。 B.文中第二段的环境描写“这是一个普通的南方小镇,南方有湿润的空气和缭绕的山 雾”突出了南方的景物之美。 C.《棉花被子》这篇小说的婆婆为了城里的儿媳在她家住得舒心,特地做了一床精美 的棉花被子,每年都拿出来晒,盼望儿子和儿媳妇回家。 D.本文的标题是“棉花被子”,而文章的第一段大谈有些物品被我们珍藏的原因,这 实际是偏离了主题,可以删去。 E.母亲在北京住了二十几天就再也住不下去了,吵着要会老家的一个原因是眼下南方 正是梅雨季节,她老是担心木箱内存放的那床棉被潮湿生霉了。 【答案】BD 【解析】这是对文本内容、手法的综合考查。选项中 B 项并不是突出了南方的景物之美,而 是为下文母亲缝棉被和晒棉被作铺垫。D 项不是偏离了主题,而是自然而然地引出马宁 珍藏的一床棉花被子这个中心。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 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2)“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请联系全文,说说这“泪 水”中包含着哪些信息。(5 分) 【答案】泪水中既包含着对没有能够经常回家看望母亲的悔恨之意和自责,又包含着感受到 母爱的幸福,还包含着对母亲的思念和“阴阳两隔”的落寞和无奈。 (3)母亲临终时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别忘了经常把木箱里的被子拿出来晾晒”。请 你联系全文,结合人物性格特点探究母亲此时的心理。(6 分) 【答案】示例:我再也不能晾晒那床被子了,要是儿媳回来时冻着了怎么办呢?对了,让我 的女儿经常把木箱里的被子拿出来晾晒吧!希望他们常回家。 【解析】题干问“请你联系全文,结合人物性格特点探究母亲此时的心理。”本题考查考生 鉴赏作品中人物心理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通过描写分析人物性格,通过情节、环境补 充人物性格,通过侧面烘托分析人物性格。 3、(17 届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性测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4 分) 北京折叠①(节选) 郝景芳 依言②出现了。老刀③迎上前去,依言看了看左右,没说话,带他去了隔壁的一家小餐 厅。两个穿格子裙子的小机器人迎上来,接过依言手里的小包,又带他们到位子上,递上菜 单。依言在菜单上按了几下,小机器人转身,轮子平稳地滑回了后厨。 两个人面对面坐了片刻,老刀掏出信封。 依言却没有接:“……你能听我解释一下吗?” “你没必要跟我解释,”老刀说,“信不是我写的。我只是送信而已。” “可是你回去要告诉说的。”依言低了低头。小机器人送上了两个小盘子,一人一份, 是某种红色的生鱼片,薄薄两片,摆成花瓣的形状。依言没有动筷子,老刀也没有。信封被 小盘子隔在中央,两个人谁也没再推。“我不是背叛秦天。去年他来的时候我就已经订婚了。 我也不是故意瞒他或欺骗他,或者说……是的,我骗了他,但那是他自己猜的。他见到吴闻 来接我,就问是不是我爸爸。我……我没法回答他。你知道,那太尴尬了。我……” 依言说不下去了。 老刀等了一会儿说:“我不想追问你们之前的事。你收下信就行了。” 依言低头好一会儿又抬起来:“你回去以后,能不能替我瞒着他?” “为什么?” “我不想让他以为我是坏女人耍他。其实我心里是喜欢他的。我也很矛盾。” “这些和我没关系。” “求你了……我是真的喜欢他。” 老刀沉默了一会儿,他需要做一个决定。“可是你还是结婚了。”他说。 “吴闻对我很好。好几年了。”依言说,“他认识我爸妈。我们订婚也很久了。况且,…… 我比秦天大三岁,我怕他不能接受。秦天以为我是实习生。这点也是我不好,我没说实话。 最开始只是随口说的,到后来就没法改口了。我真的没想到他是认真的。” “所以,”她给老刀夹了新上来的热菜,“你能不能暂时不告诉他?等我……有机会亲 自向他解释可以吗?” 老刀很饿,但他觉得这时不能吃。“可是这等于说我也得撒谎。”老刀说。 依言回身将小包打开,将钱包取出来,掏出五张一万块的纸币推给老刀。“一点心意, 你收下。” 老刀愣住了。他从来没见过一万块钱的纸钞。他生活里从来不需要花这么大的面额。他 不自觉地站起身,感到恼怒。依言推出钱的样子就像是早预料到他会讹诈,这让他受不了。 他觉得自己如果拿了,就是接受贿赂,将秦天出卖。虽然他和秦天并没有任何结盟关系,只 是被雇来送信,但他觉得自己在背叛他。老刀很希望自己此时能将钱扔在地上,转身离去, 可是他做不到这一步。他又看了几眼那几张钱,五张薄薄的纸散开摊在桌子上,像一把破扇 子。他能感觉它们在他体内产生的力量。它们是淡蓝色的,和一千块的褐色与一百块的红色 都不一样,显得更加幽深遥远,像是一种挑逗。他几次想再看一眼就离开,可是一直没做到。 她仍然匆匆翻动小包,前前后后都翻了,最后从一个内袋里又拿出五万块,和刚才的钱 摆在一起。“我只带了这么多,你都收下吧。”她说,“你帮帮我。其实我之所以不想告诉 他,也是不确定以后会怎么样。也许我有一天真的会有勇气和他在一起呢。” 老刀看看那十张纸币,又看看她。他觉得她并不相信自己的话,她的声音充满迟疑,出 卖了她的心。她只是将一切都推到将来,以消解此时此刻的难堪。她很可能不会和秦天私奔, 可是也不想让他讨厌她,于是留着可能性,让自己好过一点。老刀能看出她骗她自己,可是 他也想骗自己。他对自己说,他对秦天没有任何义务,秦天只是委托他送信,他把信送到了, 现在这笔钱是另一项委托,保守秘密的委托。他又对自己说,也许她和秦天将来真的能在一 起也说不定,那样就是成人之美。他还说,想想糖糖,为什么去管别人的事而不管糖糖呢。 他似乎安定了一些,手指不知不觉触到了钱的边缘。 “这钱……太多了。”他给自己一个台阶下,“我不能拿这么多。” “拿着吧,没事。”她把钱塞到他手里,“我一个礼拜就挣出来了。没事的。” “……那我怎么跟他说?” “你就说我现在不能和他在一起,但是我真的喜欢他。我给你写个字条,帮我带给他。” 依言从包里找出一个画着孔雀绣着金边的小本子,轻盈地撕下一张纸,低头写字。她的字看 上去像倾斜的芦苇。 最后,老刀离开餐厅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依言的眼睛注视着墙上的一幅画。她的 姿态静默优雅,看上去就像永远都不会离开这里似的。 他用手捏了捏裤子口袋里的纸币。他讨厌自己,可是他想把纸币抓牢。 老刀从西单出来,依原路返回。重新走早上的路,他觉得倦意丛生,一步也跑不动了。 宽阔的步行街两侧是一排垂柳和一排梧桐,正是晚春,都是鲜亮的绿色。这些都是第三空间 从未有过的。他让暖意丛生的午后阳光照亮僵硬的面孔也照亮空乏的心底。 (有删改) 【注】①北京折叠:是科幻作家郝景芳的作品,于 2016 年 8 月 21 日获第 74 届雨果奖(被 公认为科幻 “诺贝尔”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该小说叙述的未来的北京,被划分为 三个空间。空间之同有严格的界限,不同空间的人不能随意到其他空间去。每过 24 小 时,城市会发生折叠翻转。②依言:第一空间某银行总裁助理,曾被派往联合国帮忙组 织培训,认识了来此实习的属于第二空间的年轻人秦天并与之相恋。③老刀:第三空间 垃圾工,年近五十,单身父亲,为了捡来的女儿糖糖能上个好点儿的幼儿匠,冒险一天 之中穿越三个空间,替第二空间的秦天给身居第一空间的依言送信。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老刀在餐厅将秦天托他送的信转交给依言,依言觉得有些难堪,她明白老刀已经知 道自己结婚的事情,因此一见面就先给他做解释,虽然老刀并不想多问。 B.一万块钱的纸钞,处于第三空间的老刀从来没见过,而十万元,身居第一空间的依 言“一个礼拜就挣出来了”。不同空间有鲜明对比,科幻小说实则在隐喻现实。 C.虽然矛盾纠结,但现实的窘境、利弊的权衡最终使老刀还是拿了钱,小说对老刀此 刻的内心刻画得十分细腻,心理的微妙、人性的复杂,在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D.节选部分主要用大量对话、心理、动作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在情节发展变化的过 程中,老刀和依言两个人的性格、情感也得以逐步体现,人物形象显得饱满丰富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利弊的权衡”的分析不准 确,无“利弊的权衡”。最终使老刀拿钱的是“现实的窘境”,即生活拮据、而这钱对 女儿糖糖很重要这一原因。 (2)小说中的“老刀”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5 分) 【答案】①贫穷卑微,生活拮据。作为第三空间的垃圾工,无钱让女儿上好点儿的幼儿园, 只好铤而走险去第一空间送信。②深爱女儿,善良厚道。女儿是捡来的,老刀却视若己 出还甘愿 为其冒险;面对依言的央求,老刀觉得对不起雇主秦天。③想守底线,内心矛盾。本不想拿 依言的钱,是现实的窘境使他不得不违心地做出选择。 点睛:本题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 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 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 (3)小说结尾画线部分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展现环境。晚春这些清新、明亮、温暖的景物,展现了第一空间的美好和生机。 ②烘托心情。此时的乐景,反衬出老刀违心地拿了钱后内心的空乏和沉重。③突出主题。 通过老刀的切身体会,凸显了第一空间和第三空间的巨大差距,隐喻了社会阶层间无法 逾越的鸿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题。画线部分的描写的作用,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语内容, 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 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展现环境;烘托心情;突出主题。隐喻了社会阶层 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4、(17 届山西省运城市高三 4 月模拟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4 分) 买画 余显斌 那时,程豫已致仕。所谓的致仕,就是退休,离开官场,归隐田园。 他雇了一只船,一路白帆飘飘,回到老家高坝。 他的家在高坝街的那一边,进了门楼,一个四合院,一排砖墙瓦房,十分朴素。但是, 不大的院子,却洁净雅致,种着菊花,还有别的花儿。每天早晨起来,程老爷子喝罢茶,会 走到院子里,这株花前站站,那株花前停停,心里,清闲得如吹过花叶的风,如对面山上的 白云。 多年官场生活,已让他心生厌倦。只有在老家,在这个古镇上,他才感到心地清净,浑 身舒爽。当然,早饭后,一人品茶看书,十分舒适。有时也会拄着拐杖,到处走走,看看山, 看看水,和故旧交谈。 这天,他出外访友,两人正品茶间,仆人匆匆赶来,俯身对他耳语几句。 他一惊,抬起头道:“怎么,少爷与人争吵?” 仆人没说话,只是点点头。 他站起来,对老友抱拳道:“家里有事,改日再来请教。”说完,在老朋友的相送下, 走了。表面上,他一脸淡定,心中却很生气,自己的儿子一直很懂礼的,今天这是怎么了, 竟然与人争吵,太不像话了。 走过小桥,走过镇街,前面就是自己的家,里面传来争吵声。 他疾步走进去,看见儿子正拉着一个布衣书生,不许离开。 他冷着脸,对儿子道:“放手!” 儿子见了他,忙松开手,告诉他,这个书生是一个骗子。原来,不久前,程家少爷在街 上经过,看见一个卖画的书生,声称自己有八大山人名画一幅,名《枯木小鸟图》。程少爷 一听大喜,忙让看看。那书生打开包袱,拿出一轴,徐徐打开,纸张古旧,一看就是古物。 再看画面,翰墨流畅,烟云满纸,一只鸟,站在一根枯木上,白眼看天,如同铁铸。程少爷 大喜,知道自己父亲特爱八大山人的画,于是,当即答应以五百两银票卖下。 书生勉强答应,说不是老母生病,无钱买药,绝不会如此低价出售。 一切谈妥,程少爷伸手入兜,哎呀一声,告诉对方,自己没有带钱,让他改天来拿,分 文不少。 程大少的目的,仍不放心,怕画是赝品。 他拿了画,一个人暗暗在书房里细看,谁知这一看就看出了问题,八大山人画鸟,鸟眼 为方形,而画中鸟眼却是弧形。因此,今天,书生来拿钱时,程少爷一把抓住他,大骂骗子, 准备送往官府治罪。 程豫听了儿子的解释,拿过了画,仔细看了,对程少爷道:“无知!” 程少爷一惊,问道:“爹,怎么?” 程豫小心卷了画,装入木匣,告诉程少爷,此画乃真品无疑,怎能是假。程少爷听了, 忙指出鸟眼存在的破绽。程豫哼了一声,解释道:“八大山人画鸟多为方形鸟眼,但兴致来 时,偶尔也画弧形鸟眼。”说完,程豫吩咐,将五百两银票送给书生。看书生一身单衫,寒 颤颤的,他又走近房内,亲自包了一包自己半旧的衣服送上。 书生低了头,千恩万谢地走了。 看书生走远了,程豫转身,将画递给儿子道:“烧了,以免此画以后骗了别人。” 程少爷一惊,问道:“为什么?” 程豫轻声说:“这画是赝品。” 程少爷望着自己的爹,大惑不解。 程豫长叹,告诉儿子,这人是读书人,又有这样深的绘画功底,仿造赝品,一定有不得 已的苦衷,能帮一把,为什么不帮一把呢? 程少爷听了,轻轻点点头道:“爹,我明白了。” 程豫长叹一声,望着书生远去的方向。 书生拿了银子和那包衣服回家,打开包袱,里面有一张纸,上写:君之丹青已上层楼, 假以时日,定为大家,赠银五百,以助君成功。 书生读罢,红了眼圈,久久无言。 多年后,丰阳出现一个画家,提笔濡墨,满纸云烟,俨然已成画坛名家。这人,就是那 个书生。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一直很懂事的儿子竟然会与人吵架,这个情节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能够激发读 者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 B.谈妥价钱后,程少爷发现自己没有带钱,便让那书生改天来拿,书生爽快答应,可 知书生涉世未深,轻信别人。 C.“书生低了头,千恩万谢地走了”,其中“低了头”有深意,暗示书生微妙的心理, 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D.文章虽然短小,但是波澜起伏;作者通过大量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了程 豫这一人物形象,给人以启示。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B 项“涉世未深,轻信别人” 错误,需要钱,迫切需要买家啊。C 项“发展”改为“突转”,D 项“肖像描写”不当。 (2)“程大少的目的,仍不放心,怕画是赝品。”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 分析。(5 分) 【答案】(1)照应文章情节。书生以五百两的低价卖八大山人的画,心中有怀疑,所以假 装没有带钱,让他日后来取;(2)推动情节发展。正是因为他的进一步鉴定,才有下 面程豫帮助书生的情节;(3)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内容上:书生以五百两的 低价卖八大山人的画,心中有怀疑,所以假装没有带钱,让他日后来取;推动情节发展。 正是因为他的进一步鉴定,才有下面程豫帮助书生的情节;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更加 紧凑,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程豫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答案】(1)心性淡泊。他厌恶官场,喜爱田园生活。(2)严格教子。儿子一直很懂礼。 (3)宽厚包容。书生卖假画,他却仍然帮助书生。(4)慧眼识人。从画上他看出书生 以后的成就。 点睛:本题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 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 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 质、与众不同之处等)。 5、(17 届内蒙古赤峰市高三 4 月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14 分) 陆判——聊斋新义 汪曾祺 朱尔旦,爱做诗,但是天资钝,写不出好句子。人挺豪放,能喝酒。喝了酒,爱跟人打 赌。 一天晚上,几个作诗写文章的朋友聚在一处,有个姓但的跟朱尔旦说:“都说你什么事 都能干,咱们打个赌:你要是能到十王殿去,把东廊下的判官背了来,我们大家凑钱请你一 顿!”这地方有一座十王殿,神鬼都是木雕的,跟活的一样。东廊下有一个立判,绿脸红胡 子,模样尤其狞恶阴森。这姓但的想难倒朱尔旦。 朱尔旦站起来就走。不大一会,只听见门外大声喊叫:“开门哪!”门开处,朱尔旦当 真把判官背进来了。他把判官搁在桌案上,敬了判官三大杯酒。大家看见判官矗着,全都坐 不住:“你,还把他请回去!”朱尔旦又把一壶酒泼在地上,相约满月时分相聚,还说了几 句祝告的话,说罢,背起判官就走。 第二天,他的那些文友,果然凑钱请他喝酒。一直喝到晚上,他已经半醉了,回到家里, 觉得还不尽兴,又弄了一壶,挑灯独酌。正喝着,忽然有人掀开帘子进来。一看,是判官! 朱 尔旦腾地站了起来:“噫!我完了!昨天我冒犯了你,你今天来,是不是要给我一斧子?” 判官拨开大胡子一笑,“非也!蒙高义相订,今天夜里得空,敬践达人之约。” 朱尔旦一听,非常高兴,拽住判官衣袖,忙说:“请坐!请坐!”说着点火坐水,要烫 酒。 判官说:“天道温和,可以冷饮。” “那好那好!我去叫家里的弄两碟莱。你宽坐一会。”一会儿的功夫,妻子周氏准备两 碟酒菜炒得了,朱尔旦端出来,重换杯筷,斟了酒:“久等了!” “不妨,我在读你的诗稿。” “你看我这诗?” “不好。” “是不好!喝酒!你怎么称呼?” “我姓陆。” “台甫?” “我没名字!” “没名字?好!——干!”这位陆判官真是海量,接连喝了十大杯。 自此,陆判隔三两天就来一回,炸花生米,炒鸡蛋下酒。朱尔旦做了诗,都拿给陆判看。 陆判看了,都说不好。“我劝你就别做诗了。诗不是谁都能做的,你的诗,平仄对仗都不错, 就是缺一点东西——诗意。心中无诗意,笔下如何有好诗?你的诗,还不如炒鸡蛋。” 有一天,朱尔旦醉了,先睡了,陆判还在自斟自饮。朱尔旦醉梦之中觉得肚脏微微发痛, 醒过来,只见陆判坐在床前,豁开他的腔子正在挖心。陆判见他醒了,说到:“你的诗写不 好,是因为心长得不好。你瞧瞧,什么乱七八糟的,窟窿眼都堵死了。适才在阴间拣到一颗, 虽不是七窍玲珑,比你原来那颗要强些。” 过后创口只有一道红线,从此他的诗就写得好些了。他的那些诗友都很奇怪。 一天,他请陆判喝酒,喝得有点醺醺然了,朱尔旦说:“.本已受赐颇多,尚有一事欲 相烦,不知可否?’’陆判一听:“什么事?”朱尔旦说:“心肠可换,这脑袋面孔想来也是 能换的。”“换头?”“你弟妇,我们家里的,结发多年,心肠很好,就是头面不怎么样。 四方大脸,塌鼻梁。你能不能给来一刀?”“换一个?成!容我缓几天,想想办法。” 过了几天,半夜里,陆判拿来本县吴家女儿的人头,这家姑娘是被人杀害的,凶手弃头 而逃,陆判神不知鬼不觉地给朱尔旦老婆换上了这颗美人头。 第二天,朱尔旦的老婆起来,梳洗照镜。脑袋看看身子:“这是谁?”双手摸摸脸蛋: “这是我?” 朱尔旦的老婆换了脑袋,也带来了一些别扭。朱尔旦的老婆原来食量颇大,爱吃辛辣葱 蒜。可是这个脑袋吃得少,又爱吃清淡东西,喝两口鸡丝雪笋汤就够了,因此下面的肚子就 老是不饱。吴家姑娘爱弄乐器,笙箫管笛,无所不晓。有一天,在西厢房找到一管玉屏洞箫, 高兴极了,想吹吹。撮细了樱唇,倒是吹出了音,可是下面的十个指头不会捏眼! 朱尔旦老婆换了脑袋,这事渐渐传开了。朱尔旦的那些诗朋酒友自然也知道了这件事。 大家就要求见见换了脑袋的嫂夫人,尤其是那位姓但的。朱尔旦被他们缠得脱不得身,只得 略备酒菜,请他们见见新脸旧夫人。 客人来齐了,朱尔旦请夫人出堂。 大家看了半天,姓但的一躬到地: “是嫂夫人?” 这张挺好看的脸上的挺好看的眼睛看看他,说:“初次见面,您好!” 姓但的问道:“你现在贵姓?姓周,还是姓吴?” 朱尔旦老婆眨了眨好看的眼睛,说:“不知道。” 姓但的盯着她,说: “不知道?” 接着,又问她:“那么你是?” “我也不知道我是谁。是我,还是不是我。”朱尔旦老婆说。这张挺好看的面孔上的挺 好看的眼睛看看朱尔旦,下面一双挺粗挺黑的手比比划划,问朱尔旦:“我是我?还是她?” 朱尔旦想了一会,说:“你们。” 朱尔旦老婆反问道:“我们?”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的情节主要是由“朱尔旦深夜背判官”“朱尔旦换心”“朱妻换头”三件事构 成,前两件事为第三件事的发生做铺垫,并构成前后照应。 B.“已经半醉了,回到家里,觉得还不尽兴,又弄了一壶,挑灯独酌。”正因为朱尔 旦是半醉又独酌,才发生了后来的故事,他才人神不分。 C.姓但的人物是小说的线索人物,他的两次出场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他的语言描写也 表现出这个人物内心我奸邪油滑的一面。 D.陆判虽然是神,但语言也很生活化,例如陆判评诗时说“心中无诗意,笔下如何有 好诗?你的诗,还不如炒鸡蛋。” 【答案】D (2)小说中陆盼判这一形象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5 分) 【答案】(1)其陆判是阴间的判官,外表狞恶阴森恐怖。(2)陆判有人情味,重情义。一 面之缘能一见如故,对其所求尽力而为。(3)陆判直率爽快。见到朱尔旦的诗,评价 起来毫不隐晦。(4)陆判酒量大,懂诗文。 (3)这篇小说的结尾历来被人称道,请结合文本说说你你的看法和理解。(6 分) 【答案】(1)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使朱尔旦的形象更丰满。朱尔旦和他老婆对换头以后的 人究竟是谁都产生了怀疑。(2)在小说主题上,充满了深刻委婉的讽刺意味。(3)从 表达效果来说,结尾是小说充满了荒诞的喜剧色彩,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广的思考空间。 【解析】本题虽是探究性试题,但是间接的考察段落结构上的作用。本题主要考察结尾段落 的作用。这样的题型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回答,也可以从人物的塑造、情节的 设置、主题的表达等几个方面来回答。比如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使朱尔旦的形象更丰满。 在小说主题上,充满了深刻委婉的讽刺意味。从表达效果来说,结尾是小说充满了荒诞 的喜剧色彩,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广的思考空间。 6、(17 届江西省宜春市高三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4 分) 老锁匠 曹杰 琴江边上的水寨镇,是一个风光秀美的客家古镇。镇上有一条老街,斑驳的青石板沿着 街道铺开,被时光和步履打磨得干净而潮润。不过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条老街了,更不用说 老街深处这么一户锁匠铺了。 自从低焊钩锁、弹子锁普及后,老锁铺变得越来越冷清了。虽然没有客人,老锁匠每天 早上还是会准时打开铺子,在门口泡上一壶茶,握着那把祖辈传下的壶,安静地品着祖辈传 下来的味道。 三月的一个早晨,老锁匠照例在门口喝茶。这时,巷口来了个年轻人,路过锁匠铺时停 了下来。看着锁匠铺头上里挂着的老招牌,上门写着“制锁”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年轻人 马上兴奋了起来。 “大爷,您也喜欢收藏古锁?”年轻人试探性地问一下。 老人放下手中的老烟袋,抬头看了一眼年轻人说:“我是做锁的。”年轻人一听,兴奋 了起来,“我去参观一下您的锁铺,行吗?” 老人的脸上露出一丝尴尬,坐在那里没有说话。 “不瞒您老人家,我喜欢收藏古锁,今天能与您认识也是缘分……” 禁不住年轻人一番软磨硬泡,老人站起身来,带着他走进了尘封已久的锁铺。 只见老旧的房子里摆了六七个铜炉子,虽然炉灰早已冷却,但是那些炉壁、钳子、锉子 都擦得干干净净。黑色的墙壁上挂着各式的锁,有圆形锁,半圆锁,长方锁,还有八角形白 铜雕花锁,谐音就是“福禄”的葫芦锁。每把锁都是件工艺品,展示出老人精湛的制锁技艺, 看得年轻人目不暇接,连连竖起大拇指。 老人的眼里闪过一丝亮光,正要向来者介绍古锁制作工艺的时候,年轻人突然来了灵感。 “这些锁都是锁上的吧?我应该不用钥匙就能都解开。”年轻人轻轻地说,但显然他是 很相信自己的解锁功夫的。 老人只是淡淡一笑,说:“我做锁一辈子,从来没做过不用钥匙就能解开的锁。” “那我们就打个赌,要是我今天能解开,您就把这些锁送给我,要是解不开,我就拜您 为师。” 老锁匠正愁没有人延续这门技艺,今天一个好徒弟就这样送上门来了,年轻人的话正中 他的下怀。 “好吧,那你就试试看吧。”老锁匠淡然一笑。 年轻人解开包袱,从一个小套子里面取出一支笔一样的东西伸进锁孔,那笔滴滴地响了 好一会儿,年轻人时而咬牙,时而皱眉,但古锁仍然未开。 老锁匠脸上闪过一丝得意的微笑。 “啪”!老锁匠那心爱的鎏金鱼形锁居然真的被打开了。紧接着,墙上的锁一把、两 把……全被解开了。 年轻人也不客气,解开一把就扔进包里,不一会儿解开的古锁就快要装满了年轻人的行 囊。 老锁匠的眉头像巷口的榕树根一样,紧紧地绞在了一起。 愿赌服输,老人低下了头,自言自语地说:“都带走吧,都带走吧,一个也不要留…… 年轻人更显得有些轻慢了,笑着背起行囊就要走。 突然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响了起来,年轻人的电话那边传来嘈杂的警车声。原来县城一 户人家发生了煤气泄漏,直接破门可能会导致爆炸,因此需要他帮忙开锁。 年轻人一听是急事,就连忙往外走。 老锁匠拦住年轻人,说他在县城有亲戚,想搭他的顺风车去。看着失落的老锁匠,年轻 人有些内疚,也就没有推辞,与老人一起上了停在巷子口的车。 在车上老锁匠才知道,原来年轻人是以开锁为职业的新客家人,技术在城里数一数二。 老人的心稍微宽慰了一点。 事故发生在一处老居民区里,穿过楼道就能闻到刺鼻的煤气味,发生煤气泄漏的房间门 口气味更是刺鼻,仿佛随时都会爆炸一样。 年轻人紧张地拿出开锁工具,生怕擦出一点儿火花。他把耳朵贴在锁边,豆大的汗珠不 停地掉在地上,可锁就像被焊住了一样,纹丝不动……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煤气味越来越浓,年轻人的手抖得越来越厉害,已经完全没有了在 老人锁铺时的沉稳,可锁依旧纹丝不动。从眼神中能看得出,他是要放弃了。 “让我来试试吧。”老锁匠淡淡地说。 年轻人虽然有些怀疑,但他仍然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一样,从门锁边移开。 只见老锁匠蹲下身,屏住呼吸,从腰上悬挂的钥匙串儿里拿出一根钢丝,轻轻地探到锁 孔里。他眼睛注视着锁孔,轻轻地拨弄着钢丝,时间和空气像凝固了一样,让所有人都感到 很压抑…… 时间又过去了一会儿,刺鼻的煤气味已经让人呼吸都有些困难了。 “嗒”,一声清脆的声音,锁开了! 年轻人怔怔地站在那里。 老锁匠长长地吐了一口气,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微笑着说:“这是我开的第一把锁。” 那以后,人们发现水寨古街的锁匠铺多了一个年轻人。而没过多久,市面上多了一种新 锁,锁型古雅大气,锁芯时尚精密,一时成为了顾客的新宠。 (选自《小小说月刊》年第 7 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年轻人来到锁匠铺看到“制锁”的标记就马上兴奋起来,可见,这个年轻人对锁是 非常感兴趣的,也为后文情节展开作铺垫。 B.低焊钩锁、弹子锁普及后,老锁铺的生意惨淡,老锁匠只好闲下来,沉浸在祖辈的 技艺之中,这只能说明老锁匠是个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人。 C.小说巧妙地设置悬念,如写年轻人开锁时,先写他故意不打开古锁,而后再一把把 都打开,以向老锁匠炫耀,这样使情节跌宕起伏,故事更有可读性。 D.同样是开锁,年轻人依仗先进的技术,结果不能打开事故屋子的锁,而老锁匠却能 轻而易举地打开,以此表现了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技艺的主题。 【答案】A 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内容、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 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①读全文;②抓标题;③辨文体;④ 找线索;⑤理层次。解答本题,考生要紧密结合文本,抓住文章中细节,判断选项对错。 (2)小说开头对水寨镇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答案】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②描写了古镇的街道特点,为后面的故事叙述作了铺垫。 ③介绍了锁匠铺,为人物出场作了铺垫。 【解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开头对水寨镇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题关键词 “作用”。答题应该从人物、情节、主题、表达效果等角度答题。 (3)小说中写了三次开锁,开锁的人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 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6 分) 【答案】具体分析:①第一次年轻人在锁匠铺开锁,写出年轻人开锁手艺的高明,表现了年 轻人的得意。②第二次是年轻人在事故现场开锁,最终他没有打开锁,表现了他在大事 来临时的紧张。③第三次是老锁匠在事故现场开锁,在危急关头,老锁匠打开了锁,表 现了他高超的技艺和谦虚的品格。 【解析】题干 “小说中写了三次开锁,开锁的人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 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答题关键词“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 析”“什么效果”。这是一道综合探究题,联系文章内容答题,适当加入自己的见解, 言之成理即可。 7、(17 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4 分) 父亲和那道坡 宋向阳 秋生的家在柳河村最北头的山根下,绕过一道胳膊肘子弯儿的土坡,才能过去。 秋生开着新买的轿车回家,道窄,只好停在十米外的巷口。他怕车子被刮蹭,一个劲朝 那边望。你对车倒挺上心啊。父亲徐老套在饭桌上叨咕着,还用稀奇古怪的目光扫他。秋生 低声地解释道:我三年的工资都花在车上了,那道坡忒堵。 秋生两口子一走就是两个多月,隔三差五往回打个电话。一次,隔壁的小东把一包羊肉 送到了他家。小东说:叔啊,看看你儿子多孝顺啊。徐老套的脸上像结了霜,瞅都不瞅一眼。 小东走后,媳妇问老套:你绷着脸给谁看呢?不识抬举。 徐老套愤愤地说:他徐秋生是在救济困难户吗?连个面都不照,好大的架子啊。 媳妇叹了口气,说:谁让你找个猫不拉屎的地方盖房,拐弯抹角连个车都不得放。 徐老套大步来到院外,望着那道十多米长、五米多高的土坡,使劲哼了一声。他蹲在那 儿,点着一根旱烟,猛地吸了几口,脸蛋憋得像下蛋的母鸡。 徐老套去集上买了几把镐锹,还叫人焊了一个铁斗子的推车。除了下地,他把很多时间 都用在了修路上。 日头还没升起,徐老套就站在了土坡下,挥着大镐刨。土质很硬,他一镐下去,便击出 一颗颗金星来。徐老套拿出了年轻时开大山的劲头,抡圆膀子干着。汗水很快浸透衣服,紧 紧贴在了他的身上。媳妇看着心疼,帮他往车子里装土。 徐老套一把夺过铁锹说:去,这事儿不用你管。 媳妇说:你悠着点,别累坏了。 徐老套嘴里应着,却不歇手。媳妇给他沏了一壶浓茶,端了出来。徐老套嗓眼里发干, 放下家什坐在了凳子上。他喝着茶,眼前浮现出儿子小时候在土坡前和他捉迷藏的影子,心 里不禁七上八下。 胳膊肘弯儿的土坡一天天变小着,徐老套手上的老茧一天天变厚着。累的时候,他都会 朝远处望一会儿。他想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可是却一次次失望。媳妇劝他找几个帮工,他 却说啥也不答应。 这天,徐老套正在门口忙着。村书记大成走了过来,喊道:老套哥,你儿子给你捎钱来 了。徐老套没有抬头,仍然在干活。大成说:都啥年头了,你还想当愚公啊。徐老套这才停 手,冲他干笑一下。大成把钱递了过来,说:上午我在城里遇到秋生,他让我给你们。徐老 套一把拨开大成的胳膊,说:这钱我不要,你退给他吧。 亲儿子的钱,不要白不要。大成说。 徐老套哼了一声,说:徐秋生凭啥不自己回来?他不认识柳河村的路吗? 大成说:可能,他有点忙吧? 徐老套说:一个小科长比县长还忙吗? 媳妇见他九头牛拉不回来的样子,便从大成手里接过了钱。徐老套瞪了她一眼,说:这 钱你自己花吧,我一分不沾。媳妇用手点了点他,回屋里给大成去找烟卷。 我让你堵!我让你堵!徐老套举起大镐,用力地朝土坡刨了下去······ 三个月后,秋生两口子还没有回来。一天,他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母亲在那头颤巍巍 地说:儿啊,你快回来,你爹······病得可不轻啊。没等秋生说话,母亲就嗖地放下 电话,任凭秋生怎么回拨,都没人接。秋生吓出一身冷汗,带着媳妇急急忙忙撵了回来。他 的眼里冒着火,把车开到家门口没等停稳,就跑进屋去。可是,父亲却满面红光地坐在炕头, 没有一丝病意。他疑惑地瞅着母亲说:妈······ 徐老套笑眯眯地说:儿子,你的车放哪儿了? 秋生眨巴眨巴眼睛,说:就放门口了。 徐老套拽住儿子的手说:那道坡还有吗? 秋生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泪水在眼里打起了转转。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母亲担心父亲身体,也牵挂着外出的儿子,为此他编造了父亲“病重”的谎言,诱 使儿子回家,终于使父子和好如初。 B.小说用“胳膊肘子弯儿”来比喻“十米多长、五米多高的土坡”,生动形象的写出 土坡虽小却陡的特点,正是这道土坡阻碍了父子的情感交流。 C.邻居小东、村书记大成与文中父亲的交谈,不仅补充了有关人物信息,从侧面丰富 了人物形象,而且推动了情节波澜叠起,使得小说摇曳多姿。 D.小说写新农村变化中父子情感故事,语言质朴而不失生动,如“忒”“猫不拉 屎”“嗖”“撵”等词句的运用,贴着人物而写,极具农村气息。 【答案】D (2)小说开头,两次写到父亲徐老套的神色,暗示了他怎么样的心理?作者如此安排情节 有何作用?(5 分) 【答案】第一次,秋生一个劲朝停在十米外巷口的新车望,父亲徐老套“用稀奇古怪的眼光 扫他”,是责怪儿子关心车子超过了关心自己;第二次,是托小东把羊肉送回家,父亲 徐老套“脸上像结了霜”,是觉得儿子架子大,不打照面。作者如此安排情节,是为引 出后面徐老套奋力平坡的情节(情节安排方面);表现了徐老套对儿子的深沉的爱和思 念(人物形象方面);最终完成从隔膜到亲情交融的升华。(主题表现方面)(意思对 即可) 【解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开头,两次写到父亲徐老套的神色,暗示了他怎么样的心理?作 者如此安排情节有何作用”,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的匠心。第一次 “父亲徐老套在饭桌上叨咕着,还用稀奇古怪的目光扫他”,结合情节来看,“秋生开 着新买的轿车回家,道窄,只好停在十米外的巷口。他怕车子被刮蹭,一个劲朝那边望。 你对车倒挺上心啊”,可见此时的徐老套应是责怪儿子对车子的关心超过了对自己这个 父亲;第二次,“徐老套的脸上像结了霜,瞅都不瞅一眼”,结合“秋生两口子一走就 是两个多月,隔三差五往回打个电话。一次,隔壁的小东把一包羊肉送到了他家。小东 说:叔啊,看看你儿子多孝顺啊”“他徐秋生是在救济困难户吗?连个面都不照,好大 的架子啊”可以知道,此时的徐老套是怪儿子架子大,只托别人带回东西,自己连个照 面都不打。此时的徐老套看似与儿子的关系不睦,但结合后文的“奋力平坡”的内容可 以知道,表现出徐老套对儿子的思念。 (3)对于小说结尾“秋生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泪水在眼里打起了转转”,有人认为是画 龙点睛,也有人认为是画蛇添足。请结合文本从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和主旨表达三个角 度谈谈你的理解。(6 分) 【答案】我认为是画龙点睛。 ①从人物形象看,秋生的反应是他知道父亲为了能让自己回家,亲自动手铲平了土坡后内心 的愧疚、自责、与对父母的爱和感动的复杂心理表现。 ②从情节发展上看,原文的设计符合情理,与上文情节相照应,儿子虽然很少回家,但依然 有孝心,不时托人给父亲送钱送物,听到父亲“病重”的消息立即带着妻子赶回。 ③从主旨上看,原文设计以儿子的反应衬托父亲“愚公移山”般的举动,父爱特有的朴实与 厚重化解了父子间的隔膜,令人欣喜,发人深思。(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我认为是画蛇添足。①从人物形象上看,儿子以停车难、工作忙为借口极少回家探望父亲, 原文的结尾主观设定了儿子的个性,限制了读者的想象。②从情节设计上看,去掉原文 结尾,给小说情节发展、人物个性等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有利于读者的思考。③从 主旨上看,原文因结尾而使得主题单一,降低了作品的品位。(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8、【2017 届湖南湘西高三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4 分) 杭州巷 10 号 夏 阳 幸福路作为一条商业步行街,每天人流密集,左边有一条非常不起眼的小岔路,叫平安 街,顺着平安街进去百余米,一拐弯,眼前生出一条南北向小巷,便是杭州巷。 杭州巷狭窄细长,仅容得下两人并行,麻石板铺就的巷道,伴随着墙脚一线湿湿的青苔, 一直延伸到尽头。巷子两边的建筑,古朴、荒凉,被圈在高高的院墙内。透过门缝,可隐约 窥见一些雕梁画栋,当然还有断壁残垣。小巷里,渺无人烟,只有寂寞的风,顺着寂寞的巷 道穿过,轻轻吹拂着墙头几株寂寞的茅草。步行在小巷里,抬眼望去,四周就像一幅油画, 挂在墙上沉睡不醒。 我此行的目的地是杭州巷 10 号,那也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我去的时候,正值深秋, 碧空如镜。上午的阳光嫩黄羞怯,在墙头瓦瓴上探头探脑,却无法照进小巷。行走在小巷里, 头上是一片金灿灿的阳光,人却站在岁月的阴凉中。驻足 10 号门前,我感慨颇多,犹豫良 久,那两扇厚重的木门还是被我轻轻地叩响了。 须臾,一个老太太站在门口。她的目光和善,完全没有都市人惯有的那种警惕。我结结 巴巴地说自己是摄影发烧友,爱好用镜头来捕捉历史。老太太把我迎进院内。院子很大,里 面种了不少花草。秋天的菊花开得正艳,五彩缤纷,白如雪,粉似霞,而黄的,则黄得热闹, 亦黄得伤感。院内飞檐斗角,回廊石阶,曲径通幽。难以置信,在现代都市林立的高楼大厦 脚下,竟然藏着这样的深居大院。 老太太说自己有八十高龄,有个留学海外的儿子,如果现在还活着的话,明年也将花甲 之年了……老太太说她姓李,从十八岁结婚那年起,已经在这院子里生活了六十多年。六十 多年里,女儿夭折,儿子客死他乡,佣人被遣散,老伴过世,一个个亲人相继离去,昔日门 庭喧闹的大宅子里,最后只剩下她一个孤老婆子了。老太太说这话时表情恬淡,似乎是在谈 论别人家的事情,看不出有任何的悲伤。 我问:“这巷子为何叫杭州巷,和杭州有什么历史渊源吗?” 老太太说:“现在知道这巷子来历的人应该不多了。说来话长,早在清朝末年,有一批 杭商集体迁移来此,他们开茶庄、丝绸店和当铺等。买卖做大了,赚钱了,在这里扎根,抱 团买地置业,于是就有了这杭州巷。你可别小看这巷子,它可是当年这座城市的心窝窝呢。 巷道之所以修得这么窄,就是为了减少闲杂人员的进入。无论多大的官来访,文官落轿,武 官下马,就是皇帝来了,也得老老实实从巷子口步行进来。”说到这里,老太太得意地笑了。 我吃了一惊,没想到杭州巷在当年是如此的尊贵显赫。望着老太太一脸甜蜜而略带羞涩 的回忆神情,我依稀看到了当年一个情窦初开的妙龄女子,被浩大的迎亲队伍捧进了这杭州 巷。 在杭州巷 10 号,如置身于山野的一处宅院里,都市的喧嚣和车流的嘈杂似乎远去。空 气里,有花的阵阵清香,在明朗的阳光下,微微发酵。和老太太坐在一块儿喝茶聊天,真是 一种享受,仿佛在翻阅一本厚厚的历史书。 我拍了几张照片后,告别老太太,告别杭州巷 10 号,重新回到巷子里。我默默退出杭 州巷时,一个磨刀师傅正挑着担子站在巷子口,高声叫喊着:“磨剪子嘞,戗菜刀!”他抑 扬顿挫的叫喊声跌落在小巷里,溅起一巷子清脆的回音。磨刀师傅喊了数声,站了片刻,却 没有走进小巷。 我回到单位。主任问我:“老太太同意拆迁了?” 我默默地望着主任难看的脸色。他的身后,悬挂着这座城市的规划蓝图,上面一条条粗 大笔直的线路,纵横交错,气势凌厉。 我向主任建议道:“按照老太太目前的身体状况,是很难熬过这个冬天的。要不,我们 等到明年开春再说,如何?” 主任沉默不语。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中人物不多,人物关系也不复杂,但非常注重营造小说的环境氛围,并设置了 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B.杭州巷 10 号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小说将户主老太太与其他已经迁走的住户进行 对比,体现了老太太的不近人情。 C.小说结尾只有一句话,写主任沉默不语,但主任内心可能并不平静,结尾意蕴悠长, 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我”在征求户主老太太是否同意拆迁时,非带犹豫,既体现了拆迁工作的难度, 也体现了“我”对老太太的同情。 【答案】C (2)小说第二自然段对杭州巷的环境进行了描写,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答案】(1)所描绘的环境幽深、古朴、荒凉,体现了杭州巷浓厚的古文化气息,引导读 者思考有关历史文明与文化传承的问题。(2)引发“我”的感叹,为下文写老太太成为 杭州巷唯一的住户做铺垫。(3)杭州巷的落寞衬托出下文杭州巷 10 号的静谧清雅,能 更好地凸显老太太对旧居的深厚情感。(每点 2 分,给满 5 分为止)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做好这道题, 可以从手法、内容和结构几个方面来分析。 (3)小说写了关于城市拆迁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 分) 【答案】主旨:在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如何看待与处理现代 文明和历史文明之间的冲突的问题,如何保护历史文明和传承传统文化。情感取向:(1) 对历史文明的敬畏;对历史文明被冷落的伤感;(3)对现代文明的发达导致历史文明的 消失的无奈;(4)对处于拆迁中的老太太现状的担忧。 【解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写了关于城市拆迁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取 向。”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解答此题,可在整体 感知内容及写作意图的基础上,由浅入深解答。 9、【2017 届河南洛阳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4 分) 你认识汉斯吗 刘怀远 如果你第一次跟张奶奶拉家常,见面说不了三句话,张奶奶就会问你:你认识汉斯吗? 医生,德国人。 张奶奶闺名芝秀,慈惠墩人,十多岁上父母双亡,孤零零的她被汉口的姑妈领了去。姑 妈家住在裕华纱厂旁,迫于生计,芝秀小小的年纪也进了纱厂做女工。织工从早到晚,两只 眼睛总是瞪圆了盯住织机,稍微发现一点毛病,眼到手到,飞快地摆弄梭子,不让织机上出 一点瑕疵。时间不长,芝秀的眼睛红肿起来,肿痛,视物模糊,其中一只眼睛里还流出白色 的汁液来。姑妈先是请来游走的郎中,郎中卖给几包草药。不想敷用后,眼睛钻心地疼,还 看不见东西了。姑妈又慌忙领着去看保善堂的先生。先生看了,也是摇摇头,说,可惜了这 么漂亮的丫头,还是趁早做手术吧。芝秀问,做手术能好? 好是好不了,是提早割除了坏眼,不影响以后装个假眼,闺女家家的,怎么说也是爱美。 不过丑话说在前面,诊费先付,至于落个什么后果,与本堂概不相干。 芝秀呜呜地哭,姑妈劝她,别哭了,再哭对眼睛更不好了。芝秀说,反正是要瞎了的, 还能再坏到哪里。姑妈叹口气,这么年轻的孩子,怎么能没有眼睛呢。没有了眼睛,这一辈 子可怎么过,我可怎么跟你死去的爸妈交代啊。 芝秀说,没了眼睛,我也不活了。 姑妈说,要不死马当活马医,我去请个洋大夫来看看。 就请来了汉斯。德国人,在汉口开诊所。汉斯来了,仔细地查看了病情,也是摇摇头, 说我也没有办法。芝秀又伤心起来。汉斯见她抽泣,又用手指在芝秀眼前晃了晃,芝秀眨了 两下眼睛。汉斯又点点头,也许还是可以好的。 姑妈说,能治就好。快用药吧。 汉斯说,我给清洗干净了,还需要打一针盘尼西林。你们,打得起吗? 芝秀不知道什么是盘尼西林,姑妈可是听说过的。那个时候的盘尼西林堪比黄金,一是 稀少,二是金贵,不是一般人能用的。 你有这个救命的药吗?姑妈问。 汉斯点点头。 姑妈就僵在那里。半天没有说话。 芝秀问,多少钱啊? 汉斯没有回答,而是问,你在哪里做工啊? 芝秀说,纱厂里当女工。 汉斯微微一笑,那要你不吃不喝,半年的薪水。 芝秀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姑妈对芝秀说,秀,别怪姑妈不给你打针,姑妈实在是…… 芝秀说,姑妈,我谁都不怪,只怪我自己命苦,自小没了爹,又没了妈,若不是姑妈收 留,说不定我早死了,我怎么还能怪姑妈?眼睛瞎了是命,不怪姑妈,只是今后成了一个瞎 子,又要拖累姑妈了。 姑妈也忍不住地哭起来。汉斯在一旁看看芝秀,又看看姑妈,看看姑妈,又看看芝秀, 算是明白了怎么回事。汉斯摸摸大鼻子,挠挠头,说,上帝呀,真是可怜的孩子。要不这样, 我先给小姑娘治疗打针,等你们什么时候有钱了,什么时候再给,好不好? 姑妈望望芝秀,芝秀望望姑妈,却看不清。两个人都没有说话,汉斯已经用注射器配药 了。 盘尼西林注射到芝秀的身体里,没过几天,芝秀的眼睛真的神奇地好了。 芝秀找到汉斯的诊所,才看清了汉斯的模样。芝秀说,谢谢你救了我。 汉斯仔细察看了芝秀的眼睛,高兴地拍拍她的头说,痊愈了,你的眼睛完全好了。 芝秀声音小得几乎听不到,说,我现在还是没钱给你。 汉斯摸了下大鼻子说,我说过了,你什么时候有钱了,什么时候来还。 你放心,我有了钱一定来还你! 好的,你去吧,不过你要记住,不论再做什么事,一定要爱护眼睛哟!汉斯双眉往上一 耸,眼睛透出微笑。 芝秀正想着是回裕华纱厂,还是干点别的。日本鬼子的炮弹飞来了。芝秀拉上姑妈跑回 了慈惠墩。 日本人被赶走后,芝秀和姑妈又回到汉口,汉口已找不到一个叫汉斯的德国医生,也找 不到一家外国人开的诊所。 “外国人漂洋过海地来开诊所,那么贵的药,一分钱都没给人家。”年老的张奶奶逢人 便说,逢人便打听。 “你认识汉斯吗?医生,德国人,不是他,多少年前我就瞎了。”随着来汉口的外国人 越来越多,特意学会了几句英语的张奶奶有机会就拉住外国人,跟人家打听:“你认识汉斯 吗?我欠着人家药费呢,从没来要过,好人呐。如果他本人不在世上了,我答谢他的子孙也 算是了了一桩心事啊。” 汉斯,仿佛从没来过汉口一样,没有一丝消息。 张奶奶立了遗嘱,做出她这个年龄老人的惊人之举:身后捐献眼角膜。 (选自《天池》2016 年第 3 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姑妈得知汉斯有盘尼西林后僵在那里,因为她觉得把侄女死马当活马医无法向侄女 死去的爸妈交代,可是不用这药侄女就保不住眼睛,她内心非常纠结。 B.张奶奶逢人便打听“你认识汉斯吗”,这样写符合她年老爱唠叨的特点,同时也表 现丁她一心兑现还钱承诺的执着情怀以及始终无法回报的不安心情。 C.日本鬼子的侵略,使芝秀想继续工作的计划落空,也直接造成了她找不到恩人汉斯 的结果,从而使她颇受折磨,小说含蓄、深刻地表达了反战的主题。 D.小说善用延迟法,芝秀患上眼疾求医,游走的郎中使她病情加重,保善堂的先生称 只能割除坏眼,汉斯上来也说没办法,这使小说波折迭生,扣人心弦。 【答案】D 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 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①读全文;②抓标题;③辨文体;④找线索; ⑤理层次。题中错误的选项主要是对小说情节、主题的考查。 (2)小说一开始就假设第一次跟张奶奶拉家常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 要分析。(5 分) 【答案】(1)写法上:运用插叙手法,开篇点题,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 结构上:引出下文张奶奶和汉斯之间的故事。(3)形象上:写张奶奶急于打听汉斯的下 落,突出张奶奶信守承诺、知恩图报的特点。 【解析】小说一开始就假设第一次跟张奶奶拉家常的情景,这样写的作用,可以结合上下文 从两个方面思考并概括,分析的时候结合写作手法,分析时注意结合原文。 (3)小说是怎样塑造汉斯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 分) 【答案】(1)直接描写。通过对汉斯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如感叹芝秀是个 可怜的孩子,主动提出先给她打针治疗,等她们什么时候有钱再给,叮嘱芝秀不论再做 什么事,一定要爱护眼睛,表现他仁爱和善的特点。(2)对比凸显。通过写游走的郎 中、保善堂的先生唯利是图、麻木不仁、庸医误人,与汉斯形成对比,突出汉斯负责仁 善、医术高明的特点。(3)侧面衬托。通过张奶奶为还上药费努力终生打听汉斯,逢 人便称赞汉斯,并立遗嘱捐献眼角膜,衬托汉斯无私治病救人的高贵职业品格所具有的 感人魅力。 10、【2017 届安徽合肥高三第二次教学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4 分) 撤标 技术楼建成,要进行室内装修,按照工程管理规定,得招标。三百万左右的标的,算是 个不大不小的工程了。这一块正好归布小朋管,他坚持严格招标,不看关系。师党委会上, 他说:“我来得罪人,你们不用怕,都推我身上。” 前来投标的公司共有十六家,布小朋把标书拿来看,一家名叫文新经贸装饰有限公司的 标书吸引了他——吸引他目光的,是其法人代表的名字——康文定。 布小朋脑袋嗡地响了一下,他揉揉眼睛,确认没有看错。会不会是重名?这世上叫康文 定的,不止他一个。但是直觉告诉他,不会是别人,就是这个康文定,这个与他的命运,与 姐姐布花一家的命运密切相关的人。 现在基地能想起康文定这个名字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偶尔听到关于他的消息,有的 说他发了大财,有的说他负债累累,家庭婚姻生活似乎更是一团槽。大家一致的看法是:“康 司令的这个儿子是好人,就是管不住自己,他这辈子,坏就坏在这上头了。” 布小朋目光抚摸着标书上康文定的名字,居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真希望他打个电话过来。 没有康文定,自己不可能入伍,也不可能现在还能留在军队中。如果康文定提出来,照顾一 下他的公司,布小朋也许会的,哪怕自己打自己嘴巴,违犯一次规定,他也能豁出去。 到了快下班的时候,桌上电话响了。布小朋拿起电话,是个十分陌生的声音,对方问: “您是布师长吗?” 布小朋说:“我是副师长布小朋。” 时方说:“布师长,您有个老朋友,晚上想请您坐坐,他在布谷鸟酒家等您,从你们师 部大院北门往西走,过一个路口就是。” 对方不等他回答,就把电话放了。 布小朋一下子猜到,这个所谓的老朋友,就是康文定。看来他真打自己的主意了。他没 有犹豫,下了班,换上便装,径直走了过去。刚才打电话的是康文定司机小辉,此刻小辉就 坐在酒店门口的一辆奔驰车里,多年前他在康司令家见过布小朋一次。见布小朋过来,小辉 从车里出来,打个招呼,就在前面带路。布小朋一把拉住他,说:“我自己进去。” 到了三号包间门口,布小朋停顿一下,平静一下内心,缓缓推开门。沙发上,一个中年 男人蜷缩着,似乎睡着了。此刻,布小朋眼里的康文定,头发白了一半,眼角皱纹深刻,看 上去感觉背也有些驼了,留在他印象中的那个身形挺拔、相貌英俊的小伙子,成了眼下这个 几乎完全认不出来的老男人,岁月给出的答案就是这样残酷。 康文定突然醒了,猛地一下站起来,然后又愣在那里。二人都愣着,不知第一句话该说 什么。还是布小朋打破沉默,他伸出手,两个人的手握到一起。 布小明说:“康参谋,你还好吧?” “还好。小朋,你都当副师长了……我早想到会有这一天,祝贺你……” “谢谢。” 二人落了座。服务员端上来四个菜,启开一瓶红酒,过来倒酒。康文定抓过酒瓶,给自 己倒上,说:“我知道你不喝酒,你就以茶代酒吧。”其实如果康文定给他倒一杯,他是不 会拒绝的,不知为什么,今晚他特别想喝一点,以前可是从来没有这样的欲望。喝了两杯酒, 康文定放开了一些,忽然问了一句:“你姐……她还好吗?” 布小朋心中一阵剧痛,愣了好久才说:“……她去世了……都六年多了。” 咣的一声,康文定手中的杯子倒了,酒洒了出来,他慌忙地扶起杯子。他喘着粗气,抬 拳捶了下脑袋,摇头不语,许久才说:“……怎么会呢?怎么会呢?……你姐她是个好人……” 布小朋此刻心中充满了愤怒,他攥紧了拳头,真想一拳把对面的人打倒在地。但是他不 能打,他打不出去,他把拳头张开,又是许久才说:“……我姐说,你也是个好人……” 康文定冷笑了一声,似乎不同意这个说法,伸手拿起酒瓶,倒满一杯,端起,咕咚一声 全灌了下去。 布小朋耐心等待康文定说出参与投标之事,如果他张嘴求情,他一定满足他。康文定快 要喝醉时,终于扯到这上头,他舌头打着弯说:“小朋,今天来找你,一是我特别、特别、 特别想见你,二是我想告诉你,我参与你们技术楼的投标了。” “我知道。” “以前我不知道你管这事。我来的目的,是想告诉你,我想——撤标。” “……为什么?” “你和我爸是一样的人,办事认真,我掺和进来,会让你为难。” 这话让布小朋一热。愣一下,他说:“我不怕为难。” “谢谢。但我还是决定撤。” 康文定把一瓶酒喝下去,人就醉了。布小朋叫来小辉,两人把康文定抬上车。布小朋望 着奔驰车在黑夜里往前驶去,两个尾灯一闪一闪,渐渐不见了,被黑暗吞没。 (选自陶纯《一座营盘》,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3 分) A.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布小朋得知康文定投标之后的情感起伏,暗线是康文 定撤标的迅速果断,两条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 B.小说描写布小朋眼中的康文定,通过今昔对比,既突出康文定的困窘和颓唐,也侧 面写出了布小朋内心的怜悯,为下文写他“不怕为难”做了铺垫。 C.小说结尾布小朋望着汽车尾灯被黑暗吞没,这一闲笔通过对实有生活情景的随意点 染,渲染了气氛,烘托了布小朋的心情,暗示了康文定的命运。 D.小说将布小朋置身于情感与利益交织的“练兵场”中,借由他所面对的严峻考验, 凸显了小说“沧浪之水,淬砺军魂”的主旨。 【答案】B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及手法分析。A 项明线和暗线内容说反了;C 项“暗示了康 文定的命运”,无中生有。 点睛: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 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2)在与康文定见面的过程中,布小朋表现出怎样复杂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5 分) 【答案】①既有回忆过去时光的温情,又有面对残酷现实的感慨;②既有怀念去世姐姐的悲 痛,又有想要击倒康文定的愤怒;③既有知恩图报的冲动,又有遭到拒绝的惊讶;④既 有想要帮忙中标的犹疑,又有对康文定撤标的敬重。 (3)小说画线句子,既是理解小说人物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 行分析。(6 分) 【答案】人物层面:①康文定不愿玷污家声,在落魄颓唐之际仍拒绝利益的诱惑,他的真诚 与坚决令人敬重;②康文定不愿布小朋为自己放弃原则,暗含着对布小朋继续廉洁自励 的警醒与期待。小说主旨层面:在遭遇困境、面对诱惑之时,要守住做人的底线,追求 人性的纯洁与光辉。 【解析】本体在主要考查语句的内涵。结合题干提示“理解小说人物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 主旨的关键”,分别从人物康文定,小说的主旨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