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0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铜仁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增加古诗文背诵不是负担是捷径
唐晓敏
①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由过去的14篇增加到了72篇。有声音说,这为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其实如果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有审美享受的作用,甚至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
②从现代语文教育本身看,背诵篇目增加的幅度很大,但若与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及民国时期的私塾教育相比,则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也能够背诵数十万字。唐宋以来,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孟子》《书经》《仪礼》《左传》等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有些人甚至背诵的更多,如顾炎武、戴震都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他们也都有出色的背诵功夫。国学大师姜亮夫曾谈到,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大段《桃花扇》,而王国维则当即背诵了《西京赋》。
③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至少包括如下几点:
④多感官参加背诵活动过程。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读本身即是多感官参加的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还加上头、身体的动作。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早就指出:“参与接受某种印象或是一组印象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这些印象就会越牢固地在我们的机械的和神经的记忆中扎根,同时也就会越真实地保存在记忆之中,以后回忆起来也会更加容易。”因此,如果一个教师想使学生牢牢记住什么东西,那么他就应该注意尽可能让儿童更多的感觉器官,如眼、耳、口、肌肉运动的感觉来参加识记。
⑤最大限度发挥儿童时期听觉记忆的作用。背诵诗文,需要“从娃娃抓起”。少年的一个特点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听”而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美学家朱光潜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诗经》我没正式地读,家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觉着也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他们都是通过“听”而记住了这些作品。
⑥重视最初的记忆。中国传统语文教学,背诵的量是逐渐加大的。最初的记忆量很小,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滚瓜烂熟,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来。这些已经滚瓜烂熟的记忆内容,在学生的记忆中深深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相关内容的巩固基础。心理学家对此也早有研究,如乌申斯基就说:“儿童在学习中所学到的这些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越深,那么,以后的形象也就能够越容易和越巩固地为他们所记住,自然,如果在最早的和以后的形象之间有联系的话。”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有一大特点:老师对学生最初的背诵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记得非常牢靠。每一次都是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背诵下来一些句子,这些句子作为“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将成为后来背诵的基础。
⑦从这个视角看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就更能明白,增加古诗文背诵恰是为了长远的“轻松”打基础。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增加了不少古诗文的背诵篇目,作者认为加大古诗文背诵的力度不是负担而是捷径。
B. 此次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虽然大幅度增加了古诗文背诵篇目,但与我国自有教育以来就要求考生必须把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相比,还是很少的。
C. 教师要有意识去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朗读活动,这样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背诵效率。
D. “背诵诗文,需要‘从娃娃抓起’、“要重视最初的记忆”,这些都是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探索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章举顾炎武、戴震、梁启超、王国维的事例意在说明我国传统教育对背诵很重视,学生背诵水平高。
B. 文章第四自然段引用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的话强调教师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背诵活动,这样做有助于提高背诵效率。
C. 朱光潜、赵元任的学习经历都有力说明儿童时期的“听觉”记忆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儿童只有通过“听”,才能背诵优美古诗文。
D.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如果最初的记忆与后来的形象有关联,最初的东西记得越牢固,以后的形象就会越容易记住。
3. 下列对原文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中课程标准增加的古诗文背诵篇目越多,学生长远的学习就越轻松。
B. 参与背诵活动的感觉器官越多,背诵的效率就越高。
C. 儿童时期听觉记忆的作用发挥得越大,儿童的背诵潜能就发掘得越深。
D. 最初的记忆越牢靠,往后记忆的基础就越牢固。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B项,“我国自有教育以来”表述有误,原文“唐宋以来,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孟子》《书经》《仪礼》《左传》等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划定的时间是“唐宋以来”。故选B。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C项,“儿童只有通过‘听’,才能背诵优美古诗文”的表述过于绝对,文中第五自然段其实讲到了“念”和“听”互为补充。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没有顾及可行性。要求也不等于践行。故选A。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且说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巧姐,大姐,香菱与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迎春因说道:“林妹妹怎么不见?好个懒丫头!这会子还睡觉不成?”宝钗道:“你们等着,我去闹了他来。”说着便丢下了众人,一直往潇湘馆来。正走着,只见文官等十二个女孩子也来了,上来问了好,说了一回闲话。宝钗回身指道:“他们都在那里呢,你们找他们去罢。我叫林姑娘去就来。”说着便逶迤往潇湘馆来。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
宝钗也无心扑了,刚欲回来,只听滴翠亭里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原来这亭子四面俱是游廊曲桥,盖造在池中水上,四面雕镂槅子糊着纸。
宝钗在亭外听见说话,便煞住脚往里细听,只听说道:“你瞧瞧这手帕子,果然是你丢的那块,你就拿着,要不是,就还芸二爷去。”又有一人说话:“可不是我那块!拿来给我罢。”又听道:“你拿什么谢我呢?难道白寻了来不成。”又答道:“我既许了谢你,自然不哄你。”又听说道:“我寻了来给你,自然谢我,但只是拣的人,你就不拿什么谢他?”又回道:“你别胡说。他是个爷们家,拣了我的东西,自然该还的。我拿什么谢他呢?”又听说道:“你不谢他,我怎么回他呢?况且他再三再四的和我说了,若没谢的,不许我给你呢。”半晌,又听答道:“也罢,拿我这个给他,算谢他的罢。──你要告诉别人呢?须说个誓来。”又听说道:“我要告诉一个人,就长一个疔,日后不得好死!”又听说道:“嗳呀!咱们只顾说话,看有人来悄悄在外头听见。不如把这槅子都推开了,便是有人见咱们在这里,他们只当我们说顽话呢。若走到跟前,咱们也看的见,就别说了。”
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的言语。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
那亭内的红玉坠儿刚一推窗,只听宝钗如此说着往前赶,两个人都唬怔了。宝钗反向他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坠儿道:“何曾见林姑娘了。”宝钗道:“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的唬他一跳,还没有走到跟前,他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别是藏在这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内说道:“一定是又钻在山子洞里去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是怎样。
(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形象地呈现了人物活动的场面,渲染了园内热闹的气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不可多得的仕女画。
B. 文中对蝴蝶飞舞时的形态描写十分逼真,不仅为文章增添了绘画美,而且很自然地引出了宝钗扑蝶的场景。
C. “宝钗便煞佳脚往里细听”,一个“便”字表明宝钗想要偷听丫鬟们的对话,真实而生动,富有神韵。
D. 本选段以宝钗的行踪为线索,情节相对简单,但跌宕起伏,很有波澜性,读来有一种曲折回环之美。
5. 文中运用哪些方法刻画了宝钗的什么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6. 请探究文中设置“宝钗扑蝶”情节的作用。
【答案】4. C 5. 本文主要运用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刻画了薛宝钗的思虑周全、天真烂漫、机智灵活的形象特点。从“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生怕自己进去让宝玉不便、黛玉嫌疑的心理活动,体现了她思虑周全的性格;从宝钗追赶蝴蝶的动作描写可以看出她天真烂漫;从她怕红玉坠儿发现自己偷听谈话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宝钗机智灵活的形象特点。
6. ①这段“宝钗扑蝶”描写生动活泼,有一种昂然的春意,丰富了宝钗的人物形象,体现了其天真烂漫的少女情怀。②起到了过渡的作用,蝴蝶将宝钗引至滴翠亭,自然过渡到下面的“隔窗偷听”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情节环环相扣,无任何渲染雕琢。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C项,“表明宝钗想要偷听丫鬟们的对话”分析错误,是好奇心驱动下的无意偷听。故选C。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文中运用哪些方法刻画了宝钗的什么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及描写人物的方法。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本文主要运用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刻画了薛宝钗的形象特点。此题从“思虑周全”、“天真烂漫”、“机智灵活”等角度来概括宝钗的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如:从“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生怕自己进去让宝玉不便、黛玉嫌疑的心理活动,;从宝钗追赶蝴蝶的动作描写;从她怕红玉坠儿发现自己偷听谈话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宝钗的形象特点。
【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请探究文中设置‘宝钗扑蝶’情节的作用。”本题考查探究小说中的重要情节的作用。这是一道探究题。回答情节的作用,要从情节本身的作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情节结构的安排上,主题的揭示等方面来回答。“宝钗扑蝶”描写生动活泼,有一种昂然的春意,丰富了宝钗的人物形象,体现了其天真烂漫的少女情怀。在结构上,起到了过渡的作用,蝴蝶将宝钗引至滴翠亭,自然过渡到下面的“隔窗偷听”,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情节环环相扣。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据多家媒体报道,多项研究显示近年来全世界的蜜蜂数量减少,甚至存在灭绝风险,蜜蜂数量锐减已是一个全球性的大问题。在坊间传闻中,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蜜蜂消失后,人类只能活四年。”这个假托爱因斯坦的说法虽然已被证实确实为“假托”,但却从一定程度上昭示了蜜蜂的特殊性。在人类发现蔗糖和甜菜糖之前,是蜜蜂生产的蜂蜜开拓了人类舌头味蕾上最初的甜。假如蜜蜂灭绝了,首先人类可能再享受不到蜂蜜的美味了。其次,除了玉米,小麦、大米等风媒作物以外,全球约30%的农作物都依赖虫媒授粉,如果传粉昆虫消失,虫媒作物的产量就会显著下降,有些甚至会出现减产甚至绝收的危机,人口数量持续暴增的人类将面临严重的饥荒。
有研究表明,相比人工授粉,昆虫授粉可以使大多数作物的产量质量都得到提高。而相比苍蝇、黄蜂、甲虫这些授粉昆虫,能够大规模家养的蜜蜂在授粉上更高效更专业。
(摘编自《假如蜜蜂灭绝人类只能活四年?》2018年4月3日《中国妇女报》)
材料二
蜂蜜的主要成份是果糖和葡萄糖,在自然界中是非常珍贵的能量来源,是许多动物都无法拒绝的诱感,通过法国及西班牙岩画上的证据推测,人类大约从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在野外获得蜂蜜了。为了获得秘密的蜂蜜来源,古埃及人最早对蜜蜂进行驯养。作为最早被人类驯养的昆虫之一,西方蜜蜂随着人类活动被带到世界各地。目前除南极洲外,每个大陆均有西方蜜蜂分布。但毕竟西方蜜蜂对于许多地区来说是一种人为引入的外来物种。由于它们强大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一些本土的野生蜜蜂种群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
以中国为例。西方蜜蜂于1896年被引入,由于它们体型较大,竞争能力强,造成我国野外分布的原生种类中华蜜蜂的分布区域迅速缩小,而一些本土生态系统中依赖中华蜜蜂传粉的植物,西方蜜蜂很少拜访,进而也影响到植物授粉量。
(摘编自《“蜜蜂消失后,人类只能活四年”》,2018年5月1日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
材料三
为了防患于未然,科学家们也开始着手研究“机器蜂”或其他替代品,来实现蜜蜂的授粉功能,以应对未来蜜蜂可能消亡的糟糕情况。但从目前來看,短期内都无法代替蜜蜂。
想要生产1千克的蜂蜜,辛勤的蜜蜂必须要完成200万朵花以上的巨大“工作量”,90万英亩(约3642.1平方千米)的杏仁树,需要蜜蜂为3万亿朵花来投粉。像无人机授粉这种方式需要远程操控,指挥整个蜂群那样的一大群无人机似乎不切实际。只能寄希望于未来某日,通过使用全球定位系统和人工智能,无人机有一天“学会”自己飞行。
机器蜂无法像真正蜜蜂-一样“酿造”香甜的蜜,因为蜂产品内部有蜜蜂自身携带的生物活性物质,这点是机器蜂完全不可能取代的。
另外,在传粉昆虫和开花植物的协同进化过程中,蜜蜂等昆虫逐渐形成了高效传播花粉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这也是机器蜂难以具备的。
(摘编自《假如蜜蜂灭绝,人类只能活四年?并非耸人听闻》2017年4月24日新浪科技)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蜜蜂消失后,人类只能活四年”虽然不是爱因斯坦所言,但蜜蜂消亡会造成人类毁灭的观点却非常荒诞。
B. 人类驯养蜜蜂的历史非常悠久,相关证据显示,大约在旧石器时代古埃及人就开始对蜜蜂进行驯养以获取蜂蜜。
C. 科学家想用机器蜂替代蜜蜂的所有功能,短期内还难以成为现实,因为蜜蜂自身携带的生物活性物质,机器蜂完全不可能取代。
D. 蜂蜜不仅给人提供珍贵的能量,而且在人类发现蔗糖和甜菜糖之前,还是唯一的甜味剂,带给人味觉上的享受。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假如蜜蜂真的灭绝,会对人类农业生产造成较大的打击,甚至会出现减产甚至绝收的危机,人类将面临严重的饥荒,引发全人类的生存危机。
B. 蜜蜂在授粉上更高效更专业,是因为苍蝇、黄蜂、甲虫等其他传粉昆虫不具备高效传播花粉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C. 近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不管是家养蜜蜂还是野生蜜蜂,其数量都在急剧减少,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蜜蜂已经刻不容缓。
D. 西方蜜蜂的引入扩大了蜜蜂总量,但也挤占了本土蜜蜂的生存空间,本地蜜蜂以及依赖本土蜜蜂授粉的植物前景堪忧。
9. 在蜜蜂数量锐减的现实面前,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虫媒作物的授粉问题?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D 8. B
9. ①扩大家蜂饲养规模;②加强本土野生蜜蜂的保护;③采用人工授粉;④加快完善“机器蜂”和无人机授粉技术。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非常荒诞”错,原文第一自然段表明造成人类毁灭的这种观点并非荒诞;B“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在野外获得蜂蜜的时间,埃及人养蜂的时间文中没有交代;C“替代蜜蜂的所有功能”错,原文说的是“实现蜜蜂的授粉功能”。故选D。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项,归因错误,主要原因是蜜蜂“大规模家养”;另,“其他传粉昆虫不具备”错,原文最后一句是“蜜蜂等昆虫”。故选B。
【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在蜜蜂数量锐减的现实面前,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虫媒作物的授粉问题?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文中重要内容要认直分析、筛选、整台。材料一说“有研究表明,相比人工授粉,昆虫授粉可以使大多数作物的产量质量都得到提高”,但是在全球蜜蜂数量锐减的情况下,扩大家蜂饲规模、采用人工授粉也是解决虫媒作物的授粉问题的一个办法。材科二说“西方蜜蜂对于许多地区来说是一种人为引入的外来物种。由于它们强大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一些本土的野生蜜蜂种群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鉴于此,还要加强本士野生蜂蜜的保护。材科三“为了防患于未然,科学家们也开始着手研究“机器蜂”或其他替代品,来实现蜜蜂的授粉功能,以应对未来蜜蜂可能消亡的糟糕情况”,但是“机器蜂”有其自身的局限,所以要加快完善“机器蜂”和无人机授粉技术。综上,本题应该从四个方面采取措施来解決虫媒作物的授粉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其详明。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钢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杨,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B.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曾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C.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D.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六艺,儒家的六种经书——《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B. 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者称为“孝廉”。
C. 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D. 乞骸骨,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辞的委婉说法。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衡聪颖明慧,善于广泛学习。他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游学到“三辅”之地,并进入洛阳到太学参观、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
B. 张衡品格高尚,不慕世俗虚荣。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三公的公署征召,都没有就任;皇帝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为郎中,他也没去。
C. 张衡“善机巧”,造候风地动仪。候风地动仪的质地、尺寸、形状、文饰以至整个结构的“巧制”、测定时的效验都体现了他高超的制作水平。
D. 张衡不畏权贵,为政机智果断。河间王和很多豪族大户,胡作非为;张衡担任河间相后严厉治理,先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然后一下子同时逮捕。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2)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答案】10. C 11. A 12. B
13. (1)(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2)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相符,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从来没有这件事。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的意思是: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故应该这样停顿:“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其中“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是介宾短语后置句。这样就排除了A项、B项、D项。断句后,疏通句意为: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八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项,“六艺”文中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B项,“公车特征拜郎中”,他去了,从“再迁为太史令”可知。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精思”:“精心构思”;“乃”:“才”;“奇”:“认为……出众”;“不应”:“不去应召”。第二句关键点:“之”:“仪器”;“合契”:“彼此相符”;“自”:“从”;“未之有也”:“从来没有这件事”。
参考译文: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 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他)总是举止稳重, 神态淡泊、宁静,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
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 才能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 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包括天文气象历法诸种学问),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
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汉)顺帝初年,(张衡)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 8 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 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樽形的仪器中,覆盖严 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 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 彼此相符,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从来没有这件事。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奇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 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当时政治昏暗, 中央权力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汉顺帝)。
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典章制度;又有很多豪族大户,与河间王高一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查知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治清明。(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跋①子瞻和陶诗
黄庭坚
子瞻谪岭南,时宰②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③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注】①跋(bá):文体的一种,多写在书籍和文章的后面。②时宰:当时的执政者,指章悖。③出处:指出仕和退隐。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不用“章悖”之名而用“时宰”二字,含有宰相弄权、排斥同僚指深意。
B. 颔联用寻常的动作“吃”与“和”,褒赞子瞻不以迁谪为意而泰然处之的品格。
C. 颈联高度评价渊明、东坡的人品,借东坡“百世士”衬托渊明的千载遗风。
D. 尾联以“虽”与“乃”二字呼应转折,着“风味”二字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15. 颔联中的“细”字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1)苏轼身处困境仍心态平和;(2)与陶渊明心灵契合;(3)与“风味乃相似”呼应。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借东坡“百世士”衬托渊明的千载遗风”错,本联是拿陶渊明喻苏轼,从形迹看,两人截然不司,而他们不以贫富得失萦怀,任真率性而行,则是共同的。所以“出处虽不同”又一反,着一“虽”字以为转折,“风味乃相似”以“乃”字一合作结。故选C。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然后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由首联的内容可知,苏轼被贬到了惠州,章敦一心要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在状况如此沦落的情况下,既不乞怜,也不忧伤,而是“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这是对“时宰”迫害的极大蔑视,也是胸襟开朗、人品卓绝的具体表现。苏轼之所以如此喜爱陶诗,自然不仅由于艺术上的向往,更主要的还在于心灵上的契合。诗人再用“饱吃饭”与“细和诗”两个生活细节,生动而具体地再现了苏轼超迈洒脱的精神境界。
【点睛】分析诗歌鉴赏中的炼字型 :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注:含手法语法现象以词类活用为主。修辞手法则以拟人,比喻,通感等为主。当然还可能出现化动为静等表达技巧。 )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 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 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汉代历史,认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_________”;而亲近小人,疏远贤臣,“__________”。
【答案】 (1). 羽扇纶巾 (2). 樯櫓灰飞烟灭 (3). 五陵年少争缠头 (4). 一曲红绡不知数 (5).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6).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纶”“樯櫓”“绡”“倾颓”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应用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①我蹲在日本茶园的一个小池塘边,为慢慢畅游在水底睡莲之中琳琅满目的鲤鱼所陶醉。这是我最快乐的童年记忆之一。
②动物的游戏,究竟是为了“演习”,为了“自娱”,为了“学习”,还是为了“锻炼”?研究者们对这几种假说各执己见。
③王熙凤不仅遭到赵姨娘的暗算,更经常受婆婆的气,在贾府一贫如洗的衰弱局面下,她以病体恃强支撑,终因心劳力拙而死。
④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相濡以沫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
⑤地球这个行星上有充满氧气的蓝天,有碧波荡漾的海洋,有凉爽的森林,还有柔软的草地。这无疑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星球。
⑥年轻人的一个优点就是不会由于世俗的约束而畏不前,而这种约束对于大多数成年人而言通常似乎又很难超越。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①③④ D. ②⑤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表达运用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词语的意思,结合着句子的具体语境分析判断。①⑥选自《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②选自《动物游戏之谜》;③选自必修三名著导读《红梦楼》;④选自《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⑤选自《宇宙的边疆》。所以选D。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不但优秀的科普作品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还能带领我们进入全新的科学天地,激发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
B. 《人间喜剧》包括九十多部小说,描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大致由分为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部分组成。
C. 由于《红楼梦》没有停留在琐屑的生活细节的描写中,而是深入挖掘了日常生活中的诗意,使作品洋溢着充沛的抒情性。
D. 鲤鱼和我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宇宙之中,从不进入对方的世界,我们之间被水面这一薄薄的“栅栏”分隔开来。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语序不当,关联词语位置不当,把“不但”放到“优秀的科普作品”后面。B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去掉“由……组成”。C项,成分残缺,去掉“由于”。
19.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所有这一切都唤起游子们浓郁的中华情!
②中华文化虽历经劫难,却经久不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③文化,就其广义而言,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④还有那端午的龙舟,中秋的月饼,重阳的登高,阴历年大门上贴的红纸黑字的春联。
⑤中华儿女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在天之涯、海之角,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四合院,故乡的竹篱笆。
A. ③①②⑤④ B. ③②⑤④① C. ②⑤④①③ D. ②①④⑤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排列句序的能力。 解答时首先要通读文段把握文意,确定文体特征,确定顺序;然后分析选项所给句子,辨明其间的逻辑关系;还要抓住关联词等关键性词语分析。本文段阐明:中华文化虽历经劫难,却经久不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③②由“文化”引出“中华文化”,④的“还有…”紧承⑤的“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四合院,故乡的竹篱笆”,①的“所有这一切”指代⑤④的内容。故正确排序为:③②⑤④①,所以选B。
【点睛】句子排序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除了平时在阅读中注意语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加强对于句意理解外,还要注意明显的语言标志,如关联词语,起总领、总结作用的词语等。做题过程中,要根据句意及语言标志,判断哪些句子必须相连,哪个句子是首句,哪个是尾句。这样做起题来就有轻松有趣了。
20.下面是四种实用文的摘录,请根据文体特点,找出每条摘录的不得体之处,并作修改。
(1)校团委会决定6月24日晚在学校树人广场举办2018届“卢阳春”毕业晚会,欢迎各位同学莅临。(校团委会通知)
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
(2)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梵净山参观红云金顶,我是导游小张,我将鼎力为大家服务。(解说词)
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3)你寄来的特产我笑纳了,这些家乡特产,让我忆及你对我一贯的关心,不胜感激。(便条)
将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于8月8日上午拾得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48元及饭卡等物,请失主前往学生处找李干事认领。(招领启事)
将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
(5)昨天下午放学后,我骑车回家,不慎跌倒,扭伤足踝,不能到校学习,需请假三天,务必批准。(某学生请假条)
将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将“莅临”改为“积极参加”;(2)“鼎力”是敬辞,改为“全力”;(3)将“笑纳”改为“收到”;(4)将“48元”改为“若干”;(5)将“务必”改为“请予”。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语段的修改能力。题干要求根据文体特点,找出每条摘录的不得体之处,主要涉及到书面语和口语、谦辞和敬辞等不得体之处。如(1)是校团委会通知,用“莅临现场”大词小用了,将“莅临现场”改为“踊跃报名”,或改为其他。(2)谦敬不得体,“鼎力”是敬辞,改为“全力”。(3)是一个便条,用口语即可,把“笑纳”改为“收到”。(4)是一则招领启事,不宜把招领的内容说的清楚,将“48元”改为“若干”。(5)是某学生请假条,语言要委婉,将“务必”改为“请予”。
四、写作
21.座右铭是人们激励、警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请你从《论语》中找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阐述理由,不少于150字。
【答案】我的座右铭是“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因君子有高尚的情操,所以他们的交情淡的像水一样。这里的“淡若水”不是说君子之间的感情淡的像水一样,而是指君子之间的交往,不含任何功利之心,他们的交往纯属友谊,却长久而亲切。小人之间的交往,包含着浓重的功利之心,他们把友谊建立在相互利用的基础上, 表面看起来“甘若醴”,如果对方满足不了功利的需求时,很容易断绝,他们之间存在的只是利益。所以与人交往,要找君子,不要找小人。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是“座右铭是人们激励、警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请你从《论语》中找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阐述理由,不少于150字。”本题考查微写作。根据题干要求,首先要从《论语》中找一句话作为的座右铭,这句话必须能够起到激励人们、警戒自己的作用,能作为行动的指南。而这正是文章中要阐述的理由。再者,要了解什么是微写作。本题要求推荐孔子的一句话,并写出推荐的理由。《论语》中有许多孔子的言论,其内容涉及学习、礼仪、交友、修身、养德、齐家治天下等许多方面,选择的范围很广,要挑选熟悉的,有感触的,能写出深意的名言警句。如“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句话是说治理国家的原则。他认为“取信于民”治理好一个国家的基础。再比如“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这是有关交友之道的名句。指君子之间的交往纯属友谊,不含任何功利之心。而小人之间的交往恰恰相反,包含着浓重的功利之心。故与人交往,要亲君子,远小人。注意本题有字数限制,不可写得过长。
点睛:微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作文,字数一般在100到300字以内。从表达方式看,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本题属于议论性微写作。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叙类微写作,不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面面俱到,一般以事件的某个环节或人物的某个方面为中心,描绘出一个精彩的镜头,或是动人的画面,进而揭示事件的意义,展示人物的个性。说明类微写作的对象可以是日常物品、影视作品,可以是场所、建筑、时令特征,也可以是漫画等。事物说明文的写作关键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而漫画说明文重在准确、全面。语言要通俗易懂、科学严谨。直抒胸臆的抒情类微写作,可以借鉴颁奖词的写法,采用第二人称,使用直接表白的形式,直接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也可以采用第三人称,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生动化。间接抒情的抒情类微写作,往往需要结合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应用类微写作要了解其基本格式要求,如标题、称呼语、问候语、结束语、落款等,同时还要积累一定量的谦辞与敬辞,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易中天教授在《闲话中国人》说,人生有三“得”,即:学习时沉得住气,成功后弯得下腰,失败时抬得起头。这三“得”也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准则和必备的素质。对上述“三得”,你有何思考?请选择其中的“一得”,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答案】微笑着面对失败
失败总是不讨人喜欢。人们往往逃避失败,可即使是令人羡慕的 成功 者的身后也有走过失败的路。既然这样,何不微笑着面对失败?
美国令人闻风丧胆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曾两次被西点军校拒之门外;流行歌坛的无冕之王猫王曾被开除出剧团;韩国当红的人气天王Rain曾无数次被“你长得太丑”这句话拒绝;而现在中国流行乐坛的周杰伦成名前更是饱受失败的打击……
现在,这些曾经的失败者们无一不站在成功的制高点上为人们所铭记。是什么令他们走出失败的深渊?微笑,是微笑改变了一切。我指的微笑不仅仅是一个表情,而是包含这个表情背后的乐观和坚毅。无论是麦克阿瑟还是周杰伦,他们为了梦想,付出着无数的努力。他们将追求成功的过程中遇到的磨难化作了一个个灿然的微笑,用乐观的心态迎接每一次失败的打击。于是命运终于垂青了他们,赐予他们与微笑等值的荣耀。
失败不会是一个人永远的烙印。渺小与伟大,断裂与永恒,瞬间与历史,全在于你面对失败的态度。悲观者说:“成功太难了,我做不到。”于是愁眉苦脸无精打采地将命运交付给时间;乐观者说:“失败有什么可怕的,我能行!”于是笑容可掬斗志昂扬地挑战命运。时间对于二者不同的态度,给出了最公正的判决:悲观者还是失败,而乐观者获得成功。
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失败,与其消极等待春暖花开,不如笑脸相迎。这样做有两个好处,首先,从心理上给自己减压,不会被失败压抑得喘不过气来;其次,有了精神支柱,微笑化作动力来征服失败。这两点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你始终保有自信心,不为失败击溃。像诗人汪国真所说:“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微笑着面对失败,微笑着面对生活,有一天你一定能发现,笑一笑,没有什么烦恼抛不开。
微笑是人生路上独具特色的风景,常有自然之微笑则是一种气度和胸怀。用微笑去欣赏失败,仿佛用蜡笔为白纸着上色彩;微笑是成功的花,成功是微笑的果,花开了,果才会孕育。即使有一天成功没有降临你的果园,你也不要气馁,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菌子没有了,但是菌子的气味留在空气里”,你也应当这样想:成功还没有来,但是微笑的我已经嗅到了成功的气味。
微笑着面对失败,如同梧桐的碎片投入火中发出的烈烈绝响,这才是成功的至高境界。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是易中天的一段话,说提人生有三“得”,要求考生选择其中“一得”确定立意写成文章。因此可多角度立意:
①由“学习时沉得住气”,可以写沉稳、踏实,如立意为:沉稳踏实才能学有所成;拒绝诱惑;学习应心无旁骛;沉稳踏实,韬光养晦;高瞻远瞩,不自暴自弃,不怨天尤人等。
②由“成功后弯得下腰”可以写谦逊、低调、忍耐,如立意为:不沉溺于暂时的成功而停止不前;成功后仍需“弯得下腰”继续前行;成功后不能自负、自傲,甚至功劳独揽等等。
③由“失败时抬得起头”可写坚强、自信、豁达,如立意为:不惧怕挫折,不轻言放弃,昂首挺胸继续前行等。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文体上看,本题要求写议论文,要注意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