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8.0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频考点四 嫁于春风巧用媒
——鉴赏表达技巧
(2012· 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张锐锋
①我来到一个古老的村庄,帝舜耕作过的地方。从早上开始,我亲眼目睹了村民们一天的生活。
②鸡叫声是一天生活的起点。不到早上六点钟,鸡鸣响起,几千年来,这样的永不毁坏的大自然的钟表,精确无比。它总是将人的生活正点代入一个不朽的方程式,只是得出的答案日日常新。林一家人开始起床,林的老父亲年过古稀,照常起来做第一件事情:劈柴。锋利的斧头,在暗淡的天光里发出黑蓝的光。一个还未来得及被完全照亮的人的轮廓,用有点笨拙的姿势,预备一天的炊火之薪。斧头上下挥动,从高过头顶的地方,借取了这一高度上的自然能量,猛烈地越过空间。这一动作,这一被压缩了的短暂时间,以及啪的一声闷响,劈木开裂,舜的以前或舜的以后,从未改变。
③林的妻子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鸡栅,一群鸡涌到院子里。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激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然后她开始拿起扫帚打扫庭院,就像每天洗脸一样,对生活的敬畏含于其中。村庄的独特声息渐渐大了起来,那种类似于琴瑟的音乐之声,优雅,古老,节奏鲜明。这与城市庞大、庞杂的噪音能量不同,它代表着清淡、恬淡、恬静的基本秩序。林和大儿子一起,到院外的柿树上采摘柿子。邻居们做各自的事情,狭窄街道旁边的一块空地上,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一切劳动几乎没有语言的参与,似乎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交谈。然而,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
④秋天就要过去,天气仍很暖和。地里的活儿已经做完,再有一场雨,就可以把冬小麦种好,那时的庄稼人就可以享受一年中最安逸的季节了。林这些天的习惯性动作,就是仰望天空,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趁着这样的间隙,邻居开始盖房,林和妻儿前去帮工。他的老父亲则挑着柿子到河边的石头上晾晒,顺手用小刀将柿子皮削掉,以利于它的水分很快蒸发,以便在冬天贮存。河边的大石头献出了自己的平面,供老人坐下。他眯起眼睛发呆地望着远方,他在想什么?我们谁也不可能猜到。也许他所想的仅仅是眼前的一片蓝,天边的蓝。
⑤天很快就黑了下来。一天的光阴就像几千年的光阴,简单而迅忽。林的一家人陆续回到家中,林对着墙壁上挂着的日历,沉思了好久,好像想起了什么,又好像忘掉了什么,总之,他犹豫了一会儿,然后用老茧坚硬的大手,粗暴地撕下了一页。用大大的黑体字标着阿拉伯数字的日历,和造币厂刚刚印制的崭新纸币一样,挺括,坚韧,在黑夜到来前的最后时刻闪着光,它用每一个唯一的日子作为自己的防伪标志,一个日子根本不会与另一个日子混淆,只是在撕下它的一瞬,发出嗤的一声,尖锐,迅疾,刺激,不容置疑。一天的终结,多少年的终结,嗤的一声撕裂。
⑥晚饭后才开了灯,一盏15瓦的灯泡,将并不明亮的光射向每一个角落,人们的脸庞现出明暗的分界,夸张的塑像都坐在小板凳上,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屏幕,在一片雪花斑点里推出了清晰度很差的人影,繁忙喧嚣的城市场景,豪华汽车和别墅,高架公路和人行天桥……奢华的生活只露出冰山一角,已经足够让人震惊。对于林一家人来说,电视剧中讲述的不过是一个传说,一个神话,和远去的舜的故事几无区别,甚至他们更相信后者。
⑦
这个古老村落里的人们,几千年来恪守自己的寂静生活,按部就班,连步履也是那样从容、谨慎、不慌不忙,完全符合自然的悠悠节奏。但是其中仍然藏着神奇,平凡比非凡可能更有价值,或者说,平凡乃是非凡的极限。(节选自《被时间决定的讲述》,有删改)
1.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顺叙(以时间为线索)。与标题相呼应,使文章条理更加清晰(或“能更好地展现农村一天的生活场景”),暗示了千百年来农村的生活节奏。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从叙述方式角度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先要从总体上把握文本叙述特点:顺叙、倒叙还是插叙、补叙。文章讲述了一个古老村庄一天的生活,从早上起床写起,到晚上看电视结束,按时间顺序写了人们一天的生活状态。按时间顺序记事更能表现古村人们的生活特点,使文章条理更清晰。
2.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象生动。如“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激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在精致的细节描写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语言鲜明生动。[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2)优美抒情。如“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运用多个抒情性意象,给人诗情画意之感。
(3)含蓄蕴藉。如“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语言含意丰富,从而具有了多重思想情感。
(4)简洁而细腻。如“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语言简洁凝练,描写细腻。
(答出两点或类似意思,并分析得当,即可)
解析 本题从分析语言特点的角度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文章语言平实洗练,简洁细腻,多用短句;形象生动,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优美抒情,意象丰富,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蕴涵丰富等。这些都是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只要任选出两种结合③④段相关语句进行分析即可。
(2012·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生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为我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母亲的中药铺》节选)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2)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3)点明万物皆有其性、各具其用的哲理。(4)用“灵芝”设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
解析 本题要求赏析文章的精彩语句的妙处。赏析重要句子,首先要考虑其运用的手法,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还要和文章的中心联系起来作答。
1.如何理解“鉴赏表达技巧”这一考点要求?
答案 鉴赏表达技巧题是文学作品阅读的主要题型。
文章的表达方式是指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这五种语言运用形式,其中,前三者对应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这五种表达方式都可以各自再分为几种具体的形式。
作品中语言的考查内容包括语言的风格、语体色彩、语言的情感内容、对话等。
文章的表现手法即文章中所采用的各种语言和艺术的方法。狭义的表现手法只指文章所采用的语言艺术方法,如衬托、渲染等。广义的表现手法可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狭义的语言艺术方法;二是各种修辞方法;三是各种写作方法;四是对表达方式(记叙、 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的艺术性运用,如细节描写、叙议结合等;五是对人称方式的运用。
2.高考考查“鉴赏表达技巧”题有何特点?
答案 鉴赏表达技巧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必考点,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命题角度有两种:一种是大处着眼,小处设题,即从某一句某一段的表达特色切入;一种是大处着眼,大处设题,即考查全篇文章的艺术表达特色。
(2)鉴赏要求多角度切入,往往是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的同时切入分析(这点与古诗表达技巧“单一”角度特色有所不同),分析要求既包括对表达技巧的辨识,又包括对其手法及表达效果的具体解释。
(3)考查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重在常见常用的方法技巧上。
一、掌握《考试大纲》规定的八种修辞方法
(2009·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挺拔而明快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岳桦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岳桦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节选自《岳桦》)[来源:学科网ZXXK]
1.该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好处:①通过拟人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由谷底到峰顶、由平凡到卓越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②通过比喻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的内在气质得以具体而形象地揭示和提升;③作者使用这两种修辞方法,表达了对岳桦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 该题关键在于说出好处。说好处应兼顾修辞方法的自身效果和在文中的效果,重点在后者。
知识储备 《考试大纲》规定了以下八种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含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这八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如下:
(1)比喻:用打比方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常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2)比拟: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3)借代: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常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
(4)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5)对偶:在形式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使表达更集中、凝练而又比照鲜明。
(6)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7)设问: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使自己的回答具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8)反问:表达鲜明,起强化语气作用。
二、掌握常见常用的表现手法
(2007·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惟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节选自《总想为你唱支歌》)
2.该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手法:比喻、拟人、想象。好处: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解析 本段描写的对象是胡杨林,共三句话。第二句中“仿佛……古战场”属比喻,“胳膊”“呐喊”等词语是拟人手法;第三句中随处可见“枯枝败草的尸体”,惟有枯死的胡杨林总使“我”热泪盈眶,属于想象。死亡了的胡杨林依然挺身不肯倒下,胳膊直指蓝天充分表现了其死而不屈的精神。
(2010·上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母亲依然走在前面。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节选自《天目山》)
3.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该段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虚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和庄重的活动,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他”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
解析 本段文字既写了母亲上山这一现实中的场景,又写了想起的遥远的青春季节的回忆场景,显然一虚一实,虚实结合;现实场景的悲壮与回忆场景的欢快显然又形成了对比。两个角度皆可切入解题。
知识储备
1.“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只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法,广义的包括修辞方法。高考卷一般使用的是狭义的概念。如需要,可按先“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手法,再考虑修辞方法。
2.考查表现手法立足于常见常用的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下:
(1)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2)抑扬: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3)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4)白描: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5)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6)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7)衬托或渲染: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8)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9)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10)联想想象: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1)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12)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三、重点掌握记叙、描写等五种表达方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雪的出身洁白无瑕,白得耀眼,洁得令人陶醉。生活的辩证法既是相辅相成,又是相反相成,越是洁白的东西越容易显现出被沾染的黑污,越是容易被黑污沾染。
雪是诚实的,却也充满着欺骗,或许是由于人们受现象蒙蔽而自欺欺人。你看雪多像鹅毛多像棉絮,给人们目光的感觉是无比温暖的,可是你不能去触摸,它欺骗不了手感,雪给手指的信号是寒冷,是冰冻,是战栗。
雪的形象和生命往往存在于瞬间,当三月的阳光投射到北方的大地,雪渐渐地化为一池一池的春水。可是雪对自己的死亡一点也不遗憾,它用灵魂和另一种生命去灌溉土地,去滋润五谷,去换取丰收。所以,雪也是无私的,雪是奉献者。(节选自《北方的雪》)
4.这三段文字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试说明其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两段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作者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雪,揭示了雪的两面性——正因为雪洁白无瑕,才极易被污染;太诚实了,反易被欺骗。末段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赞美了雪的无私,雪的奉献。
知识储备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其中记叙、描写是重点。表达方式多用于较大段落,尤其是全文。[来源:Z&xx&k.Com]
(2009·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也是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旅游开发,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看天池。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层出不穷,但似乎都与我们无关。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节选自《岳桦》)
5.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解析 考查某个情节的作用,应从两个方面作答:一是结构上,二是内容上。作者插入的长白山之行的回忆,突出了路上的匆匆与模糊,虚影多,实影少,但这并非作者的本意所在,写虚是为了写实——为写岳桦作铺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放下听筒,可是我仍在听着,听着,听远方的松涛:
初时,舒缓如空濛月夜的琴声,如纷纷扬扬的击瓦的雪声。接着如哔哔剥剥的火声。沸沸扬扬的水声又继之。旋即错杂成踢踢踏踏的大马群的蹄声,马上又演变成轰轰隆隆的荒野炮声。最后,响起石破天惊的雷声。自霜皮虬枝的松干,自松干中弯弯曲曲的年轮;自拨云掸日的长柯,自条柯上戟张的针叶。那可怕的松涛,在幽邃的天穹下炸响了。仿佛五百年内的声音,都聚到这一块儿同时爆炸。
这真是一个葱岭欲拔、巨山若裂的时刻。我没有见过龙,但从那松涛里我分明听到了龙叫。山川震怒,让我听到中国魂的狂吼。松既有情,发出摇荡乾坤的正气;人非草木,在此振聋发聩的境界中,怎么可能心如枯井,微波不兴呢?
放下听筒,我仍在听松。我的心,始而醉,继而痴,尔后又惶然悚然,愧然愀然。我以为人过中年,从此只谈风月为好。岂知今夜的松涛,再一次冲刷了我的肺腑。心中的尘垢被荡涤一尽。松涛呵松涛,多谢你吹碎一个诗人病态的淡泊,展开他热血男儿的襟抱。
从此,他不仅仅听松,感受剧烈的震荡,他更想变成一棵松,植入中国的任何一座山,挺起他的腰,伸开他的臂,加入伟大的呐喊。(节选自《灯花带梦红》)
6.最后两段人称有所变化,这种变化有何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将“松涛”称做“你”,赋予松涛人格化的特点,有利于抒发情感,表达对松涛的感激之情;将“我”称做“他”,突出“我”和听到松涛的每个人,都会进入新的境界,
有新的认识和胸襟。
解析 注意人称的两重变化,第二人称有拟人化,便于展现对话、抒情的效果。
知识储备 记叙的重点
(1)记叙人称
散文记叙人称多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有时交错使用。第三人称也用,但很少。
不同人称的使用有不同的表达效果。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可以造成拟人效果。第三人称:不受限制,灵活自由,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
(2)记叙(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的好处是眉目清晰。倒叙的好处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波澜起伏。插叙的好处是对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和说明,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更严密、行文更活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这的确是个好地方,阳台的脚下,一条小河蛇一样地蜿蜒爬过。两岸的蒿草已显衰败,顶着一蓬枯黄的乱发,在略有凉意的秋风中沙沙作响。河里紫褐色的浮萍随风漂游,翻来覆去的是无根的愁绪。岁月蹉跎,荣辱枯荣,繁华尽处的落寞,在这秋风秋色里浓浓淡淡、牵牵绕绕。临窗看秋,秋意盈胸,何况在这日落西山时,更易多愁善感,竟忍不住轻叹,衰黄了太多的岁月,还有多少生命的绿可以支撑那些未曾实现的梦呢?(节选自《秋日黄昏》)
7.文中画线句子描写了作者眼中秋日黄昏的景象,请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视觉和听觉相结合,以蒿草、浮萍为主体形象,以秋日、风声为背景,全方位地表现了秋日黄昏的衰败景象;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枯草比作乱发,说浮萍也有愁绪,想象丰富,给无情感的自然景象以人的思想情感;③语言形象,内涵丰富,描写中带有渲染,虚实结合,由眼前的蒿草、浮萍联想到岁月荣辱、繁华尽处的落寞。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语境,理解句子本身的含意;其次,要具备一定的分析鉴赏知识,注意一些常规的鉴赏角度,如视觉、听觉、味觉等角度,还有修辞方法以及语言特色等,这样才能全面分析,不会遗漏答题要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过去的女性精于女工,但只有与你最亲密的女性才会为你做鞋。她大多是母亲、妻子或情人。常忆起儿时的冬夜,母亲在油灯下纳鞋底。她用顶针使劲地将针顶过厚鞋底,再用钳子夹住那露出的针尖将它拔出来,随后用手拉着针眼后的白线不停地抽。抽一截刺啦一声响。我在这断断续续的响声中渐渐睡去。次日一早,枕畔或许就卧着一双新鞋。鞋里装满了母爱的温暖。
8.文段描写了母亲在灯下纳鞋底的情景,请具体分析这一段描写的表达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多角度描写。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母亲纳鞋底的情景,表现出母亲的勤劳、灵巧。
②细节描写。通过母亲深夜纳鞋底的细节,表现了鞋承载着母亲深深的爱,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母亲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③“顶过”“夹住”“拔出”“拉”“抽”等动词使用准确、生动,极富感染力。
知识储备 描写是最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高考考查表达技巧考得最多的一种。描写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它所运用的技巧也往往与“表现手法”相交错。因此,在复习表达技巧时一定要注意掌握“描写”这一重点。
(1)描写技巧[来源:学#科#网Z#X#X#K]
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与细描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
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描写
④选取某种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
⑤语言特点
(2)描写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声、色角度)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来源:学&科&网Z&X&X&K]
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
(3)描写作用
①交代时间、季节、地点、气候及景物,提供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所
②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
③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④为下文作铺垫
⑤推动情节发展
四、掌握语言艺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愈深愈黑的夜,极目难定远近。你看不清湖的面孔,只有凭着聪敏的听力去获知,让湖风一一悄悄地拂动你的思绪,告诉你想知晓的一切。黑暗里包藏的事物、记忆,与流淌的水波一同飘逝。我们隐隐听见水声,是湖波拍击堤岸,又像是来自远方的湖底梦语。水不是流在湖里,而是流在一种叫“黑”的色彩里。沿湖的灯火投到水面,成了满湖的星子。湖波奔流,人事皆非。历史的沧桑巨变和凝重呼吸就深深地植入浩渺的湖波里。清凉的湖风中夜色渐浓,这一湖奔流不息的逝水,将赴向何方?一丝一缕纠缠的生命的困惑奔袭而来,岁月的沧桑,宇宙的浩瀚,人生的苦难……思绪如湖边潜滋暗长的苇草,飘摇,飘摇。我对朋友说我不是湖边常客,我更习惯远远地听,倾听湖的心语,思索湖的前世今生,想象湖的将来……(选自《文艺报》2011年度优秀散文,有删节)
9.请简要赏析文中“思绪如湖边潜滋暗长的苇草,飘摇,飘摇”一句的语言之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将作者夜中的思绪比作潜滋暗长的苇草在飘摇,表现了思绪的广阔无边;运用比喻,化虚为实,具有形象美;作者将“飘摇”一词叠唱(反复),带给读者欣赏的时间和空间,使语言具有韵律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每至西雅图,下榻士耀文蔷家。我六楼上寝室有两个窗子,从南窗远眺,晴朗时可以看到高一万四千余呎的瑞尼尔山峰清清楚楚地浮现在天空中,山巅终年积雪,那样子很像日本的富士山,而其悬在半空的样子又有一点像是由我们的岳阳楼之遥望君山。西窗外,则有两棵大树骈立,一棵是杉,一棵是枫,根干相距约有十呎,枝叶则纠结交叉,相依相偎如为一体。两棵树都高约五丈,虽非参天古木,亦甚庄严壮观。尤其是那株枫树,正矗立在我窗前,夕阳西下,几缕阳光从树叶隙处横射出来,把斑斓的叶影筛到窗幕上面。窗外的树,窗内的人,朝夕相对,默然无语。(梁实秋《哀枫树》节选)
10.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画线文字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拟人手法,“相依相偎如为一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两棵树的心心相印,互为依存。②巧妙使用动词,“横射”“筛”赋予了阳光动感,“筛”极形象地写出了树影的婆娑斑斓。③长短句、整散句相结合,使表达错落,有情趣。(答出两点即可)
知识储备 局部语言赏析题也是从词语选用(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文言语,是用成语还是引用古诗文),句式选用(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陈述句与感叹句、反问句),修辞方法(主要角度),语言特色四个角度切入的。不过,还有一个角度虽不常见,但须关注,即语言之美。可考虑汉字声调的平仄相间,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叠词、单音词的妙用及押韵等问题。当做到以声传情时,语言就具有了声韵美和情韵美。文章整体语言的赏析虽也从上述方面切入,但更多的是从语言风格角度,如生动形象、质朴平易等。
如何从多角度切入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穿越了一条条宽阔的马路,躲过了来来往往的车辆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准备走进那座高楼大厦的时候,却忽然被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孤独感袭击。于是,我飞离城市,开始找寻那些遗失在远处的疼痛或者温柔,来到那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
转过一道山梁,又穿过一道峡谷,眼前豁然开朗。那是一种惊诧!仿佛一下子掉进了一幅最浓艳的油画里。一朵秋阳,斜挂山腰,被染红的。一笔画山,山披灿烂,一笔描水,水放金光,一笔泼在山沟里,沟里成了五彩的天堂。
拨开路边密密麻麻鲜嫩的细叶,下面,竟藏有一弯清溪。凝神敛息,闭目细听,一股山泉之清凉,潺潺之清音,朗朗之清虹,刹那间沁过心田,直达肺腑,更是说不出的爽朗。寻着水声一路走来,水却似多羞的少女般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会儿被浓阴掩翠,一会儿环佩叮当,一会儿弯成一枚碧玉,一会儿又不知躲藏到哪里去了。细看那水宁静之极,无波无痕,柔润如美玉。那是谁家女儿悬挂于颈间的玉璞?押着唐韵,携着汉风,一点点地走近,走近,将心清凉成一片温润的水域。
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
(节选自方爱华《孤独的守望》)
第三段中画线的文字描写了宁静的清溪,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现场答案1
存在的问题
提示 该答案虽然从修辞方法和语言表达两个角度切入鉴赏,但仍存在两个典型问题:一是修辞方法有遗漏,二是少了题干提示的描写角度。
现场答案2
存在的问题
提示 该答案虽然具体,兼顾表达效果,但是,漏掉“拟人”要点、未从描写角度切入的问题依然存在。其实,考生应该明白:像这样片段的描写文字,描写手法首先是一个切入角度。
请修改为满分答案
答案 ①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描写。②想象丰富。③运用比拟(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④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气势和感染力。
[来源:学科网]
对散文表达特色的鉴赏,多强调多角度切入。从整体上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写作特色)可以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结构、语言表达、修辞方法角度切入。不过,“整体看手法”,首先是文章所用的表现手法(如象征、托物言志、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对比衬托等);其次是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主要看它以哪种方式为主(一般是记叙描写),以及几种方式的结合,如描写与抒情相结合,记叙、描写与议论相结合等;再次可以考虑构思结构、语言表达。至于修辞方法,必须着眼于全篇,一般不予考虑。
对局部文字的赏析,优先切入的角度有:
①修辞方法(局部看修辞)。注意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
②描写方法。因为所给的片段文字多是描写,所以要从描写的角度和方法考虑,首先要分清是人物描写还是景物描写。是人物描写,则考虑是哪种描写(如动作、心理等);是景物描写,则要考虑其角度和方法,如抓住景物特征,从形、声、色方面描写;调动多种感觉,使用动静结合、正侧结合等。
③表现手法。多是联想想象、对比烘托等,不大涉及整篇文章赏析用的象征、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
④语言表达。只有该段文字语言有特色,才会从这个角度考虑。至于表达方式,则需要较大篇幅的文字才可考虑。
即时小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榆中,知道的人就更少了。其实小城很有一段历史。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沿黄河至阴山建立了44个城,最西边的城就叫“榆中城”。此时的“榆中”和彼时的“榆中”有一些地理上的差异,但属于同一脉。小城很小,巴掌大一点。绕城一圈,跑步的话就一个多钟头。但小城有山,名曰兴隆山。有泉,泉水潺潺,清澈,夏日里都格外冰凉,孩子们戏水时水珠像刚化开的冰粒一般在胳膊上乱滚。兴隆山上的树一律高耸入云,盘根错节。到了晚秋时,山上的红叶漫山遍野,油画一般的美丽。小城的久远与山的雄浑互补,但凡到兰州能住几日的人,十有八九会去三十多公里外的榆中游历一番。有山的城,再如都江堰的青城山,城也许很小,但整座城都弥漫着山上的树的气息,黑土的气息,水的气息。空气自然,人情淳朴。在这样的城中生活,相当惬意与悠然。(许峰《小城与大城》节选)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选取小城有典型特色的意象(泉、山)来写;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③从触觉、视觉两个角度来写;④长短句结合;⑤生动形象、色彩鲜明地描绘出小城环境的宁静安适,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小城生活的热爱之情。
一、审题
[审题练习]
1.(2012·湖北)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①题型:明考型 ②范围:全文 ③角度:定向(主体意象)
④步骤:两步 ⑤数量:多个
2.(2012·四川)第6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①题型:明考型 ②范围:局部 ③角度:定向[来源:学科网ZXXK]
④步骤:完整型 ⑤数量:单个(不包括“表达效果”)
3.(2012·浙江)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题型:暗考型 ②范围:局部 ③角度:多角度
④步骤:完整型 ⑤数量:多个
规范导引 散文表达特色赏析题的审题同古典诗歌表达技巧赏析题的审题类似,也包括以下要点:
1.审题型
即审表达技巧赏析题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所谓明考型,即在题干中直接要求你分析其表达特色,如“请分析其表达特色”;所谓暗考型,即题干中带有“赏析”或“如何描写(表达)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审范围
即审所给的材料是片段、局部的(如一段或几段、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还是全文、整体的。审清这一点对答题尤为重要。行话有“整体看手法,局部看修辞”,说的就是如果赏析的是全文,则首先要考虑表现手法;如果是局部,则首先看修辞方法。“首先”就是优先,并不是说其他角度不考虑。
3.审角度
即审题干要求赏析的角度是定向的还是多向(多角度)的。所谓“定向”
,就是题干明确规定了赏析的角度,如从“修辞方法”角度等。“定向”一般为单一角度。当然,单一角度还可细化为更小的角度。散文赏析题多是多向(多角度)的,强调要从多角度赏析。
4.审步骤
散文赏析题多是完整型的,即三步答题——明确手法+具体解释+简述效果。有的题题干明确要求赏析其表达效果,也应包含这三步,不过重点放在“效果”上。
5.审数量
即审答案数量。一般是多个的(因为它要求多角度切入),个别要求的(如“请简述全文的主要写作手法”)除外。其他方面,有时要关注有无提示(暗示)性语言。
二、答题
(一)局部赏析[来源:学_科_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那是个暮春时节,黄河入海口的风却依然料峭,四下里弥漫着一份几近于永恒的静谧。我向那一片片一个个圆土包似的树丛奔去,当地人告诉我,那也是柳树。我愕然。我这一生见过各种各样的“柳树”。而我眼前这些被人们所指的“柳树”既没有“软于丝”的枝条,也没有被春风剪出的“细叶”,更没有那般淡红和鹅黄去悦人眼球。面对奔腾了几千百里后明显露出疲态的黄河,它们虽然也倚得了半匹寒风,却不见半点狂势。它们既不像垂柳那般的柔媚婀娜轻盈,更无旱柳常有的高大伟岸刚毅。它们只是一丛自沙地上向上萌生的灰色枝条,那由一根根手指头粗细的枝条组成的灰褐色树丛却又不动声色地渗透着一种沉稳和倔强。而让我最为惊愕的是,当地人说,这样的“柳树”全都是眼前这条黄河从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上带下来的。(陆天明《有一种柳树长在黄河入海口》节选)[来源:学科网]
4.这一段描写了奇特的“柳树”,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抓住了“柳树”静谧、沉稳、倔强的神韵;从质、形、色、势多角度描写;运用对比的修辞方法,使语言表达富有文化内涵。(化用了白居易《杨柳枝》中的“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和贺知章《咏柳》中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二)整体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风中的鸟巢
雪小禅
①我真喜欢那些风中的鸟巢。
②在冬天的荒野里,在肃杀杀的寒风里,我看到那些枯枝上的鸟巢,挂在树梢上,看着岌岌可危,无限孤单,但又具有饱满的坚挺的力量。
③它在风中,在一片枯黄的冬天的树梢上,独自承担风给它的力量。我喜欢那鸟巢的样子,圆圆的,有毛刺,不规则,在茂盛的夏季和秋天,鸟儿们一点一点衔来树枝,然后和着唾液一枝枝地搭着——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工程!
④那些风中的鸟巢,多么疏离,每隔几十米就会突兀地出现一个鸟巢,黑黑的,远远看去,很孤单。
⑤可是,我喜欢那孤单。
⑥那是应该有的孤独的样子——它独立于时间之外,好像偌大的冬天只有它了。在空旷的冬天,我路过那些鸟巢,路过那些孤单——好像我也是一只风中的鸟巢,游走在这冬天的寂寞里。
⑦这鸟巢像印度女歌手koaly的歌,足够寂寞,也足够打动人。我在听她的歌的时候,常常想起那些风中的鸟巢。我在那些歌声中游走着,凉凉的,薄薄的。感受这风中的冷和凄然。但真的很好——那些风游走在销骨的寂寞里,和那些鸟巢一样吧?我坐在车里,车里的空调开得很足。不,不冷。那些鸟巢在寒风中偶尔抖动,但不会掉下来。它们高高在上,它们在冬天里,但又在冬天外。
⑧这样的寂寞其实销骨。但又别有风情——似大雪天一个人行走在天地间。我把车里的空调开得很大,热气扑到脸上,koaly的声音很空灵,似一条小蛇游到我心里。她带着印度特有的神秘和巫气,带着一些前世的味道,款款而来。声音是紫色的,略带忧郁,又一声声让人心醉。在关键的地方,一下能击中你,动弹不得。可真好。
⑨它和鸟巢相辅相成,都孤单得很饱满,恰如其分。
⑩有一个人说,“无论睡在哪里,我都睡在夜里”。这句话让我想起风中的鸟巢。无论睡在哪里,它们都睡在风里。
⑪想想吧,睡在风里。像一个人的名字,是的,林风眠。他喜欢自己这个名字,他说,就是小鸟在风中睡着了。他说的风,是春风。
⑫但鸟巢是睡在冬天的风里,更有一种意境上的美感和孤清。有些孤芳自赏吗?有!有些文艺吗?当然也有!可这些文艺不是装的,不是小情小调,是刻骨的!是带有腐蚀性的!它侵略了我的灵魂。
⑬我在路上,在冬天的路上,伴我的有这些风中的鸟巢,还有那永定河边的一排排枯树,桑树,柳树,槐……都有古意。旧得让人可以发呆,黑黑的树皮皲裂着,我试图走近那些树,那些风中的鸟巢,可我知道,走近了,一定没有了现在的荒凉味道。
⑭它们就应该在时间之外,在冬天之外。
⑮我只喜欢那些冬天的鸟巢。它们和春天夏天秋天的鸟巢不一样,春天的鸟巢还单薄,夏天的太狂躁了,秋天稍显俗气的热闹,只有冬天的鸟巢,显得这样的饱满又这样诱人。那种诱人,是鸦片似的诱,越孤单,越寂寞,越寂寞,越诱惑。
⑯整个冬天,我时常路过那些风中的鸟巢。我习惯了它们的姿势——有些过分的清高和薄凉,稍微有些弱势,可是,恰到好处。它似一个寂寞的男子,人到中年,无人能知,无人能懂,人前是欢笑的,颓败时,就做了这样一只独立于世的鸟巢。
⑰如果你没有绝世的容貌,那么,你有绝世的姿态也是好的。这样想的时候,我打开一包雪茄烟,我不是抽烟的女子,但喜欢这孤独傲世的雪茄烟,它和冬天的鸟巢如此相配。我点燃一支雪茄,试图加快这孤单的速度。在这冬天,在这空旷的田野里,其实,我是试图做一只冬天的鸟巢。
⑱我身边剩下的东西越来越少了。是我,刻意减去那些不必要——我才知道生活中不必要原来这样多!它们占据着我太多私人空间,霸占着我的精神硬盘,到现在我才知道,我只想做这样一只风中的鸟巢。
⑲不沟通,不奉迎。冬天的旷野里减去了很多东西,就剩下这一个小小的鸟巢。把自己放在里面,独自、很独自地发呆——我忽然很羡慕那些风中的鸟巢,它任凭世间如何繁华,一个人在那冬天的树梢上高高地挂着,寂寞都寂寞得这样风华绝代!(选自《北京文学》2011年第1期)
5.请简要分析本文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借对“风中的鸟巢”在冬天里寂寞的生存状态的描绘,表达出对繁华世间孤独傲世姿态的喜爱、羡慕和向往。(2)运用对比(反衬)的表现手法,如第⑮段用春、夏、秋三季的鸟巢与冬天的鸟巢对比,突出了冬天的鸟巢因孤单寂寞而饱满诱人的特点;又如第⑱⑲段将“我”生活中“不必要原来这样多”与风中的鸟巢“减去了很多东西”,在冬天的树梢上挂着的那种“风华绝代”的寂寞状态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出减去繁华、简单生活的主题。(3)运用映衬(烘托)等表现手法,如用印度女歌手的歌烘托风中的鸟巢的寂寞孤单但饱满诱人的特点;又如第⑰段用孤独傲世的雪茄烟映衬出冬天的鸟巢寂寞得“风华绝代”的特点,表达“试图做一只冬天的鸟巢”的主题。
规范导引 答题要领
1.要区分概念、记牢概念
要特别注意题干中“表达特色”“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修辞方法”概念的异同,因为它们决定着答题方向。前三个概念问的是同一回事,只是要求分析“表现手法”时,答题思路要先狭后广,即先从狭义的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考虑,再从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考虑。如问“修辞方法”,绝不可同“表达特色”等术语混用。只有熟练掌握“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表达特色”“修辞方法”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弄明白命题者的考查意图,才能准确选择答题方向,否则,难免张冠李戴,词不达意。
2.多角度切入[来源:学|科|网Z|X|X|K]
除题干明确规定的角度外,一般都要求多角度切入鉴赏。如果是局部鉴赏,则优先从修辞方法角度切入,其次是表现手法和语言。在每一个角度切入后还要注意多种技巧的运用。如果是整体鉴赏,则优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其次是表达方式。至于修辞方法和语言,除非从整体、主要、显著的角度确实存在,才可切入鉴赏。
3.赏析赏析,有赏有析,重点在赏,关键在析
分析时要把握好两个结合。一是与文章的中心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表达技巧,任何表达技巧都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二是与语言结合。语言是文章的载体,无论是评价主旨还是鉴赏技巧,都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体会、把玩、涵咏。因此,答之前,须对所给材料反复品读。
另外,有时分析表达技巧不单单要看所给文字本身,还要联系上下文才能准确判断。
4.答题模式
多为完整型,且分析的重点多在“效果”上。因此,特别强调在写出该表达技巧自身效果的同时,重点写出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相关文档
- 辽宁省大连市部分重点高中2019-2022021-06-0520页
- 2018-2019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2021-06-0516页
- 浙江专用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021-06-0556页
- 【语文】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2021-06-0523页
- 山西省运城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2021-06-0529页
- 2019-2020学年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2021-06-0521页
- 2020版高中语文2-9李商隐诗三首课2021-06-0558页
- 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1届高三上学2021-06-0512页
- 2018-2019学年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2021-06-0523页
- 2018版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言文2第182021-06-05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