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5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元悰①。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②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 ①悰:欢乐,乐趣。②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B.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
C.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且富含哲理。
D.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解析:选B B项,这两句并非真的是诗人与友人的问答,而是诗人的想象、假设,是虚写。
2.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6分)
答:
参考答案:①本诗表现了作者面对萧瑟之景时的伤秋之情,抒发了自己在长安再无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②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有同病相怜的伤感,也有惜别之情,还有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池上早秋①
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②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注] ①唐宝历元年(825),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年作本诗,诗人36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②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自己年迈体衰。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紧扣诗题“早秋”,描绘了一幅秋水满池、碧波荡漾,又有荷花菱芰辉映的画面。
B.“早凉生北槛”突出了早秋的天气特点,因为栏杆本身不会生凉,而是天气已生凉意。
C.颈联写了蝉、柳这两种对秋敏感的物象,使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以衬托秋天的寂寥。
D.尾联的“何必更愁悲”跟刘禹锡《秋词》中的“我言秋日胜春朝”,在格调上颇为相似。
解析:选D D项,“在格调上颇为相似”说法错误,因为本诗格调悲凉甚至悲苦,而刘禹锡的《秋词》则一反前人悲秋的伤感格调,两者极为不同。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
参考答案:情感:尾联表达了作者看似解脱旷达实际上却是有苦说不出、有泪不能流的悲苦之情。
作用: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强调的作用,使全诗的格调更加悲苦。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闻 雨[注]
陆 游
慷慨心犹壮,蹉跎鬓已秋。
百年殊鼎鼎,万事只悠悠。
不悟鱼千里,终归貉一丘。
夜阑闻急雨,起坐涕交流。
[注] 此诗作于孝宗乾道四年秋天,陆游44岁,在山阴三山别业。诗人自乾道二年罢归故乡,业已两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陆游作此诗时,虽已被罢官归乡,但仍然不能忘怀于社会和现实,同时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茫然。
B.颔联的“鼎鼎”谓人生不过百年,此句化用陶诗“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悠悠”即邈远。
C.颈联表达了作者做不到像鱼儿一样疾行千里,不能理解志在远方的志士,只得沦落于山野的无奈。
D.尾联以叙事作结,作者写自己在雨夜伤心落泪,其所包含的痛苦之情与杜甫的家国情怀非常类似。
解析:选C C项,颈联中“不悟”是不能理解,选项中“作者做不到”分析不当。
2.“惊回万里关河梦,滴碎孤臣犬马心”
是陆游《秋夜闻雨》中的诗句,请比较这两句诗与本诗首联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6分)
答:
解析:本题需要分别分析本诗首联和陆游《秋夜闻雨》中诗句的情感。“慷慨心犹壮,蹉跎鬓已秋”,结合注释内容“陆游44岁,在山阴三山别业。诗人自乾道二年罢归故乡,业已两年”,结合关键词语“心犹壮”“鬓已秋”等内容分析,志士暮年,心有余力不足,厌看了官场的阴暗,心有无奈的感慨,双鬓斑白,无法为国效力的悲凉与无奈。“惊回万里关河梦,滴碎孤臣犬马心”,结合关键词语“惊”“碎”“孤臣”“犬马心”等分析可知,对国事的担忧,不被重用、报国无门的痛苦。《秋夜闻雨》中的诗句和本诗首联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参考答案:相同之处: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不同之处:《秋夜闻雨》中的诗句侧重表达了对国事的担忧,不被重用、报国无门的痛苦;本诗首联着重表达了诗人虽心系祖国,但岁月流逝、双鬓斑白,无法为国效力的悲凉与无奈。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与邻翁登山亭
陆 游
数掩槿篱围夕照,一间茅舍背阴崖。
吾生扰扰实无乐,人事悠悠那可谐?
忧患向来侵绿鬓,登临此日费青鞋。
京华旧友凋零尽,野老逢迎一散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选取“槿篱”“夕照”“茅舍”“阴崖”一组意象营造出幽静的氛围。
B.“吾生扰扰实无乐”是诗人人生之路的概括,隐含着诗人对自己人生的否定。
C.“人事悠悠那可谐?”运用反问手法写出了诗人对世事难以顺畅的感叹。
D.“忧患向来侵绿鬓”运用拟人手法,点出诗人因忧患而容颜衰老的事实。
解析:选B B项,“隐含着诗人对自己人生的否定”分析有误,应是体现了对现实艰难生活的无限感慨。
2.诗中作者的情感有什么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思想感情。首联写自己居住的环境,体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状态;颔联与颈联抒发了其悲愤、伤心之情,应抓住“无乐”“忧患”等词;尾联联想到旧友凋零,自己尚有村野老人相陪,排遣心中的苦闷,体现了豁达的人生态度,应紧扣“散怀”一词。
参考答案:由闲适转为悲愤、伤心,再由悲愤、伤心转为豁达。首联写自己居住的环境,体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状态;颔联与颈联叙述自己历尽人生艰难,感叹世事的无奈,抒发了其悲愤、伤心之情;尾联联想到旧友凋零,自己尚有村野老人相陪,排遣心中的苦闷,体现了豁达的人生态度。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早秋山中作①
王 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②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③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 ①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当时诗人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尚平: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女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③蛩:蟋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通过“故篱”“蝉声”“柴门”“空林”“白云”等意象,交代了诗人生活的山林田园环境。
B.诗歌符合律诗对对仗的要求,颈联中“草间”对“山里”,“蛩响”对“蝉声”。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于音乐美。
C.颈联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临秋的蟋蟀响急,薄暮的寒蝉声悲,照应题目,写出了早秋山中的安静空寂,给人一种萧索落寞的感受。
D.全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描写景物和传情达意,如反语、用典、以动衬静、渲染、比喻等。
解析:选D D项,没有运用比喻手法。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对自己不被知遇的抱怨。首句说自己“无才不敢累明时”,是谦词反语,埋怨自己满腹才华,却不被知遇重用。②对仕途世事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颔联两个典故,表明诗人欲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③理想落空、独守山林生活的些许落寞。颈联的环境渲染悲凉的氛围,烘托悲戚的心境,尾联的“寂寞”“空”“独”更是直接点出了这种情感。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与东吴生相遇①
韦 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②平。
[注] ①本诗为诗人及第后出关而作,时年59岁。诗人公元883年流落江南,公元894年擢第,其间战乱频仍,颠沛流离。②泰阶:星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用随风漂泊的水上浮萍,比喻流离失所的“十年身事”,“各”字表明东吴生与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不免同病相怜。
B.韦庄此时虽已科举及第,但在外漂泊多年,已是垂暮之年,白发苍苍,回想自己多年来坎坷的科举之路,忍不住泪满冠缨。
C.颔联表现了内心的酸楚,虽然暂时欢聚,观花饮酒,但流离失所,衰老麻木,再无赏花的逸兴,乱世颠沛,只好借酒浇愁。
D.颈联运用对比手法,“贫”与“贵”、“陋巷”与“豪家”相对,写出了世态炎凉,同时也回答了自己多年执着科举的主要原因。
解析:选A B项,“回想自己多年来坎坷的科举之路,忍不住泪满冠缨”分析不当,这里“泪满缨”表现的是故人相逢的悲喜交加。C项,“暂时欢聚,观花饮酒”
说法不恰当,这是作者回想当年大家在一起的时光。D项,“回答了自己多年执着科举的主要原因”无中生有,理解不当。
2.这首诗蕴含了抒情主人公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对身世遭际的不平与感慨。②与东吴生相见的悲喜交加。③对战乱(或“统治者”)饱含泪水的控诉。④对天下太平的期盼。(分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