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0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平罗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二语文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苏轼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
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在于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方面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无论是他在熙宁变法中的温和保守立场,还是其他许多言行,都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但苏轼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另一面。这另一面才是苏轼之所以为 苏轼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纷扰的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苏轼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有多谈,却更感沉重。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直到苏轼这里,陶潜才被抬高到了独一无二的地步,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在散文《方山子传》中,苏轼表达了不要富贵,不合流俗的愿望。在当时的“太平盛世”,苏轼却憧憬这种任侠居山、弃冠服仕进的“异人”,不也如同他的诗词一样,表达着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么?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流露出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王船山最不喜欢苏轼,他们都感受到了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到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的文艺成就并不高,但他在文艺史上却影响巨大,是美学史的重要人物,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最喜爱的对象。
B. 苏轼在熙宁变法中的温和保守立场表明了他忠君爱国、谨守儒家思想等特点,这与后代很多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并没有什么不同。
C. 苏轼表达的退隐思想,并不是对政治的退避或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社会的退避和对人生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D. 苏轼自觉表达的人生空漠之感,传达出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阐述了苏轼既忠君爱国又要求彻底解脱这两个方面的思想特征,并由此指出,苏轼的独特性在于后者而并非前者。
B. 作者围绕苏轼的美学意义这一核心话题,深入挖掘了苏轼诗文中表达的“人生空漠之感”的内涵,并指出其对后世影响。
C. 作者列举《方山子传》,是为了说明苏轼在散文中表达的这种不合流俗的愿望与他在诗词中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具有一致性。
D. 作者提到朱熹、王船山不喜欢苏轼,是为了说明苏轼破坏了封建社会的秩序,否定了封建社会制度,从而体现其思想的先驱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是因为苏轼表达的人生空漠之感比前人都要更深刻更沉重,所以他才会表达出对社会的退避和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怀疑。
B.
苏轼将儒、道、佛各家思想相结合,在美学上追求朴实平淡,在生活态度上退避社会,具有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意味。
C. 如果没有苏轼对陶渊明的肯定与褒扬,把陶渊明抬高到了独一无二的地位,陶渊明的诗也许会以另外一番面貌流传。
D. 苏轼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后期封建美学影响深远,这一影响在元画元曲、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及《红楼梦》中都有所体现。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本题A项,“并不高”错误,原文第一段说的是“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并不算太高”,也是“高”的意思。。
C项,“并不是对政治的退避”错误,原文第二段说的是“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
D项,“自觉表达”错误,原文第三段说的是“尽管不是那么自觉”。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本题D项,“苏轼破坏了封建社会的秩序,否定了封建社会制度”错,原文第四段说“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且“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本题A项,因果颠倒。原文第二段为“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已不只是对政治……而是对整个人生纷扰的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选项中“正是因为……所以他才会表达出对社会的退避和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怀疑”错,因果倒置。
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奶 奶
曹文轩
开镰了,收割了,新稻登场了。
青铜的爸爸赶着拖着石磙的牛,碾着稻子。稻粒不像麦粒那样容易从禾秆上碾下,碾一场稻子,常常需要七八个小时。所有的稻子,几乎是一起成熟的,秋天又爱下雨,因此,全村的劳力,都必须被发动起来,不停地收割,不停地装运,不停地碾场。
深夜,爸爸的号子声在清凉、潮湿的空气中飘荡着,显得有点儿凄凉。
碾上几圈儿,就要将地上的稻子翻个身再碾。通知大家来翻场的,是锣声。
锣一响,大家就拿了翻场的叉子往场上跑。
夜里,疲倦沉重的人们一时醒不来,那锣声就会长久地响着,直到人们一个个哈欠连天地走来。
第一场稻子碾下来,很快就按人口分到了各户。当天晚上,人们就吃上了新米。
那新米有一层淡绿色的皮,亮亮的,像涂了油,煮出来的无论是粥还是干饭,都香喷喷的。
面黄肌瘦的大麦地人,吃了几天新米,脸上又有了红润,身上又有了力气。
这一天晚上,奶奶对全家人说:“我该走亲戚了。”
奶奶是要去东海边她的妹妹那儿。奶奶说,她活不了太久,趁还能走动,她要去会一会妹妹。
爸爸妈妈倒也同意。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奶奶去东海边还有更重要的原因。过去的这段日子里,青铜家借了别人家不少粮食,等将这些粮食还了,青铜家的粮食又很紧张了。奶奶想,她去她妹妹家住上一段时间,就会省出一个人的口粮。妹妹家那边相对富裕。还有,妹妹家那边,是一个大棉区,每到采摘棉花的季节,就会雇很多人采摘棉花,工钱是钱或是棉花。她想弄些棉花回来,给青铜和葵花做棉袄、棉裤,马上就要过冬了。日子过得这么清贫,这两个小的,却一个劲地蹿个儿,原先的棉袄、棉裤,即使没有破破烂烂,也太短了,胳膊和腿,去年冬天就有一大截露在了外面,让人心疼。
然而,奶奶只说去看看她的妹妹。
奶奶走后,青铜一家人,心里总是空空落落的。
过了半个月,奶奶没有回来,也没有一点儿音信。
妈妈开始对爸爸抱怨:“你不该让她去的。”
爸爸说:“她一定要去,你拦得住吗?”
妈妈说:“就是该拦住她。她那么大年纪,不能出远门了。”
爸爸很心烦,说:“再等些日子吧,再不回来,我就去接她回来。”
又过了半个月,爸爸托人捎信到海边,让奶奶早日回家。那边捎话过来,说奶奶在那边挺好的,再过个把月,就回来了。
不出半个月,海边却用船将奶奶送回来了。船是夜里到的。陪奶奶回来的,是爸爸的表兄。他是背着奶奶敲响青铜家门的。
全家人都起来了。
爸爸打开门,见到这番情景,忙问表兄:“这是怎么啦?”
表兄说:“进屋再说。”
全家人都觉得,奶奶变得又瘦又小。奶奶却微笑着,竭力显出一副轻松的样子。
爸爸从表兄的背上将奶奶抱起,放到妈妈铺好的床上。爸爸抱起奶奶时,心里咯噔一下:奶奶轻得像一张纸!
一家人开始忙碌起来。
奶奶说:“天不早了,一个个赶紧睡吧,我没事的。”
爸爸的表兄说:“她老人家在那边已经病倒十多天了。我们本想早点儿告诉你们的,但她老人家不肯。我们想:那就等她好些吧,好些,再通知你们。没想到,她的病非但不见好转,倒一天一天地加重了。”他回头看了一眼床上的奶奶,声音有点儿颤抖,“她是累倒的。”
“她到了我家后,也就歇了两天,就去棉花田摘棉花了。别人无论怎么劝她别去摘,她就是不听。直到有一天中午,她晕倒在棉花地里。幸亏被人看到了,把她送了回来。从那一天起,她就再也没有能起床……”
青铜和葵花一直守候在奶奶的床边。
奶奶的脸似乎缩小了一圈儿,头发白得像寒冷的雪。
她伸出颤抖的手,抚摸着青铜和葵花。
青铜和葵花觉得奶奶的手凉丝丝的……
(节选自《青铜葵花》)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交代稻粒不容易被碾下来,碾一场稻子需要七八个小时等内容为后文爸爸深夜碾场的凄凉心情以及翻场的人们“哈欠连天”等内容作铺垫。
B. 奶奶说自己“活不了太久”,这说明奶奶年纪很大了,另外也是奶奶想通过这句话不让家人阻拦自己走亲戚;同时,这样写也为后面写奶奶累病埋下伏笔。
C. 爸妈对话中,“爸爸很心烦”一句表现了爸爸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感觉妈妈太唠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爸爸对奶奶还不回来的轻微恼怒。
D. 爸爸表兄的话是补叙内容,交代了回家后的奶奶病情很重、体重很轻、头发更白的具体原因,表现了爸爸的表兄一家人对奶奶的关心和对爸爸的责备。
5. 小说开篇几段描写了新稻登场的情景,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奶奶这个人物有哪些形象特点?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等。②表现了大麦地人收获时节的繁忙和疲惫。③营造主要故事情节的背景,为下文引出奶奶要到她妹妹家走亲戚的情节作铺垫。
6. (1)形象特征:①关爱家人。奶奶到她妹妹家除了串亲戚外,更重要的是她去妹妹家后家里可以节省一个人的粮食,她也可以在妹妹那儿摘棉花,为青铜、葵花做棉袄、棉裤,但她不把这些想法告诉家人,以免他们担心。②勤劳善良。到了妹妹家后的奶奶只休息两天就到地里干活,一直到累倒在棉花地里为止;累病了也不想让家人知道,一直到病情越来越重才回家。(2)小说主题:①彰显了纯朴的亲情:奶奶对家人的关爱和家人对奶奶的牵挂之情;②表达了作者对贫穷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之情。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A项,“爸爸深夜碾场的凄凉心情”曲解文意,文中的“凄凉”是写爸爸的号子声,以表现夜深人静的状态,不是写爸爸心情凄凉。C项,“也表现了爸爸对奶奶还不回来的轻微恼怒”理解有误,爸爸心烦主要是奶奶还没有回来,自己很担心奶奶,不是“恼怒”。D项,“对爸爸的责备”理解错误,结合小说可以发现,爸爸表兄的话主要介绍了奶奶的辛勤劳动。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景物描写的掌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一定要牢记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来说,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作用有设置人物活动的场景,为下文做铺垫,烘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暗示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描写,作用有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渲染故事的环境氛围,烘托气氛,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深化小说主题思想。解答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牢牢把握住小说的几个要素,优先从人物形象、情节、主题几个角度考虑,然后再思考一般作用。本题要求简要分析小说开篇几段描写新稻登场的情景的作用。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场面描写的作用。本题考的是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看,新稻收获当在秋季,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青铜的爸爸”交代了小说中的人物;“大麦地”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面黄肌瘦的大麦地人,吃了几天新米,脸上又有了红润,身上又有了力气”,则表明故事发生在挨饿的年代,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小说开篇用了九个自然段来写新稻收获的情形, 突出了人们的疲惫、繁忙。从结构上看,因为是收获的季节,奶奶才会想到去摘棉花挣钱,这就引出了下文奶奶走亲戚的情节。整理以上内容即可。
【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和概括小说主题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来说,要理清故事情节,抓住了故事情节就抓住了分析人物的突破点;要分析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通过典型环境可以揭露人物的典型形象;要分析小说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都是用来表现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要分析小说中各类人物之间的联系,作者常常会刻画一些次要人物以突出人物的形象。此外,还要注意人物形象的衣着、外貌、神态等外在形象。小说的主题,可通过对小说情节的梳理、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来总结。本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奶奶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和小说表达的主题。任务形象方面,主要通过梳理关于奶奶的情节认真概括即可。小说中写虽然收获了新稻,但是奶奶还是要到妹妹家去,目的是省下粮食,同时又给孙子孙女做棉袄棉裤,可是奶奶“只说去看看她的妹妹”,对自己的真实目的只字未提,在妹妹家病倒了不让告诉家人,怕家人担心,可以看出奶奶善良、关爱家人;到了妹妹家以后,奶奶“就歇了两天,就去棉花田摘棉花了”,直到累倒在棉花地里,累病了也不想让家人知道,一直到病情越来越重才回家,可总结出奶奶勤劳。关于小说主题,通过写奶奶为了节约粮食到妹妹家去,并且勤劳的摘棉花,写出奶奶对家人的关心和勤劳,以及家中“爸爸”等人对奶奶的牵挂,表现了一种淳朴善良的亲情;从作者写作目的来说,小说饱含深情的描写写奶奶等人勤劳和家人之间互相关爱,表达了作者对贫穷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之情。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①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②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武帝立,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
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节选自《史记•卷一百九》,有删减)
[注]①典属国:负责与附属国外交事务的官员,也简称“属国”。②白马将:乘白马而出监护军队的将领。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B.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C.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D.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8.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射:中国古代“通五经贯六艺”中“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射”不但是杀敌卫国的技术,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育活动。
B. 良家子:汉代规定应强制服役七种人以及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不能从军,其余人家子女被视为良家子,他们方可从军。这也是区分民众良贱的等级界线。
C. 中贵人:中国古代帝王所宠幸的近臣,也专称显贵的侍从宦官。
D. 汉之飞将军:指李广将军。王昌龄的山水田园诗作《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所用的就是飞将军李广之典故。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广家世代学习射技,自己当初从军抗击匈奴之时,因善于骑射而杀敌颇多;在后来的战场上,他的射箭技能也经常发挥作用。
B. 李广作战时骁勇过人。吴、楚两地叛军作乱,他跟随太尉攻打叛军,并在昌邑城下夺得叛军旗帜,因此立功扬名。
C. 李广作为将领能做到处乱不惊。李广带了百名骑兵去追击三个匈奴人,后来却遇到了几千名匈奴骑兵,手下被吓得惊慌失措,他却下令下马解鞍来迷惑敌军。
D. 李广出兵雁门关遭遇兵败而被俘,被押解途中得以逃脱,按律令被除去官职。因损失惨重,本人又被俘虏,应被处以死刑,后来得到他人帮助而被贬为普通人。
10.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2)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答案】7. A 8. D 9. D
10. (1)公孙昆邪对皇上哭着说:“李广的才能(才能气概),天下没有第二个,自己倚仗有本领,屡次和敌人做战,恐怕会失去这员良将。”
(2)李广假装死去,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纵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落下去。
(3)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4)腐烂的木头不可以雕刻,用脏土垒砌的墙面不堪涂抹。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关注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译文:李广带兵,每到缺粮缺水的地方,士卒不全喝过水,他不到水边去;士卒不全吃过 饭,他不吃饭。他待人宽厚不苛刻,士卒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出力。
D项,“将”是带领的意思,后面应该有宾语“兵”,因此,应该是“广之将兵”,根据此处,可排除D。
C项,根据句子结构对称的原则,应该是“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排除C。
A项与B项不同之处在于“乏绝之处见水”,“乏绝”是形容词,疲乏困绝的意思,“处”是地方,名词,因此,“乏绝”是“处”的定语,应该是“乏绝之处”,排除掉B。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D项,“王昌龄的山水田园诗作《出塞》”错,《出塞》为边塞诗。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本题D项,文章倒数第三段说的是“当斩,赎为庶人”,意思是“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因此,选项中“后来得到他人帮助而被贬为普通人”这一说法错误。且把“庶人”理解谓“普通人”也不准确,“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或百姓。
故选D。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
(1)为:向,对。负:倚仗。数:多次,屡次。亡:失去。
(2)佯:假装。睨:斜着眼看。善:好。
(3)患:忧虑。
(4)粪土:脏土。杇:涂抹。
【点睛】李广将军,陇西成纪人。他们老家在槐里,后迁徙到成纪。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杀敌斩首和虏获敌人多,做了 汉汉朝的中郎。
到孝景帝初登位,李广任陇西都尉,后调为骑郎将。吴楚起兵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夺取敌人军旗,在昌邑城下彰显功名。调为上谷太守,天天与匈奴交战。典属国公 孙昆邪哭着对皇帝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负本领高强,屡次与敌虏肉搏,恐怕会失去他。”于是调他为上郡太守。后来转任边郡太守,后又迁为上郡太守。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时,天子派亲近的宦官跟随李广整训士兵,抗击匈奴。这位宦官带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与他们交战。那三个人转身射箭,伤了宦官,那几十名骑兵也被射杀将尽。宦官跑到李广那里,李广于是带一百名骑兵,急追这三个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行走,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骑兵散开,从左右两面包抄,并亲自射击那三人,结果射死二人,活捉一人。待捆绑好俘虏上马,望见匈奴有数干骑兵。他们看见李广,以为是诱敌的骑兵,都吃一惊,上山布阵。李广的一百骑兵也非常恐慌,想奔驰转回。李广命令骑兵说:“前进!”进到约离匈奴阵地二里许停了下来,又下令说:“都下马解鞍!”他的骑兵说:“敌人多而且离得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 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以为我们会走,现在都解鞍就表示不走,可以使敌人更加坚定的认为我们是来诱敌的错误判断。”于是匈奴骑兵就没敢袭击。有个骑白马 的匈奴将军出阵监护他的兵卒,李广上马与十几名骑兵奔驰前去射杀了这个匈奴白马将军,然后又返回到他的骑兵中间,解下马鞍,命令士兵把马放开,随便躺卧。 这时刚好天黑,匈奴兵始终觉得很奇怪,不敢出击。夜半时,匈奴兵还以为汉军有伏兵在旁边准备夜间袭击他们,而全部撤走了。天亮,李广回到大军驻地。大军不 知李广在哪里,所以没有派兵去接应。武帝继位,于是将他从上郡太守调为未央宫卫尉。
李广从王尉调为将军,出兵雁门攻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部队,活捉了李广。单于一向 听说李广贤能,下令说;“一定把李广活着送来!”李广当时受伤生病,匈奴骑兵就把李广放在两马之间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几里,李广装死,瞥见旁边有一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跃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推下匈奴少年,夺下他的弓,鞭马向南奔驰几十里,又遇到他残余的部队,便领着进入关塞。匈奴派了几 百骑兵追捕他,李广一边跑一边取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所以得以逃脱。于是回到京师,汉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执法官吏判决李广折损伤亡人马 多,又被匈奴活捉,依法当斩,经纳粟赎罪,成为平民。
过了不久,匈奴入侵杀了辽西太守,打败韩安国将军,韩将军调任右北平,于是武帝下诏拜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的名字,称他是“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了他数年,不敢进右北平。
李广很廉洁,得到赏赐常常分给部下,饮食与士卒在一起。李广带兵,每到缺粮缺水的地方,士卒不全喝过水,他不到水边去;士卒不全吃过 饭,他不吃饭。他待人宽厚不苛刻,士卒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出力。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恨 别①
杜 甫
洛城②一别四千里,胡骑③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④,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⑤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在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洛城:洛阳。③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④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⑤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B. 颈联中,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C.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倩。感情由欢快转为悲凉。
D. 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包含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12. 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1. C 12. (1)“恨”离家之远: 作者远离家乡,“一别四千里”;(2)“恨”战乱之久: “草木变衰",“胡骑长驱五六年”;(3)“恨”骨肉分离:兵戈阻绝,思家忆弟;(4)“恨”故园未收: 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讯。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项,“┄感情由欢快转为悲凉”感情理解错误,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故选C。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先通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同时理解诗歌表达的基本感情,做题时,要注意结合题目要求,认真归纳概括要点。本题要求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恨”包含几层含意。首联“一别四千里”,“四千里”,恨离家之远;“草木变衰”紧承“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伤战乱之久;颈联“思家”“忆弟”,这里伤战争造成“兵戈阻绝”,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尾联“河阳近乘胜”和“急为破幽燕”,是说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也是暗伤故园未收复。这样逐句分析,逐层解读,稍加整理即可。
五、理解性名句默写
13.将下列名句补充完整
(1)《扬州慢》中,以芍药花年年开放,但已物是人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积雨辋川庄作》中,正用典故和反用典故相结合,抒写诗人淡泊自然心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中,写月光之澄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恨歌》中,写杨贵妃眼泪纵横,脸上带泪如带雨梨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蜀相》中,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的写景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剪梅》中,写出了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念桥边红药 (2). 年年知为谁生 (3). 野老与人争席罢 (4). 海鸥何事更相疑 (5). 鸿雁长飞光不度 (6). 鱼龙潜跃水成文 (7). 玉容寂寞泪阑干 (8). 梨花一枝春带雨 (9). 映阶碧草自春色 (10). 隔叶黄鹂空好音 (11). 才下眉头 (12). 却上心头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红药”“鸥”“潜”“阑”“鹂”“眉”。
六、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 )。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 _____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不仅书法是写字,是一种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睿智的方式,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要想____________,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________,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______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14. 下列在中文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项是
A. 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它不仅仅是艺术
B. 不仅仅它是艺术,首先因为书法是中国的文字
C. 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
D. 它首先因为是中国的文字,而不仅仅是艺术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项是
A. 独步一时 薪火相传 潜移默化 水乳交融
B. 独一无二 薪火相传 耳濡目染 合而为一
C. 独步一时 生生不息 潜移默化 合而为一
D. 独一无二 生生不息 耳濡目染 水乳交融
16.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仅书法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是一种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睿智的方式。
B. 书法不仅是写字,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
C. 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是一种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睿智的方式
D. 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
【答案】14. C 15. B 16. D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连贯的能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根据后文文意: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前面文句应该填和“文字”相关的内容。根据句子语序“因为”开头的句子最符合句子逻辑。故答案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独步一时:形容非常突出,一个时期内没有人能比得上。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语境是指书法艺术的突出,所以用“独一无二”;薪火相传: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生生:中国哲学术语,指变化和新生事物的发生;不已:没有终止。 不断地生长、繁殖。语境是指: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此处用“薪火相传”较为合适;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根据语境中的点滴积累,可知此处是不知不觉地受到的影响,所以此处用“耳濡目染”;水乳交融:交:交互,结合。融:流通,调和。像水和乳汁那样融合在一起,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得很紧密。合而为一:指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根据语境: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此处用“合而为一”较为恰当。故答案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划线句子:不仅书法是写字,是一种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睿智的方式,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有两处语病,一是关联词语序不当,导致主语残缺。二是句子语序不当,把“其深层所蕴含的”放在“是中国古人”前面。故答案选D。
【点睛】辨析并修改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
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常见的病句类型例如,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表意不明: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指代不明,划分不明,省略不明和词义内涵不明。句子中出现指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看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的两个词语。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搭配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主谓、动宾、主宾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等,较为典型的是一个词语和后面或前面的两个词语配合,和其中的一个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
17.下列选项中内容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
A. 古代诗歌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诗经》多为四言,《使至塞上》是五言,《琵琶行》是杂言。
B.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豆蔻”指女子十三 四岁,“束发”指男子十五至二十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依次指男子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耄耋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C. “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如《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两句中的“辟”“征”。
D. “重阳节”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写到了登高、插茱美等重阳节习俗。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琵琶行》不是杂言。《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故选A。
18.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摇摇:摇荡飘摇。玉扃:玉门。阑干:纵横。萦纡:曲折环绕。
B. 踯躅:徘徊不前。夜中:中夜、半夜。玉簟:洁净如玉的竹席。
C. 霰:雪珠。扁舟:大舟。岩扉:木门。阴阴:明亮的样子。
D. 漠漠:形容广漠无际。只合:只应。俊赏:眼光很高的鉴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需要平时多积累。
A项,正确;
B项,正确;
C项,“扁舟”应为“小船”,“岩扉”应为“石门”,“阴阴”应为“幽暗的样子”;
D项,正确。
故选C。
19. 下面是某班黑板报上的一段文字,请参照上下文,在横线上仿写出恰当的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胸怀; ;
; ;读石灰,读出了它粉身碎骨不变色的清白。
【答案】(6分)读太阳,读出了它炽热旺盛的力量;读春雨,读出了它滋润万物的情怀;读大海,读出了它博大浩瀚的世界。
【解析】
试题分析:仿写有嵌入式仿写、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几种形式,仿写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的要求和对例句的分析,例句如是单句主要分析句子结构,如是复句主要分析分句之间的关系,要做到句式和例句一致,仿写题大多数都要考修辞,因此对修辞手法的运用一定不要忽略。本题属续写式仿写题,解答时既要仿形式更要仿内涵,形式要严格一致。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七、写作
20.请以“读懂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题目补充完整。(2)书写规范,书面整洁。(3)要有真情实感。(4)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案】读懂爱
鲜花的美丽,是因为它得到了阳光的爱;小树的茁壮,是因为它得到了了雨露的爱;我们的健康成长,是因为在生命的每一天里,得到了母亲博大的爱……
有一首歌叫做《母亲》,可是现实中的母爱是那么浓,即便是用数百首的歌,又怎能表达出它的伟大呢?
每当回忆我的过去,我总是太关注自己,太在乎自己,却没有看到母亲一直在我的背后默默地关心我、抚育我:她为我做可口的饭菜,为我买最新的参考书,为我熬苦得呛人的中药……可是这么多年,我又何曾为她做过什么?我没有为她做过一顿饭,没有为她洗过一件衣服,我不知道她的生日,我甚至都没有为她倒过一杯水……
那一次,一个五月明媚的春光里,我突然得到了母亲因肿瘤要做手术的消息,而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要等到手术后才能知道。知道消息的那一瞬间,我感觉我的母爱正行走在悬崖上,随时会掉下去,我的心也悬空了……
等我赶到医院时,母亲已经去往手术室了。手术室在医院的十九楼,早上八点正是人流高峰,电梯里的人一直是满员,于是我从楼梯一口气爬到了十九楼,等我到了十九楼,手术室的门紧闭着,手术已经开始了。一道并不厚重的门,在那一刻却承载了太多的思念与无助。
手术做了差不多四个小时,而在我那是胜似四个世纪的煎熬,在那段时间里,我倚在墙上,想了很多很多……
我在想母亲为我熬中药时,为了达到最好的药效,她不时看表,容不得自己有丝毫的时间误差;我在想母亲每晚陪着我做作业,有一次做完习题,我才发现母亲已经倚在床头睡着了……
回想起母亲的好,回想起母亲的爱,我惭愧自己的回报少之又少。从小到大,母亲的每一个微笑是她对我的鼓励,每一顿可口的早餐是她为精心的付出……可十几年来,我只知道接受,从来没有想到过母爱的辛劳的付出……
那一次,我懂了,我懂得了只有接受的人生苍白无力,只会接受的人懦弱无能。
我去了花店,我要让母亲看到最艳丽的玫瑰。从此,我要用自己的心来感恩,用自己的爱来回报……这是我该付出的!
【解析】
【详解】审题: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目是“读懂 ______ ”,写作时需要先补充完整作文标题,所补充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并展开联想,关联现实生活,可选择诸如爱、美、成功与失败、自信与从容、赞美与诋毁等词语或者短语,也可选取其他的诸如梦想、亲情、执着、奋斗、和谐等话题补充到空白处并以此为主题进行作文。
立意:读懂的内容非常广泛,首先是人:父母、老师、同学等;
也可以是历史或文学作品中的人:屈原、苏轼、李清照、鲁迅、林黛玉、诸葛亮、保尔·
柯察金等;
还可以是抽象的事物,如:读懂失败、读懂坦然、读懂成功、读懂诚信、读懂宽容等。要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表达自己思想的成熟和认识的提高。如写一件事,就要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突出“读”与“懂”的过程;如写多件事,就要注意叙事的简洁明了,注意中心的高度统一。
结构层次:拟一个标题《读懂爱》。开头运用排比引出母亲的爱:鲜花的美丽,是因为它得到了阳光的爱;小树的茁壮,是因为它得到了了雨露的爱;我们的健康成长,是因为在生命的每一天里,得到了母亲博大的爱……
接着利用歌曲点名母爱的伟大,回忆过往:每当回忆我的过去……
然后写具体事例:那一次……通过写母亲生病住院这件事显现母爱,促使我读懂母亲的爱。最后强调要用自己的心来感恩,用自己的爱来回报……
素材:1、读懂父亲:父亲啊,你的爱总是难以让人发现,但在今晚我还是读懂了你。
2、读懂一本书:这本书使我明白了:“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事情是因为我们不敢做才变得困难,学习的主动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我明白了:“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更学到了许多好的学习方法。如果你想对学习充满信心和动力,也来读读这本《你在为谁读书》吧!
翻开这本书,挑战你的悟性!
合上这本书,确认你的坐标!
4、读懂自己:你,听到过雪花飘落的声音吗?一片片小雪花手拉着手,一齐跳跃在大地上,“啪-啪”…悄然落下。你,听到过小草唱歌的声音吗?她一遍遍哼唱着:“我是一株小小小小草,我要跳出最美丽的舞蹈!”轻轻唱着,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歌。我,也可以听到一种别人听不到的声音,那就是我自己的心跳。
你,感受过自己的心跳吗?只需轻轻把手扶在胸口,你便能感受到,静听心跳,静静感受生命的存在,珍爱生命,绽放光彩。当你感受到这一切带给你的欢乐时,你,开始微笑,大笑,直到震耳欲聋的笑。这时,你会听见小鸟在跟你笑,大树在跟你一起笑,小溪也在跟你笑,直到……这整个世界,都在跟你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