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5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年秋四川省宜宾市四中高二12月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予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
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对此,舆论反应喜忧参半。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惑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
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还会得到更深远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转这些本身就具有
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地与“弹幕”结缘。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承载的内容。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将沉淀下来,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将作品的社会意义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摘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评点”这一评论样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评点”是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综合、直观、凝练是它的主要特征,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
B. “评点”关注的是作品本身,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时也通过分析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作品。
C. “评点”的语言自成特色,大多较为简短,往往三言两语却切中肯綮,犀利又独到,睿智幽默,发人深省或引人会心一笑。
D. “评点”以原著为载体,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又与原著融为一体,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一种评论方式,评论者以上传字幕的方式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评点,因字幕快速、密集而得名。
B. “弹幕”可以加强评论的互动性和评论的即时性,提高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提高观赏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
C. “弹幕”有利有弊,一些低劣的评论容易破坏作品本身的美感,更大的弊端是大量的弹幕会影响艺术观赏的完整性。
D. “弹幕”与传统的“评点”颇为相似,“弹幕”的流行使传统的“评点体”有可能在视听化、网络化条件下得到复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现时代的“金圣叹”,也就是适应文艺视听化、网络化和评论互动化、即时化这一新格局的文艺批评家。
B. 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也是“文化搬运工”,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使得欣赏者能更有效地欣赏作品。
C. “弹幕”与互联网技术联系紧密,它介入的领域将更宽泛,最终或许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D. 文艺评论的作用重大,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也可能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新经典。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C项错误,依据原文“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可知,“评点”不分主与辅,选项说“通过……来辅助……”违背文意。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题详解】
试题分析:D项错误,原文“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即低劣的评论会影响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B项错误,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除了评论作品外,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批评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选项“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偷换对象。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眼镜
宋修身有对儿近视镜,可除读书时不戴。他正往学校里走,这回,眼镜盒子是卷在两本厚科学杂志里。本打算把盒子放在袋里,可身上各处的口袋都没空:笔记本,手绢,铅笔,橡皮,两个小瓶,一块吃剩的饼,占住了地盘。一拐弯,碰上了个同学,他站住说了几句。来了辆汽车,他本能地往里手一躲,本来没有躲的必要,可眼力不济,于是把鼻子按在墙上。汽车和朋友都过去了,他紧赶了几步,怕迟到。
走到了校门,一摸,眼镜盒子没啦!
登时头上见了汗,抹回头去找,哪里有影儿。拐弯的地方,老放着几辆洋车。问拉车的,他们都说没见,好像他们也都是近视眼。又往回找到校门,只摸了两手的土。心里别扭透了!掏出那块干烧饼狠命地摔在校门上。假如口袋里没这些零碎?假如不是遇上那个臭同学?假如不躲那辆闯丧的汽车?巧!越巧心里越堵得慌!定是被车夫拾了,瞪着眼不给,什么世界!天天走熟了的路,掉了东西会连告诉一声都不告诉,而捡起放在自己的袋里?一对近视镜有什么用?
宋修身的鼻子按在墙上的时候,眼镜盒子落在墙根。车夫王四看见了,本想告诉一声,可是一看是“他”:一年到头老溜墙根,没坐过一回车。话到了嘴边,又回去了。他顺手捡起盒子,放在腰中。拾了就是拾了,活该。
宋修身往回走,王四到个僻静地方放下车,掏出盒子,好破的盒子;打开,镜子真脏;自己戴了戴,戴不上。王四的心凉了,早知道还给那个溜墙根的学生呢!也许倒能得几毛钱的报酬。
眼镜丢了以后,他来到教室。虽坐在前面,黑板上的字还是模糊不清。越看不清,越用力看;下了课,脑袋直抽着疼。他越发心里堵得慌。第二堂是算术习题。他把眼差不多贴在纸上,算了两三个题,他的心口直发痒,脑门非常的热。他好像把自己丢失了。平日最欢喜算术,现在他看着那些字码心里起急。心中熟记的那些公式,都加上了点新东西——眼镜,汽车,车夫。公式和懊恼搀杂在一块,把最喜爱的一门功课变成了最讨厌的一些气人的东西。他不能再安坐在课室里,他想跑到空旷的地方去嚷一顿才痛快。平日所不爱想的事,例如生命观等,这时候都在心中冒出来。
一个破近视镜,拾去有什么用?可是竟自拾去!经济的压迫,白拾一根劈柴也是好的。不怨那个车夫了。虽然想到这个,心中究竟是难过。今天的功课交不上,明天当然还是头疼。配镜子去,做不到。今天,算术的公式好像给它们匀出来点地方。他想不出一个办法,他头一次觉得生命没着落,好像一切稳定的东西都随着眼镜丢了,眼前事事模糊不清。他不想退学,也想不出继续求学的意义。
第二天,他没去上课,王四没等到那个近视眼。要收车时,小赵来了,他家开着个小杂货铺,他的父亲戴平光的眼镜。王四想起来了:“小赵,给你这个。”从车箱里把眼镜找出来:“别看盒子破,里面有好玩艺儿。”小赵一见眼镜,“掌柜的”在心中放大起来。果然是体面的镜子,比父亲的还好。戴上试试,不行,“这是近视镜,戴上发晕!”“戴惯就好了,”王四笑着说。小赵觉得不上算,可是又真爱眼镜。试着走了几步,摘下来,看看大家。大家都觉得戴上镜子确是体面。王四领着头说:“真有个样儿!送给你的,我拿着没用。等过二年,你的眼神不足了,再戴也就合适了。”
“送给我的?”小赵补了一句。“真送给你!”
小赵把眼镜放在盒子里,走开。走了几步,又把盒子打开。回头看了看,拉车的们并没把眼看着他。把镜子又戴上,眼前成了模糊的一片。可是不肯马上摘下来——戴惯就好了。他觉得王四的话有理。有眼镜不戴,心中难过。况且掌柜们都必须戴镜子的。眼镜,手表,再安上一个金门牙;南岗子的小凤要不跟我才怪呢!刚一拐弯,猛地听见一声喇叭。他看不清,不知往哪面儿躲。他急于摘镜子……
学校附近,这些日子了,不见了溜墙根的近视学生,不见了小赵,不见了王四。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写宋修身“身上各处的口袋都没空”、拐弯处和同学交谈,本能地躲避汽车,“紧赶了几步,怕迟到”,这都是为下文丢失眼镜作铺垫。
B. 第三段主要采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宋修身丢失眼镜之后怨天尤人的心理,也寄寓了作者对宋修身的同情。
C. 最后一段耐人寻味,含蓄地交代了三个人物的不同结局,宋修身因丢失眼镜而退学,小赵被车撞了,而王四则因愧对宋修身而不再拉车了。
D. 小说语言形象通俗,有的颇有地方特色,如“老溜墙根”、“真有个样儿”等;有的不乏幽默,如“等过二年,你的眼神不足了,再戴也就合适了”等。
5. “眼镜”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 作者通过刻画宋修身、王四、小赵等形象,分别揭示出了怎样的人性弱点?请结合文本
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1)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道具”。小说中主要人物宋修身、王四和小赵等人物的性格特点,都是在“眼镜”事件中得到充分的展示;(2)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是全文的线索”)。小说主要就是围绕宋修身“失眼镜”“找眼镜”、王四“捡眼镜”“送眼镜”、小赵“得眼镜”等情节而展开的;(3)揭示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不同的人在“眼镜”面前不同的表现,含蓄地揭示了不同的人性特点。
6. (1)宋修身心理脆弱(或“抗挫能力差”)。宋修身眼镜丢失寻而不得之后,不想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而是唉声叹气、怨天尤人,甚至不去上课。(2)王四自私自利(或“损人不利己”)。因为宋修身“一年到头老溜墙根,没坐过一回车”,王四就把对方丢失的眼镜藏起来,可谓自私自利。(3)小赵虚荣心强。小赵为了讲体面,不顾自己的眼镜并不近视,而接受王四的眼镜,可谓虚荣心十足。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C项,“王四则因愧对宋修身而不再拉车”错误,该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小说结尾说“学校附近,这些日子了,不见了溜墙根的近视学生,不见了小赵,不见了王四”,从上文“配镜子去,做不到”“他不想退学,也想不出继续求学的意义”“第二天,他没去上课”可知,宋修身因丢失眼镜而退学;从“猛地听见一声喇叭。他看不清,不知往哪面儿躲。他急于摘镜子……”可知小赵被车撞了。但上文看不出王四是因愧对宋修身而不再拉车。故选C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眼镜’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这是针对物象的作用设题,考生要分析“眼镜”与小说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旨等的关系。从小说的情节来看,一开始写宋修身丢失眼镜,然后找眼镜,拉车的王四捡眼镜,接着王四送眼镜,小赵得到眼镜,因为眼镜宋修身退学,因为眼镜小赵被车撞等等,小说的情节与“眼镜”严密相关,可以说“眼镜”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小说的情节围绕“眼镜”展开,而在情节的展开中或与“眼镜”相关的情节冲突中,宋修身的心理脆弱、王四的自私自利、小赵的爱慕虚荣等都得到展示;从小说的主旨来看,小说描写不同的人在“眼镜”面前的不同表现,含蓄地揭示了不同的人性弱点。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作者通过刻画宋修身、王四、小赵等形象,分别揭示出了怎样的人性弱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考生要把握住题干中“人性弱点”这一限制词,然后圈出宋修身、王四、小赵面对眼镜这一物象时表现出的弱点。如面对丢失眼镜这一事件,小说中的宋修身寻而未得之后,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如“心里别扭透了!掏出那块干烧饼狠命地摔在校门上。假如口袋里没这些零碎?假如不是遇上那个臭同学?假如不躲那辆闯丧的汽车?巧!越巧心里越堵得慌……”,这说明宋修身的心理很脆弱,抗挫的能力很差;如王四,他明明捡到眼镜,却因为宋修身“一年到头老溜墙根,没坐过一回车”,他就把宋修身的眼镜藏了起来,表现出人性的自私自利;如小赵,“小赵一见眼镜,‘掌柜的’在心中放大起来。果然是体面的镜子,比父亲的还好”“小赵觉得不上算,可是又真爱眼镜。试着走了几步,摘下来,看看大家”,这表现出人性的虚荣。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
【点睛】解答物象作用题的时候,要看清题干要求,注意设问方式“物象”作用题的提问方式一般分为两类。一是限定角度,考生只需要从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两个方面回答就可以。二是笼统提问,如本题“‘眼镜’在文中有何作用”。这个题目设问比较笼统,考生作答时要全面考虑。认真阅读文本,明确思考角度解答“物象作用”题,一般可以从情节安排、形象塑造、主题表达、情感抒发、手法运用、读者感受等角度思考。情节安排物象在情节安排上常见的作用有叙事线索、伏笔照应、设置悬念、强化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等。作为叙事线索的物象一般可以推动情节发展并使故事情节更集中。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施一公:他在探究生命的密码
2008年2月,在众人不解的眼光中,40岁的施一公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执教的职务,放弃优厚的待遇,从美国全职回到中国,受聘为清华大学终身教授、并出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
施一公的名字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父母亲给他取名“一公”,就是一心为公的意思。施一公说,当时做出回国决定,实际上只用了一个晚上。2008年,时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的陈希对他说:“清华急需人才,希望一公回国。”第二天,施一公就回复说,决定回国。
《纽约时报》曾这样报道施一公的回归:“施一公和其他顶尖科学家的回归是一种信号,中国在拉近和发达国家科技鸿沟的时间上,比许多专家预期得要快。”如今,施一公和他的同事们,以一个又一个的重大科研成果,让这个预言变成了现实。
2015年8月21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连续在线发表两篇施一公教授研究组中国科学家研究“剪接体”的论文,并首次报道了分辨率高达3.6埃的“剪接体”分子结构。著名癌症生物学家、美国杜克大学药理学院讲席教授王小凡评价说,“我个人相信,施一公取得的这项成就将得到诺贝尔奖委员会的认真考虑。”
阿尔茨海默症,又称老年痴呆症,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人类曾经花了很大气力鉴定老年痴呆症的起因,终于找到γ-分泌酶是最重要的“罪魁祸首”,可一直以来的结构研究却屡屡碰壁。获得γ-分泌酶复合物的三维结构,已成为全球生命科学领域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早在2004年,还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的施一公,就把目光锁定在了这个结构生物学制高点,但研究却始终停留在初级阶段。
施一公回国后,迅速组建起实验团队,也把攻克这个世界级难题的梦想带回了清华。这个团队除导师施一公外,完全由年轻博士生组成。27岁的年轻博士生马丹和26岁的卢培龙是夫妻,他们俩和远在伦敦求学的好友清华毕业生白晓晨一起,共同组成最核心的力量,此外,还有清华大学在读博士生谢田、闫创业、孙林峰、杨光辉、赵燕雨和周瑞。
在新闻发布会上,施一公言简意赅地介绍完重大成果,骄傲地把在场的所有团队成员一一介绍给媒体。这是比这个世界级的研究成果更让他珍视的“作品”,“我毫不怀疑这些年轻的学生大多数会脱颖而出,成为优秀的青年科学家。”
如今,面对众多赞誉之声,每一位成员都在强调团队的意义,“科学研究从来不是单打独斗,协同创新才能有大的突破。”
施一公总是向学生强调从事基础研究应有的担当,“全世界都在为科学研究争分夺秒。基础研究是一个国家腾飞的引擎,科学发展这么快,你在科学上的作为在哪里?你对国家的贡献又在哪里?”
虽然身兼数职,事务繁忙,施一公在正常的科研和带研究生之外,他还坚持给本科生上课,每年将近100个课时。在课堂上除了传授知识,他还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
在研究上施一公喜欢有个性的学生。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课堂上,他总是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希望学生挑战他的推理,鼓励学生与他争论,多次公开反对对所谓学术权威或权威思想的迷信。每次学生跟他有不同意见时,他更会刻意表扬学生!
多少年来,他一直为教育学生的方式自豪,在他看来:“我们现在开始在大学中大力提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如果不从基础上改变鼓励‘乖孩子’的教育习惯,就很难持续大规模地培养出拔尖创新的人才。”
施一公曾说,“相比院士二字,我更喜欢别人称我为老师,这是莫大的尊称。”他正是这样一位谦恭而伟岸的师者,激励那些年轻而积极向上的灵魂夜以继日的拼搏,终于让“白手起家”的中国科学家领跑全球。
如今的他,尽管已经站在了全世界结构生物学研究的制高点上,却仍然时刻保持着拼搏的警醒和担当。“不能只把眼光盯在现在的成功上。别忘了,中国的整体创新力还只排在世界20多名。要是在所有的科研领域都能取得令人惊叹的成就,那我们的国家就真的不得了了。”
(摘编自《中国人物传记》)
【相关链接】
①我们为什么来大学呢?我以为,是学做人。做人并不是一定要做我们觉得可望不可及的英雄模范,更不是要学八面玲珑会做人的那个“做人”,我觉得是学做一个健全的、有自信的、尊重别人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大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这样的人。
(施一公《大学的意义》)
②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这是一条真理。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
(施一公《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生》)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引用著名生物学家、美国杜克大学教授王小凡对施一公“剪接体”科研成就的评价,充分体现了该科研成就的意义非凡。
B. 在攻克γ-分泌酶复合物的三维结构这一难题时,施一公大胆组建年轻的科研团队,珍视、信任团队的每一成员。
C. 施一公主张从基础上改变鼓励“乖孩子”的教育习惯,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这样做才能持续大规模地培养出拔尖创新的人才。
D. 施一公认为大学最重要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健全的、有自信的、尊重别人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而不是培养英雄模范或八面玲珑的人。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纽约时报》曾预言,施一公等顶尖科学家的回归,意味着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巨大的科技差距将迅速缩短。
B. 施一公总是向学生强调从事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基础研究是国家腾飞的核心,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C. 在科研和教学领域,施一公总是希望学生挑战他的推理,开展学术争鸣,他也多次公开批评学术权威和权威思想。
D. 相比院士的称号,施一公更喜欢别人称他为老师,主要凸显了他激励年轻而积极向上的学子努力拼搏的高尚人格。
E. 施一公在教育学生方面有很多独到之处,他注意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又强调指出,科研成功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
9. 已经站在世界结构生物学研究的制高点上的施一公,却仍然时刻保持着拼搏的警醒和担当。请结合全文,谈一谈施一公的“担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7. D 8. BE
9.
“担当”体现在:①有爱国情怀,放弃优厚的待遇,从美国全职回国,受聘清华;②勇于挑战,组建实验团队,敢于攻克全球生命科学领域最热门的研究课题;③有战略眼光,强调从事基础研究应有的担当,鼓励学生在科学上有所作为;④重视培养人才,认为明确大学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培养健全自信、尊重别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D项,结合【相关链接】“做人并不是一定要做我们觉得可望不可及的英雄模范……大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这样的人”分析可知,文中是说做人并不是一定要做英雄,更不是做八面玲珑的人,大学要培养健全的人。故选D。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A项,原文中说的是“中国在拉近和发达国家科技鸿沟的时间上,比许多专家预期得要快”,并非指“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巨大的科技差距将迅速缩短”。C项,原文说的是“多次公开反对对所谓学术权威或权威思想的迷信”,并非公开批评学术权威和权威思想。D项,分析不全面,“相比院士二字,施一公更喜欢别人称他为老师”,更表现了他谦恭而伟岸的人格。故选BE。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传记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原因”。要立足全文,找到文中的主要事件,答题时要尽量运用文中词语分条作答。从文中“40岁的施一公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执教的职务,放弃优厚的待遇,从美国全职回到中国,受聘为清华大学终身教授、并出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可以看出其热爱祖国教育事业,热爱祖国的担当精神;从“施一公回国后,迅速组建起实验团队,也把攻克这个世界级难题的梦想带回了清华。这个团队除导师施一公外,完全由年轻博士生组成”可以看出其勇于挑战,组建实验团队敢于攻克全球生命科学领域最热门的研究课题的担当精神;同时在人才培养、尊重知识等方面也表现出独特的担当精神。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原因”,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朴,字先之,虔之兴国人。登绍圣元年进士第,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独器许之。移虔州教授。以尝言隆祜太后不当废处瑶华宫事,有诏推鞫。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旋追官勒停,会赦, 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自言待罪四十六日,不闻玉音,谓朴日:“某事岂便于国乎?某事岂便于民乎?”朴日:“承旨知而不言,无父风也。”
右司谏陈瓘荐朴,有旨召对,朴首言:“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屡变,始出一二大臣所学不同,后乃更执圆方,互相排击,失今不治,必至不可胜救。”又言:“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愿诏勿以王氏为拘,则英材辈出矣。”蔡京恶朴鲠直,他执政三拟官,皆持之不下,复以为虔州教授。又嗾言者论朴为元祜学术,不当领师儒,罢为肇庆府四会令。
有奸民言邑东地产金宝,破田畴,发墟墓,朴至,请罢之。改承事郎,知临江军清江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钦宗在东宫闻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岁凡五迁至国子祭酒,以疾不能至。高宗即位,除秘书监,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
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中书侍郎冯熙载欲邂逅见朴,朴笑日:“不能见蔡京,焉能邂逅冯熙载邪?”居官所至有声。在广南,止其帅孙埃以文具勤王,不若发常赋助边。破漕使郑良引真腊取安南之计,以息边患,人称其智。朴尝自志其墓日:“以天为心,以道为体,以时为用,其可已矣。”盖叙其平生云。有《章贡集》二十卷行于世。
(选自《宋史•李朴传》,有删改)
【注】鞫:审问。
10. 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B. 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C.
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D. 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绍圣、熙宁、元丰、贞观、康熙。
B. 国子监,是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C. 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如“位在廉颇之右”。官位前加“右”表示比加“左”地位高。
D. 墓志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事迹或悼念性的文字。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朴耿直刚正,敢于进言。他因曾经言说隆祐太后处事不当而被停职查办;他批评翰林承旨范纯礼不敢言,没有范父的风范。
B. 李朴指摘时弊,忠于朝廷。他人朝答对,认为自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多变,如果今天政事不当,必定导致不能挽救的局面。
C. 李朴傲视当朝权贵。中书侍郎冯熙载想以邂逅的方式与李朴相见,李朴笑道,既然不能见蔡京,就更不能邂逅冯熙载。
D. 李朴历任官职,颇有声望。他相继担任虔州教授、肇庆府四会令、国子祭酒、秘书监等职,在任职之处都留有很好的名声。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
②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
【答案】10. B 11. C 12. D
13. (1)忌恨(他)的人想排挤他,置他于死地,让人用耸人听闻的言语恐吓他,李朴泰然白若,没有害怕的神色。(得分点:死、危言、泰然各1分,句意2分)
(2)现在士大夫做学问不求于自己,而只听王氏的学说,败坏思想学术,没有比这更严重的。(得分点:诸、莫、宾语前置句式“惟王氏之听”各1分,句意2分)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辨别表达方式,这个语段主要是叙事,故应抓住人名;然后找断句的标志,先易后难。先抓名词、动词,再抓特殊句式。名词(代词):“朴”“蔡京”;谓语动词:“高”“强致”“许”“力拒”。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比如本语段中指秦琼对自己戎马一生的总结以及死后的所获的殊荣。文言文断句技巧:一是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二是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三是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四是抓住名词、动词以及特殊句式断句。比如本题就是借助名词和谓语动词来断句的。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C项左右表述绝对。旧时礼制习俗观念。古代等级制度严格,左右为区别尊卑高下的标志之一,普遍实行于各种礼仪之中。由于君主受臣子朝见时,南面而坐,左东右西,臣子北面而立,左西右东,朝臣依官位由尊至卑一字排开,若官位高者有东,卑者在西,则尊右贱左;反是,则尊左贱右。各代情况不一,考核史籍,情况如下:夏商周时,朝官尊左;燕饮、凶事、兵事尊右。战国时朝官尊左;军中尊右。秦尊左。汉代尊右。六朝朝官尊,燕饮尊右。唐宋明清尊左,元代尊右。一般在喜庆活动中,以左为贵,在凶伤吊唁中,以右为尊。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一要立足课本,适度扩展,平时在课本中涉及到的古代文化知识,要以“重要”为标准,注意知识的迁移和延伸;二要点面结合,增强感知:复习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重点和薄弱为中心,将相关知识内容予以迁移、扩展,比如识记重要作家、作品,可以其主要作品为中心,将其生平、主要创作风格等一并识记。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D项,“他相继担任虔州教授、肇庆 府四会令、国子祭酒、秘书监等职”错。国子祭酒,因病没上任。高宗即位授他秘书监,未到就去世了。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如此题选项D.对应全文,重点阅读倒数第2段,可推知国子祭酒,因病没上任。高宗即位授他秘书监,未到就去世了。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死——置于死地,危言——用危言耸听的话,名词作状语,泰然——泰然自若。(2)诸——之于,莫——没有,宾语前置句“惟王氏之听”。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比如本题“危言”,根据后面“动之”,可以推断“危言”是名词作状语,应译为“用危言耸听的话”的意思。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惟王氏之听”,惟……之……宾语前置的标志,翻译时要调整语序。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诸”“死”“莫”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李朴,字先之,虔州兴国人。考取绍圣元年进士,调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特别器重赞许他。调 任虔州教授。因曾经说隆祐太后不该废处瑶华宫一事,朝廷下诏审问他。忌恨(他)的人想排挤他,置他于死地,让人用耸人听闻的言语恐吓他,李朴泰然自若,没有害怕的神色。随即追回官衔,勒令停职,遇上赦免,排挤他,安排任汀州司户。
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自己说待罪四十六天,听不到皇帝的声音,对李朴说:“某事难道有利于国家吗?某事难道有利于人民吗?”李朴说:“承旨知道却不说,没有你父亲的风范。”
右司谏陈罐推荐李朴,有旨召他答对,李朴首先说:“自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多变。开始出现一二大臣所学不同,后来就各执己见,互相排挤攻击,如果今天政事不当,必定导致不能
挽救的局面。”又说:“现在士大夫做学问不求于自己,而只听王氏的学说,败坏思想学术,没有比这更严重的。希望下诏不要拘泥于王氏,就会英才辈出了。”蔡京讨厌李朴的耿直,其他宰相三次拟定授官,都扣压不下发,重新任命他为虔州教授。(蔡京)又让谏官弹劾李朴是元祐学派,不该任教导儒生的职务,将他罢免任肇庆府四会令。
有奸民说县东产金宝,破坏田地,发掘墓地.李朴到后,请求停止这件事。改任承事郎,临江军清江县知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钦宗在东宫时就听说了他的名字,等到登位后,授任李朴著作郎,半年内共升迁五次直到国子祭酒,因病不能上任。高宗登位,授予秘书监,召他速来,未到就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李朴从担任小官开始,天下人尊重他的名望。蔡京想要强行招致他,让(李朴)知道(蔡京)厚待他的意思,答应让他做侍从,李朴极力拒绝不见,蔡京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然而最终没有加害他。中书侍郎冯熙载想邂逅李朴,李朴笑道:“不能见蔡京,怎能邂逅冯熙载呢?”做官所到之处有声望。在广南,阻止帅臣孙埃以空文为皇帝效力,不如调拨常赋资助边疆。反对漕使郑良引真腊取安南的计策,消除了边境的祸患,人们称赞他的智谋。李朴曾自己写墓志铭说:“以天下为心,以道学为本体,以时势为实用,这样就可以了。”大概是对他生平的叙述。有《章贡集》二十卷在世上流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阙题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编诗时以“阙题”为名。刘眘(shèn)虚,唐代诗人,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较为恰当的两项是
A. “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 “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
C. “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 “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E. 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15. 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14. AC 15. 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诗人将水塑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不但赋予水春的气息与活力,而且通过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较为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错误,从诗中来看,“闲门向山路”,意思是“闲静的荆门面对蜿蜒的山路”,这里没有多少人来打扰的,所以门也成了“闲门”,而主人分明爱好观山,所以门又向山路而设,故“孤寂”一说不当,应该为“宁静”。D项,“‘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有误,该理解与分析失当,“清辉照衣裳”意思是“清幽的光辉便洒满我的衣裳”,诗句中没有一个情字,写的是“清辉”,这是以景结情。E项,“淡淡的忧伤”错,“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细写青溪和春色,透露了诗人自己的喜悦之情。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全诗赏析“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这二句。首先要明确赏析语言的角度和步骤,然后分析诗句所写的景,再看使用什么手法来描写景物的形象。“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这两句是写“落花”和“流水”,考生要特别注意“随”字。它赋予落花以人的动作,又暗示诗人也正在行动之中,从中可以体味出诗人遥想青溪上游花在春光中静静绽放的景象。此时,水面上漂浮着花瓣,流水也散发出香气。芬芳的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诗人完全被青溪春色吸引住了。他悠然自适,丝毫没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感伤情调。他沿着青溪远远地走了一段路,还是不时地看到落花飘洒在青溪中,于是不期而然地感觉到流水也是香的了。此处所写的水可视、可听、可嗅,既写出春水的气息和活力,也传达出自己怡然自乐的心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直接表达自己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心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歌行》中,作者引用名句表现像思念情人一样渴慕贤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兰亭集序》在谈到人与人相处时,也有一句相似的感叹:“__________”。
【答案】 (1). 忳郁邑余侘傺兮 (2).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3). 青青子衿 (4). 悠悠我心 (5). 俯仰一世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写法:忳、郁、邑、侘、傺、衿、悠、俯。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些经营者借助微信渠道来发展下线成员,暴露出微商管理仍存不足,传销披着微商的外衣大行其道,消费者应提高警惕。
②近年来,一些新闻热点事件,常常发生“舆论反转”现象。公布后的事件的真相,往往与此前引发热议的说法南辕北辙。
③没有“明心见性”的澄明理性,不具备“知人论世”的能力,自然不能有如林先生这样光风霁月的洒脱磊落的胸怀。
④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数十倍成交的火爆场面已成明日黄花。
⑤不同国度的写书人、译书人和读书人,形同陌路,因为一场场朗诵会、座谈会、读书会和签售会而聚到一起,丰富了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⑥科技改变生活,力度惊人,电子商务正方兴未艾,学习方式亦逐渐变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A. ②⑤⑥ B. ①③④ C. ①③⑥ D. ②④⑤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①大行其道: 原指某种学术、道术正在盛行、流行。现指某种新潮事物流行、盛行,成为一种风尚。一般为贬义词或中性词。②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③光风霁月: 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比喻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也比喻人品高洁,胸襟开阔。④明日黄花:原指重阳节后逐渐萎谢的花,后多比喻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使用正确。⑤形同陌路:指本来很熟悉的朋友或别的人,因为一些事情而不再联系或交往,如同成为陌生人一般。似是而非。⑥方兴未艾,正在兴起,还没有停止,“正”与“方”重复。故选A。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声临其境》中那些匠心独具的演员给浮躁的娱乐圈扎扎实实上了一课——为作品添彩增色的,不是浮华的形式,而是内在的魅力。
B. 太阳岛国际雪雕艺术博览会在完成了冰雪艺术画廊的施工后,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兴奋地徜徉其间,犹如置身于北国童话世界。
C. 网瘾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成长,他们一旦罹患网瘾,不仅生理和心理健康会受到严重损害,还会消耗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
D. 我们不否认这项革新没有可取之处,而是说还有美中不足之处。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B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前句的主语是“博览会”,尚无谓语部分,后面就改成了以“游客”为主语。C项,语序不当。“生理和心理健康会受到严重损害”与“消耗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轻重颠倒,应互换位置。D项,多重否定引起表意不明。应该删去“没”。 故选A。
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A中途易辙造成结构混乱。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这张《松鹤图》真的太贵重了,虽然受之有愧,但因家父渴慕已久,我也就笑纳了。
B. 小张啊,凭咱们这么近的关系,你就不要客气,有什么要请教的,可以随时来找我。
C. 您的这盆兔型根雕,惟妙惟肖,实在招人喜欢,如肯割爱,价钱上我一定不亏待您。
D. 小明同学对老师说:“可能是一时疏忽,您的稿子有几个不大通畅的语句,我斗胆作了斧正。”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题中A项,“笑纳”是请人收受礼物的敬辞,不宜用于自身收礼物;B项,“请教”意思是向对方求教,本项中不合乎人物身份;D项,斧正,是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词。故选C。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有些人一直认为,①__________。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吃素的后果并不那么美好。更坏的消息是②__________。比如最普通的素食——大豆,其中含有大豆低聚糖,它的甜度是蔗糖的70%。纯素食很大程度上依赖大豆或者奶制品提供营养,这些食物只要吃很少就能获得足够的热量,但只吃一点食物并不会使人产生饱食感,③__________,人自然就容易发胖。
【答案】①素食是一种健康的饮食 ②很多素食中的糖分含量都很高 ③所以不知不觉摄入就超量了
【解析】
试题分析:补写方法: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选词造句;5.串读检查。①处,从后文转折关系可以推知,此处应是强调素食是一种很好的饮食。②处,从后文提到的大豆低聚糖的甜度是蔗糖的70%可以推知,此处是说素食的糖分含量高。③处,由前文“只吃一点食物并不会使人产生饱食感”和后文“人自然就容易发胖”可以推知,此处是强调发胖的原因——吃了很多的素食。
21.2016年11月30日,一份古老的历法“二十四节气”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许是世上最有诗意的历法,阅读下面诗句,完成题目。
①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②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③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④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⑤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请根据诗歌描写的内容,推断诗歌对应的分别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个节气。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
【答案】 (1). 惊蛰 (2). 霜降 (3). 立夏 (4). 立冬 (5). 白露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根据诗歌描写的内容,推断诗歌对应的分别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个节气”,这是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把握能力。首先要明确二十四节气的名称,然后要明确二十四节气代表的含义、所处的季节。“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由“新年”“蛰虫惊动”“春风起”等可知这应是“惊蛰”,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由“霜草苍苍”“虫切切”可知,应为“霜降”,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由“谢却海棠飞尽絮”“日初长”可知,应为“立夏”,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由“孟冬”“北风”等可知应为“立冬”,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中国民间以立冬为冬季之始,立冬期间,有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由“秋”“露从今夜白”等可知,应为“白露”,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白露。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进入“白露”,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朗读者》节目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词,这些主题词选得都很好。如:遇见、陪伴、选择、礼物、第一次、眼泪、告别、勇气、家、味道、那一天、青春等。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讲述自己的某段人生经历或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联系;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家的味道
家,犹如一桌美味的佳肴,这其中有酸、甜、苦、辣、咸,融合在一起,就是幸福的味道。
酸,与其说是“酸”,不如说是“酸中带甜”。小时候的我,经常会惹得大家开怀大笑,大家就喜欢逗我,把我逗哭了他们却笑了,我成了他们名副其实的“开心果。”
甜,有一次,期末考试前家庭作业非常多,做到了晚上十点多还没做完,而妈妈在辛苦工作了一天后回到家,还坚持帮我检查作业,题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甚至是一个不起眼的标点符号,她都认真推敲并指导我及时更正。看她困的直打哈欠,我心疼的催她赶紧去睡觉,可她就是不肯,非要忍着瞌睡虫的引诱坚持帮我把作业仔细检查完。我感受到妈妈对我的爱是甜甜的味道!
苦,既然有甜就会有苦。记得前年暑假,爸爸妈妈去旅游,爷爷奶奶回老家了,我心里想“老虎不在家猴子称大王”。可不,家里今天就只剩我这个大王了,我终于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了。我先把作业应付完,然后看电视、玩电脑、玩手机……想到这些,我心里乐开了花。可是没过一会儿,就觉得一个人没意思简直无聊透顶,没有了妈妈的唠叨很不习惯。那天,我尝到了人生第一次寂寞的苦滋味。
辣,“辣妹子辣,辣妹子从小不怕辣”。我是个爱吃辣的小女生,平常吃菜都要有辣椒。这不,春节的饺子我都要蘸着辣椒吃,谁也别跟我抢哦。吃完饺子,我迫不及待的打开电视机,一家人期待已久的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我们一大家围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这台视觉大餐,遥控器始终掌握在我这个“辣妹子”手里。一家人有说有笑,欢声笑语,好比十五的月亮团团圆圆,其乐融融。
咸,一家人难免会有牙齿碰到舌头的时候,小吵小闹再平常不过了。记得我读三年级时,妈妈说:“闺女啊,你也长大了,要学着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了,可以帮妈妈和奶奶分担一些啦。”可是我却跟妈妈唱反调,理直气壮地说:“我还有作业呢,再说我还小,小孩子哪里会干家务活动嘛。”妈妈见我这么不懂事顶撞她,也生气了,立刻严肃地板起脸来教训我说:“正是因为你小,所以才要从小培养这种勤劳的好习惯,将来才能照顾好自己和家人……”哎呀,我的妈呀,我妈简直太能唠叨了。我不耐烦地躲进自己的房间,“嘭”的一声把门关了起来……可是第二天早上,看到妈妈端着热腾腾的早饭,我就开始后悔不该那样对妈妈,我的眼睛湿润了,那是咸的味道!
幸福不就是这样平常吗?任它在我们心中弥漫、盛开、蔓延……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就像是我们幸福、平常的一家人,相互包容、相互关心、相互爱护……这就是家的味道,更是幸福的味道!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首先需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审题。作文要求的关键是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写一篇文章讲述自己的某段人生经历或表达自己的人生思考,所以在写作时需要明确每个词语的内涵,然后选出两三个在立意上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词语确定出一个立意,可寻每个词语立意的共同点、因果关系等。“讲述自己的某段人生经历”可以写记叙文,“表达自己的人生思考”可以写散文或议论文。如:可以“第一次”“告别”“勇气”为关键词,讲述自己成长过程中第一次告别家人,勇敢迈向人生旅程的一次经历,或者表现自己告别以前的自己,走向一个全新自我的勇气;如以“家”“味道”为关键词,可写什么是家的味道;如以“遇见”“陪伴”为关键词,可写遇见经典,一直有经典陪伴的感受;如以“礼物”“那一天”为关键词,可讲述自己获得一份珍贵礼物的那一天的见闻感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等。
点睛:首先,需要理解材料的意思。然后选出两三个在立意上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词语确定出一个立意。就这道作文题本身来讲,材料与生活紧密相连。综合词语的意思,选择有关系的词语立意。试题既让每个考生有话可写,又让优秀考生能够脱颖而出。《朗读者》的主题词语,言浅理明,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清晰,具有很好的亲和力,考生在理解上没有难度。而在审题立意、文体选择等方面又具有很大的开放度,便于考生发挥;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为命题加大了空间纵深,也为优秀作文提示了明确指向。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的,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