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5.50 KB
  • 2021-06-06 发布

山西省运城市高中联合体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运城市高中联合体第一次摸底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2020. 5‎ ‎(本试卷满分150分,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3分)‎ ‎(一)小说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海边的雪 风肆无忌惮地吼叫着,绞拧着地上的雪。天就要黑下来了。他们一刻也没有多站,就返身回铺子里了。‎ 金豹重新坐到炉台跟前,烘着手说:“这样的鬼天气只能喝酒。唉唉,到底是老了,没有血气了,简直碰不得风雪。”‎ ‎“这场雪不知还停不停。等几天你看吧,满海都漂着冰矾。”老刚还在专心听着风雪的吼叫声。‎ ‎“唉,老了,老了。”金豹把一双黑黑的手掌放在炉口上,像烤咸鱼一样,反反正正地翻动着。“就像雪一样,欢欢喜喜落下来,早晚要化的。”‎ 老刚点点头,“像雪一样。”‎ 金豹望着铺门上那块黑乎乎的玻璃:“还是地上好,雪花打着旋儿从天上下来,积起老厚,让人踏,日头照,化成了水。它就这么过完一辈子。”‎ ‎“人也一样。真不容易啊!”老刚的声音有些发颤,他的眼睛直盯住跳动的灯火,眼角上有什么东西在闪亮。金豹慢慢地吸一支烟,把没有喝完的半瓶酒重新插到沙子里去。‎ 两个老人挨在一起,闭着眼睛各自想心事。老刚想他的儿子——这时已经背上猎枪和金豹的儿子回家了。‎ 老刚躺下了。金豹自己却睡不着了。他侧身吸着烟,静静地听外边的声音。海浪声大得可怕,他知道拍到岸上的浪头卷起来,这时正恶狠狠地将靠岸的雪砣子吞进去。他惯于在骇人的海浪声里甜睡。‎ 可是今晚却睡不着了。仿佛在这个雪夜里,有什么令人恐惧的东西正向他慢慢逼近过来。他怎么也睡不着。他披上破棉袄钻出了铺子。‎ - 27 -‎ 刚一出门,一股旋转的雪柱就把他打倒了,头被撞得有些懵。金豹望着四周,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突然想起了白天搬动的舢板,加固的锚绳也不保险哪!他像被什么蜇了似地喊着老刚,翻身回铺子去了。‎ 凭借雪粉的滑润,他们将几个舢板又推离岸边好几丈远。彼此都看不见,只听见粗粗的喘息声。他们不敢去推稍远一些的小船,怕摸不回铺子。‎ 他们的手脚冻得没有了知觉,终于不敢耽搁,开始摸索着回铺子了。金豹不断喊着老刚,听不到回应,就伸手去摸他、拉他。有一次脸碰到他的鼻子,看到他用手将耳朵拢住,好像在听什么?‎ 老刚真的在倾听。听了一会儿,他的嘴巴颤抖起来,带着哭音喊了一句:“妈呀,海里有人!”‎ 金豹像他那样听了听。‎ ‎“呜喔——哎——救救——呜……”‎ 是绝望的哭泣和呼喊。金豹跳了起来,霹雳一般吼道:‎ ‎“有人!他们上不来了!”‎ ‎“听声音不远!”老刚身上抖起来,牙齿碰得直响。‎ 金豹在浪头跟前吼起来,浪头扑下来,他的身子立刻湿透了……老刚喊了一阵,最后绝望地说:“不行了,他们听见也摸不上来,他们不行了……”‎ 金豹奔跑着,呼喊着,不知跌了多少跤,伸开手在雪地上乱摸——他想摸些柴草点一堆大火:被海浪打昏了头的人,只有迎着火光才能爬上来,金豹想按海上规矩,为落水者点一堆救命的火。厚厚的大雪,哪里寻柴草去!他一声不吭地站在了老刚身边,突然说了句:“点铺子吧!”‎ 铺子是他们承包组的全部家当哪。‎ 大火燃起来了!风吹着,熊熊烈火四周容不得冰雪了。空中飞旋的雪花,都被映红了;雪地上,远远近近都是嫣红的火的颜色,狂暴的风雪比起这团大火好像已经是微不足道的了……‎ 金豹钻到了水浪里,盯着水里的那团黑影。黑影近了,是抱着一块木板的落水者。金豹拖上他,刚迈开一步,就被一巨浪打倒了,他爬起来时,看到老刚也拖着一个人……他们把两个落水的人抱到了大火边上。‎ 烤了一会儿,两个身体蠕动起来。‎ 正在这时候,金豹和老刚听到了大火的另一边有一种奇怪的声音。他们跑去一看,惊得说不出话——从雪地里、从黑夜的深处滚来两个“雪球”!“雪球”滚到大火边上才展开,让他们看出原来是两个人。老刚低头瞅一瞅,惊慌地捏住其中一个的手说:“这是我儿子!”‎ - 27 -‎ 原来他们终于没能冲出茫茫原野,在漫天的雪尘中迷路了!他们左冲右突,终于知道自己注定要冻死在这个雪夜里了。可他们绝境中望到了奇迹——一团生命的大火在远方剧烈燃烧,爆出了耀眼的白光!他们流着眼泪,爬过去,滚过去……‎ 火势渐渐弱下去,那一堆炭火却红得可爱。两个落水的人能够坐起来了,他们看看炭火,看看远处的黑夜,放声大哭起来。‎ 两个年轻猎人的双筒猎枪早已不知丢在哪里了。他们的一身冰砣融化着,水流又渗进沙子里。他们颤声叫着:“爸……”‎ 他们和两个落水的人一块儿跪在了两个老人面前……‎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风肆无忌惮地吼叫着,绞拧着地上的雪”小说开篇用比拟的手法交代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特点,“金豹烘手”、“饮酒取暖”,侧面烘托了天气的寒冷。‎ B. 金豹和老刚对海边正下着的大雪有一番对话,交流中流露出他们对自己“老了”的无奈心态,真实展示了老年人对未来生活的迷茫。‎ C. “老刚想他的儿子——-这时已经背上猎枪和金豹的儿子回家了”这一细节为后边的点燃铺子救人时意外救了自己儿子做伏笔。‎ D. “金豹睡不着”这一细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下文一连串情节,因为睡不着而走出铺子,直到他们点火救人,构思巧妙,环环相扣。‎ ‎2. 小说极力描写海浪和风雪之大,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 小说结尾写到金豹和老刚的儿子也因为点燃的大火而得救,故事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 B 2.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中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突出天气的寒冷恶劣,营造出紧张、凶险的氛围。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因海浪风雪大,落水者和迷路者才找不到方向,才需要大火指引方向,才有点燃铺子救人救儿的情节。③侧面烘托了老人舍弃个人利益点燃铺子救人的品质。④突出了主题,因海浪风雪之大,点燃铺子救人的举措也无意救了他们儿子的命,凸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主题。 ‎ ‎3. ①与前文情节互为照应,使结构紧凑完整。②使情节更丰富,跌宕起伏。③使主题得到了升华,不仅仅是对舍己救人的歌颂,凸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 ‎【解析】‎ ‎【1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 B项,“交流中流露出他们对自己‘老了’的无奈心态,真实展示了老年人对未来生活的迷茫”说法错误。话语中有对年老的感慨,但并没有无奈的伤感。他们不是对“对未来生活的迷茫”,是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生命像雪花一样脆弱;人生虽短暂和艰难,但要脚踏实地地去面对、经历。‎ 故选B。‎ ‎【2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能力。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提供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本题要求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极力描写海浪和风雪之大,这样描写的作用。通读文章,本文通过描写一对老人,在一个暴风雪的夜晚,为了给海里落水的人指明方向,不惜点燃了海边他们寄身躲避风雨的铺子,歌颂了老人们舍己救人的品质;小说最后通过老人们的儿子也因铺子的大火而得救,表达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小说中,极力描写海浪和风雪之大:“海浪声大得可怕,他知道拍到岸上的浪头卷起来,这时正恶狠狠地将靠岸的雪砣子吞进去”“刚一出门,一股旋转的雪柱就把他打倒了,头被撞得有些懵”,通过海浪风雪的描写,能表现天气的寒冷、恶劣,营造出紧张、凶险的氛围,突出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从情节上看,结合“他惯于在骇人的海浪声里甜睡”“可是今晚却睡不着了。仿佛在这个雪夜里,有什么令人恐惧的东西正向他慢慢逼近过来。他怎么也睡不着。他披上破棉袄钻出了铺子”,正是因为风雪之大,老人睡不着,所以才走出铺子;落水者和迷路者也因风雪之大才会找不到方向,才需要大火指引方向,由此推动情节的发展,老人要点燃铺子搭救大海中落水者。从表现人物上看,结合“金豹想按海上规矩,为落水者点一堆救命的火。厚厚的大雪,哪里寻柴草去!他一声不吭地站在了老刚身边,突然说了句:‘点铺子吧!’”“铺子是他们承包组的全部家当哪”分析可知,海浪风雪之大,从侧面烘托两位老人舍弃个人利益,点燃铺子救人的品质,尤其是小说中对铺子的介绍,铺子不单是两位老人躲避风雨寄身的地方,也是他们承包组的“全部家当”,能够舍出性命拿出承包组所有的家当去救人,更彰显两位老人的品质可贵。从主题上看,结合“老刚低头瞅一瞅,惊慌地捏住其中一个的手说:‘这是我儿子!’”“可他们绝境中望到了奇迹——一团生命的大火在远方剧烈燃烧,爆出了耀眼的白光!他们流着眼泪,爬过去,滚过去……”,因海浪风雪之大,点燃铺子救人的举措也无意救了他们儿子的命,事件也许有些巧合,但是却凸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结尾段落的作用的能力。分析把握结尾段落的作用,思维角度要涉及文章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三方面。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合,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等。本题要求简要分析小说结尾写到金豹和老刚的儿子也因为点燃的大火而得救,故事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文章写金豹和老刚两个人的儿子也因为点燃的大火而得救,结合文本内容“两个老人挨在一起,闭着眼睛各自想心事。老刚想他的儿子——这时已经背上猎枪和金豹的儿子回家了”及恶劣的自然环境等内容分析,与前文情节互为照应。结合“原来他们终于没能冲出茫茫原野,在漫天的雪尘中迷路了! 他们左冲右突,终于知道自己注定要冻死在这个雪夜里了。可他们绝境中望到了奇迹——一团生命的大火在远方剧烈燃烧,爆出了耀眼的白光!他们流着眼泪,爬过去,滚过……”可知,使主题得到了升华,不仅仅是对舍己救人的歌颂,凸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结合“老刚低头瞅一瞅,惊慌地捏住其中一个的手说:‘这是我儿子!’”分析,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引发读者的思考。‎ ‎【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散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读柳永 梁衡 - 27 -‎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内容上把词从宫词中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就像超声波探测,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比如这首已传唱900年不衰的名作《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一读到这些句子,我就联想到第一次置身于九寨沟山水中的感觉,那时照相根本不用选景,随便一抬手就是一幅绝妙的山水图。现在你对着这词,任裁其中一句都情意无尽,美不胜收。这种功夫,古今词坛能有几人。‎ 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 - 27 -‎ ‎。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籽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另外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中绝大多数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但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标题中的“读”字用的很高妙,一方面突出作者通过读他的诗文而获得的对他的认识,另一方面又突出了作者侧重探究的是柳永的精神世界。‎ B. 文章第一段在内容上简述了作者记住柳永的原因,在结构上统领全文,同时也奠定了全文深沉高远的基调。‎ C.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概括了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他对词的贡献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 D. 文章通过对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生平遭际的概述,将人物放在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理性的评判,高度肯定了柳永在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 ‎5. 请简要分析“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答案】4. C 5. 字面意思:迎客松在悬崖峭壁上活出了自己的样子,令人敬仰。深层含义:将考场落第后陷入人生困境中的柳永比喻成处于绝壁上的黄山迎客松,生动揭示了柳永将自己的文学才华和艺术天赋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并创造出使后人无法企及(或仰慕)的艺术高峰的事实 ‎【解析】‎ ‎【4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 C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概括了柳永于词的贡献”中“比喻手法”错误,应为“类比手法”。‎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中重要句子含义能力。理解分析句子含义,首选先明确句子所写的内容,然后根据句子所在的上下文,理解其含义。本题要求简要分析“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这句话主语是“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是写黄山迎客松的生长环境。“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是说在“悬崖绝壁、霜风雪雨”这样恶劣的环境之中,黄山迎客松活出了自我,变得“干挺如铁,叶茂如云”,在艰难环境中这样变化“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在结合这句话所在的上文“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以及后文“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中绝大多数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但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这些句子结合句子本身使用比喻修辞手法,句子表层意思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作答即可。‎ 二、古诗文阅读(共11小题,50分)‎ ‎(一)课内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 - 27 -‎ 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节 ‎6.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 使人遗赵王书 遗,给予,馈赠 B.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曲,委屈 C. 乃辞谢固请 谢,辞别 D. 大王必欲急臣 急,逼迫 ‎7.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以资政殿学士行 B. 设九宾于廷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C. 王必无人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D. 臣乃敢上璧 乃令张良留谢 ‎8.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A. 不者,若属皆且所虏。‎ B.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 夫晋,何厌之有?‎ D. 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27 -‎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答案】6. D 7. B 8. C ‎ ‎9. (1)比较这两个计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 ‎(2)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是不可能得到这些城邑的 。‎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项,“使人遗赵王书”的意思是“就派人给赵王送来一封书信”,所以“遗”的意思是“送”;‎ B项,“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的意思是“秦国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赵国理亏”,所以“曲”的意思是“理亏”。‎ C项,“乃辞谢固请”的意思是“便向他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所以“谢”的意思是“道歉”。‎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 A项,以:用/以:凭借……身份;‎ B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在;‎ C项,必:假如/必:一定;‎ D项,乃:才/乃:于,就。‎ 故选B。‎ ‎【8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句式掌握和判断能力。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用。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本题,‎ 例句,为被动句,“见”表被动;‎ A项,为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B项,为被动句,“见……于”表被动;‎ C项,为宾语前置句,“何厌之有”即“有何厌”,意思是“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D项,为被动句,第一个“于”表被动,“君幸于赵王”意思是“而您被(受)赵王宠爱”。‎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均”,衡量;“之”,这;“均之二策”,衡量这两个计策;“宁”,宁愿;“宁许以负秦曲”,宁可答应,而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2)中“度”,估计;“特”,只词,只不过;“诈”,欺骗;详,同“佯”,假装;“予”,给;“实”,实际上;“实不可得”,实际上赵国是不可能得到这些城邑的。‎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27 -‎ 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了楚人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王送来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赵王同大将军廉颇以及诸大臣们商量:如果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到欺骗;如果不给他,又恐怕秦国来攻打。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也未能找到。宦官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你是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的?”缪贤回答说:“微臣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相如劝阻我不要去,问我说:‘您怎么会了解燕王呢?’我对他说:‘我曾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情愿跟您交个朋友”。因此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燕王。’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现在您是从赵国逃亡到燕国去,燕国惧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为臣。为臣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于是赵王立即召见,问蔺相如:“秦王用十五座城池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它。”赵王说:“得了我的宝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相如说:“秦国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衡量一下两种对策,宁可答应它,使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赵王说:“谁可以前往?”相如说:“大王如果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宝璧前往出使。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赵王于是就派遣蔺相如带好和氏璧,西行入秦。‎ 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相如捧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宝璧传着给妻妾和左右侍从看,左右都高呼万岁。相如看出秦王没有用城邑抵偿赵国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说:“璧上有个小斑点,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给他,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后几步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宝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说给我们城邑恐怕不可能。’商议的结果是不想把宝璧给秦国。但是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互相不欺骗,更何况是大国之间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就使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宝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如今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台观上接见我,礼节十分傲慢;得到宝璧后,传给姬妾们观看,这样来戏弄我。我观察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以我又取回宝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王怕他把宝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并召来有司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都给赵国。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根本不可能得到,于是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贵国,不敢不奉献出来。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 ‎(二)课外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 - 27 -‎ 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 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定。坐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数月,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悉为施行。‎ 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有意,欲因群材以更治,而小人权幸皆不便。孙甫、蔡襄上言:“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而殊尝被诏志宸妃墓,没而不言。”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坐是,降工尚书,知颖州。然殊以章献太后方临朝,故志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辅臣例宣借者,时以谓非殊罪。‎ 逾年,病浸剧,乘舆将往视之。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篆其碑首曰“旧学之碑”。‎ ‎(选自《宋史•晏殊传》,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B. 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C. 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D. 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晏殊是赐同进士出身并非科举出身。‎ B.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供奉祖先的的宗庙,后来皇后和普通大臣的神位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中。‎ C. 衮冕,是皇帝及上公的礼服和礼冠,是皇帝等王公贵族在祭天地、宗庙等重大庆典活动时穿戴用的正式服装。‎ D. ‎ - 27 -‎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晏殊才华出众,诚实可信。他曾被被张知白誉为神童并举荐给朝廷,在廷中复试时主动要求更换已做过的试题,受到皇帝的称赞。‎ B. 晏殊性情急躁、自恃清高。他曾因侍从来迟用笏板撞落侍从牙齿,也曾轻视诏令、役使官兵,因而或被免官或被降职,一生坎坷。‎ C. 晏殊能举贤进士、且富有谋略。当时名士范仲淹、孔道辅等人都得到他的举荐,并用“垂帘听政”的办法解决了大臣之间的争端。‎ D. 晏殊曾重教兴学,深受皇帝重视。晏殊任应天府时,兴办学校;晏殊病逝,仁宗遗憾自己在晏殊生病时没有去探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殊以章献太后方临朝,故志不敢斥言。‎ ‎(2)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陛下忧也。”已而薨。‎ ‎【答案】10. D 11. B 12. B ‎ ‎13. (1)可是晏殊是因为章献太后刚刚垂帘听政,所以,墓志铭里不敢提到。‎ ‎(2)晏殊立即派人飞马上奏说:“无非是我的老毛病又犯了,快要好了,不值得让陛下担忧。”不久病逝。‎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本句大概意思是“皇帝下诏晏殊与一千多进士一块在朝廷上考试,晏殊一点都不害怕,拿着笔不一会儿就写完了。皇帝非常赞赏,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AC项,“殊与进士千余人”作“并试廷中”,意思是“晏殊与一千多进士一块在朝廷上考试”,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 B项,“嘉赏”为一个词,意思是“非常赞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故选D。‎ ‎【11题详解】‎ - 27 -‎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皇后和普通大臣的神位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中”说法错误,应该是“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也曾轻视诏令、役使官兵”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倒数第二段,原文为“孙甫、蔡襄上言:‘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而殊尝被诏志宸妃墓,没而不言。’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这是孙甫、蔡襄上奏弹劾晏殊的言辞,实际上是“然殊以章献太后方临朝,故志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辅臣例宣借者,时以谓非殊罪”。还有说晏殊“一生坎坷”也不对,晏殊官至宰相,虽然后来因为小人诬陷“被降为工部尚书、颖州知府”,称不上“一生坎坷”。‎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然”,可是,然而;“以”,因为;“方”,刚刚;“志”,指墓志铭;“以”,因为;“斥言”,提到,明言。(2)中“即”,立即;“驰奏”,指派人飞马上奏;“老疾”,老毛病又犯了;“行”,将要,快要;“愈”,指病愈,病好了;“足”,值得;“已而”,不久;“薨”,死,这里指晏殊病逝。‎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 27 -‎ 参考译文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写文章。景德初年,张知白做江南安抚使,把晏殊当作神童推荐给朝廷。皇帝下诏晏殊与一千多进士一块在朝廷上考试,晏殊一点都不害怕,拿着笔不一会儿就写完了。皇帝非常赞赏,赐给他同进士出身。过了二日,又考试诗、赋、论。晏殊上奏说:“我曾经自己练习写过这篇赋,请考试别的题目。”皇帝喜欢他不隐瞒,等他写完,皇帝连连称好。‎ 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遵奉遗诏暂且垂帘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自想独自参见太后,(对于这件事)朝中没有人敢决定这个建议的。晏殊提出建议说:“向太后奏事的群臣,太后垂帘听取(即可),都不能见(太后的)面。”方案就决定下来。因为跟着皇帝驾临玉清昭应宫,随从拿着笏板来晚了,晏殊发怒,用笏板打那个人,把人家的牙齿打断了,御史弹劾晏殊,晏殊被罢官做了宣州知府。过了数月,改任应天府,延请范仲淹来教学生。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弃,(重新)兴办学校从晏殊开始。太后拜谒太庙,有人奏请太后穿衮冕拜谒。太后拿这个问晏殊,晏殊用《周官》中规定的太后服装回答。朝廷正在陕西用兵的时候,晏殊请求罢除内臣监兵,不用阵图强行命令诸将,使得将军能够根据敌军形势决定攻守策略;并且招募弓箭手,培训他们,以备战斗。晏殊又请出宫中多余的器物变卖以资助边境军费,这些建议都被施行。‎ 殊平时喜欢贤能之人,当世知名之人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自他的门下。等到他做了宰相,更加致力于推荐贤能之人,而范仲淹与韩琦、富弼都得到提拔重用,甚至官职做到了台阁,增加了当时的贤能人才。皇帝也下定决心,想凭借这些人才改革政治,可是那些小人权贵觉得没好处。孙甫、蔡襄上奏说:“宸妃生下皇上做天下君主,可是晏殊曾经受诏命为宸妃墓写墓志铭,却隐瞒没有提到这件事。”又上奏批评晏殊役使官兵建筑出租房来谋求利益。因为这个原因,晏殊被降为工部尚书、颖州知府。可是,(实际上)晏殊是因为章献太后刚刚垂帘听政,所以,墓志铭里不敢提到;而他使用士兵,是当时辅臣例行的公开借用的情况,当时(的人)都因此认为不是晏殊的罪过。‎ 过了一年,疾病加剧,皇帝乘舆将要探访他病情。晏殊立即派人飞马上奏说:“无非是我的老毛病又犯了,快要好了,不足让陛下担忧。”不久病逝。皇帝虽然亲临祭奠,但皇帝因为没有探访他病情而遗憾,于是特地罢朝两天,追赠司空兼侍中,諡号元献,雕刻他碑首为“旧学之碑”。‎ - 27 -‎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朱敦儒 谁转琵琶弹侧调,征尘万里伤怀抱。客散黄昏庭院悄,灯相照,春寒燕子归来早。‎ 可惜韶光虚过了,多情人已非年少。只恐莺啼春又老,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一、二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叙写了词人听到琵琶声而引起的无限感慨。‎ B. “征尘万里”点明了客居他乡的处境,“伤怀抱”一词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C. “客散黄昏庭院悄”写出了客人聚会离开后庭院静谧的情形,给人孤单落寞之感。‎ D. “只恐莺啼春又老”一句既点明时令,又在景物描写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 ‎15. 有人说词的下片充满了悲惋之情,请结合词句分析。‎ ‎【答案】14. A 15. ①从“韶光虚过”“多情人已非年少”“只恐莺啼春又老”可看出词人内心那份韶华已逝、年老体衰的无奈与忧愁。②从“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可以看出词人因人海茫茫,知音难找,无志同道合之人相伴相守,流露出的孤独失意之感。‎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整首诗词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分析错误,这里应是听觉,并无视听结合。‎ 故选A。‎ ‎【15题详解】‎ - 27 -‎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分析词的下片表达的悲惋之情,理解内容是关键。这首词下片内容较为简单。抓住关键词,“韶光虚过”是说时光流逝,却过得没有什么意义,光阴虚度,一事无成;“多情人已非年少”也是在说自己已经不再年轻,流露出词人内心那份韶华已逝的伤感之情;后面“春又老”,春是每年都会来的,它是不会老的,老的是人,物是人非,年华已逝的伤感与忧愁。“知音少”,这是比较直接的抒发,慨叹知音难觅,没有志同道合之人;“何处寻芳草”,以景结情,世界之大,到哪里去寻找那些美好?流露出一种无人陪伴,知音甚少的孤寂与落寞。‎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描写蜀道山势高峻陡峭和人们徒叹奈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作者因被贬到江州,终年听不到丝竹之声,从早到晚满耳都是________虽有山歌村笛,却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 ‎(4)《离骚》中,屈原面对群小诬陷、风气败坏的环境,在发出忧愁苦闷、走投无路的慨叹后,仍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 ‎(5)《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的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答案】 (1). 扪参历井仰胁息 (2). 以手抚膺坐长叹 (3). 杜鹃啼血猿哀鸣 (4). 呕哑嘲哳难为听 (5). 万里悲秋常作客 (6). 百年多病独登台 (7). 宁溘死以流亡兮 (8). 余不忍为此态 (9). 有善始者实繁 (10). 能克终者盖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胁、膺、呕哑嘲哳、常、溘、寡。‎ - 27 -‎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群众送锦旗,满墙挂锦旗,成为一些机关单位引以为荣的亮点。然而,日前在上海徐汇区,居民送来的一面锦旗却让干部________。锦旗里面也有辩证法。它承载着荣誉,更写满了责任;它表达了谢意,更倾注了期待。一位基层干部在长期工作中收到了上百面锦旗,一面一面________,又颇为感慨:做了分内之事,群众却送来锦旗,本身就说明工作有不足。所以,每当看到锦旗,除了欣慰,更有压力。郑板桥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    )。”对世界的感应,常常是心灵的写照。竹涛阵阵,一心忧民者,自然“一枝一叶总关情”;而官老爷们,则会把百姓冷暖抛诸脑后,想的是送礼声、升官令。同样,对群众的表扬,有的干部________,想到了更普遍的问题、更多人的急难事,多做________的实功;而有的人却视之为“政绩”的道具,图虚名装门面,不啃硬骨头,专搭花架子,最后都是“客里空”。锦旗虽小,分量不轻。很多时候,它拷问着思想观念的公与私,检验着工作作风的实与虚。‎ 不求就里,难寻病根;不务实情,难办实事。不只是给好评的锦旗,近年来,一些地方也不时出现“另类锦旗”。从“最不作为奖”的揶揄,到送时钟、鸭梨、皮球等的委婉提醒,尽管有时失之偏激,但带刺的“表扬”,不也多少反映了现实积弊、民意呼声?可值得称道的是,不仅不少单位接下这份尴尬的“礼物”,反而反躬自省,力求把痛点变成亮点。‎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坐针毡 了如指掌 融会贯通 锦上添花 B. 如坐针毡 如数家珍 举一反三 雪中送炭 C. 如临深渊 了如指掌 举一反三 锦上添花 D. 如临深渊 如数家珍 融会贯通 雪中送炭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最苦百姓难为生 B. 疑是民间疾苦声 C. 宁为民间疾苦悲 D. 怎堪人间苦悲情 - 27 -‎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可值得称道的是,不仅不少单位接下这份尴尬的“礼物”,而且反躬自省,力求把痛点变成亮点。‎ B. 可称道的是,不少单位不仅接下这份尴尬的“礼物”,而且反躬自省,力求把痛点变成亮点。‎ C. 可称道的是,不少单位不仅接下这份尴尬的“礼物”,反而反躬自省,力求把痛点变成亮点。‎ D. 值得称道的是,不少单位不仅接下这份尴尬的“礼物”,反而反躬自省,力求把痛点变成亮点。‎ ‎【答案】17. B 18. B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如坐针毡: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如临深渊:比喻极其危险,行事十分小心谨慎。此处和危险没有关系,是说群众送锦旗,满墙挂锦旗,成为一些机关单位引以为荣的亮点。然而,日前在上海徐汇区,居民送来的一面锦旗却让干部心神不定,坐立不安,选用成语“如坐针毡”。第二处,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如数家珍: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此处是说一位基层干部在长期工作中收到了上百面锦旗,一面一面像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熟悉。选用成语“如数家珍”。第三处,融会贯通:意思是指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举一反三: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根据后文“想到了更普遍的问题、更多人的急难事”,选用成语“举一反三”。第四处,锦上添花:比喻略加修饰使美者更美,引申为比喻在原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雪中送炭:意思是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此处根据后文“而有的人却视之为‘政绩’的道具,图虚名装门面”推断出此处填写成语“雪中送炭”。故选B。‎ ‎【18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文段的主题是由锦旗观为官之道。由上下文语境可知,引用郑板桥的诗正是要说明官吏对百姓的关心,与下文“竹涛阵阵,一心忧民者”相呼应。卧在衙门的书斋里静听着竹叶沙沙地响动,总感觉是民间百姓呼饥号苦的喊声。“听”到“民间疾苦声”,最符合常理。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本题,划线句子“可值得称道的是,不仅不少单位接下这份尴尬的‘礼物’,反而反躬自省,力求把痛点变成亮点”,句子有三处语病。“可”与“值得”重复;分句之间关系是正向递进关系,关联词应该用“而且”;“不少单位”作为整个句子的主语,应放在“不仅”前面。再来看选项,A项,“可”与“值得”重复;“不少单位”作为整个句子的主语,应放在“不仅”前面。C项,分句之间关系是正向递进关系,关联词应该用“而且”。D项,分句之间关系是正向递进关系,关联词应该用“而且”。故选B。‎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下面是三种实用文的部分摘录,请根据实用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每种文体的不得体之处并做修改。‎ ‎(1)未录用的稿件,概不退还;对采用的稿件,我们有斧正的权利。(征稿启事)‎ ‎(2)为了感谢您的鼎力相助,贤弟我在寒舍略备薄酒,敬请光临。(请柬)‎ ‎(3)很高兴有机会表达我对贵校的向往之情,希望得到老师您的垂怜。(自荐信)‎ ‎【答案】(1)斧正——修改 (2)贤弟——愚弟 (3)垂怜——垂青 ‎【解析】‎ - 27 -‎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 ‎(1)斧正:是指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辞。又称郢正、郢削、斧削,此处是说自己方(征稿单位)有权利给别人(采用的稿件)修改文章,表达不得体,可改为“修改”;‎ ‎(2)贤弟:是古时人们对与自己熟识的朋友或者结拜兄弟的尊称,不能用来指自己,可改为“愚弟”;‎ ‎(3)垂怜: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怜爱或同情。此处是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对方的重视,而录取自己,表达不得体,可改为“垂青”。‎ ‎【点睛】语言得体要做到“四看四审”:‎ ‎①看对象,审尊卑长幼是否得体,做到谦敬辞使用不错位。‎ ‎②看场合,审合不合氛围,做到顺情合理。‎ ‎③看感情,审褒贬,做到褒贬适宜。‎ ‎④看语体,审不伦不类、文白夹杂,做到该口语就口语,该书面语就书面语。‎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2019年4月29日至10月7日,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中国北京举办,为期162天。本次北京世园会有“百园之园”之称,园区总面积达960公顷,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世园会。以物联网和5G为“神经”,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为“大脑”,北京世园会将园林艺术变成了人、科技、自然与文化相结合的视觉盛宴,是有史以来科技最先进的世园会。北京世园会吸引了11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以及120余个非官方参展者,是有史以来国际参展方数量最多的世园会。‎ ‎【答案】)①2019年4月29日至10月7日。②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中国北京举办。③规模最大。④科技最先进。⑤国际参展方数量最多。‎ ‎【解析】‎ - 27 -‎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这是一道新闻类叙述语段压缩题。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白文字所介绍的对象“是什么”,二是要明确对象“怎么样”。第一步,通读材料。即通读语段或材料,抓住主要信息,找表示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的语句。第二步,概括归纳。在通读的基础上,将其准确划分层次,概括归纳信息内容。第三步,提炼筛选。将概括归纳的信息进行提炼筛选,删除次要信息,保留主要信息,即“去粗取精”。第四步,整合表达。即根据题目要求,将提炼筛选出来的主要信息用简洁凝练、准确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要保证语句通顺(无语病),结构合理。‎ 本段文字可分两层,第一句话为一层,是新闻的导语部分,概括报道中心事件“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中国北京举办”。其余内容为第二层,从三方面详细介绍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情况。所以压缩时需保留的信息有:时间,2019年4月29日至10月7日;事件,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中国北京举办;此次博览会特点。概括特点时结合第二层的语句“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世园会”“是有史以来科技最先进的世园会”“是有史以来国际参展方数量最多的世园会”即可。据此进一步简化整理答案,注意字数限制。‎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母亲节这一天,一早打开朋友圈、微博、QQ空间,到处都是祝福母亲节日快乐的,夹杂着晒自己和母亲的照片,转发各种母爱伟大的故事等,热闹非凡。这时候你不赶紧表达一下对母亲的感情,都不好意思给别人点赞。‎ 面对网友们向母亲们疯狂的“示爱”方式,一半以上的母亲表示并不知情。因此有网友调侃:“什么地方儿女最孝顺?朋友圈”,“你妈知道你在网上这么孝顺么?”。也有不少网友表示:“平时不习惯和父母交流情感,或者不好意思表达感激,用这样的方式说出心里话,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还有网友认为,比起隔空抒情,能回家给妈妈做顿饭、陪妈妈聊聊天,给妈妈买点实在的礼物,才是表达祝福的更好方式。‎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与含意,写一篇议论文,发表你的看法,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答案】 别让亲情飘在空中 ‎ 母亲节的祝福霸占了网络荧幕,可这些隔空抒情的祝福却大多被遗忘于虚拟空间,没能温暖母亲的心。别再让亲情的暖意被冰冷的屏幕阻隔,陪伴才是最实在的暖心祝福。‎ ‎ ‎ - 27 -‎ ‎ 陪伴,让生活回归。历史上战争的硝烟没能攻陷人们对生活的追求,网络却轻而易举地攻占我们的生活空间中一大部分。虚拟空间的快捷看似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悄然滋生了众多的“低头族”。网络使用过度的现象屡屡出现,显示了网络所带给人们情感间的隔阂。虚拟生活举起它耀武扬威的拳头给予真实生活一下又一下的重击,而陪伴,这一最朴素无华的感情表达方式,就是真实生活对网络的精彩反击。‎ ‎ 母亲节的祝福霸了屏,却没让子女对母亲的爱霸住生活的屏。网络是十分高效快捷的工具,它让网友对母亲的“示爱”变得轻易且容易夸大效果。正因它的快捷与夸大作用,网友们只看到了无数的点赞,却忽略了祝福的真正接受者——母亲们。母亲们大多不是网络的高频使用者,日复一日的操劳磨掉了她们的棱角,也让她们回到了生活的深处。网络上的一片祝福之音、溢美之词,为我们构造了一派和乐融融的假象,却让我们进一步沦陷于虚拟,忘却了母亲在真实生活中盼子归的身影。‎ ‎ 隔空抒的情,只会永远飘在空中。对母亲的爱,却不应只是通过网络来表达,而应实实在在地在生活里,让母亲感受到她身边萦绕着的情。‎ ‎ 母亲们最需要的是朴素真切的陪伴,而非网上哗众取宠的“晒”式示爱。母亲们用最美的年华陪伴你我的成长,长大后的我们,难道不应以陪伴回应这份深情吗?许多孩子别扭于在真实生活中对母亲直白的示爱,那么,亲手做的一桌好菜、一些实在的礼物,哪怕只是陪母亲在公园里散个步。难道这些举动不比网络空间那搁浅的爱意来得更加含蓄而真实暖心吗?‎ ‎ 虚拟空间里终究只是一件工具,别让亲情沾染太多那冰冷的机器味儿。网络易使情感变得浮夸而轻飘飘,就像幼时手里那永远握不住的红气球,更像时光长河里偶尔泛起的浮光掠影,激不起人心湖里一点涟漪。‎ ‎ 陪伴,是最长情的示爱,是最珍贵的祝福。请别再让你的一份深情搁浅于冰冷的虚无中,别再让时光无情磨损那些美好。下一个母亲节,只愿更多的母亲能享儿女承欢于膝下的幸福,更多的儿女选择以陪伴珍惜亲情。‎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现象+观点的材料作文,准确的说是任务驱动型作文。与以往传统作文不同的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对于这种类型的作文,考生首先是阅读材料,对材料进行概括,确定核心话题:母亲节人们在网上疯狂向母亲示爱。接下来就要确定立意方向。既然材料中已经给出了几个观点,考生要做得就是选边站,要么赞同网上这种“隔空传情”的表达方式,要么赞同线下实在真诚的祝福方式,当然也可以另起炉灶,从新的角度进行思考。确定立意方向之后,就要斟酌确定自己的观点和分析议论的角度,这时考生需要回归材料,再仔细审读材料,寻找议论点。具体来说:‎ - 27 -‎ ‎ ①网上隔空传情不是向母亲祝福的最好方式。因为第一,网上抒情忽略了祝福的真正接受者——母亲们,不符合母亲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与要求。母亲们大多不是网络的高频使用者,日复一日的操劳磨掉了她们的棱角,也让她们回到了生活的深处。网络上的一片祝福之音、溢美之词,为我们构造了一派和乐融融的假象,却让我们进一步沦陷于虚拟,忘却了母亲在真实生活中盼子归的身影。第二,情感的表达是个人的、私密的、个性的,如此热闹,千篇一律会冲淡甚至消解情感本身,从而使祝福流于形式,另外也有炫耀、作秀、给人看的嫌疑,是在消费情感。第三,源于网络的压力和外在的胁迫,可能使情感的表达并非出于自愿,从而显得不够真实。同时“这时候你不赶紧表达一下对母亲的感情,都不好意思给别人点赞。”也容易使情感表达被“道德绑架”,从而走向盲目和随波逐流。‎ ‎ ②网络让爱触手可及。首先,网上示爱可以冲破时间与空间的阻隔与桎梏,让爱的表达更方便、快捷。新时代的网络给予了我们交流、传递情感的平台,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情感的存放地和分享地。情感不再是一支无根的浮萍,它扎根在网络平台坚实的土地上,不断传输温情、美好和正能量。其次,从历史民族的角度看,自古以来,我们的国民保守、含蓄,不善于直接表达感情,网上示爱不失为一种进步,一种表达情感的理想方式。“平时不习惯和父母交流情感,或者不好意思表达感激,用这样的方式说出心里话,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情深意切的文字、经岁月洗涤仍焕发生机的照片,一经在朋友圈发出,无不引起大家的共鸣,积聚起温情脉脉的暖意。‎ ‎③重拾节日的仪式感。‎ ‎④情感的表达要回归本真,回归实在。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古人尚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真挚诗句与对“意恐迟迟归”的母亲“密密缝”的体察与感动,尚有“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的时时刻刻牵挂心头的孝义与汉文帝亲试汤药的实际孝行,难道现在就只有字符一样、格式一致、甚至内容都可以复制粘贴毫无新意的祝福话语了吗?对于不善表达的我们,母亲节是一个表达情感的好时机。与其在朋友圈热闹,不如回家好好陪母亲“热闹”,哪怕回家给妈妈做顿饭、陪妈妈聊聊天,给妈妈买点实在的礼物,这样的爱的表达才拳拳深情,温馨动人。‎ ‎⑤不要肆意揣度诋毁别人的爱心和苦心,勿消解爱的真诚与伟大。“什么地方儿女最孝顺?朋友圈”“你妈知道你在网上这么孝顺么?”这样的调侃与讽刺虽有道理,却可能流于极端与绝对,有消解崇高,走向虚无的嫌疑。‎ - 27 -‎ 点睛:本题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对于此类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各类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审题立意、提炼观点的技巧。本题可采用“由果溯因法”来确定核心话题:母亲节人们在网上疯狂向母亲示爱。可根据材料所给的观点确定立意方向:要么赞同网上这种“隔空传情”的表达方式,要么赞同线下实在真诚的祝福方式,当然也可以另起炉灶,从新的角度进行思考。‎ ‎ ‎ - 27 -‎ -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