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52 KB
  • 2021-06-06 发布

2019-2020学年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绝密★启用前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绯(fēi)红 归聘(pìng) 络绎 绿草如荫 B.踯躅(chú) 青衿(jīn) 蛾眉 天伦叙乐 C.黯(àn)然 拊(dǐ)掌 枕木 陨身不恤 D.遒(qiú)劲 漫溯(sù) 莅临 图穷匕见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这是古城里的一条小街,过去这里显然驻扎过守城的军队,有一排排的营房为证。现在这里正在建筑仿古的街市和民居,已颇成气候了,秦砖汉瓦,______,虽没有皇家气象,却也称得上是______。在最前面靠近巷口的地方,还立有一个牌坊,上书一副对联,“市井里巷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共写千古大文章”。此联内容很好,却对得不甚工整,以我之见,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 我上初中的时候,在杭州西湖看到过那副______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当时我心中引发了强烈的震动。那时正看着《说岳全传》,热血沸腾着,一看这对联真是绝了,其( ),真可以说是独步天下。‎ 我还曾在广西看到过一副咏竹楹联,一目之后就永远忘不了,我以为那是______的咏竹楹联。内容是:“一寸在土已有节,万尺凌云仍虚心”。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回味之无穷,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 B.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回味之无穷 C.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含义之深刻,概括之全面 D.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金碧辉煌 富丽堂皇 声名赫赫 至高无上 B.雕梁画栋 美轮美奂 妇孺皆知 首屈一指 C.金碧辉煌 美轮美奂 妇孺皆知 至高无上 D.雕梁画栋 富丽堂皇 声名赫赫 首屈一指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 B.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但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 C.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D.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人之相与 与:交往 B.虽趣舍万殊 殊:差别 C.未尝不临文嗟悼 悼:叹息 D.不能喻之于怀 喻:明白 ‎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及其所之既倦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当其欣于所遇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所以游目骋怀 D.因寄所托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7.根据原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语段节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本文是一篇书序。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本语段体现了书序的特点。‎ B.本语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俯”“仰”表示时间过得很快,暗含着人怎样度过短暂一生的深沉问题。‎ C.作者借“虽趣舍万殊……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几句表达了深沉的感慨:人生一世虽各有所好,但终会随着时间和心境的变化而变化。‎ D.“齐彭殇为妄作”中的“彭”,即彭祖,是古代高寿的人,在这里以专名代泛称,代指长寿;“殇”即未成年而死去的人,在这里代指短命。‎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3)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 穆崇,代人也。其先世效节于神元、桓、穆之时。崇机捷便辟,少以盗窃为事。太祖之居独孤部,崇常往来奉给,时人无及者。后刘显之谋逆也,平文皇帝外孙梁眷知之,密遣崇告太祖。眷谓崇曰显若知之问汝者丈夫当死节虽刀剑别割勿泄也。因以宠妻及所乘良马付崇,曰:“事觉,吾当以此自明”。‎ 崇来告难,太祖驰如贺兰部。显果疑眷泄其谋,将囚之。崇乃唱言曰:“梁眷不顾恩义,奖显为逆,今我掠得其妻马,足以雪忿。”显闻而信之。窟咄之难,崇外甥于桓等谋执太祖以应之,告崇曰:“今窟咄已立,众咸归附,富贵不可失,愿舅图之。”崇乃夜告太祖。太祖诛桓等,北逾阴山,复幸贺兰部。崇甚见宠待。太祖为魏王,拜崇征虏将军。从平中原,赐爵历阳公,散骑常侍。后迁太尉,加侍中,徙为安邑公。又从征高车,大胜而还。姚兴围洛阳,司马德宗将辛恭靖请救,太祖遣崇六千骑赴之。未至,恭靖败,诏崇即镇野王,除豫州刺史,仍本将军。征为太尉,又徙宜都公。天赐三年薨。先是,卫王仪谋逆,崇豫焉,太祖惜其功而秘之。及有司奏谥,太祖亲览谥法,至述义不克曰“丁”。太祖曰:“此当矣。”乃谥曰丁公。初,太祖避窟咄之难,遣崇还察人心。崇夜至民中,留马与从者,乃微服入其营。会有火光,为舂妾所识,贼皆惊起。崇求从者不得,因匿于坑中,徐乃窃马奔走。宿于大泽,有白狼向崇而号,崇乃觉悟,驰马随狼而走。适去,贼党追者已至,遂得免难。太祖异之,命崇立祀,子孙世奉焉。太和中,追录功臣,以崇配飨。‎ ‎(节选自《魏书·穆崇列传》,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眷谓崇曰/显若知之问汝者/丈夫当死节/虽刀剑别割/勿泄也 B.眷谓崇曰/显若知之/问汝者/丈夫当死节/虽刀剑/别割勿泄也 C.眷谓崇曰/显若知之问/汝者丈夫/当死节/虽刀剑别割/勿泄也 D.眷谓崇曰/显若知之问汝者/丈夫当死节/虽刀剑/别割勿泄也 ‎10.下列对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爵”即“爵位、爵号”,是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爵位大体分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 B.“迁”和“徙”一样在古代都是调动官职用语,但“迁”一般指升官,有时侯也指贬官,如“左迁”。‎ C.谥,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褒奖赞美的称号,称为谥号。‎ D.薨,可指有爵位者的死。《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穆崇忠于太祖,太祖流落独孤部,他常往来供给生活必需品,尽心尽力。‎ B.穆崇足智多谋,在刘显阴谋叛乱时,他主动献计使梁眷免于被刘显怀疑。‎ C.穆崇深得太祖恩宠,去世后太祖亲自查阅授予谥号的方法,为他确定谥号。‎ D.穆崇曾获得白狼的帮助,为躲避贼兵追捕,宿营大泽边,遇白狼引他逃走。‎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因以宠妻及所乘良马付崇曰:“事觉,吾当以此自明。” ‎ ‎(2)先是,卫王仪谋逆,崇豫焉,太祖惜其功而秘之。‎ 评卷人 得分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 杂诗(其二)‎ 陶渊明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写日落月出,昼去夜来,为下文“日月掷人去”埋下了伏笔。‎ B.天气的变化让作者感觉到生活不易,于是失眠的作者开始感叹长夜漫漫。‎ C.作者想要倾吐内心隐衷,却无人应答,只好举杯与自己的影子相劝共饮。‎ D.诗人将素月清辉浩荡万里的景象和内心感受相融合,独具浑然天成之美。‎ ‎14.同样写于作者辞官之后,《杂诗》(其二)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评卷人 得分 四、情景默写 ‎15.补全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 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悔。 ‎ ‎(2) 曹操在《短歌行》中用比兴的手法,表明求贤才而不得,点明忧愁不断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 ‎(3) 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以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评卷人 得分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柳树 契诃夫 这老磨坊早该倒塌了,如果不是它倚靠着一棵粗大的老柳树的话。柳树很粗,两人合抱都围不拢。这树老了,驼背了。它那佝偻的树干上有一个极难看的黑色大洞。你把手伸进树洞,你的手就会粘着黑糊糊的蜂蜜。一群野蜂会在你头上嗡嗡地叫,不住地螫你。‎ 这柳树还支撑着另一个衰老不堪的人——老汉阿尔希普,他经常坐在柳树根上,从早到晚在钓鱼。他老了,驼背了,跟老柳树一样;他那没牙的嘴就像树洞。白天他钓鱼,夜里坐在树根 上沉思。‎ 大约三十年前的一个礼拜天,阿尔希普听到了铃铛声。一辆三套马的大车翻过山包,下了坡,眼看就要来到堤坝上。邮差睡着了。马车上了堤坝,不知为什么停住了。赶车人东张西望,神色慌张地开始行动起来,他扯下邮差脸上的布巾,挥起一把短柄链锤。邮差立时不动了。在他的浅色头发里,露出一个鲜红的伤口。赶车人跳下车,挥起臂膀,又给他一锤。不一会儿,阿尔希普听到近处有脚步声:赶车人从岸上下来,径直朝他这边奔来……他那晒黑的脸膛十分苍白,眼睛呆呆地不知看着什么地方。他浑身颤抖,跑到柳树跟前,也没有发现阿尔希普,就把邮包塞进了树洞,之后跑上堤坝跳上大车,而且让阿尔希普更为吃惊的是,赶车人朝自己的太阳穴猛地一击,并把血抹了一脸,这才抽打起马匹来。‎ ‎“救命啊,出人命啦!”他大声叫喊。他的呼喊引起了回声,很长时间里阿尔希普都听见这声“救命啊!”大约过了六天,有人来磨坊调查。他们画了磨坊和堤坝的平面图,不知为什么还测量了河水的深度。一行人在柳树下吃了饭,又都坐车走了。在来人调查的时候,阿尔希普一直坐在磨 坊的水车边,身子发抖,眼睛望着那个邮包。他看到里面有不少盖五个戳子的信封①。他日夜 望着这些戳子沉思,而柳树老婆婆白天不声不响,到了夜里就呜呜哭泣。“傻婆子!”阿尔希普倾听着柳树的哭泣暗想。一周后,阿尔希普已经带着邮包进了城。进城后他向人打听:‎ ‎“这里的官府在哪儿?”有人给他指点一幢黄房子,门口有一个条纹岗亭。他走进前厅,见到一位老爷,制服上的纽扣亮闪闪的。老爷吸着烟斗,正为什么事训斥看守人。阿尔希普走到老爷跟前,战战兢兢地讲起了老柳树旁发生的事。那长官接过邮包,解开细皮带,脸上白一阵又红一阵。‎ ‎“我一会儿回来!”他说完就跑进办公室。在那里他被许多人团团围住……十分钟后,长官把邮包交给阿尔希普,对他说:‎ ‎“你找错了地方,老伙计。你该到下街去,那里会告诉你怎么办,这里是地方金库,亲爱的朋友!你该去找警察局。”‎ 阿尔希普接过邮包,走了出来。“怎么邮包变轻了!”他思忖,“比原来少了一半!”在下街,有人指给他另一幢黄房子,门口有两个岗亭。阿尔希普走进去。那里没有前厅,登上台阶就是办公室。老人走到一张桌子跟前,向几名文书讲了邮包的来历。那几个人夺了他手中的邮包,对着他大声嚷嚷。他们派人去找长官,来了一个胖胖的大胡子。他简单地问了几句,拿了邮包,进了另一个房间,把门插上了。‎ ‎“钱在哪儿呢?”不一会儿,房间里传来说话声,“邮包是空的!去告诉那个老头子:他可以走了。要不把他抓起来!带他会见伊凡·马尔科维奇!不,算了,还是让他走吧!”‎ 阿尔希普鞠了一躬,走了出来。一天后,那些鲫鱼和河鲈又看到他那把灰白胡子了……深秋。阿尔希普依旧坐在河边钓鱼……他的脸阴沉难看,就像那枯黄的柳树。当看到那个赶车人出现在身旁时,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赶车人没有发现他,径直来到柳树前,把手伸进树洞。一些湿漉漉、懒洋洋的蜜蜂爬了他一袖子。摸了一阵以后,他吓白了脸。过了一个钟头,他才到河边坐下,呆呆地望着水面。‎ ‎“那东西在哪儿?”他问阿尔希普。阿尔希普开头一声不吱,沉着脸躲开这个杀人凶手,但不久又可怜起他来了。“我送交官府了!”他说,“不过,你这个蠢货别害怕……我告诉他们,那东西是我在柳树下拾到的……”赶车人跳起来,一声吼叫,朝阿尔希普扑去。他把老汉打了一顿。打他的老脸,把他摔在地上,用脚踹他。打完之后,他却不离开老汉。他在磨坊里留下来,跟阿尔希普一起生活了。 白天他睡觉,不言不语,到了夜里就在堤坝上走来走去。春天到了,赶车人依旧不言不语,继续游荡。一天夜里,老汉走去找他。“够啦,你这蠢货,别再闲逛了!”他说,“你走吧!”“不行啊!”赶车人回答,“我倒是想走,可是腿痛,心也痛。”阿尔希普扶起赶车人,把他带到城里。他把他领到下街,走进那问他上交邮包的办公室。‎ 赶车人跪倒在长官脚下,连连悔罪。大胡子一脸惊讶。“你把什么罪名往自己头上安,傻瓜!”他说,“你是喝醉了?还是要我把你关进拘留所?这些恶棍都疯了!只会把事情搞乱……凶手没有找到——好,这就完了!你还想干什么?滚出去!”‎ 当阿尔希普提到那只邮包时,大胡子哈哈大笑,那几个文书都露出吃惊的样子。看来他们的记性不好……这样,赶车人在下街赎罪不成,只好又回到柳树旁……‎ 为了躲避良心的折磨,赶车人只好投水自尽,搅动了水面,水面上正漂着阿尔希普的浮标。‎ 一八八三年四月九日 ‎(有删改)‎ ‎(注释)①五个戳子的信封:指寄现金的挂号信件。‎ ‎1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对老柳树的描写突出了其屹立不倒的形象,之后细致具体的描写了树洞,事实上是为下文赶车人将邮包藏匿在树洞里埋下伏笔。‎ B.老人上交邮包,地方金库的官员却私自贪污其中一半的钱财,之后警察局也无意于查清案件,这些丑相展现出沙俄当时民不聊生的惨象。‎ C.老人的遭遇体现了当时小人物的无奈与悲凉,从发现邮包分量不对到最后无端的被收走, 老人只能一声不吭,没有也不敢有丝毫的反抗。‎ D.小说善于运用讽刺手法揭露现实的荒谬之处:犯罪的马车夫选择自首,官员们却对他进行无情嘲弄,最终马车夫只能选择投水自杀。‎ ‎17.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 ‎①他老了,驼背了,跟老柳树一样;他那没牙的嘴就像树洞。 ‎ ‎②那长官接过邮包,解开细皮带,脸上白一阵又红一阵。‎ ‎18.小说以“柳树”为题,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评卷人 得分 六、语言表达 ‎19.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语段中三种精神境界的内涵,每条不超过10个字。‎ 西方讲人生境界,近代哲学家尼采的“精神三变”最为有名,他以骆驼、狮子和婴儿喻为人生精神阶段三境界。‎ 一变为骆驼:骆驼素有“沙漠之舟”的外号,能背负重物,经受考验,毅然决然向前走去。人在年轻时,谁不曾像只骆驼,接受父母师长的教导与指示,走上能成为圣贤的艰辛路?具体说来,听别人对你说:“你应该如何,你应该如何!”而我们呢?只是被动的接受命令,认真地奉行别人的指示。这种被动的情况也可能持续终生。‎ 二变为狮子:狮子有“森林之王”的称号,抱有大无畏的精神,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和开创的勇气。狮子的比喻是说任何环境都无法阻碍它的前进和开创。和骆驼相比,狮子的象征是:你对自己说“我要如何,我要如何!”这显然是从一个被动的自己转变为主动了。人生成败的关键就是从被动到主动。骆驼若不变为狮子,则人的一生只不过是随人俯仰,主体未能挺立,哪有自己的生命可言?‎ 三变为婴儿是说:在肯定主体之后,准备开始一个新生命了。婴儿代表一切可能性的开始。婴儿的境界并非指其无知、幼稚,而是指其情发乎本性,说话和行为源自本心,很少受到外在约束,无忧无虑每一天。‎ ‎20.下面是小明陪同奶奶到医院就医的流程图,请把这个过程写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100 字以内。‎ 评卷人 得分 七、材料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其基本特点是衣领直接与衣襟相连,左右交叉,袖子宽大。最近,有一所学校同寝室的几个女生火了,原因是她们严格遵循古代礼仪,不管上课还是生活都穿汉服,成了一道与现代生活不同的异样风景。此事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字形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或写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A项,“归聘”的“聘”应读“pìn”,“绿草如荫”的“荫”应为“茵”。‎ B项,“踯躅”的“躅”应读“zhú”。‎ C项,“拊掌”的“拊”应读“fǔ”,“陨身不恤”的“陨”应为“殒”。 ‎ D项,无误。‎ 故选D。‎ ‎【点睛】‎ 高考对字音的考查主要以形声字和多音字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采用以点连线的方法来复习形声字。所谓的“点”,指的是形声字的声旁,“线”就是指声旁相同的形声字。我们以声旁为点向外扩散,就可以将很多形声字连成一条线,组成一个整体,大大的提高了记忆积累的效率。‎ ‎2.B ‎3.B ‎4.C ‎【解析】‎ ‎2.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本题要按逻辑顺序来排序,“概括”“含义”是从内容方面说的,“对仗”是从结构方面说的,“回味”是效果方面说的。“回味之无穷”是“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所达到的表达效果,一般要排在最后。‎ 故选B。‎ ‎3.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①雕梁画栋:指房屋的华丽的彩绘装饰。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结合“修建仿古的街市和民居”“秦砖汉瓦”等分析,主要讲建筑物的彩绘装饰,选用“雕梁画栋”。‎ ‎②美轮美奂: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结合“仿古的街市和民居”分析,主要指建筑物的精美效果等,选用“美轮美奂”。‎ ‎③鬼斧神工: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结合“古城里的小街”“在最前面靠近巷口的地方,还立有一个牌坊”等分析可知,主要讲技艺精湛,选用“巧夺天工”。‎ ‎④差强人意:形容尚能令人满意。心满意足:形容心中非常满意。结合“对得不甚工整,以我之见,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分析,此联修改完能勉强让人满意,选用“差强人意”。‎ 故选B。‎ ‎4.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A项,语序不当,应该是“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与“由于年代久远”句意承接,应放在“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的前面。‎ B项,语序不当,应该是“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与“由于年代久远”句意承接,应放在“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的前面。‎ D项,从语法角度分析,无误。但题干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此项和C项相比略显不通顺。在“这副咏竹联”前面加上关联词“但”,加强转折,语意更通顺。‎ 故选C。‎ ‎【点睛】‎ 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5.C ‎6.A ‎7.A ‎8.(1)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面对面(与友人)在室内畅谈。‎ ‎(2)尚且不能不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慨,更何况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 ‎(3)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解析】‎ ‎5.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代入法、排除法。‎ C项,句意为: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悼:哀伤。‎ 故选C。‎ ‎6.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虚词。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 A项,之:都是动词,到,往。‎ B项,其:前句为代词,他;后句为代词,我。‎ C项,所以:前句为名词,……的原因;后句连词,用来……‎ D项,因:前句为介词,通过;后句为副词,趁机。‎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项,“本语段体现了书序的特点”分析错误。一般书序的特点是:内容多说明写书的目的及成书经过。本语段内容没有突出一般书序的特点,它只是写出了作者的感受。‎ 故选A。‎ ‎8.‎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基本上做到字子对译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注意:(1)或:有的人。诸:兼词,之于。悟:通“晤”,面对面。‎ ‎(2)犹:尚且。以:因为。修:长。化:造化,命运。期:至,到。‎ ‎(3)览:阅览。有感于斯文: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是“于斯文有感”。‎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9.A ‎10.C ‎11.B ‎12.(1)(梁眷)‎ ‎ 于是将爱妻及所乘良马托付给穆崇说:“事情如果被发觉,我当用这些来自我证明。”‎ ‎(2)在这之前,卫王拓跋仪谋反,穆崇曾参与其事, 太祖爱惜他的功劳而替他隐瞒过去。‎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这段话意为:‎ 梁眷对穆崇说:“刘显如果得知此事而拷问你,大丈夫当为气节而死,即使是刀割剑剐,也不要泄露。”‎ ‎“显若知之问汝者”中“知”“问”连动,不能断开。排除B、C两项。“者”为句意停顿,需断开。“丈夫当死节”译为“大丈夫为气节而死”所以不能断开。“刀剑别割”意为“刀割剑剐”,不能断开,排除B项。‎ 故选A。‎ ‎10.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给予一种褒奖赞美的称号”以偏概全。古代的谥号分为三类:美谥、平谥和恶谥,分别表示对逝者的赞美、同情和否定。‎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他主动献计”张冠李戴。原文是“因以宠妻及所乘良马付崇曰……”,这是梁眷的计策。‎ 故选B。‎ ‎12.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基本上做到字子对译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注意:(1)因:于是。以:把。觉:被发觉。以:用。‎ ‎(2)先是:在这之前。豫:参与。秘:隐瞒。‎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穆崇,平城人,其先祖在神元帝、桓帝、穆帝时期效力于拓跋氏。穆崇机敏果断,善于逢迎,年少时以盗窃为业。道武帝拓跋珪流落独孤部时,穆崇常常往来供给他生活的必需品,尽心尽力无人能比。后来刘显阴谋叛乱,平文帝拓跋郁律的外孙梁眷得知后,暗中派遣穆崇密报拓跋珪。梁眷对穆崇说:“刘显如果得知此事而拷问你,大丈夫当为气节而死,即使是刀割剑剐,也不要泄露。”于是将爱妻及所乘良马托付给穆崇,说:“事情如果被发觉,我当用这些来自我证明。”穆崇来报告祸难,拓跋珪逃奔贺兰部,刘显果然怀疑是梁眷泄露了他的阴谋,将要囚禁他。穆崇扬言说:“梁眷不顾恩义,协助刘显谋逆,如今我抢了他的爱妻和宝马,足以雪恨。”刘显闻知,便不再怀疑梁眷。拓跋窟咄(向拓跋珪)发难时,穆崇的外甥穆桓等人阴密谋捉住拓跋珪来响应他,劝告穆崇说:“如今拓跋窟咄已被迎立为王,众人纷纷归附,到手的富贵不可以失掉,愿舅父能与我们共图大事。”然而穆崇却将他们的阴谋连夜报告了拓跋珪。拓跋珪诛杀了于桓等人,向北越过阴山,再次来到贺兰部。穆崇受到非同一般的宠幸和厚待。。拓跋珪为魏王时,拜穆崇为征虏将军。跟随拓跋珪平定中原后,被封为历阳公,任散骑常侍。后升任太尉,兼任侍中,迁封安邑公。后又跟随拓跋珪征讨高车诸部落,大胜而归。后秦皇帝姚兴围攻洛阳,司马德宗的将领辛恭靖向北魏求救,拓跋珪派穆崇率六千骑兵赴援。援军未至,辛恭靖战败,拓跋珪下诏命穆崇镇守野王,任豫州刺史,统辖所率兵马。后又调回朝中任太尉,迁封宜都公。天赐三年(406年),穆崇逝世。在这之前,卫王拓跋仪谋反,穆崇曾参与其事,道武帝拓跋珪爱惜他的功劳而替他隐瞒过去。等到有关部门奏议穆崇的谥号,拓跋珪亲自查阅授予谥号的方法,看到称不能有始有终地坚守道义为“丁”,拓跋珪说:“这个就很恰当。”于是确定穆崇的谥号为“丁公”。当初,拓跋珪躲避窟咄之难时,曾派穆崇回去访察民情。穆崇夜至民间,将坐骑留给随从,微服潜入营地。恰巧营地中生有篝火,借着火光被舂米的妇人认出,贼兵全被惊起。穆崇找不到随从,于是躲藏在土坑中,等到机会才偷了匹马逃走。宿营于大泽岸边,遇到一只白狼向他嚎叫,穆崇顿时醒悟,骑马随白狼而去。刚刚离去,贼人追兵就已到达,于是幸免于难。拓跋珪十分惊异,命穆崇为白狼设立神位,子孙世代供奉。孝文帝太和年间,追封功臣,以穆崇的灵位配祭太庙。‎ ‎13.B ‎14.《归园田居》(其一):所用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等意象,表现了田园生活的简朴自然。诗人置身其中,体会到的是辞官后归隐田园的淡泊、愉悦的心情。‎ ‎《杂诗》(其二):所用的“落日”“素月”“寒风”“冷枕”,展现的是月下诗人的孤独寂寞。诗人深夜独自饮酒,彻夜不眠,感叹时光飞逝,壮志未展,满是悲怀。‎ ‎【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天气的变化让作者感觉到生活不易”理解错误。原诗“气变悟时易”意思是“天气的变化让人感受到时节的变化”,是时节的变化,并非生活不易。‎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评价的能力。对诗歌意象、情感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 题干要求:《杂诗》(其二)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需要学生对《归园田居》内容非常熟悉。答题时答出诗句中的意象以及意象表达的情感,而且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的意象有南野、园田、方宅、草屋、榆柳、后檐、桃李、堂前、远人村、墟里烟、狗吠、深巷、鸡鸣、桑树、户庭、虚室,通过这些意象,不难看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是辞官归隐厚的淡泊、愉悦的心情。‎ ‎《杂诗》(其二)的意象有白日、西阿、素月、东岭、风、房户、枕席等,通过这些意象,再加上诗中“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等诗句的理解,不难看出,诗人的情感是感叹时光飞逝,壮志未展,满是悲怀。‎ 注意,分析的时候选择主要意象即可,一定要具体,比较出二者在情感方面的不同。‎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3)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善、兮、犹、未、掇、舳、舻、旌、蔽。‎ ‎16.B ‎17.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人比作柳树。老柳树历经多年,依然屹立不倒,从老柳树上我们看到了老人的饱经沧桑和坚韧不拔。‎ ‎②运用外貌(神态)描写,表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的活动,夸张地刻画出官老爷的贪婪和虚伪,为下文官员偷走阿尔希普上交的邮包做铺垫。‎ ‎18.①暗示老人形象。他们有相似的外形,相似的支撑作用;②充当行文线索。老柳树与故事发生背景有关,同时又是整个事件的见证者;③推动情节发展,老柳树为遮挡老人和赶车人藏匿邮包提供地方;④渲染悲剧色彩。文中对老柳树的描写,烘托了人物内心的无奈悲凉,营造了小说压抑沉重的氛围,使小说悲剧色彩更浓。‎ ‎【解析】‎ ‎16.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民不聊生的惨象”分析错误。官员贪污,警察局无意查清案件体现的是官场的腐败和政府的黑暗。‎ 故选B。‎ ‎17.本题考查对文章精彩语句的赏析能力。赏析重要句子,首先要考虑其运用的手法,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还要和文章的中心联系起来作答。‎ ‎①“跟老柳树一样”“嘴就像树洞”运用的是比喻手法,“他老了”强调老人的老迈不堪。结合前文“他经常坐在柳树根上,从早到晚在钓鱼”可见老人的坚韧不拔。‎ ‎②“脸上白一阵又红一阵”这是神态描写,这是长官看到邮包里的钱时的反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长官的贪婪虚伪。也为后文“他说完就跑进办公室……十分钟后,长官把邮包交给阿尔希普”偷走了里面的邮包里的钱财做了铺垫。‎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小说标题作用题通常联系小说结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旨和联系读者的阅读感受作答。‎ 从人物角度:第一段说“这树老了,驼背了。它那佝偻的树干上有一个极难看的黑色大洞”,第二段说“他老了,驼背了,跟老柳树一样;他那没牙的嘴就像树洞”。可见,老人和树相像,他们都老了,都驼背,都有黑色的洞,外形相似。第一段说“这老磨坊早该倒塌了,如果不是它倚靠着一棵粗大的老柳树的话”,老人就像树一样,如果不是老人这样有良知的普通百姓支撑,国家也要倒了。他们都有支撑作用。用“柳树”作标题就是暗示老人的形象。‎ 从结构角度:整个故事都和老柳树有关,老柳树见证了整个故事,老柳树是将主要时间串联起来,是小说的线索。另外,老柳树为遮挡老人,所以赶车人没有看到他,才会到树旁藏邮包,因为树有个大洞,才会想到将邮包藏在树洞里,老人在树旁钓鱼,才能发现这一幕,才有后面的情节,这样老柳树就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从表达效果上,老柳树老迈昏沉,驼背了,还有个极难看的黑色大洞,营造了一种沉重的气氛,渲染了悲剧色彩。‎ ‎【点睛】‎ 小说中的选择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9.(1)忍辱负重逆来顺受(2)生命自觉勇敢无畏(3)返璞归真率性自由 ‎【解析】‎ ‎【详解】‎ 本题为语言概括类试题。主要考查概括分析能力。我们看这个语段的三句话中应该各概括出三种精神。我们可以先摘录,然后做同意词替换。第一句“能背负重物,经受考验”“只是被动的接受命令”可概括为(1)忍辱负重逆来顺受。第二句“抱有大无畏的精神,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和开创的勇气” “从一个被动的自己转变为主动”可概括为(2)生命自觉勇敢无畏。第三句 “说话和行为源自本心”“指其情发乎本性”可概括为(3)返璞归真率性自由。‎ ‎20.门诊挂号后到门诊室就医,按医嘱到不同科室化验并做 CT、 B 超、心电图检查,然后把汇总的检查结果拿到门诊室交给医生,医生开出处方,患者携带处方到交费处支付药费后去药房领取药品。‎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把握所给图的类型,然后明确题干的要求,最后按照要求进行解答。本题所提供的图是流程图。需要首先注意流程图的名称,确定其内容,然后注意观察方框内的文字和箭头方向,确定它们之间的联系。解答的时候不要漏掉内容,注意流程顺序。‎ 本题,是小明陪同奶奶到医院就医的流程图,需要考生将就医过程说清楚。我们看流程图最左侧是流程的开始——门诊挂号,接着是到门诊室就医,这里需要注意有两个箭头,我们根据经验判断,这里两个箭头指向的内容并不是平行关系,而是先向右进行科室病检,经过一系列的检查之后将汇总结果给门诊室医生,然后才是向下进行。考生把这个过程介绍清楚即可,注意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另外还要注意字数要求。‎ ‎【点睛】‎ ‎1、整体把握图片,结合题干要求确定叙述对象及叙述中心。‎ ‎2、读懂框架关系,理解每层点的具体内容。特别注意箭头横线或框线,它们提示着发展的趋势、走向或范围;横线上的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起过渡作用。‎ ‎3、确定叙述顺序,注意箭头横线的箭头或框线以及横线上的词语。‎ ‎4、适当增补字词,组织语言叙述。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不能被遗漏。‎ ‎21.守望·腾飞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或许,那古老的铁血丹心的生活早已驾着历史的战车悄悄逝去,但是,负载其上的中华民族灿烂而辉煌的传统文化,是否也一去不复返?‎ 春花秋谢,雁阵南移华夏民族从历史的硝烟中一路走过来,她徘徊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长城前,纵横于大唐盛世的舞榭歌台之上可悲的是秦淮河的水太冷,北方大漠的铁骑太硬,晚清末朝的统治者太软弱,西方侵略者的枪炮太利,风风雨雨,凄凄惨惨戚戚的近代民族史化为无数仁人志士的花冢,怀抱传统经典,胸怀文化末节而含恨长眠!‎ 时至今日,远去了刀光剑影,逝去了血雨腥风,安详的太平盛世似乎也成为传统文化的守墓者与送终人先不说麦当劳文化在神州达地泛滥成灾,法兰西的名贵香水迷失了多少青春年华,英吉利的流行乐疯狂席卷乐坛,还有日本的动漫腐化我们的青少年,单是那情人节朦胧的月亮,也比七夕的动人故事更煽情,比中秋的团圆之月更美丽。‎ 难道,蕴育了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已行将就木,奄奄一息?如果是那样,在传统文化被遗忘西化之日,也是华夏民族灭亡之时这并不是耸人听闻,一个民族的立足根本便是他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深深融于我们每个人血液中的精髓,是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的不竭动力。‎ 欣喜的是,近年来掀起的国学热,古典文化研究热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沉沦于历史长河深处的文化经典开始浮现于人们面前于丹的论语“心得”,将孔子的思想精华用美丽易碎的语言编织成现代人心灵的摇篮;易中天以幽默调侃的话语演绎了一部部超现代的《史记》、《三国》??片片感人,剧剧精彩且不说功利主义的解说违背了严肃的学术研究,但究其对传统文化传播的贡献却是难以估量的孔子不是于丹一个人的圣人,而是我们每个人心灵的守望者;“三国”也不是易中天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心驰神往的美丽传说传统文化的迷失与复活,将见证我们古老民族的崛起与复兴。‎ ‎“盛世歌者萧条人,怅望千秋一掬泪”,让我们守望心灵的文化净土,驾起历史的罡风,仰天长啸,看巨龙腾飞!‎ ‎【解析】试题分析:本作文题采用“材料+写作要求”的命题形式,读懂材料是立意的首要工作。这则材料由三句话组成,每一句话都隐藏着丰富的信息,需要细细揣摩。‎ 第一句话是说明性的句子,是对“汉服”这个概念的说明性解释。“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是概念的外延;“衣领直接与衣襟相连,左右交叉,袖子宽大”则是概念的内涵。概念外延中的“传统服饰”是重要的信息点,考生应该对“传统”这个概念有一定的敏感,因为从“服饰”与“传统”的概念关系上讲,后者是更上位的概念。那么写作范围就应该在“汉服”与“传统”的区间内,低于“汉服”例如抓住汉服的特征进行立意,高于“传统”例如泛化为“任何事情”,都会导致偏离题意。概念内涵中汉服的特点,也可以从“生活不便”的角度进行辩证理解。‎ 第二句话是材料的主体部分。“同寝室的几个女生不管上课还是生活都穿汉服”,是事件的核心内容,表面上看这是女生的外在行为表现,实际上也是考生发表观点、表明态度的对象与载体。或者说,考生在写作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件事表明自己的价值态度。“严格遵循古代礼仪”既可以是女生外在行为的初衷与出发点,也可以是其行为的内在本质,即女生上课和生活都穿汉服的目的是严格遵循古代礼仪,或者说她们行为的实质是严格遵循古代礼仪。“成了一道与现代生活不同的异样风景”则是行为带来的结果,而“与现代生活不同”也是重要的信息点,它引导考生要在“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中思考问题。‎ 第三句话“此事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则是思考的方向。“此事”,指的就是“同寝室的几个女生不管上课还是生活都穿汉服”这件事,“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隐含的意思就是要求考生针对事情本身发表自己的观点。‎ 根据以上解读,本材料立意的方向与要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考生要明确写作的对象与范围,即确定讨论的核心话题。根据上述分析,考生可以在“汉服”与“传统”的区间内确定写作话题。立意的话题就有两个:你如何看待同寝室的女生不管上课还是生活都穿汉服这种行为;你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前者是事件本身,后者是在事件基础之上的适度引申。‎ 其次,考生 要明确表达对事件与话题的态度。态度不能含混,更不能回避所要讨论的事件与话题,而是要参与讨论,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态度。而文章的主体部分则是针对 自己的观点进行“原因分析”,讲清楚支持或反对的理由,表达考生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内在关系的理解。‎ 再次,对于事件与话题本身,考生也应该学会辩证看待问题。对于行为本身,考生既要从“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予以肯定,也要善于冷静地辨析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问题,从内容与形式的角度辨析问题。‎ 因此,本材料符合题意的角度主要有:‎ ‎1.女生穿汉服是弘扬传统文化的表现,是一种个性美的展示,是普及服饰知识、坚守文化阵地的体现。‎ ‎2.女生穿汉服是一种逆潮流的盲目复古行为,是对传统文化的浅表化理解,没有深入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实质。‎ ‎3.女生穿汉服的初衷值得肯定,在弘扬传统文化上的努力行为应该支持,但弘扬的方式值得商榷。‎ ‎4.穿汉服虽然是在彰显个性之美,是对传统文化的普及与坚守,但在实际生活中会带来诸多不便。‎ ‎5.女生穿汉服并非“严格遵循古代礼仪”,因为古代礼仪是一整套文化系统。‎ ‎6.弘扬传统文化不仅要着眼于外在的礼仪及形式,更 要理解其内涵与精神实质。‎ ‎7.弘扬传统文化要考虑到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要在现代生活中全面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点睛:什么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作文经历了命题、话题、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嬗变。自2006年开始,新材料作文在高考试卷中出现至2012年其相对咸熟,并在全国推广。新材料作文给定材料不给定话题或题目,也不限文体。相较于话题作文那样放得过宽,命题作文、材料作文限制过多、文体单一等有很大优势,但其作文不确定的角度也为套作和宿构提供了空间。因此在新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这类作文在英美等国的作文考试中比较常见。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近年在继承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通过增加如2015课标卷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来考查学生真正的作文能力。这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 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 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1卷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全国新课标2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展示自己的价值判断。面对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要转变观念,再不是那种抓住一个词就立意,准备几个例子就作文的时候了,必须按照指定的任务去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写法往往具有暗示性,比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2卷作文“你认为谁更有风采”中的“更”写法必须是比较、对比,从而确立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