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3.00 KB
- 2021-06-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洛南中学2020届第十次模拟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首次亮相。这是我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件大事。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国家治理要达成现代化的转向,依法治理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民法典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一角色意义,不仅在于民法典构建了内容集中、体系分明、价值统一的统一法典,更在于民法典契合了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命题。
一方面,民法典在国家治理体系中位置重要。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离不开法律制度、法律体系以及法治体系的现代化。作为保障个人权益的最重要法律之一,民法典事关每一个社会个体的方方面面,它以对人的保护为核心,以权利为本位,系统全面地规定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在民事活动中享有的各种人身、财产权益。
民法是万法之母。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事立法不断进步,但是民法体系仍有待完善。与单行法不同,民法典全面规范民事关系,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科学性的特点,集中体现民法的价值、理念和原则,是民事司法的基本依据和行为准则。在这个意义上,制定、颁布和实施民法典,是中国法治健全完善的重要标识,更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布局。
另一方面,民法典与国家治理能力密切相关。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路径。民法是宪法精神的具体化,体系化的民法典则消弥了单行民事立法之间的疏漏、重复和冲突,充分保护了人们在社会中生存发展的民事权利,保证了民事司法的统一、公正、高效和权威,自然也赋予了国家治理能力在民事领城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要求。
从社会层面看,民法典全面、准确、系统确认和保护民事权利,为规范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提供基本准则,自然也会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权利观念、法治意识和道德共识,这也将大大降低国家治理的成本付出,达到国家治理强制约柬与规范自律相结合的目标,提升国家治理效率,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注入强大动力,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明确科学定位。
世界民事立法史表明,民法典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是法治发展的里程碑。法国、德国等具有全世界影响性的民法典,都是在民族复兴、社会转型、国家崛起的关键时期制定出来的。当下的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亟需法治发挥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治理作用,民法典恰逢其时。
“法者,治之端也”。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法治是最重要的逻辑起点之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民法典蕴含了民事权利保障、法律义务强化、社会秩序稳定等多重价值,是以良法推进善治的重要抓手,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摘编自蔡斐《民法典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1. 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依托。民法典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B. 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其意义在于契合了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C. 民法典是保障个人权益的最重要的法律之一。它以对人的保护为核心,与每一个社会个体密切相关。
D. 民法典全面规范民事关系,集中体现民法的价值、理念和原则,是民事司法的基本依据和行为准则。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从不同层面论证了民法典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作用。
B. 文章引用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的名言,意在表明民法是万法之母,对每-一个社会成员非常重要。
C. 文章将法国、德国民法典与我国的民法典对比,指出当下中国的民法典是在关键时期制定出来的。
D. 文章最后一段总结指出,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民法典蕴含了多重价值,是以良法推进善治的重要抓手。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民法典与国家治理能力密切相关,因为民法是宪法精神的具体化,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路径。
B. 民法典为规范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提供了基本准则,也促进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相互补充。
C. 民法典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民法典都是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制定出的。
D. “法者,治之端也”,可见良法是推进善治的重要抓手,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B项,“其意义在于契合了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错误,遗漏信息,第二段“这一角色意义,不仅在于民法典构建了内容集中、体系分明、价值统一的统一法典,更在于民法典契合了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命题”,可知还有一个意义,“民法典构建了内容集中、体系分明、价值统一的统一法典”。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文章将法国、德国的民法典与我国的民法典对比”错误,无对比,原文第七段“法国、德国等具有全世界影响性的民法典,都是在民族复兴、社会转型、国家崛起的关键时期制定出来的”“当下的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亟需法治发挥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治理作用,民法典恰逢其时”,可知,法国、德国等具有全世界影响性的民法典与我们一样,都是在国家崛起的关键时刻制定出来的。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A项,“民法典与国家治理能力密切相关,因为民法是宪法精神的具体化”错误,强加因果,张冠李戴,原文第五段“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路径”,可知两者关系。
B项,“民法典为规范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提供了基本准则,也促进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相互补充”错误,曲解文意,原文为“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明确了科学定位”,可知两者关系。
C项,“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民法典都是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制定出的”错误,以偏概全,扩大范围,原文第七段“法国、德国等具有全世界影响性的民法典,都是在民族复兴、社会转型、国家崛起的关键时期制定出来的”,可知不是“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民法典”。
故选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张帆今年32岁,是陕西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副教授,主讲思政课。在很多学生眼里,这个中等个头、体型微胖、讲起课来神采飞扬的“帆哥”可是个“宝藏老师”。“气势磅礴”“ 幽默得一塌糊涂”“有意思的灵魂”……这些都是学生们对张帆的“画像”。如果说张帆用独特的讲课方式唤醒了学生的耳朵,那么他课堂上大量鲜活的材料和生动的语言,则让生涩的理论不断被解冻,更易于学生接受。很多学生感慨:“思政课还可以如此有趣、实用!”
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任晓伟认为,张帆之所以讲课时有底气、有气势,受到同学们欢迎,一方面在于他善于把握青年群体的特点,能够将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学生成长及当下现实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他对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真信,对自身科研内容的自信,这样一个有信仰的人去讲信仰,他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富于感染力。
(摘编自张斌《“宝藏老师”和他的“爆款”思政课》,“新华网”2019年7月3日)
材料二: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冯务中为了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积极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在“学堂在线”开设了第一门思政课慕课,此后又在慕课的基础上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将慕课视频、课堂讲授、小班讨论、课下作业四大要素统筹起来,引导学生从思政课的客人变成思政课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方面,清华大学的因材施教法,北京师范大学的分众教学法,中央财经大学的“问题链”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的“四维并进”教学法,浙江大学的情景式教学法,西北大学的叙事教学法等都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在实践教学方面,江西师范大学的“红色基因传承”教学方法改革,天津大学的“重走红军长征路”的研学旅行活动,天津商务职业学院的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模式受到学生好评;在新媒体教学方面,清华大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复旦大学的混合式大规模开放式慕课教学平台等受到专家普遍认可……
不少同学反映: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自己原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刻板印象,老师们精心设计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个性与特点,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有意思”“都爱听”“真相信”,一些课堂已经从“点名课”成为“网红课”,一座难求。
(摘编自《谱写立德铸魂的奋进篇章》,“中国青年网”2019年3月18日)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这为高校推进网络思政提供了基本遵循。
要深刻认识到网络思政教育不仅是形式,更是内容,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议题设置、内容供给,推进传播层级和深度,唱响主旋律。要与师生的认知特点、成长需求、接受方式“匹配”“合拍”,将单向灌输、被动接受,变为多向交互、直接即时的交流对话、讨论辩论。要加强网络思政的资源可用性、在线支持可及性、在线学习过程的协作性,增强网络思政的沉浸体验。
网络既是现实的人的延伸,又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具有虚实二重性和相互模塑性。要积极建立现实和网络两个空间的全城性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实现在线离线整合。坚持将互联网移入、泛在、嵌套于传统的现实教育空间,创新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和榜样育人等“互联网+”和“十互联网”双向路径。
高校师生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生产和制造者。重点要加强师生网络身份意识、网络责任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网络素养教育,充分发挥师生在网络思政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参与网络空间文明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
(摘编自陈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重维度》,《光明日报》2019年1月8日)
4. 下列不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一项是
A. 江西师范大学的“红色基因传承”教学方法改革。
B. 天津大学的“重走红军长征路”研学旅行活动。
C.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的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模式。
D. 复旦大学的混合式大规模开放式嘉课教学平台。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相信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相信自身科研内容,才可能上好课,从而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B. 只有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才能使思政课活起来,因此学校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C. 思政课变得“有意思”“都爱听”“真相信”的原因是,老师们精心设计的教学模式,以及尊重学生个性与特点。
D. 现实和网络两个空间都需要加强思政教育,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唱响主旋律。
6. 请结合材料,分析如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答案】4. D 5. B
6. ①坚持主旋律和吸引力相结合,要善于把握青年群体的特点,能够将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学生成长及当下现实结合起来,同时对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真信,对自身科研内容自信;②坚持网上和网下相结合,积极建立现实和网络两个空间的全域性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实现在线离线整合,引导学生从思政课的客人变成思政课的主人;③加强师生网络身份意识、网络责任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网络素养教育,发挥师生主体积极作用,激发参与网络空间文明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D项,“复旦大学的混合式大规模开放式慕课教学平台”属于“新媒体教学方面”,不符合题干“实践教学模式”。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B项,“只有……才能……”关联词运用不当,“新媒体新技术”并非“思政课活起来”的必要条件。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关键句主要有:“善于把握青年群体的特点,能够将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学生成长及当下现实结合起来”“对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真信,对自身科研内容的自信,这样一个有信仰的人去讲信仰,他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富于感染力”“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自己原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刻板印象,老师们精心设计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个性与特点,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有意思’‘都爱听’‘真相信’”“重点要加强师生网络身份意识、网络责任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网络素养教育,充分发挥师生在网络思政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参与网络空间文明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点睛】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补天
鲁迅
粉红的天空中,曲曲折折的漂着许多条石绿色的浮云,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地上都嫩绿了,便是不很换叶的松柏也显得格外的娇嫩。桃红和青白色的斗大的杂花,在眼前还分明,到远处可就成为斑斓的烟霭了。
轰!!!
在这天崩地塌的声音中,女娲猛然醒来,同时也就向东南方直溜下去了。伊伸了脚想踏住,然而什么也踹不到,连忙一舒臂揪住了山峰,这才没有再向下滑的形势。
但伊又觉得水和沙石都从背后向伊头上和身边滚泼过去了,略一回头,便灌了一口和两耳朵的水,伊赶紧低了头,又只见地面不住的动摇。幸而这动摇也似乎平静下去了,伊向后一移,坐稳了身子,这才挪出手来拭去额角上和眼睛边的水,细看是怎样的情形。情形很不清楚,遍地是瀑布般的流水;大概是海里罢,有几处更站起很尖的波浪来。可是终于大平静了,大波不过高如从前的山,像是陆地的处所便露出棱棱的石骨。
伊正向海上看,只见几座山奔流过来,一面又在波浪堆里打旋子。伊恐怕那些山碰了自己的脚,便伸手将他们撮住,望那山坳里,还伏着许多未曾见过的东西。伊将手一缩,拉近山来仔细的看,只见那些东西旁边的地上吐得很狼藉,似乎是金玉的粉末,又夹杂些嚼碎的松柏叶和鱼肉。他们也慢慢的陆续抬起头来了,女娲圆睁了眼睛,好容易才省悟到这便是自己先前所做的小东西,只是怪模怪样的已经都用什么包了身子,有几个还在脸的下半截长着雪白的毛毛了,虽然被海水粘得像一片尖尖的白杨叶。
“上真救命……”一个脸的下半截长着白毛的昂了头,一面呕吐,一面断断续续的说,“救命……臣等……是学仙的。谁料坏劫到来,天地分崩了……现在幸而……遇到上真……请救蚁命……并赐仙……仙药……”他于是将头一起一落的做出异样的举动。伊都茫然,只得又说,“什么?”他们中的许多也都开口了,一样的是一面呕吐,一面“上真上真”的只是嚷,接着又都做出异样的举动。伊无法可想的向四处看,便看见有一队巨鳌正在海面上游玩,伊不由的喜出望外了,立刻将那些山都搁在他们的脊梁上,嘱咐道,“给我驼到平稳点的地方去罢!”巨鳌们似乎点一点头,成群结队的驼远了。
伊嘘一口气,心地较为轻松了,再转过眼光来看自己的身边,流水已经退得不少,处处也露出广阔的土石,伊又仰了脸去看天。天上一条大裂纹,非常深,也非常阔。伊站起来,用指甲去一弹,一点不清脆,竟和破碗的声音相差无几了。伊皱着眉心,向四面察看一番,又想了一会,便拧去头发里的水,分开了搭在左右肩膀上,打起精神来向各处拔芦柴:伊已经打定了“修补起来再说”的主意了。
伊从此日日夜夜堆芦柴,柴堆高多少,伊也就瘦多少,芦柴堆到裂口,伊才去寻青石头。当初本想用和天一色的纯青石的,然而地上没有这么多,大山又舍不得用,有时到热闹处所去寻些零碎,看见的又冷笑,痛骂,或者抢回去,甚而至于还咬伊的手。伊于是只好搀些白石,再不够,便凑上些红黄的和灰黑的,后来总算将就的填满了裂口,止要一点火,一熔化,事情便完成,然而伊也累得眼花耳响,支持不住了。
这时昆仑山上的古森林的大火还没有熄,西边的天际都通红。伊向西一瞟,决计从那里拿过一株带火的大树来点芦柴积。回手便从火树林里抽出一株烧着的大树来,要向芦柴堆上去点火。
伊就去点上火,而且不止一地方。
火势并不旺,那芦柴是没有干透的,但居然也烘烘的响,很久很久,终于伸出无数火焰的舌头来,一伸一缩的向上舔,又很久,便合成火焰的重台花,又成了火焰的柱,赫赫的压倒了昆仑山上的红光。大风忽地起来,火柱旋转着发吼,青的和杂色的石块都一色通红了,饴糖似的流布在裂缝中间,像一条不灭的闪电。
风和火势卷得伊的头发都四散而且旋转,汗水如瀑布一般奔流,大光焰烘托了伊的身躯,使宇宙间现出最后的肉红色。
火柱逐渐上升了,只留下一堆芦柴灰。伊待到天上一色青碧的时候,才伸手去一摸,指面上却觉得还很有些参差。
“养回了力气,再来罢……”伊自己想。
伊于是弯腰去捧芦灰了,一捧一捧的填在地上的大水里,芦灰还未冷透,蒸得水澌澌的沸涌,灰水泼满了伊的周身。大风又不肯停,夹着灰扑来,使伊成了灰土的颜色。
“吁……”伊吐出最后的呼吸来。
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这时候,伊的以自己用尽了自己一切的躯壳,便在这中间躺倒,而且不再呼吸了。
有一日,天气很寒冷,却听到一点喧嚣,那是禁军终于杀到了,他们左边一柄黄斧头,右边一柄黑斧头,后面一柄极大极古的大纛,躲躲闪闪的攻到女娲死尸的旁边,却并不见有什么动静。他们就在死尸的肚皮上扎了寨,因为这一处最膏腴,他们检选这些事是很伶俐的。
(节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注】大纛(dào) :古代军队里的大旗。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女娲为人类炼石补天,到热闹处去寻石头,有些人看见又是冷笑,又是痛骂,还咬女娲的手,表现了人类的自私、狭隘。
B. 女娲一舒臂揪住了山峰、一伸手撮住那些山、回头从火树林里抽出一株大树,这些细节想象大胆,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C. 小说中写女娲恐怕山碰了自己的脚,炼石补天疲惫不堪,最后劳累而死,表明女娲作为上古大神,也有人类脆弱的特点。
D. 小说中有许多生动的场景描写,如天崩地塌之后,天地之间地动山摇、洪水横流,与小说开头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8. 请概括小说中女娲的形象特点,并谈谈小说是如何塑造女娲形象的。
9. 鲁迅的小说主题往往深刻而又丰富,你从这篇小说中读出了哪些主题?
【答案】7. C 8. 形象特点:勤劳、善良、具有献身精神。
塑造女娲形象的手法:正面描写,通过对女娲的动作、心理等的具体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环境烘托,开头和结尾的景物描写都烘托了女娲的形象。次要人物的衬托,通过人类的渺小、脆弱、愚昧、自私衬托女娲形象的高大。
9. 赞美了女娲勤劳善良的品质和牺牲自我、无私奉献的精神。批判了民众愚昧自私、忘恩负义。表现出女娲的孤独、无人理解,表达了对奉献者的同情。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题目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C项中,“表明女娲作为上古大神,也有人类脆弱的特点”错,“女娲恐怕山碰了自己的脚”属于正常反应;“疲惫不堪”“劳累而死”体现了女娲为人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特点和分析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方法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小说刻画人物形象,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因此分析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可以从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两个方面来概括分析肖像、心理、行动、语言、细节和环境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本题第一问“请概括小说中女娲的形象特点”,结合文章中对女娲的描写及故事的结局概括,救助山坳里的人,体现了女娲的善良;女娲为人类补天不辞辛劳、不惜牺牲自己体现了女娲的勤劳、善良及为人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第二问“谈谈小说是如何塑造女娲形象的”,可以从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两个方面来概括。女娲为人类炼石补天到处去寻石头、一舒臂揪住了山峰、一伸手撮住那些山、回头从火树林里抽出一株大树等动作描写,补天时“养回了力气,再来罢……”等心理描写是从正面塑造人物形象;开头对天空、浮云、、松柏、杂花和结尾对血红的云彩、光芒四射的太阳的景物描写都烘托了女娲形象的高大。写受困于山坳里人类的求助,写了人类的渺小和脆弱,人们冷笑、痛骂女娲捡石补天,说明人类的愚昧、自私,通过这些次要人物的描写,表现了女娲形象的伟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主题的概括能力。鉴赏的小说主题,方法有四:①根据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概括主题;②联系小说描写的典型环境概括主题;③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概括主题,即知人论世;④据作者对人物描写的语言的感情色彩概括主题。对鲁迅先生的作品主旨的理解尤其要注意的是他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本题问“从这篇小说中读出了哪些主题”,从女娲这个角度,女娲救助被困山坳
人类、捡石补天不惜牺牲生命甚至死后还为人类提供“一处最膏腴”的土地,都表达了对她的赞美之情,从民众的角度,人类对女娲捡石的冷笑、痛骂,对女娲补天的不理解甚至还在女娲的尸体上安营扎寨所体现的忘恩负义,体现了作者的批判态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拓跋仪,秦明王翰之子。容貌甚伟,美须髯,有算略,少能舞剑,骑射绝人。太祖幸贺兰部,侍从出入。从破诸部,有谋战功。
太祖将图慕容垂,遣仪观衅。垂问仪太祖不自来之意。仪曰:“先人以来,世据北土,东与燕世为兄弟。仪之奉命,理谓非失。”垂壮其对,因戏曰:“吾威加四海,卿主不自见吾,云何非失?”仪曰:“燕若不修文德,欲以兵威自强,此乃本朝将帅之事,非仪所知也。”及还,报曰:“今则未可图,垂年已暮,衅将内起,是可计之。”太祖以为然。
太祖征卫辰,仪出别道,获卫辰尸。太祖大喜,徙封东平公。命督屯田于河北,自五原至棝杨塞外,分农稼,大得人心。慕容宝之寇五原,仪摄据朔方,要其还路。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世祖之初育也,太祖喜,夜召仪入。太祖曰:“卿闻夜唤,乃不怪惧乎?”仪曰:“臣推诚以事陛下,陛下明察,臣辄自安。忽奉夜诏,怪有之,惧实无也。”太祖告以世祖生,仪起拜而歌舞,遂对饮申旦。
先是,上谷侯岌、代郡许谦等有名于时,闻仪待士,先就仪。仪并礼之,共谈当世之务,成败要害,造次备举。谦等叹服,相谓曰:“平原公有大才不世之略,吾等当附其尾。”
太祖以仪器望,待之尤重。仪矜功恃宠,遂与宜都公穆崇谋为乱,伏武士伺太祖,欲为逆。崇子遂留伏士中,闻召,恐发,逾墙告状,太祖秘而恕之。天赐六年,天文多变,占者云“当有逆臣伏尸流血”。太祖恶之,颇杀公卿,欲以厌当天灾。仪内不自安,单骑遁走。太祖使人追执之,遂赐死,葬以庶人礼。
(节选自《魏书•列传•卷三》)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B. 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C.
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D. 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常见于开国皇帝,因创立基业,功劳甚大,故继承帝位的子孙尊其为“太祖”。
B. 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和“移”“调”“转”意思相近。文中用在拓跋仪立功后,应有升职的意思。
C.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陛下本义是台阶,其两侧是古时帝王卫士的戒备之地,后演变为对帝王的尊称。
D. 庶人,周代称国人中的下层为庶人。秦以后,除奴婢外,无官﹑爵及秩品者均泛称庶人,一直延续到今天。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拓跋仪有勇有谋,深受太祖赏识。他容貌俊美,身材魁伟,武艺高强,超出常人,有谋略,多次跟随太祖出征,屡立战功。
B. 拓跋仪睿智果敢,维护国家利益。他出使后燕,面对君主的问难,不卑不亢,据理力争。洞察敌国国情,制定可图之计。
C. 拓跋仪善待士人,拥有雄才大略。他尊重善待来拜访他的名士,并一起谈论当代事务,见解高明,当时的人们都愿意依附他。
D. 拓跋仪恃宠而骄,谋反出逃被赐死。他富有才气和声望,深受太祖重视,然而依仗有功而密谋反叛,后因恐惧出逃被抓后赐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告以世祖生,仪起拜而歌舞,遂对饮申旦。
(2)平原公有大才不世之略,吾等当附其尾。
【答案】10. A 11. D 12. C
13. (1)道武帝把孙子拓跋焘出生的事告诉他,拓跋仪起身叩拜而歌唱起舞,于是对饮到早晨。(2)平原公有大才和非凡的谋略,我们应当依附在他后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一句的意思是:当并州平定以后,仪的功劳最多,被任命为尚书令。道武帝回代都,设置中山行台,命令仪驻守,以尚书令坐镇中山,远近都前来归附。不久,又召仪以丞相入朝辅政。其中,“太祖将还代都”主谓宾俱全,“还”意思是“回到”,回到的地方是“代都”,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C;“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句子成分完整,“诏”的主语应的“太祖”,承前省略主语,而“怀附”的主语是“远近”,两句主语不一致,应断开,排除D。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D项,“秦以后,除奴婢外,无官﹑爵及秩品者均泛称庶人,一直延续到今天”中的“一直延续到今天”错误,很明显,这一称谓并没有延续到今天。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当时的人们都愿意依附他”说法有误,原文是“仪并礼之,共谈当世之务,成败要害,造次备举。谦等叹服”,意思是:拓跋仪都尊重他们,一起谈论当代事务,各处的成败要害,仓猝之间一一列举。许谦等人叹服。这里想表达的是大家都佩服他,而不是“依附”。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告以世祖生”,状语后置,其中“以”,把;“歌舞”,名词作动词,歌唱起舞;“申旦”,自夜达旦,犹通宵。第二句中,“不世”, 非凡的;“附”, 依附;“尾”, 后面。
【点睛】参考译文:
拓跋仪,秦明王翰的儿子,身高七尺五寸,容貌长得很魁伟,美须髯,有谋略。从小就会舞剑,骑马射箭都是常人难及。道武帝到贺兰部时,他陪同左右,出入不离。登国初年,赐爵为九原公。跟从道武帝击败各部时,因有谋略和善战而立功。
当时道武帝打算吞并慕容垂,派仪前去观看有什么机会可趁。慕容垂便问仪,道武帝为什么自己不来?仪说:“先人以来,世代据守北方,子孙相承,不失旧业。我的祖先受晋朝封号,爵称代王,东与燕国世代为兄弟。我奉命前来,并无失礼。”慕容垂觉得他回答得很有气势,便开玩笑地说:“我如今威震四海,你的国君不肯亲来见我,怎么能说没有失礼?”仪答道:“燕国如果不自修文德,准备用兵威来自强,那就是本朝将帅们应当考虑怎么做的事情了,这就不是我所能知道的。”当他回国后,报告说:“慕容垂死后才能谋取,如今还不是时候。”道武帝脸色一变,问他是什么原因。仪说:“慕容垂年纪已大,他的儿子宝懦弱又没有威望,谋而不能决断。慕容德自负有才气,不是能够给弱主当臣子的人,祸端将从内部而起,这时才能打算。”道武帝赞同他的意见。
道武帝征伐卫辰时,仪从别道进军,得到卫辰的尸体,把他首级传送到行宫,道武帝大喜,改封他为东平公。让他在河北督促屯田,他从五原直到木固阳塞外,分别安排农耕,大得民心。慕容宝进犯五原时,仪先悄悄地占领朔方,拦截他的退路。当并州平定以后,仪的功劳最多,被任命为尚书令。道武帝回代都,设置中山行台,命令仪驻守,以尚书令坐镇中山,远近都前来归附。不久,又召仪以丞相入朝辅政。
太武帝刚出生时,道武帝非常高兴,夜间召仪入宫,问他:“你听到我夜间喊你来,不觉得奇怪和害怕吗?”仪说:“臣下诚心事奉陛下,陛下明察,臣下就自然安心了。夜晚忽然接到诏令,奇怪是有的,畏惧实在没有。”道武帝把孙子拓跋焘出生的事告诉他,拓跋仪起身叩拜而歌唱起舞,于是对饮到早晨。
此前,上谷人侯岌、张衮,代郡人许谦等有名于当时,听说拓跋仪善待士人,就先到拓跋仪那里。拓跋仪都尊重他们,一起谈论当代事务,各处的成败要害,仓猝之间一一列举。许谦等人叹服,相互间说:“平原公有不可每世出现的雄才大略,我们应当依附在他后面。”
道武帝因拓跋仪有才器声望,对他尤其尊重。拓跋仪仗恃功劳宠信,于是和宜都公穆崇阴谋作乱,埋伏武士窥伺道武帝,想杀死他。穆崇的儿子穆遂留在埋伏的武士中,听到征召,恐怕事情败露,翻墙报告道武帝,但道武帝却保密此事,宽恕了拓跋仪。
天赐六年(409),天文多次发生变化,占卜的人说:“必定有叛臣,伏尸满地和流血之灾。”皇帝非常厌恶,便杀了一些公卿,准备以此来战胜天灾。仪内心恐惧不安,单骑逃跑。皇帝派人追赶并抓住他,于是赐死,用百姓的礼节把他埋葬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韩将军还边
李益
白马羽林儿,扬鞭薄暮时。
独将轻骑出,暗与伏兵期。
雨雪移军远,旌旗上垄迟。
圣心戎寄①重,未许让恩私。
[注]①戎寄:指所交托的军务。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一反送别的伤感,既写出皇帝委以重任,也暗含羡慕与激励之意。
B. 首联点明时间,照应标题,以简练之笔展现出羽林将士意气风发之姿。
C. 颔联暗用典故,借李广率少量骑兵智退匈奴的典故来刻画韩将军形象。
D. “旌旗上垄迟”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还边军队人数之多和行军迟缓。
15. 孙武认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你认为诗人笔下的韩将军具备“将者”的哪几个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4. D 15. ①“独将轻骑出”可以看出将者之勇,勇敢坚毅,胆识过人。②“暗与伏兵期”可以看出将者之智,心思缜密,谋略出众。③ “圣心戎寄重”可以看出将者之信,深受信任,忠心报国。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比喻手法”错,“旌旗上垄迟”中“旌旗”代指军队,这是“借代”手法。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查欣赏作品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人物形象相当于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结合文本用两个字的词语或者四字短语概括出来,一般用形容词性。
“独将轻骑出,暗与伏兵期”运用李广的典故刻画韩将军的形象。为了迷惑敌人,他亲自率领少量骑兵出行,却在暗处设伏,将敌人引入包围圈,取得了以少胜多的一次战役。作者在这里是赞扬韩将军有李广一样的勇气和胆识,更有李广一样的智谋。符合题干中的“勇”和“智”。“圣心戎寄重,未许让恩私”,皇上十分倚重韩将军,将整个军队以及国家安危都托付于他,可见对他的信任。符合题干中的“信”。
【点睛】鉴赏人物这类题的设题角度一般有两大类,一是简要概括人物性格或人格魅力,这类题只需简要总结性格特点即提炼出关键词句。二是问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并简要分析,这类题做答案时应该包含两方面,首先提炼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关键词,然后举出文本中的相关事例来证明。本题属于前者只要求概括形象,所以结合文本举例子分析的内容可有可没有,写上也不占分数。这里按照第二类提供答案,权当结合文本分析人物性格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开篇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庄子· 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覆压三百余里, (2). 隔离天日 (3). 朝菌不知晦朔, (4). 蟪蛄不知春秋 (5). 问君能有几多愁, (6).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覆、朔、蟪、蛄。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粒小小的糖丸,______的是很多人童年里的甜蜜记忆。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粒糖丸里包裹着的,是病毒学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长顾方舟为抗击脊髓灰质炎而无私奉献的艰辛故事。当时,国际上存在“死”“活”疫苗两种技术路线。选择死疫苗最稳妥,不会承担任何责任。但_____后,顾方舟认定,( )。疫苗三期试验的第一期需要在少数人身上检验效果,这就意味着受试者要面临未知风险。顾方舟______地喝下了一小瓶度苗溶液。吉凶未卜的一周过去后,他的生命体征平稳。1960年底,首批500万人份疫苗在全国11个城市_____开来。投放疫苗的城市,流行高峰纷纷削减。之后,经过反复探索实验,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糖丸疫苗产生了,并逐渐走到了每一个中国的角落。顾方舟也被很多人亲切地称为“糖丸爷爷”。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装载 深思熟虑 义不容辞 推行
B. 承载 深思熟虑 义无反顾 推广
C. 承载 深谋远虑 义无反顾 推行
D. 装载 深谋远虑 义不容辞 推广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只要走活疫苗路线,就能消灭脊髓灰质炎
B. 在中国选择活疫苗,会承担很重的责任
C. 在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只能走活疫苗路线
D. 在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活疫苗是行不通的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经过反复探索实验成功后,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糖丸疫苗诞生了,并逐渐走到了中国的每个角落。
B. 经过反复探索实验,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糖丸疫苗诞生了,并逐渐走到了中国的每个角落。
C. 经过反复探索实验,诞生了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糖丸疫苗,并逐渐走到了中国的每个角落。
D. 经过反复探索实验,逐渐走到了中国每个角落,几代中国人陪伴的糖丸疫苗诞生了。
【答案】17. B 18. C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装载”指用运输工具载(人或物)。“承载”指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一般指抽象的对象。”甜蜜的记忆”是抽象的。适用“承载”。
“深思熟虑”指深入地、反复地考虑。“深谋远虑”指计划得周密,考虑得久远,侧重于“计谋”,此处与“计谋”无关。适用“深思熟虑”。
“义无反顾”指为了正义而勇往直前,绝不犹豫退缩。“义不容辞”指从道义上讲不允许推托、拒绝,此处强调顾方舟的“正义”和“责任感”,与“推辞”无关,适用“义无反顾”。
“推广”指扩大事物使用或起作用的范围,一般用于经验方法。“推行”指普遍实行,根据语境适用“推广”。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 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A
项,“只要……就”绝对化,不符合下文的内容“疫苗三期试验的第一期需要在少数人身上检验效果,这就意味着受试者要面临未知风险。”;
B项,根据下文内容可得知,括号的内容与“承担很重的责任”无关;
D项,根据上文的“但”表示转折的内容可知,这句话应是选择“活疫苗”。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A项,“经过反复探索实验成功后”中的“成功后”杂糅,应该是“经过反复探索实验”或者说“实验成功后”;
C项,“诞生了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糖丸疫苗”与后面的“逐渐走到”主语不一致,属于偷换主语;
D项,语序不当,不合逻辑,应该先“诞生”,才有后面的内容。
故选B。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研究表明,人类常常无法同时做到“左手画圆,右手画方”的主要原因在于大脑无法同时专注做多件事。左右大脑之间有很多神经纤维相互连接,胼胝就是两半球最大的结合纤维。在它的连接下, _____。两个命令同时下达会造成左脑和右脑形成相互竞争关系,而造成不能同时完成一手画圆,一手画方。而右手画直线则很简单,只要把注意力放在左手画圆上,右手同时画直线时,大脑 _____
,只要在起点上自然地保持向后的力度就可以了。但有科学家经过探究发现,有的人先天或后天大脑中的胼胝断裂或损伤, _____。不过这些对于我们来说不在正常范围之内,“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就算多锻炼也不行。
【答案】 (1). 左右脑能协调配合完成命令 (2). 不用保持注意力 (3). 左右手可能会同时做不同动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情境补写能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第一处,前文说“人类常常无法同时做到‘左手画圆,右手画方’的主要原因在于大脑无法同时专注做多件事”,“胼胝就是两半球最大的结合纤维”,这就说明在胼胝的连接下大脑才能做到左右和谐,据此可以填写“左右脑能协调配合完成命令”;第二处,前面说“两个命令同时下达会造成左脑和右脑形成相互竞争关系,而造成不能同时完成一手画圆,一手画方”,这说明大脑不能同时将注意力放在两个地方;“而右手画直线则很简单,只要把注意力放在左手画圆上”,这说明大脑不用注意画直线的右手就可以,据此填写“不用保持注意力”;第三处,前面说“有的人先天或后天大脑中的胼胝断裂或损伤”,这就有可能左右手同时做事;加上后文“不过这些对于我们来说不在正常范围之内”,说明他们确实能做到我们一般人做不到的,据此可填写“左右手可能会同时做不同动作”。
21.下面是超市自助结账机的使用说明,为了方便顾客使用,请为超市画出简要的流程图。每个方框内不超过10个字。
先在自助结账机的扫描区扫描所选商品的条码,扫描后选择支付方式,可以选择扫码付款或者扫脸付款,选择扫码付款后,打开手机支付软件中的付款码,在结账机的扫码区扫码就可以完成付款;选择扫脸付款后,在结账机前扫脸,然后输入手机号码后四位,付款成功,打印小票,完成支付。
【答案】①扫描商品条码 ②扫码付款 ③扫脸付款 ④扫描手机付款码 ⑤扫脸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整体把握图片,结合题干要求确定叙述对象及叙述中心。其次要读懂框架关系,理解每层点的具体内容。特别注意箭头横线或框线,它们提示着发展的趋势、走向或范围;横线上的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起过渡作用。再次是确定叙述顺序,注意箭头横线的箭头或框线以及横线上的词语。最后要适当增补字词,组织语言叙述。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不能被遗漏。
本题中,要注意图中的箭头方向,重点注意各环节,以及图中的分支等。阅读题干可知,“先在自助结账机的扫描区扫描所选商品的条码”应是使用自助结账机的第一步,因此①应填扫描商品条码。根据“可以选择扫码付款或者扫脸付款”和②③的并列分支关系,可知②应填“扫码付款”,③应填“扫脸付款”。根据“选择扫码付款后,打开手机支付软件中的付款码,在结账机的扫码区扫码”和②下面的箭头,可知④应填“扫描手机付款码”。根据“选择扫脸付款后,在结账机前扫脸,然后输入手机号码后四位”,而⑥已经给出是“输入手机号码后四位”,可知⑤应填“扫脸”。此题的重点是选择不同的支付方式,会出现“扫码付款”和“扫脸付款”两个分支,然后分别进行,最后再归到一起“打印小票,完成支付”。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不能超过规定字数。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人带鸡蛋在市场贩售,他在纸板上写着:“新鲜鸡蛋在此销售。”
有人过来对他说:“老兄,何必加‘新鲜’两个字,难道你卖的鸡蛋不新鲜吗?”他一想有道理,就把“新鲜”两个字涂掉了。
不久,又有人对他说:“为什么要加‘在此’呢?你不在这里卖,还会去哪儿卖?”他也觉得有道理,又把“在此”涂掉了。
一会儿,一个老太太过来对他说:“‘销售’是多余的,不是卖的,难道会是送的吗?”他又把“销售”擦掉了。
这时来了一个人,对他说:“你真是多此一举,大家一看就知道是鸡蛋,何必写上‘鸡蛋’两个字呢?”
结果他涂掉了所有的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写成诗歌),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参考例文:
做事要有主见
做人不能没有主见,处事不能没有决断。拿主见难,坚持主见更难,盲目自信是固执,偏听偏信是糊涂。正确主见都是事物本质的反应,坚持主见就是坚持直理,就是坚持胜利,而真理总是被少数人发现,而不被多数人所认同的。做事情如果需要别人都点头,那你的事情就肯定平淡的像河边的一粒沙子。有主见的人肯定是有个性的人,更是聪明的人!
材料中这个卖鸡蛋的人由于缺少主见,在别人的多次“建议”下落得个尴尬与愚昧的下场。现在看来这个故事有点太离谱了,这种事情是很少会发生的了。但是仔细想起来,还是渗透着很深厚的道理的。
首先,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己的主观思路。无论事情发展到什么地步,自己的主观思路要始终起着引领作用。如果自己的主观思路出现偏差或者错误,则在整体把握方向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修改与调整。对于别人的意见或者建议,可以听取,但是采纳与否,要从事物的整体发展情况来判断后进行选择,不可盲目地听从他们的指挥。
其次,做事不可急噪,不可盲目。要有计划,要沉稳处理各种事务,并要做好应急的心理准备。对于特殊情况下出现的任何情况,都要有个最低限度与最高限度的把握,这样才至于不会出格,才能使事情沿着大体的思路与方向发展下去。
再次,不可感情用事,不可义气用事。凡事要以原则、目标为准绳,原先计划好的事情可能会随着某些意外的因素而发生或多多少的改变,但是主题思想是不变的,宗旨是不变的,变的只是达到达到目的过程和方法。
有主见,才会有思想,有思想才会有思路,有思路才会有结果,有结果的人一生才会充满幸福。如果缺乏主见,做“墙头草”而随风倒,那将会一事无成。
文章开头便提出本文的中心观点,继而以材料引出全文的论述,以“首先”、“其次”、 “再次”等加以论证,文章结尾,敲定主旨,文章一气呵成,显得浑然一体,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始终紧扣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去说明问题,纵横捭阖,游刃有余。
【解析】
【详解】1、关于题目:“他”基于做广告的目的写了一句话,四位路人出于善意(从“老兄”的称呼中可以如此判断)给“他”提出了建议。他们提建议的语气都很坚决,“他”觉得这些建议都有道理,就采纳了。但这些建议其实背离了“他”原来的目的。结果很荒谬,事与愿违,用作广告的这一句话就全被涂掉了。可见,“他”是一个缺少主见的人,容易被别人的看法左右;而“他”觉得别人的建议是合理的,原因就在于“他”做事的目标不明确,因此在权衡他人意见时没有主见。这是一个哲理故事,整体上揭示了坚持主见与采纳他人建议的辩证关系。
2、关于立意:立意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一、从“他”的角度看:①做事要有主见,不要被他人的意见左右;②做事要有明确而坚定的目标;③不要因别人的善意而失去自己的目标;④学会从实现目标的角度来权衡他人的看法。二、从路人的角度看:⑤学会提富有建设性的建议。三、从材料的整体看:⑥正确处理主见与建议的关系;⑦如果背离了最初的目标,局部的合理性可能转变为整体的荒谬性。
相关文档
- 【语文】陕西省洛南中学2020届高三2021-06-0518页
-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第十次模2021-06-0513页
- 湖北省枣阳市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第2021-06-0320页
- 陕西省洛南中学2020届高三第十次模2021-06-016页
- 【物理】陕西省洛南中学2019-20202021-05-319页
- 【物理】陕西省洛南中学2020届高三2021-05-2616页
- 陕西省洛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2021-05-2416页
- 【物理】陕西省洛南中学2019-20202021-05-249页
- 【物理】陕西省洛南中学2019-20202021-05-2211页
- 【英语】陕西省洛南中学2020-20212021-05-20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