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3.50 KB
- 2021-06-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项训练四 小说阅读(二)
一、(2013·新乡许昌平顶山三市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铁
周海亮
红色的铁伏在砧上,任一把大钳夹持,任两把铁锤反复锻打。老铁匠的小锤轻敲上去,如蜻蜓点水,小铁匠的大锤紧跟上来,似巨雷轰顶。柔软的铁像面团般变着形状,灼烫的火星在大锤落下的瞬间如烟花般迸散绽放。几点火光飞溅在老铁匠腰间的牛皮围裙上,又在霎时熄灭。围裙就像黄褐色的天幕,黑色的星光点点。
炉火熊熊,红和蓝的火焰缠绕交织,小铁匠气喘吁吁,挥锤的胳膊渐渐变得沉重,表情也开始痛苦。老铁匠看看他,停下手里的小锤。歇一歇喝口水,他说,你好像心不在焉。
小铁匠没有搭话。
因为这把刀?老铁匠问他。
小铁匠只好点点头。他用一条黑色的毛巾擦着通红的脸膛,村里人都说你是汉奸。
还说你是小汉奸?老铁匠面无表情。
那是肯定,小铁匠瞪着老铁匠,干脆我们逃了吧!夜里咱们爷俩……
你觉得能逃出去吗?老铁匠仍然面无表情。
那也不打了!小铁匠把毛巾狠狠地扔到地上,不打能怎样呢?大不了是一死。
不打?老铁匠苦笑,不打铁,我们还是铁匠吗?他站起身,从熊熊炉火中钳出再一次变得柔软的铁,用力按到砧上。儿啊,开锤!
军刀在两个月以后打造完毕。青蓝的刀锋,弧形的刀柄,雕了简洁图案的刀鞘。刀似乎可以斩断目光和阳光,那是一把令人胆寒的好刀。小野小队长按时过来取刀,身边跟着四个持枪的日本兵。他盯着刀,嘴角不停抖动。他问老铁匠,全是铁的?老铁匠说,当然。小野再问,如何?老铁匠说,可试。小野就抽出腰间的军刀,哇哇怪叫着冲上来,一道寒光自上而下,直逼老铁匠。老铁匠微微一笑,手中刀轻轻一迎,“噗”一声响,小野的军刀,便折为两截。
小野向老铁匠翘起拇指,好快的刀!又摆摆手,示意身边的日本兵接过刀。想不到老铁匠却退后一步,说,刀暂时不能拿走。
不能拿走?小野愣住。
不能拿走。老铁匠说,刀柄上还没有刻字。
刻字?
这是规矩。老铁匠说,只有刀柄上刻了字,才算一把刀打造完毕,刀才算有了主人。如果你信得过我,后天过来取刀。
小野想想,再看看老铁匠,再想想,再看看老铁匠,然后点点头。他在一张纸片上写下自己的名字,递给老铁匠。要刻得和这个一模一样,小野说,能办到吧?老铁匠笑笑,没问题。
别耍花样啊!
放心!
后天我来取刀!
请!
可是第二天老铁匠就不见了,连同那把削铁如泥的军刀。小野暴跳如雷,他把全村人驱赶到一起,逼他们说出老铁匠的下落。当然没有人说。也许连他们也不知道,也许连小铁匠也不知道。——日本人早在村子通往外界的唯一路口设下重重关卡,老铁匠的突然失踪,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愤怒的小野几次想毙掉小铁匠,可是他终未下手。他们正在村后山上修筑工事,这个时候他们需要一位强壮的铁匠。
一个月后的一个夜里,山上的壮丁们突然组织了一次暴动。他们用石块打死四个看守,然后四散而逃。尽管日本人的机关枪哒哒扫个不停,可是最终,还是有三十多人逃了出去。
小铁匠在突围中中弹身亡。据说他是这次暴动的组织者。据说他在临死前只说了一句话。他说,爹告诉我,能屈能伸才是铁。再后来,日本人就投降了。
多年后他们那栋老房子突然倒塌。在一个雨夜,伴着一道划破天空的闪电。人们在听到一声闷响后爬起来看,就惊呆了。那房子,只剩下一面伫立的墙。
那面墙里,镶着一位伫立的老人。只剩白色骨架的老人。
风雨中,白色骨架岿然不动,似乎他的每一块骨头,都闪烁出红和蓝的光泽。
红色像铁锈或者红的炉火。蓝色像刀锋或者蓝的炉火。
白色骨架的手里,紧握着一把刀。军刀。[来源:学科网]
刀柄上清晰地刻着三个字:中国铁。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情节曲折、极富戏剧性,但老铁匠的失踪、小铁匠的组织暴动,来得太突然了,这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B.小说一开始写老铁匠得知自己被村人说成是汉奸后仍面无表情地打铁,说明老铁匠一开始并没有想要反抗,而是逆来顺受想要忍气吞声躲过这一劫。
C.“刀柄上清晰地刻着三个字:中国铁。”文字简练,系点睛之笔,对主题进行了阐释与深化,使标题的匠心得以彰显。
D.小说以饱含深情的笔调,用爱国主义者的鲜血和骨气让一块普通的铁拥有了震撼心灵的内涵,老铁匠与小铁匠互相映衬,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完美。
E.作者运用悬念,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传神地刻画出了父子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祖国尊严的高大形象。
2.“铁”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老铁匠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老铁匠说,“能屈能伸才是铁”。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二、(2013·邯郸一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糊涂一世
[俄]阿纳托利·特鲁什金
一个星期天。我岳父岳母来了,我们吃过午饭后就坐在一起聊天,像其他人一样,谈论着社会上的贫困、犯罪、盗窃、政府不作为等问题,我们都认为,生活中的丑恶比比皆是。
我说:“我们的生活之所以有这么多丑恶的东西,就是因为我们不敢站出来大声地说真话,只是在角落里小声地嘀咕。要是我们每个人都敢实话实说,生活就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了。”
突然,门铃响了。我打开门一看,门外站着一个像是从非洲来的黑人,西装革履;后面还跟着6个人,中间也有俄国人,其中一个手里还拿着摄像机。
那个黑人走上前来叽里咕噜地朝我说了一堆话,我一句也没听懂。这时钻出一个翻译来:“这是糊涂国国王糊涂二世。他说祝您家里永远阳光灿烂,财源滚滚,好运连连。”
我小时候地理学得不好,不知道非洲还有一个什么糊涂国,但听他说了那些好听的祝福,就赶紧道谢,然后又问他们有什么事。翻译回答说:“国王想拜访一下普通的俄罗斯家庭,看一下俄罗斯的普通家庭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是什么样子。”翻译说完,又递上了一份国王的礼物——一个小首饰盒。
我当然不是因为这件小礼物,而完全是出于礼貌才没有把他们拒之门外。我说:“那快请进吧。欢迎您的到来。”
国王的保镖们立刻把我们家的墙角旮旯都巡视了一遍,我们家这几口人傻乎乎地对着人家频频点头。
最后大家终于落座了。国王左右环顾了一下,通过翻译说:“您的家不太富裕啊。”
你看,他来之前我们正抱怨着呢。他这话说得多是时候啊。但我总不能让我们的国家丢面子吧?于是我说:“怎么不富裕?对一个一口之家来说足够了。”
国王马上就问其他那些人都是谁。我灵机一动,指着岳母说是我的仆人,指着岳父说是我的司机。我老婆一听就撅起了嘴,但为了国家的尊严没有出声。
“这几个人嘛,是我的按摩师和她的孩子们,他们来看看我。”我最后指的是我的老婆和孩子。
国王一听大吃一惊,差点跳了起来。他的保镖们立刻把我们家的墙角旮旯、大小房间又都查看了一番。
“您就一个人住?那您不在家时,不怕家里的东西被偷吗?你们这儿没有小偷吗?”
国王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
我们大家都笑了起来,摇着头说,根本就没听说过丢东西这样的事。我说:“我们俄罗斯家家户户从来都不关门,白天黑夜门都开着,谁爱进谁进。从没发生过盗窃的事。”
“噢,”国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把眼睛瞪得大大地说,“可在我们国家到处都是小偷。甚至你走在街上,裤子都有可能被人扒去。”
这次换我们故作惊讶地瞪大了眼睛。我说:“怎么这样呢?这也太野蛮了!这是什么传统啊?在我们这儿,你出门前在地上放100卢布,逛一圈回来后,钱还在地上呢。”
我的话让那个黑黑的国王大惊失“色”,差点没变成白人。随后他又小心翼翼地问:“那你们偷国家的东西吗?”
我回答说:“在我们俄罗斯,偷国家的东西还不如上吊呢!谁要是偷了国家的东西,谁就再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帮助,说不定还会被杀了呢。”
我刚说到这儿,国王起身就往外跑,他的保镖们最后把我们家又检查了一圈。
国王要告辞了,我对他说:“您用不着为那些小偷小摸的事烦心。您的国家跟我们国家没法比。我们国家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但我相信您的国家盗窃抢劫的事也会越来越少。”他们终于走了。
他们走后,我们全家对刚刚发生的这件事又感慨了一番。半个小时后,我们才想起来去别的房间看看,这时大家才发现,家里凡是值点钱的东西都没了。我拿过那个小首饰盒一看,首饰盒的底部用俄文写着一行字:“我是糊涂二世,您是糊涂一世……”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因为平时节目上所见受访家庭都是作了准备的,所以,“糊涂二世”拜访“我”是想看一下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普通家庭的样子。
B.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糊涂二世”的发问,“我”谎称自己是富裕的“一口之家”,在场的岳父岳母和妻子都没有反对。
C.小说多次写国王的保镖们巡视墙角旮旯,为下文埋下伏笔,暗示可悲结局;凸显“我”和家人的可笑、可怜,增强作品的讽刺意味。
D.小说以“糊涂一世”为题,暗示主人公糊涂了一辈子,糊涂到了顶点;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俄罗斯早些年一塌糊涂的社会状况。
E.作者煞有介事,把一个虚构的事情写得像实有其事,并且用幽默诙谐的笔调表达了对人性扭曲的深刻反思,呼唤着美好的人性。
2.“我”理直气壮的回答,使“糊涂二世”的反应从“大吃一惊”到“瞪大眼睛”到“起身就往外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中的“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的“我”在私下和家人说真话,但当着外人的面却一味编造谎言,对此,人们褒贬不一。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今天是星期二
蒋子龙
今天一接班我就发现住院部的气氛不对头,老护士们的脸上都笼罩着一种严肃、神秘,甚至还有点恶作剧般的神色。医院越大,秘密越多,咱新来乍到,不敢多嘴多舌,只能老老实实地听老护士们支使。
“小董,今天是星期二,快给‘特护’换衣服、换褥子!”
“小董,今天是星期二,快把101号病房打扫干净,尤其是那块玻璃,千万要擦干净!”
……
这真怪了!星期二是个什么日子?是耶稣受难,还是灶王爷上天?再说哪个101号病房?全楼就十个病房六十张床位,我怎么就没听说还有个特护病人?
“小董,你就别怔神了!”护士长把一团抹布塞到我手里,领我登上了中二楼,推开一扇写有“病人止步”四个红漆大字的玻璃门,眼前是座结构奇特的“楼外楼”:宽敞干净的圆形楼道,中间是个天井,光线充足,四周幽静。天井四周的石栏杆上摆着鲜花和盆景,围着天井有十间高级病房,编号是101,102,……
直到110,每个病房只有一张床,电视机、沙发倒很齐全。我简直看傻了,医院里还有这样优美的胜地,真像进了一座魔宫。护士长叫我只管擦101号病房上的玻璃,还要擦得让人看不出有玻璃一样。我一边擦玻璃,一边打量那位特护病人。猛一看着实吓了一跳,这与其说是病人,还不如说是死人:全身已经萎缩,既小又干,活像个蜡人。腿上输着葡萄糖液,鼻子插着氧气管,床边还放着心脏起搏器。我耐着性子看了半天,才发现这个人确实还有口气。这是谁呀?当我分配到这个医院以后,妈妈千叮咛万嘱咐,说这里是大医院,省里的头头都在这儿看病。医院里很多人都跟省里头头有关系,你分不清谁是谁的人,不该问的别打听。可是这一会儿我的好奇心实在憋不住了,用最小的声音悄悄问护士长:
“他是谁?”
“副省长!”急性子的护士长声音像敲锣一样响,吓了我一跳,急忙冲她摆手。
“小点声。别让他听见。”
“怎么,他要坏?”[来源:学科网ZXXK]
“坏不了,再耗一年半载不碍事。”护士长一边麻利地替病人换被褥,一边唠叨着:“科学这么发达,有的是进口好药,进口设备,要给一个人维持一口气还不容易。”
“进口好药、进口设备那么容易搞到?”
“你搞不到,我搞不到,卫生局长什么药搞不到!”
这倒也对,给副省长治病卫生局长还能不下本钱!我又问:“他到底得的什么病?”
“以前浑身上下都是病,现在什么病也没了。因为他已经感觉不出痛苦了,也可以说他已经死了。不,比死人多口气!”
“这已经不是人道,而是残酷了。他住院多长时间了?”
“一年多了。”
“啊?”我赶紧用胳膊堵住了自己的嘴。”
“哟,她来了!死小董,光顾跟你说话了……”护士长侧着耳朵听了听,三下五除二把病房整理好,使眼色叫我快躲进隔壁那间病房里。可能因为我是新来的,怕我嘴不严说漏了馅儿,给医院惹出什么麻烦。
随着玻璃大门的一声响,楼道里传来脚步声。我隔着门上的玻璃看见医院的院长陪着一个又高又胖的老太太走过来。胖太太神情庄重,穿戴考究,一看就知道是个很有来头的人。
护士长从101号病房迎出来,笑着说:
“冯局长,您来了。”
噢,她就是卫生局长!怪不得哩……
老太太慈祥地对护士长点头微笑:“你辛苦了!”她不进病房,却站在101病房的门外边,透过门上的玻璃看着那位比死人多口气的人,转身问院长:“这一周来怎么样?”
院长道:“挺好,病势稳当,从目前的情况看不会有什么危险。”
“让你们费心了,不要怕花钱,你们当然会体谅我这个病人家属的心情……”
原来她就是副省长的夫人,既然来探望丈夫,为什么又不进病房呢?难怪护士长一定要把那块门上的玻璃擦得看不出有玻璃一样。
冯局长庄重的脸上带着感激的神情,又对院长嘱咐了几句,院长点着头一一答应下。站了还不到十分钟,冯局长就由院长陪着离开了。
我发懵了,急忙问护士长:“哪有看病人不进病房的呢!”
护士长撇撇嘴:“她现在需要的不是老头子这个人,而是老头子嘴里的那口气!有这口气就能住在省长的小白楼里,就能每月多拿三百多块钱……”
“这?!”我又摸不着门道了,真是医院大,奥秘也多。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医院中二楼从101到110十个房间都是高级病房,这里住的病人都是由卫生局长直接安排住进医院,并且都是高级领导干部,享受“特护”的待遇。
B.小董对“今天是星期二”“快把101号病房打扫干净”“尤其是那块玻璃,千万要擦干净”的命令感到十分困惑,但出于自己新来乍到等原因而不敢多问,一一照办了。
C.冯局长来探望丈夫而不进病房,因为一年多来,她几乎每周都来,已经对丈夫的病情了如指掌,并且医院照顾得非常周到,不需要她太操心。[来源:学科网]
D.院长、护士长等人对副省长的特殊治疗并非出自对他的尊敬和对病人人道主义,而是为顶头上司卫生局长的个人利益效劳,这不能全怪医院。
E.护士长说副省长“现在什么病也没了”,主要是出于对他的同情与怜悯,虽然“
特护”一年多了,但他已经成为植物人,濒临死亡。
2.这是一篇针砭时弊的微型小说,请阐述一下小说深刻的现实意义。
3.小说对冯局长的描写着墨并不多,但刻画得惟妙惟肖,试分析一下冯局长的人物形象。
4.小说在很短的篇幅里表现了非常深厚的精神内容,在悬念设置、人物设计、表现手法等方面上很有特点,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四、(2013·鞍山一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荒
非 鱼
岛,的确是荒岛。
偶尔的闯入者看见过碗口粗的蛇吊在树上吐着长长的信子,还有猛兽。
民厌恶那个城市的遮遮掩掩和诡谲莫测,心怀鬼胎的人们时刻算计着别人和被算计,他怀着去死的决心登上了荒岛。让蛇吞了,让兽食了,总比让人折磨得不死不活要好。
民来到岛上,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浅的小溪,歌唱的小鸟,奔跑的野兽,让他欣喜若狂。
三个月过后,民觉得有点儿寂寞了。他和鸟兽尽管相处和谐,可彼此语言不通,他太需要把内心的感受告诉一个能听明白的人。于是,他下岛,说通了一个女人跟他来到荒岛,两个人的日子有了诉说和倾听。[来源:Zxxk.Com]
没持续多久,诉说和倾听变得重复、无聊,而且,两个人过日子怎么可以没有孩子呢?于是,他们生了一个孩子,健壮得像一头小豹子一样的儿子。
儿子一天天长大,在森林里跑来跑去,赤身裸体,奔跑的速度像风,爬树的敏捷像猴子。民的妻很担心,孩子要变成野人了,可怎么是好?他必须得到教化。
负责教化孩子的老师被请到岛上,他耐心地教给民的儿子礼仪、知识。民的儿子渐渐失去了奔跑的能力,变得温文尔雅。到了十八岁,民的儿子提出他该结婚了,他要享受爱情。
第五个出现在岛上的,是一位善良美丽的姑娘,她和民的儿子结了婚。她带来了她的父母和弟弟,民和他的妻与两位亲家一起吃饭,聊天儿,谈论他们的儿子和女儿。
矛盾是偶尔产生的,来自那位教师。他因为那位弟弟骂了他,便恶毒地制造了一起谎言。民和亲家大吵一架,谁也不理会谁,除了那位教师,又没有第二个中立的人来劝诫,他们整日不说话,彼此像仇人。[来源:Zxxk.Com]
民觉得必须树立自己在岛上的威信。岛上的第九个公民来了,是一位公正的律师,他帮助民调解了和亲家的矛盾,并为民制定了岛上的公约。民作为岛主,拥有岛上的最高权力。监督公约执行的两名检察官来了,保证公约执行的三名士兵来了,这都是缺一不可的。
随着公约的执行,其中的漏洞越来越多,完善漏洞的同时,新的职业诞生了。民的儿子成了从城市向荒岛选拔输送人员的最佳人选,他的妻则做了他的秘书,帮助登记每天都有哪些新的职业诞生,需要多少人员来补充。
厨师、保姆、巫师、侦探、心理医生、经纪人、司机、工人、制造商、乞丐、银行家……几乎每隔两小时,就有一个新的职业诞生。民看着他手下的子民越来越多,大家天天早上向他朝拜,温顺地听他训导,实在太高兴、太满足了。
民的儿子垄断了整个岛域经济,成了岛上的经济巨头,他的钱多得无法计算,不知道怎么去花,只知道如何去挣到更多的钱。他的父亲是岛主,那么他理所当然要拥有岛上的全部资产,他不能容忍还有那么多人从他的手里领工资,他开设了妓院、赌场、美容院、服装店,他必须让那些人把领的钱再乖乖地送回来。
民每天站在岛的最高处——官邸的楼顶,看着岛上的变化,得意扬扬。这都是他的功劳啊,他是这座小岛的开拓者,是至高无上的王。
森林已经砍伐得差不多了,要造纸,要造各种各样的房子,到处需要木头,森林没了,民就命令大家种草。驱逐和猎杀,让鸟兽变得非常稀罕,民命令大家紧急建造动物园,把剩余的动物保护起来。
政变似乎在一夜之间突起,有人说民老了,要他让位,说他的儿子骄奢淫逸,横行霸道,让岛上的经济处于极度混乱的状态。
尽管政变被镇压下去了,可民变得焦虑不安,他不知道那些觊觎他的权力和他儿子金钱的人藏在哪里,他们什么时候会突然再次发起政变,甚至突然枪杀他们,或者绑架他的孙子。
民的焦虑越来越重,整日忧心忡忡,疑神疑鬼。岛上最权威的医生说,民患了抑郁症,他必须到一个清静的地方休养三个月,否则,他不会活过一年。
民听取了医生的劝告,他给儿子留了一封全权委托书,要他处理岛上的一切事务。
民乘坐一叶小舟,在一个清晨离开了岛,他的手下已经为他寻找到了另一座荒岛,他将一个人在那里静静地调养。
小舟渐行渐远的时候,民回头看了看曾经的荒岛,现在,那是一座多么美丽的现代化城市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因为寂寞与无聊,单独生活了三个月后,民下岛说通了一个女人跟他来到荒岛结婚、生子,随着周围人员的增加,关系的复杂,矛盾与问题也由偶然变为必然。
B.民厌恶那个诡谲莫测的城市,那里的人们心怀鬼胎,时刻算计着别人,他宁愿冒险去荒岛,也不愿继续留在这里,可是最后他又无奈地回到了那里。
C.小说由一个简单的主人公民变为复杂的人群,由简单的家庭——民与妻子变为各种职业都存在的小社会,展示出人类从荒芜走向高度文明的过程。
D.小说中民以进入荒岛开始,以离开荒岛结束,首尾呼应,情节清晰,人物刻画更是细致生动,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了丰满的人物形象。
E.可以说小说中的荒岛既是故事的背景,也暗指人类生存的地球。小说中森林的砍伐,环境的破坏,人物的焦虑,复杂的社会,都暗示着人类的真实生活,发人深思。
2.请对比分析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的作用。
3.第四个出现在岛上的人是谁?这个人物在小说中这么早出现是否合理?试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不应以“荒”为题目,应该以“荒岛”为题目,你认可哪个题目?请结合文本探究。
参考答案
一、1.答案: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E不给分。(本题5分)
解析:A项,这叫“艺术留白”,是为了让读者“参与创作”,引发读者深入的思考,并得到不一样的作品内涵或启发。B项,结合下文可知,老铁匠面无表情说明他胸有成竹,早就想好了反抗到底的策略。E项,文中没有心理描写。
2.参考答案:(1)“铁”是本文的线索。(2)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和重要情节。(3)“铁”暗示本文的主题,象征着中国人民钢铁般的傲骨和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
解析:“铁”是小说标题,对文章内容有概括作用,同时又有特定内涵,可从概括作用、艺术作用和主旨作用三方面考虑。
3.参考答案:(1)从老铁匠锻造的削铁如泥的军刀可以看出他的技艺高超。(2)从他面对村里人的误解从容淡定、面对敌人的淫威沉着周旋可以看出他的能屈能伸,临危不惧。(3)从他最后突然失踪化为墙中骨架可以看出他视死如归,坚决反抗的爱国精神。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离不开人物的言行,将人物放在特定的情节中分点作答。答题中容易忽视其技艺高超、能屈能伸的特点,就是因为没有将人物放在情节链中多角度分析。
4.参考答案:同意。(1)我们需要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但在特殊情况下,我们也许更需要忍辱负重。一块普通的铁,只有忍耐住千百次锻打的痛苦,才会在火与锤的唤呼下变得刚硬锋利,成为削铁如泥的利器;一个平凡的人,只有经受得起被他人误解,能屈能伸,才能够等待最佳时机一击制胜,成就不凡的人生。
(2)我们不但要懂得去爱国,更需要掌握爱国的方式。在抗击外族侵略时期,勇敢献身是爱国。在和平建设时期,理智、合法地表达我们的爱国情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韬光养晦,建设强大的祖国同样是爱国。头脑发热冲动的打砸国人的日产汽车,焚烧国内的家乐福超市都是不理智不合法的伪爱国。
(3)我们在生活中,在失意时能忍耐,在逆境或困境中能乐观向上,在得意时能信心百倍干一番大事业,这才是我们做人的应有之义。
解析:答题要兼顾“屈”与“伸”两个方面,密切联系文本,合理联系现实,阐释自己的观点,注意语言顺畅,围绕观点加以论证。
二、1.答案: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答A、D不给分。(本题5分)
解析:A项,“糊涂二世”目的是行窃而非拜访。B项,妻子“撅起了嘴”表示不满。D项,反映“说谎成风”的现实。
2.参考答案:(1)“我”的谎言说得越来越离谱了,简直糊涂到了极点。(2)用夸张的描写形容“糊涂二世”听得越来越吃惊。(3)结构上前呼后应,突出人物的个性并深化主题。
解析:作用题要兼顾内容与形式。本题内容角度涉及“我”与“糊涂二世”两个方面;形式涉及手法与结构两个方面,手法是夸张,结构是照应。
3.参考答案:虚伪(虚荣、爱面子)、怯懦、自我炫耀(盲目自大)、自作聪明。开篇“我”和岳父母、妻子议论生活中丑恶现象时,慷慨陈词呼吁说真话,但面对来访的客人却处处说假话,并且还为自己由于内心的怯懦而不敢说真话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不能让我们的国家丢面子。从而表现了“我”虚伪、怯懦、自我炫耀、自作聪明的性格特点。
解析:在答题的语言组织方面注意总分总的结构思路,先总说人物性格,再结合文本阐明理由,最后回扣观点。
4.参考答案:观点一:褒。(1)不管祖国如何丑陋,如何贫穷,我们都不能嫌弃,“民族情结”和“爱国主义”什么时候也不能丢掉。(2)编造谎言是想要掩饰问题,因为一味外扬问题容易激化矛盾,造成社会的不和谐、不安定。(3)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国家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把眼光更多地放在国家的建设成就上,这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观点二:贬。(1)实事求是,不说假话是一个公民的道德底线,是一个国家正常维持与运行的基本元素。(2)我们要看掩饰的问题是枝节问题还是本质问题,如果是本质问题,绝不能掩饰,只有揭示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国家进步。(3)如果一味地掩饰问题,极易助长权力强势者的私欲,不能保障所有公民的合法权益。
解析:
本题属于探究性试题。首先要观点明确,然后要言之成理。如果认为是褒,可从维护祖国角度阐发;如果认为是贬,可从道德及公民权益角度分析。
三、1.答案: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本题5分)
解析:A项,“都是由卫生局长直接安排住进医院”原文没有体现;E项,“同情与怜悯”分析错误;C项,虚设因果。
2.参考答案:(1)小说揭示了官僚主义对当今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表明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2)医院耗费巨资,精心护理一个“特护”,表面上出于畏惧冯局长夫妇的权势,深层原因是我国现行干部的体制的严重缺陷以及我国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问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3)官本位体制下,下属“唯命是从”的扭曲的价值观决定了他们唯权力是举,丝毫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实际利益。
解析:从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角度加以分析。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一方面要合理概括故事情节,发掘作品的意蕴,另一方面要密切联系社会现实,把握时代脉搏,有理有据有节地加以阐释。
3.参考答案:(1)小说用最“经济”的文字,精妙地勾画出了一个担任卫生局长职务的副省长夫人以权谋私、虚伪冷酷的腐败者形象。(2)她利用职权不惜耗费国家大量资财,来维持那个全身萎缩、腿上输液、鼻孔输氧、心跳靠起搏器的副省长的残喘。她虽然每逢星期二去“看望”,但从不进病房,只隔着玻璃窗望一眼。(3)重要的是向医院作一通“不要怕花钱”的指示,因为她要的仅是老头子口里的那口气,凭此她就能住省长别墅区的小白楼,每月多拿几百元钱,不时接受丰厚的“贡品”,继续以“省长夫人”自居并处世。她最终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保护自己既得的利益。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要密切联系“省长夫人”的言行,结合身份地位准确定位,充分领会文中的侧面描写,感悟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结合情节分点作答。
4.参考答案:观点一:层层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小说以“我”——一个新来的护士作为叙事人,随着一天工作的开始而逐步展开情节。
(1)“我”发现“今天”的气氛不对头,医务人员都不断强调“今天是星期二”,自然产生一种悬念:“星期二是个什么日子。”(2)等看到病人“不如说是死人”“活像个蜡人”时,又一次设置悬念“他是谁?”(3)冯局长来了以后第三次设置悬念“哪有看病人不进病房的呢”。直至最后“我”了解真相(身为副省长夫人的冯局长不惜花重金用进口好药、进口设备为丈夫治病,只是想要老头子的一口气。这样她就可以照样住小白楼,每月多拿三百多块钱)后,才轻松释怀。
叙述者“我”始终处在一种幼稚、迷惑、不知情的位置上,这更增强了作品的讽刺和批判力度。
观点二:人物设计,匠心独运。小说虽然以很大篇幅描述“我”与护士长的交谈,但目的在于陪衬冯局长,她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
(1)小说开头就渲染星期二这一天医院中存在的不寻常的气氛,这是为冯局长的出现作铺垫。(2)“我”与护士长的交谈不无诙谐地揭出了顶头上司卫生局长的老底。(3)冯局长出场仅从外表和几句话的描写就活生生地表现出她道貌岸然的形象。
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烘托,使文章情节更曲折,更耐人寻味,凸现了人物品质,表达了鲜明的主题,这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观点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相得益彰。对冯局长的描写综合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的手法,这突出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1)冯局长出场之前的叙写,尤其是“我”与护士长的对话均为渲染烘托,属于侧面描写。(2)冯局长出场之后,自然是正面描写,主要通过肖像和语言的刻画表现人物的鲜明性格。(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借揭示冯局长的形象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改革开放之初的社会生活。
这种手法让小说前后映衬,悬念迭出,从而使文章内容充实,形象丰满,感情鲜明,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表达效果。
解析: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判定答案优劣的依据一般是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准确概括小说情节,合理运用小说术语,紧密围绕话题流畅阐述即可。
四、1.AE 解析:B项, “可是最后他又无奈地回到了那里”理解错误,原文说“他的手下已经为他寻找到了另一座荒岛”。C项,“展示出人类从荒芜走向高度文明的过程”
无中生有。D项,小说单纯叙述,少用描写手法。
2.参考答案:第一处画线句表现了岛之原始、荒芜和纯净,也体现了民当时内心的喜悦之情,也为后文岛的变化作了铺垫。第二处画线句照应开头,使小说结构更为完整;也体现了主人公内心的荒芜和疲惫;两处画线语句形成对比,引发读者的思考,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如何才能收获真正的文明,如何才能找到最初的快乐,摆脱人类精神的荒芜和空虚。
解析:分析小说中句子的作用要密切联系小说的文体特征。“森林”“小溪”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岛的原始、荒芜和纯净,同时也暗示了人物心理,两相对照,在情节和文章主旨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3.参考答案:第四个出现的是教化民的儿子的老师。这个人物第四个出场是合理的。符合情节发展的需要,民夫妻担心孩子成为没有教化的野孩子,才请来老师教育孩子。为下文作铺垫:老师的教化带来孩子的变化与成长,进而引出其他人物,后来儿子的老师又成为矛盾的制造者,如此他的提前出场是自然合理的。
解析:人物在小说中出现是否合理属于情节理解的范畴,应重点分析这一人物的到来对推动情节发展、揭示矛盾冲突所起的作用,分析时要密切联系文本,概括相应情节具体阐述。
4.参考答案:观点一:赞同以“荒岛”为题。(1)从小说的环境来看:故事的展开,以荒岛为背景;人物活动全聚集在荒岛这个环境里。(2)从小说的情节来看:故事发生始于荒岛,故事的发展是经济的发展使岛屿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荒岛”,故事的结局是主人公另寻荒岛。(3)从小说的主题来看:人的欲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但不加以控制,任其膨胀,会导致人类精神的荒芜和空虚。如此“荒岛”比“荒”更具体,更符合小说的内容。
观点二:赞同以“荒”为题。(1)从小说的环境和情节来看:故事的展开发展都以荒岛为背景;题目“荒”即有荒岛的意思。(2)从小说的人物来看:“荒”更能暗示主人公的主要心理。民当初离开城市躲避城市是浮躁无助的,离开荒岛时又是焦虑不安、心神不定的。(3)从小说的主题来看:人的欲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但不加以控制,任其膨胀,会导致人类精神的荒芜和空虚。“荒”比“荒岛”更能引发读者思考主题,暗示性更强。
解析:分析两者的不同,前者突出“岛”,突出了位置、背景;后者突出了“荒”,突出了其特定内涵。不论赞成哪种观点,都要从小说的文体特征出发,合理运用环境、情节、人物和主旨等术语,结合文本加以阐释。
相关文档
-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二古2021-06-0652页
- 广东省兴宁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期2021-06-0627页
-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5检测:单元质量2021-06-0623页
- 广东省2021届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2021-06-0617页
- 【语文】河南省南阳市2019-2020学2021-06-0613页
- 【语文】辽宁省葫芦岛市2020届高三2021-06-0614页
- 2019-2020学年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2021-06-0616页
- 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2021-06-0628页
- 2018-2019学年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2021-06-0615页
-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2021-06-06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