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50 KB
  • 2021-06-06 发布

【语文】山东省淄博市桓台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线上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线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3分)‎ 材料一:‎ 正常状态下,每个人保持着内心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协调。当遇到紧急事件时,这种内在的平衡就被打破,机体会立即调动生理、心理系统的反应,竭尽全力地应对突发事件,进入应激状态。不同的个体对应激事件的反应是有差异的,决定个体应激反应能力的因素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前者主要指个体的原有人格的健康程度和适应能力,后者指客观环境的条件等。从反应结果上看,一次应激事件后,一类反应是恰当的、适应性的,应激事件后个体得到成长和锻炼。另一类反应是不恰当的、非适应性的,其结果留下创伤。人格越是强健者,越是以前者反应为主,乐观豁达的人能相对客观地评估事件的真实危险性,而敏感脆弱的人容易夸大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 在SARS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可能会出现两种应激反应。一是预期性焦虑,主要表现为忐忑不安,对自己能否胜任工作没有把握。这一方面源于他们对未知工作情景的担忧,另一方面源于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鼓励个体认识自己的这种心理冲突是正常的,越是能接受和理解,就越意味着能承受和消化它。同时,如果有了充分准备,尽可能将未知的因素变成可控制的因素,恐惧心理就会减轻。因此需进行知识和技能储备、身体和心理储备。二是挫败、内疚、抑郁等负性情绪。他们可能有对被感染危险的恐惧感、工作难度带来的挫败感、与家人分离带来的牵挂以及面对重症病人的痛苦甚至死亡时产生的哀伤等。因此,要对被感染SARS的真实危险性做出正确的评估,熟练地操作隔离等防护措施。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病毒,承认个人的局限性,坦然接受自己的失败和暂时的、部分的无能。越是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就越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调整心态,积极学习新技能。作为医务人员,需要足够的共情能力,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及时体察他们的痛苦,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治疗,但也要有能力将自己的情感与病人分离开来,接受现实的局限性。‎ ‎(摘编自《中国全科医学》2003年07期,杨蕴萍《由SARS认识应激与应激反应》 )‎ 材料二:‎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我们该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不同人群该如何获得心理支持?日前,记者采访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导手册》编委会主任游旭群教授。  ‎ 记者:当意外来临,焦虑、恐慌是人们最主要的情绪,疫情对一个人产生的心理影响有哪些?我们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 游旭群:疫情给我们造成的心理影响主要表现在认知、情绪与行为三个方面。这两天大家特别关心疫情信息,因信息不够明确会产生认知冲突、无所适从等,都属于认知上的变化;同时,情绪上容易紧张、恐惧,甚至是抑郁愤怒;从行为方面来看,大家的生活也会出现很大变化,出行受限、社交减少等。这几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恐惧会加剧我们对疫情的非理性认知,生活的变化又会加剧情绪的紧张感等。‎ 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的群体,他们在心理反应上必然存在差异。对待重度应激反应,我们可以借助专业的心理测评手段和诊断技术进行评估和治疗;对普通人群来讲,应激反应比较弱,未达到临床标准,自我心理健康评估时,可以依据几个基本原则:一是生理活动正常,关注睡眠饮食是否规律、免疫力是否下降;二是情绪反应适度,是否存在过度焦虑、持续抑郁、易激怒现象;三是社会功能良好,是否存在自我封闭、兴趣减退等现象。通常来讲,只要这几个方面没有明显的变化,就无须过度关注和紧张。‎ 记者:最急需心理援助的是哪部分人群?又该如何获得心理支持?‎ 游旭群:目前最需心理援助的有两个群体:一是确诊感染的重症患者及其亲人,二是在救治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这两个群体面临的压力最大,最需要相应的心理支持。‎ 一般来说,从两个层面获取心理支持:一是个人层面,通过个人努力、充分调动个人资源进行自我支持和维护。二是社会层面,有效利用社会支持是应对压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专业团体获得更多可靠的信息支持,通过家庭、亲人、朋友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通过政府部门、所在社区、工作单位等获得更多的组织支持,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2月6日)‎ 材料三:‎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陷入焦虑、恐慌之中。这不仅给身体和心理带来负面影响,而且长时间、聚焦式的心理恐慌会对整个社会机体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对民众的心理疏导不可或缺。‎ 实施心理干预,须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要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分类分级服务;二是专业、有序、符合伦理要求。当前的心理服务主要通过热线电话和网络实施,必须运用专业方法和技术,为求助者提供针对性服务。各部门各类组织有效协同、高效协作,为个人提供针对性心理服务。疫情初期,国家卫健委就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予以指导;心理学界也迅速组织起来,通过心理热线、在线咨询等方式提供心理服务。但是短板也仍然存在,以心理援助热线为例,目前各地社会组织,已经支持建设了几百条心理援助热线,但缺少统一管理,存在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现象,对服务质量很难进行有效评估。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演进,心理服务需求也会不断变化。接下来应注重从“介入式危机干预”转向“恢复性危机干预”。‎ 社会心理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核心因素是信息传播。媒体在信息传播时,要强化事实,多一些科学知识和防控进展、展现国家力量和人性光辉的内容,从而引导民众建立理性积极的心理状态。结合疫情防控,还需在预防促进为主、分层分类、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础上,拓展到社会心态引导、核心价值观培育等重要领域,建立以信仰、信念、信心为指引的社会心理建设价值引领机制,从而在全民族共同抗击疫情的考验中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02月11日)‎ ‎1.三则材料对“应激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在应激事件中需强健人格,乐观豁达,客观评估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B.应激反应是一种内在平衡被打破导致机体紧急调动生理、心理系统有效解决突如其来的困难和危险的适应性反应。‎ C.疫情引发的心理恐慌是一种正常的应激反应,但应激状态持续太久,会对身心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心理疏导必不可少。‎ D.重症患者和普通民众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应激反应必然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各类组织针对个体开展分类分级服务。‎ ‎2.确诊感染的重症患者及其亲人最需要心理支持,下列各项中不能使其获取心理支持的一项是(    )(3分)‎ A.不断从社交媒体上获取疫情信息,关注疫情的报道,了解科学知识,多读病毒科普,学习应对方法。‎ B.腹式呼吸、冥想、正念、肌肉放松、积极想象,通过视频等方式向亲朋好友表达自己的爱。‎ C.借助网络、电话疏导热线、自助咨询App等向心理学界寻求心理援助,获取心理健康知识。‎ D.通过听音乐、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向朋友倾诉,甚至是大哭一场等方式来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3.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疫情防控工作不断推进,生活将逐步恢复正常,但疫情带来的心理影响还将在一段时间内存在,应注重“恢复性危机干预”,重建公众心理健康。‎ B.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需要强烈的责任感和足够的共情能力,但也要将自己的情感与患者分离,接受现实的局限性,从而避免预期性焦虑。‎ C.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会在认知、情绪与行为三个方面给公众带来心理影响,并且三者相互影响,因信息不够明确,容易导致紧张,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D.面对疫情,不仅需要医学防控,也需心理防“疫”,材料一有关“应激与应激反应”的表述为材料二和材料三陈述心理防“疫”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 ‎4.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面前,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假若你是一位地方主政者,该采取哪些措施消除公众的恐慌心理。(4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8题。‎ 蚕 儿 陈忠实 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 他很年轻,穿一身列宁式制服,胸前两排大纽扣,站在讲台上,笑着给我们介绍自己:“我姓蒋……”说着,他转过身,从粉笔盒儿里捏起一节粉笔,在木头黑板上,端端正正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有一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了一抱最鲜最嫩的桑叶,扔给风葫芦,就往下溜,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半天爬不起来,嘴里咸膩腻的,一摸,擦出血了,烧疼烧疼的。我俩站在教室门口。‎ ‎“脸上怎么弄破了?”他走到我跟前。‎ 他牵着我的胳膊朝他住的小房子走去。这回该吃一顿教鞭了!‎ 走进小房子,他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撕下一块,缠在一根火柴棒上,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就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他那按着我的头顶的手使我想到母亲按抚我的头脸的感觉。‎ ‎“怎么弄破的?”他问。‎ ‎“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 ‎“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说的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后晌,他领着我们满山满沟跑,采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初夏的傍晚,落日的余晖里,霞光把小河的清水染得一片红。蒋老师领着我们,脱了衣服,跳进水里打泼剌,和我们打水仗。我们联合起来,从他的前后左右朝他泼水。他举起双手,闭着眼睛,脸上流下一股股水来,佯装着求饶的声调,投降了……‎ 这天早晨,我和风葫芦抱着桑叶,刚走进老师的房子,就愣住了。‎ 老师坐在椅子上发呆,一副悔恨莫及的神色。看见我俩,轻声说:“我对不起你们!”我莫名其妙,和风葫芦对看一眼。‎ ‎“老鼠……昨晚……偷吃了……几条蚕!”‎ 我和风葫芦奔到竹箩子跟前,蚕少了!一指头长的又肥又胖的蚕儿,再过几天该网茧子了。可憎的老鼠!‎ 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风葫芦高兴地喊:“它要网茧儿咧!”‎ 老师把他装衣服的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一个小方格,把那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 陆续又有一条一条的蚕儿爬上箩沿儿,被我们提上网架。‎ ‎“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按捺不住,像个小孩,“这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第二天,早饭后,上第一节课了。他站在讲台上,却忘了朝我们点头还礼,一只手把粉笔盒儿也碰翻了。‎ 我们挤进老师窄小的房子,全都默默地站着。‎ 他的被卷和书籍,早已捆扎整齐。他站在桌边,强笑着说:“我等不到丝片儿网成了。你们……把蚕儿……拿回家去吧!”说罢,他提起网兜,背上被卷。‎ 后来才听说,老师被调走是有人把他反映到上级那儿了,说他把娃娃惯坏了!‎ 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一点儿先生的架势嘛!‎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 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 ‎(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三两条蚕儿”“爬”“扬”“斯斯文文”等词语细致描写了蚕儿吐丝时的色泽、情态,运用了拟人手法,突出蚕儿的可爱,也表现出孩子们活泼天真,对生活充满好奇。‎ B.小说对蒋老师与学生们一起采桑养蚕的情节描写得细腻而生动,传达出师生共同劳动的喜悦,我”深受影响,多年后”我”也成为蒋老师一样的老师。‎ C.年轻的蒋老师顺应学生天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生打成一片,深受学生喜爱,但村民们对他并不认可。‎ D.“我”把心思都放在养蚕上,甚至为了摘桑叶受伤,虽然没有受到老师的批评,但是也反映“我”是个喜欢养蚕、爱贪玩的孩子。‎ ‎6.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蚕儿”是小说的线索,小说紧紧围绕蚕儿,将“我”和蒋老师相处虽然短暂但却难忘的一段经历按照时间顺序娓娓道来,谱写了一曲园丁赞歌。‎ B.老人两滴眼泪滴在上面,透露出蒋老师对自己当年的教育理念没有成功感到无奈、伤感和遗憾,现在遇到自己的学生,心中流露出一丝愧疚。‎ C.小说运用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我”爬树受伤,蒋老师给“我”包扎时“翻出”“撕下”“缠在”“蘸上”“涂抹”细致真切,体现出蒋老师对孩子儿们的深切关爱。‎ D.小说叙述的故事都是平常事,但是作者写得有波澜,如养蚕却遭到老鼠的偷袭,与老师处得融洽老师却被调走,情节起伏,引人入胜。‎ ‎7.小说从当年的学生“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的构思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8.小说结尾写三十多年后师生重逢,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1题。‎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朔初来,上书曰:“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俸禄薄,未得省见。‎ 久之,朔绐驺侏儒,曰:“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侏儒大恐,啼泣。朔教曰:“上即过,叩头请罪。”居有顷,闻上过,侏儒皆号泣顿首。上问:“何为?”对曰:“东方朔言上欲尽诛臣等。”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侏儒为?”对曰:“臣朔生亦言,死亦言。侏儒长三尺余,俸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俸一囊粟,钱二百四十。侏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上大笑,因使待诏金马门,稍得亲近。‎ 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朔自赞曰:“臣尝受《易》,请射之。”乃别蓍布卦而对曰:“是非守宫即蜥蜴。”上曰:“善。”赐帛十匹。复使射他物,连中,辄赐帛。时有幸倡郭舍人,曰:“朔狂,幸中耳,非至数也。臣愿令朔复射。”舍人所问,朔应声辄对,变诈锋出,莫能穷者,左右大惊。上以朔为常侍郎,遂得爱幸。‎ 时天下侈靡趋末,百姓多离农亩。上从容问朔:“吾欲化民,岂有道乎?”朔对曰:“愿近述孝文皇帝之时,当世耆老皆闻见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衣弋绨,足履革,以韦带剑,莞蒲为席,兵木无刃,衣缊无文,集上书囊以为殿帷;以道德为丽,以仁义为准。于是天下望风成俗,昭然化之。今陛下城中为小,图起建章,左凤阙,右神明,号称千门万户。木土衣绮绣,宫人簪玳瑁,设戏车,教驰逐,饰文采,丛珍怪,作俳优,舞郑女。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陛下诚能用臣朔之计推甲乙之帐燔之于四通之衢却走马示不复用则尧舜之隆宜可与比治矣愿陛下留意察之。” ‎ ‎(节选自《汉书·东方朔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陛下诚能用臣朔之计/推甲乙之帐燔之于四通之衢/却走马/示不复用/则尧舜之隆宜可与比治矣/‎ B.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陛下诚能用臣朔之计/推甲乙之帐燔之于四通之衢/却走马示不复用/则尧舜之隆宜可与比治矣/‎ C.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陛下诚能用臣朔之计/推甲乙之帐/燔之于四通之衢/却走马示不复用/则尧舜之隆宜可与比治矣/‎ D.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陛下诚能用臣朔之计/推甲乙之帐燔之于四通之衢/却走马示不复用/则尧舜之隆宜可与比治矣/‎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字,古人在男20岁,女15岁时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古人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 B.县官,一般指县级行政长官,此外,“县”在古代也指帝王所居之地,即王畿(国都),以后又逐渐发展到泛指全国。县官也指皇帝或是朝廷,文中即此意。‎ C.顿首,指磕头。古代汉族的一种交际礼仪,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也为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用于信首或信尾。‎ D.射覆,是古代雅士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玩乐方式。“射”是猜度之意,“覆”是覆盖之意。覆者用瓯盂等器覆盖某一物件,射者通过占筮等途径猜测里面是什么东西。‎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东方朔腹有诗书,大胆自荐,他认为自己博学有才,勇敢敏捷、廉洁守信,足以成为天子的大臣。武帝读了他的自荐,对他非常赞赏。‎ B.‎ 东方朔机智敏捷,能言善辩。在不得宠幸之时,他故意吓唬几个宫中管理马圈的侏儒,得以接近武帝,并获得皇帝的亲近和赏识,被授予常侍郎一职。‎ C.东方朔聪明机巧,精通术数。皇帝曾让人射覆,东方朔多次准确猜出所覆之物。受皇帝宠幸的倡优郭舍人挑战,终究无法难住东方朔。‎ D.东方朔直言进谏,毫不胆怯。以孝文皇帝生活俭朴、崇尚高尚的道德和仁义为例,劝武帝舍弃奢侈,教化百姓,就能建立与尧舜盛世媲美的功业。‎ ‎1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谏太宗十思疏》‎ ‎(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齐桓晋文之事》‎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河北民 王安石 河北民,生近二边①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②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注】①二边:指北宋与契丹、西夏接壤的地区。‎ ‎②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曾对侍臣谈到自己有二喜:“比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久服,边鄙无虎,二喜也。”(《资治通鉴》卷一九六)‎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两句,开门见山地点明了黄河以北地方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而边民“长苦辛”只是因为北宋与契丹、西夏两族连年的战乱。‎ B.黄河以北的边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向南逃荒求生;河南虽然丰收,老百姓也是缺粮断餐,从而暗示出“长苦辛”不是河北之民所独有,河南之民以及其他内地之民无不如此。‎ C.诗歌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感叹的口吻颂扬“贞观之治”的美好,表达了对北宋时政的批判和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D.王安石早年的诗歌创作有取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关心政治、同情百姓疾苦,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 ‎15.为了表现河北民的“苦辛”,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劝学》用“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讲述了坚持的重要性,《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论述了同样的道理。‎ ‎(2) 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岳阳楼》描写洞庭湖水浩瀚壮阔,无边无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在青海高原,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心头便弥漫着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走着走着,我瞅见了这株大柳树,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交响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褚红色的起伏的原地,___________________。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开阔而又苍茫。这株柳树怎么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风呼啸而过,留下一片沉默。这株柳树有两合抱粗,枝叶浓密。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粝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我抑制不住自己的猜测和想象: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撒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漫无目的地把一团团柳絮抛撒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儿般娇嫩的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自古以来,人们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17.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分)‎ A.通感 比拟 比喻 B.排比 拟人 夸张 C.对偶 排比 比喻 D.夸张 借代 比喻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四、《红楼梦》专题知识(本题共3小题,14分)‎ ‎19.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眼睛是一个人五官中最能传神的部分,作家往往通过画眼法表现人物的神韵。下面是《红楼梦》中有关眼睛描写的部分,请你从中选出人物和描写不能相对的一项( )(3分)‎ A.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林黛玉 B.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探春 C.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一一王熙凤 D.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薛宝钗 ‎20.下列各项对相关的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黛玉回答贾母时说自己“只刚念了《四书》”,“四书”是指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和《论语》、《孟子》这两部书编在一起,合称为“四书”,是传播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B.《红楼梦》中,贾雨村得知林黛玉的母亲名叫贾敏时,拍手笑道:“是极!我这女学生名叫黛玉,她读书凡‘敏’字皆念作‘密’字,写字遇到‘敏’字亦减一二笔……。”这反应了古人的“避讳”之风;而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短工把祥林嫂死了说成“老了”,是“委婉语”。‎ C.王熙凤初见黛玉时,说黛玉不像是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因为在中国传统家庭文化认知中,外孙女是外姓,一个“外”字,体现了亲疏的关系,王熙凤这样说,等于同时讨好了贾母、黛玉和贾府的三姐妹,精彩至极。‎ D.韩愈在《师说》中赞扬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传”,是指史书。‎ ‎21.有人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小说中情节的安排有时也是如此。《红楼梦》中迎接林黛玉进贾府时王熙凤迟到的这个情节,是“最好的安排”吗?谈谈你的看法。字数在150字左右。(8分)‎ 要求:可以从人物身份、地位、性格、情节等方面入手分析,结合原著内容,自圆其说,条理清楚。‎ 五、 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有这样三个母亲,她们都有两个孩子,只有一个苹果。第一位母亲用孔融让梨的办法,让小儿子得到了苹果。第二位母亲布置两个孩子完成规定的任务,谁完成的快谁得到苹果,结果大儿子得到了苹果。第三位母亲干脆把苹果平分,两个孩子是一样的。‎ 你觉得哪一位母亲分苹果的方法最合理,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最大?请根据材料,从自己的体验出发,比较上述三位母亲分苹果的方法,阐述你的见解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答案】B(应对的不仅仅只有“困难和危险”,也不仅是“适应性”)‎ ‎2.【答案】A(从社交媒体上获取的如果是不实信息,就可能很难获取心理支持)‎ ‎3.【答案】B(“足够的共情能力,但也要将自己的情感与患者分离,接受现实的局限性”旨在避免挫败、内疚、抑郁等负性情绪)‎ ‎4.【答案】①提醒媒体及时发布明确信息,确保公众知情;②限制公众出行,减少社交,但要提供基本生活保障;③对感染的重症患者及时施救,对他们及其亲人提供心理支持;④给一线医护工作者提供安全保障和心理支持;⑤让有关部门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协调各部门和组织开通心理咨询热线;⑥结合疫情防控,预防为主,建立以信仰、信念、信心为指引的社会心理建设价值引领机制。(任答4条即可)‎ ‎5.【答案】D(“是个喜欢养蚕、爱贪玩的孩子”错)‎ ‎6.【答案】B(“心中流露出一丝愧疚”错)‎ ‎7.【答案】①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和参与者,以第一人称来叙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使蒋老师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②从学生的角度来叙述,有利于表现学生心目中真正优秀老师的形象,突出蒋老师和蔼可亲的特点。便于表达学生对老师的亲近感和崇敬之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③“我”是感受者,我长大之后成为老师并和自己的学生养蚕网丝片儿,体现了老师对“我“的感染和影响,深化了尊师重教、感恩老师主题。‎ ‎④我是线索人物,借助我的所见所闻,如擦药、养蚕、等事件,串联了整个故事,衔接更自然。‎ ‎8.【答案】①情节:前后呼应,使情节更完整,对蒋老师当年的心愿有了交代。‎ ‎②人物:完善人物形象,我能够当上老师,是深受蒋老师影响,突出表现了蒋老师的优秀及对我的影响之大。‎ ‎③主题:师生间的温馨互动深化主题,表现了尊师重教、感恩老师的主题。‎ ‎9.【答案】B ‎10.【答案】C(九拜礼中最隆重的为“稽首”)‎ ‎11.【答案】B(被授予常侍郎一职是在射覆这一活动之后。)‎ 参考译文:‎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郡厌次县人。汉武帝即位不久,征召天下推举方正、贤良、有文学才能的人士。东方朔刚到长安,就上书说:“‎ 我一共习诵了四十四万字。还经常佩服子路的格言。我今年二十二岁,身高九尺三寸,眼睛像挂起来的珍珠那样明亮,牙齿像编起来的贝壳整齐洁白,勇猛像孟贲,敏捷如庆忌,廉洁似鲍叔,守信如尾生。像这样的人,可以做天子的大臣了。臣东方朔冒死再拜向皇上禀告。”东方朔上书的文辞不谦逊,赞美抬高自己,汉武帝却认为他奇伟,命令他在公车署待诏,但俸禄微薄,没有被赏识提拔。 过了很久,有一次东方朔哄骗宫中管理马厩的侏儒说:“皇上认为你们这些人对朝廷没有用,耕田力作当然赶不上别人,居于民众之上做官不能治理民事,从军杀敌不能胜任作战之事,对国家没有益处,仅是耗费衣食,现在皇上想杀光你们。”侏儒们很是害怕,哭哭啼啼。于是东方朔教唆他们说:“皇上就要从这里经过,你们要叩头请罪。”过了一会儿,听说皇帝路过,侏儒们都跪在地上,一边哭一边磕头。皇上问:“你们为什么这样?”侏儒们回答说:“东方朔说皇帝要把我们全杀死。”皇上知道东方朔诡计多端,召见并责问他:“你为什么要恐吓那些侏儒?”东方朔回答说:“我活也要说,死也要说。侏儒身长只有三尺多,俸禄是一袋粟,钱是二百四十。我身高九尺多,却也只拿到一袋米的俸禄,钱二百四十。侏儒饱得要死,我饿得要死。我的话如果可以被采用,希望您改变对待我的礼节;如果我的话不能采用,请让我回家,不要让我只是白吃长安米。”武帝听后大笑,就让他待诏金马门,渐渐得到皇帝的亲近。 皇上曾经让一些擅长占筮的人射覆,把壁虎扣在盆子下面,让他们猜是什么,都没有猜中。东方朔自我介绍说:“臣曾学《易》,请允许我猜猜是什么。”于是他用蓍草分组摆成卦局,回答说:“这不是壁虎就是蜥蜴。”武帝说:“猜得对!”赏赐给他十匹帛。又让他猜别的东西,接连都能猜中,每次都赏赐给他布帛。当时宫中有个受宠幸的倡优郭舍人,他说:“东方朔太狂妄,不过是侥幸猜中罢了,并不是实在的数术。我希望让他再猜。”郭舍人问的谜语,东方朔应声对答,变化奇巧锋芒毕出,没有能难住他的题,在场的人都很惊讶。皇帝因此任命东方朔为常侍郎,从此受到亲近和宠幸。 当时天下崇尚奢华,争相从事工商业,老百姓多离开农田。武帝悠闲地问东方朔:“我想教化百姓,有什么办法吗?”东方朔回答说:“‎ 我愿意就近说说孝文皇帝时的事,这是当今在世老人都知道的。文帝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他身着黑粗布衣服,脚穿生皮做的鞋,用不加装饰的韦皮剑鞘挂佩剑,铺着莞蒲编的草席,兵器像木制的那样没有利刃,棉衣以乱絮铺成而不加纹饰。缀合装奏章的青布袋用作宫殿帷幕。文帝以道德高尚为美,以仁义为准绳。于是天下人都仰望他的风范,形成淳厚的风俗,明显地教化了民众。现在陛下嫌长安城地方小,在城外建章宫,左有凤阙,右有神明台,号称千门万户。家具用锦绣装饰,宫人头上簪着玳瑁,设置杂耍玩车,倡导驰逐游猎之乐,追求装饰的文采华丽,聚集珍奇怪物,乐人演戏,郑女起舞。皇上这样的奢侈无度,却偏偏想让百姓不奢侈,不弃农经商,这是难以做到的事。陛下果真采用我东方朔的建议,撤去这些华丽的帷帐,在四通八达的大街上烧掉,放弃饲养良马表示不再骑用,那样,就只有尧舜盛世才能与陛下的功业相媲美了。希望陛下能用心考虑上述之事。”‎ ‎12.【答案】(1)即使用严酷的刑法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却不服气。‎ ‎(2)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13.【答案】(1)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觉器官的作用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2)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的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14.【答案】A从“澶渊之盟”到宋夏和议,边民“长苦辛”主要是因为北宋朝廷屈辱的妥协和天灾的发生。从“事夷狄”可以看出不是战乱。‎ ‎15.【答案】①对比。北宋国势江河日下,与唐朝的贞观盛世形成强烈反差,诗人有感于民不聊生的惨象,通过今昔对比针砭时弊。‎ ‎②铺陈(详细地叙述)。“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六句,紧扣开篇“长苦辛”三字而来,层层深入地铺叙了百姓深受压迫之苦,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③正侧结合。“悲愁白日天地昏”形容边民的悲愁之气犹如阴云惨雾,弥漫天空,致使白日为之无光,天地为之昏黑,此为正面描写。“路旁过者无颜色”指出道旁行人见此惨象,也不禁感到悲痛欲绝,神情黯然,此为侧面描写。通过正侧结合,使百姓的苦难生活更为深入人心。④夸张。“悲愁白日天地昏”,边民的悲愁之气令天地昏暗,表现其程度之深。‎ ‎16【答案】(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17.【答案】A(通感,背后是连绵的交响一样的青山,是视觉与听觉互换;比拟,风呼啸而过,留下一片沉默;比喻,生长出一片幼儿般娇嫩的柳)‎ ‎18.【答案】(1)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2分) ‎ ‎(2)也许熬过了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2分)‎ ‎(注意上下文情境提示,第一处补写处下文说,“没有树族的原野”‎ ‎,由此推断上文补写的句子;第二处补写处注意后文的“干旱与寒冷”)‎ ‎19.【答案】D 这段对眼睛的描写是贾宝玉的。‎ ‎20.【答案】D“传”是指解说经义的文字。 ‎ ‎21.【答案】我觉得这是最好的安排 ‎①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周围人敛气屏声、恭肃严整,而王熙凤却放诞无礼,通过与众人的对比,以及这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体现了她泼辣、爽利的性格和在贾府中超然的地位。从“发放月钱”和“带人找缎子”这一情节来看,王熙凤当时已经开始管家了,难免会杂务缠身,她要处理一些事情才能抽出身来.这样安排也比较符合她的身份。从贾母对王熙凤的称呼为“凤辣子”来看,贾母非常喜欢她的这个孙媳妇。王熙凤既是王夫人的内侄女,贾府的大管家,又深受贾母喜爱,姗姗来迟的隆重登场更能体现她在贾府的特殊地位。‎ ‎②从情节布局的需要来看: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章中,介绍了贾府中的主要人物,人物的出场是很有层次的,有实写,有虚写,有详写,也有略写。安排王熙凤最后出场就是为了让她区别于其他人物,便于作者集中笔墨详细描写。‎ ‎③从主题看:风光无限的出场和凄惨的结局形成对比,凸显了红楼梦主题对女子的悲惨命运的哀叹。‎ ‎22.【答案】‎ 分享苹果,分享世界 三位母亲,两个孩子,一个苹果,却有着迥乎不同的结果。无论是手足礼让,兼顾均分,还是角逐竞得,背后都是母亲的一番拳拳之心。面对两个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仅有的一个苹果分成两半,让孩子们分享。分享苹果,家庭和睦;分享世界,天下太平!‎ ‎“孔融让梨”是中华传统美德,但一直让下去,可能有个孩子就总是吃不到梨;或者一个孩子认为你就理所当然该让我,一旦不让就会遭受指责。至于用完成任务来得到苹果的做法,那年龄小点的孩子可能机会就会不多了,有失公平吧。所以相比之下,两个孩子分享一个苹果对孩子的成长最有利,理应成为最佳选择。‎ 因为爱,所以要分享。面对两个亲生孩子,母亲忍心给这个而不给那个吗?母亲不舍得吃而把苹果留给孩子,要教育孩子懂得彼此亲爱,彼此分享。而不是如何去“争夺”这个苹果。“把一碗水端平”,这往往就是母亲对孩子们最好的爱的表达。大家还记得电影《唐山大地震》的有关情节吧。李元妮的两个孩子被压在预制板下,救姐还是救弟,李元妮坚持“都救”手心手背,她能放弃谁呢?但在只能救一个的绝境下,她痛苦地决定“救弟”‎ ‎。也因此留下了深深的内疚。当然一个苹果跟一条生命无法相比,但对子女的爱就应体现在公平之中,体现在分享之中。‎ 因为平等,所以要分享。美国《独立宣言》宣称“人人生而平等”,何况是两个亲生的孩子。当你有意或无意间厚此薄彼时,就伤害了那个被轻视的,被忽视的。对待孩子如此,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也如此。中国的对外关系准则是无论国家大小、贫富,一律平等相待。因此中国得到了世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友谊。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亲王在亲自谱写的歌曲《怀念中国》里唱到:“您是一个大国,毫无自私傲慢,待人谦虚有礼,不论大小,平等相待……柬埔寨人民是您永恒的朋友。”习主席说: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中美两国还是少一点对抗,多一点分享吧。‎ 君不见:公交车上有个别老人,对没让座的青年人破口大骂,以“美德”的名义强迫你让座,不让就骂你个狗血喷头——这是不是“让”的弊端呢?人的年龄不同、个头不同、气力不同、智力不同,用同一个任务来奖惩他们,也是不合理的吧——即便有一个好听的借口,名曰“竞争”。‎ 因为爱,因为平等,因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还是让我们的孩子分享这只苹果,让不同肤色的人们分享这个美好的世界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