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5.00 KB
- 2021-06-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黄山市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在答题卷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选择题答案用 2B 铅笔正确填写;请将非选择题答案用黑色中性笔正确填写。
3.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君子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被历代中
国人广泛接受并尊崇。
“君子”一词在西周时早已流行,主要指称贵族和执政者。春秋末期,孔子赋予“君子”
概念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冯友兰说,孔子一生思考的问题很广泛,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对如
何做人的反思。如果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探求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求索的结果,就是
做人要做君子。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崇德向善的人格,既理想又现实,既高尚又平凡,是可
见可感、可学可做、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
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创立了儒家学派。什么是儒学?有一种观点回答得很干脆:儒
学就是君子之学。具体来说,在修己和治人两方面,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枢纽观念:
修己即所以成为“君子”,治人则必须先成为“君子”。从这一角度说,儒学事实上便是“君
子之学”。这种观点从儒学的目标追求和功能作用上说明儒学的特点,无疑抓住了本质,对
于我们理解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在今天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与西方文化
大相径庭。西方文化热衷于构造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
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等。中华传统文化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的思考,却并不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
这种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知行合一”的理念,在有关君子及君子文化的论述
中尤为突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中的这些论述,
鲜明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这种重行动、轻言辞,重
实践、轻思辨的精神,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只把仁、义、忠、孝、廉、悌等当作
理论,而是当作值得遵循也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其目的就是在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
- 2 -
造君子人格,并以其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
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激活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价值理念,有必
要通过挖掘、整理、阐发和弘扬,让君子文化这颗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气神”的
种子在新时代春风吹拂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文化的传统魅力与当代张力》)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一词在中华文化中出现甚早,孔子将许多优秀道德融入其中,使其成为崇德向善
的人格范式。
B. 冯友兰认为,如何做人是孔子一生都在思考的问题,而做人要做君子正是他思考的结果。
C. 修己是成为君子的途径,而成为君子又是治人的前提,这说明儒学“修已”与“治人”的
核心观念是一致的。
D. 《论语》作为儒学的经典著作,很能体现儒学不追求系统的理论构建,而是直接告诉人们
“做什么、怎么做”这一特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肯定了“儒学就是君子之学”这一观点,并指出了儒学在当今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
化等方面的积极意义。
B. 文章第四段通过对比分析,呈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指出了各自的优
缺点。
C. 文章引用《论语》中有关君子“言”与“行”的论述,体现了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观
念和“实用理性”精神。
D. 文章从“君子之学”和“实用理性”精神两方面展开论述,彰显了君子文化的传统魅力和
当代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人格具有现实和平凡的特点,这是它能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践行的重要原因之
一。
B. 是不是热衷于构建一套严密的理论系统,可作为观察中西方文化基本差异的一个视角。
C. 中国传统文化重行动、轻言辞,重实践、轻思辨,所以不会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
D. 若想让君子文化在当代社会蔚然成风,也离不开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的身体力行与引导带
动。
【答案】1. B 2. B 3. C
- 3 -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
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B 观点混淆,“做人要
做君子正是他思考的结果”并非冯友兰的观点,而是作者的看法。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
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
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 无中生有,文章中未指出“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各自的优缺
点”。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时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
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
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要有切层分层意识: 研究段与段之间
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 相属关系取其属; 相并关系取其
和; 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要有全文整体意识: 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
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C 项强加因果,中国传统文化“不会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
并不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行动、轻言辞,实践、轻思辨”。故选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大数据技术是 21 世纪最具时代标志的技术之ー。国务院发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
要》中提出“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
简单的说,大数据就是将海量碎片化的信息数据能够及时地进行筛选、分析,并最终归纳、
整理出我们需要的资讯。
大数据对各行各业都有着重要影响,教育也不例外。互联网时代,没有大数据分析,教
育就是在玩概念。在人类社会的动态博弈中,教育的需求是长期的、动态的。将大数据的概
念引入到教育里,能够让我们在教育或者被教育的过程中,更清晰更准确更迅速,甚至能提
前“预知”成功。
- 4 -
基于大数据的精确学情诊断、个性化学习分析和智能决策支持,大大提升了教育品质,
也帮助了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真实信息,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大数据的到来,学生在一个课
堂中的需求与态度,经由大数据的处理变得可视,这也为教研活动提供了更鲜活的素材。
大数据的渗入真正实现了个性化教育和个性化学习。基于大数据,可以精细刻画学生特
点、洞察学生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学习过程、诊断学生学习结果。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背景和
过程相关的各种数据测量、收集和分析,从海量学生相关的数据中归纳分析各自的学习风格
和学习行为,进而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此外,大数据可以在保障教育规模的情况下实现差异化,一方面可以因材施教,教师可
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推荐合适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可以达成更大的教育规模。比如 MOOC
平台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实体教室的限制,课程受众面极广,能同时满足数十万学习者学习需
求。由此可见,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深远重大。
大数据与教育相结合是大势所趋。
(摘编自《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2019-03-20 搜狐新闻)
材料二
材料三:
大数据主要在四个方面对教育产生了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对数据价值的认识。大数据与传统数据最核心的区别体现在信息采集的方式以及
对数据的应用上。传统数据的采集方式相对来说只能够彰显出学生的群体水平,而非个人在
同学科课堂上“开小差”的次数分别为多少,他在一道题上逗留了多久,等等。
(二)方便教师更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大数据让教师能够更方便获得每一个学生在学
校中的真实信息,例如:在不同考试中的错误对比分析情况,有利于开展个性化教育。另外,
也能够帮助教师根据学生整体学习情况选择最合理、最能让全体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从而
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 5 -
(三)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高效学习。学生借助“大数据”,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
习状况,针对性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育领域的大数据与当下发展得如火如荼的
在线教育密不可分,当前的教育模式不再仅仅局限于老师讲、学生听、期中期末考试评分等
等。大数据帮助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判断事物的可行性和利弊性,详尽地展现了在传统教学方
式下无法察觉到的深层学习状态,进而有条件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
(四)增强教师责任心和强化师德建设。因为在大数据平台下,教师之间的竞争更加明
显和强化,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教育素养来应对这种竞争。例如:在大数据面前,
教师教书授业的好坏,对他个人影响甚微;不认真备课、授课的老师,事业将会停滞不前。
(摘编自百度文库《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
材料四:
新型冠状病毒成了 2020 年飞出来的一只黑天鹅!那么,这只黑天鹅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怎
么样的影响?还是以非典做一个对比,2003 年的非典,中国 GDP 水平 12 万亿人民币,但是 17
年后的今天,中国 GDP 总量水平已经 100 万亿,也就是说:中国现在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已经
是当年的近 10 倍!
但是,不可否认,这只“黑天鹅”在很多方面“促进”了我们生活的变化。
比如“线上购物”对“线下购物”的加速替代。尽管大家早就形成了线上购物的习惯,
但是经历这次疫情之后,这个习惯还会被深度发掘,比如买菜,之前我们还是习惯去莱场,
但是现在,很多人习惯于在网上买菜了。如果仅从购物方面来讲,未来的购物一定绝大部分
都是在线上完成的,即便是线下场景产生的交易,也会在线上进行,就好比你去商超买东西,
手机当场就可以下单,然后很快送到你家里。
再如“线上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加速代替。经历这次疫情,很多人习惯了在家里学
习,传统的学习/培训机构必须加速转型。就像互联网改变了产品的流通路径一样,互联网同
样也改变了知识传播的路径,以前知识传播只有在教室才能发生,每个老师只能面对几十个
最多上百个人授课。而现在一个老师可以在线上跟上万人乃至几十万人授课,而且这些学生
来自全国各地,包括落后山区(只要有网络)。这就是线上教育的核心优势,它使优势的教育
资源平民化,而这一点恰恰是解决我国教育问题的核心。
4. 下列关于“大数据与教育”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育需要数据分析,引入数据分析的教育可以是清晰、准确的教育,因而也肯定是成功的
教育。
B. 数据可以为教学服务,为学情诊断、学习分析提供支持,有利于教师精确洞察学生需求、
- 6 -
引导学习。
C. 大数据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的需求与态度变得可视,帮助教师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模式,就能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D. 数据影响教育的规模,优质课程资源的受众面增大,教育规模扩大;而因材施教缩小了教
育规模。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数据能够将海量碎片化的信息数据及时地进行筛选、分析、归纳、整理,体现出容量大、
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的主要特征。
B. 根据数据统计可知,教育培训、医疗、影视动漫是某地网民当前最关心的三个话题,这是
大数据带来的便利,借此能了解特定人群的需求状况。
C. 对比 2003 年与 2020 年 GDP 水平,可知我国现在整体的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这说明“黑
天鹅”不可能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
D. 影响生活方式的因素很多,2020 年初的疫情使得我们对互联网依赖性凸显,线上购物、在
线教育分别对线下购物、传统教育产生了冲击。
6. 请简要概括,大数据时代对教师教学产生哪些影响。
【答案】4. B 5. C
6. ①方便教师更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有利于开展个性化教育。②能够帮助教师选择更加科
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③増强教师责任心和强化师徳
建设,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教育素养。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于原文概念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
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
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
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A 项,“因而也肯定是成功的教育”错,原文“也可以是‘预知’成功的教育”。
C 项,“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错,原文仅指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成绩能否提高,
受“教”“学”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D 项,“因材施教缩小了教育规模”曲解文意,“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事迹情况进行教学,
无论教育规模大小,都应该因材施教。
- 7 -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
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
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C 项,“不可能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说法过于绝对,结合材料四第一段内容分析,原
文没有说不可能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题干要求简要概括大数据时代对教师教学产生哪些
影响。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回归文本,根据题目
要求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本题,材料一中的“帮助了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真实信息,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大数据的
渗入真正实现了个性化教育”,材料三中的“方便教师更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大数据让教
师能够更方便获得每一个学生在学校中的真实信息”“大数据可以在保障教育规模的情况下
实现差异化,一方面可以因材施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推荐合适的学习资源,另
一方面可以达成更大的教育规模”概括为:方便教师更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有
利于开展个性化教育。
材料三,“另外,也能够帮助教师根据学生整体学习情况选择最合理、最能让全体学生接受
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概括为:能够帮助教师选择更加
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材料三,“增强教师责任心和强化师德建设。因为在大数据平台下,教师之间的竞争更加明
显和强化,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教育素养来应对这种竞争”提取概括为:増强
教师责任心和强化师徳建设,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教育素养。
综上分析,本题从以上几个方面分点回答即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
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
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
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
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 8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季节深处
孙继泉
我拉开抽屉的时候,蝉静静地伏在那里,已经没有一丝躁性,我小心地把它捏起,它的
翅膀扇动几下,发出低而短的叫声。这是一只昏头昏脑的蝉,一只迷失家园的蝉,它从后窗
飞进来的时候,就不停地在我的书房里乱撞,乱叫,我半是出于爱怜,半是出于厌烦,把它
放进抽屉里,在抽屉里它还是叫,我的书桌变成了一只八音盒。
在这之前,已经有一只蝉从后窗进来,如今,它已经风干成标本,放在我的书橱里。
我把这只蝉放在窗台上,我想让它吹吹风,恢复一下力气。
我的书房一里以外,是一片杂树林子,杨树、槐树、柏树、樗树、桃树、梧桐……在围
墙根部,还有几棵桑,已有碗口粗细,这个时候正结了一树红红的桑葚,被鸟吃掉一些,自
己落掉一些。桑一般没有人专门栽它,它长得很慢,能栽树的地方都栽上了成材快的树,桑
都是自己出的。这片林子里有多少蝉,没有人能说得清。夏日的正午,你走进林子,随意晃
动哪一棵树,都会惊飞十几只或者几十只蝉。它们四散奔逃,有的遗下一泡尿来,躲不及就
会浇在脸上。
林子后面就是岗山。山脚下,是勤快的人开出的一方方荒地,种着花生和地瓜,地瓜已
拖了很长的秧,秧的根部是深绿色,梢部是浅绿色。昨夜下了一场雨,我想那段浅绿色的半
尺长的秧子肯定是一个雨夜生长的。往上,有石砌的盘山路,凹处生满了野草。路沿石上贴
着几棵蒺藜,几日前,还顶着一朵朵黄色的小花,如今却已结实,用手摸一摸它棱状的果实,
硬硬地有些扎手。一块卧在那里的巨石,中间裂了一道直直的纹,像是用剑劈的。就在这条
纹缝里,生出一溜小草,密密地像是要把分成两块的石头缝合。路两边及至更远的地方,便
是满目景芝了,景芝正开了紫白色的碎花,有不少被雨水打落,洒了一地落英……万物都在
季节里走着。
但是,蝉一天都没叫,也没飞。甚至没有走离它原来的地方。我把它放在纱窗上,想让
它在纱窗的小方格上走一走。一松手,却啪地掉下来。这可能是一只老年的蝉,它已经没有
活动的力量。我后悔,没有将它放出去。据说一只蝉要在地下生长四年才拱出地面,在地上
只能生长 18 天。18 天,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只误飞进来的蝉,可能比在树林中要少活一天。
一天,对它来说是多么宝贵。不过,它如果在树林里,也可能早被一只饥饿的鸟琢去,成为
鸟的果腹之物,也许不少蝉都不能够安全地度过 18 天。
- 9 -
下午四五点钟,蝉开始活动了。我注意到它先是把两只前足蜷起来,两只后足伸长,蹬
直,它的尾便慢慢地翘起来,翘得接近直角,又无力地落下来。这样反复了十余次。后来我
明白过来,它是想翻一个身。这是一只将死的蝉。你注意过蝉尸吗?地面上一只只死掉的蝉,
都是六足朝上,安静地躺着,这大约是它临死的最佳状态。蝉将它自己的身体翻转过来,使
用的可能是它最后的仅有的力气。我的这个用高密度板铺成的光滑的窗台不利于它完成这个
动作。如果在泥地上就好了,它可以借助于一个坎儿,可是这里不行,它得花大力气。我把
一根铅笔放在它跟前,看它能不能用上。它没有去凑近铅笔,它的眼睛可能失明了。我索性
把它捏起来,倒放在地上,它微微地扇动着翅膀,明显地感觉不舒服,我又把它翻过来。
七点,我去看蝉,蝉一动不动,它死了。它最终都没有翻过身去,它在痛苦中死去。太阳还
很高,从后窗照进来,照不到伏在前窗窗台上的蝉。
代表夏天的东西有多少?蝉、蛙、草、树、雨。缺一样,都不是一个完整的夏天。它们
是夏天的旗。在一个夏天里将出生多少只蝉,多少只蛙,多少株草,一棵树会生出多少枝丫,
一场雨会催发多少生命,无法计数。但,缺一株草,大地将缺少一抹嫩绿,缺一场雨,空气
中就缺少些许湿润,缺一腔蝉鸣,夏日的混响都不够浓烈……一只蛙的夭折就会使一个夏天
出现残缺,每死掉一只蝉,夏天都背离我们远去一步。
夏天,你到林子里去,树木旺长,野草茂密,可是,你蹲下身来,地下,不少昆虫已悄
然谢世,它们翅膀上的花纹还那么美丽。一棵好端端的树,不久前还是那么蓬蓬勃勃,如今
却陡然枯掉一个枝杈。大约这个枝杈的生发原本是一个错误,或者这个枝杈所指的方向在拒
绝这棵树。还有的整棵死去,你看不出它死掉的原因。一个活得好好的人面对一棵站着死去
的树,总会心生感伤。
整个田野都是这样。掀开几个阔大的叶片,你可能会惊喜地发现一串果实,但是,在你
歇息的地头上,却散乱着一堆白花花的鸟或兽的骨骸,它们的皮肉被强者吃掉,或者烂进泥
里。一条穿越玉米地的柏油路上,一条蛇被车轮轧扁,它的花纹鲜亮清晰。河湾里,几座新
坟堆起,插在坟上的纸花被急雨冲洗得褪掉了颜色。不久前,如今埋在坟中的人还肩扛一把
铁锨,从这里走来走去,或者,哼着一首曲子,心里想着一些美好的事情,等到秋天庄稼砍
代,坟丘暴露,它上面的枯草已经能够供野兔藏身,新坟变作旧坟。
有些东西在亢奋的季节里猝然死去,有些东西在冬天茫茫大雪的覆盖下静静地生长。这
些事情像大地的秘密,完成在季节深处。
(选自《百年中国经典散文》,原文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0 -
A. 文章有两度延伸:由这只蝉想到许多蝉,又由蝉联想到其他夏天的代表物。这样纵横交织,
显得丰富。
B. 文章用大量篇幅写了眼前这只蝉的衰朽形态和死前挣扎的详细过程,说明作者观察仔细,
笔力柔细有力。
C. 文章写岗山景物那段文字好像游离于文本,其实这是为继续写蝉、写其他物象张本,意脉
是紧连的。
D. 文中“大地的秘密”语义丰富,包含人与自然、生与死、整体与个别、精彩与无常、忽略
与发现等多方面的内容。
8.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9.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题目中“深处”的理解。
【答案】7. A 8. 运用对比手法,使亢奋与沉寂、生长与死亡之间的对立与更迭的道理得
以显现,使文章显得厚重、蕴藉。
9. ①指在同样的季节里,那个不被常人注意的动植物的世界;②在这种生命世界里,也蕴含
着人间的深刻道理;③深处也指作者观察细微,感触至深,描写细致。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
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
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A 项,“纵横交织”错误。“由这只蝉想到许多蝉,又由蝉联想到其他夏天的代表物”这些都
是横向的延伸,无纵的角度。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艺术特色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
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
情感。
句子“有些东西在亢奋的季节里猝然死去,有些东西在冬天茫茫大雪的覆盖下静静地生长”
处在文章的结尾,是文章的归结句,卒章显志;“猝然死去”和“静静地生长”运用对比手
法,使亢奋与沉寂、生长与死亡之间的对立与更迭的道理得以显现,一代过去,一代又来,
地却永远长存,这些事情像大地的秘密,完成在季节深处。大地是神秘的,日月,星辰,草
- 11 -
木,虫鸟,江海……说不清的物事,道不出的迹象,谁能解读得尽呢?使文章显得厚重,蕴
藉。
【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探究理解文章标题的能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
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
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
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
解答时要思考标题自身义(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思考标题
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是否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态度,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
哲理。
作者先写蝉,到一里以外的杂树林子:杨树、槐树、柏树、樗树、桃树、梧桐、桑树,回到
蝉,再到林子后面的岗山:花生、地瓜、野草、蒺藜、巨石裂缝生出的小草、景芝、拉拉秧,
又回到蝉,再到夏天各种现象:蛙、树、雨、昆虫、死去的树,最后进入整个田野:果实、
鸟兽骨骸、蛇、墓、墓中人……这些都是不被人们注意,而被忽略的东西,所以季节的“深
处”,是指在同样的季节里,那个不被常人注意的动植物的世界。
结合“夏天,你到林子里去,树木旺长,草茂密,可是,你蹲下身来,地下,不少昆虫已悄
然谢世,它们翅膀上的花纹还那么美丽”分析可见作者观察细微,描写细致;“七点,我去
看蝉,蝉一动不动,它死了。它最终都没有翻过身去,它在痛苦中死去”,文字平平淡淡,
掩饰的也许是撕心裂肺的悲伤,由此可知,“深处”也指作者观察细微,感触深至,描写细
致。
结合“还有的整棵死去,你看不出它死掉的原因。一个活得好好的人面对一棵站着死去的树,
总会心生感伤”分析,作者感情脆弱,保持着容易感动,他敬仰植物的生命如同敬仰人的生
命。结合“河湾里,几座新坟堆起,插在坟上的纸花被急雨冲洗得褪掉了颜色。埋在坟中的
人,不久前还肩扛一把铁锨,从这里走来走去,心里想着一些美好的事情,或者,哼着一首
曲子”分析,我虽然看不出继泉伤心的程度,但我想,每一个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朋友,
读到此段时心里肯定是“不会好受”的。所以“深处”也指在这种生命世界里,蕴含着人间
的深刻道理。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
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
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
- 12 -
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
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
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于《易.》,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安
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召与语。安进曰:“今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
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
天下不难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
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
安从克集庆,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
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黄州初下,
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后坐事谪知桐城,移知饶州。
陈友定兵攻城,安召吏民谕以顺逆,婴城固守。援兵至,陈友定败去。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
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洪武元年,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安言丧乱
之源,由于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
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论学术。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
道,犹美味之悦口。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陛下所言,可谓
深探其本矣。”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
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
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
(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
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
B. 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
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
- 13 -
C. 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
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
D. 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
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
11.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耆儒”是指年高博学的读书人。“耆”意为年老。“儒”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
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同。
B. “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这是古代在国家
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
C. “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建生祠,是古代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民为之立生
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
D. 《易》即《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被誉为“大
道之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安学养丰厚。他自小聪明,广泛阅读经史,学有专攻,在侍奉皇帝的读书人中资格最老,
皇帝还专门赐门帖子赞扬他。
B. 陶安深谋远虑。他深知金陵的战略地位,肯定太祖攻克金陵的战略目标;陈友定叛军攻打
饶州城时,陶安抚民心待援兵,最终获胜。
C. 陶安擅长政治投机。元末大乱,陶安避世不出,但明太祖大军一到,他又率领乡亲迎接,
并奉承太祖说起兵是顺天意得民心。
D. 陶安对朝廷极忠诚。他在地方任职爱民如子、政绩显著,深受百姓崇敬;在中央任职出谋
划策、针砭时弊,深受皇帝信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友定兵攻城,安召吏民谕以顺逆,婴城固守。
(2)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
【答案】10. C 11. B 12. C
13. (1)陈友定带兵进攻饶州,陶安接见官吏和百姓,把顺正与邪逆的道理告诉他们,(号
召)都要围住城池牢牢守卫。
〔2〕有的御史向皇帝说陶安私下的过失。皇帝责问说:“陶安怎么有这样的事?况且你是从
哪里知道的?”
- 14 -
【解析】
【10 题详解】
试题分析:可根据对称句式以及虚词“者”“则”“而”进行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
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
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
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可根据对称句式以及虚词“者”“则”“而”进行断句。
【11 题详解】
试题分析:“吊伐”是“吊民伐罪”的省略,在古代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凭吊死去之人讨
伐有罪之人。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
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
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吊伐”是“吊民伐罪”的
省略,在古代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凭吊死去之人讨伐有罪之人。
【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擅长政治投机”“奉承太祖”表述错误,应该是他富有政治远见。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
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
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
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 C“擅
长政治投机”“奉承太祖”表述错误,应该是他富有政治远见。
【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关键词语:“谕”“顺逆”“婴”“隐过”“诘”“宁”。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
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
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谕”“顺
- 15 -
逆”“婴”“隐过”“诘”“宁”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
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1)中的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
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幼年时就很聪敏,广泛阅读经史,在《周易》方面特别
有造诣,避乱而隐居在家。明太祖朱元璋攻取太平府,陶安与老儒李习率领城中的百姓出城
迎接。太祖接见他,并跟他谈论。陶安进言说:“如今天下大乱,豪杰们纷纷起来争夺,然
而那些人的用意在于掠夺子女玉帛,没有治理乱世、拯救人民、安定天下的胸怀。您这次渡
江作战,军威神武而又不害百姓,使人们心悦诚服。上应天意,下顺民心,执行抚慰人民、
讨伐罪人的神圣使命,天下不难平定。”太祖问:“ 我想攻取金陵,怎么样?”陶安说:“金
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如果取为己有,占据优越便利的地势来面对四方,那么向哪里进攻
而不能取胜呢?”太祖说:“好!”就留下他参与幕府,授职左司员外郎,让李习任太平府
知府。
陶安跟太祖攻克集庆后,又提升为郎中。等到聘请的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到了之后,太
祖问陶安:“这四个人怎么样?”陶安回答说:“我在谋略方面不如刘基,在学问方面不如
宋濂,在治理百姓的才干方面不如章溢、叶琛。”太祖赞许他能谦让。黄州刚被攻下的时候,
太祖想要派一个重要的大臣去镇守那里,朝中没有胜过陶安的,于是就任命他做黄州的知州。
陶安宽缓租赋,减少徭役,百姓因而安居乐业。后因事受牵连,陶安被贬桐城知府,后改配
饶州知府。陈友定带兵进攻饶州,陶安接见饶州官员和百姓,把太祖的(官民)可以顺从叛
军的命令告诉他们,但都要围住城池牢牢守卫。援军到达后,陈友定的军队失败逃走。各位
将领想全部杀掉投降叛军的人,陶安不同意。太祖赐诗赞扬他,饶州百姓建造生祠供奉他。
洪武元年,刚刚设置翰林院,太祖任命陶安掌管起草诏命,兼修撰国史。皇帝曾经驾临大臣
们议事的东阁,与陶安及章溢等谈论前代兴亡的原委。陶安说,丧乱的根源,由 于骄纵奢侈。
皇帝说:“处在高位的人容易骄纵,处在安逸享乐的环境的人容易奢侈。骄纵,好的话就听
不进去,有了过失也听不到;奢侈,正确的思想道德就不能树立,行为也会无 所顾忌。这样
下去,没有不灭亡的。你说的很恰当。”君臣又谈论到立国的学说、道统。陶安说:“正道
不明,是因为有邪说为害。”皇帝说:“邪说妨害正道,犹如美味使人吃了愉快。邪说不除
去,正道就不能兴起,天下还怎么治理?”陶安叩头说:“陛下所说的,可以说是深深地探
求到了治国的根本了。”陶安侍奉皇帝十余年,与其他读书人相比资格最老,皇帝制作了门
联送给他,说:“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非常荣耀的。
有的御史向皇帝提到陶安私下的过失。皇帝盘问说:“陶安怎么有这样的事?况且你是从哪
- 16 -
里知道的?”那个御史回答说:“我也是道听途说。”皇帝大怒,立刻罢免了他。
洪武元年四月,江西行省参政职位空缺,太祖将此授命给陶安,告诉他说:“我渡过长江,
你第一个到军营,并陈述王道。到加入幕府后,朕受益匪浅,后来,进入翰林院后,朕更加
听到正直的言论。江西饶州地面,安抚百姓没有谁比得过爱卿。”陶安辞谢,太祖不答应。
到任上后,政治业绩显著。当年九月逝世在任上。疾病恶化时,他还草创《上时务十二事》。
太祖写文章祭奠陶安,追封他为姑孰郡公。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承题,上句写江月不管兴亡,在乱中依旧光耀如昔,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
B. 颔联描写了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的景象。
C. 尾联描绘了诗人想问朝廷的消息,但此时盗贼横行,自己也无暇顾及国家的情况。
D. 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诗人眼中有一个时代的境况,情感沉郁,感人至深。
15. 诗的颈尾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4. C 15. ①客居漂泊之痛。“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
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②思归之情。诗人漂泊在外,浪花卷着诗人的情思,归心似
箭,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③忧国伤时之情。诗人想知道朝廷的消息,但看到遍地兵荒马
乱的景象,不禁悲痛不已。
【解析】
【14 题详解】
这是一道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结构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
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
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
- 17 -
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 项,“自己也无暇顾及国家的情况”是错误的。“欲问行朝近消息”,意思是“多么想打听
一下南宋朝廷近来的消息啊”,可见作者看到盗贼横行,一片兵荒马乱的景象,对国家的关
心,而不是无暇顾及。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诗人在后两联表达的情感不仅
要依据诗句,还要结合注释,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由此,“客泪”“归心”
表现了诗人的客居漂泊之痛和思归之情;“行朝”的注释,“盗贼纵横”的内容表现了诗人
的忧国伤时之情。可据上述分析作答。
【点睛】古诗词鉴赏方法: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
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
中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
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
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
《秋思》就创造了 11 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
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
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
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参考翻译:
在这乱世之中,江月依然那么明亮可爱,但它应该懂得流亡在外的病人的心情。
看北斗星柄渐渐横斜,仿佛就落在洞庭湖畔广阔的原野;听画角声声凄惨欲绝,萦绕在这泊
舟近处的岳阳城。
饮酒解愁,反而增添了眼泪,我的愁思就像酒和泪一样四处飞溅;浪涛卷起,引发了我的思
归之心,让我暗自吃惊。
- 18 -
多么想打听一下南宋朝廷近来的消息啊,可眼前,群盗正在四处流窜纵横。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
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②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形象地表现了打鱼人在晚霞中纷
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
③《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荣辱不惊的两句是:“_______,___。”
【答案】 (1). 浊酒一杯家万里 (2). 燕然未勒归无计 (3). 渔舟唱晚 (4).
响穷彭蠡之滨 (5).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6).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
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
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
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勒”“舟”“彭蠡”“誉”“沮”,
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________,生活中的“刷脸”应用也越来越常见。手机支付、高铁站安
检、入住宾馆或是上班打卡,“刷脸”已经________,甚至在商场购物时,衣帽间前刷一刷
脸,AI(人工智能)导购就能根据用户画像向你精准推荐个性化的服饰搭配。一些地方还在执法
监督、政务服务、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人脸识别系统,“刷脸”挂号、“刷脸”办理个税等都
已成为现实。
( )尤其是在“刷脸”过程中,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甚至用户在不同情境
状态下的情绪等大量信息都被采集并储存。这些信息如果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用户个人
隐私就有可能处于“裸奔”状态。在人脸识别技术蓬勃发展、行业应用________的当下,必须
________、多管齐下,充分重视并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但在现实的信息收集环节中,还是有一些互联网企业没有达到法律法规与国家标准的要
求,尤其是在人脸识别环节,更是缺少清晰的标准与界定。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滥用、
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措施,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 19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与时俱进 司空见惯 方兴未艾 未雨绸缪
B. 与时俱进 屡见不鲜 如日中天 防患未然
C. 突飞猛进 司空见惯 如日中天 防患未然
D. 突飞猛进 屡见不鲜 方兴未艾 未雨绸缪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然而,这些新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
忧。
B. 但是,人们在享受这些新技术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
担忧。
C. 因而,人们享受这些新技术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
忧。
D. 诚然,这些新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方面的担
忧。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
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措施。
B.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
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力度。
C.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溢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同时加
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D.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同时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
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
【答案】17. D 18. A 19. B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能力。可以是词语,包括关联词,也可能是成语熟语或者四字短语。主
语语境、语体风格、情感色彩、语法功能等等。
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
突飞猛进:形容事业、学问等进展非常迅速。
- 20 -
语境是指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快,所以用“突飞猛进”。
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屡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
语境是指在人工智能下“刷脸”的常见,所以用“屡见不鲜”。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或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
如日中天:好像太阳正处在正午时刻,形容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语境“在人脸识别技术蓬勃发展”,所以用“方兴未艾”。
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未发生时采取预防措施。
语境是指提前做好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的准备,所以用“未雨绸缪”。
故选 D。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能力,属于补写句子,具体而言也可以归为衔接题。作答本类题型应回到
原文中去,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上段说“刷脸”带来的便利,本段说信息采集与安全问题,故应以表述转折的关联词开头,
排除 C、D;B 项,“人们……也引发了”搭配不当,故最恰当的为 A 项。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
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
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措施,同
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语序不当,根据上文,应将“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放在
前面,排除 C;“加大……处罚措施”搭配不当,排除 A;“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
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处罚”成分残缺,残缺宾语“措施”,排除 D。
故选 B。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字。
《墨子》一书中“节用篇”详细论述了节约的好处和必要性。物质财富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墨子的观点是用财不费,去其无用,则国家强大,人民富裕。财富是生活的利用品,不是炫
- 21 -
耀物。人类的发展无穷无尽,自然资源却日益减少。① ,既能保护自然环境,又能使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② ,衣服不能因为旧了就抛弃;饭菜不能因为不可口就浪费;
家具不能因为不时髦就丢掉……节用是一种行为,一种习惯,一种美好的道德风格;节用是
爱物惜物的生活态度,济世利人福及子孙;节用是爱国爱自然的伟大情操,心胸宽阔境界高
远;③ ,为持久发展蓄存更大能量。节用的风俗应当伴随文明世代留传。
【答案】(1)适度的循环利用自然资源 (2)节约应该落实在日常生活中 (3)节用是持之
以恒、聚沙成塔的积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提示语如此题中的“自然资
源”“节约”“节用是”在前后文都有相应的提示性的词语。第一空注意后语境“既能保护
自然环境,又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第二空,注意后面的“节用是一种行为”;第三
空,注意前文“节用是爱国爱自然的伟大情操,心胸宽阔境界高远”和分号。
【点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
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
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50 个
字。
2019 年 6 月 30 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项目涉及的机场主体工程、航空公司基地工程、
空管航油工程、各项配套工程以及外的高速公路、高铁域铁等工程均如期建设完成,相关竣工
验收工作有序推进。大兴国际机场主要工程项目的如期竣工,为下一步开展联调联试、 投运
演练打下了坚实基础,机场也将工作重点转入准备授入运行。 在授入运营阶段,机场将进行 6
次综合演练,共计 787 个项目,航班量达 500 班次,计划模拟旅客 51984 人次,模拟行季 35270
件次。
【答案】① 2019 年 6 月 30 日,②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项目主要工程如期竣工,验收工作有序
推进。③在投入运营阶段,将进行 6 次综合演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考点,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
文,了解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此题还要注意新闻的特点。一句
话新闻拟写原则:1.要审清题干要求和限制性信息。2.要结合文体选用筛选方法和技巧。3.要
- 22 -
尽量用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
这是一则新闻,首先找出主要事件。一般新闻的导语会概述事件,因此注意第一句话“2019 年
6 月 30 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项目涉及的机场主体工程、航空公司基地工程、空管航油工
程、各项配套工程以及外的高速公路、高铁域铁等工程均如期建设完成,相关竣工验收工作有
序推进”,压缩主要信息,时间:2019 年 6 月 30 日;主语: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项目;事
件:主要工程如期竣工,验收工作有序推进。然后再从主体里面找出主要信息,“在授入运营
阶段,机场将进行 6 次综合演练,共计 787 个项目,航班量达 500 班次,计划模拟旅客 51984
人次,模拟行季 35270 件次”,压缩成“在投入运营阶段,将进行 6 次综合演练”。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 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2020 年年初,中国遭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
在中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020 年,是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大功告成之年;2020 年,中国完成了
北斗卫星导航组网;2020 年,中国将组建自己的国家太空站;2020 年,中国将首次实施火星
探测任务……进入 2020 年,我国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也将迎来更新的变化、更多的成就。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对于 2020 年的祖国,你有着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
以吾少年意气 与国万里恒昌
2020 年,是不平凡的一年,2020 年年初,天降大疫,新冠来袭。但有忧更有喜。2020 年,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大功告成之年;中国将组建自己的国家太空站;中国将
首次实施火星探测任务……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彰显时代荣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与担当”,“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每
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山”。面对疫情,无数青年奔赴抗疫一线,在物资紧缺告急之际,海外留
学生们将在国外采购的物资“人肉”带回。无数正值韶华的白衣天使剪去长发,穿上笨重的
防护服,坚守岗位。疫情凶猛,挡不住古道热肠;形势严峻,且看青年之力量。沧海横流,
共克时艰,绘就青春本色;疫情肆虐,矢志向前,彰显时代荣光。
我们青年生逢其时,以梦为马,躬耕脚下,不负韶华。
- 23 -
进入 2020 年,我国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也将迎来更新的变化、更多的成就。国家太空站
即将组建,火星探测任务将首次实施……正如余光中所言,“我的国家依旧是五岳向上,一
切江河滚滚向东,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正如李大钊所言,“以
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民族,青春之国家。”面对未来,留下属于我们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立足当下,展望未来,肩负起属于我们的担当和责任,这是新
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也是我们作为有为青年的必然要求。只有我们有理想、有本领、有担
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敢于拼搏,敢于奋斗,勇于
去接受挑战,在时代的机遇中去取得属于我们的成就。
正如习主席所言,我们应“只争朝夕加油干,不负韶华再出发”。
2020 年有如期而至,有猝不及防,有战场,也有考场。而这都促使青年迅速成长:这一
年,我们眼睛雪亮、内心澄明,在疫情的波澜中思考本质;这一年,我们更志于道,乐于学,
全力以赴去赶考;这一年我们坚定生当似鹏起,终当如鲸落的信念,这一年,我们身负青囊,
剑指远方,踏上科技强国的征程。
2020 年,我们的脚步迈得更笃定,生逢新时代又遇上了 2020 年的挑战与使命,我们懂得
了责任与担当,坚韧与笃定,成材与成长。
2020 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注定不平凡。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立于时代的交汇点,我们青
年一代应勇立时代潮头,以吾少年意气,与祖国万里恒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
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对于名言警句、诗
句、歌词等材料,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
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
议。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题目所给的材料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 2020 年我
国面临的“不平凡”进行列举,二是将 2020 年与青年人联系起来。从前一部分内容来看,我
国在飞速发展,也面临挑战;从后一部分来看,青年人将参与祖国发展。审题立意时要抓住
三个关键词:“新时代的青年”“祖国的发展”“思考”。题目将考生个人与祖国相联系,
要求考生从个人的角度去感受祖国发展,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考生可以结合生活中的所见
所感,写出个人对祖国发展的责任担当。
一、限制性
- 24 -
1.真实情境的限制。本次作文所给的真实情境是:列举一系列 2020 年我国面临的“不平凡”,
即我国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也将有更新的变化和更多的成就。写作时要依托材料情境,辩证
认识“挑战”和“成就”,确立无惧挑战、敢于攻坚克难的认识,表明勇于实践、努力奋斗
的态度,表达个体参与到祖国建设中的意愿和必将迎来更新变化和更多成就的决心。
2.典型任务的限制。材料中“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对于 2020 年的祖国,你有着怎样的思考”
既是内容限制又是任务限制。规定了写作者和写作对象的身份为“新时代的青年”,“谈谈
你的看法”限定文体为议论文。
3.价值判断的限制。“2020 年,我国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也将迎来更新的变化、更多的成就”,
此句表明,挑战无法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无法阻止我们迎来更新的变化和更多的成就。故
考生要有敢于迎接挑战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要有对祖国发展光辉前景的信心和投身祖
国建设、实现青年自身价值的决心。
二、开放性
1.写作角度是多元的。本次写作的中心话题为“新时代青年对于 2020 年的祖国的思考”。祖
国的发展既有挑战也有成就,写作时可以谈自己对祖国发展包含挑战和变化、成就在内的前
景的认识。既可以写祖国发展给新时代青年带来的震动和思考,也可以写新时代青年如何为
祖国发展而努力,彰显新时代青年对祖国发展的责任担当;可以针对挑战谈国人面对挑战如
新冠疫情的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坚韧品格,也可以针对变化和成就谈祖国上下万众一心创
造奇迹的壮举;可以点赞祖国发展的日新月异,也可颂扬青年在祖国发展进程中的责任和担
当。可以将上述几个方面综而言之,多点辩证分析,以挖掘文章立意的深度;也可以联系社
会现实以延伸,以拓宽文章思想的广度。
2.素材的选用是开放的。礼赞祖国的变化和成就,可举神舟飞天、嫦娥探月、蛟龙入水、海
上钻探、高铁飞驰、天河运转、港珠澳大桥通车、墨子号遨游太空等事例;探问新时代青年
如何为祖国发展而努力,高三模拟考中常见的把青春献给山村的大学生村官、不避风雨数十
年如一日奋斗的快递小哥、无怨无悔投身边远山区支教的大学生、投身火海挽救人民生命于
一线的消防员等等,无不是当代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坐标,也是祖国巨轮破浪前行的澎
湃动力,写作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立意】1.肩负兴国使命,勇立时代潮头。
2.聚青年之力,绘祖国蓝图。
3.青年无惧挑战,奋斗与国同行。
4.以青春指引未来,为祖国谱写华章。
- 25 -
5.青春正得路,扶桑初日升
6.时代青年把长缨,砥砺奋斗与国行
【结构】作文要依托材料,建立“新时代青年”与“祖国发展”的有机关联,兼顾挑战与成
就,使观点明确,思维深刻。本文题目凝练、匀称,开篇先引述材料,提出自己观点——作
为新时代的青年,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彰显时代荣光。主体部分使用分论点,通过举
例论证和引用论证青年应在当下和未来中国之担当和责任。最后结合当下提出建议,凸显青
年对国家的责任与担当。
【素材】1.“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
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十九大报告专列一段阐述青年与国家民族的关系,充分体现了
以领导人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青年一代寄予的殷切希望。
2.电子科技大学最年轻的副院长、“90 后”教授刘明侦这样说:“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当我
们享受了足够多的社会资源和国家资源的时候,我们就不仅是单单的个体了。我们应该为这
个社会和国家多做一些事情,我们对这个社会和国家是有使命的,也是有责任的。”正是基
于这样一种“国之所需,吾志所向”的人生思考,博士毕业后,刘明侦坚定地选择了回国。
2016 年,她牵头成立的研究中心,入选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她的事迹堪称青年奋斗者的
标杆。
3.青春短暂,梦想不灭。“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
强”,正值青年一代的中国人,踩着改革开放的脚印一路走来,要把握好当下,奋进新时代,
努力担当时代赋予的责任,继承先辈的精神和勇气,拥有他们的情怀,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
的带领下,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青年一代。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
1.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
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
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2.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
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
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
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
角度。
- 26 -
相关文档
-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9-20202021-06-0628页
- 【语文】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中学20192021-06-0612页
- 山西省孝义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2021-06-0618页
- 【语文】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2021-06-0614页
- 【语文】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第二中学2021-06-0511页
-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第十一中学20192021-06-0510页
- 【语文】黑龙江省哈三中2019-20202021-06-0514页
-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中学2019-2020学2021-06-0525页
- 宁夏海原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2021-06-0519页
- 山东省泰安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2021-06-05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