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50 KB
- 2021-06-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届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莹,字玄辉,华阴人也。祖孺,秘书正字。父居晦,为农。莹风仪美秀,性复纯谨。梁龙德中,始解褐为康延孝从事。后唐同光中,延孝镇陕州。会庄宗伐蜀,命延孝为骑将。将行,留莹监修金天神祠。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觉而骇异。明宗即位,以高祖为陕府两使留后。莹时在郡以前官谒之一见如旧相识即奏署管记高祖历诸镇皆从之累使阙下官至御史大夫高祖再镇并州,位至节度判官。高祖建号,授莹翰林学士承旨,知太原府事,寻迁门下侍郎,监修国史。车驾入洛,使持聘谢契丹,及还,加光禄大夫兼吏部尚书。初,莹为从事,丁母忧,高祖不许归乡,人或短之。及入相,以敦让汲引为务。监修国史日,以唐代故事残缺,署能者居职,纂补实录及修正史二百卷行于时,莹首有力焉。少帝嗣位,拜守中书令。明年,检校太尉本官,出为晋昌军节度使。是时,天下大蝗,境内捕蝗者获蝗一斗,给粟一斗,使饥者获济,远近嘉之。未几,移镇华州,岁余入为开封尹。开运末,冯玉、李彦韬用事,复莹相位。及李崧、冯玉议出兵应接赵延寿,而以杜重威为都督部署,莹私谓冯、李曰:“杜中令国之懿亲,所求未惬,心恒怏怏,安可更与兵权?若有事边陲,只李守贞将之可也。”及契丹陷京城,契丹主迁少帝于北塞,莹与冯玉、李彦韬俱从。契丹永康王代立,授莹太子太保。未几,莹卒于幽州,时年六十七。莹初被疾,祈告于契丹主,愿归骨于南朝,契丹主闵而许之。及卒,遣其子易从护丧而还。周太祖感叹久之,诏赠太傅,赐其子绢五百匹,以备丧事,令归葬于华阴故里。
(节选自《旧五代史·赵莹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莹时在郡/以前官谒之/一见如旧/相识即奏署管记高祖/历诸镇皆从之/累使阙下/官至御史大夫
B.莹时在郡/以前官谒之/一见如旧/相识即奏署管记/高祖历诸镇皆从之/累使阙下/官至御史大夫
C.莹时在郡/以前官谒之/一见如旧相识/即奏署管记/高祖历诸镇皆从之/累使阙下/官至御史大夫
D.莹时在郡/以前官谒之/一见如旧相识/即奏署管记高祖/历诸镇皆从之/累使阙下/官至御史大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迁”,古代指官职的晋升、调动或贬谪。根据语境,文中加点的“迁”是晋升的意思。
B.“吏部尚书”,古国古代官名,吏部的最高长官。吏部掌管对全国所有文武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C.“节度使”,唐代始设的地方军政长官,初仅设于边境,后地方武官亦常署此名号。
D.“丁母忧”,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莹追随高祖,深受重用。他随高祖镇守各地,曾多次被委派进宫朝见皇上。高祖建立个人称号后,他的官职步步高升,直至宰相。
B.赵莹勤勉实干,任人唯能。监修国史,他出力最多,因唐代历史残缺,他任命有才能的人担当相关职务,撰修的二百卷正史流传于当时。
C.赵莹见微知著,善于识人。商议派兵对付赵延寿时,他认为杜重威是皇室至亲,所求不曾如愿,心中不快,不能给予兵权,而推荐李守贞担任将领。
D.赵莹思念故土,终得归葬。契丹攻陷洛阳后,赵莹同少帝一起被虏北上,得到契丹王爱惜,做了契丹皇子的老师。后向契丹主请求死后归葬故里,得到同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车驾入洛,使持聘谢契丹,及还,加光禄大夫兼吏部尚书。及入相,以敦让汲引为务。(5分)
(2)是时,天下大蝗,境内捕蝗者获蝗一斗,给粟一斗,使饥者获济,远近嘉之。(5分)
【答案】1.C 2.A 3.A
4.(1)高祖进入洛阳后,派赵莹携带书信出使契丹报谢,返回后,加封光禄大夫兼吏部尚书。等到入阁为相,以敦厚谦让提拔后学为己任。
(2)这时,天下发生大蝗灾,他命令辖区内捕蝗虫的人,抓到一斗蝗虫,就给一斗粟米,使饥饿的人渡过难关,远近的人都称赞他。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句子大意是:赵莹当时在郡府,以原官的身份拜见高祖,两人一见如故,高祖就上奏朝廷任命他为管记。高祖镇守各镇他都跟随着,高祖多次派他进宫朝见皇上,官至御史大夫。其中“旧相识”
是一个词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项;“高祖”是“历诸镇”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C。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迁’,古代指……贬谪”错,“迁”一般是升职,升迁,没有“贬谪”意。“左迁”是降职。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A项,“高祖建立个人称号后”错,应当是高祖建立国号后,原文有“高祖建号”。故选A。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车驾,代指高祖;聘,书信;加,加封;敦让,敦厚谦让;汲引,提拔后学;以为,把……作为。(2)大蝗,动词做动词,发生大蝗灾;获,抓到;济,渡过难关;嘉,称赞。
【参考译文】
赵莹,字玄辉,华阴人。祖父赵孺,做过秘书正字。父亲赵居晦,从事农耕。赵莹风度俊美,性情纯厚恭谨。后梁龙德年间,开始担任康延孝的从事。后唐同光年间,康延孝镇守陕州。恰逢唐庄宗讨伐蜀国,让康延孝担任骑兵将领。将要出发时,留下赵莹监修金天神祠。祠庙建成之后,忽然梦见神仙在前亭召唤他,并用优厚的礼仪来款待他,那神仙对赵莹说:“你前程远大,应该自己珍惜。”
赵莹醒来后感到非常惊异。后唐明宗继承帝位,任命晋高祖为陕府两使留后。赵莹当时在郡府,以原官的身份拜见高祖,两人一见如故,高祖就上奏朝廷任命他为管记。高祖镇守各镇他都跟随着,高祖多次派他进宫朝见皇上,官至御史大夫。高祖再度镇守并州时,赵莹位至节度判官。高祖建立国号时,拜赵莹为翰林学士承旨,主持太原府事务,不久又升任门下侍郎,监修国史。高祖进入洛阳后,派赵莹携带书信出使契丹报谢,返回后,加封光禄大夫兼吏部尚书。当初,赵莹担任从事时,遭逢母亲的丧事,高祖不让他回归乡里服丧,有人因此非议他。等到入阁为相,以敦厚谦让提拔后学为己任。监修国史时,因唐代历史残缺,赵莹便任命有才能的人担当相关职务,修纂补编实录,撰修正史二百卷流传于当时,赵莹从中起到首要作用。晋少帝即位,任命他为守中书令。 第二年,任检校太尉本官,外出担任晋昌军节度使。这时,天下发生大蝗灾,他命令辖区内捕蝗虫的人,抓到一斗蝗虫,就给一斗粟米,使饥饿的人渡过难关,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不久,调去镇守华州,一年多后进京担任开封尹。开运末年,冯玉、李彦韬执政,恢复赵莹相位。到李崧、冯玉商议派兵对付赵延寿时,以杜重威为都督部署,赵莹私下对冯玉、李崧说:"杜重威是皇室至亲,他所希求的不曾如愿,心中常常不快,怎么可以再给予兵权?如果边陲有战事,只有李守贞可以担任将领。"等到契丹攻陷京城后,契丹国主迁徙少帝到北方塞上,赵莹与冯玉、李彦韬一起跟从前往,契丹永康王即位,任命赵莹为太子太保。不久,赵莹在幽州去世,时年六十七岁。赵莹刚生病时,向契丹君主祈求,希望归葬中原,契丹君主很可怜他,就答应了。他死后,派他的儿子易从护丧回乡。周太祖对此感慨很久,下诏追赠他为太傅,赏赐他的儿子五百匹丝绢,用来办理丧事,并让他送回安葬在华阴故里。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李常字公择,南康建昌人。自束发读书庐山白石僧舍。既擢第,留所抄书九千卷,名舍曰李氏山房。调江州判官、宣州观察推官。发运使杨佐将荐改秩,常推毂其友刘琦,佐击节曰:“世无此风久矣。”并荐之。熙宁初,为秘阁校理。王安石与之善,以为三司条例检详官,改右正言、知谏院。安石立新法,常预议,不欲青苗收息。至是,疏言:“条例司始建,已致中外之议。至于青苗,敛散取息,傅会经义,人且大骇,何异王莽猥析《周官》片言,以流毒天下!”安石见之,遣所亲密谕意,常不为止。又言:“州县散常平钱,实不出本,勒民出息。”神宗诘安石,安石请令常具官吏主名,常以非谏官体,落校理、通判滑州。岁余复职,知鄂州,徙湖、齐二州。齐多盗,论报无虚日。常得黠盗,刺字为兵,使在麾下,尽知囊括处,悉发屋破柱,拔其根株,半岁间,诛七百人,奸无所匿。哲宗立,进户部尚书。或疑其少干局,虑不胜任,质于司马光。光曰:“用常主邦计,则人知朝廷不急于征利,聚敛少息矣。”常转对,上七事。时役法差、免二科未定,常谓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今使民俱出赀则贫者难办俱出力则富者难堪各从其愿则可久尔乃折衷条上之。赦恩,蠲①市易逋负②不满二百缗者,常请息过其数亦勿取。拜御史中丞,加龙图阁直学士。论取士,请分诗赋、经义为两科,以尽所长。初,河决小吴,议者欲自孙村口导还故处,及是,役兴,常言:“京东、河北饥困,不宜导河。”诏罢之。谏官刘安世以吴处厚缴蔡确诗为谤讪,因力攻确。常上疏论以诗罪确,非所以厚风俗。安世并劾常,徙兵部尚书,辞不拜。出知邓州。徙成都,行次陕,暴卒,年六十四。有文集、奏议六十卷,《诗传》十卷,《元祐会计录》三十卷。
(选自《宋史·李常传》,有删改)
[注] ①蠲(juān):免除。②逋负:拖欠赋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常谓/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今使民俱出赀则贫者难办/俱出力则富者难堪/各从其愿/则可久尔/
B.常谓/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今使民俱出赀则贫者难办/俱出力则富者难堪/各从其愿则/可久尔/
C.常谓/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今使民俱出赀则贫者难办/俱出力则富者难堪/各从其愿/则可久尔/
D.常谓/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今使民俱出赀则贫者难办/俱出力则富者难堪/各从其愿则/可久尔/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结构对称,“新陈”即新旧,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两项;“则”一般不用于句尾,多用于句首,应在“各从其愿”后断开,排除B项。故选C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束发,古代男童束发为髻,表示成童。束发也可半束半披,与“垂髫”意同。
B.青苗,即青苗法,也称“常平新法”,是北宋王安石变法中推行的新法之一。
C.刺字,用针在皮肤上刻文字,并涂上颜色,使字迹明显,是古时一种肉刑。
D.赦恩,犹恩赦。指封建王朝遇皇帝登基或其他大典而赦免罪犯、减免租赋。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减免租赋”错,恩赦时只赦免罪犯,有时也会减免百姓公债,但不减免租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常喜爱读书,藏书著述颇丰。他曾在庐山白石僧舍读书,留有所抄录的书籍九千卷;也为后世留下了《诗传》《元祐会计录》以及文集、奏议等。
B.李常忠于职守,多次上书言事。他做右正言时,上书反对青苗法收息;担任户部尚书时,对役法的修订表达看法;拜御史中丞后,建议优化取士制度。
C.李常心系百姓,为民排忧解难。他捉盗贼,毁贼窝,杀齐州七百盗贼,保一方百姓平安;黄河决堤,他力主不要给京东、河北的饥困百姓摊派劳役。
D.李常群而不党,受司马光赏识。他与王安石关系友好,却反对王安石实行新法,此举得到司马光支持,司马光认为他有才干气度,在哲宗面前褒奖他。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反对王安石实行新法”错,原文说“疏言:‘条例司始建,已致中外之议。至于青苗,敛散取息,傅会经义,人且大骇”“州县散常平钱,实不出本,勒民出息”,应是“反对青苗法收息”;“此举得到司马光支持”
文中无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发运使杨佐将荐改秩,常推毂其友刘琦,佐击节曰:“世无此风久矣。”(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上疏论以诗罪确,非所以厚风俗。安世并劾常,徙兵部尚书,辞不拜。(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发运使杨佐打算推荐他升官,李常推荐他的朋友刘琦,杨佐赞叹说:“世间没有此种风气很久了。”
(2)李常上疏论述因为作诗判蔡确的罪,这不是用来使风俗淳厚的办法。刘安世一同弹劾李常,(皇帝)调任他为兵部尚书,他推辞不就职。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关键词:(1)“改秩”,改变官吏的职位或品级,多指提升、升官。秩,指官吏的俸禄或品级第次。“推毂(gǔ)”,荐举、推荐。“击节”,赞赏、赞叹。“风”,风气。(2)“罪”,名词作动词,判罪。“所以”,用来……的办法。“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淳厚。“徙”,调任。
参考译文
李常,字公择,南康建昌(今江西永修)人。年少时在庐山白石僧舍读书。考中进士后,留下他所抄录的书九千卷,为他的住处取名叫李氏山房。调任江州判官、宣州观察推官。发运使杨佐打算推荐他升官,李常推荐他的朋友刘琦,杨佐赞叹说:“世间没有此种风气很久了。”于是一起推荐他们。熙宁初年,任秘阁校理。王安石和李常交好,让他任三司条例检详官,改任右正言、知谏院。王安石立新法,李常参与讨论,不想实行青苗法收取息钱。到这时,上疏说:“条例司刚成立,已经招致朝廷内外的议论。至于青苗法,聚敛散钱收取利息,解析经书的义理时穿凿附会,人们又大为惊骇,这和王莽分割《周官》片言毒害天下有何差别!”王安石看到后,派遣亲近的人暗中表明意思,李常不因此而罢休。又说:“州县发散官方预储备供借贷的银钱,实际上不出本钱,却勒索百姓出利息。”神宗责问王安石,王安石命令李常出具主要官吏的名字,李常认为这不符合谏官体制,降职为校理,任滑州通判。一年多后恢复职务,任鄂州知州,移任湖、齐二州。齐州盗贼很多,没有一天不上报的。李常捉到狡黠的盗贼,在他脸上刺字,令其充兵,让他在自己部下,李常问清楚盗贼聚居的地方,全部打开屋顶破坏房柱,拔除他们的根基,半年间,杀七百人,让那些奸恶之人无处藏身。哲宗即位,李常升任户部尚书,有人怀疑他缺少才干气度,担心不能胜任,哲宗向司马光询问。司马光说:“使用李常主管国家财政,那么人们就会知道朝廷不急于取利,聚敛之风就可稍稍平息了。”李常陈述时政得失,上书七件事(分别是崇尚廉耻,保存乡举,区别守宰,废除贪赃,审理有疑问的案件,选择儒学师长,修改役法)。当时差役、免役法没有确定,
李常认为:“法无新旧,方便百姓的就好;论述不分他我,能够长久的就是正确的。现在让百姓都出钱,那么贫困的人难以办到;如果都出力,那么富裕的人难以忍受。分别听从他们的意愿,就可以长久了。”于是折中分条开列上呈。皇帝赦恩,免除市易拖欠赋税不满二百缗的,李常请求利息超过这个数也不收取。被授予御史中丞,加封龙图阁直学士。李常评论选取士人,请求分诗赋、经义为两科,以便让考试的人把擅长的东西全部发挥出来。最初,黄河在小吴决口,议者打算从孙村口疏导黄河归还旧河道,如果这样,就要兴动劳役,李常说:“京东、河北(百姓)饥饿困乏,不应该疏导黄河。”皇帝下诏命令停止了这件事。谏官刘安世认为吴处厚交付蔡确的诗中有毁谤朝政之处,趁机极力攻击蔡确。李常上疏论述因为作诗判蔡确的罪,这不是用来使风俗淳厚的办法。刘安世一同弹劾李常,(皇帝)调任他为兵部尚书,他推辞不就职。出京任邓州知州,移任成都,在走到陕西途中,突然去世,终年六十四岁。有文集、奏议六十卷,《诗传》十卷,《元祐会计录》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