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50 KB
  • 2021-06-06 发布

2018-2019学年四川省德阳五中高二上学期第四次(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德阳五中学高2017年级高二上12月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用文学滋养心灵 高闰青 文学对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的心理现象,有许多细腻和深刻的描写。它既能够印证意识形态各领域之间相互影响、制约的关系,也能够滋养我们的心灵。。 ‎ 想象对于作家具有神奇的魔力,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借助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创造一个又一个声色并茂、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以实现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跨越:化平凡为神奇,变抽象为具体,将不存在的事物塑造成纤毫毕现的艺术形象。因此,只要我们拥有一颗能感受天地万物的自由心灵,就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将那“数千年往事,注上心头”,可以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间,卷舒风云之色。”让想象展翅腾飞,让艺术构思的诸多材料在刹那间被灵感照耀,进而启迪和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如何认识生活,以及怎样经营生活等,有效提高我们生活的幸福指数,让我们保有健康的心灵。 ‎ 文学由情感酝酿而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情感至强烈处,可以让作者不能自己,甚至陷入癫狂状态。如郭沫若创作《女神》后半部分,是在晚上就寝之时,意趣袭来。于是他就伏在枕上用铅笔火速地写,但全身却有种寒冷的感觉,连牙关都在打寒战。至于文学作品对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灵共鸣,特别是一部具有伟大意义的文学作品,作品本身产生的情感互动会感染到大部分人,甚至能够改变我们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因此阅读文学作品,如果能够被其间文字所感染,体会到作品内在的品格与风骨,那么我们就能够以诗性的方式来理解生活,体悟生命。 ‎ 人有各自内在的品格、美好的精神境界与丰富的心灵财富,需要通过借助文学作品,更快地把它们变成我们生命世界里的一部分。每当我们在台灯下,拿起一本陶渊明的诗集,吟诵着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诗句时,就会远离外面喧嚣的世界。而苏轼《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又是一种喷薄而出的力量。一个可以感受作品之境的人,他内心深处本就积蓄着某种与作家相类似的气慨,本就具有某种可欣赏、可感受这种作品品韵的心灵境界与个性气质。 ‎ 将人生中的种种矛盾与困境用悲剧揭示出来是文学的一大功能,也是文学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同时,文学还通过在平凡世界里发现美、追求美,给人一种追寻自我尊严的无限力量和一片超越自我的广袤天地。它可以鼓励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斗志,给生活带来无穷的精神力量。 ‎ 可以说, 文学作品的阅读就是心灵的涤荡、人性的完善、性情的陶冶,它塑造了我们的生命和思想,使我们能告别昨日之我而成为今日之我,闪耀出“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精神魅力。而对文学的谙熟,可以使我们掌握烛照人性隐秘的最明明亮的火把,揭开一道道理性刻意织就的幔纱,一览人性那最奇妙多姿的形态,在人生的道路上“关照好自己的心灵世界”,自信从容地前行。 ‎ ‎(有删改)‎ ‎1. 下列有关“文学对人类滋养功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学能够激发人类的潜能。‎ B. 文学能够滋润人们的情感。‎ C. 文学能够培养人们的气质。‎ D. 文学能够强化人们的意志。‎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学可以通过想象来突破时空的限制,借助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将平凡的事物神奇化,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B. 文学史情感的产物,文学创作需要激情,郭沫若在创作《女神》后半部时,意趣袭来,情不能已,思如泉涌。‎ C. 伟大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够给个人的生活带来无穷的精神力量,它还能够鼓励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斗志。‎ D. 人的个性气质与作品的品韵往往一致,就如陶渊明写不出苏东坡的壮美,苏东坡写不出陶渊明的淡泊一样。‎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通过其内在的品质与风骨、涤荡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性情,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使人自信而且从容。‎ B. 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本身产生的情感互动能极大地感染人,引起读者的共鸣,甚至改变人们对人生的认识。‎ C.‎ ‎ 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就在于文学能够用悲剧的方式,将人生中的种种矛盾与困境揭示出来,照亮前路。‎ D. 文学能够在平凡的世界里发现美、追求美,能够照亮人性的隐秘,揭开遮掩的面纱,展现人性的多姿形态。‎ ‎【答案】1. A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下列有关“文学对人类滋养功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A项,“文学能够激发人类的潜能”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根据原文:文学可以激发想象,而不是激发潜能。故选A。‎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D项,“就如陶渊明写不出苏东坡的壮美,苏东坡写不出陶渊明的淡泊一样”说法不正确,根据原文:人的个性气质与作品的品韵往往一致,但人往往具有多面性,恬淡的陶渊明也有金刚怒目的诗篇,苏东坡也有大量的婉约诗词。故选D。‎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类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或者“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比如本题D项,“就如陶渊明写不出苏东坡的壮美,苏东坡写不出陶渊明的淡泊一样”说法不正确,根据原文:人的个性气质与作品的品韵往往一致,但人往往具有多面性,恬淡的陶渊明也有金刚怒目的诗篇,苏东坡也有大量的婉约诗词。‎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C项,原文说“将人生中的种种矛盾与困境用悲剧揭示出来是文学的一大功能,也是文学最能打动人的地方”,但不能说文学之所以打动人,就在于用悲剧揭示矛盾与困境。故选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鞋》——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被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 ‎“合适吗?” ‎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 ‎“你疼我也疼。” ‎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 ‎“我心疼。” ‎ 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 ‎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 ‎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不知道那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道喜欢什么样的…… ‎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此-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地,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 那个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诚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 后记: ‎ 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秘密,守明照镜子时,“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寥寥数语,初恋少女的微妙心理就显露出来了。‎ B. ‎ 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守明的美好形象,就是在与母亲收人家的彩礼、偷偷监视女儿约会等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C. 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守明与未婚夫分别后见一黑影,大吃一惊,原来是母亲,这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情节就颇具匠心。‎ D. 小说地方特色鲜明,尤其是“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等日常生活语言的大量使用,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E. 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未婚夫和守明约会时随意把鞋插进口袋,分手时又主动与守明握手,表明他虽是一个农村青年却有现代意识。‎ ‎5. 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6. 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4. AC 5. ①守明是一个有着朴实、善良、柔顺品性和传统美德的农村的青年女性形象。心态:②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满怀憧憬。③对未来人生和未知命运感到不安。 ‎ ‎6. 观点一:“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①从形式上看,“后记”与小说没有直接关系,两者是各自独立的文本。②从内容上看,小说是乡土生活的诗意想象,“后记”是作者的自我忏悔,两者无法融为一体。③从人物塑造上看,“后记”的“真实”事实。限制了小说的想象空间。‎ 观点二:“后记”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①从形式上看,小说是一个开放性的文本结构,“后记”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②从内容上看,“后记”的“真实”改变了小说的田园牧歌风格,于诗意中多了一丝冷峻③从创作倾向上看,“后记”中的自我审视,将传统与现代联系起来,深化了小说的思想主题。‎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B项是对人物刻画手法的分析与鉴赏。对比手法虽是小说刻画人物的常用手法,但在这篇小说中,对比手法并不明显。母亲不是一个与守明对立的人物形象,她收彩礼,只是遵从当地习俗,不是因为她贪财。她在女儿与未婚夫约会时跟在后面,是出于保护与关心女儿的目的,并不是监视女儿的约会。因此,母亲与守明之问,不是一种正反对比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与照应的关系。所以B项不正确。D项是对小说地方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成功的小说,尤其是乡土小说,都很注意突出地方特色,因为鲜明的地方特色有助于独特审美风格的形成。《鞋》这篇小说之所以让人感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刘庆邦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有着鲜明的豫东特色的乡村世界。凸显地方特色的方法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使用当地生动独特的语言。《鞋》的语言很有特点,无论是叙述还是对话,虽然不是方言,但都带有豫东特有的地方色彩。因此,D项中说“小说地方特色鲜明”是正确的,但接下来举的例子就不对了。“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等的确很有特点,但是它们显然不是日常生活语言,也不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更没有在小说中大量使用,当然也就不会增添“浓郁的乡土气息”。所以D项不正确。E项是对小说细节描写的分析与鉴赏。细节描写是小说重要的写作手法之一,人物的性格常常是通过生动的细节表现出来的,刘庆邦的小说就非常注重细节描写,《鞋》中的人物性格,大多是通过生动的细节表现出来的。守明的未婚夫在小说中出场不多,只有与守明约会的时候,对他有比较具体的描写。比如他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分手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等。这些细节描写,虽然不多,却从中看到了这个人的一些性格特点,比如比较大胆、主动,但有些大大咧咧,对女人的心思不太在意。但说他那个时候就有了现代意识,则是不准确的。因此,E项的分析与鉴赏虽有道理,但不准确。故本题选AC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概括、分析和评价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回答此题,要从文本对人物心理活动、行为动作、语言等的描写,以及一些细节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中捕捉信息。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首先应当从她的品性上去品评分析。从品性上看,守明作为一个农村女性,为人朴实、善良、柔顺,比如她在为未婚夫做鞋时,因为怕他“脚大走四方”,就想“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但最后做鞋时还是照着鞋样做了。送鞋给未婚夫时,尽管她很想让他试穿一下,但他坚持不试,她也就算了。这些都说明她品性朴实、善良而又温柔。同时,她又有着传统的美德。一旦喜欢上了自己喜欢的人,就把全部的爱与感情寄托在他的身上,有一种无私的献身精神。可以说守明代表了当时大多数的中国农村女性形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小说中的守明有着什么样的心态?从整个小说来说,守明的心理状态是比较明显的。一是她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比如,守明一个人时打开那个人家送来的彩礼,“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她是多么幸福啊!后来在做鞋时的“瞎想”,更表现出了她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但是,小说的精彩处不仅表现在对守明“瞎想”的细腻描写,更表现在对守明更为隐秘的心态的揭示。虽然守明对美好爱情与幸福非常向往,但她作为一个传统的农村女性,渴望着爱,更渴望被人爱,但她又没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命运,所以内心深处也总有一种隐隐的不安。在照镜子时,“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以及后来做鞋时别出心裁地想做一双小鞋,送鞋时计划的落空等等,都是她这种不安心理的微妙表现。应当说,对守明心态的这种细腻描写,是小说成功的关键所在。总之,分析守明的性格特点,从朴实、善良、柔顺品性和传统美德等方方面来分析这位农村青年女性。分析守明的心态,要从她对美好爱情、对幸福生活满怀憧憬、对未来人生和对未知命运感到不安等方面进行。‎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小说结束部分有一个“后记”,这个“后记”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呢,还是作者在完成小说之后而附于后面的“创作说明”?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道理。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只能根据自己平时掌握的有关文学的知识,以及对这篇作品理解的程度进行回答,其探究的意味是明显的。观点一认为:“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理由有三:第一,从形式上看,“后记”与小说没有直接关系,两者是各自独立的文本。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从小说形式上来说,“后记”出现之前,小说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构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小说,如果加上“后记”,反而破坏了小说的结构。其次,从一般的小说文体上来说,作家在写完作品后再写一个“后记”很正常,但几乎没有人将这个“后记”也作为小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这个“后记”应当是另外的一个内容,只起写作说明的作用,不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从内容上看,小说是乡土生活的诗意想象,“后记”是作者的自我忏悔,两者无法融为一体。从内容上来说,它的确表现出了对温馨的乡土生活的脉脉深情。尽管当时的中国农村比较贫穷,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非常贫乏,但是小说中的守明一家的生活却很温馨,尤其是处于恋爱期的守明,由于有了爱,她变得多情、善良、美丽,让她有了生活的希望与幸福的感觉,世界变得美好了。但是,如果“后记”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话,那么,这一切将被破坏与颠覆,显然,这不是小说作者的目的。因此,“后记”无法与小说融为一体,它只能是一篇独立于小说之外的“写作说明”,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小说,但却不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从人物塑造上看,“后记”的“真实”事实,限制了小说的想象空间。从小说的描写看,守明与未婚夫未来的命运到底是什么,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也许未婚夫离开农村以后,由于环境的变化,对守明的爱发生了变化,还未及组成幸福家庭,他们就分手了。也许守明的未婚夫忠于爱情,对守明不离不弃,成为一对幸福的夫妻。但是,如果“后记”是小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那么,“后记”中的“我”与正文中守明的未婚夫就构成了一种互补关系,“我”的悔婚也就成为小说中的一种事实,读者就会认定小说中的守明被抛弃了,这其实限制了小说的想象空间。‎ 观点二认为,“后记”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理由有三。第一,从形式上看,小说是一个开放性的文本结构,“后记”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小说在形式上都比较完整,自成格局,但受后现代影响的一些小说却常常打破常规,设计一种开放性的结构形式,《鞋》就有这样的特点。第二,从内容上看,“后记”的“真实”改变了小说的田园牧歌风格,于诗意中多了一丝冷峻。一般认为,这篇小说是作者进入城市之后,对曾经有过的乡土生活深情回望与诗性想象。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也是有局限的。事实上,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他对过去的乡村深情回望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美好的东西都已过去,现实比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更为严峻。“后记”的出现,就是为了打破人们的田园旧梦,让人们不要仅仅停留在温馨的记忆中而忘却了更为残酷的生活现实。这使得小说更深刻、更有思想力度。第三,从创作倾向上看,“后记”中的自我审视,将传统与现代联系起来,深化了小说的思想主题。“后记”毫不留情地暴露了自己对“定亲”的“背叛”,使小说有了强烈的自审意识。虽然“我”对没有充分爱情却有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定亲”的背叛,对于女性对象是一种伤害,但从现代的、发展的意义上来说,或许还是一种进步的表现。‎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首先,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本题可以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人物形象,还可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其次,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还可以借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人物间的关系、作者倾向等分析人物形象。‎ 二、古诗文阅读 ‎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  ‎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①,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至相讥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全文节选)  ‎ ‎①释菜: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 ‎7. 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 ‎ ‎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 ‎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 ‎④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8. 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师宿儒耻出其下 耻:以……为耻 B. 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 举:考中 C. 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 资:资助 D. 非特匹夫,君德亦然 特:只是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孔颖达“博学”和“忠直”的一组是 A. 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 ‎ 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 B. 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 ‎ 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 C. 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 ‎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 D. 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 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颖达博学多才,在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中,他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老师及有修养的儒士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 B. 孔颖达在回答太宗的询问时,首先概括了孔子那句话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具体解释了各句的意思,接着进一步把道理引入执政治国的事情中。这样主要是为了表现他思维缜密、知识广博。‎ C. 太宗听了孔颖达的解释和讽谏以后,认为孔颖达博涉经书,学问渊博,特别是孔颖达忠正的讽谏精神很值得称许。于是授予他国子司业官职。‎ D. 孔颖达等人撰著《五经》义训的百余篇文章,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不可能没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 ‎11.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 ‎(1)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7. D 8. C 9. A 10. B ‎ ‎11. (1)曾去拜访同郡的刘焯,刘焯名重海内,起初对他不很礼遇。当他提出疑问请教后,刘焯就非常敬畏佩服他了。‎ ‎(2)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就会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 ‎ ‎(3)认真地办好学校的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其”的意思和用法。D项,①代词,他的。②代词,其中的。所以①与②不同。③表祈使语气,相当于“还是”。④表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所以③与④也不同。故本题选D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此题考查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C项,“资”的意思是“积累、获取”。故本题选C项。‎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B项,后句说的是皇帝对孔颖达的赞许和赏赐,陈述的对象是皇帝而不是孔颖达;这是侧面烘托,不是直接表达。C项,前句说的是孔颖达学习勤奋刻苦,表达的是学习过程,不能表现“博学”的结果,属于答非所问的错误。D项,前句有错误。在语境中,陈述的对象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所以此句是断章取义,明显是错误的。故本题选A项。‎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鉴赏的能力。此题难度并不大,然而既考查了知识,也考查了学生阅读积累。B项,“这样既思维缜密又表现了他知识广博”的说法是错误的。关键是对具体语境的理解,前语境说“颖达数以忠言进”,所以后边与太宗的问答主要是表现孔颖达进谏忠言的忠直品性的。故本题选B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造”:“拜访”;“不之礼”:“不很礼遇他”;“质”:“提出”;“畏服”:“敬畏佩服”。第二句关键点:“博学”:“广博谨地学习”;“而”:“并且”;“参省乎己”:“检验反省自己”;“知”通“智”:“智慧”。第三句关键点:“庠序”:“学校”;“申”:“反复讲述”;“颁”通“斑”;“负戴于道路”:“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 ‎【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五是有些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需要译出。‎ 参考译文:‎ 孔颖达,字仲达,是冀州衡水人。八岁就从师学习,一天能够诵记千余言,还能默读熟记《三礼义宗》。长大以后,通晓服氏的《春秋传》、郑氏的《尚书》、《诗经》、《礼记》,王氏的《易经》,擅长写文章,精通推算岁时节侯的方法。曾去拜访同郡的刘焯,刘焯名重海内,起初对他不很礼遇。当他提出疑问请教后,刘焯就非常敬畏佩服他了。‎ 隋朝大业初年,考中明经高等,授任河内郡博士。隋炀帝把天下儒官召集到东都,下诏国子秘书学士参与议论,孔颖达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老师及有修养的儒士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补任太学助教。隋朝末动乱,他到虎牢去避难。‎ 太宗平定洛阳,授任他为文学馆学士,升任为国子博士。贞观初年,封曲阜县男,转任给事中。当时太宗刚刚即位,孔颖达几次进献忠言。太宗问他:“孔子称许的‘有才能的人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的人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才能却像没有才能一样,知识渊博却像知识贫乏一样’,说的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圣人教导人们谦虚而已。自己虽然有才能,仍能向没有才能的人去请教自己所不能的事情;自己虽然知识很多,仍能从知识少的人那里获取自己所不懂的知识。内心有道,外表好像没有一样;里面虽然充实,表面就像空虚一样。不只是平民应该如此,国君的品德也是这样。所以《易经》上说‘在蒙昧中默养正道’,‘隐蔽聪明来治理百姓’。如果凭借至尊的地位,炫耀聪明,依仗才能而肆意行事,那就会上下不能通达,君臣之道互相背离。自古以来,没有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灭亡的。”太宗称赞他讲得好。授国子司业,过了一年多,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孔颖达和诸儒一起商议历法和明堂礼仪之事,大多采用他的意见。因为议论撰著有功,加授散骑常侍,赐予子爵。‎ 皇太子命令孔颖达撰著《孝经章句》,他借著书来尽力讽谏。太宗知道他多次直言批评太子的过失,赐给他黄金一斤、绢一百匹。过了很久,拜祭酒,在东宫充任侍讲。太宗亲临太学参观学生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典礼,命令孔颖达讲经,讲经结束进献《释奠颂》,太宗下诏表扬他。后来太子稍有不遵法度的行为,孔颖达就直言批评不止,乳夫人说:“太子已经长大了,不应该屡次当面批评他。”他回答说:“我蒙受国家厚恩,即使死了也不遗憾。”还是常来恳切规劝。后来退休了。去世后,陪葬昭陵,追赠太常卿,谥号为宪。‎ 当初,孔颖达和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奉召著《五经》义训共百余篇,号为《义赞》,皇帝下诏改为《正义》。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不可能没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皇帝下诏又命令裁定此书,事情没有完成。永徽二年,高宗下诏令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博士考核订正此书,这时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最终加以增删,此书才颁行天下。‎ ‎(二)古代诗歌阅读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一)①‎ 苏轼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试扫北台看马耳②,未随埋没有双尖。 ‎ ‎[注]①熙宁七年(1074)。作者由杭州通判升任密州知州,作此诗。②马耳:马耳山,因形似马耳得名。‎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点明时间,从黄昏绵绵淫雨写起,突出局势严峻,作者心情紧张。‎ B. 第三句重在表现天气寒冷。作者只觉被褥毫无暖意,如同水泼在上面。‎ C. 诗中以盐喻雪,“堆”字写出雪落的动态,与第二何中“势转严”照应。‎ D. 庭院里雪光反射在书斋的帷幔上,明亮而刺眼,作者误以为天将破晓。‎ E. 第六句写景生动形象,有强烈的画面感,营造出明净清亮的美妙意境。‎ ‎13. 本诗尾联中“未随埋没有双尖”一句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12. AC 13. ①大雪之后,马耳山尖尖的双峰高高耸起,没有被雪覆盖。生动地描摹出了马耳山的形象。②诗句表面上在写马耳山,实际上作者是以马耳山自况,含蓄地表达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和志向的坚定。‎ ‎【解析】‎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BD项考核诗句的内容,C项考核诗句的作用;E项考核诗歌的意境。其中A项,首联“黄昏”点明时间,天气由落雨变成落雪(势转严),没有时局暗示,也未突出作者心情紧张;C项,庭院积雪如盐堆起,“堆”字写出半夜雪之大,落雪之久,写出的是雪落后的状态,而非雪落时的动态。‎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综合考核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重点考核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赏析,此题注意分析词人写“马耳山”的目的,诗中“未随埋没有双尖”生动地描摹出了马耳山“没有被雪覆盖”,表面上在写马耳山,实际上作者是以马耳山自况,含蓄地表达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和志向的坚定。‎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三)名句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红楼梦》开篇语: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 ‎ ‎(3)袅袅兮秋风,__________。 ‎ ‎(4)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__________。 ‎ ‎(5)____________,塞上风云接地阴 ‎ ‎(6)白居易《琵琶行》中“ ________, ________ ”,采用互文修辞手法描写作者与友人下马上船,举杯饯行却没有音乐的烦闷心情。 ‎ ‎(7)《劝学》中用行路来形象比喻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都云作者痴 (2). 谁解其中味 (3). 庄生晓梦迷蝴蝶 (4). 洞庭波兮木叶下 (5).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6). 江间波浪兼天涌 (7). 主人下马客在船 (8). 举酒欲饮无管弦 (9). 故不积跬步 (10). 无以至千里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痴”“晓”“兮”“精卒”“陈”“何”“涌”“管弦”“跬”“至”,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四、语言文字运用 ‎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舌尖上的中国》以富有草根气息的语调,把中国饮食文化讲述得栩栩如生,这既让国人兴奋不已,也向世界发出了一张“中国名片”。‎ B. 为了救出被埋在井下的矿工,连续几天他都在指挥救人,吃不上饭,睡不好觉,一刻不得休息,他感到自己已经心劳日拙,疲惫不堪。‎ C. 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中央宣讲团的同志们紧密结合实际,紧密结合干部群众所思所想,认真进行宣讲,努力做到深入浅出、入脑入心。‎ D. 尽管当前平板电脑销售火爆,但专家预计,另外一个新兴的概念产品“超极本”,在今年下半年将翻云覆雨,成为市场的新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 “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用错了对象。B“心劳日拙”费尽心机,不但没有得到好处,反而处境越来越糟。D“翻云覆雨”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比喻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手段。不合语境。‎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为了杜绝“舌尖上的浪费”,中央要求各级干部切实改进作风、大力发扬勤俭节约,根本目的在于进一步凝聚党心民心,实干兴邦。‎ B. “惊蛰”是指“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蛰伏在泥土中冬眠昆虫的时期,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C. 人大代表关于进一步美化和发挥水系工程的功能的提议得到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市政府组织专家讨论并制定具体措施,使该提议有更强的可行性。‎ D. 中国的稀土材料占了全球供应总量的近97%,中国停止向美国出口稀土,这对导弹、激光、雷达、卫星等众多领域是非常重要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首先要了解病句的六大类型错误: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A项,成分残缺,错在“大力发扬勤俭节约”,应该在“节约”后加“的精神”。C项,搭配不当,错在“美化和发挥水系工程的功能”,可改为“美化水系工程并发挥其功能”。D项,“这对导弹、激光、雷达、卫星等众多领域是非常重要的”中的“这”指代不明。故本题选B项。‎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茧破裂的时候,是痛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会在这种变化当中,感受到你活着的痛着并且成长着。 ‎ ‎①茧的空间是狭窄的,也是相对安全的 ‎ ‎②这种时刻的不安,极易诱发退缩 ‎ ‎③茧是我们亲手营造的小世界 ‎ ‎④打破了茧的蚕,被新鲜的空气刺激着,紧张的挑战接踵而来 ‎ ‎⑤甚至一些不良嗜好,我们沉浸其中感受到的也是习惯的熟络。 ‎ ‎⑥但它是正常和难以避免的,是有益和富于建设性的 A. ①③⑤④⑤② B. ②①⑤③④⑥‎ C. ③①⑤④②⑥ D. ④⑥①③②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做题时,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与衔接,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要注意提示性词语,总结性词语,还要注意句中的标点符号,要在感知语段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的语境进行排序。阅读语段,按照逻辑顺序排序。由横线前的句子的对象“茧”可判断与之衔接较好的句子,应该也是说“茧”这一对象的,比较①和③,正确的顺序为③①;然后⑤和①是具体解说“茧”的世界;然后说到蚕,就紧跟④;最后衔接破茧的情况②⑥。综上,正确的顺序是:③①⑤④②⑥,故本题选C项。‎ ‎【点睛】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从命题的基本形式看,语句排序题型又可分语境类和非语境类两种。1、非语境类。这类排序题由于没有语境设置,因而不必考虑与整个语境的衔接,只要做到句与句间的思路清晰与连贯就行了。解答这类题需要经过四步,即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连缀排列顺序、检查调整确定。2、语境类。这类排序题由于增设了语境,因此,在排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与整个语境谐调的考查。从命题的形式上看,这类题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设置语境,即提供出具体的上下文;一类是间接设置语境,即按特定的要求调整语序。这两类题从具体操作上又有所不同。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就其连缀的基本技巧分别予以说明。A、直接设置语境类。由于设置了具体语境,这类调整语序的题目在具体完成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与上下文的衔接问题。否则,即使内部排序得当,也会因与上下文衔接不当而功亏一篑。一般来说,解答这类题需按三步进行:(1)内部连缀排序。首先对需要排序的各句进行分析,依照前文对“非语境类”排序的有关方法,对语句进行初步排序。(2)分析整体语境。内部连缀排序,只是对需排序语句的初步层次性整理,是否合理并符合要求,还要看一看上下文的语境,分析整个语段的基本内容、层次顺序、观点倾向等。(3)审察调整确定。在对整体语境把握的基础上,贯通总体思路,理顺语段层次。经过审读分析,可最后确定。B、间接设置语境类。此类题虽然无具体的语境设置,但是有明确的要求限制,因而,排序之前应当首先考虑到这些要求,然后再进行排序。‎ ‎18.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既然你如此虚心探讨问题的本源,我也就不吝赐教了。‎ B. 刘老师在写《家长会邀请函》:“学校决定在下周六召开高二家长会,请您届时拨冗光临。如确实不能出席,烦请与班主任老师联系,并委托代表参加。”‎ C.‎ ‎ 他在征稿启事中接着写道:“恳请小区居民帮助我们,为办好《小区直通车》尽一点绵薄之力。”‎ D. 李教授出院了,接到了助理小王的电话:“欣闻您康复出院,特表示衷心祝贺,不知您何时来上班?”‎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不吝赐教”是敬辞,不能用在自己身上;C项,“绵薄之力”应是谦辞;D项,打电话应用口头语。‎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 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项,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20.请在下面所提供的3部作品中任选1部,仿照下面例子结构形式,分别进行简要的评点。要求:①内容能体现该作品特点;②表达准确、鲜明、生动。 ‎ ‎《红楼梦》《高老头》 《巴黎圣母院》 ‎ 例:巴金的《家》是一部激情澎湃、汪洋恣肆的经典,像一股席卷大地的飓风,吹散了笼罩于千年历史的雾霾;如一场怒涛冲天的海啸,惊醒了沉睡于万里江河的巨龙。‎ ‎【答案】例: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是一部极端的“美丑对照”、绝对的崇高邪恶对立的名著,像一座巍然屹立的雕塑,张显了崇高美与震撼人心的力量;如一场公正无私的审判,宣扬了隐藏于历史深处的仁慈与爱情的新思想。‎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深刻地反映封建社会由盛极而走向衰亡命运的一部小说,它通过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揭露了封建社会黑暗和罪恶及其行将崩溃的的命运;通过宝黛的恋爱悲剧,表达了对封建叛逆者的歌颂和朦胧的新理想。‎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属于点评题。题于要求“3部作品中任选1部,仿照下面例子结构形式,分别进行简要的评点。内容上的要求是能体现该作品特点;语言表达上的要求是准确、鲜明、生动。所选的作品是这三部:《红楼梦》《高老头》《巴黎圣母院》。首先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部作品,熟知这部作品的内容、特点、作者、创作背景、小说的主题等。在解答时本题时,内容必须扣住所选作品特点,首句为总括,且一定要有作者,后面的两个比喻句应表现出该作品的作用。‎ ‎【点睛】名家名作经典是我们提高教养的途径之一,阅读时要善动脑筋,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_心领神会之外形诸文字, 学会用一句话进行精当的点评。点评要准确生动,力求以情动人,要注意思想的针对性、深刻性还要注意评论的艺术性。首先要把握故事情节,然后要评在点子上,且要评得生动。同时还要注意模仿所给的例句。‎ 五、作文 ‎ ‎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有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也绝对不要卖。”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竟然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再把石头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竞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来买。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成“稀世之宝”。院长对男孩说:“生命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 要求:请以“珍惜”为话题写一篇并列式结构的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答案】珍惜自己,提升价值 在陡峭的崖壁上也有傲雪的红梅,在凶猛的暴风雨中也有展翅飞翔的的雄鹰,在湍急的流水中也有的鲑鱼。因为他们懂得珍惜自己,提升价值。‎ 珍惜自己,与病魔共舞的史铁生 ‎ 史铁生中国文坛上的一位巨匠,由于骨髓疾病导致自己下半身全部瘫痪。后半生只能在轮椅上渡过的史铁生并没有因此决忘。而是继续拿起自己的武器为国人奉献经典之作。当人们问他如何看待疾病时。他却淡然一笑说:“我把疾病看作自己的邻居”,史铁生能与病魔为邻而不放弃自己的追求,这源于珍惜自己,也正因为如此,才成就了他辉煌的人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珍惜自己,成为世界人心中榜样的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曾说过:“我要把别人看到的光明当作自己的光明,别人耳朵听到的乐曲当做自己懂得声音,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自己的快乐”,海伦凯勒一个弱不禁风的弱女子能够如此乐观的面对自己的不行。这不正是源于她懂得珍惜自己么?珍惜自己,让她创造一个不朽的神话。‎ 珍惜自己,走向自己梦想舞台上的中国达人李伟。‎ 他失去了双臂,但却成了一位钢琴演奏者。这在常人看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而李伟却完成了。他失去双臂时,他没有绝望,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把目光转移到了脚上。在训练过程中他可能从椅子上摔下来过,也可能双脚摸出了血泡。但他依旧不抛弃、不放弃。正是由于他懂得珍惜自己,才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大人。‎ 因为懂得珍惜,司马迁忍辱著史,创造了上至三国下至五代的神话。因为懂得珍惜,勾践卧薪尝胆,创造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神话。因为懂得珍惜 ,温总理废寝忘食,创造了“吾貌虽瘦,天下必肥”的神话。‎ 珍惜自己,提升价值。再走过荆棘之后会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篇话题作文。要求以“珍惜”为话题,写一篇并列式结构的议论文。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所给材料的内涵是:自己把自己不当回事,别人更瞧不起你,生命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珍惜独一无二的你自己,珍惜这短暂的几十年光阴,然后再去不断充实、发掘自己,最后世界才会认同你的价值。在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如果以“珍惜”为话题,写“珍惜友谊”、写“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都未免偏颇。只要我们再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就会明白这则材料的主旨才是话题——“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材料对“珍惜”有了更具体的限制。故分论点(内涵)可考虑为:珍惜自己,就是尊重自身的价值;珍惜自己,就是对自己充满自信;珍惜自己,就是不断发现提升自己;珍惜自己,就会赢得他人的尊重。注意体裁是议论文,且要采用并列式结构。‎ ‎【点睛】话题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提示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在动笔前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另外,话题作文的拟题很重要。拟题的方法有:一、添加新词法。就是在话题关键词语的前面或后面添加新词,对其进行限制或补充,构成适合自己写作的新题目。如“品味经典,品味时尚,品味书香”等。二、巧用修辞法。巧用比喻、拟人、设问等修辞方法,可以增加文章的美感,可以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余味无穷。如“品味是首歌”。三、化用佳句法。引用俗语、格言、谚语或化用诗文名句、流行歌曲、影视广告等,通俗易懂,自然朴实,妙趣无穷。四是引用化用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直接引用或化用我们耳熟能详的诗词歌曲、名言警句、影视书名、影视剧名、新闻标题、电台栏目等作为文章的题目,可以先给文章定下一种调子,给人一种风格迥异,个性鲜明的感觉。‎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