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00 KB
  • 2021-06-06 发布

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四中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四中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审美艺术在未来人类精神价值体系重建中还能起到关键作用吗?答案是开放的。‎ 在艺术领域,人们以计算机为工具,甚至编制智能程序,通过智能编程进行创作已不再是新闻。“中国水墨画效果的计算机模拟和绘制系统”与模拟生成书画的相关程序也已经相继出现。通过深度学习,微软机器人小冰已经可以写出与传统诗歌相媲美的诗句,并出版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人工智能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而音乐也因其形式化最强早已被成功模拟;近年来索尼公司利用人工智能系统Flow Machines制作了两首酷似披头士乐队作品的A1音乐。……智能交互艺术、虚拟现实艺术、智能打印艺术等将成为未来“奇点”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传统视域里,审美艺术体系具有科学、宗教无法替代的精神价值。未来人类发展不应该是在科技牵引下的一意孤行,而要是人类依靠美的力量,按照美的法则建设出来的理想田园。但人工智能的发展昭示着一种新的未来视域,人类精神结构中精神信仰、科学认知、审美艺术三大板块的关系可能会被打破,因为作为这一理论前提的“主体”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人类的精神价值体系将出现新的结构、秩序和形态,人类的艺术形态也将发生全新的转变。‎ 而我们又该如何期许中国,文化的未来呢?‎ 美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说:“也许亚洲比欧洲更深沉,中世纪比现代更深沉,因为亚洲人和中世纪的人都与科学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中华文明所营造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化特质和人生境界是以科学认知体系见长的西方文明所缺乏的。回溯中华传统文化,老子在论述“道”的本质时所提出的天人融通、万化归身的境界,既是一种哲学境界,又是一种人生境界,更是一种为我们所推崇的审美境界。它昭示着与主客二分、主体性张扬、理性狂妄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价值选择和社会愿景,昭示着如同海德格尔所设想的“完满的自然”。那么,对于中华文明在未来的意义,我们自然有一种美好的期许。‎ 但这样一种期许放在强人工智能带来的人类价值主体被颠覆和瓦解的视域中,也明显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靠性。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说,人工智能都是人类发展史上从未遇到过的全新情况,一切旧的框架和答案或许都需要被推倒重来。看起来,我们总想把绝对不变的、超时空的人性价值和主体构成作为思考的牢不可破的起点,这一点是错误的。唯有把所有的因素都包括进来,把所有的意见都包容进来,把所有的可能都考虑进来,平等地交流讨论下去,交给时间、实践和未来人类去选择和判断,才是唯一的途径。我们相信,后代人会有既是人类的又是个体的、既是历史的又是未来的、既是自由的又是自然的智慧和答案。‎ ‎(摘编自庞井君、韩宵宵《人类精神结构的变迁和审美艺术的未来》,《新华文摘》2019年第4期)‎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智能编程进行的文艺创作将继续得到发展,将产生“奇点”艺术的一些重要表现形式。‎ B. 传统的审美艺术体系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将随人类精神价值体系的调整而全新转变。‎ C. 中华文明营造了西方文明缺乏的文化特质和人生境界,但导致了中国人与科学的距离。‎ D. 人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未来意义的期许,会因强人工智能冲击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靠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于审美艺术的未来意义与中国文化的前景,文章都以设问方式引出思考与探讨。‎ B. 文章举绘画、诗歌、音乐创作的例子,阐述了人们已经能通过智能编程进行创作。‎ C. 文章谈论中国文化,用它的未来意义与原有价值相对照,昭示了另一种社会愿景。‎ D. 文章先后探讨了由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的审美艺术和中国文化在未来的全新变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依靠美的力量按照美的法则建设理想田园,但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妨碍这种建设。‎ B. 不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相信中华文明的文化特质能够融人未来人类精神价值体系。‎ C.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一种哲学境界,但对于后代的人生与艺术并无指导意义。‎ D. —切旧的框架和答案或许都要被推倒重来,现有艺术则会被未来“奇点”艺术取代。‎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C 项,“中华文明营造了西方文明缺乏的文化特质和人生境界,但导致了中国人与科学的距离”前后分句强加因果。原文是说“亚洲人和中世纪的人都与科学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中华文明所营造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化特质和人生境界是以科学认知体系见长的西方文明所缺乏的”,“中国人与科学的距离”并不是中华文明营造了西方文明缺乏的文化特质所导致的。故选C。‎ ‎【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C项,“用它的未来意义与原有价值相对照”分析有误。原文“那么,对于中华文明在未来的意义,我们自然有一种美好的期许”,不是通过“对照”昭示另一种社会愿景,而是通过辩证分析中国文化原有价值,期待一种社会愿景。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但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妨碍这种建设”分析有误。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未来精神价值体系的建构,对于“建设理想田园”,其作用具有不确定性,不一定是“妨碍”。C项,“但对于后代的人生与艺术并无指导意义”分析有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一种哲学境界,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而这种境界应可融入未来的精神价值体系,对于后代的人生艺术也应会有指导意义。D项,“现有艺术则会被未来‘奇点’艺术取代”分析有误。“一切旧的框架和答案或许都要被推倒重来”并不意味着现有的艺术将会被“奇点”艺术取代,因为“包括”与“包容”现有的艺术也会融入未来艺术。故选B。‎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有人对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中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梦想,的确没那么简单。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丰富个人素质。大学教育能使人视野宏阔、见识丰盈,并塑造人的价值观,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材料二 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在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读书无用论” 渐渐流传,一是因为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因为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会忘记。‎ 读书有何用?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也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那么这就引出了一系列问题:“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一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 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二是,尽管生活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铲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诸如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生等教育改革举措,应该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4.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为这些地方上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 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5.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 B. 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批判。‎ C. 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 ‎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6.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该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 ‎【答案】4. D 5. B ‎ ‎6. ①宣传“读书有用论”,使人们正确认识读书的价值,明确读书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提升个人能力等;②拓宽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使有知识者有施展才华、获得收益的舞台;③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检索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A项,“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可知,这位名人只是想表明“不必唯学历是举”。B项,“原因是这些地方上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可知有有些地方成为“高考名村”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大学生;二是这些地区的村民全力供孩子读书,并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可知“这些地方上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只是原因之一。C项,“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错误,无中生有。根据原文“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也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可知,之所以要读书学知识,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评价文本的基本倾向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B项,“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批判”错误,根据材料二可知,材料二开头对这件事进行了客观的叙述,结尾处“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有轻微的否定色彩,不存在强烈批判一说。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中某一问题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认真阅读文本内容,把握文本情感倾向,并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得出自己的看法。但无论怎么理解,都不可脱离文本。根据材料一“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还有其更高的价值……‎ 大学教育能使人视野宏阔、见识丰盈,并塑造人的价值观,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可知,应加强对“读书有用论”的宣传,让人们正确认识读书的价值;根据 “一是因为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大部分知识内容都会忘记。”可知,应拓宽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给有知识的人施展才华的机会;根据材料三“要想彻底铲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可知,解决“读书无用论”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步舞 ‎[法]莫泊桑 大灾大难不会使我悲伤,我亲眼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呐喊,但绝不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有那么两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我就给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 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独自一人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里散步。‎ 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园,绿篱隔出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据。他们的小窝坐落在木板上,朝着太阳大开顶针大的小门。走在小路上,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们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径上真正的漫步者。‎ 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止我一人,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 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肠绒毛宽檐的怪诞的灰礼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 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他爱做鬼脸,也常常微笑。他手里总是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 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行了个屈膝礼,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优雅的旋转,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他是在跳舞呀!‎ 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 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 我想和他谈一谈,于是有一天,再向他致礼以后,我开口说:‎ ‎“今天天气真好啊,先生。”‎ 他也鞠了个躬:‎ ‎“是呀,先生,真是和从前的天气一样。”‎ 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已经成了朋友,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是歌剧院的舞蹈教师。他那根漂亮的手杖就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的一件礼物。一跟他说起舞蹈,他就絮叨个没完没了。‎ 有一天,他很知心地跟我说:‎ ‎“先生,我的妻子叫拉·卡斯特利。如果您乐意,我可以介绍您认识她,不过她要到下午才上这儿来。这个花园,就是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生命,过去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个了,如果没有它,我们简直就不能再活下去。我妻子和我,我们整个下午都是在这儿过的。只是我上午就来,因为我起得早。”‎ 我一吃完上午饭就立刻回到公园,不一会儿,我就远远望见我的朋友,彬彬有礼地让一位穿黑衣服的矮小的老妇人挽着胳膊。她就是拉•卡斯特利,曾经深受那整个风流时代宠爱的伟大舞蹈家。‎ 我们在一张石头长凳上坐下,那是五月。阵阵花香在洁净的小径上飘溢;温暖的太阳透过树叶在我们身上洒下大片大片的亮光。拉•卡斯特利的黑色连衣裙仿佛整个儿浸润在春晖里。‎ ‎“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小步舞是怎么回事,好吗?”我对老舞蹈师说。‎ 他意外地打了个哆嗦。‎ ‎“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皇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 他开始用夸张的文体发表起对小步舞的赞词来。可惜我一点也没听懂。‎ 突然,他朝一直保持沉默和严肃的老伴转过身去:‎ ‎“艾丽丝,让我们跳给这位看看什么是小步舞,你乐意吗?”‎ 于是我看见了一件令我永生难忘的事。‎ 他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像孩子似的装腔作势,弯腰施礼,活像两个跳舞的小木偶,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儿损害了。‎ 我望着他们,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灵现身,看到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 他们突然停了下来,面对面伫立了几秒钟,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 三天以后,我动身去外省了。我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被铲平。没有了心爱的过去时代的花园,没有它旧时的气息和小树林的通幽曲径,他们怎样了呢?‎ 对他们的回忆一直萦绕着我,像一道伤痕留在我的心头。‎ ‎(张英伦译,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初见老舞蹈师时见他拿着一根手杖,后来得知这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给他的一件礼物,二者不仅前后照应,也暗示着人世的沧桑。‎ B. 老舞蹈师在一个早晨,“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他之所以避开别人,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 C. 老舞蹈师夫妇跳完小步舞之后,“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这种失态其实是一种宣泄,说明当时他们的内心压抑痛苦。‎ D. 小说注重从小事中感受大时代,虽然“我”与老舞蹈师夫妇的相遇相识十分平常,但偶尔提到的“国王路易十五时代”,却使寻常故事有了历史感。‎ ‎8. 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9. 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③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村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 ‎9. ①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③使故事有余味。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答题时明确具体的考查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B项,“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强加因果,老人避开别人的原因与出身、性格无关,他只是想在这个幽静的地方重温被人遗忘的舞步,享受这份独特的快乐。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题干的核心词有两个:“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塑造人物形象运用的表现手法”。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文中叙述性的语句,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特点。小说直接描写老舞蹈师的句子比较多,“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折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长绒毛,宽沿的怪诞的灰礼貌”“长的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 属于外貌描写,“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损坏了” 属于细节刻画,都表现了老舞蹈师的守旧和衰老;“他意外打了个哆嗦”“出人意料的相拥着哭起来”是细节刻画,“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王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有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是语言描写,表现了老舞蹈师谈起小步舞时的痛苦和无奈。对老人的侧面烘托主要集中在对花园的描写上,“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非常幽静”“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被铲平”,花园的幽静和消失都烘托了时代变迁使小步舞被渐渐遗忘所带给老人的痛苦和失落。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侧重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从环境的渲染、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刻画、主题的暗示等角度考虑,但题干中要求分析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指向性特别明显,解答此题,重点分析环境与情节的作用即可。自然环境描写以情节为依据,而情节发展又常常依赖于自然环境的推动。本文开篇就对卢森堡公园的环境进行描写,公园里幽静宜人,而我“不太喜欢喧闹”,到公园散步“是我最喜爱的享受”,如此美好休闲画面自然为我和老人相遇提供了可能,同时又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背景;我和老人从相遇到了解再到感悟人生都是在苗圃这个特定的环境展开,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消失了的旧时代的芳华,“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这里不仅仅是一座苗圃,还是一个已逝时代的展现,所以苗圃自然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也展现了老人的一生,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我和老人的相失也是因为苗圃被铲平,留白式结尾“他们怎么样了”韵味无穷,容易引起读者思考。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步骤:‎ 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 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和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 刘璠字宝义,沛国沛人也。璠九岁而孤,居丧合礼。少好读书,兼善文笔。年十七,为上黄侯萧晔所器重。范阳张绾,梁之外戚,才高口辩,见推于世。璠年少未仕,而负才使气,不为之屈。绾尝于新渝侯坐,因酒后诟京兆杜骞曰:“寒士不逊。”璠厉色曰:“此坐谁非寒士?”璠本意在绾,而晔以为属己,辞色不平。璠曰:“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裾也!”遂拂衣而去。晔辞谢之,乃止。后随晔在淮南璠母在建康遘疾璠弗之知尝忽一日举身楚痛寻而家信至云其母病璠即号泣戒道绝而又苏。当身痛之辰,即母死之日也。居丧毁瘠,遂感风气。服阕后一年,犹杖而后起,及晔终于毗陵,故吏多分散,璠独奉晔丧还都,坟成乃退。梁简文时在东宫,遇晔素重,诸不送者皆被劾责,唯璠独被优赏。解褐王国常侍,非其好也。‎ 璠少慷慨,好功名,志欲立事边城,不乐随牒平进。时寇难繁兴,未有所定。还至白马西,属达奚武军已至南郑,璠不得入城,遂降于武。太祖素闻其名,先诫武曰:“勿使刘璠死也。”故武先令璠赴阙。璠至,太祖见之如旧。谓仆射申徽曰:“刘璠佳士,古人何以过之。”徽曰:“昔晋主灭吴,利在二陆。明公今平梁汉,得一刘璠也。”时南郑尚拒守未下,达奚武请屠之,太祖将许焉,唯令全璠一家而已。璠乃请之于朝,太祖怒而不许。璠泣而固请,移时不退。柳仲礼侍侧曰:“此烈士也。”太祖曰:“事人当如此。”遂许之。城竟获全,璠之力也。‎ 世宗初,授内史中大夫。寻封平阳县子,邑九百户。在职清白简亮,不合于时,左迁同和郡守。璠善于抚御,莅职未期年,生羌降附者五百余家。前后郡守多经营以致赀产,唯璠秋毫无所取,妻子并随羌俗,食麦衣皮,始终不改。洮阳、洪和二郡羌民,常越境诣璠讼理焉。其德化为他界所归仰如此。天和三年卒,时年五十九。 ‎ ‎(选自《周书﹒刘璠传》,有删改)‎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后随晔在淮南/璠母在建康/遘疾璠弗之知/尝忽一日举身楚痛寻/而家信至/云其母病/璠即号泣戒道/绝而又苏 B. 后随晔在淮南/璠母在建康遘疾/璠弗之知/尝忽一日举身楚痛/寻而家信至/云其母病/璠即号泣戒道/绝而又苏 C. 后随晔在淮南/璠母在建康遘疾璠/弗之知/尝忽一日举身楚痛/寻而家信至/云其母病/璠即号泣戒道/绝而又苏 D. 后随晔在淮南/璠母在建康遘疾/璠弗之知/尝忽一日举身楚痛/寻而家信至/云其母病/璠即号泣/戒道绝而又苏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服阙”是指古代服丧三年后期满除去丧服。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官员须离职三年。‎ B. “东宫”一般是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借指太子本人。太子就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 C. “解褐”是指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入仕做官,和“出任”“致仕”等同义。‎ D. “天和”是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皇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刘彻时始有年号的出现,此后形成制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璠恃才任性,志向远大。少年未做官时,他不向オ高能辩的梁朝外戚张绾屈服;胸怀大志,喜好功名,他立志在边城立功,而不乐于按部就班地晋升。‎ B. 刘璠仁心德厚,救护百姓。南郑拒守未被攻下,在达奚武请求屠城,太祖也将答应的情况下,刘璠流着泪坚决请求,终于打动了太祖,保全了南郑。‎ C. 刘璠推行善政,管理有方。担任同和郡守,任职还未到期,生羌就有五百多户人家降附。洮阳、洪和二郡羌民,常常越境来请刘璠判定案子,申辩是非。‎ D. 刘璠恪守孝道,重情重义。母亲去世极度哀伤,人形毁损,服丧期满除去丧服一年后,还要借助拐杖站立。萧晔在毗陵去世,只有刘璠护送萧晔灵柩还都。‎ ‎13. 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封平阳县子,邑九百户。在职清白简亮,不合于时,左迁同和郡守。‎ ‎(2)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答案】10. B 11. C 12. C ‎ ‎13. (1)不久担任平阳县子,食邑九百。任职期间为人清白纯洁坦率,不附和当时风气,降职为同和郡守。‎ ‎(2)(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3)如果后世的人(唐以后的人)只是哀叹而不引为鉴戒,那么也会让他们之后的人为他们(重蹈覆辙的情形)而哀叹了。‎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宜采用排除法。可以先疏通整句的意思,即刘璠随从萧晔在淮南的时候,其母在建康染病,他最初不知道,只是感觉身上疼痛,后来接到家信后,果然母亲生病了,这主要是表现他的孝顺。“璠母在建康遘疾”不能断开,“在建康”是地点状语,“遘疾”是具体事件,即生病了。换句话说“弗之知”的主语是“璠”,所以在“疾”之后要停顿,从而排除AC。收到信件得知母亲生病后,“璠即号泣戒道”,即“璠即号泣(于)戒道”,哭泣的悲惨程度是“绝而又苏”所以在“道”之前要断开,从而排除了D项。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C项,错在将“解褐”与“致仕”等同。事实上,“致仕”是官员正常退休,并不是“入仕做官”。‎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错在“担任同和郡守,任职还未到期”这个地方,原文是“莅职未期年”,意思是到任还不满一年,而不是“任期还未满”的意思。‎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第(1)句采分点:“寻”,不久;“邑”即“食邑”;“清白简亮”指清正纯洁、简朴坦率;“不合于时”是状语后置,即“与时人的风气不相合”;“左迁”,被贬谪。‎ 第(2)句采分点:“四顾”,向四处看;“踌躇满志”,意思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善”通“缮”,即修缮,这里指“擦拭”‎ 第(3)句采分点:“哀”,为动用法,译为“为……而哀”;“鉴”,借鉴;“复”,又。‎ ‎【点睛】参考译文 刘璠,字宝义,是沛国沛人。刘璠九岁丧父,守丧合于礼节。年少喜好读书,同时文笔很好。年十七,被上黄侯萧晔器重。范阳人张绾,是梁朝的外戚,才高有辩才,被世人所推崇。刘璠年少未任官职,依仗才能放纵任性(意气用事),不向他屈服。张绾曾经到新渝侯处做客,因为酒后辱骂京兆杜骞说:“寒士不谦逊。”刘璠厉声喝道:“在座的人谁不是寒士呢?”刘璠本意是对张绾说的,但萧晔以为是对自己,言语神态有不平之色。刘璠说:“哪个王候之门不会接受普通人!”于是拂袖而去。萧晔向他道歉,方才作罢。后随从萧晔在淮南,刘璠母在建康大病,刘璠不知消息。曾有一天忽然全身疼痛,不久收到家信,说其母生病。刘璠当即号泣上路返乡,气绝后又苏醒多次。当身痛的时候,就是母亲死亡之日。居丧过于哀伤以致人形毁损,因此感染了风寒。服丧期满除去丧服一年后,尚要依靠拐杖才能站起,到萧晔在毗陵去世,故吏多分散各处,只有刘璠恭敬地伴着萧晔的灵柩还都,坟建好后方离去。梁简文帝当时为太子,平素礼遇萧晔,那些不送丧者都被弹劾,只有刘璠受到优赏。出仕王国常侍,但是他不喜欢。‎ 刘璠年少胸怀大志,喜好功名,立志于立功边城,不乐于按部就班地晋升。当时寇难频繁发生,不知何以平定。还至白马西,正值达奚武军队已至南郑,刘璠不能入城,因此向达奚武投降。太祖向来闻知刘璠的名气,事先告诫达奚武说:“不要使刘璠有死亡的危险。”所以达奚武先令刘璠赴朝廷。刘璠到了之时,太祖相见时如同旧交。太祖对仆射申徽说:“刘璠佳士,就是古人也难以超越。”申徽说:“往昔晋主灭亡吴国,其利在于得到陆机、陆云。明公如今平定梁汉,得到一位刘璠。当时南郑尚拒守未能攻下,达奚武请求下令大屠杀,太祖准备应允,只令保全刘璠一家人而已。刘璠向当朝请求不屠杀,太祖怒而不许。刘璠流着泪坚决请求,很长时间都不退下。柳仲礼在一侧相侍说:“这是真正的有志之士。”太祖说:“用人应当如此。”因而允许不屠城,南郑城才得以保全,这是刘璠之力所致。‎ 世宗初年,授内史中大夫,掌管诏令。不久担任平阳县子,食邑九百。任职期间为人清白纯洁坦率,不附和当时风气,降职为同和郡守。刘璠善于安抚控制,任职不到一年,生羌降服者就有五百多户。前后郡守大多经营产业来获取钱财,只有刘璠不占取丝毫财物,妻子儿女都随从羌人风俗,吃麦子穿皮衣,始终不改。洮阳、洪和二郡羌民,常越境来请刘璠断定案子是非曲直。他的德化已广为他界所仰慕。天和三年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元日田家①‎ 薛 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②出门儿妇去,乌龙③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④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 ①本诗作于诗人被贬官四川之时。②蛮榼:酒器。③乌龙:晋朝时,有以“乌龙”为家犬命名者。后世以乌龙代指犬。④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在元日这天,家家户户很早就打开了家门。‎ B. 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 C. “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告诫。‎ D. “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可指一生之“暮”。‎ ‎15. 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①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暗含了一种愉悦之情。②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可笑可叹。③对回乡的渴望之情。“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迫切。④在田园生活中的怡然自得之情:“树里茅檐”“蛮榼出门”“乌龙迎路”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诗人的怡然自得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在读懂诗的基础上做题。A项,“不同的风景”理解错误,“南村晴雪北村梅”,互文见义,所以“不同的风景”是错误的。故选A。‎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在读懂诗的基础上做题。本诗写于作者被贬四川之时,但全诗并未有愁怨之情。首联写南村北村雪后初晴、红梅映雪的美景。清晨,家家户户打开家门欢度元日,一派祥和之景。颔联“树里茅檐”、“蛮梳出门”、“乌龙迎路”,写少男少女携带了美酒去串门,狗儿欢快地迎接客人的到来,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颈联写人们相遇之后只相互问好,祝愿长寿,酒桌上人们相互举杯,丝毫不觉岁月流逝、老年将至。“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暗含了一种过节的愉悦之情。尾联上句“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的可笑。下句“一官轻是十年回”,写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尾联写作者在感受了农家淳朴的民风、欢乐的节日之后,流露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继而表达了对回家的渴望。‎ ‎【点睛】分析思想情感的变化,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三是注释暗示信息。‎ 名篇名句默写 ‎16.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在《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走廊像腰、屋檐像鸟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帝子降兮北渚,_______________。‎ ‎(3)心非木石岂无感? 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 ‎(5)_______________ ,铁马秋风大散关。‎ ‎(6)_______________,忽到庞公栖隐处。‎ ‎(7)洞天石扉,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 ‎(9)春水碧于天,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廊腰缦回 (2). 檐牙高啄 (3). 目眇眇兮愁予 (4). 吞声踯躅不敢言 (5). 三顾频频天下计 (6). 楼船夜雪瓜洲渡 (7). 鹿门月照开烟树 (8). 訇然中开 (9). 吴楚东南坼 (10). 画船听雨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此题中需注意“廊”“缦”“檐”“眇”“踯躅”“频频”“瓜洲”“訇然”“坼”这些字的正确书写。最后一句充满诗情画意,记忆的时候要调动想象力: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更胜天空的碧蓝,还可以在有彩绘的船上听着雨声入眠,这是何等的惬意之事啊。‎ ‎【点睛】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记忆来帮助。目的是记准、写对。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8年10月23日上午,港味澳大桥开通仅式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习近平出席仪式。10时许,习近平走上主席台,宣布:“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________。‎ 开通仪式结束后,习近平等乘车从珠海口岸旅检大楼出发巡览港珠澳大桥。伶何洋上,云开日出,烟波浩渺,海天一色,清风徐来,港珠澳大桥如同一条巨龙飞腾在湛蓝的大海之上。‎ ‎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座凝聚了建造者、设计者付出的多年心血和创新技术、先进工艺享誉全球的大桥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放眼世界,在规模、技术、工艺等各方面能与港珠澳大桥媲美的大桥_________。‎ 港珠澳大桥集桥、岛、隧道于一体,为世界首创。( ),用钢量可修建近60座埃菲尔铁塔。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全长约6.7公里。“海豚”桥塔是高105米、重3000吨的巨型钢塔,整体吊装在海内外_________。‎ 香港特区立法会旅游界议员姚思荣说,不仅是旅游业期待港珠澳大桥的开通,物流业更是________。从香港到珠海、澳门,以前要3个多小时的车程,如今只用30分钟,粤港澳三地民众热切期盼的“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正逐渐形成。‎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经久不息 寥寥无几 史无前例 翘首以待 B. 不绝如缕 寥寥无几 空前绝后 虚席以待 C. 经久不息 寥若晨星 史无前例 虚席以待 D. 不绝如缕 寥若晨星 空前绝后 翘首以待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全长55公里,也是世界最长的跨海钢桥 B. 大桥全长55公里,是世界最长的跨海钢桥,也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C. 大桥全长55公里,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最长的跨海钢桥 D. 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钢桥,全长55公里,也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19.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座凝聚了多年的设计者、建造者心血的大桥,以先进工艺、创新技术享誉全球,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 B. 这座大桥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凝聚了设计者、建造者的多年心血,以创新技术、先进工艺享誉全球。‎ C. 这座大桥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创新技术、先进工艺享誉全球,凝聚了建造者、设计者的多年心血。‎ D. 这座以创新技术、先进工艺享誉全球的大桥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凝聚了设计者、建造者多年的心血付出。‎ ‎【答案】17. A 18. C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经久不息:多用鼓掌或欢呼时。代表着一种动作所受到欢迎程度。不绝如缕:只有一根细线连系着,似断非断。比喻事情极其危急。第一个横线处,此句想表达掌声热烈不断,故填入“经久不息”恰当。‎ 寥寥无几:非常稀少,没有几个(用来直接陈述事物或人)。寥若晨星:稀少得好像清晨的星星一样,形容很少,(形象性地比喻人或事物)。第二个横线处,此句想表达与港珠澳大桥媲美的大桥很少,故填入“寥寥无几”恰当。‎ 史无前例: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形容有极其伟大的意义。空前绝后:从前没有过,此后也不会有。多用来形容某种成就或盛况,带有夸张赞叹的意味。第三个横线处,此句想表达港珠澳大桥的整体吊装在海内外的历史上没有,故填入“史无前例”恰当。‎ 翘首以待:形容殷切盼望。虚席以待:比喻空着尊位恭候别人或以优厚的待遇招揽人才。第四个横线处,此句想表达物流业对大桥的开通更为期待,故填入“翘首以待”恰当。‎ 本题应依次填入“经久不息”“寥寥无几”“史无前例”“翘首以待”,与A项相符。‎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根据后文“用钢量可修建近60座艾菲尔铁塔”可知,括号内的后半句用“跨海钢桥”与后文衔接更好,故排除B、D项。结合“港珠澳大桥集桥、岛、隧道于一体,为世界首创”“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可知,括号内的句子应是对该大桥长度的介绍,一般先说具体的数字,再说桥的地位,与C项相符。‎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原句:语序不当,建筑先被设计,才能被建造,因此“建造者”应置于“设计者”之后。搭配不当,“凝聚”和“技术”“工艺”不搭配。应改为“这座大桥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凝聚了设计者、建造者的多年心血,以创新技术、先进工艺享誉全球”。‎ A项,语序不当,建筑先被设计,才能被建造,因此“建造者”应置于“设计者”之后。“多年的”作定语修饰“心血”,而不是“建造者、设计者”。选项修改不恰当。‎ B项,选项修改最恰当。‎ C项,成分残缺,“创新技术、先进工艺享誉全球”前缺少介词“以”。语序不当,建筑先被设计,才能被建造,因此“建造者”应置于“设计者”之后。选项修改不恰当。‎ D项,成分赘余,“付出”赘余。搭配不当,“凝聚”和“付出”不搭配。选项修改不恰当。‎ 故选B。‎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B. 齐楚之精英 C.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D. 信造化之尤物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理解判断能力。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差别,甚至词义相差很远。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发展变化造成的。古今词义的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色彩变化等等。‎ A项,“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中的“气候”指“氛围、气氛”,而今天指的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与天气不同,它具有稳定性。 ‎ B项,“齐楚之精英”中的“精英” 指精美的珠宝之类的东西,今天的“精英”指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 D项,“信造化之尤物也”中的“尤物” ,指的是自然界中最美的风景。今天指优异的人或物品(多指美女),含贬义。‎ C项,“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中的“麾下”,古今同义。‎ 故选C。‎ ‎21.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B. 戍卒叫,函谷举 C. 良庖岁更刀,割也 D.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熟悉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固定结构。判断文言特殊句式的关键是抓标志。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B项, “函谷举”是被动句,即“函谷关是被攻破了”。其余三项都是判断句,其中“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故选B。‎ ‎22.下列加点字的字形读音无误的是 A 霹雳Pī 垆边lú 凭轩xuān 丘峦luán B. 怵然chù 妃嫔pín 媵墙yìnɡ 瞋目zhēn C. 肯綮qìnɡ 剽略piāo 名骓zhuī 不霁何虹qì D. 鼎铛 chēng 潦缩lăo 营葺yī 烽燧 suì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此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和字形。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平时要善于积累,同时要结合词义、词性、汉字“六书”等相关知识及技巧进行辨析。本题要求选择“加点字的字形读音无误”。 ‎ B项,“瞋目”中的“瞋”,应读 (chēn)。‎ C项,“不霁何虹” 中的“霁”,应读 (jì)。‎ D项, “营葺”的“葺”,应读(qì)。 ‎ 故选A。‎ ‎【点睛】字音题应注意“据义定音”的方法,要多积累总结、归类;要采取“记少不记多”的原则,多摸索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的场合等理解记忆。‎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珍爱粮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近日,一网友发布了一条千字长微博,表示自己和妈妈在某超市目睹了大规模丢弃临期食物的场面:熟食、海鲜、甜品、饮料、点心,一批批从货架上撤下,丢到小推车里拉走扔掉……此事引发网友热议:有人痛斥浪费;有人表示理解,企业绝对不能销售过期食品,这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底线;也有人说,尽量在管理上下工夫,要避免浪费。‎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广大食品经营者写一封公开信(落款统称“李华”),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建议。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珍爱粮食,杜绝浪费 亲爱的广大食品经营者:‎ 你们好!‎ 今日在网络上看见一篇长文,该网友表示目睹了超市大规模丢弃临期食品的场面。对此,我深感痛心,想与您们分享一下我的拙见。‎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珍爱粮食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在我看来,作为食品经营者的你们应该改善管理体制,既要保证食品安全,又要杜绝浪费。‎ 念食物之来之不易,扬中华之优良传统,坚决杜绝浪费粮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犹记得几十年前,中国的老百姓吃不饱,或者根本就没有粮食吃的情景,也记得爷爷奶奶们在收获庄稼时的笑逐颜开的样子。对经历过饥荒的人们来说,粮食就显得尊贵而神圣。而在当今这个温饱早已不是问题的现实社会,人们浪费粮食的现象却时有发生,这家超市将临期食品全部丢弃,这实在是不应该啊。这样的做法不仅损失很大,还对不起我们的“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他带领团队奔走在田间地头,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付出了多少艰辛。但如今,收获到手的粮食经过层层加工编程的食品,却被白白地大量浪费,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啊。因此,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让“光盘行动”的精神贯彻到底,是我们应该注意和思考的问题。‎ 守住食品安全之底线,弘扬诚信经营之美德,拒绝销售过期之食品。‎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食品安全是我们生活的基础。忘不了。某奶粉公司王奶粉了添加有害物质,影响了很多宝宝的健康成长;忘不了,某超市卖过期产品致使消费者身体不适;忘不了,某小吃店以地沟油为料,却假称是文化传承……从这个角度来讲,网上曝光的这家超市的做法仍有其良心的一面,他们没有将临期食品卖给消费者。‎ 所以,莫要触碰诚信经营的红线,莫要触摸食品安全的高压线的最好做法是优化企业的管理体系,出台应对食品安全的解决方案,还需人们共同努力。‎ 孔子有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超市被曝光的这种场景,我们不也应该思考如何才能避免这种事情再发生吗?在我看来,食品经营可以采用价格调整的手段。距离保质期还远的食品的价格可以稍贵一些,快过期的食品可以低价销售,这样不仅可以刺激消费者的消费热情,避免企业不必要的损失,还可以让消费者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实在是双赢啊。‎ 三千年史载,不外乎金戈铁马帝王家;九万里悟道,方知珍惜粮食是不变的美德。杜绝浪费,珍惜粮食,优化管理,阔步发展,祝广大食品经营者们事业有成、‎ 此致 敬礼 李华 某年某月某日 ‎【解析】‎ ‎【详解】命题方式:任务驱动型作文 审题要点: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内容,给广大食品经营者写一封公开信(落款统称“李华”),体现考生的认识与思考,并要求考生提出建议。这就要求考生要先理解材料的内涵和主旨,把握材料的重心所在,再联系自己的认识与思考立意作文。‎ 具体过程:此题涉及社会热点事件,所针对的事件是“超市大规模丢弃临期食品”。主要是对浪费粮食与食品安全问题之间的辩证思考,注意抓住几个关键词:“大规模”,不是少量;“临期”,不是过期。由此可做一些关联拓展。材料提供了“网友热议”的几个角度。不妨就地取材,将这些观点中的某一个作为文章的主要观点,但不宜将观点割裂独立,或者过于偏激绝对;更好的角度是综合几个方面理性辩证来写,比如:为企业保障食品安全底线的做法点赞,但也反思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漏洞;虽然此举未免有些浪费,但肯定超市坚守食品安全底线的做法。事实上,节约粮食与食品安全并非势不两立,而是可以兼顾。总之,写作时要不失偏颇,既要让广大食品经营者牢固树立珍爱粮食的意识,又要守住食品安全的底线。写作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任务要求,即公开信的格式。‎ ‎【立意】1、珍爱粮食,坚决杜绝浪费 ‎2、保障食品安全的底线是企业绝不销售过期食品 ‎3、经营者要在管理上下工夫,要避免浪费食品 ‎4、节约粮食与食品安全要两者兼顾 ‎【素材】1、“锄和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让我们知道了劳动的艰辛,粮食的来之不易,我们要节约粮食。‎ ‎2、从生活中最常见的事做起,不倒剩菜剩饭,不挑吃穿,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逐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爱惜粮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生活的地球,可供生产粮食的耕地并不多,而且随着城市化和工业的发展被不断地蚕食。就全世界而言,粮食并不富裕。3、每年都有好几亿人口因贫穷或自然灾害或战乱经受着饥饿。可以这么说:珍惜粮食就是珍惜生命、珍惜大自然,就是珍惜我们的地球家园。‎ ‎4、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清代朱柏庐的《朱子家训》)‎ ‎5、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联合会会长顾振华表示,企业绝对不能销售过期食品,这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底线。但法律和专业上都没有说过“过保质期的食品是不能吃的”。要根本解决临保食品浪费的问题,关键在于厘清“不能卖”与“不能吃”之间的界限。除了保质期以外,能不能给商品再制定一个保存期?不过,在实际操作中确实有难点,企业选择规避风险作销毁处理也是可以理解的。‎ ‎6、从源头保证效率和品质,基地可以直采全程冷链运输。根据门店情况进行数据分析,保证日日新鲜,严控订货量尽量接近实际购买量。保证商品在无变质无食安问题的情况下对部分商品打折处理。像富含蛋白质等容易变质,但外表看不出实质的商品一律销毁,防止带来食品安全隐患。‎ ‎【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层进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珍爱粮食,杜绝浪费”这一中心论点,接着分析论证珍爱粮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论证如何珍惜粮食。结合现实,重申中心论点。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另外,该题要求写书信格式,首先要求格式正确,但最好能拟个标题,可直接是“致食品经营者的一封信”,或者以此为副标题,主标题另拟。‎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