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8.00 KB
  • 2021-06-06 发布

吉林省长春市榆树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榆树一中2019—2020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儒家几位圣人有一项重要的贡献,那就是他们对尧舜以来优良家学、家教、家风的传承、弘扬与创新发展,形成了圣人家风。‎ 孔子、颜子、曾子、孟子拥有最优秀的家教。他们的家教,一半出自母教:孔子、孟子自幼丧父,靠母亲抚养、教育成人。孔母、孟母是母教的典范。这两位伟大的母亲先后独自承担起家教的重任,上承邹鲁家教优良传统,下启邹鲁孔、颜、曾、孟四氏家风,其母仪千古的风范令人赞叹不已。孔子、孟子仰承母教而成长。待到他们成家生子以后,必对慈母的家教有着强烈、深刻、鲜活的记忆,必将慈母的家教发扬光大于门庭之内,再结合他们的家教理念而予以创新发展,这就形成了孔孟二氏家风。颜子、曾子因为父亲健在长寿,不走孔孟家风形成之路;他们二人情况类似,都是父子同入孔门学习,直接受孔子的教诲和影响而形成各自的家风。颜子、曾子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后起之秀,他们对于各自家风的贡献自然更大一些。‎ 孔子、颜子、曾子、孟子培育的家风,可以称为圣人家风。但是,圣人家风不以富与贵的家境为基础,不是高不可攀,而是来自于普通的家庭。孔子、孟子出身于单亲家庭,孤儿寡母,虽然生活困苦,但拥有了良好的母教和家风,也有机会“下学而上达”,出类拔萃,成为优异人才。待到孔子、孟子成贤成圣,光大门楣,他们的家风就直接转换成了圣人家风。‎ 孔、颜、曾、孟四氏圣人家风,由家学、家教而形成,极高明而道中庸,具有领先性和示范性的特点。就其极高明而言,孔子、颜子、曾子、孟子奠定的家风,形成了家学、家教、家风的完整序列,家风以家教为基础,家教以家学为根底,成为后世孔、颜、曾、孟四氏后裔以及历朝历代名门望族效法的家风范式。就其道中庸而言,家风必由家教而形成,家教却不必来自家学。在传统社会,不少父母有着严厉的家教,不但知道课子读书,而且教育子女即使不识一字,也必须堂堂正正做人。这种缺少家学环节,仅仅由家教而形成的家风,其实正是孔子、颜子、曾子、孟子早年家庭情景的真实写照。孔母、孟母、颜父、曾父无家学,有家教,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家庭可以“见贤思齐”,向孔、颜、曾、孟四氏家风看齐。事实也是如此,两千多年来,圣人后裔不忘祖训,名门望族和寻常百姓也都向往圣人家风,以圣人家风为范本,培育自家家风,形成了无数的不同类型的优良家风,传承中华美德,培养优秀人才,改良社会风气,塑造礼义之邦。‎ ‎(摘编自王钧林《邹鲁文化与圣人家风》,原载2018年2月24日《光明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孔、颜、曾、孟几位圣人吸收邹鲁之地家教优良传统,在最优秀家教的影响下,创立了圣人家风。‎ B. 颜子、曾子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后起之秀,他们对于各自家风的贡献自然比孔子、孟子更大一些。‎ C. 孔、孟幼年丧父,因为母教良好,最终都成了出类拔萃的人才,可见家境富贵并不是培育圣家风的基础。‎ D. 儒家几位圣人的家风无家学、有家教,说明名门望族和寻常百姓都可以向圣人看齐,形成优良家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分析了圣人家风形成的不同路径,突出强调了母教在其中的核心作用。‎ B. 文章概括了圣人家风的鲜明特征,并对其形成条件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 C. 文章对家学、家教、家风三者的关系有十分精到的剖析,体现了辩证思维的特点。‎ D. 文章强调圣人家风的示范意义,体现了作者继承传统、服务现实的自觉意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不曾受到慈母的教诲和影响,孔孟就不可能培育出圣人家风,光大门楣。‎ B. 缺少家学渊源的家庭,只要有好的家教,也可以有好的家教家风,培育出优秀的人才。‎ C. 如果未能形成家学、家教、家风的完整序列,后人传承效法圣人家风就会遇到更多困难。‎ D. 塑造礼义之邦是当今人们的共同理想,而重振圣人家风是改良社会风气的必由之路。‎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是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创立了圣人家风”理解有误。根据原文的理解,圣人家风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形成的,不是创立的;选项B,原文是“对于各自家风的贡献自然更大一些”,不是与孔子、孟子相比;选项D,“儒家几位圣人的家风”理解有误。原文指的是几位圣人早期家风的形成的特点。故答案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选项A,错在“强调了母教在其中的核心作用”,母教对圣人家风的形成固然十分重要,但原文并无关于其“核心作用”的表述,原文文字为“他们的家教,一半出自母教”。故答案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D,“重振圣人家风是改良社会风气的必由之路”过于绝对。圣人家风的确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但它只是今天建立良好社会风气的借鉴,而不是“必由之路”和全部内容。故答案选D。‎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等11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把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长期以来,实践教育环节薄弱甚至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瓶颈。当今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导致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旅行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自然和社会领域延伸,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进入情境中,自觉地参与实践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节选自2016年12月22日《光明报》:《研学旅行将纳入教学计划》)‎ 材料二 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两者缺一不可。相比于传统的课堂内进行教学的学科活动,研学旅行课程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可控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更多的是呈现了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在研学旅行出发之前做好准备,而且不同于传统课程的新课预习那样简单准备。在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中,老师相当于导演和编剧,而学生才是主角,老师安排了一台戏,写好剧本,但是学生如何“演绎”好这台戏,不仅需要有好的剧本,还要有好的“导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发挥主角作用,体现主体意识,真正地融入到研学旅行实践中,才能真正地把这台戏唱好。学校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背着学生走”,应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设计,将研学旅行的过程变成学生发现自己、完善自己、成就自己的过程。‎ ‎(节选自搜狐教育2018年7月17日《研学旅行实践,学生才是这台戏的主角》)‎ 材料三 广东省教育厅等12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发布。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要本着公益性原则,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偏远地区和贫困家庭学生应减免貴用,确保每位中小学生在每个学段参加有效的研学旅行。同时教育、旅游、工商等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细化监管措施,理顺监管体制,防止研学游市场出现“重游轻学”的扭曲和异化。‎ ‎(节选自2018年10月10日《信息时报》:《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材料四 溯源研学旅行历史,日本最早开展。从1965年起,日本用近50年的时间做到高中渗透率98%,初中渗透率95%,几乎全部中小学生都参加研学旅行。而中国的研学旅行,目前渗透率仅5%左右。不少学校以安全风险为理由,不让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更有不少学生家长以“分教至上”为原则,认为硏学旅行是无用的,与孩子取得好成绩、考取名牌大学相比无关紧要,从而使得硏学旅行成为不可多得的“奢侈品”。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更会面临因城乡经济发展还不平衡而带来的经费匮乏、意识淡薄、研学资源缺乏、教师素质欠佳等困境。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不能越俎代庖,替孩子回答一切。要想让孩子“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学会游泳,就要在水中练习”。‎ ‎(选自2018年10月10日《中国教育报》:《莫让研学旅行成为奢侈品》)‎ ‎4. 根据材料,下列对于“研学旅行”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存“重知识轻实践”的弊端。“研学旅行”正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精神利实践能力。‎ B.‎ ‎ 与有规律成体系的学科教育相比,研学旅行存在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局限性,因此学校和教师在举行活动前更要高度重视精心准备。‎ C. “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二者不可偏废,无论是“重游轻学”还是“重学轻游”,都背离了这项活动的初衷,是对它的异化和扭曲。‎ D. 最早开展研学旅行的本用了近50年的时间才完成了研学旅行的本普及,中国的研学旅行推进可能同样需要经历较长的过程,难以一蹴而就。‎ ‎5. 下列对于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广东省12个部门发布相关文件,说明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推进研学旅行。‎ B. 研学旅行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家和学校应该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使其能尽快适应研学旅行的需要。‎ C. 学生是研学旅行的主角,为更好激发学生参与和实践的热情,教师应该让学生设计研学旅行,从而使他们好地发现、完善自己和成就自己。‎ D. 研学旅行需要亲近自然、参与社会,这个过程会存在安全隐患,学校应该通过精心设计活动方案降低风险,但不能因噎废食,拒绝研学旅行。‎ ‎6. 根据材料概括制约我国“研学旅行”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4. B 5. C ‎ ‎6. (1)现有的学校教育抑制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2)学校和教师受既有课程观念的影响太深难以驾驭复杂的研学旅行;(3)监管不到位,出现以营利为目的的活动;(4)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乡村学校的“研学旅行”难以落实;(5)学校和家长相关意识淡薄,研学旅行渗透率偏低。‎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B项,“研学旅行存在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局限性”分析错误,材料二中的相关信息:研学旅行“呈现了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特征”,“特征”二字说明原材料作者并不认为这是研学旅行的局限性。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分析错误,学生是主角并不意味着学生自己可以完成研学旅行设计,根据材料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设计。故选C。‎ ‎【6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內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即可作答。研学旅行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进入情境中,自觉地参与实践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我国目前还存在诸多因素制约我国“研学旅行”发展:(1)学校方面:当今的教育没有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抑制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2)教师方面:学校和教师受既有课程观念的影响太深难以驾驭复杂的研学旅行,教师没有当好导演和编剧,出现“背着学生走”;(3)监管方面:监管不到位,出现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活动;(4)经费方面: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乡村学校因缺少必要的资金,“研学旅行”难以落实;(5)家长方面:不少学校以安全风险为理由,不让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更有不少学生家长以“分教至上”为原则,认为硏学旅行是无用的。学校和家长相关意识淡薄,研学旅行渗透率偏低。‎ ‎【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 ‎,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B.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C.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D.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 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奏表中作为敬辞。‎ C. 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 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城,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赫。‎ B. 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 C.‎ ‎ 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南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神算。‎ D. 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俊,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答案】7. B 8. D 9. D ‎ ‎10. (1)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 ‎(2)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作答本题的关键是在通读文段的基础上把握大意,查找标志词语和对称结构。‎ 原句大概意思是:“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郪县人。父亲王顺,是安定太守。王涣年少时喜好行侠,崇尚武力,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操行,重视儒学,学习《尚书》,研读律令,大体能明晓其主要思想。”再结合句式对称结构进行分析,如文中介绍王涣经历时,“少”与“晚”对举,“敦儒学”与“习《尚书》”“读律令”句式相同,故排除A、C;‎ ‎“也”常用于句末,“涣少好侠”与 “晚而改节”对称,故排除D。‎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在作答时要联系自身掌握的知识对选项进行排除。本题选项D中,“京师”旧指国都,“京”字单用也可以指国都,但“师”字单用常指老师、军队之类,故“旧时均可指国都”错。‎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一项;然后快速浏览选项内容,到文中找到选项内容所在文中的位置,抓住选项与原文不同的地方,死抠字眼,一一辨析。选项D理解错误,文末说任峻选拔文武官员,充分发挥这些人的才能,这些人检举剪除奸恶盗贼,决不畏避退缩,声威超过了王涣,而选项中“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于文无依据。‎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答题要求;然后到文中找到所需要翻译的原句,结合语境分析。对于文言文的翻译,应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通过“增删留补调换”的方法,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完整,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句中务必落实的有:“思”,即“思念”,“德”,为“恩德”,“荐”译为“祭祀”, “为立祠安阳亭西”,即“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介宾结构后置);(2)句中重点落实的有:“岁”,即“年”,“狱”译为“案件”,“于”是“比”的意思,“文理”译为“条理,”“及”是“比得上”意思。‎ ‎[参考译文]‎ 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郪县人。父亲王顺,是安定太守。王涣年少时喜好行侠,崇尚武力,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操行,重视儒学,学习《尚书》,研读律令,大体能明晓其主要思想。他担任太守陈宠的功曹后,对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敢于决断,即使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陈宠名声大震,被提升到朝中任大司农。汉和帝问他:“你在郡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政务的?”陈宠叩头回答说:“臣任用功曹王涣,让他选拔有才能的人;又让主簿镡显弥补纠正有漏洞的地方,我不过是奉命宣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和帝十分高兴,王涣从此知名。州里举荐王涣为茂才,并让他做温县县令。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打击,把他们全都杀了。县境内安定太平,有的商人就在外面过夜。那些放牛的人,经常说将牛交给王涣了,始终没有发生互相侵犯的事。王涣担任了三年温县县令后,升为兖州刺史,他纠正所属郡县,声名大震。后来由于审问妖妄言论不符合实情而被定罪。一年多以后,又被征召任命为侍御史。永元十五年,王涣随从皇帝南巡,返回后被任命为洛阳令。他以办事清平公正严格要求自己,处理案件也宽严得当。那些含有冤情,长期诉讼,而历任官员所不能判决,按法律情理难以彰明,人们难以信服的案件,王涣无不弄清真伪,消除大家的疑虑。同时他还用巧妙的办法,多次揭发和暴露隐秘的坏人坏事。京城的人都称颂叹服,认为王涣神机妙算。元兴元年,王涣病死。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行旅之人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共同集资,上千人为他举行祭奠之礼。王涣的灵柩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案加以祭奠。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都说平常带米到洛阳,被士卒衙门所盘剥,经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令后,不再有官吏掠夺侵扰的事情了,所以来报答他的思情。王涣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百姓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延熹年间,桓帝使用黄老学说,将所有的祠堂全部毁去,唯独专门下诏书要密县保留原太傅卓茂的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堂。自从王涣去世以后,皇帝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挑选洛阳令,但挑出来的都不称职。永和年间,朝廷任命剧县县令勃海人任峻为洛阳令。任峻选拔文武官吏,充分发挥这些人的才能,检举剪除奷恶盗贼,决不畏避遐缩。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任峻字叔高,最后在太山太守任上逝世。‎ 古代诗歌阅读 访中洲 姚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 相逢未暇论奇字,先向水边看白云。‎ ‎[注]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雨纷纷扬扬的落下,访者踏雨来到竹门前只见荷花得雨而清香透彻、亭亭玉立,美不胜收。‎ B. 丝雨香花,令人心醉,所以访者急忙同前来开门的主人冒雨走向水池去看那水边出岫的茫茫白云,完全忘了来找友人进行学术探讨的初衷。‎ C. “紫绡裙”乃紫色的薄绸子所做的裙子,夸张地写出了紫色荷花花瓣薄如绡之状。‎ D. “先向水边看”照应前句的“未暇论奇字”,生动的描写突出了来访者观看白云的急切心情。‎ ‎12. 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访者”形象?本诗中“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请结合全诗鉴赏分析。‎ ‎【答案】11. B 12.‎ ‎ “访者”是一个格调高雅,充满意趣的清雅隐逸之士。从出访时间看,他访友不择晴日,而是踏雨而来,别样的率性;从出访目的看,本是为了和好友探讨“奇字”,“论奇字”已算“无事忙”,非经世致用之务而完全出于志趣;从出访情形看,“访者”到来没来得及交流就先急忙走向水边去看那雨中出岫的茫茫白云,可见其清逸自由。侧面烘托。诗人通过对“被访者”居住环境的描写,如他傍水而居,门前种有修竹,旁有荷花池,清香四溢,从侧面烘托出了被访者高雅隐逸的形象。‎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首先要读懂诗。‎ B项,“访者急忙同前来开门的主人冒雨走向水池去看那水边出岫的茫茫白云”错误,从诗句中无法看出是否与友人一起看云;“完全忘了”错误,应该是“无暇顾及”。‎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手法的能力。这道题考是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人物形象的身份,如: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性格或情绪,如: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的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如,此题是“访者”是一个格调高雅,充满意趣的清雅隐逸之士。从出访时间看,他访友不择晴日,而是踏雨而来,别样的率性。从手法上看是侧面烘托,诗人是通过对“被访者”居住环境的描写,如他傍水而居,门前种有修竹,旁有荷花池,清香四溢,从侧面烘托出了被访者高雅隐逸的形象。‎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而今感到自责而回头不迟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 ‎(2)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庄子强调对于自己所认定的就要坚持,不会理会世人的称誉或非难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悟已往之不谏 (2). 知来者之可追 (3). 落霞与孤鹜齐飞 (4). 秋水共长天一色 (5).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6).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已、谏、鹜、誉。‎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____ ____的迁徙盛举。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____ ____。对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 ),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____ ____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____ ___的故事出现。‎ ‎1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波澜壮阔 随波逐流 宵衣旰食 引人入胜 B. 波澜壮阔 随遇而安 全力以赴 引人入胜 C. 声势浩大 随遇而安 宵衣旰食 娓娓动听 D. 声势浩大 随波逐流 全力以赴 娓娓动听 ‎1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明方向。‎ B. 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 C. 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析方向。‎ D. 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识方向。‎ ‎16.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迁徒的方向感已经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B. 它们已经从上一代遗传了迁徙的方向感 C. 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D. 上一代已经遗传给了它们迁徙的方向感 ‎【答案】14. B 15. B 16. C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波澜壮阔”,比喻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声势浩大”,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第一处是形容动物迁徙的盛大场面,应使用“波澜壮阔”。“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没有主见,盲目地随着别人行动;“随遇而安”,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也有拘守陈规,不敢变易之意。第二处,是说动物对驻地的坚守和执着,应使用“随遇而安”。“宵衣旰食”意思是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全力以赴”,指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进去。第三处,是说科学家全力探究动物迁徙路线问题,应使用“全力以赴”。“引人入胜”,指十分吸引人的,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吸引人;“娓娓动听”,话说得婉转生动,使人喜欢听。第四处是形容“故事”,应使用“引人入胜”。‎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属于句式杂糅,该句把“通过……等参照”和“以……作为参照”两句杂糅,可以改为“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排除AB两项;“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获得方向”搭配不当,从语境来看,应是说动物迁徙辨别方向,与“方向”搭配的动词一般是“辨别”。排除C项,故选D项。‎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也就是说”说明括号中的内容其实是对前面句子的另一种说法,而括号前面说“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括号后面说“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它们”指代的内容应在前一句中,且从语言表达连贯的角度来看,BC两项都以“方向感”收尾,这与后一句中“它们……”不太连贯,故排除这两项;AD两项的主要区别是被动句和主动句,从语境来看,此处使用主动句语义更连贯,故排除A项,应选择D项。‎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电影《七月与安生》中的两个女主人公七月与安生尽管天各一方,但纯真美好的友情无时无刻不萦绕在两人的心中。‎ B. 站在2018年的起跑线上,回望曾经的风云激荡、前瞻远方的漫漫征途,我们不禁感到自豪和喜悦,不由得不生出憧憬和渴望。‎ C. 翁偶虹先生是一代戏曲名家,倾尽一生心血创作了《桃花村》,是在京剧老戏《花田错》的基础上翻新而成的艺术精品。‎ D. 日前,美国科学家在《天文物理期刊》发表研究成果,认为在太阳系可能存在“第九大行星”,它的质量约为冥王星的4 500倍、地球质量的10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A项,语序不当,“尽管“放到句首;B项,不合逻辑,否定不当,删掉“不”;C项,结构混乱,暗换主语,“是在京剧老戏”前的主语是“《桃花村》”。‎ 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C暗换主语造成结构混乱。‎ ‎18.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句是( )‎ A. (某失主对送回自己失物的人)蒙您及时送回,感激不尽,明日我将拨冗登门致谢。‎ B. (老王听说朋友要来访)太好了,明天我一定在府上恭候各位光临。‎ C. 拙作奉上,自己总觉得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D. 你回去用心准备这次广告业务的资料。放心,我定会玉成此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题中A项,“拨冗”是敬辞,比用于自己;B项,“府上”是对别人家的敬称;D项,“玉成”指别人成全自己。‎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地震发生的时候,若正在用燃气生火,①_____,然后迅速躲避。②_____,应迅速远离外墙及其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等空间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千万不要外逃或从楼上跳下,也不能使用电梯。若是在户外,③_____,要远离高压线及石化、化学、煤气等有毒的工厂或设施。‎ ‎【答案】 (1). 应随手关掉煤气开关或电开关 (2). 若在楼房里时 (3). 要避开高大建筑物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解答此题要仔细研读各道横线的上下文,提取材料中的重要信息,根据前面内容“地震发生的时候,若正在用燃气生火”,第一处内容应为“应随手关掉煤气开关或电开关”,紧承前面内容。第二处内容与后面“若是在户外”相对,即为“若是在楼房里时”或“若在户内”。第三处内容根据前后内容及第二处后面的内容即可推断出来。‎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0.某同学拟了一个被拒绝后常见的四种反应及应对方式的构思框架,请把下面这个构思框架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答案】示例:面对拒绝,有人会说“算了”,然后结束这件事,另作打算;有人会说“好吧”,心中闷闷不乐,感觉被挫败;有人会问“凭什么”,随后不断怀疑、批判;有入会问“为什么”,接着分析原因,再作尝试。‎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命题提供一个框架图,答题前必须先读懂这个框架图的意思,弄明白题干对答题的要求。必须注意的是,题干说的是“一个被拒绝后常见的四种反应及应对方式的构思框架”,要求“把这个构思框架写成一段话”,因此答案除了必须符合题干明确提出的要求之外,在内容上还必须包括四种反应及其应对方式。组织此题答案,应该要注意话语的完整性和流畅性,因此,在开头必须有一句话指出语境,后面的内容应该将框架图中所有的内容组织进去。比如下面的答案:面对拒绝,有人会潇洒地说一句“算了”,然后彻底结束,换个想法;有人会怏怏地说“好吧”,内心却深感郁闷,产生挫败感;有人则会反问“凭什么”,然后怀疑之,批判之;还有一些人会追问“为什么”,然后不断地分析,勇敢地再尝试。‎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框架图内容。此图圆圈中的“拒绝”照应题干中的“被拒绝后常见的四种反应”一语,而四个方框内写的则是四种反应的具体内容,因此答案必须将四种反应完整的写进去,同时注意词语的准确和表达的清晰。‎ 四、写作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月8日下午,高考最后一场考试结束,安徽合肥十中考点大门外,考生陆续走出考场。一位身着黄色T恤的高个小伙径直走向人群,突然在妈妈面前跪了下去,高声说:“妈,谢谢您,这些年您辛苦了。”母亲见状,双手抱住儿子的头,哭了出来。‎ 这一幕正好被住在附近的摄影爱好者拍了下来,周围很多家长都哭了,网友们也纷纷表示“隔着屏幕都被感动了”。很多人不由得想起前年发生在山东淄博工业学校门前的一幕:当年高考结束最后一门考试后,一名学生走出校门缓缓转身,向着学校深深鞠了一躬,这饱含深情的一鞠躬,感动了很多人。‎ 读了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落 红 的 誓 言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儿对大地的感恩;“羊有跪乳之情,乌有反哺之义”,这是动物对父母的感恩;“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是人类对知音的感恩。‎ 因为懂得感恩,他们就拥有了一颗金子般的心;因为懂得感恩,他们才创造了人世间许多传奇;因为懂得感恩,这世界才会如此充满温情美丽。‎ 而我们生活在当下。这是最糟糕的时代,但也是最美好的时代!‎ 我们赚的钱多了,人情味却少了;我们的交通工具更先进了,公交车上站着的老人却更多了;我们登上月球探索太空,却不愿伸手帮助对面的邻居……‎ 然而,不是一切大树都被暴风雨折断,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于人心的荒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见到一幕幕感恩的动人场景,这些场景震撼人心,催人泪下。‎ 高考考试完毕,跪谢母球,是王恒杰对父母多年付出的感恩;数十年为战友守墓,矢志不渝,是陈健对牺牲的战友的感恩;让118名贫困生重返校园,是丛飞对生我养我的父老乡亲的感恩;田世国捐肾救母,是儿女对父母三春晖的感恩;带着病残之躯日行百里,对伸手援助自己的人说声谢谢,是黄舸父子对付出关爱的人的感恩……‎ 正是他们,用最朴实的方式,传承着我们民族千百年来的优秀传统,向世界展示着我们民族独特的风情。‎ 人世间没有不绝的风暴,感恩却有其不绝的风情。感恩是一首古老的歌,唱起来才知道清韵袅袅;感恩是一杯醇香的酒,品完后才知道余味无穷;感恩是一把风雨中的伞,撑开后才知道无风无雨;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灼灼其华!‎ 懂得感恩,学着去感恩,冰冷的世界才变得温暖,单调的生活才多姿多彩。学着去感恩,回应着恩情,将将别人无私的关怀和帮助传递,让每一个苦难的心灵接受爱心的呼唤,这世界将因感恩而美丽!‎ 拂去世俗的尘埃,让我们尘封已久的感恩之心焕发它的光彩。‎ 只有真正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方可欣赏人生,感悟人生的真谛和美好。‎ 携一颗感恩之心上路吧,学会感恩,让感恩后的幸福长留心中,纵然有一天成了落红,我依旧要化作护花的春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这是一段叙事性材料,材料的主人公是一位高考生,主体事件是“跪谢母亲”,学生要根据材料辨析“跪谢母亲”的原因,分析“隔着屏幕都被感动了”的意义。以此为中心,多层面多角度确定立意方向。‎ ‎【审题】安徽考生跪谢母亲事件,戳中了很多人心中那份关于“感恩”的记忆。这突然一跪直击人心。一个大小伙子,正是自我意识极其强烈的时期,看似寻常的一跪,可以想象其内心所经历的“爬坡过坎”。虽谈不上什么惊天动地,但在大庭广众之下,却足以震撼人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无疑是一堂最生动的“感恩课”。高考固然结束了,但人生无处不是考试,这场“加试”该得满分。材料后面的“饱含深情的一鞠躬”,也可以理解为感恩。或者抓住“深情”二字,理解为世间一切的真情、深情都可以打动人心。‎ 当然,也可以从对面思考。感恩父母不一定都要用下跪这一种方式,如何把埋藏于心中的爱大声表达出来,才是关键所系。常言道:“大恩不言谢”,这是符合国人大多崇尚含蓄的心理的。由材料中人们的感动,可以看出感恩之情作为正能量的巨大作用。‎ 懂得感恩是收获幸福的源泉。常怀感恩之心,在心中播下仁爱和感恩的种子,收获的将是丰厚品德和奋进人生。学会感恩,无需动辄跪拜,但不妨从一声温馨、真诚的“谢谢”开始。“亲情,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纯净的感情了,除了爱与呵护,还应该有感恩。‎ 参考立意:感恩父母(老师、亲人、朋友……)、感恩生活(大自然、四季……)、深情地活着、感恩是幸福的源泉。‎ 例文分析:开篇以排比段开头,点明世间万物皆懂感恩。联系现实先破后立,论证懂得感恩的优秀传统一直都在。接着论证感恩的益处,结尾升华主题,拥有感恩之心,是幸福人生的根源。‎ 可用素材:1、湖北宜昌,民警王勇锐在开车行至一处没有交通灯的斑马线时,发现有一小女孩和两位年长女性一起准备过马路,于是主动将车停下并按喇叭示意她们先走。‎ 王勇锐说他开车时经常礼让行人,这次亦如往常一样,但是令他没想到的是,小女孩走至马路中间时主动朝他鞠了一躬表达感谢!‎ 这让他很感动!王勇锐也在车里冲女孩微笑并轻按喇叭回应。‎ 善良的司机,可爱的小女孩,让人倍感温暖的同时,不禁感叹:女孩小小年纪有教养,懂感恩难能可贵!‎ 相信,这样的女孩,未来的人生路也一定不会差!‎ ‎2、杨占禹在他的《时光录》中写到:“亲情,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纯净的感情了,除了爱与呵护,还应该有感恩。”‎ 感恩是一个社会良知的底线,如果我们失去了对父母最起码的感恩,那么这个世界最终会被麻木吞噬。‎ 但许多中国式父母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白眼狼,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却培养出一个个“受之无愧”的孩子。‎ ‎“受之无愧”是指孩子觉得父母所有的付出都是应该的,如果哪一天父母付出的不够多,孩子还会心生怨恨。‎ 不知道感恩的孩子,即便父母为他付出的再多,在他的眼里,也不过是常态,一旦这种常态被打破,心中的怨恨就会吞噬他。‎ 让孩子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 ‎3、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他的推销进行得很不顺利,傍晚时他疲惫万分,饥饿难耐,绝望地想放弃一切。走投无路的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笑着递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男孩和着眼泪把它喝了下去,从此对人生重新鼓起了勇气。‎ ‎  许多年后,他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一天,一位病情严重的妇女被转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大夫顺利地为妇女做完手术,救了她的命。无意中,大夫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给过他那杯热牛奶的年轻女子!他决定悄悄地为她做点什么。一直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的那位妇女硬着头皮办理出院手续时,在手术费用单上看到的是这样七个字:手术费:一杯牛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感恩可以做什么。‎ 一个流浪者流浪街头因饥饿而倒,一位好心人给了他十元钱,那位流浪汉因那十元钱而重新站了起来。对那位好心人感激不尽,他求好心人留下联系方式,以便有一天能回报他。好心人对流浪汉说了一句话:我曾经也与你一样陷入此困境,也是一位好心人给了我十元钱让我走到了今天,那位好心人也对我说了一句话,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别人。所以今天我对你所作的一切,也真心的希望明天,你也能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另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4、子期对伯牙的知遇之恩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遇暴雨滞留岩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弹了起来。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后,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随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二人因此结为知音,并约好来年再相会论琴。可第二年伯牙来会子期时,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伯牙痛惜伤感,摔破了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