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7.00 KB
- 2021-06-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常州市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
高一语文
2020年1月
注意: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42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问:巴黎圣母院的基本情况如何?
答:圣母院教堂顶有上千根木材,里头一半可以追溯到1147年。圣母院最近一次被搞坏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伟大的勒杜克先生负责全面整修教堂。您可以把她看做一个正面双楼、又高又空、骨架通透、四周连着翅膀的大空心盒子。哥特式建筑的特色之一就是高挑,巴黎圣母院高尖塔有93米。
问:巴黎圣母院失火是怎么回事?
答:巴黎圣母院近来在整修。中间的尖顶塔预算600万欧,要修到2022年。4月5日黄昏,起火了:据说可能是修复工程的脚手架着火。具体火灾原因,截至巴黎时间4月15日23点30分,依然没有官方消息。93米尖顶塔塌了,由千来根百年木材构成的房顶烧了,掉在下一层的石顶上;圣母院像个巨型烤箱,上面是一层炭。荆棘冠冕和圣路易斯长袍已被抢救出来。正面保住了,教堂的结构骨架也算保持完整,天花板被烧了2/3。
(选自《巴黎圣母院起火后,从黄昏到午夜》,作者:张佳玮,有删改)
材料二
文物古建筑应如何防火?
一、使用阻燃剂和防火涂料:在不损坏古建筑部件,不改变古建筑原貌的前提下,优先使用阻燃剂和防火涂料,以保证在火源下木质部分不能或更不易被引燃,为在火灾前期将其扑灭争取更多时间。
二、完善预防和报警机制:合理安置火灾探测器,对重要区域可采用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对储藏文物不多的古建筑,可设置自动探测喷淋装置;对于有珍贵脆弱文物的环境可安装卤代烷或二氧化碳灭火系统。
三、布置防雷设施:据统计,建国以来记录在案的古建筑火灾有超10%由雷击引起。
- 22 -
四、建立完善的初期扑灭设施和供水系统:合理安置灭火器等初期扑灭设施。对大规模古建筑(群),应设置消防泵站,或就近修建消防水池和蓄水缸。
五、强化防火教育和管理:严禁在古建筑内安置液化石油气管道,明确用火流程。定期全面检查建筑内电缆线路,更换老化电线。安装断路器,防止过载。文物古建筑单位要定期经常开展消防演练培训,提升员工消防意识和技能。
(选自《中国搜索》,作者:张艳红)
材料三:
不久前,中国设计师在一个法国非官方重修巴黎圣母院方案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消息没有引起什么反响,但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甫一登陆北京就成为“爆款”,主题歌《大教堂时代》更是当仁不让成为洗脑神曲。首演后,听说还发生冲台、扔礼物事件,让人以为到了哪个流量明星的“应援会”。最奇妙的是,这一切都毫无违和感甚至比古典或精英式的表达都更贴近维克多·雨果这部著作本身。
巴黎圣母院的特殊在于其“广场性”。故事以愚人节的狂欢开始。敲钟人正是在这场狂欢中被选为“愚人王”,并被“加冕”。学者巴赫金认为,在那种特殊的宗教高压气氛下,这种暂时的对紧张空气的摆脱,平等、放肆而狎亵的氛围,丑角的“加冕”,对肉体的奇异描写,全都发自人民对未来的渴望,对现存强制性经济制度的违背。在这里,没有恐惧的位置,丑陋的“愚人王”反而给人带来喜庆,它传达了一种未来对过去的胜利愿景:自由、平等、友爱的全民性胜利。这正是《巴黎圣母院》的伟大之处。如果我们留心阅读这部音乐剧的唱词,不难领会这一点。
(选自《巴黎烧了吗?巴黎圣母院“燃”了吗?》,作者:黑择明,有删改)
材料四:
159年前,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后,对此谴责最深的是位法国人。他就是《巴黎圣母院》的作者维克多·雨果。雨果说:“有一天,有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打劫,一个放火……他们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而现在,因雨果而闻名天下的巴黎圣母院也遭受了烈焰之苦。这场大火让人不自觉地想到中国文化曾经历的磨难:那场烧了三天三夜的大火。万园之园留下的灰烬,是中国历史耻辱柱上最疼的一根钉子。
这一刻的中国人,怎能不想起,背负了一百多年圆明园烧毁的心灵创伤,何其艰难、何其罔然!可惜圣母院,可惜圆明园,文化不应这样毁灭,更不应人为践踏。文明是脆弱又坚韧的。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尽力守护它,尽量延缓它的消逝,传承它的精神。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征,每座博物馆都是人类文明的宝库。衷心祈愿文物都能够远离灾难,代代传承。
- 22 -
(选自“圆明园遗址公园官方微博”《文明,不能承受之殇》,有删改)
1. 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男女主人公的名字分别是:____、____;请再写出一部雨果的长篇小说代表作:____
2. 根据上述四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巴黎圣母院历史悠久,曾多次受到损坏,而修复工程需要漫长的时间。
B. 木质古建筑如果妥善采用阻燃剂或防火涂料,则能有效减少火灾损失。
C. 以巴黎圣母院为题材的文艺作品能广泛流传,背后有深刻的文化因素。
D. 圆明园遗址公园官方微博认为巴黎圣母院火灾与圆明园被毁性质相同。
3. 根据上述四则材料,下列分析和推测正确的一项是
A. 火灾之后,巴黎圣母院的维修费用将远超600万欧,并需要进口大量木材。
B. 巴黎圣母院大火从黄昏一直持续到午夜,可见该建筑缺乏火灾预防和报警机制。
C. 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风靡北京,观众的反应与精英式的表达相去甚远。
D. 中国人都应该明白,巴黎圣母院是人类文明宝库,不该这样遭受人为践踏。
4. 请结合材料三,谈一谈对其中画线句意思的理解。
5. 请结合上述四则材料,谈一谈对“文明是脆弱又坚韧的”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 (1). 卡西莫多 (2). 爱斯梅拉达 (3). 《悲惨世界》 2. D 3. C
4. 《巴黎圣母院》风靡北京时,观众的反应贴近剧中民众对主人公的反应。
5. 文明容易受到破坏,但文明的精神却会传承下来。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男女主人公分别是谁,再写出一部雨果的代表作”,然后根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进行作答。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代表性长篇小说,男女主人公分别是卡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雨果的长篇代表作除了《巴黎圣母院》,还有《悲惨世界》《笑面人》等。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根据上述四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
- 22 -
D项,“巴黎圣母院火灾与圆明园被毁性质相同”是错误的。由原文“4月5日黄昏,起火了:据说可能是修复工程的脚手架着火”“159年前,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可知,巴黎圣母院被烧是一场意外,而圆明园被毁则是列强洗劫之后有意识地放的火。二者的性质是不同的。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上述四则材料,下列分析和推测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并需要进口大量木材”是错误的。由原文“由千来根百年木材构成的房顶烧了”可知,文中只说到巴黎圣母院教堂顶需要的木材,但这些木材需不需要进口文中没有提示。
B项,“可见该建筑缺乏火灾预防和报警机制”是错误的。火灾预防和报警机制只是起到预防和报警的作用,而巴黎圣母院大火持续时间之长和预防装置没有直接的关联,所以不能推测出该建筑缺乏火灾预防和报警机制。
C项,由原文“最奇妙的是,这一切都毫无违和感甚至比古典或精英式的表达都更贴近维克多·雨果这部著作本身”可知,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风靡北京,观众的具有为何感的反应和精英式的表达是相去甚远的。
D项,“不该这样遭受人为践踏”是错误的。由原文“4月5日黄昏,起火了:据说可能是修复工程的脚手架着火”可知,巴黎圣母院起火只是一场意外,而不是人们故意践踏。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必须回归文本,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进行分析,分析时要抓住句子本身的重要词语,注意上下文的指代内容以及解释的内容。
- 22 -
本题中画线句子中“这一切”指代的是前文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在北京首演后,观众们冲台、扔礼物等行为。后文说到巴黎圣母院的特殊在于其“广场性”,所以“毫无违和感”“更贴近维克多·雨果这部著作本身”指人们的这种行为贴近《巴黎圣母院》这部著作所写内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丰富内涵以及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一定要回归文本,结合上下文甚至要结合全文来理解分析,理解分析时要抓住句子本身的重要词语。
本文通过巴黎圣母院被毁,以及联想到八国联军洗劫并火烧圆明园的事件,来说明这些人类文化的宝库的毁坏是如此的容易,所以说文明是如此的脆弱。但是即使文明是如此的容易遭到破坏,但我们能够尽力守护它,尽量延缓它的消逝,传承它的精神,所以文明又是坚韧的。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小媳妇
泰戈尔
①我们的老师石博纳特,有一件专门用来惩罚学生的武器,这件武器看上去微不足道,可是实际上它非常令人生畏。这个武器就是给学生们起新的名字——外号。名宇这种东西,除了发音,就再也没有什么意义了,但是一般说来,人们对于自己的名字比对自己本人更珍爱;一个人为了使自己出名,有什么痛苦不能忍受呢?为了保护自己的名声,他甚至可以毫不犹豫地牺牲自己的生命。
- 22 -
②由于人们内心中一些潜在的情感规律在起作用,所以,当教师先生给绍什舍科尔起了一个“歪嘴鱼”的外号时,这个孩子心里就非常痛苦。特别是,当他得知在这个绰号中蕴含着对他相貌的暗示时,就双倍地加重了他内心的痛苦。
③阿舒的外号叫做“小媳妇”。与这个外号相联系的还有一段故事。
④阿舒在班级里是一个最值得同情的好孩子。他和谁都不说话,很腼腆,大概他的年龄比班里所有孩子都小;大家跟他说话时,他只是微微一笑;阿舒学习很好;学校里的许多孩子都想和他交朋友,可是他不同任何孩子玩耍,一放学他立刻回家,一分钟也不在学校里耽搁。
⑤阿舒在学习方面是无可挑剔的,只是他有时迟到。每当石博纳特老师询问他迟到原因的时候,他总是不能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因此,他常常受到带有污辱性的惩罚。老师叫他把手放在膝盖上,弯着腰站在走廊里的楼梯旁;他这副羞愧而又可怜的样子,四个年级的同学都看到了。
⑥学校放了一天假。次日,教师先生走进教室,坐在椅子上,两眼盯着教室的门。这时候,阿舒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块石板和几本用一块沾满墨迹的旧布包着的书,他显得比往日更加腼腆了。
⑦石博纳特先生冷笑了一下,说道:“啊,小媳妇来了。”
⑧上完课之后,石博纳特先生对全班同学说:“注意,你们都听着!”
⑨地球的所有吸引力仿佛都在使劲儿把阿舒吸往地面似的,但是小阿舒仍然面对着全班同学的目光坐在凳子上,裤的一角和他那两只小脚在不停地摇摆着。毫无疑问,随着岁月的流逝,阿舒的年龄也将会增加,他在生活中也会经历许多苦乐羞荣之日,但是没有哪一日能与那一天相比,因为那一天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一段痛苦的历史痕迹。
⑩不过,这件事并不大。
⑪阿舒有一个小妹妹;这位小妹既没有同龄的女友,也没有姐妹,所以她只能同阿舒一起玩耍。
⑫阿舒家里的凉台下面就是他家的停车场,四周围着铁栅栏,铁栅栏上设有门。那一天,天上布满了乌云,大雨下个不停。街上,有几个行人提着鞋打着伞,在匆匆赶路,他们无暇东张西望。在这个阴雨连绵、云天昏暗的日子里,学校放了假;阿舒和小妹坐在停车场的台阶上玩耍。
⑬那一天,他们是在玩洋娃娃结婚。阿舒一边忙着布置结婚仪式,一边指导小妹做事。当时他们忽然想起,还没有主婚祭司呢。小姑娘迅速跑到一个人跟前,问道:“喂,你能不能做我们的主婚祭司呀?”
- 22 -
⑭阿舒转过身来,看见石博纳特老师站在他们的停车场里,他已把湿漉漉的雨伞折起来,全身几乎被雨淋透,他本来是路过这里的,当雨下大了的时候,他就走进来避雨。小姑娘建议他为洋娃娃结婚做祭司。
⑮阿舒一看见石博纳特老师,扔下妹妹,立即跑进屋里躲起来。
⑯第二天,当石博纳特老师以讥笑的口气,作为开场白讲述了这件事情,并且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阿舒起了一个“小媳妇”的绰号的时候,阿舒起初只是以微笑作为对教师讲述的回答,还企图以自己的微笑来参与周围同学们的取笑逗乐。就在这个时候铃声响了,其他班级也下了课,阿舒家的女仆拿着用莎罗树叶包裹的两块点心、提着一个闪闪发光的铜水罐走了进来,立在门旁。
⑰当时阿舒虽然面带微笑,可是他的脸和耳朵一下子全红了,额头上的静脉都突现出来,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泪水簌簌滚落下来。
⑱石博纳特先生在休息室里喝一点儿水之后,就开始心安理得地抽起烟来。同学们却在兴致勃勃地围着阿舒,大声叫着:“小媳妇!小媳妇!”阿舒开始意识到,那一个假日与妹妹玩耍,是他一生中一次最丢脸的过失;他不相信,世人会在什么时候忘掉那一天所发生的事。
(有删改)
6.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石博纳特给阿舒、绍什舍科尔起“小媳妇”“歪嘴鱼”这样的外号,加重了他们内心的痛苦。
B. 阿舒虽然内向腼腆,但学习好,懂得照顾家庭,他常常因为上学迟到受到石博纳特老师的惩罚。
C. 阿舒的小妹妹既没有同龄的女友,也没有姐妹,这为下文兄妹两人玩洋娃娃游戏作了铺垫。
D. 作品只是客观地描述了石博纳特先生满不在乎惩罚和羞辱学生的行为,没有明示作者的态度。
7. 结合小说情节,试分析阿舒被起“小媳妇”外号后,最终流泪的原因。
8. 小说中,石博纳特这一人物有多种称谓:“我们的老师石博纳特”“教师先生”“石博纳特老师”“石博纳特先生”“老师”等。试分析作者采用这些称谓的意图。
9. 小说前文说“这件事并不大”,结尾又说“那一个假日与妹妹玩耍,是他一生中一次最丢脸的过失”,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6. D 7. (1)老师给他起的外号让他感到屈辱。(2)看到家人后内心的委屈。
- 22 -
8. “我们的老师石博纳特”,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亲近之情。“老师”,说明学生对老师的亲近感已消失。“教师先生”,表达了学生内心的痛苦之情,学生对老师已有了距离感。“石博纳特先生”,说明石博纳特在孩子心里已经不能称作老师了。
9. 不矛盾。“这件事并不大”指的是引起石博纳特老师给学生起外号的事件,即陪妹妹玩洋娃娃结婚的游戏,妹妹恰巧找到石博纳特老师当祭司,这件事只是孩子们生活中的小事,并没有什么过失,所以说“这件事并不大”。但是石博纳特老师不了解当时的情况,还给学生起了外号,让当时的孩子认为这是一生中最丢脸的过失,给学生带来了一生难忘的伤害,所以说“那一个假日与妹妹玩耍,是他一生中一次最丢脸的过失”。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没有明示作者的态度”是错误的。本文写到石博纳特老师给学生们起外号,带给了孩子们巨大的伤害,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已经带有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审清题干,比如本题“结合小说情节,试分析阿舒被起‘小媳妇’外号后,最终流泪的原因”,然后再文中找到相关的段落,最后进行分析概括。
本文写到石博纳特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阿舒起了一个“小媳妇”的绰号的时候,阿舒起初只是以微笑作为对教师讲述的回答,还企图以自己的微笑来参与周围同学们的取笑逗乐,他是在尽量想保持平静,就像是想把它当做一个玩笑,但其实他的内心是感到屈辱的。但他毕竟是一个小孩子,并且面对的是自己的老师,所以他只能忍着,但当他看到自己家的女仆站在门旁时,他再也忍受不了内心的委屈,泪水簌簌滚落下来。所以这时阿舒内心既感到屈辱又感到委屈。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称谓变化的把握能力,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人物内心情感变化的把握能力。接待此类题型时首先要回归文本,看这些称谓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现的,从而把握人物内心的情感。
- 22 -
章开头称自己的老师为“我们的老师石博纳特”,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亲近之情。当自己迟到,老师对自己询问批评时,称其为“老师”,说明学生对老师的亲近感已消失。而当老师给自己的学生起外号时,这时称其为“教师先生”,表达了学生内心的痛苦之情,学生对老师已有了距离感。最后当学生内心受到巨大的伤害,而老师却心安理得地抽起烟来,这时称其为“石博纳特先生”,说明他在孩子心里已经不能称作老师了。
【9题详解】
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明确表达出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围绕观点组织材料,并形成答案。从文本情节引述论据分析。对于小说情节合理性的探究,绝对不能离开文本而漫无边际地去谈,而应该紧密结合文本,并运用文本中的具体情节等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本题中“这件事并不大”中“这件事指代的内容应该是引起石博纳特老师给学生起外号的事件,就是后文交代出来的阿舒陪妹妹玩洋娃娃结婚的游戏,妹妹恰巧找到石博纳特老师当祭司这件事,在孩子们的生活中,这件事是很平常的小事,并没有什么过失,所以称作“这件事并不大”,而后文阿舒却认为那一个假日与妹妹玩耍,是他一生中一次最丢脸的过失,是因为这件在孩子眼中很小的事,却让石博纳特老师给自己起了“小媳妇”的外号,当时的孩子认为这是一生中最丢脸的过失,给学生带来了一生难忘的伤害。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庐山卧龙庵记
朱熹
卧龙庵在庐山之阳,五乳峰下。子自少读龟山先生杨公诗,见其记卧龙刘君,隐居辟谷,木食涧饮,盖已度百岁而神清眼碧,客至辄先知之,则固已知有是庵矣。去岁蒙恩来此,又得陈舜俞《庐山记》。读之其言曰凡庐山之所以著于天下盖有开先之瀑布见于徐凝李白之诗康王之水帘见于陆羽之《茶经》。至于幽深险绝,皆有水石之美也。此庵之西,苍崖四立,怒瀑中泻,大壑渊深,凛然可畏。有黄石数丈,隐映连属在激浪中。视者眩转,若欲蜿蜒飞舞,故名卧龙。此山水之特胜处也。于是又知其泉石之胜。
乃如此间以行田,始得至其所。则庵既无有,而刘君亦不可复见,独其泉石之胜犹昔。然其壮伟奇特之势,则有非陈《记》所能仿佛者。予既惜其出于荒堙废壤,而又幸其深阻夐绝,非车尘马迹所能到,倘可得擅而有也。乃捐俸钱十万,
- 22 -
属西园隐者崔君嘉彦,因其旧址,缚屋数橡,将徙居焉。又缘名潭之义,画汉丞相诸葛公之像,置之堂中。而故友张敬夫尝为赋诗,以纪其事。
然庵距潭犹数百步,步乱石间,三涉涧水乃至。又无所托足以寓瞻眺。因相其东崖,凿石为磴,而攀缘以度。稍下乃得巨石,横出涧中,仰翳乔木,俯瞰清流,前对飞瀑,最为谷中胜处。遂复作亭其上,榜曰“起亭”,以为龙之渊卧者,可以起而天行矣。
(选自《明清游记散文选》)
10.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隐映连属在激浪中 属:连接
B. 倘可得擅而有也 擅:擅自
C. 因相其东崖 相:察看
D. 遂复作亭其上,榜曰“起亭” 榜:匾额
11. 对中文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读之其言/曰凡庐山之所/以著于天下/盖有开先之瀑布见于徐凝李白之诗/康王之水帘见于陆羽之《茶经》
B. 读之其言/曰/凡庐山之所以著/于天下盖有开/先之瀑布见/于徐凝李白之诗/康王之水帘/见于陆羽之《茶经》
C. 读之/其言曰/凡庐山之所以著/于天下盖有开先之瀑布/见于徐凝李白之诗/康王之水帘/见于陆羽之《茶经》
D. 读之/其言曰/凡庐山之所以著于天下/盖有开先之瀑布见于徐凝李白之诗/康王之水帘见于陆羽之《茶经》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辟谷,古代一种养生之术,不食五谷,是隐士常用的一种修炼方式。
B. 《茶经》,我国最早的关于茶叶生产、饮茶技艺和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
C. 行田,谓经行于田间,文中是指作者趁公务闲暇时,进行踏青郊游活动。
D. 诸葛公,指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13.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朱熹少时读龟山先生的诗作,就知道庐山北侧的五乳峰下有座卧龙庵。
B. 陈舜俞《庐山记》描写卧龙庵周围壮伟奇特的景色,认为是庐山最美的风光。
C. 作者为卧龙庵地处荒僻遭到废毁感到可惜,但又喜欢这与尘世隔绝的所在。
D. 作者因为庵名“卧龙”隐含飞腾之意而重修了卧龙庵,并写作本文来记其事。
- 22 -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木食涧饮,盖已度百岁而神清眼碧,客至辄先知之。
(2)属西园隐者崔君嘉彦,因其旧址,缚屋数椽,将徙居焉。
【答案】10. B 11. D 12. C 13. C
14. (1)他采食树上野果饮用山涧泉水,活了一百多岁还神思清楚眼睛明亮,有客人来访总是预先就知道了。(2)嘱咐西园隐士崔嘉彦,依照卧龙庵的旧址,建了几间房子,准备搬来住在这里。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是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设题,然后把加点词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看能否讲得通。
A项,“属在激浪中”翻译为:在湍急的波浪中若隐若现而又连接不断。“属”,连接。
B项,“擅而有也”翻译为:或许我可以独自占有此地。“擅”,独有。
C项,“相其东崖”翻译为:察看了它东面的山崖。“相”,察看。
D项,“遂复作亭其上,榜曰‘起亭’”翻译为:于是又在这巨石上建造了和亭子,匾额叫“起亭”。“榜”,匾额。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本题中,“之”是“读”的宾语,因此在“之”后断开,排除A和B。“凡庐山之所以著于天下”是指庐山在天下闻名的原因,因此在“下”后断开,排除C。翻译为:我阅读这篇文章,它上面说:“大凡庐山在天下闻名的原因,是有出现在徐凝李白诗作中的开先瀑布,以及出现在陆羽《茶经》中的康王谷水帘。”
故选D。
【12题详解】
- 22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文中是指作者趁公务闲暇时,进行踏青郊游活动”是错误的。由原文“去岁蒙恩来此”“乃如此间以行田,始得至其所”可知,作者在此期间是作为地方官员,所以是到这里巡视,考察该地区农业生产情况。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A项,“庐山北侧”是错误。由原文“卧龙庵在庐山之阳”可知,卧龙庵是在庐山的南面。
B项,“认为是庐山最美的风光”是错误的。由原文“然其壮伟奇特之势,则有非陈《记》所能仿佛者”可知,作者看到的山石雄伟奇特的样子,不是陈舜俞《庐山记》所描绘的。所以是作者认为山石雄伟奇特的样子是作者认为是庐山最美的风光。
D项,“因为庵名“卧龙”隐含飞腾之意”是错误的。作者重修卧龙庵,并写作本文来记其事的原因有很多,并不仅仅是庵名“卧龙”隐含飞腾之意。
古训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的得分点为:“木食”,宾语前置句,采食树上野果;“涧饮”,宾语前置句,饮用山涧泉水;“岁”,年;“辄”,总是,往往。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属”,嘱咐;“因”,依照;“缚屋数椽”,定语后置句,建了几间房子;“焉”,在这里。
【点睛】理解文章的内容,是做文言文题的基础。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另外,像比较生僻的文章,翻译起来比较拗口,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题干去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由点及面,慢慢读懂文言文段。
参考译文:
- 22 -
庐山之南,五乳峰之。我年轻时读到龟山先生杨时的诗作,发现其中记有卧龙刘君,隐居其中辟谷求仙,他采食树上野果饮用山涧泉水,活了一百多岁还神思清楚眼睛明亮,有客人来访总是预先就知道了。那时我就本来已经知道庐山那有这座卧龙庵了。去年承蒙承蒙圣恩来此地为官,又得到陈舜俞写的《庐山记》。我阅读这篇文章,它上面说:“大凡庐山在天下闻名的原因,是有出现在徐凝李白诗作中的开先瀑布,以及出现在陆羽《茶经》中的康王谷水帘。至于其他幽深险绝之处,都有流水奇石这样的胜景。卧龙庵的西边,苍翠高崖在四周耸立,湍急的瀑布在山中倾泻,巨大的山谷如深渊般幽深,令人毛骨悚然心生畏惧。有一块几丈大小的黄色山石,在湍急的波浪中若隐若现而又连接不断。看的人会觉得眼前旋转,好像要如龙蜿蜒飞舞升空,因此此地被命名为卧龙。这里是庐山山水特别美的地方。我因此又知道了这里幽泉奇石的美。
到这里巡视,考察该地区农业生产情况,才得以来到此地。卧龙庵已经没有了,刘君也不可能再次见到,唯独这里幽泉奇石之美仍如当年。然而我看那山石雄伟奇特的样子,就不是陈舜俞《庐山记》所能相像的。我已经怜惜这座庵废弃在荒僻之地,又为它幽深险阻与世隔绝,不是车马人际轻易能到达而幸运,或许我可以独自占有此地。于是舍弃十万钱俸禄,嘱咐西园隐士崔嘉彦,依照卧龙庵的旧址,建了几间房子,准备搬来住在这里。有依据卧龙庵的语义,画了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画像,安置在堂屋之中。旧友张敬夫曾经为此作诗,来记下这件事。
庵距离卧龙潭还有几百歩远,在乱石间行走,多次渡过山涧才能到达。又没有足够立足用来远眺之处,于是察看了它东面的山崖,开凿山石作为台阶,攀爬着越过山崖。在稍微低一点的地方竟然发现了一块巨大的石头,她横伸超出山涧,在其上我上可看高达的树木,下可看清澈的泉水,面前正对飞瀑,此地是山谷中风景优美之处。于是又在这巨石上建造了和亭子,匾额叫“起亭”,我认为深渊中沉睡的蛟龙,是可以从这里腾起字天空中遨游的。
(二)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在例举孔子的言行后,对师生关系给出的概括性的句子是:____,____。
(2)《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乡村中常见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_。
(3)《过秦论》中,贾谊对秦亡的原因给出的结论性判断是:____。《六国论》中苏洵在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时指出“故曰:____。”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周瑜风流倜傥,从容打败曹军的句子是:____,____。
【答案】 (1).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2). 师不必贤于弟子 (3). 狗吠深巷中
- 22 -
(4). 鸡鸣桑树颠 (5).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6). 弊在赂秦也 (7). 谈笑间 (8). 樯橹灰飞烟灭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吠”“颠”“弊”“樯橹”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6.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都不相同的是
A. 笑靥/梦魇 饿殍/浮夸 按捺不住/深文周纳
B. 拓印/朱拓 拮据/占据 喟叹不已/渭流涨腻
C. 熨帖/字帖 隽永/隽秀 温情脉脉/时代脉搏
D. 敕造/讽刺 恣意/姿容 便宜行事/便民服务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词语中的加点字,读音都不相同的是”,然后依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正误。
A项,笑靥(yè)/梦魇(yǎn) 饿殍(piǎo)/浮(fú)夸 按捺不住(nà)/深文周纳(nà)
B 项,拓印(tà)/朱拓(tà) 拮据(jū)/占据(jù) 喟叹不已(kuì)/渭流涨腻(weì)
C项,熨帖(tiē)/字帖(tiè)隽永(juàn)/隽秀(jùn)温情脉脉(mò)/时代脉搏(bó)
D项,敕造(chì)/讽刺(cì)恣意(zì)/姿容(zī)
- 22 -
便宜行事(biàn)/便民服务(biàn)
故选C。
【点睛】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善用排除法。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的。
17.叙述学中,一般把“谁说故事”“站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称为叙述角度,叙述角度可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下列关于有关作品叙述角度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在《边城》中,我们通过作者“无所不知”的叙述,全面了解了翠翠生活的环境和故事,这种叙述角度是“全知视角”。
B. 《金岳霖先生》一文中,作者只写自己看到听到的金岳霖先生,只写人物的所作所为而不写人物的所思所想,突出了事件的亲历性。
C. 《祝福》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描写“我”在鲁镇的见闻,又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两种视角交替使用,使表达更丰富深刻。
D. 《林黛玉进贾府》采用的是“全知视角”,我们跟随着初到贾府的林黛玉的脚步借助她的眼睛,看到贾府的环境和人物。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叙述角度的把握能力以及对名著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是什么是“全知视角”,什么是“有限视角”。所谓的“全知视角”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有限视角”用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然后再根据自己平时对名著的积累和理解来作答。
A项,“‘无所不知’的叙述”,“全知视角”是错误的。《边城》,为了能够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使文章显得更加亲切,采用了第二人称,因此不是“全知视角”。
故选A。
- 22 -
18.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需要以精练的文字准确概括逝者毕生的道德与功业,以此怀念逝者,慰勉生者。以下四则挽联与所悼念人物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
B. 言行唯经典常谈,师表真堪垂后世
文章则雅俗共赏,才名自合冠群伦(朱自清)
C. 沅芷湘兰,一代风骚传说部
滇云浦雨,平生交谊仰文华(老舍)
D. 斯人已逝,地坛只剩旧辙
英灵宛在,文苑永存哲音(史铁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中挽联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哇练的特点,挽联以精练的文字准确概括逝者毕生的道德与功业,以此怀念逝者,慰勉生者。然后结合课内外的积累对人物形象要准确把握。
C项,此挽联时施蛰存写给沈从文的挽联。上联说沈从文的作品是现代的楚风、楚辞,不过不表现为辞赋,而表现为小说。下联说作者和沈从文的交谊,虽然有五六十年之久,但经常会面的机会,只有在上海的三四年和在昆明的三年。彼此离居的时候,也不常有书信来往。因此,作者和沈从文的交情,形迹是可谓疏远的,但由于彼此相知较深,在出处之间,以及一些社会关系,有共同之处,在一个时代的文人之间,也有理由可以彼此都认为挚友。
故选C。
19.下列语段空缺处,填入的句子衔接正确的一组是
路连接着家与前方 。 。 。 。 。
①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
②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
③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
④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
⑤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
A. ①②④③⑤ B. ①⑤②④③ C. ⑤①③②④ D. ①③⑤②④
【答案】C
- 22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的能力,属于语句的排序题。解答此类题目,需要通读语段,根据语境和分句间关系进行解答。做这类题目的关键是语句的连贯,容易出错的地方排序。
本题中第一句话的陈述对象是“路”,而后面的语段却围绕“流浪”来说,所以要把二者给衔接起来,故把⑤放在前面。然后谈“流浪”时,先谈到它的历史,再谈到本质,特别是②和④二者都谈到了“命运”,二者关系紧密,所以②和④紧挨着。
故选C。
【点睛】解答语句排序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
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
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这类排序题由于没有语境设置,因而不必考虑与整个语境的衔接,只要做到句与句间的思路清晰与连贯就行了。但作为排序训练的基础,我们必须认真掌握好解答这类题的基本技巧。一般说来,解答这类题需要经过四步,即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连缀排列顺序、检查调整确定。
20.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孔孟的儒家学说,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
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指的是《诗》《书》《礼》《易》《乐》《春秋》这六部中国古代经典;“传”指传记,是关于古代圣贤生平和思想的记录。
C.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光耀千古的诗文名篇。
D.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与苏轼并称“苏辛”,代表作有《青玉案·元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答案】C
【解析】
- 22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是错误的。荀子提出了性恶论的观点。
B项,“‘传’指传记,是关于古代圣贤生平和思想的记录”是错误的。在这里,“传”是解释六经的著作。
D项,“北宋词坛”是错误的。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
故选C。
21.下面两段学生习作,你认为哪一段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原文】他选择成为一名消防员,他喜欢身穿消防员的制服。虽然是一份充满危险的工作,但是他可能因此名声大噪。他妈妈支持他,但是他的爸爸坚决反对。
【修改稿】他憧憬着成为一名消防员。这是一个令人兴奋、充满危险但又有机会成为英雄王子的职业。蓝色哔叽布料的制服,裤腿边整齐得如同刀口一般的折痕,漆皮的帽檐。穿上这一身后,他觉得自己看上去非常亮眼,他的母亲说:“真帅气!”可父亲眼中却满是愤怒和失望,瞪了他一眼后,猛地转身走了开去。
【答案】修改稿写的更好。
修改稿中除了叙述之外,还有更多描述性的语言,使语段更充实,同时更能表现作者憧憬成为一名消防员的原因,那就是想要名声大噪。对于孩子的理想,修改稿中对母亲加入了语言描写,更形象地体现出母亲对儿子的支持,而对父亲进行了具体的神态和动作描写,更体现出父亲对儿子这一“理想”的愤怒和否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同时考查对语言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审题,如本题“下面两段学生习作,你认为哪一段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采用了主观题的形式,然后从内容、句式、手法、情感的表达等角度进行鉴赏。
本题中原文只是一中纯粹叙述,而修改稿在原稿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描述性语言,如对消防员服装的描述,对消防员这一职业光环性的描述,并且把原稿中的“选择”换成了“憧憬”,从而更加体现出作者没有真正理解消防员这一工作,自己想成为消防员带有很大的功利性。而后文父母的态度形成了对比,并且对父母进行了更细致入微的描写,更加能体现父母对孩子这种思想的态度。
- 22 -
四、写作(共60分)
22.史铁生在地坛中寻得了新的生命,朱自清在荷塘边觅得了人生“刹那的意趣”,苏东坡在赤壁领悟了“物与我皆无尽也”的道理,柳宗元在西山感受到“与造物者游”的精神自由……你的生命中是否也有这样地方,曾带给你遗世独立的悠游、温暖的感动、生命的启示或人生的顿悟。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来讲述你与“它”的故事。自定主题,自拟题目。
【答案】参考范文:
那个带给自己温暖感动的地方
偶然的机会,到原来的家附近闲廷,一切都仿佛都已改变又仿佛都没有变,我在那条熟悉的小路上走着,五月的风轻轻拂过脸颊,帯着些许温暖,淡淡的花香夹杂着熟悉的气息袭来,阳光通过路旁的缝隙洒下,碎了一地,闪內发亮。我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温暖的画面:深秋时节,灿黄的树叶铺满了整条小路,远处,一个小女孩正趴在爸爸背上,脸上笑的满足而灿烂,心里满满都是温暖。
在这里住时,我还在上小学,每天吃完饭后爸爸总会帯上我去附近的小路上散步,若是金秋时节,路上总会铺上一层金黄的地毯,夕阳轻轻抚摸那地毯,折射出温暖的光。我总是蹦蹦跳跳的跟在爸爸屁股后面享受着令人惬意的风景,爸爸步子很大,没一会儿我便累了,于是爸爸总是轻轻转身将我背起,我总是将头轻轻贴在爸爸宽厚的背上,总感到很安心。傍晩的风已完全褪去了午后的燥热,带着些许夜晚独有的寒气,但我丝毫没有感到冷,因为爸爸的体温正温暖着我,包裹着我,心里面是满满的温暖和感动。
有时,我会嚷着让爸爸给我讲故事,有时是美人鱼,有时是白雪公主,但无论是什么其实都无关紧要,因为我都会听得入迷,因为我正趴在世间最温暖的地方。路瘦瘦的,但足以容下我和爸爸的身影。
后来,物是人非,青春期的我不愿再与爸爸亲近,总是在爸爸兴致勃勃地向我提出饭后散步的要求时冷漠的用作业多为借回拒绝,每当我看到爸爸黯然离去的身影,总会一阵酸楚。时间会改变一切,白了爸的发,深了爸爸的皱纹,将他身上的棱角磨平,可时间在爱之前是苍白无力的,无论过多久,都无法改变爸爸对我无尽的爱:每天早上出]时,总会在客厅的留言板上看见爸爸留给我的便条:宝贝,今天冷,多穿点。丫头,早餐在桌上,趁热吃。每个埋头苦读的夜晚,总会听到一阵轻微的响动,一回头桌上空留一杯牛奶,在灯光的照耀下気着热气,而我转头望去,只见爸爸微胖的略显佝偻的身影正缓缓走出。每当这时,我总会情不自禁的任记忆回到那条小路,回到那些年趴在爸爸背上听故事的日子。
- 22 -
现在,我又站在这条小路上,依旧是路,依旧是我,但却再也回不去当初,但那些日子已成为我记忆中最感动的触点,每当触及,总有一阵暖流流过。
那时,我还很小。那时,爸爸还很年轻。那时,我总趴在世间最温暖的的地方。那时,也是这条小路。路瘦瘦的,容不下我如此多的温暖的感动。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中首先列举了我门比较熟悉的作家,他们在某个地方得到生命的感悟。最后是一句总结性的话语,你的生命中是否也有这样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曾带给你遗世独立的悠游、温暖的感动、生命的启示或人生的顿悟。然后要求写一篇你和这个地方之间的故事。本文适合写成一篇记叙文或散文,但是在写作的人过程中逆序体现这个地方给你带来的或遗世独立的悠游、或温暖的感动、或生命的启示或人生的顿悟。
参考立意:
1、那个带给自己温暖和感动的地方
2、那个带给自己生命启示的地方
3、那个让自己生命得到顿悟的地方
素材积累:
1、界上有那么一个地方,在风狂雨肆的时候给我们以庇护,在心灵疲惫的时候给我们以慰藉,在漂泊流离的时候给我们以港湾,在饥寒交迫的时候给我们以温暖,这就是一个令我们谁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地方——家。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每当日落西山,华灯初放,街上如水流逝的车流,行人匆匆的脚步,无不向着同一个方向——家。没有家的人,永远没有一种归属感,就像一朵永远漂浮不定的云。但是,家,不仅仅是一间四四方方的房子,不仅仅是美丽豪华的布置。组成家的最重要的元素是我们的情和我们的爱,这种情和爱需要我们用心灵去经营,她是一种关爱的情,她是一种温暖的爱。人人都渴望拥有一个温馨的家。家,是丝丝的情愫;家,是浓浓的爱语;家,是絮絮的念叨;家,是一页一页翻过去的琐碎的日子。
2、眼瞧着天气一点一点地转冷,外婆又开始不停地念叨要多穿一些衣服。我先是一脸的不情愿,却又在烧火炒菜时,急冲冲地跑到土锅灶旁,瑟瑟发抖地烤着火,然后一屁股坐在灶前,动都不愿动,连要熄火时也不肯离开,嘘,灶膛里我放的山芋还没烤好哪!
- 22 -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悄悄溜走,乡村、池塘、老屋都成为记忆中的风景,但每当我回想起这些画面,嘴角便止不住地上扬,心头有一股暖流浅浅划过。
3、听了大岳法师的话,我真的感觉不虚此行,顿悟仿佛醍醐灌顶,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用心观察,用心感受:有些人整天无所事事,碌碌无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却从不用心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对身边的诸多事情视而不见,因此这种人即使火到老,也不能领悟出生活的真谛;相反,有些人可能开始什么事情都不懂,但他们知道该认真学习,细心观察,勤于探索,用心去体验,因此,他们可以能够更好的体会生活的美好。福严寺可真是我生命中的一块宝地啊,它让我的的人生有了顿悟。
层次分析:
记叙文可用线形结构。即全文只写一件事情的记叙文形式。就是将一件事情从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一条线写下来。在高考考场,要想写出代表高三水平、符合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要求的优秀的“线形结构的记叙文”必须至少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符合记叙文文体特征——善于描写,有意识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有表现力,适当的环境描写——渲染气氛增加文学意蕴。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22 -
- 22 -
相关文档
- 江苏省宿迁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上2021-06-068页
- 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2021-06-0619页
- 【语文】北京市房山区2019-2020学2021-06-0617页
- 2018-2019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2021-06-0614页
-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第二中学2019-22021-06-0626页
- 2019-2020学年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2021-06-0613页
- 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9-20202021-06-0624页
- 广东省惠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2021-06-0612页
- 江苏省常州市2019-2020高一语文下2021-06-0612页
- 四川省资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2021-06-06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