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50 KB
  • 2021-06-06 发布

【语文】湖北省宜昌市高中教学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湖北省宜昌市高中教学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 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可能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象。在美国网站上,有不少人发帖讨论“你读过最美的中国诗词是什么”,在另一些论坛上,也有很多人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中国诗词。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李白、杜甫、鱼玄机……国外读者不仅涉猎广泛,有的还见解深刻,让人颇感惊喜。诗词除了是他们学习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交流的工具。一位网友说,他家隔壁曾住着一位荷兰女士,在她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她把一本《李白诗集》送给了该网友,以感谢对她的帮助。在诗集的封面上,她手抄了《月下独酌》这首诗,可以想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式的东方诗意,同样可以丰盈国外读者的精神世界,为他们带去情感上的哲思与共鸣。‎ 中国诗词走进国外读者心中,只是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小切口。从莫言、刘慈欣、曹文轩等的作品得到国际认可,带动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得到更多关注;到《欢乐颂》等影视作品纷纷“出海”,在海外涌动起一股国剧“华流”……中国文化的世界“能见度”越来越高。甚至连中国网络文学也成功进入国外二次元领域:在“武侯世界”“引力世界”等翻译网站上有近400万的活跃用户在“追更”中国网络小说。如果说,曾经的中国文化在海外还是一些小圈子里品读的对象,那么今天,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中国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已经开始为更多普通外国人带去“不一样的空气”。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也让文化传播有了更多“此时此刻”的互动感、参与感。‎ 文化不只是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价值,它的意义在于给心灵以启迪,给精神以力量。当前,“走出去”‎ 的中国文化,思想内容承载量还比较有限,尤其是以武侠、玄幻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学,虽然有些包裹着传统文化的外衣,但真正能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价值理念的不多,能产生深刻文化影响的更少。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本就是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今天,《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声誉,而早期西方传教士翻译《红楼梦》时,可是一度将宝玉错认为女孩。误解与曲折并不是问题,精彩的中国故事,往往都会经历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打造更多能承载中国文化气度的优秀载体,让真正负载中国价值观的“内容文化”更多地传播出去,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季羡林曾说过,“中国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文化大国,最有可能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是中国文化”。今天,世界更加关注中国文化,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一方面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越显纯熟与自然。让更多的“长安花”走出去,与世界共赏中国文化之美,人类文明将会拥抱更多的精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诗词不仅受到国外读者的喜爱,还可以丰盈他们的精神世界,为他们带去情感上的哲思与共鸣。‎ B.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关键是打造更多承载中国文化气度的优秀载体,传播负载中国价值观的“内容文化”。‎ C.当今中国文化只要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就一定能为更多普通外国人带去“不一样的空气”。‎ D.精彩的中国故事“走出去”,往往都会经历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也可能产生误解与曲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荷兰女士送《李白诗集》的例子,表明诗词既是外国网友学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交流的工具。‎ B.对“走出去”的中国文化,作者在指出了存在的问题的同时列举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 C.作者从当代作家作品、影视剧和网络文学等方面来举例论述中国文化已经开始“走出去”。‎ D.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作者先举例,再分析,最后坚信更多的“长安花”将走出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超过很多人的想象,连普通外国人也喜欢诗词。‎ B.如今中国文化能够“走出去”,就是因为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 C.中国文化“走出去”之路虽坎坷不平,但精彩的中国文化将更多地传播出去。‎ D.网络文学虽然已“走出去”,却没有真正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和价值理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对素质教育的定义是:“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据此,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国民素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并不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主,而是把提高考试分数作为首要目的。这种教育倾向不利于学生劳动实践、适应社会生活等各方面能力的形成,对学生的发展甚至于整个国家、民族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材料二:【摘自《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育与健康监测结果报告》】‎ 表1 全国四年级和八年级男女生身体形态分布表(%)‎ 形态/对象 四年级总体 四年级男生 四年级女生 八年级总体 八年级男生 八年级女生 肥胖 ‎8.8‎ ‎10.7‎ ‎6.6‎ ‎9.7‎ ‎10.7‎ ‎8.6‎ 超重 ‎10.0‎ ‎10.3‎ ‎9.6‎ ‎10.7‎ ‎8.9‎ ‎12.9‎ 正常 ‎74.4‎ ‎71.5‎ ‎77.8‎ ‎76.7‎ ‎76.4‎ ‎76.9‎ 低体重 ‎6.8‎ ‎7.5‎ ‎6.0‎ ‎2.9‎ ‎4.0‎ ‎1.6‎ 表2 全国城乡四年级和八年级视力状况分布表(%)‎ 年级 城乡/睡眠 视力正常 轻度不良 中度不良 重度不良 四年级 城市 ‎53.4‎ ‎10.5‎ ‎21.3‎ ‎14.8‎ 县镇 ‎55.7‎ ‎10.2‎ ‎20.6‎ ‎13.5‎ 乡镇 ‎65.3‎ ‎9.0‎ ‎16.4‎ ‎9.3‎ 农村 ‎69.6‎ ‎8.5‎ ‎14.7‎ ‎7.2‎ 八年级 城市 ‎23.4‎ ‎6.3‎ ‎22.8‎ ‎47.5‎ 县镇 ‎26.3‎ ‎6.6‎ ‎22.9‎ ‎44.2‎ 乡镇(含农村)‎ ‎40.0‎ ‎7.1‎ ‎21.0‎ ‎31.9‎ 表3全国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睡眠时间分布表(%)‎ 年级/时间 ‎7小时以下 ‎7—8小时(含7小时)‎ ‎8—9小时(含8小时)‎ ‎9—10小时(含9小时)‎ ‎10小时以上 四年级 ‎12.7‎ ‎15.0‎ ‎21.6‎ ‎28.5‎ ‎22.2‎ 八年级 ‎12.2‎ ‎38.6‎ ‎29.8‎ ‎15.2‎ ‎4.2‎ 表4全国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锻炼习惯城乡分布表(%)‎ 年级/城乡 城市 县镇 乡镇 农村 乡镇(含农村)‎ 四年级 ‎36.5‎ ‎30.5‎ ‎25.2‎ ‎21.7‎ 八年级 ‎22.0‎ ‎18.7‎ ‎15.6‎ ‎ ‎ ‎ ‎ 材料三:‎ 去年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中小学生减负措施》,这是第一个全面系统推进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文件,明确了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和政府的责任,目前已有24‎ 个省份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应该明确,学生完成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是其应尽的学习义务和应付出的必要努力,合理的负担是学生开发智力、激发潜力、锻炼能力的必要条件,这不应被视为过重的学业负担。要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勤奋学习、刻苦学习。‎ 减负是要减去强化应试、机械刷题、超前超标培训等造成的不必要、不合理的过重负担。因此,不能简单地降低课业难度,减少作业量,不能搞一味的、一刀切的减负。应按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科学减负,有减有增,优化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负担保持在合理的、适度的范围之内。‎ 减负还要坚持综合施策、多方联动。教育部要求学校要精准分析学情,注重差异化教学和个别指导,解决好学生学习上“吃不饱”“消化不了”需求多样等问题;要减少考试次数,不得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坚决禁止分班考试,实行均衡编班。要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规范培训行为,严禁超标超前培训,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完善“黑白名单”制度,切实减轻校外培训造成的过重课外负担。要进一步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帮助孩子设定人生目标,防止盲目攀比送孩子参加不必要的校外培训。‎ 此外,教育部还要求各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不片面以升学率考评学校和教师,更不得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要深化中高考命题改革和招生入学改革,切实提高命题质量,注重考查学生综合素质,不出超标难题怪题,规范招生入学秩序,缓解竞争压力。‎ ‎——摘选自2019年11月15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的“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而“应试教育”则与这一宗旨背道而驰,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不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B.《体育与健康监测结果报告》反映出的问题与我国长期盛行的“应试教育”有关联,应试教育片面地把提高分数作为学习首要目的而忽略提高身体素质。‎ C.针对中小学“减负”,各级教育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减负实施方案,其中《中小学减负措施》是第一个全面系统推进中小学减负工作的文件。‎ D.我国中小学生在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只有切实减除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积极开展体育锻炼,还学生充足的睡眠,才能改变这一现状。‎ ‎5.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针对我国中小学生视力状况的调查显示,高年级学生视力状况普遍不如低年级学生,城市学生不如农村学生。‎ B.从全国抽样调查看,中国学生体型超标情况严重,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身体形态超越正常值的比例均超过20%。‎ C.从睡眠时间分布图看,全国八年级学生中有一半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且呈现越往高年级越睡眠不足的趋势。‎ D.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八年级相对四年级有锻炼习惯学生的比例均呈递减趋势,农村学生尤其缺乏锻炼习惯。‎ ‎6.针对中小学“减负”这一热点话题,结合三则材料,请阐述从哪些方面入手采取措施,实现“科学减负”?(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面小题。‎ 泥 墙 何锐 ‎①昨晚梦见地震了,我站在大街上,感觉大地摇晃,对面人家的泥墙裂开大大的缝子,醒来忍不住想起我家老屋的墙。上次回去还是一年以前,与老屋一样,泥墙已经半颓,全然失去了它昔日的伟岸,如风烛之年的老人,兀自守候着孤单的故园。‎ ‎②人能站多久?无论多强壮,大概只要几个小时,最多半天,就会觉得很累。何况这样一堵墙,它们站在那动辄就是几十上百年。砖墙尚可,泥墙的寿命更要短很多。一般的泥墙都是用稻草麦秸沫混了泥土托坯,用泥坯砌墙,外面再抹上厚厚的一层黄泥。因为泥土不需要很高的成本,所以一般人家都可以把泥墙砌得又高又厚。但无论多高多厚,它的本性毕竟是泥土,经过几十年的岁月侵蚀,再好的泥墙也会成为一个弯腰驼背的老人。加上风吹雨打,墙上的泥土纷纷脱落,裸露出为巩固韧性的经年累月的麦秸稻草,犹如枯瘦的筋骨血管,更显沧桑。墙的外表也不再光滑,从上到下布满雨水频繁冲刷流过的蜿蜒流痕。不知道是当初就混在其中的草籽们的后代,还是鸟雀衔来的野草小花,在墙上肆意生长,随风摇曳。淡绿的苔藓从墙角一直往上爬。蚂蚁忙忙碌碌地在这“崇山峻岭”间翻过,寻找“世外桃源”。当一堵墙站立太久时,恰好一阵大风吹来,就会有一块轰然倒塌,成了残墙。‎ ‎③在我小时候,很少有人家的墙是完整的,就连附近菜队围好的泥墙都是带着豁牙的样子。比起方方整整的砖墙,我觉得带着豁牙的墙更让人喜欢。高大整齐的砖墙像严肃的贵族,一丝不苟,让人敬而远之。而沧桑的泥墙却似平易近人的邻家老翁,虽然衣衫有些褴褛,却慈祥可亲。‎ 半颓的泥墙似乎丧失了看家护院的效果,可在那个民风淳朴的时候,没几个人会为此担多少心。没有了泥墙的阻隔,院子里的屋子、园子、家什更一目了然。这家有几棵果树,种着什么园子,开着几样花,院子是不是规整,甚至衣架上都挂着什么衣服,比原本一面单调的泥墙更让人赏心悦目。经常见某家的主人站在园子里,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与墙外的邻居大声聊天。墙豁这时候倒像是一扇窗子,让人们之间更近了一步。‎ ‎④残墙的低矮处成了半大孩子最喜欢呆的地方。我经常放学后,手拿一块饽饽,骑在墙豁子上,边往嘴里塞,边看路过的行人,远远看见有小伙伴就大声地招呼,一起坐在墙上摇着腿说话,或者看袅袅的炊烟、晚归的蜻蜓和小鸟,或者闻邻居大锅里传来烀玉米的香味。泥墙更是个好玩具,淘气的孩子们把跳墙当做一种挑战游戏。谁跳得更高、更快、更利索,就成了孩子王,没有人不服气。后来看了《西游记》,我觉得这跟花果山的猴子把能跳进水帘洞的孙悟空拥立为王,倒有几分相似。‎ ‎⑤稍微长大一点,我更喜欢靠在墙豁上看书,借着黄昏柔和的光,让书页上的字一个个跳进眼里。直到瑰丽的晚霞把白纸染成绯色,才惬意地将头靠在墙上满意地眯上眼睛。有次我在《聊斋志异》里看到一个故事,讲一个书生夜读,在院子的残墙处有个美女露出半个身子,一笑就不见了……当时不但没觉得可怕,倒觉得有几分浪漫,让人想到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⑥春天里看书的时候,还有满树的花陪在身边,花枝触手可及。秋天更不用说了,随手摘个果子塞进嘴里,是常有的事。‎ ‎ ⑦我太奶奶与邻居的老人们也喜欢在太阳好的日子搬只小马扎,聚在泥墙底下,一边晒太阳一边做着小活,或者依偎着被晒得温热的泥墙唠叨些过日子的琐事和积年的老话。整日的劳碌,这似乎是他们最幸福惬意的时光。当初他们曾彼此帮衬着筑起生活的小窝,也筑这泥墙,并在它的庇护下度过了一生并不富裕却安宁幸福的日子。泥墙从出生就默默站着,陪伴见证了她们走过的青春、中年直到暮年的岁月。‎ ‎⑧老人们终究会故去,泥墙终有一日会倒塌,回归自然,回归泥土。其中的沙粒如孤儿一般流浪,经过菜地、田野、河畔,到新的地方落脚。或者从此以后再也不会回到当初的地方,但泥墙却会永远站在它的心里。而它曾经是一堵高大的墙的组成部分,这将是永恒的记忆。就如我们一样,无论走出多久多远,都走不出故园泥墙的影子。‎ ‎(选自《散文百家》2016年第05期)‎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3分)‎ A.第三段的划线语句综合运用对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突显泥墙虽衰败却温暖的特点。‎ B.第七段主要叙述了老人在泥墙边的生活,为后文写泥墙的坍塌和以此而引发出对生命的思考做铺垫。‎ C.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突出使用了记叙、说明、描写和抒情等,对文章的表情达意助益不少。‎ D.全文情感表达并不局限于一词一句一段,而是潜移默化地融入在追忆的细微笔墨之中。如此创作,会让读者易于接受并引发情感共鸣。‎ ‎8.文章第②段写岁月侵蚀的泥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9.文章中的“泥墙”蕴含丰富,根据文章内容,请分析“泥墙”的含意。(6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夏四月,公北救刘延。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公从之。绍果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遂解白马围。绍渡河追公军,至延津南。公勒兵驻营南阪下,使登垒望之,曰:“可五六百骑。”有顷,复白:“骑稍多,步兵不可胜数。”公曰:“勿复白。”乃令骑解鞍放马。是时,白马辎重就道。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绍骑将文丑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复白:“可上马。”公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公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大破之,斩丑。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公还军官渡。绍进保阳武。‎ 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送之。绍谋臣许攸来奔,说公击琼等。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琼等望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郃等闻琼破遂来降 ‎。绍众大溃。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虏其众。公收绍书中,得许都及军中人书,皆焚之。冀州诸郡多举城邑降者。至是公破绍,天下莫敌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郃等/闻琼破/遂来降 B.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郃等/闻琼破/遂来降 C.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郃等闻琼破/遂来降 D.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郃等闻琼破/遂来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讳,不说、避忌的意思,我国古代常在人的名字前称讳,以表示尊敬。‎ B.字,人的表字,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通常有某种关系的称呼。‎ C.骑,文中是骑马的意思。如《鸿门宴》中“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官渡,位于河南省中牟县,曹操曾在此以弱胜强打败袁绍,史称官渡之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曹操年少机警。曹操年少时机警有谋略,但放荡不羁,不从事操行的修养和学业的研习,大家都不看好他,只有乔玄、何颙认为他与众不同。‎ B.曹操胆识过人。在延津南面,敌人的骑兵很多,属下建议撤回辎重守卫军营,曹操说这是诱敌之计,不能撤回去,他最终抓住战机,以少胜多。‎ C.曹操善于纳谏。曹操北上救刘延时,兵力不如袁绍,他听从荀攸诱敌分兵的建议,袁绍果然分兵西应,曹操日夜兼程直奔白马,最终大破敌军。‎ D.曹操宽宏大度。袁军全面溃败后,曹操从收缴的袁绍的信件中,得到了一些许都和自己军中的人给袁绍的信件,他却把这些信件全部都烧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5分)‎ ‎(2)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梓州李使君①‎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②,巴人讼芋田。‎ 文翁③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 ‎②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 ‎③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令人耳目应接不暇,气象阔大。‎ B.一、二联连接紧凑,描绘了一幅富于立体感的山水画,把读者带入一个清新、明快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 C.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地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 D.颈联写蜀中民情,“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紧扣蜀地特点,以及李使君要掌管的职事,非常贴切。‎ ‎15.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人之口以“ , ”两句写出了对人生短暂和渺小的哀叹。‎ ‎(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 , ”两句借用比喻表达了自己脱离官场庆幸与愉悦。‎ ‎(3)《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语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真正领教了新诗的美妙韵味和意境,特别陶醉那一句“‎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该是垂柳吧,只有夕阳中的垂柳,才堪比“新娘”:(  ),艳影倒映在康河的波光中,教人生出热烈纯真的爱恋。徐志摩爱恋康桥,就像爱恋自己梦里的新娘,情意缱绻。而康桥什么最像新娘呢?只有河畔夕阳下的垂柳。垂柳 ,枝条细长,一律下垂,迎风摆荡,顺光看去犹如新娘 的长发,逆光看则如新娘头上那块柔美的红盖头,这不就是传统中新娘出嫁的情景吗?如此天才的想象,只属于徐志摩。未名湖畔的垂柳,其实也 ,风情万种,不知哪位诗人能像徐志摩写得那样美。 ‎ 我的家乡有一条澄澈如练的淦河穿城而过,河畔的垂柳,总是让人“相看两不厌”。虽然广场上有 ‎ 的花草,身形妖娆的名木,但都不及河边的那些垂柳富有韵致。疏浚河道后,河水比以前更加清澈透亮,站在桥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河底的水草在悠悠地飘荡,一如徐志摩笔下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岸边的垂柳羡慕起河里的水草了,也探着身子,和水亲近。走在淦河边,垂柳枝乖巧地拂过脸面,柔柔的,嫩嫩的,像婴孩的手,但又不忍伸手去撩开它。 ‎ ‎17.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真正领教了美妙韵味的新诗和意境,特别陶醉于那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 B.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真正领略了美妙韵味的新诗和意境,特别陶醉那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C.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真正领教了新诗的美妙韵味和意境,特别陶醉于那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D.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真正领略了新诗的美妙韵味和意境,特别陶醉于那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河畔的垂柳,把夕阳染成金色,像身着新娘的盛装 B.河畔的垂柳,被夕阳染成金色,像身着盛装的新娘 C.河畔的新娘,被夕阳染成金色,像身着盛装的垂柳 D.河畔的新娘,把夕阳染成金色,像身着垂柳的盛装 ‎19.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若隐若现  秀美飘逸 风姿绰约  美言不文 B.若隐若现  飘逸春秋  蒲柳之姿 美言不文 C.葱郁浓密  飘逸春秋  蒲柳之姿 美不胜收 D.葱郁浓密  秀美飘逸 风姿绰约  美不胜收 ‎20.下面是一则通话记录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5分)‎ 李某:大作是学界的扛鼎之作,足下拜读之后,真是获益匪浅啊!‎ 王某:您谬赞了,鸿文不值一提。‎ 李某:对文中尚有一二处不解,改日必莅临贵府请教,望您不吝就教。‎ 王某:您客气,我定于府上恭候大驾。 ‎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 来源于饮食味觉的“味”,①________________。在美学概念中,与“味”相关的词语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往往含义大相径庭,“滋味”“趣味”“风味”“韵味”“清味”“雅味”,这些概念意味精微却模糊,若要体察各种美感的差异,②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发觉现象之后的美和意义。“味”这个来源于饮食的词语简单而准确地表现了中国美学的前提:以体验论为哲学基础,迥异于以认识论为基础的西方哲学。③_______________,从古代的苏东坡、李渔、袁枚到近现代的梁实秋、汪曾祺、陆文夫,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无数佳话。‎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 我们总是在羡慕别人,而对自己所拥有的却常常视而不见。冬日的暖阳,怒放的花朵,亲朋的问候,动人的文章,甚至是一个小小的善举,一个温暖的眼神……只要用心感受,你会恍然发现:原来,我也拥有这么多! ‎ 请以“原来我也拥有这么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答案】C(C项,“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2段“那么今天,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中国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已经开始为更多普通外国人带去‘不一样的空气’”。‎ ‎2.【答案】B (B项,“列举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在文中无依据,是无中生有。)‎ ‎3.【答案】C (A项,原文第1段“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可能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象”。B项,“就是”说法错误,原文第2段“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也让文化传播有了更多‘此时此刻’的互动感、参与感。”D项,“却没有真正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和价值理念”以偏概全,原文第3段“虽然有些包裹着传统文化的外衣,但真正能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价值理念的不多,能产生深刻文化影响的更少”‎ ‎4.【答案】D(不是“减除小学生学习负担”,而是减除“不必要、不合理的过重负担”,学生应尽的学习义务和应付出的必要努力是不能减除的。)‎ ‎5.【答案】B(四年级身体形态超越正常值的比例为18.8%,未超过20%。)‎ ‎6.【答案】①从学生角度,应该加强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承担合理、适度的学习“负担”,实现全面发展。‎ ‎②从学校角度,优化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 ‎③从校外培训机构角度,完善“黑白名单”制度,减轻校外培训造成的过重课外负担。‎ ‎④从家长角度,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帮助孩子设定人生目标。‎ ‎⑤从教育行政部门角度,树立科学政绩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每点1分,答到5点即给满分6分。)‎ ‎7.【答案】C(文中没有突出使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8.【答案】①承接第一段,具体描写岁月侵蚀的泥墙的“风烛”,表现出泥墙沧桑破败。②以岁月侵蚀的破败的泥墙来反衬下文泥墙给我和村民带来的乐趣。③引出下文对村中“人事”的叙写。(每点2分,共6分。) ‎ ‎9.【答案】①泥墙指用稻草麦秸沫混了泥土的泥坯砌成,外面再抹上厚厚的一层黄泥的院墙。②泥墙蕴含着村民平易近人、慈祥可亲、淳朴可爱的性格品质。③泥墙见证了我及伙伴富有乐趣、充满遐想的童年生活。④泥墙反映了村民幸福惬意、和睦安宁的乡村生活。⑤泥墙象征了村中风烛残年的老人们。⑥泥墙象征了让人眷念不舍的故园。(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10.【答案】C(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郃等闻琼破,遂来降)‎ ‎11.【答案】D(“骑”是一人一马的合称。)‎ ‎12.【答案】B(“曹操说这是诱敌之计”错,是荀攸说的。)‎ ‎13.【答案】(1)天下将要大乱,不是有治国能力的人才不能挽回这个局面,能使天下安定的,大概就是你吧。(“济”“安”“其”各一分,句意2分。)‎ ‎(2)颜良、文丑都是袁绍手下的名将,两次交战,都被擒杀,袁绍的军队非常震惊。(“再”“禽”“袁绍名将也”<判断句式>各1分,句意2分。)‎ ‎14.【答案】B(“清新、明快”应改为“雄奇、壮阔”)‎ ‎15.【答案】①前两联写景。描绘巴蜀雄秀的山川风光,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②第三联叙事。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③尾联用典。勉励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并传达出自己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每点2分,共6分。)‎ ‎16.【答案】(1)哀吾生之须臾,渺沧海之一粟 ‎(2)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7.【答案】D (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领教:接受人的教益或欣赏人的表演时说的客气话;请教;体验,经受。语境是对徐志摩的诗有所认识,体会了其中的韵味和意境,所以用“领教”不正确,可用“领略”。二是成分残缺,“陶醉”应改为“陶醉于”。)‎ ‎18.【答案】B (段落的主要内容是说“垂柳像新娘”,因此排除C、D两项,又因为“垂柳”应是“被夕阳染成金色”,由此可以确定出正确答案为B项。)‎ ‎19.【答案】D(葱郁浓密:葱茏而稠密。此处用来形容垂柳树,使用正确。若隐若现:形容隐隐约约。秀美飘逸:美丽、轻柔飘动。形容“长发”恰当。飘逸春秋:潇洒地度过这一辈子。风姿绰约:形容风度姿态柔美动人。此处用来形容垂柳的姿态,使用正确。蒲柳之姿:旧时用来谦称自己身体衰弱或地位低下。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看不过来。用在这里恰当。美言不文:美善的言辞,不需要修饰。)‎ ‎20.【答案】①“足下” “在下”或“鄙人” ②“鸿文” “拙作” ③“莅临” “到”④“就教” “赐教” ⑤“府上” “寒舍”(“敝庐” “舍下”)‎ ‎(本题中李某应是读者,王某是作者。第一句是读者所说,“足下”使用错误,“足下”是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不能称自己,此处是说自己,应改为“在下”。第二句是作者所说,“鸿文”错误,“鸿文”‎ 是指巨著、大作,是对别人作品的敬辞,此处说自己的作品,应改为“拙作”。第三句是读者所说,“莅临”错误,敬辞,多用于贵宾,此处说自己,错误,应改为“到”;“就教”指向对方求教,用于自己向别人求教,此处说对方指教自己,使用不当,可以改为“赐教”。第四句是作者所说,“府上”使用错误,“府上”是敬辞,称对方的家,此处说自己家,可以改为“寒舍”。)‎ ‎21.【答案】①在中国美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②必须超越现象亲自体验 ③文人与美食的关系更是源远流长(①处,根据后文“在美学概念中”“‘味’这个来源于饮食的词语简单而准确地表现了中国美学的前提”可知,横线处的语意应是“味”在美学中的地位。②处,根据后文“以体验论为哲学基础”可知,横线处的关键词是“体验”,又结合“若要……才能……”,应填入“必须超越现象亲自体验”之类的语句。③处,根据后文“从古代的苏东坡、李渔、袁枚到近现代的梁实秋、汪曾祺、陆文夫,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无数佳话”可知,横线处论述的应是文人与美食的关系。)‎ ‎22.【答案】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