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8.10 KB
  • 2021-06-06 发布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练习 第九课 短新闻两篇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2021 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练习 第九课 短新闻两篇 一、 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奥斯维辛”一词演变到现在,已成为了屠杀和灭绝人性的代名词,听到这个词,就让人不寒而栗。 ②今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祖国 20 周年,20 年前全国人民弹冠相庆的情景让我记忆犹新。 ③我默念了一下射击要领,下定决心,“砰”地打响第一枪,眼睛不由自主地眨了两下,身体也随之一震。 ④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后,种种可怕情景令参观者印象深刻,叹为观止。 ⑤中央职位大热,边远基层职位偏冷,甚至出现无人报名的尴尬。国考报名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冷热不 均现象发人深思。 ⑥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抗争、繁衍生 息的漫长历史。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②“弹冠相庆”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其他人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于贬义。后指坏人得意 的样子。不合语境。④“叹为观止”指赞美所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不合语境。⑥举重若轻:比喻能力 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用错对象。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香港回归以来围绕政制发展问题的争议,核心是要不要尊重“一国”的原则,要不要尊重中央对香港的 管治权,要不要尊重基本法的宪制地位,这些是关系到“一国两制”实践发展方向的大是大非问题。 B.难道能否认香港回归祖国不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吗? C.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的一个小镇,有将近 12000 名居民,距离华沙约 120 英里左右。 D.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义勇军进行曲》伴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答案】A 【解析】B 项,滥用否定词,此句要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反问句需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意思,“能否认” 和“不是”要删去一个。C 项,“约”和“左右”重复,删去一个。D 项,主客颠倒,应改为“五星红旗伴 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__①__在小镇的许多公交车站广告牌上__②__能看到对老城的旅游宣传,__③__来到奥斯维辛的游客,90% 以上__④__不是来欣赏这里的祥和与美丽的。在索拉河的那一边,奥斯维辛集中营__⑤__不怎么起眼地存 在着。那扇著名的镶着“劳动带来自由”字样的大门藏在一堆建筑里,很容易__⑥__会错过。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无论 都 然而 / 却 更 B.尽管 都 然而 / 并 就 C.虽然 / 但是 都 就 就 D.不论 只 但 都 并 / 【答案】B 【解析】选词填空,要注意上下文语境,从关联词的角度把握作者的逻辑思路。 4.下文横线处的句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波兰人说,共有 400 万人死在那里。 ①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 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 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③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 毒气室。 ④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 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做的各种实验。 A.③①②④ B.③②①④ C.②④③① D.①②④③ 【答案】A 【解析】排序题首先要找与整体语段的前后呼应,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呼应。另外还要抓关联词和指代 词,如“那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有一个大坑,看着很松软,有点像巧克力蛋糕——这是北京时间 2019 年 1 月 3 日上午 11 时 40 分,“嫦 娥四号”传回的月背影像图带给人们的________。这张在网络上刷屏的图片,拍自月球背面南极——艾特 肯盆地中的冯·卡门撞击坑。这一盆地是在 40 亿年前被小天体砸出来的。 到月球背面去看看,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但由于潮汐锁定的关系,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几乎相等, ( )。同样,从地球发射的电磁波也只能到达月球正面的半球,使得人类无法对月球背面的探测器 进行远程操控。这大大________了人类对于月球背面的探索。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 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是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此前,有关月球背面的信息主要来自遥感探测。 此次,“嫦娥四号”携带月球车在月球背面成功软着陆,是中国航天创造的又一个人类“第一次”,是中国 为全人类科技发展做出的一个重大贡献。在公众和网友为此__________之时,科学家则对“嫦娥四号”所 携带的月球车有着更多期待:当月球车正式开始巡视,将会有更多科学数据________地通过地月之间的中 继星“鹊桥”传回地面。有关月背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遐想 限制 亢奋不已 源源不断 B.联想 限制 亢奋不已 不绝如缕 C.遐想 制约 兴奋不已 不绝如缕 D.联想 制约 兴奋不已 源源不断 【答案】D 【解析】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联想: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由于某人或某种事 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语境中人们由“月背影像图”产生了 对月球上具体情形的想象。应选“联想”。限制:不能逾越的一定界限。制约:一事物的存在、变化是另一 事物存在、变化的先决条件,则前者制约后者。语境中说“人类无法对月球背面的探测器进行远程操控”, 因而“人类对于月球背面的探索”无法进行。这里应选“制约”。亢奋不已:极度兴奋,不能自控。兴奋不 已:非常高兴,兴奋得不能自控。语境中,中国航天取得进展,公众与网友感到兴奋。此处应选“兴奋不 已”。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 微悠长。此处指月球探测数据不断传来。应选“源源不断”。分析可知,D 项成语全都恰当。故选 D。 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所以无论人们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能被看见 B.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半球,即正面的半球能被地球上的人们看见 C.所以无论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正面的半球 D.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地球上的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 【答案】C 【解析】根据语境,补写的句子主语是“人们”,应使用主动态。A、B 两项省略了主语,而采用了被动态 表达,与语境表达不连贯。排除 A、B 两项。D 项“观察月球”的立足点应是“在地球上”,“地球上的人们” 语言累赘,说法不妥,目前地球之外还没有发现有人类。排除 D 项。故选 C。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 B.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 C.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 D.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 【答案】A 【解析】画线句子有两处有语病,其一是:“藏在”应搭配“深坑中”,排除 C、D 两项。其二是:“研究” 与“清楚”之间不需要加“得”。排除 B 项。分析可知 A 项的修改最恰当。故选 A。 8.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消息即狭义的新闻,是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实事的一种文体,它是报纸、广 播、电视新闻中使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新闻体裁。 B.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短是消息的基本特征,行文简洁明了是消息写作的风格。消息写作中允 许有较多的直接议论。 C.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 要材料放在后面。消息的结构一般体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并可在文中穿插背景。 D.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 尼亚”》在这一方面堪称典范。 【答案】B 【解析】消息写作中应少发或不直接发表议论。 9.给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 15 字) 新华社北京 3 月 23 日电 文化部日前要求各地文化部门查处《臭作》等四款存在非法内容的电脑游戏。 记者了解到,文化部门在市场上发现的这几款违法游戏产品,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内容,违反了我国 的法律规定,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文化部办公厅日前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文化部门立即会同公安、工商、电信等部门,组织执法人 员对传播这些违法游戏的网站、场所进行检查。一经发现上述电脑游戏,立即查禁、收缴,并根据线索, 追根溯源,严查彻究,依法予以处罚。 【答案】文化部门查禁四款电脑游戏 或:文化部要求查禁四款非法电脑游戏 【解析】拟写标题要善于抓住导语部分的主体信息。 10.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50 个字。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和欧洲的陶瓷贸易始于明代。近日英国杜伦大学证实,该校考古系与中国故宫博 物院考古所,联合整理研究了在西班牙萨拉戈萨等地出土的十余件中国唐代至宋代早期的陶瓷器残片,表 明这些陶瓷是当时随阿拉伯商人经印度洋与红海贸易到达地中海地区的。这就将中欧陶瓷贸易的起始时间 大大向前推进了,证明了“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 【答案】关键信息: ①中英联合考古研究; ②中欧陶瓷贸易起始时间不晚于唐代; ③“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已延伸至西欧。 【解析】作答压缩语段题,首先通读材料,把握大意;其次,划分层次,提炼要点;再次,将要点分条表 述出来。材料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第一句,说明传统观点对中欧陶瓷贸易起始时间的看法。第二层为第二 句,主要意思是英国杜伦大学与中国故宫博物院考古所联合整理研究了在西班牙出土的陶瓷器残片,结果 表明这些中国唐代至宋代早期的陶瓷是由阿拉伯商人带到地中海地区的。第三句为总结句,以上考古结果 证明“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据此,可概括出关键信息:中英联合考古研究;中欧陶 瓷贸易起始时间不晚于唐代;“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3 题。 一个少女撼动世人的选择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重温安妮日记 今年 10 月,我从德国的法兰克福转车去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来到了著名的“安妮·弗兰克之家”。 远远地,我就看见了“安妮·弗兰克之家”那栋楼下排着的几十米长的队,这让我十分惊讶。在这之前我 已经参观了欧洲国家的多个博物馆,见到门前排着这么长的队还是第一次。的确,“安妮·弗兰克”作为一 个符号,她的意义早已经超越了所谓的“名人”,而成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象征。所以,这个博物馆对 人们具有非同一般的吸引力。 只要对历史有一点了解的人都能想到,六十多年前,犹太小姑娘安妮在纳粹占领的城市中躲藏 25 个月 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当时,年仅 13 岁的安妮不仅面临着极为危险的外在环境,而且经历着几乎所有青春 期少年都会经历的亲子冲突和种种内心挣扎。在那样的境地中,她可以自暴自弃,可以听天由命,可以憎 恨,可以仇视,还可以选择放弃,但是,她所做的却是如下这样一些选择。 她选择——热爱自己的小屋并且以决不敷衍的态度对待临时居所:“我们的小房间墙上起初是光光的, 什么也没有,可是感谢爸爸,他早已经把搜集的电影明星照片和明信片带来了。在糨糊桶和刷子的帮助下, 我们把墙壁变成一幅大壁画,看上去愉快多了……” 在每天都有许多犹太人被一车车抓走并被煤气毒死的时候,在令人惊恐的空袭声中,她选择——读书, 读希腊、罗马神话,为之着迷,学习速记函授课程,自学法文并且翻译法语文章,整理欧洲各国王室族谱, 还认真学习家长们规定的英语、数学、历史课程,编写读书卡片,甚至还学芭蕾舞! 她还选择——怀抱希望和梦想:“我得学习,才不会变成蠢人,我要上进,将来要当个新闻记者,这是 我的愿望!”她发现,“总有一些美依然存在——在大自然里,在阳光里,在自由中,在你自身中。这一切 都能鼓舞你……你观看一下就会重新得到内心的平衡”。 和那些因为一些事件就坐以待毙的人比,小姑娘安妮的选择实在是太让人钦佩了。在楼下拐弯处的墙 上贴有几段文字,其中有安妮的一段话,读后我的热泪夺眶而出。几乎同时,身边响起一声哽咽,是一位 金发中年女子。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想做一个对人们有用或给人们带去快乐的人。感谢上帝赋予我写作的 天赋,让我可以表达我内心中的一切。”(1944 年 3 月 25 日)在几乎遭受着整个世界的迫害的时候,在她 完全不知道自己能否活着走出藏身之地的时候,在她完全丧失在阳光下行走的权利的时候,在她连正常说 话的权利都被剥夺的时候,她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感谢安妮,她让我们知道:人——即使年幼,即使在严峻的环境中,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做出正确的 选择(安妮 13 岁生日过后没几天就开始藏匿的日子,在纳粹集中营去世时还不满 16 岁),让我们知道人原 来不仅有选择的权利,更有做出正确选择的无限能力。 小安妮留下了她的日记给世人。几十种文字版本的《安妮日记》陈列在展厅中央的玻璃橱中,我的耳 边响起安妮的话:“我希望我死后仍然继续存在!”“梦想皆有神助”,今天安妮的梦想已经实现,她获得的 是永生。她在所有爱她的、钦佩她的、怀念她的、以她为典范的人中获得了永生。 1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安妮·弗兰克之家”同其他的博物馆相比,具有独特的意义。 B.危险的外在环境和青春期的特殊阶段,更加突出了安妮的选择所具有的光辉人性美。 C.安妮希望死后仍然继续存在,她的永生是我们的一笔精神财富。 D.作者热情歌颂安妮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旨在控诉、揭露法西斯的罪恶。 【答案】D 【解析】“旨在控诉、揭露法西斯的罪恶”错误。 12.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妮·弗兰克之家”楼下排着的几十米长的队,作者十分惊讶,是因为作者没有想到这个博物馆竟然 对人们具有非同一般的吸引力。 B.第二段中说“在那样的境地中,她可以自暴自弃,可以听天由命,可以憎恨,可以仇视,还可以选择放 弃”,写出了安妮可以有其他选择,并多用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语势,铿锵有力。 C.安妮在艰难的处境中做了很多让人钦佩的选择,如选择热爱自己所处的环境,选择热爱学习,选择积极 进取,对未来充满希望,选择为他人奉献的人生观等。 D.文中用“我的热泪夺眶而出”和一位金发中年女子的哽咽从侧面写出了安妮的话对世人的感动和震撼, 也和拐弯处的墙上贴有的几段文字对比,更加突出了安妮的文字的感人。 【答案】C 【解析】A 项,作者惊讶的原因是参观欧洲国家的多个博物馆,第一次见到博物馆门前排着这么长的队。B 项,“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语势,铿锵有力”错误,这里运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突出安妮选择的意义。 D 项,“和拐弯处的墙上贴有的几段文字对比”错误,属于无中生有。 13.【考点链接】本文用“一个少女撼动世人的选择”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答案】用“少女”来指代安妮,突出了安妮的年幼,“年幼的安妮”和“危险的环境”形成反差,突出了 安妮的选择所具有的光辉人性美;“撼动世人”突出了安妮的选择的重大意义。以此为标题,可以突出主旨,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分析标题的妙处,善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去作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6 题。 南京降半旗迎国家公祭日 民众冒雨为遇难者致哀 (新华日报 记者:鹿琳、沈峥嵘) 12 月 13 日,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苍天有感 垂泪,南京细雨如诉。 1937 年 12 月 13 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此后一个多月时间里,30 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军民被日军以各 种方式屠杀,南京城内三分之一的建筑被毁。如果以秒来计算,平均每隔 12 秒就有一条生命殒丧于日军暴 行! 2016 年 12 月 13 日上午 7 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升国旗、下半旗仪式。高高飘 扬的五星红旗,为 79 年前惨遭日寇杀戮的 30 万冤魂而半垂,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悼念中国所有惨遭 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先烈和民族英雄。 10 时 01 分,凄厉的警报声再次在南京上空拉响。纪念馆内,和平集会广场上,参加悼念的各界人士 着黑衣,戴白花,肃立默哀;所有人脱去雨衣上的帽子,低头静默,任雨水浇注于全身,生怕任何的不敬 有碍对死难者的哀思。 “作为南京人,我从小听着警报声长大。我曾在高一时探访鱼雷营丛葬地。就在今年,学校高二年级 公开班会还模拟了远东国际法庭的审判。举行国家公祭仪式,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远离战争,让 和平的光辉洒满人间。”学生代表、金陵中学高三学生彭抒文说,“历史不该遗忘,我辈更当自强。” “他们望着记忆,后人望着他们。”他们是南京大屠杀劫难中的幸存者,如今已白发苍苍。只要能走得 动,他们就会出现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上,参加和平集会,今年也不例外。“被杀害 的儿子永不再生;被活埋的丈夫永不再生;悲苦留给了被恶魔强暴了的妻;苍天啊……”南京大屠杀幸存 者已经减至 107 人,只要能走,他们都来悼念,悼念亲人。 幸存者杨翠英今年已经 92 岁高龄,但每年 12 月 13 日,她一定要到纪念馆中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 墙前,因为亲人们都在这儿。 日本爱好和平的友人松冈环女士也出现在公祭日活动现场,她连续三年参加这个仪式,这次是第 90 次 来中国南京。在仪式正式开始前,松冈环特意走到幸存者们身边,弯下身躯,向他们一一致意慰问。 “我以无以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我以颤抖的双手抚摩那三十万亡灵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 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我祈求/我期盼/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崛起!”这样的诗文镌刻在纪念馆雕塑石碑 上,是民族儿女的赤子之心、家国情怀。 “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解放军 73 602 部队盛建忠说,中国人民解放军会铭记血 的教训,化悲痛为力量,改革强军,实干兴军,保卫国家,捍卫和平,我们要自信而庄严地向世界宣告, 敢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来自南京工、农、兵、科、学、企界的代表撞响和平大钟,3 000 羽和平鸽振翅飞向天空。“今天,我 们以国家的名义祭奠遇难的同胞,传递的是中华儿女珍爱和平的良好愿望,也希望警钟长鸣,警醒后人时 刻牢记历史,让它不再重演。”知识科技界代表、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沈洪兵说。 白鸽放飞,在雨中向上飞翔,人们耳畔依然回响着话音绵延的《和平宣言》“龙盘虎踞,彝训鼎铭,继 往开来,永志不忘”,于冬雨中激发“莫忘国耻,圆梦中华”的力量。 1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则新闻的标题十分简洁贴切,整齐有力,既突出了新闻的主要事实,又吸引了读者的注意。 B.国家公祭日这天细雨蒙蒙,既描写了当时的天气情况,又恰好映衬了人们当时哀痛的心情。 C.第二段交代了新闻的背景,叙述了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情况,通过数字有力地突出了日寇当年的暴行。 D.新闻中主要运用了议论与描写的表达方式,既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与态度,又突出了现场人群内心的感受, 铿锵有力。 【答案】D 【解析】D 项,“主要运用了议论与描写的表达方式”错误,议论与描写的文字并不多,都起到了画龙点睛 的作用。 1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107 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每年都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参加和平集会,并来到 遇难者名单墙前悼念亲人。 B.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采用了多种仪式来悼念遇难同胞,包括升国旗、下半旗、拉响警报、 撞响和平大钟、放飞和平鸽等。 C.松冈环女士先后 90 次来中国南京,并在仪式正式开始前,走到幸存者们身边,弯下身躯一一致意,说 明日本部分国民已对历史做出深刻的反省。 D.无论是镌刻在纪念馆雕塑石碑上的诗文,还是各界代表的发言,都传达出中华民族共同的心声:历史要 牢记,中华要崛起。 【答案】A 【解析】A 项,“来到遇难者名单墙前悼念亲人”与原文不符,文中写的是杨翠英老人在遇难者名单墙前悼 念自己的亲人。 16.请联系新闻内容,谈谈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目的。 【答案】 ①设立国家公祭日意在以国家的名义祭奠遇难的同胞,悼念死难者,缅怀先烈和民族英雄,表 达出民族儿女的赤子之心、家国情怀。②国家公祭日传递的是中华儿女远离战争、珍爱和平的良好愿望。 ③设立国家公祭日是希望警钟长鸣,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苦难的历史,要化悲痛为力量,从而促使我们承担 圆梦中华的历史使命。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文中抒情议论的部分,比如第三段结尾:“悼念中国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 死难者,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先烈和民族英雄”;第五段中“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 为了远离战争,让和平的光辉洒满人间”,以及结尾两段中的有关语句。可在此基础上整合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