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2.50 KB
  • 2021-06-06 发布

【语文】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9月摸底考试试题(解析版)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9月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回望过去,我们不仅为灿烂的5000年中华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所骄傲,而且为中国共产党近百年革命文化和改革创新精神所折服,为新中国建国70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自豪。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 新时代文化自信首先源于5000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文化基因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通过文化基因得以留存和传衍,并在新的时空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从文化意识的萌生发端,经历了文化元素的衍生,文化差异、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文化形态的进化,文化遗产的传承等过程,经过几千年文化积淀,遂成强劲的中华文化基因。‎ 新时代文化自信来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40年改革开放胜利的实践。9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并在随后的近30年革命斗争实践中,找到了以社会革命推动文化变革的正确道路,并最终建立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基础。7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社会主义革命实践活动,用了7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这再次增强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自信。40年改革开放,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勇敢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为新时代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时代文化自信,还源自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再创造。中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模板”“再版”“翻版”,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发扬改革创新精神进行集成创新的原创版。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新时代理论文化再创造的集中体现,增强了中华民族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自信的动力。中因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我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维护了公民各项正当权利,为我国成为世界先进的现代化国家保驾护航,坚定了中华民族的制度自信,“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再创造,表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再创造,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强,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摘编自李征《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民族有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基因,就能够在新时代树立文化自信。‎ B.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动摇,建立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基础。‎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原创的智慧和方案,无须借鉴他国经验。‎ D. 新时代理论文化的创造增强了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自信的动力。‎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对原因的分析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B. 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有对当下国内外情况的分析。‎ C. 第3段按时间顺序,证明新时代文化自信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文化胜利的实践。‎ D. 文章第4段采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的手法,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创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2段阐述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以夏化夷、协和万邦,还兼收西学。‎ B. 改革开放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延伸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持续改革。‎ C. “长征精神”这一中国特色的革命斗争文化精神,是社会主义革命文化的胜利的实践。‎ D. 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再创造,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选自《2018全民阅读报告:有趣的灵魂来自书里》)‎ 材料二:‎ 调查数据显示,纸电一起读是受访者阅读的主流,55%的受访者表示在过去一年同时阅读纸质书和电子书。与此同时,随着数字阅读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以电子书阅读为主,调查显示19%的受访者表示在过去一年主要阅读电子书,超过以阅读纸质书为主的受访者12%的占比。‎ 同时,调查还显示,近年来新兴的有声书是纸质书和电子书之外的一个有益补充,有12%的受访者表示在过去一年会同时阅读纸质书、电子书和有声书。仅阅读有声书的受访者占比仅为0.24%,有声书仍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从年龄段看,50后、60后和70后相比其他年龄段会较多接触有声书。‎ ‎(选自《2018全民阅读报告解析中国读者的阅读行为和偏好》,有删节)‎ 材料三:‎ 获取的便捷性、内容的丰富以及付费水平皆为市民选择数字阅读的重要条件。手机成为市民数字阅读最重要的载体的态势已经形成。针对“数字阅读时使用最多的载体”这一问题,“手机”、“网络在线阅读”、“IPAD/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仍然是排在前四的选项。自2012年以来,“手机”一直稳居第一,且所占比例总体呈上升态势,今年的比例高达44.55%,比去年的43.59%增加了近1个百分点,逼近总比例的一半。“从不进行数字阅读”选项连续三年都排在最后一位,从反面说明数字阅读几乎是全民参与的。‎ 传统观点曾经认为“数字阅读适合浅阅读、纸质阅读适合深阅读”,但随着数字阅读群体和范围的扩大,数字阅读肯定会不再局限于浅阅读,这可以从“使用数字设备进行阅读的主要对象”中“学习资料”和“专业资料”连续三年的位次都持续上升的调查结果得到佐证。数字阅读因其内容丰富、查询便捷、终端共享、携带方便、成本低廉等给读者带来诸多便捷,但其存在的问题如“容易导致视觉疲劳”“权威性不足”等也成为痼疾。‎ 在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的时间分配上,从2012年至今,“纸质阅读>数字阅读”已经连续七年高于“数字阅读>纸质阅读”。与往年略有不同的是,2018年“数字阅读>纸质阅读”的比例略有回升,由2017年的34.13%上升到36.83%,可以看作是数字阅读逐渐走高的讯号。‎ 此外,纸质报纸在新媒体面前继续丧失时效性优势。在每天阅读纸质报纸的时间上,“基本不阅读”从2016年到2018年已经连续三年排于首位,占比41.15%,比2017年骤增10.41个百分点。“基本不阅读”人数的明显增加以及其他阅读时间段人数的减少,反映出新媒介的不断发展、完善、广泛使用,及其在时效性和即时性方面的巨大优点,对纸质报纸这样的传统新闻媒体的打击是致命的;报纸“阅读量”的总体不断下降态势难以逆转。‎ ‎(选自《2018上海市民阅读报告》,有删节)‎ 材料四:‎ 纸质书生命力犹存,网店渠道拉动图书零售市场增速回升。《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2016年仍有51%的读者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书阅读,超过倾向于进行手机、互联网在线阅读的读者比例之和。数字化阅读适合快速高效、碎片化的轻度阅读,对于那些呈体系化的深度内容(哲学、经典文学、经济学理论等),传统纸质阅读仍具优势。‎ 从图书销售来看,2017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突破800亿元,同比增长14.55%,创下近年新高,销售份额持续领先的网店渠道是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选自《2018年中国全民阅读市场现状及发展潜力分析》,有删节)‎ ‎4.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纸书方面,北京、江苏、广东、上海和浙江的阅读指数相对较高:纸书指数较高的省份,其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较高。‎ B. 西藏、青海、重庆的电子书阅读指数全国领先。其中西藏和青海甚至高于纸书指数,在阅读模式上西部地区呈弯道超车的趋势。‎ C. 北京、上海、青海、西藏这四个省市的电子书阅读指数高于纸书,这表明电子阅读在东西部地区都一样受到欢迎。‎ D. 全国大多数省区纸书阅读指数都高出电子书,这表明纸书阅读仍然受广大读者的青睐,纸书仍有市场发展的空间。‎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二援引的调查数据表明,纸电一起读成为受访者阅读的主流,新兴的有声书作为纸质书和电子书的有益补充,已日益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B. 材料三从“基本不阅读”纸质报纸的人数骤增以及其他阅读时段人数的减少这两方面分析新媒体冲击下纸质报纸时效性优势日渐丧失的趋势。‎ C. 材料四从2016年全国倾向纸质书阅读者占比超过数字阅读者与2017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增长率这两方面突出说明纸质书生命力之强。‎ D. 材料二与材料三都指出数字阅读发展加快普及、全民参与的现状;材料一与材料四则表明传统纸质阅读仍具优势,纸电一起读仍是发展主流。‎ ‎6. 你认为数字阅读有哪些优缺点?它具有怎样的发展趋势?请结合材料三、四简要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不只是一场雨 冯继芳 下雨的晚上,她喜欢窝在阳台的藤椅上听雨、春天的雨总是那么多情,滴答,滴答,一滴滴落下来,不急不缓,诉说着衷肠。你爱听,便寻个地方坐下来。不爱听,便去做自己的事。‎ 她捏着茶盏,抿一口茶汤。茶是金骏眉,金黄色的茶绒茶毫,细小紧密,汤色金黄,茶中珍品。‎ 郑海就来了。郑海进门时,头发上挂着雾一般的水珠。‎ ‎“怎么不打伞?看,头发都湿了。”她忙起身去拿毛巾。‎ ‎“打伞,岂不辜负了这场春雨。”郑海边撩头发边笑。‎ ‎“也是,你大老远跑到我这里赏雨,总得先和雨接触一下。”‎ ‎“大老远?”‎ ‎“嗯,一千米也不近呢。”她抿着嘴笑。‎ ‎“一千米,是不太近。”郑海呵呵地笑。‎ 她也呵呵地笑。‎ ‎“其实,在来的路上,我在雨中待了一会儿。”‎ ‎“我说你头发怎么湿了。”她笑着把毛巾递过去。‎ 终于安静下来,两人坐在窗前的藤椅上,喝茶,听雨。窗外烟雨迷蒙,重峦叠嶂,若隐若现的山峰把远山的朦胧幻化成一幅婉约的水墨画。室内茶香袅袅,空气中流动着一种看不见的气息,在两人周围缭绕。‎ ‎“我说,那个……”郑海转过身,想说点儿什么。‎ ‎“嘘,安心听雨。”她把食指放在唇上,眼睛盯着窗外。‎ 郑海笑笑,不再说话。雨似乎小了很多,嘀嗒声渐远。‎ ‎“以后,你还能陪我听雨吗?”她似乎刚从梦中醒来。‎ ‎“我明天上午九点半的飞机,这里的工程已经结束,该回家了。”郑海望着窗外,神情落寞。‎ ‎“要走了?”‎ ‎“走了。”‎ ‎“真的走了?”‎ ‎“真的走了。”‎ 郑海走的时候,她只送到门口,门关上的一瞬间,她的眼圈红了。‎ 那只是一场雨吗?没有人回答她,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已经停了,震耳欲聋的春雷不知何时也消失在天际。‎ 她回到阳台在藤椅上坐下,捏起茶盏喝茶。茶是金骏眉,金黄色的茶绒茶毫,细小紧密,汤色金黄,茶中珍品。金骏眉很配这绵绵春雨,只是天空的雨已经止住,窗棂上的雨滴还在滴,很快,就坚持不下去了。‎ 记得小时候,妈妈总是做好饭,和她坐在餐桌旁等爸爸下班。每次,只要门外传来哗啦哗啦钥匙串的声音,那就是开饭前的号角。她会跑到门边,等着爸爸进门。爸爸放下手中的包,把她抱在怀里,亲亲她的小脸,把她举过头顶。在与爸爸的嬉戏中,她总是笑得手脚乱舞。‎ 妈妈看到,会笑着说:“快别疯了,让爸爸洗手吃饭。”‎ 她就会挣脱爸爸的大手,学着妈妈的口气:“快别疯了,洗手吃饭。”‎ 爸爸捏一下她的小鼻子,拽一下她的小辫子,再去洗手。一家三口坐在餐桌前吃饭的情景,她怎么都忘不掉。后来,家里换了大房子,爸爸却不怎么回家吃饭了。‎ 妈妈做好饭,也不再等爸爸,而是默默地坐在饭桌旁吃饭,脸上再也看不到笑容。‎ 多年后,回忆起这段日子,她都痛彻心扉。当年妈妈的沉默,比撕心裂肺的哭泣还让人心疼。‎ 这些年一路走来,她渴望婚姻,又害怕背叛,暗夜里,妈妈默默吃饭的样子时常浮现在脑海。她给自己定下规矩,只在对的时间,爱对的人。没想到,爱情是悄悄来临的,甚至有些猝不及防,她爱上了合作伙伴——有家室的郑海。‎ 她知道,郑海也喜欢她,只要她愿意,爱情唾手可得,可她没有。‎ 雨又下起来了,一滴,一滴,又一滴,一滴滴落下去,不急不缓。‎ 她捏着茶盏,抿一口茶汤。茶是金骏眉,金黄色的茶绒茶毫,细小紧密,汤色金黄,茶中珍品。‎ 窗外,两只燕子在雨中低飞。‎ ‎“风渐渐,雨纤纤。难怪春愁细细添。记不分明疑是梦,梦来还隔一重帘。”这首词从她脑海里冒出来,一抹忧伤便在屋里弥漫开来。‎ 真的要把日子过成这样吗?她窝在藤椅上,看着窗外的燕子,陷入沉思。‎ 叮,有信息传来,她拿起手机,是妈妈发来的微信。妈妈说:“我和你徐叔叔明天就回去了,这几天,在云南玩得很开心。姑娘,谢谢你给我们安排的云南之旅。”‎ 放下手机,她忽然想结婚了,想有个随时能聊天的伴儿,还想有个孩子在屋里跑。‎ 她换了住处,从原来的一楼搬到另一栋楼房的三十楼。新住处的飘窗很大,能涌进更多的阳光。她坐在飘窗宽大的窗台上,能看到外面更多的风景。‎ 她开始等待一场别致的雨,雨后能看到彩虹的那种。‎ ‎(选自《天池》2019年第5期)‎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照应了题目中的“雨”,也预示了这是一个被淡淡的忧伤笼罩了全篇的雨夜故事。‎ B. 作品中引用纳兰性德的《赤枣子·风淅淅》一词表达了女主人公心内短暂的惶惑之情,让小说的语言更有诗意。‎ C. 小说在处理女主人公和郑海的情感关系时使用了语言、动作描写,将二人欲言又止的矛盾心理和感情的界限描写的淋漓尽致。‎ D. 文中划线句子,既是疑问,也是反问。既写出了她心内惶惑感,又写出了她对自己的责问与警醒,催促她做出更好的选择。‎ ‎8. 小说使用不少的笔墨描写了女主人公儿时的家庭回忆,这段描写对主人公的刻画和文本的理解有什么作用?‎ ‎9.‎ ‎ 请你结合文本理解分析本中三次重复出现的语句“茶是金骏眉,金黄色的茶绒茶毫,细小紧密,汤色金黄,茶中珍品”的作用。‎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晋臣,字子远,蜀州人。登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为成都通判。制置使范成大以公辅荐诸朝,孝宗召赴行在。入对,疏当今士俗、民力、边备、军政四弊。试学士院,除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兼右曹郎官。轮对,论三事:一,无忽讲读官,以仁宗为法;二,责谏官以纠官邪,责宰相以抑奔竞;三,广听纳、通下情,以销未形之患。又极论近幸,上览奏色动。晋臣口陈甚悉,至论及两税折变,天感稍霁,首肯久之。赵雄时秉政,手诏下中书问近幸姓名。晋臣翼日至中书,执政诘其故,晋臣曰:“近习①招权,丞相岂不知之?”即条具大者以闻。上感悟,自是近习严惮。置臣以亲年高,求外补,知汉州,除潼川路提点刑狱,以忧去。服除再召,以五事见,曰:“选将帅,广常平,治梁壤,更铨法,通褚币。”上谓辅臣日:“胡晋臣言可行。”除度支郎,系迁侍御史。朱熹除兵部郎官,以病足未供职。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光宗嗣位,迁工部侍郎,除给事中,每以裁滥恩、惜名器为重,内降持不下,上嘉其有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正谢日,上命条上军政利害。既而朝重华宫,孝宗谓回:“嗣君擢任二三大臣,深惬朕意,闻外庭亦无异词。”晋臣拜谢。除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上自南郊后久不御朝,晋臣与丞相留正同心辅政,中外帖然。其所奏陈,以温清定省为先,次及亲君子、远小人、抑侥幸、消朋党,启沃剀切,弥缝续密,人无知者。未几,薨于位,赠资政殿学士,谥文靖。‎ ‎【注】①近习:君主宠爱亲信的人。‎ ‎(节选自《宋史·胡晋臣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B.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C.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D.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在,即“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本指京都,后专指天子巡行天下所到之地。‎ B. 轮对,宋代一种官制,官员每隔数日轮流上殿策对时政利弊,也叫“转对”。‎ C. 常平,古代调节米价方法,政府丰年购粮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储粮以稳定粮价。‎ D. 工部,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晋臣才学突出,见识高卓。绍兴二十七年考中进士,后被荐入朝,受到孝宗召见。他明确指出当时的政治弊端,官职也得以升迁。‎ B. 胡晋臣为官正直,不惧权贵。他敢于斥责皇帝身边的亲信,包括谏官和宰相,皇帝看了奏章脸色都变了。‎ C. 胡晋臣侍奉大宋,竭忠尽智。他辅佐孝宗和光宗两位皇帝,都是尽心竭诚,光宗不亲临朝政时他更是小心辅政,后来死于官任上。‎ D. 胡晋臣恪尽职守,深得褒嘉。在担任给事中期间,光宗褒奖他有操守,后在重华宫朝拜时,孝宗又称赞他“深惬朕意”。‎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臣口陈甚悉,至论及两税折变,天威稍霁,首肯久之。‎ ‎(2)晋臣以亲年高,求外补,知汉州,除潼川路提点刑狱,以忧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登城北门①‎ 陆游 幅巾②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③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④。‎ ‎【注】①城北门:成都城北门。②幅巾:当时读书人闲居时的一种装束。③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诗中用杜陵借指长安,暗喻故都汴京。④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描绘诗人装束和出游地点,紧扣诗题,写出了诗人闲散的生活和日趋衰颓的状况。‎ B. 颔联巧用“杜陵秋”暗指宋朝故都汴京,寄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 C. “搔首”“倚楼”的描写,表现诗人心忧国家安危,感叹命途未卜,抒发了忧国深情。‎ D. 尾联“横槊赋诗”借指诗人戎马生涯,“非复昔”包含着对戎马生涯已成往事的感慨。‎ ‎15. 诗人的“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强调做人要坚持原则,面对高位厚禄等物质诱惑也不能违背礼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侧面写出蜀道的高险,以衬托入蜀的艰难。‎ ‎(3)屈原用“香草美人”象征理想,抒发政治感慨。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运用了类似的写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莫高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有“东方罗浮宫”之称。因为其内千窟,每窟均有不同的___________佛像,亦有“千佛洞”之称。它是建筑、彩塑、壁画组成的综合艺术体,( )。‎ 莫高窟藏经洞___________了多种中外宗教典籍和文献,大量壁画的石窟,真实反映了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佛教思想的传播和中国化的过程,真实地纪录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古代敦煌是多民族聚居地之一,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有诸多民族在这个地区生产、生活,能看到的许多壁画都留下他们活动的影子。壁画中还出现了商贸、酿酒、粮油加工、皮草制作、兵器制造等手工业方面的画面。所有这些画面,都再现了敦煌地区农业、畜牧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状况,莫高窟形象地描述古代社会的经济生活。敦煌莫高窟是一座独具特色、___________的宝库。虽然主要以佛教内容为题材,但若揭去宗教的面纱,我们不难发现,研究历史的任何一个方面都能在这里找出所需的图像资料。因此,把敦煌莫高窟称作“画在墙壁上的图书馆”一点也___________。‎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形态 汇聚 博大精深 不过分 B. 型态 会聚 浩如烟海 不突兀 C. 型态 汇聚 浩如烟海 不过分 D. 形态 会聚 博大精深 不突兀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仅是中古社会的历史画卷,而且是佛教艺术的典范 B. 不仅是佛教艺术的典范,而且是中古社会的历史画卷。‎ C. 是佛教艺术的典范,也是中古社会的历史画卷。‎ D. 是中古社会的历史画卷,也是佛教艺术的典范。‎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大量壁画的石窟,真实反映了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佛教思想的传播和中国化的过程,真实地纪录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B. 大量壁画的石窟,真实反映了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佛教思想的传播和中国化,真实地纪录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C. 石窟的大量壁画,真实反映了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佛教思想的传播和中国化,真实地记录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D. 石窟的大量壁画,真实反映了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佛教思想的传播和中国化的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20.阅读下面文段,围绕“国家精神”,根据画线句子仿写三句话,组成排比句式。‎ 国家精神是什么?简单两个字,就是一个国家的“国魂”。它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赤子精神。‎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人脸识别”下定义。(不超过35个字)‎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它属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对生物体(一般特指人)本身的生物特征来区分生物体个体。这是一项高端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是一项热门的计算机技术,具体而言,就是计算机通过视频采集设备获取识别对象的面部图像,再利用核心的算法对其脸部的五官位置、脸型和角度等特征信息进行计算分析,进而和自身数据库里已有的范本进行比对,最后判断出用户的真实身份。‎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某中学举行了一场以“中国人该不该过洋节”为主题的辩论赛。‎ 辩论正方的观点是:中国人不应该过洋节,这是崇洋媚外的表现,会致使本土文化逐渐流失。‎ 辩论反方的观点是:中国人应该过洋节,对于世界文化,我们都主张多元并存,兼收并蓄。倘若因为担心洋节的兴起会使我国的传统遭到破坏,而选择去抵制,这不是一种爱护行为,而是对自己的文化极度不自信的行为。‎ 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你觉得应该采取何种态度呢?请你在正反双方中选择一方作为自己的立场写一篇辩论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 ‎【参考答案】‎ ‎1. D【解析】A项,“中华民族有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基因,就能够在新时代树立文化自信”错误,“就能够”的说法过于绝对,选项把必要条件错误理解为充分条件,文章第二段只是说“新时代文化自信首先源于5000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可见这不是唯一条件,因为“树立文化自信”还需要其他条件,如“新时代文化自信来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40年改革开放胜利的实践”“新时代文化自信,还源自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再创造”;B项,“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动摇,建立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基础”错误,选项张冠李戴,原文是“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并最终建立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基础”,而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动摇”;C项,“……无须借鉴他国经验”错误,这种说法过于绝对。 ‎ ‎2. D【解析】D项,“文章第4段采用了对比论证”错误,从文中来看,第四段没有对比论证。‎ ‎3. C【解析】C项,“‘长征精神’……是社会主义革命文化的胜利的实践”错误,选项对应区域在第三段。“长征精神”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而非社会主义革命文化的胜利实践。‎ ‎4. C【解析】C项,“这表明电子阅读在东西部地区都一样受到欢迎”错误,这一推论缺乏充分可靠的实据,从材料一的图表上虽然能看出北京、上海、青海、西藏这四个省市的电子书阅读指数高于纸书,但并非所有的东西部地区都是如此,这四个省市不能代表“东西部地区”。 ‎ ‎5. B【解析】A项,推论不当,“新兴的有声书作为纸质书和电子书的有益补充,已日益为广大读者所喜爱”这一表述于文无据,材料二第二段只是说“调查还显示,近年来新兴的有声书是纸质书和电子书之外的一个有益补充,有12%的受访者表示在过去一年会同时阅读纸质书、电子书和有声书。仅阅读有声书的受访者占比仅为0.24%,有声书仍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并不能看出“已日益为广大读者所喜爱”;C项,夸大其词。“从2016年全国倾向纸质书阅读者占比超过数字阅读者”这一表述欠严密,根据原文“2016年仍有51%的读者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书阅读,超过倾向于进行手机、互联网在线阅读的读者比例之和”,“进行手机、互联网在线阅读的读者”并不完全等同于“数字阅读者”,后者范畴更大,前者只是后者的一种形式;D项,“‎ 都指出数字阅读发展加快普及、全民参与的现状”这一表述不严密,依据原文“‘从不进行数字阅读’选项连续三年都排在最后一位,从反面说明数字阅读几乎是全民参与的”这一表述,“全民参与的现状”表述有夸大之嫌。 ‎ ‎6. 第一问:数字阅读的优点:①内容丰富、查询便捷、终端共享、携带方便、成本低廉。②数字阅读适合快速高效、碎片化的轻度阅读。数字阅读的缺点:①容易导致视觉疲劳;②权威性不足。第二问:数字阅读群体与范围将不断扩大,将由浅阅读向深阅读发展。‎ ‎7. A【解析】A项,“也预示了这是一个被淡淡的忧伤笼罩了全篇的雨夜故事”错误,不能预示全篇是被忧伤笼罩的故事,女主人公有坚定的爱情方向,雨夜的她虽然寂寞,虽然渴望爱情,但是在情感的界限里她仍然是与郑海发乎情止乎理,她坚定的知道自己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绝不会偏离了爱的方向。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醒学生要纵观全文,不能以偏概全,只顾皮毛。 ‎ ‎8. ①插叙。丰富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家庭的回忆使主人公性格更丰满立体。②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家庭的痛苦经历为下文女主人公决绝的拒绝婚外恋,并坚定寻求美丽的爱情做铺垫。③深化主旨,让情节富有波澜。因为这段不愉快的童年故事,主人公才能够有拒绝诱惑、“只在对的时间,爱对的人”的认识。 ‎ ‎9.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三次喝茶展示三个不同的场景,每次喝茶的意义和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②起强调的作用。加深读者印象,引人深思,让爱情的矛盾与纯粹显得更加深刻。③象征作用。(如果学生答比喻也可酌情给分。)反复强调茶是好茶,是珍品,象征着爱情的可贵以及女主人公对爱情的珍视和不愿意玷污与扭曲爱的决心。‎ ‎10. C【解析】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对“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论”是动词,宾语是《易》,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奏”的内容是“熹不即受印为傲慢”,而不是“奏”“熹”,故应在“傲慢”后断开,排除B项。 ‎ ‎11. D【解析】D项,“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错误,“全国土地、赋税”由户部掌管。 ‎ ‎12. B【解析】B项,“胡晋臣……他敢于斥责皇帝身边的亲信,包括谏官和宰相”错误,从文中来看,应是责成监督的官员纠正官风,责成宰相抑制官员对名利的追求,又着重评论了皇帝身边受宠的近臣。 ‎ ‎13.‎ ‎ (1)胡晋臣的口头陈述非常详尽,直到谈及两税的变化亏损,皇帝威怒才稍微平和,长时间点头表示赞同。‎ ‎(2)胡晋臣因为父母年纪大了,请求到京城外补缺,担任汉州知州,再任潼川路提点刑狱,后因父母的丧事离职。‎ ‎【参考译文】‎ 胡晋臣,字子远,四川人。考中绍兴二十七年进士,担任成都通判。制置使范成大认为他有辅佐国君之才把他推荐给朝廷,宋孝宗召他前往行宫。入宫对答,上疏当今士俗、民力、边备、军政四方面的弊病。试用于学士院,授官秘书省校书郎,后升迁著作佐郎兼右曹郎官。轮流奏对时,(胡晋臣)谈论三件事:一、不要忽视讲读官,要效法仁宗时期;二、要求谏官检举官员的不当之处,要求宰相遏制竞相跑官的人;三、(应该)广泛听取、采纳意见,掌握下层的情况,来消除尚未形成的祸患。又着重评论了皇帝身边受宠的近臣,皇帝看完奏章后变了脸色。胡晋臣的口头陈述非常详尽,直到谈及两税折变,皇帝神色稍微缓和,长时间点头表示赞同。丞相赵雄当时执掌朝政,皇帝亲手写诏书下到中书省询问近臣的姓名。晋臣第二天到中书省,主持政事的官员询问他其中的缘故,胡晋臣说:“近臣弄权,丞相怎么 能不知道呢?”随即分条详陈,把权力大的近臣上报。皇帝对此事深有感悟,从此近臣十分害怕。胡晋臣因为父母年纪大了,请求到京城外补缺,担任了汉州知州,再任潼川路的提点刑狱,因父母丧事离职。守丧期满再被征召,拿五件事觐见,分别是:“选拔将帅,扩大常平仓,兴修水利,修订选拔、任用官吏的条例,推行纸币。”皇帝对辅政大臣说:“胡晋臣说的可以实行。”(胡晋臣)担任度支郎,几次升迁担任侍御史。当时朱熹被授予兵部郎官,因腿病没有到任。侍郎林栗因与朱熹的论《易》观点不合,上奏称朱熹不立刻到任是对皇帝的傲慢行为。晋臣上疏请求留下朱熹而驳斥林栗的上奏,众人议论推重他。光宗继位后,胡晋臣调任工部侍郎,任职给事中,常常以裁减过度的 恩惠,珍惜名声和人才为要务,皇帝赞赏他有操守,任命他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正式上朝谢恩那天,皇帝命他分条列举军政方面的利与害。不久在重华宫朝拜前任皇帝孝宗,孝宗对他说:“现任皇帝提拔任用的二三位大臣,非常合我意,听说朝廷外面也没有不同的意见。”胡晋臣磕头谢恩。任命胡晋臣为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皇帝自南郊回来后很久不临朝,胡晋臣和丞相留正同心协力辅佐朝政,朝廷内外一派安定。他所上奏陈述,以冬温夏凊、昏定晨省为先,其次提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抑制侥幸得官、消除官员结党,真心诚意辅佐皇帝,切中事理,弥补过失谨慎细致。不久,死在官任上,朝廷追赠他为资政殿学士,谥号“文靖”。‎ ‎14. B【解 析】B项,“颔联巧用‘杜陵秋’……寄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错误,从诗中来看,从诗中来看,颔联“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两句是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前一句中“散关”是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诗人过去曾在那里驻守过,今天登楼远望从那里传来的烽烟,说明边境上发生紧急情况,作为一个积极主张抗金的诗人,必会感到深切的关注和无穷的忧虑;后一句是说深秋来临,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了“杜陵秋”的信息,陆游常盼望从北方传来好消息,但这次看到鸿雁传来的却是“杜陵秋”,“杜陵秋”三字,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故都沦陷的无比忧虑。 ‎ ‎15. ①悲秋之情。诗人登上城北门楼,深秋时节,西风劲吹,眼前凄凉的景象使人愁绪满怀。②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沦陷故都的怀念、忧虑之情。③身世遭际,前途未卜之愁。诗人瞻望自己的前途,身世安危未卜,搔首不安,愁肠百结。④壮志难酬的悲愤。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 ‎16.(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3)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17. A【解析】“形态”,形象词,形式或状态,指事物存在的样貌,或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形”是指物体的形状;“型态”,事物在某一条件范围下所表现的形式,“型”则指物体的类型;语境是形容“佛像”的样貌,应使用“形态”;“汇聚”,强调从各个不同的地点、方向集中到一起由少到多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常用于“物”;“会聚”,强调各方会合后各自仍独立存在,常用于“人”;语境是说莫高窟藏经洞集中了多种中外宗教典籍和文献,是物,应使用“汇聚”;“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书籍等多得无法计算;语境形容“莫高窟”,应使用“博大精深”;“不过分”,没有超过一定的程度或限度;“不突兀”,不突然,不出乎意料;语境是说把敦煌莫高窟称作“画在墙壁上的图书馆”没有超过限度,应使用“不过分”。 ‎ ‎18. B【解 析】从所处的位置来看,填写的句子在第一段的最后,是对莫高窟的总体评价,这一评价应该对下文起到统领的作用,故内容上应与下文形成呼应;从第二段来看,该段先说“莫高窟藏经洞汇聚了多种中外宗教典籍和文献,大量壁画的石窟,真实反映了古代敦煌以及河西度廊佛教思想的传播和中国化的过程,真实地纪录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这是展示莫高窟在佛教艺术上的特点,接着“古代敦煌是多民族聚居地之一,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有诸多民族在这个地区生产、生活,能看到的许多壁画都留下他们活动的影子……都再现了敦煌地区农业、畜牧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状况,莫高窟形象地描述古代社会的经济生活”,这是说莫高窟在展示古代社会方面的价值,由此可知,括号中应先说“佛教艺术”,再说“中古社会”,这就排除AD两项;从第二段内容的比例上来看,显然是突出莫高窟在再现中古社会方面的价值,故括号中句子应使用递进句,强调后者,这就排除C项,该项“是……,也是……”是并列关系。 ‎ ‎19. D【解析】“大量壁画的石窟,真实反映了古代敦煌以及河西度廊佛教思想的传播和中国化的过程,真实地纪录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第一个问题是语序不当,“真实反映……”的主语应该是“壁画”,而不是“石窟”,故改为“石窟的大量壁画”,排除AB两项;第二个问题是成分残缺,“反映……的传播和中国化”缺少中心词“……的过程”,应该是“真实反映了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佛教思想的传播和中国化的过程”,排除C项。‎ ‎20.① 它是一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奉献精神。 ②它是一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无畏精神。 ③它是一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奋发精神。‎ ‎21.人脸识别是特指通过分析、比较人脸视觉特征信息进行身份鉴别的计算机技术。‎ ‎22.过洋节不等于遗忘传统 近年来,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等一个个洋节来势凶猛,大有反超中国传统节日、喧宾夺主之势,无怪乎有人要惊呼“抵制外来文化侵略”,无怪乎有学校要封校禁止过洋节 然而,洋节真的能冲击我们的传统节日吗?这么想未免太缺乏文化自信了。承载着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传统节日,表达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祈盼,千百年来,何曾间断?‎ 洋节对中国传统节日观念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消费行为上面。其实,各种各样的洋节在中国的火爆,正是得益于很多商家把洋节包装得无比热闹,助推了洋节在中国的流行。中国年轻人过的圣诞节,是舶来品,没有虔诚的宗教信仰,只有热销的平安果;没有安详和宁静,只有喧闹和沸腾,又何谈文化冲击?‎ 过洋节并不一定代表着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冷落,这只是说明了年轻人对新事物的一种好奇。就像你觉得苹果好吃,但有一天你发现橘子更好吃,但你并不一定会因为橘子好吃而不爱吃苹果。‎ 黄佳明在《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困境及其出路》中说:“圣诞节的温馨、愚人节的娱乐、情人节的浪漫、万圣节的疯狂,都因给不重视传统文化而变得平淡的年轻人的生活,增添轻松愉快的时刻而备受青睐。”也正是如此,年轻人过洋节的原因很简单,不是因为文化信仰,而是因为轻松愉快。这些洋节在西方和在中国显然有着不同的内涵,有着不同的本质。年轻人过洋节,不过是拥有了一个可以用来狂欢的日子,甚至不过是“逗乐”而已。‎ 所以,年轻人热热闹闹地过几个洋节,算不上“节日殖民主义入侵”,也并不代表着中国的传统节日受到了冲击。如果说中国的传统节日被人们淡忘了的话,那每年春节前夕也就不会出现所谓的“春运”了。之所以传统节日并没有受到那么多的关注,首先是因为我们的传统节日讲究的是团圆,要求自家亲人欢聚一堂,而离其他朋友较远,这也就不利于制造这么火热的气氛。如果担心传统节日受冲击,那不妨改进传统节日的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让传统节日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 最后,我想再说明一下,洋节热是经济发展与全球化的结果。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化的全球化,中国的节日实际上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传播到了其他的国家,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因此,当传统节日遭遇洋节,我想没必要“一山不容二虎”,没必要一定要让东风压倒西风,也没必要“犹抱琵琶半遮面”,我们完全可以充满自信、大大方方、快快乐乐地过个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