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00 KB
- 2021-06-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集宁一中2019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2016年11月8日《人民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 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 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D. 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
B. 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C.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 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C.
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 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不正确,原文第一段指的是“保存下来的古建筑”。C项,结合文本内容“中西建筑在……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分析,“轻观赏价值”于文无据。D项,强加因果,结合原文第四段内容“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分析可知,“西方古建筑是……故横平舒展”强加因果。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
项,“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的说法错误。结合文本内容“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等内容分析,文章认为,中国传统建筑并非优于西方,两者各有特色。故选D。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于文无据。结合文本内容“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分析,原文只是说“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故选A。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谁的电话
何燕
老葛终于赶在快递公司下班前把月饼寄出。
团圆之夜,主任看老葛一人在家,便请他到自己家喝酒。主任还说,他要好好向老葛学习怎样教育孩子。
老葛老来得女,为了女儿小若能考出好成绩,可谓劳心劳肺,烟不抽酒不喝,挣断脊梁筋大手大脚为小若买书,送学习班。用别人的话说,这些年,老葛为了孩子活得极其不男人。
小若的高分数给老葛长了不少脸,从玉城小学到玉城高中,多少次家长会,老葛都被请到主席台就坐。高考后,老葛还被请去演讲。
“老葛兄,在做父亲方面,我要向你学习。来,我敬你。”主任举起酒杯,老葛惶恐地站起来,主任“吱”的一声把酒喝了下去。老葛觉得主任喝得很有型,很有风范,很男人。搁以前,主任是不用正眼瞧自己的,更别提敬酒。老葛也想大男人—回,像主任一样“吱”的一声喝下去,可刚喝一半,就被呛住了,憋红着脸直直地僵着。等缓过了劲,老葛才喝下剩下的半杯酒。
“老葛兄,你教子有方呀,你家小若九年时间就完成了十二年的学习,现在进的还是名牌大学!”主任竖起大拇指,“连跳三级。”
“哪有?小学跳了两级,初中才跳了一级。”老葛打着酒嗝习惯性地回答。这话回答主任是头一回,可回答三亲六戚左邻右舍像背九九乘法口诀。小若成长的这些年,老葛跟他们也只有这几句话了。从孩子一驻扎在婆娘的肚子里,老葛就开始忙胎教,接下来忙这教忙那教,一忙就是十六年。
“爸爸,爸爸,你是我的大树!”主任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主任看了一眼,把电话掐了。“老葛兄呀,不怕你见笑,做为家长,我是失败的。我儿子今年连三本都考不上,现在还拒绝复习,跑去读什么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主任的电话铃声又响了起来,主任看了电话一眼,又想掐掉。
老葛问:“谁的电话?毛毛吗?接吧!”
主任一接通就说:“毛毛,你如果不回来复习,别想我搭理你。”
“老爸,别气坏身子,中秋节快乐!”电话那头传来毛毛的声音,“收到我给你寄的月饼了吗?你尝尝跟家里的有啥区别。”
老葛摇了摇微晕的头,看见月光从天空洒下来,像银色的缎子,扯都扯不断。老葛责怪自己,早一天给小若寄月饼就好了。
这时,老葛的手机也响了起来。老葛一看电话,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笑成了一团,像地球仪上密密麻麻的经纬线:“我家小若的!喂,小若呀……”老葛愣了一下,看了看主任,乐呵呵地说,“知道了,今天中秋节,我很快乐,你也要快乐!”说完,老葛埋怨,“这孩子,真浪费,千里迢迢打电话就为了祝我中秋节快乐!”
“小若懂事,不像毛毛。你看他都这年龄了,还把我手机接他电话的铃声设成《爸爸去哪儿》……”
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是短信!老葛看了一眼就删了,边删边说:“是婆娘的。不管她,来,咱俩继续喝,不醉不休!”
两个男人继续喝。
中间,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老葛看了一眼,没接。
“谁的电话?小若吗?接吧!”主任说。老葛摇晃着接电话:“喂,喂,你说什么……我不是,你打错了!”说完,捣鼓了几下手机,又灌起酒来。
酒局残余,老葛喝得醉醺醺的,手机再次响了起来,主任嘟哝:“谁的电话呢?”拿起老葛的手机一看,来电显示:“讨债的,别接!”
老葛人虽醉,可脑里还记得小若刚才的电话和信息。小若第一次来电话,只说了一句:“喂,这个月打一千!”就挂了。
过后又发来一信息:“还是打一千一吧,我看中了一条裙子!”
看老葛不回信息,小若第二次来电话:“看到信息了吗?打一千一!”老葛气急地说:“打错了!”话还没说完,那头已是忙音。老葛一气之下,把小若的电话备注名改成:“讨债的,别接!”
老葛醉倒下去时,脑里回现出小若给自己长脸的高分试卷外,耳边也回荡着小若这些年简洁的话语:小学时“我得了第一”,初中时“我又得了第一,汇三百”,高中时“我还是第一,汇六百”,到现在的“打一千”。没有问候,也没容老葛说话。像刚才,老葛多想跟小若说说你妈病了,我在医院忙了两天……当然,也有老葛不想说的,那就是他把家里唯一的月饼快递了。
老葛也想跟主任说,在做父亲方面,他要向主任学习。
可醉了的老葛什么都没说出来。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主任的儿子毛毛虽然成绩不够优秀,不懂事,实际上却是一个乐观向上、重亲情、有主见的青年。
B. 小说构思精巧,描写了两个父亲中秋节喝酒的场景,通过人物对话和孩子们打来的电话,巧妙地将两个孩子进行了多角度的对比。
C. 从主任两次想掐掉儿子来电的举动看,主任对儿子极为不满,儿子不听他的话复读,却读一个职业技术学校,他对儿子的前途深感绝望。
D. 小说的结尾写老葛醉了,想和主任说说真心话,却什么都没说出来,因为他能理解主任,主任的孩子学习不好,也很烦恼。这样写,言简意丰,回味无穷。
5. 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老葛”这个人物形象。
6. 小说中有明暗双线,这两条线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这样构思的好处。
【答案】4. B 5. ①任劳任怨。作为父亲,为了孩子,他劳心劳力;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习,妻子住院也没告诉孩子。②关爱孩子。中秋节,把家中唯一的月饼寄给了孩子,还责怪自己寄迟了。③爱面子。孩子明明是打电话来要钱的,可他却撒谎说孩子是打电话来问候节日的。④只关注孩子成绩而不关注孩子人格的培养。
6. 小说的明线是老葛和主任两人中秋节喝酒时围绕孩子而进行的谈话。暗线是老葛和女儿为了买衣服的钱而进行的短信、电话往来。好处:①使小说情节集中②明暗线形成互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使小说主旨更加深刻丰富。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赏析的基本能力。解答本题时应仔细阅读文章,把握人物形象以及一些典型技巧。本题A项,“很不懂事”不合文意,毛毛是个懂事体贴的人,只是他的父亲认为他不够懂事;C项,“他对儿子的前途深感绝望”分析有误,根据文意可知此处说法过于绝对;D项,“小说的结尾写老葛醉了,想和主任说说真心话,却什么都没说出来,因为他能理解主任”不合文意,老葛什么都没有说出来,不是因为主任,而是因为他既为女儿的冷漠感到难过、失落不愿说,又因为面子问题不愿说。故本题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分析人物的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要注意文中作者的评价性的语句,以及其他人物的衬托作用。对“老葛”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可结合他关心孩子学习,给孩子寄月饼,在主任家接电话撒谎等情节进行分析。“老葛老来得女,为了女儿小若能考出好成绩,可谓劳心劳肺,烟不抽酒不喝,挣断脊梁筋大手大脚为小若买书,送学习班。用别人的话说,这些年,老葛为了孩子活得极其不男人”突出老葛的任劳任怨。“当然,也有老葛不想说的,那就是他把家里唯一的一盒月饼快递了”突出老葛关爱孩子。“知道了,今天中秋节,我很快乐,你也要快乐!”说完,老葛埋怨,“这孩子,真浪费,千里迢迢打电话就为了祝我中秋节快乐”突出老葛爱面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知道什么是小说的明线和暗线,以及小说的线索有什么作用。一般在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明线,而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暗线。第一问“这两条线分别是什么”,依此思路不难概括,小说的明线是老葛和主任两人中秋节喝酒时围绕孩子而进行的谈话;暗线是老葛和女儿为了买衣服的钱而进行的短信、电话往来。第二问,对于“构思的好处”,可从小说的叙述角度、人物塑造和小说的主旨等方面进行分析,这样构思的好处在于:从叙述角度上,使小说的场景、情节集中,叙述不蔓不枝;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父亲关心女儿,女儿却非常冷血,明暗双线形成互补对照的关系,使小若和老葛的形象更为丰满;从文章的主旨上,小若的冷漠是父亲老葛多年教育的结果,这样处理,使小说的主旨更为深刻丰富.
【点睛】
作品中明暗两条线索同时展开故事情节,形成一明一暗两个故事,也即在一个“大故事”里包含了两个“小故事”,这两个故事互相呼应,互相契合,互相生长。首先,作为正面出现的明线故事,由一个完整的情节直接展开,它是主要的。其次,与明线故事相呼应的暗线故事由另一相应的情节间接展开,它是次要的。明线故事带动暗线故事发展,暗线故事服务于明线故事,在叙述流程中,他们或平行前进,或交织发展,在一定契合点汇合成一线,完成文章主旨的传达。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来自腾讯研究院的报告显示,在我国人工智能企业中,辅助驾驶、自动驾驶领域的融资总金额排名第三位,达107亿元,仅次于计算机视觉图像和自然语音处理领域。有分析认为,由于我国在辅助驾驶、自动驾驶领域的企业仅有31家左右,却拥有排名第三的融资额,意味着投资者十分看好这一领域。然而,实现人工智能与交通的深度融合仍然存在难点。无人驾驶是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应用的核心场景,实际上是一个涉及城市整体交通运营的综合性问题,包括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和规划、智能控制等多个领域,在这些相关领域都取得突破尚需时日。
(节选自林英《人工智能改变传统驾驶智慧交通离我们还有多远?》)
材料二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联合全球职场社交平台Linkedln(领英)发布的《中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人才与就业》报告显示,中国数字人才储备表现出明显的“南强北弱”,同时,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缺口明显,“技术+管理”人才一将难求。从职能角度而言,目前中国85%以上的数字人才分布在产品研发类,而深度分析、先进制造、数字营销等职能的人才加起来只有不到5%。虽然当前网络上关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新闻和信息铺天盖地,但从数字人才的分析来看,大数据分析、先进制造、数字营销等新兴技术相关职能的数字人才存在较大缺口,新兴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滞后和不足。
(节选自林英《我国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缺口明显》)
材料三
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鉴别人工智能真伪虚实的利器。诚然,人工智能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取得技术突破。但是另一方面,我国企业提高竞争力和经济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人工智能提供动力,人工智能研究也需要更多地瞄准产业方向、消费需求。即使是代表当下人工智能技术最前沿的阿尔法狗项目,也在升级技术,瞄准新材料开发等更多重要的现实应用。
人工智能将与互联网一样,融入各行各业中,它的发展潜力正是在于将来各行各业深度应用的前景,全球科技巨头对这一趋势的判断高度一致。我国虽然在部分技术与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不少进展,但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进一步挖掘应用,提升人工智能的通用性,应该成为有市场优势的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追赶的重要途径。
(节选自赵展慧《能否转化为生产力是鉴别人工智能真伪利器》)
材料四
随着一款款功能“破冰”和应用落地,随着人工智能在认知和决策层面能力的不断提升,最终,人工智能产品将形成一套集成解决方案。来自麦肯锡的研究报告显示,当人工智能与其它互补性技术(如机器人)结合时,可生成多种集成解决方案,如自动驾驶、机器人手术,以及能够对刺激作出响应的家用机器人等。
新技术总带来新的担忧和挑战。一份由第三方机构发布的《人工智能影响力报告》显示,目前用户最为关注的三个与人工智能有关的话题分别是:自己的工作是否会被取代.AI发展带来的危害,以及AI发展带来的法律、道德问题,几乎都有负面倾向。这些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人工智能在技术上快速成长,但真正与人类社会良性互动,还要解决诸如规范、监管、安全、伦理等诸多问题。(节选自陈静、秦海波《必须正确地使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会失控吗?》)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目前,辅助驾驶、自动驾驶领域的融资总金额排名第三位意味着投资者十分看好这一领域,但实现人工智能与交通的深度融合仍任重道远。
B. 中国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缺口明显、“技术十管理”人才一将难求的现实,表明中国数字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应加大力度培养这类人才。
C. 鉴别人工智能的真伪虚实是看它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深挖应用、提升其通用性是中国未来在人工智能领域追赶的最佳途径和不二法门。
D. 自动驾驶、机器人手术等将是人工智能与其它互补性技术结合而生成的集成解决方案的产物,但新的技术总会给人类带来新的担忧和挑战。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二用具体数字显示出中国数字人才在地区分布和领域分布不平衡,这将严重制约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
B. 材料三从我国对人工智能的需求和人工智能在我国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提出了合理建议,指明了发展方向。
C. 材料四中指出目前用户最为关注的三个与人工智能有关的话题,这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严重障碍,应尽快解决。
D.
四则材料较全面地分析了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状况、发展前景和国人的担忧,展现了人工智能的优势和劣势。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当前我国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上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7. C 8. B
9. ①加快培养大数据分析、先进制造、数字营销等新兴技术相关职能的数字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注意数字人才储备区域性差异,解决数字人才储备“南强北弱”的问题。②进一步挖掘人工智能的应用功能,提升人工智能的通用性。③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解决人工智能的规范、监管、安全、伦理等诸多问题。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C项,“最佳途径和不二法门”错误,选项曲解文意,材料中说的是“进一步挖掘应用,提升人工智能的通用性,应该成为有市场优势的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追赶的重要途径”。故选C项。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用具体数字显示出中国数字人才在地区分布和领域分布不平衡”错误,材料二在说明中国数字人才在“地区分布”上不平衡时没有用数字,材料二说的是“中国数字人才储备表现出明显的‘南强北弱’”。C项,“这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严重障碍”错误,该信息无中生有。D项,“国人的担忧”错误,选项所说的范围有误,这个担忧应是世界性的,不仅是中国人的;“展现了人工智能的优势和劣势”曲解文意,文章并没有展现人工智能的劣势。故选B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材料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当前我国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上应注意的问题”,然后到材料中圈出我国目前在人工智能发展上存在的问题,如材料二“中国数字人才储备表现出明显的‘南强北弱’,同时,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缺口明显,‘技术+
管理’人才一将难求”“从数字人才的分析来看,大数据分析、先进制造、数字营销等新兴技术相关职能的数字人才存在较大缺口,新兴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滞后和不足”,如材料三“人工智能研究也需要更多地瞄准产业方向、消费需求。即使是代表当下人工智能技术最前沿的阿尔法狗项目,也在升级技术,瞄准新材料开发等更多重要的现实应用”“我国虽然在部分技术与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不少进展,但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进一步挖掘应用,提升人工智能的通用性,应该成为有市场优势的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追赶的重要途径”,如材料四“人工智能在技术上快速成长,但真正与人类社会良性互动,还要解决诸如规范、监管、安全、伦理等诸多问题”,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操在许,谋迎天子。众以为:“山东未定,韩暹、杨奉,负功恣睢,未可卒制”。荀彧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今銮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韩暹、杨奉,安足恤哉!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操乃遣扬武中郎将曹洪将兵西迎天子,董承等据险拒之,洪不得进。
议郎董昭,以杨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操书与奉曰:“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今将军拔万乘之艰难,反之旧都,翼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哉!方今群凶猾夏,四海未宁,神器至重,事在维辅;必须众贤,以清王轨,诫非一人所能独建,心腹四支,实相恃赖,一物不备,则有阙焉。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奉得书喜悦,语诸将军曰:“兖州诸军近在许耳,有兵有粮,国家所当依仰也。”遂共表操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
操引董昭并坐,问曰:“今孤来此,当施何计?”昭曰:“将军兴义兵以诛暴乱,入朝天子,辅翼王室,此五霸之功也。此下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算其多者。”操曰:“此孤本志也。杨奉近在梁耳,闻其兵精,得无为孤累乎?”昭曰:“奉少党援,心相凭结,镇东、费亭之事,皆奉所定,宜时遣使厚遗答谢,以安其意。说‘京都无粮,欲车驾暂幸鲁阳,鲁阳近许,转运稍易,可无县乏之忧。“奉为人勇而寡虑,必不见疑,比使往来,足以定计,奉何能为累!”操曰:“善!”即遣使诣奉。庚申,车驾出 辕而东,遂迁都许。己巳,幸曹操营,以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二》,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B. 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C. 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D. 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缟素”, 缟与素都是白色的生绢,引申为白色。在古文中即指丧服,也比喻俭朴。在这里是“俭朴”的意思。
B. “万乘”,一万辆兵车。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干里,能出兵万乘。因此常以“万乘”指天子、帝王。
C. “四海”,指全国各地。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D. “五霸”,即春秋五霸,一种说法是指齐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指齐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献帝将返回旧京,曹操认为,借此时机奉迎天子以顺从民心是最合乎时势的行动,用大公无私的态度使天下心悦诚服是最正确的策略。
B. 议郎董昭认为杨奉的兵马最强,但缺少外援,就以曹操的名义给杨奉写信。杨奉接到信后极为高兴,诸将也联名上表推荐曹操担任镇东将军。
C. 曹操请董昭与自己并坐在一起,向他问计,董昭提出只有做不同寻常的事情,才能建立不同寻常的功业,希望曹操作出利多弊少的选择。
D. 曹操听从了董昭的建议,派使者给杨奉送去重礼,献帝迁都于许,献帝抵达曹操军营后,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他为武平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今群凶猾夏,四海未宁,神器至重,事在维辅。
(2)奉为人勇而寡虑,必不见疑,比使往来,足以定计,奉何能为累!
【答案】10. C 11. A 12. A
13. (1)现在,各地不法之徒扰乱华夏,天下不宁,政权至关重要,事情主要靠辅佐大臣。
(2)杨奉这个人有勇无谋,此计一定不会被他怀疑,等到使者返回后,就足以定下大计,杨奉怎么阻挠得了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耳”为句末语气词,“耳”后面应停顿,排除AB;“播越”为固定词语,解释为“逃亡,流离失所”根据文意,应该在“然朝廷播越”后面停顿。故本题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古代文化常识考查包括人的称谓、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等方面。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已学知识,联系课本内容,对选项做出判断。本题A项,“缟素,在这里是‘俭朴’的意思”,不合文意,在文中的意思是“穿丧服”。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首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阅读全文,逐项对比分析。本题A项,“曹操认为,借此时机奉迎天子以顺从民心是最合乎时势的行动,用大公无私的态度使天下心悦诚服是最正确的策略”,这句话张冠李戴。原文相关语句之前有“荀彧曰”三字,可知这句话并非曹操的观点。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方今,现在;猾,通“汩”,扰乱;神器,政权;维,动词,系,结;此处引申为“依靠”。(2)虑,谋略;见,被;比,等到;何能为累,哪里能成为隐患。
【点睛】曹操在许县,计划迎接献帝。部下众人都认为:“崤山以东尚未平定,而且韩暹、杨奉等人自认为护驾有功,骄横凶暴,不能马上制服。”荀彧说:“以前晋文公重耳迎接周襄王,各诸侯国像影子一样跟随他,汉高祖为义帝身穿孝服,使得天下百姓诚心归附。自从天子流离在外,将军首先提倡兴起义军,只因崤山以东局势混乱,来不及远行迎驾。如今献帝返回洛阳,但洛阳荒废,忠义之士有存续国家正统的想法,黎民百姓有怀念旧的王室的哀伤。如果借此时机,奉迎天子以顺从民心,是最合乎时势的行动;用大公无私的态度使天下心悦诚服,是最正确的策略;坚守君臣大义,招揽天下英才,是最大的德行。这样,尽管四方还有叛逆者,但他们又能做些什么呢?韩暹、杨奉之辈,有什么值得担心呢!如果不及时决定,使别的豪杰生出奉迎的念头,以后就算再费尽心思,也来不及了。”曹操于是派遣扬武中郎将曹洪率兵向西,到洛阳迎接献帝。董承等扼守险要之地阻拦曹洪,曹洪不能前进。
议郎董昭认为杨奉的兵马最强,但缺少外援,就以曹操的名义给杨奉写信说:“我和将军相互倾慕,只听到名声,便已推心置腹。如今,将军在艰难之中救出天子,护送他回到旧都洛阳,护卫辅佐的功勋盖世无双,是何等的美善!现在,各地不法之徒扰乱华夏,天下不宁,政权至关重要,事情主要靠辅佐大臣;所有的贤明之士必须一齐努力,来肃清君王道路上的障碍,这绝不是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办得到的,心脏、胸腹与四肢,实际上是互相依存的,缺少了任何一件,都不完整。将军应当在朝廷主持事务,我则作为外援,如今我有粮草,将军有兵马,互通有无,足以相辅相成,我们生死相约,祸福同当。”杨奉接到信后十分高兴,对其他将领说:“兖州的军队已经靠近许县,有兵有粮,正是朝廷可以倚靠仰仗的对象。”于是诸将联名上表推荐曹操担任镇东将军,并承袭他父亲曹嵩的爵位费亭侯。
曹操请董昭与自己并坐在一起,问他:“现在我已到洛阳,应当采取什么策略?”董昭说:“将军兴起义兵,讨伐作乱之人,入京朝见天子,辅佐王室,这是像春秋五霸一样的功业。现在洛阳的各位将领都有自己的打算,未必服从将军的指挥。如今留在洛阳匡正辅佐朝政,有许多不利因素,只有请天子移驾到许县。但是天子在外流离多时,刚回到旧都城,远近都踮起脚跟观望,盼望迅速获得安定,如今再要移驾,是不符合民心的。不过,只有做不同寻常的事情,才能建立不同寻常的功业,希望将军做出利多弊少的选择。”曹操说:“这也是我的想法啊。只是杨奉近在梁县,听说他兵强马壮,难道不会阻挠我吗?”董昭说:“杨奉缺少与他结援相助的人,所以他愿与将军结交。任命您为镇东将军、封费亭侯的事情,都是杨奉的主意,应该及时派遣使者送去重礼表示感谢,使他安心。并告诉他说‘洛阳没有粮食,想让献帝暂时移驾鲁阳,鲁阳靠近许县,运输较为便利,可以免去粮食匮乏的忧虑’。杨奉这个人有勇无谋,此计一定不会被他怀疑,等到使者返回后,就足以定下大计,杨奉怎么阻挠得了呢!”曹操说:“很好!”立即派使者去拜见杨奉。庚申,献帝车驾出辕关,向东行进,于是迁都于许县。己巳,献帝抵达曹操军营,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他为武平侯。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遣兴
杜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B. “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因为路途迢遥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滋于言表。
C. “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狠”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亲心情。
D. 末尾两句写诗人仰观天空中飞翔的冬雁,透露出让大雁为分散的兄弟捎信的愿望。
E. 本是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侧面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15. 诗的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答案】14. BD 15. ①兄弟分散,无法相见,不知死生。②饥寒交迫,度日艰难。③天下大乱,盗寇横行,无法安定地生活。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及手法鉴赏。D项,错在对末尾两句的理解,这两句其实是借空中的大雁能够相伴飞翔,和人的弟兄分散进行对比,表达弟兄离散的悲伤。B项,错在“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兄弟分散,不知都流落在何方,所谓道路长”是说兄弟间相距的道路长,并不是说诗人与家乡的距离远。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诗人日夜忧的内容,首联“我今日夜优,诸弟各异方”说明忧的原因之一是诸弟分散。五、六两句“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 望”表明盗寇横行,诗人兄弟离散,诗人自己饥寒交迫。“欲出畏虎狼”表明当时天下大乱,虎狼当道。
点睛:认定诗词的内容,应分析诗句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相联系。答题的公式:诗句描述内容(概述)+诗歌中的主旨。模式:诗中描写了……(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的内容,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人生短暂、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
(2)《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写出经过月亮的浸染,雾气、江水、夜空浑然一体的景象。
(3)《游褒禅山记》中,然力足以至焉,_________,_______。是说有“力”而无“志”,最终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答案】 (1). 寄蜉蝣于天地 (2). 渺沧海之一粟 (3). 白露横江 (4). 水光接天 (5). 于人为可讥 (6). 而在己为有悔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能力。要求考生审清题目要求,抓准题目所给关键词,联系课文有联系的原句,注重理解和积累。本题为情境默写,注意语境提示:(1)中“人生短暂、个体渺小”对应“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2)中“雾气、江水、夜空浑然一体”对应“白露横江,水光接天”(3)“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对应“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点睛】在考查名句名篇默写,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曲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_____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______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他眼界开阔,______,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______,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当代戏曲的发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
B. 当代戏曲的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
C. 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
D. 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
18. 一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
B. 无疾而终 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
C. 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
D. 无疾而终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B. 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C. 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都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D. 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答案】17. C 18. C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根据文章内容,从第一段的开头第一句话可知,强调的是中国戏曲艺术缺乏创新精神,因此排除AB,根据语言表达的简洁,可以排除C。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成语意义的理解能力。
寿终正寝,原指老死在家里。现比喻事物的灭亡。
无疾而终:指人因衰老而自然死亡。没有病就死了,比喻事物未受外力干扰就自行消灭了。名噪一时,意思是一时名声很大。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
名垂青史,意思是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名声永留史册。
兼容并蓄: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
博采众长:意思为广泛采纳众人的长处及各方面的优点,或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
照猫画虎:意思是猫与虎的外形有相似之处,因以喻照样模仿而仅得其仿佛。
按图索骥:指按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根据语境意第一空应是戏曲的灭亡。排除BD,根据语境意和成语意第二空应为功业巨大,永垂不朽。排除C。故选A。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病句的修改能力。B项,“不是……才”关联词不当,排除B;AD成分残缺“眼花缭乱”前应加“让人”或者“令人”,排除AD;故选C。
点睛:本题要求考生在理解原文主题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作答,强调了考生的阅读能力。整体更侧重考查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试题内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符合主流价值观。
20.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自助式养老是今年来人们在探寻的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显然,不依靠政府养老,这就使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沉重的养老负担。而熟悉的人们在一起生活,就不会发生矛盾;不会发生矛盾,人们的心情自然就舒畅;这样,每个人都能延年益寿,长命百岁。
①熟悉的人在一起,不一定就不会发生矛盾。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不发生矛盾,人们的心情不一定就舒畅。 (2). ③心情舒畅,不一定都能延年益寿,长命百岁。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仿写的能力。本语段有一些语句说法太绝对了,如:不发生矛盾,人们的心情自然就舒畅;这样,每个人都能延年益寿,长命百岁。仿照第一句把这两句话说的有余地,不太绝对即可。可改为:不发生矛盾,人们的心情不一定就舒畅。心情舒畅,不一定都能延年益寿,长命百岁。
21.根据下面文段的内容及表达特点,仿写句子。
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花朵。
教室前方有一块黑板,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的面前堆着厚厚的一摞书,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不,那不是黑板 (2). 那是播种知识的沃土 (3). 不,那不是一摞书 (4). 那是学生通向成功的阶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仔细分析例句特点,从结构形式和主旨情感两个方面综合分析,合理表达即可。本题例句“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花朵。”从主旨内容上是在写“教师”
,透过现象,这句话本质是写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赞美教师的奉献精神;结构上,仿写部分为“不,那不是……,那是……”形式。仿写时注意短语结构类型一致,对应位置词性相同。“教室前方有一块黑板,不,”后面第一个分句按例句提示应写成“那不是黑板”,第二个分句应该表达黑板和“学生”、“知识”之间的联系,可写成“那是播种知识的沃土”;第三句话给出的语境是“学生的面前堆着厚厚的一摞书,不,”,后面接的第一个分句就应写成“那不是一摞书 ” ,后面一空应阐释“书”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可写成“那是学生通向成功的阶梯”。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字数不得少于800字。
【答案】咀嚼生活的墨雅书香
庄子言:“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语文素养的提升又何尝不是如此?知识,其实不是越多越好。生活实践,尤为重要。没有行千里的涉水跋山,何来处事之满腹经纶?没有细味生活的墨雅书香,又怎会有力透纸背的深思熟虑?
诚然,课堂的有效教学与课外的大量阅读,对于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提升不可忽视,前者有助于我们掌握基础知识,为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基础,而后者则是使我们畅游文学世界,体味另一番别致风情,对个人的思想提高尤为重要。然而,较于上述两种方式,生活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恨事,一恨海棠无花,二恨鲋鱼多刺,第三恨不记得了,我想大概是因为我下意识想到了第三恨当是语文没有了生活的墨雅书香吧!
味生活的墨雅书香,可以静赏风花雪夜,是以明境清心。朱熹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这源头活水便是生活这本大书吧!语文素养在我们味秋叶瑟瑟飞舞赏春蜂嗡嗡鸣叫之时不自觉得以感染并被提升。
味生活墨雅书香,可以味人情冷暖,品世间爱与苍凉。是谁在沙洲之中“拣尽寒枝不肯栖”?是谁在赤壁之岸高歌大江东去?苏轼味出了人情冷暖,于黄州种地酿酒,纵酒东坡醒复醉,若是没有这世态的阴晴冷暖的浸染,东坡怎能以其一词一句震撼一个个心灵?
味生活墨雅书香,成一曲千古绝唱,氲一缕万古情长!他过着“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立”的生活却仍然道出“堂前扑枣任西邻, 无食无儿一妇人”。他对生活的体味,对民生的恤悯终成其“诗圣”美称。若是没有对“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的深刻咀嚼,何来“吾庐独破”的万古豪情?何来千古间那一瞬温暖的星光照亮历史的暗夜?
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尽管益处颇多,却不免如鹪鹩巢林所占一枝,鼹鼠饮河所为一腹的短浅,而生活的体味、实践才能真正提升一个人真正的语文素养,使人明人生之境,味人情冷暖,品世间爱与苍凉,终成一幅冲天大气象。
林清玄有言,以欢乐心过生活,以平常心味情愫,以弱软心除挂碍。希望在生活的畅游中,我们能够获得如雄鹰斗苍穹的辽远,而不是鹪鹩占一枝的短浅,因为生活的墨雅书香,就在那里。
【解析】
【详解】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应首先明确任务。看清要求。在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时,学生一方面要读材料,另一方面要读题目要求,完成写作任务。“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这句语,有着极为丰富的信息。一是“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要求学生要写出自己的理解,要密切结合自身的体验,不能一味地“顾左右而言他":二是“比较上述三条途径”,要求学生要有所比较,缺少了“比较”,就有离题的嫌疑;三是“你的看法和理由”,表明只能写成议论文,不能写成记叙文。然后要求好角度,确定立意。任务动型材料作文的角度有核心角度、主要角度、次要角度之分。因此学生写作时要抓住心事件来确立核心角度、主要角度。明白了这些要求,再按照这些要求来写,就合乎命题者命题意图了。
立意:要抓住材料核心立意。试题包含三层意思:语文学习和一个人终身发展的关系,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和国家的关系,提升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在这三层意思中,前两种显然不属于核心内容,第三层意思才是核心内容,分析材料要抓三层意思。但选择第三层,不能完全抛开第一、二层意思。“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这句话提醒学生在探讨课堂、课外、实践这三种途径的同时,应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来展开议论,使文章洋溢着积极的实践理念、强烈的时代精神、
深刻的文化意识。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这
一则材料中,学生要围绕“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中的一点来写作。
当然,在核心角度这一前提下,学生要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
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
围绕材料就事说理。在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中除了从材料中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村材料作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也就是说,学生选择好自己的角度以后,要结合材料,入情入理地阐述自己的看法。
可立意为:
浩瀚书海出真知
课外阅读,语文素养的沃土
课堂教学,必不可少
博览群书,提升素养
素材:1.语文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语言素养说到底还是来自生活里,为更好地生活而提高,在生活的实践中提高。课堂是我们生活的关键部分,从课本上“依葫芦画瓢”,当然是必须的,校园里朗朗读书声,见证着我们对语文知识的饥渴、熟练掌握语言技巧的执著;但课本知识终究只是基础的,有限的,要真正丰富语文功底,提高语文素养,就不能不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去“大生活”里汲取更加丰富的营养。
2. 从高尔基“爱孩子,是母鸡都会的事儿”,我们可以真切地领略到来自生活的比喻何等生动、贴切;从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我们可以由衷地感受到生活里语言的精彩、文字的魅力、表达的境界。
3. 正如霍金所说:当一个人明白的越多的时候,不了解的就越多。所以,当课堂的学习已经满足不了我们的汉语言文化的渴求欲时,下一途径显得愈发重要。那就是课外的大量阅读。正如高尔基所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我们结束一天的学习,褪去浮华,捧一卷弥漫墨香的书籍,在书籍的世界里遨游的时候,是任何东西都难以比拟的体验。正如冰心老人所言:好读书,读好书。在阅读时,我们也要有选择的去阅读,当我们培养出自己的汉语言文学方式,又有对文化书籍的阅读渴求时,最后一个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4. 实践是检验我们学习的唯一方式。它可以让我们避免“纸上谈兵”的尴尬,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到汉语言的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正如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就是要亲身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当我们从社会实践中得到汉语言文学的真谛时,我们会发现,汉语言的博大与含义广泛。
行文结构:
首先,拟一个隐含观点的题目,如本题“咀嚼生活的墨雅书香”。
其次,写一个简洁明了的开头段,引用名言开头,“庄子言:“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联系到本题相关的话题“文学素养”,提出问题“语文素养的提升又何尝不是如此?”然后明确自己的观点,从社会实践生活中提升语文素养。
第二段,比较材料中提升文学素养的三条不同途径,三者权衡选出最合理的观点,照应标题。
然后,主体部分,用并列式、或递进式结构分析问题:
开头段应先写出分论点,三个分论点如:
一、味生活的墨雅书香,可以静赏风花雪夜,是以明境清心。
二、味生活墨雅书香,可以味人情冷暖,品世间爱与苍凉。
三、味生活墨雅书香,成一曲千古绝唱,氲一缕万古情长!
结构整齐,层层深入,论述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可举出恰当的人物事例论证分析,如“苏轼味出了人情冷暖,于黄州种地酿酒,纵酒东坡醒复醉,若是没有这世态的阴晴冷暖的浸染,东坡怎能以其一词一句震撼一个个心灵?”
结尾,再次明确自己的观点,照应标题,以林清玄的名言“以欢乐心过生活,以平常心味情愫,以弱软心除挂碍”收尾,全文感情真挚,首尾圆合。
相关文档
- 浙江省温州市十五校联盟2019-20202021-06-0625页
- 【语文】重庆市南岸区2019-2020学2021-06-0620页
- 2018-2019学年四川省南充市高一下2021-06-0614页
- 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省重点中学20202021-06-0610页
-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历史坐标上2021-06-0610页
- 课标版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三2021-06-06188页
- 山西省阳泉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2021-06-069页
- 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效仿真模拟2021-06-0610页
-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模块三语基默写文2021-06-065页
- 【语文】福建省泉州市2020届高三单2021-06-06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