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1.50 KB
- 2021-06-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2020.1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12分)
1.下列对李煜《虞美人》这首词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春花”“秋月”,人们多以为是美好的,但词人厌烦其无尽无休,企盼其早日“了”却;这些意象表现出词人内心的悲苦。
B.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描写出明月照耀下夜阑人静的环境,词人触景生情,回忆起过去故国的美好月色,真是不能忍受。
C. “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化抽象为形象,写出愁思如春水般长流不断,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
D. 这首词采用问答,以问开篇,以问答结,结构严谨;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将词人内心难以抑制的愁思贯穿始终。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手法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中,B项,错在“回忆起过去故国的美好月色”,应为“回忆起过去明月下的故国”
故选B。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念:眷念
- 26 -
B.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负:承担
C.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让
D.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君 递:传递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本题C项,使:假使,如果。
故选C。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3. 找出下列与“秦人不暇自哀”句式不同的一项( )
A. 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B. 忌不自信
C. 古之人不余欺也 D. 句读之不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序。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包括: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例句“秦人不暇自哀”是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自哀”应为“哀自”。B.C.D三项同为宾语前置句。B项“忌不自信”,“自信”应为“信自”;C项“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应为“不欺余”;D项“句读之不知”应为“不知句读”,“之”起到提宾作用。故选A项。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对《阿房宫赋》中词句解说不当的一项( )
A. 从“明星荧荧”到“焚椒兰也”,作者连用四个比喻句构成一个排比句,极写宫女之多,从侧面写出了统治者的荒淫。
B.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写出了宫女们的惆怅心理:“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运用夸张手法既写出了宫女的不幸,又写出了统治者的荒淫。
C.
- 26 -
“收藏、经营、精英”在文中都是金玉珠宝之意,“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既写出宫中珍宝之多,又写出统治者的穷奢极欲。
D. 课文第二段的文字着眼于阿房宫中的“宫女之多”“珍宝之多”,运用对偶、排比、夸张手法极写秦统治者豪华奢侈的生活,从中可以窥见秦亡的迹象。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课内文章和中外名著的理解。包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相关的情节(事件)、主题、情感、手法、结构等。要求学生对课文有总体的把握能力。
本题A项,连用两个比喻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是比喻,以天上的星星,比喻妆镜多;以天空的云,比喻鬟鬓多。而“渭流涨腻,弃脂水也”和“烟斜雾横,焚椒兰也”用的是夸张的手法。
故选A。
【点睛】平时要对课内文章和中外名著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注意加强积累。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二.(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代地方学校建设力度之强、成果之大在中国历代王朝中是首屈一指的。这既源于明太祖朱元璋所提倡的“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理念,同时也和明代学校的制度设计密切相关。早在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就着手在自己的控制区内延师设学。洪武二年,他诏令地方设学,自此地方儒学逐渐在各地府州县铺展开来。洪武十七年,明朝开始在都司卫所建立学校,这一举措推动地方学校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明代地方学校最大的功用是为国家储备和培养人才。明朝建立之初,新生的国家机器需要大量的治理人才,但忠于元朝的遗民和囿于纲常的儒士不愿意入仕新朝,再加上战乱后人才匮乏,科举制度尚不完善,于是学校便成为为国家储备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机构。朱元璋即位初期在南京设国子学,各部官员也多从国子学监生中选拔。地方学校通过岁贡这一方式为国子学提供充足的生员。随着科举制的日渐完善,明初科举、学校、举荐三途并重的选官方式逐渐被科举一家垄断,原本“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的状况也变成了“非科举毋得与官”,于是士人欲入仕必由科举,欲科举必入学校。
- 26 -
明代的地方学校承担着宣扬国家意识形态的功能。出于对儒学的服膺,再加上对元朝动乱的反思,朱元璋认为元朝的崩溃固然是由于统治腐败,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教化的忽视,尤其是对儒学的轻视。事实上,明代地方学校的很多社会功能,都以増强社会控制为核心。明代统治者不仅将学校作为育人之所,也使其成为推行教化、管控地方的有利武器。因此明代统治者一方面认为地方学官应当关心时务,多言政事,但同时又严格控制生员的言行。此外,朝廷还通过指定教学内容等方式控制学校教育。在边疆地区以及新征服的地区,明代同样积极地进行学校建设,如广西、贵州、云南、陕西等当时的边疆地区,都有大规模的兴建学校的举措,其中大多数学校都是明朝首次兴建。
作为国家在全社会推行教化的重要机构,明代地方学校还承担着举办地方礼仪活动的职能。其中较为重要的有乡饮酒礼和孔庙祭祀。明代对乡饮酒礼的要求十分严格,有固定的举行时间、固定的参与群体和严格的座次安排,无故不赴宴之人要受到严厉惩罚。在乡饮酒礼的仪式过程中,最重要的事项之一便是习礼读律,府州县官员于地方学校召集社会的各个阶层,如良民者、年高有德者、无过犯者,大家共坐一堂,颂读朝廷律法,通晓教化之意。明代地方学校一般都有先师庙和明伦堂等建筑。先师庙是祭祀孔子等儒家先贤之地,而明伦堂是生員的讲习场所。学校从国子监到地方儒学,学官从祭酒至训导,每月朔、望于文庙行释菜礼,地方官知府以下至知县及其佐贰等官,则每月朔、望于文庙行香。明朝政府旨在通过这种定期的儒家祭祀以及乡饮酒礼,达到教化地方、扶正民风的目的。
然而,任何制度、机构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明代的地方学校亦是如此。由于生员的逐渐冗滥以及书院的兴起等原因,明代的地方学校逐渐走向衰败。
(摘编自吴晗、苏建文《明代地方学校的兴衰》)
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明初地方学校建设根据征服地区的先后而逐渐展开,在广西、云南、贵州等边疆地区,明朝统治者首次大规模兴建学校。
B. 在明初科举尚不足以选拔充足的治理人才前,大量的官员都是由国子监直接提供的,而地方学校则是国子监生源的重要源头。
C. 明代地方学校通过控制学官和生员的言行,规范教学内容,举行乡饮酒礼、祭祀活动等途径,成为政府管控地方的重要依托。
D. 学校生员的冗滥、民间书院的兴起直接导致了明代的地方学校日渐败坏,使其逐渐丧失了社会管控和推行教化的职能。
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介绍了明代地方学校的兴衰历史,侧重从养人才、明教化、习礼仪三个维度阐述了明代地方学校的主要功能。
- 26 -
B. 文章开篇以明代地方学校的大力建设为背景,明确了以教化为核心的社会控制是国家 得以长治久安的重要前提。
C. 第三段把元朝与明朝对待儒学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以元朝动乱为反面事例论证了学校在推行教化方面的作用。
D. 第四段采用并列的论证结构,从乡饮酒礼和孔庙祭祀两个方面论述了明代地方学校承担的礼仪教化职能。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原本通过选拔进入国子监进而入仕的途径被取代,于是地方学校被纳入科举的轨道。
B. 元朝忽视教化、轻视儒学致使政治腐败,因此明太祖大力提倡“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理念。
C. 明代将乡饮酒礼这一传统的礼仪制度纳入国家基本礼制范畴,是明朝政府教化地方、扶正民风的重要手段。
D. 明朝统治者在统治区内广泛兴建学校,并且釆用先师庙和明伦堂等建筑规制,正是重视教化思路的体现。
【答案】5. B 6. A 7. B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明朝统治者首次大规模兴建学校”不合文意,原文是“其中大多数学校都是明朝首次兴建”;
C项,“明代地方学校通过控制学官和生员的言行”不合文意,原文是“严格控制生员的言行”,选项扩大了范围;
D项,“直接导致”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由于生员的逐渐冗滥以及书院的兴起等原因,明代的地方学校逐渐走向衰败”,并无“直接导致”这一说法,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B。
【6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明确了以教化为核心的社会控制是国家得以长治久安的重要前提”不合文意,第一段只介绍了明代学校的创建和发展,选项中“明确了……重要前提”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
C项,“对比”说法错误,第三段介绍的是明代的学校,并未将元明两代对比;“以元朝动乱为反面事例”的说法错误,原文只是客观地提到“出于对儒学的服膺,再加上对元朝动乱的反思,朱元璋认为元朝的崩溃固然是由于统治腐败,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教化的忽视,尤其是对儒学的轻视”,并未以元朝动乱为反例;
D项,“并列式的论证结构”错误,第四段首先介绍了“明代地方学校还承担着举办地方礼仪活动的职能。其中较为重要的有乡饮酒礼和孔庙祭祀”,然后具体论述了“乡饮酒礼”和“孔庙祭祀”两种形式,最后概括了“明朝政府旨在通过这种定期的儒家祭祀以及乡饮酒礼,达到教化地方、扶正民风的目的”,这一段应是“总分总”关系。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对应原文逐项分析。
B项,“因此”强加因果,以偏概全。原文相关表述为“出于对儒学的服膺,再加上对元朝动乱的反思,朱元璋认为元朝的崩溃固然是由于统治腐败,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教化的忽视,尤其是对儒学的轻视”,由此可见,明太祖提倡“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理念还“出于对儒学的服膺”,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B。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 26 -
在苹果商店,一根长1米的数据线售价为19美元,而在美国电商亚马逊的网站上,功能、长度相同,排在第一名的产品是来自中国生产的安克,售价只有7.99美元,亚马逊上用户评分最高星级为5星,有3363位用户为它打出了4.5分的高分。很多美国民众认为,一旦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这些来自中国、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电子产品价格将上涨,“美国政府这样做,最后埋单的是美国普通消费者”。特朗普政府对产自中国的钢铝产品额外征税决定公布后,美国全球贸易伙伴咨询公司算了一笔账:额外征税将会给美国相关行业增加26346个就业岗位,但对航空、汽车、建筑业、电子元器件等下游产业来说,关税提高了钢铝价格,导致成本增加,企业裁员,从而减少495136个工作机会,最终结果是468790个岗位的净流失,也就是说,每创造一个就业,将损失18个就业。
(摘编自《“每个美国家庭都离不开‘中国制造’”——美国国内批评政府单方面挑起贸易争端》)
材料二:
【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度量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随着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综合反映居民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材料三:
人民币原油期货成功上市,首周总成交额近1160亿元,成交量超过27万手,日均5.4万手,合5400万桶原油。这一日均数量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和美国西得克萨斯轻质(WTI)原油期货。值得指出的是,人民币原油期货的看点其实是人民币,这是继加入特别提款权(SDR)之后人民币国际化的又一个里程碑,将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
(摘编自《人民币国际化再上台阶》)
材料四: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中国的市场潜力是其他经济体不可比的。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人富起来、强起来了,“买买买”的消费能量让全世界刮目,任何聪明的商人都会垂涎,失去了中国这个最大的消费市场,美国经济必将遭受重创。
近五年来,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30%,成为主引擎。2017年中国经济总量跨过80万亿元大关,已从当年的“小个头”成长为今天的“新巨人”,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和话语权与日俱增,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不再是高个子欺负矮个子,而是两个世界级巨人的博弈。
- 26 -
近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中国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定不移,中国经济颜值高气质好,经济增长由原来更多依赖出口转向消费主导,国内消费连续多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不断增强。
(摘编自《这场贸易战,中国有底气打赢!》)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B. B C. C D. D
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美国全球贸易伙伴咨询公司的计算可以看出,征税将导致美国航空、汽车、建筑业、电子元器件等产业成本增加,出现岗位的净流失现象。
B. 材料二显示,2018年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9%,涨幅稳中有升,跨入“2时代”,而3月份则较2月份有所回落。
C. 根据材料二可知,从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和环比呈现正比变化趋势。
D. 中国的巨大市场潜力是其他经济体不可比的,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且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巨大。
10. 北京时间2018年4月4日,针对美方开出的征税清单,中国正式亮剑。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亮剑”的底气有哪些。
【答案】8. C 9. B
10. ①“中国制造”对美国家庭影响巨大。②中国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经济增长更加依靠国内市场而非国外。③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市场对美国等国家而言很重要。④人民币国际化不断发展,中国经济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⑤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了最大的增长动能,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巨人。
- 26 -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分析比较的能力。说得通俗一些,就是“找”和“比”两种做法。一般说来分两步走:第一步,阅读题干和选项:要一字一句地读,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全文,画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 。第二步,比较选项和与选项有关的文中信息。必须掌握设置干扰项的方式,找准原文的关键词句,细心与题干对照。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比对:①是否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混淆;②是否偶然、必然混淆;③是否指代混淆,是否主客颠倒,是否偷换概念;④是否现实和设想混淆;⑤是否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关系混淆,是否无中生有;⑥是否条件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颠倒。
C项,曲解文意。根据材料四第二段可知,首先不是“中国经济总量超80万亿”才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主引擎”,二者并没有先后或因果关系;其次,也不是“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主引擎”才使得“中美贸易摩擦成为巨人博弈”,而是因为中国已经成长为“新巨人”,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和话语权与日俱增。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本题A项,“征税将导致……”不正确,材料一说的是“额外征税将会……”。
C项,“同比和环比呈现正比变化趋势”不正确,由材料二图表可知,2017年4月到6月等月份同比和环比的变化趋势并没有呈现正比。
D项,“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巨大”并不是“中国的巨大市场潜力是其他经济体不可比的”的原因。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 26 -
本题解答时可通读全文,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即可。由材料一“很多美国民众认为,一旦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这些来自中国、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电子产品价格将上涨,‘美国政府这样做,最后埋单的是美国普通消费者’……”可知,“中国制造”对美国家庭影响巨大;由材料三“人民币原油期货日前成功上市”“人民币原油期货的看点其实是人民币,这是继加入特别提款权(SDR)之后人民币国际化的又一个里程碑,将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可知,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说明中国经济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由材料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中国的市场潜力是其他经济体不可比肩的”可知,中国拥有规模第一的全球消费市场;由材料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中国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定不移,中国经济颜值高气质好”可知,中国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经济增长更加依靠国内市场而非国外。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四.(共9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五 九
老舍
张丙,瘦得象剥了皮的小树,差不多每天晚上来喝茶。他的脸上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显出他并不是因为瘦弱而完全没有精力。当喝下第三碗茶之后,这对黑眼开始发光;嘴唇,象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他要发议论了。
- 26 -
他的议论,不是有统系的;他遇到什么事便谈什么,加以批评。但无论谈什么事,他的批评总结束在“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说完,他自动的斟上一碗茶,一气喝完;闭上眼,不再说了,显出:“不必辩论,中国人是无望的。无论怎说!”这一晚,电灯非常的暗。张丙来了,看了看屋里,看了看电灯,点了点头,坐下,似乎是心里说:“中国人是无望的,看这个灯;电灯公司……”
第三碗茶喝过,我笑着说:“老张,什么新闻?”
出我意料之外,他笑了笑——他向来是不轻易发笑的。“打架来着。”他说。
“谁?你?”我问。
“我!”他看着茶碗,不再说了。
等了足有五分钟,他自动的开始:“假如你看见一个壮小伙子,利用他身体气力的优越,打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你怎办?"
“过去劝解,我看,是第一步。”
“设若过去劝,他自然是停止住打,而嘟囔着骂话走开;那小孩子是白挨一顿打!你想,过去劝解是有意义的吗?”他的眼睛发光了,看看我的脸。
“我自然说他一顿,叫他明白他不应当欺侮小孩子,那不体面。”
“是的,不体面;假如他懂得什么体面,他还不那样做呢!”
“那末,你以为应当立刻叫他受惩罚,路见不平……那一套?”我知道他最厌恶武侠小说,而故意逗他。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说:“别说《七侠五义》!我不要做什么武侠,我只是不能瞪着眼看一个小孩挨打;那叫我的灵魂全发了火!更不能叫打人的占了全胜去!我过去,一声没出,打了他个嘴巴!”
“但是,”我问:“你打了他,他一定还手,你岂是他的对手?”我很关心这一点,因为张丙是那样瘦弱的人。“那自然我也想到了。这种人,善于利用筋肉欺侮人的,遇到自家皮肉上挨了打,他会登时去用手遮护那里,在那一刻,他只觉得疼,而忘了动作。及至他看明白了你,他还是不敢动手,因为他向来利用筋肉的优越欺人,及至他自己挨了打,他必定想想那个打他的,一定是有些来历;因为他自己打人的时候是看清了有无操必胜之券而后开打的。”
他不言语了,我看得出,他心中正在难受——难受,他打了人家一下,不用提他的理由充足与否。
“他打人,人也打他,对这等人正是妥当的办法;人类是无望的,你常这么说。”我打算招他笑一下。
他没笑,只轻轻摇了摇头,说:“这是今天早晨的事。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我又遇见他了。”
“他要动手了?”我问,很不放心的。
- 26 -
“动手打我一顿,倒没有什么!叫我,叫我——我应当怎样说?——伤心的是:今天下午我遇见他的时候,他正拉着两个十来岁的外国小孩儿;他分明是给一家外国人作仆人的。他拉着那两个外国小孩,赶过我来,告诉他们,低声下气的央告他们:踢他!踢他!然后向我说:你!你敢打我?洋人也不打我呀!然后又向那两个小孩说:踢!踢他!看他敢惹洋人不敢!”他停顿了一会儿,忽然的问我:“今天是什么日子?”
“五九!”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
“呕!”张丙立起来说:“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
他好象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也没喝那末一碗茶,便走了。
【注】这篇小说是老舍为“五九”国耻日而写的,发表于1931年10月《齐大月刊》。“五九”即1915年5月9日,就是在这一天,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卖国条约,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日运动,人们把5月9日定为国耻纪念日。
1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五九”为题,不同于现代小说以人物、事件、物象等为题的惯常用法,标题的陌生化既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引发了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B. 张丙“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晴”,表明他对国人国事并未失去热情。“这对黑眼开始发光;嘴唇,像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表明他内心的愤恨、不平和痛苦。
C.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线素人物,与张丙十分熟悉,起到了组织情节的作用,而“我”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和个人情感。
D. 小说取材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不仅表现了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而且将笔触延伸到对民族精神的挖掘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
12. 小说的主体部分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推进,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1. C 12. 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小说情节清晰紧凑。②生动刻画人物形象。张丙善良、勇敢、正义、从沉沦走向觉醒的市民形象,打小孩的壮小伙卑躬屈膝、欺压同胞的洋奴形象通过“我”与张丙的对话得以凸显。③提升读者阅读体验。小说中人物的对话将真实情景再现,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④点明小说的时代主题。小时结尾点出“五九”,借人物之口表现“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主题。
【解析】
【11题详解】
- 26 -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本题C项,“而‘我’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和个人情感”分析有误。小说倒数第三段“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我”是因那个奴颜婢膝的壮小伙子而落泪,是因街上“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而感动落泪,这些都表现出了“我”的个人情感和思想倾向。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把握小说情节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主体部分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推进,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考生要分析人物对话的内容,再分析这些内容对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旨的揭示以及对读者的影响等方面的作用。
从文中来看,主体部分“我”与张丙的对话主要是说张丙看到壮小伙打小孩而路见不平这件事情,在两人的对话中,张丙在该事件中表现出的善良、勇敢、正义等说明张丙已经不是文章开始所写的那个在现实中沉沦、对中国不报希望的人了,展现出人物的转变,从沉沦走向觉醒,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同时在叙述中我们也看到了那个形体壮硕的小伙子在弱小国人面前的强霸、在外国人跟前的卑躬屈膝的洋奴形象,“我”和“张丙”的对话凸显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从情节的发展角度来看,“我”与张丙的对话展示了事件的过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变化。从主题的角度来看,张丙最后“停顿了一会儿,忽然问我:‘今天是什么日子?’”,“‘五九!’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噢!’张丙立起来说,‘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再结合注释“‘五九’即1915年5月19日,就是在这一天,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卖国条约”可知,在人物的对话中交代了小说的时代主题,通过张丙之口点明“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这一主题。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五.古诗文阅读(3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 26 -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13.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 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长子继承制。
C.
- 26 -
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官员。
D. 契丹: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 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 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 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答案】13. B 14. B 15. C
16. (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判断的时候,可以先找出断句一致的地方,再利用断句规则分辨断句不一致的地方的正误。
如本题中,句中“盗悉窜他境”,是说“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悉窜他境”是动宾结构的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C和D项;
“尝有使客亡橐中物”是说“曾经有过客丟失橐中财物”,是案件的原因。“移书诘盗”是说“发布文书诘査盗贼”,是案件的发展。可以排除A项。
此句的完整翻译是“(曾公亮)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
- 26 -
以至于境内百姓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丟失棄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査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内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査,果然如此”。
故选B。
【14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B项,“我国古代通常采用长子继承制”错,应该为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本题C项,“派使者偕同”错,原文中使者只“谕以指意”,并非偕同调解。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本题中,第一句中,“锡”通“赐”;“是不虔君命也”是判断句;“虔”应理解为“尊敬”;“而”应理解为“却”;“而必使(之)亲临”是省略句。第二句中,“救正”应理解为“纠正弊病”;“世”应理解为“世人”;“持禄”应理解为“保持禄位”;“固宠”应理解为“加固宠幸”。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26 -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进士甲科, 任职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
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这个强盗得以不被判处死刑。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
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于是赴宴。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
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等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曾公亮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曾公亮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古风(其四十九)
李 白①
美人出南国,灼灼芙蓉姿。皓齿终不发,芳心空自持。
由来紫宫②女,共妒青蛾眉。归去潇湘沚,沉吟何足悲。
- 26 -
【注】①李白少负不羁之才,志在济世。初入长安,即作《玉真仙人歌》,欲见到玉真公主,希望陈诗于帝王之前。其结果是未见仙容,反遭玉真侄婿张垍的冷遇,败兴而归。李白自伤其才质之美,有不遇之慨,遂化用曹植《杂诗》“美人迟暮”之意写下此篇。②紫宫:皇帝的居所。
17.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意思说南方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她有着芙蓉一般鲜明美好的身姿。
B. “皓齿”代指清脆的歌喉,句意说她的清脆的歌喉最终没有发出声来。
C. “芳心”句中的“空”字与“怀旧空吟闻笛赋”中的“空”字表达效果是一样的。
D. “沉吟何足悲”是说不会因别人的嫉妒而悲恸,这句话表现出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18. 诗句“由来紫宫女,共妒青蛾眉”化用了屈原《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有何暗示意义?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7. D 18. 字面意思是由来已久宫内的宫女都嫉妒其中容貌姣好的,表现出佳人遭受闲厄则是“紫宫女”嫉妒所致,就像作者欲见到玉真公主却遭张垍冷遇一样。暗示了自已怀才不遇与一群小人颠倒黑白、谄佞惑主不无关系。抒发了作者一腔抱负不得施展的痛楚与苦闷。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手法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D项,“这句话表现出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错误,表面上说不悲恸,其实质是人生的大悲痛,这句话表现出作者极度的悲伤苦闷。
故选D。
【18题详解】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此题要求分析“由来紫宫女,共妒青峨眉”抒发的思想感情,同时注意提示:化用了屈原《离强》“众女嫉余之峨眉兮”,由此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这句诗暗示了自己怀才不遇与一群小人颠倒黑白,谄佞惑主不无关系。抒发了作者一腔抱负不得施展的痛楚与苦闷。
- 26 -
【点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19.名句默写
(1)在《庄子·逍遥游》中描绘大鹏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用对待“誉”和“非”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 去以六月息者也 (3).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4).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 管弦呕哑 (6). 多于市人之言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抟”“息”“劝”“沮”“哑”“之”。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六、语言文字应用(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锦旗里面也有辩证法。它承载着荣誉,更写满了责任;它表达了谢意,更倾注了期待。一位基层干部在长期工作中收到了上百面锦旗,一面一面 ,又颇为感慨:做了分内之事,群众却送来锦旗,本身就说明工作有不足。所以,每当看到锦旗,除了欣慰,更有压力。郑板桥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 )。”对世界的感应,常常是心灵的写照。竹涛阵阵,一心忧民者,自然“一枝一叶总关情”;而官老爷们,对百姓冷暖则
- 26 -
,想的是送礼声、升官令。同样,对群众的表扬,有的干部举一返三,想到了更普遍的问题、更多人的急难事,多做 的实功;而有的人却视之为“政绩”的道具,图虚名装门面,不啃硬骨头,专搭花架子,最后都是“客里空”。锦旗虽小,分量不轻。很多时候,它拷问着思想观念的公与私,检验着工作作风的实与虚。
不求就里,难寻病根;不务实情,难办实事。不仅是给好评的锦旗令人欢欣,近年来,一些地方反而不时出现“另类锦旗”。从“最不作为奖”的揶揄,到送时钟、鸭梨、皮球等委婉提醒,尽管有时失之偏激,但带刺的“表扬”,不也多少反映了现实积弊、民意呼声?可称道的是,不少单位不仅接下这份尴尬的“礼物”,而且 ,力求把痛点变成亮点。
20. 根据文意,依次填入文中画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数家珍 不以为意 雪中送炭 反躬自省
B. 敝帚自珍 不以为然 雪中送炭 反躬自省
C. 如数家珍 不以为意 疏财仗义 见贤思齐
D. 敝帚自珍 不以为然 疏财仗义 见贤思齐
2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最苦百姓难为生 B. 疑是民间疾苦声
C. 宁为民间疾苦悲 D. 怎堪人间苦悲情
22. 文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仅是收到好评的锦旗令人欢欣,近年来,一些地方反而不时出现“另类锦旗”。
B. 不仅是给好评的锦旗令人欢欣,近年来,一些地方也不时出现“另类锦旗”。
C. 不仅是给好评的锦旗,近年来,一些地方反而不时出现“另类锦旗”。
D. 不仅是给好评的锦旗,近年来,一些地方也不时出现“另类锦旗”。
【答案】20. A 21. B 22. D
【解析】
【20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乂,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如数家珍:好像在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敝帚自珍:比喻自己的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①处描写对象为收到的锦旗,应用“如数家珍”。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②处描写对百姓冷暖不放在心上,用“不以为意”。疏财仗义:指人讲义气,拿出自己的钱财来帮助别人,扶危济困。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③处主语是干部,干部应想到更多人的急难事,多做“雪中送炭”的实功。反躬自省: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④处结合前边“尴尬的礼物”及后边的“把痛点变成亮点”可知,此处应用“反躬自省”。
故选A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查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文段的主题是由锦旗观为官之道。由上下文语境可知,引用郑板桥的诗句是要说明官吏对百姓的关心,与下文“竹涛阵阵,一心忧民者”相呼应。卧在衙门的书斋里静听着竹叶沙沙的响动,总感觉是民间百姓的呼饥号苦的喊声。据此可知,“听”到“民间疾苦声”,最符合常理,故排除ACD三项。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画线句子共两处语病:关联词搭配不当,“不仅”与“反而”不搭配,排除AC两项;句式杂揉,“不仅是给好评的锦旗令人欢欣”应改为“不仅是给好评的锦旗”,排除B项。
故选D
23.请把下面的一则材料压缩成一句话新闻,字数不超过30个字。
己亥年正月十五,入夜后的紫禁城灯烛辉煌,游人惊叹声不断,自从94年前化身为故宫博物院,这是它第一次在夜间开放。故宫宫墙被红灯笼装点得熠熠生辉,伴随着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和京剧的演出,伴随着名画《千里江山图》被投影到宫殿屋顶上,紫禁城古建筑群首次在晚间被大规模点亮。故宫博物院票务系统也开通了预约免费参观抢票活动,预约门票几分钟内就被抢光,这是故宫首次在晚间免费对预约观众开放。此举让600岁的故宫变得更加年轻,也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公众的距离。
【答案】己亥年正月十五(或“元宵节”)/故宫(或“紫禁城”)/首次/在晚间/被灯光装点/并对预约观众/免费开放。
己亥年正月十五(或“元宵节”)/故宫(或“紫禁城”)/首开/晚间/灯光秀/并首次对预约观众/免费开放。
【解析】
- 26 -
【详解】本题考查语段压缩。首先应辨明语段的表达方式,针对不同的表达方式,采取不同的应对技巧。说明性语段:抓说明对象,扣住其特征。议论性文段:可以采取抓中心句的方法。记叙性文段,可以通过抓记叙的要素来抓信息。具体操作过程:找——陈述对象、中心事件、性质、结果;写——必须按照题干要求(含标点)、尽可能运用原文词语、尽量运用主谓句表达。
本则材料为新闻类材料,压缩一句话新闻时可通过找关键句及提取新闻要素的方式来作答,抓住“己亥年正月十五,入夜后的紫禁城灯烛辉煌,游人惊叹声不断”“这是它第一次在夜间开放。”“这是故宫首次在晚间免费对预约观众开放”,从中提取时间:己亥年正月十五(或“元宵节”);地点:故宫(或“紫禁城”);主体事件及其意义价值:首开晚间灯光秀并首次对预约观众免费开放。整合答案时注意字数不能超限。
【点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七.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6月12日,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一中633班班主任兰会云带着11名高中毕业生,从朔州一路骑行去上海,总行程1800多千米。尽管兰老师事前做了很多准备,如规划骑行线路、学生体能测试、签订免责协议、购买安全保险等,但出发前,还是遇到很多压力:校领导不主张老师们效仿,有的人认为兰老师是拿职业生涯做赌注,有家长死活不答应让孩子参加……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参加骑行活动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1)骑行活动出发前,给面临压力的兰老师写一封信。
(2)在骑行活动中,给父母写一封信。
(3)给愿意参加骑行活动,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的同学写一封安慰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青春需要勇敢和付出
亲爱的爸爸妈妈:
- 26 -
你们好!带着你们的担心和叮嘱,我们踏上了行程,但请你们放心,我们已做好了准备,青春需要勇敢和付出,不是吗?
往往转瞬即逝的就是世间可最美的风最,如彩虹,雨后才能一见;如北极光,冬日才会高纬出现;如青春,稍纵即逝。这样的青春里,挑战和机遇时时出现,我们需要的是勇敢的付出,不负最美的年华。
学校曾经组织我们看过一部电影——《弱点》。两个多小时的影片,却给自己上了最深刻的一课。故事中的主人公麦克,是一位黑人,他从小经历了太多太多,他生活在白人之中,他怕,他慌,他敏感了,他封闭自己的内心。直到遇到莉安一家,受到他们的感化,他才勇取面対自己的弱点,直视人生。在十八岁这么美丽的青春年华里,他在橄榄球场上挥洒汗水,收获幸福!在莉安耐心的教育引导之下,麦克渐渐的放开了自己,笑着対待每一个人,用友善换来了友情,換来了亲情,换来了人生的无价之宝。他敞开心扉,用汗水和勇气,使他的的青春无悔。这样的主人公勇敢地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应当成为我们的典范。
青春需要勇敢和付出。现在的我们,正值青春年华,有过仿徨,有过胆法,有过焦虑,有过太多之前中没有经历过的内心感受,这种感受,清晰而深刻。我们不似之前,初生牛犊不怕虎,敢闯敢拼,我们慢慢变得成熟了,慢侵懂了,做事要未雨绸缪,人生要有自己的规划。更重要的,我们要有足够的勇气,去挑战很多的不可能。此时的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挑战青春,来尝试不同的出行方式,来感受亲力亲为才有的收获,可以说,我们这次赢了。
青春需要勇敢和付出。未来的一切都是末知,对奔向未来的路上,也许荆棘丛生,但只要我们努力过,就不会后悔。
青春路上的我们,都应该勇敢一点,不要各啬付出,每一次的付出都会有每一次的收获。无畏的青春,我们不该辜负,主动地给青春绘出最美的风景,只有勇敢和付出,在这青春之旅中,オ能留下最美的芳华!亲爱的爸爸妈妈,也请你们放心,并相信,我能行!
你们的孩子:某某
某年某月某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別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受,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并思考青年人对国家的责任意识,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活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 26 -
审题:这是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中主要讲述的是兰会云老师带着11名学生骑行去上海的故事。对于兰会云老师的做法,人们各执一词。师者,教书育人也。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能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更能在课外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自由探索的兴趣,这是值得肯定的。在当下,过分束缚教师手脚,教师想为而不敢为时,兰会云及其所在的学校无疑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教育,除了教师能够尽责外,更要从制度和体制上营造让教师敢于作为的环境和兜底性的保障,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活力,オ前能让“别人家的老师”成为身边的常态。而积极参与这一活动的学生,也该在青春年华里,接受挑战,勇往直前。
(1)选择第一个任务,文体注意书信的格式;对象是兰老师;内容应认可兰老师的做法,肯定他的备工作,相信他能克服压力,表达学生对老师的支持和自己有信心等。
(2)选择第二个任务,文体注意书信的格式;対象是父母;内容应介绍自己的行程,骑行的收获,大家的互助,吃住行安全,并让交母放心、宽心,表明自己的坚持等。
(3)选择第三个任务,文体注意书信的格式;对象是想参加骑行却末能如愿的同学;内容应在分清这些同学未能如愿的具体原因的基础上进行安慰,如体能不达标,让其以后多加锻炼;如家长不同意去,让其理解家长的担心等,或其他如家里有事基至个人不会骑车等情况,结合实际谈出个人看法。
参考立意:1、用自身的实际行动阐述什么是信守承诺;2、正确认识“教育”;3、做好充足的准备,面对因难和危险;4、规划好路线,规避风险;5、学会坚持,学会克服途中遇到的因难;6、信守承诺等。
参考素材:
1、1800多公里的长途旅行,路途远,有一定的潜在风脸,在骑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交通问题,住宿问题,天气问题,以及学生是否能承受如此大强度的骑行,一旦发生意外事件,是老师、学校、家庭承受不起的,这种活动的安全防护应当作为整个活动开展时的重中之重,但是也不能因噎废食,就彻底不挙办此类活动,这样自会让学生永远在保护和温室中成长,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次打击。
2、所以,为了让此次活动变成一次既有意义又安全的活动,可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第一,在事前一定要充分和学校、家长沟通,采取自愿报名的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感。第二,邀请专业的骑行人土制定安全的骑行路线,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邀请1名专业骑手陪同前行。第三,在出行之前,制定应急预案,安排好相应的食宿,做好安全知识的教育,也可以给学生购置保险,保证万无一失。第四,在骑行途中,多增加一些人文知识的教育,让旅途变得比较加充实和有趣。
3、日本教师解释说:
- 26 -
教师在避免风险的同时,孩子也失去了在风险、冲突中学习的机会。孩子最终需要独立去面对未来,也只有独立才能应对未来生活。因而,我们(教师、家长)必须将学生视为独立自主的个体予以对待和教育,最终使学生获得完满的个体自主性。唯有这样,他们未来才能独立地追求属于他们的美好生活。
4、在应试考核、家校推诿、安全稳定、舆论关注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不少老师的教育情怀被消磨殆尽。即便仍有希冀,也迫于各种压力,事事谨小慎微。在学生即将成人的关键期,兰会云老师有勇气去践行他对于学生的承诺,用爰和担当教会学生成长。没有发自对教育的热爱,当初怎么会下这么重的承诺,而后怎么会去行这一份承诺。希望有更多的孩子有机会可以体验不同的风景和人生。
结构示例:“青春需要勇敢和付出”。文体:议论文。本文要求写成书信的格式,考生要注意开头要有称呼,最后要有署名和日期。正文部分,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青春需要勇敢和付出”这一中心论点从电影《弱点》、“青春年华需要勇往直前”等角度进行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构时要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分两步,一是解读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句,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明确立意方向;二是解读任务,在文体、内容、思维、对象等方面明确任务导向。本题“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任务指令明确,“以上材料”考查考生对于材料的全面理解,“联想和思考”又不能局限于材料,体现考生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解读材料,审题时要抓住文中关键信息。
- 26 -
- 26 -
相关文档
- 【语文】河北省邯郸市馆陶一中20192021-06-0614页
-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一沁园春 长沙2021-06-065页
- 【语文】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二高2021-06-0614页
-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2021-06-069页
- 江苏省盐城中学2020届高三5月检测2021-06-0629页
- 广西钦州市浦北县浦北中学2019-2022021-06-0621页
-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现代新诗12021-06-063页
- 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2021-06-0624页
- 2020-2021年新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必2021-06-067页
- 四川省江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2021-06-06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