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5.50 KB
- 2021-06-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太原五中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 6 月考试
高三语文
2020.06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愁是铭记历史的精神蕴藉。中国当代文学以乡土叙事为主导,广泛而深远地表现了 20
世纪中国乡村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动。莫言、贾平凹、陈忠实、张炜、铁凝、王安忆、刘震云、
阿来等作家,或者以乡土叙事为主导,或者以不同的方式书写乡村,使 20 世纪中国社会的深
刻变革、进步与转折留下了深挚的历史记忆。就对农业文明进入现代的艰巨进程的描写而言,
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之林独树一帜,可圈可点。对乡村的书写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显
著特点,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独特的情感深度和美学力量,应该构成文学研究关注的重要主
题。
怀乡或乡愁是中外文学漫长传统中的重要主题。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诗经》中就有不
少有关乡愁的篇章(如《采薇》),唐诗宋词中表现乡愁主题的更是不在少数。20 世纪中国现
代早期的作家,如鲁迅、沈从文、废名、萧红等人,多有书写乡村记忆的作品,那里流宕着
他们对乡村陷入现代困境的深切关怀。乡愁当然也是世界文学传统中的主题,荷马史诗《奥
德赛》中写的就是奥德修斯历经千辛万苦,在海上漂泊 10 年,最终回到故土伊萨卡与家人团
聚。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兴起,怀乡是其重要的主题,并且具有了现代意义。现代主义及后现
代主义中则把怀乡的情感表达作为对现代性反思的重要主题。
怀乡或乡愁是人类最基本、最朴素、最普遍的一种情感。怀乡或者是一种朴素的个人记
忆,或者是一种家国情怀;它构成了古往今来文学艺术作品最为重要的主题。也正因为此,
文学成为人类精神寄寓和传统承继的基本载体。
乡愁也表达了作家诗人对现代社会变迁的独特体验,文学作品在这种表达中显示了情感
和思想的深度。20 世纪的中国社会历经剧烈的变革,而乡村承受的现代冲击更为激烈。中国
作家既要去表现历史进程显现出的希望,又不得不面对历史剧变带来的伤痛。
作家、诗人对故土的书写经常怀有他们特有的痛楚和眷恋,或许他们怀有更多的对现代
到来的不信任态度。他们对乡村本真生活的流逝有更多的忧虑,也正因为此,他们对乡村的
书写带有更多悲观和感伤,批判性的思想占据较大分量。但是我们要看到,贯穿其中的否定
性其实是表达了肯定性——表达了作家、诗人对土地的深情、对传统家园的守望、对责任的
- 2 -
承担。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都来得更为激烈,乡村获得了发展的机遇,
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三农问题一度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作家和诗人也以不同的方式
回应时代难题。2005 年,贾平凹出版《秦腔》,表示要用这部作品为他的家乡棣花街做传。在
贾平凹的笔下,乡村人去到城镇,土地正在萎缩甚至凋零,清风街的年轻人更时尚却未必更
精神,象征着传统文化的秦腔声调越来越悲戚……作家对乡村的表现未必全面,也无法断言
是否有典型性,但真切地表现了那个时期乡村面临的困局,作家的感情是真挚而忧虑的。这
一作品引导人们关切乡村的困难、传统生活的消逝、农村心灵的枯竭,引人思考,激发起人
们守护故土家园的责任感。
(《光明日报》2016 年 7 月 7 日)
1.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乡愁是人类最基本、最朴素、最普遍的一种情感,是铭记历史的精神蕴藉,也是中外文学
漫长传统中的重要主题。
B. 以乡土叙事为主导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广泛而深远地表现了 20 世纪中国乡村社会发展的
深刻变动,也影响了大批作家。
C. 中国当代文学对乡村的书写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独特的情感深度和美学力量,书写乡村应
该构成文学研究关注的重要主题。
D. 中国古代的文学有关于乡愁的诗篇,如《诗经》中的《采薇》,如唐诗宋词中某些诗篇等。
现代的一些作家也有关于乡愁的作品。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莫言、贾平凹、陈忠实等一大批作家,他们以乡土叙事为主导,以不同的方式书写 20 世
纪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进步和转折。
B. 在世界文学传统中,乡愁也是不可少的主题,如荷马史诗《奥德赛》,此外还有德国浪漫
主义文学,怀乡也是其重要的主题。
C. 作家诗人对现代社会变迁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他们借乡愁表达出这种体验感受,从而使
文学作品显示了情感和思想的深度。
D. 作家、诗人或许对现代到来有不信任,对乡村本真生活的流逝有忧虑,因此他们对乡村的
书写时批判性的思想占据较大分量。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家、诗人在表达对乡村书写时态度是矛盾的,在表达对乡村否定时,也表达了对土地的
- 3 -
深情、对传统家园的守望、对责任的承担。
B. 90 年代以来乡村遭遇冲击没有离开作家的视线,如三农问题一度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作
家和诗人也以不同的方式回应时代难题。
C. 关于乡村的作品会有着思想引领的作用,如贾平凹的《秦腔》引导人们关心乡村的困难和
问题,激发人们守护故土家园的责任感。
D. 因为文学是人类精神寄寓和传统承继的基本载体,所以怀乡或乡愁是一种朴素的个人记
忆、家国情怀,也是文学艺术作品最重要的主题。
【答案】1. B 2. A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 项,“以乡土叙事为主导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错误,“现当代文学”扩大了概念。原文第一
段是说“中国当代文学以乡土叙事为主导,广泛而深远地表现了 20 世纪中国乡村社会发展的
深刻变动”。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
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
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
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A 项,“他们以乡土叙事为主导,以不同的方式书写 20 世纪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进步和转
折”错误,原文是说“莫言、贾平凹、陈忠实……作家,或者以乡土叙事为主导,或者以不
同的方式书写乡村”。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D 项,“因为文学是人类精神寄寓和传统承继的基本载体,所以怀乡或乡愁是一种朴素的个人
记忆、家国情怀……”错误,因果倒置。原文是说“怀乡或乡愁是人类最基本、最朴素、最
- 4 -
普遍的一种情感。……也正因为此,文学成为人类精神寄寓和传统承继的基本载体”。
故选 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健康的概念在我国已几度更新,今天已不同于昨天。当社会物质生活水平较低时,人们
只期望身体能够胜任体力劳动和维持日常生活,健康的概念就是“不得病”。随着社会的发
展,为追求高寿命,人们将健康理解为“长寿”。其后人们又发现,延长了的生命如果伴随
着疾病和伤痛,一样不能幸福地生活。
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健康做出过如下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
上和生活上的“完好状态”,即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三个方
面。同时对健康提出三个“新”指标:新的概念、新的原则和新的目标。新的概念,即从满
足物质需求向满足精神需求方面发展。新的原则,即从经验养生向科学养生发展。新的目标,
即从生活质量目标向追求生存质量目标转化。
(摘自王秋慧、王枫《我国国民健康状况初探》《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8)
材料二:
随着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结构升级、老龄化及城镇化加速,养老、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刚
性需求爆发式增长,健康服务产业将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健康医疗大数据作为国家重要的基
础性战略资源,有望成为我国拉动内需和重大科技源头创新的新引擎,更有望成为经济发展
的新动能。
- 5 -
材料三:
建设健康中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全面、
系统、准确地把握健康中国战略的核心要义和基本思路,统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
最现实的健康问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一人之健康是立身之本,人
民之健康是立国之基。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就是把健康优先体现在社会生
活全过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突出健康目标,公共政策制定实施中向健康倾斜,财政投入
上保障健康需求,切实维护人民健康权益。
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等实践
证明行之有效的指导思想;强调以基层为重点,推动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到农村和城市
社区,突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自我革命的精神,用中国办法破解医改世界性难题;特别
倡导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推动政府、全社会、人民群众共同行动,激发积
极性和创造力,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
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从健
康影响因素的广泛性出发,转变卫生与健康发展方式,加快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立法
进程,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将维护人民健康的范畴从传统的疾病防治拓展到生态环境保护、
体育健身、职业安全、意外伤害、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
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实现对生命全程的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毫不动摇地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
生事业的旗帜上,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基本与非基本的关系,绝不走全盘市场化、商业化
的路子。政府承担好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等组织管理职责,切实履行好领导、保障、管
理和监督的办医责任,同时注重发挥竞争机制作用。在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城,充分发挥
市场配置资源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增加服务供给、优化结构。
- 6 -
(摘自十九大学习文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日报》2018.1.12)
4. 下列不符合新的健康要求的一项是
A. 主动与他人交往,没有经常性的压抑感和焦虑感,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工作充满热
情。
B. 为了预防常规感冒型流感,平日里经常会主动购买服食一些抗生素类或保健品类药物来增
强自己的免疫力。
C. 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每日三餐搭配合理,饮食有规律,且顿顿吃得津津有味,
享受吃饭的乐趣。
D. 刚刚升到某大学,能主动清理宿舍卫生,并能协调舍友关系,和他们分工合作,完成日常
宿舍清洁工作。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只要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树立人民健康优先的理念,那么就会改变中国人的健康面貌,实现
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
B. 随着世卫组织健康标准的提高,我国国民健康政策也拓展了范畴,与传统疾病防治相比,
更着眼于健康影响因素的广泛性。
C. 根据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和数据可以判断出,2017 年医疗与大数据紧密结合、快速发展,
与十九大的召开密不可分。
D. 公平正义在基本医疗卫生事业领域体现为社会医疗的公益性,政府要承担好组织管理职
责,绝不走全盘市场化、商业化的路子。
6.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在卫生与健康工作中应坚持怎样的工作方针?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答案】4. B 5. A
6. ①思想明确: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②重点突出:主抓基层,创新突破。③政策融合:
群策群力,共建共享。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
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
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
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B 项,“购买服食一些抗生素类或保健品类药物来增强自己的免疫力”不符合新的健康要求。
- 7 -
原文是说“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健康做出过如下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
心理上和生活上的‘完好状态’,即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三
个方面。同时对健康提出三个‘新’指标:新的概念、新的原则和新的目标。新的概念,即
从满足物质需求向满足精神需求方面发展。新的原则,即从经验养生向科学养生发展。新的
目标,即从生活质量目标向追求生存质量目标转化”,而选项中没病吃药显然不是新的健康
要求。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
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
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
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A 项,“只要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树立人民健康优先的理念,那么就会改变……”说法太绝对,
原文是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一人之健康是立身之
本,人民之健康是立国之基。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就是把健康优先体现在
社会生活全过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突出健康目标,公共政策制定实施中向健康倾斜,财
政投入上保障健康需求,切实维护人民健康权益”。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
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
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从材料四“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等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指导思想”可知,要从思想明
确: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从“强调以基层为重点,推动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到农村
和城市社区,突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自我革命的精神,用中国办法破解医改世界性难题”
可知,要重点突出:主抓基层,创新突破。从“特别倡导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
享,推动政府、全社会、人民群众共同行动,激发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人人参与、人人
尽力、人人享有’”可知,要做到政策融合:群策群力,共建共享。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
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
- 8 -
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
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
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
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
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
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
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
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常的铃声
赵华伟
老常一定是全校最守时的人,因为他的工作与时间有关。
老常生得黑,整张面皮犹如锅烟抹过,凭借与校长的故旧关系,在镇中学谋到了一份打
铃的职事。当最早的一道铃声响起时,我们揉着惺忪的睡眼,望着黑乎乎的天空,会将每天
的第一句话送给老常:真是个催命不休的黑无常啊!
老常并不受我们爱戴,除了其所干的工作总是扰人清梦外,还因为他没老婆。娶不到老
婆的男人被称为“打寡汉”,被视为这个乡村社会的底层。老常并不顾及这些,只将一挂铃
铛敲得有声有色。
胆大的孩子从值班室门前走过时,会高声问一句:老常,你是不是北京大学打铃系毕业
的?老常翻翻眼皮,恶狠狠地回着嘴,脸色也更加阴暗。调皮的孩子还会趁晚自习时将铃绳
扯断,或者打成死结系在树干上,为老常制造无穷无尽的麻烦。因此,就算深更半夜,也依
然能看到老常抱着树身折腾的情景。
老常的饭量很大,一顿能下六个馒头。饭点一到,他先去教师伙,将馒头一拿,打碗稀
饭赶紧回屋,随后再奔学生伙,零星饭票出一点,又抱回来一堆馒头。三两天一过,等馒头
积攒得差不多,他就悄悄地装进蛇皮袋,送到公路边的饭店里。几名馋嘴的学生在饭店开荤
时发现了老常的秘密,老常很爽快,二话没说就帮他们结了“狗肉账”。然而还是有学生嘴
碎,让老师们也知晓了老常的秘密,跑到校长那里去告状,校长把头一晃说:吃不掉的馒头
都喂猪了,他讨个巧事也没啥。既然连校长都这么纵容他,别人也就点不起火了。
- 9 -
老常从来都不会离开我们,就算看不到他的影子,也能从那富有节奏的铃声中,感知到
他的存在。可是有一天,熟悉的铃声突然中断了。
老常被派出所抓啦!有人放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传话的人只说了结果,没给出原
因,我们议论纷纷,一致归结为男女之事。镇子是个大天地,老常连几个毛头学生的嘴巴都
堵不住,更管不住镇上的风言风语。政教处的马主任负责处理老常的事,走得急匆匆宛如火
燎一般。
当我是个乡下人吗,老子是镇中学的职工,别人存车一毛五,凭啥收我两毛钱?蹲在派
出所里的老常,理直气壮地辩解道。就算你是个大人物,也不能当场给人家两拳头吧?打了
人就得出点钱,不然难平和!所长摊着巴掌反驳道。老常不认罚,存车员不妥协,双方从下
午三点一直僵持到晚上八点,无奈之下,所长只好把电话打到了镇中学。于是,马主任奉命
去领人,钱一缴认了罚,连拖带拽地把老常扯了回来。老常心里不痛快,一路走一路骂,直
到进了校门还在朝派出所方向张望呢。不过,在经过那挂铃铛时,老常忽然闭上了嘴巴,望
着飘动的铃绳摇了摇头。
老常不在,当晚的铃没人打,老校长只好亲自出马。他在各个班级巡视时,不停地看着
表,不知是怕错过了时间,还是在为老常担忧。时间一到,老校长赶紧去打铃,一下一下地
拽着,铃声单调而断续,完全失去了以往的飘逸和自信,就连老师们也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幸好,学校的铃声只断了一天,就恢复了昔日的风采。预备铃自然轻快,两响一停;上
课铃短暂急促,三响一停;放学铃舒缓自由,一响一停;每种铃声都带着明快的节奏感,没
有一丝一毫的慌乱。
无所事事时,老常就坐在门槛上嘀咕:马主任老实,白给了人家两张“大团结”,要是
按我的性格,他连个屁渣子都讹不到,不就是一存车员吗,呸……嘀咕完毕,老常阴沉的脸
色开朗了许多,甚至还露出了胜利般的笑容。我们只是听,不愿去接他的话,听得烦了,岔
开话去询问他打铃手艺的事,老常嘴一咧,朝北指了指。北京大学真有个打铃系?我们诧异
地瞪大了眼睛。老常嘿嘿地笑着,一张黑脸皱成了橘皮。
人们倾尽一生所追求的,无非出人头地。对于老常来说,他想要的也只不过是一个不被
蔑视与轻贱的“大我”而已。打铃,打出个说道来;做人,做出个说道来。
(选自《人民日报·文艺》2016 年 8 月 15 日)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之所以写校长的铃声断断续续,让人听了不痛快,目的在于拿校长的铃声与老常飘逸
自信的铃声作比较,突出老常打铃很专业。
- 10 -
B. 在经过那挂铃铛时,老常“望着飘动的铃绳摇了摇头”,这是动作描写,“摇了摇头”是
老常忧虑他可能没有机会打铃了和被蔑视的无奈。
C. “北京大学真有个打铃系?”可以突出人物的特点,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老常对他的工作非
常重视、认真;同时也照应前面学生们常问的问题。
D. 作者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了一个地位低下的普通打铃人,但他认真工作,
从不拖沓或糊弄,由此表达作者对老常的敬佩。
8. 文章第一段“老常一定是全校最守时的人,因为他的工作与时间有关”有什么作用?
9. 老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①本段主要交待了老常的工作及守时的特点;②放在文章的开篇,领起
下文关于老常打铃的内容;③为下文铃声“突然中断”埋下伏笔,使情节既合情合理,又陡
起波澜,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9. ①他喜欢并擅长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于自己打铃的本职工作,他表现出热爱并且打铃打得
非常好。②爱占小便宜。他从学校买馒头卖给饭店可知他是一个爱占小便宜的人。③固执、
较真、鲁莽。因为存车收别人 1 毛 5,收他 2 毛,他与人打了起来,并僵持了几个小时,由此
可以看出他的固执、较针、鲁莽。④自尊。他之所以打人,就是他认为存车员对他的蔑视,
由此可知他为人自尊。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 项,“他认真工作,从不拖沓或糊弄,由此表达作者对老常的敬佩”错误,作者敬佩老常,
是因为他争做“大我”,原文结尾是说“人们倾尽一生所追求的,无非出人头地。对于老常
来说,他想要的也只不过是一个不被蔑视与轻贱的‘大我’而已。打铃,打出个说道来;做
人,做出个说道来”。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思维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三方面。开头语段的作
用大致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
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本段主要交待了老常的工作及守时的特点,“守时”也体现出老常的
性格特点;从情节发展来看,引出下文老常工作是打铃的内容;与后文“可是有一天,熟悉
- 11 -
的铃声突然中断了”的情节相呼应,让情节更合理,波澜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要
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
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
“老常一定是全校最守时的人,因为他的工作与时间有关”“就算深更半夜,也依然能看到
老常抱着树身折腾的情景”可见,他尽忠职守,对自己打铃的工作非常热爱和擅长;从他收
集馒头去饭店卖,可见他有爱占小便宜的心理。老常为“别人存车一毛五,凭啥收我两毛钱”
而与人争执、大闹,被抓进派出所,“老常不认罚,存车员不妥协,双方从下午三点一直僵
持到晚上八点,无奈之下,所长只好把电话打到了镇中学。于是,马主任奉命去领人,钱一
缴认了罚,连拖带拽地把老常扯了回来。老常心里不痛快,一路走一路骂,直到进了校门还
在朝派出所方向张望呢”,可见他是个有自尊、固执、较真的人。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
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
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
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
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晙,沧州景城人,徙家于洛阳。晙弱冠明经..擢第,历迁殿中侍御史,加朝散大夫。时
朔方军...元帅魏元忠讨贼失利,归罪于副将韩思忠,奏请诛之。晙以思忠既是偏裨,制不由己,
又有勇智可惜,不可独杀非辜,乃廷议争之。思忠竟得释,而晙亦由是出为渭南令。景龙末,
累转为桂州都督。桂州旧有屯兵,常运衡、永等州粮以馈之。晙始改筑罗郭,奏罢屯兵及转
运。又堰江水,开屯田..数千顷,百姓赖之。寻上疏请归乡拜墓,州人诣阙请留晙,乃下敕曰:
“彼州往缘寇盗,户口凋残,委任失材,乃令至此。卿处事强济,远迩宁静,筑城务农,利
益已广,隐括绥缉,复业者多。宜须政成,安此黎庶,百姓又有表请,不须来也。”晙在州
又一年,州人立碑以颂其政。开元二年,吐蕃精甲十万寇临洮军,晙率所部二千人卷甲倍程,
与临洮两军合势以拒之。贼营于大来谷口,吐蕃将坌达延又率兵继至。晙乃出奇兵七百人衣
- 12 -
之蕃服夜袭之相去五里置鼓角令前者遇寇大呼后者击鼓以应之。贼众大惧,疑有伏兵,自相
杀伤,死者万计。俄而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率众邀击吐蕃,至武阶谷,去大来谷二十里,为贼
所隔。晙率兵迎讷之军,贼置兵于两军之间,连亘数十里。晙夜出壮士衔枚击之,贼又大溃。
乃与讷合军,掩其余众,追奔至洮水,杀获不可胜数,尽收所掠牧马而还。明年,突厥默啜
为九姓所杀,其下酋长多款塞投降,置之河曲之内。俄而小杀继立,降者渐叛。晙上疏,疏
奏未报,降虏果叛,敕晙帅并州兵西济河以讨之。晙乃间行倍道,以夜继昼,卷甲舍幕而趋
之。夜于山中忽遇风雪甚盛,晙恐失期,仰天誓曰:“晙若事君不忠,不讨有罪,明灵所殛,
固自当之,而士众何辜,令其艰苦!若诚心忠烈,天监孔明,当止雪回风,以济戎事。”言
讫,风回而雪止。十四年,累迁户部尚书,复为朔方军节度使。二十年卒,年七十余,赠尚
书左丞相...,谥曰忠烈。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三》,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晙乃出奇兵/七百人衣之蕃服/夜袭之/相去五里/置鼓角令/前者遇寇大呼/后者击鼓以应
之
B. 晙乃出奇兵七百人/衣之蕃服夜袭之/相去五里/置鼓角令/前者遇寇大呼/后者击鼓以应之
C. 晙乃出奇兵/七百人衣之蕃服/夜袭之/相去五里/置鼓角/令前者遇寇大呼/后者击鼓以应
之
D. 晙乃出奇兵七百人/衣之蕃服/夜袭之/相去五里/置鼓角/令前者遇寇大呼/后者击鼓以应
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经,汉武帝时期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 朔方军,唐朝边疆地区的一支军队,“朔”在空间上指东方,在时间上指农历每月初一。
C. 屯田制,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士兵和无地农民垦种荒地的制度。
D. 左丞相,为宰相之职。春秋末齐景公置左、右相各一人,战国时秦武王置左、右丞相各一
人,秦代因之,后世时置时废。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晙爱惜人才,敢于坚持正义。王晙二十岁科举及第,又多次升迁,后因他替韩思忠据理
力争,自己仕途也受到了影响。
B. 王晙为官尽责,深受百姓爱戴。在担任桂州都督期间,王晙修筑城墙,拦水开田,为百姓
办实事,百姓拥戴,朝廷满意。
- 13 -
C. 王晙有勇有谋,能够出奇制胜。在吐蕃进犯临洮之时,王晙随即与薛讷联手出击,派出一
支奇兵,以少胜多,取得胜利。
D. 王晙极尽忠诚,得到上天眷顾。在讨伐叛变的降军时,王晙大军忽遇暴风雪,他担心延误
军机,对天起誓,结果风停雪止。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晙以思忠既是偏裨,制不由己,又有勇智可惜,不可独杀非辜,乃廷议争之。
(2)晙乃间行倍道,以夜继昼,卷甲舍幕而趋之。
【答案】10. D 11. B 12. C
13. (1)王晙认为韩思忠既然是副将,不由他做主,而且他有智有勇应当珍惜,不可以杀害
无辜,于是在朝廷上据理力争。
(2)王晙于是秘密行动兼程前往,日以继夜,收起甲胄舍弃幕帐急进。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
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
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判断的时候,可以先找出断句一致的地方,
再利用断句规则分辨断句不一致的地方的正误。
“晙乃出奇兵七百人”,是说“王晙便出动奇兵七百人”,“七百人”是“奇兵”的定语后
置了,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 A 和 C 项;
“衣之蕃服”是说“穿上吐蕃兵服装”,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夜袭之”是说“趁夜偷袭”,
独立成句,两句话中间要断开;“置鼓角”是说“设置鼓角”,“置”和“鼓角”构成动宾
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 B 项。
此句的完整翻译是“王晙便出动奇兵七百人,穿上吐蕃兵服装,趁夜偷袭。每相距五里,便
设置鼓角,命令前边部队遇见敌寇就大声呼叫,后边部队击鼓响应”。
故选 D。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 14 -
B 项,“‘朔’在空间上指东方”错误,“朔”在空间上应该指北方。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
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
较分析。
C 项,“王晙随即与薛讷联手出击”错误,根据原文“吐蕃精甲十万寇临洮军,晙率所部二千
人卷甲倍程,与临洮两军合势以拒之……俄而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率众邀击吐蕃”可见,吐蕃
进犯临洮,薛讷一开始并未参战,是后面才参战的。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
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
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第一句中,“以”应理解为“认为”;“偏裨”应理解为“副将”;“制不由己”应理解为
“不由他做主”;“可惜”应理解为“应当珍惜”;“廷”应理解为“在朝廷上”。
第二句中,“间行”应理解为“抄小路,秘密行动”;“倍道”应理解为“兼程”;“卷甲
舍幕”应理解为“收起甲胄舍弃幕帐”;“趋”应理解为“快步走,急行军”。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王晙,是沧州景城人,迁到洛阳落户。王晙二十岁时考中明经科,多次升迁担任殿中侍
御史,加授朝散大夫。当时朔方军元帅魏元忠讨伐敌人失利,把罪责归给副将韩思忠,上奏
请求诛杀他。王晙认为韩思忠既然是副将,不由他作主,而且他有智有勇应当珍惜,不可以
杀害无辜,于是在朝廷上据理力争。韩思忠最终得以释放,而王晙也因此外调为渭南令。景
龙末年,王晙多次调动后担任桂州都督。桂州旧有屯兵,经常要运输衡、永等州的粮食来供
应他们。王晙开始改筑罗城,上奏请求停止屯兵和转运。又在江上筑堰,开垦屯田数千顷,
- 15 -
百姓依赖此得以生存。不久王晙上疏请求回乡祭扫祖墓,桂州百姓派人前往京师请求恩准王
晙留任,皇帝便下诏说:“该州以往因为盗寇侵扰,户口凋零,所任长官又不称职,才造成
这种局面。你办事干练,远近安宁,筑城务农,做了很多有利的事,整缉盗寇安抚治理,恢
复了很多产业。应当趁此政绩成效,安抚这里的百姓,何况百姓又上表请求留任,你就不要
回乡了。”王晙在桂州又留任一年,州民立碑来颂扬他的政绩。开元二年,吐蕃以十万精兵
进犯临洮军,王晙率领军队两千人收起甲胄轻装日夜兼程,与临洮两军联合兵十力抵御吐蕃。
敌人在大来谷口驻营,吐蕃大将坌达延又率兵随后到达。王晙便出动奇兵七百人,穿上吐蕃
兵服装,趁夜偷袭。每相距五里,便设置鼓角,命令前边部队遇见敌寇就大声呼叫,后边部
队击鼓响应。敌兵十分恐慌,怀疑遇到了伏兵,自相杀伤,死者数以万计。不久代理右羽林
将军薛讷率军阻击吐蕃,到达武阶谷,在距大来谷二十里的地方,被敌兵阻隔。王晙率兵迎
接薛讷的军队,蕃贼在两军之间陈列兵力,相连几十里。王晙派壮士在嘴里衔着枚趁黑夜偷
袭敌人,蕃贼又大败。于是王晙与薛讷会合兵力,突袭吐蕃残兵,追击到洮水,斩杀和俘获
吐蕃兵不可胜数,收回了被吐蕃掠去的全部牧马胜利而归。第二年,突厥首领默啜被九姓所
杀,他的部下酋长大多前来通好请求投降,被安置在河曲之内。不久,(突厥)小杀继位,投
降的酋长又渐渐反叛。王晙上疏,疏奏递上没有答复,降敌果然叛乱,朝廷下令王晙统率并
州军队西渡黄河去讨伐降敌。王晙于是秘密行动兼程前往,夜以继日,收起甲胃舍弃幕帐轻
装急进。夜晚在山中忽然遇到猛烈的风雪,王晙恐怕不能按期到达,对天发誓说:“王晙如
果侍奉君主不忠,不能讨伐叛逆,遭神明所杀,应由我一人担当,而士兵有什么罪过,让他
们如此受难!如果我诚心忠烈,上天明鉴,应当停止风雪,以帮助我们讨伐叛贼。”说罢,风
雪停止。开元十四年,王晙几次升官任户部尚书,再任朔方军节度使。开元二十年去世,终
年七十余岁,追赠尚书左丞相,谥号为忠烈。
(二)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14. 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6 -
A. 首联先声夺人,渲染出江潮磅礴的气势,并且巧妙地用雷声来衬托潮声。
B. 颔联描写了县衙门内连骑涌出、赶到江岸观潮的盛景和望潮人的心理。
C. 颈联以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等为背景,写大潮远远到来的壮丽景象。
D. 这是一首咏钱江潮的名作,张弛有度,句句紧凑,结构严谨,雄健阔大。
15. 本诗尾联极富表现力,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赏析。
【答案】14. A 15. (1)“惊涛来似雪”,通过比喻手法,视听结合,正面描绘江潮涌
来,喷雪溅珠的情景,令人惊心动魄。(2)“凛生寒”呼应“来似雪”,侧面续写观潮人的
感受,江潮扑面而来,使人凛然生寒,烘托了钱塘潮的骇人气势,意味隽永。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
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
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
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 项,错在“巧妙地用雷声来衬托潮声”,“雷震”喻指潮声,并非实指雷声。
故选 A。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
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要求作答。
“惊涛来似雪”,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浪花比作白雪,可以想象其气势磅礴之态,既是看
到了浪涛涌来,也听到了巨响,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江潮涌来,浪花四溅的壮阔
景象。“凛寒生”写的是人的感受,浪涛涌来,如千万堆白雪在前,让人感到寒气凛冽,也
侧面写出了钱塘潮的骇人气势,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
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
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
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
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 17 -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贺铸的《青玉案》中写道:“锦瑟华年谁与度。”这个句子化用了李商隐《锦瑟》里的
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白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描写沙漠冰封景象
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旁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梁柱上光彩耀
目的钉头比粮仓里米还要多。
【答案】 (1). 锦瑟无端五十弦 (2). 一弦一柱思华年 (3). 千树万树梨花开
(4). 瀚海阑干百丈冰 (5). 钉头磷磷 (6). 多于在庾之粟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
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
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瑟”“弦”“梨”“瀚”“磷”“粟”。
【点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
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
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
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
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
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
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历史经验来看, 英雄作为“社会集体无意识”,是民族精神建构的一部分。
中华民族有着英雄书写的悠久历史。从远古时期开始,“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
日”“愚公移山”“后羿射日”等故事,一直广泛流传。这些神话人物身上 的气概、
顽强不屈的品格和一心为民的情怀,寄托着先民对英雄的美好想象。在战争年代,英雄主义
的书写被赋予极强的“唤起”功能。( ),实现艺术化和生活化的突围,试图塑造“英雄是人”
和“人的英雄”等全新的英雄主义形象,而英雄主义本身诸如对党忠诚、热爱祖国、乐于奉
献、品德高贵等精神内核并没有发生改变。这样的一种创作思路调整和具体尝试,结果是
出一批张扬英雄主义的代表性作品,诸如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柳建伟的《突出重围》、
- 18 -
石钟山的《激情燃烧的岁月》、都梁的《亮剑》、兰晓龙的《士兵突击》、麦家的《风声》等。
这些作品广受读者的欢迎,特别是一些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可谓是 。这表现着英雄主义自身
美学品格的强大感召,也表明对真正的英雄书写饱满地抱持着热情。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崇信 坚忍不拔 突现 家至户晓
B. 崇尚 坚定不移 突现 家喻户晓
C. 崇信 坚定不移 涌现 家至户晓
D. 崇尚 坚忍不拔 涌现 家喻户晓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新时期的作家把关注的目光投射到英雄人物的另一面
B. 英雄人物的另一面则引来新时期的作家的目光的关注
C. 新时期的作家对英雄人物的另一面给予了关注的目光
D. 英雄人物的另一面却受到新时期的作家的目光的关注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体现着英雄主义自身美学品格的强大感召,也表明国人对真正的英雄书写饱满地抱持着
热情。
B. 这体现着英雄主义自身美学品格的强大感召,也表明国人对真正的英雄书写抱持着饱满的
热情。
C. 这表现着英雄主义自身美学品格的强大感召,也表明国人对真正的英雄书写抱持着饱满的
热情。
D. 这体现着英雄主义自身美学品格的强大感召,也表明对真正的英雄书写抱持着饱满的热
情。
【答案】17. D 18. A 19. B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
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成语运用常见错误类型有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
贬误用、语意重复、自相矛盾、谦敬错位、不合逻辑。正确辨析成语,要在识记的基础上理
解透彻成语的含义,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第一空,崇尚:尊重、推崇。崇信:尊崇信仰。结合上下文的“从历史经验来看”,推崇“英
- 19 -
雄作为“社会集体无意识”,是民族精神建构的一部分。中华民族有着英雄书写的悠久历
史……”,使用“崇尚”恰当。可以排除 A 和 C 项;
第二空,坚忍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坚定不移:稳定坚强,毫不动摇。
根据语境“……的气概、顽强不屈的品格和一心为民的情怀”,使用“坚忍不拔”恰当。可
以排除 B 项。
第三空,涌现:在同一时期大量出现。突现:出现的突然。联系后文“……出一批张扬英雄
主义的代表性作品”,使用“涌现”更恰当。
第四空,家喻户晓:为家家户户所共知。家至户晓:到每家每户宣传,使每家每户都知道。
联系前文“这些作品广受读者的欢迎,特别是一些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可谓是……”,使用
“家喻户晓”更恰当。
故选 D。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
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
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
联系前文“在战争年代,英雄主义的书写被赋予极强的‘唤起’功能”,主语应是“新时期
作家”。据此可以排除 B、D 两项;
补写内容的后文“实现艺术化和生活化的突围,试图塑造“英雄是人”和“人的英雄”等全
新的英雄主义形象,而英雄主义本身诸如对党忠诚、热爱祖国、乐于奉献、品德高贵等精神
内核并没有发生改变。这样的一种创作思路调整和具体尝试……”强调的是“英雄人物的另
一面”,A 项比 C 项表达的语意更强烈,据此可排除 C 项。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
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本题有三处错误,第一处,“表现着”和“英雄主义自身美学品格的强大感召”搭配不当,
可以改为“体现着”。可以排除 C 项;
第二处,“表明”后面缺成分,根据语境,可以添加“国人”,可以排除 D 项。第三处,“饱
满地抱持着热情”语序不当,可以改为“抱持着饱满的热情”。可以排除 A 项。
故选 B。
- 20 -
【点睛】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句,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
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
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
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20.读下面这首题为“梦想”的小诗,仔细揣摩内容与句式,填写出其中空缺的句子。
梦想是一缕阳光,①____;梦想是一阵春风,复苏你蛰伏的灵魂;②____,洗净你心中的铅
华。梦想,她是旅途不灭的明灯,有了她,才有了迷茫征程上的方向;梦想,她是沙漠永恒
的绿洲,有了她,③____。
【答案】 (1). ①驱散你前行的阴霾 (2). ②梦想是一泓清泉 (3). ③才有了绝望
人生中的希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鲜明、生动、连贯等能力。具体考查仿写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注意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后呼应;句式要统一;修辞要相同;字数要相等或大致相等。本题
中心词是“梦想”,内容要与之相关;①空前的比喻是“一缕阳光”,填写内容要与“阳光”
协调;②空后是“洗净你心中的铅华”,根据“洗净”,可知应填写“清泉”之类;③空据
“沙漠”“绿洲”可知应填写“希望”之类。
【点睛】句式仿写方法归纳 1.研究示例,把握中心。明确要求,就是认真阅读题干,明确题
目要求,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示例。如果所给例句是一段话或一节诗,就要找出它的中心;
如果是一组有联系但相互独立的句子,就要把握它们各自的主旨或整体所围绕的话题。
2.对应已知,把握结构。仿用句式的结构要求往往寓于已知条件即例句或上下文中,作答时
必须明确要求仿用的是复句还是单句,句子的结构类型如何。如果是对联,还应弄清句子中
的短语类型、词性等。3.着眼特征,把握修辞。考纲指出了考生应掌握的比喻、比拟、借代、
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9 种修辞格,仿用句式往往与修辞综合考查,考生要
抓住例句特征,认真辨析,弄清其修辞格。4.品味语言,把握风格。不同的语境往往需要不
同的语言风格。考生只有认真品味题中给出的语句,分析其风格特征,才能够仿写出与例句
语言风格一致的句子。
21.随着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下列语言片断是从某
中学生“成长档案”中节选出来的,请你根据这些内容为该学生写一段评价性的点评文字。
要求:评价要客观,语言要委婉,有利于学生发展,不超过 60 个字。
①×月×日,自愿报名成为校园垃圾分类指引员。
- 21 -
②×月×日,值日时与同学发生争执,并辱骂对方。
③×月×日,在校外遇到一歹徒抢劫老人财物,挺身而出,将其制服。
④×月×日,上课迟到 30 分钟。
⑤×月×日,在学校秋季运动会 1500 米长跑中获得冠军,为班级争得了荣誉。
【答案】你身体素质优异,热心参加公益活动,见义勇为,在许多方面表现突出。如果能在
生活细节和文明习惯上再有所提升,你就会更优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人物或事件做概括、评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读懂题干,分析概
括相关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进行概括、评价。
解答此题时,需要结合人物的表现,对人物进行全面准确的概括评价。对该人的优点加以褒
扬,并鼓励他改正缺点。
【点睛】概括、评价人物或事件一般从大处着眼,抓住人物最突出的事迹表现加以全面准确
的概括、评价。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十月文学奖等国内外数十种文学奖项的著名诗人陈先发在儿子
16 岁要去美国读书时,曾写过一段告诫之语,劝儿子在生活中要积蓄起人生“四力”。
一、眼力:世界无限而你唯一,你须积累起一种强悍的辨别能力,剔除芜杂而后知道什
么是你所应坚持的。
二、思力:习得一种方法,形成一种眼光,而后才有你自己的世界。
三、定力:不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
四、抗压之力:不因挫败而弃,不因重负而失去对生命的激情。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感悟,从以上“四力”中任选两种,谈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写一篇不
少于 800 字的文章。
【答案】参考例文
坚定与抗压乃成功之门
运海抟扶,必借垂天之羽;乘流击太,必伫飞云之楫。而若要打造出一个完美人生,则
需要两把钥匙:一为定力,二则为抗压之力。
《孔子家语》中有云:“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还不芳。”我想,开在寂静深林中的
芝兰,若要绽放,一是要靠内心的宁静和安定,不忘初心;二是要拥有在境界中生存的勇气,
- 22 -
不因重复而失去对生命的激情。可见,若要绽放出最美的自我,定力与抗压之力都是不可或
缺的。
你是否还记得那位“格鲁尼亚”的功勋画家“Guram”?他被人们誉为“雪魔”。自小出
生在木匠世家的“雪魔”因为父亲酗酒、母亲离家出走而家庭支离破碎。迫于生计的他只能
在杂货铺当学徒。他有一个爱好:画雪。在零下几摄氏度的冬天,当别人都在屋子里取暖时,
他专注地拿着画笔在屋外一站就是几个小时,静静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雪是冷的,但心
是暖的。凭借他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在恶劣环境中不屈服的勇气,他成了“功勋画家”。若非
如此,假如他在困境时没有“扼住命运的喉咙”,没有一颗坚定执着的心,恐怕他就无法呈
现给我们如今的雪景图了吧。
君不见褚时健在人生大起大落后,依然凭借一股热情潜心创业,使得“褚橙”出现;陈
立雯在硕士毕业后,选择回到条件艰苦的农村,一心进行垃圾分类处理;樊锦涛在人生最美
的年纪,离乡留在了敦煌,专心致志对壁画进行修复。他们都是如此,既充满专心致志的坚
定,又有处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勇气,“守得云开见月明”,最终缔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可是我们身处这个匆忙浮躁的社会,到底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这些呢?天才史学生
林嘉文,成绩斐然,可因不堪学业重负选择跳楼自杀;山东大学生徐玉玉因遭受资金诈骗承
受不住致死。抗压之力的确会有限度,可是从生命安全方面来讲,他们的承受能力还是低了
一些。“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尾生确有定力,最终却因溺水抱
柱而亡。这又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只靠一腔孤勇的定力与抗压之力,还要讲究方式方法。
而我们,身为青少年,朝气蓬勃。在如今这个最美的青春年华,更要保持一颗坚定与抗
压并存之心,视挫折为常态,但不要失去了前进的勇气,为以后的人生之路铺设好基石,为
祖国更繁荣的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谁将声震人间?必是那长久坚定又不屈不挠的人!让我们以此为信条,不断努力,不断
前行!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考生要注意本题是属于材料作文写作,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
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
切不可偏题。审读材料和题干要求,材料阐释了诗人陈先发对儿子的人生劝勉蓄起“四力”,
也即写作的四个关键词:眼力、思力、定力、抗压之力。从材料内容看,命题基点是“人生
成长”、“完善人格”、“励志修身”。材料提示具体,写作任务明确,能引导考生关注当
- 23 -
下、思考未来,启示考生深刻挖掘所选关键词的内涵及两者间的有机关联,结合自身实际构
思行文,亦可体现其文本架构能力。
参考立意:
(1)眼力观世界,思力闯人生: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洞察世事、拓宽眼界,而持续
地思索省己能延展人生的深度,以此一步步跨越人生的阶梯,走向辉煌。
(2)定力稳人生,抗压促成功:当下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在多种选择之中,人们时常迷茫,而
真正的人生赢家往往是那些能坚定方向,并能在前行的过程中抵抗各种压力并锤炼出独特人
格之人。
(3)培养眼力,发展定力。眼力即为辨别是非的能力;定力是不为复杂影响的能力,真正的“眼
力”,包含了一种“定力”,是通过与自身各种微妙隐蔽的心理作斗争的过程逐渐建立起来
的。
(4)有了思力,便有了眼力。思力是方法把握和思想的积淀,一个人有了判断问题的准确方法
和深厚的思想,也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不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
行文结构:
文章开篇引用《逍遥游》和《离骚》的典故,既见文采,又见积累;然后以格鲁尼亚”的功
勋画家为例,假设论述,紧扣主题;紧接着,“君不见”的开头既引用了李白作品《将进酒》
中的句式,又与前文“你是否还记得”相呼应,结构严谨;然后,笔锋一转,联系当下,尾
生一例,对论点进行补充,思维严谨;最后提出希冀,与君共勉。
写作素材:
1.林徽因曾有言:“真正地平静不在于远离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这告诉了我
们不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海明威也曾留下“我可
以被打败,但不可以被毁灭”的豪言,这亦是在告诉我们不因挫败而弃,不因重负而失去对
生命的激情。不因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也不因人生中的挫败而轻易放弃,在我们的
生活中,应积蓄起定力与抗压之力。
2.有句乡谚说:“当官靠提携,撑船真才子”。撑船的知识和技巧并不复杂,但要想从急流
险滩惊涛骇浪中全身而退,却需要一种日积月累的,既与外境周旋,又与“我”周旋的真功
夫。鉴定一事,实与撑船相近。晚明书画鉴藏家张丑在其《清河书画舫》一书中指出:“是
故善鉴者,毋为重名所骇,毋为秘藏所惑,毋为古纸所欺,毋为拓本所误,则于此道称庶几
矣。”这里所谓的“骇”、“惑”、“欺”、“误”,都与“眼”无关,而与“心”有关。
3. 刚愎自用无疑是眼力的“毒药”。鉴定乃层层“掘进”之事业,需要不惮改过、从善如流
- 24 -
的态度,如果被身份面子绑架,自护其短,不能虚心面对不同见解与前沿知识,自然无法做
到吐故纳新,精进不已。而依赖与从众,则是固执的反面。相信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
与其他人一起看东西的时候,或者高水平人士对某件作品已有明确看法,多会不自觉地产生
“放松”的心理。据当事者回忆,早年古代书画鉴定七人小组在全国各地文博单位鉴定书画
时,就常出现这样的情形----由于鉴定数量庞大,一件书画拿上来后,只要一两个说话影响
力大的人发表了观点,其他人除非发现有力证据,否则,多是随声附和。
由贪婪而自欺,因畏难而避责,又是另一对矛盾。贪心一起,智商归零,这是世上绝大多数
骗局成立的理由。有些行家帮别人鉴定难得犯错,而自己买东西却时而“马失前蹄”,就是
“捡漏”心理的作祟。“捡漏”之心一旦发动,通常八匹马拉不回来,贪念趋进,理性后撤,
使劲寻找有利自己判断的“正面”信息,而对反面信息视而不见。于此等处,可知“信息”
与“外缘”其实无处不在,只是人心在做捡择。
4. 佛家云“八风吹不动”、“平常心是道”;《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
而皆中节,谓之和”,这些玄妙的哲理,都可以运用到鉴定的场合。从这个角度看,鉴定与
撑船、写字一样,都可以成为一种“修行”。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
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做本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最关键的是审题
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
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
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
- 25 -
相关文档
- 湖南省长郡中学2014年下学期高二期2021-06-068页
- 【语文】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2021-06-0616页
- 【语文】河南省商丘市回民中学20192021-06-0613页
- 湖南省永州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2021-06-0621页
-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2021-06-0610页
- 北京市海淀区101中学2019-2020学年2021-06-0625页
- 福建省泉州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3月2021-06-0613页
- 江苏省2020届高三全真模拟卷十语文2021-06-0625页
- 2018届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自古英2021-06-062页
- 2020年四川省南充市高考语文第三次2021-06-0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