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0.00 KB
  • 2021-06-06 发布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教学案:第2编专题一 微案二 文言断句 Word版含解析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微案二 文言断句 近年高考中文言文断句是高频考点,其题型大都是客观选择题,但有时也会用主观题来考查。本考点一般3分,难度不大。若是选择题,其错误之处一般为两到三处,错误点一般有:对于关键词(实词、虚词)的理解失误,该断句而未断的;固定句式不应断句而断了的;因对句子结构成分理解有误,该断而未断的;对于某些语言标志作用理解失误,该断句而未断的;等等。‎ 微点突破一 对话断句法 借助对话标志断句 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作为标志,一般情况下在其后面都要停顿。如果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 口诀:对话引文定句读,‎ 紧紧抓住“曰”“云”“言”,‎ 对话最易被发现。‎ 典题演示 ‎(浙江高考)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进 言 者 皆 曰 天 下 已 安 已 治 矣 臣 独 以 为 未 也 曰 安 且 治 者 非 愚 则 谀 皆 非 事 实 知 治 乱 之 体 者 也 夫 抱 火 厝 之 积 薪 之 下 而 寝 其 上 火 未 及 燃 因 谓 之 安 方 今 之 势 何 以 异 此 ‎(选自贾谊《治安策》)‎ 剖析 要分清文段中对话、转述的规律,弄清说话对象及所说内容。本段中要抓住两个“曰”字,一个“谓”字,明确“进言者”及作者所说内容,再根据文段中“矣”“夫”“也”等语气词逐步点断。‎ 答案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为必断处,“//”为可断可不断处)‎ 参考译文 向陛下进言的人都说:“天下已经安定,已经治理得很好了。”‎ 我却认为不是那么回事。说天下已经安定且已经大治的人,不是愚昧无知,就是阿谀奉承,都不是真正了解治乱大体的人。有人把火种放置到堆积的木柴下,自己睡在木柴上,火还没有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便认为这是安宁的地方。如今国家的局势,与此有什么不同啊!‎ 即学即练 ‎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杨 朱 过 于 宋 东 之 逆 旅 有 妾 二 人 其 恶 者 贵 美 者 贱 杨 子 问 其 故 逆 旅 之 父 答 曰 美 者 自 美 吾 不 知 其 美 也 恶 者 自 恶 吾 不 知 其 恶 也 杨 子 谓 弟 子 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羡。”‎ ‎(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 答案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 解析 “曰”是对话标志词,“也”是句末语气词,可作为断句依据。“其故”是“问”的宾语,“问其故”后可停顿;“答曰”后可停顿。另外注意相同的句式,如“其恶者贵”“美者贱”“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参考译文 杨朱路过宋国东面的旅社。旅社主人有两个妻妾(一个美丽,一个丑陋),丑陋的受尊宠,美丽的被冷落。杨朱问他是什么缘故,旅社中的老年男子回答说:“那美丽的自以为美丽,但是我并不觉得她美丽;那丑陋的自认为丑陋,但是我不觉得她丑陋。”杨子对他的弟子说:“行为良善而能去除自我炫耀的心理,到哪里会不受喜爱呢!”‎ 微点突破二 语法断句法 借助名词、代词、动词断句 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名词、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断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 典题演示 ‎(2019·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题自书杜拾遗诗后 徐渭 余读书卧龙山之巅,每于风雨晦暝时,辄呼杜甫。嗟乎,唐以诗赋取士,如李杜者不得举进士;元以曲取士,而迄今啧啧于人口如王实甫者,终不得进士之举。然青莲以清平调三绝宠遇明皇实甫见知于花拖而荣耀当世彼拾遗者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余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述。为录其诗三首,见吾两人之遇,异世同轨。谁谓古今人不相及哉!‎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剖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根据句子的语法断句。“实甫”在句中充当主语,与上文的“青莲”相对应,前面应断开。“彼拾遗者”同样在句中充当主语,前面应断开。“仅……而已”是常见句式,意为“只是博得几首早朝诗罢了”,因此其前应断开。“而已”是句末语气助词,后面应断开。“悲歌慷慨”与“苦不胜述”的主语均为“余”,两者在结构上是并列关系,故中间应断开。‎ 答案 然青莲以清平调三绝宠遇明皇/实甫见知于花拖而荣耀当世/彼拾遗者/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余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述 参考译文 我在卧龙山巅读书,每当刮风下雨,天气昏暗阴沉时,总是大喊杜甫的名字。唉,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李白和杜甫却没有中举;元代科举以元曲取士,到如今受人啧啧称赞的王实甫,最终也没能中举。然而李白凭三首《清平调》绝句受到唐明皇的宠爱恩遇,王实甫被花拖熟知后才在当世获得荣耀;杜甫(也曾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赏识),但仅见一面就仕途受阻,只留下了几首早朝诗而已。其他的全部都是悲愤地抒发心志,心中的痛苦述说不尽。我为此抄录了三首杜甫的诗歌,表明我们两人的境遇,时代不同而道路一样。谁说古人与今人彼此毫不相干呢!‎ 即学即练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成基命性宽厚,每事持大体。御史李长春、给事中杜齐芳坐私书事,将置重典。基命力救,不听,长跪会极门,言:“祖宗立法,真死罪犹三覆奏,岂有诏狱一讯遽置极刑?”自辰至酉未起。帝意解,得遣戍。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八年卒于家。赠少保,谥文穆。‎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九》,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B.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C.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D.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把握专有名词和动词谓语等。这句话中的专有名词有“逢申”“基命”“帝”“首辅”“延儒”等,找出这些专有名词前后的动词,以此判断名词在句中的成分。比如第一个“帝”,前有动词短语“下狱拟戍”,后有动词“以为”,分析语句的意思可以看出,“帝”不能作“下狱拟戍”的宾语,而是应作“以为”的主语,由此可以判断“帝”前一定要停顿,故排除B、D两项。这句话中的动词有“劾”“委”“逐”等,比如“劾”,主语应该是“逢申”,宾语是“基命”,故“基命”后面应停顿,排除A项。‎ 参考译文 成基命性情宽厚仁慈,每件事情都能顾全大体。御史李长春、给事中杜齐芳因为密信一事,将要被处以重刑。成基命极力营救,皇上不听,他就长时间跪在会极门,说:“祖宗立法,真正的死罪还三次审问上奏,哪有在诏狱被审讯一次就立刻处以极刑的?”从辰时到酉时没有起来。皇帝内心缓解,他们得以被遣送戍边。(李)逢申起初弹劾成基命,后来因为大炮爆炸下狱被拟罪戍边,皇帝还以为处罚轻,也因为成基命进言得以按照原来拟定的罪行处理。成基命刚做首辅几个月,皇帝打算把政柄交给周延儒,于是他就被周延儒的党羽排斥。(崇祯)八年,在家中去世。追赠少保,谥号文穆。‎ 微点突破三 虚词断句法 借助虚词断句 虚词是语气转换的标志。句首语气助词“夫、盖、今夫、若夫”等的前面要断开;句末语气助词“者、也、矣、哉、乎、焉、耳、耶、欤”等的后面要断开;关联词“虽、苟、向使、是以、所以、于是、然则、至于、至若”‎ 等的前面要断开。‎ 口诀:“曰”后冒,“哉”问叹;“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则”前断句常加逗,“矣”“耳”“焉”后常加句;“者”“也”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盖”“夫”“若夫”“纵”“向使”,“然则”“是故”“于是”“苟”,经常用于句子首。‎ 提示:文言虚词备考重点详见附册《考点知识必背清单》的“必背清单二 文言虚词”。‎ ‎  必背清单二 文言虚词 词性 用法 释义 连词 ‎①‎ 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译为“又”“和”‎ ‎②‎ 表示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 ‎③‎ 表示承接关系 就,接着,或不译 ‎④‎ 表示转折关系 但是,却 ‎⑤‎ 表示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 ‎⑥‎ 表示修饰关系 地,着,或不译 ‎⑦‎ 表示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 ‎⑧‎ 表示目的关系 来、以,以此 代词 ‎⑨‎ 表示第二人称 通“尔”,你(们),你(们)的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⑤)‎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 ‎(4)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⑨)‎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⑧)‎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④)‎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①)‎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③)‎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⑥)‎ 词性 用法 释义 代词 ‎①‎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 为什么,什么原因 ‎②‎ 作宾语,代处所、事物 什么,哪里 ‎③‎ 作定语 什么,哪 副词 ‎④‎ 表示程度(形容词或动词前)‎ 多么,怎么,怎么这么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并序》) (③)‎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①)‎ ‎(3)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④)‎ ‎(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①)‎ 词性 用法 释义 助词 ‎①‎ 表示疑问语气 吗,呢 ‎②‎ 表示反问语气 呢,吗 ‎③‎ 表示推测语气 吧 ‎④‎ 表示感叹语气 啊,呀 ‎⑤‎ 表示句中语气停顿 不译 ‎⑥‎ 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或不译 介词 ‎⑦‎ 相当于“于”‎ 在,或不译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①)‎ ‎(2)郁乎苍苍(《赤壁赋》) (⑥)‎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④)‎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②)‎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③)‎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⑦)‎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并序》) (⑤)‎ 词性 用法 释义 副词 ‎①‎ 表示承接 就,于是,才 ‎②‎ 表示出乎意料 竟,竟然,却 动词 ‎③‎ 表示判断 是,就是 代词 ‎④‎ 表示第二人称 你(们),你(们)的 ‎⑤‎ 指示代词 如此,这样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荆轲刺秦王》)(①)‎ ‎(2)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⑤)‎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②)‎ ‎(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④)‎ ‎(5)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③)‎ 词性 用法 释义 代词 ‎①‎ 表示第三人称 他(她、它),他(她、‎ 它)的;他(它)们的 ‎②‎ 活用为第一人称 我的,我(自己)‎ ‎③‎ 表示第二人称 你,你的 ‎④‎ 远指代词 那,那些 ‎⑤‎ 指示代词,表特指 ‎(后面多为数词)‎ 其中的,当中的 副词 ‎⑥‎ 表示推测语气 大概,或许,恐怕 ‎⑦‎ 表示反问语气 岂,难道,怎么 ‎⑧‎ 表示商量语气 还是 ‎⑨‎ 表示祈使语气 一定,应当,千万 连词 ‎⑩‎ 表示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 ‎⑪‎ 表示选择关系 是……还是……‎ 助词 ‎⑫‎ 用在句中调节音节,无义 不译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 ‎(2)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⑫)‎ ‎(3)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⑩)‎ ‎(4)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②)‎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⑪)‎ ‎(6)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⑨)‎ ‎(7)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④)‎ ‎(8)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⑧)‎ ‎(9)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⑤)‎ ‎(10)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⑦)‎ ‎(1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⑥)‎ ‎(12)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③)‎ 词性 用法 释义 连词 ‎①‎ 表示并列 又,并且,一边……一边……‎ ‎②‎ 表示递进 况且,而且 ‎③‎ 表示假设、让步 即使是,尚且,纵然 副词 ‎④‎ 表示将要 将,将要 ‎⑤‎ 表示暂时 暂且,姑且 ‎⑥‎ 表示将近 将近,几近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且”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③)‎ ‎(2)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并序》)(⑤)‎ ‎(3)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并序》)(①)‎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④)‎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②)‎ ‎(6)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⑥)‎ ‎(7)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③)‎ 词性 用法 释义 连词 ‎①‎ 表示假设 如果,假如 代词 ‎②‎ 表示第二人称 你,你们,你的 动词 ‎③‎ 表示比拟,比较 像,如,好像 助词 ‎④‎ 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若”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③)‎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项脊轩志》) (②)‎ ‎(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①)‎ ‎(4)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氓》) (④)‎ 词性 用法 释义 助词 ‎①‎ 所+动词,组成名词性 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 ‎……的人,……的 事,……的情况 ‎②‎ ‎……的地方,……‎ 所+介词+动词,表示与动作有关的地方、原因、对象等 的办法(原因)‎ ‎③‎ 为+所,表示被动 被 ‎④‎ ‎“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 的方式、方法或依据 用来……的,‎ ‎……的凭借 ‎⑤‎ ‎“所以”,表示原因 ‎……的原因 代词 ‎⑥‎ 表示处所 处所,地方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所”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陈涉世家》) (⑥)‎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②)‎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③)‎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④)‎ ‎(6)燕王,吾所立(《伶官传序》) (①)‎ ‎ ‎ 词性 用法 释义 介词 ‎①‎ 表示对象 替,给 ‎②‎ 表示原因、目的 因为,因此,为了 ‎③‎ 表示被动(常和“所”搭配)‎ 被 助词 ‎④‎ 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呢 动词 ‎⑤‎ 表判断、动作行为 认为,是,做,治理等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③)‎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④)‎ ‎(4)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 ‎(5)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 ‎ ‎ 词性 用法 释义 代词 ‎①‎ 表示第三人称 他(她),它 ‎②‎ 表示疑问语气 什么,何,怎么 兼词 ‎③‎ 相当于“于+是”‎ 在这里,对这件事 ‎④‎ 相当于“于+何”‎ 在哪里,从哪里 助词 ‎⑤‎ 表示各种语气 了,呢,啊,或不译 ‎⑥‎ 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地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焉”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⑥)‎ ‎(2)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 (⑤)‎ ‎(3)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④)‎ ‎(4)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⑤)‎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③)‎ ‎(6)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 并序》) (②)‎ ‎(7)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①)‎ ‎ ‎ 词性 用法 释义 助词 ‎①‎ 表示判断语气 不译 ‎②‎ 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不译 ‎③‎ 表示疑问语气 呢,或不译 ‎④‎ 表示感叹语气 啊,呀,吧 ‎⑤‎ 表示句中停顿 不译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也”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②)‎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⑤)‎ ‎(4)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 ‎(5)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③)‎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④)‎ 词性 用法 释义 介词 ‎①‎ 表示工具、手段 拿,用,凭 ‎②‎ 表示对象 把 ‎③‎ 表示时间、处所 在,于,从 ‎④‎ 表示原因 因,因为,由于 ‎⑤‎ 表示依据 按照,根据,或不译 ‎⑥‎ 表示并列、递进 而,而且,并且 连词 ‎⑦‎ 表示承接 而,来,或不译 ‎⑧‎ 表示目的、结果 用来,以便,因而,以致 ‎⑨‎ 表示原因 因为 表示修饰 而,或不译 动词 ‎⑪‎ 表动作行为 认为,用 名词 ‎⑫‎ 表示原因 缘由、原因 通假 ‎⑬‎ 表示状态 通“已”,已经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 ‎(2)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 (③)‎ ‎(3)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⑥)‎ ‎(4)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②)‎ ‎(5)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 ‎(6)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⑤)‎ ‎(7)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⑨)‎ ‎(8)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并序》) (⑩)‎ ‎(9)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⑪)‎ ‎(10)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⑦)‎ ‎(11)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⑧)‎ ‎(12)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⑫)‎ ‎(13)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⑬)‎ ‎ ‎ 词性 用法 释义 介词 ‎①‎ 表示依据 依靠,凭借 ‎②‎ 表示条件 趁着,趁 ‎③‎ 表示方法 通过,经由 ‎④‎ 表示原因 因为,由于 副词 ‎⑤‎ 表示承接 于是,就 动词 ‎⑥‎ 表示动作行为 沿袭,顺着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因”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⑥)‎ ‎(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④)‎ ‎(3)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②)‎ ‎(4)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张衡传》) (③)‎ ‎(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①)‎ ‎(6)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⑤)‎ ‎ ‎ 词性 用法 释义 介词 ‎①‎ 表示时间、处所 在,到,从 ‎②‎ 表示对象 对,向,对于 ‎③‎ 表示对象 与,跟,同 ‎④‎ 表示被动 被 ‎⑤‎ 表示比较 比 ‎⑥‎ 表示原因 由于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2)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 ‎(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①)‎ ‎(4)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⑥)‎ ‎(5)不拘于时(《师说》) (④)‎ ‎(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 ‎ ‎ 词性 用法 释义 介词 ‎①‎ 表示对象 跟,替,同 连词 ‎②‎ 表示并列 和,及 助词 ‎③‎ 表示疑问、感叹或反诘语气,同“欤”‎ 吗,啊,吧 动词 ‎④‎ 表示动作行为 结交,亲附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④)‎ ‎(2)唯赤则非邦也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③)‎ ‎(3)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4)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①)‎ 词性 用法 释义 连词 ‎①‎ 表示承接 就,于是,便 ‎②‎ 表示转折 却,反而,然而 ‎③‎ 表示让步 倒是 副词 ‎④‎ 表示强调和确认 是,就是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则”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④)‎ ‎(2)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①)‎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②)‎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①)‎ ‎(5)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庄子·天道》)(③)‎ 词性 用法 释义 代词 ‎①‎ 形容词、动词+者,‎ 组成“者”字结构 的人,的事,的东西 ‎②‎ 数词+者 ‎……种,……样 ‎③‎ 时间词语+者 ‎……的时候 ‎④‎ 否定词+者 ‎……的话 助词 ‎⑤‎ 定语后置的标志 相当于“的”‎ ‎⑥‎ 表示提顿,引出判断 不译 ‎⑦‎ 引出原因、解释 不译 ‎⑧‎ 表示疑问语气 不译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者”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⑧)‎ ‎(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 ‎(4)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 (②)‎ ‎(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 ‎(6)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①)‎ ‎(7)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⑤)‎ ‎(8)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③)‎ ‎ 词性 用法 释义 代词 ‎①‎ 代人、物、事 他(她),他(她)们,它,它们,我 ‎②‎ 表示近指 这,这种 助词 ‎③‎ 表示修饰,限制 的 ‎④‎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的独立性 不译 ‎⑤‎ 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不译 ‎⑥‎ 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译 ‎⑦‎ 补足音节 不译 动词 ‎⑧‎ 用在表示处所的词语前 往,去,到……去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⑤)‎ ‎(2)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②)‎ ‎(3)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 ‎(4)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③)‎ ‎(5)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⑦)‎ ‎(6)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⑧)‎ ‎(7)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①)‎ ‎(8)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⑥)‎ 典题演示 ‎(2019·浙江高考)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宗子相①集》序 ‎[明]王世贞 以 子 相 之 诗 足 无 憾 于 法 乃 往 往 屈 法 而 伸 其 才 其 文 足 尽 于 才 乃 往 往 屈 才 而 就 法 而 又 不 假 年 以 没 悲 夫 然 具 是 不 朽 矣 ‎(选自《弇州山人四部稿》,有删节)‎ ‎[注] ①宗子相:宗臣(1525-1560),字子相,与李攀龙(字于鳞)、王世贞、吴国伦等六人合称明代“后七子”。‎ 剖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本题中,可以先根据文言虚词来断句,“悲夫”前后要断开。“于”为介词,后面的“法”“才”为引出的对象,“乃”不能跟在“于”后,所以“乃”前都应断开。再从文段意思来看,“其文”是“足尽于才”的主语,所以“其文”前应断开。从句子结构的对称来看,“而伸其才”和“而就法”对应,所以“而就法”后应断开。“以子相之诗”后面可断可不断。‎ 答案 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 参考译文 凭子相的诗,足以在文法上没有缺憾,却往往违背文法而彰显他的才华;他的文章足以显现他的才华,又常常不能充分发挥才华而去遵守文法,然而他寿命不长,早早去世了。可悲啊!然而这样,他也是不朽了。‎ 即学即练 ‎3.(2018·浙江高考,有删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颜太初杂文序 司马光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观其《望仙驿记》,则守长不事厨传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 ‎(选自《司马光集》)‎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世 人 见 太 初 官 职 不 能 动 人 又 其 文 多 指 讦 有 疵 病 者 所 ‎ 恶 闻 虽 得 其 文 不 甚 重 之 故 所 弃 失 居 多 余 止 得 其 两 卷 答案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解析 文段中的“又”“虽”“故”这些虚词常常放在句首,其前均应断开。再根据语意、语境可以将其他三处断开。‎ 参考译文 当世的人看颜太初的官职不能撼动别人,文章又多爱指摘攻讦那些有缺点毛病的人厌恶看到的,即使得到了他的文章,也不是很重视,所以丢失的居多,我只得到两卷颜太初的书。在同州又得到了他所创作的《题名记》,现在收集成册并为它写上序言。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后来又读到他的文章的人,读他的《后车》诗,就不会忘记警戒了;读他的《逸党》诗,礼节道义就不会败坏了;读他的《哭友人》诗,那么即使是酷吏也会心中有愧了;读他的《同州题名记》,那么太守就会知道不良的政令了;读他的《望仙驿记》,那么太守就不再麻烦厨传(驿站)了。从这点来说,他的文章实在是有好多益处啊。‎ 微点突破四 句式断句法 文言句式要熟知,固定结构莫拆散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主谓倒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要熟记各种句式的特征,特别是判断句、被动句、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的特征及标志,并依此进行准确断句。‎ 牢记固式结构的句式,如:“何……之有”(夫晋,何厌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命是从);“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 另外,还要记住固定词组。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依固定结构断句,使断句更简便。‎ 典题演示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 礼 义 捐 廉 耻 非 一 朝 一 夕 之 故 然 ‎ 而 松 柏 后 凋 于 岁 寒 鸡 鸣 不 已 于 风 雨 彼 昏 之 日 固 未 尝 无 独 醒 之 人 也!‎ ‎(节选自顾炎武《廉耻》)‎ 剖析 这段文字中,“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是判断句,“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与“鸡鸣不已于风雨”两句结构相同,都是介词结构后置,“未尝……也”是固定句式,都可作断句的依据。‎ 答案 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参考译文 我考察自三代以下,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礼义、廉耻被抛弃,(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凛冽的冬寒中有不凋的松柏,风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鸡鸣,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实在不是没有独具卓识的清醒者啊!‎ 即学即练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A.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B.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C.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D.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答案 C 解析 文段开头“……者,……也”是判断句,“者”后应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以……重于齐”,用“于”表被动,是一个完整的被动句,“重于齐”后应断开,排除D项。‎ 参考译文 ‎ 晏婴,字仲,谥平,是莱州夷维人。(他)先后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生活节俭、努力工作而被齐国国君看重。担任齐国丞相后,吃饭从来不吃两份肉(只吃一份荤菜),他的妾也不穿丝质的衣裳。他在朝堂上时,国君问到他,他就直言回答;没问到他,他就正直地做事。国君的命令有道理,他就遵从政令行事;国君的指示没道理,他就权衡利弊斟酌办事。因此,他能接连侍奉三代君主,名扬于各诸侯国。‎ 微点突破五 修辞断句法 文言文是一种十分讲究形式美的书面语言,古人写文章时,总是从声律、音节、句式等各方面考虑,对文章的语言加以修饰,以使语言尽善尽美。因此文言文中的修辞方式格外丰富,这成为文言语言的鲜明特色,如押韵、对偶、排比等等。这些修辞方式的存在,也为我们给文言文断句提供了方便。‎ 口诀:“顶真”断句,关注名词。‎ ‎“排偶”断句,依据气势。‎ ‎“反复”断句,寻找标志。‎ ‎“互文”断句,贯通语意。‎ 典题演示 ‎(2018·天津高考,有删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白洲五亭记 ‎[唐]白居易 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 ‎(选自《白居易集》)‎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B.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C.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D.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剖析 解答本题可以从对偶修辞入手。“春”“秋”都是季节,“汀风春”与“溪月秋”结构相同,形成对偶,所以“春”“秋”后均应断开;“花繁鸟啼之旦”与“莲开水香之夕”句式一致,是对偶形式,各自中间不可断开;“宾友集”与“歌吹作”,是对偶形式,各自中间不可断开;“舟棹徐动”“觞咏半酣”句子结构完整,其后均应断开。‎ 答案 A 参考译文 五亭错落而立,各种景象交替进入,无论向前向后向上向下看,美景都尽收眼底。每到汀州微风轻吹的春天,或溪月皎洁的秋天,花繁鸟鸣的早晨,莲花开放水香四溢的傍晚,宾友汇聚于此,歌声音乐响起来,船只缓缓行驶,客人们喝酒咏诗意兴盎然,飘飘然恍如神仙一般。游览的人相互对视,都说:不知这里是世外,还是人间?又不知道蓬莱瀛洲昆仑阆苑,还能够怎样?‎ 即学即练 ‎5.用斜线(/)为下面文言文断句。‎ 叶廷珪云:余 幼 嗜 书 自 肄 业 郡 庠 牵 丝 入 仕 四 十 余 年 未 尝 释 卷 食 以 饴 口 怠 以 为 枕 士 大 夫 家 有 异 书 无 不 借 借 无 不 读 读 无 不 终 篇 而 后 止 长 恨 无 资 不 能 尽 传 写 间 作 数 十 大 册 择 其 可 用 者 手 抄 之 名 曰 《海录》。‎ ‎(取材于《初潭集》)‎ 答案 叶廷珪云:余幼嗜书/自肄业郡庠/牵丝入仕/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无不借/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长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 解析 先将此段通读几遍,了解大意。然后根据结构对称句式和顶真修辞断开几处,余下再仔细分析推断。‎ 参考译文 叶廷珪说:“我从小酷爱读书,从在郡学修业,一直到成家步入仕途做官。四十多年不曾放下书卷,吃饭的时候读书觉得嘴里香甜,疲倦的时候用它当枕头。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没有不借来的,借来没有不读的,读没有不读完全篇才终止的。常常怨恨(自己)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完。在那么多书里,挑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特色透练6 文言断句 ‎1.(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节)‎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选文,把握大意。其次,细读画波浪线的句子,理解其内容和句式特点,据此断句。“闻于郡中”中的“于郡中”是状语后置,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项;“吴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召置门下”为省略句,“置”后省略“于”,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项。故选C项。‎ 参考译文 ‎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在郡中闻名。吴廷尉担任河南太守时,听说贾谊才能优异,就把他召到自己的门下,非常喜爱(他)。汉文帝刚刚即位时,听说河南太守吴公政绩是天下第一,以前还和李斯是同乡,并曾向李斯学习且侍奉过他,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于是就(向文帝推荐贾谊,)说贾谊年纪虽轻,却精通诸子百家的典籍。汉文帝就征召贾谊为博士。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当诏令交下来讨论时,各位老先生都说不出什么,贾谊却能一一对答,人人都觉得他说出了他们想说的话。博士们于是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贾谊。汉文帝非常喜欢他,越级提拔,(贾谊)一年之内就做到了太中大夫。‎ ‎2.(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有删节)‎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全句,了解整句内容。其次,根据句式特点和虚词提示断句。A.迷惑性在于“君用起”与“君疑之”看似呼应对称,但是“弃卫鲁”意思不通,故排除。C.“君用起”结构完整,且“则”前多断开,故排除。D.“名”作“有”的宾语,且“则”前多断开,故排除。得出答案为B。‎ 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侍奉鲁国国君。齐人攻打鲁国,(吴起)率领军队攻打齐国,大败齐军。有鲁人说,鲁国是小国,却有战胜国的名声,诸侯各国就会图谋鲁国。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般的国家,而鲁君任用吴起,就是舍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就免去了他的官职。这时,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想去侍奉他。魏文侯就任用吴起为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将领,同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与士兵一起分担劳苦。‎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肃宗即位于灵武,有诏令(韦)陟赴行在,深器之,拜御史大夫。杜甫上表论房琯有大臣度,辞旨迂诞,肃宗怒,令陟讯之。陟因入奏曰:“杜甫所论房琯事,不失谏臣大体。”上由此疏之。时朝臣立班多不整肃,至有班头相吊哭者,乃罢陟御史大夫,授吏部尚书。因宗人伐墓柏,坐不能禁,出为绛州刺史。‎ 陟早有台辅之望,间被李林甫、杨国忠所挤。及中原兵起,天下事殷,陟常自谓经纬之器遭后生腾谤明主见疑常郁郁不得志乃叹曰吾道穷于此乎有志不伸得非天命乎因遘疾,卒于虢州,时年六十五,赠荆州大都督。‎ ‎(选自《新唐书·韦陟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陟常自谓经纬之器/遭后生腾谤明主/见疑常郁郁/不得志/乃叹曰/吾道穷于此乎/有志不伸/得非天命乎 B.陟常自谓经纬之器/遭后生腾谤明主/见疑常郁郁/不得志/乃叹曰/吾道穷于此乎/有志不伸得/非天命乎 C.陟常自谓经纬之器/遭后生腾谤/明主见疑/常郁郁不得志/乃叹曰/吾道穷于此乎/有志不伸/得非天命乎 D.陟常自谓经纬之器/遭后生腾谤/明主见疑/常郁郁不得志/乃叹曰/吾道穷于此乎/有志不伸得/非天命乎 答案 C 解析 由“后生”“明主”并列排除A、B两项;由固定句式“得非……乎”可排除D,选择C。‎ 参考译文  唐肃宗在灵武登位称帝,下诏让韦陟前去行宫,十分器重他,任命他为御史大夫。杜甫上奏表说房琯有大臣的气度,言辞内容荒诞迂腐,肃宗十分生气,让韦陟审问杜甫。韦陟于是上奏说:“杜甫上表议论房琯的事情,并未失去谏臣的重要原则。”皇上因此疏远韦陟。当时官员上朝时班列多有不整齐肃穆的情况,甚至有人在朝廷上吊唁哭泣,于是罢免了韦陟御史大夫一职,改任吏部尚书。因不能禁止宗族之人砍伐墓地柏树获罪,离开朝廷担任绛州刺史。‎ ‎ 韦陟早年就有跻身台阁的声望,先后被李林甫、杨国忠排挤。等到中原兵戈四起,天下战事频繁,韦陟经常自认为有经天纬地的才能,却遭到后生毁谤,被君主怀疑,常常郁郁不得志,于是感叹道:“我的道路困厄到这个地步吗?有志向却不能施展,难道不是天命吗?”‎ 因为生病死于虢州,享年六十五岁,朝廷追赠他为荆州大都督。‎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龚茂良,字实之,兴化军人。绍兴八年进士第。为南安簿、邵武司法。调泉州察推,以廉勤称。累迁吏部郎官。江浙大水,诏陈阙失。茂良疏曰:“臣愿先去腹心之疾,然后政事阙失可次第言矣。”内侍梁珂、曾觌皆用事,故茂良及之。会内侍李珂没,赠节度,谥“靖恭”。茂良谏曰:“中兴名相如赵鼎,勋臣如韩世忠,皆未有谥。如朝廷举行,亦足少慰忠义之心。今施于珂为可惜。”竟寝其谥。上以江西连岁大旱,知茂良精忠,以一路荒政付之。茂良戒郡县免积税,发廪振赡。疫疠大作,命医治疗,全活数百万。进待制敷文阁,赏其救荒之功。召对,奏:“潢池弄兵之盗即南亩负耒之民今诸郡荒田极多愿诏监司守臣条陈募人从便请耕民有余粟虽驱之为寇亦不从矣。”‎ ‎(节选自《宋史·龚茂良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潢池弄兵之盗/即南亩负耒之民/今诸郡荒田极多/愿诏监司守臣/条陈募人从便请耕/民有余粟/虽驱之为/寇亦不从矣 B.潢池弄兵之盗/即南亩负耒之民/今诸郡荒田极多/愿诏监司守臣条陈/募人从便请耕/民有余粟/虽驱之为寇/亦不从矣 C.潢池弄兵之盗/即南亩负耒之民/今诸郡荒田极多/愿诏监司守臣条陈募人/从便请耕/民有余粟/虽驱之为寇/亦不从矣 D.潢池弄兵之盗/即南亩负耒之民/今诸郡荒田极多/愿诏监司守臣条陈/募人从便请耕/民有余粟/虽驱之为/寇亦不从矣 答案 B 解析 “诏监司守臣条陈”,句意完整,若“条陈”与“募人”相连,句意不通,据此排除A、C两项;“虽驱之为寇”句意完整,“寇”是“为”的宾语,据此排除D,选B。‎ 参考译文 龚茂良,字实之,是兴化军(今属福建莆田)人。绍兴八年进士及第。任南安县主簿、邵武军司法参军。调任泉州府观察推官,因廉洁勤政受到称许。多次升迁后任吏部郎官。江苏、浙江发生大水灾,皇帝下令百官陈述政务缺失。龚茂良上疏说:“我希望首先去除要害处的祸患,然后朝政事务的缺失就可以依次建言了。”‎ 当时内侍梁珂、曾觌掌权,所以龚茂良提及他们。恰巧内侍李珂去世,追赠节度使,谥号“靖恭”。龚茂良进谏说:“像赵鼎这样的中兴名相,像韩世忠这样的功臣,都没有追赠谥号。如果朝廷对他们举行追赠,也可以稍许抚慰忠义之士的心。如今却要赠谥号给李珂,实在可惜。”朝廷最终废止了对李珂的赠谥。皇帝因为江西省连年大旱,知道龚茂良极其忠诚,把整个路省的救荒政务交付给他。龚茂良告诫郡县免除积欠的租税,打开粮仓赈济灾民。瘟疫大规模发作,龚茂良命令医生医治病人,保全救活了数百万灾民。朝廷提拔龚茂良为敷文阁待制,奖赏他救济灾荒有功。召见问对时,上奏说:“叛乱造反的强盗就是田里扛耒翻地的农民,现今各郡荒芜的田地很多,希望下诏书命令监司守臣逐条陈述上奏,招募人就便申请耕种,百姓有了余粮,即使驱赶他们去做强盗,也不会服从了。”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及(宋)子仙为王僧辩所败,僧辩素闻其名,于军中购得之,酬所获者铁钱十万,自是羽檄军书皆出于炯。及简文遇害,四方岳牧皆上表于江陵劝进,僧辩令炯制表,其文甚工,当时莫有逮者。高祖南下与僧辩会于白茅湾登坛设盟炯为其文及侯景东奔至吴郡获炯妻虞氏子行简并杀之炯弟携其母逃而获免。侯景平,梁元帝愍其妻子婴戮,特封原乡县侯,邑五百户。僧辩为司徒,以炯为从事中郎。梁元帝征为给事黄门侍郎,领尚书左丞。荆州陷,为西魏所虏,魏人甚礼之,授炯仪同三司。炯以母老在东,恒思归国,恐魏人爱其文才而留之,恒闭门却扫,无所交游。时有文章,随即弃毁,不令流布。‎ ‎(节选自《南史·沈炯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南下/与僧辩会于白茅湾/登坛设盟/炯为其文/及侯景东奔至吴郡获炯/妻虞氏/子行简并杀之/炯弟携其母逃而获免 B.高祖南下/与僧辩会于白茅湾/登坛设盟/炯为其文/及侯景东奔至吴郡/获炯妻虞氏/子行简/并杀之/炯弟携其母逃而获免 C.高祖南下与僧辩会/于白茅湾登坛设盟/炯为其文及侯景/东奔至吴郡/获炯妻虞氏子行简/并杀之/炯弟携其母逃而获免 D.高祖南下与僧辩会/于白茅湾/登坛设盟/炯为其文/及侯景东奔至吴郡获炯/妻虞氏/子行简并杀之/炯弟携其母逃而获免 答案 B 解析 “会于白茅湾”不可断开,“于白茅湾”是“会”的后置状语,据此排除C、D两项;“获炯妻”不可断开,被抓获的不是沈炯,而是他的妻儿,据此排除A,选B。‎ 参考译文 等到宋子仙被王僧辩击败,僧辩平素就听闻他的名声,在军中悬赏找到他,僧辩赏给找到他的人十万铁钱,从此军中有关征召、声讨等军用文书都出自沈炯之手。等到简文帝萧纲被杀后,地方百官都上表江陵,劝萧绎(萧纲之异母弟)即位,僧辩令沈炯写奏表,奏表文辞精深,当时没人比得上他。高祖率兵南下,与僧辩在白茅湾会师,于是登坛立盟誓,沈炯撰写盟文。侯景东逃至吴郡,捉到沈炯的妻子虞氏、儿子沈行简,把他们都杀掉,沈炯的弟弟带着老母出逃免死。侯景之乱平定,梁元帝怜悯他妻儿都遭杀害,特意封他为原乡县侯,食邑五百户。僧辩任司徒时,以沈炯为从事中郎。梁元帝萧绎召他任给事黄门侍郎,兼尚书左丞。荆州陷落,沈炯被西魏虏获,魏人以厚礼相待,授予沈炯仪同三司。沈炯因老母在东土,常想回国,又担心西魏人惜爱其才而挽留他,总是闭门谢客,无任何交往。沈炯时常写些文章,随即毁掉,不让流传。‎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张任学,安岳人,天启五年进士。授太原知县,以才调榆次。崇祯四年,举治行卓异入为御史。陈蜀中私税、催科、讼狱三大苦,帝为饬行。出视两浙盐法,数条奏利弊。八年,流贼陷凤阳,诏逮巡按吴振缨,命任学往代。还朝,复按河南,监军讨贼。时群盗纵横,而诸将缩朒不敢击。任学慨然曰:“事不辞难,臣职也。贼势如此,我辈可雍容坐镇耶!”遂上疏极诋诸将。请易武阶亲执干戈为国平贼帝壮之下都察院议诸臣以文吏无改武职者请仍以监军御史兼总兵事帝不从授河南总兵官时熊文灿专主抚,张献忠降,罗汝才、马进忠、李万庆等躏中原如故。‎ ‎(选自《明史·张任学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请易武阶/亲执干戈/为国平贼/帝壮之/下都察院议诸臣/以文吏无改武职者/请仍以监军御史兼总兵事帝/不从/授河南总兵官/‎ B.请易武阶/亲执干戈/为国平贼/帝壮之/下都察院议/诸臣以文吏无改武职者/请仍以监军御史兼总兵事/帝不从/授河南总兵官/‎ C.请易武阶/亲执干戈/为国平贼/帝壮之/下都察院议诸臣/以文吏无改武职者/请仍以监军御史兼总兵事/帝不从/授河南总兵官/‎ D.请易武阶/亲执干戈/为国平贼/帝壮之/下都察院议/诸臣以文吏无改武职者/请仍以监军御史兼总兵事帝/不从/授河南总兵官/‎ 答案 B 解析 首先联系上下文,了解文段大意。然后根据名词和动词进行断句,最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诸臣”是后句主语,应从后不从前,排除A、C两项。“帝”明显是“不从”的主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故选B。‎ 参考译文 张任学,是安岳(今四川安岳县)人,天启五年考中进士。授官太原知县,因为有才能调任榆次。崇祯四年,因政绩优异突出被推荐,入朝为御史。向皇上陈述蜀中私自收税、催征田赋、诉讼案件三大苦,皇帝为此赦令实行整顿。出朝审察两浙盐政,数次上奏分条陈述利弊。八年,流贼攻陷凤阳,下诏逮捕巡按吴振缨,命任学去代替。回到朝廷,又巡按河南,监督军队讨伐贼寇。当时盗贼横行,但诸将畏缩不敢进击。任学感慨地说:“遇到事情不因为困难而推辞,这是做臣子的职分。贼寇的势力像这样,我们这些人可以从容不迫地坐着镇守吗?”于是就上疏极力指责诸将。请求改为武官,亲自拿起兵器,为国家讨平贼寇。皇帝认为他言论壮烈,交都察院议论。诸臣认为文官没有改任武职的,请求仍然以监军御史的身份兼任总兵的职务。皇上没有听从,授予他河南总兵官。当时熊文灿专门主张招抚,张献忠投降,罗汝才、马进忠、李万庆等依旧践踏祸乱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