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0.00 KB
- 2021-06-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山东师大附中2017级高三模拟考试
(6.3)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科学家们放弃现有理论而支持一种新的理论时,我们该做如何解释?最新的科学理论在客观性上是否就比先前的更好?大多数关于这些问题的现代讨论都源于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一部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它无疑是过去几十年中最有影响的科学哲学著作。
库恩是一位训练有素的科学史家,他尤其对科学革命感兴趣,每一次革命都导致了科学世界观的根本变化,一系列现存的思想被另一些完全不同的思想所推翻。
当然,科学革命还是相对较少地发生的——大多数时间任何特定的科学都不处于革命状态。库恩创设了“常规科学”这一术语,来描述当科学家所属的学科没有经历革命性的变化时他们所从事的每天平常的科学活动。库恩对常规科学进行解释的核心概念是范式,一个范式就是对科学的总体观点——联结科学共同体并且允许常规科学发生的一系列共享的假设、信念和价值观。
按照库恩的观点,常规科学主要是一种解惑的活动。无论一个范式多么成功,它都将遇到特定的困难——那些它无法涵盖的现象、理论预见和实验事实之间龃龉,等等。常规科学家的工作就是试图消除这些较小的困惑,同时使得对范式的改变尽可能少。最重要的是,库恩强调常规科学家并不试图检验范式。如果一位常规科学家得到了一个有悖于范式的实验结果,她通常会假定实验方法有误,而不认为是范式错了。
常规科学的时期一般能持续几十年,有时甚至是几个世纪。在此期间科学家们逐渐地阐释范式,解答越来越多的困惑,扩大范式的适用范围,等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反常——那些不论常规科学家们如何努力都无法与范式的理论假设相一致的现象。当反常累积得越来越多时,一种逐渐增强的危机感就笼罩着科学共同体。对既存范式的信心瓦解了,常规科学的进程也暂时趋停。这标志着库恩所说的“革命的科学”时期的开始。在此时期,主要的科学观念都处于公开竞争的地位。各种对旧范式的替代方案被提出,最终,一种新的范式就被确立。大约需要一代人的时间,科学共同体的所有成员都转而信奉新范式——这标志着科学革命的完成。
来自科学史上大量的例子恰好符合库恩的概括。例如,当我们考察从托勒密到哥白尼的天文学变化,或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的物理学变化时,库恩关于旧范式怎样被新范式取代的解释相当准确地得以适用。也有一些科学革命并非如此精准地符合库恩模型,例如近来生物学上的分子革命。然而尽管如此,大多数人都赞同,库恩对于科学史的描述蕴含着重要的价值。
为什么库恩的思想能引起如此的风暴?因为除了对科学史纯粹的陈述外,库恩还提出了一些相当有争议的哲学命题。库恩认为,接受一种新的范式是科学家出于信念的一种特定行为。如果一种特定的范式拥有强有力的倡导者,它就更有可能赢得广泛的认同。库恩对于范式转换的解释,似乎很难与实证主义者眼中作为一种客观、理性活动的科学相容。一位评论者写道,按照库恩的解释,科学中的理论选择就是“群众心理学的事”。
(摘编自萨米尔·奥卡沙《科学哲学》)
材料二: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系统地提出了他关于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该书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激烈的争论。
库恩的科学哲学观点,在认识论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错误,这主要表现在承认知识的相对性时,却否认了科学的客观真理性,从而陷入相对主义。在库恩看来,科学范式不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性的知识,而是科学家集团在不同的社会条件和心理条件下的信念、约定的规则、方法。这只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使用的工具,即一种用以解除科学难题的工具,并没有什么客观真理性可言,不同范式没有什么真理与谬误之分。在《科学革命的结构》最后一章,他写道:“为了更加精确,我们也许必须放弃这种明显的或含蓄的观念,规范的改变使科学家和向他们学习的那些人越来越接近真理。”
在库恩看来,由于不同科学共同体中的范式不同,他们心目中的世界也就不同;知觉的变化是随着范式的不同而不同的。他说:“两组科学家在不同的世界里实践着,当他们从相同的问题出发按相同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而且那不是说他们能看到他们喜欢的任何东西。两个都在看这个世界,而且他们所看到的东西并役有改变。但是在某些领域里他们看到了不同的东西,而且他们是在不同的相互关系中去看这些东西。”可见,库恩把认识限制在主观经验的范围内。他所说的拥护不同规范的科学家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并不是反映客观世界,而是科学家们主观约定的世界,这就远离了唯物主义,而陷入了约定主义。
(摘编自李国秀《评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1. 下列对材料中库恩提出的“范式”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常规科学家笃信既存范式的合理性,他们“解惑”是为了阐释范式,而非检验范式。
B. 天文和物理学界的科学发展逐一印证了范式理论,但生物学界的分子革命是个例外。
C. 范式理论提供了关于科学如何演变、发展的独特理解,某种程度上刷新了科学史。
D. 范式理论尽管在全球有广泛持久的影响,但其核心观点的科学性也一直饱受争议。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库恩认为分别信奉牛顿和爱因斯坦的两位物理学家会因范式不同而缺乏共识。
B. 材料一结尾提到的“群众心理学的事”与材料二对库恩的批评有不谋而合之处。
C. 材料二通过对库恩原文的引用,论证其学说陷入了相对主义和约定主义的误区。
D. 库恩的研究借用了哲学的方法,因此其影响也主要在哲学界,材料二即是反映。
3. 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库恩认为,科学家们放弃现有的理论而支持一种新的理论时,其态度未必是理性的。
B. 科学革命会带来世界观的根本变化,而常规科学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关系不大。
C. 新范式要被普遍接受,关键在于拥有一位强有力的倡导者,并对其他科学家构成压力。
D. 库恩的科学史可以描述为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交替,推动科学向更高程度发展的过程。
4. 请结合材料一,概括库恩范式学说中科学革命的过程。
5.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说:“在革命以前科学界中的鸭子,在革命以后成了兔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 B 2. D 3. A
4. ①常规科学研究积累大量无法被既有范式解释的反常,给科学共同体带来危机感;②常规科学暂停,各种替代方案和范式被提出,公开竞争;③一种新范式被确立;④经过一代人的时间,新范式被科学共同体的所有成员信奉,科学革命完成。
5. ①库恩的科学革命意味着新的科学范式的建立,而新的范式意味着对科学总体理解的变化,连带的是科学共同体遵从的信念、规则和方法的变化。②由于范式不同,科学共同体看待问题的思路和观念也都不同,同样的东西,在不同范式观照下意味着不同的东西。③库恩的表述过于强调了认识的主观经验,忽视了科学演进的客观性和实证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生物学界的分子革命是个例外”分析错误,材料一中的表述是:“当我们考察从托勒密到哥白尼的天文学变化,或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的物理学变化时,库恩关于旧范式怎样被新范式取代的解释相当准确地得以适用。”“也有一些科学革命并非如此精准地符合库恩模型,例如近来生物学上的分子革命。”生物学上的分子革命对“范式理论”的印证只是不精准,并非不能印证。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D项,“其影响也主要在哲学界”分析错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虽是一部哲学著作,但它系统地提出了他关于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来自科学史上大量的例子恰好符合库恩的概括,这一理论在整个科学届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B项,“常规科学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关系不大”说法错误,库恩对常规科学进行解释的核心概念是范式,一个范式就是对科学的总体观点——联结科学共同体并且允许常规科学发生的一系列共享的假设、信念和价值观。因而,常规科学的范式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重大。
C项,“关键在于拥有一位强有力的倡导者”说法错误,库恩认为,接受一种新的范式是科学家出于信念的一种特定行为。如果一种特定的范式拥有强有力的倡导者,它就更有可能赢得广泛的认同。分析可知,这个关键是“信仰”,“拥有强有力的倡导者”只是提供了被广泛认同的更多的可能性。
D
项,“库恩的科学史可以描述为……的过程”说法错误,库恩是一个科学史家,但《科学革命的结构》是一部哲学著作,不仅仅是一部“科学史”,他提出的“范式”理论指出,“新老范式”的更替,推动科学向更高程度发展的过程。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①库恩对常规科学进行解释的核心概念是范式。常规科学的时期一般能持续几十年,有时甚至是几个世纪。在此期间科学家们逐渐地阐释范式,解答越来越多的困惑,扩大范式的适用范围,等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反常——那些不论常规科学家们如何努力都无法与范式的理论假设相一致的现象。当反常累积得越来越多时,一种逐渐增强的危机感就笼罩着科学共同体。
②对既存范式的信心瓦解了,常规科学的进程也暂时趋停。这标志着库恩所说的“革命的科学”时期的开始。
③在此时期,主要的科学观念都处于公开竞争的地位。各种对旧范式的替代方案被提出,最终,一种新的范式就被确立。
④大约需要一代人的时间,科学共同体的所有成员都转而信奉新范式——这标志着科学革命的完成。
【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理解的能力。对句子的理解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此不能孤立理解这个词,应联系全文。具体答题中要做到“三结合”,及结合句子本身、结合上下文、结合主旨(句子的含义不能脱离、背离主旨)。
对“在革命以前科学界中的鸭子,在革命以后成了兔子”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可以结合材料做出如下分析:
①根据材料一,库恩认为,科学革命意味着新的科学范式的建立,“接受一种新的范式是科学家出于信念的一种特定行为”,而新的范式意味着对科学总体理解的变化,连带的是科学共同体遵从的信念、规则和方法的变化。在库恩看来,科学范式不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性的知识,而是科学家集团在不同的社会条件和心理条件下的信念、约定的规则、方法。
②根据材料二,库恩的这句话说的是在不同的理论背景下,科学家对同样的观察现象作出的解释与理解就会不同,因而形成的科学发现也会不同。由于范式不同,科学共同体看待问题的思路和观念也都不同,同样的东西,在不同范式观照下意味着不同的东西
③根据材料二,“在库恩看来,由于不同科学共同体中的范式不同,他们心目中的世界也就不同;知觉的变化是随着范式的不同而不同的。”库恩的表述过于强调了认识的主观经验,忽视了科学演进的客观性和实证性。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衡
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年盛夏时分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②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③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忽然眼前一亮,一条溪流从山上奔腾而下。眼前这条溪流无法与我见过的任何一条流水相比较,因为它没有留下一丝人类活动的痕迹。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④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⑤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找寻原始。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够原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人的痕迹。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种种干扰和玷污。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词,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
⑥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国内很有名的一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
⑦现在要说一说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了。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温床。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绿染着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最让人感动的是它的慈祥,它小心地包裹着每一根已失去生命的枯木。那些直立的、斜依的、平躺于地的大小树干,虽然内里已经空朽,你轻轻一碰就是一个洞,但经它一打扮,都仍保持着生命尊严。绿苔与枯树正在悄然作着生命的转换。
⑧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霸气十足。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松树的根能分泌一种酸液,一点一点地润湿和软化石块。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续。而这棵红松种子却是以它生命的的汁液,去濡润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终于感动了顽石,让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它赶紧扎下一条须根,然后继续濡石、挖洞、找缝,周而复始,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⑨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它生在一根窄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全树就成了一个丁字形,一个标准的体操“一字马”。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挺胸拔背,平视前方。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棵树的根与身子长得一般的粗细,一样的匀称,一样的美丽。好一个“幽谷美人”!
⑩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它先以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就成了动物直至我们人类的摇篮。这时再回看那艘石头巨舰,是泰坦尼克号?是哥伦布的船?是郑和下西洋时的遗物?都不是。它沉静地停在这里,是特别要告诉我们,假如没有人的干扰地球是什么样子,大自然是什么样子,我们曾经的家是什么样子。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
⑪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路,不为伐木,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
6. 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原始林”点明了本文描写对象,而“幸存”一词表现了作者思想情感。
B. 作者一行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作者一行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
C. 作者认为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干扰与玷污,所以喜欢原始林的三无境界,在这里可以与自然亲密接触。
D. 结尾写作者一行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作者为此感到欣喜。
7. 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主体部分的顺序非常清晰,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有头有尾,脉络分明。
B. 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写云南石林、贯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石头野性十足的特点。
C. 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九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段落内容自然衔接。
D. 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苔藓、大树,步步递进,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
8.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原始林,为什么从第⑤段开始花了很多笔墨写石头?
9. 文章在细致写景的同时,还有一些恰到好处的议论。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6. D 7. D
8. ①表明石头也是原始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正是这些石头保住了原始林。(分析本身的作用)②为了引出下文乱石间争荣竞秀、生机勃勃的蕨类、苔藓、树木。(分析和上下文的关系)③为了更好地阐释这片原始林顽强的生命力与来之不易,深化文章主旨。
9.
①使文章形成描写、议论相结合的表达特色,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表达方式)②形象生动地展现原始林特点的同时,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更能突出保护生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旨。(内容主题)③发人深省,引人深思,使文章容量更大,更有深度,更具艺术性。(艺术效果)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思想内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作者为此感到欣喜”是错误。结合结尾和全文来看,作者对开展原始森林游是忧虑的。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层层深入”是错误的。这些景物之间并没有层层深入的关系。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回归文本,在文本中找到对该物象的描写,然后分析物象本身的作用,在联系上下文分析它和上下文的关系,最后还要分析它在表现主旨方面的作用。
文章从第⑤段开始花了很多笔墨写石头,特别是滴⑥段既写到云南的石林,也写到贵州天星桥,都是为了突出这里的石头的特点,因为石头也是原始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第⑦段又写到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第⑧段又写到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正是因为石头的存在才保住了原始林。同时从结构上来说,对石头的描写也是为了引出后文对苔藓、树木等的描写,所以又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写到这里的石头无不迸放着野性,写到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这些都能更好地阐释这片原始林顽强的生命力与来之不易,深化文章主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常见的表达方式,然后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在内容主题、表达效果方面的作用。
文章第⑤段有关于“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一种干扰和玷污”的议论,第⑩段有关于以原始林为镜的议论。这些在写景的同时加入适当的议论,使表达方式更加的多样化。并且这些议论是作者在游览原始森林时发出的,直接表明了作者当时的感受,是作者观点、态度的体现,这些观点、态度是文章主旨的外化;另外,这些议论使文章不单单是一篇游记,增加了文章的思想魅力,促人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吴潘二子事
(清)顾炎武
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并弃其诸生,以诗文自豪。既而曰:“此不足传也,当成一代史书,以继迁、固之后。”于是购得《实录》,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怀纸吮笔,早夜矻矻。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
会湖州庄氏难作。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以史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之说,奋欲著书。廷鑨得之,则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书冗杂不足道也。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
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本前人诋斥之辞未经删削者。庄氏既巨富,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以去。归安令吴之荣者,以赃系狱,遇赦得出。有吏教之买此书,恐吓庄氏。庄氏欲应之,或曰:“踵此而来,尽子之财不足以给,不如以一讼绝之。”遂谢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右庄氏,不直之荣。之荣入京师,摘忌讳语,密奏之。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执庄生之父及其兄廷钺及弟侄等,并列名于书者十八人,皆论死。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发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所杀七十余人,而吴、潘二子与其难。当鞫讯时,或有改辞以求脱者。吴子独慷慨大骂,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潘子以有母故,不骂亦不辨。
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予之适越过潘子时,余甥徐公肃新状元
及第。潘子规余慎,无以甥贵稍贬其节,余谢不敢。二子少余十余岁,而予视为畏友,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二子所著书若干卷,未脱稿,又假予所蓄书千余卷,尽亡。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且其人实史才,非庄生者流也。
(选自《顾炎武诗文选译》,有删减)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
B. 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
C. 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
D. 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生,明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这里指“科举之路”。
B. 左丘,春秋末期鲁国史学家,相传著有《左传》和《国语》。
C. 及第,指科学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
D. 畏友,品德端重让人敬畏的朋友,也指不拘年岁、辈分的朋友。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炎、潘柽章有才华而又有气节,在明朝灭亡之后,放弃寻求功名之路,以诗文自豪自娱。
B. 吴炎、潘柽章认为只有写出一代史书才能留传后世,于是,他们广泛搜集材料,埋头写作。
C. 吴炎、潘柽章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渐有了名声,两人就应邀参与了庄廷鑨《明书》的编辑。
D. 吴炎、潘柽章平时对父母孝敬,对朋友友爱,感情真诚厚道,以古人为榜样,可谓志同道合。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
(2)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
14. 作者对同样是写史书者的吴炎、潘柽章二子和庄廷鑨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我的三个儿子都分了家,只有二儿子死了没有后嗣,我痛惜他的志向,应当先刻他的书,然后再为他安排继承人。
(2)那些刻书、卖书的人,以及没有发觉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牵连定了罪。
14. 作者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赞扬、敬佩和怀念之情,称他们是“高才”“畏友”,而对庄则充满鄙薄之情,称之为“不甚通晓古今”“不学”。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予薄其人不学”,“予”是本句的主语,故前面应断开,排除A;“不学”说的是“其人”,指“庄生”,排除CD;“列名”是一个词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句子意思:当庄廷鑨编书时,他嘱咐门客邀请我到了他家一次。我看不起此人不学无术,最终离开了他家,因此书中没有列上我的名字,使我幸免于难。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畏友,品德端重让人敬畏的朋友,也指不拘年岁、辈分的朋友”说法错误。“也指不拘年岁、辈分的朋友”错,“畏友”不能指“不拘年岁、辈分的朋友”,没有这个说法。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两人就应邀参与了庄廷鑨《明书》的编辑”错。由原文“廷鑨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可知吴炎、潘柽章并未参与《明书》的编辑,而是被列入校阅者的名单之中。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析产,分家;“仲子”,第二个儿子;“哀”,悲痛,痛惜;“置嗣”,安排继承人。
第二句得分点:“鬻”,卖;“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不发觉知府、推官;“坐”,牵连治罪,受牵连定了罪。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筛选文本信息并概括内容的能力。考生要注意抓住文本中描写相关事件人物的语句,然后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由原文第一段“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赞扬之情;由“而予视为畏友”可以看出作者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敬佩之情;“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可以看出作者对吴炎、潘柽章二子充满怀念之情。这些情感集中体现在他称他们是“高才”“畏友”上。而对庄廷鑨,从原文第二段“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和最后一段“予薄其人不学”可以看出作者对其则充满鄙薄之情,称之为“不甚通晓古今”“不学”。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译文:
江苏吴江有吴炎和潘柽章两人,他们都是优秀人才。明朝灭亡后,他们年纪都已二十多岁了。他们一起放弃了科举之路,以写作诗文自豪。不久他们说:“这还不足以留传后世,应当写出一代史书,来继承司马迁、班固的事业。”于是他们买来《实录》,又广泛搜集人们所收藏的文集奏疏,埋头写作,起早熬夜,辛劳不已。他们亲手所写的书稿,堆满了床,装满了书箱,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等到几年后就有了名声,我于是多次和他们交往。
适逢湖州庄氏的祸难发生。庄氏名叫廷鑨,双目失明,不怎么通晓古今。因为司马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的话,便想发奋著书。廷鑨招来宾客,日夜忙碌,编辑成《明书》。廷鑨死后,他的父亲胤城流着泪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分了家,只有二儿子死了没有后嗣,我痛惜他的志向,应当先刻他的书,然后再为他安排继承人。”于是书得以付印行世。因为仰慕吴、潘的盛名,想借他们加重自己的地位,便把他们列入校阅者的姓名之中。
书共有一百多卷,其中很有一些忌讳的话,本来都是前人诋毁之辞而未经删除的。庄氏是巨富,浙江人得到他的书,常常拿着书去恐吓他,索取想要的财物后才离开。归安县令吴之荣,因为贪赃枉法被捕入狱,后来遇到赦免才被放出。有一官吏教他买了此书,前去恐吓庄氏。庄氏想答应他的要求,有人向庄氏说:“如果一个接着一个来,就是把您的财产都用尽,也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不如通过辨明是非来拒绝他。”于是拒绝了吴之荣的要求。吴之荣向大官告发这件事,可大官却袒护庄氏,不认为吴之荣有理。吴之荣到了京师,把书中有关的忌讳语摘录下来向朝廷密奏,四大臣非常生气,派遣官吏到杭州,逮捕了庄廷鑨的父亲和他的哥哥廷钺以及弟侄等,还有在书上列名的十八个人,全部都被判死罪。那些刻书、卖书的人,以及没有发觉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牵连定了罪。还挖开廷鑨的坟墓,焚烧了他的尸骨,登记没收了庄氏的家产。被杀的有七十多人,吴、潘二人也同时遇难。在审讯时,有人改变言辞要求宽恕脱罪,吴炎独慷慨陈辞,痛骂不绝,宫吏不能忍受,对他拳打脚踢,直至打倒在地。潘柽章因为担心连累母亲,不骂也不申辩。
吴、潘二人平时对父母孝敬,对朋友友爱,感情真诚厚道,以古人为榜样,从这方面看,那么他们二人是相同的。我前往越州拜访潘君时,我的外甥徐公肃新考中了状元,潘君劝我一定小心谨慎,不要因为外甥显贵而降低自己的气节,我很感激他,表示不敢这样。两君都比我小十几岁,我却把他们视为我所敬畏的朋友。正因如此,当庄廷鑨编书时,他嘱咐门客邀请我到了他家一次。我看不起此人不学无术,最终离开了他家,因此书中没有列上我的名字,使我幸免于难。两君所著的书有若干卷,尚未脱稿,又向我借所藏的书一千多卷,全部丢失。我不忍心让两君喜好学习、身体力行的美德不得流传后世,因此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并且他们确实是史学家的人才,不是庄廷鑨一类的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节选)
李贺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佣刓①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②冷血痕。
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③无日昏。
圆毫促点声静新,孔砚④宽硕何足云!
【注】①佣刓:均匀地削磨。②苌弘:周朝人,传说他死后三年,血化为碧玉。③光秋:秋日光洁的天空。④孔砚:孔子出生地为尼山,好事者取尼山石为砚,借以”尊圣”,实不堪用。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由石砚采制者写起,石工技艺高超,砚石色彩鲜明,紫云紧扣题目。
B. 石砚制成之后注上水,砚台里隐约出现的青花纹理,在水中显出它的美。
C. 诗歌描写了试墨过程,轻磨之后,发墨均匀,目的是突出墨的品质极佳。
D. “数寸”表明砚体不大,但砚磨出的墨色泽明净,没有丝毫的昏暗朦胧。
16. 这首诗歌的最后一句学者陈迩冬认为“称人称砚,都是有所轻重的”,请分析诗歌最后一句诗人对杨生和砚分别有怎样的评价?
【答案】15. C 16. (1)杨生:不慕虚名(淡泊)。通过好事者借孔砚博取虚名来对比突出杨生之淡泊。(2)砚:①工巧(小巧、精巧),通过孔砚的宽硕不值得称道,再联系上文“数寸”,可见砚之工巧。②实用,通过与尼山砚有名却不堪用进行对比,二者对比,突出它的实用。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C项,“目的是突出墨的品质极佳”说法错误。这句不是为了突出墨的品质,而是在侧面表现砚台发墨的功能。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本诗,需要在理解整首词的基础上,把握。可以结合诗中的“意象”、表示情感的词语、景物等来分析。本题题干“这首诗歌的最后一句学者陈迩冬认为‘称人称砚,都是有所轻重的’,请分析诗歌最后一句诗人对杨生和砚分别有怎样的评价”,本题有两问,第一问是诗歌最后一句中,诗人对杨生有怎样的评价。“孔砚宽硕何足云”,意思是那又大又粗的孔砚有什么值得称颂。诗人通过好事者借孔砚博取虚名来对比突出杨生之淡泊,表现了杨生淡泊名利。第二问,诗人对砚有怎样的评价。孔子名丘,字仲尼,后人称他的出生地为尼山,好事的人取尼山石为砚,借以“尊圣”。然而尼山砚并不实用,徒有其名,所以李贺在诗的结尾处说“何足云”,与起句“端州石工巧如神”意思暗对。一起一结,表面上没有多少意义,实际上是有内在含义的。诗人心中的天平,称人称砚,都是有所轻重的。结合“数寸光秋无日昏”分析可知,本句写墨的色泽很明净,没有丝毫的昏暗和朦胧。“数寸”是说砚体不大。李之彦在《砚谱》里说:“惟斧柯山出者,大不过三四指。”正合“数寸”的说法,与末句的“宽硕”,刚好相对,写了砚的精巧;结合“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写把砚放置在书斋中,在天气暖和的时候试墨。试墨时用水不多,轻磨几下,墨香已经飘满了室内。表面上是写墨的好——是最好的“松烟”和“麝香”所制;而实际上是写砚的好,容易“发墨”,也就是实用性强,与尼山砚有名却不堪用进行对比,二者对比,突出它的实用。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以赋比兴为典型的表现手法,《氓》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采用了比兴手法,形象地展示出女子爱情凋零、容貌枯槁的凄楚。
(2)《屈原列传》中“________,
________”两句用《国风》、《小雅》与《离骚》进行比较,得出”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的结论。
(3)屈原《离骚》中表现出强烈的道德觉醒意识,愿意一马当先作为引路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桑之落矣 (2). 其黄而陨 (3). 《国风》好色而不淫 (4). 《小雅》怨诽而不乱 (5). 乘骐骥以驰骋兮 (6). 来吾道夫先路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以及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本题默写部分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文学常识记忆重在平时。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陨、诽、骐、骥、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风一吹,黄陂湖的湖面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展现在眼前。白鹭成群地飞翔,在浅滩处落下。也许是小鱼小虾还沉浸在冬眠的梦里,白鹭 觅得食物,不一会儿,它们就嬉戏起来,我啄你一下,你啄我一下;一个腾地飞起,一个紧追不舍,湖湾里一片热闹景象。野鹜躲得远远的,在比较隐蔽的地方偷偷地享受捕获的美餐,一有风吹草动,要么扑棱着短翅贴着水面疾驰,在菖蒲、茭白和芦苇丛中隐蔽好。要么一个猛子扎下去,在很远的地方露出头,警觉地东张西望。若没危险,就 地游弋。
岸边,除了柳树风光无限,芦苇和水草也呈现了强劲的势头。别看芦苇表面枯萎,但你往它的根部看,已经有小生命在萌动,隐约有纤纤玉指粗的芦笋 。西北的长堤上有一丛竹子,也有几株桃树,却不见桃花,没有“竹外桃花三两枝”的意境,让我有些失落。但堤上的蒌蒿葱郁,得意地拔出地面,有 的味道,又让我欣喜。蒌蒿在冬季就依偎在枯草里顽强地生长,一到春天,一些草芽不声不响地顶破泥土,呈现出锐不可当的韧劲和气势。春风一亲吻,小草就长一截;春雨一滋润,又长一截。“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状况在不知不觉中变得绿草如茵。
黄陂湖送出了春讯,一个欣欣向荣、姹紫嫣红的春天指日可待。
18. 下列对文段中画线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依偎在枯草里”运用了比拟手法,把蒌蒿在枯草丛中东歪西倒的的样子写得如在眼前。
B. “顶破”极为形象,“顶”写出了草芽在春天到来后向上生长的态势,“破”显示结果。
C. “春风一亲吻……又长一截”四句话,句式整齐,还运用了反复的手法,读来琅琅上口。
D. 借韩愈诗句的意境,生动地写出了春初大地的草色,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文采。
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竹外桃花三两枝”的引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是“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B.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C. 船上的人听到水面的喊声,在隐约里也喊出:“二老,二老,你真能干,你今天得了五只吧?”
D. 清代的法律规定:“境内只要发现天花患者,一定要将其隔离;凡海外来华的船只,要严格排查‘出痘者’,切断一切输入通道。”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成语,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续,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答案】18. A 19. B
20. 轻而易举 大模大样 崭露头角 鹤立鸡群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A项,“把蒌蒿在枯草丛中东歪西倒的的样子写得如在眼前”说法错误。此处是写蒌蒿顽强的生命力。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要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例句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直接引用的话。
A项,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直接引用的话。
B项,引号的作用是表示否定或讽刺;
C项,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直接引用的话。
D项,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直接引用的话。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具体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台考虑分析。本题中,第一处,结合语境“也许是小鱼小虾还沉浸在冬眠的梦里”可知,白鹭觅食很容易,故可填写“轻而易举”;第二处,结合上文“野鹜躲得远远的,在比较隐蔽的地方偷偷地享受捕获的美餐,一有风吹草动,要么扑棱着短翅贴着水面疾驰,在菖蒲、茭白和芦苇丛中隐蔽好。要么一个猛子扎下去,在很远的地方露出头,警觉地东张西望”可知,野鹜在感到有危险的时候,行为是“东张西望”,语境意是“若没危险”,故所填写的词语应与“东张西望”相对,可填写“大模大样”或“镇定自若”;第三处,结合“已经有小生命在萌动”,此处可填写“崭露头角”;第四处,结合“但堤上的蒌蒿葱郁,得意地拔出地面”,作者意指“蒌蒿”是与众不同,令人欣喜,故可填写“鹤立鸡群”。
【点睛】引号的作用:
1、表示直接引用的话。
2、表示特殊含义。
3、表示着重强调的对象。
4、表示否定或讽刺。
5、表示特定称谓。
2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出这样的春游情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请为下面两副对联分别拟写下联和上联,概述这一春游情景。
(1)第一副上联: 呼朋引伴踏春去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副上联: _____________ 下联:童子六七沂水濯衣衣犹香
【答案】第一副下联:戏水沐风咏歌回
第二副上联:冠者五六舞雩当风风正暖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联知识和对古文经典的理解能力,也是仿写句式的表达运用能力。解答此题,要先理解题干中曾皙描绘出春游情景,“浴”“风””舞雩“咏而归”“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在描述对象和内容上,要结合着春游的这些关键词概括作答;在句式结构上,要根据对联的特点,词性相同、上下联平仄相对、字数相同。由“呼朋唤侣” 可联想到“戏水沐风”,由“踏春去”可联想到“咏歌归”。由“童子六七”可联想到“冠者五六”,由“沂水濯衣”可联想到“舞雩当风”,由“衣犹香”可联想到“风正暖”等。只要内容来自材料,形式对仗,上下联相同部位不要重字。一般要求上联结尾字要平声,下联结尾字要仄声即可。
【考点定位】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对联讲究字数相等并押韵,所以在做对联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字数相等、句式一致、结构相应、内容相关等特点,其次还要适当进行拆合。所谓拆合法也即是把一句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又把分别对出的组合成一句。要注意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如上下联词句结构、意义相关,数量短语对数量短语,仄起平落等等。例如本题不仅内容和描述对象要与题干相符,在结构上,也要符合对联的这些特点和要求。
22.阅读下面的文字,从对雪的感受的角度归纳出两个结论。
古人王冕登山见雪,四顾大呼曰:“天地皆白玉合成,使人心胆澄澈,便欲仙去!”可是当我儿时饿着肚皮走在放学的路上,看到漫天飞舞的雪花,希望的是雪能变成一袋一袋的面粉。而寒冬腊月,当我穿着单薄的衣衫,冻得瑟瑟发抖时,又希望雪能变成一团团的棉花,好为我单薄的身体御寒取暖。而我的父辈们盼望下雪,是因为雪能为地里的庄稼保暖补水,保证来年有个好收成。故有“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及“瑞雪兆丰年”之说。
【答案】①对雪的感受因人而异。②产生什么样的感受,与人的境况密切相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侧重对文段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抓住关键语句,特别是首尾句的叙述,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要审清题干要求和限制性信息。要结合文体选用筛选方法和技巧。要尽量用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最后注意精炼语言。
本题中,文章分别写了古人王冕看到雪的感受“人心胆澄澈,便欲仙去”、作者自己看到雪的感受“希望的是雪能变成一袋一袋的面粉”、父辈们看到雪的感受“保证来年有个好收成”,可见对雪的感受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看到雪有不同的感受。原文中说“饿着肚皮走在放学的路上”“希望的是雪能变成一袋一袋的面粉”“寒冬腊月,当我穿着单薄的衣衫,冻得瑟瑟发抖时,又希望雪能变成一团团的棉花”。这就是说,饥饿的时候,看到雪花,希望雪花能变成面粉来充饥;寒冷的时候,看到雪花,又希望雪花能变成棉花来取暖。可见人在不同的境遇下,对雪的感受也是不同,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和人当时的境遇是息息相关的。
四、写作(请从下面两个作文题中任选其一作答)(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评改试卷时,常常会听到任教数理化等科目的老师向语文老师抱怨:“学生连题目都读不懂!审题不会‘咬文嚼字’怎么会做题? ”
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中流砥柱钟南山院士近日与大家分享学习体会:“学好语文最关键,学好语文才能对事情进行分析,进行综合和总结。”
③最近,由武汉发布的32张抗疫感恩海报获得了无数点赞。“下个烟花三月,一同登楼望春风”“八闽来助,江城有福”……32处美景,配上32句各具特色的美言,让人觉得美好又充满希望。
④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回应美方诋毁中方的抗疫努力:“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此话为孟子所言,意为做事不成功,就要从自身找原因。大批网友纷纷赞其“驳得好”的同时也感慨:“不学一点国学知识,中国话你都听不懂!”
学生小陈经常在班上宣扬语文学习无用论,作为小陈的同学,读了上述材料,你对语文学习有何感想?请你写一篇驳论文来反驳小陈。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范文】
语文,应该是最美的风景
很多同学对语文第一印象就是枯燥乏味,认为他不甚重要。觉得大家语文水平都差不多,语文成绩的好坏拉不了什么分,不学也罢。或者有些考生和家长都对高考语文的重要性很明白、很了解了,可问题在于怎么学成绩也上不去,与其白往里边搭工夫,还不如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更有效率的地方,语文就听天由命吧!所以有一种“语文无用论”弥漫在众多的学生和家长之间。
我认为,这种想法是非常不正确的。
语文的价值在于,她是通向人类精神文化的宝库。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里的“书籍”当然不是指任何一本书。一个人不应该长期满足于阅读通俗读物,爱因斯坦说,我们应该读读优秀的古典作品。古典作品是一个民族心路历程的折射,由于没有或较少受到商业文明的渐染,而保留了较多清明而深邃的思想,
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这些作品对于患有“近视症”“多动症”“麻木症”“妄想症”的现代人无疑是一副难得的清醒剂和镇静剂。
古人讲:“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又说:“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可见,读书并非为了眼前的功利目的,而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学习语文的过程正是思想意识、道德情操、人格精神、人文素养的不断培育和提升的过程。读书人之于文盲,不仅在于他们认得字,能读书,更在于他们能通过读书而知道越来越多的道理,增长越来越多的智慧,培养起真正属人的性情。达尔文称良知为“人类一切本能中之最高贵者”,这种本能比它种本能更足以使人类区别于别种动物。而良知,是语文告诉我们的。
我们不能死学语文,语文是比数学还难的一门学科,它在于日积月累,所以在上课时,我们必须听讲,因为稍不留神,就与下文无法串联,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学生要自主挖掘书中真谛,参考书,资料书,能不要就不要,因为它们只会干扰我们的思维,我们要跳出大脑里的束缚,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语文博大精深,不同的人理解就有不同的认知,所以课堂就应该学生互相交流,互相质疑。
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我们要善于发现。你会瞧见:水滴石穿是语文,时间流逝是语文,团结拼搏是语文,到处都不缺乏语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要努力的学习,认真刻苦,这样才有美好的未来。而这一切都建立在语文之上,学不懂语文,你读题肯定读不懂,学不好学问,你做题肯定不理解,每门学科都离不开语文,语文永远都是佼佼者。
语文,应该是最重要的,是最美的风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
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就必须认真审视材料,设法找出材料中有关立意的点滴“标识”,反复揣摩命题人既定的写作“走向”,尽量做到“顺竿子往上爬”,把握最佳立意角度。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学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提供给考生了,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语句重点思考。
第一则材料讲述的是其他科目的老师评改试卷时向语文老师抱怨学生连题目都读不懂。
材料二钟南山院士近日与大家分享学习体会,他认为学好语文最关键。
材料三是武汉发布的32张抗疫感恩海报配上32句各具特色的美言,让人觉得美好又充满希望。
材料四是外交部发言人耿爽用回应美方诋毁中方抗疫努力干净利索,体现其丰厚的国学知识。
这四则材料都是在讲语文的重要性。
接着提示性语言“学生小陈经常在班上宣扬语文学习无用论,作为小陈的同学,读了上述材料,你对语文学习有何感想?请你写一篇驳论文来反驳小陈”,这一段提示性语言告知考生写作的内容是反驳小陈宣扬的语文学习无用论,审题上没有难度。对于文体的选择,要求写驳论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
【立意】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大美语文;时代变迁,语文不可丢。
写作素材
1、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对秦砖汉瓦的向往;语文是对唐诗宋词的热爱;语文是对《红楼梦》的崇拜;语文是对《西游记》的迷恋;语文是离不开名著的双眸。语文是大江东去的气势;语文是怒发冲冠的激情;语文是大漠孤烟的雄浑;语文是小桥流水的婉约;语文是对陶渊明“不为三斗米折腰”的叹服;语文是对屈夫子“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注解。语文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语文是一手秀丽的方块字;语文是从笔端流出的锦绣文章;语文是侃侃而谈的风度和气魄;语文是举手投足间的“书卷气”;语文是与对手辩论时,智慧的应对;语文是和他人聊天时,得体的话语。语文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语文是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积淀;语文是中国人审美性格的精灵;语文是博大而丰满的精神元素。语文,就是引领学生说铿锵有力的中国话写方方正正的中国字,书洋洋洒洒的中国文,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2、语文带给我的快乐
喜欢一种声音是微风吹落露珠;欣赏一幅图画,是朗月点缀星空;陶醉一种气息,是幽兰弥漫旷谷。在静谧的月色下,穿过茂密的丛林,去捕捉蓝莹莹的萤火虫;划一条小船,在荷叶与水波之间,捧起一朵白莲。我甚至可以到月亮上去和星星跳舞,在蔚蓝清明的天空中与鸟儿欢唱……我享受着这一份份美,这就是学习语文带给我的无限欢乐。
3、名人谈语文
“如果你打下扎扎实实的语文基础,那么你一辈子就有了一种得心应手的工具,它除了便利你的工作和生活,还有一宗最大的用处,那就是可以帮你不断自学,不断向上攀登,不断为你美丽的生命充值。所以我说,语文能力是人生的一根魔杖。”(小感:现在都提倡终身学习,学好语文得心应手。)—北董 (国家一级作家)
“要打好基础,不管学文学理,都要学好语文。因为语文天生重要。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行之不远,存之不久。”“学理科的不学好语文,写出来的东西文理不通,枯燥无味,诘屈聱牙,让人难以看下去,这是不利于交流,不利于事业发展的。”(小感:要想“行远存久”一路走好,会说会写少不了。)—华罗庚(数学家)
“一个人,无论智商有多高,能力有多大,如果他缺乏语言交流与文字表达能力,在未来事业中就很难发展和成功。因此,听说读写能力的好坏,将会影响人的一生。这是人们的普遍感悟和深刻认识! ”“世界著名学府——美国哈佛大学告知全球:申请哈佛研究生入学资格,考生必须参加作文单科考试。而事实上,相当一部分中国学生到了国外,最难过的就是写作关。”(小感:智商、能力有优势,切莫输在起跑线。)—方圆(央视“东方之子”,特级教师)
结构:
首先点出语文学习无用论的内容和原因。很多同学对语文的第一印象就是枯燥乏味,怎么学成绩也上不去,语文就听天由命吧。接着明确提出不赞同这种想法。接着说出语文的价值,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宝库。引用古人名言说明读书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学习语文的过程正是思想意识、道德情操、人格精神、人文素养的不断培育和提升的过程。接着点出语文学习的方法,我们不能死学语文,课堂上应该学生互相交流,互相质疑。并且不能局限在课堂之上,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我们要善于发现。最后总结全文。
【点睛】材料作文和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区别
一、材料不同
1
、材料作文:往往是名言警句和故事寓言,充满哲理与情理,没有纷争性与分歧性。要绕开材料,舍弃不用;材料好比审题的敲门砖,好似立意的垫脚石;审题立意之后,就可将其抛之脑后,顶多偶尔回应。
2、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本身而言,大多是时事热点与真人实事,饱含矛盾和对立,充满争议性与对抗性。要紧扣材料,始终是根据材料表明态度,针对材料阐述看法,结合材料提出办法。
二、要求不同
1、材料作文:只有宽泛要求,没有具体指令;只有笼统规定,没有明确任务。因为要求宽泛,可广泛联系,由此及彼,增强文题的开放性;规定笼统,可自由发挥,任意选择,突出作文的自主性。
2、任务驱动型作文:总要下达具体指令,加强试题的针对性;总会给出明确任务,强化写作的引导性。因为指令具体,就显得范围封闭,不尽广阔;任务明确,就显得风格单一,不够开放。
三、表达不同
1、材料作文:借助材料,由此及彼;旁求博考,阐释说理;借助材料中心,生发开去,引用名言警句,论证中心;或借助材料关键词,发散开去,援用历史故事,论述核心;或借助材料立意,引申开去,援引名人轶事,证明立意。
2、任务驱动型作文:针对材料事件,分条析理地阐述,入木三分地说理,杜绝塞进大段的名言、警句、典故和故事;或者针对问题本身,说出所以然,力图展现出思辨的厚度、深度。
24.(作文二)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无题
遥远的1942,
历史书里翻不到的角落。
难解的1942,
旧木箱底存放着的秘密。
弹尽尘埃的黑白相片,
隐藏着一张年轻的脸。
是英俊的战士小伙,
在演绎整个天下的潇洒。
高山密林,野菜粗饭,
布鞋长枪。
爷爷的爸爸的时光,
在我的思绪里闪烁。
我眯起眼睛思索——
原来动荡的年月,
青春也曾似火。
请你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根据要求完成写作。
①诗作《无题》发表后在网络上引起很大争议。有人认为诗的第一句不应该这样写,1942年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怎么能说“历史书里翻不到的角落。”;有人则认为,诗不同于历史,它属于文学艺术,而文学艺术是可以想象虚构的,这样写也无可厚非。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学评论。
②《东方日报》的“东方风”文学栏目征稿,请给栏目编辑写一封推荐信,阐述你推荐这首诗的理由。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标题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诗行里的英雄
何者为英雄?我认为,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现实,只要能够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能够走在时代前列为大众谋幸福就是英雄。《无题》中的三代人就是英雄,诗行里的英雄。
《无题》这首现代诗有着英雄们光荣的历史。面对着国难家仇,英勇的将士们在战火纷飞中,用热血、用生命捍卫着民族的尊严。尽管身处“高山密林”,环境恶劣,吃着“野菜粗饭”,条件艰辛,用的是“布鞋长枪”,装备简陋,但是,他们却有着拳拳的赤子之心、报国之志、舍身为民之愿。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用自己的坚强意志、用对抗战必胜的信念,构筑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很多英勇无畏的将士或许把生命留在了“1942”,但是他们的生命却换来了以后无比荣光的“1945”“1949”……
文学作品中能伸能屈的英雄豪杰。从广义上看,英雄是勇武过人的杰出人物,他们往往与“精忠报国”、“舍身就义”等词语挂钩,被认为是时代的先锋。“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曹操是历史上一位英雄。“行刺董卓,可见其勇;离间马韩,可见其智。”这英雄的智勇双全,就令人刮目相看。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曹操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多么伟大的气概,这正是他自己的深刻写照。战败,大笑周郎诸葛;不耻下跪关羽。不因眼前的小挫折放弃大局面。能伸能屈,此乃大丈夫也。
文学作品中的钢铁战士。保尔•柯察金出生于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早年丧父,十分贫苦。全凭母亲替人洗衣做饭维持生计,直到哥哥阿尔莫吉•柯察金工作之后,才有所改善。他后到省肃反委员会工作。妻子是达雅•柯察金娜,是他的第三个恋人。保尔是完美的青年革命战士的形象,他勇敢、坚强,拥有顽强的毅力,相信自己的力量,并有“在任何情况下也不怕困难”的品质,教育了无数中国革命青年。保尔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只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追随时代新趋势,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真实的历史,亦或是当下,人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英雄!
【解析】
【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文学评论的写作大致有四个步骤:阅读——定题——评论——写作。阅读对于文学评论来说,是占有材料、调查研究的过程。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定题所谓定题,就是在读书、搜集材料的基础上,选择并确定评论的题旨(中心)。定题也称为“选题”。写作文学评论属于议论文。它必须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这是它与其它议论文相同的共性。但是由于它是对文学作品发表的评论,所以又不同于其它的议论文,而要有点文学色彩,这是它的个性。因此,一篇好的文学评论,既要具有一般论说文的特点,又要讲究文学性。
【审题】
材料由一首现代诗歌构成,写作任务突出了应用文体的写作。要完成写作任务,读懂诗歌是关键,并且要有自己的切身感受,懂得分析它运用的手法,这对考生的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写作任务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如“生活(历史)”与“文学(艺术)”的关系。需要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评论,如“青春与激情”,从旧照片中,看到动荡年月“青春也曾似火”,我们的青春更应该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而燃烧。又如“诗行里的英雄”,“遥远的1942”是抗战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时刻,爷爷的爷爷们,曾为此付出了青春和热血,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无论是认同谁的观点,都要以理服人。要恰当运用批判性思维,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把握分寸。写作任务①是写诗歌评论,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如“生活(历史)”与“文学(艺术)”的关系。无论是认同谁的观点,都要以理服人。写作任务②是给栏目编辑写一封推荐信,推荐这首诗。要求考生必须读懂这首诗歌(内容、思想、手法等),你想向编辑推荐,那么,推荐理由是什么呢?诗歌在什么地方打动了你呢?要说清楚。
参考立意:
1.生活与文学;
2.青春与激情;
3.诗行里的英雄等等。
参考素材:
1.青春何谓?青年何为?这是每个时代的发问,每位青年都矢志追求的答案。有的人的青春是“远洋奔赴,献艺敌酋”,有的人的青春是“高山密林、野菜粗饭、布鞋长枪”,有的人的青春是……而我的青春是热爱祖国,勇于担当,完善自我。
2.青春是一种滚烫的情怀,它与热爱祖国紧密相连。即将18岁的我们,在人生的征途中也经历了一些磨练,譬如,年初的新冠状肺炎疫情,在苦难面前,我们对“家”、“国”的概念才会进一步明确。有幸生于和平年代,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我由衷感激为国牺牲的先烈们,为共和国建设添砖加瓦的奋斗者,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他们切实让我感受到了没有国便没有家的道理。没有今天强大的中国,我们什么都不是。所以,青春的我们是祖国母亲的儿女,我们的青春应该为她挥洒。我们要热爱她的历史,她的文化,要维护她的尊严,将来更要用实际行动去报答她的恩情。
3.在我们的身边却有着另一种青春,他们享受着祖国的馈赠,却在拼命的抹黑她;他们享受着祖国的教育,却在践踏着法律的威严;他们享受着各类设施的便利,却又在肆意破坏……这些香港“愤青”,他们虽已是18岁,他们拥有的却是冷血的青春。
4.青春是一种担当,它与建设祖国紧密相连。英雄们终将会老,建设国家的责任必定会落在我们的肩上。作为即将成年的我们,理应做好充分的准备。18岁啦,我们不再是小孩了,吃喝拉撒难道你还指望家人?青年人应该有青年人的担当!在学校,我们得为自己的学业负责;在家里,我们得为自己的衣食住行负责;在团队里,我们得为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在社会上,我们得……只有肯担当,我们才有可能参与到建设国家中去,每行每业,需要都是肯担当的人啊。否则,我们便会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时代的弃儿,成为巨婴,甚至成为啃老族。青年人有的是活力,有的是激情,有的是雄心,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何愁国家的建设进展慢呢?
5.青春是一种自我完善,它与祖国强盛紧密相连。18
岁,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季节,也是我们求学的最佳时段。现代社会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关口,知识更迭迅猛。我们除了要掌握最新的知识,还要学习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作为学子,我们的担子很重。祖国的强盛靠的是人才,国际社会的竞争实际就是人才的竞争。那么,作为18岁的青年,我们能够苟且吗?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唯有不断自我完善,才能够担此重任。只有年轻的一代强大了,我们的祖国才会变得更加的强大。青春不是给我们肆意浪费的,青春是一场自我完善的修行。
6.青春,就是一把熊熊烈火,燃烧着自我。青春,就是热爱祖国,勇于担当,完善自我的代名词。让即将18岁的我们以青春的名义宣誓,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让我们用青春照亮自己的征途。让我们坚信:青春有我,必将更加绚丽;我有青春,一定会更加灿烂。
行文结构:
例文按照写作任务①进行写作的。标题切合题意,《诗行里的英雄》,首段引出观点“《无题》中的三代人就是英雄,诗行里的英雄”。中间三段并列式论述,“《无题》这首现代诗有着英雄们光荣的历史”“文学作品中能伸能屈的英雄豪杰”“文学作品中的钢铁战士”。最后强调“只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追随时代新趋势,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真实的历史,亦或是当下,人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英雄”。
【点睛】怎样写诗歌评论:
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题目。题目往往揭示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注意作者。高考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戴复古的爱国诗等等。
注意注释。写作背景暗示思想内容;相关词句暗示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
注意题材。送别诗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咏史诗、怀古诗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壮丽的边塞风光,或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思乡诗、闺怨诗及羁旅诗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对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对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注意意象。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
注意细节。透过细节,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的情感。
注意“情语”。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这里所说的“情语”指直抒胸臆的词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
相关文档
- 浙江省教育绿色评价联盟2020届高三2021-06-0625页
-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19-2020学2021-06-0626页
-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32021-06-067页
- 浙江省浙北G22019-2020学年高二下2021-06-0615页
- 2019-2020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2021-06-0612页
- 河南省中原名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质2021-06-0627页
- 高考语文 优秀作文大全 挫折、痛苦2021-06-061页
- 西藏拉萨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五2021-06-0621页
- 山东省临沭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2021-06-0617页
- 【语文】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第一2021-06-06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