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50 KB
- 2021-06-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届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山 路
龙应台
五万人涌进了台中的露天剧场;有风,天上的云在游走,使得月光忽隐忽现。当晚的月亮,不特别明亮,不特别油黄,也不特别圆满,像一个用手掰开的大半边葡萄柚,随意被搁在一张桌子上,仿佛寻常家用品的一部分。一走进剧场,却突然扑面而来密密麻麻一片人海,令人屏息震撼;五万人同时坐下,即使无声也是一个隆重的宣示。
歌声像一条柔软丝带,伸进黑洞里一点一点诱出深藏的记忆;群众跟着音乐打拍,和着歌曲哼唱,哼唱时陶醉,鼓掌时动容,但没有尖叫跳跃,也没有激情推挤。这,是四五十岁的一代人。
老朋友蔡琴出场时,掌声雷动,我坐在第二排正中,安静地注视她,想看看——又是好久不见,她瘦了还是胖了?第一排两个讨厌的人头挡住了视线,我稍稍挪动椅子,插在这两个人头的中间,才能把她看个清楚。今晚蔡琴一袭青衣,衣袂在风里翩翩蝶动,显得飘逸有致。
媒体涌向舞台前,镁光灯烁烁闪个不停。她笑说,媒体不是为了她的“歌”而来的,是为了另一件“事”。然后音乐静下,她开口清唱:“是谁在敲打我窗/是谁在撩动琴弦——”(《被遗忘的时光》)。蔡琴的声音,像大河般深沉,黄昏般惆怅,又有宿醉难醒般的缠绵。她低低地唱着,余音缭绕然后戛然而止时,人们报以狂热的掌声。她说,你们知道的是我的歌,你们不知道的是我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对你们并不重要。
在海浪一样的掌声中,我没有鼓掌,我仍旧深深地注视她。她说的“事”,是五十九岁的导演杨德昌的死。她说的“人生”,是她自己的人生;但是人生,除了自己,谁可能知道?一个曾经爱得不能自拔的人死了,蔡琴,你的哪一首歌,是在追悼?哪一首歌,是在告别?哪一首歌,是在重新许诺?
挡了我视线的两个人头,一个是胡志强的。一年前中风,他走路时有些微跛,使得他的背影看起来特别憨厚。他的身边紧挨着大难不死的妻子,她少了一条手臂。胡志强拾起妻的那只纤弱的手,迎以自己一只粗壮的手,两人的手掌合起来鼓掌,是患难情深,更是岁月沧桑。
另一个头,是马英九的。能说他在跟五万个人一起欣赏民歌吗?还是说,他的坐着,其实是奔波;他的热闹,其实是孤独。他,和他的政治对手们,所开的车,没有“R”挡,更缺空挡。
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同一条路上的同代人。
蔡琴开始唱《恰似你的温柔》,歌声低回流荡,人们开始和声而唱: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 就像一张破碎的脸
难以开口道再见 就让一切走远
这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们却都没有哭泣
让它淡淡的来 让它好好的去……
我压低帽檐,眼泪,实在忍不住了。今天是七月七号的晚上,沈君山三度中风陷入昏迷的第二晚。这里有五万人幸福地欢唱,掌声、笑声、歌声,混杂着城市的灯火腾跃,照亮了粉红色的天空。此刻,一辈子被称为“才子”的沈君山,一个人在加护病房里,一个人。
才子当然心里冰雪般的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有删改)
【注】①胡志强:台湾国民党前副主席、台中市前市长。其夫人邵晓玲,台湾著名演员,因车祸而失去一条手臂。②马英九:台湾地区前领导人、台湾国民党前主席。③沈君山:台湾物理学家、著名作家、台湾清华大学校长。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写“当晚的月亮,不特别明亮,不特别油黄,也不特别圆满”是为了与下文写剧场作对比,突出朋友演唱会的成功圆满。
B.“第一排两个讨厌的人头挡住了视线”与下文写胡志强、马英九相照应,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对政治人物的反感和厌恶。
C.“蔡琴的声音,像大河般深沉,黄昏般惆怅,又有宿醉难醒般的缠绵”,一连三个比喻,巧妙地表现出蔡琴音色的丰富内涵。
D.“媒体不是为了她的‘歌’而来的,是为了另一件‘事’”,本文将“歌”与“事”结合起来,人生感悟和曼妙歌声交汇成中年人生。
E.五万人的“掌声、笑声、歌声”和城市的灯火混杂在一起,与加护病房里的沈君山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众人的庸俗和无聊。
8.文章为什么要以“山路”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文中出现了两首歌,作者问:“你的哪一首歌,是在追悼?哪一首歌,是在告别?”你能回答吗?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CD8.①文章写的是歌声,其实写的是人生。是“四五十岁的一代人”的人生。②这一代人的人生就像行进在山路上“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
9.《被遗忘的时光》是在悼念,《恰似你的温柔》是在告别。因为“她笑说,媒体不是为了她的“歌”而来的,是为了另一件“事”。然后音乐静下,她开口清唱”,说明这首歌是为了表达对杨德昌的悼念。而《恰似你的温柔》从歌词来看,应该是为了表达告别。
【解析】
7.试题分析:这是对文本内容、手法的综合考查。选项中A.“突出朋友演唱会的成功圆满”误。B.“表达出作者对政治人物的反感和厌恶”,过度解读。E.“突出了众人的庸俗和无聊”,理解错误。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点睛:在各地高考真题中,“标题作用”是小说阅读的重要命题点之一。小说标题常见的作用有: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4.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章主旨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
点睛: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1)要点须全面;(2)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3……”,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羊群中的一只雁
艾平
①它虽然不幸,没能诞生在父母的羽翼之下,但是万幸,它诞生于一个草原母亲的手掌中。它不知道自己是一只雁。
②它的旁边是一群来自春天的小羊羔,它们的母亲被放牧到远处觅食鲜嫩的牧草去了。它们吃奶,也和它一样,以为葛根阿妈就是它们的母亲。所以草原上有了一幅移动的画——葛根阿妈那紫色的身影后面,跟着一群雪球般滚动的小羊羔,还有一只浅褐色的小鸿雁。
③它不知道自己是一只雁,自己从哪里来。
④葛根阿妈说起小雁的来历,太阳就会从她眼角的皱纹里看见亮晶晶的眼泪。
⑤呼伦贝尔大草原,碧水回环,芳草萋萋。雁群从遥远的南方飞来,在芦苇丛中做窝孵化,然后教练它们的孩子滑翔试飞。到了秋高气爽的时节,雏雁长大,它们一起飞向温暖的南方。
⑥每天早上一推开蒙古包的门,阿妈就看到羊群云朵一样在草地上飘动,湖里布满奶牛的倒影,数不清的水鸟在芦苇中翩跹起落,鸿雁和天鹅走到岸边,旁若无人地穿过林立的马腿与牛腿,享受太阳的抚慰。
⑦阿妈把双手放在耳朵后面挡住风的呼啸,那湖中的鸟鸣顷刻变得雨点一般清晰嘹亮。阿妈不但能分辨出各种鸟的声音,还能听出偷蛋的草孤狸,遇到了雁爸雁妈的猛烈反击。阿妈最担心的是狗鱼,它会像潜水艇那样冲到芦苇根下,把雁窝顶翻,吞食蛋壳和胚胎。她若发现狗鱼撼动芦苇,就会趴在马背上泅过去,用套马杆搅动湖水,狡猾的狗鱼一转眼就逃了。
⑧阿妈,草原的母亲,她却没有办法对付那些被贪欲迷了心窍的偷蛋人。那一天,阿妈听得一声声叫得好不凄厉。原来有人正从雁巢里掏蛋,孵卵的大雁被推到一旁,那白晃晃的雁蛋给筛网兜住,被粗野地递到轮胎船上,有的开裂,有的流出了蛋黄,几只刚出壳的雏雁被裹挟到水中。阿妈急疯了,她翻身上马,泅渡到轮胎船边,大声喊着:“你们坏啊,你们这么坏啊……”船上的人根本不理阿妈这个茬儿,阿妈不得已横马拦船,船上的偷蛋人一桶水泼在马头上。马怕主人落水,紧闭着眼睛不敢动,装满雁蛋的轮胎船借机靠岸,把几筐雁蛋装上汽车,开走了,十多只大雁追着远去的汽车飞,天上地下都是哭声。
⑨
阿妈上岸,看见满地都是破碎的蛋壳,很多里面已经有了血胎。她细细查看,发现了一只沾满了羽毛的蛋没有破碎,似乎有一丝丝血脉在律动,其中分明孕育着一个鲜活的小生命!这可怎么办?阿妈把这个雁蛋放在蒙古袍的胸襟里暖着,一夜未眠。她想把这个雁蛋送进某个雁窝里,谁知第二天早上,阿妈捧着这颗雁蛋来到湖边时,追蛋的雁群虽然已经回来,却变成了残败的落叶,一片片漂浮在水面上,肚子又鼓又硬,双目圆睁。湿地里的夏天犹如结冰的深秋一般寂静,只剩下几只水雉和野鸭在弱弱地叫着。
⑩阿妈在蒙古包的毯子上用干草做了一个窝,又盖上了一件又轻又暖的羽绒服,雏雁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诞生了,它来到了一双轻轻捧着的手掌里,那手掌芳香温暖。
从春到夏,小雁长高了,肩上油汪汪的羽毛,竟长成了草茎般挺立的雁翎。那天,阿妈冲着河流一扬手,小雁果然像一只雁那样张开了翅膀,可是又很快又像一只耗尽电池的玩具飞机跌落下来。阿妈把它放在蒙古包顶上,推着它往下飞,它吓得咕咕叫,一动也不动。
秋天了,有一队大雁正飞过,一齐发出低低的叫声,它竟然忽地一下,飞上了平常要阿妈举着才能上去的蒙古包,冲着天上的雁队又是扇翅膀,又是伸直了脖子大声叫。不一会儿,从中落下来两只健壮的雁。阿妈赶忙躲进牛粪垛的影子里,恐怕惊扰了这天赐的良机。只见那两只雁围着这只雁转了好几圈,留下几声哀鸣便离开了。
千里冰封的季节开始了,终日哆哆嗦嗦、战战兢兢的它,胡乱扑腾,一会儿推倒了奶捅,一会打碎了灯泡,还差一点被烧得红通通的铁炉子烫着,阿妈用软皮绳把它拴在蒙古包的门边上,它看到门外的天,是那样蔚蓝明亮,大概想象出那以往的自由,便一次次发起飞翔的冲击,结果一次次被绳子拽回来。阿妈只好用羊毛剪子剪掉了雁翎。
蒙古包里终于安静了。阿妈喂它的时候总是说,吃好,喝好,你就能熬过这个冬天。
(有删节)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标题颇具匠心:量词“群”与“只”形成数量上的反差,雁本善飞翔,却与“羊群”同走,这能引起读者兴趣。
B.小雁“不知道自己是只雁”,是因为它诞生于阿妈之手,生长于羊群之中,并且没有像雁一样展翅高飞的欲望。
C.小雁的命运让人叹息,“熬过这个冬天”,一个“熬”表明小雁生不如死的状态,即使“熬过”,也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D.本文详略得当,同是写偷蛋,略写动物而详写人,作者意在呼吁人们放弃贪欲,包容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
8.请赏析第⑥自然殷划线的句子。
9.文章为什么称阿妈为“草原的母亲”?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A8.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描写了草原上美丽和谐的场景,与前文人雁羊群移动的画面相呼应,与后文“狗鱼”及“偷蛋人”盗取雁蛋的画面形成对比,为文章主旨的表达作了铺垫。
9.①阿妈生活在草原上;②阿妈悉心喂养草原上的羊、雁;③阿妈以母亲的慈爱对待草原上的生灵,守护弱小;④阿妈勇斗草原上的贪婪之人。
【解析】
7.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文本中的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项,“并且没有像雁一样展翅高飞的欲望”错。文章十二段说“有一队大雁正飞过,一齐发出低低的叫声,它竟然忽地一下,飞上了平常要阿妈举着才能上去的蒙古包,冲着天上的雁队又是扇翅膀,又是伸直了脖子大声叫”,十三段“它看到门外的天,是那样蔚蓝明亮,大概想象出那以往的自由,便一次次发起飞翔的冲击”,从这些内容来看,它有展翅高飞的欲望。C项,“表明小燕生不如死的状态”错。D项,“呼吁……包容自然……”错。
点睛:鉴赏语言的角度如下:从用词的角度,寻找文段中有无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从句式选用的角度,判定文中有无连续使用短句,或者长短句结合的情况,使用整散句结合,使语句波澜起 伏,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语言的灵动性增强;从手法的使用角度: ①某种修辞手法,②某种表现手法。 ③表达方式。从语言的整体风格的角度:朴素自然、清新明快 (典雅华 丽、含蓄蕴藉、辛辣尖锐、方言口语)。从人称使用的角度。答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特点(一两个词即可);(抓角度:用词、句式、修辞、风格等角度); 第二步,举例分析(结合文本) 扣内容(析关键词、看上下文)析作用(主旨、情感) 第三步,指出效果(运用术语) 。比如本题中,所给的句子属于描写性的内容,描写了草原上的景色,可以从修辞和选材的角度分析。
9.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文章为什么称阿妈为‘草原的母亲’”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从表层意思来看,“草原的母亲”是指阿妈生活在草原上;从深层来看,文中写到阿妈喂养小雁和羊羔,“它们吃奶,也和它一样,以为葛根阿妈就是它们的母亲”,从阿妈对待小动物的态度来看,阿妈用自己的爱心守护、帮助这些小动物,“阿妈把它放在蒙古包顶上,推着它往下飞”“阿妈赶忙躲进牛粪垛的影子里,恐怕惊扰了这天赐的良机”,阿妈还与那些贪婪的偷蛋人进行斗争。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9-22题。
猫婆
冯骥才
我那小阁楼的后墙外,居高临下是条又长又深的胡同,我称它为猫胡同。每日夜半,这里是猫儿们无法无天的世界。它们戏耍、求偶、追逐、打架,吵得人无法入睡。为了逃避这群讨厌的家伙,我真想换房子。奇怪,哪来这么多猫,为什么偏偏都跑到这儿来聚会闹事?
一天,我到一位朋友家去。他视猫如命。
我说:“我挺讨厌猫的。” 他将一个白色的东西放在我手上:一只毛绒球大小雪白的小猫缩成团儿,小耳朵紧紧贴在脑袋上,一双纯蓝色亮亮的圆眼睛柔和又胆怯地望着我。我情不自禁地对朋友说:“太可爱了,把它送给我吧!”
蓝眼睛一入我家,便成了全家人的情感中心。每当它闯祸,只要一瞅它那纯净光澈的蓝眼睛,火气顿时全消,反而把它拥在怀里……我也是视猫如命了。
入秋,天一黑,不断有大野猫从猫胡同爬上我家的房顶来。我关紧通向晾台的门,蓝眼睛便发疯似的抓门。我知道它在发狂地爱,便打开门不再阻拦。一天夜里,它再没回来。
家中每个人全空了。我房前房后去找。一个孩子告诉我,猫胡同顶里边一座楼的后门里住着一个老婆子,养了一二十只猫,人称猫婆,蓝眼睛多半是叫她的猫勾去的。
当夜,我钻进猫胡同,在黑暗里寻到猫婆家的门。我冒冒失失地拍门,非要进去看个究竟不可。
门打开,一个高高的老婆子出现——这就是猫婆了。
我说我找猫,她立刻请我进屋去,是间阴冷的地下室。一股噎人的猫味扑鼻而来。屋顶很低,正中吊下一个很脏的灯泡,把屋内照得昏黄。一个柜子,一座生铁炉子,一张大床,地上几只放猫食的破瓷碗,再没别的。
猫婆问我猫的样儿,我描述一遍,她立即叫道:“见过见过,常找我们玩,多疼人的宝贝!丢几天了?” 我盯住她脸看,只有焦急,却无半点装假的神气。我说:“五六天了。” 她的脸顿时阴沉下来:“您甭找了,回不来了!” 我很疑心她骗我,目光搜寻可能藏匿蓝眼睛的地方。猫婆的手忽向横着的铁烟囱上一指:“这都是叫人打残、摔坏的猫!我把它们拾回来养活的。您瞧那只小黄猫,孩子们想要烧死它,我一把抢出来的!您那宝贝丢了这么多天,哪还有好?现在乡下常来一伙人,下笼子逮猫吃,造孽呀!”
她说得脸抖,手也抖,点烟时,烟卷抖落在地。烟囱上那小黄猫跳下来,叼起烟,仰起嘴递给她。猫婆笑脸开花:“瞧,这小东西多懂事!”
面对这受难猫儿们的救护神,告别出来时,不觉带着点惭愧和狼狈的感觉。从此不知不觉我竟开始关切所有猫儿的命运。猫胡同再吵再闹也不再打扰我的睡眠,猫叫成了我的安眠曲……
转过一年,到了猫儿们求偶时节,猫胡同却忽然安静下来。
我妻子无意间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猫婆死了。同时才知道关于她的一点经历。她本是先前一个开米铺老板的小婆,被大婆赶出家门,住在那座楼第一层的两间房子里,后又被当做资本家老婆轰到地下室。她孑然一身,拾纸为生,以猫为伴。
曾有人为她找了个卖肉的老汉作伴儿。老汉受不了猫闹、猫叫、猫味儿,就搬出去住。而她坚持与这些猫共享着无人能解的快乐。
前两个月,猫婆急病猝死,老汉搬回来,第一件事便是把这些猫统统轰走。被赶跑的猫儿每每回来,必遭老汉一顿死打。
一种伤感与忧虑从我心里漫无边际地散开,散出去,随后留下的是一片沉重的空茫。入冬后,我听到一个令人战栗的故事——
我家对面一座破楼修瓦顶。白天换瓦时活没干完,留下个洞,一只猫钻进去御寒;第二天瓦盖上,这只猫无法出来,急得在里边叫。住在这楼顶层的五六户人家谁也不肯将自家的顶棚捅坏,放它出来。这猫叫了三整天,直至声音消失!
听到这故事,我彻夜难眠。更深夜半,天降大雪,猫胡同里一片死寂。忽然,后墙下传来一声猫叫,在胡同深处,猫婆故居墙头上,孤零零趴着一只猫影,蜷缩一团,凄婉哀叫。不是那只小黄猫吗?忙叫声:“咪咪!” 谁知将它惊动,起身慌张跑掉。
猫胡同里便空无一物。只剩下一片夜的漆黑和雪的惨白,还有奇冷的风在这又长又深的空间里呼啸。
(选自《灵魂的巢》,有删改)
19.请具体说明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20.请简要概括文中猫婆的形象。(4分)
21.赏析文中画线句子(4分)
(1)面对这受难猫儿们的救护神,告别出来时,不觉带着点惭愧和狼狈的感觉。
(2)只剩下一片夜的漆黑和雪的惨白,还有奇冷的风在这又长又深的空间里呼啸。
22.请探究“听到这故事,我彻夜难眠” 这句话中蕴含着作者哪些情感。(6分)
【答案】
19.①内容上,发现猫的可爱而改变先前讨厌的态度;②结构上,这是小说情节的转折点,为下文丢猫、找猫的情节做了铺垫。(一点2分)
20.命运坎坷;孤苦贫困,与猫相依为命;仁慈善良,爱猫救猫;嫉恶如仇。 (每点1分)
21.①比喻。把猫婆比作“受难猫儿们的救护神”,形象生动的表达对保护猫的猫婆的赞美之情。②心理描写。表现了“我”对猫婆误解的内疚心理和面对猫味扑鼻又脏又乱的环境的不适应的感觉,反衬猫婆的伟大。(答出一条,即可满分)①对比。用夜的漆黑和雪的惨白渲染环境的恶劣。②环境描写。“夜的漆黑”“雪的惨白”“奇冷的风”渲染了凄惨的环境氛围,烘托(暗示)爱心缺失的社会是多么冷漠,呼唤爱与善良的回归。(答出一条,即可满分)
22.①对猫被困在瓦内至死遭际的痛心;②对原来猫胡同内的猫寒冬雪天无处御寒的忧虑;③对人们为了自家利益而罔顾其他生命的自私行为的悲哀;④对猫婆收养受难猫儿的崇敬和追思。⑤对爱心的渴望与呼唤。(6分,每点2分,答满三点得满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语段作用的题目,注意分析语段的内容,然后分析和文章上下文的联系。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语段作用的题目,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以及主旨的关系,此段落内容上,发现猫的可爱而改变先前讨厌的态度;结构上,这是小说情节的转折点,为下文丢猫、找猫的情节做了铺垫。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21.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赏析句子的题目,赏析句子主要考核修辞,回答时首先答出是那种修辞,然后解释为什么是这种修辞,然后结合文章分析效果,即表达什么情感,描绘什么景象或突出什么特征。
2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文章的主旨情感的题目,注意结合全文作答。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文章的情感注意结合全文作答,注意注意从文章的表象分析自己的情感。注意表层和深层之分,要源于文章还要高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