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00 KB
  • 2021-06-06 发布

福建省三明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福建省三明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四大题,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姓名。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课内文言文知识(12分)‎ ‎1.下列句子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可予不 ②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③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④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⑥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⑦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⑧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⑤⑦ D. ④⑥⑧‎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全有通假字的一组”,重点考查通假字现象。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句子放回到原文中,根据平时对通假字的积累情况,结合上下文语境做出判断。‎ 本题所给句子中,①“不”通“否”;②“孰”通“熟”,仔细;④“有”通“又”;⑤“受”通“授”,传授。‎ 故选A。‎ ‎2.下列句子中,加线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没有 B.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寿:祝人寿辰 C.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责备 D.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再:又一次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实词放回到原句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词语放回到原句中,就会发现:‎ A项,“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意思是“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无:无论,不分。‎ B 项,“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意思是“请你们用赵国的十五座城池向秦王献礼”,寿:动词,向人进酒或献礼。‎ C项,“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意思是“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问单于”,让:责备。‎ D 项,“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意思是“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再:两次。‎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实词的含义,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弃甲曳兵而走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C.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D.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 A项,前一个“而”,连词,表修饰;后一个“而”,连词,表并列。‎ B项,前一个“且”,表假设让步关系的连词,即使;后一个“且”,表递进关系的连词,况且;‎ C项,前一个“其”,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后一个“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D项,两个“所”都是助词,加动词构成所字短语。‎ 故选D。‎ ‎4.下列句子中加线字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③舍相如广成传 ④单于壮其节 ‎⑤欲因此时降武 ⑥得夜见汉使 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⑧天下云集响应 A. ①⑤/②⑥⑧/③⑦/④ B. ①⑤⑧/②⑥/③⑦/④‎ C. ①⑤/②⑥/③⑦/④⑧ D. ①⑤④/②⑧/③⑦/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查词类活用现象。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根据平时对词类活用现象的积累情况,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 ‎①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 ‎②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③舍: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处,住宿;‎ ‎④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⑤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 ‎⑥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 ‎⑦杖:名词作动词,执、拄;‎ ‎⑧云: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 故选A。‎ ‎5.下列各句句式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②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胜闻之,恐前语发 ⑤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⑥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⑦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⑧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⑨未之有也 A. ①④/②③⑦/⑤⑥/⑧⑨ B. ①④/②⑥⑦/③⑨/⑤⑧‎ C. ①③/②⑥/④⑤⑦/⑧⑨ D. ①③/②④/⑥⑦⑨/⑤⑧‎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句式的能力。文言特殊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分析时要注意结合句子特征进行,还可以依据固定结构来判断,‎ ‎①被动句,“见……于”表被动;‎ ‎②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应为“臣头今与璧于柱俱碎矣”;‎ ‎③宾语前置句,“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的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④被动句,“发”的意思是“被揭发”;‎ ‎⑤定语后置句,“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送留在汉匈奴使”;‎ ‎⑥状语后置句,“验之以事”正常的语序为“以事验之”;‎ ‎⑦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尤于天文阴阳历算致思”;‎ ‎⑧定语后置句,“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⑨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为“未有之也”。‎ 故选B。‎ ‎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B. 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又称作“六书”。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C.‎ ‎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汉朝由地方官向朝延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荐的人被称为“孝廉”。‎ D. 缥,青白色丝织品;缃,淡黄色丝织品。古人习惯用青白色丝织品和淡黄色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缥缃”指书籍。‎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项,“又称作‘六书’”错误,应为“又称作‘六经’”。故选B。‎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幾,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凌、安阳,拔之。‎ 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明年,秦兵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7. 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B. 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C. 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D. 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秦数挑战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B. 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C. 为假相国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 D. 廉颇卒死于寿春 卒相与欢,刎颈之交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廉颇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廉颇转战四方,先后打败了齐国的一支军队,占领了齐国的幾邑,占领了魏国的防凌、安阳,反击燕军,夺取魏国的繁阳。‎ B. 廉颇为国尽忠,不计前嫌。长平之战,廉颇因延误战机被罢职,后仍能以国家大局为重,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尽心尽力为国尽忠,击退燕国入侵。‎ C. 廉颇为人耿直,言语直率。击退燕国入侵后,之前因廉颇失势离开的门客重新投奔廉颇。但是廉颇很直白地让门客们离开,丝毫不想留下他们。‎ D. 廉颇性格刚烈,处事鲁莽。当赵悼襄王让乐乘代替廉颇为将时,廉颇一怒之下,发兵攻打乐乘,乐乘败走。廉颇逞一时之气后投奔魏国大梁。‎ ‎10. 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 ‎(2)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答案】7. D 8. B 9. B ‎ ‎10. (1)大王根据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住再去弹瑟一样啊。‎ ‎(2)不过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不敢轻易对赵国用兵的原因,只是有我们两个人在啊。‎ ‎(3)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画线句子中,“吁”是语气词,相当于“哎呀”,其后应断开,排除A、C两项。‎ 再比较B、D两项,“君有势/我则从君”,意思是“当您有权势的时候,我们就追随您”;“君无势则去”,意思是“当您失去权势的时候,我们就离开您”,可见“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这两句在意思上是相对的,故“君无势则去”后应断开,排除B项。‎ 故选D。‎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A项,两个“数”意思相同,都是“多次、屡次”的意思。‎ B项,前一个“独”,意思是“只是、仅仅”;后一个“独”,意思是“岂、难道”。‎ C项,两个“假”意思相同,都是“代理的、临时的”的意思。‎ D项,两个“卒”意思相同,都是“最终”的意思。‎ 故选B。‎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B项,“廉颇因延误战机被罢职”错误,原文为“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意思是秦军多次向赵军挑衅,廉颇不肯出兵交战。赵王听信了秦国的间谍。秦国的间谍说:“‎ 秦国人所忌惮的,只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担任将军。”赵王因此任命赵括为将军,取代廉颇。可见,廉颇不是因为延误战机被罢免职务的。‎ 故选B。‎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1)“以”,根据;“使”,任用;“若”,好像;“胶柱”,用胶把调弦的柱粘住;“鼓”,弹奏。‎ ‎(2)“顾”,不过;“所以”,表原因,……的原因;“加兵”,用兵;“于”,对;“徒”,只是;“以”,因为。‎ ‎(3)“良”,好的;“劲”,强劲的;“之”,助词,的;“信臣”,可靠的官员;“精卒”,精锐的士卒;“陈”,拿着;“兵”,兵器;“谁何”,缉查盘问。‎ ‎【点睛】第1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这一年,廉颇带领军队向东进政齐国,打败了齐国的一支军队。两年以后,廉颇再次率军攻打齐国的幾邑,占领了这座城。又过了三年,廉颇率军进攻魏国的防凌、安阳,占领了这两座城。‎ 四年后,赵惠文王死了,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赵孝成王七年,秦国军队和赵国军队在长平对峙,当时赵奢已经死去,而蔺相如也得了重病,赵孝成王派廉颇率领赵军进攻秦国,秦军好几次打败赵军,赵军于是坚守营垒,不与秦军交战。秦军多次向赵军挑衅,廉颇不肯出兵交战。赵王听信了秦国的间谍。秦国的间谍说:“秦国人所忌惮的,只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担任将军。”赵王因此任命赵括为将军,取代廉颇。蔺相如说:“大王根据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住再去弹瑟一样啊。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给他的那些兵书,不懂得灵活应变。”赵王不听,还是任命赵括做了主将。赵括军队被打得大败,几十万人投降了秦国,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第二年,秦军包围了邯郸城,围困了一年多,赵国几乎无法摆脱亡国的灾难。全靠楚国、魏国派兵救援,才得以解除邯郸之围。‎ 邯郸之围解除以后,又过了五年,燕国采纳栗腹的计策,说“赵国的壮年男子都在长平战役中死去,他们留下来的孤儿还没有成年”,起兵攻打赵国。赵王派廉颇为大将,反击燕军,在鄗地把燕军打得大败,杀死栗腹,于是包围了燕国。燕国割让五座城池来求和,赵王才答应了燕国的请求。赵王把尉文城作为封地赏赐给廉颇,封号是“信平君”,同时又让廉颇代理相国的职务。当廉颇在长平被免职回家,丧失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了他。等到他再次被任命为大将,门客们又全都回来了。廉颇说:“客人们都请退回去吧!”门客们说道:“哎呀!您的看法为什么这么落后啊?天下的人都像集市上做买卖一样来结交朋友,当您有权势的时候,我们就追随您;当您失去权势的时候,我们就离开您。这本来就是很普遍的道理啊,又有什么值得抱怨的呢?”六年以后,赵王派遣廉颇军队进攻魏国的繁阳,夺取了这座城池。‎ 赵孝成王死了以后,他的儿子悼襄王继承王位,让乐乘取代廉颇。廉颇很生气,于是攻打乐乘,乐乘逃走了。廉颇也逃到魏国的都城大梁。廉颇在魏国居住了很长时间,但魏王对他并不信任和重用。赵国因为多次受到秦军的围困,赵王就想重新起用廉颇,而廉颇也想再次被赵王重用。赵王派使者到大梁去探望廉颇,看他是否可以重用。廉颇的仇人郭开送给使者丰厚的财物,让他说廉颇的坏话。赵王派来的使者见到廉颇,廉颇为此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饭、十斤肉,还披着盔甲骑上马,来表明自己还可以担当重任。赵王的使者回去后报告赵王说:“廉将军虽然已经老去,但是饭量却很好,只是跟我坐在一起时,很短的时间内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已经老了,于是没有征召他。‎ 楚王听说廉颇在魏国居住,就偷偷地派使者把他接到楚国。廉颇在做了楚国的将军后,并没有立下什么战功,说:“我想指挥赵国的士兵。”廉颇最终死在了楚国的寿春城。‎ ‎(三)古代诗歌鉴赏(7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宋】晏几道 天边金掌①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②,菊簪黄。殷勤理旧狂③。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注】①金掌:汉武帝在长安建章宫建高20丈的铜柱,上有铜人,掌托承露盘,此处代指汴京。②兰佩紫:即佩紫兰,紫兰,一种香草。③理旧狂:重又显出从前狂放不羁的情态。‎ ‎1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句并非实景,借长安金掌露水成霜来写汴京已是深秋时节。次句实写秋空,云彩中飞出排成一字的雁阵,云似乎也随之延长了。‎ B. “人情似故乡”一句,词人在重阳佳节感受到友人的温暖,这让词人想起了故乡,但友人不是故乡亲人,这让他既欣慰又心酸。‎ C. “兰佩紫,菊簪黄”一句,词人描绘了宴会上簪菊花佩秋兰的美人,写出了人物之盛与服饰之美,旨在渲染重阳宴饮的盛况。‎ D. “欲将”二字与“莫”字呼应,既将全词收束,更觉余韵悠然,在极尽回旋曲折、一咏三叹之中,表达了词人深沉复杂的情感。‎ ‎12. 这首词与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为重阳之作,请分析这两首作品在情感上的异同?‎ ‎【答案】11. C 12. 相同点:两首作品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不同点:①王诗除思乡外还有怀亲之情;晏词是通过宴会上眼前人情温厚想到故乡人情之美,主要表达思乡心切的情怀,②晏词想借酒消愁却又担心清歌一曲引出断肠之悲,表现了词人想摆脱痛苦却不得的苦楚。③晏词中词人配饰,反映出词人高洁正直的傲骨,不愿趋炎附势之情。‎ ‎【解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 C项,“词人描绘了宴会上簪菊花佩秋兰的美人,写出了人物之盛与服饰之美,旨在渲染重阳宴饮的盛况”分析错误。身佩紫兰,头簪菊黄写出了人物之盛和服饰之美,不是特指美人;“兰”“菊”喻词人高洁品质,不是“旨在”渲染重阳宴饮的盛况。‎ 故选C。‎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分析这首词与唐代王维的《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在情感上的异同,解答时可先分别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情感,然后进行比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文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身在异乡生活孤独凄凉,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就会更加思念。接着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想象他们按照重阳节的风俗登高时,也在思念自己,表达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阮郎归·天边》写于汴京,是重阳佳节宴饮之作。上片写天边的云彩有如仙人金掌承玉露,玉露凝成了白霜,浮云随着大雁南翔,排成一字长。举绿杯,舞红袖,趁着九九重阳,人情温厚似故乡。通过宴会上眼前人情温厚想到故乡人情之美,表达出思乡之情。下片“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写身佩紫兰,头簪菊黄,急切重温旧日的颠狂,写出了人物之盛与服饰之美,反映出词人高洁正直的傲骨,表达出不愿趋炎附势之情;“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想借一番沉醉换掉失意悲凉,清歌莫唱悲曲,一唱断人肠,表现了词人想摆脱痛苦却不得的苦楚。‎ 可见本词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不同之处在于王诗还表达了思人之情,本词还表现了词人高洁正直傲骨,表达了词人想摆脱痛苦却不得的苦楚和不愿趋炎附势之情等。‎ ‎【点睛】第2小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名句名篇默写(5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以一杯清酒祭月来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宋文帝北伐时落得个北望敌军惊慌失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琵琶女弹奏暂时停歇时给人带来的深切感受,用休止时的余韵来强调乐曲效果,令人拍案叫绝。‎ ‎【答案】 (1). 人生如梦 (2). 一尊还酹江月 (3). 赢得仓皇北顾 (4). 别有幽愁暗恨生 (5). 此时无声胜有声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写法:尊、酹、赢、仓皇、幽。‎ 二、现代文阅读(1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热爱生命 蒙田 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做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度”,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坏日子,要飞快地“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光阴”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加此。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语)‎ 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为生之艰辛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1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赋予“度日”特殊的含义,“坏日子”时,“度日”是打发时间,“好日子”时,“度日”是享受时光。‎ B. 作者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是因为个体生命的存在是短暂的、有限的,每个人都不能够避免死亡。‎ C. 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所以我们要更加讲究生活方法,专注于生活。‎ D. 作者认为人年龄大了,更应该珍惜时光,有效利用当下的时间去弥补逝去的时间,增加生命的厚度。‎ ‎1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对比了人们对生命的两种理解和态度,然后谈到死亡,指出只有真正热爱生命的人才不会感到死亡的苦恼。‎ B. 作者把“哲人”与自己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和态度作比较,从中可以看出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 C. 引用古罗马哲学家的话作为正例,是为了论证热爱生命的人不将希望寄托于来世,因为他们明白生命是优越无比的。‎ D. 第三段作者以自己为例,阐述了对待生命的正确方式,提醒人们即使已经步入老年,也要让自己生活得丰盈饱满。‎ ‎【答案】14. B 15. C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既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也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还考查理解语言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再找到各选项在文中对应的信息,通过比对做出准确判断。‎ B项,“是因为个体生命的存在是短暂的、有限的,每个人都不能够避免死亡”错误。从原文来看,作者对于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是因为作者是一位乐于生的人,“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而不是因为“每个人都不能够避免死亡”。‎ 故选B。‎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分析论证方法,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进行认真分析,确定答案。‎ C项,“引用古罗马哲学家的话作为正例”不正确。文中引用的古罗马哲学家的话是“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是反例。故选C。‎ ‎【点睛】第2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时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搬家 孙全鹏 不得不说,亮子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士兵,当兵的第三年,部队的首长把亮子留下来,不过是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和战友分别时,大家都哭了,战友们哭是因为要离开军营了。亮子哭的原因是为什么留在了军营,而且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亮子哭着哭着,就开始在心里埋怨起父亲来,就想起那个有风的黄昏。‎ 那个有风的黄昏,亮子才18岁。父亲听到征兵的消息下来了,就到河边找到了正在捉鱼的亮子,父亲对亮子说:“孩子,在家你也没事,去当兵吧,当兵锻炼人!”‎ 于是,亮子进入了部队,虽然亮子文化程度不高,但他能吃苦,表现得很突出,到复员时,亮子竟然当上了士官,并留了下来。‎ 亮子留下来不假,却到了很偏僻的地方,而且一去就是一辈子,从此,亮子回家探亲的时间少了,见父亲的时间少了。母亲去世的早,父亲年龄大了,家里没人照顾,亮子开始担心父亲,就想着把工作调回去,可是哪有那么容易啊?亮子就想着把父亲接过来,父亲头发白了,七十多了,再不尽孝,何时尽孝呢?亮子给父亲打电话,让父亲搬过来住。父亲不愿意去,他说:“太远了,自己都一把老骨头了,现在去外地住,不习惯。”‎ 终于有一天,父亲竟然同意搬到这里来。家里乡亲都来送别,父亲喝了很多酒,父亲说:“以后就不回来了,老了,要享几天的福了……”‎ 父亲到了儿子工作的地方,并不像电话里说的不习惯,相反,父亲天天闲不住,一个人经常到后山里走来走去。父亲看见儿子带兵,儿子真威武,声音洪亮,儿子真的是好样的。父亲看着眼睛就眯成一条线。‎ 父亲喜欢到外面转来转去,一回来就与儿子不停的说话,说他喜欢这里的山山水水,喜欢是这里的风土人情,真后悔没早点回来,儿子很不解,这里有什么好呢?山路弯,水质苦,风沙大,没一样比得上家乡的。有一天,父亲回来却说,这地方东面有一片地,我看过了,这里的风水不错,死了埋在那里不错。”亮子努力说服父亲:“那里,以前可是乱坟岗……”“我找人算过了,那里风水好,适合我木命的人。”父亲坚持说。‎ 父亲得了脑梗,突然就走了,在他所谓的好风水的地方长眠了。亮子一下子没了依靠,他感觉到更孤独,一有时间就去乱坟岗和父亲说话。‎ 到了黄昏,开门的守墓人,看见亮子还不走,就劝道:“回去吧,人死不能复生。”‎ 亮子走了,回头看了父亲的墓碑,很小,在草丛中不起眼,很平凡,就像父亲的一生,静静地来到世上,又静静的走了,时间很快,一晃十年过去了,父亲死后还不能进祖坟,作为儿子更惭愧,亮子终于下定决心,要将父亲的坟迁至家乡。‎ 守墓人却对亮子说:“你不懂你父亲啊!”‎ 亮子忙问:“啥意思?”‎ ‎“以前,你父亲哪都不去,天天在这里,我们一起聊天,一坐就是一整天。他害怕死亡,害怕的要命,死了进不了祖坟怎么办?死后没法和你娘说话怎么办?可他怕你一个人在这里定不下心,就把自己留下来了。这里有一封信,你自己看看吧。”守墓人取出一封信,递给亮子。‎ 孩子,我不能让你一个人在外面,还有爹呢。你好好在这里工作吧,为自己,为父亲,更为国家,你放下一切吧。你不要想家了,爹把家搬来了,搬到这里来了,爹会陪你一辈子,一辈子都不会离开这里。‎ 亮子回过头,望着父亲小小的坟墓,坟墓是那么的小,此时此刻就像太阳一样照耀着,刺痛了他的眼。‎ ‎(2018年第6期《小小说大世界》)‎ ‎1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倒叙亮子参军和初入军营的事,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当兵三年的亮子思想还不成熟。‎ B.‎ ‎ 文中多次运用伏笔照应,父亲离乡时说“以后就不回来了”,为后文父亲死后安葬异地埋下伏笔。‎ C. “父亲看着眼睛就眯成一条线”,这一肖像描写表现了父亲为儿子的优秀而骄傲自豪的心理。‎ D. 文末对父亲坟的描写,意在凸显父亲虽然平凡,但他的品格却是崇高的,对亮子产生巨大的影响。‎ ‎17. 小说中父亲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18. 小说以“搬家”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6. A 17. ①疼爱孩子,知道亮子牵挂他,就到偏僻的异乡陪伴亮子;②教育有方,让在家无所事事的亮子参军,锻炼自己,成为优秀的士兵;③顾全大局,为了让亮子在偏僻的地方安心带兵,尽管他内心不愿离开家乡,想着死后进祖坟,但最后还是到亮子身边,并表示死后就安葬在此处。 ‎ ‎18. 含义:搬家,一语双关,①指年老的父亲离开家乡,搬到亮子带兵的偏僻之地居住;②指父亲把死后归宿从祖坟搬到亮子居住地的东面山地。‎ 作用:①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父亲从开始的不愿搬家到后来为了陪伴儿子搬家,表现了父亲顾全大局的形象特点;亮子劝父亲搬来跟自己住,为了完成父亲夙愿而迁坟的“搬家”,表现亮子的孝顺;②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全文围绕“搬家”设计情节,在“搬家”中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深厚的感情;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通过描写父亲“搬家”的经历,赞美像父亲一样支持军队建设,顾全大局的平凡人。‎ ‎【解析】‎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A项,“开头倒叙亮子参军和初入军营的事”,本文先写了亮子留在了部队,接着回忆了亮子入伍的过程,然后写了亮子把父亲接到部队,最后写了父亲去世安葬在了部队附近,全文的叙述顺序是插叙,不是倒叙。‎ 故选A。‎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要先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该人物的相关描述,然后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言行来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中,父亲对亮子说:“孩子,在家你也没事,去当兵吧,当兵锻炼人!”让在家无所事事的儿子参军进行锻炼,表明父亲教育有方。亮子让父亲搬来与自己同住,父亲本是不愿意的,他说“太远了,自己都一把老骨头了,现在去外地住,不习惯”,可最后还是搬到了儿子部队所在地,可见他知道儿子牵挂自己,为了儿子他宁可远离家乡,表明他疼爱孩子。父亲害怕死亡,害怕死后进不了祖坟,可是为了能让亮子安心在部队工作,父亲自己提出死后安葬在部队附近,“把自己留下来”陪伴儿子,表明父亲顾全大局。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答出小说以“搬家”为题的妙处,考生可以从含义和作用两方面来分析。‎ 含义上,“搬家”的表层含义就是指把家迁到别处去,结合原文,可知,在本文中“搬家”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父亲活着的时候,为了陪伴亮子,把家搬到了亮子部队的所在地;二是指父亲死后没有归葬祖坟,而是葬在了亮子居住地东面的山地里。所以说以“搬家”为标题一语双关。‎ 作用上,从人物形象塑的角度来看,父亲把家搬到儿子所在的偏僻山中,是为了陪伴儿子,死后葬在儿子部队附近,是为了让儿子安心工作,突出了父亲爱儿子和顾全大局的形象;父亲在世时,亮子劝父亲搬来与自己同住,父亲去世后亮子想让父亲归葬祖坟,这又突出了亮子孝顺的特点。从情节发展来看,小说写了父亲在世时,亮子劝父亲“搬家”,父亲为亮子“搬家”;父亲去世后为了亮子没有归葬祖坟,亮子为了能让父亲归葬祖坟想给父亲迁坟,这些情节都围绕“搬家”展开。从主题表达来看,父亲为儿子“搬家”,为了儿子能安心工作保家卫国,而甘愿葬在异乡,不仅表现出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更赞美了像父亲一样支持军队建设,顾全大局的人。‎ 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点睛】第2‎ 题是鉴赏人物形象类题目,这类题目是高考小说阅读常考题目,解答时要注意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中,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借助环境描写烘托人物),阅读时要注意从文本中进行筛选。另外,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倾向,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19.下列各组词语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刽子手(kuài) 孱头(càn) 咄咄逼人 宣赫一时 节外生枝 B. 脸颊(jiá) 渣滓(zǎi) 走投无路 放涎无礼 残羹冷炙 C. 蹩进(bié) 盗跖(zhí) 归根结蒂 沸反盈天 孤立无援 D. 窈陷(yǎo) 自诩(yǔ) 瑟瑟有声 敛声屏气 休戚相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和识记并正确书写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学习中扎实的积累,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易误读的字,平时要善于归纳,分类整理,加强记忆。‎ A项,“刽子手(kuài)”应为“刽子手(guì)”;“宣赫一时”应为“煊赫一时”。‎ B项,“渣滓(zǎi)”应为“渣滓(zǐ)”;“放涎无礼”应为“放诞无礼”。‎ D项,“自诩(yǔ)”应“自诩(xǔ)”。‎ 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语博大精深、自成一体,在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比如,单就一个“笑”字,就有前仰后合的大笑、___________的苦笑、忍俊不禁的微笑、尖酸刻薄的嘲笑等区分。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而善用语言,既可以更好地说出个人的故事、自己的想法,又能够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创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 调查显示,76%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他们习惯使用一套固定句式或者很多夸张的语气词,看似个性实则雷同,既钝化了___________的表达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文化积累。与其说语言贫乏,不如说是表达上的一种偏爱。互联网时代人们___________,自然要求更直接的信息、更简洁的表达。网络语言创造的大量流行词、新句式、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因此,古诗成语也好,网络用语也罢,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蕴含着语言的力量。‎ 如今的语言复杂地发展着,在合弃旧元素的同时吸收新元素,不断更新发展。在语言的___________中,倒映着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互动。如何对待语言,如何更好表达,其实也是如何善待文化、对待生活。‎ ‎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勉为其难 丰富多彩 只争朝夕 吐故纳新 B. 强人所难 千奇百怪 时不我待 兼收并蓄 C. 勉为其难 丰富多彩 时不我待 兼收并蓄 D. 强人所难 千奇百怪 只争朝夕 吐故纳新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而善用语言,既可以更好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个人的故事,又能够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创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 B. 而善用语言,既可以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又能够更好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个人的故事。‎ C. 而善用语言,不仅可以更好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个人的故事,还能够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 D. 而善用语言,不仅可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创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还能够更好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个人的故事。‎ ‎【答案】20. A 21. C ‎【解析】‎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词语(包括熟语)的基本意思、感情色彩、适用对象、习惯搭配等,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勉为其难:勉强去做力所不及或不愿去做的事;强人所难:勉强别人做不愿意做或做不了的事。材料中用来修饰“苦笑”,应选用“勉为其难”。‎ 丰富多彩:形容花样很多,内容丰富;千奇百怪:形容事物奇异而多样。材料中应与“看似个性实则雷同”意思相对,故选“丰富多彩”。‎ 只争朝夕:比喻抓紧时间,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时不我待: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珍惜并充分利用时间。材料中强调的是互联网时代人们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应选用“只争朝夕”。‎ 吐故纳新:原指人呼吸时,吐出浊气,吸进新鲜空气。现多用来比喻舍弃旧的,吸收新的,不断更新;兼收并蓄: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材料中说的是语言 ‎ 要舍弃旧的吸收新的,应选“吐故纳新”。‎ 故选A。‎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答题时应先分析原句,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审主干再查附加成分,找出语病,并加以修改,再仔细比对选项所给出的修改方案,找出答案。 ‎ 本题画线句子中,“既可以……又能够……”不合逻辑,“既……又……”表示并列关系,“不仅……还……”表示递进关系,根据语境,前后文内容应是递进关系,故应将“既……又……”改为“不仅……还……”;“人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语序不当,应改为“自己的想法、个人的故事”;“创造……氛围”搭配不当,应改为“营造……氛围”。‎ A项,“既……又……”不合逻辑,应改为“不仅……还……”;“创造……氛围”搭配不当,应改为“营造……氛围”。‎ B项, “既……又……”不合逻辑,应改为“不仅……还……”,且“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与“更好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个人的故事”互换位置。‎ C项,修改正确。‎ D项,“创造……氛围”搭配不当,应改为“营造……氛围”;“不仅可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创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还能够更好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个人的故事”不合逻辑,应将“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与“更好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个人的故事”互换位置。‎ 故选C。‎ ‎【点睛】第1题考查近义成语辨析的能力。所谓近义成语,是指语义相同或相近,但感情色彩、词义轻重、适用对象等有所不同的成语。这类题目测试重点是:感情色彩的误用,望文生义,适用对象弄错,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语境或逻辑错误。本题以选词填空的形式考查成语的使用能力,解答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22.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利用所给材料补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我爱你,我的祖国。这深情的呼唤穿古越今。它化作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闪闪泪光;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 材料:‎ 李白 谭嗣同 顾炎武 慷慨激昂 黯然神伤 历史回响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答案】 (1). 它化作李白“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的黯然神伤; (2). 它化作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回响; (3). 它化作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悲壮。‎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仿用、变换句式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注意审题,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题干中要求“利用所给材料补写三句话”“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这就意味着仿写的内容要与例句保持连贯,主题要一致,句式要相同。从所给例句来看,内容上表现的对祖国的热爱;句式上,要使用“‘它化作’+名人+该名人的名句+‘的……’”的形式。考生仿写时,需要仔细分析材料所给定的内容,先将相关的内容划分为一组,然后按照给定的句式,写出完整的句子即可。‎ 本题中,李白的诗句为“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与诗句意境相符的短语为“黯然神伤”;谭嗣同的名句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与此诗句感情基调一致的短语应为“慷慨激昂”;顾炎武的名句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此名句对应的短语为“历史回响”。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写出本题答案。‎ 四、作文(4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 材料二:‎ ‎《雷锋日记》有言:“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片黑暗?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 当前,有些人质疑:“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雷锋精神吗?”综合上述材料,联系你对现实生活的体验,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主席题词 “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以后每年的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每一次纪念雷锋叔叔,都提醒我们要时刻牢记、传承和发扬“雷锋精神”。虽然历史不断发展,但“雷锋精神”永不过时,社会需要“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那么“雷锋精神”到底是什么呢?下面用我所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对自己的启示,谈谈我对“雷锋精神”的认识。记得有一天,在上学的路上,我看到有一位小朋友不小心摔倒了,呜呜大哭。我心中窃喜,一次做好事挣奖励的机会来了,正想走上前去扶起她、安慰她,谁知被一个高年级的大哥哥抢先了一步。当时我就气得直跺脚,十分懊恼,为什么你现在跑出来呀,真可恶!这下子把我做好事的机会抢走了,我就得不到助人为乐的星星奖励了!但后来仔细一想,学习雷锋做好人好事并不是为了得到老师发的星星奖励,也并不需要让大家都知道你帮助人的行为,而应当是一种以助人为乐的自觉行动,一种甘于默默奉献的无私精神。‎ 三月,是学雷锋月。虽然很多学习不免流于形式,但是不管怎样,就是这种流于形式的学习,也是一种为了忘却的纪念形式,也是一种向善、向美、向真的唤起。我们看到:现实生活中,不断有人在默默践行着雷锋精神。‎ 中国核事业的领航人朱光亚,坚守雪域高原12年的义务支教者胡忠、谢晓君夫妇,让中国肝胆外科站到世界最前的医学泰斗吴孟超,让全世界见证梦想奇迹的无臂钢琴师刘伟,一生奉献清廉履职的好书记杨善洲,烤羊肉串的善良慈善家阿里木,跨越海峡为大陆添爱心的志愿者张平宜,奋力救下坠楼婴儿的“最美妈妈”吴菊萍,照顾养母12年的善良孝女孟佩杰,两袖清风的公安部高官刘金国。此外,走过10年的“感动中国”活动还向以白方礼老人为代表的长年热心公益事业而未能获得荣誉称号的所有爱心人士表示特别致敬。‎ 雷锋精神的内核是什么?就是奉献,向善,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 学习雷锋其实很简单。大可像朱光亚一样为了一个名族的尊严和强大倾其一生,小可凭借一颗善良的心灵接住一个从高楼坠下的孩子,扶起一个跌倒的老人,打一声报警的电话,或者给人半伞之助、一食之需、一臂之力,或者一个赞许的眼神,甚至一阵鼓励的掌声。‎ 大力宣传和践行雷锋精神,在当下的和谐社会建设、市场经济建设语境下,不但不过时,而且尤其迫切和必要。‎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带有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审题时一般要通过分析材料的主旨,抓住材料的关键句等确定最佳立意。‎ 审题:‎ 本题给了两则材料,材料一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指出人人要学习雷锋精神,处处可奉献爱心,雷锋精神是由“小事”汇聚而成的。材料二是节选自雷锋的日记中的内容,告诉读者,雷锋精神就是,即使只是一滴水也要滋润一寸土地;即使只是一缕阳光也要照亮一片黑暗;即使只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也要永远坚守着自己的生活岗位。我们要在小事中奉献爱心,践行雷锋精神,同时实现个人价值。综合来看,两则材料的核心谈的都是“雷锋精神”。题干中提到,当前有些人质疑“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雷锋精神吗”,并要求考生谈出自己的看法。这就提示考生,写作要围绕“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雷锋精神吗”这个问题展开。结合所给材料分析,考生的观点应是肯定“雷锋精神”的,那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雷锋精神”,而且“雷锋精神”将永远存在下去。‎ 考生写作中可以思考“雷锋精神”的内核是什么;“雷锋精神”在当代的意义是什么;当下这个时代的特点与“雷锋精神”有什么关系;在当下这个时代为什么需要“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应如何践行等。也可以思考,提出质疑的“有些人”是什么人,为什么“有些人”会提出质疑等问题。‎ 总之,考生只要能够综合两则材料内容及含意,紧扣“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雷锋精神吗”这个问题展开议论,有明确并入情入理的看法,表达传承“雷锋精神”的主题,都是符合要求的。‎ 参考立意:‎ ‎①雷锋精神永不过时;②新时代更需要雷锋精神;③从小事做起,践行雷锋精神;④传承雷锋精神,从我做起;等等。‎ 素材:‎ ‎1. 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摘自 1961年10月19日 雷锋日记 ‎2.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 ‎3. 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周恩来 行文结构:‎ 本题没有限制文体,如写议论文,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如此题可围绕“新时代更需要雷锋精神”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先分析“雷锋精神”的内核是什么,然后分析当今时代特点,指出正是因为有一群拥有雷锋精神的人在默默地奉献着,时代才有了进步和发展,层层递进,最后回扣论点,指出新时代更需要“雷锋精神”,总结全文。注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从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