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57 KB
  • 2021-06-06 发布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之环境学案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 小说阅读之环境 学案 学习目标:①熟知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种类及方法;②明确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主学习 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所构设的故事情节,总是出现于一定的时空位置,这就是小说的环境。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1)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包括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道,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布置,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等。‎ ‎(2)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命题的中心有三:一是环境描写的特点,二是环境描写的手法,三是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三个命题重心往往以两种形式呈现:一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相结合。‎ 考向一 概括分析环境特点 这是高考考查小说景物描写的最常见的题型,主要考查赏析小说景物的能力。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活动,事件也在一定的环境里发展,弄清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对准确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作用。但是要区分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设问方式]‎ ‎(1)概括××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分析。‎ ‎(2)小说中几次写到某一景物?请概括分析。‎ ‎(3)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其特点。‎ ‎(4)某一社会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例1[2014·重庆高考]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东坛井的陈皮匠 何晓 ‎①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静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③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④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点保护了。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丁对着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⑤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哟,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二点都要准时收摊。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古城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一摞出来任他选。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是了。古城的人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 ‎⑥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要休息的时候,只是在外面喊:老汉,等你哈。皮匠听了,先咳嗽一声,然后才出来。‎ ‎⑦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静。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的女儿回来。‎ ‎⑧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干巴老头。女儿一进屋就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汉达教授。爸爸,老教授想看看我们的族谱。‎ ‎⑨皮匠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第二天,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待了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里,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选举志》到《南充史志》《保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教授一直在翻书,皮匠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一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 ‎⑩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⑪皮匠回应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 ‎⑫数月后,一篇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南宋三陈故里之重考》。而同时被震惊的还有古城的官员、文人和实业家:那么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于是,古城迅速掀起了一股宣传、发现、挖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静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参观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拥来劝皮匠合伙开发陈家大院……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 ‎⑬收到女儿寄回的报纸、杂志,皮匠认认真真地把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相关的评论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他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重新造册,一一核对之后,全部送给了牟汉达教授。‎ ‎⑭从此,陈皮匠和古城的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 ‎(有删改)‎ 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蕴。‎ ‎(2)为陈皮匠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环境的特点和作用。从第②段中的“远离现代文明”“古典”“唐宋格局”“五千年的大家族”“自然地洋溢着”等等语句可概括出古城“古奥”“有传统文化色彩”“历史丰厚”等特点。本题要求分析古城环境的描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第②段中最后一句点出了哪怕是绱鞋掌钉的小皮匠也有古城人的恬静与自信,由此可以得出古城为人物性格的形成提供了特定的环境依据这一要点。‎ 技法探究JIFATANJIU 概括环境特点“四步走”‎ 第一步:审题干,分清环境描写的种类 即分清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例1]题干要求是“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属于社会环境。‎ 第二步:定区间,找出环境描写的句段 自然环境语句很好找,在找社会环境语句时需要关注人物活动的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对话、情节发展过程以及写作时间等。[例1]已经明确了答案区域在第②段,抓住里面的关键词句“远离现代文明”“古奥”“唐宋格局”“明清街院”“五千年的大家族”等再现画面。‎ 第三步:多角度,综合考虑细分析 根据句段,抓住景物特征,从形、声、色等方面来感知景物特点;同时,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景物特点,在感知时重新组合画面并在脑海中再现画面,想象、品味画面的整体特色。通过上面的那些关键词句就可以看出这里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蕴。‎ 第四步:用术语,恰当概括答案 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特点,用几个形容词(多为自然环境)或名词(多为社会环境)概括环境的特点。‎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风吹稻浪 徐晓佳 秋风终于吹弯了稻子的腰,一摇一摆,像荡秋千。‎ 娘咧嘴笑。‎ 是哩,稻子熟哩,要收哩。‎ 娘就打来电话:囝,回来吧,收稻哩。‎ 我不情愿:快毕业了,投简历找工作忙得焦头烂额,还回乡做苦力?‎ 又不能回绝——家里只娘一人。‎ 只得收拾一番,踏上北归的火车。‎ 到家。前檐屋后找不见娘,却在田间稻浪里发现了。娘朝我笑着说:来了好,来了好,穗沉得要断,正等人割哩。‎ 可我心里满是忧虑:真要割稻?两亩多稻田,单靠两个人两把镰刀,割到猴年马月?‎ 急啥?娘站在田埂上说,这么些稻,还怕割不完?你爹在的时候,他一人就给收拾利索了哩。你爹呵,插秧是只呆头鹅,割稻就是人来疯。‎ 一阵风吹来,窸窸窣窣。‎ 我可受不了——怎么叫人受得了?我说:娘,都啥年代了,现在全都机械化,机械化插秧,机械化施肥,机械化收稻,谁还脸朝黄土背朝天傻干?告诉你,你这是典型的小农思想,听我的,叫收割机,保管比爹快。‎ 娘脸偏一边说:啥叫收割机?我和你爹咋没听说过?‎ 这开哪门子国际玩笑!人类都计划登陆火星了,娘竟说不知道什么是收割机!我四下张望,指着远处一台在田里工作着的收割机说:快看,就是那个,那就是收割机,一边朝前开,一边把稻脱粒装袋。‎ 娘低头对稻田说:娘是啥也没见着哩,囝。‎ 不抬眼去看,怎么看得见?‎ 我终于有点气恼,说:娘,你肯定舍不得那几十块收割费,别顽固了,都什么年代了,该偷懒就偷懒,两亩多地靠人割怎么吃得消?‎ 娘把手放到额头上,说:真的啥也没哩,囝。‎ 存心不想看,怎么看得见?——娘铁了心不想看见!‎ 我不甘心,我说:娘,别心疼那几十块收割费了,现在几十块钱算个啥?不够领导抽包烟,不够老板吃顿饭,不够学生买双鞋。‎ 娘不做声。‎ 又一阵风吹来,稻浪汹涌澎湃。‎ 娘还是不出声。‎ 希望越来越渺茫了。‎ 无奈,我只得转身朝家踱去。可以想见,我将不得不套上破外衣,戴顶烂草帽,揣把磨得锃亮如新的镰刀,然后龙虾似的弓背弯腰流血流汗地劳作。这不是我要的生活!我拼命学习,考上大学,想在城里找工作,然后买房,安家,再买车,娶妻,生子……彻彻底底变成城里人。‎ 可眼前竟逃不掉这恼人的活儿!‎ 我故意拖拖拉拉,磨蹭了半个多小时,才穿了那可恶的行头出门。‎ 令我始料未及的一幕出现了:老远,一台收割机正在娘跟前的稻田里轰鸣,稻子成片消失,唯留下车轮碾过的两行干枯印迹。‎ 我走过去,站到娘身边。娘揉着眼睛说:囝,你不晓得哩,你爹呵,插秧是只呆头鹅,割稻倒是人来疯……‎ 秋风又一次吹来,但再也吹不起稻浪汹涌,只微微撩起娘耳边几根白发。‎ ‎1.“风吹稻浪”在文中多次出现,起了红线串珠的重要作用。请找出小说中有关“风吹稻浪”的两处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具体赏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说中共有四处关于“风吹稻浪”的景物描写的句子:①秋风终于吹弯了稻子的腰,一摇一摆,像荡秋千;②一阵风吹来,窸窸窣窣;③又一阵风吹来,稻浪汹涌澎湃;④秋风又一次吹来,但再也吹不起稻浪汹涌,只微微撩起娘耳边几根白发。作用:第①句渲染出沉甸甸的丰收给娘带来的喜悦,也推动了情节的展开;第②句寓情于景,衬托“我”烦躁憋闷的心情;第③句写出了稻浪之大,突出劳动任务之繁重,表现了“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压抑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第④句表现了“我”在稻子收割之后的复杂心情。总之,“风吹稻浪”在文中四次出现,起了红线串珠的重要作用。(任选两处并赏析即可)‎ ‎2.请简要赏析小说中“我”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是一个生在农村而心在城市的、丢掉了老一辈勤劳坚忍品质的大学毕业生形象。身在城里,根在农村的“我”尽管大学即将毕业,“投简历找工作忙得焦头烂额”,可是一想“家里只娘一人”,又不得不回农村和娘一起“做苦力”,面对人工收割的繁重任务,“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压抑却又无可奈何。“我”想努力淡化身上的农村印痕,可也丢失了农民身上可贵的品质。‎ ‎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是“一曲渐行渐远的田园牧歌”,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工业和农业文明以及思想交锋的故事。你同意这一看法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同意。收割机驶过稻田,也是现代化驶进农村和农民的心里。在这里,有不舍,母亲对田园农耕生活的坚守,对丈夫的深切怀念,与儿子所追求的现代生活方式之间构成了一种拉锯。然而,强大的工业文明正以不可一世的迅猛威力冲击着传统的农业文明,而且胜败趋势已不言自明。因此,小说可以理解成在这个欲望疯长、心灵日趋荒芜的世界里,作者对一种正在渐行渐远的田园生活的缅怀,有几许留恋,几许哀愁。‎ ‎4.请你说说这篇小说在语言方面的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该小说的语言特色很鲜明,单句成段,多是些平凡的日常口语,有意添加一些语末助词,用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最平凡的事情。品读起来,既觉得朴实亲切、不饰造作,又觉得饱含浓郁淳朴的乡土气息。‎ 考向二 环境描写的手法 环境描写的手法是指作者在交代环境时运用的各种描写技巧。包括修辞、描写角度、描写方法等。‎ ‎[设问方式]‎ ‎(1)小说中某段景物在描写上有何特点?‎ ‎(2)从写景顺序及写景技法赏析××段。‎ ‎(3)××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景?‎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例2[2015·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心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 回家啰!‎ 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那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母亲说: ‎ ‎“对的,是越窑,这只叫夗,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 ‎“碗!” ‎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那饭碗,越窑夗。” ‎ ‎“你放在哪里?” ‎ ‎“枕头边!” ‎ 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 ‎“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夗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夗,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对母亲怎说——那船夫。‎ 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夗,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氽的夗,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运用比喻(碧波像大匹软缎)、反衬(橹声、水声、语声反衬“异样地宁适”)等手法描写景物,形象生动,动静相宜。(2)从听觉(橹声、水声)、触觉(风“又暖又凉”)、视觉(碧波、山色苍翠、水中倒影鲜活闪袅)描写景物,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环境描写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可以从修辞角度、感官角度、选材角度、用词角度、句式角度等方面鉴赏该写景段或句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技法探究JIFATANJIU 环境描写手法“四步走”‎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考点 通过题干中的关键词,要明确考查的是描写手法还是写景的修辞手法。如上题中的关键词“分析……景物的描写手法”,表明要求分析的是描写手法,而不单是修辞方法。‎ 第二步:根据考向,思考答题角度 这就需要掌握环境描写的常见手法:‎ ‎(1)从描写技巧角度看,有: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衬托;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描写。‎ ‎(2)从写景角度看,有: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方面的描写。‎ 第三步:根据题干要求,判定方法并结合文本分析 第四步:运用模板,规范作答 答案一般采用如下模式:景物描写的手法+景物描写的特点+景物描写的作用。如上题从描写技巧角度看运用了比喻、反衬的手法使景物生动形象,从写景角度看,从听觉、触觉、视觉描写景物,有声有色。‎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年猪肥了 骆驼 ‎①这日子咋说呢,真的是转瞬即逝。当各色的菊花纷纷退去,各色的梅花绽放枝头时,杀年猪的时节就到了。‎ ‎②前几天,母亲在电话里告诉了我杀年猪的具体时间,并嘱我一定回去,我没有推辞,当即应下了。除了父母兄嫂的生日必须回故乡外,杀年猪的日子也是我必须回去的,因为年猪一杀,离春节就不远了。‎ ‎③我的故乡在川北九龙山区,杀年猪时,邻近的乡亲会一起定下日子,在地坡上垒一台大灶,架一口大锅,挑水、劈柴、生火、过秤打号、协助宰杀等工序有明确的分工,大家领了各自的差事,一早就忙开了。“刀儿匠”这时节成了俏货,须提前约下日子,当日清早派一个人去他家背上杀猪用的家什,送上一包烟。“刀儿匠”就点上香烟,悠然地随后跟来,好像是去赶一个什么闲会。‎ ‎④我回去那天,冬日少有的暖阳挂在天上,人们的心情比以往更好了,精神也更足了。我几次想插手帮忙,乡亲们都婉谢了,他们戏说道,这么笨的活路,哪是你这文弱书生干的,一边看热闹去吧!‎ ‎⑤这杀猪的场面的确壮观。猪们从圈内一出来,便一路嚎叫,等到了场上,又都缩在一堆,像真的很懂将会发生的事。报重量的看了秤杆后,高声报上猪的重量,猪的主人便会露出欣喜的神色,自豪极了。等下一家时,若重量高过了上家或低过了上家,主人便会显出更加欣喜或极为沮丧的神色。终于轮到我家了,当母亲听完了报重量的声音后,脸上的笑容十分灿烂,因为我家的猪的重量,比前面最重的要重二十多斤,这说明,母亲一年的辛劳没有白费!她依然保持着“养猪能人”的称号(老家有个规矩,谁家的猪最重,谁家的女主人就是“养猪能人”,乡人敬佩)。‎ ‎⑥接下来发生的事,就令人不太愉快了。当母亲将第二头猪赶到秤架上时,全场的人就哄笑开了。因为那头猪虽然架子大,但十分瘦,那重量,肯定是今年的倒数第一了。我看见母亲的脸绯红,头埋得很低,她还不时地瞟着挂在横木上的猪和乡人们的脸。母亲看我时,脸上笑了笑,尔后迅速转到别处去了。‎ ‎⑦然后就是开膛剖肚,将猪肉分成大小不一的许多块,各自背回家去。‎ ‎⑧晚上,自然是好好地款待“刀儿匠”了。因为父亲曾是多年的乡干部,母亲做一手好菜,也因了我回去了,“刀儿匠”和几个主要的男人便依然在我家吃饭喝酒了。大家一个劲地夸母亲的好手艺,一个劲地夸母亲今年又是“养猪能人”,但母亲只是礼节性地笑笑,除了默默地做菜上菜,没有说一句话。‎ ‎⑨我们围坐在火堂边烤火,高声摆谈,母亲在屋内将猪肉抹上盐,花椒面和辣椒,用力揉搓,然后将猪肉分装在两个大木桶里,盖上了。我知道,隔上几天,母亲会将这些肉拿出来,挂在火堂上方,用烟熏上数日,就做成了可口的腊肉了。‎ ‎⑩第二天,母亲拿出事先留下的没有腌制的肉,叫父亲送我,我一看,就知道是那条瘦猪的,因为那肉上瘦的太多,肥的太少。我向母亲道别时,母亲始终躲着我的目光,她只说,去吧,等腊肉做好了,你爹送来。‎ ‎⑪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在前面走,父亲则一路无语。临上车时,父亲叫住了我,说,这头瘦猪,可是按你的意思给你们养的,你妈每天上山扯猪草,加上米糠、包谷喂猪。为了到杀猪场上不被人笑话,我叫她给猪喂点饲料,长点膘,你妈就是不同意。她说,你们喜欢吃瘦肉,不想吃饲料喂的猪,只要娃儿们高兴,杀猪场上被人笑话又能咋的?父亲说,你妈昨晚上可是一夜没合眼啊!这几十年,她从来没养过这么小的猪!‎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各色的菊花纷纷退去,各色的梅花绽放枝头”,这些描写,目的是为表达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受。‎ B.小说插入对故乡杀年猪习俗的叙述,既为后文写杀年猪做好铺垫,也使小说透出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 C.“不时地瞟着挂在横木上的猪和乡人们的脸”,这个细节描写生动表现出母亲急切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D.“礼节性地笑笑”“始终躲着我的目光”,这些描写说明母亲对养出“这么小的猪”一直难以释怀。‎ E.这篇小说的精彩之处不在于曲折离奇的情节与丰富的社会内涵,而在于母亲这个人物身上体现出的自然而复杂的人性。‎ 答案 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 解析 A项,目的是表达杀年猪的日子很快到来。C项,“急切而又无可奈何”错,应为“尴尬而又羞愧”。E项,“复杂”不妥,应改成“真实”。‎ ‎2.小说第⑤自然段写的杀猪场面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特点:热闹、壮观。作用:①渲染欢乐祥和的气氛。②为后文写母亲对自己养的猪不满意做铺垫。‎ ‎3.小说中的“我”的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勤劳朴实。多年保持着“养猪能人”的称号。②心灵手巧。做一手好菜,做腊肉可口。③要强能干。养出重量倒数第一的猪,笑容不自然,一夜没合眼。④疼爱孩子。为孩子养出瘦肉猪。(答出三个即可)‎ ‎4.小说安排“我”这个人物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为小说设置线索,贯穿始终,串联人物与事件。②作为亲历者,增加小说真实性。③作为儿子,为表现母爱提供空间。④作为家庭一员,可以使故事亲切温馨。‎ 考向三 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用看似无心之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时是为了烘云托月,塑造人物形象;有时是映射或暗示主题。它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当然,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不同的。‎ ‎[设问方式]‎ ‎(1)阅读文中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 ‎(2)概括××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3)请分析小说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例3[2013·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活着 余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的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有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摊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景物描写在文中作用的能力。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衬托形象、推动情节、升华主旨等,还有结构方面的作用。本文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可从以上几个角度进行思考。‎ 技法探究JIFATANJIU 环境描写作用类题目“三步走”‎ ‎1.自然环境描写作用题“三步走”‎ 第一步:找到环境描写的具体语句,分析环境的特点。因为环境的特点与作者写此环境的作用是一致的。‎ 第二步:找到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以及环境本身等多个角度去考虑。具体地讲,环境描写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环境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如上题中的环境描写点出了老人、乡间生活环境。‎ ‎(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了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的内容(为下文……做铺垫),与结尾相呼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如上题中“炊烟升起”“霞光四射”等词语与开头的夏季刚到形成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4)主题方面: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如上题中结尾宁静安详的环境描写深化了主题,增添了小说意味。‎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模式一: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模式二:××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的思想感情;为下文……的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2.社会环境描写作用题“三步走”‎ 第一步:找出具体体现社会环境的语句。‎ 第二步:明确分析社会环境作用的思维角度:‎ ‎(1)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3)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第三步:运用模板,规范作答。‎ 模板:(1)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情节)形成对比。‎ ‎(2)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3)触发……思想(情感)转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血乳 无尽的黑暗,冰凉、坚硬的废墟,孤独、无助,惊恐的他号啕大哭,他的嗓子哭哑了,嘴唇干裂——饿。‎ 突然,他的唇触到了一个柔软的东西,热热的、暖暖的,像妈妈的乳房。他努力地探着身子,干裂的嘴唇一口叼住小小的乳头,用力吮吸着,浓浓的、腥腥咸咸的,不像妈妈的乳汁,妈妈的乳汁是香的、甜的,而且,妈妈的乳汁泉水般源源不断,他吮吸的乳汁却是一滴一滴的。‎ 他吐出乳头,嘶哑着嗓子哭。哭累了,他睡了。‎ 他饿醒了。他的唇又触到了乳头,一口叼住,依旧是腥腥咸咸的,他太饿了,顾不了那么多,用尽全力吮吸着。他口中的乳头触电般地跳了一下,他听到妈妈在虚弱地呻吟,妈妈好像很疼,扭动着身子,呻吟声忽长忽短。妈妈扭动的时候,乳头从他的口中脱落,妈妈似乎在竭力把身子靠近他,当他再次叼着乳头用力吮吸的时候,他听见妈妈那长长短短的呻吟声又开始了。‎ 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他又醒了,妈妈停止了呻吟。他在黑暗中摸索,寻找着妈妈的乳头,当他叼到妈妈乳头的时候,他感觉乳汁比原来多了,像细细的泉水,源源流入他的口中。他大口喝着,口中的乳头又跳了一下,妈妈的呻吟声低低地传来,他停止了吮吸。他一定是把妈妈吸疼了,妈妈的身体却靠得更紧了,妈妈真好,那么痛,还靠过来让他吮吸,他含着妈妈的乳头幸福地睡了。‎ 他是被上面传来的嘈杂声惊醒的,突然惊醒的他大哭起来,被乳汁浇灌过的他哭声嘹亮。上面传来喊叫声:“快过来,这里还有幸存者!”一阵嘈杂的脚步声响过,有人在喊:“孩子别哭,叔叔来救你了!”他哭得更凶了。‎ 哭累了,他又去寻找妈妈的乳头,他把乳头叼在嘴里使劲吮吸的时候,乳汁是凉的,他吐出乳头,他不明白,妈妈的乳汁怎么变成了凉的,是妈妈不爱他了吗?‎ 叔叔在上面喊:“孩子,别哭,坚持住,叔叔一会儿就把你救出去!”‎ 他哭得更厉害了,他一边哭一边用小手拍打着妈妈,他想要妈妈给他喝热的乳汁,妈妈似乎睡着了,一动也不动。‎ 他使劲拍打着妈妈:“妈妈你醒醒!妈妈你醒醒!!”‎ 妈妈真的生气了,妈妈的脸一定板得很严肃,像要下雨的样子。‎ 他伸出小手在妈妈的胳肢窝里轻轻地挠着。妈妈生气的时候,他只要伸出胖乎乎的小手在妈妈的胳肢窝挠几下,妈妈就会扑哧一声笑起来,妈妈笑过后,拍着他肉肉的小屁股说:“你这个小调皮,小坏蛋呀!”‎ 可是今天,他的法宝失灵了,妈妈再也不理他了。他哭得汹涌澎湃,他要用不停的哭声把妈妈吵醒……‎ 他的头顶上空出现了一丝光亮,有人在喊:“看到了,是个男孩!”有人又喊:“孩子闭紧眼睛,别睁开呀!”还有一个女声在喊:“孩子,别怕,我们来接你了!”‎ 他乖乖地闭上了眼睛,一只塑料瓶子递到了他嘴边:“孩子,喝水。”‎ 他张开嘴巴,水缓缓流进他的嘴里,凉凉的,甜甜的。温柔的女声在他喝水的时候不停地对他说:“你是最勇敢的孩子,你知道你在下面坚持了多长时间吗?”似乎是为了强调时间的长度,她停顿了一下说:“72个小时!”他不知道72个小时是多久,他只知道是在夸他棒,就像是他在家里吃了满满的一碗饭后,妈妈朝他竖起大拇指说,你真棒!他想,现在的他就是最棒的了。想到这里,他的嘴边露出了一丝骄傲的微笑。‎ 当救援人员把他和妈妈从废墟下救出来的时候,人们发现这个四岁小男孩的双唇像一朵鲜艳欲滴的花,那个用娇小的身躯保护着小男孩的妈妈的胸部赤裸,在她美丽的胸部上灼灼开放着一朵硕大的红花,那朵红花刺疼了所有人的眼睛。‎ ‎“妈妈”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这个只有19岁的女孩,这个还没品尝过爱情滋味的女孩,这个幼儿园里的最年轻的保育员,在地震来临的时候奋不顾身地扑向惊呆了的男孩。三天三夜,她用少女最纯洁的乳房,用她最无私的乳血挽救了一个孩子的生命,她绝美的乳花开放在所有人的心里。‎ ‎(选自《青年博览》2008年9月下,作者王洋。有删改)‎ ‎1.分析小说开头画线文字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营造了灾难发生后的恐怖、凶险的环境气氛。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具体背景。③为小说情节的发展做了必要的铺垫。(答对两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结构的能力。要求分析开头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可从营造氛围、交代背景、做铺垫等方面思考作答。‎ ‎2.小说的叙述视角是“四岁小男孩”,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小男孩是幸存者,所以以其视角叙述,具有很强的真实感。②四岁小孩懵懂无知,其感受的模糊性可以很好地弥合想象中可能出现的不合理性。③同时,这种模糊性可以让作者有更大的想象空间。(答对两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品味精彩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这是 “真实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典型范例,答“艺术性”时,可考虑想象的独特。‎ ‎3.小说中哪些地方暗示了“妈妈”不是小男孩的妈妈?试做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浓浓的、腥腥咸咸的,不像妈妈的乳汁,妈妈的乳汁是香的、甜的,而且,妈妈的乳汁泉水般源源不断,他吮吸的乳汁却是一滴一滴的。②他伸出小手在妈妈的胳肢窝里轻轻地挠着,可是今天,他的法宝失灵了,妈妈再也不理他了。‎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能力。注意“浓浓的、腥腥咸咸的”“妈妈再也不理他了”等处。‎ ‎4.小说的结尾意蕴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与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深化主题(揭示主题);②将少女的爱升华到母爱的高度;③将少女的精神提升到中华民族面对灾难时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高度;④少女的精神感动了现场的所有人,不仅如此,她将激励所有人在灾难面前要有坚强不屈、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崇高精神。(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要求探究小说结尾的意蕴,大多情况下,小说结尾的意蕴与作品主题相关,涉及思想感情、崇高力量、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等。‎ 课后对点集训 一、[2015·厦门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车站食堂里的老人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在迈奥尔的车站食堂的一角,坐着一个清瘦的老人,生着满脸硬胡子。里加湾的上空,冬天的暴风一阵阵呼啸而过,海岸上覆着很厚的坚冰。透过烟雪可以听见波涛冲击岸边坚冰的声音。‎ 显然这位老人是到食堂里来取暖的。他什么也没有点,无精打采地坐在长椅上,把两只手笼在补得很坏的渔夫短大衣的袖子里。‎ 和老人一起来的还有一条毛茸茸的小白狗。它蹲在老人的脚边哆嗦着。‎ 在老人的邻座上,有一群年轻人,大吵大嚷地喝着啤酒。帽子上的雪融化了,雪水滴到啤酒杯里,漏到熏肠面包上。不过,那些年轻人正在争论一场足球赛,所以没注意到这个。‎ 当一个年轻人拿起面包一口咬下一半时,这条狗忍不住了。它跑到小桌边,举起前脚,阿谀地望着年轻人的嘴。‎ ‎“彼契!”老人轻轻地叫它道,“你多不害臊!彼契,你干吗去打扰人家?”‎ 可是彼契仍然站在那里,只是它的前腿不住地哆嗦,因为举乏了,而耷拉了下来。等到两脚碰到潮湿的肚子时,它便忽然醒悟过来,又重新举了起来。‎ 但是那些年轻人没注意到它。他们正谈得津津有味,且时不时地把冷啤酒倒到杯子里。‎ ‎“彼契!”老人又叫,“喂,彼契!过来!”‎ 小狗很快地摆了几下尾巴,好像告诉老人它听见了,不过它一点儿办法也没有,请他原谅。它不看老人,甚至完全背过身子去。它好像在说:“我自己知道这不好。不过你又不能给我买一块这样的面包。”‎ ‎“唉,彼契,彼契!”老人低声说,因为心里难过,声音有点发颤。‎ 彼契又重新摇了一下尾巴,顺便哀求地看了老人一眼。它好像在请求他别再叫它,别再责备它,因为它自己心里也不好受,若不是万不得已,它是绝不会向陌生人讨食的。‎ 一个颧骨高大、戴着绿色帽子的年轻人终于看见了这条狗。‎ ‎“要吃的吗,狗崽子?”他问道,“你的主人在哪儿呢?”‎ 彼契欢喜地摇摇尾巴,看了老人一眼,甚至轻轻叫了一声。‎ ‎“您是怎么回事,先生?”年轻人说,“您既然养狗就得给它食吃,不然就是不文明。您的狗跟人家讨食吃。我们这儿有法律规定不许讨饭。”‎ 那些年轻人大笑起来。‎ ‎“净是胡说八道,瓦尔卡!”其中一个人喊道,掷给狗一片香肠。‎ ‎“彼契,不许吃!”老人喊道。他的脖子涨得通红。‎ 小狗蜷缩起身子,耷拉下尾巴,回到老人身边,甚至看都没看一眼香肠。‎ ‎“一点渣儿都不许动他们的!”老人说。‎ 他开始痉挛地翻他的衣袋,掏出几个银角子和铜子来,放在掌心上,一面数着,一面吹掉钱上沾着的脏东西。他的手指不住地颤抖着。‎ 他走到柜台边,把几文零钱放到潮湿的台子上。‎ ‎“来一块香肠面包!”老人哑着嗓子说。‎ 女售货员在碟子里放了两块面包,递给了老人。‎ ‎“只要一块!”老人说。‎ ‎“您拿去吧!”女售货员低声说,“我不会因为您受穷的……”‎ ‎“谢谢!”老人说,“谢谢啦!”‎ 他拿起面包到月台上去了。月台上一个人也没有。一阵暴风已经吹过,第二阵暴风正在刮来,不过离得还很远,甚至可以在利耶卢皮河对岸的白色树木上,看见微弱的阳光。‎ 老人坐到长凳上,给了彼契一块面包,把另一块用灰色手帕包起来,藏在口袋里。‎ 小狗痉挛地吃着,老人看着它说道:‎ ‎“唉,彼契呀,彼契呀!真糊涂啊!”‎ 小狗没听他说话。它在吃东西。老人看着它,用袖子揩着眼睛——风吹下了眼泪。‎ ‎(选自康·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食堂里的年轻人以养狗不喂食违法来嘲弄老人,还将香肠丢给小狗,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冷漠和缺乏同情心。‎ B.小说细致地描写了老人掏钱买面包的动作,流露出他对小狗的失望和愤怒,以及对花费的几文零钱的不舍。‎ C.女售货员低声解释多给一块面包的原因,她帮助老人的同时也顾全了他的面子,这种真诚使老人愿意接受她的帮助。‎ D.老人责备小狗彼契糊涂,小狗只顾吃东西,这间接表现了老人内心的孤独与悲戚,增添了小说的悲剧意味。‎ E.本文撷取一个生活片段,通过穷苦人饱受歧视的命运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并善用细节描写来增强感染力。‎ 答案 BE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表现的不是“对小狗的失望和愤怒”,而是受到蔑视之后的愤懑;E项,“饱受歧视”与情节不符,本文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并不明显。‎ ‎2.小说开篇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渲染气氛,为全文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②推动情节发展,恶劣的天气迫使老人进食堂取暖,这才有了与年轻人产生矛盾的情节;③烘托了老人孤独的形象,暗示了他悲惨的命运;④与后文景物描写呼应,使文章更加完整紧凑。‎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以从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在内容上前后呼应等方面考虑,答题时既要用到这些术语,又要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将术语和内容结合起来。‎ ‎3.有人认为“饥饿的彼契”更适合作为小说的标题,你同意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饥饿的彼契”不合适。①小说截取了老人的生活片段,他是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②他在贫困现实中展现出的自尊是作者着重表达的中心思想;③小狗彼契只是陪衬,写它是为了衬托老人的形象。因此,原标题更合适。‎ ‎(示例二)“饥饿的彼契”更合适。①小狗彼契是小说的线索,是它引发了老人和年轻人之间的矛盾;②小狗的“饥饿”体现了现实的残酷,从侧面表现老人悲苦的命运;③小狗因饥饿向年轻人献媚讨好,与老人在困境中保持生命尊严相对比,更突出作品主题。‎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从不适合的角度作答,主要应从小说的主角是人、中心是为了表现人、狗只是陪衬这几方面进行分析。从适合的角度作答,可以从狗是线索、从侧面表现人物、与人物形成对比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2015·温州二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 箫声 阿成 得莫利是一个颇有特点的镇子。几年前我去过那里。正是晚秋时节,将车开上轮渡船过江的时候,那种江风的湛凉,只要想起来,依然水汽弥重地冷在身上。‎ 镇子并不大,被乡间的公路分成两片,大大小小的木房子和石头房子,顺着公路的坡,次第排下去,然后进入那片白桦林。得莫利镇的背后,是那条河道很宽的松花江。江面上,或早或晚,云里雾里,常有远程的驳船通过。江的对岸似乎是竖立起来的山壁。‎ 驳船从那儿通过时,总要拉响汽笛。汽笛声从山壁上空洞地回荡起来,确有一种失魂的感受。‎ 得莫利镇是张广才岭的一部分。深秋时节,山上的树叶经冷霜一煞,变成了多种颜色,红红黄黄,深深浅浅地一配,很绚丽,让人有万分的慨叹。‎ ‎ 先前,齐先生在镇政府工作。我去的时候,便是他陪我。我看出来他很喜欢喝酒。好在他并不请我喝,只是说,你吃菜,你吃菜。然后独自大口地喝酒。齐先生的脸色很苍白,常下意识地用手揩嘴角。总觉得他身上有很多事,但一时又说不清。齐先生很腼腆,不善谈。看出这一层之后,我同他讲话便很注意分寸,态度也很客气。吃过晚饭之后,他固执地留在招待所陪我一会儿。无话可说时,两个人便呆呆地看电视,间或凝神地听从江面上传来的汽笛声。我觉得有些尴尬,便买酒款待他。我吸烟,喝热茶,他一个人一杯连一杯地喝酒,他一边喝酒,一边不时地看着我脸上的反应。我就给他讲我的过去,笑呵呵地讲那些被人欺负的事。‎ 酒喝光,他就准备告辞。院子里的月光很好,兼有几片红叶的点缀,别有一种神奇。他有点犹豫,转过身来对我说,我,我会吹箫,要不我去,去取来,给你吹一曲。我抓了抓他的胳膊,说,明天吧,早点回去休息吧。还要过一个山呢,你家不是在山那头么?霜重道滑,路上小心。‎ 回来,我就歇下了。的确是累了。后来,我在梦里梦见齐先生在廊下吹箫。齐先生吹的是《春江花月夜》,很柔,很动情,把我的泪水都吹下来了。‎ 翌日起来,来到院子里。院子里是厚厚的一层红红黄黄的落叶。踩在落叶上面,看远处的张广才岭,感觉那一层淡雾似有魂灵一般在那儿飘着。招待所的那个女服务员挑水进了院子,见了我的面儿就说,昨黑,老齐过来给你吹箫,你听见了吗?‎ 我说,不知道啊……‎ 你没听见?‎ 听见了,以为是做梦呢。‎ 女服务员说,他坐在院子里吹了一曲,然后,就挟着箫走了。‎ 噢,那我可真有点失礼了。‎ 她说,一个酒鬼,没什么可失礼的。真的。‎ 我很快知道,齐先生的妻子经过几次的反反复复,还是同齐先生离婚了。齐先生将妻子临行前骂他那些刻薄的话,都偷偷地用录音机录了下来。一个人在家没事儿的时候,常放着听,边听边流泪。我还听说,齐先生写得一手好字。后来,手抖得厉害,写不成了。可惜。我以为第二天齐先生会过来,陪我一块吃得莫利鱼,这是头一天约好的。结果换了一个年岁较大的人过来陪我,说齐先生另有公务。我没说什么。‎ 去年听得莫利来省城办事的人说,齐先生自杀了。那人说,喝酒这事儿,他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于是他就把自己杀了……那人又说,齐先生箫吹得好,他一死,夜里没人吹箫了,得莫利好像也死了一样。说着,那人放下茶杯,说,夜里失眠,听听他的箫声,能像个真正的人似的想好多事呢——那样的日子有滋味呀。‎ 齐先生终年46岁。‎ ‎(本文有删改)‎ ‎4.概括齐先生自杀的性格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内向,自尊,脆弱(软弱或自我控制力弱)。‎ 解析 题目要求对齐先生自杀的性格原因进行概括。解答时,要抓住“性格原因”这一分析对象,结合“齐先生很腼腆,不善谈”“他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等内容进行概括。‎ ‎5.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短句,表现了作者感情表达的节制,表达了“我”对齐先生不幸遭遇的伤感、同情和惋惜。‎ 解析 具体分析时,首先要理解“手抖”“写不成”这一状况,体会齐先生当时遭遇的不幸。然后对“可惜”两个字进行分析。应该说,这两个字承载的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是对齐先生遭遇的一种同情与惋惜。而在表达这一情感时,作者运用短句,分明是想节制自己的情感。理解了这些,便不难得出答案了。‎ ‎6.开头三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真实地展现了齐先生生活的环境,烘托了“我”悲伤的感情,为全文奠定了沉重凄冷的基调,与下文张广才岭的雾“有魂灵”照应。‎ 解析 景语都是情语,从全文看,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带有伤感色彩的,因此,开头的景物描写,也应该为表现这一情感服务。通过这三段中的一些关键词,如“湛凉”“冷”“冷霜”等,便可以体会到一种凄冷的氛围。考生在此基础上,结合下文的内容,从环境、情感、基调、情节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7.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我”在梦里梦见齐先生在吹箫这一细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了齐先生高超的吹箫技艺、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和渴望用音乐与“我”沟通心灵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服务员说“昨黑,老齐过来给你吹箫”的情节做了铺垫;给文章增添了梦幻灵动的色彩。‎ 解析 这一细节出现在文章第六段,其中,“很柔,很动情,把我的泪水都吹下来了”表现了齐先生箫声的动听,也反映出齐先生吹箫的技艺很高,能够用这种方式与“我”交流。同时,这一细节所展示的内容与下文的描写也有关系,这一点通过服务员的回答可以知道。对这些内容进行合理组织,便可得到答案。‎ ‎8.作者借“箫声”写出齐先生的“魂”。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齐先生之“魂”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齐先生之“魂”是一种潇洒的姿态和气度。(对齐先生夜晚吹箫、月夜为“我”吹《春江花月夜》后挟箫而去的行为进行探究)②齐先生之“魂”是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对齐先生箫声的内容、听箫人的评价所蕴含的精神内涵进行探究)③齐先生之“魂”是对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或宽容)互相关心的渴望。(对齐先生执意为“我”吹箫、服务员和齐先生的妻子对齐先生的态度等所揭示的心理进行探究)‎ 解析 本题要求探究齐先生之“魂”的内涵。作答时,首先要明确齐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如女服务员告诉“我”齐先生吹完一曲后就挟着箫走了,这表明齐先生是一个很潇洒的人;而得莫利来省城办事的人说的话表明齐先生是一个超脱世俗的有精神追求的人。然后,从齐先生的形象特点出发,探究齐先生之“魂”的内涵即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