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8.50 KB
- 2021-06-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 2020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你与朋友刚刚听了一场演讲,虽然你觉得演讲不是太坏,但在与别人讨论后你会发现,
自己似乎接受了这样的想法:该演讲几乎是垃圾。或者本来你认为这场演讲不是太好,讨论
之后,却觉得这简直就是最精彩最伟大的演讲。
②这种情形在生活中最常见不过了。你和你的朋友都不太喜欢这个演讲,但是你们的理
由都非常微小。可所有的理由汇集在一起,就有足够的证据让你觉得你实际上很不喜欢那场
演讲。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群体成员都极力地将观念表达得比真实的感受还要极端一点,以
引起其他人的关注。这样一来,如果你得出每个人都不大喜欢某场演讲的结论,你就会试图
表达出自己更极端的观点,让大家认为你非常机敏。如果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都这样的话,
群休观点极端化将在所难免。
③无论在生活中的现象还是心理学家的实验中,群体的讨论使群体原来支持的意见,讨
论后变得更加支持,而群体原先反对的意见,讨论后变得更加反对,最终使群体的意见变得
极端化。群体讨论使群体的态度倾向于朝两极方向运动,原来赞成的更加赞成,原来反对的
越发反对。这种现象被社会心理学称为群体极化现象。
④群体极化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叫冒险偏移,另一种叫谨慎偏移。群体极化使一
个群体更加谨慎还是更加冒险取决于全体初始的倾向。如果全体人在一开始倾向于谨慎,那
么结果就是更加谨慎,反之,则更加冒险。
⑤群体讨论之所以导致冒险偏移,其原因在于:第一,群体的责任扩散。在群体讨论和
群体决策中,个人的责任得到扩散,个人对其行为的责任意识明显下降,即使说错了或决策
错误,责任是大家的,平分到每一个人身上的责任仅是很小的一部分,这就增强了人们决策
的胆量。促使人们选择风险更大的决策。第二,群体内的舆论压力。在群体当中,个人的行
为往往会受到群体舆论评价的影响,如果个人谨慎,有可能会被别人嘲笑为胆小鬼,正是出
于此种考虑,个体大多会有意无意地偏向冒险。
⑥反过来,谨慎偏移更多地出现在官方的决策当中,这是因为:第一,自我保护心态。
冒险总是意味着风险,而谨慎可能更为安全,因此多数人出于自我保护,更愿意偏向谨慎的
决策。第二,决策内容与自己的相关性。如果决策与自己的利益关系密切,一般来讲,决策
会趋于更加保守,毕竟这是自己的事情。反之,与自己关系不大的事情。人们会更加冒险,
- 2 -
因为无论结果怎样。自己都不会有太多的损失。
⑦群体极化的后果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趋于极端,从而无法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由此
更易造成错误的决策和行为。群体极化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期间人们对疫
情产生的超乎实际的恐惧。各种民间传言的力量、私下的讨论使人们对疫情严重性的认识更
加强烈了,由此造成集体的恐慌。
⑧谈到群体极化现象时,不能不关注一下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得其渐渐
成为人们包括学生认识各种事物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对学生的计算机教育也变得格外重
要,但是计算机并不总是带给人们积极的影响。在这样虚拟的空间中,网民通常出现严重的
群体极化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网民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网上通过交往后,人们朝偏向
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因此,有必要增强学生的判断力和对极端观点的免
疫力。
《群体倍乘器——群体极化现象》节选自刘儒德主编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日常生活中,群体极化现象并不鲜见,它属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B. 无论是在生活中的现象还是心理学家的实验中,群体的讨论最终使群体的意见变得更加极
端化。
C. 群体讨论之所以导致冒险偏移或谨慎偏移,其原因在于群体的责任扩散和群体内的舆论压
力。
D. 在官方决策过程当中,多数人更愿意偏向谨慎、保守的决策而非冒险的决策,因为冒险总
是意味着风险。这是出自于一种自我保护的心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列举日常生活的情形,并分析出现这种情行的原因,引出本文的中心议题“群体
极化现象”。
B. 文章在分析“群体极化现象”时,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并从“谨慎偏移”和“冒险偏
移”两个方面分析了其产生的具体原因。
C. 文章第五自然段采用了因果论证法,第七自然段采用例证法,共同论证了“群体极化现
象”的相关情况。
D. 文章结尾指出“谈到群体极化现象”就离不开“计算机网络中的群体极化倾向”,使得文
章的观点更加鲜明,说理更加完整。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3 -
A. 如果你得出每个人都不大喜欢某场演讲的结论,你就会试图表达出自己更极端的观点,让
大家认为你非常机敏,这样群体观点极端化就在所难免。
B. 群体极化的后果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趋于极端,从而无法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由此必将
造成错误的决策和行为。
C. 当前由于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肆虐,人们谈“疫”色变,疫情的实际情况让人们对其严重
性的认识更加强烈,从而造成了集体性的恐慌。
D. 当今社会的络的影响是巨大的,而网络中的群体极化使得其中的观点往往走向极端,因此
有必要增强学生的判断力和对极端观点的免疫力。
【答案】1. C 2. D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
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
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C 项,“群体讨论之所以导致冒险偏移或谨慎偏移”混淆概念,原文是说“群体讨论之所以导
致冒险偏移,其原因在于群体的责任扩散和群体内的舆论压力。”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
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
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 项,“就离不开”说法绝对,结合“谈到群体极化现象时,不能不关注一下计算机网络。计
算机网络的发展,使得其渐渐成为人们包括学生认识各种事物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对学
生的计算机教育也变得格外重要,但是计算机并不总是带给人们积极的影响”分析,原文为
“谈到群体极化现象时,不能不关注一下计算机网络”。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
多种多样,有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
- 4 -
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直接
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
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
性句子等。
A 项,结合文本内容“如果你得出每个人都不大喜欢某场演讲的结论,你就会试图表达出自己
更极端的观点,让大家认为你非常机敏。如果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都这样的话,群休观点极
端化将在所难免”分析,选项内容缺少“如果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都这样的话”的条件。
B 项,偷换概念,结合“群体极化的后果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趋于极端,从而无法得出符合实
际的结论,由此更易造成错误的决策和行为”分析,原文是“更易”而不是“必将”。
C 项,“世界各国疫情的实际情况”错,原文是“各种民间传言的力量、私下的讨论使人们
对疫情严重性的认识更加强烈了,由此造成集体的恐慌”。
故选 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
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疫苗的雏形是“牛痘接种术”。本质上,疫苗是一种改造过的病毒或病毒的某一部分,
- 5 -
去掉了病毒的“毒性”,不会伤害人体,但能诱导免疫系统对抗病毒。人体免疫系统具有“记
忆力”,接种疫苗后,免疫系统会记住它的特征。当人体再次接触病毒时,“演习”过的免
疫系统就能快速识别并消灭病毒。当大部分人对病毒具有免疫力时,就能有效阻断病毒传播,
实现真正消灭病毒的目的。对于传染病来讲,疫苗可谓是人类的“终极武器”,但其研发过
程一般都很漫长。
按照通行惯例,疫苗上市前要通过 4 个阶段。先是动物实验阶段,通常需要两个重要步
骤:在适当的动物模型中检测疫苗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在动物身上进行毒性测试。动物实验
后就是历时三期的临床试验:一期初步考察安全性,受试者一般为几十至上百例;二期主要
进行疫苗的剂量探索研究,初步评价有效性并考察进一步扩大人群后的安全性,受试者一般
为几百到上千例;三期则是全面评价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受试者一般为几千到几万例。
(采编自杨萌《全球心急如焚盼疫苗! 专家:8 款疫苗正处于研发前列》《生命时报》2020
年 5 月)
材料二:
2013-2030 年全球疫苗行业市场规模变化趋势及预测全球市场情况
注:表格中年份后的 E 为 estimated,表示为预算数。
数据搜狐网《疫苗行业深度研究分析》
材料三:
- 6 -
4 月 25 日,在第 34 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到来之际,“及时接种疫苗,共筑健康屏障”
主题活动以网络直播的形式举办。直播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
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陈薇深入浅出地向观众介绍了疫苗对人类战胜传染病、提
升人类生存质量方面的巨大作用。对于全民瞩目的新冠疫苗,陈薇介绍了团队目前的研发进
展。新冠肺炎防控的科技支撑,疫苗是最有力的式器之一,我们国家第一时间向 WHO 分享了
我国科学家分离的病毒基因序列。到 3 月 16 日,第|期临床试验正式获批。“我们在 3 月 16
日晚 8:18,给第 1 个志愿者进行了接种。1 期比较顺利,它在 7 天、14 天的安全性都得到
了统计学数据。”陈薇说,“在此基础上,我们进入了第 11 期的研究。目前第期的 508 位志
愿者处于观察期。如果一切顺利,5 月份有望揭盲(在盲法试验结束后,需要进行试验组和对
照组的安全性疗效比较,揭示受试者具体使用的哪个组别的过程就是揭盲,一般进行 2 次揭
盲)。”疫苗研发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程序,通常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是因为,疫苗要大规模
在健康人群中接种,其安全性、有效性需要经过严格验证。疫苗的研发不能在任何一个环节
留下一丝隐患。
在新冠疫苗研发方面,陈薇对世界合作寄予厚望。“希望全世界的共同努力,能够让人
类尽早迎来新冠疫苗的面世。”
(采编自王天暮《新冠疫苗研发到哪步了?这位院士委员透露最新进展》人民政协网 2020
年 4 月 )
材料四:
据《纽约时报》4 月 27 日报道,一旦在下个月的临床试验中证明其有效性,牛津大学詹
纳研究所(Jenner Institute) 的第一批几百万剂疫苗可在今年 9 月上市。
牛津大学何以在全球研发新冠疫苗的竞赛中领先?那还要从他们的科研团队讲起。
该团队此前一直在进行冠状病毒疫苗相关的研究,而之前他们研究的对象,正是同属于
冠状病毒引发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此前,他们已经生产出 MERS 的疫苗,目前正在进行
第二阶段的临床试验。而因为 MERS 和新冠病毒同属冠状病毒,他们直接用生产 MERS 疫苗的
方法,用在新冠病毒上。因此,他们可以用同样的流程,直接试制新冠病毒疫苗。然而,随
着疫情防控举措逐渐取得成效,也给疫苗的开发带来了障碍。牛津大学詹纳研究所主任希尔
教授指出,根据临床试验的道德规范,禁止让参与试验的人类感染上严重疾病。这意味着唯
一能测试疫苗有效性的方式就是在病毒自然传播的地方给人接种。如果疫情防控举措继续减
缓病毒在英国的传播,牛津大学疫苗的临床试验可能无法证明其有效性。因为那些接种了疫
苗的人可能是因为疫情被控制而没被感染,科学家将不得不换个地方再做试验。“我们将不
- 7 -
得不追着流行病跑。”希尔教授称,如果届时英国的感染者太少,他们计划在其他新冠病毒
可能还在传播的地区,如非洲或印度进行临床试验。
(采编自王雅林林容《若验证有效,牛津大学新冠疫苗首批百万剂有望 9 月上市》红星新
闻 2020 年 04 月)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传染病而言,疫苗可谓是人类的“终极武器”,当大部分人通过接种疫苗对病毒具有
免疫力时,就能有效阻断病毒传播,真正消灭病毒。
B. 从全球疫苗行业市场规模变化趋势及预测图可知,疫苗市场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增速先是
起伏较大后逐渐趋于稳定。
C. 对于全民瞩目的新冠疫苗,陈薇介绍了团队目前的研发进展。她表示,团队研究已经进入
到第 II 期,如果一切顺利,疫苗有望 5 月份上市。
D. 临床试验的道德规范,禁止让参与试验的人类感染上严重疾病,因而唯一能测试疫苗有效
性的方式就是在病毒自然传播的地方给人接种。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按照通行惯例,疫苗上市前要在动物身上进行毒性测试,只要完成这一测试就能进入历时
三期的临床试验阶段。
B. 虽然我国手足口病患病人数八年间都在 2000 万上下波动,但死亡人数却呈逐年下降的趋
势,到 2018 年最低。
C. 疫苗是新冠肺炎防控的唯一科技支撑,我们国家第一时间向 WHO 分享了我国科学家分离的
病毒基因序列。
D. 希尔教授称,如果届时英国的感染者太少,他们计划在非洲或印度进行临床试验,因为这
些地区新冠病毒可能还在传播。
6. 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分析新冠疫苗迟迟难以上市的原因。
【答案】4. C 5. D
6. ①疫苗的研发过程一般都很漫长,按照通行惯例,疫苗上市前要通过 4 个阶段的严格测
试。②疫苗要大规模在健康人群中接种,其安全性、有效性需要经过严格验证。疫苗的研发
不能在任何一个环节留下一丝隐患。③疫情防控举措逐渐取得成效,也给疫苗的开发带来了
障碍。
【解析】
【4 题详解】
- 8 -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
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
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 项,“如果一切顺利,疫苗有望 5 月份上市”错误。结合材料三“如果一切顺利,5 月份有
望揭盲(在盲法试验结束后,需要进行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安全性疗效比较,揭示受试者具体使
用的哪个组别的过程就是揭盲,一般进行 2 次揭盲)”分析,原文为“如果一切顺利,5 月份
有望揭盲”。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
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
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
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A 项,“只要完成这一测试就能进入历时三期的临床试验阶段”以偏概全,材料一中“动物
实验阶段,通常需要两个重要步骤:在适当的动物模型中检测疫苗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在动
物身上进行毒性测试”。
B 项,“逐年下降的趋势”错误。由材料二的图表可知,死亡人数并未呈“逐年”下降趋势,
而是忽高忽低。
C 项,“疫苗是新冠肺炎防控的唯一科技支撑”说法错误。材料三可知“新冠肺炎防控的科
技支撑,疫苗是最有力的武器之一”。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与文本有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
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
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题干问的是“请结合以上材
料,简要分析新冠疫苗迟迟难以上市的原因”,立足文本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分析总结即可。
结合文本相关内容“对于传染病来讲,疫苗可谓是人类的‘终极武器’,但其研发过程一般
都很漫长”“按照通行惯例,疫苗上市前要通过 4 个阶段” “疫苗要大规模在健康人群中接
种,其安全性、有效性需要经过严格验证。疫苗的研发不能在任何一个环节留下一丝隐
患”“随着疫情防控举措逐渐取得成效,也给疫苗的开发带来了障碍”等分析回答即可。
- 9 -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
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
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
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
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
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
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
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
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
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双鞋
叶骑
这是雪后的第三天。
天空已经没有纷飞的雪花,地上的积雪也开始融化,这儿一块白,那儿一块白,四周成
了家里的棉花地。
我出门的时候很早,天才刚刚蒙蒙亮。走出家门那瞬间,自己不经意打了个哆嗦,天气
很冷,比下雪的那天更冷,融雪需要吸收空气中的热量,这是我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
我走在重重群山里,山很大,一直蔓延到你眼睛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然后像一扇门一
样,紧紧地关上,让你永远不知道山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所以,从走进校门那天起,“走
出大山”就成了老师们灌输给我的第一个人生信条,而现在,我正走在这条人生道路上,去
乡里的小学上学。
然而,在今天的路途中,我却遇到了一点麻烦,我的胶鞋上有一条缝。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双胶鞋应该是三年前買的,能穿到今天,我跟家人都很满意。但
现在它的使用年限到了,鞋底也已经裂开了,这让我有些手足无措。
融雪打湿了路面,没多久,混合着雨雪和黄土的泥水,通过裂缝渗进鞋里,我的噩梦就
此开始。
起初,我觉得有很多蚂蚁在我的脚板和脚趾头上叮咬,接着,这种感觉成了用母亲纳鞋
- 10 -
底的锥子在脚上戳,再然后,这些感觉全部消失了,自己的脚跟鞋融为了一体,鞋即是脚,
脚即是鞋。
当然,这种感觉并不好受,所以我在中途停下来,在路边找到一些干燥的枯草放进鞋底。
一开始,我觉得自己似乎踩在了家里的棉被上,但没多久,这些枯草也放肆起来,跟我的身
体套起近乎,成了我脚掌的一部分。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到学校的,像是走,也像是飘。但不管如何,当站在校门口
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承受力已经到了极限,于是,我决定脱下鞋,光着脚走进教室,开始
一天的学习。
就在这时,我的眼前闪过一道白光,一个我并不认识的人对着我拍了一张照。后来,我
才知道,这是我们市里一家报社的记者,那天,他正好到学校采风,报道乡下学校在雪后坚
持学习的情况。
一个乡村小孩,背着书包,赤着脚,提着胶鞋,走进校门,身后是一片茫茫白雪。
据说,这张照片一发布,就在网上引发了大轰动,很多人在新闻下面留言,说自己很感
动,有的还打电话到报社,问这是哪所学校?这个孩子现在怎么样了?要捐款救助。
没几天,大批的新闻记者赶到我的学校,有这个社,那个社;有这个报,那个报。他们
要采访我、报道我,问我那天上学遇到了什么情况,以后长大了有什么梦想。
我的老师,还拿来一张报纸,对我说,这是全国很知名的报刊,上面发了我的照片,还
配了一篇评论,评论说:孩子,你吃的苦,将会照亮你未来的路。
我迷迷糊糊的,脑袋有些发胀,每天还要面对很多不认识的记者,人更加糊涂了。
“来,小朋友,你提着胶鞋上学的照片,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大家很关注你,也
很关心你,你有什么话想跟大家说吗?”
我抬起脑袋,看着眼前大大小小的镜头。
我更紧张了,战战兢兢、一字一顿地说:“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它让我学会坚韧、
学会坚强,以后我一定好好学习,走出大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段话,是董老师写给我的,据说他给我前,还让校长看过。
记者们满意地离开了。放学时,我逃一般跑出了学校。
一路上,我一直想着那天上学的情景,想着蚂蚁,想着锥子,想着那些放肆的枯草,它
们让我不寒而栗。
我不喜欢它们,我不愿意赞美它们。
“其实,我想要一双鞋。”
- 11 -
因为,我走在重重群山里,山很大,一直蔓延到你眼睛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
(原载《北京文学》2019 年第 9 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叙事亲切,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便于抒情。
B. 小说运用几处细节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主人公穿着开裂的胶鞋走在泥雪地里
的痛苦。
C. 从“我迷迷糊糊的,脑袋有些发涨,每天还要面对很多不认识的记者,人更加糊涂了。”
可以看出“我”并不理解“我"的照片被刊登出来以及记者们来采访对“我”来说意味着什
么。
D. 小说中用“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与“我不愿意赞美它们”对比,揭示本文主旨是苦难
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8. 文中划线的句子在小说中出现了两次,它们分别有何含义和作用?
9. 请结合文本简述小说以“一双鞋”为标题的好处。
【答案】7. D 8. 第一处:①说明我生活于大山之中,环境艰苦,求学不易。②引出下文,
为我上学途中的那次经历做铺垫。第二处:①交代“我”想要一双鞋的实际原因:山很大,
山路难走,而“我”还要走很长的山路。②“重重大山”既是指实际的大山,又是指阻挡在
我面前的重重困难。③照应前文,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
9. ①结构上:“一双鞋”是本文的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小说由一双裂了缝的胶鞋开始到
“我”想要一双鞋而终。 ②情节上:推动了情节发展。正是由于胶鞋裂开了,我在泥雪里赶
路很痛苦,才不得已脱下鞋,才会有被记者拍照、上报纸、被采访的情节。 ③人物形象上:
在上学赶路途中,一双穿了三年的胶鞋开裂了,“我”承受的刻骨铭心痛苦却从没有放弃上
学的想法,刻画了以“我”为代表的大山里的孩子们物质生活的贫乏和坚毅的意志品质。 ④
主旨上:有揭示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小说结尾处“我”最想要的是“一双鞋”,相比于
大量的宣传报道,感人的豪言壮语,解决实际问题才更直接,更有效,更有意义。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
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
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D 项,理解偏差,小说主旨不是讨论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而是表达相比大量的宣传报道、感
- 12 -
人的豪言壮语,解决实际问题才更直接,更有效,更有意义。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及作用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首先要找到句子在文中的所在
位置,根据上下文,看看句子的表层含义下,是否具有深层含义,比喻义,引申义,句子有
没有指代某种东西,或者作者想传递的特殊情感。句子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点:统摄全篇,
领起下文;承上启下;总结上文等。
“我走在重重群山里,山很大,一直蔓延到你眼睛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这句话在文中出现
了两次,两次的含义和作用都不相同。第一处出现在文章第四段句首,前面三段已经重点交
代了地上的积雪和求学路上的寒冷,然后作者写下这句话,从含义上讲,“重重群山”是说
山之大,“一直蔓延到你眼睛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也是在说山大得一望无尽,由此可知,
“我”是一个生活在大山之中的人,生存环境艰苦;在一个寒冷的融雪的清晨,“我”走在
重重的群山里,为的是去求学,这就暗示了“我”求学的不易。从作用上讲,这句话放在前
面,是为了引出下文,因为冷,因为胶鞋裂开了,“我”在泥雪里赶路很痛苦,才不得已脱
下鞋,才会有被记者拍照、上报纸、被采访的情节。第二处在文章结尾部分,“其实,我想
要一双鞋。因为,我走在重重群山里,山很大,一直蔓延到你眼睛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
从句子含义上看,一个“因为”很明显交代了“我”想要一双鞋的实际原因:山很大,山路
难走,而“我”还要走很长的山路。文中说“我迷迷糊糊的,脑袋有些发胀,每天还要面对
很多不认识的记者,人更加糊涂了”,所以此处的“重重大山”,不仅指实际的大山,也指
阻挡在我面前的重重困难,譬如大量的宣传报道给“我”带来的困惑。从作用上讲,后面划
线的句子照应了前文,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和反思,我们该怎样真正帮助那些
渴望走出大山的孩子,是轰轰烈烈的宣传报道、空喊几声口号,还是默默伸出援助之手,献
上一些实际的救助,哪怕是一双胶鞋。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题目在文中的作用。小说标题作用一般有: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概括小说情节结
构;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具有象征意义;
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寄托作者情感;展开情节,前后呼应;对比讽刺,强化效果;奠
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从给读者的感情来说,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
①结构上:“一双鞋”是本文的行文线索,它贯穿了全文。小说写在一个融雪的寒冷清晨,
“我”脚下的胶鞋裂了缝;“我”特别痛苦,因为“脚跟鞋融为了一体”;到学校门口时,
- 13 -
“我决定脱下鞋,光着脚走进教室”;因为一双鞋,“我”被拍照,被争相采访报道;小说
最后以“我”想要一双鞋而终。 ②情节上:“一双鞋”推动了情节发展。正是在那样一个融
雪的清晨,由于胶鞋裂开了,“我”在泥雪里赶路很痛苦,才不得已脱下鞋,才会有被记者
拍照、上报纸、被采访的情节,可见所有的情节都与“一双鞋”有关。③人物形象上:“我”
“从走进校门那天起,走出大山就成了老师们灌输给我的第一个人生信条”,所以在上学赶
路途中,一双穿了三年的胶鞋开裂了,“我”虽然承受着刻骨铭心痛苦,却从没有放弃上学
的想法,刻画了以“我”为代表的大山里的孩子们物质生活的贫乏和坚毅的意志品质;文章
最后写出“我”的心声,“其实,我想要一双鞋”,正是通过一双鞋表达了主人公的困惑 。
④主旨上:“一双鞋”有揭示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小说结尾处“我”最想要的是“一双
鞋”,相比于大量的宣传报道,感人的豪言壮语,解决实际问题才更直接,更有效,更有意
义。小说以小见大,通过对主人公对“一双鞋”的渴望,反映出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我们
该怎样让山中的孩子真正走出大山,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点睛】小说阅读需要注意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
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
了。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
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阅读小说一
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
具体的作用。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
测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于忠,字思贤,本字千年。弱冠..拜侍御中散。文明太后临朝,刑政颇峻,侍臣左右,多
以微谴得罪。忠朴直少言,终无过误。太和中,授武骑侍郎,因赐名登。世宗即位,寻除左
右侍郎。元禧之谋乱也,车驾..在外,变起仓卒,未知所之也。忠进曰:“臣世蒙殊宠,乃心
王室。臣父领军,付留守之重计,防遏有在,必无所虑。”世宗即遣忠驰骑观之,而烈分兵
严备,果如所量。世宗还宫,抚背曰:“卿差强人意。”赐帛五百匹。又曰:“先帝赐卿名
登,诚为美称,朕嘉卿忠款,今改卿名忠。”父忧去职。未几,起复本官。迁.司空长史。于
时太傅、录尚书、北海王详亲尊权重,将作大匠王遇多随详所欲而给之。后因公事,忠于详
前谓遇曰:“殿下国之周公,所须材用,自应关旨。何至阿谀附势,损公惠私也?”遇既不
- 14 -
宁,详亦惭谢。寻迁散骑常侍,兼武卫将军。每以鲠气正辞,为北海王详所忿,面责忠曰:
“我忧在前见尔死,不忧尔见我死时也。”忠曰:“人生于世,自有定分,若应死于王手,
避亦不免;若其不尔,王不能杀。”详因忠表让之际,密劝世宗以忠为列卿,令解左右,听
其让爵.。于是诏停其封,优进太府卿。高肇忌其为人欲密出之乃言于世宗称中山要镇作捍须
才以忠其器能宜居其位 于是出授安北将军、定州刺史。世宗既而悔之,复授卫尉卿,领左卫
将军、恒州大中正。密遣中使诏曰:“自比股肱褫落,心膂无寄。方任虽重,比此为轻。故
辍兹外任,委以内务。当勤夙无怠,称朕所寄也。”神龟元年,忠薨,年五十七,谥武敬公。
(节选自《魏书·于忠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肇忌其/为人欲密/出之乃言/于世宗称中山要镇作捍须/才以忠器/能宜居其位。
B. 高肇忌其为人/欲密出之/乃言于世宗称中山/要镇作捍须才/以忠器能/宜居其位。
C. 高肇忌其为人/欲密出之/乃言于世宗/称中山要镇/作捍须才/以忠器能/宜居其位。
D. 高肇忌其/为人欲密/出之乃言于世宗/称中山要镇作/捍须才以忠器/能宜居其位。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古代指男子二十岁。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以示成年,但身体还不强壮,故称“弱
冠”。
B. 车驾,一是指马驾的车,二是指天子所乘坐的车,也用作天子的代称。文中“车驾”指的
是世宗。
C. 迁在古代指晋升或调动官职。文中指升迁,还有“拔”、“擢”、“陟”、“拜”都表示
升迁之意。
D. 爵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
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忠思虑周全,料事如神。元禧谋反之际,于忠料到父亲留守京城,定会有所防备,劝皇
帝不必担心,最终果然如于忠所料,他也得到了皇帝的赞赏。
B. 于忠正直敢言,一心向公。他劝说北海王元详不要趋炎附势,损公肥私。这让元详非常惭
愧。
C. 于忠正义凛然,胸怀坦荡。面对北海王元详的责备,他有理有据地回应道:人生自有定数,
非人力可改。
D. 于忠忠心耿耿,深受器重。世宗曾因听信高肇的话,将于忠调出京城,不久就后悔了,又
- 15 -
将他召回京城,委以重任,还将他比作自己的股肱。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明太后临朝,刑政颇峻,侍臣左右,多以微谴得罪。
(2)每以鲠气正辞,为北海王详所忿,面责忠曰:“我忧在前见尔死,不忧尔见我死时也。”
【答案】10. C 11. C 12. B
13. (1)文明太后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刑法政令很严厉,身边的侍臣,多数因为小的罪过而
获罪。(2)于忠经常因为其刚正不阿的气度和正直的言辞,被北海王元详怨恨,元详当面责
备于忠说:“我担心先看到你死,而不担心你看到我死的时候。”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
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
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
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
则。
“为人”作忌惮的宾语,所以“忌其为人”要连在一起,排除 A 项、D 项;
“称”是说的意思,后面为“称”的内容,“称”和“中山要镇”应该连在一起,排除 B。
句意:高肇忌妒于忠的为人,想要暗中把他排挤出京师,就向世宗进言,说中山是重镇,捍
卫它需要人才,凭于忠的才能,适合担当此任。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
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
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 项,“‘拜’都表示升迁之意”错误。“拜”指授予官职,没有升迁之意。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
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
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 16 -
B 项,“他劝说北海王元详”错误。结合“忠于详前谓遇曰”分析,于忠是当着北海王元详的
面劝说王遇,不是劝说元详。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
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
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峻”,严厉,苛刻;“左右”,身边的;“以”,介词,因为;“微谴”,轻微的罪
过。(2) “以”,介词,因为;“鲠气”,为刚直不阿的精神气度;“辞”,言辞;“忿”,
愤怒,怨恨;“为……所”,被;“为北海王详所忿”(被动句);“尔”,你,你的。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
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
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
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
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于忠,字思贤,本字千年。于忠二十岁时被授予侍御中散一职。文明太后亲临朝廷处理
政事,刑法政令很严厉,身边的侍臣,多数因为小的罪过而获罪。于忠为人朴实正直,话又
少,终 究没有过错。太和年间,于忠被授予武骑侍郎一职,因此被赐名为登。世宗即位,不
久(于忠) 任左右郎将。元禧谋反之际,世宗在外面,(由于)事变发生得急促,世宗不知道怎
么办才好。于忠进言说:“我世代蒙受特殊的恩宠,于是忠心于王室。我父亲统领军队,被
托付留守的重任,一直在注重防备镇遏,一定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世宗立即派遣于忠骑马
疾行去观察,而于烈分派兵力严加防备,果然像于忠所估量的那样。世宗回宫后,抚着于忠
的脊背说:“你比较令人满意。”赐给他五百匹帛。(世宗)又说:“先帝赐给你名字为登,
确实是好名字,我赞许你的忠诚,现在更改你的名字为忠。”于忠为父亲守丧而辞去官职。
没过多久,又被起用恢复原职。升任司空长史。当时太傅、录尚书、北海王元详被(皇上)亲
近敬重而权力大,将作大匠王遇经常按照元详的要求供给他。后来因为处理公事,于忠在元
详面前对王遇说:“殿下如国家的周公,所需要的器用,自然应当先取圣旨,何至于阿谀奉
承依附权势,损害国家的利益而使私人获利。”王遇心中不安,元详也惭愧道歉。不久升任
- 17 -
散骑常侍,兼任武卫将军。于忠经常因为其刚正不阿的气度和正直的言辞,被北海王元详怨
恨,元详当面责备于忠说:“我担心先看到你死,而不担心你看到我死的时候。”于忠说:
“人生在世,自然有预定的命运,如果我应当死在大王手里。逃避也不能幸免;如果天命不
是这样,大王也不能杀死我。”元详趁着于忠上表辞让的时候,暗中劝世宗任命于忠为列卿,
让世宗解除他进臣的职务,听任他辞让爵位。于是世宗下诏停止于忠的封拜,优待晋升他为
太府卿。高肇忌妒于忠的为人,想要暗中把他排 挤出京师,就向世宗进言,说中山是重镇,
捍卫它需要人才,凭于忠的才能,适合担当此任。于是世宗将于忠调出京城并任命他为安北
将军、定州刺史。世宗不久就后悔这样做了,再次任命他为卫尉卿,兼任左卫将军、恒州大
中正。(世宗)秘密派遣宫中的使者下达诏令说:“自从近来将你这位辅佐得力的大臣发落出
去,我好比大腿和大臂被解下,心怀大计无人托付。地方的职责虽然很重要,与此相比是轻
的。所以中止这一外任,把朝廷事务交付给你。你应当勤勉肃敬不要懈怠,符合我的寄托。”
神龟元年,于忠去世,时年五十七岁,谥号武敬公。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①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②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①建业:原名秣陵,三国时吴主孙权迁都于此,改称建业。旧城在今江苏南京市南。②
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
14.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首联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二字。诗人伫立江边,又
暗切了题中的“送”字。“微雨”“暮钟” 营造了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氛围。
B. 本诗颔联虽是写景,但“迟”“重”二字用意精深,实是诗人内心感受的反映,表达了诗
人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C. 本诗颈联实写诗人在长江入海口送别友人,又见江岸之树,栖身于雨幕之中,彼此依依不
舍。
D. 本诗尾联,诗人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离愁别绪喷涌而出,用一个
- 18 -
“比”字,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
15. 请从动与静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和颈联。
【答案】14. C 15. ①诗歌颔联和颈联描写的景物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②
颔联中“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动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
③颈联中“海门”“浦树”为静,但“海门似有波涛奔流,浦树可见水雾缭绕”,这又显出
相对的动。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
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
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
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C 项,“实写”错误,并非实写。海门是长江入海处。但南京临江不临海,离海门有遥遥之距。
李曹的东去,就视觉范围而言,即指东边很远的江面,实际上是看不见的,因而诗中直言“不
见”。遥远的海门似有孤舟漂泊,所以诗人极目而视,神萦魂牵。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
类试题解答时,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
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
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本题题干已经明确提示“从动
与静的角度赏析”,需要结合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写了哪些动景,哪些静景,点明效果。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帆来”“鸟去”为动,船帆沾湿后沉沉的变的显重了,慢
慢行走,归鸟途中缓缓低飞。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长江的入海口在很遥远幽深的东方,无法望见。远处江边的
树木淋着暮雨,水气弥漫。“海门”“浦树”为静,但海门似有波涛奔流,远处江边的树木
淋着暮雨,水气弥漫,这又显出相对的动来。从景物状态看,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
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
- 19 -
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锦瑟》中,李商隐通过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一种较为成熟的人生经验:
有些东西,在我们尚未失去之前,就已经若有所失了。
(2)白居易在《琵琶行》开篇的诗句中,有两句分别运用了互文和借代手法,表达出朋友离别
时情不尽兴的凄凉场面,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
(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回归”是陶渊明诗作中经常被描写的对象,类似
的意思,他在《饮酒(其五)》中表述为: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此情可待成追忆 (2). 只是当时已惘然 (3). 主人下马客在船
(4). 举酒欲饮无管弦 (5). 山气日夕佳 (6). 飞鸟相与还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
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
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惘”“夕”,学生记
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文物的聚散回归与国家治乱
兴衰_____,紧紧牵动中华儿女的心弦。晚清以来,大量珍贵文物蒙受劫掠、走私、倒卖,如
游子飘零,流散他乡、沦为国人心中梦牵魂绕的等候,难以抚平的伤痛。中央人民政府,在
新中国成立伊始,_ _、严控国门,迅速扭转珍贵文物流失局面;( )进入新时代,
布局谋篇,大国外交,拓展塑造文物追索返还新局面。国之所倡,民之所随,四海之内,_ __,
每一件流失文物回归的背后,汇聚的是人类文明 的不竭动力,这份动力让中国巍然
屹立在世界东方。
17. 在上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息息相关 建章立制 一心同归 薪火相传
B. 休戚相关 建功立事 殊途同归 一脉相承
C. 休戚相关 建章立制 一心同归 薪火相传
D. 息息相关 建功立事 殊途同归 一脉相传
- 20 -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晚清以来,大量珍贵文物蒙受劫掠、走私、倒卖,如游子飘零,流散他乡,沦为国人心中
难以抚平的伤痛,梦牵魂绕的等候。
B. 晚清以来,大量珍贵文物惨遭劫掠、倒卖走私,如游子飘零,流散他乡,成为国人心中难
以抚平的伤痛,梦牵魂绕的等候。
C. 晚清以来,大量珍贵文物惨遭劫掠、走私、倒卖,如游子飘零,流散他乡,成为国人心中
梦牵魂绕的等候,难以抚平的伤痛。
D. 晚清以来,大量珍贵文物蒙受劫掠、倒卖、走私,如游子飘零,流散他乡,成为国人心中
梦牵魂绕的等候,难以抚平的伤痛。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摸索探寻文物回归可行路径,实践创新,合作共赢;
B.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摸索探寻文物回归可行路径,合作共赢,实践创新;
C. 改革开放以来,实践创新,合作共赢,摸索探寻文物回归可行路径;
D. 改革开放以来,合作共赢,实践创新,摸索探寻文物回归可行路径;
【答案】17. A 18. B 19. C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
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
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
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息息相关:比喻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可指人,也可指事物。休戚相关:
比喻忧喜、祸福彼此关联。一般只能指有祸福可言的人、集团、国家等相互间的关系。第一
空,结合“文物的聚散回归与国家治乱兴衰”分析,应该是“息息相关”,故排除 B 项、C
项。
建章立制:指建立章程,定立 制度。建功立事:指建立功勋,成就大业。第二空,结合“新
中国成立伊始”“严控国门”等分析,应该是“建章立制”,故排除 D。
一心同归:比喻齐心趋向同一目的。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
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局。此处主要讲四海之内,齐心协力,追求同一目的。应该
是“一心同归”。
- 21 -
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一脉相承: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问之间有继承关
系。第四空,结合“人类文明”分析,应该是“薪火相传”。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
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
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从词语搭配上,“蒙受”“劫掠、走私、倒卖”搭配不当,故排除 A 项、D 项。
从词语排序上,正确的顺序是“劫掠”“倒卖”“走私”;“成为国人心中难以抚平的伤痛,
梦牵魂绕的等候”,故排除 C。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
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
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
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与下文“进入新时代,布局谋篇,大国外交,拓展塑造文物追索返还新局面”结构一致,三
个分句主语相同,可省略,故排除 A 项、B 项。
先“实践创新”再“合作共赢”,排除 D 项。
故选 C。
【点睛】对实词的辨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意侧重点、词语
的词意的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②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③辨析
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要在具体语境中辨析词语的“同中之异”。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________。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________,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
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说没有
中华文化繁荣兴盛,_________。
【答案】 (1). 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 (2). 也不是盲目排外 (3). 就没有
- 22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
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
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
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第一处,结合“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
升华”分析,主要讲人类社会跃进及文明升华对文化的影响,即“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
进步”。
第二处,结合“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分析,前
面讲“绝不是”,后面为“而是”,此处需要填入“也不是……”,主要讲“传承文化”,
可以填入“也不是盲目排外”。
第三处,结合“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说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等分
析,此处主要讲文化和民族的关系,即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
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
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
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
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
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
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
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
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
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
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请将下面这段新闻报道压缩为一句话新闻。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35
个字。
截至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已经蔓延到全球 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共抗疫情的关键时刻,
美国一些政客和高管持续不断地把中国地名与病毒联系起来,大肆污名化,引起了包括中国
在内的国际社会极大义愤。在 3 月 25 日举行的七国集团(G7) 外长会议上,美国国务卿蓬佩
- 23 -
奥试图以中国地名命名新冠病毒,遭到了欧盟国家的明确拒绝。后美国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决
议明确写入“新冠病毒源于中国”也遭到拒绝。
【答案】美国企图通过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污名化的行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义愤。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考点,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
文,了解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此题还要注意新闻的特点。一句
话新闻拟写原则:要审清题干要求和限制性信息。要结合文体选用筛选方法和技巧。要尽量
用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新闻开篇是导语,总领下文。结合“美国一些政客和高管
持续不断地把中国地名与病毒联系起来,大肆污名化,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极大
义愤”分析,行为为“美国企图通过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污名化”;影响为“这一行为引起
国际社会极大义愤”,然后用流畅的一句话表述即可。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新冠肺炎疫情把“健康、体育锻炼”再次拉回大众视野,公众体育锻炼、强身
健体的需求更加旺盛。体育运动的价值伴随着这场突如其来的战“疫”愈发凸显。新冠肺炎
患者,由许多病例分析可见,出现重症和死亡的绝大多数是老年人和体弱有疾病的个体,反
之中青年和体质好、心态好的人员,虽然感染,但康复的概率较高。不得不说,在疾病面前,
再高超的医术也需要强健的体质做基础。
材料二:丰衣足食的现代生活,肥胖、亚健康等隐疾让健康显得异常宝贵。世界卫生组
织把缺乏运动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四大因素,美国把运动列为可预防死亡因素的第二位。
毋庸置疑,体育运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显重要。个人体质的下降不仅对个人生活造
成不良影响,而且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潜在危机。
材料三:“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连续 26 年下滑,这个势头尚未停止。全国青少年体质
健康调查报告表明,近年来学生肥胖率迅速增加,眼睛近视比例逐年上升且低龄化趋势明显。
没时间锻炼,怕运动受伤,沉迷电子产品是阻碍青少年运动的主要原因。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一名高三年级学生的身份,给全校(统称“光明中学”)同学写一封倡议
书,要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积极参与锻炼,营造活力校园
- 24 -
亲爱的同学们:
激情澎湃的学校冬季运动会,你是否参与其中了?看着运动健儿们奔跑在红色的跑道上,
你是否也会有一种冲动想要为班级争光?
运动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预防疾病发生。在
体育锻炼过程中,自然界的各种因素也对人体产生作用,如日光的照射、空气和温度的变化
以及水的刺激等都会使人体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
体育运动还能使人体态健美、身姿挺拔,体育锻炼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国家设立全民健
身日,教育部号召学校开展冬季阳光晨跑。丰富社会体育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
要,是促进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目标迈进的需要。
古希腊山岩上刻着这样一句格言:“如果你想变得睿智,跑步吧!如果你想保持健康,
跑步吧!如果你想更加健美,跑步吧!”体育是跃动的音符,体育是舞动的旋律,体育是运
动的艺术!拥有一个健康强壮的体魄是每个人的追求。
而在现实中,摆在我们眼前的是并不乐观的事实:越来越多的同龄人沉迷于电子产品而
忽视体育锻炼,就是校运动会,很多同学都待在宿舍里看电视剧、打游戏,在不知不觉间成
为“眼镜”生。“生命在于运动”,健康的身体人人都可以得到,其关键是坚持运动。
同学们,都运动起来吧。走出宿舍、走出家门,走到操场上来,走到阳光中去,去呼吸
新鲜的空气,沐浴和煦的阳光,踊跃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我衷心希望大家都有一个健
康的身体,可以更好地投入学习。为此,我向光明中学全体同学发出倡议:
一、倡导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早睡早起,不熬夜,坚持锻炼;
二、充分利用学校已有体育资源、健身场地,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三、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做到我参与、我快乐;
四、参加适合自身锻炼的体育社团,提高体育兴趣,提高自身身体素质;
五、了解体育常识与健康生活知识,参加志愿者活动,磨砺自己,奉献社会。
希望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加强自身的身体素质。相信,只要每天坚持锻炼,
大家定会营造一个活力与魅力同在的校园!
一名高三年级同学
2020 年 5 月 5 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
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
- 25 -
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并思考“健康和体育锻炼”的重
要性,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
意作文。
【审题】本题的作文题材主要内容是健康和体育锻炼。材料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凸显“健康和
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这是体育锻炼对预防和抵御疾病的直接实用价值,也属于个人价值。
材料二是体育锻炼对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作用。个人健康与国家、社会发展存在紧密联系。
材料三是中国青少年的健康状况分析。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民身体素
质水平和将来国家综合实力。青少年从事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时代担当,也是
国家未来接班人责任意识的体现。题干要求“请结合材料内容,以一名高三年级学生的身份,
给全校(统称‘光明中学’)同学写一封倡议书,要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此材料既切合时
代精神,又贴近学生生活,着眼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限定“倡议书”文体,突出语言
的交际功能。作文明确要求写倡议书,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倡议书的格式。可以综合结合三
则材料内容,主要围绕“青年”“健康”与“体育锻炼”分析立意。
参考立意:1.少年强则国强;2.身体是革命的本钱;3.健康强国;4.锻炼健康体魄,创造美
好生活等。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确定标题“让运动成为一种风尚”,文章标题把“运动”与“风
尚”结合起来,带来一阵清风扑面的感触。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选择毛泽东和钱伟长热爱体
育运动的素材,阐述强健的体魄对成就事业的重要性,再以中国女排的精神来强调体育运动
中的爱国情怀,激发读者对体育运动的热情。文末发出倡议,可以表达对青年学生的期望,
也可照应了文章主旨。
【素材】1.热爱运动,才会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强健的身体,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是一个
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之基,是一个国家保卫祖国的坚实后盾。它是我们奋斗的基础与保障,
是每个人都不能舍弃的珍宝。古有祖逖闻鸡起舞,今有主席倡导锻炼。因此,以运动为荣,
便是当今时代的风尚。
2.毛泽东热爱运动,他曾言:“体育者,养身之道也。”他年轻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
舟”,成为国家主席以后,“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正因如此,
他才能在革命生涯中精力充沛,无论遇到怎样的坎坷荆棘,都能去正视、面对,在众望所归
中成为开国领袖。科学家钱伟长,是科学界有名的“超级球迷”,入选国家队、创办大学生
足球赛、资助女足队员,对足球的热爱贯穿了他的一生。拥有驰骋于绿茵场锻炼的体质,才
- 26 -
能在一次次的科研活动中坚持下去,成就自我。
3.同学们,要想创造出美好的未来,就必须践行运动这一时代风尚。因运动不仅是身体素质
上的提高,更是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最好方式。少年强则国强,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
坚持运动,为打造一个更加良好的风尚而努力。
4.运动有我,强国有我。作为中学生,要让运动的风尚传扬至全国各地,我们不仅要做倡导
者,更要做实践者。让我们在运动的海洋中遨游,为祖国的运动事业而奉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
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
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
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
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
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
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
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
空间。
- 27 -
相关文档
-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小说2021-06-068页
-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2021-06-067页
- 安徽省宣城市七校2019-2020学年高2021-06-0627页
- 湖北省第五届高考测评活动2020届高2021-06-0624页
- 【语文】山东省泰安肥城市2020届高2021-06-0614页
-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标点2021-06-062页
-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2021-06-0616页
- 【语文】湖南省张家界市2019-20202021-06-0616页
- 高中语文精品课件-7山中与裴秀才迪2021-06-0629页
-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三小说阅读2021-06-06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