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50 KB
- 2021-06-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课内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仪封人请见 见:引见 多见其不知量 多:称赞
B.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责:要求 尧舜其犹病诸 病:生病
C.义之与比 比:比较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 攘:窃取
D.春省耕而补不足 省:视察 何以利吾家 家:卿大夫的采地食邑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推断能力。答题步骤:(1)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2)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3)借助方法,主攻难点。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A项,“见”应为“会见”;“多”应为“只是” ;
B项,“病”应为“不足”;
C项,“比”应为“亲近”“靠近”“相近”;
故选D。
2.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B.生而知之者,上也
C.民之归之,由水之就下 D.往送之门,戒之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掌握通假字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调动知识储备和联系句子的语境,来判断得出通假字。
A 项,“要”通“约”,约定、交情;
C项,“由” 通“犹”,好像 ;
D项,“戒”,通“诫”,告诫;
故选B。
3.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富而可求者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有杀生以成仁
C.卒之东郭墦间 望之不似人君
D.则齐国其庶几乎 不得志独行其道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能力。虚词的数量同实词比较起来要少得多,但用法非常灵活,因而复习要正确地掌握和使用确实不易。在虚词的辨析使用中要注意多分析比较其差异,重点掌握一些易用错的虚词及关联词语的搭配和所表示的关系。通过增强语感,有意识地体味它们在句中的作用来提高虚词的辨析运用能力。题型以几个容易出错的虚词的辨析、关联词语的搭配运用为主,干扰点为其中虽常见但不易辨识的虚词。
A项,两个“而”,相同。均为连词,表假设,如果;
B项,不同。第一个“以”,介词,凭借;第二个“以”,连词,来;
C项,第一个“之”,动词,到;第二个“之”,代词,他;
D项,第一个“其”,副词,大概;第二个“其”,代词,自己;
故选A。
4.下列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A.苟为后义而先利 B.饭蔬食饮水 C.庶民子来 D.求也退,故进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状语(3)形容词作动词(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5)使动用法(6)意动用法(7)数词有时也活用为动词。
例句: 阶,名词作动词,竖起梯子。
A项,后,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后”;
B项,饭,名词作动词,吃;
C项,子,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
D项,进,使动用法,使……进;
故选B。
5.下列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祭祀以时 ②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③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④暴见于王 ⑤其何以行之哉⑥不吾知也 ⑦至,则行矣 ⑧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⑨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⑩君子笃于亲
A ①②⑧/③⑦/④⑤⑥⑨/⑩
B.①⑩/②⑧/③⑦/④/⑤⑥⑨
C.①⑩/②④⑧/③⑦/⑥⑨
D.①②⑧/③⑤⑦/④⑥⑨/⑩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熟悉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固定结构。
①属于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以时祭祀”; ②属于判断句,“者……也”表判断;③属于省略句,必以(之)告新令尹;④属于被动句,“见于”表被动;⑤属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其以何行之哉”; ⑥属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不知吾也”;⑦属于省略句,至,则(那人)行矣;⑧属于判断句,“……也”表判断;⑨属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不修德,不讲学”;⑩属于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君子于亲笃”;
故归类为①⑩属于状语后置句;②⑧属于判断句;③⑦属于省略句;④属于被动句;⑤⑥⑨属于宾语前置句。
故选B。
【点睛】文言文中常见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式、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被动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状语后置是指在古代汉语中,介词结构(介宾短语)或某些副词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的现象。因后置的状语主要是介词结构,所以状语后置句又叫介词结构后置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可以有“为”“见”“于”等标志。
6.下列全部属于先秦诸子散文的一组是( )
A.《论语》《左传》《孟子》《吕览》 B.《庄子》《墨子》《战国策》《韩非子》
C.《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韩非子》 D.《诗经》《老子》《墨子》《孟子》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调动知识储备,通过比对,分析、筛选得出最佳答案。
A项,《吕览》不属于先秦诸子散文;
B项,《战国策》不属于先秦诸子散文;
D项,《诗经》不属于先秦诸子散文;
故选C。
【点睛】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春秋末、战国初,代表作有《论语》和《墨子》,前者为纯语录体散文,后者则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代表作是《孟子》和《庄子》,前者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后者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代表作是《荀子》和《韩非子》,在先秦散文中都已经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它们的篇幅由短而长,风格由简朴而开拓、纵恣,代表着春秋战国时代各个阶段的理论文。
二、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孝的普适性首先是因为它产生于子女对父母的依恋和爱慕之情。只要人类继续生存繁衍,就需要父母,就会产生孝。现代社会虽然“先意承志”式的赡养有违人格自由和独立,但我们仍可将孝转变成一种和谐的亲子之情,即用契约关系调节成年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过这种契约关系不仅是利益的交换,还是利益和感情的对等,也就是用“父慈子孝”式感情对等来主导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和责任,从而避免家长制和家庭成员间的过度依赖和寄生。当然,有人可能反驳东亚之外的社会并不强调孝,特别是欧美社会,其社会发达程度高于中国。这种反驳并不能否定这些社会存在孝的情感。相反,在这些社会中,年迈的父母也常常以子女能够给予经济资助和精神关怀而骄傲,变相地说明他们也需要孝。而且,人是社会的动物,需要别人的关心和认可以获得生存的意义。儒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孝不但维持了家庭的温情,而且增强了家庭成员的社会生存能力。
其次,孝是仁爱他人的开端和基础。只要我们崇尚友爱和谐的社会关系,就必须从爱父母开始。基于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因为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父母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最为关键,恩情最深,如果不爱父母,则这个人爱别人也值得怀疑。因此,孝是仁之根源,所有爱人的情感都是在孝之上生长和累积起来的。孝的推广就是将对父母的爱推及于家庭、家族以外的人和物。西方人施爱的对象仍然是从父母子女开始,而不是陌生人,尽管其家庭成员的关系不主要是用孝来调节。由此,我们得出结论说,只要人类家庭存在,只要人类还有爱他人之心,作为爱父母的孝的情感就会自然生起,而且外溢到家庭之外。
最后,孝与忠是两种不同质的社会关系,孝没有导致忠的必然性。因此,从批评君主专制的角度来批评孝是比较牵强的。“君明臣忠”“君义臣行”要求君臣以义或理相合,君不义不明,臣可以弃之而去。“父慈子孝”要求父子以仁爱相合。纵然原则上父不慈,子可以不孝。现实中父子关系往往因为血缘亲情的作用,而不会像君臣关系那样容易破裂。血缘上的亲近虽然可以通过“拟亲情化”扩展到君臣关系,但这种扩展毕竟是一种虚拟,经不起感情和利害变故的冲击。
明白了忠、孝的区别,我们就可以将儒家的家庭伦理从政治中分离出来,以孝来调整家庭成员的关系和美化风俗,而以契约和法律来调整官员与民众的关系,而避免那种“父母官”的专制倾向。
(摘编自谭明冉《孝的普适性与宗教性》)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运用驳论的方法,通过反驳对立观点来论证孝是一种普适性情感。
B.作者以儒家的“仁”为依据,证明了西方社会同样存在带有普适性的孝。
C.作者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将孝与忠进行对比,从而证明孝比忠更具有普适性。
D.对于孝的普适性,文章逐层分析,层层递进,最后点明孝的现实指导意义。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现代社会和谐的亲子之情的“先意承志”式的赡养不利于人格的独立。
B.欧美社会中老年人需要子女的经济资助与关怀,实质上也是一种契约关系。
C.西方人施爱的对象始于父母子女,这一点迥异于儒家提出的“仁”的概念。
D.血缘亲情无法真正通过“君明臣忠”的“拟亲情化”关系扩展到君臣关系。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爱人”之心不但催生爱父母的孝,同时也推广到了家庭、家族之外。
B.“父不慈,子便不孝”的命题不成立,因为父子关系可以经受得起某些冲击。
C.只要父母子女之间建立起权利和责任关系,就能避免家庭成员间的寄生状态。
D.“父母官”专制倾向的产生,与混淆了家庭伦理与官员、民众的政治伦理有关。
【答案】7.B 8.D 9.C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证明了西方社会同样存在带有普适性的孝”,曲解文意。第一段说“东亚之外的社会并不强调孝,特别是欧美社会”。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基于现代社会和谐的亲子之情的‘先意承志’式的赡养”,理解有误,“先意承志”式的赡养并非基于现代社会和谐的亲子之情。原文说“但我们仍可将孝转变成一种和谐的亲子之情”,“转变”就表明不是本来如此;
B项,“实质上也是一种契约关系”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变相地说明他们也需要孝”,并非契约关系;
C项,“迥异于儒家提出的‘仁’的概念”理解有误,儒家“孝的推广就是将对父母的爱推及于家庭、家族以外的人和物”与“西方人施爱的对象始于父母子女”,有相同之处,并非“迥异”的关系。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项,“只要……就”的关系判断不当,说法过于绝对,文中说“不过这种契约关系不仅是利益的交换,还是利益和感情的对等,也就是用‘父慈子孝’式感情对等来主导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和责任,从而避免家长制和家庭成员间的过度依赖和寄生”,意思是用这种契约关系来主导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和责任,可以避免家长制和家庭成员间的过度依赖和寄生。故选C。
【点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失语的秋天
符浩勇
天才蒙蒙亮,老黄便起身打点行装。透过窗户,依稀可见小村高矮错落的瓦房升起的袅袅的炊烟,疲惫的脸孔不由掠过一缕悲哀,他感受到一阵迷惘、屈辱和压抑……
两个月前,他作为县农业合作银行的信贷员,被抽调来到四英岭下小村蹲点扶贫。他的目光盯住了村后一片弃荒而又不可多得的红碱土地。年初,他看到一本科技杂志刊载红碱土地培植西洋香菇获高产的经验,他也去函联系购买了少许菌种,意想谋求推广。
他不会忘记他发动大伙儿培植西洋香菇的那个夜晚。低矮剥落的村部小屋,人声嚷嚷,挤着村中的父老兄弟姊妹。
村长姓李,睨着眼,干咳两声,说:“老黄是镇上营业所的,从科技兴农着眼,有心让大家脱贫致富,大家欢迎!”小屋里,响起了噼里啪啦的掌声。
他咧口一笑,从一只衣袋里掏出一把菌种,说:“这是西洋香菌种,一月余一个种植周期,希望大家都种上。五元一斤,不过现在不收钱,等秋天收获后再从菇菜款中扣……”
“那样金贵的西洋香菇,恐怕我们侍养不活。”有人顾虑说。
“种植技术,由我负责,种不活的不收钱。不过有个条件,菇菜收获了,一定卖给我,每公斤十元。”
“哟,每公斤十元。”屋里人吵嚷起来。
“老黄,真能那样,你算是为大伙儿办了件积德事!”
“只怕嘴说不算,等种出菇菜,你不收,一拍屁股走了,怎么办?”
他手一挥,说:“大家不要担心,种了菇菜,我哪有不收之理?告诉大家,菇菜收后还要经过加工、消毒……最后出口外销。为了慎重,我们还是订个合同吧。到时,我还怕你们不卖给我呢!”
“不卖给你卖给谁?我们不懂得消毒,如何脱手?”村长抢过话,笑开了怀,“你放心,有我在,菇菜一定能卖给你,不过履行手续,订下合同也好!”
之后,他从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一万元,亲自跑了一趟省城,买回了八百斤菌种。他跑东家、走西舍、去南院,订合同、核亩数,指导播种、点粪、浇水、遮阳、开光……
月把一过,红碱土地长出了白花花的香菇菜,映照在一张张喜悦的脸上。
收获季节到了,他估算了一下全村的菇菜收成,又跑了趟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十万元用来收购菇菜。
他刚回小村,就踏进村长的家,说:“村长,你没白忙。你种香菇收成有四百公斤,可赚四千元呀。”
村长却眨了眨眼说:“老黄,把这香菇每公斤十元卖给你,你转卖给别人每公斤多少元?”
“村长,不瞒你说,我同别人订了合同,每公斤卖十二元!”
“十二元?一公斤赚两元,全村有万余公斤,你就赚了两万多元,好轻松呀。”村长打着哈哈说。
“没有这么多,村长你也知道,我收了香菇,还要同别人联营过滤、消毒,除去贷款本息、过滤成本、货运杂费……能有三两千元就不错了。”
“老黄,不是我作难你。我同大伙儿说了,香菇菜,我们自己联系自己卖,卖了后,菌种钱,我们给。待到你蹲点走时,我们再好好聚一餐……”村长盯着他像一个陌路人。
“村长你怎能这样?我们订了合同的呀!”
“订了合同有屁用,你上告,也没有人理。”
村长嗓门提上来,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
老黄知道拗不过村长,他跑东家,他走西舍,他去南院……
他没有想到,大伙儿支支吾吾,都是同样的回答。
转眼,香菇菜收获完了,村长派人外出联系,销路一直没有着落。
等到有一天,村长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找上门来。老黄跑去一看,愣住了:原先白花花的西洋香菇变质、长霉、褪色了,失去了销售的价值,他顿感一阵悲哀。
一万余公斤的西洋香菇报废了,菌种的钱自然也收不上。他赔去了一万元贷款本息不算,没有想到,竟有人怨起他领着大伙蛮干了一番,毫无结果。
昨天,镇政府来人,找他谈话,语重心长地说,农民脱贫致富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蛮干,一下子就想富起来……未了,调整他到别个村庄去。
天渐渐地亮了。他拎起了行李,走出门去。门外,站了一却憨厚朴实的农民,呼地围了上来,嘘寒问暖,他们仿佛欠了什么重债,负疚、惭愧、不安……
他心头一热,大步流星,离开了小村……
(有删改)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了倒叙的形式,从蹲点扶贫的老黄离开小村写起,然后讲述了他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叙事起伏有波澜。
B.在培植西洋香菇的动员会上,村民们兴致勃勃,但也流露出心中的顾虑和对老黄的不信任,这为后面村民的违约做了铺垫。
C.村民看到白花花的香菇菜时的喜悦,与不愿将之卖给老黄时的冷漠形成反差,突出了村民们的自私冷酷、贪得无厌。
D.“失语的秋天”中的“失语”一词,意蕴丰富,既表现了老黄经历风波后的无奈,更表现了村民们事后的感动。
11.请简要梳理小说中“老黄”的心理变化过程。
12.“村主任”在小说中有哪些主要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0.A
11.①引进种植西洋香菇,帮助大家脱贫致富时的积极热心;②村民违约后,面对西洋香菇报废,贷款无法收回时的悲哀;③事后被人埋怨,被调整到其他村庄时的迷茫、屈辱和压抑;④离开村庄时,为村民的憨厚朴实而感动。
12.①村长是事件的主要参与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村长的狭隘、愚昧导致了老黄脱贫致富项目的失败,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引人深思。③村长这一形象,对“老黄”起到了衬托作用,使“老黄”的形象特点更为鲜明。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
B项,“这为后面村民的违约做了铺垫”中“铺垫”分析错误。“村民的违约”并不是因为“心中的顾虑和对老黄的不信任”,所以前后不构成铺垫关系;
C项,“突出了村民们的自私冷酷、贪得无厌”中“自私冷酷、贪得无厌”分析不妥当,用词的语义太深了;
D项,“更表现了村民们事后的感动”理解错误,应该是“负疚、惭愧、不安”。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简要梳理小说中“老黄”的心理变化过程。然后通读文章,注意根据文章的相应情节概括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本题答题时,注意根据文中的“引进种植西洋香菇,帮助大家脱贫致富”“村民违约后,面对西洋香菇报废,贷款无法收回”事后被人埋怨,被调整到其他村庄”“离开村庄时,村民憨厚朴实的送别”这几个情节,可分析概括出“积极热心”“悲哀”“迷茫、屈辱和压抑”“感动”等心理。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次要人物作用能力。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题目是小说经常考核的题目,首先分析其形象特征,然后分析和主人公的关系,对主人公的命运或性格特征产生什么影响,然后分析对揭示文章的主旨方面产生的作用。此题注意从推动情节发展、老张与李老汉形成对比、丰富小说思想意蕴的角度分析。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村主任”在小说中有哪些主要作用。答题时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的塑造以及主旨的表达等角度分析。此题从情节看,村长是事件的主要参与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从主旨看,村长的狭隘、愚昧导致了老黄脱贫致富项目的失败,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引人深思;从形象塑造上来看,村长这一形象,对“老黄”起到了衬托作用,使“老黄”的形象特点更为鲜明
【点睛】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题目是小说经常考核的题目,首先分析其形象特征,然后分析和主人公的关系,对主人公的命运或性格特征产生什么影响,然后分析对揭示文章的主旨方面产生的作用。此题从情节、主旨和与主要人物的关系的角度分析。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文祥,字天瑞,麻城人。祖正芳,山西布政使。父㵾,陕西参政。文祥自幼俊异。弱冠举于乡,成化末登进士。万安当国,重其才。以孙弘璧与同榜,款于家,文祥意弗慊也。未几,孝宗嗣位,即上封事①,略曰:祖宗设内阁、六部,赞万几,理庶务,职至重也。顷者,在位多匪人,权移内侍。赏罚任其喜怒,祸福听其转移。仇视言官,公行贿赂。阿之则交引骤迁,忤之则巧谗远窜。朝野寒心。望陛下密察渠魁,明彰国宪,择谨厚者供使令。更博选大臣,谘诹治理,推心委任,不复嫌疑,然后体统正而近习不得肆也。
臣见登极诏书,不许风闻言事。古圣王悬鼓设木,自求诽谤。言之纵非其情,听者亦足为戒,何害于国,遽欲罪之?昔李林甫持此以祸唐,王安石持此以祸宋。远近骤闻,莫不惊骇。愿陛下再颁明诏,广求直言,庶不堕奸谋,足彰圣德。大率君子之言决非小人之利,谘问倘及,必肆中伤。如有所疑,请试面对。
疏奏,宦官及执政万安、刘吉、尹直等咸恶之,数日不下。忽诏诣左顺门,以疏内有“中兴再造”语,传旨诘责。文祥从容辨析而出。谪授陕西咸宁丞。南京主事夏崇文论救,不纳。工部主事莆田林沂复请召文祥及汤鼐,纳崇文言,且召陈献章、谢枭等。时安已去,吉、直激帝怒,严旨切责之。廷臣多荐文祥,率为吉、直所沮。
弘治二年以王恕荐召为兵部主事,监司以下馈赆皆不纳。到官未逾月,复以吉人事下狱,贬贵州兴隆卫经历。都御史邓廷瓒征苗,咨以兵事,大奇之,欲荐为监司。文祥曰:“昔以言事出,今以军功进,不可。”固辞不得,乃请赍表入都,固乞告归疏再上不许还经商城渡冰陷死焉年仅三十。
(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七》,有删改)
【注】①古代臣下上书言事时,将奏章用皂囊缄封呈进,以防泄漏,谓之“上封事”。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固乞告归/疏再上不许/还经商城/渡冰陷/死焉/年仅三十
B.固乞告归/疏再上/不许/还经商城/渡冰陷/死焉/年仅三十
C.固乞告归/疏再上不许/还经商城渡冰/陷死焉/年仅三十
D.固乞告归疏再/上不许/还经商城渡冰/陷死焉/年仅三十
14.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疏奏”中,“疏”指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比如《谏太宗十思疏》“疏”与“奏”的所指内容是一样的。
B.“成化末登进士”中的“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古代科举殿试及第的人。
C.“弱冠举于乡”的“弱冠”,古代中国男子二十岁算成年,行“加冠之礼”,以示成人。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D.“弘治二年”中,“弘治”是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也可以用来表示年份。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文祥从小英俊非凡。很年轻就乡试中举,颇有才气,受到当权者的重视。
B.李文祥重视人才的选用。在给皇帝的奏疏里,他建议选用谦虚忠厚的人,还要广泛选择良臣,放心重用。
C.李文祥遇事从容不迫。在遭到执政者厌恶、责问、贬谪后,他因为从容辩驳而被解救。
D.李文祥正直无私。不接受赠送的财物,被贬后因军事才能而被举荐,可他坚决请辞。
16.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阿之则交引骤迁,忤之则巧谗远窜。
(2)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3)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答案】13.B
14.A
15.C
16.(1)阿谀逢迎就交相引荐突然升迁,违背不从就巧言诋毁流放远方。
(2)早上起来,暗中跟踪到丈夫所去的地方,全城没有人停步跟他说话。
(3)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是陷害人民。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推断能力。答题步骤:(1)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2)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3)借助方法,主攻难点。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本句的译文:坚决请求辞官还乡。奏疏两次呈入,不被批准。返回途中经过商城,渡河时冰沉陷,淹死于水中,年仅三十岁。
“告归”是固定词语,1.旧时官吏告老回乡或请假回家。 2.告辞,告别回家。“归”后断,排除D;“上”是呈上、呈入的意思,“上”的主语为“疏”,后面无宾语,其后断;“不许”是不被批准,独立句子,前面应该断开,排除AC。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A项,“‘疏’与‘奏’的所指内容是一样的”表述错误。二者有区别,疏是奏章的一种,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奏,臣子对帝王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范围大些,比如,启奏、奏议、奏疏、奏折、奏本、奏对。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C项,“在遭到执政者厌恶、责问、贬谪后,他因为从容辩驳而被解救”因果不当。结合“疏奏,宦官及执政万安、刘吉、尹直等咸恶之,数日不下。忽诏诣左顺门……纳崇文言,且召陈献章、谢枭等。时安已去,吉、直激帝怒,严旨切责之。廷臣多荐文祥,率为吉、直所沮”分析可知,文中并没有讲李文详被解救是因为他的辩驳。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中的得分点:①“阿”,“阿谀逢迎”;“骤迁”,“突然升迁”;“忤”,“违背”;“窜”,“被流放”;②蚤,通“早”;施,通“迤”,逶迤斜行,这里指暗中跟踪;之,到;良人,古时夫妻互称为良人,后多用于妻子称丈夫;③及,等到;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是罔民也,判断句;及陷于罪,省略句,及(之)陷于罪;从而:接着就;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李文祥,字天瑞。麻城人。祖父李正芳,任山西布政使。父亲李㵾,任陕西参政。李文祥从小英俊非凡。二十岁时乡试中举,成华末年考中进士。万安执掌国政,推重他的才能。因孙子万弘璧和李文祥同列进士榜,便在家设宴款待,李文祥内心不满。不久,孝宗即位,李文祥马上密奏皇上,大致内容是:祖宗设置内阁、六部,辅佐国家大事,处理各种政务,官职特别重要。近来执政者多非其人,权力转移到内侍手中。赏罚随其喜怒确定,祸福听凭其意志转移。敌视谏官,公然施行贿赂。阿谀逢迎便交相引荐骤然升迁,违背不从就巧言诋毁流放远方。朝廷内外无不心惊胆战。万望陛下暗暗地访察首恶,使国家大法显明昭彰,选择谦虚忠厚的人以供使唤。更广泛选择贤良大臣,咨询治国策略,推心置腹委以重任,不再猜测怀疑,然后国家法制端正而亲近之臣便不敢放肆了。
臣见陛下即位时所颁布的诏书,不允许以传闻议论时事。但古代圣明的帝王曾悬鼓设木,自己广泛征求不同意见。言论即使不合情理,听的人也足够作为警戒,这对国家有什么害处,却要马上加罪呢?从前李林甫便如此,从而祸害唐代,王安石也是如此,从而祸害宋代。远近多次传闻,无不惊讶恐惧。望陛下再次颁布圣明诏书,广泛征求直言,希望不要堕入奸人的阴计,足以彰显圣上的德行。大概君子的话决不会对小人有利,倘若询问他们,必定会放纵中伤。如有所疑虑,请求当面对证。
奏疏呈入,宦官和执政大臣万安、刘吉、尹直等人都憎恶他,几天都不批示下发。忽然被诏令去左顺门,因奏疏中有“中兴在造”的话,传圣旨责问。李文祥从容不迫论辩析理而出。贬谪授任陕西咸宁丞。南京主事夏崇文上疏解救,不被采纳。工部主事莆田林沂又请求召回李文祥和汤鼐,采纳夏崇文的建议,并召回陈献章、谢铎等人。当时万安已离任,刘吉、尹直激怒皇帝,已严厉圣旨严词斥责。朝廷大臣多推荐李文祥,大多被刘吉、尹直阻挠。
弘治二年,因王恕的推荐召任兵部主事,监司以下赠送的财物都不接受。到任不到一个月,又因吉人之事被捕入狱,贬官贵州兴隆卫经历。都御史邓廷瓒征伐苗人,向他咨询用兵之计,对他的才能非常惊奇,想推荐他任监司。李文祥说:“以前因上疏言事被贬谪出京,现又因军功升官,不可行。”坚决请求辞官还乡。奏疏两次呈入,不被批准。返回途中经过商城,渡河时冰沉陷,淹死于水中,年仅三十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苏秀道中
(南宋)曾几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令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7.下列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
B.“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且喜溪流岸岸深”引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
C.“千里稻花应秀色”抒发了诗人久旱逢甘霖,秋天将以苏的欣喜之情。
D.尾联用了衬托手法,写无田者尚且欣舞,况有田者乎,将喜渲染到极致,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18.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7.B
18.特点:雨大,及时。
分析: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表现雨大;运用叠词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B项,“不愁屋漏床床湿”不“引用”,而是“化用”。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的形象。分析形象特点要抓住形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关于雨的特点应结合全诗的主旨来看,如果只看局部,可能会把“凉冷”也当作一个特点;如果从整体来看,雨下得“凉冷”也是说明雨下得大的,而下得及时这个意思要从人物对这场雨的态度中来提取。
本诗秋雨的特点是:雨大,及时。本诗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这年夏秋间,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止,大雨三日,庄稼得救。久旱遇雨,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表现雨大;运用叠词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
(三)名篇名句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认为,与人相交要责己严,待人宽,即“______________”,就能远离别人的怨恨。
(2)《论语·述而》中体现了孔子启发式教学理念的句子是:“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
(3)《论语·述而》中孔子说,违背了道义的富贵对自己来说毫无意义,即“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______”。
(4)《孟子·滕文公下》中对“大丈夫”的要求是:富裕和显贵不能扰乱他的心,“______________”,权势和压力不能改变他的志。
(5)《孟子·梁惠王下》中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一脉相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2)不悱不发 (3)于我如浮云 (4)富贵不能淫 (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躬,悱,浮,淫。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薛荔”是古诗史中__________的意象。古代文人仕途困惑,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薛荔抒情,以解心愁。中唐诗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写道“惊风乱毡芙蓉水,密雨斜侵薛荔墙”,晚康诗人沈彬亦有诗云“薛荔惹烟笼蟋蟀,芰荷翻雨泼鸳鸯”,诗中因薛荔生出凄楚的意味。有趣的是,薛荔也有另外一面,薜荔不________,在寂寞中生长,延伸着碧绿的藤蔓,任密雨侵,依然绿意盎然,活出自己的精彩。屈原《离骚》中就有“揽木根以结茞兮,贯薜荔之落蕊”的诗句,借薛荔这种芳草来表达清高芳洁之意,夏天来了,薜荔更显出一片生机,籐条________,坚韧地攀缘吸附于墙壁,构成一扇天然的绿壁,任凭风雨雷电轰击,也不能撕扯分离它们。( )。待到挂果时,薜荔藤叶丛里桂满了青果,煞是可爱,初唐宋之问“薜荔摇青气,桄椰翳碧苔”,描写了蔓生浓绿的薜荔、亭亭玉立的桄榔与碧苔相映成趣的景致,令人________。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闻空见惯 随波逐流 扶摇直上 心驰神往
B.层出不穷 同流合污 扶摇直上 爽心悦目
C.层出不穷 随波逐流 青云直上 爽心悦目
D.司空见惯 同流合污 青云直上 心驰神往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古代一些文人仕途不顺,他们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B.古代文人仕途多闲惑或怀才不遇,或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C.古代文人大多仕途困惑或怀才不遇,他们身处逆境之时常倍薛荔抒情,以解心愁。
D.古代文人仕途不顺,怀才不遇,他们常常为解心愁而借薛荔抒情。
2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价当的一项是
A.若是晴朗的夏日,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
B.远远望去,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简直是一片彩霞
C.若是天气晴朗,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远远窀去仿佛一片彩霞
D.远远望去,简直是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
【答案】20.A 21.C 22.C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第一处,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文中指“薜荔”意象在古诗文中常见,用“司空见惯”更恰当。第二处,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同流合污:随着坏人一起做坏事。根据下文“活出自己的精彩”等可知,用“随波逐流”更恰当。第三处,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青云直上:形容官职升得很快很高。前者可用于事物也可用于升职;后者只用于升官又快又高。根据语境,是说薜荔显出一片生机,向上攀爬,用“扶摇直上”更恰当。第四处,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爽心悦目:指景色美丽,令人心情愉快。文中是指诗歌描写生动,不是指眼前景色美好。故用“心驰神往”更恰当。故选A。
【21题详解】
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注意上下文的承接和内部逻辑关系,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文中画线句子“古代文人仕途困惑,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语病主要是不合逻辑,修改的关键是把句子的逻辑关系理顺。AB两项,“身处逆境”包括了“仕途不顺”及“怀才不遇”的情形,三者不能并提。D项,“古代文人仕途不顺,怀才不遇”的说法绝对,且“仕途不顺”与“怀才不遇”有交叉,不合逻辑。C项的修改最恰当。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解答语句补写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仔细阅读文中括号上下文内容与四个选项,根据括号所在的上文已经交代“夏天来了”这里就不要再说夏日”,上文说了“风雨雷电”,这里说“天气晴朗”先说阳光照射,后说仿佛彩霞,这样更符合逻辑。故选C。
【点睛】解答成语辨析题时,积累记忆是解答词语题的基础,也是做对词语题的关键。首先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词语,结合词义、句意,正确代入原句中,逐一排除,之后,再进行整体检验,所涉及词语都代入原句,读起来正确顺畅就可以确定了。
23.下面是某校园广播站《名著导读》栏目的一则广播稿,其中有四处表达不得体或出现语病,请找出并修改。
《哈姆雷特》(西方戏剧),作者系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全剧共分五幕,有二十场之多,全部是围绕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报仇而展开。为提高同学们的阅读鉴赏能力,校广播站将播出专题节目,为大家解读这部戏剧,到时将开通热线,由李华老师为同学们解答相关问题。敬请关注。
【答案】①将“《哈姆雷特》(西方戏剧)”改为“西方戏剧《哈姆雷特》”;②将“系”改为“是”;③将“有二十场之多”改为“有二十场”;④将“全部”改为“都”或者删掉。(“部”有“不”的谐音应去掉,“全”和“全剧”语意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台、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结合题干“某校园广播站《名著导读》栏目的一则广播稿”分析,“西方戏剧"应该放在《哈姆雷特》前面,这样才能读出来。“系”,不符合广播稿的语言要求,容易引起误听,将“系”改为“是”。“有二十场之多”,表述不简洁,改为”有二十场”。“全部”,“部”和“不”谐音,应去掉,“全”和“全剧”语意重复,改为“都”。
24.以“京剧”开头,概括下面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5字。
京剧是徽剧在吸收了京腔、昆剧等地方戏曲精华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京剧的角色,也叫“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类,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生活中有男女之别,京剧就有生行和旦行;男女都有文、武、老、幼之别,京剧的生行就有小生,老生和武生,旦行就有闺门旦、花旦、老旦、武旦等;有的人粗犷豪放,有的人机巧滑稽,京剧中的男性就又划分出了净行和丑行。在京剧舞台上,唱腔和动作都有一定的程式,一出完整的戏,其实就是表演者根据这些程式把剧情巧妙地连缀起来。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京剧那五光十色、形态生动的脸谱,那精致华美、色彩艳丽的服饰,令人目眩神迷。
【答案】京剧源自徽剧,角色分类生活,表演程式化,表现形式绚丽多姿。
【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和语言运用和表达的能力。压缩语段时把句子中修饰、限制的词语去掉,保留句子的主干。缩写后的句子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成分和基本意思。它主要考查提炼内容、概括语意的能力。以“京剧”开头,限定了语言组织的形式。语段共五句话,可以整合成四个方面的内容。即产地、角色、模式、现形式。本题每一层次都有总结提示,思路很清晰,只要知道压缩的方法,会整合概括,提取信息要点的难度不大。
【点睛】“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
1、摘取法
所谓“摘取法”,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这种方法适合于封闭性语段,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
2、分层法
“分层法”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会压缩语段,连缀语句。
3、复取法
“复取法”也叫“合取法”,它是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
四、作文
2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孔子认为:只有见到财利想到道义,见到危难勇于担当,长期困顿却不忘平生之志,这样的人才方可谓之“成人”。中国古代男女成年行冠礼或笄礼,开始享有成年人的权利,并对婚姻、家庭和社会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材料二】英国孩子到16岁,家长会为他(她)举办“成人礼”。有的仪式安排在祖辈安息的墓地,让孩子聆听关于家族发展的历史,发表“成人誓言”,有的是场充满挑战的旅行,还有的是学做菜、做家具、盖房子,体会生活的不易。
【材料三】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委员建议,以国家立法形式规范“成人礼”仪式,以加强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和国家观念教育,把仪式特有的庄重感转化为感动和鼓励,成为学生的精神力量。
作为高中学生,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例文:
十八岁,我们的宣言
在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我校18岁成人仪式隆重举行。作为即将迈入成人行列中的一员,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我们的十八岁,正当华年。我们生逢盛世, 展现在面前的是众多的机遇和广阔的舞台, 我们面临着的使命和责任也无比重大。作为跨世纪的一代, 制定好自己的发展目标,走好今后的人生道路,这是步入成年的我们需要严肃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这里我送给同学们五个关键词。
当你们举起右手,向祖国、向人民、向父母、向老师发出成人誓言时, 这意味着你将以一个共和国公民的名义, 去享受宪法和法律所赋子的全部权利,去承担宪法和法律所要求的全部义务。请牢记“责任”二字。
成人意味着成熟。青年的成熟需要努力学习,知识经济的浪潮正扑面而来, 唯有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 才能更好地成长。请牢记“学习”二字。
父母的养育,长辈的关怀,老师的教诲, 他人的帮助, 对我们都是恩情, 让我们领悟命运的馈赠和生活的激情。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把感恩当成一种责任,人就可以纵横天下! 请牢记“感恩”二字。
人无信不立,诚实守信不仅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实力和信心! 苏联作家高尔基说, 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让我们共同打造崇高的人格魅力, 拥有无悔的人生。请牢记“诚信”二字。
人的一生是漫长的,我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 也伴随着艰辛与挫折。面对困境, 人生就像挖一条隧道,只有挖开最后一锹土, 才能见到光明。所以,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请同学们牢记“坚强”二字。
今天的仪式, 很有特别的意义。距离高考仅有半个月的时间了。作为高中学生, 我们当前最大的任务是要奋力拼搏, 坚持到底,打赢高考这一仗。学习上的困难需要我们付出加倍的努力和更多的汗水去克服。当我们披荆斩棘, 迈向成功的颠峰时,一切困难和挫折都会显得那么的渺小,而我们也将为自己人生的成长历程添上了无比辉煌的一笔。
同学们,十八岁如旭日东升, 朝气蓬勃,希望无限。让我献上真心的祝愿:
相信我们一定能用自己的朝气、聪慧和勤奋,把每一个梦想变成现实!生活幸福! 事业成功!身心健康!
十八岁,我们要做明天的骄傲, 那么就请从今天开始!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解答此类题目,需要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抓关键词、关键句、由果溯因等方法来分析材料,把握材料的内容,从而确定最佳立意。本题包含三则材料,考生应认真阅读, 找出三则材料共同的关键词,“成人”是材料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是本文的中心。 写作时可根据不同材料挖掘不同的角度。注意综合考虑。整体分析。不可孤立一则材料分析。材料一“孔子认为:只有见到财利想到道义。 见到危难勇于担当。 长期困顿却不忘平生之志。这样的人才方可谓之“成人'。中国古代男女成年行冠礼或笄礼。开始享有成年人的权利。并对婚姻、家庭和社会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中关键词是“道义”“担当”(责任)等。可理解为侧重从个人角度出发。“成人意味着要有人生担当。拥有更多权利。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材料二列举英国家庭举办“成人礼”。活动内容“有的仪式安排在祖辈安息的墓地, 让孩子聆听关于家族发展的历史。发表“成人誓言”,有的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旅行,还有的是学做菜、做家具、盖房子,体会生活的不易”,可理解为从家庭角度考虑, “成年经历人生的磨难, 体味人生的艰难”;材料三,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委员建议,以国家立法形式规范“成人礼,仪式,以加强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和国家观念教育,把仪式特有的庄重感转化为感动和鼓励, 成为学生的精神力量”, 从国家层面强调“成人要有公民意识教育和国家观念”,侧重表现家国情怀。考生可综合以上分析,全面考虑。
参考立意:
(1)成人意味着要有人生担当, 拥有更多权利, 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2)成人意味着告别无忧无虑的幼稚时光, 经历人生的磨难, 体味人生的艰难;
(3)成人,成为公民,要有家国情怀,要有社会责任感。
写作素材:
1.十八岁,像金子一样闪光,似玫瑰一样芬芳, 十八岁,如诗一样浪漫, 像画一样绚烂。十八岁是一个跳板,一次飞跃,是一种精神, 一份气魄,十八岁绝不仅仅意味着十八根生日蜡烛,它更是一篇宣言,一篇宣告我们真正成人的战斗宣言, 从此我们的人生将掀开新的一页。世界将落在我们年轻的肩膀上,生活的舞台从此要我们独自出演。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你的青春、你的人生,究竟给自己、给你的家、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十八岁的我们,要学会清醒、冷静地思考。
2.从十八岁这一天起,我们已经是完完整整的共和国公民。我们不仅仅是一个自我,更是中华民族的新一代青年,是希望、是未来、是力量和脊梁! 从十八岁这一天起,
我们的生命里不应该仅仅有琐碎的生活,还要有梦想, 我们的梦想、全家的梦想、以及中国的梦想! 刚刚过去的五四青年节可能对于有些同学只是一个陌生的符号, 然而1919年5月4日, 在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 一群热血青年站了出来, 用他们的爱国热诚唤醒了沉睡的民族, 从此,中国站起来了,站在青年人铁肩担道义的精神上,那时, 他们也是十八岁!一个人成功,是因为他有理想、并且坚信不移!一个民族成功,是因为它的青年、它的中流砥柱拥有理想, 并且为之前赴后继、奋斗终身!十八岁,希望我们做一个有责任心、能够担当并敢于担当的人。
3.人生是艰苦而漫长的,绝不是鲜花一片,更不是坦途无限。面对苦难,要有忍受的意志,学会承担和克服人生路上的一切困难与挫折。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锻出创造天堂的力量, 只有流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最美的绝唱。一个月之后,我们将接受成人之后的第一次人生挑战一一高考,选择了高考, 就选择了攀登,选择了在坎坷中爬起,在挫折中奔跑,在失败后涅架,在成功中走向新的生活。我们累,但绝不停歇:我们苦,但绝不回避:我们布满伤痕,但心中无怨无悔!
4.成人意味着人性的进一步唤醒。教育就在于唤醒你们的自觉,唤醒人的意识。可是说,人类是生物进化的奇迹,我们独具任何生物物种都不具备的灵魂。灵魂的作用,就是驱使一个人去追求崇高,而不仅仅是追求动物本能的对衣食饱暖的满足。如果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仅仅懂得去追求原始性的生物感官的舒适,那其实是人性向动物性的退化。无人性者与动物无异,确切地讲,是与低等的动物无异,因为高等动物也常能表现出为同类而舍身的行为,也能在群体中表现出相互呵护的行为。但这仅仅低层次的, 仍属于原始本能的行为。而具有灵魂的人类,应当表现出更高层次的自觉意识与行为。因此,成人就意味着要懂得并追求崇高、责任、尊严、使命、博爱、平等、道义等人类特有的和共有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成人就意味着应当具有的人文精神。
5.十八岁, 意味着什么? 它意味着成熟, 我们在这个年龄应当懂得思考人生,解读社会,膜拜心灵深处觉醒的自尊;它意味着独立, 我们在这个年龄应当将依赖之心抛诸脑后, 做好独自面对各种挑战的准备;它意味着责任,我们在这个年龄应当有为社会负责的勇气,为生活担当的精神。
行文结构:
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开篇首先介绍十八岁的不同之处,“我们面临的使命和责任也无比重大。作为跨世纪的一代,制定好自己的发展目标,
走好今后的人生道路,这是步入成年的我们需要严肃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引出中心论点。其次从“责任”“学习”“感恩”“诚信”“坚强”等五个方面谈起,论述“成人”应注意这五个方面协调并进,缺一不可;再联系自身,即将高考的高中学子,论述“我们应该怎样做”。最后提出呼吁,号召全体同学从现在一起努力,把梦想变成现实,结束全文,照应标题。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 含哲理性寓言材料, 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