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90 KB
- 2021-06-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综合测评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中国,“伦”“理”二字早在《尚书》《诗经》《易经》等经典中出现过。伦理二字的合用,最早见于秦汉之际成书的《礼记》。大约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所谓“敬畏伦理”,是指人类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的对象时所遵循的警示、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它促使人们“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畏”显示的是一种警示的界限和自省的智慧,告诫人类应“厚德载物”。
②当代法国哲学家保罗·里克尔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阈分析了伦理的起源:“经由害怕而不是经由爱,人类才进入伦理世界……由于它已经是伦理的畏惧,而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害怕,因此所畏惧的危险本身是伦理的。”在这个意义上说,伦理包蕴着畏惧的内涵,敬畏伦理是在人类特有的敬畏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③敬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自发情感,就是说它不是单纯依附在人与动物身上的自发的畏惧或恐惧的感觉,而是在社会中培养的人性情感。它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是一切善恶观念的基础。敬畏感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生成性过程之中。敬畏感不是愚昧、猥琐的代名词,而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的象征。人类应该有所敬畏。没有敬畏感的时代是野蛮的时代,没有敬畏伦理规范的社会是无序的社会。对敬畏感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即对人的狂妄浅薄、妄自尊大、不自量力等予以合理规约。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不可抗拒性,使得人类有足够的理由去敬畏它,而不去冒犯和亵渎它。对必然性的遵循与敬重,有利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对与人与生命攸关的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敬畏,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而且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
④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敬畏伦理规范并警示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从而对自然的合理演化、社会的有序发展、人类的文明进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东西方贤哲们大多都表达过他们的“敬畏”之情。孔子曰:“君子有三畏。”“三畏”之首畏是“畏天命”,即对不可抗拒之必然性的敬畏。老子则表现出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海德格尔认为:“畏之所畏就是世界本身。”正是出于敬畏之心、出于人性中蕴含的与宇宙万物共生共荣的内在诉求,人们才崇奉被称为敬畏伦理的道德规范,并将拥有这种道德品格的人称为君子、圣贤。
⑤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这种追求就是康德对“头上的灿烂星空、心中的道德律令”的敬畏,就是中国哲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对“慎独”“敬其在己者”的崇尚,这种追求都凸显了敬畏伦理为人类自身立法的恢宏气象。
- 14 -
(选自郭淑新、王建华《敬畏伦理与社会和谐》,有删改)
1.下列关于“敬畏伦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敬畏伦理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秦汉之际并大约在西汉初年被中国人广泛使用。
B.敬畏伦理指人类自然形成的用来警示与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
C.敬畏伦理中“敬”具有警示界限和自省智慧的特性,故能告诫人类应厚德载物。
D.敬畏伦理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是在敬畏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首先叙述了中国古代经典对伦理的记载,然后在此基础上解释了敬畏伦理的概念;第②段进一步引述保罗·里克尔的话,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分析敬畏伦理的起源。
B.第③段首先介绍了敬畏感的本质内涵与属性,指出它是在人类社会中培养的人性情感等,然后深入地论述了人类具有敬畏感的必要性,肯定人类应该有所敬畏。
C.第④段首先从人类进化角度说明了敬畏伦理的必要性,指出它具有规范并警示人们思想行为等作用,然后引述东西方哲人的言论,进一步说明敬畏的重要性。
D.第⑤段首先提出了追求和谐与秩序是人性使然的看法,然后借康德和中国哲人言论来解释这种追求,指出这种追求凸显着敬畏伦理,从而水到渠成地得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敬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畏则是一种警示的界限和自省的智慧。
B.敬畏就是对人类狂妄浅薄、妄自尊大等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或合理规约。
C.敬畏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客观必然性等有利于人类发展与社会和谐。
D.人只有崇奉敬畏伦理,才有敬畏心和人性中与宇宙万物共生共荣的内在诉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外媒称,中国的“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着陆,此前从没有航天器曾在此着陆过。《纽约时报》1月2日报道,布朗大学的行星科学家詹姆斯·黑德说:“这是国际上对月球进行科学探索的历史性一步,首次对月球背面的‘未知区’进行地表探测。”
报道称,如果任务成功,就可以回答有关地球唯一一颗天然卫星的基本问题。例如,关于月球的形成和早期演化目前仍然存在一些谜团,而这些谜团反过来又为了解整个太阳系的历史提供了线索。太阳系的早期历史是激烈的,那时,大型天体撞击岩石行星并留下陨石坑,有些陨石坑直径超过900千米。但是,能证实这个动荡的过去的大多数证据已经消失,被时间抹掉。月球背面保持着其年轻时的原始记录,尤其是古代天体撞击月球表面的次数。珀杜大学的行星科学家霍根博士说:“太阳系早期的历史被锁在月球背面的岩石中。”
(摘编自2019年1月3日“参考消息网”)
- 14 -
材料二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表示,“嫦娥”四号的成功落月,表明我们具备了全月球到达的能力,基本上可以到达月球任何一个地点。在科学任务方面,“嫦娥”四号将进行月球背面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与研究,开展月球背面巡视区形貌、矿物组分及月表浅层结构探测与研究,试验性开展月球背面中子辐射剂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环境探测研究。
吴伟仁解释说:“着陆器、巡视器将会考察着陆地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我们会得到第一张月球地下的剖面图,还会探测着陆地区的物质成分、月壤组成等。与此同时,还将测出月球背面的准确温度。”
此外,在月球背面开展的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也备受关注。“月球背面可以屏蔽电磁干扰,能够填补在地球和其他地方无法开展的100kHz~1MHz射电天文观测空白,有可能观察到40亿年前宇宙早期爆炸的暗黑地区的无线电波,将在行星际激波、日冕物质抛射和高能电子束产生机理等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四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说。
(摘编自冯华《翩然落月背 再赴广寒约》,
2019年1月4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嫦娥”四号搭载了各式各样、功能各异的有效载荷,将为人类科学研究和空间探测发挥重要作用。围绕一些主要科学载荷,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
对于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的测量在国际上属于首次,这是中国、德国合作的有效载荷,中方首席专家张珅毅研究员介绍,该载荷安装在着陆器上,核心目标是测量月球表面粒子基本辐射情况和危害程度。
张珅毅告诉记者:“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因此深空中宇宙粒子时时刻刻会打在月球表面。如果航天器在月球上登陆,会受到粒子的损伤和影响。那么载人登月之前,进行辐射环境的测量和辐射风险度的评估,能够为月球的开发和载人登月做好前期准备。”
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的另一个附加功能是进行水资源的信息获取。张珅毅表示,这个载荷具有中子测量的功能,因而能够推断行星表面或者内部是否含有氢资源。此外,该载荷还可以对日地间太阳风暴粒子加速和传播机制进行研究,也能测量月球表面的氧化铁含量,分析月球形成和演化过程。
红外成像光谱仪
红外成像光谱仪载荷副主任设计师徐睿介绍,该载荷由上海技物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生产。红外光谱仪是将颜色更加细分之后对每个很窄的带宽颜色进行成像,因而观测的尺度更加微观,可以看到月面0.1米分辨率的月表矿物特征,同时,还能够在红外波段对目标的光谱成分进行有效探测。
徐睿告诉记者,红外光谱仪是唯一一台器上可以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的设备。使用该载荷,利用太阳的被动光源获取太阳光照下的反射光谱,可识别已获取光谱与何种物质匹配。
(摘编自刘诗瑶《“嫦娥”袖里揣了哪些宝》,
- 14 -
2019年1月4日《人民日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月球背面保持着其年轻时的原始记录,“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可为了解整个太阳系的历史提供线索。
B.随“嫦娥”四号登陆月球的红外成像光谱仪,将完成对月球更加微观的观测,可看到月表矿物特征。
C.作为唯一一台可以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的设备,红外光谱仪可以识别已获取光谱与何种物质匹配。
D.“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表明我国已经具备了基本上能够到达月球任何一个地方的能力。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月球背面可以屏蔽电磁干扰,在这里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能填补在地球和其他地方无法开展的射电天文观测的空白。
B.低频射电天文观测能观察到40亿年前宇宙早期爆炸的暗黑地区的无线电波,将在行星际激波等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
C.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登月的任务是测量月球表面粒子基本辐射情况和危害程度,以及进行水资源信息的获取。
D.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之所以能推断月球是否有水,就是因为该载荷具有中子测量功能,能够推断是否含有氢资源。
6.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我国“嫦娥”四号着陆器的月球着陆会对人类的月球探测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棣花之荷
徐祯霞
对于棣花的荷,我好奇着,并疑惑着,因此一直处于隔岸观望的状态。天下美荷,多在南方,北方甚少,荷生之地,多是水源涵养之所,棣花乃旱地,何以养得如此多的荷?更何况是千亩之荷,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个传说。
- 14 -
可去过棣花的人都说棣花的荷美,有水道,能划船。花开之际,一眼望不到边,只见荷头攒动,绿叶招展,真真是个美煞人也。人如此说,我依然是有些不相信的。我始终以为,不是荷有多美,而是荷因为棣花这片土地而被人高看一眼。荷花长在棣花的土地上,贾平凹也出生在棣花的这片土地上。人因贾平凹而来棣花,因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棣花的荷便因贾平凹而与其他的荷大大不同了。
这些年见的荷多了,有私人庭院的荷,有公园的荷,有水塘的荷,更有南方的荷。尤其是在济南,看到了大明湖的荷,于是,天下的荷在我的眼里顿时逊色。大明湖的荷,那可真真是不辜负传说,石桥、曲廊、画舫、古亭,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最美的风景画。湖中荷韵飘香,岸边绿柳垂绦,在绿柳婆娑间,远处烟波浩渺,青山如黛,忽然一副楹联出现在我的面前:“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此联是对大明湖景色最好的概括,可见大明湖的荷花确实浩瀚无边。
棣花的荷塘开放好久了,我却一直没有去,常见之物,也少了去探究它的兴致。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丹凤,同行之人要去看棣花的荷,于是便陪同前往。来到棣花,放眼四望,原来棣花的荷竟是不逊于大明湖的荷花的。我便诧异,在秦岭山中,这样一个崇山峻岭的县城,也会有如此浩瀚的江南之地,烟波水乡,确实让我吃惊不小,这个千亩荷塘,还真不是一个传说。我不仅诧异了,而且惊喜了,我常常追逐于江南的水乡,而就在我所处的商洛,也一样有着一个水光潋滟荷叶田田的水乡,我竟然几年视而不见,太辜负这片生机勃勃的荷塘了。
来到荷塘边,我放眼望去,荷塘在我的眼前便如铺开的一幅硕大的锦画,绿荷、拱桥、长亭、游船,一眼望不到边。我静静地打量了数分钟,心中顿有豁然之象。总是喜欢江南的开阔,喜欢江南的无遮无拦,喜欢一眼可以看出几里外的视觉,因此,眼前的荷塘,又让我有了找到小江南的感觉,看到那些在荷塘中穿梭迂回的船只,我不禁心动起来,划船去,划船去!
我们上了船,船顺着水道“嗖”地向前驶去。第一次坐船,坐北方荷塘中的船,这种感觉是兴奋且激动着的。我一边用手拍水,一边欣赏着满塘的荷花,突然想起了杨万里的诗:“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此诗恰好写出了此时荷塘的景色。水波两边,荷花开得正艳,粉的,白的,竞相往外窜,共争一池春色。正是赏荷时节,我们在无意之中赶上了一塘荷的盛宴,观赏到了荷生命中最美的姿态,袅袅婷婷,如豆蔻少女一般绽放。
蓦然想起了乐府诗《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此时,不是采莲的季节,我只能臆想一下。我是没有采过莲子的,愈是没有机会体验的事,愈是充满着无限的好奇。船依然在行进,我们已经置身在满满的荷丛当中,纵眼四周,全是荷,挤挤挨挨,将我们簇拥着,心也如这船儿荡漾了起来。
自此,对于一个没有考察论证过的事情再也不敢妄下断言。
一花一世界。万物都有自己的不同,在荷的世界里,每一朵荷看似相同,其实又是不同的,生长的土壤、气候、环境以及地域地貌特征,都会让它们产生很大的不同,有的肥厚,有的瘦削,有的丰硕,有的娇艳。而在花的世界里,它们又都有着自己的生命轮回。有早开的,有晚开的,有绽尽一生风华的,也有被无情的风雨摧折的,而我们看到的,都只是它们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刻,它们的艰辛与磨砺我们却不知。棣花的荷,也注定是有过艰辛的,它也是从一个个小的叶片逐渐成长起来的,长成这郁郁葱葱健硕丰满的荷塘,而最终盛开成这一片天光灿烂的荷花。因此,任何的成长和成功都不会一蹴而就,正如贾平凹辉煌的文学成就,也是贾平凹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
- 14 -
如果没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耕耘,他如何能著作等身?如果没有写出优秀深刻的文学作品,他又如何能屡屡获奖,以至“莲叶田田”呢?
棣花的荷,注定是与别处的荷不同的。它有着别的荷所没有的成长经历和故事,有着自己的性格和品格,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和人文情怀。它与天下荷是相同的,又与天下荷是不同的。
正如,众生有别。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自己没有探究棣花荷花的兴致,波澜起伏,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使读者对棣花之荷印象深刻。
B.作者没有去棣花观荷,认为棣花的荷花是个传说,原因在于不相信北方旱地能拥有千亩荷塘,认为人们因为作家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花。
C.看到棣花的荷塘,作者感到惊诧和惊喜,为崇山峻岭中的棣花千亩荷塘的美景而陶醉,为对距离自己最近的美景视而不见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D.通过对棣花之荷的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作者展开联想,由荷花联想到了人,由棣花之荷联想到了贾平凹,认为人的成长和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8.文章中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请举三例加以分析。(6分)
9.作者在结尾说“正如,众生有别”。请根据文章内容解释这句话的含义。(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 14 -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会洵卒,赙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①,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七》,有删改)
注①木岸:编排木桩,填以土石的堤防。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B.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C.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D.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冠”指冠礼,亦称结发、加冠,是男子二十岁时举行的成年礼。行此礼后,表示男子已经成人,可以结婚了。
B.《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典,是战国时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与《周易》《老子》合称“三玄”。
C.礼部,古代官署名,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长官为礼部尚书。
D.小人,古代就有多种含义,如指地位低的人(后用作谦称)。文中的意思指人格卑下的人。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苏轼未成年以前,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使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诤臣之志。
B.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既喜欢贾谊等人的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
- 14 -
C.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
D.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的好官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 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上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下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
B.首联下句中的“带露浓”,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C.颔联写诗人在林间小路上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却没有听到道院打钟的声音传来。
D.本诗含蓄蕴藉,比如用“时见鹿”反衬不见人,因为鹿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以“不闻钟”暗示道士化缘去了。
15.颈联中“分”“挂”的运用,妙在何处?(6分)
- 14 -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说,君子需要广泛学习并不断检省自己的两句是“ , ”。
(2)杜甫在《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 ”。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 ”之雄心,也只怕会有“ ”的结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金庸的武侠小说受众广泛,影响力深远。但是对于这位早已被写入文学史的作家,质疑与批评的声音始终 。在批评者看来,金庸的武侠小说乃典型的通俗文学,是市场经济大潮兴起的产物。这种观念看似 ,实则经不起推敲。通俗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四大古典名著除《红楼梦》外都是当时的通俗小说,但这并不构成对于这些通俗小说经典性的否定。以是否属于通俗小说来评判金庸武侠小说,无异于 。至于批评金庸武侠小说具有农耕文明时代的审美趣味,因而认为其作品的精神价值、故事缺乏现代性则更是令人莫名惊诧。作为独立的审美个体,( )。且不说作家有这种创作自由,即便是表现传统农耕文明趣味的作品,也丝毫不影响其质地的优秀。倘若依据作家的审美趋于传统,崇尚农耕文明,以此判断作家思想守旧,游离现代文明,那么,沈从文、汪曾祺、陈忠实、刘亮程等人都将被剔除出优秀作家之列,显然这是 的揣测。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绝如缕无可非议南辕北辙自作多情
B.不绝于耳 冠冕堂皇 缘木求鱼 自作多情
C.不绝如缕 冠冕堂皇 南辕北辙 一厢情愿
D.不绝于耳 无可非议 缘木求鱼 一厢情愿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基于自身审美趣味创作出各具特色的文学作品本是作家应有的自由
B.基于自身审美趣味创作出各具特色的文学作品的自由本是作家应有的
C.作家本应有基于自身审美趣味创作出各具特色的文学作品的自由
D.作家本应该基于自身审美趣味自由创作出各具特色的文学作品
19.文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14 -
A.倘若依据作家崇尚农耕文明,审美趋于传统,判断作家思想守旧,与现代文明隔膜
B.倘若依据作家的审美趋于传统,崇尚农耕文明,判断作家思想守旧,游离现代文明
C.倘若认为作家的审美趋于传统,崇尚农耕文明,以此判断作家思想守旧,与现代文明隔膜
D.倘若认为作家崇尚农耕文明,审美趋于传统,判断作家思想守旧,游离现代文明
20.下面是一则关于举办中国传统节日讲座的通知,该通知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5分)
通 知
学校将于10月16日在图书馆403室举办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讲座。内容主要牵涉以下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本次讲座邀请了德高望重的王老师,他将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丰富翔实的历史材料,为大家带来一场丰富的文化盛宴。请各班主任认真组织,拜托同学们踊跃参加,准时到达讲座地点,洗耳恭听王老师的精彩讲座。
××学校教务处
2019年10月8日
21.根据下面的诗句,描写一个场景。要求:①运用第三人称,有心理描写;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③不少于100字。(6分)
小路上,有十八台阶/我坐在最上面/借一束月光/数台阶上的蚂蚁/我要把蚂蚁,数回一个童年
- 14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春节期间上映的国产科幻影片《流浪地球》用匪夷所思的虚幻场景、眼花缭乱的电脑特技,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身临其境的心灵震撼,更激发人们对于未来世界的无限期待和种种遐想。影片不仅创造了高票房收益,而且成为舆论焦点。随着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的大火,社会各界对于科学普及的呼唤越来越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政协委员呼吁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让科学流行起来”。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选择合适的角度,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要求: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14 -
综合测评
1.D 解析A项,偷换概念,应该是“伦理”这一概念。B项,“人类自然形成的”扩大范围,应该是“人类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对象时”形成的。C项,“敬”张冠李戴,应该是“畏”。
2.D 解析D项,错在“得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应该是明确了文章的写作目的或动机。
3.D 解析D项,“人只有崇奉敬畏伦理,才有……”逻辑颠倒,原文信息是“出于敬畏之心、出于人性中蕴含的与宇宙万物共生共荣的内在诉求,人们才崇奉被称为敬畏伦理的道德规范”。
4.C 解析C项,“唯一一台可以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的设备”说法错误,原文最后一段为“红外光谱仪是唯一一台器上可以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的设备”。
5.B 解析B项,“低频射电天文观测能观察到40亿年前宇宙早期爆炸的暗黑地区的无线电波”中“能观察”表述绝对化,材料二第3段原文为“有可能观察到”。
6.①能够对月球进行背面环境探测研究;②能够得到月球地下剖面图,分析月壤成分;③能够屏蔽电磁干扰,填补观测空白;④能够推知宇宙早期信息,取得原创性成果;⑤能够指导人类载人登月避开中子损伤和辐射伤害;⑥能够分析月球形成和演化过程。
7.B 解析B项,以偏概全,原因还有“看到了大明湖的荷”,“天下的荷在我的眼里顿时逊色”。
8.(1)引用大明湖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能更好地概括大明湖荷花浩瀚无边的美丽景色。(2)引用杨万里的诗,恰好写出了荷塘的景色,各色荷花竞相开放,共争一池春色,便于表达作者的情感。(3)引用乐府诗《江南》,引发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
9.(1)棣花之荷与别处的荷不同,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生长环境和地域特征。(2)棣花养育了的作家贾平凹,他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和个性品格,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和人文情怀。(3)表达了作者对棣花之荷的赞美和对像贾平凹一样付出艰辛努力而获得成功的人的敬仰。
10.B 解析“富民出民”不通;“吾谁与守”是个连贯的句子;“败城”是“河决”的后果,中间不断开。据此选出答案。
11.D 解析文中的意思是地位低的人(谦称)。
12.C 解析苏轼是为父亲向英宗要官,不是为自己。
13.(1)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2)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分别守住各面城墙,终于保全了城池。
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离家到各处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常能说出其要害。程氏读东汉的《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不会答应我呢?”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等到成年的时候,(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常常一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特别喜欢贾谊、陆贽的文章。后来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见解,未能说出,现在看到这部书,说到我心里了。”嘉祐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当时文章(推崇)破碎怪僻的弊习很重,
- 14 -
主考官欧阳修希望能有用来改变这种文风的文章,看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又惊又喜。后来(苏轼)拿着信件来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回避这个人,好让他出人头地。”听到此话的人起初哗然不服,过了很久才信服。
治平二年,(苏轼)进入登闻鼓院任判官。英宗在藩王官邸就听说过苏轼的名字,所以就想按照唐朝的先例召请苏轼进入翰林院,任知制诰。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要在朝廷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没有不敬畏爱慕佩服他的,都希望朝廷重用他,那时候再重用苏轼,人们就不会再有异议。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认为这样恰当,那样反而拖累了他。”苏轼听说韩琦的话,说:“韩公可以说是以德爱护人。”适逢苏洵去世,朝廷赐予苏家金银丝帛,(苏轼)婉言谢绝,只求追封(苏洵)官爵。于是追封(苏洵)为光禄丞。
(苏轼)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富裕的百姓争着要出逃躲避水灾。苏轼说:“如果富裕的百姓都逃出了城,民心就会全部动摇,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毁坏城墙。”(他)将富裕的百姓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对卒长说:“河水将要毁坏城墙,事情紧急,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竭尽力量。”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泥巴和积水,我们这些地位低下的人,应当效命。”于是(苏轼)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在东南方向筑起长堤,从戏马台开始,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地下,城墙没有被淹没的有三版。苏轼在堤上筑屋住下,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分别守住各面城墙,终于保全了城池。(苏轼)又请求调发明年的役人增筑旧城,做了木岸,以防洪水再来。朝廷同意他的做法。
14.D 解析D项,“以‘不闻钟’暗示道士化缘去了”错误,从诗中来看,“溪午不闻钟”,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不闻钟”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
15.(1)“分”字,化静为动,表现了野竹的高大参天,刺破了空中的青色云气,也写出了云雾的浓密飘动感。(2)“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垂直落下的情状。两个字生动形象,突出了道士居所之景的奇丽壮观。
解析这两个动词,一是化静为动,一是化动为静,生动地写出了戴天山道士居住的环境之美。
16.(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3)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17.D 解析“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绝于耳”,声音在耳边鸣响不断。根据文中“质疑与批评的声音始终……”,强调的是声音的不断,应选“不绝于耳”。“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根据后文“实则经不起推敲”,应选“无可非议”。“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根据“以是否属于通俗小说来评判金庸武侠小说”,强调方法不对,应选“缘木求鱼”。“自作多情”,一厢情愿地做出种种表示,想以此博得对方欢心。“一厢情愿”,泛指办事时全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客观条件。根据最后一句话可知,这是一个人的揣测,应选“一厢情愿”。
18.A 解析根据后文“且不说……”,可知括号里的句子是要谈论“作家有……的自由”。B项的主要内容是“……的自由本是作家应有的”,D项“作家……创作出各具特色的文学作品”,
- 14 -
与文中要谈论的重点不一样,可排除B、D两项。比较A、C两项,根据前文的“审美个体”,此句应该先说“审美趣味”,所以A项最恰当。
19.A 解析这句话中“依据”和“以此”句式杂糅,应为“依据……判断”;根据文意,应该是先“崇尚农耕文明”,后才有“审美趋于传统”;“游离现代文明”搭配不当,“与现代文明隔膜”更合适。
20.(1)“10月16日”改为“10月16日下午两点半”。(需要指出具体时间点)(2)“牵涉”改为“包括”。(3)“丰富的文化盛宴”改为“文化盛宴”。(4)“拜托”改为“希望”。(5)“洗耳恭听”改为“聆听”。
21.示例沿着小路,他拾级而上。坐在十八级台阶上,四顾茫然,未来的路在哪里?成人仪式后,他的心空荡荡的,没了着落。月色溶溶,树影婆娑。他瞥见一排蚂蚁慢慢往上爬,俯下身,细细数着这些负重前行的“勇士”,久违的感奋漫过全身,他仿佛又回到了多梦的童年。
解析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本题要求根据诗句,描写一个场景,且要求运用第三人称,有心理描写,不少于100字。其次,研读文本材料。文本的叙述人称是第一人称,需要转换成第三人称,诗句简练,需要适当补充心理描写,如坐在台阶上他想到了什么,看见蚂蚁之后他又有哪些心理活动。最后,结合原有叙述语句,形成答案。
22.略
-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