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5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平谷五中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江南园林之美(节选)
①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造就的艺术珍品,有着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也有着玲珑剔透、格调雅致的江南园艺,从而被公认为世界艺术之瑰宝。
②江南园艺以追求自然景物和精神境界为最终目的,汇集了绘画、诗词、建筑艺术等诸多元素,讲究立意,注意意境,追求一种诗情画意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尽管它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山水园林,但在布局上讲究完整、自由、朴素,并且在建筑上一反宫殿、庙堂、住宅的那种拘泥对称,以清新洒脱见称。色彩上的栗色、墨色等偏冷的色调讲究明丽与幽深,使得江南的园林有着“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艺术趣味。可以说,江南园林是“立体的画,形象的诗”。
③园林是一种空间艺术。园林的主体是自然风光,亭、台、楼、阁的参差,廊房的宛转曲折,在物质环境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江南园林的布局,尤其注重整体关系“园林妙处,在虚实互映,大小对比,高下对称”。清代文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也谈到园林的布局:“若夫园亭楼阁,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截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深或浅,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这种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尤其是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江南园林更是受到文人画的直接影响,更注重诗画情趣,意境创造,其审美多倾向于清新高雅的格调。所以,在园林艺术中有“绘画乃造园之母”之说,如无锡的寄畅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充分体现了园林艺术的特征。
④“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素以园林美景享有盛誉,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些园林占地面积不大,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富于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园林有以景取胜、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这种建筑形态是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创造。
⑤江南园林的空间布局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特别是受文人画的影响,追求一种深远的意境。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是江南园林的空间艺术形式给予我们现代生活极大的影响,比如我们现在最关注的居住环境、城市中人造自然景观等都是借助江南园林的空间艺术处理手法,将大自然中的山水景观与我们的生活环境巧妙结合。
⑥汲取古典园林之精华,创造设计出现代化的、又不失中国传统文化的园林空间已成为现代建筑设计所追求的方向。园林是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空间艺术,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明的需要;园林又是社会的物质福利事业,是现实生活水平的实境。所以,园林不仅要满足人们物质文明的需要,还要根据人们的审美要求、功能要求等内容,创造出景色优美、环境卫生、舒适方便的园林空间,使之既有古典园林的诗情画意,又有强烈的现代生活气息。
【材料二】
漏窗——苏州园林美人的“眼”(节选)
①苏州园林漏窗实在太美了,美得让人心醉。如果把苏州园林比作美人,那漏窗就是美人的眼睛,注视那流光溢彩、风情万种的美人的眼睛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
②漏窗是园林中的特有建筑式样,它与民用建筑中用来通风采光的窗牖不是一回事。漏窗在园林中的功能是漏光、露景、透气、框画……有了漏窗,园林才顾盼有致,神采飞扬,灵动俊逸,缺了漏窗,园林便一览无余,死寂默然,呆板乏味。
③漏窗首先漏的是光。从造型别致的漏窗中漏过的阳光、月光、灯光,诡谲变幻,晨昏不一,昼夜分明,四时异调,那普照大地,四处弥漫的光线,经由漏窗进入庭院,就成了受控之光、人为之光、艺术之光、可观之光。明光本无价,入窗无限景,苏州园林漏窗的再造光景,令人叹为观止。
④漏窗大都建在廊墙上,也有建在轩屋的壁墙上的。与可以闭合开启的窗牖不同,漏窗是固定的。它的造型多样别致,窗框有矩形、菱形、多边形、圆形、月芽形、宝瓶形、桃形……窗框内用砖瓦、竹木排列,塑造变幻莫测的美丽图案,苏州装璜设计公司曾选编过一本《苏州园林花窗图案集》,汇编了10座园林的216种不同式样的园林漏窗图案。日本园林研究学家横山正先生赞叹说:“看了这种永无止境地追求美的中国花格子的创造,不得不感到日本的造型艺术相形见绌了。”窗花是贴在窗糊纸或窗玻璃上的民间剪纸工艺品,苏州园林的漏窗造型则是优美的建筑小品,变幻的立体窗花。
⑤漏窗的主要作用是露景、透气。苏州园林作为私家宅园,从外观上来说要藏而不露,但在庭院内又要显山露水,但这种显露又不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苏州园林布局讲究“亏蔽”术,“亏蔽”不同于“遮隔”,“蔽”相当于遮隔,它遮挡人们的视线,阻隔游人直行的路径;“亏”则指蔽而不密,隔而不死,人们的视线可以通过遮挡物的透空之处,游人的行程可以迂回曲折地前行。“亏蔽”是遮而漏透,隔而不阻。透过漏窗,游客可以隐隐约约看见探窗的红杏,临风的荷蕖;嗅知桂子的浓烈,梅花的幽香;闻听翠竹的飒竦、黄鹂的鸣唱;扫瞄灵动的飞檐、瘦逸的湖石……廊墙分割园林景致,拉长游览线路,制造莫测高深的氛围,漏窗则让分割的景致相互渗透,诱导游人探胜的欲念,使不同的景区气息周流,气韵生动,水乳交融。苏州园林中廊墙的“甲”和漏窗的“乙”就是如此对立地统一,矛盾地和谐。
⑥有一种特殊的漏窗就是框窗,形制不一,框中空如,它的功用在于框景,框窗的周围必有绝佳的景致。如网师园“竹外一枝轩”的南面廊墙上有一长方形框窗,南望,窗框中是一幅层次分明,山高水阔的立体山水画,北看,窗框里镶一帧师法板桥的翠竹图。
1. 下列加点词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 剔(tì)透 B. 瑰(guī)宝 C. 拘泥(ní) D. 汲(jī)取
2. 第③段划线句子中的“这种造园艺术”是指
A. 园林是一种空间艺术
B. 在物质环境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
C. 江南园林的布局,尤其注重整体关系
D. 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3. 下面文字出自《红楼梦》,同样描绘江南园林景观。请根据内容选出与之对应的一项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A. 潇湘馆 B. 怡红院 C. 稻香村 D. 蘅芜苑
4. 阅读文字,请结合“材料一”概括贾宝玉的“园林观”。
众人见宝玉牛心,都怪他呆痴不改。今见问‘天然’二字,众人忙道:“别的都明白,为何连‘天然’不知?‘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也。”宝玉道:“却又来!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
5. 下列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览无余 B. 叹为观止。 C. 相形见绌 D. 水乳交融
6. 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园林中设置漏窗主要为了漏光、露景、透气、框景,而民用建筑中的窗是为了通风采光。
B. 外界环境的各种光,一经漏窗“漏”入园林庭院,就会充满艺术气息,成为园林的风景。
C. 漏窗大多建在廊墙上,是造型多样别致的固定窗,这种建筑小品具有对园林的美化功能。
D. 漏窗遮挡了人们的视线,分割园林景致,阻隔直行路径,从而诱导游人迂回曲折地前行。
7. 请在材料二第⑤段的“甲”“乙”处各填上一个字,使上下语意连贯。
8. 综合以上两则材料,分条概括江南园林布局的妙处。
【答案】1. B 2. D 3. A
4. 贾宝玉的“园林观”:追求天然,但反对人力扭捏而成的“天然”,追求布局上的完整、自然、朴素,认为园林中的人工建筑也应该体现自然之理、自然之气。 5. D 6. D
7. 甲:“蔽”;乙:“亏”
8. (1)布局讲究完整、自由、朴素,以清新洒脱见称;
(2)布局注重整体关系,虚实互映,大小对比,高下对称;
(3)布局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使园林以景取胜、以小见大,展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4)布局讲究‘亏蔽’术,廊墙的“蔽”和漏窗的“亏”相结合,遮而漏透,隔而不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辨析和修改。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的学生来说并不难,平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
A项,剔(tī)透;
C项,拘泥(nì);
D项,汲(jí)取。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意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
本题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理解,前面提到“江南园林的布局,尤其注重整体关系,‘园林妙处,在虚实互映,大小对比,高下对称’”,紧接着引用了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关于园林布局的观点,再次提到“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所以划线句中的“这种造园艺术”指的是“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记忆名著中经典情节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阅读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对比选项,确定答案。
题干中的文字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刚建成,贾政带众人游览,贾宝玉曾提匾额:“有凤来仪”,后文中引用舜的潇湘二妃娥皇、女英的典故而更名为潇湘馆。第二十三回中宝玉文黛玉想住哪一处,黛玉说:“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宝玉听了拍手笑道:“正和我的主意一样,我也要叫你住这里呢。我就住怡红院,咱们两个又近,又都清幽。”潇湘馆中以竹子最盛,“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绕”。翠竹,象征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的可贵品质,高洁中带着儒雅,含蓄里透着活力。黛玉的诗号“潇湘妃子”,正是这样一种高贵而自然脱俗,婀娜而风姿绰约的魅力。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结合“材料一”概括贾宝玉的“园林观”,既要理解题干中这段材料所体现的贾宝玉对于园林的见解,也要对材料一中的主旨有所理解和概括。
贾宝玉认为,人力穿凿扭捏而成的田庄不能体现“天然”,“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的行为过于牵强,没有自然之理,自然之气,而他的这种思想和材料一中“尽管它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山水园林,但在布局上讲究完整、自由、朴素,并且在建筑上一反宫殿、庙堂、住宅的那种拘泥对称,以清新洒脱见称”的叙述有异曲同工之妙。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A项,一览无余: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视野广阔,没有阻碍,把事物或景象都看在眼里,没有遗漏。也指事物简单,看得十分清楚。文中用来形容没有漏窗之后,园林景物可以一眼全被看见,使用正确。
B
项,叹为观止: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之极、完美之至。文中用来形容苏州园林漏窗的再造光景精妙之极,使用正确。
C项,相形见绌: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文中用来说明日本的造型艺术比不上“永无止境地追求美的中国花格子的创造”,使用正确。
D项,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那样融合在一起,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融合得很紧密。“不同景区”不能做到“水乳交融”,使用不恰当。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D项,“遮挡了人们的视线”说法有误,原文是说“苏州园林布局讲究‘亏蔽’术,‘亏蔽’不同于‘遮隔’,‘蔽’相当于遮隔,它遮挡人们的视线,阻隔游人直行的路径;‘亏’则指蔽而不密,隔而不死”,“亏蔽”是遮而漏透,隔而不阻。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前文是说“廊墙分割园林景致,拉长游览线路,制造莫测高深的氛围,漏窗则让分割的景致相互渗透,诱导游人探胜的欲念”,廊墙和漏窗的作用是相反相成的,依据后文“对立地统一,矛盾地和谐”的表述,可知应该填入两个意思相反的词语,结合前文所论说的“亏蔽”术,应分别填入“蔽”和“亏”。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
本题主要筛选关于江南园林“布局”的相关信息,材料一主要是“在布局上讲究完整、自由、朴素,并且在建筑上一反宫殿、庙堂、住宅的那种拘泥对称,以清新洒脱见称”,“江南园林的布局,尤其注重整体关系‘园林妙处,在虚实互映,大小对比,高下对称’”;材料二主要是“苏州园林布局讲究‘亏蔽’术”,通过廊墙的“蔽”和漏窗的“亏”实现“对立地统一,矛盾地和谐”。将以上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二、红楼梦阅读检测
9.《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中的故事。
黛玉磕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可巧黛玉的小丫鬟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 道:“ 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
林黛玉所说的“也亏了你倒听她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你全当耳旁风,怎么她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这句话中,“你”和“他”表面上分别指① 、② ,实际上分别指③ 、④ 。
A. ①紫鹃②雪雁③宝钗④宝玉 B. ①鸳鸯②紫鹃③宝玉④湘云
C. ①雪雁②鸳鸯③宝玉④紫鹃 D. ①雪雁②紫鹃③宝玉④宝钗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根据阅读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联系书中相关的情节,对比选项,确定答案。
第八回中,黛玉来探病,偏偏遇到宝玉也在此,见到宝玉在此,并且对宝钗劝他少吃冷酒的话十分听从,黛玉心生醋意,故借着责怪丫鬟送手炉一事,拐弯指责宝玉,表达心中的不快。此处送小手炉来的小丫鬟是雪雁,在黛玉的“责问”下,雪雁说明是紫鹃姐姐让她送来的,这里黛玉表明责怪的是雪雁听紫鹃的话,实际上是在责怪宝玉听宝钗的话。
故选D。
10.《红楼梦》中,两位才女中秋月下联诗,其中一位被称作“多情西施”。她所写的“冷月葬花魂”诗句,正是其诗意而悲剧的人生的写照,此才女是
A. 史湘云 B. 薛宝钗 C. 林黛玉 D. 贾探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根据阅读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联系书中相关的情节,对比选项,确定答案。
“冷月葬花魂”,出自《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是林黛玉和史湘云联诗的最后一句。此句意境优美,宛若天成,甫出黛玉之口便使得湘云认输,妙玉叹服。不仅是潇湘妃子才思敏捷的集中体现,更是她一生悲剧命运的影射,可谓寓意无穷,妙不可言。
故选C。
【点睛】对于名著阅读题,平时一定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真正的爱上阅读,不断地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对于经典名著要了解作家、朝代(国籍)、作品表现的主题以及艺术特色等,不断地在文字中沉淀、涵泳,进而拓展自己的视野,陶冶自己的情操。
11.《红楼梦》中所说"金玉良缘"的象征是① 的② 和③ 的④ 。
A. ①黛玉②金锁③宝玉④通灵宝玉 B. ①宝钗②通灵宝玉③宝玉④金锁
C. ①宝钗②金锁③宝玉④通灵宝玉 D. ①宝钗②金锁③宝玉④补天之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根据阅读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联系书中相关的情节,对比选项,确定答案。
“金”是指薛宝钗的金锁,“玉”是指贾宝玉的通灵宝玉,贾宝玉的玉刻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宝钗的金锁上刻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内容上刚好凑成一对。
故选C。
12.“木石前盟”是指开篇神话中① 和② 的“还泪之说”。
A. ①绛珠仙草②神瑛侍者 B. ①警幻仙子②补天之石
C. ①空空道人②补天之石 D. ①神瑛仙草②绛珠侍者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根据阅读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联系书中相关的情节,对比选项,确定答案。
林黛玉的前身是绛珠仙草,贾宝玉的前身是神瑛侍者。《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木石前盟”是指开篇神话中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的“还泪之说”。
故选A。
13.第三十九回,李纨道: “凤丫头就是楚霸王,也得这两只膀子好举千斤鼎,她不是这丫头,就得这么周到了?”这丫头指的是
A. 小红 B. 袭人 C. 香菱 D. 平儿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根据阅读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联系书中相关的情节,对比选项,确定答案。
“这丫头”指的是平儿,平儿是王熙凤的左膀右臂,李纨此话的意思是,如果熙凤没有平儿的帮助,事情不会做得那么周到。
故选D。
14.第三十九回,贾母笑道: “凤丫头别拿他取笑儿,他是乡屯里的人,老实,那里搁的住你打趣他。”“他”指的是
A. 刘姥姥 B. 周瑞家的 C. 来旺家的 D. 林之孝家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根据阅读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联系书中相关的情节,对比选项,确定答案。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中,刘姥姥带着板儿来到贾府,“凤姐儿见贾母喜欢,也忙留道:‘我们这里虽不比你们的场院大,空屋子还是有两间的。你住两天罢,把你们那里的新闻故事儿说些与我们这些老太太听听。’贾母笑道:‘凤丫头别拿他取笑儿。他是乡屯里的人,老实,那里搁的住你打趣他。’说着,又吩咐下人去先抓果子与板儿吃。板儿见人多了,又不敢吃。贾母又命拿些钱给他,叫小幺儿们带他外头顽去。刘姥姥吃了茶,便把些乡村中所见所闻的事情全部都说与贾母听,贾母益发得了趣味,哈哈大笑。”可知此处的“他”是指刘姥姥。
故选A。
15.贾府姐妹中,探春的父亲是
A. 贾赦 B. 贾敬 C. 贾政 D. 贾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根据阅读时的理解,并结合具体的提问,联系书中相关的情节,对比选项,确定答案。
探春是荣国府贾政与奴婢出身的妾侍赵姨娘所生的女儿,贾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贾府通称三姑娘。
故选C。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
广既从大将军青①击匈奴,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故徙前将军广。广引兵与右将军食其②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幕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③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注释:①大将军青:指卫青。②食其:指赵食(yì)其(jī)。③悛悛(xún):敦厚笃实的样子
1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 裨:副的
B. 以为李广老,数奇 数奇:命数不好
C. 胡虏益解 解:和解
D.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复杂不顺的过程
17. 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虽其子孙他人学者 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
B. 避之数岁 广之将兵
C. 士以此爱乐为用 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
D. 胡虏易与耳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1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李广)因为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
B. 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
李广布成圆形兵阵,面向外,匈奴猛攻,箭如雨下
C. 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军队的向导阵亡了,又有人背叛投降,结果落在大将军之后
D. 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
19.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李广善于骑射,匈奴对他很敬畏,因为李广的存在,匈奴多年不敢进犯。
B. 李广的军队曾被匈奴四万骑兵围攻,但最终以少胜多,使匈奴损失惨重。
C. 卫青故意调开李广,是因为得到皇帝告诫,担心会因李广而不能俘获单于。
D. 李广最终自刎而死,无论军人还是百姓,都因为景仰爱戴他而伤心痛哭。
20. 文末画曲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
A.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B.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C.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D.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21. 翻译文中最后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1)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
22.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这些诗句说明李广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表达了后人对李广景慕之情。结合本文,概括说明李将军令人敬佩爱戴的原因。
【答案】16. C 17. A 18. C 19. B 20. A
21. (1)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认识的不认识的,也不论老的少的都为李广落泪。(2)“在上位的人自身品行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实行;自身品行不正,即使发下命令也没人听从。”这就是说的李将军吧!
22. 善于骑射,英勇善战;体恤士卒,宽厚待人;爱惜名誉,自尊有担当。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文言实词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C项,“胡虏益解”的“解”是“散开”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匈奴军渐渐散开”。当时汉军被匈奴军包围,汉兵死了一半多,箭也快用光了。李广就命令士兵拉满弓,不要放箭,而李广亲自用大黄弩弓射匈奴的副将,杀死了好几个,匈奴军才渐渐散开。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如本题针对一词多义设题,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A项,前者是代词,他(李广)的;后者也是代词,他(李广)的;
B项,前者是代词,代指李广;后者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前者是介词,表原因;后者是动词,用;
D项,前者是动词,对付;后者是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注意理解选项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
C项,翻译有误,“亡”是“没有”的意思,“或”是“有时”的意思。正确的翻译是:军队没有向导,有时迷失道路,结果落在大将军之后。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B项,“最终以少胜多,使匈奴损失惨重”说法有误,依据原文“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这次被围攻没有以少胜多,损失惨重的是汉兵。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划线句的翻译是: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讲话,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得到了将士们的信赖呀!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讲话,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用来比喻大道理呀。“悛悛如鄙人”中“悛悛”的意思是老实厚道,这句话是说像个乡下人一样老实厚道,意思完整,不可断开,排除CD
;“口不能道辞”意思是开口不善讲话,句意完整,不可断开,排除B。
故选A。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1)之,代词,指代李将军自刎的消息;知,认识;无,无论;垂涕,落泪。
(2)其,代词,指在上位的人;身正,自身品行端正;虽,即使;李将军之谓,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以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读懂原文是基础,然后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筛选重要信息,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首段即提到“用善骑射,杀首虏多。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可见他善于骑射,是一位很有实力的将领;第二段中提到,“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这是他受到爱戴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善待士卒,体恤士卒;第三段末尾讲到,在被包围的危急情况下,“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说明他英勇无畏,处变不惊,有着过人的胆识;而最后他为了维护名誉引刀自刎,则又体现了他的自尊,有担当。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将军李广,陇西郡成纪县人。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李广驻守右北平,匈奴听说后,称他为“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他好几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一生到死,做二千石俸禄的官共四十多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始终也不谈及家产方面的事。李广身材高大,两臂如猿,他善于射箭也是天赋,即便是他的子孙或外人向他学习,也没人能赶上他。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李广射箭的方法是,看见敌人逼近,如果不在数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射。只要一发射,敌人立即随弓弦之声倒地。
元朔六年(前123年)李广又被任为后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从定襄出塞,征伐匈奴。过了两年,李广以郎中令官职率领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塞,行军约几百里,匈奴左贤王率领四万骑兵包围了李广,李广的士兵都很害怕,李广就派他的儿子李敢骑马往匈奴军中奔驰。李敢独自和几十名骑兵飞奔,直穿匈奴骑兵阵,又从其左右两翼突出,回来向李广报告说:“匈奴敌兵很容易对付啊!”士兵们这才安心。李广布成圆形兵阵,面向外,匈奴猛攻,箭如雨下。汉兵死了一半多,箭也快用光了。李广就命令士兵拉满弓,不要放箭,而李广亲自用大黄弩弓射匈奴的副将,杀死了好几个,匈奴军才渐渐散开。这时天色已晚,军吏士兵都面无人色,可是李广却神态自然,更加注意整顿军队。军中从此都很佩服他的勇敢。
李广不久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大将军卫青曾暗中受到皇上的警告,认为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对敌,恐怕不能实现俘获单于的愿望,故意把前将军李广调开。李广领兵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兵后从东路出发。军队没有向导,有时迷失道路,结果落在大将军之后。李广谒见大将军之后,回到自己军中。大将军顺便向李广和赵食其询问迷失道路的情况,卫青要给天子上书报告详细的军情。李广没有回答。大将军派长史急切责令李广幕府的人员前去受审对质。李广说:“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现在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到了大将军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打过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去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于是就拔刀自刎了。李广军中的所有将士都为之痛哭。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认识的不认识的,也不论老的少的都为李广落泪。
太史公说:《论语》里说:“在上位的人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实行;自身行为不正,发下命令也没人听从。”这就是说的李将军吧!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讲话,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得到了将士们的信赖呀!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讲话,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用来比喻大道理呀。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题乌江亭夏日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绝句
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3. 下列对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胜败兵家事不期”,“事不期”是说胜败之事,不能预料。
B. “包羞忍耻是男儿”,是说项羽遭挫折不灰心,是真正男儿。
C.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说如若重振旗鼓,是大有可为的。
D.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是说人要有骨气,不管是活着还是死去,都要顶天立地。
24. 对两首诗的鉴赏,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A. 杜牧诗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窠臼,对项羽的自刎持肯定态度。
B. 杜牧诗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C. 李清照充分肯定项羽的英雄气节,赞扬项羽的高风亮节。
D. 李清照诗与杜牧诗,对项羽的看法是迥然不同的,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态度。
【答案】23. B 24. A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评价能力。解答此类题,重点是理解诗歌每一句的句意,要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体会诗人的情感,然后对照选项,选出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B项,“包羞忍耻是男儿”意思是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而项羽在乌江选择自刎,没有包羞忍耻,诗人认为他不是真正的男儿。
故选B。
【2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对项羽的自刎持肯定态度”说法有误,杜牧诗中前两句意思是说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首句直截了当的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下面两句做好铺垫;诗的后两句是说,江东的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如项羽愿返江东可能卷土重来。可见诗人对于项羽乌江自刎一事,是持惋惜态度的,他并不赞成这种做法。
故选A。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五、默写背诵
25.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曽皙言的志,抒发的是春风沂水的情怀,“_______,_______,咏而归。” 实际上是人生的一种艺术审美境界,是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美好理想的充分展示和流露。它既符合儒家的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的心态。
(2)《谏太宗十思疏》,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有善始者实繁,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作者肯定人民力量,要重视谨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谏太宗十思疏》,作者将德比喻为木之根本,流之泉源,充分肯定德对政权稳定的重要作用:臣闻求木之长者,__________;欲流之远者,_________ ;思国之安者,____ 。
(5)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了要求:________,他认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
【答案】 (1). 浴乎沂 (2). 风乎舞雩 (3). 克终者盖寡 (4). 载舟覆舟 (5). 所宜深慎 (6). 必固其根本 (7). 必浚其泉源 (8). 必积其德义 (9). 见贤思齐焉 (10).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1). 己所不欲 (12). 勿施于人 (13). 敏于事而慎于言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沂、雩、寡、浚、焉。
六、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梵高的坟茔
范曾
①冬天的巴黎,寒风料峭。我们驱车去瞻仰我心灵深处的艺术殉道梵高的遗踪。
②梵高这位荷兰籍的天生奇才,一百年前来到法兰西后等待他的是贫困与饥饿。梵高一生卖不出一张画,人们也根本不知道梵高,艺术界汪洋大海般的平庸在压抑着他。他曾在一张画上描写了一个最粗糙的木椅,在破烂的藤座上放着他的烟斗和一张纸包的些许烟草,它似乎向我们唱出一首凄凉的身世之歌。艺术既不能提供面包,那就让需要面包的艺术家速朽,而自裁便是最简捷的方式;梵高拿起了手枪,走到萨都的草坪,向心窝射了一枪,他在华贵的建筑前对这不平的社会用生命作了一次壮烈的抗议。
③梵高过着清白无瑕的生活,他没有金钱的刺激,没有女人的诱惑,没有鲜花的慰藉。当罗丹要丰腴清丽的模特们在画室翩然起舞时,当莫提格里昂尼面对妩媚慵懒的美女,在画面上把她们的脸“令人愉快的拉长”时,梵高在哪里?他正对着一片平常的农田,一张破旧的靠椅,一双踏遍人间含辛茹苦的皮鞋,画这些巴黎的大师们不屑一顾的事物;在他的笔下,野地里摘来的向日葵燃烧着一把火,蓝色野花临风摇曳,这哪里是依物描像?这是在倾诉爱情,但是他的情人却在大地的草木盛衰中,天穹的日星隐耀中。看他画的所有自画像,那眼神没有一幅不咄咄逼人,那其中闪现的光芒有坚毅,有不平,有尊严,充满了对人生的批判和对自己命运的抗争。梵高在美术史上的出现确实是一个奇迹。他远离了传统审美的藩篱,以神奇的手法、高妙的色彩、超绝的构图,一扫艺术界的平庸、浅薄和惰性。这种画风一旦问世,美术史就必须重写,色彩学甚至美学就必须修正,这正是梵高撒向人间的一个永恒的谜。
④梵高死了很多年已后,评论家才像天文学家发现新星一样仰望他,赞叹他。今天所有豪华壮丽的画馆,都以一展梵高的杰作为荣,当一幅《没有胡须的梵高》最后以一千七百五十万美金卖出时,举世震惊,欢声雷动。而这一切和寂寞痛苦的梵高毫不相干。
⑤ 我们来到梵高的坟茔,它座落在一所极平凡的公墓里。梵高和他心爱的弟弟德奥合葬。两块墓碑,方身圆顶,没有任何纹饰,没有花岗岩的墓室,碑前只有一堆黄土,覆盖着长青的蕃藤。公墓寂然无声,所有体面的、稍微精致的坟茔前都空无一物。然而梵高墓上的碧草却在刺骨寒风中颤动着不屈的生命。堪告慰于梵高九泉之灵的,不是拍卖场的呼啸,而是一束束的鲜花,放在坟茔的四周。这不仅使我想起鲁迅先生的坟,总有一些人是不会被人们忘却的。
26. 梵高自杀身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根据第②段用简练的语言分两条概括(每条不超过8个字)
27. 在第③段中,作者提到罗丹和莫提格里昂尼这两位艺术大师时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在文中提炼,分两条概括
28. 梵高的作品有哪些特点?仔细阅读第③段,用简洁的语言归纳。
答:①取材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表达的情感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绘画的技巧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文章第③段说“这种画风一旦问世,美术史就必须重写,色彩学甚至美术学就必须修正。”这句话的意思是:梵高的画风填补了美术史的空白,开辟了色彩学和美术学的新领域。
B. 第⑤段说“堪告慰于梵高九泉之灵的,不是拍卖的呼啸,而是一束束鲜花,就在坟茔的四周。”这句话的意思是梵高坟茔远离城市的喧嚣,他的灵魂可以享受这里的一片宁静与芬芳。
C. 梵高死后的荣耀说明真正的艺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就象好酒一样,存放越久,味道越醇。
D.
梵高用自裁的方式来抗击命运固然不值得称道,但他对艺术的执着与真情却给后来的艺术家们带来无尽的启示。
E. 文章最后提到“所有体面的、稍微精致的坟茔前都空无一物”,意思是说一个人即使是伟大的艺术家,身前的荣耀也不过是过眼云烟,等待他的往往是死后的寂寞。
【答案】26. (1)生活穷困潦倒;(2)艺术无人欣赏。
27. (1)突出他清白无瑕的生活;(2)反衬他不同凡俗的画风。
28. (1). 取材于平凡事物; (2). 表现着他的坚毅,体现着他的尊严,反映着他对命运的抗争; (3). 手法神奇,色彩高妙,构图超绝。 29. BE
【解析】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本题要求根据第二段的内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梵高自杀身亡的直接原因,需要回归文本第二段中,找到其自杀的直接原因,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注意字数要求。
依据第二段的内容,梵高“来到法兰西后等待他的是贫困与饥饿”,“艺术既不能提供面包,那就让需要面包的艺术家速朽”,可见第一个原因就是生活的艰难,即贫困与饥饿的逼迫;而原文又说到“梵高一生卖不出一张画,人们也根本不知道梵高,艺术界汪洋大海般的平庸在压抑着他”,“他在华贵的建筑前对这不平的社会用生命作了一次壮烈的抗议”,说明在当时的社会,艺术界无法理解他,他受到艺术届平庸的压抑,这让他最终选择了用生命作抗议。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回归原文,找到相应的段落和句子,然后分析该种表现手法的作用,最后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第③段中,作者首先写到“梵高过着清白无瑕的生活,他没有金钱的刺激,没有女人的诱惑,没有鲜花的慰藉”,然后写到“罗丹要丰腴清丽的模特们在画室翩然起舞”,“莫提格里昂尼面对妩媚慵懒的美女”,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来突出梵高生活的清白无瑕,后面又写到“他远离了传统审美的藩篱,以神奇的手法、高妙的色彩、超绝的构图,一扫艺术界的平庸、浅薄和惰性”,正是因为他清白无暇的生活,让他拥有不一样的成就。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题干要求,如本题需要归纳第三段中梵高作品的特点,然后回到原文,定位到相关段落,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第三段中说,梵高画的是“巴黎的大师们不屑一顾的事物”,他的绘画取材于平凡的事物;“看他画的所有自画像,那眼神没有一幅不咄咄逼人,那其中闪现的光芒有坚毅,有不平,有尊严,充满了对人生的批判和对自己命运的抗争”,从情感方面来看,他的画作中表现着他的坚毅,体现着他的尊严,反映着他对命运的抗争精神;而从绘画技巧来看,“他远离了传统审美的藩篱,以神奇的手法、高妙的色彩、超绝的构图,一扫艺术界的平庸、浅薄和惰性”,可以概括为“手法神奇,色彩高妙,构图超绝”。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两项”,立足考查“对文章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这句话的意思是梵高坟茔远离城市的喧嚣,他的灵魂可以享受这里的一片宁静与芬芳”说法有误,放在坟茔周围的“一束束鲜花”,表明人们对他的尊敬和景仰,这句话说明梵高得到了后人的景仰,应该可以告慰他的九泉之灵,说明伟大的艺术家是不会被人们忘记的。
E项,“所有体面的、稍微精致的坟茔前都空无一物”这句话是为了引出后面“而梵高墓上的碧草却在刺骨寒风中颤动着不屈的生命”一句,说明伟大的画家会永远被人们铭记与景仰。
故选BE。
【点睛】鉴赏散文作品,要分析所写对象的特征,进而感悟形象的内在品质,或作者的深层感情。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然会通过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们的内在质,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要培养并提升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七、写作
30.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青春因磨砺而精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
你若前行,便是中国的历程;你若屹立,即是中国的脊梁,你若讲述,就是中国的故事。
写一篇记叙文,讲述青春故事,致敬五四精神,致敬新时代的奋斗者。字数不少于700字。
【答案】例文:
我奋斗,我成长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奋斗,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拼搏,为超越自己而努力,为自己的靓丽人生而打拼。
——题记
不知是为了迎接期中考试,还是高中生涯已步入正轨,最近作业很多。惟一的星期天也要在书海中度过,我不禁苦叹,但我无奈必须奋斗。
我坐在教室中正冥思苦想着一道难题,突然,外面下起了绵绵细雨。它不象春雨那般温柔细腻,不象夏雨那般热烈短暂,就那样淅淅沥沥地飘洒着,携来阵阵秋的惬意。窗外笼罩在淡淡雨气中的那一排树是水杉。水杉枝干很细,修长如亭亭玉立的少女,在雨中轻轻摇晃着翠绿的枝叶,进行着秋的洗礼。水杉不仅是学校悠久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力争上游的竞争者。水杉相对其它树而言,高出一截,但是在一排水杉中,它们似乎很难比出个高低来,但它们你追我赶。而这一排水杉正在两个实验班的旁边,其中的神似自然可想而知。水杉喜欢阳光,喜欢竞争,因此它们具备了奋斗争上的精神,“我来到这个世界,为了看见太阳,如果白昼竟然消亡,我还要歌唱,在我生命弥留的时光!”秋风的萧瑟,秋雨的冲刷,不能打消它们的斗志,或许,它们会飘落许多叶子,但那是为了迎接更美好的春天!
中午,雨停了,但是太阳迟迟不肯出来。去食堂的路上有一棵树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它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走近一看,原来是桧柏,它的枝干粗糙干裂,枝桠几乎没有,叶片早已随秋风遨游各地,只剩下几叶小的还倔强地拉住枝头,摇摇曳曳不肯离去。桧柏此时如同垂暮的老人,但它仍伫立在风中。迟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迟暮的感觉。桧柏在生命的晚期仍与秋风搏斗,尽情释放自己的不衰活力!
虽值秋天,但是整个的校园的草木仍呈现出一片盎然生机。有的仍然郁郁葱葱;有的已有黄叶,但万黄丛中尚有绿,秋天的校园没有烂漫的春花,没有清脆的虫鸣,没有霏霏的雪花,但是秋天有响亮的呐喊:奋斗永无止境!
我不再苦叹,因为我要奋斗;我不再有压力,因为压力早已化为动力。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但我可以尽情地燃烧,因为心中充满奋斗的热情!
在奋斗中成长,在磨练中超越,为了自己的人生,为了梦想的实现,我拼搏,我奋斗,人生路上奋斗不息,成长不止!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材料共有两句话,第一句是“青春因磨砺而精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强调“磨砺”和“奋斗”对于青春和人生的重要意义;第二句话是“你若前行,便是中国的历程;你若屹立,即是中国的脊梁,你若讲述,就是中国的故事”,强调青少年对国家未来的重要影响,青少年是国家的脊梁,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再结合题干的要求,“写一篇记叙文,讲述青春故事,致敬五四精神,致敬新时代的奋斗者”,抓住关键词“青春故事”“奋斗”“五四精神”,在审题时需要注意:一是文体要求,需要写成记叙文;二是讲述青春故事,可以讲自己的,也可以讲他人的;三是要体现奋斗精神,内容要积极向上,四是要注意字数要求。
参考立意:
1. 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青春故事,在求学(各种活动、比赛等)中,我有一些遗憾(动摇过、迷惘过、小错误……),但通过某件事或者某个人的启发,懂得了奋斗的道理,更多地展现出了进取(不怕困难/永不言弃/自信/团结/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乐于助人……)的精神风貌。
2.讲述他人的青春故事,从他人的事迹中,我看到了“五四精神”的传承,我懂得了青春需要奋斗的道理。
参考素材:
1. “人生能得几回搏?”生命是短暂的,白驹过隙,若要在这布满荆棘的坎坷人生路上踏出无悔的攀登小路,唯独奋斗,不懈地奋斗!奋斗,让青春无悔!
2. “世界上任何人都是不平凡的人,就连乞丐也不例外”“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如果你觉得你读书纯粹就是混日子,那么你完全可以放弃现在的学业,自力更生,何必还要浪费父母辛苦工作所得的金钱,你之所以还会继续读书,不就是还有积极向上的心,想要成才?如果你真的因为考试失败而失去自信心,那么不是你失败,是因为你爱学习,所以才重视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是有一句话说过“失败乃成功之母”,你这次的失败只会给你以后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不会让你一错再错。你之所以会不甘心做一个平凡人,那是因为你有一个远大的理想,但你却没有为之付出行动,如果只要你肯为了你的理想而拼搏而奋斗,那么你就一定能成功。
3. 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潇洒和风流;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灿烂和辉煌。青春是一种令人羡慕的资本。凭着健壮的体魄,你可以支撑起一方蔚蓝的天空;凭着顽强的毅力,你可以攀登上一座魏峨的高山。凭着旺盛的精力,你可以开垦出一片肥沃的地;凭着超人的智慧,你可以描绘出一幅精美的画卷。凭着洋溢的热情,你可以遨游一片汪洋大海;凭着乐观的精神,你可以走过一丛繁茂的荆棘。凭着无尽的好奇,你可以游览一方神奇的土地……
4.
霍英东,香港著名的房地产业巨子。可谁又知道,霍英东先生的今天是由“价值七角钱”的苦力一步一步干起来的呢?童年时的贫寒家境和成年以后的生活坎坷、煎熬,磨炼了霍英东的毅力,也培养了他自强不息、勇于进取、敢于拼搏的奋斗性格。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人扩建机场,他去当苦力,日报酬是七角钱和半磅配给米。那时,他每天只吃一碗粥和一块米糕,饿得头昏眼花。结束以后,霍英东投身于运输业,朝鲜战争爆发后,他又开展了航运业,生意十分兴隆。霍英东不满足于运输业已经取得的成就,又开始向房地产业进军,从此,房地产成了他致富的基础。霍英东的事迹可以告诉我们,一切的外在因素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自己是否有奋斗的意志,只要奋斗到底,终究会成功,命运自然会随着我们的成功而发生转变。
5. 青春像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因为想要投入大海的怀抱,所以冲破礁石的阻挡,一路高歌;青春像一粒沙子,因为想要感受大漠的坚实的臂膀,所以不断的追随风儿,一路飞舞。
参考结构:
题目是《我奋斗,我成长》,符合材料含义,与主题相关。题记亮出文章主旨,文章语言简练、规范,开篇吸引人。运用顺叙的叙述手法,记叙迎接期中考试时奋斗的过程,主体部分能较好的运用环境描写,借物喻人,使主题鲜明突出交代了人物的所思所得。结尾呼应开头和题目,结构完整,点明主题。文章以轻松愉快的语气,向读者娓娓道来,令人回味无穷。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要点 :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 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 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 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 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题目明确提示我们要选择其一来写,要体现权衡与选择,因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笼统写交际的艺术、细节决定交际等;也不能均衡笔力论述每一个细节道理而不体现权衡后的选择。
本试卷的题干、答案和解析均由组卷网(http://zujuan.xkw.com)专业教师团队编校出品。
登录组卷网可对本试卷进行单题组卷、细目表分析、布置作业、举一反三等操作。
试卷地址:在组卷网浏览本卷
组卷网是学科网旗下的在线题库平台,覆盖小初高全学段全学科、超过900万精品解析试题。
关注组卷网服务号,可使用移动教学助手功能(布置作业、线上考试、加入错题本、错题训练)。
学科网长期征集全国最新统考试卷、名校试卷、原创题,赢取丰厚稿酬,欢迎合作。
钱老师 QQ:537008204 曹老师 QQ:71300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