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51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限时集训(八) 散文阅读(二)
(限时 40 分钟)
一、(2018·襄阳市高三五月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3 题。
唐诗几男子(节选)
余秋雨
生为中国人,一辈子要承受数不尽的苦恼、愤怒和无聊。但是,有几个因素使我不忍离
开,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
其中一个,就是唐诗。
这种说法可能得不到太多认同。不少朋友会说:“到了国外仍然可以读唐诗啊,而且,
别的国家也有很多好诗!”
因此,我必须对这件事情多说几句。
我心中的唐诗,是一种整体存在。存在于羌笛孤城里,存在于黄河白云间,存在于空山
新雨后,存在于浔阳秋瑟中。只要粗通文墨的中国人,一见相关的环境,就会立即释放出潜
藏在心中的意象,把眼前的一切卷入诗境。
心中的意象是从很小的时候就潜藏下来的。也许是父母吟诵,也许是老师领读,反正是
前辈教言中最美丽的一种。父母和老师只要以唐诗相授,也会自然地消除辈分界限,神情超
逸地与晚辈一起走进天性天籁。
于是,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
传代,唤醒生存本性。而且,这种唤醒全然不是出于抽象概念,而是出于感性形象,出于具
体细节。这种形象和细节经过时间的筛选,已成为一个庞大民族的集体敏感、通用话语。
有时在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类似于“月落乌啼”“独钓寒江”那样的情景,让我们产生联
想,但是,那种依附于整体审美文化的神秘和诗境,却不存在。这就像在远方发现一所很像
自己老家的小屋,或一位酷似自己祖母的老人,虽有一时的喜悦,但略加端详却深感失落。
失落了什么?失落了与生命紧紧相连的全部呼应关系,失落了使自己成为自己的那份真实。
当然,无可替代并不等于美。但唐诗确实是一种大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一读,都能
把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回头一想,这种清醇、高迈本来就属于自己,或属于祖
先秘传,只不过平时被大量琐事掩埋着。唐诗如玉杵叩扉,叮叮当当,嗡翁喤喤,一下子把
心扉打开了,让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美好的自己。
这个自己,看似稀松平常,居然也能按照遥远的文字指引,完成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
的思念,最入微的观察,最精细的倾听,最仁爱的同情,最洒脱的超越。
这个自己,看似俗务缠身,居然也能与高山共俯仰,与白云同翻卷,与沧海齐阴晴。
这个自己,看似学历不高,居然也能跟上那么优雅的节奏,那么铿锵的音韵,那么华贵
的文辞。
这样一个自己,不管在任何地方都会是稀有的,但由于唐诗,在中国却成了非常普及的
常态存在。
正是这个原因,我才说,怎么也舍不得离开产生唐诗的土地,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
国。
我也算是一个走遍世界的人了,对国际的文化信息并不陌生,当然知道处处有诗意,不
会在这个问题上陷入狭隘民族主义的泥坑。但是正因为看得多了,我也有理由做出一个公平
的判断:就像中国人在宗教音乐和现代舞蹈上远远比不上世界上有些民族一样,而唐诗,则
是人类在古典诗歌领域的巍峨巅峰,很难找到可以与它比肩的对象。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本文在开篇即以自己生活中的种种不快反衬自己对唐诗的喜爱,最终得出下辈子还
投生中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是产生唐诗的土地的结论。
B.在作者看来,唐诗已经不仅仅只是文学,它与看到的山山水水,父母老师的相授等
等已经结为一个整体,读唐诗能够唤醒记忆中的细节和形象。
C.文章运用对比手法,表明异国他乡也能见到类似于唐诗中的美景,但略加端详却深
感失落,这是因为更容易唤起人的思乡之情。
D.作者立足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文化信息,经过比较得出结论:唐诗是全人类的,
它是古典诗歌的巅峰,很难有对象和它相媲美。
C [本文并无对比手法,且在异国他乡看到类似于唐诗中的美景,产生失落的主要原因
是依附于整体审美文化的神秘和诗境不存在了,失去了与生命紧紧相连的全部呼应关系。]
2.结合全文,说明唐诗对中国人产生的意义。(6 分)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审清题干,题干问的
是“唐诗对中国人产生的意义”;其次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有关唐诗对
中国人产生意义的句子,如“我心中的唐诗,是一种整体存在”“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
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无可替代并
不等于美。但唐诗确实是一种大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一读,都能把心灵提升到清醇而高
迈的境界”等;最后把这些句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即可。
【答案】 ①作为一种整体存在,它是中国人的精神依托,可以全方位地唤醒内心,唤
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
②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它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能把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
(每点 3 分)
3.余秋雨散文善于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技巧,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的是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技
巧。通读全文不难发现,本文运用的表达技巧主要有三种:一是化用诗句,如“存在于羌笛
孤城里,存在于黄河白云间,存在于空山新雨后,存在于浔阳秋瑟中”“有时在异国他乡也
能见到类似于‘月落乌啼’‘独钓寒江’那样的情景”;二是巧用比喻,如“有时在异国他
乡……这就像在远方发现一所很像自己老家的小屋……深感失落”“唐诗如玉杵叩扉……让
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美好的自己”;三是巧用排比,如“这个自己,看似稀松平常……这个自
己,看似俗务缠身……这个自己,看似学历不高……”。据此结合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
如使用排比手法使文章内容厚实,饱含激情。
【答案】 ①巧引诗句说唐诗。独钓寒江、黄河白云间、空山新雨后、浔阳秋瑟、月落
乌啼、羌笛孤城等诗句的灵活引用,有画面感而不显得堆砌。
②巧比妙喻。把唐诗比作“玉杵叩扉”,有形有声;把在异乡看到美景比作“在远方发
现一所很像自己老家的小屋,或一位酷似自己祖母的老人”,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那种惊喜之
后的失落之感。
③“这个自己”三段排比,铺陈凡夫俗子读唐诗的体验和提升,内容厚实,饱含激情。
(答对一点得 2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4~6 题。
水在滴
苏沧桑
①中午十一点半,徐师傅等人都吃饭去了。捞纸房像被突然摁进了寂静的井底。
②有两种水声,在空旷的寂静里,缠绕回响。
③第一种,滴答,滴答,滴答……不急不慢,不变的节奏和密度,这是榨纸声——徐师
傅上午做的几百张湿纸抄在杉木仝板上,摞成一尺多高的湿纸垛,用千斤顶压上去,把水榨
出来,在晒纸房里经过晒纸的工序,就成为一张真正的元书纸。
④水顺着纸垛边缘滴下来,滴在铺在底下的竹帘上,迅速汇集在竹帘的四角,滴落在青
石板上,滴答,滴答,滴答……让人想起赤脚踏在青石板上的脚步,想起南方屋檐下慵懒的
雨滴,想起小满时节前三天的山林,嫩竹拔节,万物萌动。雨滴在每一棵竹子的头上,被它
们吮吸进身体,满山的嫩竹——元书纸的前世——的身体里,便流动着雾岚的气息、草木的
幽香、覆盆子的酸甜、笋的青涩,流动着砍竹的当当声、竹子顺着坡道滑到山脚的哗哗声、
杀青的唰唰声、砍竹人的咳嗽声,以及路过的山民呼出的烟草味、他或她的汗味、饭菜的味
道、家的味道、年的味道……一棵竹,裹着整个山林的日月精气,一张元书纸的胚胎,在滴
答声中渐渐成形。
⑤另一种水声,是流水声,细弱又清亮。它来自幽暗的捞纸房某个角落,水从一只装满
纸浆的槽缸里溢出来,匍匐进地面。几近难以察觉的流水声,被无边的寂静扩大了。水声泠
泠,像由远及近的银铃声从云霄洒落大地。
⑥这两种水声,在此地,已经回响了一千多年,也许更久远。冬去春来,世事更替,水
声从未停息,改变的,是水声渐渐从繁密到稀疏。
⑦此时,在村的另一头,作坊里年纪最大的捞纸师傅徐师傅,用手端起了饭碗。那双手
已经在纸浆水里浸泡了四十五年,比白纸更白的手掌,已看不出掌纹和指纹,老茧连着老茧,
有些地方已经开裂,又被纸浆水浸泡得更白。这双手,放进发酵捣烂的竹纸浆里,不细看根
本分辨不出来。
⑧这双手已经不痛了,但很怕冷。数九寒天时,一天十几个小时,在结冰的纸浆水里进
进出出,冷到骨头里的冷。冷了,就往电饭煲热水里蘸一下,暖和一下再做。
⑨痛的是肩膀、腰。一站十多个小时,一抬臂二十公斤,一天几百上千次。捞纸得用巧
劲,抄得轻,纸太薄,抄得太重,纸又会嫌厚。每一张纸,重量误差不超过几克,要有手法、
经验和耐心、细心。
⑩一缕阳光在吱呀一声里改变了形状,捞纸房的门被推开了,徐师傅回来了。刚才缠绕
回响着的两种水声迅速遁迹,代之以一些更清晰明亮的声音——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滤水
声、竹架子的咿呀声、一个老男人偶尔的咳嗽声。“摇头晃脑”的下午开始了。
⑪“摇头晃脑”是每个上年纪的捞纸师傅的习惯。捞纸就是《天工开物》记载的“荡料
入帘”。徐师傅手持纸帘浸入水浆,纸帘随手腕晃动,使浆液匀开,慢慢向前倾斜,晃出多
余的水浆,那层浆膜就是一张纸。随着倾斜、上提、放纸、揭帘这些动作的起承转合,他低
头、转头至右边又转到左边,然后点头、抬头,一气呵成。纸帘提拉出水的最后一下,他的
头点得很快,像在用劲,又像在对自己说“对,对,对”。
⑫午后的捞纸房,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水声是唯一的声音。他喜欢安静,连收音机都不
愿意听。
⑬他并不关心纸是不是有生命,是不是有灵魂,他听不懂回归、传承、情怀这些字眼。
他不知道那些纸去往何处,纸上会被写下或画下什么,哪怕是一个沉重的嘱托、一张生死状、
一个孩子的梦想,或是一个罪人的忏悔……
⑭“做生活,不管喜欢不喜欢做,总归要好好做。”这“生活”关系到他一天有多少收
入,关系到他们平淡无奇却无比重要的日常,更关系到心里安与不安。
⑮偶尔,他也会想,接替他操起这张竹帘的会是谁。他没有徒弟,年轻人都不学这个了。
刚才,穿过村庄回捞纸房时,他碰到了一群人,一个在外地做生意回家过节的邻居,叼着烟,
眉飞色舞地说着在新马泰旅游的事。邻居以前也做纸,后来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出去挣钱
了,再也不碰纸了。
⑯徐师傅与他们擦身而过时,听到了一阵哄笑。他呵呵笑了几声,头也不回走上了通往
捞纸房的田埂,重新将自己安放进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水声里,感觉世界又回到了他喜欢的
样子。
(选自《纸上》,《人民文学》2017 年第 5 期)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截取徐师傅一个中午的生活片断,将他四十五年的捞纸生涯和元书纸制作的千
年历史浓缩其中,选材精当,构思巧妙。
B.文章细腻生动地描写徐师傅“摇头晃脑”捞纸的场景,展现捞纸这一古老工序的同
时,突出了老人娴熟的手法、专注的神情。
C.“做生活,不管喜欢不喜欢做,总归要好好做”,这句话反映了徐师傅对长年辛苦劳
作的纠结与无奈,语言质朴,情感自然。
D.传统的作坊、年老的捞纸师傅和电饭煲、新马泰旅游等现代元素交织在一起,展现
了时代变迁中古老村庄真实而独特的风貌。
C [徐师傅对这种长年辛苦劳作的生活并不“纠结与无奈”。]
5.文章第④段给读者以独特的审美感受,请从描写角度和句式运用两方面简要赏析。
(6 分)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本题要求从描写角度和句式
运用两方面简要赏析第④段,描写景物的角度常见的有时空、感官、动静、虚实、色彩、修
辞、点面结合、工笔和白描等,第④段主要是从感官角度去描写;在句式运用上,运用排比、
对偶,句式整齐,整句散句相结合,“当当”“哗哗”“唰唰”等叠词的运用使句子富有韵律
美。
【答案】 描写角度:①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多种角度描写,给人身临其境的真
实美。②从虚和实的角度描写,由眼前的水滴声写到山间的竹子,使内容具有意境美。(3
分)句式角度:①运用排比、对偶,句式整齐;②在整句中间用散句,句式灵活,语言富有
韵律美。(3 分)
6.本文标题“水在滴”寓意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标题内涵的能力。这道题的意图在于引导我们思考在
社会浮躁的风气之下如何将我们的传统手艺代代传承,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解答
本题要结合全文去分析,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
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例如,由第⑥段“这两种水声……冬去春来,世事更替,水声从未停息”
可以看出元书纸制作工艺的代代相传和匠人们对传统手艺的坚守。“改变的,是水声渐渐从
繁密到稀疏”则暗示着元书纸制作工艺的日渐衰落。再由第⑩段中水声的变化,可看出徐师
傅对捞纸工作的全情投入。
【答案】 ①“水在滴”反映了徐师傅单调重复的生活状态,表现了匠人们对传统手艺
的坚守;②水滴声的变化,体现了徐师傅享受工作和全情投入的状态;③“水在滴”是指捞
纸房的水声从未停息,象征元书纸制作工艺的延续;④水声渐渐从繁密到稀疏,暗示元书纸
制作工艺的日渐式微。(答对一点 2 分,答出任意三点 6 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均
可酌情给分)
相关文档
-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2021-06-076页
-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4周专项限时练42021-06-076页
- 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二轮复习钻石卷高2021-06-078页
- 高考语文复习 17-18学年第一学期高2021-06-076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与技2021-06-073页
- 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二章小2021-06-072页
- 2019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2021-06-074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库:第1部分现代2021-06-076页
- 高考语文冲刺密档话题作文大全2素2021-06-0710页
- 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山东省)课时2021-06-07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