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7.5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着“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位多才多艺的女作家还有一个很特别的雅号——“李三瘦”。这个雅号不同于其他古代诗人、词人的雅称,它不是出自古代诗话词话、文人笔记,也不是自称,而是源于已故知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傅庚生1943年的命名。所谓“三瘦”是说李清照喜以“瘦”字入词,为词坛留下了三个传诵千古的含“瘦”字的名句。
第一个含“瘦”字的名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女词人突破常规,匠心独运,把通常形容人或动物的“肥”“瘦”移用到花草上,写出了她爱花的情趣,惜花的情感,叹花的情态,语新意隽。李清照擅长寻常言语谱新声,赢得了历代文人的褒扬、赞赏。明代学者沈际飞认为:“‘知否’二字,叠得可味。‘绿肥红瘦’创获自妇人,大奇!”(《草堂诗馀正集》卷一)清代词学家黄苏说:“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蓼园词选》)黄蓼园所言极是,深得个中三昧。
第二个含“瘦”字的名句:“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诗犹文也,忌直贵曲。”(清·施朴华《岘佣说诗》)才力华赡的词人不直接说“新来瘦”的缘由,而是以否定的句式来排除、作暗示,让读者思而得之,含蓄蕴藉。当代词学家唐圭璋认为:“新来瘦’三句,申言别苦,较病酒悲秋为尤苦。”(《唐宋词简释》)这一精到点评“破译”“新来瘦”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便于我们含英咀华。
第三个含“瘦”字的名向:“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人比黄花瘦”的“瘦”字,与首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的“愁”字相呼应,以花喻人,形神相似,物我交融。据说,李清照写好重阳《醉花阴》后,寄给丈夫赵明诚,赵“叹赏”,自愧不如,而内心又想胜她。于是闭门谢客,艰苦构思三天三夜,填《醉花阴》词五十阕,把妻子词作混在其中,请友人陆徳夫赏鉴。陆品味再三后说:“只三句绝佳,即‘……人比黄花瘦’三句。”(元·伊世珍《瑯嬛记》卷中引《外传》)所讲故事未必实有其事,但它所说那三句绝佳确是事实。
李清照“三瘦”词句一写伤春的心绪,一抒离别的哀怨,一描独处的孤寂。它们从不同角度书写“幽愁”,奇俊新颖,语意工妙,给人异乎寻常的审美体验,因而名传千古。傅庚生先生认为:“易安尤工用一‘瘦’字,因此师张先取名三影之意,目之曰‘李三瘦’。”《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漱玉词以“瘦”字入词的还有《多丽·小楼寒》中的“渐秋阑、雪清玉瘦”,赏梅词《人娇》开篇“玉瘦香浓”句,《新荷叶·薄雾初零》的“鹤瘦松青”,《点绛唇·蹴罢秋千》中的“露浓花瘦”等。这些词里的“瘦”字用得也很精彩,可以一并欣赏。
总之,易安居士笔下的“瘦”辞句,质朴淡雅、婉美灵秀,各得其宜、各尽其妙。是朴字见色、平中见奇的典范。李清照为后来者如何炼字作了极好的示范。不细细玩味,岂不辜负了铸词高手的匠心独具?
(摘编自朱永芳《李清照缘何叫“李三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除“李三瘦”之外,古代诗人、词人的雅称均出自古代诗话词话、文人笔记。
B. 在沈际飞看来,李清照创作出“绿肥红瘦”这样的佳句只是偶然,不值得称道。
C. “新来瘦”三句以否定句传情,词人离别哀怨之情蕴含其中,颇具韵外之致。
D. 《瑯嬛记》卷中引《外传》所讲故事都是不真实的,陆德夫赏鉴一事是不可信的。
2. 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引用词学家黄苏的话阐明了“绿肥红瘦”凄婉、含蓄,简洁而曲折的艺术特点。
B. 文章直接引述赵明诚填《醉花阴》词五十阕一事,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C. 文章列举漱玉词中其他含“瘦”的辞句,进一步论证了李清照对“瘦”字使用绝妙。
D. 文章分析了“李三瘦”雅称由来后,号召读者学习领悟古代词人炼字的艺术匠心。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寻常言语谱新声,抒写了词人独处的孤寂。
B. 李清照的词作中“瘦”字运用得极为精妙,傅庚生因此称李清照为“李三瘦”。
C. 赵明诚填词五十阙,却都不如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足见李词的绝佳。
D. 李清照笔下的“瘦”字辞句体现了词人炼字的匠心,是朴字见色、平中见奇的典范。
【答案】1. C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项,原文只是说“李三瘦”不同于其他古诗人、词人的雅称,因此“古代诗人、词人的雅称均出自古代诗话词话、文人笔记”说法错误。
B项,原文是“绿肥红瘦’创获自妇人,大奇”,是沈际飞对这一词句的赞美之意。因此“不值得称道”曲解文意。
D项,“都是不真实的”错误,说法绝对,原文中说“所讲故事未必实有其事,但它所说那三句绝佳确是事实”,意思是这一故事未必真有其事,而不是绝无此事。
故选C。
【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然后结合选项所分析的材料进行分析。
B项,“直接引述”说法错误。文中写赵明诚填《醉花阴》词五十阕一事是转叙,是“间接引述”。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抒写了词人独处的孤寂”说法错误。原文“一写伤春的心绪,一抒离别的哀怨,一描独处的孤寂”,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其中的第一“瘦”,可知应是抒写了伤春的心绪。
故选A。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1.5%,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1.0%,就业率持续缓慢下降,较2014届的92.6%下降1.6个百分点。2018届本科毕业生“受雇工作”的比例为73.6%,连续五届持续下降;“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8%,较2014届的2.0%略有下降;“正在读研”的16.8%及“准备考研”的3.3%较2014届分别增长3.2个、1.4个百分点。
由于深造的分流,毕业生待就业压力没有明显增加。2018届本科毕业生待就业比例为4.2%,较2014届的4.5%略有下降。
(摘编自《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材料二:
(数据来源于《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
材料三: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陈何芳表示,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就业难”一直被认为是“考研热、读研热”的主要原因。这种没有明确发展方向、塞于推迟就业而表现出的逃避心理和逃避行为,会使个体在读研期间因缺少心理准备和学业规划,产生被动学习、无所适从等问题。更会因为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而缺少前进的动力,进而虚度光阴。
这种动机是把学历的衍生功能作为读研的动力,缺少对学术本身的兴趣,因而也缺少为之奋斗的动力,进而影响读研的收获和成效。“仅就‘改善就业’的功利目标而言,这样的读研方式,其实已经很难保证3年后他们就能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甚至可以说,在这样的动机状态下,他们的求学体验也很难幸福,因为如果不具备学术热情,研究生阶段所必需的大量的阅读、研讨、课程论文和学位论文的撰写。都可能让他们痛苦不堪。”
河南某高校教师焦翔宇表示,确实有一些同学以考研为名逃避就业,这些同学报名的原因可能是家庭压力、从众心理或侥幸心理等。但她同时也认为,考研是一件好事:“站在学校和老师的角度,还是鼓励去考,毕竟进一步的学习会对学生个人非常有益。”
“考研的内驱力应该是提升自己、实现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如果抱着其他目的考研、读研,最终也达不到自己理想中的状态。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最重要的事是连从自己内心的声音,综合自己的能力、资源,选择一条合适的路。”焦翔宇说。
(摘编自《逃避式考研渐热:留恋校园?恐惧社会?》)
材料四:
在高考之后的研究生考试,再次赋予了受教育者一次竞争机会。在任何时候,机会公平的价值都不应该被低估。也许在顺利考上名校研究生以后,本科来自非名校的学生发现自己与“土著”学生[注]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但是,只要研究生阶段的学校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种差距就有机会缩小以至消弭。
确实有不少非名校的学生冲着就业优势而考研,当他们在求职时,发现自己的竞争力不如“土著”学生,难免产生心理落差,旁人更会讥俏他们“考上研究生也找不到出路”。然而,只要认真完成了研究生学业,就会养成区别于本科生的思维方式,自然会在职场上获得优势。必须明白的是,考研成功不是终点,而是下一轮竞争的起点。
读研,意味着迈入学术研究的大门。虽然不是所有的研究生毕业之后都要从事科研工作,但至少在选择考研的那一刻起,就应该对学术有所向往和追求。外界会赋予学历各种各样的附加值,这或许是“有用”“无用”引发争论的基点。不过.如果不坚守高等教育最基本的价值——锻炼思维能力、掌握专业技能、培养研究能力,那所有的附加值就无所依托。
(摘编自《非名校生考研不在于熬一锅浓浓的“鸡汤”》)
[注]“土著”学生:这里指本科在名校就读的学生。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4届到2018届本科毕业生“受雇工作”“自主创业”两项的比例都持续下降。
B. 2018届本科毕业生待就业压力并未因就业率下降而上升,这和考研热有关系。
C. 大多数人选择考研与就业问题有关,提高就业竞争力更是考研的最主要动机。
D. 某些本科毕业生考研目的茫然,可能与家庭压力、从众心理或侥幸心理等有关。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何芳教授认为,基于推迟就业而考研的学生可能会在读研期间产生诸多问题,导致他们的最终目的难以实现。
B. 从学校和老师的角度考虑,焦翔宇老师认为考研对学生个人非常有益,毕竟进一步学习是一件好事情,值得鼓励。
C. 研究生考试赋予受教育者第二次公平竞争的机会。这体现了机会公平的价值观,更是考研的最高价值所在。
D. 应该坚守高等教育最基本的价值理念,只有这样,社会所赋予高学历的各种附加值才有意义,才能体现“有用”。
6. 请结合材料,试给准备参加考研的本科生提出一些建议。
【答案】4. A 5. C
6. ①考研前:做好读研的心理准备和学业规划,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以提升自己、实现自我为考研的动力,幸福求学。②读研后:正视心理落差,摆正心态,以考研为起点,坚守高等教育最基本的价值理念。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项,题干中“2014届到2018届本科毕业生“受雇工作”“自主创业”两项的比例都持续下降”,关键词“持续下降”错误,原文材料一中表述为“2018届本科毕业生“受雇工作”的比例为73.6%,连续五届持续下降;“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8%,较2014届的2.0%略有下降”,其中“受雇工作”确实持续下降,但“自主创业”并没有表明“持续下降”,而是“略有下降”,故选项错误。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C项,题干中“更是考研的最高价值所在”理解错误,从文中无依据,材料四第一段中“在高考之后的研究生考试,再次赋予了受教育者一次竞争机会。在任何时候,机会公平的价值都不应该被低估”,故理解错误。
故选C。
【6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归纳概括要点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仔细审题,明确问题方向,然后确定答题范围,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归纳,分点概括。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试给准备参加考研的本科生提出一些建议。从材料三中“会使个体在读研期间因缺少心理准备和学业规划,产生被动学习、无所适从等问题”、“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求学体验也很难幸福”、“考研的内驱力应该是提升自己、实现自我”,可分析总结为:考研前:做好读研的心理准备和学业规划,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以提升自己、实现自我为考研的动力,幸福求学。从材料四中“考研成功不是终点,而是下一轮竞争的起点”、“守高等教育最基本的价值——锻炼思维能力、掌握专业技能、培养研究能力”,可分析总结为:读研后:正视心理落差,摆正心态,以考研为起点,坚守高等教育最基本的价值理念。
【点睛】实用类文本信息筛选题。首先这种题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对所要求筛选的信息进行总体上的概括。第二步,对第一步所概括的观点进行具体的陈述。即:①总体概括+②结合文本具体阐释。只有依照这样的公式做出来的答案才有得满分的可能。而有些同学不了解答题步骤,只是简单地陈述了一些具体的事件,结果最好的成绩也只是拿到这道题目一半的分值。其次,这种类型的题本身不是难度很高的题,但是它考查考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所以能否找到所有要求的信息就是能否得满分的第二个关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搬家 孙全鹏
(1)不得不说,亮子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士兵,当兵的第三年,部队的首长把亮子留下来,不过是在一个偏僻的地方。
(2)和战友分别时,大家都哭了。战友们哭是因为要离开军营了。亮子也哭了,哭的原因是他留在了军营,而且是在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3)亮子哭着哭着,就开始在心里埋怨起父亲来:“当兵有什么好?还要到那么偏远的地方,看样子,这辈子到死也不能回家了。”亮子一想起父亲,就想起那个有风的黄昏。
(4)那个有风的黄昏,亮子才十八岁,风吹着亮子黑黑的胡子。父亲听到征兵的消息下来了,就到河边找到了正在捉鱼的亮子。父亲对亮子说:“孩子,去当兵吧,当兵锻炼人!”
(5)那天晚上,父亲去了支书家,带去了一瓶珍藏多年的药酒——那是用蛇和中药泡出来的,平时父亲都舍不得喝。亮子终于得到了一个名额,体检和政审后,亮子顺利进了部队。虽然亮子文化程度不高,但他能吃苦,表现得很突出,很上进,到复员时,亮子竟然当上了士官,并留了下来。
(6)可是,亮子留下来不假,却到了很偏僻的地方,而且一去就是一辈子。从此,亮子回家探亲的时间少了,见父亲的时间也少了。母亲去世得早,父亲年龄大了,家里没人照顾,亮子开始担心父亲,想父亲,亮子就想着把工作调回去,可是哪有那么容易啊。
(7)又过了五年,亮子结了婚,有了孩子。亮子终于发现自己离不开这个地方了,可能永远回不了老家——不是不愿意回,是没法回。这时候,亮子就想着把父亲接过来,父亲头发白了,七十多岁了,再不尽孝,何时尽孝呢?亮子给父亲打电话,让父亲搬过来住。
(8)父亲不愿意去,他说:“太远了,我都一把老骨头了,现在去外地住,不习惯。”
(9)终于有一天,父亲竟然同意搬到这儿来,亮子高兴得要命。他给领导请了假,开车去接父亲,乡里乡亲都来送别,父亲喝了很多酒。父亲到了儿子工作的地方,他并不像电话里说的不习惯,相反,父亲天天闲不住,一个人经常到后山上走来走去,一回来就与儿子不停地说话,说他喜欢这里的山山水水,喜欢这里的风土人情,真后悔没有早点来。
(10)儿子很不解,这里有什么好呢?山路弯,水质苦,风沙大……没一样比得上家乡的。
(11)有一天,父亲回来时说:“这地方东面有一片地,我看过了,这里的风水不错,死了埋在那里不错。”
(12)亮子努力说服父亲:“那里以前可是乱坟岗……”
(13)“我找人算过了,那里风水好,适合我木命的人。”父亲坚持说。
(14)父亲得了脑梗,突然就走了,在他所谓“好风水”的地方长眠了。亮子一下子没有了依靠,他感觉更孤独了,一有时间就去乱坟岗对着父亲的墓碑说话。父亲的墓碑很小,在草丛中不起眼,很平凡,就像父亲的一生。到了黄昏,守墓人看见他还不走,就劝道:“回去吧,人死不能复生。”
(15)时间很快,一晃十年过去了。亮子终于下定决心,要将父亲的坟迁至家乡,不能再让父亲的魂魄在外漂泊了。一切准备就绪,亮子招呼着一帮人到了墓地。
(16)这时,守墓人却对亮子说:“你不懂你父亲啊!”
(17)亮子忙问:“啥意思?”
(18)“以前,你父亲哪里也不去,天天来这里,我们一起聊天,一坐就是一整天,他害怕死亡,害怕得要命,死了进不了祖坟怎么办?死后没法与你娘说话怎么办?可他怕你一个人在这里定不下心,才把自己留下来的呀。这里有一封信,你自己看看吧。”守墓人取出一封信,递给了亮子。
(19)“孩子,我不能让你一个人在外面,还有爹呢。你好好在这里工作吧,为自己,为父亲,更为国家,你放下一切吧。你不要想家了,爹把家搬来了,搬到这里来了,爹会陪你一辈子,一辈子都不会离开这里。”
(20)亮子回过头,望着父亲小小的坟墓,坟墓是那么的小,此时此刻却像太阳一样照耀着,刺痛了他的眼。
(选文略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搬家”为题,既指父亲从家乡搬到亮子所在军营,又指亮子想要为父亲迁坟。
B. 小说用第三人称来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较广阔的活动范围。
C. 小说开头部分写亮子一边哭一边“在心里埋怨父亲”,是为后文父亲搬到亮子军营做铺垫。
D. 本文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和描写,通过细节展现人物性格,情节曲折,文辞华丽,又不失风趣。
8. 小说中“父亲”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9. 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自然段可删去,也有人认为不应删,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7. D 8. ①爱儿子,为儿子默默付出,有牺牲精神。为了儿子能安心工作而背井离乡;害怕死后不能进祖坟,却心甘情愿“长眠”在远离家乡的地方。②识大体,明事理。送儿子当兵,并鼓励儿子留在国家需要的地方。③朴实节俭。一瓶用蛇和中药泡出来的药酒,珍藏多年,自己舍不得喝。(大意相同即可。其他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9.
(1)不可删。①最后一段有利于升华主题。“父亲小小的坟墓”“像太阳一样照耀着,刺痛了他的眼”突出“父亲”的伟大,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赞美和感激,升华了主题。②以“小小的坟墓”结尾,耐人寻味,引起读者深思,增强了艺术感染力。③照应前文。照应第⑭自然段“父亲的墓碑很小,在草丛中不起眼,很平凡,就像父亲的一生”。
(2)可以删。①从人物形象看,本文的主角是“父亲”,以“父亲”的信结尾,有利于突出“父亲”这一人物形象。②从艺术效果看,以“父亲”的信戛然而止,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③从情节结构看,文章到此情节结构已经完整,无需再做其他交代。(删或不删均可,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7题详解】
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D项,“文辞华丽,又不失风趣”与原文语言风格不符,本文语言朴实无华。
故选D。
【8题详解】
该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本题要求分析“父亲”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文中的“父亲”起初不愿到儿子的工作地生活,“他害怕死亡,害怕得要命,死了进不了祖坟怎么办?死后没法与你娘说话怎么办?可他怕你一个人在这里定不下心,才把自己留下来的呀”“孩子,我不能让你一个人在外面,还有爹呢。你好好在这里工作吧,为自己,为父亲,更为国家,你放下一切吧。你不要想家了,爹把家搬来了,搬到这里来了,爹会陪你一辈子,一辈子都不会离开这里。”可知父亲爱儿子,有牺牲精神,为儿子默默付出。“亲听到征兵的消息下来了,就到河边找到了正在捉鱼的亮子。父亲对亮子说:“孩子,去当兵吧,当兵锻炼人”,并且还拿出珍藏的药酒送给村支书,为儿子争取一个当兵的机会。儿子去了偏远地区后,大牵挂父亲,心有不安,父亲为让儿子能安心留在国家需要的地方,甘愿死后埋在异乡陪伴儿子,说明父亲识大体,明事理。为了能让儿子当上兵,“父亲去了支书家,带去了一瓶珍藏多年的药酒——那是用蛇和中药泡出来的,平时父亲都舍不得喝。亮子终于得到了一个名额”,可知父亲是个朴实节俭之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这类题型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角度来回答,前题是自己要能理解并认同,回答时能自圆其说,并结合文本时行分析。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本题要求分析小说最后一自然段能否删去,其实是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两种观点,考生可任选其中一种,结合文本分析作答。分析时要抓住最后一段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与前文情节之间的关系,对表达主旨的作用,段落本身的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假如认为不可删,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本来怕不能葬在祖坟的父亲主动选择埋葬在异乡,以陪伴儿子,让儿子能安心工作奉献国家,“父亲小小的坟墓”“像太阳一样照耀着,刺痛了他的眼”突出“父亲”的伟大,同时也有利于升华主题,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赞美和感激。从结构的角度分析,尾段与前文内容相照应在,照应第⑭自然段“父亲的墓碑很小,在草丛中不起眼,很平凡,就像父亲的一生”。从段落自身的表达效果看,“父亲小小的坟墓,坟墓是那么的小,此时此刻却像太阳一样照耀着,刺痛了他的眼”,这一结尾能引发读者的思考,极具艺术感染力。无论认可删或不删均可,只要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即可。答题时要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文本说明删或不删的理由,分点作答。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①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②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方法。③从情节的发展来透视人物思想性格。④从分析环境来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的评价入手。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①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②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
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③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注]①兴圣皇帝:即西凉武昭王李暠,唐玄宗二年追谥。②有道:唐时选举科目之一。③颒:huì,洒。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
B. 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
C. 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
D. 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之后取字,二者常有某种联系,人们常称呼字以表示礼貌。
B. 诗书,文中指诗作和书法。文中的“通诗书”指李白善于写诗,书法亦有较深的造诣。
C. 天宝,唐玄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
D. 赦,指减轻或免除刑罚。新皇帝登基或者皇宫有重大喜庆时,通常会赦免一批罪犯。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白受到赞赏。苏颋为益州长史时,看到李白,认为他是不同一般的人;李白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感叹说:“您是天上被贬下人间的仙人啊。”
B. 李白慷慨豪爽。他爱好纵横术数,学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客居任城时,同孔巢父等五人居于徂徕山,整天酣饮,当时号称“竹溪六逸”。
C. 李白放荡不羁。他陪玄宗饮酒,喝醉了,让高力士替他脱鞋;他曾借着月色与崔宗之乘船从采石至金陵,身上穿着皇帝所赐宫锦袍,坐在船中,旁若无人。
D. 李白才华横溢。李白与玄宗在沉香亭饮酒,玄宗心中突然有些感慨,想要李白替他写歌词,李白酒醉稍醒后,下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意精旨切,不留余思。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
(2)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答案】10. B 11. B 12. D
13. (1)他祖先在隋朝末年因为犯罪被流放到西域神龙初年(他的祖辈)从西域逃回来客居于巴西郡。
(2)高力士一向高贵,以替李白脱鞋为耻辱,(于是)指摘李白诗中的毛病来激怒杨贵妃。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就阻止。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根据前后文,“璘”和“白”分别指“永王璘”和“李白”,在句子中式两个主语。所以后面应该有对应的谓语和宾语,分别是“起兵”“逃还彭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由此可判断B项正确。原文标点: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数免。故选B。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此题B句中诗书,在古时一般指《诗经》和《尚书》,也可泛指书籍,只在特殊情况下指诗作和书法。在本文中,“通诗书”指通读诗书,故“书”不指书法。故选B。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李白与玄宗在沉香亭饮酒”错,根据原文,李白此时没有和玄宗一起饮酒,他是在宫外喝酒。故选D。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先”祖先;“以”因为;“徙”流放;“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这句既是省略句,“以罪徙(于)西域”,又是被动句,“被流放”;“遁”逃走;“客”名词作动词,客居。“客巴西”是省略句“客(于)巴西”。第二句得分点:“素”向来、一向;“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摘”指摘;“官”名词作动词,让……做官;“沮止”阻止、遏止。
【点睛】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李白,宇太白,是兴是皇第九代孙。他的祖先在隋朝木年因为犯罪被流放到西城,神龙初年,(他的祖辈)从西城逸回来,客居于巴西郡(在今四川)。李白出生的时候,他母亲梦见太白星,因此给他取字叫太白。十岁时,就通读诗书。及至长大成人,隐居于岷山,当时所在州郡凭有道科举荐他,可是他没有应举。苏顺为盛州(今四:川成都)长史时,看见李白,认为是不同一般的人。(苏顺)说:“这个青年天生才智超群,如果再稍加努力学习,便可以同司马相如相比。”然而李白爱好纵積术数,学击剑,想当个游使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李白又客居任城(今山东济宁),同孔果父、韩准、装政、张叔明、陶河居于徂徕山,整天沉醉于酣饮之中,当时号称“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和吴筠关系好,吴筠被召入京,因此李白也到了长安。李白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感叹说:“您是天上被贬下人间的仙人啊,”在玄宗面前说起李白,玄宗就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谈论当代的大事.李白于是献上一篇赋颂。玄宗皇帝赐李白吃的东西,并且亲自为他调羹汤,下诏命他为翰林供奉,李白还是和酒徒在街市中醉酒。玄宗皇帝坐在沉香亭,心中突然有些感慨,想要李白替他写歌词,于是召李白入宫。但是李白已经醉倒,左右侍从用水洒他的脸,酒醉稍醒,拿笔给他,下笔盛文,词章婉转华丽,意精旨切,不留余思。玄宗爱惜他的才华,好几次设宴召见他。李白曾陪玄宗皇帝饮酒,醉了,让高力士替他脱鞋。高力士一向高贵,以替李白脫鞋为耻幕,(于是)指摘李白诗中的毛病来激怒杨贵妃。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就阻止。李白自己知道不被玄宗的亲近所容思,愈加不自律放荡不羁,和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选被称为“酒中入仙人”。李白恳切请求引退还居山林,玄宗皇帝也就赏赐金锦放他回去。李白浮游漂泊于四方,曾借着月色,与崔宗之乘船从采石至金陵,身上穿着皇帝所赐宫锦袍,坐在船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超兵遗反,李白辗转于宿松和匡庐之阔。永王李璘聘请他到幕下当僚位。永王李瑞起兵,他即逸回彭泽,永王失败了,李白按照罪行应当被处新。当初,李白游并州,见过郭子仪,李白把郭子仅当作奇特的人。当时郭子仪犯法,李白救了他,他才免受到处罚。这个时候(李白当诛时)郭子仅愿解除官职来为李白赎罪,于是朝廷下诏把李白长期流放到夜郎。恰逢大赦,又回到寻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有美堂暴雨[注]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注]有美堂,在杭州吴山最高处,左眺钱塘江,右瞰西湖。堂名“有美”,是因宋仁宗赐梅挚诗句“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而来。欧阳修曾作《有美堂记》,时人也纷纷吟诗作文题吟此堂。《有美堂暴雨》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初秋作,苏轼时官杭州通判。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突出了作者所处地势很高,因而所见的暴雨,与平地所见不同,为下文做铺垫。
B. 颈联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金樽”指代西湖,这两句诗绘声状形,想象奇特。
C. 尾联中诗人突发奇想:用泉水浇醒李白,让他看奇景,请他写出珠玉般的诗篇来。
D. 全诗以雄奇的笔调、精妙的语言摹写了诗人在有美堂中所见到的暴雨急至的情景。
15. 请结合诗句赏析诗歌颔联。
【答案】14. B 15. 颔联上句先从视觉写起,用“天外黑风”形容狂风骤起,天地变色;“吹海立”是想象之词,用夸张的手法,表现雨势滂沱,如海潮汹涌。下句“飞”“过”“来”三个动词,极为生动地展现了暴雨由远而近、横跨大江、呼啸奔来的壮观景象。颔联上句想象,下句写实,虚实结合,表现了作者雄阔奔放的气概。
【解析】
【14题详解】
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B项,“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错,应是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故选B。
【15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可以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及情感等角度进行。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本题要求赏析诗歌颔联。“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这两句是写天风海雨的狂暴,从感官的角度分析,上句写景是从视觉的角度进行描写海上风狂,惊涛骇浪。用“天外黑风”形容狂风骤起,天地变色;从修辞的角度分分析,“吹海立”是想象之词,用夸张的手法,表现雨势滂沱,如海潮汹涌。下句“浙东飞雨过江来”写江面雨大,是诗人想象的画面,上句写实,下句想象,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从炼字的角度分析,下句连用三个动词“飞”“过”“来”极为生动地展现暴雨由远而近、横跨大江、呼啸奔来的壮观景象。从另一角度看,这两句诗也可看作是写山河景观的壮丽,从也可看出东坡胸襟雄阔奔放的气概。
【点睛】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
(3)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
【答案】 (1). 户庭无尘杂 (2). 虚室有余闲 (3). 风急天高猿啸哀 (4). 渚清沙白鸟飞回 (5). 乍暖还寒时候 (6). 最难将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庭、啸、渚清、乍等词,都要格外留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车子驶出南宁,那一碧如洗的天空,那悬浮着的朵朵亮白的云彩,就一直跟着我们,___________,在朗照我们头顶的同时,也使得一座座青山更加碧绿青翠,更加葳蕤生姿。
这是一趟长达数日的下乡调研。我坐在车里,望着车外那些周转曲折的青山和田野,六个小时的路程,我们越过宽阔的红水河,穿过十几个幽深的高速路隧洞。每到一个服务区,我们都要___________地下来走走看看。( );还有那金黄的田地,浓郁的稻香,更是让我们___________。
前方是忻城,是此次下乡调研的必经地。虽然我工作二十几年来,不敢自诩“走遍了八桂大地”,除了忻城县,但确实其他的县、市、区都已到过。唯独这忻城县,有多少次的谋划,就有多少次的___________,最终都因各种原因而无法踏上这片土地。这次实现一个期盼已久的愿望,心情自然是激动和美妙的。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如影随形 迫在眉睫 眼花缭乱 失之交臂
B. 如胶似漆 迫不及待 眼花缭乱 坐失良机
C. 如影随形 迫不及待 应接不暇 失之交臂
D. 如胶似漆 迫在眉睫 应接不暇 坐失良机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抬眼,一齐向我们迎面扑来的是那些蓝天白云,那些青山绿水
B. 一抬眼,那些蓝天白云,那些青山绿水,一齐向我们迎面扑来
C. 那些蓝天白云,那些青山绿水,一抬眼,一齐向我们迎面扑来
D. 一抬眼,我们一齐向那些蓝天白云,那些青山绿水迎面扑去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工作二十几年来,虽然不敢自诩“走遍了八桂大地”,除了忻城县,但其他的县、市、区确实都已到过。
B. 工作二十几年来,虽然我不敢自诩“走遍了八桂大地”,但除了忻城县,其他的县、市、区确实都已到过。
C. 我工作二十几年来,虽然不敢自诩“走遍了八桂大地”,但除了忻城县,其他的县、市、区确实都已到过。
D. 工作二十几年来,虽然我不敢自诩“走遍了八桂大地”,除了忻城县,但其他的县、市、区确实都已到过。
【答案】17. C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如影随形:好像影子总是跟着身体。比喻两个人或事物关系密切,不能分离。如胶似漆:形容感情深厚,难舍难分。根据语境,那朵云一直跟着我们,应用“如影随形”。迫在眉睫:形容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根据语境,我们一路在车上看着路边的风景,下车时急忙想去看看,应用“迫不及待”。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根据语境,路上风景太多,多得看不过来,应用“应接不暇”。失之交臂:胳膊碰胳膊,指擦肩而过。形容当面错过。坐失良机:不主动及时行动而失去好机会。根据语境,多次谋划想去忻城县,去多次未成行,应用“失之交臂”。故选C。
【18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补写方法: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选词造句;5.串读检查。括号前面表达每到一个服务区,我们迫不急待地下车去看风景,括号后面写风景太多,看不过来。C项,风景在前,人是被动接受,有种悠闲的心境,不能表达出迫不急待的心情。D
项,“我们一齐向……扑去”,表达不得体,不自然,也不大合常理。依据下文“还有那金黄的田地,浓郁的稻香,更是让我们……”一句结构,B项与之结构相似。故选B。
【19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画线句“虽然我工作二十几年来,不敢自诩‘走遍了八桂大地’,除了忻城县,但确实其他的县、市、区都已到过”中,“虽然”“但”这套关系词连接的前后两个分句主语都是“我”,因此“我”要置于句首。因此排除BD两项。A项中“但”应放在“其他的县、市、区确实都已到过”前面。故排除A项,选C项。
【点睛】成语使用要注意几个方面。1.不要望文生义。成语误用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对成语一知半解,以今律古。如“文不加点、明日黄花、不刊之论、差强人意、五风十雨、狗尾续貂”等。
2.注意感情色彩的区别。如“有口皆碑、方兴未艾、无所不至、过江之鲫、粉墨登场”等。
3.注意适用对象。许多成语都有其特定的适用对象,不能乱用。如“大言不惭、天花乱坠、豆蔻年华、美轮美奂、汗牛充栋”等。
4.注意谦敬成语。如“抛砖引玉、鼎立相助、敬谢不敏、蓬荜生辉”等。
5.注意两用成语。如“想入非非、异想天开、灯红酒绿、一针见血”等。
6.注意有的成语不能跟宾语。如“出奇制胜、漠不关心、求全责备”等。
7.还有一类成语,其本身已经含有的意思在文中再加以阐述而导致重复或者出现矛盾。如“忍俊不禁地笑起来、妄自菲薄自己、三令五申地强调、一天天地日臻完善、一个莘莘学子”等。考生要注意普通成语与熟语的合并考查,重视含有近义、双义、多义的成语与熟语,注意准确区分其或本义、或喻义、或引申义、或感情色彩的使用特征。
20.请仿照下面的段落示例,为右图配上合适的画外音。要求:与示例格式一致,字数大致相等,语言连贯得体,生动形象。
画外音:
为了救治而来/
想让每一个病人重新获得康健的身体/
每一次的诊断都是细心地付出/
化作一个个健康的体魄/
虽然是一隅小诊室/
但是中国有我/
就有健康的生活
【答案】为了清洁而来/想让城市乡村焕发新颜/每一天的忙碌都是辛勤的奉献/化作一条条整洁的街道/虽然是平凡的岗位/但是中国有我/就有整洁的市貌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漫画和仿句的能力。答题前要仔细审题,观察示例,先解读出漫画的内容,然后分析画外音示例,分析其句子结构。本题要求仿照下面的段落示例,为右图配上合适的画外音。要求:与示例格式一致,字数大致相等,语言连贯得体,生动形象。第幅漫画中的主人公是清洁工,漫画中可看出工人在打扫街道,工作很辛苦努力。仿照示例结构,为了……而来想让……每一(量词)……的……(动词)都是……化作一……(名词性偏正短语)虽然是……(名词性偏正短语)但是中国有我主有(名词性偏正短语),结全清洁工的工作性质,可仿写为“为了清洁而来/想让城市乡村焕发新颜/每一天的忙碌都是辛勤的奉献/化作一条条整洁的街道/虽然是平凡的岗位/但是中国有我/就有整洁的市貌”。
【点睛】仿写的要求分为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显性要求是指命题者在题干中明确提出的要求;隐性要求是指隐含在被仿写的句子中的要求。隐性要求考验考生的审题能力,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后呼应。前后呼应是指如果被仿写前边的句子与后面的句子在语意存在相互联系经、相互对应的关系,那么仿写也要在语意上体现这种相互联系经、相互对应的关系。2.句式要一致,句式,即句子的结构形式。句式要统一,是指仿写与被仿写的结构要一致。这就要求考生仿写前从整体到局部仔细观察。例如。例句是主谓结构,仿写语句也应如此。3.修辞要相同。仿写前要仔细观察,被仿写句子共有几种修辞方法,分别用在何处。
21.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则短评。不超过60个字。
罗琴琴坐在大铁椅子上,左手麻利地将推杆顶部玻璃杯身下面粘着的料推至天然气灯上烤匀,又迅速拉回,右手拿起浸泡在水中的钳子,对准烤得红彤彤的料一拉,那个叫做“挺”的部位就神奇般地出现了,再飞快地在铁槽里滚一下,冷却整型,之后“吧”的一声,敲掉拉挺的顶部玻璃,整个过程,娴熟流畅,一气呵成。
罗琴琴天生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她坚信只要勤奋好学,一定可以练就一手好技术。为了准确把握挺的长短、粗细以及光泽度,除了上班时和别人一样练技术,下班了,她还会留下来再练2个多小时。高温的推杆长约1.5米、重1公斤,尽管左手带着两层线手套,但练习时间长了,手心里也满是磨出的血泡,血泡破了又变成了厚厚的茧子。
名声大噪后,罗琴琴依旧每天准时坐在吹制车间的大铁椅子上,平静专注地拉挺、带徒。也许,她常说的一句话正是一个工匠对自己追求的最好诠释:“拉挺是个技术活,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的努力方向就是把拉挺活干得更精致、更漂亮一些,合格率更高一些。”
【答案】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正是因为不服输的劲头,力求精益求精,罗琴琴才练就一手绝活,名声大噪。但成名后的她依然不忘初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简明准确的能力。从题干来看,要求写作短评。短评应该短小精悍,这首先体现在篇幅的短小上,还体现在评析内容的具体、立论角度的集中、结构的简约和文字的精练上。短评不是社论或评论员文章的缩写形式,它抓住新闻报道或所评析事物的某一点进行议论,力求行文精粹,不蔓不枝。写作基本要求:(1)论题具体,一事一议;(2)长话短说,议在实处;(3)源于报道,高于报道。好的短评,应力求做到“言近而旨远,词约而意深”。比如以本次的材料为依据写一则短评,要抓住罗琴琴的做事情的“工匠精神”,不怕吃苦,用心钻研,耐得住寂寞,成名后依然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兢兢业业地工作,不骄不躁,教授徒弟。
四、写作(60分)
22.请以“留给我最醒目的印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不得透露个人具体信息,地名、人名等均用化名。
【答案】留给我最醒目的印记
夜深了,人静了。那个印记依然如此醒目!残留的星光你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呀?
俗话说:“失去一个朋友就等于漫天坠落的一颗星!”而我珍重了友谊却受到了惩罚。顿时,心头涌上了一股悲伤来,眼泪如同盛夏的暴风雨,席卷着我的内心。
分离了三年如同亲姐妹般的情深友谊,离别了三年同学共乐的校园。。
选择了高中学习,就梦想着这大学,就憧憬着未来!带着一颗求知的心如饥似渴的汲取着知识的食粮。
期末考试到了,挑灯夜战,争加夺冠。妈妈怀着希望进入试场。
“坚持坚持已经翻过了了四座高耸的山,不要泄气!”暗暗低语。下一项是生物考试,考场安静的只能听见唰唰的写字声,距离考试结束还有三十分钟,我的脸上已经掩不住的喜悦,一切得心应手心中的小矮人在威鼓擂雷。
这份喜悦很快就像风一般的消逝,曾经的同窗好友敲了敲我的后背,递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的是密密麻麻的题号和大大的问号。
我的心跳异常的加速,余光看见他那企求的目光,而监考老师的目光又如同同一端点射出去的光线射到了每个角落每个人的身上。心中矛盾和恐惧一拥而上。
两只精灵又在展开热火朝天的争辩:
“小花”:难道忘记考前班会的内容么?作弊的同学回家烦死一个星期。不参加分班。本次考试全为0分。
“小草”:不要忘记那是你的好朋友,朋友有难。就应该热心帮助。
顿时,心中思绪万千,不知如何是好。
因为考试时间即将结束了,他焦急的踢了踢我的凳子。上下不安的情绪笼罩在我的心头。
无奈地点点头,茫然的把答案写好后,看拉看老师似乎不关注于我,我就头也不会的把纸条扔了后去。
但是……仍旧没有逃过老师的“法眼”。
就这样考卷上被写上醒目的作弊二字。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带到教导处。眼泪排山倒海而来闪着湿漉漉的亮光。年级主任在一旁喋喋不休的抱怨着‘现在的学生呀……’诸如此类的话。监考老师在一旁献上恭维的目光。
我想如果我的目光可以变成一把锋利的匕首,那么后果很严重!
在教导处一个小时的漫长教诲后,终于被妈妈带回家学习反思。
烦闷,苦涩与委屈固定着来回,心中迷茫着友谊与原则交替光影。思绪交错,没有一点空隙泪水如潮水般蔓延……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本次作文为命题作文,写作前,先通读材料,仔细审题,整体理解把握所给题目的内涵和外延。然后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写作时,要写清人和事,注意记叙文的要素,注重细节描写,以情动人。本次要求以“留给我最醒目的印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题目明确要求考生写记忆中印象最深刻、最醒目的人和事,要通过具体的人和事来表现这个“印记”对我的深刻影响。可以写身边的亲人,附近的邻居,学校的同学或老师,或街上甚至网络上陌不相识的人,写我与他或她之间发生的事,或我看到的人和事,突出细节描写来表现这些人和事对我的影响。这个影响可以是赞美人性的真善美,可以揭露人性中的假丑恶,可以是引发人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比如,可以写记忆中的一次作弊考试。本来与同学关系很亲密和谐,但考场上同学向我发出求救信号,我内心恐慌又矛盾,最终还是心存侥幸帮助同学作弊,给她丢了一张字条,不想却被老师抓住,我也被家长领回家反思。这次事件令我对友谊与原则进行反思,到底该如何去做。经历此次事件,人会得到成长。
【点睛】命题作文审题方法:1.抓关键词,找准题眼法。题目的关键词语,就是作文题目的“题眼”,往往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揭示了题目的意义。扣住了“题眼”也就是抓住了作文的写作重点。2.挖掘题蕴法。词语一般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命题作文题目的含义一般也是多方位的,深层次的,隐含的,所以我们对文题的理解有时不能仅停留在表层上,还应该深刻理解题目的丰富内涵,挖掘其深层的隐含信息。3.填补标题法,添加语素法。有些命题作文,例如词语或者短语式的命题,我们可以用“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方法来审题。4.虚题实做法,化大为小法。有些作文题,由于概念抽象,难以把握。对这类题目,可以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总之,在写中考命题作文时要同学们结合题目本身特点多角度去审题,审题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
写作素材
1、有人说,如果今世一个愿望屡屡瞩目,就会埋下一个伏笔,待来世苦苦地追索与厮守。那么,请让我一辈子体味成长的喜悦与艰辛,让我在阳光下,捡拾到成长的足。
2、成长的尽头在哪里,而我,今后又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女孩。是这样吗?素淡的眉,倔强的唇,如水的目光,笑起来轻柔如风,偶尔滑落几滴泪,也关不住满腔的真诚。
3、读书,悟史,透视人生,成长的书卷已是密必匝匝。我笑看门前花飞花落,天上云卷云舒。微微光粒在桌案跃动……我笑,因为我明白了肤浅的华丽,消极的冷落和完美的成熟……我笑,因为我知道我的成长不乏精彩,智慧在伴我成长。
4、成长就如流星划过一般,瞬间即逝,可那忘不断的回忆永存人间。有人说成长像一枝美丽的玫瑰,鲜艳夺目中别忘扎手之痛,又有人说,成长像一杯浓浓的咖啡,丝丝苦涩后才能享受甘甜之味。是啊!成长的酸甜苦涩,在现在看来都值得我们用一生来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