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00 KB
  • 2021-06-07 发布

【语文】山东省济宁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线上检测试题(解析版)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山东省济宁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线上 检测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每题1分,共18分)‎ ‎1.对下列加粗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 B.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俟:等待)‎ C.点,尔何如(何如:怎么样)‎ D.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撰写)‎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D项,“撰”,同“供”,善言,这里指上文子路等三人所陈述的志向。“乎”,介词,跟,和;“者”,特殊指示代词,复指“三子”。翻译就是:和他们三人(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不同。‎ 故选D。‎ ‎2.下列句子中点的词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为长者折枝 B.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盖亦反箕本矣 C.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罔民而可为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这是针对通假字设题,然后将该字的本义、引申义等都代入句中,如果都讲不通,则要考虑通假。‎ A项,前一句中,“刑”通“型”,做表率,做榜样;后一句中,“枝”通“肢”,肢体。‎ B项,前一句没有通假,后一句中,“盖”通“盍”,“反”同“返”,返回。‎ C项,前一句中,“涂”通 “途”,道路;后一句中,“已”通“矣”,语气词。‎ D项,前一句中,“颁”通“斑”;后一句中,“罔”通“网”。‎ 故选B。‎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视为止,行为迟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刀刃若新发于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 A项,第一句中,介词,因为,“为”后省略了介词“之”,即“视为(之)止”;译文:目光因为有这个交错聚结的地方而集中在那里,动作也因此而缓慢下来。第二句中,介词,替、给;译文:谁是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人。‎ B项,第一句中,连词,表并列,又;译文: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第二句中,连词,才;译文:(你们赵国)一定要用长安君来作为人质,(我们齐国)援兵才会派出。‎ C项,第一句中,动词,依照;译文: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第二句中,动词,凭靠;译文:依靠人家的力量反过来损害人家,这是不仁义的。‎ D项,均为介词,从。第一句译文:刀刚在磨刀石上磨过。第二句译文:青色是用蓝色调成的,但比起蓝色来却更悦目。‎ 故选D。‎ ‎4.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是(这是)寡人之过也 ②共(共同)其乏困 B.①朝济(渡河)而夕设版焉 ②贰(从属二主)于楚 C.①辞(推辞)曰 ②肆(放肆)其西封 D.①因(依靠、凭借)人之力而敝之 ②越(跨越)国以鄙(鄙视) 远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A项,“共其乏困”的意思是“,(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共”为通假字,通“供”,意思是“供给”;‎ C项,“肆其西封”的意思是“扩展它西边的疆界”,所以“肆”的意思是“扩张,延伸”;‎ D项,“越国以鄙远”的意思是“越过晋国把远地(远离秦国的郑国)作为边境”,所以“鄙”的意思是“把……当作边邑”。‎ 故选B。‎ ‎5.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此亡秦之续耳 续:后继者 B.道芷阳间行 道:道路 C.沛公起如厕 如:往 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意:料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B项,“道芷阳间行”的意思是“取道通往芷阳的小路走”,所以“道”,名词用作动词,为“取道”之意。‎ 故选B。‎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B.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C.今者有小人之言 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答案】C ‎【解析】C项,小人:古今义均指人格卑鄙的人。A项,婚姻:此指儿女亲家;现一般指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B项,山东:此指崤山以东;现在指山东省。D项,非常:此指意外的变故;现为表程度的副词,很,极,特别。‎ ‎7.从词类活用角度分析,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军霸上②素善留侯张良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⑤秋毫不敢有所近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⑦范增数目项王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⑨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⑩常以身翼蔽沛公 A.①⑦/②③⑤/⑧/④⑥⑨⑩ B.①⑦/②⑤/③/④⑥⑧⑨⑩‎ C.①②⑤⑦/③⑧/④⑥⑨⑩ D.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⑩‎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活用类型判断能力。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对于词类活用,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平时注意多积累,总结规律。本题,‎ ‎①军:名词作动词,驻扎;②善,形容词作动词,与……交好;③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④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用对待兄长的礼节;⑤近:形容词作动词,接近;⑥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连夜;⑦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示意;⑧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随;⑨日夜:名词作状语,日日夜夜/天天;⑩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翅膀一样。①⑦为名词作动词,②⑤为形容词作动词,③⑧为动词的使动用法,④⑥⑨⑩为名词作状语。‎ 故选D。‎ ‎8.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何厌之有 C.异乎三子者之撰 D.以其无礼于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句式掌握和判断能力。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用。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项,状语后置句,“佚之狐言于郑曰”即“佚之狐于郑言曰”,意思是“佚之狐对郑伯说”;‎ B项,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何厌之有”即“有何厌”,意思是“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C 项,状语后置句,“乎”相当于介词“于”,“异乎三子者之撰”即“乎(于)三子者之撰异”,意思是“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 D项,状语后置句,“以其无礼于晋”即“以其于晋无礼”,意思是“因为它(郑国)对晋国无礼”。故选B。‎ ‎9.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孟子善于诱导、善于论辩的一组是(    )‎ ‎①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②无以,则王乎?‎ ‎③然则废衅钟与?‎ ‎④不识有诸?‎ ‎⑤是心足以王矣。‎ ‎⑥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A.①④⑤ B.②③⑥ ‎ C.①③④ D.②⑤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全都表现孟子善于诱导、善于论辩的一组”,然后抓住“孟子”“善于诱导、善于论辩”这两个关键信息,再来分析选项。‎ 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①“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是齐宣王的话,③“然则废衅钟与”句是牵牛之人所说的话,这两句都与“孟子善于诱导、善于论辩”无关,故可以排除包含这两句的选项。故选D。‎ ‎10.下列对文本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霸主,孟子不会不知道他们的事,但孟子意在劝说齐宣王行仁政称“王”,而不是靠武力称“霸”,所以推说不知而转换了话题。‎ B.当齐宣王问“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时,盂子回答得简短肯定,不容置疑,这样就一下子激起了齐宣王探究“王道”的兴趣,为下面的进一步劝说打开了局面。‎ C.孟子引用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是为了说明齐宣王不忍杀生,有恻隐之心,而这正是“仁”的开端。但这故事是孟子临时虚构的,所以他委婉地说“闻之胡龁曰”。‎ D.孟子在这里提出的“保民而王”,实质上就是他一贯提倡的“仁政”思想,后面孟子又先后用“不忍”“推恩”“反其本”等说法对此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 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临时虚构”错误,孟子说“闻之胡龁曰”,是因为事情是从齐宣王的大臣胡龁那里听来的,所以他需要确定事情是否可靠,这样才能证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并非是他临时虚构。故选C。‎ ‎11.下列对文章《庖丁解牛》第三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庖丁解牛技巧发展的第二阶段:三年后,不再把牛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他对牛的身体结构已完全了解,这反映了他技术的精湛。‎ B.庖丁技术高超的原因之一是他对技术的追求超过了对 “道”的追求。‎ C.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凡事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认识并掌握其客观规律;只有认识并掌握它的客观规律,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D.庖丁解牛的故事启示我们,技术的高超并非天生而来,而是长期反复实践的结果。‎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 B项,“是他对技术的追求超过了对‘道’的追求”错,应为: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故选B。‎ ‎12.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他在郑国官微人轻,在秦晋大兵压境、郑伯自责道歉的情况下,慨然答应出使,表现出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 B.烛之武勇敢无畏,从容对敌。他不顾年迈之躯,夜缒出城,从容去见秦伯,坦言郑国将亡,满足强敌的骄横心理,创造说服秦伯的契机。‎ C.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晓之利害。他先说亡郑对秦无益有害,再说存郑对秦对晋都有益,最后说晋屡背秦德,不可共事,使秦伯不得不听。‎ D.烛之武机智善辩,成功使敌退兵。他援古例今,使秦穆公跟郑国订立了盟约,并留下驻兵帮郑国防守,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保全了郑国。‎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项,“存郑对秦对晋都有益”错,应是“存郑对秦有益无害”。对应的课文原句是,“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故选C。‎ ‎1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B.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祭祀在古代是大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C.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岁的人。‎ D.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 ‎【答案】C ‎【解析】C项,“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错,应该是“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 ‎1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B.《左传》的作者,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可能是鲁国的史官。‎ C.《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论述行人辞令,叙事条理清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D.《左传》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公羊传》《谷梁传》都是对《左传》的解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解答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常见的文学常识能够了解、识记。本题要求选出“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D项,“《公羊传》《谷梁传》都是对《左传》的解读”说法错误,《公羊传》《谷粱传》是对《春秋》的解读,《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被合称为“春秋三传”。‎ 故选D。‎ ‎1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又是“二十四史”的开篇,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鸿门宴》人物性格的刻画是紧扣住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来体现的。‎ C.“秋毫尤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熟语,均出自《鸿门宴》。‎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的悬殊及项羽的自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解答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常见的文学常识能够了解、识记。本题要求选出“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A项,“《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说法错误,《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故选A。‎ ‎16.下列关于元杂剧的术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外,外末的简称,扮演青年男子;净,俗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 B.科,指示角色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 C.正宫,端正好,滚绣球等均是曲牌名。‎ D.折,相当于现代的“幕”,所有的杂剧都只能是四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解答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常见的文学常识能够了解、识记。本题考查了元杂剧的术语知识。A项,“外,外末的简称,扮演青年男子”说法错误,“青年”应为“老年”;‎ C项,“正宫,端正好,滚绣球等均是曲牌名”说法错误,“正宫”是宫调名,元杂剧的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成一套曲子;D项,“所有的杂剧都只能是四折”说法错误,杂剧一般分为四折,也可以分为五折、六折。故选B。‎ ‎17.《红楼梦》中,写宝黛初见时,“黛玉惊与笑”表达的含义可用下面哪一句诗概括( )‎ A.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B.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D.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文学名著并识记概括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用心读《课标》推荐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可。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红楼梦》内容及相关情节的概括能力。要求考生对于要求阅读的作品能够通读。阅读时还要了解识记相关的一些内容。本题要求选出“《红楼梦》中,写宝黛初见时,‘黛玉惊与笑’表达的含义可用下面哪一句诗概括”,‎ A项,小说第一回曾提及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有过一段“木石前盟”,正因为他们二人前世有盟,今世有缘,他们相见才会“心有灵犀一点通”。本项正确;‎ B项,巧用双关“晴一情”,既写天气,又写爱情。但题干给出的是“初见”,此时宝黛之间还有没有爱情,不合语境。‎ C项,“沦落人”,同病相怜之感,此时黛玉母亲去世,来投奔外家(宝玉家),不合语境;‎ D项,感叹时光的流逝,无可奈何人却在这中间衰老了。不合语境。‎ 故选A。‎ ‎1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红楼梦》的情节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以贾府为中心,叙述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败的过程;一条是以宝黛钗爱情悲剧为中心,叙述大观园中人物的命运。‎ B.《红楼梦》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如贾雨村徇私判案,贾珍为了20把古扇迫害石呆子,王熙凤私通关节,仗势弄权。‎ C.三十九回开始的刘姥姥游大观园和第十七回贾政游大观园的写作视角就有大不同,贾政游大观园侧重写景致外观,刘姥姥游大观园侧重写室内摆设。‎ D.《红楼梦》中所说的“金玉良缘”的象征是薛宝钗的“金锁”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木石前盟”指开篇神话中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的“还泪之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文学名著并识记概括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用心读《课标》推荐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可。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红楼梦》内容及相关情节的概括能力。要求考生对于要求阅读的作品能够通读。阅读时还要了解识记相关的一些内容。本题要求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B项,“贾珍为了20把古扇迫害石呆子”表述错误,“贾珍”应为“贾赦”。故选 B。‎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32分)‎ ‎19.阅读下面的这首小令,完成小题。‎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白朴 黄芦岸白蘋砏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1)下列对这首小令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头两句选用“黄”“白”“绿”“红”这样色彩鲜明的字眼,展现了渔夫生活环境的优美,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 B.小令中的渔夫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能以在秋江上自在来去,与心地单纯的白鹭沙鸥为友,让人感到其心灵世界的洁净美好。‎ C.“烟波钓叟”就是诗人在这首小令中着力表现的渔夫,因为渔夫不识字,没文化,所以在万户侯面前骄傲不起来。‎ D.这首小令语言平实自然,风格清新质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像白鹭沙鸥那样生活自由自在、行动无拘无束的渔夫形象。‎ E.“点秋江白鹭沙鸥”用“秋”修饰“江”,既点明了季节是秋季,也写出了江面上点点鸥鹭飞翔的凄凉肃杀的景色。‎ ‎(2)有人认为,“钓叟”是小令作者白朴用以自比的形象,这和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以“蓑笠翁”自比是一样的。请问:我们可以从“钓叟”和“蓑笠翁”身上看到两作者怎样的相同情怀与不同情怀?‎ ‎【答案】(1)CE ‎(2)相同情怀——远离世事(远离纷扰、远离尘嚣、不满于现实),崇尚自然(钟情自然、寄情山水)。不同情怀——白朴有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于淡泊宁静,崇尚逍遥自在生活的情怀;柳宗元虽孤寂郁愤,但却仍有着清高而孤傲的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整首诗词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小令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C项,“在万户侯面前骄傲不起来”错,准确理解应是:渔夫虽然不识字,但他自在美好的生活足以让人间的万户侯羡慕。‎ E项,“凄凉肃杀的景色”错,结合小令意境理解,应该是白鹭沙鸥点秋江的生动美妙的情景。故选CE。‎ ‎(2)本题考查学生诗词对比鉴赏能力。诗歌对比鉴赏,首先要通读所要对比鉴赏的诗词,整体把握其内容大意,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诗词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鉴赏,指出异同。本题题目是“有人认为,‘钓叟’是小令作者白朴用以自比的形象,这和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以‘蓑笠翁’自比是一样的。请问:我们可以从‘钓叟’和‘蓑笠翁’身上看到两作者怎样的相同情怀与不同情怀”,是要求学生对比鉴赏从“钓叟”和“蓑笠翁”两个人物形象上看到两作者的情怀。解答此题首先要搞清《渔夫》和《江雪》两作者在诗中通过“钓叟”和“蓑笠翁”两个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怀,再比较两者的异同。这里既有相同,也有不同,所以要注意答题的模式。“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从这些内容中可以看出白朴待歌中的“钓叟”终日与白鹭沙鸥为伴,没有心机算计,蔑视权贵名利,逍遥自在,超脱尘世。“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纷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待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然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从相同和不同两个角度指出从“钓叟”和“蓑笠翁”两个任务形象身上所体现出作者的情怀即可。‎ ‎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20.默写出画线处的句子。‎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又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鸿门宴》中表明大丈夫不拘小节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2)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3)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贰、细谨、辞。‎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翻译句子 ‎21.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共1小题,15分)‎ ‎(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2)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3)夫晋,何厌之有? ‎ ‎(4)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答案】(1)治理国家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2)每逢到了(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见它难以下刀,就谨慎地为之戒备,目光因为有这个交错聚结的地方而集中在那里,动作因此而缓慢下来。‎ ‎(3)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4)那秦王有像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了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句中“族”,指(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以”,用;“让”,谦让;“是故”,所以;“哂”,笑,讥笑。(2)句中“难为”,指难以下刀;“怵然”,谨慎的样子;“怵然为戒”,谨慎地为之戒备;“视”,指目光;“止”,停止;“视为止”,目光因为有这个交错聚结的地方而集中在那里;“行为”,指动作;“迟”,指缓慢下来。(3)中的“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何厌”,有什么满足的。(4)句中“虎狼”,像虎狼一样;“如”,唯恐;“刑人”,指处罚人;“举”“胜”,尽;“天下”,指天下的人;“叛”,背叛。‎ 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 ‎22.下列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三段判词,暗指《红楼梦》中四个女子的命运。请写出这四个女子分别是谁。‎ ‎(1)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 ) ‎ ‎(2)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 )‎ ‎(3)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 )‎ ‎【答案】 (1)林黛玉薛宝钗 (2)贾迎春 (3)王熙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阅读的阅读识记和了解能力。主要是考查课外阅读的积累,要求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解答此题,可结合着三个句子中的关键词,分析符合哪一个人物的形象特征。‎ 第(1)句:“可叹停机德”这句说薛宝钗,意思是虽然有着合乎孔孟之道标准的那种贤妻良母的品德,但可惜徒劳无功。“停机德”,出于《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堪怜咏絮才”这句说林黛玉,意思是如此聪明有才华的女子,她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玉带林中挂”这句说林黛玉,前三字倒读即谐其名。从册里的画“两株枯木(双“木”为“林”),木上悬着一围玉带”看,可能又寓宝玉“悬”念“挂”牵死去的黛玉的意思。“金簪雪里埋”这句说薛宝钗。前三字暗点其名:“雪”谐“薛”,“金簪”比“宝钗”。意思是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薛宝钗如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所以该判词指的是林黛玉和薛宝钗。‎ 第(2)句:“子系中山狼”,“子”,对男子表示尊重的通称。“系”,是。“子”“系”合而成“孙”,隐指迎春的丈夫孙绍祖。语出无名氏《中山狼传》。这是一篇寓言,说的是赵简子在中山打猎,一只狼将要被杀时遇到东郭先生救了它。危险过去后,它反而想吃掉东郭先生。所以,后来把忘恩负义的人叫做中山狼。这里,用来刻画“应酬权变”而又野蛮毒辣的孙绍祖。他家曾巴结过贾府,受到过贾府的好处,后来家资饶富,孙绍祖在京袭了职,又于兵部候缺题升,便猖狂得意,胡作非为,反咬一口,虐待迎春。“花柳质”喻迎春娇弱,禁不起摧残。“一载”,一年,指嫁到孙家的时间。“赴黄粱”,与元春册子中“大梦归”一样,是死去的意思。所以改判词指的是贾迎春。‎ 第(3)句:“凡鸟偏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从凤字拆出来得“凡鸟”二字比喻庸才,借用吕安对喜的典故,点出“凤”,自然是种讥讽。“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哭向”句指贾府没落之后,不仅仅要抄检在京城的家产,就连在南京祖籍的祖产也要没收,所以王熙凤在被押往金陵的时候自然是“哭向金陵”了。“事更哀”指别人在抄捡之后,或死或罚,还有个明确的结局,但是王熙凤却还要被押往金陵去继续被审问,当然是比别人更加哀伤。所以此判词指的是王熙凤。‎ ‎23.《红楼梦》的主要内容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及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可小说开头却写甄士隐和贾雨村的故事,这是为什么?‎ ‎【答案】(1)推动情节发展。提纲挈领式的线索人物往往成对出现在重大转折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2)整部小说总纲:甄士隐的遭遇,为后文作铺垫,是贾府命运的缩影。对称的叙事结构:全书以梦开始,以梦结束,两人都同时出现,构成对称式的叙事结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整本书阅读情况,以及分析把握文章某一内容作用能力。题目是“《红楼梦》的主要内容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及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可小说开头却写甄士隐和贾雨村的故事,这是为什么”,要求学生在整体把握《红楼梦》这本书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小说开头写甄士隐和贾雨村的故事的作用。重点考查分析把握文章某一内容作用能力。‎ ‎24.在《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中,“大姐儿”生了痘疹后,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一面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一面传与家人忌煎炒等物,一面命平儿打点铺盖衣服与贾琏隔房,一面又拿大红尺头与奶子丫头亲近人等裁衣。外面又打扫净室,款留两个医生,轮流斟酌诊脉下药,十二日不放家去。”‎ ‎(1)这段话是小说中哪个人物安排的?‎ ‎(2) 这些处置措施中,哪些地方恰好符合了现代科学防疫知识?请简要分析。‎ ‎【答案】(1)王熙凤 ‎(2)“十二日不放家去”,及时采取必要的隔离手段,避免交叉感染;“外面打扫净室”,保持公共卫生;对密切接触者的衣物进行更换;及时就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名著阅读。本题以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解答此种题型,需要学生平时多读经典作品,多记忆,多感悟。(1)在《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中,“大姐儿”生了痘疹后,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一面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轮流斟酌诊脉下药,十二日不放家去”,大姐儿得了水痘之后,凤姐一家可谓是进行了一系列的动作,来治痘和止传的。(2‎ ‎)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大概看到古人对瘟疫的一些处理方法,比如说忌食、隔离、清洁、用药等。“十二日不放家去”,外面又打扫净室,款留两个医生,轮流斟酌诊脉下药,十二日不放家去,避免交叉感染。“外面又打扫净室”,一面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一面传与家人忌煎炒等物,一面命平儿打点铺盖衣服与贾琏隔房,一面又拿大红尺头与奶子丫头亲近人等裁衣。保持公共卫生;对密切接触者的衣物进行更换。大姐儿得了水痘之后,凤姐一家可谓是进行了一系列的动作,及时就医。‎ 四、微写作(30分)‎ ‎25.《红楼梦》作者以“悼红轩”为书室名所提示的,是写了一场由女性的光彩所映照着的人生幻梦。从《红楼梦》中选择一个令你同情的女性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400-500字。‎ ‎【答案】示例:‎ 在大观园的女性当中,薛宝钗几乎是个最完美无瑕的人。论才能,她不输给王熙风贾探春;论美貌,她比黛玉有过之而无不及;论学识,与黛玉仅有诗才相比,她可谓“全才”:惜春画画,她能讲出一套画画的理论,湘云作诗,她能讲出一套吟诗的道理。至于一般常识的丰富,事理的通达,更是无人能及。她似乎集众人的优点于一身,但又不是优点与优点的相加,她还有自己的独特个性。‎ 论才干,她与王熙风贾探春都可属于“补天派”。但王熙风在补天的同时也在腐蚀着支撑大厦的柱子,探春是一个改革者实干家,而薛宝钗却只是一个理论家。她清楚的知道贾府院子里的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都是值钱的,她也知道贾府的内囊怕是尽上来了,但是当王夫人派她管理园子的时候,她却只是“小惠全大体”,在尽量不得罪人的条件下,给众人分派点小利润以博得好名声,她真正关心的只是她个人的私利。她所作的是努力顺应这个社会,在这行将倒塌的封建大厦里努力维持住自己的既得利益,是一个“有才”也不去“补天”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分析写作的要求,如本题“从《红楼梦》中选择一个令你同情的女性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400-500‎ 字”,然后回顾《红楼梦》相关情节内容,找出文中一个令自己“同情的女性人物”,结合该人物相关情节,简述这个女性人物形象。《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人物形象,在这些女性人物形象中选取一个令自己“同情的”,结合该女性形象中事件分析其形象特征。比如选取薛宝钗,在大观园所有的女性之中,薛宝钗几乎是一个完美的存在,他聪明、美丽、有才能,虽然依附贾府,可是有母亲有哥哥,家里有钱。但是她也是一个令人同情的一个,处处为封建礼教所束缚,嫁给了贾宝玉,贾宝玉却心心念念想的是林妹妹,最后贾宝玉还是丢下她,出家遁世。答题时,先指出人物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红楼梦》中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说明即可。答题时,还要注意题目一些特殊要求,比如本题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400-500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