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50 KB
  • 2021-06-07 发布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3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北京市月坛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卷高二年级语文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史传文学,从最早的《尚书》到《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其“史传”的性质逐渐减弱,而“文学”的性质则逐渐加强。《尚书》记言直录,不别方语雅言,亦不加裁剪;《春秋》记事简洁,如新闻标题一般;后世文学家对这两部著作推崇倍至,主要是崇其高古,很难说其有多少文学意味。至《国语》《左传》,记言记事写人,尚裁剪,重技法,且开始出现与史无关而于文有益的“闲笔”,其叙述之高明,言语之醇美,较之《尚书》《春秋》,非止一箭之进。到《战国策》,夸张失实之处俯拾皆是,很多记述都是出于文学的考虑,而难以史学的标准衡量,最突出的便是“床笫之私”“密室之谋”之类情景的记述。发展到两汉时期,史传文学的巅峰之作《史记》出现,这两方面性质同时达到了最高水平,“ ”,言其史传之成就,“ ”,言其文学之成就。然而从《汉书》开始,便预示了与先秦史传文学恰好相反的趋势,即“ ”性质的加强,和“ ”性质的减弱,这一趋势也就意味着“史传”与“文学”的分离独立,后世的史传著作便很难再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了。‎ 材料二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也是智者的游戏。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林立,战争不断,周边戎狄蛮夷迅速强大,各诸侯国身处忧患之中,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只有利用强大的军队去征服别国。战争磨砺了智者,催生了谋略,产生了智慧。在战争中,人类将政治智慧发挥至极致。毋庸质疑,春秋战国的历史是血染的历史,是白骨堆积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舞台上,智慧与狡诈、血腥与惨烈构成时代的主旋律,这里有流芳千古的浩然正气,也有滑稽可笑的荒唐闹剧。虽然说“春秋无义战”,但是,战争却有自身规律。‎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武器的进步、战争方式的变革,以及战争规模的扩大,造就了一大批擅长指挥作战的将帅和军事家。他们从战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事军事理论研究、裁篇著录,大量的军事理论著作应运而生,出现了一个兵家荟萃、群星璀璨的兵法盛世。兵家思想正是这一时期战争智慧的集中体现。‎ ‎《孙子兵法》被誉为“东方兵学的鼻祖”。孙子所提倡的“知己知彼”“出奇制胜”“避实击虚”等军事思想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圭臬,堪称世界第一兵书。他全面总结了以前的战争经验,分析、论述了作战原理,提出了军事上许多杰出的命题,揭示了认识和指导战争的普遍性规律。内容丰富,见解精辟,不仅对当时的战争有十分深刻的指导意义,而且还深远影响了后世乃至当今的军事思想。‎ 战争离不开外交。战国时期,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人物,被称为“纵横家”。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却往往能取得奇效,纵横家多出身贫贱,苦难的生活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品质,比如苏秦“悬粱刺股”。他们可以用三寸不烂之舌退却百万之师,也可以用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苏秦佩六国相印,统帅六国雄狮逼秦废帝号;张仪雄才大略,以片言得楚地600里;蔺相如虽非武将,但浩然正气直逼秦王,直至完璧归赵。纵横之士智勇双全,且不乏仁义之辈,他们的机智和勇敢,一直被后人敬仰。‎ ‎1. 填入文中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A. 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 文学 史传 B. 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 史传 文学 C.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史传 文学 D.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文学 史传 ‎2.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出自此书。‎ B. 《国语》是一部国别体著作。主要记录了周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C. 《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定,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此书。‎ D. 《史记》记载了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3.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一大批擅长作战的将帅和军事家,这离不开武器的进步、战争方式的变革,以及战争规模的扩大。‎ B. 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争充满了血腥与计谋,但其中也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C. 孙子倡导的诸多军事思想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与其善于从战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有关。‎ D. 纵横家在外交上往往取得奇效,他们多出身贫贱,意志坚定,但他们行为方式为后人所不齿。‎ ‎4. 与例句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在这一历史舞台上,智慧与狡诈、血腥与惨烈,构成了时代的主旋律。‎ A. 苏秦佩六国相印,统帅六国雄狮逼秦废帝号。‎ B.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C.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D. 大上海成了孤岛了,一片黑暗笼罩。群鬼出现,百怪跳梁。‎ ‎5.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加横线词语的注音或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群星璀璨 毋庸质疑 精辟(bì)‎ B. 完璧归赵 流芳千古 荟(huì)萃 C. 推崇倍至 朝秦暮楚 血(xiě)腥 D. 悬粱刺股 俯拾皆是 滑稽(jì)‎ ‎6.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 A. 战争磨砺了智者,催生了谋略,产生了智慧。在战争中,人类将政治智慧发挥至极致。‎ B. 孙子所提倡的“知己知彼”“出奇制胜”“避实击虚”等军事思想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圭臬,堪称世界第一兵书。‎ C. 他们可以用三寸不烂之舌退却百万之师,也可以用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 D. 他们从战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事军事理论研究、裁篇著录,大量的军事理论著作应运而生。‎ ‎【答案】1. C 2. A 3. D 4. B 5. B 6.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先通读文段,把握文段的主要意思,然后再根据前后文推断横线处要表达的意思。‎ 第一空处,由下文语境“言其史传之成就”可知,应该填写引用的话“史家之绝唱”;‎ 第二空处,有由下文语境“言其文学之成就”可知,应该填写应用的话“无韵之离骚”排除AB两项;‎ 第三、四空处,由原文“先秦史传文学,从最早的《尚书》到《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其‘史传’的性质逐渐减弱,而‘文学’的性质则逐渐加强……然而从《汉书》开始,便预示了与先秦史传文学恰好相反的趋势”可知,此处“史传”的性质逐渐加强,“文学”的性质逐渐减弱 ,所以第三、四空处依次填“史传”和“文学”,排除D项。‎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仔细比对。‎ A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错误,《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仔细比对。‎ D项,“但他们的行为方式为后人所不齿”错误,由原文“战国时期,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人物,被称为“纵横家”。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却往往能取得奇效,纵横家多出身贫贱,苦难的生活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品质……纵横之士智勇双全,且不乏仁义之辈,他们的机智和勇敢,一直被后人敬仰”可知,他们的行为方式一直为后人敬仰。‎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熟悉常见的修辞手法,了解不同修辞手法的特点,并能够根据其特点加以分析判断。‎ A项,把“六国军队”比作“雄狮”,突出六国军队的强大,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项,把“历史舞台上智慧与狡诈、血腥与惨烈的现象”比作“时代的主旋律”,凸显当时社会的纷争不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项,用“跳跃”形容苇眉子灵活的跳动,突出水生嫂的利落、手巧,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D项,用“群鬼”“百怪”比喻“黑暗势力”,突出上海社会处于黑暗恐怖统治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音并正确书写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平时加强对字音、字形的积累,注意区分多音字、形近字等,同时注意音形义相结合来加强记忆。‎ A项,“辟”正确读音为“pì”,故A项错误;‎ C项,“倍”应为“备”,“血”正确读音为“xuè ”,故C项错误;‎ D项,“粱”应为“梁”,“稽”正确读音为“jī”,故D项错误。‎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再浏览选项并作出分析,可以通过语感或语法两种方法加以判断,注意结合高考语病常见错误类型,注意主语一致。‎ B项,“孙子所提倡的‘知己知彼’‘ 出奇制胜’‘ 避实击虚’等军事思想……堪称世界第一兵书” 错误,暗换主语,应在“堪称世界第一兵书”之前加“《孙子兵法》”。‎ 故选B。‎ ‎【点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尤其要注意句式杂糅和暗换主语。‎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7.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王之蔽甚矣 B. 失其所与,不知 C. 辞决而行 D.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8. 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沛公居山东时 B.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 行李之往来 D. 言语粗鄙 ‎9. 下列各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而 夜缒而出 因人之力而敝之 B. 乃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侯生乃屏人间语曰 C. 以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之财 D. 所以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所以遣将守关者 ‎10. 下列各组加点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孟尝君怪之 B. 却秦而存赵 沛公军霸上 C. 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 常以身翼蔽沛公 D. 皆谦而礼交之 秦师遂东 ‎11. 对下列特殊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籍何以至此 宾语前置 B.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状语后置 C.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判断句 D. 而如姬最幸 被动句 ‎【答案】7. A 8. D 9. C 10. A 11. B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对通假字的考查一般都不会离开课内所学内容。做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选文,特别是课外文言文,要根据试卷所提供的注释把选文读懂。然后再仔细审视被考查的通假字所在的语境,调动知识储备,根据上下文文意,推敲其意义。‎ A项,没有通假字。‎ B项,“知”通“智”,明智;‎ C项,“决”通“诀”,诀别;‎ D项,“具”通“俱”,详细;“倍”通“背”,违背。‎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设题,考生可以把今天的意思代入句中,看是否合乎语境。‎ A项,“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B项,“夫人”,古义:那人;今义:男子的配偶。‎ C项,“行李”,古义:过往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D项,“粗鄙”,粗俗鄙陋,古今意思相同。‎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A项,连接状语,表修饰;却,表转折。‎ B项,副词,才;副词,就。‎ C项,介词,因为。‎ D项,介词,用来……的;表原因,……的原因。‎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针对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设题,考生可以先明确加点词本身的词性,然后根据在句中的位置或所做的成分来分析活用类型。‎ A项,美:意动用法,以……为美;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B项,存:使动用法,使……存;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C项,闲:使动用法,使……安宁;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D项,礼:名词作状语,用礼节;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进。‎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 A项,“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译为:我凭什么会这样。‎ B.“安在”,宾语前置句,公子能帮助别人摆脱危难又表现在哪里。‎ C项,“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者也”表判断,译为:夺下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 D项,“而如姬最幸”,语意被动句,译为:而如姬最被宠爱。‎ 故选B。‎ 阅读《包身工》选段,完成后面下列小题。‎ 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睡眼惺松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1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第一段中的“才”与后面的“已经”呼应,天还没亮包身工们就得起床,说明她们很辛苦。‎ B. “蠕动”一词既写了包身工们开始起床的动作,又有比拟的意味,体现她们非人的生活状态。‎ C. 男人的穿着和时节不相称,这说明他的生活也很贫困,因而借打骂包身工们来发泄自己的怨气。‎ D. 包身工们蓬头赤脚地冲下楼,是为了争抢自来水龙头,作者写这一细节是为了表现她们有自私的一面。‎ E. 点面结合是选段的写作特点:先写了包身工的群体形象,这是 “面”;然后写芦柴棒这一个体烧稀饭的情景,这是“点”。‎ ‎13. 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包身工居住的环境和起床时的表现,她们居住的环境和起床时的表现分别有怎样的特点?文章写这些特点有什么作用?‎ ‎【答案】12. CD 13. 居住环境的主要特点是拥挤狭窄和空气污浊,作用是体现了生活环境的恶劣.起床表现的主要特点是混乱不堪和害羞感觉的迟钝,作用是表现她们劳累紧张的状态和备受折磨后麻木、迟钝的精神面貌。‎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C项,“这说明他的生活也很贫困,因而借打骂包身工们来发泄自己的怨气”错,他是属于压迫者。‎ D项,“作者写这一细节是为了表现她们有自私的一面”错,她们是被生活所迫。‎ 故选CD。‎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包身工居住的环境和起床时的表现,她们居住的环境和起床时的表现分别有怎样的特点?文章写这些特点有什么作用”,从原文“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可以分析出环境的特点。从“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这些内容可以分析出起床的表现。两个内容的作用可以从环境的作用和情节的作用入手分析。‎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默写。‎ ‎14.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①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侯生笑曰“吾固知公子之还也”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鸿门宴》中关于派兵把守的原因,沛公是这样向项伯解释的:_______,。‎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劝说秦伯时,曾以一个假设句说明放过郑国是大有益处的,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想要发布悬赏求谏的政令,广开言路,设定了三等赏赐,“______,______”可以受上等赏赐。‎ ‎【答案】 (1). 然公子遇臣厚 (2). 公子往而臣不送 (3).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5). 行李之往来 (6). 群臣吏民 (7).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遇”“刺”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微写作。‎ ‎15.读书让我们收获颇丰,请从《战国策》《红岩》《红楼梦》中任选一部书,完成下面的写作任务。‎ 要求:从下面三题中任选一道,不超过150字。‎ ‎(1)书中总有一个场景留在你脑海中,请具体描绘这个场景。‎ ‎(2)书中的什么精神打动了你?抒发你对这种精神的感情。 ‎ ‎(3)书中的哪一个人深深地影响了你,写出这个人的某项事迹(字数不超过30字)并阐述他带给你的启迪。‎ ‎【答案】(1)王熙凤第一次出场。真所谓“未写其形,先使闻声”,作者在没有正面描写人物之前,就先已通过人物的笑语声,传出了人物内在之神。在贾府这样严肃的氛围里,王熙凤可以这样说话,也能够体现出王熙凤的位高权重,深得贾母的喜爱,也能够体现出一种炫耀的成分在里面。‎ ‎(2)《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并不是一见倾心的,只是一开始有好感罢了。在长时间的相处中,俩人也吵架,再加上薛宝钗从中搅和,以及史湘云、袭人的掺和,贾宝玉、林黛玉从长期相处中相互了解,形成了恋爱关系。贾宝玉的选择不是轻而易举的,他选择的标准是俩人思想一致,情意相投,带有一种叛逆思想,这对封建时代"门当户对"的择婚标准是一种挑战。‎ ‎(3‎ ‎)反对男尊女卑,封建社会是重男轻女的。他说:女人好,男人不好。主张女尊男卑,这是对当时礼教正统的反叛,对男权社会的抨击和挑战,也是对封建社会的控诉。它包含着男女平等思想。‎ 平等友爱思想。《红楼梦》中丫鬟们说宝二爷没上没下,高兴时与丫鬟、仆人们一起玩儿,有时还向我们赔不是。宝二爷不把丫鬟当奴婢看待,并说人都是平等的。封建大家庭中的奴婢是奴隶制度的残余,《红楼梦》是批判的。这种平等友爱的思想,当时是不允许的。‎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该题采用了“三选一”的命题形式,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发挥特长的空间。同时,该题具体具体提出了概括名著情节、呈现语言风格、展现象征思维等要求,从而强化了对考生能力的综合考察。针对这一作文题命题趋势,作为复习备考的学生,平时要加强对历史知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强化名著阅读,都是很有必要的。考试微写作“三选一”的模式,还要求考生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长处,便于在做题时选择更加擅长或者材料更丰富的文体、话题和立意角度,而不至于面对多个题目“选择障碍”,影响自己的发挥。(1)本小题要求描绘融入你脑海中的场景,在表达的时候可以选择令我们印象极为深刻的一个地方,把具体的内容描绘清楚,让生活变得更为充实,注意场景描写需要使用一定的表现手法,使得描写的内容更为具体。(2)本小题要求学生写深深影响了你的精神,并阐述它给你带来的启迪。我们在写的时候需要学生侧重于分析精神的影响,把这些话语进行具体化表达,阐述对于我们成长带来的作用。(3)本小题要求学生将作品中一个深深打动了你的人进行表达,突出内心的一种情感,董深刻的哲理,把这个人进行具体化的描绘,这样才会描绘的人更有深度,更具内涵性。‎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仲连义不帝秦 秦围赵之邯郸。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 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以急围赵者,非必贪邯郸,其意欲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鲁仲连适游赵,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平原君曰:“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连曰:“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鲁连见辛垣衍而无言。辛垣衍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 平原君者也。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鲁连曰:“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彼秦,弃礼仪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 ‎“齐湣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谓鲁人曰:‘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诸侯避舍,纳筦键,摄衽抱几②,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退而听朝也。’鲁人投其钥,不果纳,不得入于鲁。将之薛,假途于邹。当是时,邹君死,闵王欲入吊,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柩③。’邹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故不敢入于邹。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俱据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且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予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于是辛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 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适会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 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 注:①鲍焦:春秋时的隐士,因为不满当时的社会,抱树绝食而死。②纳筦(guǎn)键,摄衽(rèn)抱几:把钥匙交出来,提起衣襟,侍立于案几之侧。③倍殡柩:把灵柩移到相反的方向。倍,同“背”。‎ ‎16. 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鲁仲连适游赵 适:恰好 B. 弃礼仪而上首功之国也 上:同“尚”‎ C. 假途于邹 假:假装 D. 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 晏:安逸 ‎17. 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①因平原君谓赵王曰 ②因击沛公于坐 B. ①彼则肆然而为帝 ②项王默然而不应 C. ①始以先生为庸人 ②以千金为鲁连寿 D. ①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 ②所贵于天下之士者 ‎18. 对下列句子所省略的内容,补充有误的一项是 A. 畏秦,(魏安釐王)止于荡阴,不进 B. 所为见将军者,(吾)欲以助赵也 C. 不果纳,(齐湣王)不得入于鲁 D. 酒酣,(平原君)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 ‎19. 下列对文意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鲁仲连见辛垣衍,用世人误解鲍焦的事例来表明自己帮助赵国并非为个人利益考虑。‎ B. 齐湣王对鲁、薛提出了苛刻的要求,鲁、薛两国臣子勇敢地维护本国君主的尊严,使天子之礼没能施行。‎ C. 秦与魏都是强大的国家,鲁仲连认为,如果“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则魏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D. 鲁仲连认为,秦国如果称帝,就会变换诸侯的大臣,夺走那些没有才能的人的权力,而换上有才能的人。‎ ‎20. 《战国策》善于刻画人物,即便是次要人物也刻画得形象生动。请各用一个四字词语评价平原君和辛垣衍在文中的表现。‎ 平原君:_____________ 辛垣衍:______________‎ ‎21. 请用自己话简要说明标题“鲁仲连义不帝秦”中的“义”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案】16. C 17. B 18. A 19. D ‎ ‎20. (1). 平原君:优柔寡断 (2). 辛垣衍:鼠目寸光 ‎ ‎21. ①见义勇为:听闻魏国想让赵尊秦为帝,主动提出会见辛垣衍,要责问并让他回去。②仗义执言:义正辞严地指出魏向秦妥协是求得苟安,表明助赵的决心。③重义轻利:救赵之后不接受平原君的重金酬谢,辞别后终身不见平原君。‎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注意一词多义,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 C项,“假,假装”错误,“假途于邹”意思是借道邹国。“假”,借。‎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用法。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A项“因”,前一个作介词,通过;后一个作介词,趁机。‎ C项“以”,前一个作动词,认为;后一个作介词,用。‎ D项“于”,前一个作介词,对;后一个作介词,被。‎ B项“然”,两个“然”都是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本题考查文言句式中的省略句。一般要先把文言句子翻译成白话文,然后将文言文与白话文相对照分析其变化再加以判断,省略句一般省略主语、宾语、介词等成分,注意句中省略主语的情况。‎ A项,“(魏安釐王)止于荡阴”错误,由原文“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可知,“止于荡阴”的是 “晋鄙”所带的魏军。‎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仔细比对。‎ D项,“夺走那些没有才能的人的权力,而换上有才能的人”错误,由原文“且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可知,文中说,秦夺走的是他认为没有才能的人的权力,换上他认为有才能的人。‎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概括人物形象类题目,首先要阅读全文,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事件的语句,然后进行概括,注意字数要求。(1)空,由原文“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以急围赵者,非必贪邯郸,其意欲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可知,平原君做事犹疑不决、优柔寡断。(2)空,由原文辛垣衍的话“我看留在这座围城中的,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而今我看先生的尊容,不像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为什么还长久地留在这围城之中而不离去呢?”可知,辛垣衍是一个目光短浅、鼠目寸光之人。‎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理解标题的含以,要注意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加以理解,本题要注意结合文中人物所做的事件加以分析和概括,理解要全面。由原文“鲁仲连适游赵,见平原君曰: ‘事将奈何矣?’平原君曰:‘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可知,鲁仲连在平原君面对魏国提出的“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犹疑不决之时主动提出会见并使辛垣衍回去,帮其摆脱困境,可见其“见义勇为”;由原文“鲁仲连曰:‘……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可知,鲁仲连打算帮助赵国,可见其“仗义执言”;由“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可知,鲁仲连先辞封赏,后拒千金,最后终身不见平原君,足见其“重义轻利”。‎ ‎【点睛】参考译文:‎ 秦国的军队围困了邯郸。魏安釐王派将军晋鄙营救赵国,因为畏惧秦军,驻扎在荡阴不敢前进。‎ 魏王派客籍将军辛垣衍从隐蔽的小路进入邯郸,通过平原君见赵王说:“秦军所以急于围攻赵国,并不是贪图邯郸,他的意图是要称帝。赵国果真能派遣使臣尊奉秦昭王为帝,秦王一定很高兴,就会撤兵离去。”平原君犹豫不能决断。‎ 鲁仲连恰好客游赵国,于是就去进见平原君说:“这件事怎么办?”平原君说:“魏王派客籍将军辛垣衍让赵国尊奉秦昭王称帝,眼下,那个人还在这儿。我哪里还敢谈论这样的大事!”鲁仲连说:“魏国的客辛垣衍在哪儿?我替您去责问他并且让他回去。”‎ 鲁仲连见到辛垣衍却一言不发。辛垣衍说:“我看留在这座围城中的,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而今我看先生的尊容,不像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为什么还长久地留在这围城之中而不离去呢?”鲁仲连说:“世人认为鲍焦没有博大的胸怀而死去,这种看法都错了。一般人不了解他耻居浊世的心意,认为他是为个人打算。那秦国,是个抛弃礼仪而只崇尚战功的国家,用权诈之术对待士卒,像对待奴隶一样役使百姓,如果让它无所忌惮地恣意称帝,进而统治天下,那么,我只有跳进东海去死,我不忍心作它的顺民,我所以来见将军,是打算帮助赵国啊。”‎ ‎“齐湣王前往鲁国,夷维子替他赶着车子作随员,他对鲁国官员们说:‘我那国君,是天子啊。天子到各国巡察,诸侯理应迁出正宫,移居别处,交出钥匙,撩起衣襟,安排几桌,站在堂下伺候天子用膳,天子吃完后,才可以退回朝堂听政理事。’鲁国官员听了,就关闭城门上锁,不让齐湣王入境。齐湣王打算借道邹国前往薛地。正当这时,邹国国君逝世,齐湣王想入境吊丧,夷维子对邹国的嗣君说:‘天子吊丧,丧主一定要把灵枢转换方向。’邹国大臣们说:‘一定要这样,我们宁愿用剑自杀。’所以齐湣王不敢进入邹国。如今,秦国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魏国也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都是万乘大国,又各有称王的名分,魏国只看秦国打了一次胜仗,就要顺从地拥护它称帝。况且秦国如果称帝,那就会更换诸侯的大臣。他将要罢免他认为不肖的,换上他认为贤能的人,罢免他憎恶的,换上他所喜爱的人。魏王怎么能够安逸地生活呢?而将军您又怎么能够得到原先的宠信呢?”于是,辛垣衍起身,向鲁仲连连拜两次谢罪说:“当初认为先生是个普通人,我今天才知道先生是天下杰出的高士。我将离开赵国,再不敢谈秦王称帝的事了。”‎ 秦军主将听到这个消息,为此把军队后撤了五十里。恰好魏公子无忌夺得了晋鄙的军权,率领军队来援救赵国,攻击秦军,秦军也就撤离邯郸回去了。‎ 于是平原君要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再三辞让,最终也不肯接受。平原君就设宴招待他,喝到酒酣耳热时,平原君起身,向前献上千金酬谢鲁仲连。鲁仲连笑着说:“杰出之士之所以被天下人崇尚,是因为他们能替人排除祸患,消释灾难,解决纠纷而不取报酬。如果收取酬劳,那就成了生意人的行为,我鲁仲连是不忍心那样做的。”于是辞别平原君走了,终身不再相见。‎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①,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②调,心字香③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①秋娘渡、泰娘桥:吴江地名。②银字笙:作者家乡的一种乐器。笙管上刻有表示音调的银字。③心字香:作者家乡一种常见的熏香名,据说是因香成心字形。‎ ‎22.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片春愁待酒浇”中 “待酒浇”,言其愁绪之浓,急欲要借酒消愁。‎ B.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是写舟过吴江时的情景,呼应首句的“春愁”。‎ C. “飘飘”“萧萧”句烘托了凄清、伤悲气氛,表达作者仕途不得志的苦恼。‎ D. 词末一“抛”字用拟人手法写出时光流逝之快,表达了岁月无情的感慨。‎ ‎23. ‎ 词的结尾“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句,貌似在描写鲜明而令人愉悦的景象,但实则借以表达作者内心悲伤的情感,下面诗歌中的情景关系与这一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A.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 B.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C. 细雨满江春水涨,好风留客野梅香。避秦不是无归意,一度逢花一断肠。(崔涂《江雨望花》)‎ D.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贾至《春思》)‎ ‎24.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请赏析此句的妙处。‎ ‎【答案】22. C 23. B ‎ ‎24. 此句自问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漂泊的生活,回到家和家人团聚。通过想象回家后温馨、充满情趣(或宁静、安乐)的生活,表达倦游思归的情感,(或渴望归家的迫切心情)同时反衬了自己漂泊生活的孤独凄苦。‎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同时结合手法加以理解。‎ C项,“表达作者仕途不得志的苦恼”错误,“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意思是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此处写风雨意在渲染凄凉的氛围。联系全诗作者意在抒发思归的愁绪,“仕途不得志的苦恼”于文无据。‎ 故选C ‎【23题详解】‎ 本题重点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词的表达技巧分为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结构技巧4大类。表达方式分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部分。本题中考查的景情关系是抒情方式中的间接抒情,诗词中景情关系一般表现为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以乐景反衬哀情和以哀景反衬乐情。掌握其情景关系再结合诗句的意思加以分析即可。例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意思是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用令人愉悦的景象表达作者内心悲伤的情感,以乐景反衬哀情。‎ A项,以江绿、山青、花红、鸟白的清新美丽景象反衬岁月流逝、归期遥遥的感伤之情,以乐景反衬哀情。‎ B项,以“懂得人情”的雁儿带走愁心和美好的月亮从山上升起衬托诗人愉快的心情,以乐景衬托乐情。‎ C项,以“细雨迷蒙”“江水满溢”“春风和煦”“野梅飘香香”之清新优美之景反衬诗人思归肠断的愁苦之情,以乐景反衬哀情。‎ D项,以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和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美好春景反衬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以乐景反衬哀情。‎ 故选B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答题的关键是从遣词造句、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找到诗句的特殊之处,然后结合诗句的内容加以具体分析,注意把握诗句的丰富内涵。“何日归家洗客袍?”运过自问的方式,抒发了作者的思归之情;“何日”“洗客袍”表明作者长时间在外,生活漂泊,辛苦劳顿,抒发了渴望回家的急切心情。通过写“笙”和“香”这类居家事物,想象归家后的生活既温馨又温暖,表达作者对在外漂泊生活的厌倦之情,更显对家的渴望。‎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凝视西域 大地上的贝叶①,纹理中蕴含着无限的奥秘。‎ 在万米高空中俯视,祁连天山是这般模样:一条山脉在左侧绵延,峰峦之上,一种白色如巾似絮,终年积雪的峰巅如囚禁的白云。山坡长长地倾斜,向着北方延伸,一种没有节制的伸展,没有目的、没有构想,像高处的水流一味奔泻。如此任性的倾斜,却有着精美的纹理,任意的局部都是完美的图案。纹理如贝多罗树叶般交织,大的山脉是又长又大的叶;飞机渐次下降,细小的纹理再分出清晰的连缀的叶片。我知道,任何微小的一笔,都是一个巨幅空间的起伏山岭,是天地间的大耸立。但它不过是那么小的一片叶子中的一个肌理。无数生命的奥秘就写在这样的肌理间。‎ 是谁给了我这样一双眼睛?我看到的是神的世界。在蝼蚁的世界,人所俯瞰的自然,亦如神的视角。世界无限之大,世界也无限之小,大与小的世界并无多少区别:在一片树叶上的微生物,在形如贝叶的山脉上的人类,无限细分与无限放大,世界呈现出了同样的纹理与辽阔。这是一次僭越②,人的眼睛看到了神的世界,读出了人之渺小;世界苍茫浩大,却可以如一片树叶,小小的纹理,一个人可以终其一生栖居于斯。 ‎ 随着飞机的移动,僭越之眼慢慢地审视着河西走廊。那是一个寸草不生的世界,似乎没有任何生命的痕迹。但是奇迹却出现,足以证明人类生存的勇敢,也证明生存的脆弱,恰如一个词:命悬一线。荒凉、绝望、茫茫一片的祁连山,一面形如沙滩的巨大斜坡,有水流过的一条条痕迹,如一道道划痕。似乎是神画出的图案。这些连绵的雪峰融化的雪水冲刷而成的季节河,流到沟底就消失了,在它消失的地方竟然出现一小块绿洲,那就是著名的河西走廊城市:敦煌、嘉峪关、酒泉、张掖、武威,它们彼此被浩大的沙漠、戈壁隔绝,相距遥远。这些在中国历史两千多年的岁月中不断出现的名字,与战争联系最紧密的城市。它们是中国文学边塞诗中的一个个意象,在这样荒僻、没有人间气息的地方,像另一个世界的事物存在着。 ‎ 飞机掠过一座城池,在高原海拔下降的一条山沟里,腾起烟雾,一片迷蒙。氤氲之气升腾到了神所见的高度,像一场大火刚被水扑灭,烟与气直上天空。在这样荒凉、清澈的高原,工业污染如此惊心。僭越的眼中几许悲愤,更多无奈。 ‎ 当飞机划过敦煌上空时,眼中叶脉般的地貌渐渐地幻化成一幅画卷:在阔大的荒漠上,一个孤独地身影踽踽地走着。天地愈大,人的渺小感愈趋强烈。‎ 在越过三危山后,鸣沙山东麓的断崖出现了。一股水流直泻而来,两岸生长了高且直的树木。乐僔和尚冲到河边把水泼到自己的脸上,捧进嘴里,他的精神有如枯木逢春。抬头东望,看到三危山异样的面目:夕阳中的山,金光万道,辉煌如灼,嶙峻的山头变成了一尊尊佛像。乐僔不由得惊呼起来。他以为这是佛祖的灵光,以为这个遥远之地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清澈的雪水、晃眼的白杨与这无边无际寸草不生的荒漠形成了残酷的对比,这就是神迹! ‎ 乐僔决定就此修行。他在断崖上开凿石窟,几年时间里不停息地凿着,终于凿成了一个窟龛。他在龛内塑佛像,绘壁画。这是敦煌莫高窟第一个开凿的石窟。 时光在这些佛像与壁画上掠过了1600多年。 ‎ 后来,世界各地怀着各种不同宗教信仰的信徒,竟然在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地区走到了一起。他们比任何地方都能和平共处、相互兼容。是什么使得敦煌成了世界的宗教中心,使得无数宗教信徒冒死前来,创造出灿烂的宗教艺术?我想,是丝绸吧。这神奇稀有的物品使东西方通过一条世上最艰险最遥远的路彼此相连,商旅的滋养,让它盛开于荒漠,如沙漠玫瑰?这一条在荒漠中走通的路,成了一条世界级的艺术之廊!前人的创作埋进地下,藏到了洞窟,他们无意于个人名声,无意于传世,却在无心之中抵达了不朽。莫高窟的雕塑与壁画,藏经洞中50000件文物,所有这些,形成了当今一门显学——敦煌学。‎ 这条古道,行走得最多的是商人。漫漫长途中,他们忍住饥渴,战胜自然,闯过一道道鬼门关。面对着荒凉,也就是面对着心灵、面对着生命。商旅与僧侣之间一定有着一种隐秘却又直接的关联。我想,世界各地不同宗教信仰的商人,他们在这险恶之地跋涉,渴望着神灵的抚慰、保佑。于是,丝路之上,宗教开始繁盛。‎ 我曾沿着丝路向西,直到丝路西方的终点——罗马,另一个繁华世界。与它的起点西安相比,石头的艺术登峰造极。而东方木构的艺术在随时间不断朽去。两极的繁荣,让沙漠与戈壁中的路冰与火一样难耐。然而,它在最深的寂寞里却呈现了世间的繁丽,在繁丽的凋谢中生出梦幻,在最荒凉中孕育了绚烂的文明,在文明的寂寞里呈现天地宿命……天底下极致的事物在向着它的反面转换。 ‎ 神奇的丝路啊!贯穿西域,犹如贝叶上的主脉络,源源不断地为绝境一般的荒漠输送养分,汇聚出有如此绚丽的文化景象!在人迹罕见之地,却有世界各地的人前往。分隔于世界各地的四大文明破天荒唯一一次循着叶脉汇流到了这条路上。使得一片贝叶经以深邃的光芒闪亮在在浩瀚宇宙中。‎ 僭越了神的视界,望向西域,看到的不只是荒凉,更是一种奢华,人类精神的奢华。‎ ‎(节选自熊育群《西域两则》)‎ 注:①贝叶,即贝多罗树叶,古时西域僧人常用来书写经文。后常被赋予宗教含义。②僭越[jiàn yuè],超越本分,冒用在上的人的名义或物品。‎ ‎25.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河西走廊上的城市在历史上战争不断,随时都有覆灭的可能,因此作者认为这些城市“命悬一线”。‎ B. 河西走廊城市上空中的“氤氲之气”,烟雾蒙蒙,作者好像进入了神话世界一般,感到迷茫而震撼。‎ C. 1600多年前乐僔和尚开凿的石窟及雕塑壁画慢慢地发展成现代学术领域里的一个显学——敦煌学。‎ D. 行走在丝路上的商旅僧侣,为丝绸之路的经济与宗教的发展以及敦煌文化的兴盛作出了重要贡献。‎ ‎26. 作者在开篇写“贝叶”的作用是什么?‎ ‎27. 本文语言富于表现力,请对文中画线语句加以赏析。‎ 它在最深的寂寞里却呈现了世间的繁丽,在繁丽的凋谢中生出梦幻;在最荒凉中孕育了绚烂的文明,在文明的寂寞里呈现天地宿命……‎ ‎28. “僭越之眼”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它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僭越之眼”的作用的理解。‎ ‎【答案】25. D 26. (1)贝叶即贝多罗树叶。开篇写贝叶即引起下文在飞机上俯视山脉如同贝叶;引出作者对这片土地无数生命奥秘的感怀。(2)贝叶书写经文的功能也为阐释西域敦煌宗教文化做了铺垫;(3)结尾部分把丝路比喻成贝叶叶脉,首尾呼应。借助贝叶深化主旨。表达作者对丝路文化的赞美。 ‎ ‎27. 运用了比拟、排比、对比。阐述了沙漠戈壁的自然的荒凉与文明的繁盛。语言生动形象,层层推进,很有气势。表达了作者对于荒漠中文化的赞美。 ‎ ‎28. (1)文章中,僭越之眼是指人完成了飞天的梦想,到达甚至超越了神的高度,以神的视角去看世界。(2)呼应题目,凝视西域。(3)是全文线索,看祁连山、河西走廊绿洲、自然被工业破坏,以及结尾以僭越之眼凝视了整个西域。(4)通过僭越之眼表达了作者对于西域自然的热爱,对于自然被破坏的愤怒,以及西域文明,人类精神的赞美。‎ ‎【解析】‎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鉴赏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本题要通读全文,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结构、内容、人物、主题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注意理解其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 A项,“因此作者认为这些城市‘命悬一线’”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那是一个寸草不生的世界,似乎没有任何生命的痕迹。但是奇迹却出现,足以证明人类生存的勇敢,也证明生存的脆弱,恰如一个词:命悬一线”可知,文章“命悬一线”是指自然环境的恶劣。‎ B项,“作者好像进入了神话世界一般,感到迷茫而震撼”错误,由原文“飞机掠过一座城池,在高原海拔下降的一条山沟里,腾起烟雾,一片迷蒙。氤氲之气升腾到了神所见的高度,像一场大火刚被水扑灭,烟与气直上天空。在这样荒凉、清澈的高原,工业污染如此惊心。僭越的眼中几许悲愤,更多无奈”可知,烟雾是工业污染,而不是“神话世界一般”;“惊心”“悲愤”“无奈”足见作者内心的愤怒。‎ C项,“1600多年前乐僔和尚开凿的石窟及雕塑壁画慢慢地发展成现代学术领域里的一个显学——敦煌学”错误,以偏概全,由原文“乐僔决定就此修行。他在断崖上开凿石窟,几年时间里不停息地凿着,终于凿成了一个窟龛。他在龛内塑佛像,绘壁画。这是敦煌莫高窟第一个开凿的石窟。 时光在这些佛像与壁画上掠过了1600多年。后来,世界各地怀着各种不同宗教信仰的信徒,竟然在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地区走到了一起。他们比任何地方都能和平共处、相互兼容。……前人的创作埋进地下,藏到了洞窟,他们无意于个人名声,无意于传世,却在无心之中抵达了不朽。莫高窟的雕塑与壁画,藏经洞中50000件文物,所有这些,形成了当今一门显学——敦煌学”可知,敦煌学由雕塑、壁画和文献研究共同构成。‎ 故选D。‎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分析文章开头段的作用,可以从内容、结构、手法、效果等角度加以分析,同时注意结合作品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文章开篇写“贝叶”,即贝多罗树叶,从结构上看,由原文“在万米高空中俯视,祁连天山是这般模样:……纹理如贝多罗树叶般交织,大的山脉是又长又大的叶;飞机渐次下降,细小的纹理再分出清晰的连缀的叶片。……但它不过是那么小的一片叶子中的一个肌理。无数生命的奥秘就写在这样的肌理间”可知,引出下文用贝叶比喻作者俯视所见山脉的景象,并由此引出作者对生命奥秘的慨叹。由原文注释①“贝叶,即贝多罗树叶,古时西域僧人常用来书写经文。后常被赋予宗教含义”“莫高窟的雕塑与壁画,藏经洞中50000件文物,所有这些,形成了当今一门显学——敦煌学”可知,贝叶书写经文的功能为下文写敦煌宗教文化作铺垫;由原文“神奇的丝路啊!贯穿西域,犹如贝叶上的主脉络,源源不断地为绝境一般的荒漠输送养分,汇聚出有如此绚丽的文化景象!……分隔于世界各地的四大文明破天荒唯一一次循着叶脉汇流到了这条路上。使得一片贝叶经以深邃的光芒闪亮在在浩瀚宇宙中”可知,结尾再次以贝叶作比,深化主旨,抒发作者对丝路的敬仰与赞美之情。‎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内容、结构、手法等方面加以分析,注意联系上下文语境。‎ 由“在最深的寂寞里却呈现了”“在繁丽的凋谢中生出”“在最荒凉中孕育了”“在文明的寂寞里呈现”可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逐层推进,有利于增强气势;“寂寞”一词运用了比拟的手法,赋予事物以生命,生动形象;“寂寞”与“繁丽”“荒凉”与“绚烂”形成对比,揭示出沙漠自身的荒凉以及人类创造的文明的繁盛,借以抒发对荒漠文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就文本的某个人物、标题或者思想意蕴等角度,提出问题,要求考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本题理解文中关键词“僭越之眼”的含义,要注意从文章内容、结构、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由原文“是谁给了我这样一双眼睛?我看到的是神的世界。在蝼蚁的世界,人所俯瞰的自然,亦如神的视角。世界无限之大,世界也无限之小,大与小的世界并无多少区别:在一片树叶上的微生物,在形如贝叶的山脉上的人类,无限细分与无限放大,世界呈现出了同样的纹理与辽阔。这是一次僭越②,人的眼睛看到了神的世界,读出了人之渺小;世界苍茫浩大,却可以如一片树叶,小小的纹理,一个人可以终其一生栖居于斯”可知,“僭越之眼”是以神的视角看到了神的世界;由原文“随着飞机的移动,僭越之眼慢慢地审视着河西走廊”可知“僭越之眼”可以审视河西走廊,看到西域,照应标题;由原文“随着飞机的移动,僭越之眼慢慢地审视着河西走廊”“当飞机划过敦煌上空时”……“神奇的丝路啊!贯穿西域”“僭越了神的视界,望向西域”可知,“僭越之眼”贯穿全文,是作者的行文线索,作者以“僭越之眼”凝视了整个西域状况:破坏与文明。由原文“飞机掠过一座城池,在高原海拔下降的一条山沟里,腾起烟雾,一片迷蒙。氤氲之气升腾到了神所见的高度,像一场大火刚被水扑灭,烟与气直上天空。在这样荒凉、清澈的高原,工业污染如此惊心。僭越的眼中几许悲愤,更多无奈”“僭越了神的视界,望向西域,看到的不只是荒凉,更是一种奢华,人类精神的奢华”可知,通过“僭越之眼”可以表达作者对西域的热爱、对工业污染的愤怒、对人类文明的赞美之情。‎ 作文。‎ ‎29.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①近年来,花重金送低龄子女出国留学的家庭越来越多,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尽早接受国际化教育,拥有人生的高起点和美好未来。教育人士指出这是一轮新的“望子成龙潮”。‎ ‎2018年,北京老字号鞋店内联升举行了一次“潮鞋快闪”活动,展出了100多双时尚布鞋。内联升的80后副总经理说:“我们希望内联升从百年老店发展为一个百年潮牌”。‎ 据统计,目前生活在北京的韩国人和生活在上海的日本人人数都超过了10万,除北京和上海之外,受外国人欢迎的中国城市还有很多,世界正掀起一股“去中国生活”的热潮。‎ 阅读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请以“说‘潮’”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今年(2019年)是新中国建国70周年,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励精图治,伟大祖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抚今追昔,每一代人心中都有难忘的故事,和新中国的成长紧密相连。‎ 请以“我最想说的故事——献给共和国70华诞”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 ‎【答案】说“潮”‎ ‎“潮”是什么?是潮流,是海浪推进的方向,也是世界的风向。‎ 近年来,花重金送低龄子女出国留学的家庭越来越多,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尽早接受国际化教育,拥有人生的高起点和美好未来。这样的望子成龙潮无可厚非,但是低龄的孩子出国留学真的对孩子有利吗?首先,生活环境的改变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其次,国外的教育质量也不一定优于国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这一方面说明中国人在物质得到满足之后,对教育更加重视,渴望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内的教育还有待优化。还有一点最重要的,这源于人们早年普遍崇洋媚外的心理。近百年来,世界由西方主导,西方文化也便被世界认可。法国、意大利等国通过传统文化上的优势,形成奢侈品产业,成为世界各地有钱人追捧的对象。英国、美国等国逐渐通过文化上的优势形成教育产业,吸引全世界的人才。‎ 为什么中国没有如此的影响力呢?‎ 其实曾经是有的,在古代,丝绸、瓷器等物品都被西方人视如珍宝,愿以等量的黄金交换。而自从西方用炮火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这样的时代便一去不复返了。可见,“潮流”与经济发展、与国家实力密切相关。‎ 而如今,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也应开始尝试引领潮流。2018年,北京老字号内联升举行了一次“潮鞋快闪”活动,展出了一百多双时尚布鞋,希望内联升从百年老店发展为一个百年潮牌。今年春节,电影《流浪地球》大热,它贵在以中国人的价值观讲述了中国故事,与好莱坞的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观形成了对立,这都是文化输出、引领世界潮流的良好开端。‎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国的上海、北京等国际化大都市已在很多方面领先于纽约等西方都市。据统计,当下生活在北京的韩国人和生活在上海的日本人人数都超过了十万,除北京上海以外,受外国人欢迎的中国城市还有很多,世界正掀起一股“去中国生活”的热潮,这便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 如今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已经旧貌换新颜,再也不是那个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旧中国了。作为新时代的我们,不应紧随西方的潮流,而忘却了本土的文化,我们应进一步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用各种形式向世界宣传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并加强自身的实力,相信未来的中国一定会引领世界新潮流!‎ 祖国,我想对你说 我们在星光灿烂下倾听时代的钟声,我们在漫漫长夜中等待黎明的曙光,多少次,我们心潮难平,多少次,我们辗转难眠,多少次,我们都是为了这不同寻常的一天——祖国母亲70周年华诞!‎ 新时代,除了奋斗,还应有创新。创新让中国拥有源源不断的新血液,新动力。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让中国举步维艰的计划经济得到解脱,成为一泉活力,迸发生机,这是创新的成果。美的创始人何享健秉承“唯一不变的就是变”的精神,带领美的公司在股份制上锐意创新,最终让美的公司成为首家上市的乡镇企业。这是创新精神的壮举。时代精神的重要内核是创新,是创新让巨龙在新时代更能迎风飞翔。‎ 仰望长空,历史的星光依然闪烁!我们的中国古老而伟大,我们的中国壮丽而永生!蔡伦纸上书写着她的智慧,指南针上旋转着她的方向,刀光剑影下她一次次回归和平,精神劫难中又一次次积薪自焚,重获新生。为了祖国的成长,无数人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为了祖国的富强又有多少人燃尽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即使在那封建主义的绞杀下,即使在那帝国主义的炮火中,中国人依然用自己的脊梁挺起了中华古老的长城。90年前的十月一日,我们的祖国振翅一飞,再度冲上云霄,向全世界发出了最为雄健豪壮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巨人的呐喊,震荡环宇,让群山响应,大海回波!从那以后,一代新的天之骄子站立起来,他们用自己的灵魂之火温暖了祖国一度冰冷的身躯,用青春的热血点燃了祖国曾经暗淡的灵魂,用激越的歌声纺织了祖国的一身彩霞。‎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生活已经开始富起来,老一辈人的艰苦岁月已然成为过去,然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思考我们所担当的历史责任,在这个历经无数国人血汗才建立起来的中国,我们该铭记历史,做有志青年,在这欢度国庆的日子去体验更为有意义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种放松呢。‎ 爱您的方式有千万种,但此刻,我只想大声的对您说:我爱您,祖国!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繁华似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 ‎【审题】(1‎ ‎)文体和题目已经限制了,题目就是说“潮”,文体限制为议论文。包括三则材料,第一个是“望子成龙潮”,出国留学接受国际化的家庭越来越多;第二个是北京老布鞋结合时尚推出新潮流;第三个是世界正掀起一股“去中国生活”的热潮。考生需要综合三则材料的感悟来立意。可以思考这些潮流出现的背景、原因:“望子成龙潮”体现的是富裕之后国人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对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渴望;老北京布鞋推出新潮流体现的是传统与现代结合,打造时尚品牌,这是中国企业需要借鉴的,引领世界潮流的办法;“去中国生活”的热潮体现的恰恰是中国的强大,对世界的影响增大,未来的世界潮流将由中国引领。从中国希望接受世界潮流到世界掀起中国潮流,从国际化、现代化潮流带给中国的发展,到中国带给世界的变化,可以结合起来进行写作。‎ ‎(2)要求以“我最想说的故事——献给共和国70华诞”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注意材料中的要求“每一代人心中都有难忘的故事,和新中国的成长紧密相连”,注意自己的故事和成长相连,实际就是以小见大的方式由个人凸显祖国,要有真情实感。根据自身的发展和国家的强大来结合起来写,而不是盲目的描写抒情,所以这个还是需要注意的,结合材料来写。‎ 参考立意:(1)潮流与实力相关,国家实力决定能否引领潮流;不能盲目追求潮流,要打造自己的品牌,让自己成为潮流;新潮,审视等。‎ ‎(2)祖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好;爱国;对祖国的礼赞等。‎ 行文结构:(1)开头解释潮流的含义。接着引述“望子成龙潮”现象,分析出现这种潮流的原因,引出经济、国家实力是引导潮流的重要因素。然后概述老北京布鞋打造新潮品牌的事件,提出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引领潮流的方法值得中国企业学习。接着写到中国流行的热潮说明中国实力增强,提出文化自信的问题。最后展望未来,表达中国将会引领世界潮流的自豪感。‎ ‎(2)开头可以用精彩的语言来写对祖国的礼赞,如“祖国妈妈,我想对您说一声谢谢。是您用那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我们14亿华夏儿女,让我们幸福安宁地生活。在您生日到来之际,祝福您,我相信中国梦,一定会实现”。然后从不同的方面来分析,如祖国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国际地位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等。最后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素材】如今的社会潮流变化很大,人们总喜欢把自己乌黑亮泽的黑头发染成枯草似的黄头发;在大街上少男少女们总喜欢把自己漂漂亮亮的刚买来的牛仔裤剪几个大口子,或是拿着自己最心爱的超薄随声听,在大街上晃悠晃悠……他们的这一类行为,仅仅只是喜欢吗?还是一种“潮流”?‎ 这种风气完全是社会上传染过来的,然而如今社会并不这么重视这么问题,所以才延伸到今天这个地步,现在,这以是“潮流”了,也就是说,如果你不按照“潮流”做,那你就会被人看作“落伍”,或是“土包子”。如何才能改变这种风气呢?光靠一个人说一个人做是不行的靠的是大家一起的努力,把这种偏见改掉。‎ 社会上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有的是值得我们学的,但有的是我们要制止的,我们现在虽然还是学生,但是,我们也应该学会什么好榜样,什么是不好的风气,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 坚持传统,坚持历史,坚持文化。任何新的世纪,新的时代,新生活,新事物不是在真空中产生的,总是在传统的增长。保守和进步的东西是同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不要坚持不关心创新。‎ 几十年前,人们的生活是单调无味的。大家都穿一身灰蓝色卡其布,谁要是有件翻口上衣配条收脚线裤,或是的确良衬衫口袋中放包牡丹牌香烟,便是有腔调了。如今我们的选择多种多样,这离不开服装企业的开拓创新。正如上海蔓楼兰企业,从非遗大师手中学来正统海派旗袍制法,又引入了3D打印的高端制衣技术,让人们能一品海派旗袍的典雅大方。‎ 在这一时代,你能感受到人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正如新时代领路人所说:“未来是干出来的。”我们生活的进步,离不开这种“干到底”的拼搏精神。以往我们以笔墨通信,近十年来,我们有了便捷的智能手机,它拉近了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打造了智能生活。‎ 几年前,智能手机市场上苹果、三星、诺基亚三足鼎立,近年来华为等国产品牌异军突起,靠的正是拼搏精神。华为具有深厚的“床垫文化”,许多员工的桌旁都有一张薄床垫。这可不是偷懒用的,许多华为员工夜以继日努力工作,有时几天才回一次家,这样的刻苦造就了“床垫文化”,造就了强大的华为,造就了更强大的国家科技实力与人们的美好生活。未来是拼出来、干出来的,这是我们时代的最好名片。‎ 以往我们曾犯过“大跃进”“唯GDP”论的错误,这样的错误使我们的环境迅速恶化,使人们的生活质量低到极点。如今,在人地和谐、持续发展观念的引领下,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变。我们看到乡村的矿山变成了万里竹海,轻风拂过的竹声喧响取代了机器的轰鸣声;我们看到东北阿尔山的砍伐林场重新长出了大树,砍木的电锯声化作了鸟语与游人的嬉笑。秉持这一理念与精神,我们的地球将山秀水清,人们的生活将快乐无忧。‎ 建国初,我们收下了国民党的烂摊子——国库亏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而现在,中国经济一年年腾飞,在2010年,中国生产总值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七十年间的改天换地背后,是什么支持着巨龙腾飞?是奋斗精神。‎ 可曾记得,大庆油田上,铁人王进喜奋身跳入油浆,用自己的身体搅动油池,那奋斗的姿态是第一代石油工人拼搏的剪影。又可曾记得,袁隆平先生为寻找一株雄性败育株苦苦探索,十余年踏遍山南水北的水稻田,孜孜不倦,顶着日晒雨淋那奋力寻找的身姿,是每一位中国科研人的写照。七十年来奋斗的又何止他们,每一位农民的辛勤耕耘,每一位工人的汗流浃背,每一位白领的通宵加班,都是巨龙腾飞的引擎。‎ 新时代,除了奋斗,还应有创新。创新让中国拥有源源不断的新血液,新动力。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让中国举步维艰的计划经济得到解脱,成为一泉活力,迸发生机,这是创新的成果。美的创始人何享健秉承“唯一不变的就是变”的精神,带领美的公司在股份制上锐意创新,最终让美的公司成为首家上市的乡镇企业。这是创新精神的壮举。时代精神的重要内核是创新,是创新让巨龙在新时代更能迎风飞翔。‎ 有志青年是抓住机遇、挑战的先锋者。著名企业家马云坚定地瞄准了互联网发展的新方向,不断更新试验平台运营,让电子商务这棵幼苗成功地茁壮成长起来,如今仍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青年,需勇当时代的弄潮儿,坚定目标,笃步前行。‎ 我国的航天科技,实现了由“并跑”到“领跑”的转变,首次在月背着陆,成为“领头羊”。种种壮举数不胜数。这通通都是奋斗的结果。‎ 中国率先使用移动支付新型支付方式,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共享单车”的出现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难题”。这些崭新事物的出现都来源于创新精神。创新,是科技发展最珍贵的原料,我们这个时代,用“日新月异”已经不足以描述变化的速度。我们的新科技成就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全球首个量子通讯卫星“墨子号”、全球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玉兔”在月球背面首次软着陆……无数科技进步与科研成果,都是创新引领着前进。更不用说物美价廉的智能手机,全球第一的民用无人机大疆以及人工智能家居。若没有创新,新科技产品永远不会出现。‎ ‎【点睛】‎ 命题作文需要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展开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巧妙构思,化抽象为具体。“一粒沙里见世界,一瓣花上说人情”。选材若太宽太泛,会给人“空”或“浮”的感觉。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化宽为窄”的方式,从细微处,具体生动地展现对生活的感悟。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