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5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运城市高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高一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苏教版必修1。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以用来传递信息、思考推理、传承文明、身份认同。人使用一种语言,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并以这种文化身份存在。
社会生活中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需要语言。商贩用语言叫卖商品,教师用语言传授知识,医生用语言探查病情。俗语“三寸舌胜过百万兵”,就是指语言发挥出的极致的交际作用。当然,中国文化很重谨言慎行,言行合一。“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光说不练假把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交际生活中人们为界定社会关系也需要语言。《论语》中有“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就是提醒人们在交际生活中要了解对方。中国人素来注重说话的场合和彼此的关系,以界定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
精神生活中人们思考推理、认知外界需要语言。“话不说不明,灯不挑不亮”,没有语言,概念便没有依托,推理进程很难进行。语言是认知成果的储存场所,思维的成果也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精神生活中人们进行情感交流也需要语言。《荀子》云:“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良言价值无可比拟,千百年来语言成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使人们的精神得到慰藉。
文化生活中人类创造、记载、传播文明需要语言。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是在习得这一民族的文化,每一种语言都蕴含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和生态。今天,保护濒危语言和方言、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已经成为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语言在加强民族身份认同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共同的语言身份将相同文化背景的人联结在一起,使他们即使身处他乡也能得到社会归属感和心理慰藉。小说《最后一课》中,面对母语教育权利被剥夺,法语教师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妤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语言是把民族凝聚在一起的重要纽带,是使民族永远充满生机活力的源泉。
人类既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也生活在语言的世界中。绚烂多彩的社会生活,抽象繁复的概念推理,复杂多变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语言来描述和书写。语言把人与人联系在一起,把人类同周遭世界联结在一起,把人类的精神世界联结在一起。人类的一切生活无不跟语言相融相连,正如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形式。”生活里的语言灵动活泼,构成了世界上最美妙的音符。语言有多丰富,生活就有多精彩。
(摘编自黄彩玉《语言是一种生活方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的一切生活都跟语言相融相连,语言能用来传递信息、思考推理、传承文明等。
B. “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光说不练假把式”充分说明中国人很注重说话的场合。
C. 保护濒危语言和方言是我们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种重要表现。
D. 《最后一课》中法语教师的话说明语言能把民族凝聚起来,使民族充满生机活力。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论证了“语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一中心论点。
B. 文章从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来论述语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C. 文章在论证中多处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的主要有俗语、名人名言等。
D. 文章第二段至第五段是分论部分,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证,各段间是递进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俗语“好马出在腿上,好人出在嘴上”就是指精神生活中人们进行思考推理需要语言。
B. 相对于注重说话的场合以及彼此的关系,中国文化更讲究谨言慎行,更看重言行合一。
C. 异地相逢的老乡也能得到社会归属感和心理慰藉,是因为他们拥有共同的语言身份。
D. 人类生活在语言世界中,人的社会生活和喜怒哀乐、概念推理等都只能用语言来记录。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B项,“我们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种重要表现”错误。原文,今天,保护濒危语言和方言、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已经成为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保护濒危语言和方言是重要内容而不仅仅是外在表现。另外“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也是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D项,“各段间是递进关系”错误。根据各段的段首句“社会生活中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需要语言”“精神生活中人们思考推理、认知外界需要语言”“文化生活中人类创造、记载、传播文明需要语言”“语言在加强民族身份认同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可以看出各段之间应该是并列关系。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指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就是指精神生活中人们进行思考推理需要语言,错误。应该是指中国文化很重谨言慎行,言行合一。
B项,“中国文化更讲究谨言慎行,更看重言行合一”错误。根据原文,中国文化很重谨言慎行,言行合一。交际生活中人们为界定社会关系也需要语言。两者是并列关系,不存在“更”的这种轻重关系。
D项,都只能用语言来记录,错误。根据原文,绚烂多彩的社会生活,抽象繁复的概念推理,复杂多变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语言来描述和书写。原文是“都可以用语言来描述和书写”选项说法太绝对。
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敦煌,黎明中升起
许实
清晨,第一缕曙光照在敦煌市中心的雕像上,新鲜而明媚。这是敦煌的飞天女,衣袂飘逸,花朵一样的笑容,她刚刚从夜里走来,反弹琵琶的声音,使漆黑的夜里翻腾咆哮的沙漠,此刻像天空一样宁静。
沿着绿色铺开的道路,我穿过敦煌街道。夜雨早停了,屋檐上,灌木上,电线上,树上湿漉漉的,麻雀叫着,抖掉身上黑夜,蹲在树上观察日出前每一个细节。此时,我也像麻雀一样抖掉黑夜,游荡在敦煌的大街上。一辆辆早起的出租车穿梭在大街上,偶尔刺耳的喇叭声,唤醒睡梦中的旅客。可是在阳关,干裂的阳光晒得脸皮疼,滚烫的风吹干了身体里的水。莫高窟绚烂的壁画,精美的彩塑,精彩的故事,九色鹿舍己救人,丑公主变美,千手千眼观音菩萨……还在脑海里浮动,还想伸出手摸一下,惊讶地张大的嘴还没有合拢,让脑仁疼的喇叭声就钻进了耳朵。
党河水安静地流淌,河岸上草木舔着水花自顾自地灿烂、摇曳、生长,还有鸟雀的栖息,这些繁盛的树木只想着在太阳出来之前吸足水分。我沿着河岸前行,荡荡的河水仿佛东汉“草圣”张芝①家的墨池。张芝、张昶兄弟俩每天清晨就开始练习书法,他们在临河的墨池里蘸一蘸笔尖就把水染黑了,还有他们家的庭院,到处挂满布,写着黑字的布在风里飘扬。这些集“月之阴柔,日之阳刚,地之宽厚,天之崇高”于一体的字,像篝火呼啦啦燃烧在黑夜,像七月敦煌的天气滚烫、蒸熟生硬的果实。
河岸上传来牛的哞叫声,几条狗在撕咬、打架,岸上是一排排土坯房子,有烟囱冒出了烟,是出租车司机刘家的,昨晚回家迟,几个来自远方的年轻游客租车去了雅丹。这是古丝绸路南道北干线,由此向西沿白龙堆沙漠穿越罗布泊直到楼兰,再从楼兰到若羌转入丝路南道,这条道为沙漠路。他们正值青春,对荒无人烟、没有生命、岑寂的沙漠充满梦想,记忆里肯定流淌着许多五彩缤纷的故事。中国古代旅行家法显,欧洲探险家斯文·赫定,就像天边升起一抹霞光,倏地扩张到整个天空,然后在他们心灵深处扎根了。
年轻的斯文·赫定第一次从喀什到若羌,翻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在走进沙漠后,目之所及,全是荒芜贫瘠的黄色沙丘,茫茫沙海铺在眼前。干得能当火种的沙,掀起了干热的风,疯狂吸食身体里不多的水分,皮肤干成了牛皮纸。干渴让他的队伍分崩离析。在见不到一丝绿色和动物的痕迹、只有冷峻的星光划破死寂的夜里,斯文·赫定抽出沙里的身子,听着自己在沙上发出的沙沙声,趁着凉爽的黑夜前行。当他靠吃野草、树叶、芦苇芽、苦水里的小蝌蚪走出沙海,把最后一盏点亮的灯放在沙丘上时,多么希望失散的人员、骆驼、狗儿能跟来,沿着他留下的足迹,找到于阗河……就这样,百年来,斯文·赫定也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故事,吸引着无数人去寻找。他留下的足迹、灯盏像航标、浮标在沙海上漂动,像一枝水莲立于沙浪上。
党河岸上,土坯房上,许多烟囱冒起了烟,人们在告别昨夜的梦吗?我听见有音乐从窗户里流出,有诵读声飘在村庄上空,这些美好的声音,让缀满果实的杏树心花怒放,让李广杏子像海绵球在墙上蹦跳。天空万里无云,无边无际,向四面舒展开去,丰沛、连绵、密集的阳光赋予敦煌灿烂无比的早晨。
光焰四射的晨阳,漫过党河岸,洒向熙攘的城市、丰饶的村庄。在燃烧的阳光里,棉花裂开坚硬的外壳,纷披的李广杏子星星似的闪烁在绿叶里,大片大片杏林就是深邃的夜空。
敦煌已经醒来,而且喧嚣起来,我听见有人诵读:
“敦者,大也;煌者,盛大也。
黎明中起身的敦煌——”
鸣沙山就在前面,太阳这个大火球,早把那点湿气舔干净了,沙子开始发烫,远处沙丘脊线上腾起火焰。这片沙漠背对海洋,这里的人们多么希望面朝大海啊。人们还记得大海的、海草的味;海浪拍击礁石的声音;水花溅在脸上热辣而冰凉,激起尖利的惊叫声。来自海边的人们在鸣沙山上逍遥,胀鼓鼓的风扫过一尘不染、炫目的沙丘,裹着花色披肩的年轻人吹着口哨,光屁股的孩子们在沙上厮打,从山脊上滚下来再爬上去。有马厩的气味飘来,有清脆的铃铛声传来,浩浩荡荡的驼队从更远的沙脊上走来,训练有素的骆驼,驮着欢乐的、唱着歌、尖叫的、互相拥抱的、汗津津的人们,穿越喷着火的沙丘。
整个白天,鸣沙山持续不断的喧嚣、欢乐、呐喊,让平日里心情沉郁的人,此时容光焕发,心里不禁产生一种明媚的期望。
黄昏降临,血色的太阳蔓延到身边。月亮升起,天边上星星亮起来。凉风吹来,沙丘上起了微波,似细细的音乐,轻轻踩过梦境。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①张芝,东汉时敦煌酒泉(今甘肃瓜州东)人,曾在敦煌苦练书法。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从清晨的阳光写起,阳光“新鲜而明媚”的特点为下文的叙述奠定了愉悦、轻快的情感基调。
B. 文章写张芝家的庭院中到处挂满布,上面写着黑字,“像篝火呼啦啦燃烧在黑夜”,表现了张芝对敦煌的影响。
C. 文中通过人们诵读的“敦者,大也;煌者,盛大也”,既解释了敦煌的字面之意,又突出了其气势雄伟浩大。
D.
文章将敦煌人面朝大海的愿望与来自海边的人们在此逍遥的行为进行对比,表达了敦煌人对鸣沙山恶劣环境的不满。
5. 文中写斯文·赫定之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试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答案】4. D 5. ①斯文·赫定之事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敦煌之地的文化内涵。②描述人们对敦煌神秘之地的寻找与向往,表达了作者对敦煌的仰慕之情。③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神秘性,以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6. ①与开头所体现的“清晨”照应,由“清晨”到傍晚,按时间先后顺序,形成圆合结构,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②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把“微波”比喻成“音乐”,“轻轻踩过梦境”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丰富了敦煌的形象。③句子优美,对夜色的描绘十分真切,营造出朦胧的意境,增强了文章的意蕴,使结尾富有诗意美,含蓄隽永,令人回味。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D项,“文章将敦煌人面朝大海的愿望与来自海边的人们在此逍遥的行为进行对比”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两者没有形成对比,“表达了敦煌人对鸣沙山恶劣环境的不满”分析无中生有。故选D。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散文中写某一件事的作用一般有:①丰增强文章传奇性、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加深文章内涵;②表达了作者情感;③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答题时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文章写的是敦煌,插入与敦煌有关事情的叙述,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敦煌的传奇色彩。文章写斯文赫定的事情是在第四、五两段,第四段“他们正值青春,对荒无人烟、没有生命、岑寂的沙漠充满梦想,记忆里肯定流淌着许多五彩缤纷的故事”,引出“中国古代旅行家法显,欧洲探险家斯文赫定,就像天边升起一抹霞光,倏地扩张到整个天空,然后在他们心灵深处扎根了”,可见斯文赫定尽敦煌沙漠,是被敦煌沙漠的神秘所吸引,对沙漠充满梦想,勇敢踏进荒芜人烟的沙漠进行探寻。第五段叙述了斯文赫本第一次从喀什到若羌,翻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经过,描述了斯文赫定对敦煌沙漠神秘之地的具体探寻,进而指出“百年来,斯文赫定也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故事,吸引着无数人去寻找。他留下的足迹、灯盖像航标、浮标在沙海上漂动,像一枝水莲立于沙浪上”,这是通过斯文赫定的故事来描述人们对敦煌神秘之地的寻找与向往,表达了作者对敦煌的仰慕之情。此外,斯文赫定是欧洲著名的探险家,文章写他对敦煌沙漠的探险经过,增加了文章的神秘性和传奇性,吸引了读者阅读兴趣。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及分析把握文章重要段落表达效果能力。段落表达效果,可以从段落作用,手法技巧、语言特点等方面分析,根据文段与主旨关系,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作答。具体作答时,可先指出文段内容,在结构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运用了什么手法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比如本题,要求结合文章内容从两个角度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仔细阅读最后一段,最后一段是景物描写,主要描写了鸣沙丘从傍晚到夜晚,特别是夜晚的景色,对鸣沙丘夜晚景色的描写非常真切,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给人一种诗意的感觉,增加了文章意蕴。文章的开头写“清晨,第一缕曙光照在敦煌市中心的雕像上……”,是从一天之中的清晨写起,而文章的最后一段说“黄昏降……肝起,天边上星星亮超来”,文章由“清晨”写到“黄昏降临”,再到“月亮升起”,按时间先后顺序,形成圆合结构,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所以说文章尾段的时间正好与开头在时间上相互照应。“凉风吹来,沙丘上起了微波,似细细的音乐,轻轻踩过梦境”主要运用了通过的修辞手法,用听觉来写视觉,风吹沙丘泛起的微波属于视觉效果,而细细的音乐属于听觉,这是用听觉来描绘视觉。答题时,注意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
也;惟梁国乔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夏四月,公北救刘延。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后者,袁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公从之。绍果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遂解白马围。绍渡河追公军,至延津南。公勒兵驻营南阪下,使登垒望之,曰:“可五六百骑。”有顷,复白:“骑稍多,步兵不可胜数。”公曰:“勿复白。”乃令骑解鞍放马。是时,白马辎重就道。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绍骑将文丑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复白:“可上马。”公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大破之,斩丑。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公还军官渡。绍进保阳武。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送之。绍谋臣许攸来奔,说公击琼等。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琼等望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郃等闻琼破遂来降。绍众大溃,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虏其众。公收绍书中,得许都及军中人书,皆焚之。冀州诸郡多举城邑降者。至是公破绍,天下莫敌矣。
(选自《三国志·武帝纪》,有删改)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世人未之奇也 奇:认为……奇特
B. 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 趣:奔赴,奔向
C. 此所以饵敌 所以……的原因
D. 天下莫敌矣 莫:没有人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郃等/闻琼破/遂来降
B. 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郃等闻琼破/遂来降
C. 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土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郃等/闻琼破/遂来降
D. 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郃等闻琼破/遂来降
9.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讳,不说避忌的意思,我国古代常在人的名字前称讳,以表示尊敬。
B. 字,的表字,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通常有某种关系的称呼。
C. 骑,文中是骑马的意思。也可以用作名词,指一人一马的合称。
D. 官渡,位于河南省中牟县,曹操曾在此以弱胜强打败袁绍,史称官渡之战。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操年少机警。曹操年少时机警有谋略,但放纵不羁,不从事操行的修养和学业的研习,大家都不看好他,只有乔玄、何颙认为他与众不同。
B. 曹操善于纳谏。曹操北上救刘延时,兵力不如袁绍,他听从荀攸诱敌分兵的建议,袁绍果然分兵西应,曹操日夜兼程直奔白马,最终大破敌军。
C. 曹操胆识过人。在延津南面敌人的骑兵很多,属下建议撤回辎重守卫军营,曹操说这是诱敌之计,不能撤回去,他最终抓住战机,以少胜多。
D. 曹操宽宏大度。袁军全面溃败后,曹操从收缴的袁绍的信件中,得到了一些许都和自己军中的人给袁绍的信件,他却把这些信件全部都烧了。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2)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
【答案】7. C 8. B 9. C 10. C
11. (1)天下将要大乱,不是有治国能力的人才不能挽回这个局面,能使天下安定的,大概就是你吧!
(2)颜良、文丑都是袁绍手下的名将,两次交战,都被擒杀,袁绍的军队非常震惊。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时需要在了解句义的基础上,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的含义。
A项,故世人未之奇也。句意为:所以大家对它(并)不(感到)奇怪。 奇:认为……奇特。
B项, 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句意为: 曹操带领快速部队兼程赶赴白马。趣:奔赴,奔向。
C项, 此所以饵敌。句意为:这正是用来引诱敌人的计策。 所以:用来。
D项, 天下莫敌矣。句意为:天下再也没有人敌得过曹公了。莫:没有人。
故选C。
【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琼是指淳于琼,淳于琼后撤守卫营垒,作为句子主语,前面断开。故排除CD。
郃是指张郃,作为句子主语,前面断开,张郃等人听说淳于琼被打败。故排除A。
这句话的意思为:曹公迅猛出击,淳于琼后撤守卫营垒,曹军於是攻打营垒。士兵都拼死作战,大败淳于琼等人,把他们全都杀了。张郃等人听说淳于琼被打败,就前来投降。
故选B。
9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骑,文中是骑马的意思,错误。“可五六百骑”句意为:大约有五六百骑兵。文中的意思不是骑马,是骑兵。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属下建议撤回辎重守卫军营,错误。原文,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后者,袁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句意为:荀攸劝曹公说:“现在我们兵力少,不能抵挡袁军,分散他们的兵力就可以取胜。您到延津,做出好像要把军队渡过河攻打他们后方的样子,袁绍一定会西去应战,然后我们用轻装部队袭击白马,乘他们没有防备发起攻击,颜良就可以活捉了。”
属下是建议“做出好像要把军队渡过河攻打他们后方的样子”而不是真正让他撤回。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将”,将要; “命世之才”, 有治国能力的人;“济”,挽回;“其”,大概;“安”,使动用法,使……安定。
(2)中,“皆绍名将也”, 判断句,都是袁绍手下的名将;“悉”,都;“震”,震惊。
【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
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翻译:
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是汉朝相国曹参的后代。太祖年少时很机警铭敏捷,有权术智谋,行侠仗义,不受约束,不注意品行学业,因此当时的人不是很看中他;只有梁国人桥玄,南阳人何颙很赏识他。桥玄对太祖说:“天下将要大乱了,不是有安邦定国才能的人不能挽救,能安定天下的人大概就是您了!”太祖二十岁时,被举荐为孝廉,任郎官,被任为洛阳北部尉,升任顿丘令,后被征任为议郎。夏四月,曹公向北援救刘延。荀攸劝曹公说:“现在我们兵力少,不能抵挡袁军,分散他们的兵力就可以取胜。您到延津,做出好像要把军队渡过河攻打他们后方的样子,袁绍一定会西去应战,然后我们用轻装部队袭击白马,乘他们没有防备发起攻击,颜良就可以活捉了。”曹公听从了他的建议。袁绍听说曹军渡河,立即分派军队西去应战。曹公就带领军队日夜兼程直奔白马,离白马不到十几里时,颜良十分惊慌,前来迎战。曹公派张辽、关羽先攻入敌阵,打败了敌军,杀了颜良。於是就解除了袁军对白马的包围,迁移了当地百姓,沿着黄河西去。袁绍这时渡过黄河追赶曹公的军队,到达延津南面。曹公部署军队在南面的山坡下安扎军营,派人登上。营垒了望敌情,了望的人报告说:“大约有五六百骑兵。”过了一会儿,又报告说:“骑兵逐渐增多,步兵多得数不清。”曹公说:“不要再报告了。”就命令骑兵解下马鞍放开战马。这时,从白马运出的军用物资已经上了路。将领们认为敌人骑兵多,不如把军用物资撤回去守卫军营。荀攸说:“这样做是用来引诱敌人上钩的,怎麽能撤回去呢!
”袁绍的骑兵将领文丑和刘备带领五六千骑兵先后到达。将领们又说:“可以上马了。”曹公说:“还不行。”过了一会儿,袁军骑兵来得越来越多,有的分开奔向路上的军用物资。曹公说:“可以了。”於是全都上了马。当时曹军骑兵不过六百人,就出动骑兵发起攻击,把袁军打得大败,杀了文丑。颜良、文丑都是袁绍手下的著名将领,两次交战,都被擒杀,袁绍的军队非常震惊。曹公撤军到官渡,袁绍进军守卫阳武。冬十月,袁绍差遣车辆运粮,派淳于琼等五人带领军队一万多人护送运粮车,夜裏住宿在袁绍大营以北四十里的地方。袁绍的谋臣许攸贪图钱财,袁绍不能满足他,前来投奔曹公,并劝说曹公攻打淳于琼等人。曹公就留下曹洪守营,自己带领步兵骑兵五千人连夜前往,正好天亮时赶到。淳于琼等人望见曹公兵少,在营门外摆开阵势。曹公迅猛出击,淳于琼后撤守卫营垒,曹军于是攻打营垒。士兵都拼死作战,大败淳于琼等人,把他们全都杀了。张郃等人听说淳于琼被打败,就前来投降。袁绍的军队全面崩溃,缴获了袁绍的全部军用物资和图书珍寅,俘虏了他的人马。曹公从收缴的袁绍书信中,得到许都和自己军中的人给袁绍的信件,他把这些信全都烧了。冀州各郡大多向曹公献城投降。曹公打败了袁绍,天下再也没有人敌得过曹公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沙扬娜拉[注]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注]沙扬娜拉:日语,再见的意思。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巧妙地捕捉了生活中最常见的镜头,极为生动地写出了一瞬间的感受。
B. 第二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刻画了凉风中的水莲花摇曳多姿的羞怯姿态。
C. “道一声珍重”反复出现,表达出告别时眷怀依恋、难以割舍的情感。
D. 全诗韵律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13. “蜜甜的忧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具体分析。
【答案】12. B 13. “蜜甜”写出在女郎面前的满足、幸福,“忧愁”写出作者的依依惜别、悠悠离愁。蜜甜的忧愁看似矛盾,实则给人联想的张力,表达出作者与女郎告别时的复杂心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时,需要结合本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根据选项表达的内容与原文进行仔细分析。
B项,运用了拟人手法,刻画了凉风中的水莲花摇曳多姿的羞怯姿态,错误。应该是以水莲作比,突出了女郎柔嫩的风姿,进而刻画了女郎的娴静纯美。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结合诗歌关键语句的理解,应紧扣“离别”之意这个主题来理解作者情感。
女郎将要分别——不忍分别——又只好分别的复杂情绪交织之中,她不能一味沉默,只好把万千浓情蜜意化作一声声的“珍重”,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爱慕、敬仰之意;诗人与这位温柔多情的日本女郎在交往中已经结下了真挚的友谊,即将分别,顿生“忧愁”。 “甜蜜”是对短暂而美好往事的回忆,“忧愁”是对眼前即将分别的现实的担忧。诗中虽然没有过多的描述,但可以想象到离别时的难分难舍,有限的话语里包含着无限的深情。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位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
(4)《雨巷》中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的诗句: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_____,______。
【答案】 (1). (1)位卑则足羞 (2). 官盛则近谀 (3). (2)君子生非异也 (4). 善假于物也 (5). (3)舳舻千里 (6). 旌旗蔽空 (7). (4)在雨中哀怨 (8). 哀怨又彷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卑、谀、生、假、舳舻、旌旗、哀、彷徨。
三、语言文字运用
15.下列各项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 颓圮(pǐ) 寥(liáo)廓 弩(mǔ)马 百舸(gě)争流
B. 跫(qióng)音 舆(yú)马 句读(dòu) 锲(qì)而不舍
C. 跬(guī)步 经传(zhuàn) 饿殍(piǎo) 木直中(zhòng)绳
D. 戕(qiāng)害 静谧(mì) 赭(zhě)色 桂棹(zhào)兰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形似字要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解答此类试题时,注意审准题目要求。
A项,驽马(nú)
B项,锲(qiè)而不舍
C项,跬(kuǐ)步
D项,全部正确
故选D。
1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曾出演多部经典军旅题材电视作品的青年演员赵荀有幸受节目组的邀请,为一位抗美援朝老兵回顾了他过去的峥嵘岁月。
B. 武汉军运会游泳比赛中,汪顺前期落后于队友覃海洋,但青出于蓝,最终夺得男子400米个人混合泳冠军并刷新赛会纪录。
C. 《2019主持人大赛》的舞台上,汇聚了一群风华正茂的有志青年,他们用热爱作舟,以梦想为帆,手握话筒挥斥方遒。
D. 当年杜甫在白帝城最高楼前茕茕孑立,叹“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的人生,从个人的命运演化为他对艰难时世的感叹。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注意以下步骤,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A项,峥嵘岁月,峥嵘:不平凡,不寻常。
形容不平凡的年月。抗美援朝老兵回顾了他过去,可以使用此成语。
B项,青出于蓝:《荀子·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意思是靛青是从蓼蓝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蓼蓝更深。后用“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
“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而游泳比赛两人是同期队友关系,既不是师生关系也不是后人超过前人。
C项,风华正茂:风采和才 华正在美好的时候。可以用来修饰有志青年。
D项,孤独无依地站着。 形容孤苦伶仃。晚年的杜甫是孤独的,句中“杜甫在白帝城最高楼前孤独无依地站着”使用正确。
故选B。
17.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数量多,老龄化速度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重。
B. 从根本上来说我们要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功的评价标准。
C. 通过东西方文化合璧、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使香港这颗“东方之珠”璀璨夺目,成为世界级的文化融合成功范本。
D. 在治理体系的革新中,人是最重要的,不仅他们要在发展理念方面作自我革命,还要在能力上不断自我革新。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B项,搭配不当。“是否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有两面词“是否”后文“改革成功的评价标准”对应的仅仅是前面的“是”。属于两面对一面。
C项,成分残缺。句子缺少主语。删除“通过”让“东西方文化合璧、多元文化碰撞交融”做句子主语,或者删除“使”让香港这颗“东方之珠”璀璨夺目成为句子主语。
D项,语序不当。将“他们”放在不仅的前面。后半句,还要在能力上不断自我革新。也是在说“他们”。所以“他们”要放在关联词不仅前面。
故选A。
18.下图是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产业链的模型图,请简要介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三个环节,以及每个环节在产业链中的功用。不超过70字。
【答案】城市居民是垃圾生产者,垃圾回收处理中介组织是垃圾消费者,再生资源的利用系统是垃圾分解者;它们的功用依次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注意以下步骤:仔细读图,准确捕捉信息。查找变化,找到比较角度。把握要求,简要归纳概括。仔细阅读题目要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产业链的模型图,请简要介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三个环节,以及每个环节在产业链中的功用。
根据题干要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三个环节,主要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这三个环节。然后分别论述,城市居民是垃圾生产者,垃圾回收处理中介组织是垃圾消费者,再生资源的利用系统是分解者。然后论述各自的功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注意要一一对应。
19.请仿照下面的例句写三句话。
假如生命是一朵鲜花,我愿为世界奉上一缕馨香。
【答案】参考示例: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点嫩绿;假如生命是一棵大树,我愿为大地撒下一片绿荫;假如生命是一枚果实,我愿为人间留下一丝甘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仿写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仔细观察例句,在具体语境中参照例句仿句,仿写句式是并列关系,仿写修辞是比喻句。注意句式,假如生命是……我愿为……
例如,假如生命是一株嫩苗,我愿为春天增添一点生机;
假如生命是一点星光,我愿为夜空留下一抹光辉;
假如生命是一泓清泉,我愿为秋天奉上一丝甘甜。
四、写作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8月17日16时40分许,北京天桥南大街一辆公交车与一辆宝马越野车多次发生斗气别车行为。在两车发生斗气别车纠纷前,公交车违规轧白实线,连续跨越两条车道,变道至最右侧的行车道等候绿灯。信号灯变绿后,公交车率先起步,未打转向灯向左变道,由于变道速度过快,把后方的宝马越野车给“别”了一下,宝马越野车随后向左躲避。数秒后,宝马车驾驶员急加速向前追赶,超越到公交车前方后反“别”了公交车一次。随后,公交车连续两次变道,别停宝马越野车。
对“北京公交与宝马斗气别车”这一事件,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坚守自己内心那份职业操守
网上一段北京公交车与宝马斗气别车的视频热传,在这个视频中,可以看到公交车与宝马多次轧线变道,急刹车,别车等危险驾驶行为,已有交管部门介入对两人进行调查,对此你有何看法呢? 我认为公交车司机丧失了自己的职业操守。职业操守是指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必须遵从的最低道德底线和行业规范。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操守,作为从业者都应该去遵守。职业操守是对从业者的一种约束,也是从业者的一个准绳。作为公交司机,他们的职业操作更是重中之重。
坚守心底的那份道德,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付出,它代表着我们的心不被利益所驱使,坚守立场淡薄欲望。近代文学家朱自清,身患胃疾,但不为美国的上等大米折腰;明朝的杨继盛在奸臣严嵩当道,上下为其所用之时,依然以卵击石,上述弹劾,结果半路被严氏同僚所截,狱中处死;古时屈原,面对朝廷的黑暗,说出:“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依然投入汨罗江中。他们如莲,出淤泥而不染,秉持着自己的本性,保持着高洁的本质。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辞。
坚守心底的那份道德是一份神圣的使命,无谓的举动会让人震撼。512
地震中谭干秋用他的身躯坚守了教师的道德;一位母亲蜷缩着身子,用自己的乳汁甚至鲜血延续着孩子的生命,坚守者作为母亲的道德。这一个个平凡的举动,聚积着伟大的力量,在生死存亡之际,他们选择了坚守,中还是的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们让我们忘却了灾难的不幸,他们让那个我们为之动容,他们让我们的心底得以净化。
作为普通的我们如何才能坚守那份道德,不必做出惊天动地的誓言,不必想着做多么伟大的事情,一句对老师的问候,一杯给父母的热茶,一次主动地让座,面对拥挤的人群退而远之。坚守自己的原则和正确的道德观,坚持着一件件小事,当期已成为我们的习惯,坚守便会升华为一种品质,引领着我们向人格的魅力进发。也许一次逃避会让我们苟且偷生,也许一次摈弃道德会解燃眉之急,但要想成功,要想磨练意志,必须懂得坚守。这样,我们才不会甘于平庸,带着一颗坚毅的心执着地追逐梦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篇材料作文。由于材料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社会性,因此采用言论性文体是很好的选择。
审题:
仔细阅读材料得知,材料中提到的典型事件是北京公交车与宝马车斗气别车事件,针对这一事件让考生谈看法。从公交车方面分析,公交车司机的做法违背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拿一车人的生命安全来赌气。从宝马车方面来说,宝马车行为也是违法行为,是严重的路怒症表现,危害公共安全。
参考立意:
职业操守多重要?
公共安全意识必不可少;
路怒症,害人害己
勿让交通安全成为儿戏
行文结构:
本文的题目为论点,开头第一段引用材料内容引出本文话题观点,职业操作更是重中之重。第二段进行排比论证,引用朱自清、屈原、杨继盛等人的事例表达观点,坚守心底的那份道德,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付出,它代表着我们的心不被利益所驱使,坚守立场淡薄欲望。
下一段进入深入论证,举例谭干秋事例,表达坚守心底的那份道德是一份神圣的使命,无谓的举动会让人震撼。最后重申观点。
素材:
1
、元代大学者许衡的一句:“我心有主”足以让大家铭记。如果到的遵守,并不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养成一种习惯,来之精神的自觉,那么就会让我们的修养得以升华,达到一种崭新的境界。莎士比亚有句名言:“道德是远胜于富贵的资产”。如果我们不因祸福避趋之,那么我们便将得到人生的无价之宝。
2、一名合格的公交司机,肯定会特别重视自己的职业操守。现在道路上的车辆越来越多,安全隐患也很大。一名合格的公交司机开车的时候,肯定会把乘客的安全放在第一位。他开车的途中肯定能够做到谨慎驾驶,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3、公交车给我们日常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一块钱就能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公交车相对于出租车、私家车要安全的多,其实这都是出于对公交车司机的信任。也由此可见公交司机的职业操守是如此的重要,做公交车的人把自己的出行安全都寄托在了他们的身上。
4、一辆公交车上人少的时候可能只有三四个人,人多的时候可能会达到二三十人。如果公交车司机不遵守自己的职业操守,在马路上不注意行驶安全,这对车上的乘客的人身安全是很大的威胁。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其后果是不可估量的。
【点睛】材料作文的写作策略
① 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 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 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 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
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 深:深入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 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