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2.6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河南省洛阳市八所重点高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而无德,行之不远。”一个社会文明有序,既靠先善其身的私德,也离不开相善其群的公德。
②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作为着力点”。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阐释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这就为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供了依据。《纲要》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一个新高度,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③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人际和谐的基础,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的基本准则,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纲要》提出“推动践行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这五个方面的社会公德内容,涵盖了维护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既针对全体公民也面向领导干部,有着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把这些社会公德要求融入日常生活,强化制度保障特别是法律法规保障,使之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④“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培护社会公德,关键在于引导公众超越个人狭隘眼界和功利目的,从公益众利层面实现小与大、私与公、家与国的融洽协调。“环保是别人的事情,与我无关”“大善做不了,小善不想做”“凭啥自己冒风险助人为乐”…公德遇阻,说到底是因为公共意识,规则意识,群己权界观念等的缺失。张扬社会公德的要诀,就在于唤起人们的公共责任心,公民义务感,破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狭隘心理。广大民众明礼守法的公共文明意识,其实正是最宝贵,最强大的道德资源。
⑤道德是生活的哲学。道德建设既重视对孰善孰恶的辨析,更重视知行合一。从公共场所举止文明到邻里相处和睦互助,从举手之劳保护环境到心底无私为民服务,人人谨守社会公德,努力实现行为之善,思想之真、精神之美,就能让道义的力量汇流成河,润泽社会和谐使其有序运转。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坚持提升道德认知与推动道德实践相结合,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对个人而言,激发其“见善如渴,闻恶如聋”的意愿,增进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动力,就能使其成为一个“精神富有”的人,成为一个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人。
⑥每个人心底都蕴藏着善的种子,“人皆可以为尧舜”。《纲要》强调:“加强新时代
公民道德建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高举光照世道人心的公德火炬,培护引领社会和谐的公德高地,激励人们行动起来守卫心中的道德律,一定可以奏响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和声,让德耀中华、德佑未来成为现实。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而无德,行之不远”,这里面的“德”,内涵丰富,包括两个层面,“先善其身的私德”和“相善其群的公德”。
B.《纲要》的印发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培养,对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的推动,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C.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使社会文明有序,这就为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供了依据。
D.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都属于社会公德的内容,我们应把它们融人日常生活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展开论述,指出社会公德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B.文章第①认为,人有“私德”,也有“公德”,本文主要从“公德”的角度进行论证。
C.文章第④段列举了现今社会上的一些现象,从正面论证了社会公德与个人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D.文章引用“人皆可以为尧舜”,说明每个人心底都存有善,表现出作者对公民道德建设的未来抱有期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私德是对个人而言的,激发了善的思想并付诸行动,可以让一个人“精神富有”。
B.社会公德之所以是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的基本准则,原因在于社会公德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C.“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是狭隘心理,只要克服了这种心理,就是一个有公德心的人。
D.知行合一,用行动守卫心中的道德律,一定可以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成为现实。
【答案】1.C 2.C 3.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C项,“……这就为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供了依据”错误,指代错误,从第②段可知,“为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供了依据”的是“《纲要》”。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从正面论证了社会公德与个人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对,应是“反面论证”。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B项,“社会公德之所以是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的基本准则,原因在于……”错误,因果倒置。
C项,“只要克服了这种心理,就是一个有公德心的人”错误,混淆关系,克服狭隘心理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D项,“一定可以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成为现实”错误,曲解原文,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述是“一定可以奏响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和声,让德耀中华,德佑未来成为现实”。
故选A。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桂林产业扶贫抓出了新特色,全市贫困地区依托自然资源禀赋,深度挖掘潜力,坚持市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产业结构日趋优化,打造出了多种特色产业扶贫模式。
桂林为适应市场需求,因地制宜调整产业发展模式,打造出了“富硒农业+扶贫”、“超级稻+扶贫”、“生态循环农业+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特色产业扶贫模式,100%的贫困村、70%的贫困户有了特色支柱产业,贫困地区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桂林市通过完善政府与金融机构对接、信息征集互联共享、服务保障、风险补偿等机制,确保有贷款意愿的贫困农户都能“应贷尽贷”“应贴尽贴”,累计为3.4万贫困户发放小额贷款余额13.3亿元。
据官方统计,2017年,桂林市共实现7498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96个贫困村摘帽出列。全市贫困人口减少到15.5万人,贫困村减少到290个,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1%。
(摘编自杨志雄《桂林走出产业扶贫新路 贫困村特色支柱产业全覆盖》)
材料二:
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的愿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创造了世界奇迹。农村贫困人口大福减少,区域性整体减贫成效明显,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这些不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也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加速了世界减贫进程。
一是我国减贫速度明显快于全球。
二是为全球减贫提供中国经验。
三是积极开展国际减贫合作。
(摘编自《一图读懂新中国70年减贫成绩单》)
材料三:
从产业扶贫到健康扶贫,从教育扶贫到生态环保扶贫,近日举行的2019年全国扶贫日系列论坛,总结过往,探索未来多祥化、差异化的扶贫形式,可以说是一次脱贫智慧的交流激荡、脱贫思路的集体展示。“要想富、先修路”,这把脱贫致富的“万能钥匙”只适用于贫困人口体量庞大、分布集中的以往情况,当前扶贫进入决胜的冲关阶段,大水漫灌势必造成跑冒滴漏,唯有将“一招鲜吃遍天”变为“一地区一法子”,才能从各地的实际出发,确
保贫困人口一个不落地摆脱贫困。这也是精准扶贫的题中之义。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需要“锁找钥匙”,也要“钥匙找锁”。如果说因地施策、因人施策是针对问题找措施,各方也应各展其才、各显其能、带着特长做帮扶。脱贫攻坚的事业不是个人的事,需要社会总动员、全民齐上阵,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四川农业大学发挥学科优势,帮助地方搭建“农业科技110”“农业科技网”等信息服务平台;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宜昌市夷陵区政府、电商平台等多方联动举办的“奔跑吧柑橘”扶贫公益活动,让夷陵柑橘成了“网红”,带动了特色农副产品销售;中国扶贫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发挥链接优势,整合资源、支持各地“儿童之家”建社……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各方参与,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握指成拳,已形成高效有力的大扶贫格局。
每一个脱贫故事背后,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说产业扶植、就业协助、消费扶贫让老乡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医疗扶贫、教育扶贫、光伏扶贫则立足于补齐基础设施建设、弥补公共服务的短板,既有输血也有造血,既立足当下又着眼未来,既要物质脱贫也要精神脱贫,方可形成有层次、有质量的扶贫帮扶措施体系。一项措施的效果有限,打出有主有次、有先有后、有大有小的攻坚组合拳,才是“啃硬骨头”“攻老大难”的活本之策。
(摘编自臧衢(多措并举,凝聚脱贫攻坚最强合力》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之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加速了世界减贫进程。
B.桂林的产业扶贫工作的成功在于完全依托使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调整产业发展模式,走地方特色产业的路线。
C.材料二中2012年全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为1985年的15%左右,说明2012年至1985年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年年持续增长。
D.中国的减贫工作的经验和方法是中国特有的,为人类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也为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桂林的“超级稻+扶贫”“生态循环农业+扶贫”“光伏+扶贫”等特色产业扶贫方式发挥了科技优势,助力扶贫工作。
B.地方扶贫工作是政府与社会各方力量的凝聚,例如搭建地方信息服务平台、举办扶贫公益活动、建设各地“儿童之家”等。
C.从农村贫困发生率来看,2018年中国西部地区贫困发生率高于中东部地区,而东部地区最低,脱贫工作成效显著。
D.中国特色减贫事业创造了世界奇迹。这其中从各地的实际出发,“一地区一法子”的精准扶贫方针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6.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说明当前形势下中国如何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答案】4.A 5.C
6.(1)贫困地区依托自然资源禀赋,深度挖掘潜力,打造特色产业扶贫模式;(2)坚持精准扶贫,探索多祥化、差异化的扶贫形式(3)政府与社会各方力量的凝聚,形成高效有力的大扶贫格局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
B项,“完全依托使用当地的自然资源”错误,原文是说“全市贫困地区依托自然资源禀赋”,选项夸大其词。
C项,“农村居民收入年年持续增长”于文无据。
D项,“也为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于文无据,原文是说“也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本题中,C项,“东部地区最低,脱贫工作成效显著”错误,东部地区贫困发生率最低,可能是多方面的原因,“脱贫工作成效显著”的结论有些牵强。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中国如何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相关内容:“桂林产业扶贫抓出了新特色,全市贫困地区依托自然资源禀赋,深度挖掘潜力,坚持市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产业结构日趋优化,打造出了多种特色产业扶贫模式”“从产业扶贫到健康扶贫,从教育扶贫到生态环保扶贫,近日举行的2019年全国扶贫日系列论坛,总结过往,探索未来多祥化、差异化的扶贫形式”“将‘一招鲜吃遍天’”变为‘一地区一法子’,才能从各地的实际出发,确保贫困人口一个不落地摆脱贫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各方参与,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握指成拳,已形成高效有力的大扶贫格局”。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
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卖元宵
邱立新
初五一过,老康就拖着跛脚,蹬着三轮车走村窜屯吆喝着卖元宵,可年一过,乡下人陆续外出打工,喧闹的村子渐渐沉静下来,把老康的叫卖声衬得没了活力。
一天晚上,老康吃完饭坐在桌边,数一元、五元的零散纸票,女儿小米在另一边算题。
米呀,乡下卖元宵不如往年了,我明天去城里摆元宵摊,城里人多,要不你跟我去,也好有个照应?他边用粗手将数好的纸票放在旧铝饭盒里,边拿眼瞅着小米。
我学习呢,没空……小米顿了顿笔尖说。
城里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同学,甚至老师,让自己这个老师同学眼里的“好学生”站在大街上,扯着嗓子和这瘸腿老男人卖元宵,那是多丢人的事儿!上次他去学校给自己送雨伞,就有同学掩嘴窃笑,让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了。
米呀,欠学校的书费,加上这学期学费,还差好几百,听人说明天是时兴的“情人节”,要是想挣钱,卖花最快啦,我想你明天跟我去,你卖花,我卖元宵,咋样?老康目光里藏着份坚持,仍旧说。
我……我学习忙!小米不耐烦了,妈当初咋找这么个没本事的男人呢。
夜里,几声鞭炮响彻山村,震得小米心里一阵慌乱。自去年母亲患肺癌去世,小米像夜夜奔跑的风,整日泡在书堆里,她发誓要考上最好的医科大学,寒假里,常从清晨学习到深夜。
如今过了正月十五就开学了。妈得病后,家徒四壁不说,欠亲戚朋友家的钱也有小山高。上学期开学前,也是学费凑不齐,自己心里像装了火炭一样。后来,出去一天的老康面无血色,头冒虚汗,拖着跛腿回来了,竟从怀兜里掏出几张粉色百元票!那天,小米摸出钱上有老康的体温。
看来,今年没有那份惊喜了,夜的黑从头顶压下来,小米躺在炕上怎么也睡不着了。
天刚麻麻亮,老康叫醒了小米。
米呀,馒头在锅里,我去卖元宵了,我在花草大棚订了花,捎带着一起卖。老康说完,静静杵在地中央,没走。昏黄的灯光照着他那张倦怠脸,像风干的黑枣皮。一会儿,他又直了直腰。
米呀,我知道我没本事,可你学习好,不读可惜了。虽说你不是我亲生的,可我答应了
你妈,供你上大学,圈里的那三头小猪仔,开春也要大了,如今你要是能帮衬,也帮衬帮衬我。
老康像是在同小米商量,更像是在乞求,他一直低着头。
小米僵木一样窝在被窝,看老康侧歪着干瘦的身子慢慢推门出去。一阵冷风趁势从门缝挤进来,她打了个寒战。
“嘀铃铃”老年电话机不住声地响,找了半天,才发现声音来自炕梢的麻袋片底下,是老康把老年机落在了家里,小米按了接听——老康么,我们血站今天上班,你过来吧。
过去?去干什么?小米问。
这是老康的电话吧,他前几天不是一直打电话,着急卖血么,前几天春节放假,今天上班,你捎信儿告诉他过来吧。对方听出接电话的不是老康,解释着。
小米僵在了老康刚才站的地方,更冷的风从门缝钻进来,吹得人直激灵。她穿上棉袄棉裤,揣起老康的老年机,骑上自行车往老康出村的方向追去……
那天,小米把美得让人心动的一大筐玫瑰花全卖掉了,和老康顶着白月亮回家时,老康身上背的小挎包里,装了一沓厚厚纸票。
第二天,第三……城里的热闹市场上,一个高三女生和一个干瘦跛脚老头儿,每天起早贪黑卖起了元宵。
正月十六早上,小米把头一天从银行换回的一沓百元票小心放进书包里时,老康憨笑着。
米呀,这几天让你跟我挨累了,耽误你学习了吧。
米呀,其实我还有个办法能搞到钱,可是,可是我突然找不到能搞到钱的电话号码了……
是你卖血的地下血站电话号码吧?早让我删除了!
你……
那个号码永远也不要用了!今年考完大学,上学前我帮你养猪,下个寒假咱们还卖玫瑰花、元宵!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米总是以学习忙为借口拒绝老康提出的要求,表明她看不起老康,也表明她此时并没有真正在心里承认过老康是自己的父亲。
B.“风干的黑枣皮”这一比喻,既是对老康外貌的刻画,也暗指了老康身体的衰弱和生活中的种种艰辛。
C.“一阵冷风趁势从门缝挤进来,她打了个寒战”一句借助环境描写写出了小米看老康侧歪着干瘦的身子慢慢推门出去后内心的触动。
D.“出去一天的老康面无血色,头冒虚汗,拖着跛腿回来了”与下文血站来电话情节相互照应,使得小说情节圆合完整。
8.为什么老康一再坚持要小米去卖花来帮衬自己?请根据原文分析其理由。
9.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小说以“卖元宵”为题的用意。
【答案】7.C 8.①家徒四壁,还欠亲戚朋友家的钱,上学期开学前学费就没有凑齐,老康担心自己没有办法及时凑足小米的学费;②老康答应了小米妈妈,供小米上大学,老康担心辜负了小米妈妈的托付;③老康认为小米的形象比自己更适合卖花。
9.①从人物形象上看,卖元宵是老康赖以维持生计的营生,以“卖元宵”为题突出老康对这个家庭的付出,有利于表现老康浓浓的父爱。②从情节设计上看,卖元宵串联起小说的故事情节。小米从“与这瘸腿老男人卖元宵,那是多丢人的事儿”到“每天起早贪黑卖起了元宵”“下个寒假咱们还卖玫瑰花、元宵”,表明父女两人由隔阂到相互理解。③从主旨上看,小说正是通过小米最终与老康一起“卖元宵”,共同克服家庭困难,寄寓了中华民族家庭和睦、团团圆圆的主题。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C项,“写出了小米看老康侧歪着干瘦的身子慢慢推门出去后内心的触动”分析错误,从原文“小米僵木一样窝在被窝”,可知此刻小米的内心对这位残疾的父亲只有嫌弃之情,没有丝毫触动。
故选C。
【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能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言语理解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能力。这一能力点的基本要求:先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概括、提炼,形成简洁而正确的答案。
本题,老康一再坚持要小米去卖花来帮衬自己,结合文本分析原因如下:
①“上学期开学前,也是学费凑不齐,自己心里像装了火炭一样。”老康负担小米的学费非常吃力。为了给小米母亲治病,他们家徒四壁,还欠亲戚朋友家的钱,老康担心自己没有办法及时凑足小米的学费。
②“虽说你不是我亲生的,可我答应了你妈,供你上大学”,“欠学校的书费,加上这学期学费,还差好几百”,老康担心辜负了小米妈妈的托付。
③“听人说明天是时兴的‘情人节’,要是想挣钱,卖花最快啦,我想你明天跟我去,你卖花,我卖元宵,咋样?”,在情人节卖花,是一个很好的商机,老康认为小米的形象比自己更适合卖花。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小说标题的作用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标题的常见作用,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从文章内容、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等角度分析作答。小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
小说以“卖元宵”为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文本,从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计以及表达主旨等方面分析如下:
①老康身体残疾,不能做其他体力劳动,只能拖着跛脚,蹬着三轮车走村窜屯吆喝着卖元宵,卖元宵是他赖以维持生计的营生,以“卖元宵”为题突出老康对这个家庭的付出,有利于表现老康浓浓的父爱。
②小说以“卖元宵”串联起小说的故事情节。从一开始小米嫌弃和老康一起卖元宵“与这瘸腿老男人卖元宵,那是多丢人的事儿”,到后来,小米主动去帮老康卖元宵,“一个高三女生和一个干瘦跛脚老头儿,每天起早贪黑卖起了元宵”,再到“下个寒假咱们还卖玫瑰花、元宵”,表明父女两人由隔阂到理解。
③小说最后,小米理解了老康的爱心与辛苦,“是你卖血的地下血站电话号码吧?早让我删除了!”“那个号码永远也不要用了!” “下个寒假咱们还卖玫瑰花、元宵”。还主动与老康一起“卖元宵”,共同克服家庭困难,寄寓了中华民族家庭和睦、团团圆圆的主题。
【点睛】标题的作用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
(1)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
(2)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主要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表明写作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
(4)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
(5)兴趣: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性粗猛有谋,少尝游羌中,尽与豪帅相结,后归耕于野,诸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为杀耕牛与共宴乐,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遗之,由是以健侠知名。为州兵马掾,常徼守塞下。卓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①,从中郎将张奂为军司马,共击汉阳叛
羌,破之,拜郎中,赐缣九千匹。卓曰:“为者则己,有者则士。”乃悉分与吏兵,无所留。稍迁西域戊己校尉,坐事免。后为并州刺史,河东太守。明年春,将数万骑入寇三辅,侵逼园陵,托诛宦官为名。诏以卓为中郎将,副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征之。嵩以无功免归,而边章、韩遂等大盛。朝廷复以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假节,执金吾袁滂为副。拜卓破虏将军,与荡寇将军周慎并统于温。并诸郡兵步骑合十余万,屯美阳,以卫园陵。章、遂亦进兵美阳。温、卓与战,辄不利。十一月,夜有流星如火,光长十余丈,照章、遂营中,驴马尽鸣。贼以为不祥,欲归金城。卓闻之喜,明日,乃与右扶风鲍鸿等并兵俱攻,大破之,斩首数千级。章、遂败走榆中,温乃遣周慎将三万人追讨之。温参军事孙坚说慎曰:“贼城中无谷当外转粮食坚愿得万人断其运道将军以大兵继后贼必困乏而不敢战若走入羌中并力讨之则凉州可定也。”慎不从,引军围榆中城。而章、遂分屯葵园狭,反断慎运道。温时亦使卓将兵三万讨先零羌,卓于望垣北为羌胡所围,粮食乏绝,进退逼急。乃于所度水中伪立堰,以为捕鱼,而潜从堰下过军。比贼追之,决水巳深,不得度。时众军败退,唯卓全师而还,屯于扶风,封黧乡侯,邑千户。
(节选自《后汉书·董卓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贼城中无谷/当外转粮食/坚愿得万人/断其运道将军以大兵继后/贼必困乏而不敢战/若走入羌中/并力讨之/则凉州可定也
B.贼城中无谷/当外转粮食/坚愿得万人断其运道/将军以大兵继后/贼必困乏而不敢战/若走入羌中/并力讨之/则凉州可定也
C.贼城中无谷/当外转粮食/坚愿得万人断其运道/将军以大兵继后贼必困乏/而不敢战/若走入羌中/并力讨之/则凉州可定也
D.贼城中无谷/当外转粮食/坚愿得万人/断其运道/将军以大兵继后贼必困乏/而不敢战/若走入羌中/并力讨之/则凉州可定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笈礼时,取的一个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
B.羌,我国古代民族,主要分布在今甘、青、川一带。部落分散,以游牧为主,与汉人杂处从事农耕。
C.太守,战国时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时为一郡最高长官。《桃花源记》中“诣太守”与文中“太守”相同,都指官名。
D.假节,借给符节。皇帝将符节拿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当任务完成后,臣子可自行处理符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卓外游结交部族首领。年轻时曾游历羌人的聚居地,广交部族首领。有部族首领来投奔他,他杀牛设宴款待。
B.董卓力量过人使人生畏。他可以同时带着两副装箭的弓匣,左右奔驰发射,羌胡地区的人都十分畏惧他。
C.董卓所得赏赐全部分发。他击败羌族人,升任郎中,得到了赏赐,便把赏赐全部分给将土,自己什么也不留。
D.董卓用谋略保全了军队。在葵园狭被羌胡围困时,他就在要渡的河上修建一道水堰来假装捕鱼,暗地撤走了军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春,边章将数万骑寇三辅,侵逼园陵,托诛宦官为名。
(2)并诸郡兵步骑合十余万,屯美阳,以卫园陵。
【答案】10.B 11.D 12.D
13.(1)第二年春天,边章率领几万骑兵入侵三辅地区,逼近皇家陵园,而假借诛杀宦官的名义。
(2)(董卓和周慎)他们合并各州郡的十余万步兵和骑兵,驻扎在美阳,以保卫皇家陵园。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宜采用排除法。所有选项第一二处“贼城中无谷”,“当外转粮食”的断句都一样。“愿得万人”的主语是孙坚;而坚得万人的目的是“断其运道”,所以“愿得万人”和“断其运道”不能分开;同时“道”之后要停顿,从而排除AD两项。“将军”与“贼”形成对举结构,分别作小分句的主语,即“将军”与“贼”之前都要停顿,从而排除C项。“若走入羌中”表示对另外一种情况的预估,而“并力讨之”是措施,“则凉州可定也”是结果。画线句的译文是:敌军城中无粮,只能从外部运转粮食。希望能给我几万人去截断他们的运粮通道,将军您带着大军跟在后面,敌军必定因困乏而不敢和我们交战。如果他们逃到羌地之中,我们就合力攻打他们,那么凉州就可以平定了。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D项,“臣子可自行处理符节”错误,符节在臣子完成临时任务后,将会被收回,不能自行处理。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在葵园狭被羌胡围困时”的表述错误,原文是“卓于望垣北为羌胡所围”。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
第(1)句采分点:“明年春”,第二年春天;“将”,率领;“骑”,人马;“寇”,侵犯,袭扰;“三辅”,京畿附近地区;“托”,借口;
第(2)句采分点:省略句,省略了主语(董卓和周慎);“并”,合并;“合”,总计; “屯美阳”,是状语后置,即“屯(于)美阳”;其中“屯”,译为“驻扎”; “以”,以便;“卫”,护卫。
【点睛】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董卓,字仲颖,是陇西郡临洮县人。他生性粗犷而又有谋略。年轻时曾游历羌人的聚居地,广交部族首领。后来回乡耕田,众部族首领中有来投奔他的,董卓就为他们宰杀耕牛,和他们一同饮宴作乐,首领们感谢他的热情,回去收罗千余头牲畜送给他,董卓也因刚勇侠义闻名。他被任用为州里的兵马掾,经常巡逻守护边塞。董卓力量过人,可以同时带着两副弓匣,左右奔驰发射,羌胡地区的人们都十分畏惧他。桓帝末年,他以六郡良家子弟的身份被选为羽林郎,跟从中郎将张奂担任军司马,共同攻打汉阳叛离的羌族人,打败了他们,升任郎中得到九千匹缣帛的赏赐。董卓说:“记功的是我自己,立功的则是将士们。”于是把赏赐全部分给将士,自己什么也不留。不久又升任西域的戊已校尉,因犯事被免职。之后又担任了并州刺史,河东太守。第二年春天,边章率领几万骑兵入侵三辅地区,逼近皇家陵园,而假借诛杀宦官的名义。皇帝下诏命董卓为中郎将,做左车骑将军皇甫嵩的副手共冋去征伐反贼。皇甫嵩因为没有立下战功被免官召回,而边章、韩遂则因此气势更强盛。朝廷又让司空张温任车骑将军,带着符节,让执金吾袁滂做他的副手。同时任命董卓为破虏将军,与荡寇将军周慎一同受张温的统领。(董卓和周慎)他们率领着各州郡征集来的十余万步兵和骑兵,驻扎在美阳,以保卫皇家陵园。边章、韩遂等人也跟着进军美阳。张温、董卓出兵与他们交战,形势总是不利。十一月,夜晚突然有如火的流星,光芒长十余丈,照亮边章、韩遂的军营,驴马全都鸣叫不止。敌军认为这是不祥之兆,想撤回金城。董卓得到这个消息大为高兴,第二天就和右扶风鲍鸿等人联合所有兵力发起攻击,大败敌军,杀敌数千。边章、韩逹打了败仗,逃到榆中,张温就派遣周慎带着三万兵马一路追击。张温的参军事孙坚劝周慎说:“敌军城中无粮,只能从外部运转粮食。希望能给我几万人去截断他们的运粮通道,将军您带着大军跟在后面,敌军必定因困乏而不敢和我们交战。如果他们要逃到羌地之中,我们就合力攻打他们,那么凉州就可以平定了。”周慎不听他的劝告,带兵包围榆中城。而边章、韩遂分出兵力驻扎在葵园狭,反而斩断了周慎的运粮通道。同时张温也让董卓带着三万士兵讨伐先零羌,董卓在望垣县北被羌胡围困,粮食全吃光了,进退不得,形势危急。他就在要渡的河上修建一道水堰,装作捕鱼,暗地里却从水堰背后撤走军队。等到敌军追来,决口流出的水已经很深了,敌军无法渡河。当时各支部队都兵败撤退,只有董卓保全军队,回到朝中,就在扶风驻扎下来,董卓被封为黧乡侯,享受一千户的食邑。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雷岭临近检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诗题“岁暮”二字,给人一种凄凉之感,给全诗定下了低沉的调子,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
B.颔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诗人用“烟尘”代指边境战事。
C.本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颈联中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尾联身为江湖之士的杜甫“敢爱死”对比。
D.尾句“寂寞壮心惊”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寄人篱下的漂泊生活的不满,以及内心的孤独寂寞。
15.诗歌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D 15.①漂泊异乡,孤独寂寞。“岁暮远为客”,岁末暮年,诗人漂泊异乡,有孤独寂寞及思乡之情。②对国事的担忧之情。“边隅”“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写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表达作者深深的担忧。③渴望报国的爱国情怀。“朝廷谁请缨?”是杜甫对当时那些庸懦无能的文武大臣的讽刺和责问,表现了他深深的失望和愤怒,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④报国之志难以实现之悲,壮志难酬之苦。“济时敢爱死”。为济时救民,诗人不会因爱惜一己之性命而苟且偷安。杜甫希望“请缨”,但虽有捐躯之志,却无报国之门,“壮心惊”。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作者对寄人篱下的漂泊生活的不满”无中生有。“寂寞壮心惊”内涵丰富,有内心的孤独寂寞,还有对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的忧心忡忡等。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首联交待诗人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传来的外族入侵的消息。看似平淡的叙述语气中,却包含了忧国忧民的诗人多么沉重的心境!颔联以“烟尘”和“鼓角”来借代战争,战争的烽烟笼罩了雪岭,鼓角声声也震动了江城,一个“犯”字,一个“动”,写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把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那份真挚情感蕴含其中。颈联先写“天地日流血”,天地间日日有人在流血,战争带来的血腥,是多么惨不忍睹啊!接着作者发出自己的担忧之声:“朝廷谁请缨?”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家一片乱象,如今面临强敌入侵,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尾联一个反问句:“济时敢爱死?”一个真正心系国家的人,是不会顾及个人生死荣辱的,为了拯救国家民族、天下苍生,只会奋不顾身,投身于保家卫国的血雨腥风之中。最后一句“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寂寞”二字,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此时独自客居阆州,确实孤单寂寞;二是诗人有报国之心,却无从施展,只能独自寂寞。一个“惊”字,把他那颗报国的“壮心”在听到外敌入侵之后,砰然一动,豪情顿起的心情表露无遗。全诗表达了作者客居他乡的孤独和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先评价了列子的御风而行,接着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真正做到无所凭借。
(2)屈原《离骚》中写以荷叶莲花为衣裙,运用了象征手法,表现自己对高洁品质的追求,有不被世俗所污的情趣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词中,“眼泪”与“悲愁”总是结合在一起,白居易《(琵琶行》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琵琶女梦到少年事的伤感。
【答案】 (1)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3).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3)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御”“辩”“芰”“芙蓉”“啼”“阑”的书写。
【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粒小小的糖丸,______的是很多人童年里的甜蜜记忆。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粒糖丸里包裹着的,是病毒学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长顾方舟为抗击脊髓灰质炎而无私奉献的艰辛故事。当时,国际上存在“死”“活”疫苗两种技术路线。选择死疫苗最稳妥,不会承担任何责任。但_____后,顾方舟认定,( )。疫苗三期试验的第一期需要在少数人身上检验效果,这就意味着受试者要面临未知风险。顾方舟______地喝下了一小瓶度苗溶液。吉凶未卜的一周过去后,他的生命体征平稳。1960年底,首批500万人份疫苗在全国11个城市_____开来。投放疫苗的城市,流行高峰纷纷削减。之后,经过反复探索实验,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糖丸疫苗产生了,并逐渐走到了每一个中国的角落。顾方舟也被很多人亲切地称为“糖丸爷爷”。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装载 深思熟虑 义不容辞 推行
B.承载 深思熟虑 义无反顾 推广
C.承载 深谋远虑 义无反顾 推行
D.装载 深谋远虑 义不容辞 推广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只要走活疫苗路线,就能消灭脊髓灰质炎
B.在中国选择活疫苗,会承担很重的责任
C.在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只能走活疫苗路线
D.在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活疫苗是行不通的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经过反复探索实验成功后,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糖丸疫苗诞生了,并逐渐走到了中国的每个角落。
B.经过反复探索实验,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糖丸疫苗诞生了,并逐渐走到了中国的每个角落。
C.经过反复探索实验,诞生了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
糖丸疫苗,并逐渐走到了中国的每个角落。
D.经过反复探索实验,逐渐走到了中国的每个角落,几代中国人陪伴的糖丸疫苗诞生了。
【答案】17.B 18.C 19.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
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装载”指用运输工具载(人或物)。“承载”指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一般指抽象的对象。”甜蜜的记忆”是抽象的。适用“承载”。
“深思熟虑”指深入地、反复地考虑。“深谋远虑”指计划得周密,考虑得久远,侧重于“计谋”,此处与“计谋”无关。适用“深思熟虑”。
“义无反顾”指为了正义而勇往直前,绝不犹豫退缩。“义不容辞”指从道义上讲不允许推托、拒绝,此处强调顾方舟的“正义”和“责任感”,与“推辞”无关,适用“义无反顾”。
“推广”指扩大事物使用或起作用的范围,一般用于经验方法。“推行”指普遍实行,根据语境适用“推广”。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 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A项,“只要……就”绝对化,不符合下文的内容“疫苗三期试验的第一期需要在少数人身上检验效果,这就意味着受试者要面临未知风险。”;
B项,根据下文内容可得知,括号的内容与“承担很重的责任”无关;
D项,根据上文的“但”表示转折的内容可知,这句话应是选择“活疫苗”。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A项,“经过反复探索实验成功后”中的“成功后”杂糅,应该是“经过反复探索实验”或者说“实验成功后”;
C项,“诞生了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糖丸疫苗”与后面的“逐渐走到”主语不一致,属于偷换主语;
D项,语序不当,不合逻辑,应该先“诞生”,才有后面的内容。
故选B。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
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人造肉在业内共分为两种。①___,因为其主要还是植物蛋白(大豆),只是口感上接近肉,所以称为“人造肉”。第二种则是真的动物肉,这种人造肉是动物干细胞分化而来的。第一种人造肉是植物蛋白制成的,原材料非常容易获取,制造工艺也不算太难,“伪造”出动物肉的质感,②___。现在市场热推的人造肉概念也都是第一种人造肉。而第二种人造肉和第一种人造肉比起来,不仅制作起来难度大,价格也贵得多。2013年,有人吃下了一块天价汉堡,价值高达25万英镑(约人民币236万元)。这块汉堡这么贵的原因不是它出于某位米其林大厨之手,③__。
【答案】 ①第一种其实还算不上真的肉 ②所以价格不高 ③而正是里面夹的那块人造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本题主要讲人造肉的两种分类。
第一处,根据前文“分为两种”和后文“第二种”,与此对应,此处应是讲第一种如何,后文说“因为其主要还是植物蛋白(大豆),只是口感上接近肉,所以称为人造肉”,此处应是:第一种其实还算不上真的肉。
第二处,根据后文“价格也贵得多”,前文“原材料非常容易获取,制造工艺也不算太难”,可以推知,此处应是填写价格不高的内容。
第三处,由前文“原因不是它出于某位米其林大厨之手”,可以推知,下文应是讲“而是……”根据段落的中心内容,可以推知,真正原因应该是有人造肉。
21.下面是央视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专访钟南山的访谈节选,请用一句话概括钟南山的主要观点。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问:普通群众应该怎样佩戴口罩才能更科学更节约?
钟南山:一般我们常规说很少用“N95”口罩,也不需要。普通的口罩、普通的外科口罩就可以。现在在疫区的话,戴口罩是应该的,另外只要有公众集会的地方,我觉得应该考虑戴。但不是在任何地方都戴。你出去到球场,人也没多少,就用不着戴。口罩没必要每次
换着用,一般是4个小时,不是说每戴一次就要丢掉。只要保护得好,而且把贴脸的那一面叠起来,脱口罩时手不要去沾它,这样放的话就可以继续用。
【答案】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戴“N95”口罩;公众集会的地方应该戴口罩,人员不密集不用戴口罩;保护得好的口罩可以继续用。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基本能力。这种题一般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详细完整的信息材料,里面包含一个确切的信息术语,而与信息术语相关的信息,都在材料中。完成这种工作,作题者需首先提取相关信息,然后重新组合成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语段要求用一句话概括钟南山的主要观点,钟南山是就戴口罩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应写出怎样戴口罩更科学更节约,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对戴“N95”口罩的看法,可以得知看法是一般来说不需要;第二句话表明什么情况下戴,可以得知,疫区和有公众集会的地方需要,接下来表明哪里不需要,“你出去到球场,人也没多少”不需要,即人员不密集不用戴口罩;最后表明口罩戴的时长,“只要保护得好,而且把贴脸的那一面叠起来,脱口罩时手不要去沾它,这样放的话就可以继续用”表明保护的好的口罩可以继续使用。注意字数限制。
【点睛】提炼语意的方法如下:
分层取舍法。这是提炼语意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连缀语句。
归纳主干法。每一个语段都应该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展开的,这就是语段的“向心性”。准确把握语段有这样几种途径:①找中心句,一般情况下,中心句会出现在段首或段尾,如果是新闻,则导语往往就是中心句;②组合关键句或短语;③用自己的话提炼概括中心意思。概括内容、主旨,常运用此法。
定义归纳法。善于用最简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按一定的格式作概括说明。
提取关键词法。所谓“关键词”是指一段文字中能展现文段主体内容的“词眼”,提取关键词就是找出主体内容的“词眼”,即善于提取“核心信息”。提取关键词也要通过压缩来完成。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Caitlin Kirby是密歇根州立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的博士生,近期在自己的博士论文答辩时,穿着一条自己用17封拒绝信做成的裙子,出现在评委老师们的眼前,这些分别是她在奖学金申请、论文投稿、会议投稿过程中收到的,是她通过检索“不幸”和“我们很遗憾通知你”两个关键词,找出了这些邮件,然后选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做成了这条裙子。Caitlin Kirby说,她之所以做这条“拒信裙”,是为了表明,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遭到拒绝也是一个本来就应有的组成部分。
Caitlin Kirby的这种做法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适应拒绝,成就人生
河流若没有高山的拒绝,它不会选择山谷曲折前行;小草若没有顽石的拒绝,它不会奋然向上勃勃生机;雄鹰若没有天空的拒绝,它不会俯身低翔,倘游天际。我们若没有经历的拒绝,将不会懂得河流奔腾的渴望,小草露尖的欣喜,雄鹰翱翔的目光。因此,我们要适应拒绝,成就人生。
适应拒绝,成就人生之基。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严重偏科,他只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结果考试不及格还被要求退学,但被学校拒绝了的他没有沮丧,也没有感到很孤僻,而是跟着妈妈一起学习,最终成长为一位出色的发明家。如果没有学校的拒绝,他将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填补自己学习的空白,如此大量减少了想象的时间,减弱了探索的兴趣,我们将失去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当然,若没有爱迪生对拒绝的坦然态度,而是从此性格孤僻,认为自己不合群,最终他的母亲可能会放弃对他的教导,平淡一生。
适应拒绝,成就前进之航。中国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曾在其青年时,面对祖国的悲惨遭遇发出过深刻的探讨,他上书请求变法,请求建立一个新的君主制度,但被当时位高权重的曾国藩拒绝。但他没有放弃,转身投入民主建设中去,引导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使中国人民“醒过来”。如果孙中山被拒绝采取消极态度,放弃了自己的政治愿望,那我们的中国将会在君主制的压迫下更加曲折艰难
适应拒绝,成就宏伟篇章。商鞅自荐被魏王拒绝后,他积极入秦,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刘备被诸葛亮拒绝后,放下身段三顾茅庐。终成就一番蜀汉的霸业,他与诸葛亮之间益师益友的情感,亦形成一段佳话。而今,赵丽颖在被“还珠格格”选角拒绝后,写下一封长信,字字深含感情,终被任用,也成就了她的霸屏时代。
就像Caitlin kirby做的“拒信裙”想要表达的那样,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遭到拒绝也是一个本来就应该有的组成部分。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也要适应拒绝。人生很短,不应在一些无所谓的事情上消耗青春。
学会适应拒绝,我们的人生将更加美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作文材料取自我们当今现实社会中的真实事例,对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我具有良好的作用。作文材料中的事例,从一个侧面切中了当今社会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看待这种“被拒绝”的现象。
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讲述了一个美国博士生Caitlin Kirby制作并穿着“拒信裙”参加博士论文答辩的事件,并且给出了此做法的目的“是为了表明,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遭到拒绝也是一个本来就应有的组成部分”,而这个目的也就是我们立意的关键句。据此,材料引导我们关于人生中“拒绝”的思考,从Caitlin Kirby的做法中我们学习到了什么:“拒绝”就是那些失败和挫折,生活中被拒绝是常态;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拒绝”。
参考立意:1、调整心态,从容面对2、乐观是面对拒绝的良药3、被拒绝是人生的一种常态
4、在拒绝中获得勇气,不断尝试
参考素材:
1、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过被拒绝的经历。比如,儿时买一件玩具被父母拒绝;少年时一份纯真的友谊被朋友拒绝;青年时执着的情感被恋人拒绝;工作中合理的要求被领导拒绝……每一次被拒绝的经历对于我们都是不愉快的记忆。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这么想。拒绝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在事业、爱情、友谊中遇到拒绝是最经常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面对拒绝的态度,也是他面对生活的态度。
2、作为青少年,我们要知道拒绝是人生的一种常态,是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都是在拒绝中获得勇气,在勇气中克服困难,在克服困难中走向成功的。在我们的语言里,你可知有哪个字眼比“不”更刺人呢?试想,一位从事销售工作的人,做出10万元业绩跟做出25000元业绩有什么差异呢?其实,这其中的差异就在于如何能不因别人的拒绝而却步。一般情况下,一流的业务员往往是遭受拒绝最多的人,他们能把别人的“不”化成下一次的“是”,所以,他们成功。
3、古今中外,因为有极强烈而有效的乐观主义,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胜利的大有人在。牛顿发明地心吸力学说的时候,全世界人反对他;哈维(Harvey )发明血液循环学说的时候,全世界人反对他;达尔文公布进化论的时候,全世界人反对他;贝尔(Bell )第一次造电话的时候,全世界人讥笑他;莱特(Wrigt )初用苦工于制造飞机的时候,全世界人讥笑他。讲到孙中山先生,最初在南洋演讲革命救国的时候,有一次听的人只有三个。这许多人都因抱着乐观主义的精神,而为世人所称道。
4、19世纪法国闻名的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第一部作品《气球上的五星期》一连投了15家出版社,均不被赏识,第16次投稿才被接受。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最初投稿,也没有一家出版社愿意发表,以致他不得不去干苦力。后来他的《北方故事》才由一家有眼力的《西洋月刊》看中,一举成名。丹麦闻名童话家安徒生处女作问世,有人知道他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即攻击他的作品“别字连篇”、“不懂文法”、“不懂修辞”。但他毫不气馁,笔耕不辍,终于成名。英国诗人拜伦19岁时写作的《闲散的时光》出版后,即有人把他骂得“狗血淋头”,说他“把感情抒发在一片死气沉沉的沼泽上”。然而拜伦并未退却,而是以更为优秀的诗作往返敬那个诽谤者。
5、置身绝境,你必然会饱受痛苦的煎熬,忍受非人的折磨。它迫使你不得不躲在一个偏僻的角落,反观自身的内心和灵魂,扫清思想上的障碍,触摸心灵中最脆弱的一部份,对生命进行深层的、近乎本质的思考,正视这突如其来的人生绝境,把它当做一块磨炼人的砺石,锤炼自己,激发生命活力。
结构示例:“适应拒绝,成就人生”,议论文文体。开篇从自然万物面对拒绝的态度引入,亮明观点:我们要适应拒绝,成就人生。正文部分分为三个并列层次:适应拒绝,成就人生之基;适应拒绝,成就前进之航;适应拒绝,成就宏伟篇章。最后扣
材料,再次重申观点:学会适应拒绝,我们的人生将更加美好。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