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7.00 KB
  • 2021-06-07 发布

高考语文排序题练习+高考语文精华训练+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十题

  • 4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语文排序题练习 +高考语文精华训练+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十题 高考语文排序题练习 (附参考答案) 1.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在学校的日子里,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我默默地注视着学校红色的大门,由衷地感谢她带给我的 一切。 ①很多时候你可能觉得今天跟昨天没什么不同 ②这时你可能非常留恋过去的日子 ③突然发现它写得真好 ④你回过头来,其实一切都在改变 ⑤不禁哼出一句“月亮的脸偷偷地在改变” ⑥现在要离开这个工作了七年的学校 A.①②④⑤⑥③ B.①⑥②⑤③④ C.⑥②⑤①④③ D.⑥⑤③①④② 2.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最好的一项是( ) 在阳光下,周围的远山就像洗过一样,历历在目,青翠欲滴。堤岸上的杨 柳,已经把鹅毛式的飞絮漫天漫地洒下来。________ A.蓝湛湛的天空像空阔安静的大海一样,没有一丝云彩,空气湿润润的, 呼吸起来感到格外清新爽快。 B.成群的灰雀不时像一片乌云似的从玉米地里腾空而起,又像冰雹似的纷 纷散落在满是尘土的道路上。百舌鸟在割过的草地上空低飞盘旋。 C.潮湿的树木缄默无声,轻绡似的雾里,远远传来羊群的鸣声,呜呜咽咽 的,好像从它们的心灵深处发出来的。 D.河面足有一里多宽。浪涛一个跟着一个,雪崩似的重叠起来,卷起了巨 大的旋涡,狂怒地冲击着堤岸,发出了哇哇的响声。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清晨,湖上弥漫着薄薄的白雾。小船在雾中行,如在梦中游荡。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①几组台榭楼阁倚在湖畔,幢幢的影子,隐隐的轮廓,全都显得无限的醉 意。 ②纷披的柳条中,不时转出一两点灯光,淡淡的,晕晕的。 ③一带山峦树木横在远处,朦朦胧胧,如一围灰色的梦的城墙。 ④沿岸伞一样撑着的一株株茂密的柳树,望去参差差、毛绒绒的。 A.④②①③ B.④①③② C.③①④② D.③④②① 4.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不记得有比那天更蔚蓝更清澈的黎明了,太阳刚从苍苍的山巅后面露出 来,__________,使人感到一种甜美的倦意。 A.山顶的白云顿时变成了玫瑰色,又从玫瑰色变成紫色,最后它们发出了 金色的霞光。 B.它那最初几道光芒的温暖跟即将消逝的黑夜的清凉交流在一起。 C.空气里弥漫着破晓的寒气,草地上也蒙盖上了灰色的露水。 D.它射下几缕微微的温暖的光线,像火的带子般贯穿了整个树林。 5.(2013·广东卷)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使用语言,不仅要用得对,在语法上不出毛病,而且要力求用得好,要有艺 术性,有感染力,这就要讲究运用语言的艺术,也就是要讲究一点修辞。 ②有意用不符合语法常规的办法取得某种修辞效果是许可的,然而这只是偶一 为之,并且要有些特定的条件。 ③如果语言不符合语法,说都说不通,就没有什么好的修辞可言。 ④语言是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 ⑤好的修辞,必然是符合语法规律的。 A.④①⑤③② B.④③⑤①② C.⑤②①④③ D.⑤③④①② 6.辽宁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循环经济是对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 动的总称。它 , , , , ,______,有助于构 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 _x0001_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突破口 ②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 环境 ③促进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少的废物排放和最小的环境代价 ④通过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生产—消费—再循环”的模式 ⑤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⑥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举措 A.①④⑤③②⑥ B.①⑥④③⑤② C.④②③⑤①⑥ D.④⑤⑥③②① 7.(2013 全国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 消费安全感。 ①强化执法措施,严惩违法犯罪分子 ②食品产业涉及环节多,哪一环出现漏洞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③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④坚决淘汰劣质企业,以震慑所有企业使之不敢越雷池半步 ⑤保障食品安全需要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更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 监管 ⑥因此,必须保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态势,及时消除各环节的隐患 A.②⑥①③④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⑤②⑥③①④ D.⑤⑥②④③① 8.(2013·浙江卷)根据语意,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余光中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位作家笔下,如果只能驱遣白话文,那么他的 文笔就只有一个‘平面’。如果他的‘文笔’里也有文言的墨水,在紧要关头, 例如要求简洁、对仗、铿锵、隆重等等,就能召之即来,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 的松散和浅露。一篇五千字的评论,换了有文言修养的人来写,也许三千字就 够了。一篇文章到紧要关头,如能‘文白相济’,其语言当有立体之感。所以我 的八言座右铭是:‘______’” A.文以为常,白以应变。 B.文白相济,见真求新。 C.白以为常,文以应变。 D.白话为本,力求立体。 9. (全国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今天的日子很短,正在自己的脚下悄悄地流逝。 , 。 , , , ,经营好每一个今天就等于经营好昨天和明天。 ①今天的事应该今天完成,不能推到明天 ②脚踏实地,全身心地经营好今天,才会有一个个实在的昨天 ③因此,面对今天,我们不要太多地怀念过去 ④接力棒交得好,才能走向辉煌的明天 ⑤如果总是站在今天望明天,结果明天也会悄悄地溜走 ⑥今天是昨天和明天的接力处 A.⑤①⑥②④③ B.⑤⑥①④③② C.⑥④③②①⑤ D.⑥②③①④⑤ 10.(2013·山东卷)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 号填入横线处。 ①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也可以预作筹划,不妨就预作筹划,以解除近忧。 ②不过,远虑是无穷尽的,必须适可而止。 ③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却无法预作筹划,那就暂且搁下吧,车到山前必有路, 何必让它提前成为近忧。 ④总之,应该尽量少往自己的心里搁忧虑,保持轻松和光明的心境。 ⑤还有一些远虑,完全不能预见,那就更不必总是怀着一种莫名之忧,自己折 磨自己了。 ⑥中国人喜欢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固然不错。 答: 11.(2013·天津卷)请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写序号。 ①随着各种高效储能技术的成熟和智能电网的兴起,太阳能携手海浪和海 风,向我们输送源源不断的电力。 ②同时,化石能源的燃烧导致了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剧了全球气候变 化,这已经是公认的全球性头号环境问题。 ③说不定人们会用墙体太阳能发电系统为自己的电动汽车充电,我们的住 宅和办公楼会更为节能、舒适。 ④而新能源在不远的未来会大踏步走进我们的生活。 ⑤工业化国家通过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提高了自身的福利水平,而广大发展 中国家则需要不断提高能源消费水平,存量有限的化石能源其实是在加速消耗 中。 答: 律诗排序 [补充] 七律的粘、对: 粘,是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偶数字二、四、六的 平仄相同,最后一字平仄相反。对,是指对仗,七律要求中间两联是对仗,每 联偶数字平仄相反(相对),最后一字平仄也相对。而且,上下联的读音节奏相 同,同节奏的字、词词性相同。 解题步骤: (1)由律诗押韵的特点确定奇句和偶句; (2)由对仗的特点确定颔联和颈联; (3)由平仄的特点确定首联和尾联;大多数诗歌都是写景、叙事、议论、抒情 相结合,按照常规往往是“叙事写景在先,议论抒情在后”。据此,可以推知非 对偶两联中,描写叙事为主的一联一般为首联,重在抒情议论的一联一般为尾 联。 (4)根据内容,整体排序,确定答案。有的时候,仅仅从押韵和对仗的角度, 还不能确定律诗的顺序,这就要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了。古人作诗讲究起、 承、转、合,首联起始,叙事破题;颔联承接,描摹景物;颈联转换话题,进 行议论;尾联收合,集中抒情。这四个层次安排不当,诗意便不能连贯。这对 我们排列诗序是大有帮助的。 【练习】1、下面是北宋黄庭坚的一首七律《寄黄几复》,请根据诗句的平仄及 押韵等特点,选择恰当的诗句填入诗中空白处。 我居北海君南海, (1) 。 桃李春风一杯酒, (2) 。 持家但有四立壁, (3) 。 想得读书头已白, (4) 。 ①江湖夜雨十年灯 ②隔溪猿哭瘴溪藤 ③寄雁传书谢不能 ④治病不蕲三折肱 A.②④①③ 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 2、王维《新晴野望》整首诗的正确顺序[ ] ①极目无氛垢 ②农月无闲人 ③郭门临渡头 ④碧峰出山后 ⑤白水明田外 ⑥村树连溪口 ⑦新晴原野旷 ⑧倾家事南亩 A、①③②④⑤⑧⑦⑥ B、⑤⑥⑦⑧①②③④ C、⑦①③⑥⑤④②⑧ D、⑦⑥①④②⑤③⑧ 3、整首诗的正确顺序:( ) ①莲动下鱼舟②天气晚来秋③明月松间照④王孙自可留⑤竹喧归浣女⑥空山新 雨后⑦随意春芳歇⑧清泉石上流 A、⑧③⑤①⑦④⑥② B、⑥②⑤①③⑧⑦④ C、⑥②③⑧⑤①⑦④ D、⑤①⑥②③⑧④⑦ 4、下面以打乱次序的王禹偁的《村竹》,作排序: ①马穿山径菊初黄②万壑有声含晚籁③荞麦花开白雪香④棠梨叶落胭脂色⑤数 峰无语立斜阳⑥何事吟余忽惆怅⑦村桥原树似吾乡⑧信马悠悠野兴长。 排列这首诗的顺序------------------------------------------------ 5、下面是一首写“边事”的五言律诗,哪一种排列次序正确( ) 1、调角断清秋 2、征人倚戍楼 3、春风对青冢 4、白日落梁州 5、蕃情似此水 6、长愿向南流 7、大漠无兵阻 8、穷边有客游 A、12567834 B、56781234 C、12347856 D、56127834 绝句顺序的排列可分三步: 1、找韵脚,确定第三句。 绝句一、二、四句押韵,由此可断定不押韵的就是第三句。(绝句首句 可入韵可不入韵,但由于不入韵的少,且易判定,在此不讲) 2、根据平仄相黏确定第二句。 3、根据内容确定首尾两句。 练习 1、 排列下边四句诗的顺序 A、杨柳青青着地垂 B、借问行人归不归 C、杨花漫漫搅天飞 D、柳条折尽花飞尽 2 、 柳 宗 元 《 酬 曹 待 御 过 象 县 见 寄 》 正 确 的 排 列 顺 序 是 。 A.破额山前碧玉流 B.欲采频花不自由 C.骚人遥驻木兰舟 D.春见无限潇湘意。 1. 【答案】 D(本题是由语境排序考查语言的连贯。解答本题,首先依 据所给的语境确定首句应为⑥,⑤引用歌词,③是对⑤的评价;①“可能觉得 今天跟昨天没什么不同”与④“其实一切都在改变”相对应;②紧承④而来。 因而确定顺序为:⑥⑤③①④②。) 2. 【答案】 A(题干选文写的是暮春景色,基调欢快、喜悦;B、C 两项 情感抑郁、惆怅;D 情感激昂、愤怒。) 3. 【答案】 C(可从由远及近,由面到点,由高到低的描写顺序考虑。) 4. 【答案】 B(注意陈述主体——“太阳”,排除 A、C;注意后文内容 ——“甜美的倦意”,排除 D。) 5. 【解析】选A。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④句介绍语言的作用,①句 说的是运用语言要讲究艺术,引出了“修辞”,⑤句说的是好的修辞符合语法规 律,③句应紧跟⑤,如果不符合语法就不会有好的修辞,②句说的是用修辞的 特殊情况。据此,即可得出答案。 6. 【解析】选 C。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连贯题对思维条理性、语言 连贯性、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的要求都很高,是语言运用方面的考查 重点,也是备考时的难点。近年来,连贯题在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面对五花 八门、题型不断翻新的连贯题,要克服仅凭语感判断的简单做法,注意从陈述 对象、语体色彩、前后照应、逻辑关系等多个角度思考。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比如,根据逻辑关系,⑥应在①后面(是……也是……),据此,排除 D 项,根 据前后照应,④②③⑤是解释循环经济的,应紧连 语段的第一句的定义,①⑥ 是说循环经济的作用,应在语段最后一句的前面,所以选 C。 7. 【解析】选 C。本题意在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②讲涉及环节多,⑥接着说 消除各环节隐患,故应排在②后,④是总结性语句,应放在最后。 8. 【解析】选 C。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文段是讨论白话与文言的关 系,所以 D 项不合要求。文段中“一篇文章到紧要关头,如能‘文白相济’”强 调的是“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和浅露”,B 项“文白相济,见真求新”没 体现出“紧要关头”。A 项和 C 项说法相反,根据文段意思可知应是“白以为常, 文以应变”。 9. 【解析】选 C。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理清思路,抓标志性词语,注意上下 文的承接关系,是解答问题的关键。文段首句强调今天短暂,末句总结今天对于昨天和明 天的意义,而选文内容正是围绕今天和昨天、明天的关系来写。因此第一空只能选⑥而不 能选⑤,而⑥与④有关键词“接力”衔接,并自成一句,符合文段标点符号。③②是推论今天 对昨天的意义,①⑤是讲今天和明天的关系,最后一句正好是对这四句的总结,因此选 C。 10.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解答排序题首先要明文体,抓思 路。看看所给文段是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由此抓住作者的行文思路, 根据 问题的不同巧妙解答题目。其次要明话题,抓中心。弄明白作者是紧紧扣 住什么来行文的,由此抓住文段的中心,快速解答题目。再次要明词语,抓标 志。紧紧抓住文段中反复出现的重点词语,由此来把握作者的意义指向,顺藤 摸瓜,巧解题目。本题的六个句子构成议论性的文段,④是结论性句子,体现 了全段的中心意思,应在最后。⑥由俗语引出话题,应放在最前面,②中“不 过”与⑥“这固然不错”构成转折关系,应在其后。①③⑤的“有一些远虑”“有 一些远虑”“还有一些远虑”构成排比句式,语意紧密关联,强调人为什么不要 往自己心里搁忧虑,而应保持轻松和光明的心境。因此正确的语序是⑥②①③ ⑤④。 参考答案:⑥②①③⑤④ 11.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连贯能力。通读五个句子,可知这五个句子分别讲 了当前化石能源的不利情况和新能源的兴起。由此,②⑤句应排在一起,第② 句前有“同时”一词,所以⑤放在②的前面。第④句的“而”表转折,所以④ 应放在②的后面。第①句进一步说明新 能源的发展状况,第③句是展望未来。 所以这三句的顺序是④①③。 答案:⑤②④①③ 高考语文精华训练(附参考答案)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渎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召唤(zhào) 浸泡(jìn) 渲染(xuàn) 名 副其实(fú) B.懵懂(měng) 徘徊(huí) 懒散(sǎn) 甘 之如饴(yí) C.角斗(j ué) 胡诌(zhōu) 瓜瓤(ráng) 厝 火积薪(cuò) D.瘙痒(sào) 颓圮(pǐ) 喑哑(yīn) 乘 人之危(chè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尽管目前基本医保已实现全民覆盖,但医疗资源剜肉补疮、配 置不均仍然是目前的大难题。 B.从死猪漂浮事件暴露的问题来看,建立畅通而有效的区域联动 机制,依然任重道远。 C.站在 201 3 年的起点,放眼下一个 10 年,金融危机依然波诡 云谲,大国博弈不断走向纵深,处于快速上升期和深刻转型期的中国,有长风破 浪的自信,也有不进则退的忧患。 D.他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坚贞不屈,在养育他生命的江西莲花县, 在挚爱的亲人面前,被敌人割掉舌头的他,用脚趾蘸着淌到地上的鲜血,写出“革 命成功万岁”。 1.C 2.比喻只顾眼前,用有害的方法来救急。改为“捉襟见肘”,比喻顾此 失彼,穷于应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躯壳(qiào) 肄(yì)业 佣( yòng)工 直 栏横槛(jiàn) B.神祗(qí) 顷(qǐng)刻 棺椁 (chún) 吮痈舐痔(zhì C.弭(mǐ)谤 症(zhèng)候 木铎(duó) 恬 (tián)不知耻 D.情谊(yì) 内疚(jiù) 租赁(lìng) 出 头露(lòu)面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熨帖 柴炭 希冀 一 泄无余 B.毗邻 诀别 宣染 额 手称庆 C.唢呐 撮合 帐篷 风 声鹤唳 D.缅怀 绥靖 箭镞 人 烟阜胜 1.C 2.C 一泻无余 渲染 人烟阜盛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仓猝/憔悴 一摞/落脚点 契合/雕阑玉砌 B.弓弦/船舷 坼裂/开小差 强迫/强词夺理 C.怂恿/悚然 干涸/和稀泥 秕谷/如丧考妣 D.危殆/怠慢 皎洁/广角镜 蒹葭/汗流浃背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上海市动物疾控中心对近期打捞上来的黄浦江上游漂浮死猪抽检的 34 份留存 样品进行了禽流感专项检测,未发现禽流感病毒。 B.有些地方的公款吃喝现象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官员们只是变得更加小心,将 “阵地”从社会酒店转移到内部食堂、私人会所。 C. 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而 科学技术进步与否是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D.的确,我们很难简单地概括出中国文学的传统,但谁又会否认先秦文学中的 《诗经》、 《楚辞》不是后人难以超越的高峰? 1.(3 分)D(A cù/cuì luò/luò qì/qì B 项 xián/xián chè/chāi qiǎng/qiǎng C 项 sǒng/sǒng hé/huò bǐ/bǐ D 项 dài/dài jiǎo/ jiǎo jiā/ jiā) 2.A(B 项“停止”和“现象”不搭配,应改为“消失”。C 项应去掉“与否”。 D 项多重否定不当。)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皈依/龟裂 窗棂/三棱镜 赫然/荷枪实弹 B.殷红/氤氲 铩羽/煞风景 寿诞/涎皮赖脸 C.侍奉/对峙 精湛/颤巍巍 船舷/故弄玄虚 D.抉择/联袂 信笺/监护人 琐屑/解甲归田 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 根据环保部初步调查结果,华北平原局部地区地下水存在重金属超标和有机 物污染,其重要原因是海河流域受污染地表水入渗补给和重点污染源排放。 B. 由我国自主研发并搭载世界首创的智能化运动控制系统——i5 数控系统的 系列数控机床日前首次对外在北京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上亮相。 C. 在我们的生活经验里,虚假宣传似乎已经见怪不怪,相关行政执法部门本有 查处之责,怎可坐等媒体爆料,甚至在媒体努力推动之后仍不闻不问? D. 在不断提高科技管理服务水平,为科研人员创造宽松环境的同时,科技部将 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工作,规范科技经费的管理和使用。 1.答案:C A.皈(guī)依/龟(jūn)裂 窗棂(líng)/三棱(léng)镜 赫 (hè)然/荷(hè)枪实弹 B. 殷(yān)红/氤(yīn)氲 铩(shā)羽/煞(shā) 风景 寿诞(dàn)/涎(xián)皮赖脸 C.侍(shì)奉/对峙(zhì) 精湛 (zhàn)/颤(chàn)巍巍 船舷(xián)/故弄玄(xuán)虚 D.抉(jué)择/ 联袂(mèi) 信笺(jiān)/监(jiān)护人 琐屑(xiè)/解(jiě)甲归田 2. D 【解析】A.成分残缺,存在……的现象。B.语序不当,“日前首次对外 在北京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上亮相”,应为“日前在北京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上 首次对外亮相”。 C.不合逻辑,应为“我们对于虚假宣传已经见怪不怪”。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联袂(mèi) 压轴(chòu) 淇水汤汤(shāng) 铩羽 而归(shā) B.羁绊(jī) 酾酒(shī) 皮下脂肪(zhī) 开 花结果(jié) C.绮丽(qǐ) 形骸(hái) 殚精竭虑(dān) 挥 斥方遒(qiú) D.醇厚(chún) 聒噪(guā) 造纸作坊(zuō) 呼 天抢地(qiāng)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四川省文明办 2012 年 12 月举办的“四川好人”评选活动尘埃落定,卿浩洋 等 56 名川籍民工获得了“四川好人”殊荣。 B.2013 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 25 日落下帷幕,从考生反馈看,今年国考考 试考得十分“人文”,而十八大、莫言、天空一号等热点话题竟湮没无闻。 C.如果领导干部能时刻以“为人民服务”作为座右铭,好学上进,为人表率, 那么,上行下效,就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D.清明小长假期间,许多市民走出家门,纷纷到山明水秀、环境幽雅的乡村去 亲 近自然,享受闻鸡起舞、戴月而归的美好。 1.C【解析】A 压轴(zhòu);B 开花结(jiē)果;D 聒(guō)噪。 2.A【解析】A 尘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结局或结果。B 湮没无闻:形容名声被 埋没,没人知道。此处用于陈述“话题”,错;C 上行下效:指上面或上辈的人 怎么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么做,多指不好的事,含贬义,与语境意思相 反且不符合感情色彩。D 闻鸡起舞: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 即时奋起。同时比喻意志坚强,有毅力有耐心的有志之士。此处属于望文生义。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组是 A.回溯/塑料 横行/发横财 拙 劣/相形见绌 B.棺椁/巾帼 角色/独角 戏 弩箭/呶呶不休 C.巨擘/薄荷 停泊/梁山 伯 蜷缩/胜券在握 D.叱咤/咋舌 涨幅/涨红 脸 颈项/以儆效尤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坐落 叉路 口 夙兴夜寐 风靡一时 B.神彩 白内 障 言简意赅 潸然泪下 C.诟病 赔小 心 不落窠臼 偃旗息鼓 D.告罄 原动 力 天方夜谭 披沙捡金 1.B 2.C 岔路口 神采 披沙拣金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触目/贬黜 沏茶/堆砌 复辟/开辟 B.贡品/供品 贬谪/嫡系 忖度/度量 C.发酵/校验 嗔怪/缜密 隽永/隽秀 D.撰写/编纂 粗犷/旷达 挣扎/驻扎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近年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文化 在民间却渐行渐远。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此前一些传统 节日没有被列为法定节日是导致传统文化传承危机的重要原因;但也有人认为这 不能归咎于传统节日没有成为法定假日,春节一直都是法定假日,但其间的一些 传统习俗却改弦易辙了。 A.渐行渐远 B.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C.归 咎 D.改弦易辙 1.【字音识记】 D(zhuàn/zuǎn,guǎnɡ/kuànɡ,zhá/zhā。A.chù,qī/qì,bì/pì。B.ɡònɡ,zhé/dí, duó/dù。C.jiào,chēn/zhěn,juàn/jùn) 2.【词语使用】 D(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法或态度。此处应用“销声匿迹”。A.渐行渐远:渐 渐远离,此处指逐渐消失。B.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 说是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C.归咎:归罪。)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巨擘(bò) 绯闻(fēi) 三棱镜(línɡ) 拾级而上(shè) B.忸怩(ní) 酗酒(xù) 缉私队(jī) 车载斗量(zài) C.窥伺(cì) 戏谑(xuè) 歼击机(jiān) 令人发指(fà) D.发酵(jiào) 斡旋(wó) 刹那间(shà) 天遂人愿(su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低碳生活”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应了 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 B.学员们高质量的演唱水平、导师专业指导的同时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使 得《中国好声音》刚刚播出就广受好评,观众纷纷拍手称快。 C.过度吹捧“考试状元”会伤害大多数人的情感,对青少年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挂一漏万,得不偿失。 D.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不能轻言放弃,一定要坚定信心,刻苦钻研,拔 出萝卜带出泥,直至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 1.【字音识记】B (A.“棱”读“lénɡ”;C.“伺”读“sì”;D.“刹”读 “chà”。) 2.【词语使用】C(“挂一漏万”指选了一个,但遗漏很多,与句意相符。A.反 应:事情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此处应用“反映”。B.拍手称快:拍掌叫 好,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不能直接用于那些欢快的场 面。D.拔出萝卜带出泥:比喻一个犯罪分子的落网,带动了另一个犯罪分子的 暴露。不能用于指问题得到解决。)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发酵/孝顺 冠军/冠名权 结局/开花结 果 B、冰雹/同胞 差别/差旅费 肖象 /惟妙惟肖 C、禁锢/痼疾 倒戈/倒春寒 模范 /像模像样 D、掣肘/制品 夹被/夹生饭 边塞/茅塞 顿开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赋予 惯例 暴发户 轻歌慢舞 B、寒喧 题纲 订书机 莫名其妙 C、葱笼 风采 挖墙脚 旁征博引 D、船舱 精简 金钢钻 不计其数 1.D 2.C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夹袄(jiá) 顷刻(qǐng) 前倨后恭 (jū) 剜肉补疮(wān) B.气氛(fēn) 扒窃(pá) 扺掌而谈 (zhǐ) 诲人不倦(huì) C.晌午(shǎng) 胴体(tòng) 骁勇善战 (xiāo) 亘古未有(gèn) D.劲头(jìng) 择菜(zhái) 强颜欢笑 (qiǎng) 钻木取火(zuā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歉收 照相 计日成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B.奖掖 起迄 众口铄金 身在江湖,心驰魏阙 C.诟骂 凋敝 斐声文坛 言者无罪,闻者足诫 D.雾霾 蛰伏 茕茕孑立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1.B(前倨(jù)后恭 胴(dóng)体 劲(jìn)头) 2.D (A 项“计日成功”中“成”改为“程”; B 项“迄”改为“讫”; C 项 “斐”改为“蜚”,“诫”改为“戒”)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颀长(qí) 龃龉(wǔ) 联袂(mèi) 蜚声中外(fēi) B.饥馑(jǐn) 搭讪(shàn) 忸怩(niè) 鼎铛玉石(chēng) C.珐琅(fà) 滥觞(shāng) 炫目(xuàn) 力能扛鼎(gāng) D.哂笑(shěn) 款识(zhì) 怆然(chuàng) 弦外之音(xu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熟谙 售罄 煞风景 莫衷一是 B.怂恿 度假 亲和力 金欧无缺 C.喋血 沉缅 折跟头 心无旁骛 D.磨砺 剽窃 捅漏子 因才施教 1.C 2.A 金瓯无缺 沉湎 捅娄子 因材施教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间歇(jiàn) 下载(zài) 嚼舌头(jué) 人头攒动 (cuán) B. 伛偻(yǔ) 当真(dàng) 狙击手(jū) 物价飞 涨(zhàng) C. 屏退(bǐng) 聒噪(guō) 刀削面(xiāo) 麻痹大 意(pì) D. 相中(zhòng) 雾霾(mái) 软着陆(zhuó) 悄然无声 (qiǎ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贸然 缘分 核威慑 走漏风声 B.拮据 搏弈 忘年交 甘拜下风 C.烦琐 编纂 黄粱梦 绿草如荫 D.通碟 伏法 一柱香 出其不意 1.D(A 项“嚼”读“jiáo”,B 项“涨”读“zhǎng”,C 项“痹”读“bì”) 2.A(B 项“搏”应为“博”;C 项“荫”应为“茵”;D 项“碟”应为“牒”, “柱”应为“炷”)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媒 难以起齿 自诩(yǔ) 闭目塞(sè)听 B 芯片 钩玄题要 豢(juàn)养 车载(zài)斗量 C 转轨 众口铄金 执拗(niù) 半嗔(chēn)半喜 D 幅射 赋于重任 补给(jǐ) 便(biàn)宜行事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根据专家解释,自主招生面试 的重点是学生在交叉学科方面表现出 来的创新潜质。 ②作为旅游管理者,理应在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让更多人受益于自然与历 史的 。 ③H7N9 禽流感来袭,政府应通过多种渠道让民众 了解疫情进展,以 便调整个人防范策略。 A.考察 惠赠 及时 B.考察 馈赠 即时 C.考查 惠赠 即时 D.考查 馈赠 及时 1、C(A 难以启齿 自诩 xǔ B 钩玄提要 豢声母为 h D 辐射 赋予) 2、D 考察:⑴实地观察考查。如:他们到各地考察水利工程。⑵细致深刻 地观察。如:进行科学研究,必须勤于考察和思索,才能有成就。可见,“察” 强调的是“观察”不符语境。 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如:考查学生的学业成绩,符 合语境。 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若联系谦敬词的相关知识,很 容易判断这个和“对方”——人相关的词语与原文“自然与历史”的语境不 符。 馈赠:赠送礼品。 及时:⑴正赶上时候;适合需要。 如:及时雨;他来得很及时。⑵不拖延,马上,立刻。如:有问题就及时解 决。 即时:立即。如即时投产。从语境看,应用“及时”。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跫(qiónɡ)音 趑(zī)趄 着(zháo)急 量(liànɡ)体 裁衣 B.蓊(wénɡ)郁 酩酊(dǐnɡ) 伧(cānɡ)俗 螳臂当(dānɡ) 车 C.勒(lè)石 躯壳(ké) 铁箍(ɡū) 踽(jǔ) 踽独行 D.嫠(lí)妇 远岫(xiù) 偈(jié)子 椎(chuí) 心泣血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创伤/创举 缱绻/卷帙浩繁 拊掌/感人肺腑 B.疏浚/途巡 削价/削足适履 鲜活/寡廉鲜耻 C.记载/超载 折本/大打折扣 巷道/街谈巷议 D.卡壳/卡车 埋怨/隐姓埋名 给予/保障供给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诟病 赎职 唱双簧 怨天尤人 B.候鸟 思辨 白内瘴 万枘圆凿 C.通牒 修葺 烟幕弹 改弦更章 D.律动 装帧 孵化器 并行不悖 1.C 2.D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占据/倨傲 咳嗽/瞌睡虫 鞭笞/嗤之以鼻 B.扉页/绯红 莘莘/西洋参 猝然/一蹴而就 C.羁縻/糜烂 咯血/卡脖子 丰硕/数见不鲜 D.牛犊/渎职 忏悔/颤巍巍 古刹/叱咤风云 2.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 分) A.这份报告详实地列举了我国 10 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平铺直叙,毫不夸饰,厚 重而 大气,客观而准确,读来令人叹服。 B.今天表彰大会上,主持人请一位劳动模范介绍自己的事迹,这位劳模却出言 无状, 脸憋得通红,只说了一句话:“其实很多同事干得比我更好。” C.在文学创作中,很多已经形成共识的基本理念和原则是不可随意逾越、颠覆 的,墨 守成规和突破创新相结合才是正确的创作态度。 D.淅沥的秋雨湿透了他的衣服,画出了他瘦削凸起的胛骨,他双手交叉护在胸 前,可 没有用,仍然颤抖着,噤若寒蝉。 1.(3 分)B(A jù/jù ké/kē chī/chī;B fēi/fēi shēn/shēn cù/cù ;C mí/mí kǎ/qiǎ shuò/shuò;D dú/dú chàn/ chàn chà/zhà) 2.(3 分)A(平铺直叙:说话或写文章时不讲究修辞,只把意思简单而直接地 叙述出来。可以用在褒义方面。出言无状:说话放肆,没有礼貌。墨守成规:形 容因循守旧,不肯改变。噤若寒蝉:指像深秋的蝉,因寒冷而不再鸣叫。比喻不 敢说话。)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犒劳(kào) 讥诮(qiào) 和煦(x ū) 追本溯源(sù) B.簇拥(cù) 迤逦(lǐ) 熟稔(rě n) 长吁短叹(yū) C.云翳(yì) 洗漱(shù) 熨帖 (yù) 噤若寒蝉(jìn) D.聒噪(guō) 梦魇(yè) 果脯 (fú) 棱角分明(lé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铁道部已经走过了一个花甲之年,作为国务院政府机构中唯一一个实行政企 合一、扮演政企双重角色的部委,已被公众视作阻碍市场经济改革的一大璧垒, 甚至被形容为“铁老大”、“国中之国”。 B.中国公务船连续几天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巡航执法,并且首次在执行渔业管辖 权时,将附近一艘中国渔船上的 3 名渔民带上渔政船。日本方面急了,外务省要 求中国驻日使馆对有关行为作出说明。 C.李双江曾经在医院看望被儿子李天一殴打的夫妇时,深深地掬躬说:“一定 会给个说法,不会放纵自己孩子犯的错。”时隔一年,又爆出李天一轮奸事件, 不知这回李双江又将给出怎样的“说法”。 D.李娜在澳网的表现仍是强势,这种强势不仅表现在球技上的日臻完善,更表 现在其心态上的放松、沉稳和“无所谓”的胜败观,展现了一位成熟球员的风范, 经过连续的过关斩将,终于进级决赛。 1.C(A.煦 xù B.吁 xū D.魇 yǎn,脯 fǔ) 2.B (A.璧垒——壁垒;C.掬躬——鞠躬;D.进级——晋级)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聆听 凌空 模棱两可 高屋建瓴 B.觊觎 诌谀 尔虞 我诈 矢志不渝 C.浸渍 陷阱 疾风劲草 泾渭分明 D.针灸 内疚 鸠 占鹊巢 咎由自取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一组是 A.迤逦 蟊贼 披肝沥胆 削足适履 B.辐射 落寞 心 无旁骛 攻城掠地 C.冠冕 膨胀 殒身不恤 锐不可挡 D.颓圮 惦量 指 手划脚 甘拜下风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付梓/渣滓 造诣/粗糙 诚挚/风驰电掣 胸膛/ 瞠目结舌 B.掣肘/忖度 真谛/不啻 沐浴/怵目惊 心 猝发/鞠躬尽瘁 C.痤疮/座位 绽放/淀粉 蹙额/一蹴而 就 揶揄/瑕不掩瑜 D.咫尺/炽热 腼腆/酩酊 箴言/日臻完美 琉璃/ 钟灵毓秀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 分) A.广大青年应当把自己的梦想与民族的梦想紧密相连,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为 中国梦的实现而贡献力量,用青春谱写壮丽的梦想。 B.我国要更好地发挥网络的作用,逐步完善网络举报查办、受理和信息发布机 制,为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营造规范有序的网络环境。 C.整治虚假违法广告专项行动以来,省级电视台卫视频道通过自查自纠,大量 医药类广告专题片以及健康资讯节目、栏目停播了。 D.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日前经国务院同意获国家批复,这是江苏继沿海 地区发展规划后又一个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 1.B(A. 付梓/渣滓 C. 蹙额/一蹴而就 揶揄/瑕不掩瑜 D. 箴言/日臻完 美) 2.D(A.“谱写”缺少宾语,在“梦想”后加“之歌”;B.语序不当,应为“受 理、查办”;C.中途易辙,应将“停播了”调至“大量医药类广告专题片”前。)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瞅(chǒu)见 乘(chéng)机 召(zhào)唤 面 面相觑(xù) B.差(chā)池 募(mù)兵 煞(shā) 白 开花结(jiē)果 C.潋(liàn)滟 拟(nǐ)人 靡(mǐ) 丽 曲(qū)突徙薪 D.形骸(hái) 漱(shù)口 豁(huò)免 良 师诤(zèng)友 2.下列词语的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 隐秘 凑效 表率 不徇私情 B.起讫 通牒 钟爱 其貌不扬 C.机杼 提纲 掣肘 同仇敌慨 D.摆渡 家具 平添 喻意深刻 2.B 奏效 同仇敌忾 寓意深刻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逮捕(dài) 伤痕累累(lěi) 档案(dǎng) 不 吱声(zī) B.喷喷香(pèn) 燕妮(nī) 通缉 (jí) 模 样(mú ) C.咯 血 (kǎ) 剽悍(biāo) 供销 (gōng) 馄饨(hún) D.作坊(zuō) 打烊(yàng) 贮存 (zhù) 牝鸡司晨(pì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是 ( ) A.对日本近期策动的“购岛”闹剧同感愤感概,坚决反对,绝不接受。两岸同 胞是一家人,“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维护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 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是两岸同胞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 B.时间就是这样一个魔术师,它可以使苦难变得甘甜,可以使荒唐变成正常, 它可以抚平伤痕,深化仇恨,磨损心态,消蚀良知,甚至使真实消失无痕,使幻 影坚如磬石。 C.花儿睁开纯洁的眼睛,打量这个它期盼已久的世界,用温柔的眼神凝视这个 残酷的世界,然后——在生命最美丽的时刻,香消玉殒,震撼人心。 D.蜂踊而上的党同伐异和肆无忌惮的语言暴力,正说明我们缺少起码的宽容心 态。一个高度发达、受人尊敬的大国,要有宽洪大量的国民气度。 1.D(A 档 dàng 案 B 通缉 jī C 剽 piāo 悍) 2、C(A 感慨、B、销蚀、磐石,D。蜂拥、宽宏大量 ).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训诂./怙.恶不悛 泥淖./桂棹.兰桨 诘.难/佶.屈聱牙 B.萎.靡/虚与委.蛇 引吭./沆.瀣一气 隧.道/遂.心如意 C.趿.拉/岌.岌可危 昏愦./振聋发聩. 圜.墙/声震寰.宇 D.桎梏./狡兔三窟. 皈.依/如丸走坂. 稂.莠/书声琅.琅 2.下列各项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论文答辩的整个过程中,导师徐教授不赞一词....,而是严肃地指出了文 章在逻辑上存在的诸多错误。 B.中国政府认为,中国海军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巡航无可厚非....,完全合法。 C.快速阅读不利于深入思考,看上去读得多,读得快,但“上心”的并不 多。长此以往....,文化会变得浮泛和肤浅。 D.安宏纺织公司近年来对员工管理严格,求全责备....,产品质量过硬,企业效益 大幅度提升。 1.A.(A 项:gǔ/hù nào/zhào jié/jí;B 项:wěi/wēi háng/hang suì;C 项: tā/jí kuì yuán/huán;D 项 gù/kū guī/bǎn láng) 2.C.(A 项的“不赞一词”指对完美的或不了解的事物不能提出一点看法、意见, 而不是指“没有一句赞扬的话”;B 项的“无可厚非”又作“未可厚非”,指不可 过分指责,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此句应该用“无可非议”;D 项的“求 全责备”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带有贬义)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滔天 饕餮 韬略 赴汤蹈火 B、混沌 驽钝 囤聚 顿足插胸 C、孱弱 蝉联 岣岩 溪水潺潺 D、聆听 拎包 泠然 伶牙俐齿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辉映 禀赋 浑然天成 贻人口实 B、搁浅 枯槁 看风驶舵 手足无措 C、筹划 歉收 空谷足音 方兴未艾 D、告馨 攻艰 溢于言表 照然若揭 1.C 2.C 1.下列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安装 真知灼见 枢纽(sh ū) 同仇敌忾(qì) B.般配 仗义执言 包扎(z ā) 牵强附会(qiǎng) C.株连 渊远流长 感喟 (kuì) 舐犊情深(shì) D.陨石 既往不咎 挟持 (xié) 蔫头耷脑(yān)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尚书》说:“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可见,古人认为能否做到勤俭是关系到 生死存亡的大事,不可轻忽。 B.要反对下述两种倾向:明于知彼暗于知己,或者做得相反;离开客观条件, 毫无根据地一味瞎说盲干。 C.科学用脑,就是当头脑不清醒和胀痛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听听音乐、赏赏 花草、做做体操,让右脑得到活动,左脑适当休息。 D.当前,广大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脱贫致富,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但对于怎样才能脱贫致富?他们却显得很茫然。 1.B (A.忾 kài;C.渊—源;D.蔫 niān) 2.B(A.作为完整引用,第一个句号应该放在引号内。C.层次不清,句中第一 个顿号应该为逗号。D.整个句子是陈述语气,问号应该为逗号。)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十题(附参考答案) 一、(2012 全国大纲卷 2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听朗诵 (孙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 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 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 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 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 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 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 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 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 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 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 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 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 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 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 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 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 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 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 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 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 1985 年 9 月 21 日晨改抄讫 (有删改) 1.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6 分)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 分)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3.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 分) 4.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6 分) 二、(2012 语文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4 题。 心灵的篝火 (张海迪) 我写这部长篇时很多次都在想,人们最好在下个千年翻看这部小说。我不是什么预言者, 但我坚信,我在这本书里所描述的关于攀登雪山峰顶的一些艰险,到那时也许就不存在了, 人们很容易就能登上珠穆朗玛峰——海拔 8848 米的山顶上已有了我们的研究站点,如同昨 天和今天在南极建立的长城站。珠穆朗玛峰上的站点最好也叫长城站——世界上最高的长城 站。不过我也在想,假如 8848 米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世界上还有什么高峰要攀登呢? 只要地壳不变动,8848 米将是有限的数字和高度,而人类的探索精神则是无限的。 人类总是想超越极限,却又被无数的障碍阻挠,劈开了重重叠嶂,人也就跨越了千山万 水。开始写这部书时,我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束缚,它始终不让我的想象展开翅膀到无边无 际的天地里翱翔,可我说不清那紧紧束缚自己的是什么。我常常被这种困惑搅扰,同时也为 超越困惑,获得心灵的解放不懈地寻找飞往更大空间的方向。我为此等待了很多年。有一天, 我终于看见了梅里雪山!接下来的很多个夜晚,我都是在网上度过的,我被迷住了。那里有 成百上千条关于梅里雪山的文字介绍,还有很多绮丽的风光图片,于是我看见我的一个主人 公回头对我笑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让他在一个不知名的空旷地带徘徊,在本书里他是梅里 雪山的攀登者。 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海拔只有 6740 米。可它的地理环境却很复杂,山上终年积雪, 陡峭的山体,风化的岩石,还有瞬息万变的气候,会让攀登者突然陷入绝境。卡瓦格博至今 还是一座人类未及山顶的处女峰。只要人们达不到顶峰,它就永远是一个神秘的向往,一个 神秘的存在。 人们可能还记得 1991 年中日联合登山队的惨剧,十七个登山勇士无一人生还。为什么 鲜活的生命要去荒无人烟的地方,在那里经受暴风雪的袭击,面临雪崩随时发生的危险,陷 入人生的绝境? 天光黯淡,无边的黑夜,厚厚的积雪,看不见一线星光,周围也没有篝火,不灭的只是 心灵的篝火,最后那火也覆盖在冰雪之中…… 当太阳重新照耀时,冰盖上又多了几座新的冰雕,他们的面容都十分安详,好像还在酣 睡,却再也醒不过来了……也许在多年之后,地球进一步演化,它变暖了,冰川坍塌,雪山 融化,十七个勇士还会获得新生。他们会站起来,抖掉身上的积雪,掏出揣在胸前的旗帜, 迎风抖开,一簇火红猎猎地飘舞着,发出哗啦啦的脆响。他们看见远处美丽的城市,葱茏的 绿树,盛开的鲜花,一座高大建筑物的计时牌上清晰地显示着:3000 年某月某日…… 我想这丝毫无损他们千年之前攀登高峰的意义。物质是坚实的,如同大地,而精神则如 同天空或宇宙,是柔软的,无尽头的空漠。人的脑实质就是这种天空或宇宙,有限与无限都 在其中,人的脑实质是比自然界的宇宙还要广阔的。无穷尽地开拓成为人类永生永世的寄托。 西西弗斯整日推着一块大石头上山,其实是一个哲学寓言,它是时间与空间的规则——周而 复始,永无止境。 我写这部长篇也是一种攀登,如同真正的登山者,一次次向高峰冲击,又一次次撤退, 回到大本营,回到平淡无奇的生活中。这种攀登让我的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在经历了四十 年的病痛之后,身体瘫痪部位的肌肉萎缩了,我越来越难以支撑自己,总有一种明天就会因 疲惫而死去的感觉。其实,我对长篇小说的创作已经力不从心了,激情常被肉体的麻木疼痛 和精神的忧郁绝望掩埋…… 我想这将是我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了…… 精神攀登的路途异常艰苦,我有时也畏惧,害怕路途遥不可知,但冥冥之中又仿佛看见 我的主人公在远处等待,等待我给他们一个结局。我有时急于接近他们,有时又小心翼翼地 避开,我怕我笔下的主人公会在途中遭遇不测,也怕有的人会因为我给他们的结局而失望。 其实我是清楚的——生命永远不会完结,我们的攀登也是如此。 (取材于张海迪长篇小说《绝顶》的前言,有删 改) 注:张海迪,当代作家。1995 年生于济南,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胸 部以下失去知觉。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作者坚信当下个千年到来,珠穆朗玛峰的山顶上已建立起“长城”研究站点的时候, 人类将无高峰可攀。 B.前四段以黯淡的天光、无边的黑夜烘托“心灵的篝火”;“覆盖在冰雪中”则暗指 十七勇士生命的终结。 C.时至 3000 年,地球变暖,冰雪融化,勇士重生;作者在一个想象的情境中,寄寓了 自己美好愿望。 D.最后一段作者流露出对笔下人物有时想接近,有时欲避开的复杂心态,在“怕”的 背后是对人物的挚爱。 E.本文可以看作是关于《绝顶》的创作谈,交代了小说主人公的生平背景,同时也折 射出作者的心路历程。 2.梅里雪山在作者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文意,谈谈这些作用表现在哪 些方面(6 分) 3.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结合这篇前言,说说作者所理解的“绝顶”包含 了哪几层内涵。(5 分) 4.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夸父追日”的故事:“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充其仗, 化为邓林(树林)。”有人认为,文中殉难的登山者有如追日不得的夸父,是当代社会中 的悲剧英雄。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看法。(不少于 200 字)(10 分) 三、(2012 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往事(二)之八 (冰心) 是除夜的酒后,在父亲的书室里。父亲看书,我也坐近书几,已是久久的沉默-- 我站起,双手支颐〔颐(yí)〕颊、腮,也指下巴。,半倚在几上,我唤:“爹爹!” 父亲抬起头来。“我想看守灯塔去。” 父亲笑了一笑,说:“也好,整年整月的守着海--只是太冷寂一些。”说完仍看他的书。 我又说:“我不怕冷寂,真的,爹爹!” 父亲放下书说:“真的便怎样?” 这时我反无从说起了!我耸一耸肩,我说:“看灯塔是一种最伟大,最高尚,而又最有 诗意的生活……” 父亲点头说:“这个自然!”他往后靠着椅背,是预备长谈的姿势。这时我们都感着兴 味了 我仍旧站着,我说:“只要是一样远的为人民服务,不是独善其身;我们固然不必避世, 而因着性之相近,我们也不必避‘避世’!” 父亲笑着点头。 我接着:“避世而出家,是我所不屑做的,奈何以青年有为之身,受十方供养?” 父亲只笑着。 我勇敢地说:“灯台中的别名,便是‘光明的使者’。他抛离田里,牺牲了家人骨肉的 团聚,一切种种世上耳目纷华的娱乐,来整年整月的对着渺茫无际的海天。除却海上的飞鸥 片帆,天上的云涌风起,不能有新的接触。除了骀荡〔骀(dái)荡:使人舒畅。〕的海风, 和岛上崖旁转青的小草,他不知春至。我抛却‘乐群’,只知‘敬业’……” 父亲说:“和人群大陆隔绝,是怎样的一种牺牲,这情绪,我们航海人真是透彻中边的 了!”言次,他微叹。 我连忙说,“否,这在我并不是牺牲!我晚上举着火炬,登上天梯,我觉得有无上的倨 傲与光荣。几多好男子,轻侮别离,弄潮破浪,狎习〔狎(xiá)习:亲近、领略。〕了海上 的腥风,驱使着如意的桅帆,自以为不可一世,而在狂飙浓雾,海水山立之顷,他们却蹙眉 低首,捧盘屏息,凝注着这一点高悬闪烁的光明!这一点是警觉,是慰安,是导引,然而这 一点是由我燃着!” 父亲沉静的眼光中,似乎忽忽的起了回忆。 “晴明之日,海不扬波,我抱膝沙上,悠然看潮落星生。风雨之日,我倚窗观涛,听浪 花怒撼崖石。我闭门读书,以海洋为师,以星月为友,这一切都是不变与永久。 “三五日一来的小艇上,我不断的得着世外的消息,和家人朋友的书函;似暂离又似永 别的景况,使我们永驻在‘的的如水’的情谊之中。我可读一切的新书籍,我可写作,在文 化上,我并不曾与世界隔绝。” 父亲笑说,“灯塔生活,固然极其超脱,而你的幻象,也未免过于美丽。倘若病起来, 海水拍天之间,你可怎么办?” 我也笑道:“这个容易--一时虑不到这些!” 父亲道:“病只关你一身,误了燃灯,却是关于众生的光明……” 我连忙说:“所以我说这生活是伟大的!” 父亲看我一笑,笑我词支,说:“我知道你会登梯燃灯,但倘若有大风浓雾,触石沉舟 的事,你须鸣枪,你须放艇……” 我郑重的说,“这一切,尤其是我所深爱的。为着自己,为着众生,我都愿学!” 父亲无言,久久,笑道:“你若是男儿,是我的好儿子!” 我走近一步,说:“假如我要得这种位置,东南沿海一带,爹爹总可为力?” 父亲看着我说:“或者……但你为何说得这般的郑重?” 我肃然道:“我处心积虑已经三年了!” 父亲敛容,沉思的抚着书角,半天,说:“我无有不赞成,我无有不为力。为着去国离 家,吸受海上腥风的航海者,我忍心舍遣我惟一的弱女,到岛山上点起光明。但是,惟一的 条件,灯台守不要女孩子!” 我木然勉强一笑,退坐了下去。 又是久久的沉默-- 父亲站起来,慰安我似的,“清静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原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的 很!” 我不言语。坐了一会,便掀开帘子出去。 弟弟们站在院子的四隅,燃着了小爆竹。彼此抛掷,欢呼声中,偶然有一两支掷到我身 上来,我只笑避--实在没有同他们追逐的心绪。 回到卧室,黑沉沉的歪在床上。除夕的梦纵使不灵验,万一能梦见,也是慰情聊胜无。 我一念至诚的要入梦,幻想中画出环境,暗灰色的波涛,岿然的白塔…… 一夜寂然--奈何连个梦都不能做! 这是两年前的事了,我自此后,禁绝思虑,又十年不见灯塔,我心不乱。 这半个月来,海上瞥见了六七次,过眼时只悄然微叹。失望的心情,不愿他再兴起。而 今夜浓雾中的独立,我竟极奋迅的起了悲哀! 丝雨里,我走上最高层,倚着船栏,忽然见天幕下,四塞的雾点之中,夹岸两嶂淡墨画 成似的岛山上,各有一点星光闪烁-- 船身微微的左右欹斜,这两点星光,也徐徐的在两旁隐约起伏。光线穿过雾层,莹然, 灿然,直射到我的心上来,如招呼,如接引,我无言,久--久,悲哀的心弦,开始策策而动! 有多少无情有恨之泪,趁今夜都向这两点星光挥洒!凭吟啸的海风,带这两年前已死的 密愿,直到塔前的光下-- 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永不作灯塔的梦,无希望的永古不 失望,不希冀那不可希冀的,永古无悲哀! 愿上帝祝福这两个塔中的燃灯者!--愿上帝祝福有海水处,无数塔中的燃灯者!愿海水 向他长绿,愿海山向他长青!愿他们知道自己是这一隅岛国上无冠的帝王,只对他们,我愿 致无上的颂扬与羡 慕! 1923 年 8 月 28 日,太平洋舟中。 [注] ①本文是冰心《往事二》中的第八篇。②中边:内外,表里。③策策:悲戚的样 子。 1.“我”认为看守灯塔是“最有诗意的生活”,其理由有哪些?(6 分) 2.文章前一部分是回忆往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 (4 分) 3.“清净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远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得很!”父亲的这句话在 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4.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8 分) (1)文章后一部分,作者写“我”在海上望见灯塔,其用意是什么? (2)文章结尾部分写“我”“决心”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用 不作灯塔的梦 ”,“我”是否“放得下”?请谈谈你的理解。 四、(2012 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 1—4 题。 太阳梦 (晓浩) 朋友老刘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激动得满脸通红。他梦见自己驾着一叶小舟,划行在太阳 里。那境界好动人啊。 太阳大得无边无沿,透明的浆液,把世界溢成一片红色,岸,在哪里?船浆轻轻一拨, 溅起一串火红的水珠,落下时它们忽然凝结成一座座山,千姿百态。 老刘是个画家,那时候,画山画得正苦。 听了老刘的话,我放眼望去,但见群山在我周围有节奏地起伏着,群山之上是蓝天,一 轮硕日,漂泊在蓝天上,永恒地照耀着。 记得刚到拉萨的时候,我被惊呆了,一片明晃晃的阳光,铺天盖地而来,拼命地往身体 里渗透,我觉得身后的影子都透着亮儿。 是不是在梦里? 我走向那些经幡。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阳光下舞蹈着,似乎一头连着天,一头接着地, 天地之间一派和谐宁静。一幢幢别致的藏式楼房和现代建筑,从绿树鲜花中冒出来,寺庙的 金顶间杂其中,香火缭绕,放生羊和野狗紧昂着哲人般的头颅,在大街上踱步。 向生活深处走去,我知道这不是梦。 远方的亲朋好友非说这就是梦,神秘,朦胧,可想而不可及。一位女友,曾在拉萨生活 数月,后移居加拿大,她来信说:“想到拉萨我就想大哭一场,那真是一个梦,温暖而又明 亮,它在我睡着的时候来了,醒来,它却飞走了。 对于我来说,拉萨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在我那间常摇曳着烛光的小屋里,我认识了一 群又一群的寻梦人。你见过一步一叩,跋涉千里而来的朝佛者吗?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梦者 的精神更为感人,他们为了追寻一个美丽的梦,翻越了无数精神意义上的大山,微笑着,走 向太阳,尽管,他们的身心遍体鳞伤。 一位年轻的战士,常年驻守在某个四季冰封雪锁的哨卡上,一天,下哨归来,迈过一个 半木多的土坎,他跌倒了,再没爬起来,过度缺氧导致了他的牺牲。一位大学生,为了抢救 别人,被汹涌的泥石流吞没。一次,在我出去采访的途中,车翻出十五六米,车棚碎了,我 安然无恙……还有啊还有,无数恶魔张开大嘴,要吞没我们这些寻梦者。 我常常仰望太阳,流着无法抑制的泪水,感情的大堤在瞬间决口了。想到夸父,他没追 赶上太阳,却不是也为后人称颂么?幸福在于追寻这咱过程本身。 朋友老刘实现了自己的的梦。他独创了一种画派,叫西藏山水画,得到国内外普遍承认, 台湾三原色艺术中心还专门为他搞了个人画展。 我不止一次地为他的画所感动。画面上,塞满了山,绝少人间气息,那山汹涌呼啸,奔 腾流动着,下降,再升腾,势不可挡。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 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 最近,我又见到了老刘。只见他熊腰虎背,一摇一晃,整个一座山在晃动。他说他又陷 入了苦闷期。他想在艺术上再上一个高峰。 是啊。太阳只有一个,梦,是无数的。 1.怎样理解“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化 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这句话的含义?(4 分) 2.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6 分) 3.文章写老刘作画,又写了朝佛者、战士、大学生和“我”的事情,这样写的作用是 什么?(6 分) 4.现实与梦的交织是本文突出的特点,请指出其具体表现。它们蕴含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情感?(6 分) 五、(2012 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 题。 掐辫子 (刘心武) 一对白领情侣长假携游,去到一处近年开发出的山野景点,见到瀑布深潭,她高兴得跳 起来欢呼,山风掠过,将她草帽吹落潭中,她还没回过神来,他已经跃入潭中,捞起草帽, 游回潭边,跃到岸上。她还没做出反应,周边的游客已经响起掌声,还有人说:“跟电影镜 头似的!” 他们躲到僻静处,他把上衣脱下,晾到灌木上。她说:“吓死我了。知道你要表达,可 也犯不着这么冒险。”他说:“除了对你表达,其实,还有另外的内心秘密。”她狐疑了: “什么另外的秘密?”他告诉她,掉在潭里的,是草帽。草帽是用什么做的?她随口说:稻 草。他告诉她,不,是麦秸。把麦秸用水泡过,然后用双手编成辫子,他们老家妇女几乎一 年四季都会在做完别的活计后,来顺手干这个,叫做掐辫子。一挂辫子大约弯成五圈,近年 来的收购价,是一挂一元钱,一个能干的妇女,一天掐辫子能出五六挂…… 她听到这儿放心了,明白他内心里,有区别于她这样的城里生城里长的人的眼光和心思, 草帽对她来说,不过是一种便宜的遮阳物品,可是对他来说,是他到城里来上大学以前,奶 奶、妈妈、姐姐们日常掐辫子变化成的产品。她引他聊得更多。他细细叙说。他告诉她,他 们那个家乡,离交通枢纽远,历史上属于兵家必弃之地,如今则属于商家缓争之处,无山无 水,开发不成旅游区,离最近的一处古迹也还有百里之遥,他也曾苦苦查阅过,竟找不出自 古到今各方面的名人有出生在他们那个地方的,总之,那是一处平凡、平淡、平庸的所在。 但是平实之地也有平安之福,城市化的浸润,离得还远,村庄虽然盖起了新房,却仍有古朴 风貌,有人问城市膨胀耕地减少,为什么粮食还有得吃?他说,那就是因为还有他家乡那样 的存在,每年还种大片的小麦,小麦收过种大片的玉米。而大田劳作之余,妇女们就维系着 久远的传统,掐辫子。 她在秋阳下听他讲家乡,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他没想到她爱听这些。他 进一步告诉她,他大学四年的费用,学费是爸爸供,生活费呢,全是奶奶、妈妈和姐姐掐辫 子掐出来的。她把玩着那渐渐变干的草帽,忽然觉得,那是有生命的东西,她把草帽像宠物 般拥在胸怀。 他们原来的计划,是顺那山谷跋涉到最深处,据说那谷的尽头有更高更奇更美的瀑布, 那里有开发出的农家院接待游客,在那里可以吃到若干特别的鲜鱼山蔬。但是,她提议改变 行程,转而去他的老家,她说她想看掐辫子,甚至想学着掐辫子。他很高兴。他们交往并不 久。这是他原来幻想过却不敢贸然提出的。是的,这个假期很长,他们完全来得及转换目的 地。 她随他前往他的家乡。绝对距离并不远,却要先坐火车,慢车站票,熬过一夜,再换长 途汽车,再换三轮摩托,车载的终点是一处大集,从那大集镇再徒步一小时,才到他家那个 村子。确实无特点可言,就是不多的树,模样雷同的房舍,不甚整洁的村道,一种只能以农 村命名的混合气息。 他把她引到自己家时,已经夕阳西下。一进院,不用他指点,她就看到好几个盆,有塑 料盆、铝盆,还有一只陶盆,里面浸泡着大体等长的麦秸,散发出一种香臭之间的暧昧气息。 他妈妈迎面出了屋,手臂上有几挂刚掐好的辫子,不是知道他们来了表示欢迎,她是地道的 不速之客。他叫完“妈”就介绍说“这是我女朋友”,她赶忙称呼“大妈”。进屋以后又见 到他奶奶。姐姐已经出嫁,但就在邻村,他说明天或许就会回来见面。奶奶坐在那里掐辫子, 弄明白她的身份后咧开只剩几颗残牙的嘴无声地笑了好久。她随即听见院子里鸡在拍翅狂 叫,她到门边往外看,是大妈在抓鸡。那只母鸡显然一贯得宠,万没想到今天风云突变,因 此拼力挣扎,他知道她的心思,怕她跑出去拦阻,就站到她身边轻轻搂住她的腰,但是她懂 得,大妈听见儿子把她介绍出来时,并没有什么强烈的表情,但是此刻她那满院抓鸡的肢体 语言,把她面对意外之喜的满腔热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如此看重,并且以 如此淳朴的形态表达出来,是她职场生活中不曾经历的。 晚饭后和大妈聊天,才知道如今四季都有人进村来收妇女们掐好的辫子,除了去做草帽, 广东那边又有盘成“黄金条”的,没多久是下元节,祭祀亡魂,要给他们烧“黄金条”。她 发现东厢柴草间堆了不少废弃的辫子,大妈悄悄告诉她,那都是奶奶掐的,老人手劲不够, 掐不出合格的了,可是,掐了一辈子,喜呀悲呀什么心思都掐进去了,所以不告诉人家不收, 还由着老人掐……她意识到这里的妇女掐辫子其实更具有超出换钱的生命意蕴,眼睛潮湿 了。 他的爸爸是兽医,那天到外地出诊,第二天一早才回来。她和他一起站在院门外,远远 看到那乡村兽医骑着自行车从白杨树下过来,她忽然想大声召唤:“爸爸!” 1.文章以“捞草帽”的惊险场景开头,起到什么作用?(2 分) 2.文中“她”对草帽的认识有哪些变化?请从第三、四自然段中找出相关语句。(3 分) 3.你如何理解“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这句话?(3 分) 4.赏析倒数第二自然段中划线的语句。(5 分) 5.你读完文本后有怎样的感悟?请用两个词语概括,并分别加以简要说明。(4 分) 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他”介绍麦秸辫的收购价,并说“他”上大学的生活费全是家人“掐辫子”换来 的,蕴含着“他”对亲人的感恩之情。 B.“她”在“他”家体验到了自己在职场生涯中未曾体验到的东西,不由得产生了对职 场生活的厌倦。 C.文中说“平实之地也有平安之福”,表现出作者对城市和农村相反的情感态度。 D.“那只母鸡显然一贯得宠,万没想到今天风云突变,因此拼力挣扎”一句,用拟人手 法描写母鸡被抓时的热闹场面,烘托了大妈的喜悦心情。 E.以“掐辫子”为题,点明了全文线索,凸显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六、(2012 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 题。 耳边杜鹃啼 (罗琅) 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听见悲 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娥》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它的 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 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 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踯躅”,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 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 是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 音,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它 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偷偷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 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 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有说它 是杜宇望帝的化身,使“蜀人悲子鹃鸟鸣”哩! 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 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有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 杜鹃啼声凄厉悲切,古今公认,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有人听出它是“姑 姑,姑姑”,也有人听出是“姑乎,姑乎”,而潮州人则听出是“姑虎,姑虎”,且凭这啼 声,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叫做《姑嫂鸟》,潮州家喻户晓,还在舞台演出。 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到了端午便过时。杨梅开花在初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 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艺精湛,能亲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貌,而杨梅 开花在夜间,开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封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们两人深 以未能亲见杨梅开花为憾,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结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 准备把它绣出来。当她们到杨梅林时,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 姑。于是一路呼唤“姑姑,姑姑”,后来叫得精疲力竭,发现小姑的鞋子,知为虎所噬,于 是啼叫“姑姑”变成“姑虎”,“姑虎”,因怕回去婆家责骂,叫至吐血而死,死后化成鸟, 在每年杨梅开花时即开始呼叫,一直要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 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 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故事同环境、时间相结合,可以 编成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当我 们听到这些故事,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 止,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 合在一起。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文章开头部分引用贺铸的词句,烘托了杜鹃鸟的凄美形象,引发了人们对杜鹃鸟的同 情,也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意味和文学性。 B.关于杜鹃鸟啼血化花的传说,作者对其事实依据不以为然,对其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 也并不认同。 C.作者介绍动物学上的杜鹃鸟,其目的不过是把真实的、行为恶劣的杜鹃鸟客观地介绍 给读者,以便读者对杜鹃鸟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D.文章中间引用唐代无名氏的《杂诗》诗句,渲染了杜鹃鸟啼叫声的凄厉悲切,进一 步加深了游子“有家归未得”的思想愁绪。 E.文章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让个人情思和哲理意蕴相互映衬,形象鲜明,内 涵丰富,可读性强。 2.文章用了较大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 分) 3.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4 分) 4.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深探究。 (8 分) 七、(2012 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20 分)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1)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 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 甘草。 (2)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 站。 (3)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 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 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 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 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4)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 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 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 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 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 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5)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 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 “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 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 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6)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 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7)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 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 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8)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 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 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 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 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 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 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帮我发热而痊愈, 至少,我心已暖。 (9)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 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 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 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 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 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本文有删节) 1. 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3 分) 2. 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3 分) 3. 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4 分) 4.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 分) 5. 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 解。(5 分) 八、(2012 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双琴祭(梁晓声) (1)那两棵树,是生长极慢的树,其材最适合做琴。那位老制琴师呢,他的经验是, 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棵树同时做 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 (2)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栽里,不但 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它们 彼此欣赏,彼此赞美,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3)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他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一直想要制成两 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我想做的事是做不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到……” (4)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 样一流的小提琴。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 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 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 (5)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来 选琴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他们试一试。 (6)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为了使大人们 相信他们所选的不后悔,他们还毫不犹豫地交换了琴。于是他们幸运地接受了赠予。 (7)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声名鹊起。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奏着。 (8)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不久,就有了他们之间孰 高孰低的种种说法。而寂寞的传媒则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 (9)最后,他们不能再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各自独奏。但他们都是那 么眷恋合奏,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演奏天赋。 (10)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有机会相见。 (11)但自从分开后,,它们再没“见到”过对方。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 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的信上有泪痕一样。 (12)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心里竞渐渐地相互生出嫉恨来。他们不知不觉 就坠入了别人的“阴谋”。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想要离间他们,想 要看他们成为仇敌。 (13)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毁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 呼。 (14)那时,另一个正在舞台上演出。他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弦断之际,小提琴 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 (15)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人心对其他一切的表现。有同 情就有憎恨,另一个还没来得及从惊愕中悟到什么,已然懵懂地成了罪魁祸首。最后,他疯 了。 (16)他那一把琴被按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然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祥 之物。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便会发出号哭一般的声音。 (17)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号哭——在为它不幸的爱人而号哭。 (选自《2011 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 改)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老制琴师的儿子为实现父亲遗愿,把琴送到琴店并郑重交代:可以将两把音质同样 优良的小提琴赠送给反复比较、挑选的人。 B、小说把“双琴”喻为一对恋人,讲述了它们前世为树、今生为琴的“姻缘”,演绎 了一出由相爱相依至分离毁废的悲剧。 C、第 8 段画线句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紧 承上文,“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则引领下文。 D、第 10、11 段用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两把小提琴因为分离而不能彼此欣赏、 赞美的相思之苦和饱受思念折磨的忧伤情状。 E、小说在叙述时,“他们”“它们”交替使用,人和物相互交融,灵活地展现了事件 过程,暗示了人和物命运的共同性。 2、小说的结局是悲剧性的。造成悲剧的外在原因有哪些?请概述。(4 分) 3、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6 分) 九、(2012 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张锐锋) ①我来到一个古老的村庄,帝舜耕作过的地方。从早上开始,我亲眼目睹了村民们一天 的生活。 ②鸡叫声是一天生活的起点。不到早上六点钟,鸡鸣响起,几千年来,这样的永不毁坏 的大自然的钟表,精确无比。它总是将人的生活正点代入一个不朽的方程式,只是得出的答 案日日常新。林一家人开始起床,林的老父亲年过古稀,照常起来做第一件事情:劈柴。锋 利的斧头,在暗淡的天光里发出黑蓝的光,一个还未来得及被完全照亮的人的轮廓,用有点 笨拙的姿势,预备一天的炊火之薪。斧头上下挥动,从高过头顶的地方,借取了这一高度上 的自然能量,猛烈地越过空间。这一动作,这一被压缩了的短暂时间,以及啪的一声闷响, 劈木开裂,舜的以前或舜的以后,从未改变。 ③林的妻子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鸡栅,一群鸡涌到院子里。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 感漱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然后她开始拿起扫帚打扫庭院,就像每天洗脸一样, 对生活的敬畏含于其中。村庄的独特声息渐渐大了起来,那种类似于琴瑟的音乐之声,优雅, 古老,节奏鲜明。这与城市庞大、庞杂的噪音能量不同,它代表着清淡、恬淡、恬静的基本 秩序。林和大儿子一起,到院外的柿树上采摘柿子。邻居们做各自的事情,狭窄街道旁边的 一块空地上,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一切劳动几乎没有语 言的参与,似乎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交谈。然而,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 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 ④秋天就要过去,天气仍很暖和。地里的活儿已经做完,再有一场雨,就可以把冬小麦 种好,那时的庄稼人就可以享受一年中最安逸的季节了。林这些天的习惯性动作,就是仰望 天空,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趁着这样的间隙,邻 居开始盖房,林和妻儿前去帮工。他的老父亲则挑着柿子到河边的石头上晾晒,顺手用小刀 将柿子皮削掉,以利于它的水分很快蒸发,以便在冬天贮存。河边的大石头献出了自己的平 面,供老人坐下,他眯起眼睛发呆地望着远方。他在想什么?我们谁也不可能猜到。也许他 所想的仅仅是眼前的一片蓝,天边的蓝。 ⑤天很快就黑了下来。一天的光阴就像几千年的光阴,简单而迅忽。林的一家人陆续回 到家中,林对着墙壁上挂着的日历,沉思了好久,好像想起了什么,又好像忘掉了什么,总 之,他犹豫了一会儿,然后用老茧坚硬的大手,粗暴地撕下了一页。用大大的黑体字标着阿 拉伯数字的日历,和造币厂刚刚印制的崭新纸币一样,挺括,坚韧,在黑夜到来前的最后时 刻闪着光,它用每一个唯一的日子作为自己的防伪标志,一个日子根本不会与另一个日子混 淆,只是在撕下它的一瞬,发出嗤的一声,尖锐,迅疾,刺激,不容置疑。一天的终结,多 少年的终结,嗤的一声嘶裂。 ⑥晚饭后才开了灯,一盏 15 瓦的灯泡,将并不明亮的光射向每一个角落,人们的脸庞 现出明暗的分界,夸张的塑像都坐在小板凳上,一台 14 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屏幕,在一片雪 花斑点里推出了清晰度很差的人影,繁忙喧嚣的城市场景,豪华汽车和别墅,高架公路和人 行天桥……奢华的生活只露出冰山一角,已经足够让人震惊。对于林一家人来说,电视剧中 讲述的不过是一个传说,一个神话,和远去的舜的故事几无区别,甚至他们更相信后者。 ⑦这个古老村落里的人们,几千年来恪守自己的寂静生活,按部就班,连步履也是那样 从容、谨慎、不慌不忙,完全符合自然地悠悠节奏。但是其中仍然藏着神奇,平凡比非平凡 可能更有价值,或者说,平凡乃是非平凡的极限。 1.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4 分) 2.如何理解文中画线部分的含意?(4 分) 3.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4 分) 4.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 分) 十、(2012 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柴禾 (刘亮程) ①我们搬离黄沙梁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 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了下来。 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一根又粗 又长的刹车绳,当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凑巧对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 象。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对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 远路上,满车的东西扔掉,让牛拉着空车逛荡回来。有的人家正好相反,置了辆新车,能壮 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拉半车干柴都打摆子。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刹 车绳也是新的,人却不行了——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 ③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不高,柴 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先是后父带 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 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 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 ④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 送人或扔掉。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只是到了那 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禾的 炉子。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 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一个完整的家 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但我们知道 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地度过一个个寒冬。 ⑤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 20 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 移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子,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年一 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 秋天我们为摘一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 感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 静悄悄地自己朽掉了。 ⑥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 直看着它们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 它们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 全都看见了。 ⑦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他是自己死掉的。墙说,我们只为他挡风御 寒,从没堵他的路。坑说,我没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他 的脸不是我吹旧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 雨下不到他心里。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 ⑧可是,我不会说。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 ⑨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 1.根据全文概况“柴禾”在文中的含义(5 分) 2.第 3 自然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6 分) 3.第 6 自然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5 分) 4.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6 分) 2013 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十题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1.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 要分析。 【答案】①作者青年时代对鲁迅的散文充满了喜爱之情;②时过境迁.如夸知音难觅,令人 感慨;③作者经历了各种创伤,感情迟钝,对激情的失去深感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理解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分点答,6 分,就要考虑三点。每 答出一点给 2 分。 意思答对即可。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答案】①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②他们的革命精神固世事变化 似乎已被当前文坛淡忘了。每答出一点给 l 分。意思答对即可。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答案】①时间消磨了人的激情.情随事变是正常的;②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不朽的文笔, 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每答出一点给 l 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 要注意着重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二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主旨作答。 3.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答案】①被书写的对象在历是上的重要性;②书写历史的作者,如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末 的表现能力;③口碑、文字、金石、竹木纸帛等传播方式和载体。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筛选能力。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 意思答对即可。 4.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以收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主题,看似随意,实则精心;②以历史事实为依据, 论述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原因,紧扣主题,层层深入.③以明确鲁迅文章与道义共存的主 旨收尾,前后照应,顺理成章。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和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每答出一点给 2 分. 二、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坚信当下个千年到来,珠穆朗玛峰的山顶上已建立起“长城”研究站点的时候, 人类将无高峰可攀。 B.前四段以黯淡的天光、无边的黑夜烘托“心灵的篝火”;“覆盖在冰雪中”则暗指 十七勇士生命的终结。 C.时至 3000 年,地球变暖,冰雪融化,勇士重生;作者在一个想象的情境中,寄寓 了自己美好愿望。 D.最后一段作者流露出对笔下人物有时想接近,有时欲避开的复杂心态,在“怕”的 背后是对人物的挚爱。 E.本文可以看作是关于《绝顶》的创作谈,交代了小说主人公的生平背景,同时也折 射出作者的心路历程。 【答案】AE 【解析】A 选项,原文中作者说坚信千年后攀登雪山已不再艰难,并没有说人类将无高 山可攀;文中并无对小说主人公生平背景的详细交代,因此 E 选项错误。 2.梅里雪山在作者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文意,谈谈这些作用表现在哪 些方面 【答案】梅里雪山对于作者的创作有如下三点作用:1,让作者突破了原有的写作束缚, 启发了一个飞往更高空间的方向;2,成为了小说中故事发生和主人公活动的环境背景;3, 在梅里雪山曾经发生过的 17 人遇难的惨剧同样启发了作者的思考。 【解析】本题其实就是文章内容要点概括题,只需要在文章中寻找提到梅里雪山的段 落并加以概括即可。 3.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结合这篇前言,说说作者所理解的“绝顶”包含 了哪几层内涵。 【答案】在作者理解中,为小说命名的“绝顶”包含如下几个层次的含义:首先,绝 顶是指小说中主人公希望攀登的梅里雪山绝顶;其次,从攀登雪山中抽象出的“绝顶”,象 征着人们在人生中不懈追求希望超越的极限;最后,作者也把创作这部小说当做自己写作生 涯的“绝顶”,它或许是最后一部作品,而作者仍试图翻越。 【解析】本题应该算是内容概括和重要词语含义两个题型的融合。5 分是一个很暧昧的 分值,可能是答两点,也可能是答三点,从本文来看,答三点较为稳妥。第三层意思可能比 较难以发掘,作者在最后三段的说法可以为我们提供佐证。 4.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夸父追日”的故事:“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充其仗, 化为邓林(树林)。”有人认为,文中殉难的登山者有如追日不得的夸父,是当代社会中的 悲剧英雄。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看法。(不少于 200 字) 【答案】略 【解析】本题首先要联系原文,谈谈对殉难登山者的身份性质的感受,然后再联系现 实,对“当代社会悲剧英雄”进行一番理解,由此,我们可以将二者进行比较,并得出结论。 题干中的“有人认为”只是一种观点,考生可以选择支持也可以选择反对,只要通过上文的 二者比较能够言之成理地得到自己的答案即可。 三、1.“我”认为看守灯塔是“最有诗意的生活”,其理由有哪些? 命题意图:考查对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理解能力和信息筛选整合能力。等级:C 解题思路:从原文一些重点语句上可以看出,如“晴明之日, 可以悠然看潮落星生。风 雨之日,可以听浪花怒撼崖石。以海洋为师,以星月为友,可读一切的新书籍。似暂离 又似永别的景况,使我并不曾与世界隔绝。”,尽量用自己的语言简练的分条归纳概括。 答:(1)诗意灯塔,海天无际,飞鸥片帆,天上云涌风起,海里弄潮破浪,充满 诗情画意。 (2)诗意生活,可看潮听涛,亦可读书写作,以海洋为师,以星月为友,极其超 脱。 (3)诗意人生,为众生点燃光明,指引航向,警示灾祸,报送平安,这样的人生 是伟大而高尚的。 评分答案:①可以欣赏海上美景,感悟自然的不变与永久。②可以与暂离的亲友书函沟 通,更能感受彼此的深切情意。③可以静静地读书写作,享受文化上与世界相通的乐趣。 2.文章前一部分是回忆往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 命题意图: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等级:C 答:向父亲提出看守灯塔时,“我”兴味盎然;想像未来灯塔生活时,“我”充满美好 希望;父亲提醒看守灯塔的风险时,“我”信心十足;听父亲说灯台不收女孩时,木然 失望;除夕之夜,梦想破灭,忧心难眠。 评分答案:紧张、期待 兴奋憧憬 坚定执着 失望无奈 3.“清净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远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得很!”父亲的这句话在文 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命题意图:考查把握文章思路能力。(不属于考查重要语句内涵的理解)。 解题思路: 分析语句的作用,通常要看语句所在的位置。句子位于文章中间,一般有如 下作用: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本句话位于文章中间,据此 为难判断其作用。并且,本句话是父亲在看到“我”有点失落的情况下说的,又有深化 文意的作用。一般宜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做答,先点明作用,再结合文本分析表达效果。 如深化文意(作用,形式上),表达效果,内容上,强调青年人需要理性对待理想。 答:(1)父亲的话像灯塔一般照亮了“我”的生活的路,起到了导航作用;(2)是“我” 最终放弃守灯塔,改变目标的原因;(3)起到深化主题作用。当人生理想遇到挫折时,要 学会放弃,学会改变,像航海一样绕开暗礁,继续前进,那样的人生一定越走越宽。 评分答案: ①深化文意。强调青年人需要理性对待理想。②为后文作铺垫。启发我的思考,是后文 写我的情感变化的铺垫。③凸显父亲形象。显示出父亲的理性、睿智与感受。 4.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1)文章后一部分,作者写“我”在海上望见灯塔,其用意是什么? 解题思路:本文标题为“往事”,可见是回忆性文章,从文章内容看,作者对当初的梦 想是持赞赏态度的。而文章开头却没有说明事情发生的时间,读者只是从文章的后一部 分才看出这一点的。所以写“我”在海上望见灯塔,其用意有:交代“我”回忆往事的 缘由;将往事与现实贯穿起来,展现“我”的成长过程;引发“我”对灯台守的颂扬与 羡慕之情等。 评分答案: (1)①交代我回忆往事的缘由。②将往事与现实贯穿起来,展现我的成长过程。③引发 我对灯台手的颂扬与羡慕之情,进而表达我对为着众生的奉献者的赞美。 (2)文章结尾部分写“我”“决心”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 也用不作灯塔的梦 ”,“我”是否“放得下”?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第一种:“我”还是放不下。说是“决心”从此了结,不再为灯塔动心,只是寻 求一种自我的心灵慰藉。因为当“我”在海上再次看到灯塔时,立即勾起了对往事的思 虑,叹息、失望、悲哀。“我”把对灯塔的热爱转化为对守塔者的羡慕和衷心祝福。 第二种:“我”放得下。“我”与父亲的对话后,对当灯台守的理想已“禁绝思 虑”;海上望见灯塔后,决定不再执着于无法实现的理想。这说明“我”已与往日当灯 台守的理想彻底告别。 第三种:“我”理智上放得下,情感上却放不下。“我”认识到当灯台守的理想 是不现实的;但是在海上望见灯塔后,“我”为理想未能实现感到悲哀,这表明年轻时 的理想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第四种: “我”会慢慢放下。随着年龄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会更深 刻的理解父亲的教导,对理想的人是会逐渐成熟、理性,在今后宽广的人生道路上,用 其他方式继续追寻心中“清静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的理想。 命题意图: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等级:F 四、1.怎样理解“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 那化太阳 充满理性的跳跃”这句话的含义?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语句理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联系全文,不要断章取义。从实到虚, 画中蕴含了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思想,思考这些,结合文本进行总结。 答案示例:1、老刘的画中没画太阳 却是以太阳照耀为背景。 2、画中蕴含着他对理想境界——“太阳梦”的追求。 2.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 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思路 理清文章结构的能力。“梦“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寻梦— —实现——再寻梦 按着意思归纳整理即可。 答案: 1、艰辛寻“梦”——画山画得苦 。 2、“梦”的实现——从太阳中获得灵感,独创“西藏山水画派”。 3、再寻新“梦”——陷入苦闷期,想再上一个艺术高峰。 3.文章写老刘作画,又写了朝佛者、战士、大学生和“我”的事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审题时抓住“文眼”二字,即可找到突破口。文眼的 作用不外乎“线索”、“主要描写对象”、“表达作者情感”等。 答案: 1、以更多寻梦者不同方式的寻梦,表现了不同人生的共同追求。 2、以更多美丽感人的梦想,丰富了“太阳梦”的内涵。 3、表现寻“梦”过程的艰辛,表达了对寻“梦”精神的赞美。 4.现实与梦的交织是本文突出的特点,请指出其具体表现。它们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 感?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感悟。判断一篇文章的主旨主要依据有两方面:一 是写作主体的态度 。二是作者对主体的态度或者说是情感与价值观。“太阳梦”是文章的 题目,也是文章的线索,也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内容。一定要深入思考 既要答出表层意思, 又要答出深层意蕴。本题难度较大。 答案:1、拉萨的美景,既是现实又是人们心中的美好梦想。人们寻梦的过程又是对人生美 好理想的追求。如:老刘作画是现实,老刘的理想是梦。 2、对拉萨的热爱,对寻梦者的崇敬。 五、1.文章以“捞草帽”的惊险场景开头 起到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结构、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审清题干 第一段, 意味着这样的开头对全文有重要作用。答题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答,看看这一场景描写 对全文的发展有何作用,最后再思考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即可。 答案:制造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 2.文中“她”对草帽的认识有哪些变化 请从第三、四自然段中找出相关语句。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概括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答案示例:一种便宜的遮阳物品——掐辫子变化成的产品——有生命的东西。 3.你如何理解“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这句话?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答案示例:比喻句。“他”的讲述使“她”对农村的了解由模糊到清晰,带给“她”温暖。 “陆续”、“一缕一缕”说明这种了解是一点点逐渐加深的。 4.赏析倒数第二自然段中划线的语句。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应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分别回答。 答案示例:内容上:写了家人对奶奶的尊重与爱,同时也写出了奶奶把劳动视为生命的一部 分,丰富了“她”对乡村淳朴亲情的体验,深深触动了“她”的心灵。 形式上:选取生活场景、平凡小事,蕴含深挚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她”的情感 变化更加合理。 5.你读完文本后有怎样的感悟?请用两个词语概括并分别加以简要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能力。应注意强调个性阅读,并不能够脱离文本而随意地天马 行空,一味地陈述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应该紧扣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 合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根据个人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解读文本,阐明自己的 见解,这样同样是个性阅读。任何个性阅读都不能够脱离文本,观点来自文本,论据同样不 能离开文本。当因个人的生活经验不足无法准确把握文本时,可以通过已学过的文章,间接 掌握的人生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帮助准确探究。 答案示例:传统文化——掐辫子不能消失。日月穿梭,随着时代的脚步,老的生活用品悄悄 的从人们的记忆中退出了,时至今日谁也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掐辫子的场景从人们 的视野里淡出,大脑中消失了,随之一段、一种民俗的历史文化则即将失去,成为人们永远 的遗憾话题。如今农村,有人仍在掐辫子,但愿于掐辫子这一传统文化永远不会消失。 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他”介绍麦秸辫的收购价,并说“他”上大学的生活费全是家人“掐辫子”换来的, 蕴含着“他”对亲人的感恩之情。 B.“她”在“他”家体验到了自己在职场生涯中未曾体验到的东西,不由得产生了对职场 生活的厌倦。 C.文中说“平实之地也有平安之福”表现出作者对城市和农村相反的情感态度。 D.“那只母鸡显然一贯得宠,万没想到今天风云突变,因此拼力挣扎”一句,用拟人手法 描写母鸡被抓时的热闹场面 烘托了大妈的喜悦心情。 E.以“掐辫子”为题,点明了全文线索,凸显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学作品艺术技巧的能力。B 项“不由得产生了 对职场生活的厌倦”无中生有,C 项说法太绝对。 六、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引用贺铸的词句,烘托了杜鹃鸟的凄美形象,引发了人们对杜鹃鸟 的同情,也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意味和文学性。 B.关于杜鹃鸟啼血化花的传说,作者对其事实依据不以为然,对其文化内涵和文学 意蕴也并不认同。 C.作者介绍动物学上的杜鹃鸟,其目的不过是把真实的、行为恶劣的杜鹃鸟客观地 介绍给读者,以便读者对杜鹃鸟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D.文章中间引用唐代无名氏的《杂诗》诗句,渲染了杜鹃鸟啼叫声的凄厉悲切, 进一步加深了游子“有家归未得”的思想愁绪。 E.文章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让个人情思和哲理意蕴相互映衬,形象鲜明, 内涵丰富,可读性强。 【答案】B C 【解析】B 关于杜鹃鸟啼血化花的传说,作者对其事实依据“不以为然”,对其文化内涵和 文学意蕴也“并不认同”,与原文不符;C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凡鸟, 但在文学中却发生了变化,作者是为了突出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 2.文章用了较大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答案】①相对诗词、传说的片段引用,“姑嫂鸟”这一民间故事则为完整叙述,丰富了文 章内容,增添了杜鹃鸟传说的美好意义。②“姑嫂鸟”的故事,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3.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答案】①文章以“杜鹃啼”为线索将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以及杜鹃鸟 啼叫声的附会情况结合起来。②文章以“杜鹃啼”统帅文章引用的诗词和传说故事,将其融 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4.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深探究。 【答案】答案示例一: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凡鸟,但在文学中却发生了变化。文章引用贺 铸词《忆秦娥》句“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和唐人诗句“杜鹃枝上月三更”,烘托 了杜鹃鸟啼的凄美。啼血化花的传说,用杜鹃花的美丽衬托了杜鹃鸟的美好。杜宇望帝和“姑 嫂鸟”的传说,则赋予杜鹃鸟道德和情感意义。上述诗词和传说,赋予杜鹃鸟美好外形和高 尚品格,美化了杜鹃鸟。把不无恶名的凡鸟提升为具有美好色彩的文学形象,显示了文学的 力量。 答案示例二:杜鹃鸟已成为中国文学中表达思归之情的符号。 杜鹃鸟的文学形象总是或隐或显地与“不如归去”的啼鸣声联系在一起。古往今来,大 量的文学作品经常用杜鹃鸟啼来表达思归之情。比如本文引用的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 杜鹃休向耳边啼”,就鲜明地表现了这一特点。即使在作者看来,杜鹃鸟的叫声也表达了思 归之情。可见,杜鹃鸟作为文学形象,已经成为中国人表达思归之情的文学符号。 答案示例三: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 杜鹃鸟这一文学形象蕴含丰富:杜宇望帝的传说表达了爱国思想;“姑嫂鸟”故事表 现了求真求美的理想;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表达了思乡之情。 这些丰富意蕴,寄托着中国人对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追求和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契合了中国人 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 (如考生从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正常评分) 七、1.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 【解析】题干规定了分析的对象(“细节”)和分析的要求(简明扼要),至于分析“细节” 的什么,则需考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判断。一般来说,应该分析出: (1)该细节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通过什么途径),指明表现手法的具体名称和涉及的相关 语句; (2)表现了什么及达到怎样的效果。第三段中写抓药细节,用的是一连串动词,笔墨简练, 不加烘托,却真切地再现了作者“注意到”的当时的场景,用“白描”来概括是最恰当的。 瞟、抓、称、添、减等细节(动词)主要表现人物的“麻利”,“写了几个字之后”还“交 代几句”,则能反映她们的耐心、细致、负责。阅卷时 “评分标准”有所放宽,答题要点 (1)中“白描”以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代之也可以得分。要点(2)不作要求。 【参考答案】(1)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 “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细致的工作态度。(2)用质朴的语言 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 2.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 【解析】“用意”大致等于写作意图,需要通过对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综合来把握。由“朱 砂、雄黄”引发的联想涉及国画史上的经典画家及其作品、古代传说中的人物,这些都属于 传统文化(故阅卷时把参考答案答题要点(1)修正为“点明药名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这些都能给人带来“亲切感”。“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则更多地反映了作者好奇 心得到满足的愉悦。展开联想本身就是一种丰富写作内容的手段,答出这一点自然可以得分, 至于答深化内容、开启下文等也有一定道理,亦酌情给分。 【参考答案】(1)点明药名与传统人物的联系。(2)表现“我”对中药的好奇心和亲近感。 (3)丰富文章的内容。 3.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得明白这“较多的笔墨”写了哪些内容。(首先)是甘甜之草;(再 加上)“我”与这甘草,是家门;(还)可以替代水果糖来享受甜味;(就这样),我嚼着 甘草成长,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明乎此,方可揣摩作者的意图。 作者甘典江自己对此题也作了解答,他说“在某种意义上,甘草成了我童年最难以忘怀的味 道及意象”,似比参考答案(3)、(4)点的概括更有文学味。 【参考答案】(1)“我”的姓氏关联着甘草,与甘草有渊源。(2)”我“嚼着甘草长大, 对甘草有特殊的感情。(3)甘草具有甜味,是处于那个年代的“我”充实、幸福的写照。 (4)甘草使我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解析】“赏析”是在“理解”基础上作进一步鉴赏分析,两者能力层次有高下,但解题的 基本路数还是一致的,都应该涉及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法。画线句采用了排比、比喻(或类比) 的修辞手段,具有艺术感染力。表达的内容一个从“面”上讲,万物都可入药;一个从“点” 上强调“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这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是泛指,假如理解为母亲和 我也通。阅卷时把答题要点的(2)(3)两点合在一起评分。 【参考答案】(1)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2)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 了中药的含义。(3)点明了万物皆有其性、各有各用的道理。(4)用灵芝设喻,把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 5.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突出了命题人对作者、文本和读者三维中读者这一维的 重视,但读者也得尊重作者和文本,这三者是可以统一的。具体到这一题,你对这句话的任 何理解(从理论上说,你的理解是可以无限的)都得从原文的内容出发。“母亲就是我人生 一味无价的中药”,在作者眼里,母爱跟中药是一体的,都能“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 世间的种种伤害”,为此,他感念母亲的恩德。这句话出现在文末,出现这个位置的语句在 全文会起什么作用?对此也应该有所考虑。阅卷时答题要点(2)(3)合在一起评。 【参考答案】(1)母亲这味“中药”,为“我”抵御世间的伤害。(2)如同中药的药理, 母亲的爱与美德,慰藉“我”的心灵,成为“我”无价的精神财富。(3)形象地表达我对 母亲的真挚感情。(4)呼应标题,深化题旨。 八、1. AD. 2. ①“世人”妄评两位演奏家演技的高低;②“传媒”对世人的各种评论推波助 澜;③ “别人”嫉恨两位演奏家合奏的珠联璧合;④ “世人”将悲剧归罪于活着的演奏家。. 3 .【要点】 ① 惋惜双琴一毁一废;② 同情两位演奏家一死一疯;③ 哀叹美好的 事物被世人的“古怪心理”埋灭;④悲悯世人毁坏了美好事物而始终不自知。 九、1.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 【答案】(1)思路:顺叙。(2)好处:内容:①按时间依次写了古村人们一天的生活,② 强调了古村人们按部就班,不慌不忙,完全符合自然地悠悠节奏,③表达了平凡比非平凡可 能更有价值,上帝或者说,平凡乃是非平凡的极限的主题。结构:④点题。 2.如何理解文中画线部分的含意? 解析:理解句子需要理解形象和抽象的句子。本句兼有形象和抽象,需要抽象词语“这一动 作”在语境中具体含义“斧头上下挥动,从高过头顶的地方,借取了这一高度上的自然能量, 猛烈地越过空间”,理解“这一被压缩了的短暂时间”这一比喻,理解“舜的以前或舜的以 后”这一借代、对比,“从未改变”在语境中具体含义。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 3.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 【答案】提示:①口语化;②多用短句;③整散结合;④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 【解析】语言特点从字、词、句、篇考虑,考虑语言艺术特色和风格。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 D(鉴赏 评价) 4.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答案:提示:对按部就班又日日常新的生活的赞颂向往;对清淡、恬淡、恬静的基本秩序的 赞颂,对城市生活的批判;完全符合自然的悠悠节奏的赞颂,对平凡比非平凡可能更有价值 的领悟。 解析:归结文章每部分包含的情感,注意最后一段。 十、1.根据全文概况“柴禾”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本题考查形象的含义、理解文章的能力。“柴禾”形象在文中的含义是丰富的,有 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首先要弄清本文采用了象征手法,以“柴禾”来象征家力; 其次要找出“物”与人的联系点,比如“柴禾”是生活物资,家的一部分。在其背后隐涵着 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寄托。 答案示例:生活物资,家力象征,家的一部分,传统生活方式,精神寄托。 2.第 3 自然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概括内容的能力,以及表达效果。首先要弄清本文第 3 自然段 主要叙述了的内容,然后在思考在全文中的作用。因为文章中间,故考虑呼应、铺垫等方面 作用。 答案示例:内容:主要叙述了我家柴垛积累过程。作用:通过叙述父子兄弟辛勤积累柴垛的 过程,赋予柴垛物质以外的意义,既承接上文“柴垛是家力的象征”,又与后文“我们在心 里需要他们”呼应,并为柴火在今后的生活中的巨大变化做铺垫。 3.第 6 自然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解 析】本题考查鉴赏句子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运用鉴赏的能力。该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 辞手法,极富情感的三个细节描写,层层渲染,再现再现柴火被冷落忽视的过程,在这个过 程中有我的感情变化和感受。 答案示例: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火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 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火朽去过程中我始终在场又始终 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 4.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属探究能力考查。本 体是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从形象、主题和结构等角度来谈理由。答题时要联系全文, 不要断章取义。应从形式和内容上去探究,立足文本,谈出理由较难。 答案示例:重在些柴火。因为柴火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柴火在今昔生活中的巨大变化是文 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柴火的描写表达出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对细微生命的关注。 重在写人。虽然写人的篇幅不多,但写柴火的目得是为了写人,对柴火的生命过程 的关注就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注。文章由物及人,卒章显志,凸显了对人的生命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