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00 KB
  • 2021-06-07 发布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2月)语文试题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平罗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 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含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教”(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的角度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 “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踢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以柳写景。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以柳喻情。自汉代以来,“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惜别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的首联“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的处境相合,故“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中“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不断追寻。‎ 以柳喻人。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中“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眘虚《阙题》中“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柳”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出现。‎ B. 在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柳被误称作杨柳,但这并未影响诗意的准确表达。‎ C. 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被陚予多种意蕴,用以摹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 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和家园的思念,是因为“柳”与“留”谐音。‎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杨柳”与“柳”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 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C.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这不仅增强了说服力,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 文中引用许浑“蒹葭杨柳似汀洲”的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思乡的意象内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可知,把“杨柳”解释为两种树的合称确有不妥之处。‎ B. 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并无确切的依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皆指柳的证据。‎ C. 无论是许浑、冯延巳,还是刘禹锡、白居易,都有写柳的诗句,可见柳意象在古诗词中广泛存在。‎ D. 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归隐后种柳并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 ‎【答案】1. C 2. B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 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最具代表性的意象”错误,原文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可知“柳”只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之一。‎ B项,“柳被误称作杨柳”错误,根据第二段原文“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可知在古典诗词中,“杨柳”指的就是柳。‎ D项,强加因果,根据原文“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可知古人常借“柳”表达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古代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常被看作故乡的象征,而不是因为“柳”与“留”谐音。‎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B项有两处错误,一是“按时间先后顺序”错误,本文并非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展开论述的,而是按照逻辑顺序展开论述的;二是“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错误,本文主要是分析古典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寓意,而不是阐述“发展的历史轨迹”。‎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项,“并无确切的依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皆指柳的证据”错误。原文说的是“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要想毁了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吧!”当问到网络对孩子的影响时,郑州市民张钊既生气又无奈。张钊的儿子正在读小学六年级,今年是“小升初”的关键年,但孩子对网络的沉迷令张钊十分忧心。‎ ‎“有时孩子玩在兴头上连吃饭、睡觉都给忘了,现在只好把家里的手机、平板电脑密码全都换掉,但这样也不行,孩子会给你讲条件,看两小时的书要玩半小时的游戏。”张钊很无奈,玩手机成了孩子学习的唯一动力,成绩却直线下降。‎ 除了荒废学业,沉迷网络影响孩子身心健康,也是家长忧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近太沉迷手游了,感觉要废了。”“我宅了几天一直玩手机感觉快瞎了。”“我也是,而且熬夜玩得脸色差。”“我手指打出了一个泡,现在都要贴创可……”网上流传的一些沉迷网络后果的说法,虽有些夸张,但却反映了现实问题:过度沉迷网络会对青少年身心发育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摘自新华社《青少年过度沉迷网络观察:网络旋涡魅力多大?》‎ 材料二:‎ 中国网民年龄结构 材料三:‎ 日本的教育部门围绕中小学生的网瘾问题根据不同程度主要采取两类措施:第一类作为预防性手段在学校召开预防网瘾的讲座、演讲以及公开课等。由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团队,让学生、监护人、教师等都参与其中。一些学校在寒暑假时还以网瘾为主题让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提高自主预防认识和能力。除学校内的活动外,日本国家电视台NHK还专门制作了很多与网瘾相关的电视节目,其中也包括中国、韩国等国家在应对该问题时的对策等内容。除电视外,国家级报纸、杂志以及普通出版物、DVD等也向社会宣传网瘾的毒害,从而进行预防。第二类是面向已经网络成瘾的学生。如果程度尚轻一般采取集中野营的方式规范生活习惯、增加体能训练,丰富活动内容,从而让学生规避网络的过度使用。而对于网瘾严重的学生则采取住院治疗,由国家级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员进行干涉治疗。‎ 摘自全球华语广播网 材料四:‎ 为了解决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近年来,国家多次出台规定。去年底印发的《关于严格规范网络游戏市场管理的意见》,对网络游戏违法违规行为和不良内容进行集中整治;前不久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重拳整治网络空间秩序规范青少年网络使用,体现了管理部门的决心。‎ 但就目前来看,面对屡见不鲜的诱导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不断发展的互联网产品形态,监管的提升仍然有较大空间。如何建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体制机制?如何加强对网络游戏视频等产品的监管审核?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把好防范网络沉迷的关口?这些需要相关部门抓紧论证、出台切:实可行的办法。‎ 摘自《人民日报·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刻不容缓》‎ ‎4. 下列各项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郑州市民张钊的例子,证明网络会对当今社会青少年的身心发育产生不可估量影响。‎ B. 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中国网民人口越来越多,每个年龄阶段网民人口占比有增加。‎ C. 我国网民以青少年、青年和中年群体为主,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 D. 日本采取的集中野营的方式,可以规范生活习惯、增加体能,有效治愈网络成瘾者。‎ ‎5. 下列对上述材料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A. 材料列举网上流传的一些沉迷网络后果的说法,虽有些夸张,但也反映了青少年对网络沉迷已有所觉悟。‎ B. 材料表明,随着相关部门加强对网络游戏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整治,网络游戏已经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C. 日本经验告诉我们,由国家级研究机构专业人员进行干涉,就可以提高学生自主预防网瘾的认识和能力。‎ D.‎ ‎ 从材料看,青少年网络沉迷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更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6. 综合四则材料,就我国如何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提几点建议。‎ ‎【答案】4. C 5. D ‎ ‎6. ①家长要加强监督,防止孩子沉迷网络;②国家加强行业监管,规范网络游戏市场;③教育部门要正确引导青少年行,提高青少年预防认识和能力;④加强舆论宣传,协调各个部门,防范青少年网络沉迷。‎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考生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在文中找出与选项相关的句子,结合文意和自己的认知作出判断。本题A项,“郑州市民张钊的例子,证明网络会对当今社会青少年的身心发育产生不可估量影响”曲解文意,材料一中原文表述为“过度沉迷网络会对青少年身心发育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选项中缺少限定性条件“过度沉迷”;B项,“每个年龄阶段网民人口占比有增加”,不合题意,根据材料二图表信息可知10-19岁、20-29岁、60岁及以上均减少,并非“每个阶段”都增加;D项,“日本采取的集中野营的方式,可以规范生活习惯、增加体能,有效治愈网络成瘾者”,不合文意,材料三中表述为“如果程度尚轻一般采取集中野营的方式规范生活习惯、增加体能训练,丰富活动内容,从而让学生规避网络的过度使用”,强调的是“程度尚轻”,并不能治愈“所有”网络成瘾者。故本题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按照题目要求,如本题“下列对上述材料分析合理的一项是”,然后根据文本和自己的认知对应选项分析。本题A项,“材料列举网上流传的一些沉迷网络后果的说法,虽有些夸张,但也反映了青少年对网络沉迷已有所觉悟”不合文意,三则材料均未涉及“已有所觉悟”;B项,“网络游戏已经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 无中生有,材料四中“为了解决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近年来,国家多次出台规定。去年底印发的《关于严格规范网络游戏市场管理的意见》,对网络游戏违法违规行为和不良内容进行集中整治;前不久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重拳整治网络空间秩序规范青少年网络使用,体现了管理部门的决心”,这些句子说明国家出重拳正在治理网络游戏,并不能证明“已经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C项,“由国家级研究机构专业人员进行干涉,就可以提高学生自主预防网瘾的认识和能力”,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三中只有“而对于网瘾严重的学生则采取住院治疗,由国家级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员进行干涉治疗”这样的表述,文章只强调过程,不涉及结果。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探究性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如“综合四则材料,就我国如何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提几点建议”,然后阅读全文,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概括答案要点,分条作答。材料一写的是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现状和家长的担忧,可以建议为“家长要加强监督,防止孩子沉迷网络”;材料三写的是“日本的教育部门围绕中小学生的网瘾问题根据不同程度主要采取两类措施”,可以借鉴经验,概括为“教育部门要正确引导青少年行为,提高青少年预防认识和能力”;材料四为了解决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近年来,国家多次出台规定,可概括为“国家加强行业监管,规范网络游戏市场”;综合全文,网络监管协调各个部门,各方面积极参与,全社会行动。‎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时最关键的是在找出答题区间后,将文本内容同选项内容表述进行认真而仔细的比较,注意出题者经常设置的各种陷阱,比如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等。选择题用好“比对法”;解答主观题,考生需通读所有材料,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流浪汉 候发山 父亲去世后,小康就正式接管了店铺。店面不大,经营的不是金银珠宝,而是相机。这些家伙,也贼值钱,好的,也是成千上万,甚至十几万,不亚于一台小汽车。‎ 小康每天早上来到店门口,总能看到一个流浪汉蜷曲在店外边。他的年龄在六十岁左右,胳膊腿健全,不残疾,长长的头发像是被糨子给糊住了,一绺一绺的,脸上黑一块紫一块的,好似被紫外线灼伤了的藏族同胞,身上的衣服长一片短一截的,类似时下流行的混搭,自打套在身上怕是没脱下洗过,已经看不清本来的色彩……眼下是秋天,他却穿着羽绒服,还是女式的。走近了,还能闻到他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刺鼻的味道。这个流浪汉也不傻,只要看见小康来,就知趣地走开了,走得远远的,一整天都不见他的踪影。‎ 难道这个流浪汉打算伺机偷盗?想到这里,小康着急了。然而,媳妇正在坐月子,母亲又有病,他白天不在家,晚上总不能守在店里不回去啊?父亲活着的时候,也不是常常住在店里。有几个晚上,小康不放心,悄悄来到店铺门口,每次都是看到流浪汉睡在门口,没有什么反常的行为。但老话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虽然不能排除怀疑,还是把他撵走的好,免得夜长梦多。‎ 这天早上,小康来到时,流浪汉还在门口酣睡。小康也不理会,越过流浪汉,悄悄打开门,扫地时故意把尘土往他身上扫。即便这样,流浪汉还没有醒,小康就用扫帚去撩拨流浪汉的脸,他这才醒过来,讪讪着走开了。小康挥舞着扫帚,捂着嘴朝他叫道:“滚!滚得远远的。”‎ 小康以为,他这一下,流浪汉肯定会流浪到别处了。第二天清晨,远远地,小康就看见那个流浪汉还在店铺门口,靠着防盗门,半躺半坐,优哉游哉的,好像自己是店老板。小康气不打一处来,走到跟前,抬脚去踢他,同时把手里半瓶矿泉水泼到他身上,一边怒吼着:“滚!滚!滚!”那架势,仿佛他跟流浪汉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 流浪汉诧异地看着小康,不明白他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 ‎“看什么看?你聋吗?滚!”小康把矿泉水瓶子朝流浪汉摔去。流浪汉下意识地躲了一下,走了。‎ 此后,小康再没见到过那个流浪汉。‎ 大约过了半个月,小康的店铺被盗了,丢了五部高档相机,每台都在一万元以上。‎ 小康的脑海里立马出现了那个流浪汉的影子,他断定是流浪汉在报复。当警察赶到后,小康就说出了自己的怀疑。‎ 怀疑归怀疑,警察要的是证据。幸亏店铺对面有家面包房,人家在外面装了两个摄像头,有一个刚好照到小康的店门口。‎ 警察打开监控,根据监控拍到的画面,短短时间内便抓获了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交代,他早就盯上了小康家的相机专卖店,因为流浪汉的缘故,才一直没有下手。‎ 面包房的监控录像证明了犯罪嫌疑人所言不虚。小康一边看监控一边泪流不止:小偷光顾那几次,每次来都是因为流浪汉睡在门口,他才没有得逞。有一个晚上,月黑风急,昏黄的路灯像是睁着惺忪睡眼的醉汉,街上少有行人。那个小偷又鬼鬼祟祟地出现了,拿着刀子威逼流浪汉离开。流浪汉头一低,不管不顾朝小偷身上撞去。不怕人横,就怕人不要命,这话不错。见此情形,小偷转身逃了……‎ 流浪汉为什么要这么做?‎ 面包房老板的话让小康如梦初醒:小康的父亲在世时,时常买面包给流浪汉!小康转遍了大街小巷的旮旯角落,没有找到那个流浪汉。‎ ‎“大叔,您在哪儿呢?”店里清闲的时候,小康常常盯着门口自言自语。‎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16期,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对流浪汉外貌的描写,有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为下文刻画流浪汉与小偷对抗、保护小康店铺的高大形象作了铺垫。‎ B. 小说写小康多次朝流浪汉发火,既凸显了小康对流浪汉的猜疑和冷漠,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 小说写小康的父亲时运用正面描写,他虽然没有出场,却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为小说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D. 作者善于设置悬念,环环相扣,直到小说结尾才抖开包袱,使真相大白,实在是匠心独运。‎ ‎8. 小说中的流浪汉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以小康的自言自语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衣着邋遢,生活落魄。流浪汉长长的头发长时间不洗,身上的衣服长一片短一截的,已经看不清本来的色彩,秋天穿着的羽绒服是女式的;生活上也常靠别人救济。②知恩图报。小康的父亲常给流浪汉买面包,流浪汉便怀着感恩之心为小康守护店铺;ƒ宽容隐忍。他在面对小康恶语相加、粗暴无礼时,选择默默离开。 ‎ ‎9. ①丰富了人物形象。小康对流浪汉态度的巨大变化,由猜疑误解,到主动去寻找,去思念,表现出小康灵魂深处的善的觉醒,从而使小康的形象富于变化,更加丰满。②深化文章的主旨。结尾处小康的自言自语,让读者感受到流浪汉不惧险恶、知恩图报的美好品德对小康心灵的感化作用,使小说意蕴更为丰厚深沉。③在结构上与文章开头相照应。小康对大叔的呼唤,是他人性的回归。说明在内心深处,他真正继承了父亲生意“慈悲为怀”的经营理念,在真正意义上“接管了店铺”。‎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要求找出“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C项,“小说写小康的父亲时运用正面描写”解读错误,描写小康的父亲应为“侧面描写”。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来说,要理清故事情节,抓住了故事情节就抓住了分析人物的突破点;要分析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通过典型环境可以揭露人物的典型形象;要分析小说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都是用来表现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要分析小说中各类人物之间的联系,作者常常会刻画一些次要人物以突出人物的形象。此外,还要注意人物形象的衣着、外貌、神态等外在形象。本题要求简要分析小说中的流浪汉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首先他的外在形象,“长长的头发像是被糨子给糊住了,一绺一绺的”“身上的衣服长一片短一截的,类似时下流行的混搭,自打套在身上怕是没脱下洗过,已经看不清本来的色彩”“眼下是秋天,他却穿着羽绒服,还是女式的”“走近了,还能闻到他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刺鼻的味道”,说明他衣着邋遢,穷困潦倒,生活落魄;其次内在形象,“小康的父亲在世时,时常买面包给流浪汉”“那个小偷┄拿着刀子威逼流浪汉离开。流浪汉头一低,不管不顾朝小偷身上撞去。┄小偷转身逃了”说明流浪汉知恩图报;“小康就用扫帚去撩拨流浪汉的脸,他这才醒过来,讪讪着走开了”“流浪汉诧异地看着小康,┄┄小康把矿泉水瓶子朝流浪汉摔去。流浪汉下意识地躲了一下,走了”,说明流浪汉隐忍宽容。把以上材料概括整理,分条作答即可。‎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情节作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小说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本题要求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以小康的自言自语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本题主要从人物形象塑造、主题和小说结构方面考虑。首先从主题方面,救结尾处小康的自言自语是小康人性回归的表现,侧面表明流浪汉知恩图报、不惧危险的美好品质对小康的感化,深化了小说主题;从人物形象方面,救结尾处小康的自言自语表明小康对流浪汉态度由猜疑误解,到主动去寻找,去思念,发生巨大转变,在转变中表现小康人性中善念增强,让人物形象更立体,丰富了人物形象;从结构来看,小康的自言自语呼应小说开头,表明他真正理解了父亲“慈悲为怀”的经营理念,真正意义上接管了店铺,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①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②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③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注]①兴圣皇帝:即西凉武昭王李暠,唐玄宗二年追谥。②有道:唐时选举科目之一。③颒:huì,洒。‎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 B. 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 C. 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 D. 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之后取字,二者常有某种联系,人们常称呼字以表示礼貌。‎ B. 诗书,文中指诗作和书法。文中的“通诗书”指李白善于写诗,书法亦有较深的造诣。‎ C. 天宝,唐玄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 D. 赦,指减轻或免除刑罚。新皇帝登基或者皇宫有重大喜庆时,通常会赦免一批罪犯。‎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白受到赞赏。苏颋为益州长史时,看到李白,认为他是不同一般的人;李白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感叹说:“您是天上被贬下人间的仙人啊。”‎ B. 李白慷慨豪爽。他爱好纵横术数,学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客居任城时,同孔巢父等五人居于徂徕山,整天酣饮,当时号称“竹溪六逸”。‎ C. 李白放荡不羁。他陪玄宗饮酒,喝醉了,让高力士替他脱鞋;他曾借着月色与崔宗之乘船从采石至金陵,身上穿着皇帝所赐宫锦袍,坐在船中,旁若无人。‎ D. 李白才华横溢。李白与玄宗在沉香亭饮酒,玄宗心中突然有些感慨,想要李白替他写歌词,李白酒醉稍醒后,下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意精旨切,不留余思。‎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 ‎(2)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答案】10. B 11. B 12. D ‎ ‎13. (1)他的祖先在隋朝末年因为犯罪被流放到西域神龙初年(他的祖辈)从西域逃回来客居于巴西郡。‎ ‎(2)高力士一向高贵,以替李白脱鞋为耻辱,(于是)指摘李白诗中的毛病来激怒杨贵妃。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就阻止。‎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根据前后文,“璘”和“白”分别指“永王璘”和“李白”,在句子中式两个主语。所以后面应该有对应的谓语和宾语,分别是“起兵”“逃还彭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由此可判断B项正确。原文标点: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数免。故选B。‎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此题B句中诗书,在古时一般指《诗经》和《尚书》,也可泛指书籍,只在特殊情况下指诗作和书法。在本文中,“通诗书”指通读诗书,故“书”不指书法。故选B。‎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李白与玄宗在沉香亭饮酒”错,根据原文,李白此时没有和玄宗一起饮酒,他是在宫外喝酒。故选D。‎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先”祖先;“以”因为;“徙”流放;“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这句既是省略句,“以罪徙(于)西域”,又是被动句,“被流放”;“遁”逃走;“客”名词作动词,客居。“客巴西”是省略句“客(于)巴西”。第二句得分点:“素”向来、一向;“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摘”指摘;“官”名词作动词,让……做官;“沮止”阻止、遏止。‎ ‎【点睛】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李白,宇太白,是兴是皇第九代孙。他的祖先在隋朝木年因为犯罪被流放到西城,神龙初年,(他的祖辈)从西城逸回来,客居于巴西郡(在今四川)。李白出生的时候,他母亲梦见太白星,因此给他取字叫太白。十岁时,就通读诗书。及至长大成人,隐居于岷山,当时所在州郡凭有道科举荐他,可是他没有应举。苏顺为盛州(今四:川成都)长史时,看见李白,认为是不同一般的人。(苏顺)说:“这个青年天生才智超群,如果再稍加努力学习,便可以同司马相如相比。”然而李白爱好纵積术数,学击剑,想当个游使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李白又客居任城(今山东济宁),同孔果父、韩准、装政、张叔明、陶河居于徂徕山,整天沉醉于酣饮之中,当时号称“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和吴筠关系好,吴筠被召入京,因此李白也到了长安。李白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感叹说:“您是天上被贬下人间的仙人啊,”在玄宗面前说起李白,玄宗就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谈论当代的大事.李白于是献上一篇赋颂。玄宗皇帝赐李白吃的东西,并且亲自为他调羹汤,下诏命他为翰林供奉,李白还是和酒徒在街市中醉酒。玄宗皇帝坐在沉香亭,心中突然有些感慨,想要李白替他写歌词,于是召李白入宫。但是李白已经醉倒,左右侍从用水洒他的脸,酒醉稍醒,拿笔给他,下笔盛文,词章婉转华丽,意精旨切,不留余思。玄宗爱惜他的才华,好几次设宴召见他。李白曾陪玄宗皇帝饮酒,醉了,让高力士替他脱鞋。高力士一向高贵,以替李白脫鞋为耻幕,(于是)指摘李白诗中的毛病来激怒杨贵妃。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就阻止。李白自己知道不被玄宗的亲近所容思,愈加不自律放荡不羁,和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选被称为“酒中入仙人”。李白恳切请求引退还居山林,玄宗皇帝也就赏赐金锦放他回去。李白浮游漂泊于四方,曾借着月色,与崔宗之乘船从采石至金陵,身上穿着皇帝所赐宫锦袍,坐在船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超兵遗反,李白辗转于宿松和匡庐之阔。永王李璘聘请他到幕下当僚位。永王李瑞起兵,他即逸回彭泽,永王失败了,李白按照罪行应当被处新。当初,李白游并州,见过郭子仪,李白把郭子仅当作奇特的人。当时郭子仪犯法,李白救了他,他才免受到处罚。这个时候(李白当诛时)郭子仅愿解除官职来为李白赎罪,于是朝廷下诏把李白长期流放到夜郎。恰逢大赦,又回到寻阳。‎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首联“尽”、“迥”、“开”写出了渺远辽阔的景色,用对比的手法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 B. “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C.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D.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用意仍在写楼高。‎ ‎15. 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诗中,哪两个字比较生动形象?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14. A 15. “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A项,“用对比的手法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错误。使用衬托手法。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诗眼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诗中,哪两个字比较生动形象?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需要明确用的形象生动的字,然后理解字的意思,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情感等。“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看见大雁南飞引走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句中的“引”“衔”二字,并不是客观景物的实写,而是写诗人此时此景之下的主观感受。这两句是全诗诗眼的所在,写得精彩传神。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赋予雁子、高山以人的情感,生动地表现作者内心激动、喜悦、愉快之情。这是李白流放途中遇赦时所作,由于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拟人手法,把登岳阳楼所见景色写得生动活泼,诗意盎然,流露 出无限喜悦之情。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作者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情感,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 ‎(4)《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 ‎【答案】 (1). 地崩山摧壮士死 (2).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4). 使我不得开心颜 (5). 沧海月明珠有泪 (6). 蓝田日暖玉生烟 (7). 女娲炼石补天处 (8). 石破天惊逗秋雨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摧”“钩”“事”“沧”“炼”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向王洛宾告别的灵堂里,没有低沉的哀乐,回响在那里的是一曲__________的《在那遥远的地方》。王洛宾改编的第一首维吾尔族民歌是《达坂城的姑娘》。1939年,王洛宾在兰州遇见一位维吾尔族司机,从他嘴里听到一首很新鲜的曲调,便上前和他攀谈。司机说,开车跑长途,为了不打瞌睡,自己就瞎编乱唱,反正戈壁滩上除了石头没有人会笑话他。王洛宾说:“你就把我当成戈壁滩上的石头吧,想怎么唱就怎么唱。”果然,司机__________地唱了起来。王洛宾一边跟着哼唱,一边快速记谱,“新疆有个达坂城,姑娘长得美……”( ‎ ‎ )。那时候,他还没到过新疆,更没见过达坂城的姑娘。他就凭借自己的想象,填写了生动、调皮的歌词,从此,这首歌像插上了翅膀,__________。‎ 王洛宾的歌,是民歌,又不像民歌。他已把民间歌曲和艺术歌曲,融合到一种__________的境界。他的歌之所以久唱不衰的原因,是因为他将自己真正融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唱出了他们最真、最美的心声。‎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脍炙人口 油然而生 不翼而飞 浑然一体 B. 口碑载道 情不自禁 不胫而走 浑然天成 C. 口碑载道 油然而生 不翼而飞 浑然天成 D. 脍炙人口 情不自禁 不胫而走 浑然一体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王洛宾在这些原始乐句中筛选、提炼,编成了一首简洁、流畅的曲谱 B. 王洛宾在这些原始乐句中提炼、筛选,编成了一首简洁、流畅的曲谱 C. 一首简洁、流畅的曲谱就是王洛宾从这些原始的乐句里筛选、提炼出来的 D. 经王洛宾的筛选、提炼,一首简洁、流畅的乐谱从这些原始的乐句中产生了 ‎19.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的歌之所以久唱不衰,原因是他将自己真正融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唱出了他们最真、最美的心声造成的。‎ B. 他的歌之所以久唱不衰,原因在于他将自己真正融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唱出了他们最真、最美的心声。‎ C. 他的歌之所以久唱不衰,原因在于他自己将真正融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唱出了他们最真、最美的心声。‎ D. 他的歌之所以久唱不衰,原因在于他将自己真正走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唱出了他们最真、最美的心声。‎ ‎【答案】17. D 18. A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本题第1空,脍炙人口:脍和炙都是美味的食品,比喻好的诗文作品为人们赞美和传诵。口碑载道:比喻群众口头称颂像文字刻在碑上一样。这里形容的是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的传唱度广,并不是形容群众口头称颂,所以用“脍炙人口”更贴切。第2空,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情不自禁:意思是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这里形容司机随性地开口唱歌,并不是形容感情激动,所以用“油然而生”更贴切。第3空,不胫而走:形容没有腿却能跑,多指消息无声地散播。不翼而飞: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这里形容的是歌曲流行,不是形容东西不见了,所以用“不胫而走”更贴切。第4空,浑然一体:多指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这里形容民间歌曲和艺术歌曲融合成的整体境界,所以用“浑然一体”更贴亲切。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本题中“王洛宾一边跟着哼唱,一边快速记谱……( )。那时候,他还没到过新疆,更没见过达坂城的姑娘”,这句话的主语是王洛宾,因此,中间补写的句子也应该以王洛宾为主语,由此排除C项和D项。“筛选”“提炼”两个词语,根据递进关系,“从原始乐句中”只能先进行筛选,再对剩下的进行提炼,由此排除B项。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A项,“原因是”和“造成的”杂糅;结构混乱;‎ C项,“他自己将真正融入了”语序不当;‎ D项,“他将自己真正走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中”,结构混乱;‎ 故选B。‎ ‎20.对其中使用的修辞方法作出判断全正确的一项( )‎ ‎①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夸张)‎ ‎②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比喻)‎ ‎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对比)‎ ‎④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对偶)‎ ‎⑤太乙近天都,连天到海隅。(比喻)‎ ‎⑥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④⑤ D. ①⑤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判断所用的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①“人世间一切快乐的事都像做了一个美梦,一下子像水一般流失了”,运用比喻修辞。⑤“太乙高峰邻近天都,山脉延绵,伸向那海天相接之处”运用夸张手法。‎ 故选B。‎ ‎2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烟涛微茫信难求 确实,实在 夜深还过女墙来 城上凹凸形的矮墙 B.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迫近 渌水荡漾清猿啼 清澈 C. 可以横绝峨眉巅 横渡,穿越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农历每月十五日 D. 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起来 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任命,授予官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D项,“拔”,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在此意为“超出、超过”。‎ 故选D。‎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22.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小明同学对老师说:“可能是一时疏忽,您的稿子有几个不大通畅的语句,我斗胆作了斧正。”‎ B. 小明同学在草拟“失物启事”,他写道:“昨天我在教室丢失了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如有拾获,请从速交还。”‎ C. 王老师捧着一幅字画凑到李老师跟前:“区区草字,不成敬意,请您笑纳。”“如此盛情,却之不恭,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李老师脸上堆满了笑容。‎ D. 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主持人说:“最后,感谢嘉宾和我们一起度过了这段欢乐的时光,也祝贺他荣幸地加入我们综艺之友俱乐部!”‎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句”,然后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斧正”,是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词,句中说自己修改老师的稿子,使用不当。B项,“请从速交还”不当,语气过于生硬。D项,“荣幸”是谦辞,指荣耀而幸运。一般是表现自己谦虚的意思。句中说对方,不当。C项,“笑纳”,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礼物。使用正确。故选C项。‎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四、作文:60分 ‎23.下图是某校主题活动的宣传画,它带给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要求:1、文体为记叙文,题目自拟。2、写出真情实感,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感谢一路有你 十五六岁常被人们称为人生的“花季”和“雨季”,因为这个年岁是最多梦最多彩最多回味的,因此,年少的我不敢说青春是什么,我只能说青春像什么。青春就像放飞的风筝,总认为挣断了线才会自由,当有一天线断了被风吹来吹去的时候,才发现有线的时候才是自由。‎ 人生路漫漫,有太多任性、太多失落、太多惊喜……感谢有你一路陪伴,一起承担,共同分享。不知不觉你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欢喜忧愁,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你!‎ 无忧童年有你伴。‎ 记得,那时,每一个临近夜晚的黄昏,淡淡地夕阳斜射在外婆屋后的小山丘,两道瘦小的身影嬉笑追逐,或是静静地相依在一起,任风儿撩拨发丝,面带微笑,憧憬美好的未来,在夕阳的余辉下被拉得老长老长,她们是沉醉了,在这唯美的情境不可自拔了。她们忘记了晚归父母的责骂;忘记了因赛跑而跌倒时痛苦的呻吟;忘记了因捉萤火虫深陷黑暗的迷茫与恐惧……那时很美,我们在黄昏下伸出的细嫩的手指打勾勾一起许下天真的誓言:“我们永远是朋友!”‎ 个中忧伤有你解。‎ 黑色的雕花路灯立在空荡荡的路旁,白色惨淡的灯光映得人行道愈发凄凄,这样的夜晚,连身子都不由自主地透着凉。静静地走在人行道上,周围一个人影也没有,安静得让人悚然,我心里打着小鼓,但依旧强打着精神一遍一遍告诉自己:“别害怕,别害怕……”可是越是这样我越是害怕,我害怕周围无尽的黑暗,那盏盏路灯丝毫不起作用,却越发让我想起恐怖片里的吸血鬼,我越想越害怕,我猛地蹲下来把头狠狠地埋进手臂里,我不想想,可越是这样越是浮想联翩,越是害怕,眼泪不可控制地啪嗒啪嗒,像断了线的珠子,我浑身战栗……‎ 一双温暖的手轻抚我的肩,这样刚刚好的力度,这样轻柔的方式,我知道是你,我像受惊的羔羊扑进你的怀中,抱紧你,你耐心地安慰我,一如既往地,让我内心如此踏实、宁静。我仿佛看到无尽的黑暗正在后退、消失,被光亮驱赶尽尽,我知道那是你,你就是我心中最美的太阳。‎ 感谢一路有你,有你的陪伴我的童年充满了欢笑;有你陪伴我的生活都是阳光;有你的陪伴我的生活更精彩!‎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本题为材料作文。材料为一幅宣传画。解答此类试题,看宣传画的标题。透过这个“画眼”可以洞察整幅画的主题。因此,把标题同宣传画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样就容易弄清宣传画的寓意所在。看宣传画的文字。宣传画为了表达其寓意,常常配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文字。因此,要认真思考这些文字中所隐含的观点,有时它会成为我们弄清寓意的金钥匙。‎ ‎【审题】这是某校主题活动的宣传画,需要抓住宣传画中的“致青春”“感恩有你,一路陪行”等关键内容。“致青春”,全名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意思是即将结束的青春时光给我们带来的无限缅怀,正因为青春是美好的,当时的我们身在其中并没有这样觉得,等挥霍过青春的时光过后,才发现它是多么的令人怀念。那些年岁里出现的人和事,才是青春的真正意义。结合中学生的特点分析,应该努力学习,好好生活。“感恩有你,一路陪行”,抓住“感恩”“陪行”分析,中学时期,有老师、同学、亲人……的陪伴,温暖着高中生的生活,使大家的生命才更精彩。对于这些陪伴,应该怀有感恩之心。‎ 参考立意:常怀感恩之心,珍惜青春;感谢一路有你,成就无悔青春;感恩生命中有你,使我的人生绚丽多彩;感谢你们的一路相行;感谢陪伴,让我们走过无悔青春;真正让人感动和感恩的,不是奋斗路上的风雨和风雨过后的彩虹,而是那一路同行的陪伴等。‎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确定标题《感谢一路上有你陪伴》。开头可以用一些物件引起自己的回忆,如“泛黄的相册上,有她清秀的脸庞,眼睛里闪烁着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勾起了我对她的记忆……”等。然后写一些敢于陪伴的事例,如母亲为参加中考的儿子买治慌张的药遭到拒绝,以及送儿子上学却累得睡着等事件,写了母亲对儿子的关怀备至,以及我对母亲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然后写自己的感悟,呼应开头,如“我想,就算我的人生舞台下一个人也没有,妈妈也会是那个为我鼓掌加油到最后的人,对吗?妈妈,感谢一路上有你的陪伴”。‎ ‎【素材】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 干涸的大地感谢小雨,用雨水滋润了它;单调的纸张感谢画笔,用颜色给它添加了魅力;小鸟感谢天空,用伟大的胸怀给了它自由翱翔;我感谢你一路陪我走过——妈妈。‎ 金乌西坠,昏黄了无数旧时光的你,含笑落寞,彼岸有灿烂的烟花,你在阑珊处蓦然回首,牵住我的袖,馨香一路。‎ 阡陌百转,时刻流逝,有你的笑,昏黄了一页又一页古老而温柔,广袤的夜,茶香墨香氤氲不熄,是你伴我一路啊,精心裁过时光的边角,是你牵了我的袖,领我在落寞迷茫中追寻光明与智慧,于是你笑,隐在一页又一页的涓涓里,生生不息。‎ 父母之爱,是一支古老的藤,承载着岁月的眷恋和对往事的缠绵;父母之爱,是一片深情的海,描绘着春天最美的画卷,夏日里瑰丽的诗篇;父母之爱,是一条金丝带,让心相拥,让爱汇集。历史分不开,岁月剪不断,千年万年寻觅觅,天涯咫尺紧相连。‎ 感谢一路有你们相伴,正因你们,我不会孤单。生命因有你们而精彩,再次衷心地谢谢你们。‎ 在叶子上写下给我的推荐,一条条脉络,试着去解决,一切将会变好。你总是这样。对我而言,你是我生命中无法替代的一个主角。即使时刻的车轮转动了多少回,我也不会将你忘记,不能将你忘记。但是,你还记得我这个懵懂无知的小女孩吗?我想你永远不会忘记,正因我在你的年轮里看见了我的笑脸。无论时刻的车轮转动多少回,年轮中的记忆永远不会磨灭。是你的记忆,也是我的记忆,是一路有你的记忆。‎ 你是风,我是船,总有一天,我会乘风破浪,扬帆远航。谢谢你,我亲爱的妈妈,是你教会我怎么做人,教会我各种东西。‎ 日子一天天过去,世间万物都在变化。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个子长了,长相变了,声音更成熟了,就连我们的父母也在一天天的在变老。可是有一种感情一直陪伴着我们,只有一种人一直跟随着我们,这就是友情,这就是朋友。‎ 青春没有彩排,走的每一步都是现场直播。中学曾与同学们一起欣赏《我的青春谁做主》,那是一个家庭里三个表姐妹的青春故事,她们在同一时间完成成人礼,从梦想走进现实,触摸生活实质甚至残酷的一面。每人都发现自己要面对一个超高难度的命题,生活等着她们出洋相,可她们不服,不愤,不屈,不但要用智慧给出完美答案,还要翻越父母意志的高山阻挡,个性和理想是她们前往的彼岸。‎ 曾经浪费了多少美好时光,很人都在说“这个世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记忆中,读中学时自己是没有理想,没有前进目标的。有过很多理想但是最终都被现实所打破,不曾想过自己会来到这里读书,当然也曾敬仰过护士姐姐,也许是因为漂亮的护士服和燕尾帽吧!而如今自己也拥有了这些自己曾经所羡慕的物质,但现在不再是以前那种想法了,生命给于我们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最终在这里诞生了我的理想和梦想!‎ 很喜欢杨培安的《我相信》—“我相信我就是我,我相信明天,我相信青春没有地平线”我们守得住回忆,却守不住一直流逝的青春,青春不会是永久的,它容不得我们半点虚度,因为有些东西一旦错过了就不可能再回来了,就像打碎的镜子,无论怎样努力终究无法破镜重圆。青春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是让我们欣喜若狂的年华,十八岁的我青春在燃烧着,绽放着,我很惧怕体育,但是人生需要奔跑,我没有理由在原地,我们迈动青春的步伐,扬起青春的风帆,向伟大的青春脱帽,向尊敬的青春敬礼,我的青春我做主!‎ ‎【点睛】宣传画又名招贴画,是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绘画,通常指政治宣传画。广义包括文化活动的海报和商品广告等。一般带有醒目的、号召性的、激情的文字标题。其特点是形象醒目,主题突出,风格明快,富有感召力。宣传画一般都张贴或绘制在引人注目、行人集中的公共场所,通过直接面向群众、影响人心而及时地发挥社会作用。宣传画是中国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美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题,需要注意宣传画的主题“致青春”,抓住关键词“感恩”“陪行”分析立意。‎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