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6.01 KB
  • 2021-06-07 发布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22写作之议论文(讲)(含解析)

  • 3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 22 写作之议论文(讲) 讲目标 1.了解高考议论文写作考纲要求及常见题型。 2.熟练掌握高考议论文写作命题规律和写作技巧。 讲考点 ※考点一: 论 点 【高考典例】 1.【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 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 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问题中国”下的思考 长城、大熊猫、京剧,这是典型的中国符号,早在你的中国“游游攻略”之中;一带一路、美丽乡 村,这是“中国梦”的真实写照,早成为无可回避的“中国词语”;没有高铁、移动支付,怕你无法生活; 广场舞、中华美食,更会已俘获你的目光和味蕾。 相比之下,“空气污染”、“食品安全”、“共享单车”这三个词语,可能会更能吸引你的注意,它们看 起来似乎不那么“正面”,却是我最想与你沟通交流的。我想告诉你,同为青年的中国学生,是如何看待 “问题”中的中国。 “空气污染”,不用 pm2.5 的测量,你早就有过深度呼吸,你的中国攻略里不会有“至少带五副口 罩”的提醒吧。“食品安全”,可能你还不能一下感受出来,却能从中国报纸中发现这个常用词语。“舌尖 上的中国”会征服你的味蕾,但是,当你和我一样去消费的时候,这个词语就可能会给你带来惊扰。 如果说这两个词语会让你心生担忧和疑虑,那么“共享单车”则是喜忧参半的一个存在。“共享单车” 是被世人的“无德”玩得有些尴尬的新生事物。这个被你们评价为“新四大发明”之一的美好事物,在 现实中却展现出令人羞耻的一面:随意丢弃,私改“专享”,在破译密码上尽显“聪明”……有人说,它 是一款照妖镜,照射出某些人的丑陋。 当然,这份丑陋,并不因为现代中国“一带一路”的宏图尽展而改变,也不因为我们走在“美丽乡 村”“中国梦”的复兴之路上而消失,这都是当今中国“暗色”的一角,然而,它却是真实中国的一角, 更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角。 其实,“暗色”的存在并不能成为否定中国发展的理由,也不能成为“误读”中国的借口。为了消灭 “空气污染”,几代人把植树造林当成自己的事业;为保证“食品安全”,各类严打也不时见于报端;至 于表现在“共享单车”上的丑陋,有人已用“电子圈养”以及“用车信用”的方式,努力把丑陋变成原 本的美好。 我们中国作家丁玲有一篇《曼哈顿街头夜景》的文章,写了高楼耸立、街灯闪烁、车水马龙的曼哈 顿街景之后,把笔触投向一位曼哈顿街头乞者,丁玲说:“别了,曼哈顿,我实在无心在这里久留。”我 想,听我说了这三个词语后,你应该不会对中国报以冷眼,选择离开。毕竟,“暗色”词语的背后,更多 有光焰照人词语的存在,在美国如此,中国亦然。 “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要求从大处着眼,12 个“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 关键词”则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这样处理既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也利于将思 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如由“长城”“京 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由“中华 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 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另外,还可以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流行的“广场舞” 并置而观,将文化悠久的“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作勾连,也可以将古时的“长城” 与当下的“一带一路”相互对照……凡此种种,都可能写出上佳的文章。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 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 命题在引领价值观的同时,并不限制考生的想象力,相反,鼓励关键词搭配组合的创造性,为批判性思维 的发挥预留了很大空间。如由“美丽乡村”走笔于旧式城镇化的痼疾和“留住乡愁”的必要,从“大 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借“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论述过度追求 GDP 的危害 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 视前进中的矛盾,看到潜在的危机,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出谋划策, 添砖加瓦。 本题立意空间极其广阔,不仅考虑到了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考生,也考虑到了不同考生的写作优势。在 立意行文的过程中,使关键词形成有机的关联并不难;但要作出有新意、有创造性乃至意料之外又情 理之中的关键词组合,并能由此写好文章则又不那么容易。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E。 【名师点睛】紧扣材料:只要能“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且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选对文体: 论述类、叙述类乃至说明、抒情类的文体都可以自由选择,只要在写作中能体现所选文体的特征;预 设对象:“外国青年”属于泛指,考生可想象自己面向全体侃侃而谈,也可预设某一个或某一类外国 青年与之对话。优秀的文章应该有针对性地面对预设的读者写作,寻求共识乃至注意话语策略。 2.【2016 年高考天津卷】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60 分) 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 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 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 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 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③不少于 800 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 阅读的三重境界 人生天地间,总要与外界发生联系。而阅读,则是其最主要的通道。 阅读分为若干种,绝大多数人的阅读属于消遣性阅读。这种阅读的目的就是打发时间,说得高雅点, 是让时间不至于白白流逝。浏览网页,翻翻报纸,看看电视,了解一些热点新闻,搜集几件明星八卦,打 探哪里出了奇人异事,瞅瞅又有几个老虎被调查……边看边乐,然后与志同道合者大摆龙门,是很惬意很 得意的事。 市井闲人们的阅读大抵如此,很多上班族的阅读有相当的比重也可归入此类,我们青年学子,有时也 愿意做这些消遣性的阅读。为的是放松放松,调剂一下有些枯燥的学习生活。我觉得,“消遣”是个中性词, 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归入褒义,毕竟有所消遣便是有所寄托,这总比无所事事、无是生非要好得多得多。 阅读的第二重境界,我们称之为充电式阅读。这种阅读有明显的现实“功利性”,颇有现趸现卖、临时 抱佛脚的意味。以我为例,该交综合性研究作业了,我才上网搜索相关的材料,包括成本的书、杂志,相 关论文,然后挑灯夜战,快速扫描,从中筛选自己用得着的矿石,冶炼、提纯,最终形成自己的产品。这 样的阅读,效率高,印象深,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我的大脑里面的东西感觉越来越多,越来越有品位。 出于很近视的目的,其效果却是长久的,这样的阅读,其实就是我们成长的台阶。 听说大多数成年人尤其是上班族,其阅读大都含有某种“功利性”。这不是坏事。关键是要将这些信息 合理转化,切忌生搬硬套,机械照搬。否则的话,这种阅读就成了鸦片,副作用可不是一般的大。 阅读的最高境界,是精神性阅读,或者叫心灵性阅读。这样的阅读完全是个人的兴趣所在,阅读的过 程,也是修养身心、陶冶情操的过程。据说,这样的人,看经典的影视作品,会忘掉了世界的存在,能与 剧中人的命运相喜悲;看喜欢的文学名著,常常会如五柳先生“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惜的是,我还 没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我会向这个方向努力。 鲁迅说过,要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卢梭则强调,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 多加思索。道出了读什么书和怎样读的问题,明乎此,力行之,便会臻于大境界。 注意事项: ①审清题干要求。一定要注意,不仅仅是阅读,而是“我的青春阅读”,所以内容上一定要有“我”的阅 读体验。虽然文体不限,但是由于有“我”,文体可以是记叙文或者散文,最易于把握的是议论性散文。 ②联系现实,强调向生活延展。 经过分析揭示出材料所蕴涵的意义或道理,并以此作为立意的根据,考生应该多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的 阅读体验并进行延伸,确保立意贴切、深刻。平时对此有所思考的考生,应该更如鱼得水。也这就要求考 生平时多关注生活,多思考,不要只是“藏身”象牙塔中。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对于材料作文,首先要选择立意的角度,明确立意;然后再进行构思。材料作文的审题:第 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 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 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 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 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题,材料中已经给出了立意的方向“围 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写作的中心必然是“阅读”, 可以写自己的阅读方式,也可以写自己的阅读经历和感受,还可以写阅读过程中自己的思考。 【考点精解】 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 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命题规律】 作文是高考必考考点,分值 60 至 70 分,2017 年高考从各省市命题来看,文体没有固定的要求,基本 是考纲的规定,能写记叙文和议论文,议论文的论点要符合题意,中心明确,见解深刻、新颖、独到。2018 年高考仍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技巧点拨】 1.知识梳理: (1)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 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统帅和灵魂,论点的正确、恰当与否,直接 关系一篇文章的成败。全文应围绕此点展开议论。 (2)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 据。 (3)对论点的要求:正确、鲜明、概括,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绝不可模棱两可: ①正确性: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 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荒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因此,论点正确是议论文 的最起码的要求; ②鲜明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千万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 ③新颖性: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 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特、新颖。 (4)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文题、开头、文章中间、结尾。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 点也是如此。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2.读写结合,与文本对话,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加强阅读,包括教材,名著、时文,甚至每次练习时所用的文本材料,即时写下阅读感悟,有目的积 累文本论点,适度与我们生活生发勾联,不断丰富语文素养,逐步加大议论文的写作立意厚度。与文本对 话,立于精神高地,提升思想的境界。 3.关心社会,关注现实热点问题,提高感悟能力。 从最近几年高考来看,写作命题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越来越关注现实热点问题,学生在平时生活学 习中有意识地关注社会,关注现实,有广度的观察体悟,在写作时会使文章深刻反映现实,立意不落窠臼, 亮出不同凡响的论点,于无声处惊雷。 4.掌握高考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要求: (1)境界要高。 就是说,我们在确立论点的时候要力求立意高远。比如:见到《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这个题目, 有人立论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镇上,所以要互相帮助,互相爱护”,论点就显得俗而浅;有人则立论为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对于在战火中受苦受难的人,应该给予同情、帮助和支援”,论点就显得 深刻。 (2)材料作文要准确把握材料的重心 材料型命题,内容庞杂,信息量大,所以,我们要分清主次,把握材料的重心。如下面这则材料: 有人曾问三个砌砖的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说:“砌砖。”第二个说:“赚钱。”第三个说:“建 造世界上最富特色的房子。”到了后来,这第三个工人成了有名的建筑师。 显然,命题者的重心落在第三个工人身上,赞扬他有崇高的理想。所以,从这则材料可确立中心论点: 人要有远大的理想。 (3)选择恰当的立论角度,口子要小。 命题者提供的材料或话题中一般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审题时一定要从材料的整体出发,选准角 度,确立论点。不能战线过长,全面出击,而要集中兵力,从“点”上突破。口子小,目标准,浓墨重彩, 走笔成文,就可避免面面俱到、泛泛而谈之弊病,收到以小见大、立意深刻之效果。比如:文学巨匠茅盾 在生命弥留之际正式向党中央提出请求,希望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有个同学写纪念文章时, 就抓住这一侧面,展开透彻的议论。他把茅盾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给党中央的信看做他一生创作的继续,十 分精当地把它称做“最后的‘作品’”,深情地赞扬了茅盾执着地追求真理的高洁志向。由于口子小,议 得透,见解就颇为深刻。 (4)观点正确、旗帜鲜明 一篇立论性的文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一定要很鲜明。否则,就会不知所云,令人费解。有位同 学在以“诱惑”为题作文时,先写道:“当诱惑之神张开双臂拥抱我们时,能清醒过来,迷途知返的毕竟是 少数,更多的人则是在欲望中迷失了自己,在诱惑中走向了错误。”很显然,这位同学的观点是:要抵制诱 惑。而接下来的,这位同学却这样写道:“但这一切都是错误的吗?我们更多的只是普通人,不可能面对诸 多的诱惑而无动于衷,我们应该拥抱这些诱惑,我们只有体验过这些诱惑才知道是对是错,才知道我们以 后的路该怎么走。”很明显,这一段他又要“拥抱诱惑”。这位同学的观点前后矛盾,主旨不明,让人不知 道他到底想说什么。 (5)观点要新颖、立意要深刻 一些陈旧的论题,如果我们还是采用陈词滥调、老生常谈的观点,势必会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 我们运用求异思维法结合当今实际来谈就可翻出新意,甚至化腐朽为神奇。例如,“不以规矩难成方圆”可 翻出“不以规矩亦能成方圆”的新论题,结合当今改革破除陈规陋习来谈大有深意;“酒香不怕巷子深”可 翻出“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新论题,结合当今商战中注重宣传效应来谈也颇具时代气息,自成一家之言。 还有一些类似的论题,只要求异,也能扩展思维,创出新意,令人耳目一新。例如,这样一则材料: 某某市消防支队全体官兵学英雄,见行动。他们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为群众利益出生入死,在 所不辞。一年来,为抢救人民生命财产,他们紧急出动 800 多次……受到了群众一致好评。 对这则材料,一般同学都从消防官兵英勇无畏、为人民服务的角度立论,这样立论,尽管没错,但流 于肤浅。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就会发现,消防官兵固然英勇无私,但出动 800 多次,足以看出这个 市消防安全方面的漏洞。从这方面立论,可以确立这样的论点:“消防队应把重点放在‘防’上,而不是‘消’ 上”。这样立论,就显得深刻而独到。俗话说,别人嚼过的馍馍没味。同样,鹦鹉学舌,人云亦云也定会让 人生厌。如果我们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平淡的材料中得出新颖独到而又立意深刻的观点,就能使人眼睛 一亮。 5.掌握议论文提出中心论点的技巧: (1)开门见山法:这种开头方式,开宗明义,简洁明了,能统摄全文。 例 1:《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 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例 2:《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2)释题入篇法:在文章开头,就对标题或相关概念的含义加以解释和阐发,表明自己的观点,我们 把这种方法称为——释题入篇法。这种开头方式往往使文章节奏舒缓,给人留有思考的余地。 例:《舍生取义赞》 我赞美“舍生取义”。因为“舍生取义”是千百万仁人志士的人生哲理,它激励人们为了真理和正义的 事业而献身,它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崇高、圣洁,它使一切见利忘义之辈、苟且偷生之徒变得渺小、丑 恶。 (3)巧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修辞是语言运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巧妙而贴切的修辞方法的运用 常能使语言增添许多风采。 例 1:假如我是小鸟,我会记住那出生时的巢穴;假如我是树苗,我无法忘记那滋养我的土地;假如我 是江河,那雪域高原成为我记忆中的烙印;假如……无论我是什么,无论我以什么方式存在,我可以忘记 周围的一切,甚至可以抛弃自己,但有一样东西是不可泯灭的——那就是回报。(《诠释回报》) 例 2:自负,像一个泥潭,陷进去就难以自拔;自卑,像一根受了潮的火柴,难以把希望之火点燃。所 以,我们既不能自负,也不能自卑。 ——《自负与自卑》 (4)引名言、诗文:引用名言、诗文足以显示作者深厚的语文积累,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使文章有 意蕴。达到言约意丰、权威夺人的效果,对作文获得高分也能起到积极的影响。 例 1:席慕蓉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 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我们乘坐各自独有的船在左岸与右岸穿梭,才知道————忘记该忘记的,铭记 该铭记的。 《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 例 2:“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吟咏着徐志摩的佳句,我轻轻掀开文学神秘的面纱。李白“长 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所以,世界因多彩而精彩。 《世 界因多彩而精彩》 (5)对比引入法:运用对比引入法,可直接帮助人们判断是非曲直。辩证说理 、对比鲜明 、判断曲 直、深刻有力。 例 1:古今中外,凡是在事业上有所造就、取得成功的人,没有不是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反之,那些 懒惰昏庸的人,就难得成就事业。由此,我们可以说:勤则成事,惰则败业。 《说勤》 例 2: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立谏言者事业有成而名垂千古,拒忠言者祸国殃民而遗臭万年 【跟踪训练】 1.【18 届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五校高三 12 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 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请从“六大素养”中选择两或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理解的高三学生更应重视更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联系实际,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 夯实文化基础,重中之重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我们讲究“仁义礼智信”,我们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些都是为了我们发展成一个“完人”。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强调“核心素养”也是同一个道理。“核 心素养”就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的必要品格与能力。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三个大方 向上,我认为,夯实文化基础是重中之重。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强调文化基础不仅仅是因为其内核“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正是现世 所缺乏的,还因为只有发展好了基础,才能更好地发展另两个方面。 我们在学校里从小学习文化知识,文化基础有长时间的培养,人文底蕴是让学生有人文情怀,有独特 审美,有一个包容的心;科学精神则让学生发展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在我看来,没有 坚实的地基是无法建成高楼的,正如假设没有科学精神我们如何去发展实践创新?何谈学会学习的能力 呢?虽说核心素养的六大内核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但无根哪来树呢? 在这个浮躁的利己年代碰上了碎片化阅读,以偏概全的情绪很容易战胜理性精神。这时候培养文化基 础显得更为重要。正是因为缺乏理性思维还有独立思考,我们才会盲从,会跟风,喜欢将一切随意的贴上 浅表化的标签,将一切简单地归类,先入为主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而审慎与节制离我们相去甚远。而这 个,才是一个文化大国应该具备的要素。由此,从社会教育的角度来看,科学精神的素养发展是必不可少、 尤为重要的。这样一切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的冷漠,一切物欲横流世界里的嘲笑,我们那些粗鄙的、浅陋的、 愚蠢的傲慢与偏见都将成为过去,就事论事,理性独立,这才是看世界的辽阔视角与应然之态。而这些, 都将建立在发展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之后。要而言之,夯实文化基础是重中之重且弥足珍贵的。 人文底蕴这个素养也是彰显大国风范的内核。我么在现代社会谈论人的价值,尊重生命,还有我们的 法律强调人人平等。这些无一不体现着人文关怀,人道主义。同时人文底蕴还在与审美的培养,对于世间 万物的理解与包容,常怀一颗包容与慈悲之心,我想偏激与之背离,自私不与之沾边,这样责任担当,健 康生活都将很好的得以发展,文化基础又怎么不是重中之重呢? 夯实文化基础,我们可以做到淡如止水,温文尔雅,文质彬彬,还有着“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 登仙”的超然之态,一举三得,事半功倍,何乐不为(改后:将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有机结合,夯实学生 核心素养中的文化基础,我们可以做到淡如止水,温文尔雅,文质彬彬,还有着“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 化而登仙”的超然之态,一举三得,事半功倍,何乐不为?) 点睛:构建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结构:第一步,巧引材料,表明态度。首先就是根据自己的写作角度, 恰当地引述材料,表明自己的态度。同样一则材料,不同的写作角度会有不同的引述方式。第二步, 分析原因,摆出事实,阐明道理。引述材料之后,紧接着就需要结合材料分析论证。论证需要有一个 清晰的层次,一般说来,可以先分析原因,再引用事实证明,然后结合事实阐明道理,这是文章的主 体部分。第三步,回应开头,总结全文。材料贯穿全文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文章的结 尾不是简单地总结全文,而是回应开头,既再次表明自己的态度,又深化文章的主旨。 2.【18 届湖北省鄂南高中、华师一附中、黄冈中学等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 要求写作。 某高校一位大一新生在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之后,最大的困惑,就是感觉与同学、室友很难相处。无 奈之下,向长辈们请教。他们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给了一些建议。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者, 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要学会宽恕,甚至是对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因为只有放下才能得到真正 的快乐”“要敢于说不,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前提是自己的理由是合理的、正当的”。 你可能也有过或将要面对这样的困惑,请结合上述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要求:文体自选, 标题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 宽容是一种境界 有这样一则寓言,说的是两匹马同行,一匹将另一匹的脖颈咬伤了,结果被咬的反而主动安慰因咬伤 自己而羞愧不安的那匹马。故事虽小,却揭示了天地间动人的品德,那便是宽容。 寓言中动物的宽容是以德报怨,佛教中弥勒的宽容是“肚里能容天下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怎 样来理解宽容呢?其实,宽容是一种境界。 宽容如水。 通常的“宽容”,即原谅他人一时的过错,不锱铢必较,不耿耿于怀,和和气气地做个大方的人。宽 容如水的温柔,在遇到矛盾时往往比过激的报复更有效。它似一捧清泉,款款地抹去彼此一时的敌视,使 人们冷静下来,从而看清事情的本来缘由。同时,也看清了自己。寓言中那匹被咬的马理智地选择了宽容, 最终两者和好如初。试想一下,倘若它针锋相对,以同样的方法还击对方,那么除了两败俱伤,头破血流 之外,还能带来什么呢?因此可以说,寓言中的国马其实是很明智的。它的明智在于“以德报怨”。 宽容似火。 因为更进一层次的宽容意味着不仅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更能用自己的爱与真诚来温暖别人的心灵。心 平如水的宽容,已属难得;雪中送炭的宽容,更可贵,更令人动容。从寓言中我们看到,犯下过错的那匹 马已认识到自身的荒谬而羞愧难当,这时被咬的马体现出的宽容与安慰,便恰似一团火焰,明亮而温暖。 宽容,不仅融化了彼此的冰冻,更将爱的热力辐射进对方的心窝。在被某些人评论成“物欲横流”的时代, 自下而上空间正日益缩小的人们所缺的不正是发生在两匹马之间的宽容吗?选择宽容,也就选择了理解和 温情,同时也选择了人生的海阔天空。 宽容是诗。 宽容是一首人生的诗。至高境界的宽容,不是仅仅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某一事件的处理上,而是升华为 一种对宇宙的胸襟,对人生如诗般的气度。宽容的涵义也不仅限于人与人的理解与关爱,而是内心对于天 地间一切生命产生的旷达与博爱。寓言中的马无法到达这种境界,而这种境界对于人类却是如此的真实和 深刻。 为生活的平淡与多舛而心存积隙的人呵,请你选择宽容吧。这丝毫无损于你的尊严,反而有助于人们 在漫长的生命之河中穿越平庸。具有宽容的思想境界,才会懂得人生的真谛,宽容也是一门生活的艺术。 当然,宽容同“方以律己,圆以待人”是不矛盾的。轻易原谅自己,那不是宽容,而是懦夫。“圆以 待人”,也得先看对象。宽容不珍惜宽容的人,是滥情;宽容不值得宽容的人,是姑息;宽容不可饶恕的 丧尽天良的人,则是放纵。所以,宽容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门学问。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发生的决不是两匹马这样简单的事。生活,往往纷繁,又常常平淡。正因为宽 容如水,使纷繁经过过滤变得纯净;正因为宽容似火,使平淡通过锻烧日趋鲜明;更因为有这诗般的宽容, 才赋予人生以艺术,赋予生命以永恒。 的观点,材料可以概括为“善良”“爱心”“尊重”“宽容”“拒绝”,从中提炼观点形成自己的写 作中心即可。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 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 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 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 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 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 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 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 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 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 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 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 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 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此题注意 从“善良”“爱心”“尊重”“宽容”“拒绝”中提炼观点形成自己的写作中心,明确自己的观点, 加以论证即可。 ※考点二: 论 据 【高考典例】 1.【2017 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 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 800 字。 【答案】 【考场作文】 扫除腻粉呈风骨 时下,人们喜欢美容,买贵重的化妆品。一项英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会化妆的女性平均收入往 往高于不化妆的女性,而且显得更聪明。 所以,化妆的女人不一定优秀,但优秀的女人一定会化妆,一定会更注重仪容仪表。爱化妆是爱美之 心的表现,这种心里人皆有之,但只注重这外在的“浅碧深红”,而忽略了内在的“芳香馥郁”,岂不是有 徒虚表之嫌? 李清照描写桂花诗说:“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我想说,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年代确实离我们远了一些,不施粉黛想清新脱俗的女子也不多见了。我总认为,每天化一点 淡妆不仅会让自己的心情好,也美化了风景,何乐而不为呢?但仅仅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施粉浓眉,翘首弄 姿,妖艳惑众,而内里却“空空如也”,岂不是俗不可耐?因此,表里如一,内外兼修,才能芳香馥郁,这 应是我们追求的“极品”。 艰苦朴素是一种美,但绝不是不修边幅;适当的修饰但不能妖艳,这样可以被世人接受。一个人 无在家,还是立足社会,都应有责任和担当精神,才能顶天立地,堂堂正正活出真我。而不是为别人活着。 可巴金说过:人不是为了吃米而活着。那么除了吃穿住以外,还应有更高的追求,恰如恩格斯所言:人生 的最高境界是有所作为。用实力证明自己的不凡气质,舍弃行尸走肉的“空皮囊”,就“必须敢于正视„„敢 当。”人有了精神气,往往就敢于担当。 外在之美不可少。试想,如果某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在笔试成绩相差无几的情况下,面试选择 是素面朝天、穿着打扮的颓废者,还是愿意选择精心修饰的朝气者,答案肯定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大学 毕业生就业前美容打扮一番无可厚非。而金玉其外,虚有表面,缺少涵养、文化和能力,就是缺少内在之 美的底蕴,这样的人能走多远,令人怀疑。因为韶华易逝,青春难再,能留得住的只是“芳香馥郁”的人 格魅力。 内在修为是必须的。鲁迅说得好:“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 莫随残叶堕寒塘。”先贤圣哲倡导清水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另一种美。关键是美的适度。 如宋玉所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恰到好处。残花香尤存, 蜂蝶恋旧枝。德行、品格与学识能力等综合起来,方能彰显高贵气质。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如果不想被社会淘汰,就跟上时代步伐。人前举止谈吐得体,人后增强内蕴,今朝我少年必在自强不息中 收获精彩人生。 或以②⑤为基础,表现个人对家国情怀、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索,或以③⑤⑥为基础,论说坚持自我 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等。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考生应审题准确,完成题目要求。作文要求的关键是在六个诗句中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 立意并合理引用,所以考生在写作时应明确每个诗句的立意,然后选出两三个在立意上有内在逻辑关 联的句子确定出一个立意,可寻每个句子立意的共同点,因果关系等。思路一:第一句可立意为君子 要自强不息方可强大。第二句可立意为思乡。第三句可立意为重视内在之美,或自信的品格。第四句 可立意为人因所处位置不同,而视野、格局不同,实现的理想价值也不同。或人要有远大的理想,立 志四方。第五句可立意为要敢于正视自己。第六句可立意为个人、民族、国家的自信自强。例如,第 一句和第六句的立意有共同点均是自信自强,那么考生可据此立意;也可将一、四、六立意为实现理 想需要视野、自强、自信等因素。总之,考生需寻找两句或三句间的立意关联,从而确定出一个立意, 并在写作时引用。思路二:考生需准确审题、明确立意、体现思考,准确理解诗句含义,并选择其中 两至三句在文中合理引用,言之成理即可。上述立意角度都是跳出材料的,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选择议论文,应 小切口,深分析。写散文或记叙文,应情感饱满,写得形象、具体、生动,有灵性。 2.【2017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某书店开启 24 小时经营模式。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进书店。他们中 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的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 工作人员说:“有些人经常看着看着就睡了,但他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 者;甚至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答案】 唯愿书香满人间 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博尔赫斯 不分昼夜,无论贵贱,只要是愿与书为邻、以墨为伴者,书店皆“蓬门今始为君开”,奉上丰盛的精神 大餐。小门小店,大义大爱,我要点赞。 心无分别,即是佛心。《论语》有言,“四海之内皆兄弟”;陶潜云,“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卢梭 说,“人人生而平等”……一颗平等心,一颗无分别心,古今中外的贤士仁人们倾情呼唤了千年,而世道难 免“人敬有钱人,狗咬穿破衣”。书店既没有以世俗之眼观人——或戴有色眼镜看人,或从门缝瞧人,也没 有以世俗之心待世——计成本,衡得失,而一视同仁,不论童叟贤愚,抑或膏粱白屋。“唯书有色,艳于西 子;唯文有华,秀于百卉”,在超尘脱俗的诗书面前,众生平等。商贾逐利,天经地义,趋利而不忘义,实 乃大商风范。 “一个爱书的人,不会坏到哪里去。”“人人皆可为尧舜。”涵养圣人之行、君子之品更需圣人之言的教 诲,而“国之基在民众”,唯有最广大、最基层的民众成为“与书为邻”的君子,国家方能成为“君子国”。 曾国藩曾云:“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改矣。”俗话亦有云,“江山易改,本性难 移”,“难于上青天”,而读书可“以学问自敛抑”,涵养性情,近可“修身”,远可“齐家”。想当今社会。“路 怒族”,暴虐气、唳气冲天干云,加塞、别车不一而足,偶生摩擦,动辄老拳相加,甚至刀兵相向。唯有读 书方知什么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暴粗族”,整天出口成“脏”,臭气熏天,自以为洒脱,接地气, 却不知早已成了别人内心的粗鄙之辈、不屑之徒。唯有读书,才会让你“锦心绣口”,才知道什么是“腹有 诗书气自华”。“陀螺人”步履匆慌,心忙意乱,为了“生存”丢了“生活”,忘了还有诗和远方……唯有诗 书,才会让自己“心归空山”,才明白“此心安处是吾乡”。 普渡众生,泽被千秋,知行合一,书店,早已在路上…… 学之厚者,家国天下;商之大者,为国为民。一个书香迷漫的社会,不会差到哪里去。书店,是社会 经济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文化大厦的一部分,肩负着文化、文明的传播重任。以星星之火,点燃全社会的 燎原烈焰。还是社会文明的一个窗口,社会良心的一面镜子。不仅显贵达官,布衣裙钗,可到此一游,享 受那“坐拥书城”的惬意,那些村氓野老、贩夫走卒,抑或是流民乞儿,亦可到此,享受那片刻的温存。 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从来都折射着一个社会的良心。“山藏千秋不语,水润万物无声。”和谐社会、幸福国 度,从这里启程…… 心无分别堪作佛,播散火种功德圆。 不辞辛劳月明伴,唯愿书香满人间。 从进入书店者的角度来思考,一方面,读书可以提高自己的修养,提高修养是不分身份地位和时间地点的; 另一方面,可以谈一谈我们要如何去维护这种好的人文环境;第三,还可以谈一谈对商家这种行为的 感恩思想。 从这件事的影响来思考,在当今重视文化传承的大环境下,24 小时书店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我们应该 怎么做?可以探讨一下这种经营模式的意义价值有哪些;这种模式能持续多久;深层次思考商家以自 己之力营造这种人文环境,对政府有什么启发等等。 立意角度参考: (1)要物质更要精神 (2)包容别人成就自己,胸怀宽广方成大事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今年是山东高考语文自主命题的最后一年,山东卷的作文虽然仍是材料作文,但明显改变了 风格。2014 年至 2016 年高考山东卷的作文虽也是材料作文,但都是给出一则有寓意或哲理的材料,尽 量避免直接关照社会新闻热点,今年却是选择了一则有时效性的新闻材料,体现了向全国卷平稳回归 的思想。2017 年作文从所选材料来看,作文材料很好地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平等、友 善。关注底层、弱势群体,很好地弘扬了社会正能量,体现了山东卷关注社会民生、关注现实的特点, 切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能够很好地考查出学生写作水平。近几年山东卷作文淡化审题,其中 2014 年的“窗子就是一个画框”,2015 年的“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2016 年的“行囊已经备好”, 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分析立意,今年的“某书店 24 小时营业”的材料也可以多角度立意。 从文体上来看,近几年高考山东卷作文题一直有一个要求,这就是“文体特征鲜明”,这就是告诫考生, 写的作文,应该是写什么像什么。议论文,那么就应该观点鲜明,论据充实,分析透彻,结构严谨; 写书信,那么就应该做到格式齐全,开头有称呼,称呼之后是问候,主体部分写完后是祝愿语,最后 是署名及写信时间。 【考点精解】 论据(用什么来证明)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 论据两种。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 上是否一致。(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事实论据又包括事例和数据。理论论据:作 为论据的理论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理 论论据又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 【命题规律】 作文是高考必考考点,分值 60 至 70 分,2017 年高考从各省市命题来看,文体没有固定的要求,基本 是考纲的规定,能写记叙文和议论文,议论文的论据要准确、丰富、新颖、典型、有个性。2018 年高考仍 沿袭 2017 年命题特点。 【技巧点拨】 1.观察社会,关注现实,积累新颖有个性的论据。 选用的论据要弃旧用新,要厚今薄古。有些同学习惯用古代事例阐述事理,整篇文章未能联系实际, 无时代的活水,也不能达到充分说理的目的。最好能引述时尚言论和当前媒体普遍关注的事例辅助说理, 加强说理的针对性、时代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2.扩大阅读范围,积累新颖、典型、有代表性的论据。 典型的论据是指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质,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与名言。它首先要求真实,切合题旨。但从 最近几年高考及备考复习情况看,有些同学作文,记住几个经典论据,如司马迁、居里夫人、张海迪,变 换着角度使用,把它们当做万金油。其实,这些论据就算典型,也不能引人注目。相反,选取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的论据说理,使阅卷者在阅读时产生新鲜感,效果会更好。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扩大阅读, 包括教材,名著、时文,甚至每次练习时所用的文本材料。通过大量阅读,筛选并积累可用作论据的素材, 并将所积累的素材分类整理,形成自己的论据库。 3.强化写作训练,熟练运用各种论据。 加强对议论文写作的训练,包括整体写作训练和片断式写作训练,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熟练运用各种 论据的能力。 4.掌握使用论据的要求: ①确凿性。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 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 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 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联系应该紧密一致。 5.熟悉高考,掌握规律。 历年高考作文是目,尤其是适合写议论文的作文是目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写作试题(尤其是 近三年的高考题)及各省市高考优秀作文反复研究,可以了解高考常考写作题型及选材范围,掌握高考试 题命制规律,提高复习效率。 6.掌握常用分析论据方法: (1)探因分析法(因果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就是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 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 【例】 论点: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探因分析:古人云:“自古才子出寒门。” 古今中外成才者,大多出自寒家。范仲淹两岁丧父,幼 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司马光亦出身贫寒;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画家梵高家中一贫如 洗,常靠弟弟接济;居里夫人刚满十岁时,就去打工……[举例]这些都是幼时贫困而后成才的非常之人。[归 纳]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也就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不断地发育,不断地成熟。由此看来,贫穷并不 可怕,只要我们没有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那么,它就可以激发我们奋发向上的精神,从而让我们 改变自己。正所谓“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 结论:越是贫穷越激发人奋发上进,这何尝不也是一笔财富呢? 思路:为什么——是因为 标志性的词语:“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主要步骤:①直接点明观点,并阐释观点;②引述事例;③追根求因(为什么……呢?<之所以……> 是 因为……);④得出结论 (2)反向假设法 这种方法就是举例后再向其相反的方向作假设的方法。 【例】 论点:以榜样的长处激励孩子 举例:美国新当选总统奥巴马是一个在“联合国家庭”中长大的黑人孩子,他曾经是一个“问题少年”, 在他两岁时,父母离异。但是奥巴马的母亲、外公、外婆却一直在奥巴马的面前维护他父亲的形象和尊严, 并以父亲的光辉轶事激励奥巴马。于是奥巴马的一生始终以父亲的梦想与奋斗作为动力,牢牢记住黑人也 有可能逆转命运,并为之不懈努力,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也是第一位具有非洲血裔的总 统。 分析:试想如果奥巴马的母亲、外公、外婆一直在奥巴马的面前诋毁他父亲,如果奥巴马从小缺失这 种以父亲为榜样的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动力,【反面假设】也许我们就看不到美国总统选举史上的这一奇 迹了。【结果展示】教育有时就是如此的简单,多励志孩子,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孩子,奥巴马的家庭教育给 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正面强调】 思路:反面假设—结果展示—正面强调 标志性词语:如果 XX……不……,那么(就会)……(或:那么他怎么能……呢?)因此(由此可见),…… 主要步骤:①列举事例;②反面假设(试想,若<如果> 无……);③结果展示;④正面强调(推断事 例符合中心论点) (3)对比分析法 这种分析方法就是所举事例形成正反对照,然后加以分析,论证观点。 【例】论点: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举例:二战中犯下滔天罪行的德国在战后用一切方法来弥补他们的罪过——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 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更有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然而同样在那幕惨剧中扮演了不光彩 角色的日本,战后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 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祭拜…… 分析:同样作为二战中的侵略国家,德国人在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用理性的力量向世人展示他 们虔诚的忏悔的灵魂。从而赢得世人的尊敬。【分析正例】而日本人这种一意孤行偏离理性的“纪念”却遭 来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分析反例】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可见,理性 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突出论点】 思路:分析正反事例—突出论点 (4)评析法(意义分析法) 评析法,就是通过提示论据所蕴含的意义,或予以高度评价,或揭示其危害,从而证明论点提出的看 法和主张的影响、价值、效果等。 比如课文《崇高的理想》,在举出我国历史上创下过光辉业绩的一大批爱国者的事迹后,有下面一节议 论: “所有这些人,都是有伟大理想并坚决为他们的伟大理想而斗争的人。他们的理想不是为了哪个人, 而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他们为了自己的伟大的理想,有些人家可以不要,有些 人官可以不做,有些人生命可以抛弃,有些人真正是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地步。这样的一些人,是永远不会从人民的心中消逝的。” 这段话,通过对这些爱国者的高度评价,既把事例与所要论证的论点(对于具有伟大理想并为伟大理 想而斗争的人,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尊重他们,怀念他们,纪念他们)紧紧联系起来,提示了它们内在的逻 辑联系,做到了材料和观点的统一,而且使文章的思想得到升华。 (5)归纳分析法 在列举多个典型论据之后,对这些论据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扣在要证明的论点上。 这种分析方法称之为“归纳法”。且看下例: 要学会“战胜自已” 俗话说,事在人为。人是有很大潜力的,关键是要充分认识自己,真正战胜自己。 一些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在向自己的学习目标迈进的时候,往往都有那种“战胜自己”的体会。“战胜” 什么呢?比如,要大清早起床读书,就要战胜自己睡懒觉的坏习惯;上课时,就要战胜自己思想不集中的 毛病;晚上搞好晚自修,就要战胜自己老爱看电视的念头;天冷读书,要战胜怕冷,夏天读书,要战胜自 己怕热和蚊咬,等等。总之,战胜自己就要善于抑制自己的那些偏离和违背学习目标的思想和行动。 因此“战胜自己”,实质上是一种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顽强的毅力,也就是一种善于控制自己思想,安排 自己活动的自制能力。有了这种“战胜自己”的自制力,就能自觉主动地“迫使”自己“放弃”那些不利 于充实和积累知识的消极因素,我们才能在学习上有所作为,获得好的成绩。 文章提出论点后,列举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接着就对论据作了具体的分析,运用的是归纳法。 第二段的最后一句,是作者的第一次概括,从个别推及到一般,以避开“不完全归纳”之嫌。第三段开头, 再作归纳,得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最后(文末)用了条件判断,说明战胜自己和获得成绩的关系。这样 通过对论据的分析,就把“战胜自己”的涵义和意义论述地清清楚楚。 (6)阐释分析法 这种分析,就是对引用的理论(名言)作解释阐发,证明论点的确凿。 如请引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来论证“成才要靠主观努力,也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写一段 话。 “成才要靠主观努力,也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依据。一个人要想成才,首先要靠主观努力,这是起决定作用的内因;其次,也要具备一定 的条件,这是必不可少的外因。只强调主观努力,不承认条件的作用;或者过分强调条件,而忽视了主观 能动作用,都是片面的。” 通过对引文的阐发,加深了人们对引文的理解,更有力地印证了论点。 (7)辩证分析法 鲁迅的《拿来主义》,用祖上的大宅子设喻,形象地分析了“拿来主义者”对文化遗产的态度,鲁迅在 这里用的就是辩证分析法。 鲁迅先从反面分析对待大宅子的三种错误态度——因为“怕”而“不敢进门”的是“孱头”;由于“怒” 而“放一把火”的是“昏蛋”;由于“慕”而“大吸其剩下的鸦片”的是“废物”,继而转到正面阐述:“‘拿 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他占有,挑选”、对“鱼翅”——“吃掉”,对“鸦片”——“送到药房”去, 对“烟枪和烟灯”——“除了送一点到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毁掉”,对“姨太太”——请“各自走散为 是”。如此分析,既使论据很好地为论点服务,又避免片面性。 (8)条件分析法 这种分析方法,就是分析论据存在的条件,从而揭示论据与论点的逻辑关系。 【例】请在下面的事例后,作简要分析,使论据与论点粘合起来。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明代徐霞客年轻时立下走遍三山五岳的志向,后来虽历尽磨难,但一直旅行 到生命最后一刻,完成巨著《徐霞客游记》。 引用材料后,可作这样的分析:“一个人只有立了志,才能坚持从事自已的事业,至死不渝。徐霞客就是立 下了志,才取得非凡的成就的。” 【跟踪训练】 1.【18 届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高高三第一次联考试卷】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前,放眼各新闻网站、微博、APP 及公众号等平台,“痛感新闻”扑面而来。 31 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 iPhone 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 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 教师刘伶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18 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除玉玉,接到诈骗电话被骗走 900 元 学费后以及骤停离世…… 有人说,这些新闻,会让我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无益于正能量的传播;也有人说,正是这些新闻, 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有人说,社会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应该淡定面对才是。 面对“痛感新闻”,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 800 字。 【答案】 面对痛感新闻,该如何安放我们的心灵 这个星期以来,心绪不宁,放眼各新闻网站、微博、App 及公众号等平台,随着奥运会的结束,积攒了 四年的狂热逐渐隐退,后奥运时代纷纷恢复了日常节奏,负面新闻扑面而来,令人躲闪不及,顾此失彼。 这就是所谓新闻文本读者情绪失控。 31 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 iPhone 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 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 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18 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接到诈骗电话被骗走 9900 元学费后 心脏骤停离世。……不知道读者诸君怎么看待这些自带痛感的新闻,是麻木不仁、一眼扫过,还是将不合 理的工厂制度、绝情绝义的高校机关、无孔不入的诈骗分子都痛斥一番?无论如何,保持必要的敏感和合 理的怀疑,适当关注世界和他人,学会批判性思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仍是一名普通新闻读者的 基本素养。而我们周遭林林总总的故事,善恶交织亦交锋,悲喜相融亦相对,是非混杂亦分明,面对痛感 新闻,将我们的心安放在客观的立场上,有所痛惜,有所警惕,或有所思考,有所行动,量力而为。 青春不止是梦幻与美好,美好的反面也潜抑着危险、残酷和罪恶。当年那个 17 岁的少年求爱不成,把 汽油泼向 16 岁的少女,在她周身点燃了地狱之火。5 年后的今天,当这桩轰动一时的毁容案渐渐被人淡忘, 新的谈资占满各个媒体和社交网络,受害的少女周岩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组个人写真,照片中的她遍体鳞伤, 却长发披肩、脸含微笑。这鲜明赤裸的反差让人内心发紧生疼。这疼痛是一种警戒,向我们昭示生命的意 义正在于它的不可摧毁性,也告诉每个人我们得为减轻和避免这种不可预知的伤害再做点什么,不要让关 于生命的希望继续埋葬在伤疤里。 这段被损害的青春相比,更加难以言说的是另一段被剥夺的青春。2002 年,17 岁的保姆钱仁凤被控向 幼儿园女童投毒,被判处无期徒刑。2015 年 12 月,在被关押、服刑 13 年又 10 个月后,钱仁凤被宣布无罪 释放。此后,她在微信中写道:“我要十多年的青春年华,我要妈妈,我要我应该有的欢声笑语,我要十 七岁至三十一岁的爱情,家庭,事业……”并对其蒙冤入狱的 13 年 10 个月,向云南省高院申请国家赔偿 共计 955 万余元。我们不去纠结冤案究竟经历了一个怎样盘根错节、拨乱反正的过程,单就结果来看,云 南高院的 172 万元赔偿金和公开赔礼道歉,也换不回钱仁凤丢失的 14 年青春时光,换不回她原本平凡无虞 的快乐人生。事实本身的惨痛,让我无法因为这桩冤案的平反而产生发自内心的欢欣鼓舞。也许它象征着 社会正义的最终胜利,推动了所谓体制改革的进步,但对已经经历这场噩梦的钱仁凤以及没准哪天也将经 历这一切的其他每个个人而言,冤案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无法逆转的。它像黑洞一样,吞噬自由、鲜 活的生命,无所顾忌。但我们不能堕落于恐惧和悲观,仍要与之抗衡,就如同西西弗斯不断托举巨石走向 山顶的努力,抗争本身就是意义,至少仍可抱着希望像钱仁凤一样在命运的歧路上扳回一程。 近 6 年来,富士康被曝出至少 14 起员工自杀事件,死因均为坠楼,开除患病教师并不是个案,女大学 生遭遇同样的诈骗电话被骗光学费的事也屡见不鲜。循环报道的负面新闻,描述的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 它不但不会遮蔽世界良善的一面,还应有赖于读者们的感悟和努力,激发和促进更多的美好和善意。在新 闻阅读的痛感里,且保持住这份警惕性。 从材料所给的三则新闻看,三个年轻生命的终结,令我们痛心,“痛感”是新闻给我们的第一感受。2.在 网络媒体上,为什么“痛感新闻”给人扑面而来,甚至是铺天盖地之感?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与“正面新闻”特别是“赞歌新闻”相比,人们更相信“痛感新闻”的真实性。网络媒体以“置 顶”“头条”等形式吸引人们眼球,以增加点击量。3.三则“痛感新闻”暴露了哪些问题?追逐利益 的魔掌无处不在。诸多社会制度不够完善或制度实施不够彻底,如富士康公司不严格遵守《劳动法》, 延长工时,加大劳动强度,无视职工的心理压力;兰州交大博文学院无视职工的合法权益等。弱势群 体的生命极其脆弱,经不住打击和折磨。心理脆弱,内心不够强大,不善于利用法律、舆论的力量保 护自己的权益。 2.【18 届湖南省衡阳县四中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 章。 近日,某校把奖学金的金额改成象征性的一元钱,外加一个荣誉证书,“省下”的金额转到了“扶贫 助学基金”的账户上;校方解释,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不应“以获得奖金多少”作为学习的目标。某校 上吐槽:“奖学金才一元钱,还不如不去拼搏了。”“就 1 元钱,我看还不如不发呢。”“每年才几个人 得,早该取消了啊。”此事引发了一些网友的关注,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该校校报的“学生心声”和“向校长建言”两个栏目就此事开展专题讨论。请你选择一个栏目投稿, 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治学业,重于学 治学,是一种态度,治学,更是一种道德体现。 对于某校学生对该校奖学金只有一元钱的说法,我表示十分地理解该校长的做法并且将对于学生心声 表明我坚定的态度。该校校长所言:“不应以获得奖学金的多少而作为学习的目标。”学习是为自己而学, 怎可淡论到钱财的轻重,以此为学或不学的标准?而该校则是把取消的奖学金转到了“扶贫助学基金”上, 并非取而自用,该做法为其他条件较为艰苦的学生提供了一条渠道,得以治学,十分得当。正是学生的歪 曲了治学,为功而学,为何为学的理论,才如此不解和吐槽。 治学,为自己而学,则应放宽心胸,坚持自我治学。治学是一种态度,只是把心态放好,用平和的意 念治学业,才是真正学之所学。我国著名当代人物钱学森先生在外留学,被国外人士所看重,用厚金将其 留下。钱学森先生断然拒绝,坚持回国,即使后来被扣押等后段威胁,他面不改色,仍有后期回到了母亲 的怀抱,将自己所学用在了得道之处。淡泊名利是他治学的前提,报效国家才是他内心的感言,回到这件 以奖学金而引发学生的不满 局,学生们的伦理道德尚未成熟,即使人人不一定都是像钱老先生那样博学, 又有什么资格在这里埋怨。学生们的治学理念难道只是为了获取奖学金吗? 治学,重在于学。只有将金钱迷惑排挤在外,谦逊治学,才不为过。学习是自己的事,不应以钱财所 得为目标,为自己而学为学才为铛,而校方把奖学金该款转在了扶贫上,应给予支持并且谅解,给别人一 个机会,也是在为自己铺路。学习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学习的资格和想法,给别人一个希望,给自己一 片爱心,将在学之道发扬光大,不妄求学一场。 当今社会,用人之地屡屡皆是,若是没有了奖学金而荒废学业,放弃求学,失去的将数不胜数,因此, 求学要有一种求学业的态度和平和的心境,将求学之学立于心中。钱财于心外,不为钱财所迷失了治学的 方向。 钱财,虽是动力也是考验,动力是使人拼博取之,也是考验一个人的定力和态度。 放轻钱财,认真治学,学为己所用,才不枉求学之辛,治学,重在于学,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求学, 才会取得成效,将治学发挥到极致。 (2)材料的主要内容: ①某校的奖学金金额改成了一元钱。 ②学生对“奖学金金额改成了一元”有不同的看法。 ③校方把取消的奖学金转到了“扶贫助学基金”,并表示希望同学们不“以获得奖金多少”作为学习的目 标。 ④事件引发了网友的关注;媒体报道了此事,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3)在材料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材料的含意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学校学习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 ②如何看待学校给予学习优秀者的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的变化。 ③如何看待社会对学校教育中发生的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之问题的关注。 点睛:题目给出了具体的写作任务,须在题目要求的范围内完成写作任务。如:写作任务:选择该校校报 的“学生心声”和“向校长建言”两个栏目中的一个,向它投稿,投稿的内容要表明自己态度,阐述 自己看法。根据写作任务考生立论与阐述观点的角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表达学生心声的角度(可写: 赞成学校的做法;理解学校的做法:反对学校的做法;辩证看待学校的做法等等);②向校长(学校领 导)反应意见的角度(可写:支持学校的做法;反对学校的做法;其他合理建议等)。另外,要“综合 上述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考生写作时,须在材料的主要事实与含意 的范围内进行写作即可认定为是符合题意。 ※考点三: 结 构 【高考典例】 1. 【2017 年高考北京卷】作文(50 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 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 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2049 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届时假如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辉煌成就,你将选择怎样的画面? 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可以写宏达的画面,也可以写小的场景,以小见大。 【答案】 说纽带 纽带有很多,血缘、地缘,共同的理想、经历、利益等,都可能构成“纽带”。小到人际间的往来,大 到文明间的交融,纽带关系始终是无法割裂的,它也在历史的演进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数千年以来,文明间的融合让各自“一荣俱荣”。“条条大路通罗马”,当罗马帝国将地中海包揽为“内 湖”的时候,欧洲文明开始了第一次交融,同时也孕育出内在的多元性。当大汉使者张骞第一次踏上西域 的土地时,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也开始超越中原,在中亚、西亚乃至更开阔的世界舞台上发挥影响力。即使 如东晋十六国、蒙元时期,客观上也起到了通联诸国、各民族文化交融的作用。更不必说,郑和的船队驶 向浩瀚无际的大海,将中华的威名和富裕播撒到了南洋、印度洋,文明的纽带接住和平的商贸活动愈发紧 密。 然而,思考历史,不只是为了记录过往,更在于反思当下与想象未来。不言而喻,人类文明的确在不 断进步,其依赖的便是这张不断扩充而又不断更新的大网,它将人与人、国家与国家、文明与文明连接起 来。但有的时候,只有经历教训,人们才知道若利用不好纽带关系,也会造成历史的创伤。正如在哥伦布 踏上新大陆第一片土地时,他没意识到眼前陌生的土著与他有着共同的祖先,在经历血与火的杀戮后,人 们才更向往和平,深知联手合作的收益胜过零和式火并。 纽带关联的双方,只有在双方实力相当的情况下才更稳固,这符合当代经济学的逻辑。但并不是所有 的关联都要服膺于资本,更具人道情怀的关联往往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不论是拯救非洲疫病患者和饥荒 罹难,还是在印度洋海啸、海底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带来的戕害里救援伤者,联合国维和部队都在第一线 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对于国内的经济落后地区,也持续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展开定点支援与精准扶贫。 这样的纽带关系是血浓于水的情谊,强者帮助暂时的弱者,符合的是人道的逻辑,折射的是纽带关联中人 性的光辉。 进而言之,历史的进程从来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不论西方学者爱讲的“世界是平的”还是“历史终 结论”能否继续维系,从长远来看,全球化的趋势与合作一体化的浪潮不可逆转。而关联紧密后,风险的 传播也会更快、影响更大,这就需要人们在合作共享的同时,共同担起责任和义务,协力地域可能存在的 挑战与风险,尽力维系和睦的纽带关系,这才是纽带关联造福人类的关键所系。 写这个作文的时候可以一层一层讲起,更有层次感。比如上来可以先说人与人之间需要纽带,个人和群体 之间的关系需要纽带,这个纽带是一种价值上面的认同,再一层一层引申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 这个交流之间要产生认同,要包容,要互学、互建。所以作文要层层递进。 “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一题,可谓是“中国梦”的具象化。设想国家在 32 年后的样貌,本质上是将学生 放在“蓝图设计师”的位置,因此有没有自觉的担当精神,有没有厚重的家国情怀,从基础上影响着 整篇文章的质量。今年参加高考的考生,32 年后 50 岁,恰好是整个社会的中坚力量;这篇作文从某种 意义上是对他们的警醒,提醒他们每张照片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此外,作为记叙文的专用题目, 它的题干保持了一贯的指导性,“有叙述,有描写”,提示表达方式上要综合使用;“可以写宏大的画面, 也可以写小的场景”,提示切入的角度可以大到国家、社会的整体面貌,也可以小到一顿饭、一辆车、 一个人。这也提醒未来的考生,首先要走出教室,开阔视野,关注时代与国家,拥有自觉担当的意识; 其次,既要留意大的形势、动向,又要关注身边的小事,让对国家、自我的期许与责任具化在生活的 点滴之中。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E。 【名师点睛】 所谓材料类命题作文,指的是试题明确给出写作题目的同时附有提示性材料的一种命题方式。这种命题方 式不仅兼具了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的优点,而且体现了命题者对考生的人文关怀。这特点 就要求我们在审题立意时既要通观材料,把握好材料的内涵,又要结合题目,吃透文题本身来确定立 意和写作重点。因为材料既是对写作一定的提示,同时也是对立意和写作范围的限制,结合文题从材 料内的角度进行选择,所确定的立意才是接近命题意图的最佳立意。 对于材料类命题作文,我们往往只注重题目而忽视材料,因为题目比材料更直观。这样忽视材料的存在, 往往是造成审题立意偏颇的主要原因。这里的材料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材料往往隐藏或暗示着写作 的方向。在材料类命题作文写作中,要把“材料”与“命题”两者兼顾,明确两者间的关系,不可偏 颇。一般来说,两个组成部分之间可能存在着如下几种关系:①导入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的指向, 一步步引出命题本身;②解说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对命题加以必要的阐释说明,一般是借助材料 来阐释命题所包括的内涵或命题所涉及的范围;③限制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对命题的内涵或外延 适当加以限制,或者对写作侧重点予以暗示,以避免命题过大或过宽泛。梳理好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是我们审题立意的第一步。 比如“说纽带”一题,题目很抽象,但从题干材料看,给出了考生写作的方向:“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文 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都需要纽带。考生既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方向写, 也可以选择除此之外的其他方向。 2.【2017 年高考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 40 周年。40 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 的成就。40 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 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 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 2017 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 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 人道是清光更多 ——我看高考 四十年华凤和雨,十三亿人笑与泪。旋踵之间,距高考恢复以历四十载。四十年间,高考“斩去桂 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诚然,高考有它的缺陷。在以成绩为基础的选拔上,应试教育随之而生。许多人都批判高考使人愚 钝和呆板。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高考所带来的好处是不能忽视的。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高考,中国 将至少倒退十年。 自古以来,门第都是阻挡学子发展的关卡,高考恢复,使得所有的学子都拥有了平等的权利,都拥 有了一个去公平竞争的舞台。高考,为所有考生,洒下了平等的清光。 “衰兰送客成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是李长吉(李贺)的悲叹,而导致他写下“可怜日暮嫣香落, 嫁与春风不用媒”的,竟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字。一字避讳,李贺的一生便就此完结。相较于科举,高 考更加的公平和客观,范围也更加的的全面,他给予我们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四十年来,创造了无数 平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般的奇迹,为国家输送了难以衡量的人才。 1977 年,当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进入考场时,心中怀着的是对未来的憧憬还是迷惘,或许已元 从得知。但我知道,如今我坐在考场,心中充盈着的,是对高考的崇敬;笔尖书写着的,是对高考的赞 扬。敬畏他带个我的一切,歌颂他洒下的清光。 罗曼·罗兰曾说过:“人总是要失望的,因为他想要的总比他得到的多。”高考成功与否,成绩高低 与否,是每个人所关注的。有人成功就必定有人失败,成功者喜笑颜开,失败者痛哭流涕。但这些,并 不是高考带给我们的全部。十年的奋斗与拼搏,艰辛和喜悦,磨砺与苦难,这才是高考带给我们的。真 正彻悟之人,是不会纠结于是否为应试教育的,因为高考带给了我们更珍贵的精神财富。 “人生下来不是为了拖着锁链,而是为了展开双翼。”维克多·雨果曾如是说。而高考,正好为我们 提供了机会。如果说对辛弃疾来说,他的“桂婆娑”是朝廷上的苟且偷安派。那么,对我们来说,我们 的“桂婆娑”便是门第与内心深处的幼稚。高考“斩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 此命题着意于引导考生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审视个人发展,激励一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 族的事业。命题者意在启发考生在宏观语境中聚焦个人经验,表达对“高考”的独特体会和理解,呈现他 们的酸甜苦辣尤其是勤学奋进中的豪迈之情。应该说,这道题符合新课标对高中生写作能力的要求,紧贴 考生生活和思想实际,难度适中。 阅读试题时要特别注意“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中的“副”字。构 思时必须先确定好副标题:是写“我看高考”呢,还是写“我的高考”。 如果确定写“我看高考”,重点就在“看”,要谈对高考的看法,最适宜写议论文;如果确定写“我 的高考”,重点就在“高考”,要写出我和高考的关系,可写议论文,也可写记叙文,还可写抒情散文。 只有先在思想中确定了这一点,才能接下来进一步思考文体问题和选材问题。 【考点精解】 所谓“结构”,就是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议论文是运用概念和判断进行推理,可以分为:解说性议 论文、证明性议论文、思辨性议论文。在结构上就应通过论据对论点进行合乎 逻辑的论证。它有一些基本 结构形式,如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正反式、对比式、归纳式、证明式等。 【命题规律】 作文是高考必考考点,分值 60 至 70 分,2017 年高考从各省市命题来看,文体没有固定的要求,基本 是考纲的规定,能写记叙文和议论文,议论文的结构要符合文体要求、完整、严谨。2018 年高考仍会沿袭 2017 年命题特点。 【技巧点拨】 1.加强阅读,提高素养,培养能力。 议论文的结构有其特点,学生可在备考中选择典范的议论文来读,通过大量阅读,熟悉议论文的结构 模式,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提高对议论文结构的把握能力。 2.观察社会,关注现实,勤写多练。 加强写作训练,熟练运用规范的结构模式写议论文。同时要注意关注现实,对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 不仅要关注各种评论,自己也要动笔写时评,锻炼自己的敏锐思维能力,更是学习创新的结构方式,提高 自己的应试能力。 3.熟悉高考,掌握规律。 历年高考作文是目,尤其是适合写议论文的作文是目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写作试题(尤其是 近三年的高考题)及各地高考优秀作文反复研究,可以了解高考常考写作题型及命题规律,掌握高考高分 作文结构模式,提高复习效率。 4.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模式: (1)总分式 先提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即论点,然后加以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这种结构形式是按照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来展开论述的。 例:说“思”: ①学会动脑筋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提出问题) ②搞好学习、工作、科研等都需要多动脑筋(分析问题) ③要养成多动脑筋的习惯(解决问题) (2)并列式 先提出总论点,然后并列地从几个方面分别对总论点加以论述,即论述部分是由并列的几个分论点的 论述组成的。并列式的几个分论点常常放在每段开头,以显示层次。运用这种结构形式的关键,是对一个 总论点能够从不同的侧面来加以认识,并能够并列地排出几个能说明总论点的分论点来。 例:说“思”: ①要养成多想的习惯(总论点) ②多思才能把知识学活(并列分论点一) ③多思才能有所发明创造(并列分论点二) ④多思脑子才越用越灵(并列分论点三) (3)递进式 按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一层深入一层地论证论点。“深入”的路子很多:可 由现象说到本质;可由可能性说到必然性;可从经验说到问题,再说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从“是什么” 说到“为什么”,再说到“怎么样”……这种结构形式能使问题的剖析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 例:说“思”: ①“思”就是提倡动脑筋(是什么) ②“勤思”的重要(为什么) ③还要“善思”(怎么样) (4)正反式 提出论点后,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任何一个论点,既可以从正面论述,又可以从反面论述;把 两方面结合起来,说明才更透彻。有些论点可侧重从正面论述,结合进行反面论述;有些论点可侧重反面 论述,结合进行正面论述。 例:说“思”: ①要提倡多动脑筋(提出论点) ②多动脑筋的重要(正面论述) ③不动脑筋的危害(反面论述) (5)对比式 通过对比来论证论点。对比有正与反的对比,现在和过去的对比,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对比,同一 事物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对比,等等。对比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 例:说“思”: ①生活中的两种人:勤于动脑的人;懒于动脑的人。(态度对比) ②不同态度的不同结果(结果对比) ③不同态度的不同思想根源(思想根源对比) ④应学习第一种态度,做勤于思考的人(结论) 【跟踪训练】 1.【18 届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文摘一:屠格涅夫有篇著名的散文诗叫《乞丐》,写他在街上遇到一个衰老的乞丐,很想有所施舍,可 搜遍全身口袋也没找到一钱一物。于是,只好紧握着乞丐伸出来的手说,请别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带。 乞丐也握了握屠格涅夫冰冷的手,微笑着说,您能握着我的手叫兄弟,这也是一种施舍,同样让我感激不 尽。 文摘二:萧伯纳在莫斯科度假时遇到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并同她一起玩耍。临别时,萧伯纳对小姑娘 说,回去见了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大作家萧伯纳。不料,那位小姑娘学着萧伯纳的口吻说, 回去见了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莫斯科小姑娘娜塔莎。 ——摘自 2017.10 香港《大公报》《有一种尊重叫平视》 请全面阅读两则文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 学会平视 人生在世,既不必以自卑自贱的心态去仰视别人,也不宜以自视甚高的心态去俯视别人,学会平视, 平视自己、也平视别人,才是最恰当最具亲和力的社交“视角”。 惯于仰视别人者,在卑微和惶恐中看人家的脸色行事,营营碌碌、心力交瘁,何苦来着!反之,以俯 视他人为能事者,则热衷于居高临下、自命不凡、目空一切,往往看不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这两种人 在“视角”上的偏差,致使其对人对己的看法变形失实,不能正确对待。之所以如此,都是因为他们缺乏 丰厚的人格底蕴,心胸狭窄,目光短浅。 平视自己,即是不卑不亢地立身处世。天下之难,最难的是摆正自己。人在遭遇挫折时,容易自怨自 艾,把自己看得太低;而在春风得意之际,又往往自视甚高,以为天下英雄舍我其谁。君不见,有些人一 旦小有成就,原本好端端的一双眼睛便挪位到额头上,从此“视觉”异化,平视功能丧失,到哪都摆出一 副鹤立鸡群的架势,势利得很。宋代有位名臣叫赵抃,此公为人耿直,为官清正,从不以其官位自傲。他 告老还乡时曾赋诗明志:“腰佩黄金已退藏,个中消息也平常。世人欲识高斋老,只是柯村赵四郎。”意 思是,你们不要以为我是什么大官,我其实就是当年出身在柯村的赵四郎啊!那些惯于在俯视他人的得意 中生活的人,比照一下赵老夫子乐于平视自己的嘉言懿行,能不汗颜? 平视他人,意味着自爱自重,不妄自菲薄。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据传清朝光绪年间,孙中山从日本留 学回国,路过武昌总督府,想会见当时颇有名气的两广总督张之洞,就写了一张便条:学者孙中山求见张 之洞兄。张大总督看过守门人递进的便条,面有不悦,提笔在条上批写:“持三字帖,见一品官,白丁焉 敢称兄弟?”守门人将条子还给孙中山,孙中山一看,迅即在便条上书道:“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 也可傲王侯。”守门人又将条子传进总督府,张之洞看后“啊”了一声,连声说:“请!请!请!”孙中 山不愧是孙中山,地位卑微时便敢于平视权贵,着实有胆有识。我们周围的不少人一见达官贵人,便情不 自禁地躬背屈膝作仰视状,宜不羞愧!国人是该学学孙中山,什么时候面对权贵也敢挺脸抬头学会平视, 才算是在真正意义上“站起来了”。走笔至此,不能不提到大名鼎鼎的罗斯福。罗斯福下肢瘫痪,却以其 赫赫政绩赢得美国惟一的蝉联四届总统的殊荣。此公气质谦和,平等待人,像一位兄长和朋友。有人说, 罗斯福能把国王当普通人看待,而把普通人当国王看待,但国王和普通人都因此而爱戴他。有鉴于此,我 们身边的公仆、明星、富翁们是否也可屈尊向“罗斯福同志”学习,平视百姓、平视社会,从而造就自己 的人格魅力。 平视,是一个人高尚的情操、卓越的学识之自然流露。一个人只有敢于且乐于平视,才能面对皇亲国 戚不会自惭形秽低声下气,面对贩夫走卒不会颐指气使神气活现。在繁华的都市里,如果我们穿着草鞋微 笑着平视一切,则堪称文明时代的文明人。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 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 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 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 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 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 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根据材料看,作文供料的关键词有 “激励”“赏识”和“批评”“管教”等。如果忽视这些关键词的限制,大谈特谈“我们需要创新教 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等,就偏离了题意。 2.【18 届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 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朱光潜先生在《谈立志》一文中说:“我的信条叫做‘三此主义’,就是此身、此时、此地。”此身 该做能做的事,绝不推诿给旁人;此时该做能做的事,绝不拖延到未来;此地该做能做的事,绝不空想到 另一地位去做。 【答案】 脚踏实地 才能成功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说到这句话,应该不少人都知道,但是,谁能真正的做到。 不错,是他——查理·贝尔,他是曾任麦当劳的执行总经理。但是,在这辉煌成就的背后隐含了多少 的辛酸苦辣。在 1976 年,15 岁迫于生计的他,来到麦当劳求职,他找到店长,请求给他一份工作,由于贝 尔营养不良,店长委婉的拒绝了他。 店长没有预料到,贝尔几天后又来到了店里,说不要工资,只要有吃喝就行。贝尔小声说道:‘’老 板,我看到你们这里的厕所的状态好象不是很好,要不我来打扫厕所吧!‘’老板很无奈,所以就勉勉强 强的答应了。 扫厕所,在一般人眼中都是被鄙视的,认为是没有出息的工作。然而,贝尔确认为是他人生事业的一 块最坚实的基石。 他每天清晨都是店员中起得最早的,每隔一段时间维持一次,他还在厕所中摆放一些花草,让顾客欣 赏,并贴上一些警示语。不久,顾客向店长反应,说到厕所的状态大有改观。有些人甚至说这儿的厕所比 那些不太讲究的餐馆还干净。 经过三,个月的观察后,店长正式的录用了贝尔,并且安排他去接受正规的职业培训。就在贝尔 19 岁 那年,他被提升为澳大利亚最年轻的店面经理。 功名成就的贝尔在接受各媒体的采访的时侯,贝尔把自己的事例一一讲述给听。这不在显摆自己有多 么的了不起,而是为了让后人更好的去学习他。贝尔说:“一个人做一件事,既然开始做了,就因该一心 一意的做,而不能三心二意,做出一番事业来。”就这样,从麦当劳一个扫厕所的,到成为后来澳大利亚 最年轻的店面经理。正因为他的事例,也激励了成千上万的后人,创造出许多辉煌成就。 是啊!正因为他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才成就了他毕生的辉煌成就。在这个世界,每一分收获都需 要付出艰心和努力,不努力即使侥幸得到了成功,那也不会长久。所以,请牢记:人只有脚踏实地,才能 获得真正的成功。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 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 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 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 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 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 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考点四: 语 言 【高考典例】 1.【2017 年高考江苏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诗歌除外。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 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答案】 单车上的生活美学 他常骑一辆单车,背着双肩包。我也有过骑单车上班的体验:耳边是熟悉的叫卖声,行道树吐着浓浓 的草木味,哼一支小曲,不疾不徐,车轮缓缓转动起一个清亮的早晨。 而这些美感是我们开车时所无法享受的。一旦驾驶汽车,我就不会如此松弛,我会时刻警惕周围车辆 行人,关注红绿灯的闪烁。 尽管如此,必须承认汽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种种便利。汽车、火车等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它们的出 现改变了人们的空间感。岭南、塞北不再是遥远的眺望,长安、洛阳也可朝发夕返。在城市化进程中,汽 车、火车等更是一路呼啸着向前,带着亢奋,把城市的边界不断拓宽。 然而,我们在享受交通工具升级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交给节奏,交给忙碌。高 铁时代,我们似乎被裹挟进快节奏、高速度的潮流中,一路兴奋着向前狂奔。我们赢得了速度,却放逐了 审美;获得了时间,却迷失了自我。 救赎之途何在? 物为人役,而非人为物役。李泽厚说,美是自由的意志。在骑单车与开汽车之间,人原本可以拥有自 由选择的权利,但时间感常常逼迫我们自觉地放弃这份选择权,无意识地沦为汽车的附庸。于是,成为弗 洛姆所说的“占有”而非“存在”的生活状态。 选择单车,意味着选择缓慢,主动创造出欣赏美的可能。蒋勋说:“所有生活的美学旨在抵抗一个字— —忙。”忙碌、效率是美学的死敌,美学天生与缓慢、从容相联。骑单车,可以将开车所忽略的过程重新复 原,审美体验也变得新鲜而饱满。在这种舒缓的状态中,“人”站立得挺直而拙壮。孔子在吱吱作响的牛车 上,洒下一路晶莹发亮的句子;安徒生在夜行的驿车中,酝酿出一部忧伤甜蜜的爱情诗篇。 当然,我并不是鼓励回归牛车时代——事实上也无法回归。我所强调的是,在高铁时代,我们依然要 珍惜、追求单车上的美感体验。有审美在,“人”就会变得更完美。现在的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东京 等,已陆续出现很多社区不准汽车开入,被称为“人行步道区”。我相信,这将是一个崭新的出行美学,让 你重新回归到人类步行的原点,恢复身体的速度感。 这其实也提示我们:你可以有车,可是你也可以不开车。 【解析】 试题分析:本作文题的形式仍是材料作文。材料从日常生活切入,日常生活为材料作文命题提供了更多的 选择空间。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话,“生活中离不开车”,是生活的常识,也是题目的引子,引导学 生将目光投向生活,进而聚焦生活中的车。第二句话,从“种类”和“形态”两个方面加以提示和引 导,意在帮助学生展开联想。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车,如童车、碰碰车、自行车、三轮车、汽车、 动车等,又如共享单车、网约车、无人驾驶汽车等,车的速度有快有慢,车的容量有大有小,车的使 用方式有新有旧,或是寻常日用之所需,或是科技进步之成果,体现不同生活理念,蕴藏各自时代记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的题目,材料很简单,主要谈论“车”。本作文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 考生生活。对于“车”的现象,考生没有陌生感,熟悉并且有亲身体验,材料内容和考生的生活没有 隔阂感,在阅读上也不存在障碍,材料的三句话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表达凝练,意蕴丰厚。材料立足 现实生活,立足学生实际,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采撷生活浪花,选取适当文体,抒写真挚情 怀。尚奇者可追热点之新,敏察者可展刻画之长,情笃者可吐肺腑之真,思深者可发独到之论。人人 眼中有车,故上手容易;个个感受不同,故精彩纷呈。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上述立意角度都是跳出材料的,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在行文中注意结构的清晰,观点的明 确,没有牵强的痕迹。 2.【2017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 800 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 书生 上苍赐人以三书,一曰有字之书,二曰无字之书,三曰心灵之书。此三者,同出而异名,殊途而同归。 读书者可称书生,而凡世间之人,或多或寡,必读此三书,故世间之人皆为书生也。 有字之书,文章著述也。以一字概之,是为录。往圣先贤著经典,而后人传习之;诗仙词圣书佳句, 而后人吟咏之。有字之书,乃作文章者之见闻经历、所思所想,付诸于文。孔夫子所著之《春秋》,太史公 所著之《史记》,皆属有字之书也。李太白狂歌之《将进酒》,杜子美哀叹之《石壕吏》,亦属有字之书也。 以文章传道义,以诗篇记良辰,此有字书之真谛也。 无字之书,生活经历也。以一字概之,是为行。劳心柴米油盐,远游名山大川,皆读无字之书也。无 字之书是为行万里路,如古徐霞客之游览,如马可波罗之远渡。于万化冥合之间,读自然造物之书。鬼斧 神工,最美之书乃天成。无字之书亦是平日生活,秋风卷屋,五斗折腰,利锁名缰,虚苦劳神。于困顿失 意之时,读泪湿汗浸之书。披荆斩棘,最重之书乃人生。 心灵之书,思想精神也。以一字概之,是为己。人即心,心即道,道即天,天人合一。人以心观宇宙, 观宇宙亦是观心。陆九渊曾言:“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灵之书包罗万象,可绝非万象本身也。 康德、柏拉图之思考,于此二人乃心灵之书,而其著述非心灵之书,故此书无法外借也。心灵之书乃思想 本身,发于人,终于人。凡世间之人皆有心灵之书,而此中玄奥不可言传。 文人以有字之书录无字之书,圣人以有字之书传心灵之书;学者以无字之书习有字之书,行者以无字 之书证心灵之书;贤者以心灵之书衍有字之书,哲人以心灵之书明无字之书。此三书连环相扣,缺一不可。 书生在世,读尽经典,而读此三书断不可厚此薄彼,需雨露均沾,相辅相成。 失有字之书,则文明难以传承发展;略无字之书,则学问皆如纸上谈兵;缺心灵之书,则人生浑若傀 儡木偶。幸上苍非悭吝之辈,播此三书于人间。是故世人尽能读此三书,行此三书,传此三书。 故世人皆能成书生也。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E。 【名师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 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 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含意丰富的材 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 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 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考生可以先分析“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 灵之书”是什么,三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为何要读这三本书,如何阅读这三本书,阅读之后会怎 样等角度立意作文。 【考点精解】 2017 年高考从各省市命题来看,文体没有固定的要求,基本是考纲的规定,能写记叙文和议论文,议 论文对语言的要求是:语言通顺、严谨、深刻、有文采,书写规范,标点正确。2018 年高考仍会沿袭 2017 年命题特点。 【命题规律】 高考要求议论文的语言准确严密,概括简练,朴实明白,鲜明生动。 【技巧点拨】 1.熟悉高考,掌握规律。 历年高考作文是目,尤其是适合写议论文的作文是目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写作试题(尤其是 近三年的高考题)和各省市高考优秀作文的反复研究,可以了解高考对议论文语言的要求,掌握高考试题 命制规律,提高复习效率。 2.强化阅读,积累优美文段。 扩大阅读,包括教材,名著、时文,甚至每次练习时所用的文本材料。通过大量阅读,筛选并积累可 用作议论文写作的优美文段,并将所积累的优美文段分类整理,形成自己的素材库。 3.关注生活,学习鲜活生动的语言。 从近几年高考来看,写作命题注重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多涉及一些热点问题,因此,作文中需要大量 的鲜活的语言来表情达意,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复习中注意观察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关注生活。从生活中 学习有个性的、能体现时代进步与发展的语言,力求在写作中做到个性突出,语言生动。 4.明确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1)准确、严密。 遣词选句,要能够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现实,表达自已的观点,做到不夸张,不缩小,不会引起 歧义。 (2)概括、简练。 记叙文的语言,要生动活泼,具有很强的形象性;而议论文的语言,则要力求概括、简练。所谓“概括、 简练”是指叙述事实论据,要简单扼要;不能像记叙文那样细叙、详绘,有头、有尾,有细节,有描写。又应 该善于归纳事物的共同特点,用简练的话表达出来。 (3)朴实、明白。 写议论文应努力用自已的语言,来表达自已的观点,力求通顺明白;不要装腔作势,不要说套话、空话。 用“口语化”,写得朴实、明白。 (4)鲜明、生动。 议论文要求语言鲜明,应做到能表示鲜明的观点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议论文要求语言生动,是指证语言 的形象性和具体性,也就是语言的文学色彩。议论文主要靠逻辑力量的气势,但语言的生动,也有助于论证力 量的加强。要生动形象,就不能枯燥地说教,板着面也讲道理。优秀议论文的语言,不仅发挥逻辑力量进行论 证,寓理于具体形象之中,使抽象的论题具体化、生动化,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语言诙谐,涉笔成趣, 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道理,有时比直截了当地说理,更易被人接受。——这就需要讲究幽默讽刺艺术。 诙谐幽默的语言,不但可使本来很枯燥的结论,变得生动有趣,而且还会产生强大的逻辑力量。 5.加强写作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加强写作训练,包括议论文写作的整体训练,也包括对文段的仿写训练。通过整体训练,可以使写作 的议论文语言通顺流畅;通过对优美文段的仿写训练,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有效提高语言文采。 6.掌握写作议论文增加语言文采的几种方法: (1)句式参差,使议论充满韵律。 一篇优秀的议论文,语言表达必然详略得当、长短参差。如果一篇议论文,全用整句,会显得呆板; 全用散句,则会缺少气势。如果整散集合、长短交错,在整齐中求变化,于对称中显错落,必能使议论充 满韵律之美。 如下面《阅读是一种孤独》一文的片段: 阅读是一种环境上的孤独。当我们捧读一本书,徜徉在字里行间时,我们与文本对话,与书中人物对 话,与作者对话,这时我们需要清幽的环境。嘈杂的环境固然也能读进去,但很难走出来。阅读需要一个 宁静温馨的氛围,一个无人打扰的“世外桃源”。曾记否,更深人静、细雨如丝的夜晚,我们坐在椅子上, 品一杯香茗,与书相拥,思绪在文字间游走,情感在文字间跌宕,这样的夜晚是何等惬意!曾记否,在孤 灯相伴的夜晚,读孔孟言、悟李杜诗、品刘墉文、赏清玄章,积智慧之沙建文学之宝塔,感悟文学之纯美, 悟得人生之真谛,这又是何等酣畅! 这段饱含情感的议论,长短句交错使用,充满了韵律之美。 (2)善用修辞,让议论形象活泼。 精彩的议论一定是形象活泼的,它拒绝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讲求生动鲜活的思想展示。新颖活泼的 议论文字可以使其文质兼美,情理并具,可以使逻辑力量得到强化。 ①运用排比,增强议论气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来说理、议论,可以直接表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用 于证明某种观点,把意思论述得更周密、更透彻,增加议论的力量;还可以用来抒怀,把情感抒发得淋漓 尽致,使之读起来痛快酣畅。如: 阅读,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阅读,可以激发人的志趣;阅读,可以活跃人的思维……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又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读书的方法,都要 求我们读书时要精读、细读、深阅读,要求我们必须“细嚼慢咽”,这就势必要耗费我们大量的时间。然而, 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这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时间就是分数,时间就是前程,时间就是未来。因而, 学生都不愿将太多的时间花费在阅读上。久而久之,“浅阅读”便在学生之间流传,那么,“浅阅读”到底 是好是坏? 这段文字表面看上去语言朴实无华,但细细品味,却洋溢着直率,充满力量,原因就是该考生恰到好 处地运用了排比句:三个“可以”构成的排比放在开头,直接说明了阅读对人的精神意义;三个“时间” 构成的排比,又说明了中学生坚持阅读的艰难,有力地证明了“深阅读”的必要性。 ②运用比喻,让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生动。比喻不仅能帮助读者加深理解,也使文章的语言更形象化。 如下面《不拘一格降人才》一文的片段: 夏天,一盆夜来香,每天总要浇水二至三次,每次都要使水没过土面,得浇透;而一盆仙人掌,每天 浇一次,浇的水也只要浇湿土壤就行了。因为夜来香叶片宽大,散失水分较快,相比之下,仙人掌那早已 退化成针状的叶子,散失水分就慢多了。每种花都有自己的习性,有的喜阴,有的喜光,有的耐寒,有的 耐旱。种花时必须因花而异,区别对待。喜阴的种在暗处,喜光的常晒太阳,耐寒的不必进温室,耐旱的 可以少浇水。不然,花是长不好的。 培养人才,也是同样的道理。大千世界,丰富多彩,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资质。面对各种 各样的人,就必须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 才。长着数学脑瓜儿的,让他去学理;满腹诗词文章的,叫他去从文;体魄健壮、活泼好动的,让他去踢 足球、跳沙坑。如果不加区分,搞一刀切,那就像对仙人掌灌以倾盆、而对夜来香惜水如油一样,不但起 不到好作用,还会造成巨大的人才浪费。 作者用“每种花都有自己的习性”来比喻“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资质”,用“种花时必须 因花而异,区别对待”来比喻培养人才“必须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因材施教”;通 过比喻,作者形象地说明了“要正确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道理。作者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阐述得 通俗、生动,使人很容易接受其观点。 ③引用经典名句,增强议论底蕴。经典名句可以直接引用,就是直接将相关古诗文名句提取出来为作 文所用;也可以间接化用,即根据文章内容和主旨的需要,把古诗文名句加以改造,巧妙地“化用”在自 己的文章中,从而使语言变幻多姿,情韵悠悠,满纸生辉。如《浅阅读与深阅读》片断: 一个人,无论他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如果他从来没有读过《老子》《孟子》《论语》《诗经》和汉赋、 唐诗、宋词,如果他对于“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品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无 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这一切都一无所知,那么,他绝没有资格说 他懂什么是“中华民族”! 这段文字,根据语境和表达的需要,巧妙地引用了一系列的名言警句,来说明深阅读对于传承中华文 化的重要意义。论证充满雄辩的力量,理直气壮,底蕴十足,锐不可当。 ④运用假设,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假设是一种比较常用的修辞,在列举事例后,从反面或正面提出与 事实材料相对的假设,并引申出与列举事实截然不同的结果,从而在客观事实与假设结论的正反、优劣、 是非、成败等对比中,说明观点的正确性。根据事实材料的性质不同,又有正例反设、反例正设、正反对 比三类,最常用的是前两类。 A.正例反设。如果你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可以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清流与活源》中的假设 语段: 从古到今,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都来源于生活,才写出新意,流传至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蒲松 龄的《聊斋志异》等,都因贴近人民生活,针砭社会时弊,读起来似潺潺小溪而意蕴绵长、不落俗套。如 果他们把自己囚禁于狭小的天地之间,做一只井底之蛙,或闭门造车,或断章取义,从别人的文章中东拼 西凑搞“创作”,恐怕永远也写不出有积极意义的作品来。 作者以范仲淹、蒲松龄贴近生活,写出流传至今的佳作《岳阳楼记》《聊斋志异》为例进行阐述。材料 是正面事实,作者从反面入手进行假设,从而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生活与文学创作之间的源流关系。 B.反例正设。如果文章所列举的例子是反面的,你就可以从正面来进行假设分析。如《刻苦勤奋才是 成才的基石》中的假设语段: 如果仲永的父亲不那么急功近利,如果仲永自己多一点自知之明,充分利用自己天资聪颖的优势,谨 慎谦虚,勤学不辍,或许会避免“泯然众人矣”的悲剧。 作者在文章中列举的是一则反面材料,选择从正面进行假设,引申出与仲永耽于早慧、怠于努力、最 终“泯然众人矣”不同的结果。对比鲜明,有力地证明了勤奋对成才的重要性。 C.正反对比。如果你举的例子有正有反,你就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进行假设分析。如《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中的假设语段: 如果选择安乐,生于富贵之家的巴金,又怎么能挥毫著就“激流三部曲”?如果选择忧患,身为皇帝 的刘禅,又怎会成为亡国之君而“乐不思蜀”?所以,孟老夫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正例反说、反例正说的手法有力地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除了排比、比喻、假设以外,能使文章辞彩飞扬的手法还有拟人、引用、对比等,同学们可以在备考时, 注意分项练习,提高作文发展指标中文采项的得分。 【跟踪训练】 1.【18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50 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入学考试有这么一道题目:“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会怎么做?” 教授本杰明·格雷厄姆参加了这次阅卷,答案可谓五花八门。有的说,我会留一块作为晚餐。本杰明批注 道:你很节俭。有的干脆说,统统吃掉。本杰明笑一笑,批道:你真可爱。忽然,有一个答案吸引了他, 上面写道:“假如我有两块面包,我会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本杰明教授在卷末为他批了几行字: 世人都知道面包的好,却不知道一朵水仙花的妙。我可爱的孩子,你小小年纪已经领略到人生的真谛,不 为物质所累,堪成大器。这位学生的名字就是沃伦·巴菲特,当年刚刚 20 岁。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 绽放于心田的水仙花 当庄周垂钓于濮水之上,当他于濠梁之上与惠施玩味着“鱼之乐否”时,我们怎能不钦佩他那宁愿曳 尾于涂中不为红尘的所得的仙风道骨?也许他是贫穷的,他家徒四壁,但因精神世界的充盈,一朵水仙花 便于世俗尘埃中绽放,灼灼其华,雄视百代。 在现今物欲横流之时,人们似乎淡忘了“点一瓣心香”的感动,疏远了秦淮河上桨声灯影的浪漫,至 于张岱夜船中的悠闲与文趣只怕也在灵性深处黯淡的落上了灰。殊不知,单翼难飞,独木难支,精神如水 滋养心灵,物质若山支撑生活,山环水绕,高山流水才是和谐。 洛克菲勒早年吝啬狭隘,垄断市场后仍是抑郁难舒,物质的享受并未带来片刻的欢愉,医生断定他活 不过 60 岁,可之后他捐款助人,借帮助他人丰富自己那早已枯竭的心,不久他开始活的饱满,充实。用一 颗温暖,善感的心去味这世间的美好。谁又会忧愁满腹呢? 生活本就是一杯白水,杯子的华丽与否并不会改变水的香甜。可水若是变质了,再美的杯又有何用? 在那个人性泯灭道德沦丧的年代,多少人不堪侮辱,选择离开。好的坏的,都淹没于尘埃中,可有那 么些人坚守心中的水仙花,相信终有一天天地澄明,于是再深的伤害,再痛的打击也一笑置之,不然,胡 风如何在几十年牢狱中忍受孤独,杨绛怎么挨得过牛棚中那艰难的岁月?生活中有各种痛与苦,唯有精神 的力量才能帮助我们抵过风浪。(大气豪放,行云流水。) 李白曾“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他的寂寞与无助像海一般深,可他寄情山水,逍遥酒中,他是 失意的贫穷的,可精神上的水仙花都让他成就了一世英名。 一直很喜欢一句诗:掏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不是物质上那种富贵奢侈的享受,只是简单的美,纯 粹的与自然共舞,失水天烂漫。可那自有人生的真谛,让我们在经历了无数的捶败后,知道原来生活也可 以如此浪漫。如同文君当垆,为了一个身无长物而才华横溢的才子,即使环堵萧然,也愿意度过相濡以沫 的幸福,简单地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 生活中充满了太多的诋毁,寂寞孤独,自有人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也有人感慨“最恨人 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秋霜”,这时,再多的黄金也只是冰冷而无情的,而它可以饱腹,但水仙花才给你 安适,心灵的充盈。 二战后,日本成了一片废墟,可废墟中的一盆花却象征了日后的迅猛发展。 你心中的水仙花在何方?花在,才能诗意的栖居! 点睛: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首先要分析材料的性质是相同或相反,如果相同,就从同一的角度立意, 如果相反,首先首先提炼观点,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进行立意,最好是对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辩证的 分析,进行辩证的立意,这样文章会显得深刻、全面,能够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立意时首先抓住材料 中的词语,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这道作文题属于相反的两个方面,注意辩证的分析材料中的原因。 2.【18 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三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从古到今,“物”始终是个话题。 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苏轼言“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主要意思是,君子可以将心意寄托于物,而不可以把 心意留滞于物。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 800 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答案】 呼唤“不为物役” 管子云:君子使物,不为物使;苏子云: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这些古往今来对“物”的讨论所指向一点甚是明确:人使用物,而人不应当为物役使、控制。在康德 哲学中,他认为“人是一切行为的目的”,人生于世,在社会之中,一切作为的归宿是人类的幸福,物是 通向人类和睦、幸福的手段与工具。人使用物来使人的生活更舒适,使人更愉悦,更能健朗得生存。一旦 人沦落到被物役使的境地,他一定是将其心全然寄于物上,以物伤性,可怜得成了被“异化”工具。可惜, 我们悲哀地发现,新时代的人们越发乖乖地向物交出了主体意识,自甘为物所役,忘却了生命的归宿何在。 当今的人被利益所役。利益包括你的财富、地位、声名,甚至还有分数。人们纷纷放下身段,弯腰俯 首,做出一副怯懦的神态向利益跪拜,有如老葛朗台一样,仿佛腰缠万贯便可无所不能,就可以获得生命 最终极的手段。俯首系颈,他们沦为“物”的奴隶,露出张牙舞爪的骇人姿态,在牛奶中加三聚氰胺,在 猪肉中掺瘦肉精,在厨房里用地沟油。他们有如木偶,为物、欲念摆布,奉承阿俗,妄弄事实。至于学生, 则是为一切“有用”而学,为一切“有利于考分”而学,徒然不由自主地汲取死的知识而不思索其奥理大 义,徒然诵着:“吾欲仁,斯仁至关”而不明其意,未见其明矣! 当今众人还被科技所役。手机成为了大家的掌纹,无线网络竟“荣身”于马斯洛金字塔的底层,把自 己一切的愉悦体验全然交给了一张屏幕下的小小芯片。手机在哪儿,网络在哪儿,你便在哪里。一朝脱离 便似池鱼脱水,终日惶恐不安,坐立不得,是多么荒诞!社交软件把人绑架了,甘愿被绑架的人在其中自 娱自乐。 利益、名誉,寓意于之,可带来些许成就感,滞意于之便面目可憎;科技寓意于之,为生活添味,滞 意于之则一事无成。在今日,我们不禁需要高声呼唤:君子使物,不为物役! 人要寻回丢失的主体性! 倘若你拥有权势之“物”,你自可以以人大代表的身份体触民情,走访在那个被遗忘的底层,效梁漱 溟等人的耿介直言,上书陈情,反映民生,有所担当,而怎可把一个美丽可爱的中国的形象遗忘?倘若你 有金钱之“物”,所谓“达则兼济天下”,何不怀揣着对人类苦难深重的悲悯,投身慈善,接济那些在疾 病中搏斗者,为梦想奋斗者,那些走上光荣荆棘之路为人权、为平等奔走者?倘若你有漂亮的分数,何不 在接受最高等教育的同时,不仅是将自己变成一名通晓专业学识的“专业知识分子”,同时也是向公众发 声,引领公众思索,在展望未来时作出更明智选择的“公共知识分子”?倘若你倾心于科技的魅力,何不 同当年的乔布斯一样,勇于站在巨人的肩上向更高处,向迷雾所绕的未知处探索,而不仅仅沉溺满足于今 天的科技给你带来的便利。 正如萨特所言,“是英雄将自己变成了英雄”,我们存在这样的可能性,用“人是目的,物是手段” 的信条,重新审视“物”,从一个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夺下个体的自主性、独立性,挣脱物的无形之 手,成为驾驭外物,驶向人类普世理想与幸福之途的舵手。我相信着这一可能性,用信念将自己变为物的 掌控者,身在物中而不滞心于物,驾物飞驰而不为物所役! 2.不执迷于占有,抱持审美的生活态度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主之口说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 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正是参透了天地之间,无一物可占有, 抱着体验欣赏的态度才能真正获得快乐,正是这种“放下”才带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 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 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 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 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 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 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可以从对待“物”的态度方面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