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51 KB
  • 2021-06-07 发布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2鉴赏语言讲义 (1)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考点 鉴赏语言 考情解读 学案引语 高考对于诗歌语言的考查,不是仅仅局限于“懂”, 而是要上升到“赏析”的层次。要求考生能品味诗歌语 言之美,用词之妙,体会诗歌语言风格之刚、柔、豪、 婉、明、晦等,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恰当的评述。鉴赏 诗歌语言,主要有炼字(句)、叠字、诗眼、语言风格、 综合赏析等五种类型。其中炼字题考查频率较高。解答 叠字题除了和一般炼字题的相同方法之外,还要加入叠 字本身的强调,渲染作用。诗眼题型也是炼字题的一种, 只不过它对全诗的主题更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解答语 言风格题型,需要了解诗人作品的流派、风格等背景知 识,更要结合诗歌语言本身来分析。 鉴赏语言的前提就是理解诗 歌的词句,更要理解诗歌的大意。 有了这个前提再对词句和整体语 言风格进行鉴赏。针对诗歌鉴赏的 几种类型,立足于诗歌整体进行评 价。鉴赏语言一般试题的难度偏 大,需要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和鉴赏 知识的积累。 解构真题 引领规范 类型一 炼字 [2017·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 [唐]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 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梳理 1.明确考点 辨别要求 本题实际考查鉴赏炼字的能力,要求分析两字如何使景物特征鲜明的。 2.研读诗歌 细致分析 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释字义,即解答所炼字的含义,这一步包括字的本义和在诗句中的含义,尤其 要注意词类活用;其次还要考虑这个字是否运用了表达技巧,如果有技巧就要对技巧进行解读;最后要结 合诗歌的思想感情,解读出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这样才是完整的赏析,当然这几步需要视具体的诗歌确 定有无。 解答本题,可以先从词语的修饰对象入手,“斗”修饰的是“两崖”,而“攒”修饰的是“群峰”。 找出了修饰对象之后,可以进一步分析,诗句描绘的是什么情形。“两崖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 犹如两兽相斗;“群峰攒”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最后可以指出表达的效果。“斗” 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攒”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3.依据模板 构思答案 答案构成:字的含义(视情况而定,看是否需要解释);描写了……情形;突出了……特征(或:表达 了……情感)。 4.组织语言 做出答案 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 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失分剖析 现场答案 失分剖析 得分 答案一:斗,争斗,是说两崖好像要打起 来;攒,聚集,是说群山聚集在一起。 该答案中对“斗”的理解没有联系诗歌 内涵,并且没有突出炼字的表达效果。 1 答案二:两崖相斗,群峰密集,形象地写 出了山势陡峭和连绵。 该答案有些杂乱,应该分开来写 2 类型二 炼句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试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梳理 1.明确考点 辨别要求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的能力,要求赏析句子的精妙。 2.研读诗歌 细致分析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确诗句所用的表达技巧,然后要联系诗句,分析诗句内容,最后指出诗句的 表达艺术效果。分析诗句,以春蚕食叶来描摹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由此可知,运用了比喻手法;本是庄 严寂静的考场,诗人却以声音来衬托,这是以动衬静或以动写静的手法。根据诗歌的整体意思及手法,可 以看出诗人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3.依据模板 构思答案 答案构成:诗句运用了……手法,写出了……内容,表现了作者……情感。 4.组织语言 做出答案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显出考场的庄严寂静; 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失分剖析 现场答案 失分剖析 得分 答案一:诗人运用了比喻手法,写出了考 答案要点不全面,缺乏对诗人情感的理 2 生们写字的声音,非常形象。 解。 答案二:诗人运用了比喻和以动衬静的写 法,写出考场的情形。 答案中缺少对手法的分析,此外就是缺乏 情感内容。 2 类法总结 设问方式 1.某一联中最精练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中的某字可否换成另一个字?请简述理由。 3.请对某句中某字的妙处加以赏析。 4.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赏析它的妙处。 5.全诗围绕某字(词)展开,请结合全诗(词)分析。 6.分析某一诗句的含意。 7.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某一诗句的妙处。 8.前人对这首诗(词)的评价是……,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词)句简要赏析。 答题思路 炼字类:指出该字的含义+对该字加以解释或指出手法+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表达效果 炼句类:解释大意+分析手法+表达效果 语言风格类:明确风格+结合诗句阐述分析+表达效果 核心要点 1.鉴赏诗歌语言的题目一般指向性强,一定要注意题干的具体要求。 2.分析要全面,不要就题论题,而要联系诗歌内涵和作者的感情。 强化训练 提能增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试题。 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① [南宋]曹彦约② 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③。 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 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 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 [注] ①舒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岁旦:一年的第一天。②曹彦约:南宋大臣、诗人, 江西人。③吴门:指苏州或苏州一带,即诗题中的“平江门外”。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此指春 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标题中的“冬至”交代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留滞舒州”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及缘 由。 B.诗歌第三、四句写诗人回忆去年在吴门时,城门早早关闭,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的情景。 C.诗歌第五句中的“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是指拜两次,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对兄长的敬意。 D.最后两句写诗人想到自己身在异乡,又处于贫寒之中,无暇思念故乡,冬至时思念之情顿起,写 下了这首诗。 E.这首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担忧融为一体,扩大了诗歌的内涵。 答案 BD 解析 B.“回忆去年在吴门时”错误,三、四两句写的是眼前“滞留舒州”的景象,江面结冰,诗 人担心回家的行程被延误;D.“又处于贫寒之中”望文生义,“穷年”指一整年。 2.“诗眼”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本诗第一联中哪个字是诗眼?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 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联中的“惊”是诗眼。诗人为冬至到来、春节为期不远感到惊叹,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 的伤感之情,以及因留滞在舒州,担心不能及时赶回家与母亲春节团聚的忧虑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思想感情的能力。第一联是“起”,写回家的船停泊在舒州城外, 听人说,今天是冬至,心里一惊:离春节又不远了!不禁回忆起去年春节泊舟平江门外的情景来。第二联 是“承”诗歌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城门早早地关闭了,江面也冻结了,真担心船无法航行, 回家的行程被延迟。第三联是“承”诗歌第二句,具体回忆去年春节给兄长拜年时,共同思念远方的母亲 的情景。第七句是“转”,想到自己一年到头都作客他乡,无暇思念故乡。第八句是“合”,照应诗歌标 题与第一句,冬至到来,思念之情顿起,写下了这首诗。 白话诗歌 在舒州城外听人说今天是冬至,心里一惊;不禁回忆起去年春节泊舟平江门外的情景来。北风呼啸, 城门早早地关闭了,江面也冻结了,真担心船无法航行,回家的行程被延迟。去年春节给兄长拜年时,共 同思念远方的母亲。想到自己一年到头都作客他乡,无暇思念故乡,冬至到来,才写下了这首诗。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试题。 客游 [唐]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 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曹植诗云:“谒帝承明 庐,逝将归旧疆。”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云“平原客”。④ 弹铗:《战国策·齐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 裂帛:指写家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的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 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 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 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E.颈联中诗人用“四时”“三年”强调了自己离开家乡和故国的时间之长,在外漂泊的不易,为尾 联抒情蓄势。 答案 CE 解析 C.“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错误,应该是“暖”和“悲”形成 对比;E.“故国”错,“家庙”“乡国”在诗中都指家乡。 2.唐代诗人崔涂的《春夕》中有:“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崔诗中的“书”指家信, 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异:崔诗主要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 所以连家信也常年断绝,春天到来之时看到了镜中的白发,表达了韶光易逝的愁苦。李诗主要写诗人想入 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封家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两首诗都谈到了“家信”,由诗句内容可知,都含有对 家乡、亲人的思念。但李诗侧重于抒发壮志难酬的悲伤,而崔诗则表达了韶光易逝的愁苦。明了这些,再 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白话诗歌 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家乡南山的石头上,悲愁充满了客游千里的羁旅之心。没有机会进京求取功名,却 只能长久地淹留在赵国的旧地。自己已经离乡三年了,一年四季都没有机会去祭拜自己的祖宗。我经常像 冯谖那样弹唱失意的剑歌,既然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于是想写家信告诉家人我要回家了。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试题。 岁暮归南山① [唐]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 ①该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②北阙:皇宫北面的 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③青阳:指春日。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表达自己归隐田园,不再“上书”的坚决意志。 B.颔联中“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 C.本诗颔联写出因为自己不才、多病,明主见弃、故友疏远的凄凉之景。 D.颈联“催”“逼”二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不遇明主白发早生的愤慨和激愤。 E.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在辗转反复、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表达了一腔怨悱之情。 答案 AD 解析 A.“表达自己归隐田园,不再‘上书’的坚决意志”错误,“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 已也,表达的应是诗人的无奈;D.“表达出诗人不遇明主白发早生的愤慨和激愤”错误,是表现诗人不愿 以白发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2.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价《岁暮归南山》一诗时说:“结句意境深妙。”请结合诗句简要 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寒冷的冬夜,一轮冷月透过松树,将清冷的光辉照进窗内,给诗人以清虚空寂之感。(紧扣“意 境”,描述意境)这句诗以景结情,语意双关,(指出手法)既是对眼前清冷、寂寥的实景客观描写,也是 诗人求仕不得后内心愁苦与无望的真实写照,含蓄委婉,极有韵致。 解析 本题考查炼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对结句的大意进行理解;然后再分析该句所运用的手法, 因为是写景,所以是以景结情;最后再点明该句对诗人表达情感所起的作用及妙处等。 白话诗歌 我已停止在宫廷北门请求谒见,归隐到南山中我那破旧的草庐。因为我缺少才干方被明主遗弃,由于 我穷途多病故友往来渐疏。时光流逝头上的白发催人衰老,岁月无情新春逼迫着旧岁消除。胸中常萦怀愁 绪彻夜不能入寐,窗前松下一片月光让人倍感清虚。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许浑[注]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 许浑: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 年)任监 察御史时所作。此时大唐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际。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中的“愁”首先是指乡愁,根据是第二句“蒹葭杨柳似汀洲”中的“似”。 B.颔联写云起、日沉、雨来、风满的自然景象,进一步说明“愁”的由来。 C.颈联虚写想象之景,表达对在此建都的秦汉两朝的凭吊,进一步写“愁”。 D.尾联中“行人”不包括诗人自己;“莫问”让人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 E.尾联融情于景,“流”字融铸着诗人思念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 答案 CD 解析 C.“颈联虚写想象之景”错,“鸟下绿苑”“蝉鸣黄叶”皆眼前实景;D.“不包括诗人自己” 错,应包括诗人自己。 2.本诗颔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因其意蕴别致被誉为千古名句,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联是实写晚眺远景。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溪水照云,红日西沉,夕阳与楼阁姿影相叠。 凉风突起,感觉山雨将来。作者用词精当,“云起”“日沉”等有别样意蕴;既有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 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勒,也让人体会到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解析 “句子意蕴”就是诗句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包括句子表现的情感、风骨、精义、主旨等。 可结合意象的象征义,联系写作背景来综合考虑。如本句“云起”“日沉”“风雨”的象征义,可联系时 代背景来体会。 白话诗歌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 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黄昏杂草丛生的秦苑鸟在飞,深秋枯叶满树的汉宫蝉啾啾。 来往过客莫问当年繁华盛事,如今只有渭水不停地向东流。 适考素能特训 时间:40 分钟 分值:39 分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11 分) 浣溪沙·新年夜坐 [清]万树 猿和风声落槛边,鼠窥人影过灯前。乱书翻尽不成眠。 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可堪身滞海南天。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落”把看不见的声音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风和猿声两个意象叠加在一起,倍增新年独坐的凄 凉。 B.“窥”“过”灯前,写出了老鼠无惧诗人,颇有它乃此间主人的感觉,益发表现出诗人客居外乡 之感。 C.“乱书翻尽”是细节描写,表现的是诗人对不能回家的愤怒之情,是一种发泄行为。 D.本词表现出一种“客的意识”,即孤单、寂寞的异乡飘零之感。 E.“堪”,忍受之意,可堪,就是可以忍受;“海南天”,写出了身处极远之地,作者身处外乡, 但仍能忍受。 答案 CE 解析 C.并非愤怒,而是无奈;E.“可堪”用于问句句首,即是“哪堪”“怎堪”(怎么受得了)之 意。 (2)“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如何断句?用“/”给诗句断句。三个“夜”与三个“年” 重叠有何妙处?(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断句: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②“夜”与“年”叠词,既形象地传达出“哽 咽”的味道(夜夜夜、年年年),又表达出每年(年年)每夜(夜夜)都陷入愁苦中和年华已逝的悲哀中的意思。 解析 断句可接合题目和对句子的理解来推断,如题目中“新年”“夜坐”。叠词的妙用,在内容上 表达了诗人自己长期异乡飘零、年华老去的悲凉和伤感。形象性上,使人物哽咽的特征更加形象。 白话诗歌 风声伴着猿声落在栏杆边,老鼠窥探到人影从灯前跑过。书翻遍了也睡不着觉。一夜夜因为愁而不成 眠,年年到过年的时候倍感珍惜自己的年华。怎么忍受得了在家人团聚之日自己却滞留在天涯海角。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问题。(14 分) 橘子 李培俊 他上衣破了,裤子也撕开了一道不小的口子。脸上还有几条浅色的灰道子,其中一条越过眉梢,在腮 帮上拐了个 S 形的小弯,一直延伸到嘴角那里。他显得异常狼狈。天快黑时,他出现在卖橘子的小摊前。 橘子又香又甜的滋味,对于又渴又饿的他具有致命的诱惑力,他恨不得立即拿起一个,剥去外皮,塞进嘴 里!但他没有。他用力咽下一口口水,手下意识地伸进上衣空无一物的口袋,他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 鼓的裤袋…… 这时,摊主拿起一只又圆又大的橘子递到他手上,那只橘子是摊子上最为鲜亮的一只。摊主笑笑说: 忘记带钱了吧?以后记住,男人出门,口袋可不能空。吃吧,吃吧,自家树上结的。 他说了声谢谢,拿着橘子离开了。 两天后,他又一次出现在那个卖橘子的小摊前。没等他开口,摊主就拿起橘子塞给他,不是一只,而 是四只。他张张嘴,想对摊主说些什么的,可他欲言又止,终于什么也没说,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 大堆的橘子旁,走了。晚上摊主收摊,发现了那份报纸,打开一看,摊主惊呆了,上面有一则公安部门的 悬赏通缉令,照片上那个通缉犯,竟是他!自己竟两次送橘子给他吃!几经犹豫之后,摊主还是拨通了报 警电话。 公安部门调集警力,在小摊周围设伏,静等着逃犯的再次出现。三天后的中午,逃犯果然出现了。他 没有马上进入警方的埋伏圈,而是远远站着,朝四周张望一阵之后,做出了一连串令人费解的动作:他先 从裤袋里掏出一把尖刀,举得高高的,在空中晃动几下,然后五指一松,尖刀在阳光下划出一缕寒光,“哐 当”一声落到地上。随即,他举起双手,走进警察的埋伏圈。警察一拥而上,给他戴上手铐,推向远处的 警车。他说,请等一下,能让我和卖橘子的老板说句话吗?带队的警长犹豫片刻答应了,两个警察架着他, 来到卖橘子的摊主面前。他对摊主说:那张报纸是我故意放在你这里的。说完,逃犯如释重负地吐出一口 长气,跟着警察上了警车。 摊主连忙找出那份报纸,发现背面有几行用铅笔写下的小字:长期以来,我像一只被猎人追赶的兔子, 东躲西藏,白天钻进不见天日的密林,晚上睡在阴暗潮湿的山洞,吃没吃的,喝没喝的,我都快疯了…… 当我为选择怎样结束自己的生命犹豫不决时,你送给我橘子吃,还对我微笑。老实说,是你的善良感动了 我。对你,我无以为报,举报不是有 2 万元的赏金吗?权作是我对你善良的报答吧。 公安部门按照通缉令的承诺,第三天便把 2 万元赏金送给摊主。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 把钱掖进内衣口袋。 8 年之后,劳改农场的储油仓库发生火灾,危急关头,他冲进火海,搬出了 8 桶汽油,避免了一次灾 难性的事故发生,又因一辆失控的卡车冲向一个狱友的时候,他及时推开狱友,却永远失去了左腿。 他获准减刑 4 年。出狱那天,他没有回家去见妻子儿子,而是拄着双拐去了那个小镇,去找送他橘子 的摊主。摊主的妻子红着双眼告诉他,丈夫已经在两年前去世了。说着,她递给他一个沉甸甸的纸包,对 他说,临死前让我把这包东西交给你,说你用得着。他让你也摆个水果摊,挣钱虽然不多,可那是自己挣 的,花着踏实。他打开纸包,里面是那 2 万元钱的赏金,分文未动。包钱的报纸,也是他当年留给摊主的 那张。 几年时间,纸张已经发黄,通缉令上的照片也已有点模糊不清。 (选自《小小说精选》)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开头写到的“他”的衣着、神情、动作、心理等,都暗示出“他”是个逃亡在外的罪犯,并 为下文“他”接受橘子,报恩等情节做了铺垫。 B.摊主两次送给“他”橘子,一方面显示出摊主对“他”的同情;另一方面也有摊主对“他”的畏 惧,因为摊主拨打报警电话前,有过一番心理博弈。 C.“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其中“颤抖”一词含义丰富,既有 得到两万块钱的激动,也有对“他”报恩的感动。 D.小说叙事紧凑而不散乱,语言细腻而生动,作者匠心独运,通过对摊主这样的普通人善良品质的 歌颂,让人们体会到社会风气的转变。 答案 A 解析 B.“一方面也有摊主对‘他’的畏惧”理解错误;C.“有得到两万块钱的激动”理解错误; D.“让人们体会到社会风气的转变”,无中生有。 (2)文中的“他”三次来到水果摊,试简要分析“他”来水果摊的目的。(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第一次来是因为饥饿难耐想抢橘子。小说中写到他“又渴又饿”“他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 鼓鼓的裤袋……”。②第二次来是为了报恩。“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想让摊主发现 他是罪犯并报案领赏金。③第三次来是为了自首。即让摊主领了赏金,也想结束自己的逃亡生活。(一点 1 分,二点 3 分,三点 5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出写“他”三次来到水果摊有关的文字,再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第一段可 从犯人的心理、动作描写分析出他的目的,这是第一次;第四段重点关注与报纸相关的语句,同时结合后 文犯人对摊主说的话及报纸上的留字进行分析,这是第二次;第五段他主动举起双手,走进警察的埋伏圈 表明他想自首,这是第三次。 (3)小说结尾出乎意料,试结合全文,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情节(艺术效果)上,结尾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使小说的情节曲折,增强了阅读的 兴趣。②人物形象上,使摊主的形象更加丰满。他善良、不贪、踏实做人。③主旨上,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从一个单纯的感恩主题,深化为踏实做人,本分做事。(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 等要点进行综合分析。作者在结尾上的处理比较符合小小说特点,依据相关术语进行作答即可,对赏金的 安排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既表现了摊主的善良,也升华了文章主旨。 三、语言基础题组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①许多走红的网络文章文辞并不精美,甚至不通文墨....,言不达意,却因其观点与网友的心理相契合而 被追捧。 ②每年的旅游旺季,均有多艘邮轮途经香港却过门不入....,是因为香港没有一个可容纳巨大邮轮的码头。 ③“蚁族”品牌的创始人郑剑辉独具只眼....,找准了市场切入点,将电子商务事业打理得风生水起,旗 下多所店铺单品月销售量过万。 ④清华大学教授赵家和几十年教书育人,捐赠毕生积蓄,帮助近 3000 名贫困学生完成了高中学业。 这位被人誉为“炭火教授”的优秀党员,其品其德,山高水长....。 ⑤20 岁时对那些不纯洁的爱情观,我们侧目而视....,对那些爱情悲观论调我们嗤之以鼻。 ⑥为倡导清廉风气,使干部职工都能洁身自好....,该银行组织全体员工到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接受预防 职务犯罪警示教育。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答案 D 解析 ①不通文墨:指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识字不多。用错对象。②过门不入:路过家门却不进去。形 容恪尽职守,公而忘私。望文生义。③独具只眼:具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解。形容眼光敏锐,能看到别人不 易发现的事物。使用正确。④山高水长: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像山和水一样永久留传。后比喻恩德、情 意深厚。使用正确。⑤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形容愤恨且畏惧,或拘谨且畏惧。应改为“怒 目而视”。⑥洁身自好:指保持自身纯洁,不去同流合污;也指只顾自己,怕惹是非。此处用第一个意思, 使用正确。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 A.随着大工业时代的到来,导致我国许多传统手工技艺大量流失,而匠人身上那种似乎是与生俱来 的“匠人精神”,也渐被世人甚至是工匠遗忘。 B.不论从专业程度、品质规模还是关注范围来看,视频网站自己制作的视频内容在短期之内都不可 与卫视播出的影视剧、综艺节目相提并论。 C.为防止扬尘污染,环保局要求工地对建筑垃圾采取严格的防尘措施,并要求所有未采取湿法作业 的拆迁工地全部停止施工处罚。 D.朝鲜 2 月 7 日宣布利用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美国、日本、韩国纷纷指责朝鲜发射卫星是没有 道理的,将造成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不稳定”。 答案 B 解析 A.成分残缺,去掉“随着”;C.句式杂糅,后一个“要求……”和“给予……的处罚”两种 句式杂糅,可删去“处罚”;D.表意不明,“没有道理的”是“美国、日本、韩国”还是“朝鲜”,并不 确定。 5.下列句子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 分)( ) A.“三岁四岁狗也嫌。”小点点一会儿爬到床上翻跟头,喊“我是孙悟空”;一会儿又在地上爬, 喊“我当解放军,母亲给我买枪”。 B.洋柿子是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全株有软毛,花色黄,结浆果,球形或扁圆形,红或黄色, 是营养价值较高的蔬菜。 C.老村长一进门就说:“张全家的二亩地,秋里收了一千五!咱都得科学种田,都弄它一千五。” D.“我这法行不行?”李老汉着急地说,“不对,你给雅正,大叔请你喝酒。” 答案 C 解析 A.“母亲”语体不当,应该用“妈妈”“娘”等;B.“洋柿子”语体不当,应该用“番茄”; D.“雅正”语体不当,应该用“指出”。 四、名句默写题组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屈原在《离骚》中曾言要裁剪荷叶做上衣,缀缝荷花做下装,相关语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表现自己 的美好愿望。 答案 (1)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2)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解析 第(1)句中容易写错的是“芰荷”;第(2)句中容易出错的是“庇”和“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