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2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届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唐]柳宗元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①,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②,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而不能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③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皆相吊。许不吊灾④,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又何阙焉?
注①滫瀡:泛指食物。②盈虚倚伏:出自《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为祸是福依托之所,福又是祸隐藏之所,祸福可以互相转化。③祝融、回禄:都是传说中的火神名。④许不吊灾:公元前520年,宋、卫、陈、郑四国发生火灾,许国没有去慰问,当时的有识之士据此推测许国将要灭亡。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将吊而更以贺也 吊:慰问
B.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 虞:忧惧
C.然时称道于行列 行列:同行之人
D.又何阙焉 阙:缺少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中而疑,终乃大喜 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B.①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
②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C.①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
②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D.①于兹吾有望于子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作者交代从朋友处得到王家失火的消息,“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写出了自己听到消息时的心情变化,同时也成为全文展开的总纲。
B.第三段引用、分析凡人之言后指出,王参元所遭遇的这场火灾其实是“福”,预示着他将要接受“大任”,经历困厄震悸,最终走向光明境地。
C.在作者笔下,王参元勤读古书,善写文章,是个才学多能之士,却郁郁不得志,其根本原因是当时社会贿赂公行、猜忌横行、积毁销骨等不合理现象。
D.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奇特的构思揭露了“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的社会现象,在幽默的笔调中寄寓着辛酸与愤慨,同时也流露出作者自由旷达的人生观。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
5.将上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2)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送张叔夏西游序
[元]戴表元
玉田张叔夏与余初相逢钱塘西湖上,翩翩然飘阿锡①之衣,乘纤离②之马,于是风神散朗,自以为承平故家贵游少年不啻也。垂及强壮,丧其行资,则既牢落③偃蹇④。尝以艺北游,不遇,失意。亟亟南归,愈不遇。犹家钱塘十年。久之,又去,东游山阴、四明、天台间,若少遇者。既又弃之西归。
于是余周流授徒,适与相值,问叔夏何以去来道途若是不惮烦耶?叔夏曰:“不然吾之来本投所贤贤者贫依所知知者死虽少有遇而无以宁吾居吾不得已违之吾岂乐为此哉?”语竟,意色不能无沮然。少焉饮酣气张,取平生所自为乐府词,自歌之,噫呜宛抑,流丽清畅,不惟高情旷度,不可亵企,而一时听之,亦能令人忘去穷达得丧所在。
盖钱塘故多大人长者,叔夏之先世高曾祖父,皆钟鸣鼎食。江湖高才词客姜夔尧章、孙季蕃花翁之徒,往往出入馆谷其门,千金之装,列驷之聘,谈笑得之,不以为异。迨其途穷境变,则亦以望于他人,而不知正复尧章、花翁尚存,今谁知之,而谁暇能念之者!
嗟乎!士固复有家世、材华如叔夏而穷甚于此者乎!六月初吉,轻行过门,云将改游吴公子季札春申君之乡,而求其人焉。余曰:唯唯。因次第其辞以为别。
注①阿锡:精致的丝绸。②纤离:古骏马名。③牢落:孤寂。④偃蹇:傲岸不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垂及强壮 垂:将近
B.亟亟南归 亟亟:匆匆
C.适与相值 值:相遇
D.因次第其辞以为别 次第:情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尝以艺北游,不遇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若少遇者 若入前为寿
C.取平生所自为乐府词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而求其人焉 吴之民方痛心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叔夏少年时家境富足,翩翩风度,快到中年时家道中落,不得已东奔西走到处寻找实现人生抱负的机会,却总是怀才不遇,潦倒而归。
B.张叔夏家曾是杭州的豪门大户,当时江湖高才词客姜夔等人都曾依附于张家,但世态炎凉,等到张叔夏落魄之时,姜夔等人却没有援手相助。
C.命途多舛的人生经历非但没有摧毁张叔夏的人生信心,反而使他的诗词呈现出一种慷慨激昂,流丽清畅的特色,这一点深得作者的赞赏。
D.这篇赠序简要叙述了张叔夏坎坷的人生经历,流露出作者对他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对埋没人才的元代社会现实进行了委婉抨击。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不然吾之来本投所贤贤者贫依所知知者死虽少有遇而无以宁吾居吾不得已违之吾岂乐为此哉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不惟高情旷度,不可亵企,而一时听之,亦能令人忘去穷达得丧所在。
(2)士固复有家世、材华如叔夏而穷甚于此者乎!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讳 辩
[唐]韩愈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名不偏讳①。”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②”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之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注①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不避讳,即单用其中一个字时,不避讳。如孔子的母亲名叫“征在”,孔子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②不讳嫌名:与人姓名音相近的字不避讳。下文“浒”“势”“秉”“机”“谕”均与唐代皇帝名音同音近。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与贺争名者毁之曰 毁:诽谤
B.此其子宜如何讳 宜:应该
C.亦见其惑也 惑:困惑
D.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 卒:死去
2.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若不明白
若入前为寿
B.作法制以教天下者
作《师说》以贻之
C.乃比于宦官宫妾
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D.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对本文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交代本文写作缘起,在李贺受作者鼓励而举进士有名却遭到恶意毁谤,韩愈本人也因此受到指责的情况下,写下本文进行反驳。
B.第一段末尾“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一句,作者运用归谬法,有力地驳斥了那些指责李贺的人言论之荒唐。
C.第二段中,韩愈以讳制的首创者周公、孔子都不避父母名讳为例,批判那些毁谤者和附和者千篇一律过分强调避讳,实在是荒谬可笑。
D.最后一段,作者运用对比论证法,批驳今世之士,不追求曾参、周公、孔子那样孝亲的实际行动,而追求在讳亲之名方面力求超过这三人的可笑、可悲做法。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
(2)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参考答案
一、1.C 解析 行列:同僚,同事。
2.A 解析 A项,均为连词,表示转折,却;B项,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助词,时间词后表停顿;C项,动词,及,比得上/动词,好像;D项,介词,对/介词,向。
3.B 解析 解说不符合“中而疑”之说。
4.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
5.(1)如果真的烧光了消失了,并且什么都没有了,那就是我更要向您道喜的原因。
(2)因为公道不容易说清,并且世人又多嫌疑。一旦说出称赞您的话,那么嗤嗤嘲笑的人就认为对方得了您的厚礼。
参考译文 收到杨八的信,知道您遭遇火灾,家里没有任何剩余的储备。我起初听到后就大吃一惊,接着就感到疑惑,最后却非常高兴,本来我打算慰问您,现在却变成向您道喜。由于相隔路远,信中之言又很简单,我还不能彻底了解您家现在的情形,如果真是像大水冲过一样,一切消失干净,并且什么都没有了,那就是我更要向您道喜的原因。
您一向勤勤恳恳地奉养双亲,乐与家人朝夕相处,只希望全家平安无事。现在却有一场意想不到的大火灾,并且震惊了您身边的人,同时,各种饮食,也许因此不能供应,因此我刚一听到这消息就大吃一惊。常人都说,圆满和虚空互为因果,互相转化,得和失不会固定不变。也许一个人将要大有作为,就会一开始受到穷困、惊吓,因此就有水火之灾,有小人们的怨怒,身心受尽劳累苦难和变故,然后才能达到光明境地。古代的仁人志士都是这样。这种说法非常抽象荒诞,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因此就一定相信,所以,(我)接着就感到疑惑。
凭您会读古人书,能写文章,又像这样具备多种才能,可是仕途晋升却不能超出众多读书人之上,而取得显赫的富贵,这大概没有别的缘故。京城人大多数说您有很多钱财,那些爱惜自己廉洁名声的读书人,全都害怕、顾忌您,不敢称赞您的优点,只能独自一人心里明白,却不能从口中说出来。因为公道不容易说清,而世人又多嫌疑。一旦说出称赞您的话,那么嗤嗤嘲笑的人就认为对方得了您的厚礼。
我从贞元十五年看见您写的文章,放在心里有六七年,从来没说过,这是我只顾自己而对不起公道很久了,不只是对不起您呀!等到我做了御史尚书郎,自己认为有幸做了皇上身边的臣子,能够尽量说话,想利用这个机会来打通足下郁闷之情。但是,我时常在同僚面前称赞您时,依然有回头一看偷偷笑的人。我实在恨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崇高,平时的好名誉没有树立,因而被世人把这种猜疑加到我身上。我常常和孟几道说起而感到痛心。可现在幸好(您的一切钱财)您被天火烧光了,所有人们的猜忌疑虑,全都变为灰尘。烧黑了您的屋宇,烧红了您的墙壁,从而显示您一无所有;但是您的才能,却可以显示清楚,再不被谣言所玷污,您的真才实学显露了。这是火神菩萨帮助您呀。这样看来,我和几道十年来对您的了解,还比不上这次火灾一个晚上给您造成的好名誉。(以后大家)都会原谅你,公开赞扬你了,使得那些有话藏在心里的人,都能开口为您说话了;主持考试的,可以大胆录取您而不会发抖。即使想要像过去那样存在心里、缩头不说、受人侮辱,难道还可能吗?从此,我对您寄予了很大希望,因此,最后我却非常高兴。
在古代,如果一个诸侯国有灾祸,其他诸侯国都来慰问。(有一次)许国不慰问宋、卫、陈、郑的灾祸,君子都憎恶它。现在,我说明的事理就像这样,跟古代有所不同的是,(那就是)本来准备慰问您,却变成要向您道喜。颜渊和曾参供养父母,使父母感到愉快的方面远远超过一般人,又会欠缺什么呢?
二、1.D 解析 次第:按……的顺序。
2.C 解析 A项,介词,凭借/介词,因为;B项,动词,好像/代词,你;C项,均为动词,写作;D项,兼词,在那里/代词,他(毛一鹭)。
3.B 解析 姜夔等人依附的是张叔夏的祖上,他们是南宋时人,和张叔夏不是同一时代。
4.不然/吾之来/本投所贤/贤者贫/依所知/知者死/虽少有遇而无以宁吾居/吾不得已违之/吾岂乐为此哉
5.(1)不仅(他的)高妙的才情、旷达的气度,不能(让人)轻慢企及,而且一时听到这些诗词,也能让人忘却人生的困厄与腾达、得与失这类事情。
(2)士人中本来就还有家世、才华和张叔夏一样,但是比他还要困窘的人啊!
参考译文 玉田的张叔夏和我最初在杭州西湖边相遇,叔夏风度翩翩,身穿细布做的衣服,乘着有名的好马,在这个时候,他风度飘逸俊朗,自认为即便是太平时代曾经的世家贵族公子也比不上他。将到壮年的时候,失去了出行的钱财,于是无所寄托,困顿失意。曾经凭借技艺北上交游,没有遇到被赏识提拔的机会,不得意。急匆匆地回到南方,更遇不到被赏识提拔的机会。还在杭州安家住了十年。过了一段时间,又离开了,向东到山阴、四明、天台等地出游,好像很少被赏识提拔。又放弃了这次出游回到西边了。
在这个时候,我环游各地教授弟子,恰好和他遇上,问叔夏为什么像这样在路上来来去去不怕烦扰呢?叔夏说:“不是这样,我来,本来是要投靠我认为贤良的人,贤良的人却贫困不堪;想要依附了解我的人,了解我的人却死了;虽然稍微有一些被赏识提拔的机会,但却无法使我生活得到安定,我没有办法才离开那里,难道我愿意做这样的事吗?”话说完,脸上显露出悲伤失意的样子。过了一会儿,喝酒喝得很痛快意气舒张,拿出有生以来自己写的乐府词,自己唱了起来,感伤不已,郁结低沉,流畅华美,不仅(他的)高妙的才情、旷达的气度,不能(让人)轻慢企及,而且一时听到这些诗词,也能让人忘却人生的困厄与腾达、得与失这类事情。
杭州原来就有很多官居高位和长厚的人,叔夏已故的高祖、曾祖,都是豪门大户。江湖高才词客姜夔、孙季蕃这类人,经常进进出出在他家里吃住做张家的门客,价值千金的衣装,车马众多的聘礼,说笑之间就得到了,也不认为很特别。等到他走投无路境遇改变,那么也来期望别人,不知道如果正好又遇到姜夔、孙季蕃等人还活着这种事的话,现在谁还了解他,而且谁还能有空闲顾念他呢!
唉!士人中本来就还有家世、才华和张叔夏一样,但是比他还要困窘的人啊!六月初一,他轻装到我的家门来拜访,说将要再去吴国公子季札、春申君黄歇的家乡一带周游,并且去寻找那个知遇之人。我说:是。于是按着他谈话的次序写下了这篇文章来给叔夏送别。
三、1.C 解析 惑:糊涂。
2.B 解析 A项,连词,如果/代词,你;B项,均为连词,表目的,来;C项,副词,竟然/连词,于是;D项,副词,将要/副词,尚且。
3.C 解析 对原文“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理解错误。
4.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5.(1)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附和(这种意见)也主张这样,大家说的话完全相同。
(2)大凡服侍父母能够像曾参那样,可以免遭非议了;做人能够像周公、孔子那样,也可以说达到顶点了。
参考译文 我给李贺写信,勉励李贺去考进士。李贺考进士已被提名推荐,同李贺争名的人诋毁他,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不去考进士才是正确的,勉励他去考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附和这种意见,也主张这样,大家说的话完全相同。皇甫湜说:“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将获罪。”我说:“是这样”。
律令上说:“名在用到其中某一字时不避讳。”解释它的人说:“譬如(孔子的母亲名‘征在’,孔子)在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就属于这种情况。”律令上说:“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解释它的人说:“譬如‘禹’与‘雨’之类就是这样。”现在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去考进士,是违背了二名律呢,还是违背了嫌名律呢?父名晋肃,儿子不可以考进士,那么倘若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避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订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不是周公、孔子吗?而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不避母亲双名中的单独一字,孔子作《春秋》也不嘲讽那些名字与亲父相近的人。周康王钊的孙子,谥号(“实”通“谥”)是昭王。曾参的父亲名晳,曾子不避“昔”字。周朝时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个人叫杜度,这两个人,他们的儿子应该怎么避讳呢?难道为了要避父名的同音字,就连他们的姓也避了吗?还是就不避同音字了呢?汉代讳武帝名“彻”,遇到“彻”字就改为“通”字,但没有听说又讳“车辙”的“辙”字为别的什么字;讳吕后名“雉”,遇到“雉”字就改称“野鸡”,但没有听说又讳“治天下”的“治”字为别的什么字。现在臣僚上送奏章、皇帝下达诏旨,也没听说要避“浒”“势”“秉”“机”(分别与高祖李渊之父李虎、太宗李世民、世祖李昞、玄宗李隆基的名字同音)这些字,只有宦官和宫女,才不敢说“谕”和“机”这些字,以为这样是犯忌的。士大夫的言论行动,究竟应该依照什么法度呢?总之,无论是考据经典、质正律文还是查核国家典章,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到底是可以还是不可以呢?
大凡服侍父母能像曾参那样,可以免遭非议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也可以说达到顶点了。而现在的读书人,不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却要在讳父母的名字上,去超越周公、孔子,也可知他们的糊涂了。周公、孔子、曾参,是无法超过的,想超越周公、孔子、曾参,却让自己等同于宦官、宫女,那么难道宦官、宫女孝顺他们的父母,还胜过周公、孔子、曾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