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7.00 KB
  • 2021-06-07 发布

2019届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全国)32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届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明州慈溪县学记(节选)‎ ‎[宋]王安石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今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 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而治其四旁为学舍,构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 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然,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王安石卷》,有删减)‎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 B.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 C.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 D.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 解析:注意连词和并列用法作为断句标记。‎ 答案:D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学记》云:“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遂有序,国有学。”党庠、遂序、国学指各级各类学校。‎ B.井田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作“井田”。‎ C.章句之名,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句读的意思。作为一种注释,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 D.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合称唐宋八大家。‎ 解析:D项中的“范仲淹”改为“曾巩”。‎ 答案: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学校学习而明白治国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为官吏的后备人选。‎ B.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 C.为了当地人民的教化,慈溪县令在维修孔庙时建学舍的举措得到了作者的肯定。‎ D.慈溪县有许多资质很好的人,通过学校的培养,他们容易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答案:B ‎8.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 译文: ‎ ‎ ‎ ‎(2)吾虽喜且幸其将然,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译文: ‎ ‎ ‎ 答案:(1)大概治理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 ‎(2)我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于是(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 参考译文:‎ 国家一天也不能没有刑赏与教化,所以,学校也一天都不能没有。古时候把天下的田地用井田制来管理,而乡里的学校、县里的学校、国家的学校的制度在这基础上建立了起来。这样,士大夫们早晚看到的听到的,无外乎是些用来治理国家的方法。他们熟悉的内容一定是仁义道德,所学的知识也一定都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展示。(如果)有一天被选去担任公卿、大夫等各级官员,那么他们的才能、品行都已经是事先确定了的;那些被选作后备官员的人,他们施展的也都是平时的所见所闻罢了,不用等到训练演习后才能够做好。‎ 后世没有实行井田制,而学校也有的保存下来有的废弃了。大概治理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求学的人聚居在一起,那些当老师做学生的,也只是谈些文字、讲讲章法而已。国家衰败时间长了,各地的学校也被废弃了,人们就兴建庙宇来祭祀孔子。大概庙宇的兴建缘于学校被废弃,近代的情况也是这样吧。‎ 现在皇帝在位多年了,他很重视整顿法纪,并且改变了近些年来那些不正确的做法。在这个时候,学校渐渐地在全国各地兴办了起来。不过,还是规定:一个州的学生满两百人,才能够办学校。在这个时候,慈溪的士人还不能在学校读书,人们依旧修建孔庙。随后,孔庙又被毁坏了,没有被修复。县令刘在中先生向州官说,让百姓出钱,打算修复孔庙,但没来得及办这件事就离任了。‎ 之后,林肇来到此地,他说:“古代兴办学校的原因,我无法弄懂,但他们办学校的方法我不能不遵循。既然这样,我的百姓在这里不可以没有教育。”于是就利用百姓的钱兴建了孔子庙,并且整理庙宇四周,在那里修建校舍讲堂,带领全县的子弟,请杜醇先生担任他们的老师,兴办学校。‎ 林先生本来是贤能的县令,慈溪是个小地方,没有珍贵的物产、奢侈工巧的物品吸引各地游民商贩来此;田地、桑树这些东西,可以自给自足,没有水灾旱灾的忧患。没有游民商贩,所以这里的风俗单纯而不芜杂;能够自给自足,所以人们不会轻易触犯刑律而容易治理。我看到的这里的士人,也大多英俊有才华,容易成功。杜先生,是越地的隐士,他的学识与品行均可做人们的老师。凭借一个小县城,得到贤明的县令,又得到适合担任人们教师的人做学校的老师,来纯化容易治理的风俗,从而培养英俊有才华的容易成才的学子,虽然受到法律的制约、形势的限制,不能够完全像古代那样去做,但我坚信,这里的教育一定会成功,良好的社会风气一定能够形成。教育可以美化风俗,即使这样,也一定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而现在的县令,看情形是不能够长久做下去的。我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潘耒,字次耕,吴江人。生而奇慧,读书十行并下,自经史、音韵、算数及宗乘之学,无不通贯。康熙时,以布衣试鸿博,授检讨,纂修《明史》。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自洪武以下五朝稿皆所订定。寻充日讲起居注官,修《实录》、《圣训》。尝应诏陈言,谓:“建言古无专责,梅福以南昌尉言外戚,柳伉以太常博士言程元振,陈东以太学生攻六贼,杨继盛以部曹劾严嵩。本朝旧制,京官并 许条陈。自康熙十年宪臣奏请停止,凡非言官而言事为越职。夫人主明目达聪,宜导之使言。今乃禁之,岂盛世事?臣请弛其禁,俾大小臣工各得献替,庶罔上行私之徒,有所忌而不敢肆。于此辈甚不便,于国家甚便也。其在外监司守令,遇地方大利弊,许其条奏。水旱灾荒,州县官得上闻。如此,则民间疾苦无不周知矣。”更请许台谏官得风闻言事,有能奋击奸回者,不次超擢,以作敢言之气。二十三年,分校礼闱,称得士,名益甚。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颇众。议起,坐浮躁降调,遂归。‎ 耒有至性,初被征,辞以母老,不获命,乃行。既除官,三牒吏部以独子请终养,卒格于议不果归。逮居丧,哀毁骨立。少受学同郡徐枋、顾炎武。枋殁,睭恤其孤孙,而刻炎武所著书,师门之谊甚笃焉。四十二年,圣祖南巡,复原官。大学士陈廷敬欲荐起之,力辞而止。平生嗜山水,登高赋咏,名流折服。有《遂初堂集》。又因炎武《音学五书》为《类音》八卷。炎武复古,耒则务穷后世之变云。当时词科以史才称者,汪琬、吴任臣及耒为最著。‎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职任分而义例一 一:统一,一致 B.京官并许条陈 并:并且,而且 C.以作敢言之气 作:振作,提升 D.卒格于议不果归 格:停止,停留 解析:选B。B项“并”,一概,一同,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修国史的材料。‎ 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 D.“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解析:选A。“布衣”指平民,非读书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潘耒很有才干。他天生聪慧,读书一目十行,从经史、音韵、算数到佛教知识,没有不精通的,后来参与朝廷《明史》的编辑修订。‎ B.潘耒敢于直言。他引用典故,指出不是言官而向皇帝进言被视为逾越职权的做法是错误的,请求放松禁令,让群臣能够进言劝谏。‎ C.潘耒事母至孝。当初被征召时,他以母亲年老推辞;被授予官职后,三次上书吏部请求归乡奉养老母;母亲去世,他因过分悲伤而异常消瘦。‎ D.潘耒敬重师长。他年少时求学于徐枋、顾炎武,徐枋去世后,潘耒周到地抚恤徐枋的孤孙,刻印了顾炎武的著述,思想上师承顾炎武。‎ 解析:选D。D项从原文最后部分的“炎武复古,耒则务穷后世之变”可以看出“思想上师承顾炎武”分析不当。顾炎武主张复古,潘耒却主张变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主明目达聪,宜导之使言。今乃禁之,岂盛世事?‎ 译文: ‎ ‎ (2)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颇众。‎ 译文: ‎ ‎ ‎ ‎【参考译文】‎ 潘耒,字次耕,是吴江人。天生异常聪慧,读书一目十行,从经史、音韵、算数到佛教知识,没有不精通的。康熙时,以平民身份参加鸿博考试,被授予检讨的官职,编辑修订《明史》。他曾给总裁上书,提出编纂史书的八个重要原则:应当广泛搜罗采集,考证精当,分工明确而主旨、体例统一;书写历史不隐瞒、不夸大,真实地反映情况,发表议论要公正;所记时间要长,文字要简短总裁认为他的观点很好,让他撰写《食货志》,兼及其他纪传体史书,从洪武以下五任皇帝的史稿都是潘耒修编定稿的。不久担任皇帝身边的日讲起居注官,修订《实录》、《圣训》。潘耒曾应皇帝的诏命进言,说:“‎ 向皇帝进言自古就没有专门的职责, 梅福凭南昌尉的身份进言外戚,柳伉凭太常博士的身份进言程元振,陈东凭太学生的身份攻讦六贼,杨继盛凭部属的身份弹劾严嵩。我朝有旧规定,京官一概允许向皇帝进言。从康熙十年宪臣上奏请求停止后,凡不是言官却向皇帝进言的都视为逾越职权。皇帝您目明耳聪,应当引导群臣让他们敢于进言。现在竟然下令禁止,难道这是安定兴盛的朝代所应该做的事吗?臣请求放松禁令,让大小臣子们都能够进言劝谏,或许那些欺君罔上专为私利的人,就会有所顾忌而不敢肆意妄为。这样做对于这些人是很不利的,但是对于国家却非常有利。那些在朝廷外做地方官的,遇到地方上有大的利益与弊病,允许他们上奏。水旱灾荒,州县官要向上报告。像这样,那么民间百姓的疾苦就都知道了。”又请求允许台谏官可以根据传言进谏,有能够奋力抗击奸恶邪僻的人,可以不按照规定越级提拔,来振作敢于进谏的风气。康熙二十三年,主持礼部考试,被称誉为善于得士,名声更加显著。潘耒凭平民的身份任官,年龄最小,又轻慢不能容人,因此忌恨他的人很多。非议的声音渐起,因行事浮躁的罪名而降职外调,于是归乡。‎ 潘耒性情诚挚纯厚,当初被征召,他以母亲年老推辞,没有被批准,于是赴任。被授予官职之后,三次上书吏部以自己是独子请求归乡奉养母亲,最终没有被批准而无法归乡。等到母亲去世守丧时,因为过分悲伤而异常消瘦。年少时求学于同郡的徐枋、顾炎武。徐枋去世后,周到地抚恤徐枋的孤孙,刻印了顾炎武所著的书籍,对老师的感情很深。康熙四十二年,皇帝南巡,潘耒恢复原来的官职。大学士陈廷敬想推荐起用他,潘耒极力推辞而作罢。潘耒平生嗜好山水,登高赋诗吟咏,名流常被他折服。著有《遂初堂集》。又沿袭顾炎武《音学五书》而写了《类音》八卷。顾炎武主张复古。潘耒却主张变革。当时博学宏词科以史才被称道的,汪琬、吴任臣及潘耒最为出名。‎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裴昭明,河东闻喜人,宋太中大夫松之孙也。父骃,南中郎参军。昭明少传儒史之业,泰始中,为太学博士。有司奏:“太子婚,纳征用玉璧虎皮,未详何所准据。”昭明议:“礼纳征,俪皮为庭实,鹿皮也。晋太子纳征以虎皮二太元中公主纳征虎豹皮各一岂其谓婚礼不详王公之差故取虎豹文蔚以尊其事虎豹虽文,而征礼所不言;熊罴虽古,而婚礼所不及;珪璋虽美,或为用各异。今宜准的经诰,凡诸僻谬,一皆详正。”于是有司参议,加珪璋,豹熊皮各二。元徽中,出为长沙郡丞,罢任,刺史王蕴谓之曰:“卿清贫,必无还资。湘中人士倘须一礼之命者,我不爱也。”昭明曰:“下官忝为邦佐,不能光益上府,岂以鸿都之事仰累清风。”历祠部通直郎。永明三年使虏,世祖谓之曰:“以卿有将命之才,使还,当以一郡相赏。”还为始安内史。郡民龚玄宣,云神人与其玉印玉板书,不须笔,吹纸便成字,自称“龚圣人”,以此惑众。前后郡守敬事之,昭明付狱治罪。及还,甚贫罄。世祖曰:“裴昭明罢郡还,遂无宅。我不谙书,不知古人中谁比?”迁射声校尉。九年,复遣北使。建武初为王玄邈安北长史、广陵太守。明帝以其在事无所启奏,代还,责之。昭明曰:“‎ 臣不欲竞执关楗故耳。”昭明历郡皆有勤绩,常谓人曰:“人生何事须聚蓄,一身之外,亦复何须?子孙若不才,我聚彼散;若能自立,则不如一经。”故终身不治产业。中兴二年卒。‎ ‎(节选自《南齐书·卷五十三》,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太子纳征/以虎皮二/太元中/公主纳征/虎豹皮各一/岂其谓婚礼/不详王公之差/故取虎豹文蔚以尊其事/‎ B.晋太子纳征以虎皮二/太元中/公主纳征/虎豹皮各一/岂其谓婚礼不详/王公之差/故取虎豹文蔚以尊其事/‎ C.晋太子纳/征以虎皮二/太元中/公主纳征虎豹皮各一/岂其谓婚礼/不详王公之差故/取虎豹文蔚以尊其事/‎ D.晋太子纳征以虎皮二/太元中/公主纳征虎豹皮各一/岂其谓婚礼不详/王公之差故/取虎豹文蔚以尊其事/‎ 解析:选B。这段文字,语意不好理解,可根据重复的字词在语句中的结构作用,以及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断开。‎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是学官名,秦汉时是指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出,常常指官员离开家居地出任某个官职或京官外调为地方官员。本文的“出”指的是后者,相当于京官外放、外迁。‎ C.祠部是东晋时设的以祠部尚书为主官、掌祭祀之事的官署。朝代不同,其主官有不同的称呼,管辖的部门也有所不同。 ‎ D.我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永明三年”是用王公即位年次来纪年的。‎ 解析:选D。D项错误,“永明三年”是年号纪年法。‎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昭明见多识广。太子结婚时用的纳征礼是玉璧和虎皮,有关官吏不清楚这样安排的依据,裴昭明根据晋代纳征礼的规格标准解释了原因。‎ B ‎.裴昭明洁身自好。刺史王蕴看到裴昭明很清贫,把湘中人士求职的馈赠礼物转赠给他,但裴昭明为不连累长官的一世清名坚决回绝了此事。‎ C.裴昭明为官严明。因为有出色的做官才能,历任过好几处郡官,曾担任长沙郡丞、始安内史等职,敢于逮捕以四处吹嘘迷惑民众的“龚圣人”。‎ D.裴昭明廉于财力。在他看来,除了自身必需之外,没有必要为子孙留下财物,因此尽管有不少政绩,但一辈子都不经营积聚产业,很贫穷。‎ 解析:选B。B项理解错误,原文中“湘中人士倘须一礼之命者,我不爱也”一事还没有发生,是一种假设。‎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裴昭明罢郡还,遂无宅。我不谙书,不知古人中谁比?‎ 译文: ‎ ‎(2)明帝以其在事无所启奏,代还,责之。‎ 译文: ‎ ‎ ‎ 答案:(1)裴昭明罢职回来,连住宅也没有。我不太熟悉历史,不知道古人中有谁和他一样?(2)齐明帝因为他在任期间没有章表上奏,所以让人代替他的职位命他回京都,并且责备他。‎ ‎【参考译文】‎ 裴昭明,河东郡闻喜县人,是宋太中大夫裴松之的孙子。其父裴骃任南中郎参军。裴昭明年轻时便传授儒学和史学,宋泰始年间,任太学博士。有司奏报说:“太子结婚,纳征礼用的是玉璧和虎皮,不清楚这有什么标准和依据。”裴昭明发表见解说:“周礼男方给女方送聘礼,把成双成对的皮作为礼物陈列于中庭。这成双成对的皮就是鹿皮。晋太子用两张虎皮纳征礼,晋太元年间公主结婚时的纳征礼,用了虎皮豹皮各一张,大概是认为周礼中关于婚礼条款并不完备详尽。王公之礼应有等差,所以取用花纹华美的虎皮豹皮,为的是使公主的婚礼显得隆重。虎豹皮虽有彩色花纹,征礼并没有说要用它;用熊皮作为礼物虽然很古朴,婚仪中并没有说要用它;珪璋虽然很美,其用途却各不相同。现在应当以古代的典籍为准则,凡是违离典籍的,都应当加以补充、纠正。”于是有司又多次讨论,决定在礼品中增加珪璋和豹皮熊皮各二张。元徽年间,裴昭明出任长沙郡丞。任职完毕时,刺史王蕴对他说:“‎ 你很清贫,一定没有回去的路费。湘中人士中如果有馈赠礼物给我而求职的,我是不会吝啬的。”裴昭明说:“下官我愧为郡的辅佐,不能够对长官您有所帮助为您争光,怎能因为鸿都之事连累您清正的名声呢。”历任官职至祠部通直郎。齐永明三年,裴昭明奉命出使北魏,齐世祖对他说:“因为你有承担重任的才能,出使回来之后,一定奖赏你做一个州郡的官员。”回来之后裴昭明作了始安内史。郡中有一个叫龚玄宣的百姓,说是神人传给他玉印玉板书,不须用笔,只须对着纸吹气就能现出文字,自称“龚圣人”,以此来迷惑民众。前后任郡太守对他很恭敬,而裴昭明把他逮捕入狱治罪。等到裴昭明任满还都,贫困得几乎一无所有。齐世祖说:“裴昭明罢职回来,连住宅也没有。我不太熟悉历史,不知道古人中有谁和他一样?”提升他为射声校尉。永明九年,又派他出使北魏。建武初年,裴昭明任王玄邈的安北长史、广陵太守。齐明帝因为他在任期间没有章表上奏,所以让人代替他的职位命他回京都,并且责备他。裴昭明说:“我是不想和别人争着执掌大权才这样做啊。”裴昭明历任过好几处郡官,都有勤劳的政绩,他常常对人说:“人生有什么事需要积蓄财物呢?除了自身之外,你还需要些什么呢?子孙如果没有才能,我积蓄财物会让他们给散失殆尽;子孙如果能够自立,则不如使他们精通一种经书。”所以裴昭明一辈子都不经营积聚产业。齐和帝中兴二年,裴昭明去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