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4 MB
  • 2021-06-07 发布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课件(共282张ppt)

  • 28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 命题探究 考向分析 1. 诗歌中的形象有三类:一是人物形象 (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 ;二是景物形象;三是事物形象。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要把握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2.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风格特点。 3.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产生了什么效果等。 4.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诗歌内容主旨的评价,二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 ( 续表 ) 题型分布 1. 鉴赏诗歌形象。 (1) 鉴赏人物形象;  (2) 鉴赏景物形象;  (3) 鉴赏事物形象。 2. 鉴赏诗歌语言。 (1) 理解关键词语;  (2) 鉴赏语言风格。 3. 鉴赏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 4. 评价诗歌内容。 5. 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6.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演练 1.(2020 年山东高考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 ) 阅读下面这首宋 诗,完成后面的题。 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 陈文龙 ① 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 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树降旗。 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 【 注释 】 ① 陈文龙: 南宋咸淳年间状元,元兵攻占福州时 被俘,绝食而死。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首诗写得慷慨悲壮,从多方面体现出作者临危不惧、 忠义爱国的精神品格。 B. 本诗颔联写了作者愿珍惜生命,但要死得其所,深信这 样终会得到朝廷的表彰。 C. 虽家族多人已相继死难,作者仍对尚存的第二个儿子表 达了自己的不屈之志。 D. 诗中“支”“移”“时”“旗”“知”押韵,朗朗上口, 也增添了作品的抒情色彩。 解析: “深信这样终会得到朝廷的表彰”表述错误,作者 是在表述自己为国而死正是时候,表达为国而死的信念和决心。 并没有体现“深信这样终会得到朝廷表彰”。故选 B 。 答案: B (2) 本诗颈联是怎样凸显作者临难不苟的气节的?请结合 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①这一联的含意是:宁肯被敌人杀掉以血涂鼓,也 不会屈服。②上下句形成了转折关系,有力地表明了诗人为国 捐躯的决心。③“须信”“未闻”两个词语不仅起到关联的作 用,且对仗工稳,音节铿锵,强化了作者凛然殉国的豪情。 梅 ① 2.(2020 年海南新高考平行模拟卷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 成后面的题。 落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 注释 】 ① 这首诗写于诗人任建阳令时。当时权相史弥远 专擅朝政,诗人和一些正义之士倍受排挤。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开篇写落梅铺满台阶又堆上墙头,衰败的景象既令人感 伤,又引发后文联想。 B. 颔联将仕途坎坷的迁客骚人比作飘坠的梅花,表达了对 其遭遇的深切同情。 C. “ 乱点莓苔”写落梅与莓苔为伍的凄凉,“多莫数”则 表现出对其命运的叹惋。 D. 全诗通过对梅花品格及遭遇的描写,透露出诗人的自我 情感,引人深思。 解析: B 项,“颔联将仕途坎坷的迁客骚人比作飘坠的梅 花”错误,“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的意思是: 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 的失意文人。所以颔联是把梅花比喻成迁客骚人。故选 B 。 答案: B (2)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 或概括词句内容 ;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 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尾联在此 基础上抒发议论,点明正意,是全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通常诗 人在描写落梅之后多抒发自己的伤感,这里却别具匠心地责备 东风说:“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表面上谴责 东风不解怜香惜玉,却偏偏掌握了对众花生杀予夺的大权,忌 妒梅花的孤高,任意摧残它,实则将暗讽的笔触巧妙而曲折地 指向了历史上和现实中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同 时寄托了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当前这个弃毁贤才的时代 的不满。笔力奇横,言近旨远,讽喻之意、不平之气,溢于言 表。 答案: 表面上谴责东风掌握了对众花生杀予夺的大权,忌 妒梅花的孤高,任意摧残它。实则暗讽了历史上和现实中一切 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寄托了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 及对当前这个弃毁贤才的时代的不满。 ◎ 题型一 选择题 解题指津 1. 认真审读题干 弄清楚要求选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题干上有没有关涉诗 歌具体要素的关键词。 2. 明白选项陷阱设置点 (1) 一般来说,越是笼统的说法越不容易错,越是具体的阐 释越容易出问题。 (2) 具体陷阱设置点:①意境分析不当;②基础知识运用错 误;③意象分析不当;④词句解释曲解原意;⑤主题挖掘以偏 概全;⑥手法分析张冠李戴。 3. 认真审读选项,作出准确判断 (1) 对每个选项作信息切分的勾画圈点,把勾画到的词语作 对应分析,比如内容 ( 意象、形象及其特点 ) 、主题、结构和语 言及这四个要素涉及的艺术手法。 (2) 结合诗歌解读对照分析。 将选项对应原作品相应部分以及自己对原作品的解读比较 分析是否有误。 典题示例 (2018 年新课标 Ⅱ 卷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 节选 )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 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 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 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 烛光纵横飞溅。 剖析: 此处 “飞纵横”指 的是诗人下笔纵横如飞,并不指 烛光。 答案: D [ 题型对练 ] 1.(2019 年新课标 Ⅰ 卷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 题。 题许道宁 ① 画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 注释 】 ① 许道宁: 北宋画家。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 简淡中见新奇。 B.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 大部分的篇幅。 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 辽阔万里之势。 D.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 者的主观感受。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C 项“诗人透过一 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的意思是: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浓缩于 窗子大小的尺寸之间。并非“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 幅画作”。故选 C 。 答案: C 2.(2019 年新课标 Ⅱ 卷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 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 注释 】 ① 至公:科 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 ① 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 信奉坚定不移。 B. “ 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 形成鲜明的对比。 C. 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 愿去寻找捷径。 D.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 惠,受恩必报。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理解分析的能力。 D 项“受恩 必报”属于无中生有。“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的意思是“男子接受人家的恩惠应当根据自己的能力情况,我 平生就不随便接受人家的恩惠”,这是对别人施加恩惠的态度, 并无“受恩必报”之意。故选 D 。 答案: D ◎ 题型二 简答题 考点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 ( 一 ) 鉴赏人物形象 解题指津 人物形象 “ 三着眼 ” 及答题模板 1. 鉴赏人物形象的三个着眼点 (1) 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 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叹 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 举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独坐敬亭山 李 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全诗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李白的生平,我们并不陌生,他是一个不慕权贵、 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诗人。有了这个基本的认识,我们不难 分析出:在敬亭山之上,诗人李白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 “ 众 鸟 ” 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 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 是哪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 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 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 比豪迈。 答案: 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自由、闲适而又有点孤 傲 ( 性格特点 ) 的诗人 ( 身份 ) 形象。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 空,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 生活 ( 形象分析 ) ; “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 想感情 ( 寄予的情感 ) 。 (2) 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举例: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的题。 鹧鸪天 · 酬孝峙 ① 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 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 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 ② 。折腰久矣谢无 能。熏风 ③ 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 作者简介 】 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 崇祯九年 (1636) 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 《 菊农词 》 。 【 注释 】 ① 孝峙:王 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 家。 ② 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 ③ 熏风:东南风。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上片前两句以 “发短”“髯长”“眉有棱”的细节 刻画面容,写病态的容貌“突兀”,比僧人还奇怪;后两句写 自己的性格特征,以终南山石头 中生长的藤蔓作比,将 “ 霜 侵 ”“雨打”视作 寻常经历,表现出词人坚韧不拔的性格。前 两句运用了白描和对比的手法,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 上片刻画了词人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的自 我形象。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细节描写和对比描写刻画外貌,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性格。 (3) 由表入里,体察写作意图。 古人写诗时,通常用含蓄、双关、象征等手法,明言此而 实言彼。所以,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有时不能只就文字表 面意思进行分析,还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的 身世际遇,展开联想,正确分析形象的意义或寄托的思想感情。 举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 【 注释 】 ① 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 居之地。陆游晚年居 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洲 ① !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塑造了词人怎样的形 象?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我们可以分析词人的写作意图:通过叙述自身被弃 置不用的失落,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所以, 这首词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词中人物曾经 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 心系抗金前线。词人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 酬、报国无门的愤慨。 答案: 词人直抒胸臆,把过去壮志凌云、英姿勃发、渴望 建功立业的情怀与现实的报国无门、惆怅悲凉、愤慨不满作对 比,塑造了一个鬓发已白、雄心不减、因时时牵挂边关而痛苦 呻吟的爱国词人的形象。 2. 答题模板 形象特点 ( 思想特点+性格特点 ) +形象分析+形象意义或 寄予的情感 第一步:概括形象特征 ( 什么形象 ) 。 第二步:分析形象特征 ( 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诗歌是如何 塑造形象的 ) 。 第三步:明确形象意义 ( 联系情感、主旨,分析 诗歌塑造形 象的作用或意义 ) 。 举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试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鉴赏人物形象时要注意区分诗中人物形象是抒情主 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指 “ 我”, 即诗人自己。诗人的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 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 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 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的 内心独白。 答案: 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 望摆脱俗务 ( 性格特点 ) ,具有出世归隐思想 ( 思想特点 ) 的仕人 ( 身份 ) 。 类别 举例 不慕权贵 傲岸不羁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 傲岸不羁、豪放洒脱的性格。 心忧天下 忧国忧民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 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 哀怨中,而是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心忧天下、忧国 忧民的性格。 3.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八类人物形象 类别 举例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陈子昂的 《 登幽州台歌 》 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 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 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 施展抱负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矢志报国 慷慨愤世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 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陆游的 《 示儿 》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辛弃疾的 《 破阵子 · 为 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 ( 续表 ) 类别 举例 献身边塞 反对征伐 王翰的 《 凉州词 》 、王昌龄的 《 出塞 》 都表现了他 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 《 兵车行 》 则表现其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陶渊明的 《 饮酒 ( 其五 )》 “ 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 山 ” 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 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王维的 《 山居秋暝 》 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 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 续表 ) 类别 举例 送别友人 思念故乡 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爱恨情长 情意绵绵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 续表 ) 典题示例 (2017 年新课标 Ⅱ 卷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 ① 月,湖山应梦武林 ② 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③ 。 【 注释 】 ① 清禁:皇 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 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 ③ 唐代李揆被皇帝 誉为 “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 一 ”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 他: “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题干问的是 “首联表现了诗人什 么样的性格 ”,这 是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首联中 “ 云海 ” 交代了二人的处 境,即天各一方; “ 相望 ” 说明二人情深义重;而从诗歌标题 来看,苏辙即将远赴契丹,面对此情此景, “ 那因”二字道出 诗人豁达的胸襟,哪里会因远别而泪沾巾! 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洒脱、持重隐忍的性格。苏氏兄弟 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表明这次虽是 远别,诗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 题型对练一 ] ( 鉴赏人物形象 )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韩 琦 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 注释 】 ① 大约作于韩琦晚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相退 居北京 ( 今河北大名 ) 之后。 北塘避暑 ① 诗歌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①塑造了具有乐观旷达、不以挫折为念的宽阔胸怀 的诗人形象 。诗人身处环境幽静、清风拂面的林塘,以沐浴清 风自娱,悠然自得,乐观旷达。②塑造了具有知足常乐、不计 尘世得失的思想境界的诗人形象。诗人以水鸟得鱼自享其乐、 岭云含雨来去自由为喻,表达了知足常乐、不计得失的思想。 ③塑造了具有超凡脱俗、清廉高洁的气度的诗人形象。尾联以 塘里万枝香莲、枕上几座青山来衬托自己的高洁。 陈留江端礼季共曰: “ 陈留市上有刀镊工 ① ,年四十余,无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陈留市隐 黄庭坚 世家子姓;惟一女年七岁矣,日以刀镊所得钱与女子醉饱,则 簪花吹长笛,肩女而归,无一朝之忧,而有终身之乐,疑以为 有道者也。 ” 陈无己为赋诗,庭坚亦拟作。 市井怀珠玉 ② ,往来人未 逢。 乘肩娇小女,邂逅此生同。 养性霜刀在,阅人清镜空。 时时能举酒,弹镊送归鸿 ③ 。 【 注释 】 ① 刀镊工:理发师。 ② “ 市井 ” 句:《老子》有 “ 是 以圣人被褐怀玉 ” 句。 ③ “ 时时 ” 句: 《 战国策 》 载冯 弹镊,嵇康有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诗句。 在诗人眼里,刀镊工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答案: 刀镊工是一位胸襟洒脱、品行高洁、隐身于街市的 隐士。他把金玉本质隐藏起来,寄迹于刀镊,安于平淡生活, 把小女儿搭在肩上,簪花微醉,怡愉自适。 ( 二 ) 鉴赏 景物形象 解题指津 鉴赏景物形象 “ 四角度 ” 及答题模板 1. 景物形象鉴赏 “ 四角度 ” (1) 诗中赏画。 诗中赏画,就要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歌的画面 美。古代许多写景诗都具有“诗中赏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 面美,主要从下面四个角度入手: 举例: (2019 年天津卷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① 甫 杜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 注释 】 ① 此诗作于公元 762 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 孔父:即孔子。 ③ 王粲:东汉末年 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 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 ② ,去国同王粲 ③ 。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诗句的能力。概括时,首先要明 确重点词语的含义,如 “ 滋漫”在这里是“满溢”的意思。这 两句诗的大意是:远远望去,山色苍 茫,空旷远寂,夕阳照在 江面上,江水满溢,夕照增辉。诗句描绘的是一幅寥廓壮美的 画面。作答时用简洁的语言将诗句所描述的画面概括出来即可。 答案: 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 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 (2) 画中品诗。 画中品诗,即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读一首诗,首 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 内在的情感。一般而言,色调明丽、画面鲜活,诗人的情感就 高昂乐观;色调阴暗、画面凄凉,诗人的情感就低沉伤感。如 王维的 《 山居秋暝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 照,清泉石上流。”一读诗,就容易抓住诗中营造的清新之美。 举例: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赠 杜 别 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试比较上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第一首诗前两句直抒胸臆 ( 赞秋 ) ,一反传统的悲秋 题材;后两句描 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辽阔, 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 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 上精神的外现。第二首诗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 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 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 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答案: 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的形象 在色调上截然不同,刘诗是奋发向上的,杜诗是伤感愁苦的。 (3) 缘景明情。 诗歌中的景即意象。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主观心意与 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中的融合与表现。 ① 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品味意 境就要借助意象。 举例: (2014 年大纲卷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 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 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本题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考查对诗歌意境的鉴赏。 “莓苔 ”“ 白云”“闲门”“松色”“溪花”等意 象,营造 出隐居环境幽静的特点。 答案: 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 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② 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诗歌的情与景是水乳交融的。情感的把握,离不开对意象 的理解。首先我们要理解意象本身的特点,其次要注意与意象 有关的修饰语,这对把握情感很有帮助。 举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浣溪沙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请说明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从下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巢的归燕这几个 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发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 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 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落花 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虽美好,但终将消亡。 而 “ 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令人欣慰。 答案: 表达了词人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 注: 古典诗词常见意象归纳见本书配套资料 《 制胜锦囊 》 。 (4) 双层挖掘。 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 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意,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如李白的 《 早发白帝城 》 ,从字面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 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2. 答题模板 点氛围 (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 +描图景 ( 描绘诗词中 展现的图景 ) +析感情 (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 第一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 壮阔、萧瑟凄凉等,应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二步: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 描绘时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 语言力求优美。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 是不完整的,还应答出为什么“感伤”。 典题示例 (2018 年天津卷 ) 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 成后面的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 其二 ) 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① 。 日入相与归,壶 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 注释 】 ① 问津:指 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 路的典故。 “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回答本题时抓住 “平畴”“远风”“良苗”“ 怀 新 ”几个意象, 然后将 “ 平 ”“ 远 ”“ 良 ”“ 新 ” 等几个修饰 词展开联想,描绘画面即可。 答案: 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 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 题型对练一 ] ( 鉴赏景物形象 ) 3.(2017 年天津卷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 面的题。 太湖恬亭 王安石 【 注释 】 ① 徙倚:徘 徊,流连不去。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 ① ,秋风斜月钓舟归。 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题干要求描绘第二 联的画面,“日落断桥人独立”为叙述,“水涵幽树鸟相依” 为写景。答题时先用概括性词语总述,从“幽”“人独立” “鸟相依”可以判断为“宁静”,再联系诗句,运用联想和想 象具体描绘画面。 答案: 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 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4.(2016 年新课标 Ⅰ 卷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 ① 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 ② 沦亡后,三吴 ③ 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④ 。 【 注释 】 ① 派:河的 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 很多支流。 ② 六帝:代指六朝。 ③ 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 吴兴、吴 郡、会稽。 ④ 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 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 子是 《 庄子 》 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 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解析: 回答本题,首先应当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归纳答 案。诗的第一、二两句写汉江的迂回流长,支流繁多;第三、 四两句写汉江横贯中国、气势磅礴的景象。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应结合下文,分析这四句对表达作者感情、突出主旨所起的作 用。 答案: 前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 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 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 三 ) 鉴赏 事物形象 解题指津 鉴赏事物形象 “ 三注意”及答题模板 1. 鉴赏事物形象“三 注意 ” (1) 注意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 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 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我们要注意理解沉淀其中的特定意义和 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分析事物的象征意义。 举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野 菊 杨万里 【 注释 】 ① 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 《 离骚 》 “ 夕餐秋 菊之落英 ” 句。 ② 政:通 “ 正 ” 。 未与骚人当糗粮 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 ② 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分析诗中野菊的形象要结合传统诗歌中的特定意象 “ 菊”的特定意义和文化内涵。菊花之所以特别受到历代文 人 的喜爱,主要还是因为它在百花之后开放,具有耐寒傲霜、不 与群芳争艳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菊花一直被人们用来象征一 种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气质和品格。 答案: 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 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 注意色彩、色调,辨析物象特征。 ①关注时令色彩。 古代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 彩:早春的事物是欣欣向荣的,多流露出的喜悦之情;暮春则 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同时,把 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 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如 [ 举例 ]《 野菊 》 中 “重阳”一词就点明了是在秋天,野菊生活的环境是肃杀、萧 瑟的。 ② 关注冷暖色调。 古诗中所写物象有冷暖之分。暖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 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冷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 郁和愁绪。 举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 ( 柳永 《 雨霖铃 》 ) 剖析: 开头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 了离别的序幕:清秋节令的 “ 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的 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 别的长亭,凄凉 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是一别可能成永别的恋人 呢? “ 都门”三句写离别时的心情。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 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 绪”?欲留不得,欲饮 无绪,矛盾至极。 (3) 注意表现手法,把握事物形象。 诗歌的传情达意,往往还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如比喻、 拟人、借代、双关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达技 巧。了解诗歌这方面的特色,有助于对事物形象的把握。如 [ 举 例 ]《 野菊 》 中就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不因无人欣赏 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的形象。 2. 答题模板 诗中塑造了 ×× 形象, ×××( 联系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 征 ) ,抒发了 ××× 之情 ( 这是概括形象的意义,这一步骤不作 强求 ) 。 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所歌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 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 典题示例 (2013 年山东卷 )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 山寺夜起 江 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 烟色如 云白 ”,把烟比喻成云,写 出了烟之白、 之浓; “ 流来野寺前”,把烟比喻成水,写出了烟的动态 美。 比喻和动静结合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下之烟的特 点,使诗句具有颜色美与动感美。 答案: 三、四两句中的“烟” ( 概括主要物象 ) 有两个特点: 一是色白,二是具有动 态 。 ( 分析物象特点 ) 诗人在第三句运用 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烟”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 四句以“流”字描写“烟”之动态,形象生动, ( 剖析作者情感 ) 流露出诗人对山寺美景的爱惜之情。 [ 题型对练一 ] ( 鉴赏事物形象 ) 5. 阅读 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 咏 萍 刘绘 【 注释 】 ① 葐蒀 :指烟气纷纭之貌。 ② 讵:岂,难道。 可怜池内萍, 葐蒀 ① 紫复青。 巧随浪开合,能逐水低平。 微根无所缀,细叶讵 ② 须茎? 飘泊终难测,留连如有情。 全诗表现了池萍的哪些特点?诗人对池萍表达了什么 情感? 解析: “可怜池内萍,葐蒀紫复青”中“可怜”即“可 爱”,池萍在“可爱”之中,似乎还含有几分惹人怜顾的柔弱 之态。“微根无所缀,细叶讵须茎?”意思是说:浮萍看似“无 根”,其实还是有根的,只是因为太微小,你叫它怎样连缀池 底?萍之无茎,好像是一种缺憾;但对它自身来说,那萍叶本 就细小,又何须非得有茎?楚楚可人的绿萍让诗人油然生出深 切的爱怜。末尾两句诗人发出深切的呼唤:可爱又可怜的浮萍, 再莫要过那漂泊难测的生涯!请就在这清波绿池之中,寄托你 风姿美好的青春。 答案: 池萍的特点:①美丽可人;②细小纤弱;③漂泊 不定。 诗人对池萍的情感:①喜爱赞美之情。诗人喜爱并赞美池 萍的美好。②怜惜怜悯之情。诗人对池萍生出爱怜,希望池萍 莫要过那漂泊难测的生活。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卜算子 ·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中所描写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简要赏析。 解析: 这首词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时所作。上片一、二句写 夜深,用“缺”“疏”“断”几个字极写幽独凄清的心境,三、 四句用“孤鸿”衬托“幽人”,说只有“幽人”独自往来。下 片写 “ 孤鸿 ” ,实际也是写 “ 幽人 ” ( 作者自己 ) 。 “ 惊 ”“ 恨 ” “ 寒 ”“ 寂寞 ”“ 冷 ” 等词语,写尽了 “ 孤 鸿”“幽人”漂泊 不定的境遇和孤独寂寞的心态。 答案: 本词用“缺月”“疏桐”“漏断”“寒枝”“沙洲 冷”等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孤” “惊”“回”“恨”“寂寞”等词语极写“孤鸿”的神态和心 理。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 寞的“孤鸿”形象。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贬 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误区警示 误区 1 :不懂 意象,难赋深情 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后面的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词中第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 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误答: 刻画了怀才不遇、寄情山水的主人公形象。“山月 不知心里事”意思是说没有人知道和了解他,自己只好寄情山 水,与山风、山月、山花为伴。 分析: 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满怀深情盼望丈夫归来的思妇形 象,充分揭示了她希望落空之后的失望和痛苦心情,表现了词 人对不幸妇女的同情,同时也寄寓着词人遭受统治阶级排挤, 不受重用的悲凉心情,也是感慨怀才不遇的作品。 正解: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主 人公望月寄相思,而山月无情,全然不懂主人公一腔心事,自 然也就无从传递相思情了;眼前百花白白飘落,水风全然无知 无觉,更无怜惜,依然催落一地华英,暗喻主人公青春消逝却 无人怜的哀怨。 误区 2 :理解 肤浅,牵强附会 示例: (2014 年上海卷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镜湖女 陆 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误答: 相貌美丽,勤劳善良的渔家女。 分析: 理解肤浅,牵强附会地去凑答案。应该注意以下容 易忽视的地方: ① 镜湖女的身份和形象特点,如年轻美丽 ( 外 貌 ) 、活泼可爱 ( 性格 ) 、热爱生活 ( 态度 ) 等。 ② 作品如何塑造人 物形象,如用描写和叙述的手 法塑造形象、浅显直白的语言使 人物形象更具有生活气息、以清新的景色烘托镜湖女的清丽等。 ③ 对于“镜湖女”这样一个年轻美丽、活泼可爱、热爱生活的 船家女子,我们既可以从“妆面花样红”的视觉形象,还可以 从 “ 菱 歌缥缈 ”的听觉角度, 也可以从肖像描写、 “乱荷叶” 的动作描写,尤其是“约西邻女” 明日看赛神的叙述,更可以 从清丽的景色烘托的角度进行赏析。鉴赏角度虽多,但只有在 真正读懂作品的前提下,才能尽情发挥。 正解: 作品塑造了一位湖边船家女子的形象,突出她乐观 积极、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诗中从“妆面花样红”的视觉形 象,“菱歌缥缈”的听觉角度,描写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 考点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 ( 一 ) 炼字 解题指津 “ 炼 ” 字 “ 四角度 ” 及答题模板 1. “ 炼 ” 字的四个角度 ( 1) 修辞角度。 剖析: 运用拟 人的修辞手法。 “ 破 ”“ 来 ”“ 弄 ” 三 个字 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 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云横 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云、月、花都 拟人化了,被赋予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静的画面有了动 感。 剖析: “ 溅”“ 惊 ” 二字,同属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用 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苦痛。 (2) 声韵角度。 古诗词讲究平仄声韵,优美的诗词读起来平平仄仄,音韵 和谐。 怀五百字 》 ) 将“冻”换成“饿”,好不好?请分析。 悲情。 例 1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杜甫 《 自京赴奉先县咏 . 剖析: “ 冻”字比“饿”响亮,更具铿锵气势,更见冲天 剖析: 叠词最具声韵效果,它不仅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更 有强化作用。用叠词,不但摹景有神,而且音调抑扬,气韵流 畅。 (3) 活用角度。 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用作动词,且一用 就鲜活生动,呼之欲出。 剖析: 一个 “肥”字,既 写出了动态,又写出了形态。想 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 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剖析: “ 红”“ 绿 ” 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变红,变绿, 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增强了诗词的表 现力、感染力。 (4) 语境角度。 是否契合语境也是判断炼字优劣的重要依据。 例 1 : 韩愈据“笃笃 笃,清脆的敲门声,衬托得山里的夜 晚更加寂静”替贾岛选择了“敲”字,传为佳话,而近人大胆 质疑:如果是主人,进自家大门何须敲?轻轻推门而入,岂不 更见宁谧、和谐、温情?以语境为据,也不无道理。 例 2 : 郑谷把齐己的 《 早梅 》 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 开”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因为“数枝”不若“一 枝”更能言梅开之早,齐己因此拜郑谷为“一字师”。 2. 答题模板 ( 点手法 ) +释字义+描景象+析作用 ( 点意境、表情感 ) 第一步:释义析理,字不离词。 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此时最忌讳只解释字典义而忽视语境义,应结合诗句解释其 含义。 第二步:还原画面,词不离句。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 原句中描述景象,再简要地把含有该字词的诗句解释或翻译 一下。 第三步:明确重心,句不离篇。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 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具体有什么妙处。这一步是重点 环节,是得分点,回答时一定要准确简练。 举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劳停驿 ①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 注释 】 ① 此诗为欧 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 驿站名。 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① 荒,荒凉冷落;瘦,贫瘠。 ( 字的本义 ) ② 数缕荒 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 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 放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 ) ③ 作用效果: “ 荒 ”“ 瘦 ”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 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 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 在感情上所起作用 ) 考生若能准确解读诗 歌 ( 借助注释 ) ,按老师平时所教方法来对炼字型题目进行答题, 与答案应该没有多大出入。 答案: “荒”在诗中是“荒凉”的意思,“瘦”在诗中是 “贫瘠”的意思,描写出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 下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至极的景象,衬托出 作者孤独和凄凉的心境,表达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之情 和被贬蛮荒的失意之情。“荒”“瘦”二字,在此运用十分贴 切,显得自然而工稳,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词类 解说 动词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诗歌中的动词,一是一般动词;二是活用动词,即由其他词性的词活用过来的动词。如宋祁的《玉楼春》: “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 闹 ” 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出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3. “ 炼 ” 字需关注的五大词类 词类 解说 形容词 如王维的《使至塞上》: “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描写茫茫沙漠, “ 大 ” 字状其景观;烽火燃起, “ 孤 ” 字状其醒目; “ 直 ” 字突出无风而劲拔,沙漠毫无遮拦; “ 长 ” 字状其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 “ 圆 ” 字则表现落日雄浑。 ( 续表 ) 词类 解说 数量词 如齐己的《早梅》: “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 诗中 “ 一枝 ” 是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 “ 早 ” ;而这 “ 一枝 ” 又先于众梅,更显出此梅 “ 早 ” 开。 ( 续表 ) 词类 解说 叠音词 如杜甫的 《 江畔独步寻花 ( 其六 )》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 啼。 ” 诗中 “ 时时 ”“ 恰恰 ” 为叠字。 “ 时时 ” 表明 不是偶尔一见,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 “ 恰恰 ” 为拟声词,形容娇莺啼鸣的婉转清脆,给人一种身临 其境的听觉感受。 ( 续表 ) 词类 解说 拟声词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 呕哑嘲哳难为听。 ” 诗中用了 “ 嘈嘈 ”“ 切切 ”“ 间关 ”“ 呕哑 ”“ 嘲哳 ” 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 续表 ) 典题示例 (2017 年山东卷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岑 参 早上五盘岭 ①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 ② 。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 畬 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 注释 】 ① 唐代宗大历元年 (766) 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 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 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 出五盘:攀越五盘 山道登上山巅。 “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 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江回两崖斗,日隐 群峰攒 ” 中的 “ 斗 ” 和 “ 攒 ” 两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 斗 ” 字将江流两岸的崖石人格化,两岸崖石耸峙交错,犹如 两兽相斗,写出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 攒”字描写山峰相 连,好像攒集在一起,写出了山峰的密集、重叠。 答案: 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交错,犹如两兽相 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 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 题型对练二 ] ( 炼字 ) 1.(2015 年山东卷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 面的题。 卜算子 张元 幹 ①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 注释 】 ① 张元 幹 : 宋代爱国词人。 请简要赏析上片中的“湿”“迷”二字。 解析: 炼字类的题目,首先要弄懂词义。本题中“湿”用 作动词,沾湿;“迷”是使动用法,使 …… 迷路。然后结合词 句内容理解关键词的表达效果。风清露冷,弄湿了行云;沙水 一色,使归艇迷失了方向,描绘出一片苍茫浩渺的景象。最后 需指出关键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 答案: ①“湿”在诗中是“打湿”的意思,描写地面浓重 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 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②“迷”在 诗中是“迷失”的意思,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 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终南别业 王 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颔联中最精练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解析: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独往”二字写出 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 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唯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 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一个 “空”字透露出来的不是消极、悲观、失望之情,而是那种自 得其乐的闲情逸致。可谓“空”字不空、词“空”意丰。 答案: “独”“空”。“独”,只身一人,诗人独自游山, 随兴而为,自由自在,满眼美景不需与人共享,只求自己心会 其趣而已。“空”字写出诗人自得其乐的闲情逸致。 ( 二 ) 诗眼 解题指津 “ 诗眼” 大致分为两类: 一是表现为一首诗思想的凝聚点,揭示诗的主旨,这是全 诗的诗眼。找到了它就等于抓住了诗的中心。如 《 赠汪伦 》 :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 汪伦送我情。”这首诗主要写友情,但是它突出的却是一个“深” 字,以水之深寓情之深,既形象又浪漫,既夸张又恰当地流露 出对汪伦情谊的赞美。所以“深”是诗眼。 二是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词语。或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使 诗歌充满情趣,给人以丰富的想象;或使诗意更精确,或使诗 句翻出新意,这是局部的诗眼。如杜甫的 《 江畔独步寻花 》 :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 娇莺恰恰啼。”“满”和“压”就是诗眼。 诗眼的作用 示例 用以翻出新意 萧楚才将张乖崖的诗“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 闲杀老尚书”中“恨”改为“幸”,“恨太 平”是对天下太平的不满,“幸太平”是因天 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而诗意迥异。 借以增添情趣 韩驹将曾吉甫的诗“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 里近题诗”的“中”改为“深”、“里”改为 “冷”,改动两个字,使得原来只是用以指示 方位的“白玉堂”与“水晶宫”,转眼显得雍 容高雅,超凡脱俗。 诗 ( 词 ) 眼在句 中的作用: 诗眼的作用 示例 靠它增强 形象性 秦观的“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是取“抹” “粘”的动作勾画出的线条轮廓。 关乎诗意的 精确性 齐己咏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枝”,使“一枝”与 “早”意丝丝入扣。 ( 续表 ) 关注词性和位置,锁定诗眼,准确赏析 1. 寻找诗眼时,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 关注词语词性。 ① 动词。注重分析诗句中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举例: 羌笛何须怨杨柳。 剖析: “ 怨”是 诗眼,因为这个动词既是羌笛所吹曲中之 情,又是吹笛人的心境,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及对朝廷 的不满。 ② 形容词。注重分析诗句中有多重意思的形容词。 举例: 一片孤城万仞山。 剖析: “ 孤”是 诗眼,因为这个形容词写出了环境的孤苦、 人的孤苦等。 ③ 词类活用现象。 举例: 春风又绿江南岸。 剖析: “ 绿”是 诗眼,属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写出了春风 的重要作用,表现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极度喜悦之情。 (2) 关注词句位置。 ① 题目。题目中的某些词语往往能够涵盖诗歌的主要内容, 如 《 闻泉 》 中的“闻”是诗眼,因为“闻”概括了诗歌的主要 内容。 ② 词语。一般来说,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 字为眼。 举例: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诗眼是“归”和 “ 下” 。 ③ 诗句。诗歌中的抒情句、议论句或以情结景句等往往体 现出诗人的情感,因此,寻找诗歌的诗眼时要关注这些诗句。 举例: 《 蜀相 》 的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 襟” 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是诗歌的诗眼。 2. 赏析诗眼时,应关注以下三点 (1) 理解诗眼的具体内涵。 首先要理解作为“诗眼”的词语、诗句的意思,以此体会 诗眼的意蕴。如 [ 典题示例 ]《 日长简仲咸 》 中,诗眼是“闲”, 首先要理解“闲”的意思,以及“闲”涉及的内 容等。 (2) 把握诗眼的具体手法。从景物与景物的关系、景物与情 感的关系、修辞等角度分析诗眼所使用的具体手法等。 举例: “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是诗眼,因为“闹” 运用了通感,将春意写得有声有色,写活了杏花绽放的情景。 (3) 体会诗眼的表达效果和情感。从景物特征、画面特点以 及抒发情感等角度理解诗眼的表达效果和具体情感。 举例: 陆游 《 书愤 》 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一句,其中 的“空”是诗眼,因为它流露出作者空有满腔报国热忱但直到 老仍报国无门的怅惘与悲愤之情。 3. 答题模板 第一步:指出该字 ( 词 ) 的基本含义。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 ( 词 ) 写了 哪些内容。 第三步:考虑该字 ( 词 ) 对主旨的表达以及在诗 的结构上所 起的作用。 典题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日长简仲咸 ① 王禹 偁 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 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 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 罇 。 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 【 注释 】 ① 本诗作于 诗人因有志改革反被诬告而获罪被贬 谪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时。仲咸,指冯伉,与王禹 偁 是同年进士, 在商州时屡与王禹 偁 唱和。简,书信,这里是寄的意思。 古人评诗常用“ 诗眼 ” 的说法,所谓 “ 诗眼 ” 往往是指一 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第二句的 “ 诗眼 ” 是哪一 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指出其诗眼,然后结合注释 和全诗内容进行具体说明。诗人口中说 “ 闲”,正是心中不肯 闲之故。结合诗歌注释可知,他为官清正,有志改革,然而因 为 被人诬陷而获罪,被贬谪商州。故一 “ 闲”字,凝聚着作者 满腔的不满、惆怅、苦闷和孤独。另外,诗歌中“郡僻”“昼 掩门”对“闲” 字做了进一步渲染,后面三联也均承此而来。 答案: 诗眼是“闲”。“闲”为一篇之眼目,“郡僻”“昼 掩门”对“闲”字做了进一步渲染,后三联也均承此而来。诗 人有志改革反被诬告而获罪,被贬谪到商州,故一“闲”字, 凝聚着诗人的不满、惆怅、苦闷和孤独。 [ 题型对练二 ] ( 诗眼 ) 3. 阅读 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放 慵 陈与义 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 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 宦拙从人笑,交疏得自藏。 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 古人评诗有“诗眼”说法,本诗第二句哪个字是诗眼?试 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醉”字是诗眼。“醉”在诗中是“使海棠盛开, 花色红颜如醉”之意 ( 或浓浓春意使海棠也沉醉 ) 。“醉”用拟 人的手法使景物生动形象,富有诗意。被陶醉的不仅有海棠, 还有欣赏春色的人,进 一步表达了诗人在春天里的陶醉与闲适 之情。 4.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夜次潘岷原韵 查慎行 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 不知十月江寒重,陡觉三更布被轻。 霜压啼乌惊月上,夜骄饥鼠阚 ① 灯明。 还家梦绕江湖阔,薄醉醒来句忽成。 【 注释 】 ① 阚:看。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解析: 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分析诗歌标题,抓住关键词“寒 夜”。然后具体分析诗句内容,可发现“寒”字在诗歌中既有 直接体现,如“西风”“落叶打窗鸣”“十月江寒”“霜压啼 乌”,也有间接体现,如感到布被轻薄等。由此可锁定“寒” 字为本诗的诗眼。然后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具体描述,描述时 应要点出其中使用的表达技巧,如首联写西风之声、落叶打窗 之声,从声音角度写出“寒”的感觉;颔联以感觉被子轻烘托 出寒冷,颈联写“霜压啼乌惊”,都属于从侧面表现“寒”。 答案: 诗眼是“寒”。①首联写西风瑟瑟,落叶打在窗户 上,从声音角度写出“寒”的感觉。②颔联先直陈“十月江 寒”,然后写诗人半夜被冻醒,觉得被子单薄,从侧面表现寒 冷。③颈联写寒霜落下,使栖息的乌鸦啼叫飞起,也从侧面写 出寒冷难耐。 ( 三 ) 语言 风格 解题指津 巧记语言风格,遵循答题模板 1. “ 多管齐下 ” ,巧记语言风格 (1) 了解相关知识 。 不同的诗人语言风格可能不同,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 语言风格也可能不同,要了解相关的语言风格。 举例: 李白的诗风是“豪放俊逸”,杜甫的诗风是“沉郁 顿挫”。 (2) 关注遣词造句。 从命题形式上看,此类题目一般会指出某个被后人称道的 句子,要求考生分析其妙处。鉴赏关键语句,包括语句的含义、 色彩、效果等方面的内容。考生要结合语句中的词语,尤其要 注意语句中动词、形容词以及叠词、修饰语的运用,另外,还 要注意语句中的语法现象以及修辞手法等。 (3) 抓住关键词语。 鉴赏语言风格,命题形式多为要求考生概括诗歌的语言特 色,或指出诗歌的语言特色并加以评析。这类试题不是要求考 生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之处,而是要求考生抓住关键词语 来品味整首诗歌呈现出的语言特点。 (4) 联系诗歌主旨。 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风格,答题时切忌脱离诗 歌主旨而空谈语言风格。 2. 答题模板 明特色+列例证+析感情 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举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的运用的巧妙之处, 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如格调、色彩、境界、 情味等。即语言特色 ( 整体风格 ) +风格的内涵 ( 举例+分析 ) +表 达效果。 答案: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 明特色 ) “ 黄 莺儿”是儿化音,表现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 妾梦,不 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 念丈夫的美梦。 ( 列例证 )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 思念之情。 ( 析感情 ) 风格 解说 平实 质朴 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全篇 4 句 20 字,毫无难解之处。 3. 明确常见的诗歌语言风格 风格 解说 含蓄 隽永 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 “ 字短 情 长 ” ,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 “ 空 白 ”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 雨 时 。 ” 天各一方 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做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 ( 续表 ) 风格 解说 清新 雅致 特点是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 悦。如孟浩然的 《 过故人庄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 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 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绿树、青山、村舍、 场圃、桑麻和谐地连成一片,这是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 风景画,清新、自然。 ( 续表 ) 风格 解说 绚丽 飘逸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全诗显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简洁 明快 特点是语言简练利落、洗练、浅显、明白如话、不加修饰。如贾岛的诗、马致远的散曲等。 ( 续表 ) 风格 解说 雄浑 壮丽 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如曹操的 《 观沧海 》 显得 胸襟豁达,豪情横溢。盛唐诗歌中以高适、岑参为代表 的边塞诗人最具代表性。在他们的笔下,有狼山,有大 漠,有绝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热,有同仇敌忾的 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等。 ( 续表 ) ( 续表 ) 风格 解说 粗犷 豪放 李白是豪放风格的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如 《 将进酒 》 中的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气势浩荡,一泻千里;又如 《 古风 》 中的 “ 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 ” ,描绘光阴流逝之快,人事变迁之速,一气呵成,天衣无缝。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杰出代表。 风格 解说 沉郁 顿挫 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杜甫之诗为沉郁之极致。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具有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 “ 三吏 ”“ 三别 ” 、《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 续表 ) 风格 解说 悲壮 慷慨 面对现实,诗人往往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登幽州台歌》是他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 缠绵 哀怨 作品婉曲,感情细腻。如柳永、李清照、姜夔的词。 ( 续表 ) 典题示例 (2019 年新课标 Ⅲ 卷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 面的题。 插田歌 ( 节选 )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 纻 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 《 竹枝 》 。 与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 格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的能力。 《 酬乐天扬 州初逢席上见赠 》 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 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诗人的怅 惘;颈联对仗工整,富含哲理,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尾联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整首诗愤激而不浅露, 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语言雅丽而平整。 具体到本诗,前六句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插秧 时节的大好风光,这几句笔墨虽淡,却营造了田野间生机盎然 的景象,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最后两句通过听觉 描写农民的劳动情绪,表现了他们乐天的性格,描绘出富有特 色的民风乡俗。总体而言,表现出了明快简洁、清新自然而又 通俗浅显的语言风格。 答案: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对仗工稳,用典精当, 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 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 题型对练二 ] ( 语言风格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行香子 秦 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 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 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 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请赏析这首词的语言特色。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要结合诗 词大意感知诗歌的语言特点。先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点出语言 特点,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一般有:清新自 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 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沉郁顿挫等。本词可从语言 总体风格、用词,以及句式方面把握语言特点,同时也要把握 作者的艺术风格,如本词语言朴素自然、用词准确、句式整齐 等。 答案: ①通俗生动,朴素清新,质朴自然。“树绕村庄, 水满陂塘”如同口语,生动自然。写景如“桃花红,李花白, 菜花黄”,色彩简单鲜明又显出农家本色。②用词准确。“倚 东风、豪兴徜徉”,“豪兴”点明心情,“倚”“徜徉”则写 出诗人怡然自得的神态。“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啼” “舞”“忙”与三者的活动相对应,写出了春天的生命活力。 ③句式整齐,格调轻快。本词句式都是三、四字句式,轻快 流畅。 6.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秦州杂诗 ( 其七 ) 杜 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以本诗颔联为例,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解析: 诗的颔联用平实的语言写自然景象,但生活在一个 充满战争气息的边城中,即使是本来平常的景物,也往往感到 其中蕴含着不平常的气息。 答案: 诗的颔联所写为自然情景,质朴平实,但是,这样 的诗句与整首诗联结在一起,在背景的烘托下,就传递出紧张、 诡奇、惊心的信息。可见其语言风格是平实中含丰富,质朴里 藏深厚。 误区警示 误区 1 :不结合全诗,答案不 全面 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南定楼遇急雨 陆 游 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度泸游。 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 人语朱离 ① 逢峒獠 ② ,棹歌 欸 乃下吴舟 。 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 【 注释 】 ① 朱离:形 容异地语音难辨。 ② 峒獠:指西南山 地的少数民族。 本诗颔联哪两个字用得极其精妙?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误答: “争”和“乱”。“争”为“争相、竞相”之意, 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江山重重叠叠地争相奔涌进入眼帘的 景象;“乱”写出风劲雨急的动态场景,紧扣标题“急雨”, 更充分地表现了“急雨”的特点。 分析: 从题干可知,要从颔联中选出两个表现力最强的字 加以分析,这两个字应是 “ 争”和“乱”。从“争”和“乱” 的含义、手法和表达的情感角度分析即可 。 “误答”没有答出 “争”和“乱”两个字所表达 出来的情感。 正解: “争”和“乱”。“争”为“争相、竞相”之意, 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江山重重叠叠地争相奔涌进入眼帘的 景象,表达了对美好山河的赞美之情;“乱”写出风劲雨急的 动态场景,紧扣标题“急雨”,更充分地表现了“急雨”的特 点,也表达了羁旅奔波之苦。 误区 2 :不懂 风格,张冠李戴 示例: (2013 年湖北卷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 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 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 注释 】 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 将赴任阆州 ( 今四川阆中 ) 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 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 士的宴会, “阆苑”指传 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 楼高不见君家”两句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误答: “阆苑”写出一种朦胧缥缈的气氛,写出阆山的美 丽神奇。 分析: “ 飘逸” 不等于 “ 缥缈 ” , “ 飘逸 ” 作为一种诗文 风格,一般形容文学作品风格清新洒脱,意境高远。想象奇特, 虚实相生,灵动超逸,天马行空,挥洒自如,富有浪漫色彩等 都是 “ 飘逸”的特点。 正解: 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突发奇想,将本来荒 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 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 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 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 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考点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 一 ) 修辞手法 解题指津 鉴赏修辞手法,巧记答题模板 1.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的方法 (1) 解读诗句,理解诗意。 (2) 明确修辞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如 “ 欲把西湖比西子 ” 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 答题模板 点明修辞手法+结合诗歌分析其具体运用+使用效果 第一步: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这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 第三步:指出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即传达出诗 人怎样的感情或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举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点绛唇 · 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 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 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 词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由 “春愁” 可知这 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拟,再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就可以了。 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答案: 此句采用了比拟 ( 拟物 ) 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 名称 说明 作用 例句 赏析 比喻 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具体、形象、鲜明、生动,富有真实感。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刘禹锡《望洞庭》 ) 诗歌巧妙地以 “ 螺 ” 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3. 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名称 说明 作用 例句 赏析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形式上,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有音乐美;内容上,表意凝练,抒情酣畅淋漓。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杜甫《登高》 ) “ 无边落木 ” 对 “ 不尽长江 ” ,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 “ 萧萧 ” 的落叶声对 “ 滚滚 ” 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句中可以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痛苦。 ( 续表 ) 名称 说明 作用 例句 赏析 比拟 把物当作人 来描绘说明 叫拟人,把人 当作物或把 此物当作彼 物来描绘说 明叫拟物。 使读者产生联 想,使描绘说 明的人、物、 事表现得更形 象、生动。 霜禽欲下先偷 眼,粉蝶如知 合断魂。 ( 林逋 《 山园小梅 》) 这一联使用了拟人 的手法。“先偷眼” 极写白鹤爱梅之甚, 它还未来得及飞下, 就迫不及待地先偷 看梅花几眼;“合断 魂”写粉蝶因爱梅 而至销魂,把粉蝶对 梅的喜爱之情夸张 到了极点。 ( 续表 ) 名称 说明 作用 例句 赏析 排比 把内容紧密 关联、结构相 同或相似、语 气一致的三 个以上的句 子或短语接 连说出来。 渲染气氛, 强调内容, 加重感情, 节奏鲜明, 语势磅礴, 痛快淋漓。 眼看他起朱 楼,眼看他宴 宾客,眼看他 楼塌了! ( 孔尚 任 《 哀江南 》) 作者用“眼看他”组 成的排比短句,把描 写点集中在“楼” 上,用紧承相连的 “起朱楼”“宴宾 客”“楼塌了”,雄 辩地表明了荒淫腐化 和亡国之间的必然联 系。迫促的节奏表达 了愤激之情。 ( 续表 ) 名称 说明 作用 例句 赏析 设问 先提出问题, 接着自己把看 法说出来。 开篇设问,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 阿鲁威《蟾宫曲》 )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文。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 物来代替所要 表达的事物。 借代有部分代 整体、具体代 抽象、用特征 代本体等。 语言简练含蓄。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李清照《如梦令》 ) 诗中用 “ 绿 ” 和 “ 红 ” 两种颜色分别代替 “ 叶 ” 和 “ 花 ” ,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了词人伤感的情怀。 ( 续表 ) 名称 说明 作用 例句 赏析 反问 用疑问的形 式表达确定 的意思。 加强语气,表 达强烈感情, 激发思考。 江东子弟今虽 在,肯为君王 卷土来? ( 王 安石 《 乌江 亭 》)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 冷峻,强调了历史的 必然,引人深思。 ( 续表 ) 典题示例 (2016 年山东卷 )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 成后面的题。 水仙子 · 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 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 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这类题目的答题思 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第二步 阐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第三步析效果,指出这种修辞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 的感情。 “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运用了比拟和排比的手法,意思是说诗人顿时诗兴大作,迫不 及待要同风雪争先,表达出诗人高昂的诗兴。雪片与暴风搅作 一团,诗人的诗句又同飞雪互相纠缠,排比的手法写出了风雪 的猛劲,渲 染了湖上风雪翻飞之景象,别具一种凶猛的阳刚之 美,描绘出一幅壮观的江天风雪行吟图。 答案: 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 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 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 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 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 题型对练三 ] ( 修辞手法 ) 1. 阅读下 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舟中二首 ( 其一 ) ① 【 注释 】 ① 宋哲宗绍圣元年 (1094) ,诗人因党争之祸受牵 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② 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② 。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起坐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 将迅猛的风浪夸张地比作瞬息千里的马,将风浪的 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 势。 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 ① ,照管鹅儿与雏鸭。 【 注释 】 ① 莳 (shì) 未匝:移植或 栽种没有完毕。 诗歌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笠”比作头盔,把 “蓑”比作铁甲,形象生动,化板滞为飞动,暗示了天气的恶 劣、插秧 ( 农事 ) 的繁忙紧张,表现了农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 二 ) 表达 方式 解题指津 表达方式题有策略 1. 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应注意的四点 (1) 明确诗歌写了哪些景物 ( 或事物 ) ,这些景物 ( 或事物 ) 有什 么特点。 (2) 结合诗意,分析诗中景物或事物的特征是如何体现的。 可以从写景的顺序 ( 如点面、高低、远近等 ) ,写景的角度 ( 如视 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 ,写景的方法 ( 如渲染烘托、 对比衬托、白描、动静、虚实、抑扬、明暗、联想、想象等 ) 等方面分析。 (3) 联系相关诗句分析这种描写手法的具体运用情况。 (4) 规范答题。仔细解读题干 ( 如这首诗是如何描写 ×× 景物 的?这首诗的写景有什么特点?请从 ×× 角度,分析这 首诗写 景的妙处 ) ,依据题干中隐藏的信息 ( 如答题范围、答题角度、 答题要点等 ) ,并结合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整体把握,分条作答。 举例: (2014 年天津卷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 暮春山间 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 暮春山间 》 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桃花落处无人见, 濯手惟闻涧水 香 ” 是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只是洗 手 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 答案: 没有直接描写桃花的形态,而是借涧水暗写桃花 之香。 2. 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的答题方法 (1) 判断诗歌抒情的方式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是间接 抒情中的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还是借史抒情、借事抒情。如是 写景抒情诗,则应区分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 联系相关诗句分析这种抒情手法的具体运用情况,如借 景抒情,则需要明确是乐景乐情、哀景哀情还是乐景哀情、哀 景乐情。 (3) 规范答题。仔细解读题干 ( 如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这首诗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这首诗的某一联的抒情特点是 什么 ) ,依据从题干中挖掘出的暗示信息 ( 如答题范围、答题角 度、答题要点等 ) ,并结合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整体把握,分条 作答。 3. 答题模板 第一步:明方式,指出诗歌表达方式的显著特点。 第二步: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表达方式如何运用。 第三步:析作用,简析表达方式对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的 作用。 4. 古诗词中常见的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有四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古诗词中设 题较多的是抒情和描写。 (1) 抒情手法:这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分为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① 直接抒情 ( 直抒胸臆 ) :是一种不要任何“附 着物 ” ,而 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苏轼的 《 江城子 ·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 :“十年生死两茫 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作者的感情 如江河直下 ,直接抒发了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② 间接抒情:诗人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 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a.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 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如杜 甫的 《 绝句 ( 其二 )》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 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流露 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 别具韵致。 b. 寓情于景 ( 情景交融 )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 特写的自然 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 情感,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白居易的 《 琵琶行 》 : “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c. 托物言志。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对人生 的态度和感悟。如陆游的 《 卜算子 · 咏梅 》 :“驿外断桥边,寂 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 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全词以梅自喻,借 梅花的悲惨遭遇,喻托作者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 心境。 d. 借古讽今 ( 借古抒怀 ) 。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 ,表面回忆 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如刘禹 锡的 《 台城 》 : “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 成野草,只缘一曲 《 后庭花 》 。 ”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 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享乐的荒淫生活,与野草丛 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触目惊 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2) 描写方式 ① 虚实结合: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 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 词的意象,开拓诗词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 实人们的审美趣味。如杨万里的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毕 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 别样红。”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 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 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 的效果。 ② 动静结合: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用以动衬静 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如杜甫的 《 绝句 ( 其一 )》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 的尾句与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③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 写;描写对象是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 写。如王昌龄的 《 从军行 》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 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 况,一方面是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 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出来了。 ④ 点面结合:写景状物时,不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 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 更丰满、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如 柳宗元的 《 江雪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前两句为面,后两句为点。 ⑤ 细节: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 起人们想象的地方。如张籍的 《 秋思 》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 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中写 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 开封”。 ⑥ 白描工笔: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其特点 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 色彩。这种画法运用于诗歌的创作中,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 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 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 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明暗、声响等,以表 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 细刻、浓墨重彩的描绘。如崔道融的 《 溪居即事 》 :“篱外谁家 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图,表达 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情和乐观的生活情趣。 典题示例 (2016 年浙江卷 )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 成后面的题。 北来人二首 刘克庄 【 注释 】 ① 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 宣和:宋徽宗年号。 试说东都 ① 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 ② 。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此题要求赏析两首诗在叙事上的特色,因此答题时 要特别注意诗歌在叙事过程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和 叙事的顺序等。既要指出所用的方法或技巧,又要运用诗句加 以诠释,还要根据作者的情感分析这种手法或技巧在抒发情感、 体现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答案: 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 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 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的流离之苦。②以“北 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 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 凄凉与孤独。 [ 题型对练三 ] ( 表达方式 ) 3.(2 015 年新课标 Ⅰ 卷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发临洮 ① 将赴北庭 ② 留别 岑 参 闻说轮台 ③ 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 注释 】 ① 临洮:在 今甘肃临潭西。 ② 北庭:唐六都护府 之一,治所 为庭州 ( 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 。 ③ 轮台:庭州属县, 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与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 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通过课内外诗歌的比较阅读考查诗歌的表现手 法。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所写塞外景物皆是眼前所见实景,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 月即飞雪”的壮美,属于实写。而本诗由题目可知是留别诗, 乃出发之时所写,作者还没有到塞外;另外,诗中也交代了自 己所写之景是“闻说”,因此本诗所写塞外景物皆是想象之景, 属于虚写。 答案: 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 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 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重 杜 题 甫 【 注释 】 ① 铭旌:竖在死者灵 前的旗幡。 ② 应刘:指应玚 和刘桢,三国时期的著名文人, 曾深受魏太子曹丕器重,后两 人相继死于瘟疫。 涕泗不能收,哭君余白头。 儿童相识尽,宇宙此生浮。 江雨铭旌 ① 湿,湖风井径秋。 还瞻魏太子,宾客减应刘 ② 。 比较赏析本诗后两联不同的抒情手法。 答案: 颈联借景抒情,借绵绵江雨、瑟瑟秋风抒发内心的 孤寂悲凉之情;尾联借典抒情,借用曹丕失去所欣赏之人的典 故,表达自己对好友逝去的伤感悲痛之情。 ( 三 ) 表现 手法 解题指津 表现手法 “ 三注意 ” 及答题模板 1. 鉴赏诗歌表现手 法应注意三点 (1) 明确常见的几种表现手法。如衬托、对比、渲染、象征 等。 (2) 结合诗意,分析诗中的景物或事物的特征。如陈毅的诗: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此 诗用了象征手法,用青松象征革命者。 (3) 联系相关诗句分析这种表现手法的具体运用情况。 2. 答题模板 第一步: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明诗中是如何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 第三步:阐明此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即此手法有效传达出 诗人怎样的感情或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举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夏日三首 ( 其一 ) 张 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请简要分析本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根据对诗歌整体的感知,找出来表现 “清”的诗句, 概述出描写的内容,然后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分析。首联第二 句和颔联描写的是燕雀、蝴蝶、蜘蛛的动影,夏日昼长,江村 风日清丽,屋檐上栖息着小燕雀,羽翼已长成,蝴蝶在花枝间 飞舞,蜘蛛在屋角悠然织网。诗人在这里以燕雀、蝴蝶、蜘蛛 等动景反衬乡村的清静。颈联描写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 上,斜倚枕上,听着潺潺溪水声,月影、溪水动静结合,从侧 面烘托了夜的清静。根据对 “ 清”的描绘可知,农村夏日呈现 出恬静的景象,自然烘托出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从 写作意图的角度看,可从作者归隐山村、向往清闲的角度概括。 答案: ①本诗表现环境的“清”运用了反衬手法。②幼雀 雏燕在檐前飞舞,蝴蝶翩飞,蜘蛛织网,以动衬静,反衬白天 的清静以及村居环境的清幽;风吹帘动,溪声嘈嘈,以声衬静, 反衬夜晚的宁静。③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清闲、恬淡的心境以及 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 名称 说明 作用 例句 赏析 用典 用典有引用事 例和引用前人 诗句两种。引 用事例是借用 历史故事来表 达作者的思想 感情,包括对 现实生活中某 些问题的立场 和态度、个人 情绪和愿望 等,属于借古 抒怀。 加深诗词 中的意 境,促使 人联想而 寻意于言 外。 ① 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 虎。 ( 辛弃疾 《 永遇乐 · 京口北固亭 怀古 》) ② 过春风十 里,尽荠麦 青青。 ( 姜夔 《 扬州慢 》) ① 用事作典,“想当年,金戈 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 刘裕当年北伐抗金的英雄气 概。作者借赞刘裕,讽刺南宋 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 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 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②“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 诗句,表现出扬州十里长街的 繁荣景象,是虚写;“尽荠麦 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 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 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 今衰的感慨。 3. 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名称 说明 作用 例句 赏析 渲染 烘托 渲染是对环境、 景物作多方面的 正面描写。烘托 是从侧面着意描 写。渲染和烘托 都是不说本意, 只说与此相关的 其他事物,达到 突出本意的目 的。 营造气氛,突 出形象,增强 艺术效果。 ① 黄梅时节家家 雨,青草池塘处 处蛙。 ( 赵师秀 《 约客 》) ② 行者见罗敷, 下担 捋髭须;少 年见罗敷,脱帽 著帩头。耕者忘 其犁,锄者忘其 锄;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 (《 陌上桑 》) ① “ 家家雨” “处 处蛙”渲染出约客 时的环境气氛,突 出了诗人心中的孤 寂落寞。 ② 《 陌上桑 》 从观 看者的神态来表现 罗敷的美,这比正 面进行直接描写节 省笔墨,且更有艺 术魅力。 ( 续表 ) 名称 说明 作用 例句 赏析 衬托 利用事物间的近 似或对立的条 件,用一些事物 作为陪衬来突出 所要表现的事 物。 使所陪衬的 事物形象更 加突出。 大江东去,浪 淘尽,千古风 流人物。故垒 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 苏轼 《 念奴 娇 · 赤壁怀古 》)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 形象是周瑜,却从“千 古风流人物”写起,由 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 “多少豪杰”,最后集 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 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 地位。 ( 续表 ) 名称 说明 作用 例句 赏析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 与之有关的另一 事物,或把事物 中类似的特点联 系起来塑造成一 个典型。 创造意境,形 象鲜明,拓展 内容,深化主 旨。 碧玉妆成一树 高,万条垂下绿 丝绦。不知细叶 谁裁出,二月春 风似剪刀。 ( 贺知 章 《 咏柳 》)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 下垂、婀娜多姿联 想到翠绿的丝带, 运用巧妙的比喻, 塑造出一个别具浪 漫色彩的新颖形 象,一改杨柳抒离 情的象征义。 ( 续表 ) 名称 说明 作用 例句 赏析 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 料和观念的基 础上,经过联 想、推断、分析、 综合,创造出新 的观念的思维 过程。 创造意境,形 象鲜明,拓展 内容,深化主 旨。 湖光秋月两相 和,潭面无风镜 未磨。遥望洞庭 山水翠,白银盘 里一青螺。 ( 刘禹 锡 《 望洞庭 》)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 遥望的角度,通过极 富想象力的描写,将 洞庭湖的湖光山色 别出心裁地再现于 纸上。 对比 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 事物或情形进 行对照,互相比 较。 渲染气氛,突 出题旨。 越王勾践破吴 归,义士还家尽 锦衣。宫女如花 满春殿,只今惟 有鹧鸪飞。 ( 李白 《 越中览古 》) 前两句描写昔日繁 荣,与最后一句描写 今日的冷落凄凉形 成强烈的对比,使读 者感受特别深切,其 中蕴含着诗人对历 史深深的思考。 ( 续表 ) 名称 说明 作用 例句 赏析 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 引起所咏之辞。 托物起兴,婉 转曲折,明朗 浅显,耐人寻 味,有民歌风 格。 锦瑟无端五十 弦,一弦一柱思 华年。 ( 李商隐 《 锦瑟 》)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 起兴,由此而思及 “华年”,委婉含 蓄,耐人寻味。 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 写的内容作必要 的回答。 使结构显得 紧凑、严谨, 首尾圆合,文 生绚彩。 楚江微雨里,建 业暮钟时。漠漠 帆来重,冥冥鸟 去迟。 ( 韦应物 《 赋得暮雨送李 胄 》)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 分诗人伫立在细雨 蒙蒙的江边,这里 点明了诗题中的 “暮雨”,又照应 了诗题中的“送” 字。 ( 续表 ) 名称 说明 作用 例句 赏析 虚实 相生 指现实的景、事 与想象的景、事 互相映衬,交织 在一起,表达同 样的情感。 虚实相映,激 发联想和想 象,丰富内 容,拓展意 境,鲜明突 出,富于变 化。 君问归期未有 期,巴山夜雨涨 秋池。何当共剪 西窗烛,却话巴 山夜雨时。 ( 李商 隐 《 夜雨寄北 》) 夜深不眠,独剪残 烛,听巴山夜雨, 读妻子询问归期的 信,想象共剪西窗 红烛、共话巴山夜 雨的情景,虚实结 合,情景交融。 ( 续表 ) 名称 说明 作用 例句 赏析 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 方面和要褒扬、 肯定的方面同时 说出来,只突出 强调其中一个方 面,以达到抑此 扬彼或抑彼扬此 的目的。有先扬 后抑和先抑后扬 之分。 错落有致,摇 曳生姿,波澜 起伏,情趣动 人。 闺中少妇不知 愁,春日凝妆上 翠楼。忽见陌头 杨柳色,悔教夫 婿觅封侯。 ( 王昌 龄 《 闺怨 》) 采用欲抑先扬的手 法,先写少妇“不 知愁”“上翠 楼”,后面才写她 忽见柳色而“悔 恨”不已,形象地 刻画出少妇情绪的 微妙变化,表现出 她的感伤和哀怨。 ( 续表 ) 名称 说明 作用 例句 赏析 白描 不用形容词和修饰 语,也不用精雕细刻 和层层渲染,更不用 曲笔或陪衬,而是抓 住描写对象,用准确 有力的笔触、明快简 洁的语言、朴素平易 的文字,干净利索地 勾画出事物的形状、 生造 ( 声响 ) 等,以表现 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描写的对象 主体突出, 简洁明了, 给读者留下 丰富的想象 和再创造的 空间。 饮马渡秋水,水 寒风似刀。平沙 日未没,黯黯见 临洮。昔日长城 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 骨乱蓬蒿。 ( 王昌 龄 《 塞下曲 》) 全诗抓住出 征、扎营、作 战、战后四个 场景描写战争 的全过程,反 映了战争的残 酷,表达了诗 人的厌战情 绪。 ( 续表 ) 名称 说明 作用 例句 赏析 动静 结合 对事物、景物 作动态、静态 的描写。动静 结合往往使 用以静为主, 以动衬静的 方式。 动静结合手法的 运用,往往别出 心裁,“每着一 字”,而使“生 造全出”。 沙头宿鹭联拳 静,船尾跳鱼 拨剌鸣。 ( 杜甫 《 漫成一首 》) 第一句写到江岸上屈 身而眠的白鹭,突出 环境的幽静;第二句 写船尾鱼儿跳动的声 音,反衬静谧之境。 这两句分写鱼、鸟, 一动一静,相反相成, 抓住了江上月夜最有 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 意的情景,写得逼真、 亲切而又传神,可见 诗人体物之工。 ( 续表 ) 名称 说明 作用 例句 赏析 卒章 显志 指在诗歌的结尾 处表达诗人的心 志或情怀。 揭示诗歌的 主旨。 安能摧眉折腰事 权贵,使我不得 开心颜。 ( 李白 《 梦游天姥吟留 别 》) 文末两句作者直抒 胸臆,表达了自己 蔑视权贵,追求个 性自由的思想感 情,在结构上属于 卒章显志。 ( 续表 ) 名称 说明 作用 例句 赏析 铺排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 “ 赋 ” 。 “ 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 ” ,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它既可以细 腻地铺写,还 可以渲染某 种环境、气氛 和情绪,又可 以一气贯注, 加强语势,还 可以表现一 种情境,淋漓 尽致地再现 当时的情景。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木兰诗》 ) 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时间从每天的 “ 旦 ” 到 “ 暮 ” ;地点从家乡到黄河、黑山直到燕山。这八句按时空铺排,把叙事和抒情融合得恰到好处。 ( 续表 ) 名称 说明 作用 例句 赏析 点化 ( 化 用 ) 对前人书面作品 的语言和群众的 口头创造进行再 加工、再创造, 赋予它们新的内 容和意境。可分 三种:字词点化、 内容升华、意境 开拓。 创造出新的 内容和意境。 ① 碧云天,黄花 地,西风紧,北 雁南飞。晓来谁 染霜林醉,总是 离人泪。 ( 王实甫 《 西厢记 》) ② 回眸一笑百媚 生,六宫粉黛无 颜色。 ( 白居易 《 长恨歌 》) ① 句点化了范仲淹 《 苏幕遮 》 中“碧 云天,黄叶地”的 字词。 ②句点化了韦应物 《 广陵遇孟九云 卿 》 中“西施且一 笑,众女安得妍” 的诗句意境。 ( 续表 ) 典题示例 (2018 年浙江卷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送王昌龄 李 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 ① ,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 注释 】 ① 莲花界: 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这首诗与柳永 《 雨霖铃 》 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 诗的点染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把握。考生首先要 明确何为 “ 点染手法”,再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在诗 词创作上 , “ 点 ” 就是正面点明主旨, “ 染 ” 就是加以具体、 细致的描绘、铺写,使诗歌的形象更丰厚,意味更浓郁,而不 至于使诗意过于单调枯瘦。一般来说,点出的是内在情感和诗 歌主题,而渲染用的是外在的环境和景物形象。诗歌标题点明 该诗为离别诗,第一句 “ 送君多暮情”点明伤别之情。接下来 详细地描写了景物,把暮景层层铺开,渲染了幽 淡惆怅,烘托 了离别之情。诗歌最后 “ 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表 达了对朋友远去的依依不舍。 答案: ①“送君多暮情”一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 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 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地渲染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 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 去的不舍。 [ 题型对练三 ] ( 表现手法 ) 5.(2019 年浙江卷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 面的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王 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 合诗句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文学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诗歌描写了李将军的居住环境 —— “ 冷静”,书房的陈设 —— “ 墨画”“一架书”等,借环境描写来烘托李将军有文 人 的趣味;②对次要人物的描写 —— “ 侍儿知礼数 ” ,从旁衬托 出李将军知书达理、富有文化修养等特点;③李将军最突出的 特点是喜爱置身书房 “ 吟哦 ”“ 任狂疏 ”“ 爱读英雄传 ” 等, 体现了他喜爱读书、个性狂放的一面。答题时要点明手法,将 手法的运用同人物形象的塑造结合起来分析。 答案: 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 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 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 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 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志 趣和豪放。 6.(2017 年浙江卷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 面的题。 采地黄者 白居易 【 注释 】 ① 地黄:玄 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② 插:通 “ 锸 ”。铁 锹。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 ② 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解析: 从叙述的角度来看,本诗题为“采地黄者”,正文 是采地黄者对当时年景、窘迫生活、采地黄的艰辛、卖地黄的 悲戚遭遇的讲述,诗歌通篇都是自述,这种叙述方式使故事更 具有真实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采地黄者对自己辛酸遭遇 的叙述也就更能给读者深刻的感受。从叙述的顺序来看,诗歌 先写采地黄,再写卖地黄,属于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这 种叙述顺序的好处是使所叙述事件逐层深入,条理清晰,脉络 分明。从叙述的特点来看,全诗没有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汇,属 于纯客观叙述,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深刻地反映了农 民在灾荒年头,连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豪 门大户对农民剥削的残酷性。诗中对比手法运用明显,首先是 采地黄者与买地黄者的对比,一个是生活于农家,以采地黄度 日的农民,迫切需要卖掉地黄来谋生,一个是生活在“朱门” 的白面郎,买地黄来喂马,还要讨价还价;其次是人与马的对 比,采地黄者受饥挨饿,而“朱门”的马却以地黄为食,通过 对比揭露出人不如马、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表达了批判的主 题。 答案: 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 读来却愈觉辛酸。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的发展过程,层层 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③从头到尾都是 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 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 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作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之大。②着重突 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 四 ) 结构 技巧 解题指津 结构技巧 “ 三步骤 ” 及答题模板 1. 鉴赏诗歌的结构 技巧的三个步骤 (1) 积累有关结构技巧的鉴赏知识。古代诗歌,通常是先写 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前面的景物为后面的议论或抒情作铺垫, 而后面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情感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阐发的。 此外,我们还应特别注意诗歌中常见的结构技巧,如开门见山、 伏笔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画龙点睛、过渡、 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2) 理解诗意,定位技巧。如果考查开篇句的作用,则为开 门见山、总领全诗、为后面的诗句作铺垫等。如果考查中间诗 句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或承上启下。如果是结尾诗句的作用, 一般是画龙点睛、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如果考查全篇的构 思特点,一般是层层深入或一字贯穿。 (3) 分析表达效果,并规范作答。 2. 答题模板 第一步:明技巧。就是明确结构技巧。 第二步:析运用。联系诗句分析这种结构技巧的具体运用 情况。 第三步:说效果。分析这种结构技巧的艺术效果。 举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舟中晓望 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这首诗在结构上很有特点,既开门见山,又首尾呼应,请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结构技巧。题干中说 “既开门见山, 又首尾呼应 ” ,因此分析 的重点是结合律诗的特点来阐释诗歌 是如何开门见山和首尾呼应的。 答案: 首联开篇就点出“望”字,紧扣诗题,且表现了诗 人急于到达目的地的迫切心情,是全篇的精神之所在,因此说 是开门见山。尾联写诗人坐在船上看见朝霞映红的天际,是那 样璀璨美丽,于是想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坐看” 照应“望”字和次句中的“遥”字;“霞色晓”与诗题中的 “晓”相呼应,表明是在一个早晨,而所表达的都是诗人急切 的心情。因此说,全诗开门见山,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典题示例 (2016 年新课标 Ⅱ 卷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① ( 节选 )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 ② ,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 ③ 下,迥立阊阖 ④ 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 ⑤ 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 注释 】 ① 曹将军霸 ,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 卫将军。 ② 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 ③ 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 阶。 ④ 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 。 ⑤ 斯须:一会儿。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 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通观全诗,答案对应点是前四句。为了凸显曹霸的 画技不凡,这四句极力蓄势,先从人的角度言 “ 画工如山貌不 同 ” ,有多少画家都没有画成功,表明此马难画,非凡手可成, 以之为 “ 绿 叶 ” ,对曹霸的画技这朵 “ 红花 ” 进行烘托,使 “ 红 花 ”更为突出而 鲜明;然后,又从马的角度言其 “迥立阊阖生 长风”,写出这匹马不是凡马,它昂首 屹立宫门更增添它的威 风,要想逼真再现这匹马的动感神采更非易事,更非泛泛之辈 所能成之,以此反衬出曹霸画技的高超。 答案: (1)① 画工 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 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②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 成此马难画的印象。 (2)① 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 给人万里生风之感。②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 采尤其不易。 [ 题型对练三 ] ( 结构技巧 ) 7. 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后面的题。 渡百里湖 查慎行 【 注释 】 ① 涸鳞:比 喻处于窘困境地、亟待救援的百姓。 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 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 涸鳞 ① 如可活,吾敢畏波涛? 诗歌的尾联在谋篇布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析: 需注意题干不是要求回答全诗谋篇布局的特点,而 是要求回答尾联 在谋篇布局方面的特点。最后一联是诗歌主旨 句,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因而最后一联在谋篇布局方 面的技巧是卒章显志。 答案: 卒章显志。诗歌前三联描写了湖面宽阔,湖水较浅, 船行速度缓慢,岸边的树木越显高大,百姓在盼望下雨的情景。 最后一联则直接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只要能让百姓得 到雨水缓解旱情,即使自己渡湖时遇到风浪也在所不惜。 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 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 ①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 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 注释 】 ① 刘克庄: 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 大业,却屡遭当权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 上片写“道是天公不惜花”,下片写“道是天公果惜花”, 二者是怎样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欲抑先扬。上片“道是”是扬,下片“道是”是抑, 欲抑先扬,抑扬之间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 以婉约之笔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愁苦情怀, 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 误区警示 误区:不辨手法,生搬硬套 示例: (2013 年安徽卷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秋斋独宿 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 注释 】 ① 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 “ 韦苏州 ” 。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韦苏州 ① 《 秋斋独宿 》 误答: “山月皎如烛”运用夸张手法,写月亮像蜡烛一样 明亮,表现出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运用对偶手法,与 下句“雨声在深竹”对仗工整。 分析: 该答案将修辞手法指认错误。回答时,应先结合诗 句点明修辞手法并具体分析,后简要点明效果。 正解: “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亮比 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 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或借代 ( “ 晕”代月 亮 ) 的手法,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考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 一 )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解题指津 思想内容 “ 四个抓手 ” 及答题模板 1.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应注意 “ 四个抓 ” (1) 抓内容。 抓住题目、注解、作者,体味出 省略的、含蓄的部分内容, 这样理解诗歌主旨会更容易些。在诗歌中,情感的抒发多是间 接的。抓住题目和注释的提示,大致判断诗歌的类型和内容, 初步推断诗歌会有几种情感。如看到一首羁旅思乡诗时,我们 就要知道这类诗歌往往是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难、宦游之艰 的,作答时要自然联想并能结合诗人相关信息思考。 (2) 抓意象。 分析诗人在诗中描绘的意象,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进一 步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如杨柳表达离情别恨,梧桐表达寂寞 凄苦,枯藤表达萧瑟荒凉,等等。 (3) 抓关键词。 抓住关键词语,明确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和主旨。 (4) 抓角度。 注意分析概括的角度。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 容是什么 ( 人、事、景、物 ) ;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 ( 人、事、景、 物 ) ,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的人 生志趣 ( 感情、道理、情趣 ) 。 2. 答题模板 第一步:整体感知。关注诗歌中的意象,确定诗歌体裁, 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第二步:分析诗句。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 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 ×× 句 ( 联 ) 写了 ××× ” 。答题时不 要简单罗列意象,也不要以译代析。 第三步:概括情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表达的主旨或 情感。“抒发了什么”或“揭露了什么”或“寄寓了什么”。 注意:这三个步骤不是固定的,答到哪一层,要根据题干 要求灵活处理。步骤二、三的先后顺序也不是固定的,但答题 时,思路一定要清晰。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 涵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 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 友离别。送别之际,人 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 相送,吟诗赠别,表达 依依不舍之情。 内 容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 极广,有君臣官场 赠别,有市井朋友 相别,有亲人情人 送别。 ① 寓情于景,以景衬 情,情景交融。 ②烘托:不直接写人 的离情别绪,而是通 过写眼中物有伤离 之意来烘托人的伤 离之深。 3. 古代诗歌常见的七种类型 (1) 送别怀人诗 —— 多 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标 志 ① 标题中往往有“送、 别、赠、酬”。 ②常见意象:“柳、 酒、月、水”四大意 象。 (“ 长亭、短亭、 阳关、舟、灞桥”等 意象也在送别怀人 诗中出现 ) 情 感 ② 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 心态。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注 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 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 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 ③ 以乐景衬哀 情 ( 也叫乐景写 哀或 反衬 ) 。 ④想象 ( 也叫虚 拟 或虚实结 合 ) 。送别诗常 借助想象表达 自己对朋友的 留恋和关切。 ( 续表 )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 涵 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 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 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 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 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 叹、漂泊愁苦之情。 内 容 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 所见所闻、所感所叹, 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 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 伤、思念亲人等。 ① 借景抒情 ( 寓 情于 景 ) ,情景 交 融。 ②以乐景衬哀 情 ( 乐景写哀 ) 。 (2) 羁旅思乡诗 —— 他 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人断肠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标 志 ① 诗题中多含有“客 舍、登高、望月、忆、 寄、行、思”等词语以 及“元宵、中秋、重阳、 除夕”等节日名。 ②常见意象:月亮、秋 风、秋霜、杜鹃、猿啼、 沙鸥、孤雁、浮云、梧 桐叶落、西楼、高楼、 危楼、危栏等。 情 感 ① 天涯漂泊羁旅愁。叙 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 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 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 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 情。或表达人生感叹, 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 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 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 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③ 侧面落笔。 诗人在表现怀 远、思归之情 时,不是直接 抒发思念之 情,而是从对 方着笔,想象 对方思念自己 之深,借以烘 托诗人的苦恨 离情。 ④因梦寄情, 虚实结合。 ( 续表 )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 涵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 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 为题材的诗。 内 容 边塞诗多表现从军出 塞,保家卫国,民族交 往,塞上风情;或抒报 国壮志,或发反战呼 声,或记现实战事。 ① 修辞方面: 主要有夸张、 对比、互文、 用典等。 ②人物形象的 塑造方面:常 用侧面烘托、 动作肖像描 写、细节描写 等手法。 (3) 边塞征战诗 —— 金 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 续表 )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标志 ① 标题往往有 “ 行、军、征人、塞、戍 ” 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② 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 ( 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 ) ,地理区域类 ( 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 ) ,战事器具类 ( 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 ) ,乐曲类 ( 《 梅花落 》《 折杨柳 》《 关山月 》《 阳关三叠 》《 渭城曲 》 等 ) ,人物类 ( 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 。 情感 ① 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 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 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④ 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 凄苦哀怨的厌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 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 ③ 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 涵 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 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 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 为题材的诗歌。 内 容 山水田园诗的基本内 容是自然山川与田园 风物。 ① 比喻、拟人、夸张、 对比等修辞手法的 运用。 (4) 山水田园诗 —— 水 光山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标 志 ① 山水田园诗分 为山水诗与田园 诗。山水诗指描写 山水风景的诗。田 园诗指主要以农 村自然景物、田园 生活为吟咏对象 的诗。 ②常见意象:溪 水、山石、松林、 野老、柴门、桑麻、 南亩、五柳、明月、 渔歌等。 情 感 ① 寄情山水,赞美山 河,热爱自然。 ②借凄风苦雨,表达 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 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 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 水清幽,表达闲适淡 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 不遇的苦闷。 ② 写景的表现手法有: a. 白描与工笔; b. 观察角度 高、低、俯、仰的变化与 远近 高低的顺序; c. 光、 影、色彩的渲染,视觉、 听觉、嗅觉、触觉的运 用; d. 虚实结合 ( 眼前之景与想 象之景 ) ; e. 动静结合 ( 以动 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 动 ) 。 ③常用的抒情方法: a. 借 景抒情,融情入景。 b. 乐 景写哀情 ( 反衬 ) 。 ( 续表 )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 涵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 物、历史陈迹等为题 材。借咏叹史实、描 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 兴衰之感,以寄托哀 思、借古讽今。 内 容 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 运的坎坷。 ① 借景抒情 ( 寓情于 景 ) 。 ②对比 手法,描写眼 前衰败、荒凉景象, 与历史上的繁华兴 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化用典故,借典故 寄托自己的感伤或 对国事的讽喻。 ④衬托,诗人往往临 古迹而抒怀,以悲景 衬悲情。 标 志 标题中有“咏史、怀 古、登某古迹有怀、 古迹、古人名”等。 情 感 ① 针对历史人物或事 件,发表自己的观点 或看法。 ②缅怀先贤,表达敬 仰或惋惜;类比古人, 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 古讽今,忧国忧民。 (5) 咏史怀古诗 —— 历 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 涵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 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内 容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 ( 寓 意 ) ① 从具体描写 的方法看,主 要是正面描写 ( 绘形绘色 ) 与 侧面烘托。 ②从修辞手法 看,主要是比 喻 ( 比况 ) 、象 征、拟人和对 比。 ③从抒情方法 看,主要是托 物言志。 标 志 ① 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 的对象是单纯的某种物。 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 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 对所咏之物的某一神韵进 行吟咏。 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 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 某物”“题某物”“某物 吟”等为题目。 情 感 ① 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 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 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 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 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 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 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 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 嘲热讽。 (6) 咏物言志诗 —— 绘 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 涵 爱情闺怨诗主要 描写男女爱慕之 情和爱情生活,或 抒发离别相思之 苦。 内 容 ① 表现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的作品,主要包括赠内诗和悼亡诗两类。 ② 从妇女角度写的闺怨诗,它包括宫怨诗、离妇诗、弃妇诗、别离相思诗。 ① 比兴 ( 托物起兴 ) 。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 (7) 爱情闺怨诗 —— 心 有灵犀情无限,明月孤灯梦难圆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标 志 ① 标题中多含 “ 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 ” 或直接用 “ 无题 ” 等字眼。 ② 常见意象:眉锁、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鹊报枝、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 情感 ① 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② 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 ③ 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 ④ 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 ⑤ 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② 衬托。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斜燕双飞、春风浩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 ③ 先扬后抑。如王昌龄的 《 闺怨 》 : “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 “ 不知愁 ” ,后面才说她 “ 悔 ” ,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 “ 闺怨 ” 的主题。 ( 续表 ) 典题示例 (2018 年江苏卷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张 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 注释 】 ① 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 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寄和州刘使君 ①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作答时要结合全诗理解, 关注诗词中抒情议论的句子,或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并结合 诗词的写作背景考虑。尾联 “ 到此诗情应更远”,这是直接表 达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醉中高咏有谁听”,“有 谁听”是对刘禹锡目前怀才不遇境况的同情,并 暗示自己对对 方的理解。 答案: 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 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 题型对练四 ] (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 ( 原文见 P168[ 典题示例 ]) 1.(2018 年天津卷 ) “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 些情感? 解析: 这句诗意思是:就像这样,在简陋的木屋里长吟, 暂且做一个耕田之人吧。本诗叙写了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 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最后以 掩门长吟“聊作陇亩民”作结。从而表达了诗人躬耕田园、避 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以及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情感。 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答案: 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 2.(2016 年江苏卷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 《 李广传 》 ,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 ① 约同居山 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 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 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 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 谈笑过残年 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 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 注释 】 ① 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 ② 杜甫 《 曲 江三章 》 其三: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 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 看射猛虎终残年。 ” 此处化用杜 诗。 下片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解析: 词的下片专写作者自己的感慨。要搞清楚词句所用 的典故和作者借以表达的感情,再联系诗前小序中的“晁楚老、 杨民瞻约同居山间”一语,结合注释进行分析。比如“桑麻杜 曲”指的是杜甫 《 曲江三章 》 中的第三首,是以杜甫思慕李广 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 高风,与开头所写灞陵醉尉形成鲜明的对照。其中的“看风流 慷慨,谈笑过残年”,上应“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句,表 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信念。“汉开边、功名万 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借汉言宋,感慨极深沉,讽刺极 强烈。 答案: 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 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 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 二 ) 评价 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题指津 评价观点态度 “ 两注意 ” 及答题模板 1. 分析评价作者的 观点态度应注意两点 (1) 分析要细致。 ① 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 原诗中的相关诗 ( 词 ) 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 ( 词 ) 泛泛 而谈。 ② 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 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 ③ 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 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 怎样表达的。 (2) 评价要准确。 评价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要注意 避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知代替对 具体诗歌的解读;二是要避免没有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 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 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这样的评价都是有失公允的。 2. 答题模板 第一步:注意读懂并理解诗词句子的表层意思和弦外之音, 明确作者可能要表达的观点态度。 第二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或表明自己的观点。 第三步:结合诗 ( 词 ) 句进行分析,在原诗 ( 词 ) 中找到能支持 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或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 价。 典题示例 (2018 年新课标 Ⅲ 卷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精卫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 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 两种观点都可以,要从诗中找到依据。比如 “同意”, 诗中的“我”解释为精卫,“子”可解释为子孙后代。如“不 同意”,“我”解释为作者,“子”解释为精卫。 答案: 观点一 : 同意。 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 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 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 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 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 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 题型对练四 ] (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 3.(20 19 年江苏卷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 能力。诗歌后六句议论抒情。“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两 句,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精卫鸟专一精诚的欣赏,表现 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 生”运用反问,表达了自己不计结果,但求一生尽力的人生态 度。最后两句作者以精卫与冒死行刺为人报仇的侠客类比,表 达了对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暗含作 者贵在实干、无意显名的人生态度。 答案: 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 实干,无意显名。 4.(2017 年新课标 Ⅲ 卷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 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① 白居易 【 注释 】 ① 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 即诗中的 “ 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 长恨 :指作者的长诗 《 长恨歌 》 。 ③ 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 《 秦中吟 》 。 ④ 正声:雅正的诗篇。 ⑤ 伏:服气。 一篇长恨 ② 有风情,十首秦吟 ③ 近正声 ④ 。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 ⑤ 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解析: 本题可以逐句考虑诗歌的大意,进而分析作者的情 感,另外还要结合标题中的“戏赠”二字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 考虑。一、二句首先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 的代表作;三、四句“老元”“短李”“偷”“伏”都是朋友 之间的戏辞;五、六句说世上富贵人人所羡,但“我”却命中 无份,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 最后两句作者更以故作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 意心情,抓住这些作答即可。 答案: ①作者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 出对其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中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 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误区警示 误区:答案空洞,没有结合全诗;忽视注释及作者背景 示例: ( 原文见 P171[ 题型对练二 ] 第 1 题 ) (2015 年山东卷 ) “ 起舞闻鸡酒 未醒,潮 落秋江冷 ” 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误答: 作者化用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典故,抒发了自己 壮志难酬的幽怨。 分析: 本题不可忽略的细节是注释 “张元幹:宋代爱国词 人”。 此词上片写景,描绘了一幅清幽、静谧的画面,语言轻 柔高远。下片深沉、壮烈,思古抚今,抒写幽怨。解答本题, 应在读懂全词大意的基础上,以题中两句为主,再结合注释中 “ 爱国词人”一语进行分析,进一步点明作者难酬的“壮志” 其实就是“报国”。 正解: 作者化用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典故,反衬出自己 收复失地的豪壮之志的落空,唯有借酒消愁,借“潮落秋江冷” 这样的凄凉之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